农产品物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6:48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1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市场;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如何实现以低物流成本,准确而高效地完成农产品从农村流向城市,农业生产资料和日常消费资料从城市流向农村,既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加收入。

一、农村物流及其内涵

农村物流的概念也还在摸索和逐渐认识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农村物流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物流的对象和职能的角度对农村物流进行定义,认为农村物流是服务农村生产、生活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运动过程。另一类是从区域的角度对农村物流进行定义,认为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农村物流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农业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域性物流概念。农村物流应该被理解为发生在农村的物流活动。这些物流活动服务于农业,也服务于位于农村的工商企业,包括农产品物流、农用生产资料的物流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的物流,也包括位于农村的工商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物流。

二、农村物流的需求特征

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物流相比,以及农业物流与工商业物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和特殊性。

1.农村物流需求的地域特征

农村居民分散居住,作为经营和消费单位的农户之间相距较远,村落相当分散。这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显著差异,从而导致农村物流的分散性,分布面广而规模小的特征。

2.农村物流需求主体的特征

农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基本融为一体,部分农牧产品直接为生产者所消费,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有时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农户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许多物流是在其内部完成的。

3.农村物流需求的季节性特征

农业生产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这就决定了农村物流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播种时节,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等,而在收割季节,又需要大量的搬运、加工和储存。不同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也不同,农副产品的需求却天天都有。由于农资及农副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消费的矛盾,导致农村物流具有非均衡性特点。

4.农村物流需求载体的特殊性

农村物流的客体包括农村居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农用物资、农产品,它们大多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或其他生命体微生物。因而农村物流对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特殊要求,如保鲜储存、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

5.农村物流需求的多样性特征

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村物流方式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从大农业来讲,农、林、牧、副、渔业的服务面广,涉及技术难易反差大。其不同的生产方式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不同,同时相同的服务内容也会导致不同的成本水平。

三、农村物流的供给特征

与需求特征相对应,农村物流的供给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农村物流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问题,其中也包括农村物流的相关问题。另外,《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关于保障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道路运输安全畅通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系列关于农村物流的文件相继出台。

2.标准化相对滞后

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物流标准化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一大瓶颈。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信息类和管理类标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3.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

在农产品的流通市场中,农民很难真正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

4.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除了国有商业企业、农业供销社之外,农业物流中的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我国农业物流主体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专业化的第三方农业物流的规模和实力都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物流服务,还没有开展高层次的增值服务。

5.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物流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虽然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主要问题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再加上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有效的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工作,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加高,效果降低。而且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信息的识别的分析能力较弱,生产决策的盲目性也比较大。

6.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滞后

农村物流设施建设仍然显得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运输工具、通讯水平、商品储存保管水平上。以农村公路为主体的公路网仍相当落后。农村由机动运输工具完成的货运量仅占总量的20%左右,其余80%则由人力或畜力来完成。农产品仓储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已有的仓储设施功能不全。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农产品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

7.宏观环境有待改进

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不到位,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农村物流几乎处于自然发展之中,国家还未形成完整的发展战略、方向以及政策措施,同时又面临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农村物流的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等比比皆是。

四、发展农村物流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发展农村物流十分迫切,提出下列对策与建议。

1.全局规划,重点突破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组织编制全国和区域性农村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全国及区域性总体发展规划、交通通讯基础建设、物流设施的布局、物流企业的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城市菜篮子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

2.培育和壮大农业物流主体

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农村物流的主体,发挥农村物流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农业物流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服务,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完成农产品在零售商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流通任务。

3.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并完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平台,具体包括农业物流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设施等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成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中心,建立反映灵敏的农产品信息网络。

4.加强物流技术研究与应用

结合国情,开发、引进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在物流设备的研究改进中,要加强对适合农产品运输、储藏设备的生产和开发,大力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符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需要的设备研制开发,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要。

5.创新农资、农产品交易方式

我国农资、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农业物流效率和质量低,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农资、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创新,积极发展拍卖、期货、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方式。

6.健全现代农业'物流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适应国内及国际贸易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国家标准,大力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建立集中、统一、协调、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法律法规。

7.整合农村物流资源

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改变目前规模小、服务单一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村物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各种所有制成分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区域性农协组织等的扶持力度。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水清.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9):82-83.

[2]李宏宇.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72-78.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2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主体

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科学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属性特征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已由以往的小区域、小范围的信息模式推广到大区域、大范围的模式。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属性通过网络营销方式,产品信息被消费者熟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已受到国家范围内的重视,如对于具有明显区域范围、独特品质特征、拥有一定的人文历史等信息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将被纳入《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作为今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业发展和品牌培育提升的重要依据。电子商务作为当前乃至今后营销模式的一种重要网络手段,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成熟,对于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营销途径及其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要明确营销主体的特征,另一方面要掌握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一、特色农产品作为营销主体的特征

特色农产品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依据其营销主体形式初步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

特色农产品专柜主要包括农产品进入贸易市场、综合商场、餐饮酒楼、超市等企业设置的专一区域,集中展现不同特色农产品专供区域。特色农产品专柜作为"农改超"模式的发展产物,是农产品商品化后的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产物,功能实践的对象是农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从小城镇到县、地级城市,以致到省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消费者数目庞大而且集中,特色农产品专柜的地位就极其重要。

第二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

在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各个流通过程中,加工企业不仅是特色农产品的初级购买方,同时又是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方。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流通为主要物流形式,尤其是果蔬农产品。目前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作为农产品的主要采购商之一,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初级农产品保值增值,不仅包括产品包装、运输、储存等提供增值服务的各类企业,同时也包括初级的加工制造企业。因此,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充当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第三特色农产品经营户和生产基地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主要是指依托地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体现在区域性上,是农业资源优化模式的突出代表,这种优化模式对主导产业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起着支撑作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依据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经营户既充当采购方,同时本身又充当农产品的销售方,这一身份信息为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挖掘客户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经营户自身亦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最主要交易主体。

第四特色农产品经销

特色农产品经销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经理人和商贩作为交易主体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特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地域特殊性,地方政府组织不仅是区域特色产品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特色农产品权益的代表者,在整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统领全局的角色,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对象,实施产品交易。特色农产品经理人为一个新的职业群体,主要连接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生产与销售,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起到中介服务的角色。农产品商贩是农产品销售的传统主体,他们大多从批发市场购买大众化的农产品种类,通过零售方式售卖给最终消费者,是零售经营、投资金额很小的个体经营者。

第五特色农产品的批发市场

当前,我国各地均初步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为基础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体系。这些市场销售体系对实现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信息,网上虚拟市场的信息依赖于各地方的实体市场销售体系的信息。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是广大农民出售和购买特色农产品的重要场所,而城市中的集贸市场直接体现在区域居民购买特色农产品的产所。零售网点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在当前电子商务的信息模式中,零售网点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发展的历程,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主要包含电子商情、网上撮合和电子交易三个方面。在电子商情中,主要是对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广告和新闻信息来实现,属于初级模式的营销方式。网上撮合则是具有明确信息的出售方和购买方,撮合二者的顺利交易,这一撮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特色农产品电子商情的扩展过程。而电子交易则是特色农产品进行网上营销的最终模式,其核心就是实现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最终逐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网上结算。依据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参与交易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主体内部电子商务、营销主体对营销主体和营销主体对消费者、个人消费者对个人消费者的商品拍卖、还有以不同消费者为导向的各种电子商务等不同的电子商务种类。主要体现在无形货物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交易,传统农产品是有形的实体货物,因此要实行网上交易必须还有相应保障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可行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及其实际应用仍然属于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阶段。因此,特色农产品通常以拍卖的形式在网上销售。

三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特点

从以往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开展和实际应用的电子商务来看,它们都离不开交易模式的具体选择与构建。目前我国开展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具体的应用仍然处于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对于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首先必须了解我国特色农产品本征属性及其贸易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这些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作用和适应性,进而再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模式。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能够减少交易链及其流通环节多,提高特色农产品贸易效率,有效增强商品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另外,电子商务可以创造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甚至同全球、接轨,有利于帮助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利用地域、时间差别更好地抓住商机。

通过以上对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特征、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当前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网络销售模式,一方面要认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的特征,另一方面要有效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将会逐渐主导以往的实物销售模式。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科学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产品营销方式的改变,尤其对于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农产品营销途径及其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与异地传输。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农产品网站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对改造传统的低效率商务运作方式、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红宇,曹进堂.从"农改超"到"农加超"【J】.商业时代,2003/08/25

[2]方成民李玉清.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09,(09):(23-25)

[3]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

[4]胡开炽。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中国集体经济【D】.2009.28

[5]沈益丹.关于对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4,(7)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3

一、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等要素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

二、区域自然地理知识框架及特征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10条经线:00e、300e、500e、600e、900e、1100e、1200e、1500e、600w、900w、;5条纬线:00、23026′nS、66034′nS)、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地形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相互位置等方面分析。

2、地形特征:

①地势倾斜情况和起状况;②地形类型及比重、主要地形区的分布;③特殊的地形、分布及成因;④地形对所在区域其它自然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影响;⑤海岸线和岛屿特征;⑥地质灾害状况等方面分析。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及分布;②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气温、风和光照)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③影响气候的区位因素(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植被覆盖率、洋流、地面反射率、人类活动等);③气象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④气候对地貌、河流和动植物的影响;⑤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4、水文、水系特征

⑴水系特征:从名称、发源地、分布、流向、河流长度、河道特征(宽窄、深浅、弯曲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河流分段及注入海洋等方面分析水系特征。

⑵水文特征:流量(年径流总量)、水位(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包括凌汛)、水能蕴藏量、航运价值等方面分析水文特征;

⑶人类活动与河流:通航里程、引水灌溉、水电开发、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河流断流与水污染、城市与人口分布等方面分析人类对河流影响及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5.自然资源和能源

⑴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

⑵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⑶能源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水能、可燃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三、区域人文地理知识框架及特征

1、经济特征: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国民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重);③工业(轻、重)部门比重、主要部门及分布;④农业(农、林、牧、渔)部门比重、主要部门及分布;⑤商业贸易和交通等方面特点。

 2、区域农业特征:

⑴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①水稻种植业---东亚、东南亚、南亚;②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③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我国东北、西北;④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基塘生产;⑤种植园农业---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⑥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大城市周围地区。

⑵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对农业影响:①气候---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②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区---立体农业、林业、牧业、副业;③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④土壤---产量。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及产量;②交通---使市场的影响地域范围扩大;③政策---政府干预体现在价格上;④劳动力---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及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⑤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力;⑥技术---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自然条件改造。

⑶农业现状:主要农作物及分布;粗放经营或劳动密集型;商品率;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高低和劳动生产率高低。

3、区域工业特征

⑴工业部门结构(重工业、轻工业比重)。

⑵主要工业城市、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纺织、汽车、化学、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分布及成因。

⑶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气候、优美环境;②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基础和协作、技术、

交通运输和信息;③社会因素:政策、科技教育、工业惯性、个人偏好、消费习惯;④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4、交通、人口与城镇特征及分布

⑴交通特征:①主要交通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特点及运输方式

选择;②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区位因素;③交通位置(枢纽、港口、车站、机场)及区位因素;④交通线路密度;⑤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等。

⑵人口、城镇分布特点及原因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4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73-02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采购、供应、运输、贮藏、装卸搬运、包装、加工、流通、配送、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

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具有以下特征①:(1)农产品物流数量巨大;(2)农产品物流对象具有鲜活性,物流组织难度较大;(3)农产品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4)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流向单向性;(5)农产品物流具有知识跨学科性和技术交叉性。

一、农产品物流的价值

农产品物流的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

1.农产品物流的社会价值。(1)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产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相对较高,以广东省2008年为例,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全省GDp的8.6%。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比例还要提高,以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1.8%。

农产品除可以直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以外,还为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产品具有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持续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完善的农产品社会物流体系是解决和消除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2)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大国,农产品流通是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比重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很大,据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蔬菜、水果损耗率分别在17%和11%以上。发展农产品物流尤其冷链物流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的有效途径。(3)新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可以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方面运作。直销型物流、契约型物流、联盟型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物流模式,会催生和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农产品物流的大力发展还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4)农产品物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物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域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益,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2.农产品物流的经济价值。(1)农产品物流创造时间价值。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的时间差可使其获得最大价值的实现,但农产品本身并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通过有效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贮藏,可使大多数农产品实现全年均衡消费,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对农产品进行储存与保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农产品物流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物流的时间,可以加快农产品的周转,减少农产品物流损耗,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产品物流创造场所价值。现代大农业的环境下,农产品用于自产自销的比例非常有限,农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改变消费空间来实现,其形式有三种:一是从生产的集中地向分散的消费地转移,如粮食由主产区向全国乃至国外转移;二是从分散的生产地向集中消费地转移,比如向城镇转移;三是由价值洼地向价值高地转移,如南方冬季产出的鲜花、水果等时令产品流向北方消费市场。(3)农产品物流创造加工价值。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征就在于加工潜力大,价值较低的初级能产品经过一定的简单加工,如采选、清洗、分装、包装等价值可以上升数倍,如果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改变其原有形态,如蔬菜、水果压汁保鲜后其价值还会上升。根据这一特征,农产品物流应围绕流通加工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应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考察:

1.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1)农产品交易主体多样化。农产品交易主体主要有自产自销的农民、农业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如流通协会、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流通协会是农民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合作联合体。

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公司+农户或基地型。农户按公司要求生产或农业公司自主承包农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公司进行商物一体化运作。二是农户+农户型。农民自主分工生产与销售,农民自己组织物流作业。三是市场+农户型。通过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来实行农民与市场的结合,批发商组织物流作业。(2)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还包括农产品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不少地方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3)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正在形成。目前,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的发展②。

2.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现状。(1)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具备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参与个体和组织具有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实现物流专门化运作。(2)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建立了企业网站并实现了联网,农村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多数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农户和龙头企业产销提供了部分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但就整个农产品信息体系而言,还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3)农产品3pL服务还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尤其是农产品收购与批发者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还很少,且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除原有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主体如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外,民营企业物流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4)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空间较大。资料显示,我国仅有20%左右的鲜活农产品使用冷链物流技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左右的比例,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损耗严重。配合国家推进“三农”工作的政策,各地目前正在抓紧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规划建设,如“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项目的建设,开发规模100公顷,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农业流通与冷链物流结合与发展的范例3。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物流理论和政策的研究。目前先进国家目前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大量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理论进行定量统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的各环节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加强农产品物流的理论研究力度。

农产品物流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投入大、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因此各地在政策农产品物流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分地区、分产品、分环节等具体情况,对投资农产品物流业的企业给予诸如土地使用、银行信贷、营业税收、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产品物流业。

2.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各地应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3.创新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一是直销模式。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运行模式,所谓直销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送到供应消费地超市或连锁零售业配送中心。当前在全国15个省市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农超对接”项目就是这样一种运行模式。

二是拍卖模式。这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模式,日本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0%要进入批发市场进行流通消费,主要通过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运作。

国内有学者提出“生产者―规范的批发商―农产品经纪人、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农产品物流理想模式,也有学者提出“以农产品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协同”的模式。

笔者认为,不论哪种模式都应强调农民以合作社为主体参与农产品物流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层面上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组织专业化运作的优势,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率,在消费层面上降低农产品价格、改善消费环境。

4.重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高,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

一是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畅通信息渠道。我国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渠道较为混乱,有关资料显示,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中有一半的信息属于重复信息。从国内农业网站的信息来看,多数网站信息缺乏高质量、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为此有必要建立各省乃至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形成新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物流链。

二是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生产、流通等消费各环节信息连接起来,消除信息孤岛。通过eDi和poS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通过GiS、GpS、Bar、Code、RF等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

5.加大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输工具包括各式农用运输车的生产与开发;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其次是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与技术的投入。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损耗大、物流成本高,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冷链不完整、冷链配送运输效率低以及冷链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冷链系统与技术的应用,应在改造现有冷冻冷藏设备、合理规划冷冻冷藏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及推广集约化共同配送、开发和使用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是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特点适时进行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就是通过集中投资,依靠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等对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来实现其服务方式的互补,将农产品快速、高效地送到消费终端,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最终达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和统一。如山东寿光规划建设的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2009年一期规划建设主要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2010年二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③

6.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比如,美国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服务,连接农产品供需的物流主体,包括农场主参加的销售合作社、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农商联合体、产地市场或中央市场的批发商、零售商、商、加工商、储运商和期货投机商等,这些物流主体承担了全美农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据此,我国应重点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经纪人、商、批发商等,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组织形式,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和组织化。

7.加强农产品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各地农业行政主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大力扶持、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加强农产品物流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拓展设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量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运作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注释:

①张编.农产品物流与运营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②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③黄昌宏.打造10万吨级农业冷链物流“航母”[n].现代物流报,2008.11.19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5

关键词:流通成本流通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一、现代流通的主要特征及流通成本的概念

(一)现代流通的主要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和国际流通秩序进行了多次重组与排列,我国的流通业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纵观国内外流通业的变革,本文认为现代流通主要具有下述十大特征:1.具有完善良好的流通环境;2.大型流通企业占主导地位;3.大量的中小商业企业存在;4.流通业对gdp的贡献度日益增大;5.连锁经营与特许经营的普及;6.信息系统的普及与应用;7.具有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8.电子商务发展创新流通模式;9.无国界的全球流通活动;10.多种业态共存互补。

(二)现代流通成本的概念

流通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中产生、发展,直到现在成为支撑生产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提供了使流通过程可以顺畅进行的服务。以流通产业的“买卖”作为流通过程的实现,以流通产业的服务作为商品价值的增加,现代流通成本的概念即由此而来。

流通成本包括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流通费用分为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三个方面。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发展水平及其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发展状况

1.农产品流通市场已初步形成多元化主体竞争的基本格局;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4.农产品物流方式呈多样性;5.个体农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

(二)制约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流通渠道不畅;2.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3.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4.信息体系薄弱,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

三、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价格形成链条长。由于流通环节中的层层加价,农产品从农民手中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两三倍。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上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交易成本。

3.运输过路费负担重,运输成本明显增加。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调查,从山西蔬菜主产县寿阳到上海约1000公里左右,一辆载35吨蔬菜的运输车要交纳过路费达4700元之多。

4.服务收费较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交易数量庞大、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生的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平衡的真实状态。这种比较真实的价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作用。但是,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批发市场法规,使得许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收费秩序较乱。

5.物流技术落后,运输损失率较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例如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由此对运输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6.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资源未能有效配置。运输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瓶颈。也正是因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使得我国农产品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导致了局部粮荒和粮食主产区运粮难共存局面的出现。

7.税制设计存在不足,农产品企业税负较高。除农业产品、粮食、食用植物油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加工环节按17%的税率征税,按13%的税率抵扣进项税额,增加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

1.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农产品价格形成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可以有效地节约流通成本,减

少流通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的目的。

2.加快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合理价格的形成。

3.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损失率。改进农产品流通中的硬件设施、技术、信息化建设等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损失率。

4.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

5.建立高效“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发展现代物流。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

1.完善农产品进货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成为有效连接农产品主产地和超市的采购桥梁,缩减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2.组建农村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组织程度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可以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户谈判能力,使产品销售价格得到保障,最终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

3.实施超市与农户直接对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将城市近郊农户生产有效整合起来,按照超市指定的标准和工艺组织生产并由超市直接收购。

4.鼓励超市在适宜地区建立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会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和缩短流通时间,改变产品成本构成,降低产品销售价格。

(三)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力度。

2.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现代流通。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方面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3.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市场管理。

4.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创新流通方式。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

1.发改委、交通等部门应竭力抑制燃油价格上涨,继续推进燃油税费改革;针对成品油价格过快上涨,政府给予必要补贴。增强财政对“三农”和农村流通的支持能力与力度。

2.降低甚至取消过桥过路费;加强监管,铲除公路乱收费;针对特定商品可设“绿色通道”。

3.按成本差价纳税而不是继续按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购进原价后的差价10%征收。避免把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已由交通运输部门按运价纳了税的进货费用,又包含在商品进销差价之中,使物资经营企业重复纳税;免征流通环节增值税。

参考文献:

[1]李颋,徐从才.论现代流通成本[j].商品经济与管理,2006,(12).

[2]孙前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框架构成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1,(10).

[3]王冬芳.降低流通成本是微利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j].生产力研究,2007,(11).

[4]王晓红.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4).

[5]杨宜苗,肖庆功.不同流通渠道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6]上海标五高强度紧固件有限公司.依托物流平台降低流通成本[m].21世纪经济报道,2007.

[7]李春迎.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8]赵尔烈.加快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拉动内需持续增长[n].中国批发市场,2010,(2).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6

农产品逆向物流博弈的决策主体为政府和企业,假设两者都是理想状态的“经济人”,其中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即追求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循环发展模式;企业根据自己的偏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该博弈模型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5],在博弈过程中,政府对逆向物流有主导或者不主导两个态度策略;而企业的策略选择为基于自身需要或成本考虑,是否构建完善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结合《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的实施,模型中考虑了政府给予构建完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企业一定的补贴,相反,也给予没有构建完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企业相应的惩罚。本博弈模型假定企业利润源泉单一来源于物流领域,企业在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统一缴纳资源使用税R,同时,企业若没有构建完善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政府要相应征收环境税a1t;如果企业构建了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政府征收的环境税为a2t。政府在主导过程中所产生的固定费用(人力、财力等成本)为G,若企业没有构建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环境治理单位成本为b1C1;若企业构建了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环境治理单位成本为b2C1,且明显存在b1>b2。企业以获取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原则,构建逆向物流运作体系需要支付成本C2,但同时也因为完善的运作体系而获利p。综上可得农产品逆向物流中政府与企业的支付矩阵见表1。现假设企业构建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概率为p1,不构建的概率为1-p1;政府进行主导的概率为p2,不主导的概率为1-p2。则企业构建与不构建完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时所得收益分别为:构建后收益为:profit1=p2×(p-a2t-R-C2)+(1-p2)×(p-R-C2)不构建的收益为:profit2=p2×(-a1t-R)+(1-p2)×(-R)对于政府来说,企业所得收益在两种情况下均衡时,属于政府最优的主导概率,即profit1=profit2,可以得到p2=C2-pt(a1-a2)。前文叙及政府对构建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有一定的补贴,易知a1>a2。政府在主导与不主导策略下的收益情况为:主导后收益:profit3=p1×(R+a2t-G-b2C1)+(1-p1)×(R+a1t-G-b1C1)不主导的收益为:profit4=p1×(R-b2C1)+(1-p1)×(R-b1C1)对于企业来说,当政府主导与不主导情况下收益一致时,得到企业构建农产品逆向物流运作体系在政府取得博弈均衡时的最优概率,即profit3=profit4,得到p1=a1t-Gt(a1-a2)。综上可得,该博弈的策略纳什均衡解为。

结果与分析

(1)博弈纳什均衡结果显示与C1、b1、b2均无关,朱军伟(2012)假设企业构建逆向物流后b2C1=0,本博弈结果没有做此假设也得出了与朱军伟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主导不取决于企业是否构建了完善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企业应该把农产品逆向物流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结合所处供应链的类型、流通量、逆向物流的产生根源、企业实力,特别在运输、配送、包装等环节上烙上“绿色”印记。一是促进相关物流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正逆向物流都需要注重冷链技术的应用,包装要尽量选用可降解、简易化的材料,应用RFiD技术避免多次搬运。二是信息平台要保证逆向信息流的畅通和更新,据此开展共同配送,做到合理化运输,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政府主导进入市场的最优概率为C2-pt(a1-a2)。分析可得:首先,政府征收的环境税的差额越大,政府主导的概率越小;差额越小,政府主导的概率越大。理想状态下,农产品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运行勿需政府的强制管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产品逆向物流应该是供应链市场自由博弈的结果,可以从无限放大a1-a2着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农产品逆向物流向绿色、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6],注重环境保护,拉大环境保护税档次等激励机制。其次,在现行环境税征收等级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当C2>p时,企业构建农产品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支付成本高于获利,政府主导要及时进入,稳定市场运行,确保企业利益;否则企业失去动力所引发的逆向物流成本上升、二律背反等现象带来的后效应将难以测算。政府要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建设多主体的运作体系,同时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逐步形成政府间接引导、企业直接投入、市场高效运行的发展机制[6],同时在利润上要多向承担了更直接逆向物流运作的企业分成,确保其利益。(3)企业构建农产品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最优概率为a1t-Gt(a1-a2),由此可以得出与必须拉大政府征收的环境税差额同样的结论;此外,还要考虑政府征收的环境高额惩罚税与政府主导过程固定成本的差值。该指标要求构建过程中政府主导,−???ÁÂÁÂÁÂatGCptaataa????????????主导不主导构建p-a2t-R-C2,R+a2t-G-b2C1p-R-C2,R-b2C1不构建-a1t-R,R+a1t-G-b1C1-R,R-b1C1表1政府与企业的支付矩阵企业政府技术与方法当固定成本G趋于不变的情况下,概率p1=a1t-Gt(a1-a2)=a1t''''t(a1-a2)=t''''t•11-a2a1,环境税惩罚因子比值a2a1越小,企业在政府主导下选择构建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博弈策略概率越取决于t''''t,而t''''又关联于a1,最后得出该概率取决于政府的高额惩罚因子,即要体现出对企业构建农产品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的补贴力度[7-8]。(4)农产品逆向物流行业属于利润低下、社会效益高的行业,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需要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配套服务[9]。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要求,政府主要承担公益的职能,对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中相关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引导各种社会资金进入供应链,形成政府间接引导、多主体、高效、环保的农产品逆向物流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培育农产品第三方逆向物流运作企业,以提供适应地方农产品逆向物流特色的业务服务,利用规模回收处理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降低回收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3]。(5)博弈结果显示,从长远看企业在农产品逆向物流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主导地位。在寻求社会效益和企业自身效益的平衡过程中,在政府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供市场强有力监管的保证下,企业应该抛弃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则,构建供应链节点企业收入共享契约机制。随着博弈模型中政府角色的变化,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同时也能分享农产品逆向物流产生的更多价值。在由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组成的循环分销渠道内,在通畅的逆向物流信息流的背景下,需要培育骨干核心企业,同时也要求闭环供应链上的众节点共担风险与责任,避免因为利润双重边际化导致的损失。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8

农业税条例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规范了政府与农民的分配关系,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一,统一全国的农业税制,是新中国农业税制的一次深刻的改革。《条例》的,使农业税负担更加公平合理,税制更适应农村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第二,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有利于调节不同地区的收人水平,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同时,农业税制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条例》体现了轻税的政策和增产不增税的原则,有利于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工作总方针.鼓励农民发展经济,扩大生产,增加收人。第四,农业税以征收实物为主,有利于政府掌握粮食,调节余缺,保证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动下,开始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粮食生产丰年有余,粮食储备较为丰裕,物资短缺变为相对过剩,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有不少省区把征收农业税从征实物转变为征现金,这是切合实际深受农民欢迎的。但征现金却承继过去征实物时的做法,按人口、按责任田分摊。这就承接了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不合理做法,不论丰年欠年,不论农民家庭出现什么情况,也没设任何“起征点”,只要种田就得交农业税。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情况千差万别,每年征收农业税都要兴师动众,税务员、乡村干部等素质各异,有时碰到“钉子户”还要动用民兵或替力,造成矛盾多多,干群关系紧张,而且收税成本很高,实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如果取消农业税,可减少因收税而引发的干群矛盾,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在农民兄弟中的威信.更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国取消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的条件已逐步成熟。近5年来,我国财政收人年平均增幅约2045亿元,从中拿出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由于取消农业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人,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级财政较为宽裕,条件更为宽松.可以率先取消。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要’‘靠天吃饭“。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农产品还要兼受市场的制约,生产的东西常常价钱很低或是卖不出去,农民受到自然和市场两种制约。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几十年来在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两套不同的税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这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应该关心爱护、也是在政策待遇上应予以倾斜和支持的。事实上,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农业和农民进行补贴。这是因为农业的特殊性质和稳定社会的需要两大因素所决定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曾直接向农民征收农业税。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国外市场经济国家,都不设立农业税这一单独面向农业的税种。各国的税收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税种的设置上却基本保持一致。如美国.分别设有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包括消费税等)、财产税(包括土地税、遗产与赠予税等)、社会保障税等基本税种。各种涉农税源根据其不同性质被归类到不同的税种中去(农民的收人如超过法定起征点,减去扣除额后,须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以企业形式经营的农业企业须缴纳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销售产品收人须缴纳流转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缴纳地产税或土地税.农业遗产的继承人须缴纳遗产与赠予税)。又如日本,主要是农业土地税,按土地的法定价格以货币形式征收。再如澳大利亚,涉及到农产品的税种有销售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其中销售税规定在应税货品或商品(含农副产品)于最后批发交易时征收,税率为10%一30%不等。伊朗在个人所得税分类下设农业所得税,对农业所得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是对从事农业所得征收所得税。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和作为国计民生产业的重要性,各国政府不但没有开征农业税,还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民和农业采取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实施一系列的护农政策。如德国对农业土地的土地所得税,政府也只对60%的应税额征收,其余免予征收。德国每年征收农业所得税10亿马克,仅占全国所得税的0.8%,但各级政府每年给予农业的优惠税收却达13.3亿马克。此外,各国都充分尊重农民的自和选择权,农业纳税人有权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征收方式,或按特殊待遇或按正常方式纳税。在国际上,除了在税收上给予农业支持和优惠外,各国政府大都通过转移支付、价格支持、农业补贴、优惠贷款、贸易保护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者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补偿,以保持农产品供需平衡,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据世贸组织统计,发达国关注三农家对农业的补贴,美国每年为463亿美元,欧盟为283亿美元,日本为327亿美元。美国每年对每一位玉米种植业主的补贴在3万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东北种玉米农民年收人的100倍。日本政府更规定了最低价格标准,若市场价格低于这一标准,产品全部由政府的有关机构按规定的最低价格购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成为工业化原始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在我国目前户均耕地少、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大大强化、土地的财政积累功能大大弱化的条件下,再从农业剩余中汲取工业化、城市化的积累资金,采取农业税的单独设立,以土地亩数生产的粮食的数量来计征农业税的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严重负担,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农业税可以说是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选择。中央政府关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郑重宣告,为10多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关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争议从政策方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中央为彻底减除农民负担而采取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它从减负层面为增加农民收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增加农民收人,增加农业投人奠定了基础,其意义不在于免除了多少税,而在于它是我国税收政策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实质上是政府与农民在农业利益的分配制度上的调整,表明中央政府从制度意义上肯定了当前我国农民人均有限的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否定了从土地上汲取农业剩余投人工业资金原始积累和城市建设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积累、分配方式。最终取消农业税,将过去国家占有的部分农业剩余留给农民.将刺激农民生产性努力,减少政府和农民在分配上的努力所造成的浪费,有利于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最终取消农业税,与粮食购销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等等政策措施配套作用,将为农民彻底减负和走向富裕铺平道路。取消农业税从数字上看仅仅是减少了10亿多元的财政收人,但从实际效应来看,农民收人会提高,农业成本会降低,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凸现。

1、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人,建设小康社会。近几年,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全国有不少省区都取消了“三提“、“五统“,只留下一个农业税的“口子”。在这种情况下再取消农业税,将是彻底解除农民的负担,可让农民休养生息,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迈人小康。但是从城乡居民的人均收人来看,差距在扩大,农民收人不但基数小,而且增速相对慢。因此,取消农业税,农民减负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小康社会。

2、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规范我国的税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两套税制,特别是保留对农业总收益课征的农业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也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在公平、统一的税制体系下,农民与其他国民在纳税方面拥有同等的义务与权利,所有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是一样的,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在相同的税制下平衡发展。这种城乡一致、农工一致的税制无区别待遇,既坚持了税负公平的原则,同时农民国民待遇的基本权利也从中得到体现。

3、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促进农业竟争。加人确to后,我国的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公平税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更大发展。

4、取消农业税,将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产品特别是优势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虽然没有了,但其他税收将会增加。特别是沿海省区外向型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和国外农业相比也有一定竞争力,取消农业税,降低了这些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5、取消农业税,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转移农村过剩劳动人口,稳定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业税是非常难征收的一个税,征收成本高,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后,相关的征收经费将会大幅度减少。征收农业税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但由于不能体现国民待遇,往往不被农民所理解,征纳矛盾有时在个别地方还相当突出。取消农业税.实行国民待遇,可以舒缓社会矛盾,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才能真正增强农民与国家的联系。有人认为,农业税制是国家惟一联结农民的纽带,一旦取消农业税,农民与国家的联系将脱节。而且,农业税是培养农民纳税意识的一种手段,取消农业税将使千百年来形成的‘“皇粮国税“这一纳税意识丧失。其实,在现代经济中,农民与国家并非只有农业税这一联系纽带,农民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都要接受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的管理,并缴纳相关的税费。仅把税收作为现代农民和国家的联系的惟一纽带本身就是一种小农意识,认为农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能进城搞工业,这是错误的。取消农业税后,并不意味着农民淡化纳税意识了,而是通过其他税种如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开征农村土地使用税等来保持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取消农业税,实行城乡统一税制,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体现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才能真正增强农民与国家的联系。只有破除农民的不平等待遇,才能为今后推行城乡一体化税制扫清障关注三农碍,为我们所迫求的城乡统筹发展激发潜能。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全国皆实行统一的城乡税制,对全国公民实行税收上的国民待遇。只要是该国公民,就被无差别地对待,在统一税制下无歧视地工作和生活。如美国,根据法典规定,只要在美国出生或父母是美国人或归化了并受美国管辖者,皆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都必须就自己的巧项法定所得,减去扣除项目数额并作调整毛收人后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无论其身份是公务员、工薪阶层、农民、商人或其他人员。税负公平是税收的本质属性。农民与城镇居民、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同作为一国公民,应享受无差别的国民待遇,这是个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权利在税收领域里最根本的体现。当然,取消农业税,也并不意味农民不用负担税款。

首先,取消农业税,农民种植农产品不用交农业税,但农民为从事农业生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同时也就负担了这些产品所交纳的增值税等税款。

其次,取消农业税,只说明农民种植农产品不用交税,并不等于农民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取得收人也不用交税,农民如果从事工商活动取得收人,同样要依法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等流转税,取得的所得同样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

再次,取消对农业总收益所征收的农业税后,还可能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对个别农产品如烟叶等在流转环节开征增值税。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并不等于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从政府方面看,需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改变“支农”的思想观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分内事,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要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农民负担为辅的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乡村公路,建好通信网络,办好基础教育,搞好合作医疗,统筹社会保险。为农民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增加新本领、开辟新财源创造条件。同时,为增加农民收人,应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9

[论文摘要]随着近年来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在线消费者特征和农产品营销因素分析探讨,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针对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这一群体因其经济基础好、文化素质高、思想创新快、发展潜力大而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阶层、一定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个消费市场是任何营销者都不可忽视的。故在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便迅速成为营销研究中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长,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但多年以来,受传统营销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存在“卖难”问题。随网络营销的兴起,农产品销路也有了新的扩张渠道,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自身特点、农产品市场特征和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较少,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而由于地方财政局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欠缺,致使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而专业性的网站或者经济实体又较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

2.农产品自身特点。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周期短、标准化程度低、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营销过程中对物流技术和保鲜水平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农产品单位价值又较低,对环境依赖性强,难以承受高额的运输成本,目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有限,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

3.农产品市场特征。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分散在千家万户,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较少,农村现有农村合作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致使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利于进行统一快速的网络直销。

4.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农民难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农民难以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农村分布十分稀少,导致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程度一直较为落后。

二、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其次是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和产品特点。而农产品大多是食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产品的安全度就尤为重视,相关的法律环境和保护政策也较受关注。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维权中出现救济成本过高、管辖权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立法缺陷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其次,居民社区环境的网络普及程度也直接影响了网络信息受众人群数量,消费者家庭周边交通的方便性,超市、银行、邮局等的有无对网络营销的影响极大。部分人群由于居住地周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也会选择尝试网络购买农产品。

2.网络营销水平和策略。网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提供产品、宣传产品的窗口,部分地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而在线产品或服务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直接要素。由于实体店铺可以选择最能展示商品特点和美感的商品陈列方式,而网络交易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去了解商品,因而商品的图片展示效果和文字描述对消费者就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的适时运用也会有效提升产品网络购买力度。

3.消费者网络认知程度。消费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对网络购物的接受程度及网上交易的流程。此外,网络购物经验也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越低,直接影响其对网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4.网络消费者特征。目前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注重自我、有强烈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者最早的一批就是被网络这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尝试与时尚接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同样的心理推测,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购物方式,用网络满足日常所需农产品。而部分年长者,虽然也在逐步熟悉网络信息时代,但受传统购物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同时,由于消费者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网络认知程度和接触时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网购条件、购物理念和消费档次也不尽相同。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现状,以及对农产品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于无站点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自身实力较弱、经营规模小,不主张投资兴建自己的网站,而是优先选择在农业专业网站上供求信息,既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网络营销的目的。

2.加强网站建设和宣传力度,采取适时促销手段。

3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包装标准化,方便物流配送。

4.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

5.注重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吸引有需求的现代消费者,引导时尚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于慧.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农产品物流特征篇10

关键词:插画艺术;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艺术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使得市场供应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消费者对于农副产品的选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而是更加注重购买时农副产品包装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以及整体的消费体验。因此,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方向也有所改变,从最基础的保护商品、准确传递产品销售信息的功能,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方向。插画艺术与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展现和传递产品的视觉信息,并且为农副产品带来艺术和文化上的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也随之增强。注重顾客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为农副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带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带的发展。

一、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农副产品的种类非常丰盛,但是中国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产品包装,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的脚步。导致中国的农副产品品牌大部分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虽然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却没有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这是农副产品在市场流通和销售时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农副业经济的发展和崛起。首先,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对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资金投入少,精力花费小,致使农副产品包装的做工粗糙,且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性,无法为企业带来品牌信誉上的提升和附加价值。其次,中国的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包装的功能性和设计性严重不足,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状。最后,中国的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特性出发,在文化元素的选取、色彩应用、字体设计方面也非常不考究,缺少个性和特色,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好感度。同时对于本地人来说,地域特色的认知也会变淡。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产品的包装具有特色和文化性,挤占了本地产品的市场,造成本地企业经济的损失[1]。综上所述,改善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已经是势在必行,这是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提升农副产品格调、提高农副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近些年,国内许多企业开始渐渐对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重视起来,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但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依然很多。

二、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

农副产品销售是否,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否成功,因为消费者会在看见产品包装设计的第一眼,就在心里对产品的好感度、信任度有了直观判断,所以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在现今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插画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在表现能力上超过了老派的纯文字描述,优秀的插画可以通过画面渲染氛围和表达情感。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充分融入插画艺术,可以更好地展示农副产品的独特个性,使产品的商业性和插画的艺术性完美融合。插画艺术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能够完美契合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在打开农副产品市场的同时,达到求美、怡情、追趣的良好用户体验,增强农产品的特征,提升农副产品的品牌格调,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销售利润。(一)增强农副产品的艺术性。插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的表达形式,其经常与书籍文字搭配使用,起着一定的补充说明和生动形象的作用[2]。插画艺术具有最直观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插画艺术追求移情,也就是创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宣泄,是视觉意念解构重塑的再创造,是创作者灵感和情感的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插画艺术,有利于包装设计的创意表达,在插画传递包装信息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美的视觉享受。通过插画艺术性的渲染,高效、迅速地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带给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艺术格调,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凸显农副产品的特质与个性,有利于深化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优势。(二)提升农副产品的文化性。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也就是说设计要以人为本,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从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方向出发[3]。在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也要注重时代文化和人性的体现,将插画艺术运用在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能够传递出产品想要表达的人文气息。因为插画艺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而然社会文化会相对应地对插画艺术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插画艺术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能够充分反映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21世纪,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更注重品牌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的传达。在包装设计中运用插画艺术,以此提升农副产品包装视觉上的美感,获取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使品牌文化深入受众的心中。同时还能将时代审美特征和醇厚的地域文化赋予其中,为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三)加强农副产品的亲和性。时光飞速流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丰厚,但是食品安全和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工业化产生厌烦心理,开始向往淳朴自然的田园慢生活,对原生态的农副产品充满渴望。要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农副产品的亲和性是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插画艺术不但受众广泛,传播度高,还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插画艺术是创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充满生活气息,朴实、自然,且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亲和性,符合农副产品淳朴、自然的特性。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插画艺术,可以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情联络,提高对产品的接受度,使原先被动接收信息的消费者,转为主动去了解接收信息。还能突出农副产品自然、淳朴的特性,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传播。(四)提高农副产品的情趣性。情趣性是插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趣味性的表现吸引观看者,又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巧妙融入,将观看者带入某种情境之中,使观看者产生某种情绪或情感,并产生共鸣。如今的商业趋势更偏向于情感消费,而包装是最为直接和突显的传播信息的载体[4]。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和照顾人们的心理情感,将插画艺术应用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上,可以增加农副产品包装的情趣性,不再是冷冰木讷的产品,开始变得鲜活有趣。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注重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装潢,更重要的是带给消费者更加感性的情感享受,强调通过插画艺术的情趣性赋予农副产品不同的情趣,用心灵去灌注生命,增强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打动消费者以此完成购买的动作,完成信息的交流传递,刺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再次购买,回归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最初目的和本质。(五)突显农副产品的独特性插画艺术的多样性包括插画风格的多样性和插画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插画风格的种类繁多:写实、装饰、卡通,等等,每一种都极具魅力。插画的表现方式多样,铅笔的单纯朴素、色粉笔的柔和细腻、水彩的水色交融,都可以针对性地表现物体的特征。不管是多元化的插画风格还是丰富的表现方式,都是插画艺术独特的视觉魅力。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要同消费者之间建立持续的、稳固的联系,就必须能够凸显产品鲜明的自我个性。运用插画艺术可以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群体和不同的农副产品来进行包装设计,细化并且深抓本质,彰显产品的鲜明个性,凸显出品牌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使产品更具说服力。并且对品牌形象、用户体验、品牌忠诚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种类不计其数。优秀的包装设计是农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之一,插画艺术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一方面,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插画艺术能够很好地将包装信息转变为读图的形式,方便大众阅读,有效接收。另一方面,插画艺术可以促进消费者对农副产品好感度的建立,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有利于构建品牌效应。插画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会带给人有机、自然、随意等多重感受。将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巧妙地融合应用在插画中,打造出一个多元化的奇妙天地。既增加了产品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又能帮助农副产品快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具象图形的运用。具象图形的最大特点是,它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觉所见基本一致[5]。选材广泛,大多以动物、植物、人物等自然和生活中的元素为主,具有真实感、生动感,因为取材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感染力极强。具象图形更容易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包括外形、色彩、肌理的再现。因此通过具象图形在插画中的融合表现,应用在农副产品包装中,可以用来表现农副产品的外观、产地、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等。更倾向给产品营造一种近乎真实的感觉,又能避免使用摄影图片的直白无味。受众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商品的主要特征,例如口味、造型、颜色等。同时,这种方式的应用突出了农副产品的核心特征,自然、生动、真实,很好地契合了当今人们追求自然的消费心理。具象图形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视觉上最直接的真实感、直观感,可以有效获取消费者心理对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具象图形让包装更具表现力,让农副产品对消费者更具说服力,信息内容的传达更加富有成效。具象图形的最大特点是,它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觉所见基本一致[5]。具象图形选材广泛,大多以动物、植物、人物等自然和生活中的元素为主,具有真实感、生动感,因为取材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感染力极强。且具象图形更容易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包括外形、色彩、肌理的再现。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有效获取消费者心理对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因此把具象图形在插画中的融合表现,应用到农副产品包装中,可以自然、生动、真实地表现农副产品的外观、产地、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等场景。这种自然、生动、真实,很好地契合了当今人们追求自然的消费心理。例如,台湾茶籽堂公司推出的一款茶籽油包装,通过插画的方式,具象描绘了种植茶籽的土地,古老而质朴的大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劲,一颗颗茶籽和神兽的趣味互动。插画的笔触质朴有力,也表明了大自然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双重材质的使用,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表明一个主题:用最自然的方式生活。(二)抽象图形的运用。抽象图形拥有独特的装饰魅力,它是与具象图形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线条、色彩等符号去品味其精神和内涵。抽象图形是脱离物体的对于情绪的表达,远离事物原有的具象和形式感,打破形式规则,使物品具有更多可能性[6]。抽象图形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去具体的、真实地再现描绘客观物象,而是用一种玩味的态度,去表达画面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可以是明媚或者黯淡的色彩,也可以是流畅的线条。在插画中应用抽象图形,将其融入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因为在农副产品包装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这种插画和抽象图形相结合的形式,更注重情感和心理上的体验和画面效果的表现,有效突出农副产品的某一特征。这样产品就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此外,由于插画更具装饰魅力,抽象图形更具随意性,应用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更能增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感。例如,日本宝来公司的一款奶制品包装设计中,通过插画形式来表现奶牛身上的花纹,奶牛身上的花纹是抽象的、随机的、自然的。包装整体选用了绿色,象征着产品的新鲜和绿油油的草地,凸显产品的纯天然、健康。抽象的花纹应用,没有直接向消费者展现奶牛的形象,却更加明确地向消费者阐明了产品的本质和属性:这是一款新鲜、无添加、质量优的牛奶。(三)意象图形的运用。从文学角度来说,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7]。意象图形是把主观创作者的思想审美意念融合,通过个人化的处理,高超的技巧表现,来营造画面的意境美。即:画外之意,妙不可言。举个例子,中国传统的龙、凤、四神兽等吉祥元素,它们并不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是通过创作者的想象并加以个人化处理而构建出来的感性形象,赋予了它特定的内涵象征。意象图形有着很好地联想特性,这种特性不是完全把农副产品当作一个客观物象来真实再现,而是对农副产品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和处理,使农副产品具有其他表现形式无法替代的隐喻涵义,使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画面更丰富,更具有张力。能够让消费者在看到农副产品的包装之后,联想到更多的内在寓意,感受到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例如,俄罗斯Krasnogorie(Redmountains)品牌的一款牛肉包装,秉承着天然无添加的生产理念,设计师生动形象地把一块鲜嫩多汁的牛排作为品牌标识的基础。仔细一看,又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牛排的形状其实是由农场、村庄、乌尔干山脉以及放养的牛等元素构成。通过包装的插画图案,展示了商品的优质选材,牛排的纹理之中隐藏着农场等图案,既是山水又是牛肉纹理本身,带给消费者无穷的想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