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循环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7:55

节水循环利用篇1

【关键词】水资源;循环利用;节约用水;中水回用

水资源在一般意义上而言指的是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其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在自然界中是一个蒸发-降水的自我转换的过程,这是淡水的自我循环过程。而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除了水的自然循环之外又出现了水的社会循环。而且水的社会循环正逐渐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正在逐渐引发水资源危机。

一、节水及循环利用现状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分为农业用水与工业及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趋近于自然循环,节水只能从提高利用效率入手。而从水的社会循环可以得知:污、废水回用可以减少城市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所以污、废水回用也是节水的重要面。可行的污、废水回用有多方面,工业企业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是使用最广的一种,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

~60%,经济发达国家在70%以上,其中钢铁、化工和造纸业中水的重复利用率竟分别高达98%、92%和85%。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二、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

节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水不仅可减少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可减少供水处理费用。此外,节水还可同时减少排水量和污、废水处理费用。据测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会不断增加,相应的排水量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城市供排水所需费用将增大到国民经济难以承受的程度。只有节水,显著减少城市供、排水量。才能将费用降下来。所以不仅水资源贫乏地区要节水,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要节水。从战略角度,节水应受到高度重视。水资源系统是由参与水文循环过程的各种状态的水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承威力是有限的。由系统中所能承受的抵御洪水、抵御污染以及供水等能力形成的就是水资源系统的承哉力,其水资源系统越大承戴力就越大。同生态系统一样,人类或自然活动超出了系统的承羲力,将导致系统平衡破坏,表现为供水不足、防洪能力破坏,水质污染等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将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需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会同步增长而这是目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所不能承受的。但无论是牺牲生态环境用水还是影响社会经济用水都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节水。

三、水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2)水资源浪费严重;(3)人们节水、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4)天然降水等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5)水环境破坏严重,可用资源少;(6)水土流失严重。

四、节约用水的理论依据

节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依据:(1)水量是可循环的,既然可循环就有可能重复利用;(2)水质功能是可恢复的,被污染的水可以再生利用;(3)用水需求是有弹性的,可以采取措施予以压缩。总而言之,就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可以通过控制予以提高的。

五、节约水资源及水循环利用管理对策

1.农业灌溉用水是当下消耗水量最大的项目。由于广泛采用漫灌等传统落后的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用水效率极其低下,但同时也意味着通过建设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将具有极大的节水潜力。我国目前已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已经达到将近0.14亿公顷,但前期所采用的各种节水措施大都以提高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节水技术中最根本和有效的措施则是采取渠道防渗。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采取防渗措施后,至少可是渠道渗漏损失减少一半以上。其中濮阳县部分地区通过使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技术比土渠减少了高达60%~90%的输水损失。部分地区高产值经济作物通过使用喷灌技术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相比,喷灌技术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喷灌技术原则上可以适用于任何地形并且可人为控制输水量,对农作物可进行精细化灌溉且灌溉均匀、质量高,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因此可节水30%~50%,增产

20%~30%。

2.工业生产用水是仅次于农业生产的耗水大户,且是水资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那么针对这种现状,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一个方面,而将工业用水进行循环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二者相结合不但达到节水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少水资源污染的工业废水量,进而对环境污染的减轻具有关键意义上的影响。

3.中水回用技术的创新是实现节约用水的重要举措。城市生活污水量大,采用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经深度处理后再回用给电厂等冷却用水,还可以用来建筑施工、喷洒道路、冲厕用水及地下水回灌等。濮阳市清丰县正在建设中的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就是这一思路的现实应用,项目为一座中水回用厂,新铺设中水输送管网7.41公里,中水回用能力高达1万吨/日。建成投产后将不仅节约大量水资源,还减少了大量污水排放。

4.增强全民爱水、节水、循环利用水的观念。构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除了要有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机制外,构建起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观念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宣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要把节能、节水的宣传教育当作提高全民素质和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抓科技节能、节水、用水、管水与保护生存环境的宣传教育。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和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

5.应用新技术改善旧设备,提高节水效果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用水可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和湖泊水系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通过与城市天然水系及绿地灌溉系统相连进而使得水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研究开发在高层建筑、公寓、宾馆、大专院校、居民住宅小区等建设中水道工程回用部分生活污水,在农田旁和居民住宅小区的楼顶建立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冲厕、园林绿化以及锅炉采暖用水、农灌用水等。应用先进的节水型卫生洁具及控制设备,如水龙头及高低位水箱配件、洗浴制品等,从而使水量和水压及供水时间能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普遍认同,而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振兴与国家腾飞的一个重大资源支撑点。中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并且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大的现实告诫我们:科学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是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要依靠政府部门完善的法规、有效管理和全民的共同参与,要提高政府部门领导、国家工作人员与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共识。同时保护水资源与节水只有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科技进步、科学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才能形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综合效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单飞飞,郑文刚,周平等.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应用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32(8)

节水循环利用篇2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加快我市“一强三大”的建设步伐,现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万元GDp能耗比“*”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4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省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和秸杆利用示范企业实现突破,重点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7%。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活动,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秸杆气化技术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重点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把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广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

(二)重点行业

旅游行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的协调管理。建设绿色饭店,牢固树立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引导宾馆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客房用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选择使用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并注意节水、节能、节约食物。

化工行业。坚持“稳定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实行企业聚集,规模生产,集中排污,达标排放。推进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抓好化工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延伸产业链。氮肥行业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原料结构和动力路线改造;继续实施“两水治理”,积极推广最新清洁生产技术,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

轻工行业。推进废渣制饲料或二次发酵技术,能耗、水耗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建材与建筑行业。加强对采砂、采石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加大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

农业。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生态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生态农业区。采取生态措施保涵水土,保护山区植被,鼓励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重点支持秸杆气化技术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水土保持。

(三)城镇环境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政府机构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大力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及绿色产品的使用比例。

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市民增强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用水环境,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2010年,所有区县城都要建立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再利用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各区县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含医疗废弃物处置)。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支持建设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集中处置利用中心和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中心,建立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积极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土地等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内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回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各工业园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认真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推广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选择4-5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选择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开发区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开展学校、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选择2-3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学生、居民以自身行动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以一家一户型、生产基地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模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积极推广应用秸杆气化技术,在中低山及高丘区探索既能实现绿化美化,又能获得可观收入的农业生态保护办法。

(五)开展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

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出现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市场化运作。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设立资源回收企业,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一)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循环经济科技体系。

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大重点企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重点组织开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发挥执法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农委、建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进口设备,按国家统一规定予以税费减免。

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征收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对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监测。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质监部门要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环保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认证监督工作;工商部门要降低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及推广咨询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或允许分期注入资本金;国土部门要按国家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优先办理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手续及矿产资源开采手续;建设部门要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水利部门要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编制各地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专项推进计划,使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加以推进。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分析。

节水循环利用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四)主要指标。力争到**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十一五”规划作相应调整)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十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二十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地区、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编写消费行为导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节水循环利用篇4

论文摘要: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盐须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改革、完善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环境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七大重点流域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为三类水质,21,6,为四类水质,6,9,为五类水质,13,8,为五类以上水质,主要湖泊富养营化问题突出,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仍将是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要解决日益严峻的人水之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除了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法律的协凋、平衡与保障更是不可缺少,在新的形式下,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倡导。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其基本内涵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首先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后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具体到水资源的保护,是指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将水资源保护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引向“源头治理”、“污染预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这一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90,以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若2030年和2050年全国废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80,和95,,则污水再生量将达到680亿m3—850亿m3和1000亿一1450亿m3,将大大缓解未来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并改善环境。因此,要有效保护水资源,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水资源保护立法,让其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有效运转的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水的法律保护,我国亦不例外。现有有关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众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水法律(4件,《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行政法规(20件)、地方性法规(160多件)和水利部等部门规章(90件)、地方政府规章(170多件)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水利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已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在加大政府责任、明确违法界限,强化有关制度、关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及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刚性规定,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处罚手段和权力,使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总览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仍能发现其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一)法律体系之符合,不完善 

首先。作为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循环经济法》尚未出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然而,《循环经济法》从2005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起草。2007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了初审,但至今仍未出台。《循环经济法》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它的缺失导致难以形成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建没节水型社会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如法律保障、政策扶持等都难于获取。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已有法律、法规缺乏循环经济理念。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除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外,其它法律、法规在立法理念上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没有更多地从“源头治理”出发,对于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规定较少。因此多年来,我国水短缺、水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相关基本制度之缺失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建构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水资源保护需要相应的基本制度作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或缺失。 

首先,目前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因此,节水是水资源保护的首要环节,但我国有关节水的法律制度还比较薄弱,《水法》等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法律文件,虽然对节水有所规定,然而对于浪费水的行为却未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偏重于末端治理,对于从源头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规定甚少,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节水标准体系不健全,如煤炭、水泥、电解铝等其他一些耗水量较大的行业尚无节水标准,服务业、农业领域也还没有制定节水标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相关法律没有硬性规定以及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污水集中处理滞后和中水利用率低的现象,使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其次,与循环经济配套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例如。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这将提高生产者的排污成本,对排污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开征水资源税,并未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人经济成本,企业运作的外部经济,仍然是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和污染的关键因素。 

(三)水之源管理体制之缺陷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污染控制采取分级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其性质和权限都不足以实现综合统一管理,并且相应的配套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流域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十分不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其次,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利、城建、交通、市政等部门分工负责,但并未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管理权之间的关系。这使得部门职能和利益交叉。不利于集中统一执法,造成执法不便,同时,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不利于对节水及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监管,在中央和地方水资源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中央一般无权取代地方的执法权力。从而导致水资源管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四)公众参与之不足 

虽然《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些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到对非持续消费的节制和对绿色消费的倡导,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消费的行为规范,而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仍未摆脱“天赐之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节水和对水的再生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同时,公众参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法定渠道还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进程。 

三,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1,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岌岌可危的客观情况。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成果。先行出台《循环经济法》,对建立循环型社会遵循的宗旨及基本原则、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和处置的原则以及对国家、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予以规定。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单行法规和标准,如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对资源的回收、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制大背景。 

2,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改革,完善现有水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与标准。修订《水法》、《水土保持法》等单行法规的部分内容,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突出“源头治理”,节约用水,同时,根据建立循环型和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制定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专门法规,例如制订《资源再生利用管理条例》、《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立法应对污水处理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应建立健全各行业节约用水的国家、地方标准体系。制定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依法规范企业与个人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定义务,明确浪费水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环境经济下的水资源保护 

1,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首先,要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其次,城市节约用水要真正落实“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水制度到位。最后。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2,建立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专项资金制度。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水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资金倾斜,使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研究开发资金风险社会化,有利于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 

3,健全水资源税费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切实起到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作用。同时。应将水资源税作为环境税之一。尽快开征。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总之,采取国家实行环境税,地方实行排污收费的“双轨制”,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入经济成本,有利于遏制水资源浪费和减缓水环境污染。 

(三)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行政执法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再生。保护我国水环境。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目前。流域管理已是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大趋势,因此。应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确立完善的流域管理体制j建议修改《水法》,由国家授权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流域具体情况制定单行法,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获得立法权。以实现统一规划、综合决策、综合治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环境行政部门的权威,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辖和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应配合环境行政部门的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增强环境、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执法效能,最后,要强化水环境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循环经济意识,转变传统经济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强化环保科技技能,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节水循环利用篇5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和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健全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期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资源特别是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工业(农业)园区和企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末降低20%,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水耗比“”末降低3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工作重点。一是以产业为依托,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降耗,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实完善“1346”行动计划,谋划并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三是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五是认真抓好示范试点,建成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建设任务

(四)循环型企业建设。

以加大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约降耗力度为重点,加快技术进步,突出主导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节能列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逐步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采用关键链接技术,改进工艺体系,逐步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副产物及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能源、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对产品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降解的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五)循环型产业园区建设。

1、鼓励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资源,提高竞争力。产业园区内企业(生产单元)之间要逐步实现废物和副产物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农业)网络,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2、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进入区内的企业应当符合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新规划工业区要以城区化工企业搬迁为契机,建设煤盐一体化工程,以氯碱集团、四方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化工园区,推动园内资源循环利用。现有的工业区和企业集聚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结合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之间整合,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3、农业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要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行节水灌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畜牧业养殖小区污染问题。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六)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

1、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培育绿色市场体系,鼓励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2、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在采购办公用品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资源再生利用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

3、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逐步扩大中水在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市政环卫、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中的使用比例。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适时启动污泥处置工程建设。

4、大力推广农村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消除污水灌溉、畜禽养殖、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改善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大力发展“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部级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

6、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集中处置设施,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加强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

三、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积极组织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等专项推进计划。

逐步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建立我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根据《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推进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上述相关指标将根据“”规划作相应调整)。

(八)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示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手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孵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循环经济核心技术。以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组织推广应用。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九)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工作。

1、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等行业,分期分批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2、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新建工业基地中,分期分批选择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园区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3、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分期分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区域(实体)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开展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试点。

4、开展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以生活垃圾、特种废旧物资和城市中水回收利用为重点,分期分批选择部分从事废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试点。

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以上各项试点工作,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试点名单的项目单位要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十)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推动、重大项目的补助等。市经贸、农业、建设、国土、规划、环保、水利、科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里给予更多的政策、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要列入市“1346”行动计划,优先推荐国家国债资金的支持,优先推荐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的合作。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专用设备和专有技术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10%予补助。

四、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节水循环利用篇6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circulareconomy)的简称,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溶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生态工业在实践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时,主要表现在产品、企业以及企业间三个层次上。其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以及企业间的循环经济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两大工业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图1和图2):如果沿袭传统工业经济强物质化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图1),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无疑要付出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反,如果采用当今减物质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2),就有可能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赢得较好的经济增长。

二、宁波经济发展中资源能耗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GDp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物质消耗占GDp的比重却也在逐年增加。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愈快的地区,物质消耗比重增长也就愈高。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值3-8倍。宁波工业企业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要排放废水17.1万吨,废气1.94亿立方米,固体废物1.37万吨,均高出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十几倍。

1.万元GDp能耗。这指标是反映增长方式转变、能源节约利用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能耗为0.83吨煤/万元。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这是反映能源节约利用的补充指标。根据测算,2001-2003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58吨标煤/万元、1.48吨标煤/万元和1.43吨标煤/万元,2004年上升到1.52吨标煤/万元。该指标比日本等发达国家高3-5倍。

3.万元GDp水耗。此为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水耗为91立方米/万元,2000年157.6立方米/万元,水资源利用效率5年提高了40%。

4.能源结构优化率。这是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指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03年宁波市以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1.4%。随着东海春晓气田的建设,东海天然气将于今年末供应宁波市场,成为宁波市清洁能源的一大重要来源。另外,浙江省正在进行引入LnG项目,宁波也将从中获得一部分清洁能源。再加电力消费的适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末,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可达到20%。但是,宁波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方面却大大落后于许多城市。

5.工业重复用水率。它是反映工业用水效率的指标,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2-2004年宁波市工业重复用水率分别达到22.52%、23.66%、28.19%,而日本工业重复用水率为69%。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此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001-2003年宁波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1.1%、74.5%和77.5%。

7.So2排放量。该指标为反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从So2减排和综合利用角度可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宁波市So2排放量达到20万吨。

三、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

1.宁波发展循环经济三大板块、十大领域。一般说来,城市可以发展三种不同规模的循环经济形式(见下表)。一是企业内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小循环)。二是企业之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即所谓中循环)。三是包括生产和消费整个过程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大循环)。以此为基础,要让宁波未来的经济增长实现变大和变轻的双重目标,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或维度实施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或“物质瘦身”运动。

宁波市的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应该包括以下三大板块共十大领域:第一,生产范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园区生态化改造等三大领域,形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循环体系。第二,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管理以及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等四大领域。第三,生态保障支撑体系。包括:绿色消费方式、技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等三大领域。

2.宁波在“十五”期间应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结合宁波的实际,建议宁波在“十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

(1)石化产业循环体系。石化产业循环体系以宁波化工区为核心,以镇海炼化已有的循环经济试点为基础,抓住百万吨聚乙烯上马和投产的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试点推广到整个园区,研究石化、电力、建材等产业链之间形成产业之间物资闭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以达到经济获利、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目的。宁波化工区可以考虑学习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模式。

(2)冶金产业循环体系。以宝新不锈钢集团为主体,联合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宁波钢铁总厂、宁波兴业集团、余姚舜奇有色金属公司、浙江姚冶集团公司、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等。

(3)造纸产业循环体系。依托中华纸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宗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4)酿造产业循环体系。依托宁波KK啤酒等企业,酿造行业可以构建涉及酿酒工业、生态农业、畜牧业、医药工业等行业的联合企业生态模式。酿酒生态园中动物排泄物和其他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废水进行再处理达到标准后作为园区绿化灌溉用水;生态农业能够生产无污染酿酒原料,为生态酿酒方向提供物质保证;园区内各种绿化树木使得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充分富集和繁殖,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又使曲药、窖泥在园区内可充分自然接种,为生态酒的酿造创造条件,也为公司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学习丹麦纽伦堡模式,形成蒸汽、热水、石膏、硫酸和生物技术污泥等材料的相互依存、共同利用的生态产业园。

(6)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以奉化藤头村为范例,探索其他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7)塑料静脉产业。依托余姚的塑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再生塑料产业。

四、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模式构想

1.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宁波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的原则,实现企业、园区、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2010年为近期目标,2020年为远期目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排放率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园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万元GDp能耗、水耗有所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土地投资强度有明显提高,废物回收处理形成体系,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小区建设有一定规模。

(1)2010年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66吨标煤(当量值),比2004年下降20%。

全市万元GDp水耗从2004年91立方米下降到60立方米,下降30%以上。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7.5%提高到90%以上。

新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占10%。

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4年的28%上升到75%。

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42%提高到75%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4年的3.3%提高到20%以上。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4年的83%提高到99%。

全市70%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

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

(2)中长期(2011-2020年)目标。全面确立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节约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水耗,工业用水重复率,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水平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新模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口和谐发展。

3.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用循环经济发展观念统筹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力度,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交通的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物流和信息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推广清洁生产的力度,重点推进宁波市石化、冶金、电力、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全过程治理,提高物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推行iSo14000认证工作,提高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管理能力。对废弃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的清洁生产推广,全面实现对生产污染物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防的转变。

(3)加快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在区域层面建设循环经济区,建成一批循环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物流园区,建成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区。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各类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工作,有效推动区内资源的梯次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iSo14000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集中供应、废弃物集中医药回收、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有效推进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高效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4)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在一些大型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使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加强保护、节约使用、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强水源地和中下游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加强用水管理,深化水价改革,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要求,做好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分质供水、居民用水阶梯式收费的试点。

(6)加强能源管理。以能源的资源清洁化、利用高效化、机制市场化为重点,加强我市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产品、节能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推进余热发电与联片供热等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和居民节能工作;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潮汐能,降低燃煤发电比重,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积极引进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资源,提高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7)加强土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优先保证列入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需要。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全面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倡导非农建设项目使用荒坡地。

(8)厉行节约用材,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制定主要原材料耗用定额,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中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住宅小区的设计和建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采光、保温和节约资源的需要,推广使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再生墙体材料,居民住宅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积极研究和拓展地下空间利用。试点千幢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

(9)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废旧沥青砼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促进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建立资源回收企业。

(10)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保障生产无公害食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11)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认真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人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努力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近海区域建设一批海洋生态养殖区、人工增殖放流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基本建成浙江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海洋污染的监测控制,切实改善海洋环境。

(1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过渡包装、奢侈消费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营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氛围。科学组织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效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等绿色产品的比例。鼓励公众使用各类节水、节电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和公共交通,适当发展城市地铁或轻轨,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机动车。

(13)加快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广泛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推动应用于循环经济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减量排放技术、回收处理和绿色再造技术,以及信息化、系统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开发。积极支持建立信息、咨询、评估等技术服务系统。当前要重点研究开发分质供水和再生水回用技术,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回收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开发应用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

(14)完善三个激励机制。即建立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比价,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回收利用。投资机制包括将循环经济列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投资计划,重大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各级银行机构给予信贷支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等,以补偿抑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5)构建新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起循环经济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制度。把解决资源要素制约的重要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总量和经济工作效果的统计范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6)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要把事关重大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运用市本级公共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以发行债券或设立开放式环境发展基金等方式吸收市内外社会闲散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采取Bot、tot等投资方式,筹集国际资金,促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1,(3).

节水循环利用篇7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节水循环利用篇8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工业经济产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市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根据省、绍兴市关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粗放型、难循环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市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统筹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舆论引导,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生产和可循环利用原则。按照生态市建设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使资源向低消耗、高产出领域转移,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全面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使循环经济发展渗入到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在全面推进生产、消费、技术、政策、舆论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重点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互动发展。坚持典型带动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原则。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加大技术创新,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实施减免相关规费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三)主要目标。在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两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块的专项规划,指导重点企业补充循环经济部分以完善企业发展规划;落实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各类规划的实施。力争使全市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初步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造就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企业和园区(区块)。到2010年,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指标:

1、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以上。

2、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较20*年下降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重点行业达75%以上。

3、CoD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5%以上。

4、重点污染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面达100%;2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

5、建成本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8家,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家;争创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区块)1-2个。

6、全社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

三、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将工业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对策措施;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滚动实施。各乡镇(街道)也要结合实际,编制适合本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法》的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引导园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入园企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禁止重污染企业入园;加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积极开展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档次。

(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抓紧编制《*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切实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继续抓好节水型城市各项工作。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科学围垦海涂,倡导使用荒坡地;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完善“双控”标准考核和奖惩办法。

(五)实行能源节约开发并举。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编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制订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限量限时供电。完善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能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电动机、变压器和绿色照明、节能家电。大力推广节材技术,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推广应用混凝土多孔砖、加气混土外墙等新型墙体材料,限止粘土砖的使用数量。全面实施和应用节水、节能用具,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资源。

(六)鼓励循环利用废弃物。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旧农膜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

(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循环经济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八)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起抓,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计量、物料平衡、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四、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政策,强化扶持。市级财政设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和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工业循环经济项目,主要包括机电、化工、建材、热电、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工业产业循环链的培育,以及企业开发生产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等环保技术及设备。对这些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循环经济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优先争取省重点项目。对企业进行工业循环经济改造的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有关税法规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对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二)规范标准,认真执行。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工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中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我市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快制订我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和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能(用电)、用水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耗电)、高耗水等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三)加强监管,严格考核。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采取“治旧”和“控新”双管齐下,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严肃惩处环境违规事件。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对违反资源节约法规和有关节能、节水、节地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节水循环利用篇9

本规划是指导*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编制各县(市)、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限:*?2010年(基准年为*年)。

一、发展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编制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指导与推动循环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是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放式线性经济运行方式,必须基于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而言,是难以为继的。而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率先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加工生产模式。据统计,*年,全市煤炭需求量突破1175万吨,柴油需求量突破80万吨,全市主导行业的基础原材料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和铜材分别进口7.88亿美元、3.89亿美元和1.61亿美元,能源、原材料受制于外部的特征明显。前几年的扩张式发展,更使土地资源越显稀缺。面对严峻形势,*必须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本质要求,更是打造生态*、和谐*的内在要求。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So2的排放强度不得超过5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年*市So2实际排放量为7.79万吨,其中市区、*县排放强度分别达7.20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和8.08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资源潜在价值;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控制,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走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材料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更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

(二)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在创建生态市、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更为突出。

--发展成效:

1.城市生态化建设有新进展。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千里绿色林带、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相继启动了*水处理三期工程、*市工业和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十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业开发园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合理设置进区门槛,积极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袍江工业区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园区,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365个,其中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20个,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16万亩,全市规划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175家。

2.发展集约化水平有新提高。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制定了《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若干意见》,建立了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了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对全市281家重点耗能企业建立了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送制度,其中对30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利用监测审计。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出台《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做到规范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建造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增加用地空间;清理已供土地,最大限度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建立和完善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加强超计划加价管理,促进节约用水;鼓励采用节水新技术,推广循环供水、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近几年全市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节水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改。

3.资源循环化利用有新探索。构建废弃资源社会大循环体系,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生产建材、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体系。目前全市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2家,其中建材企业26家,利用垃圾、余热发电5家,其他企业1家;*年,全市共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465万吨以上。构建废弃资源产业间循环体系,在印染、纺织、化工、建材、热电、造纸等主导行业中,积极开展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多条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如:浙江蓝星科技实现印染废水在印染、热电、造纸等行业间的环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构建废弃资源企业内循环体系,开展节能降耗、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点,涌现了三力士橡胶、东盛印染、兆山建材、嘉成化工等循环经济典型企业。

4.企业清洁化生产有新发展。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制定了《*市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计划》和《*市创建绿色企业计划》,全市45家省级试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12家企业被命名为浙江省绿色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形成了菲达集团等一批规模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制订了《*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的污染整治,狠抓烟尘、噪声、二氧化硫污染治理,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不够集约。经济增长的高消耗特征明显,*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04吨标准煤,电耗为1331千瓦时,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5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的1.16倍、1.09倍和1.04倍。经济增长的高排放特征明显,*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万吨,居全省第三位;S02排放总量7.79万吨,居全省第六位,与生态市建设目标差距较大。

2.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从社会层面看,政府和部分重点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认识比较到位,措施比较有力;但社会公众、居民家庭的循环利用、节约意识相对较弱。从企业层面看,重点规模企业由于废弃资源集中、循环利用效益明显,思想意识和对策措施比较到位;但规模以下小企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不足、污染排放严重的情况依然突出。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层面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一市第十位。从行业层面看,纺织、印染、化纤、热电、建材等比重较高的传统产业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相对较高,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4.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从区域层面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重点关键技术需加大科技投入,环境工程技术、废弃资源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应用。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科技支撑。

5.政策机制不够健全。从政策层面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滞后,缺乏体制环境、税收优惠、生态补偿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层面看,废弃资源的收集利用机制尚不健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需要完善。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注重科技创新,强化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率先把*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环保节能、物资回收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和以创建生态城市、循环社区为载体的新型循环城市基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的原则。坚持集约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废弃物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回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推进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既吸收国内其他地市和国外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又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及企业技术水平现状,着力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公众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的开发区、城镇和社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把*建设成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并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节能率保持5%以上;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以上。

(四)推进层面

--企业层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主要目的,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园区层面。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产生最小化。

--社会层面。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构建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和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实现消费过程与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突出依托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平台,建设绿色政府、绿色社区和绿色村庄,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广泛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快实施纺织、机械、造纸、建筑、建材、热电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利用特色块状经济优势,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把*县、越城区建设成为以纺织印染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上虞市、新昌县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环保节能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健全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

--着力构建生态产业链。依托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逐步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和完善特色产业生态链;突破一、二、三次产业界线,构建跨生态产业链;建立行业间的生态产业链,进行行业之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相关企业整合,形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企业和项目布局,促进园区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把好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审核关,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做好袍江工业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等11个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把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创建为部级生态工业园区。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三)推广农业生态生产模式,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珍珠、畜禽、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发挥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做优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点。加强畜禽良种及农作物优质种子、种苗的引进和培育,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牌、新技术和新设施,建成特色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着力搞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养殖等为重点的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污染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通过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等模式,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优良的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四)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推进绿色消费环境建设。努力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流通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流通产业层次,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推动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重点的绿色饭店的创建;提高社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创建绿色消费社区,促进放心食品走进社区。

--推广绿色旅游娱乐业。保护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积极开发有*文化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修学、稽山鉴水、生态休闲、市场产业、红色之旅、佛教之旅等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绿色旅游产销体系;建立对旅游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及考核制度,选择重要旅游景点及宾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促进整个旅游业生态化。合理规划餐馆娱乐产业的布局,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提倡纸品餐具,减少白色污染,实行集中回用和再资源化。对餐馆娱乐业全面实行排污申报,要求年能耗下降15%,中水回用率达到30%,星级宾馆饭店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积极发展生态物流业。优化物流中心布局,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培育壮大一批生态型物流企业,逐步确立*在区域物流中的枢纽地位;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在物流企业中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推进物流经营和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加快城市逆向物流的管理,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五)全面开展“四节”活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能。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民用节能,深化工业和生活锅炉系统更新改造,积极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燃气等高效、低污染工业锅炉。推广热电企业集中供应压缩空气和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等节电新技术。鼓励热电企业加快发电机组和链条炉的改造,提高背压机组的应用比例。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使用加气砼砌块、陶粒空心砌块、聚合物砂浆、聚苯材料等新型节能节材建材,积极组织实施居住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积极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鼓励、支持农村广泛使用太阳能。

--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建立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新型节能冷却设备及附属设施,有计划改进和更新现有落后的节水设施与设备。针对印染、热电等水资源高消耗行业比较发达的现状,要积极推广印染废水中水回用、冷却水中水回用和印染废水通过煤渣净化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新建小区中水利用试点,提高城市节水效果和节水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基本构筑完成灌溉量水工程和节水型灌溉体系,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建立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评估制度,加快改造跑冒滴漏和浪费水严重的自来水管网和原有建筑用水器具,鼓励使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提高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普及率。

--节地。按照“优化分布、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围涂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土地供给。积极整合土地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小而散的工业企业归并整合,减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要利用相关指标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前置控制,如投资强度、投资密度、容积率等,实施项目竣工验收时用地指标复查的多部门事后监督管理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节材。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推广应用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促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

(六)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区域废弃资源循环化

--建立区域物质还原系统

1.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再利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行垃圾收费制度;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必需设施;建立完善的执法保证和监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建立主要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系统。建立废旧轮胎、废旧电池、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电脑以及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处置中心,开展相关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系统、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及城市中水回用管理中心。重点抓好浙江绿环废轮胎综合利用和索密克报废车辆综合利用的平台建设。

循环经济固废代谢链见附图一。

--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与资源化

1.生活垃圾:至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率达到50%,可回收废弃物纳入全市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工业固体废弃物:发展壮大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的堆肥或制造建材,并实现产业化。

3.危险废弃物与化学品管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都建立严格的可追踪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对策体系。

4.医疗废弃物和废水:由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统一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贮存与处理、处置。各医院、医务室(所)和农村卫生院的医疗废弃物必须送由专门机构统一分类收集后作集中的安全处置。

5.餐厨垃圾:采取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的方式,对主要饮食服务和食品加工经营单位的废弃餐厨垃圾进行回收、处置、分拣和消毒,分门别类地成为再生利用资源。其中油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肥皂、油漆等产品的制造;渣可作为高档复合肥料的原料,或供养猪大户作饲料之用。

四、实施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平台

通过5年努力,各县(市、区)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明显改变;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制和框架。

*县纺织业、新型建材、石油化工等“一主十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36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2.30吨,S02排放总量控制为2.91吨一是推进节约集约示范工程:重点培育“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二是实施项目推进工程、技术推广工程、绿色单位创建工程

诸暨市袜业、淡水珍珠、铜加工、环保装备、轴承轴瓦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0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44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9吨一是抓源头治理,拓展清洁生产链;二是抓资源节约,延伸废弃物回用链;三是抓园区改造,推行产业生态链;四是抓项目申报,完善优质服务链;五是抓传媒宣传,打造整体发展链

上虞市机电、化工、轻纺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2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1.0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1吨一是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四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五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嵊州市领带、橱具、汽配、生物医药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48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37吨一是加快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四是加强节能降耗的监督和管理;五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六是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

新昌县新型医药、汽车零部件、机械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1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21吨一是着力推进生态县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型工业;三是积极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四是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园区创建工作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阵地

1.总体要求

按照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实施“补链”工程,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严把企业和项目准入关,支持鼓励入园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已通过国家审核的开发区(园区)全部推行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努力实现开发区(园区)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详见表二)

2.建设重点

--物质(水)循环。在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为主的开发区(园区),减少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水循环中,开发区(园区)内印染企业不再单独设立污水处理设施,印染企业排放的碱性高浓度有机废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集中供热电厂的脱硫;另一部分进入专门的印染废水处理厂,集中专门处理,达标后至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一部分中水回用到企业,作为工艺及冷却用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环卫绿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详见附图二)

表二:*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目标

开发区(园区)名称主要产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

浙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纺织、机械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开发区内循环产业链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袍江工业区纺织、新材料、生物制药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资源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柯桥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机电一体化、it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企业生产的集约化、清洁化;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滨海工业园区纺织、医药、新型建材完善纺织品制造业生态工业链网,同时推进生态农业产业链、水集成生态循环和能源逐级利用循环链的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机械、纺织、环保设备积极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创建以环保设备、纺织、机械为特色的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珍珠及珍珠产品加工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贝壳制品等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加快推进生态化改造步伐,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构建企业间的生态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纺织形成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链与企业集群;开展清洁生产,加快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服装、机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最终实现节能降耗;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引导企业之间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合作发展机制。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工业园区机械、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积极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能源利用。开发区(园区)的能源集成要求企业成员之间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按照能源品位逐级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开发区(园区)内部按照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要求,规划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并对企业的余热进行集中回收,用于低能级的洗浴热水的供应和其它生活供热,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详见附图三)

--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提高设施使用效率,主要共享设施有: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仓储设施、培训设施等。

--信息传递。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平台,包括能够连通信息数据库的热线、计算机化的交流网络,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

3.试点园区

--袍江工业区:深入开展“四节”工作,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重点推广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通过资源的整合,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以高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积极拓展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与企业集群;整合提升染料颜料化工和医药农药化工两大行业,适当引进和发展一批配套原辅材料生产企业和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完善公用基础设施企业,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循环中;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和饲料加工业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清洁生产型企业,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

--纺织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纤维差别化、功能化开发;加强织造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加强品牌培育,打造纵向研发联盟,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采用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小浴比低给液工艺、涂料染色工艺、碱减量工段废碱液回收技术、丝光淡碱回收技术、浅色印染废水回用技术等降低印染行业的资源消耗、减少印染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性能,丰富产品品种;提升纺织机械产品档次。(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四)

--热电产业。推进热电联产,由高效率的大锅炉实行集中供热;以抽汽、排汽供热替代分散供热,提高热电厂热能利用效率;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静电除尘器,采取循环冷却塔供水、将粉煤灰按一定比例掺配原煤等措施,集中治理锅炉烟气污染物(烟尘、So2)。

--建材产业。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工艺和设备先进、具有一定规模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引导投资者利用本地建材原料、废料,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中高档次的新型墙体材料。(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五)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制药、中药及相关的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卫生材料等。运用信息化技术、新型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等改造传统的制药生产工艺。积极开展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产品研发,不断拓展产品系列。(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六)

--精细化工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催化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工程放大技术等,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重点研究开发高档次、功能性和环保型的塑料助剂、染料及有机颜料,突破绿色壁垒;发展橡胶助剂、农用化学品、催化剂等产品,加强油汽资源开发研究利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七)

--其它产业。主要涉及农业种植养殖业、机械电子、食品制造、珍珠加工、橡胶制品等。

1.农业种植养殖业:推广生猪(畜禽)?沼气?作物为核心的种植养殖产业链,发展畜禽、淡水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沼气开发和生产有机肥,利用有机肥发展生态种植,实施秸杆养畜工程,对秸杆加以资源化应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八)

2.机械电子:淘汰、改造升级落后设备、工艺,降低能耗、物耗,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废旧产品利用回收机制。推广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对无法综合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九)

3.食品制造:大力开发安全、卫生、环保型产品;建立黄酒行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生物技术处理食品工业废弃物,发展饲料工业,建立农?工?农的良性循环机制。(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

4.珍珠加工:以开展减量生产、清洁生产为主,主要对副产品进行加工,如生产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蚌肉制品,生产贝雕制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一)

5.橡胶制品: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废旧橡胶轮胎?粉碎?制粉(再生胶粉)?公路建设及其它产品利用。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载体

1.加快生态市建设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活动,着力打造“生态*”。争取到2010年,市级及下属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市建设要求。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和管理力度,提高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综合整治城市内河河道污染、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绿化和美化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绿水的风景区。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城市绿地,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花园城市。

2.扎实开展绿色系列工程建设

--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弘扬企业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以科技为支撑,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物耗和能耗,削减源头污染,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建设绿色饭店。采用节电、有益健康的照明产品和绿色服务。做到室内环境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物品、用具符合环保要求。减少一次性用品和不可降解物品的使用,减少洗涤量。

--发展绿色学校。通过“绿色思想”培养人、“绿色观念”教育人、“绿色校园”熏陶人,为发展循环经济培养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不断丰富建设生态文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

--创建绿色社区。倡导生态文化,推动公众参与,推行绿色消费,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百福园社区等一批全国绿色社区示范工程。

--建设绿色村庄。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绿色村庄。

--倡导绿色家庭。倡导“绿色消费”活动,使用清洁燃料,强化节水意识;绿化、美化社区环境;节约能源,使用节能家电。

--建设节约型政府。促进政府观念和行为的绿色化;建立“绿色审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水平。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1.一批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1)*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报废车辆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2)*华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8万吨pta残渣废水循环利用项目;(3)*金佰利实业有限公司利用稻糠(稻壳)生产可降解容器产业化开发项目;(4)诸暨山下湖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低价值珍珠及衍生物深加工利用项目;(5)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废轮胎综合利用项目;(6)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废电器及电子材料综合利用技术及其成套设备项目;(7)*市国泰助剂厂分级型牛皮纸浆木质素磺酸钠项目等。

2.一批环保节能设备生产项目。(1)浙江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年产60台套烧结板除尘器项目;(2)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危险废气处置配套烟气处理成套设备、300mw机组湿式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装备、300mw燃煤电站大型布袋立式环流搅拌机、复叶推流式液下爆气机开发项目;(3)浙江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项目;(4)浙江龙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阀门及除尘设备项目等。

3.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1)诸暨市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日处理垃圾527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嵊州新热电有限公司区域热电联产大幅度节能、节水、节地减排示范工程;(3)浙江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功率高压变调速节能系统产业化项目;(4)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化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等。

4.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袍江工业区、*县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生态化改造与建设。

5.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县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市一景乳业有限公司绿色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3)新昌县来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4)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优质长毛兔生态高效养殖园区建设等。

6.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1)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路面废旧沥青资源再生利用项目;(2)宏磊集团年产5万吨废杂铜连铸连轧低氧光亮铜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浙江新昌制药厂二氧化锰循环套用项目;(4)诸暨市露笑电磁线有限公司铝代铜技改创新节能项目等。

五、保障体系建设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重点研究解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明确职责。明确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职责,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明确有关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3.强化考核。积极探索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逐步改变自然资源估价不足、环境资源零价消费的现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以绿色GDp为主体的政绩考核制度,努力形成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保护生态就是造福子孙、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弄虚作假,并产生严重资源环境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的行为,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对节能型企业、行业和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给予适当的补助和资助。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和技术改造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产资源产品、综合利用回收资源的,在财税政策上予以优惠;落实垃圾发电、垃圾制砖、污水处理等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

2.制定和利用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政策调整,理顺资源和最终产品比价;取消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价格补贴政策;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和企业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3.探索和建立补偿机制。积极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节约了环境容量的区域和企业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建立企业生态环境破坏修复机制。

(三)体制保障

1.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抓紧制订《*市节约用电实施办法》、《*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与有关法律法规相配套、有利于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2.制定循环经济专项标准。制定、完善分行业、分领域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实施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四节”标准要求和循环经济技术规范;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废弃物处置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三废”的偷排或不达标排放;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

(四)科技保障

1.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加快对循环经济技术的攻关,组织开发和应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链的集成技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果的产业化,切实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跟踪研究国内外循环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引进先进理念、技术、设备;设计招商引资载体,加大循环经济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投资合作伙伴。

3.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人才保障

1.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具有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关学科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2.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加强高素质技工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扭转对技工类人才价值评价的错位,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满足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废弃物回收人员素质,健全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以促进废旧物品再资源化率的提高。

(六)环境保障

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科普宣传活动,使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标志产品。

节水循环利用篇10

一、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重点领域

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镇、努力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政策法规等九大重点领域,结合浙政发〔**〕39号、浙政发〔**〕40号文件的有关工作意见和要求,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提出各领域的发展计划、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并组织落实。

二、落实循环经济“九个一批”抓手

(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1.工作目标。以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选择100家企业作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2.工作内容。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使示范企业在2007年前完成iSo14000环境认证,或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并组织实施。推动企业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下简称“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2007年示范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固废处理率达到90%以上。督促和帮助示范企业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并在**年前完成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制定工作。定期公布“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导向目录,加强对示范企业的源头管理,对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加强对重点用能、用水企业的监管,对示范企业实行万元产值能源、主要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和“三废”排放量的统计监测。

3.责任单位。以省经贸委为主,省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二)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工作目标。对全省拟保留的以工业为主的园区(开发区)全面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模式,在2007年前建成1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生态化改造工业示范园区。

2.工作内容。引导园区开展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和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热、供气。引导园区进行产业升级换代,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和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园区内所有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70%以上企业必须于2007年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纳入城市管网或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2007年前截污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设固废集中处置或收集中转系统。

3.责任单位。以省发改委为主,省外经贸厅、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三)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1.工作目标。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特色小水果、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养殖等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至2007年建成50个左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2.工作内容。推广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园区必须结合实际选择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在示范园区广泛使用光、温、水、肥、气等调控设施与设备,统一配置泵站、农电、库房、保鲜库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田水路林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一批肥药减量增效、沼气、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等项目,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责任单位。以省农业厅为主,省林业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参与。

(四)建设一批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

1.建设一批绿色建筑。

(1)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抓好建筑“四节”工作,2007年前,建成一批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筑新建示范工程,全省50%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绿色建筑实现节能65%以上。

(2)工作内容。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保温隔热屋面、节能门窗、遮阳和楼梯间节能等技术与产品,供热采暖系统调控与热计量和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太阳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和住宅节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工程实现节水30%以上,新建绿色建筑必须充分使用中水、雨水和河道水。从控制大户型城市住宅、高档住宅小区、超标准农村住宅和宅基地使用等着手,合理确定绿色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优化户型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逐步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绿色建筑中广泛推广使用粉煤类、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和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

(3)责任单位。以省建设厅为主,省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2.建设一批绿色社区。

(1)工作目标。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创建绿色社区。2007年前,创建50个左右省级绿色社区,争创10个部级绿色社区。

(2)工作内容。积极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改善社区各项公共卫生设施,加大社区绿化建设。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垃圾分类放置,引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使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倡导室内空调温度提高(降低)1—2度。按照“四节”要求建设和管理绿色社区,推动太阳能照明系统、中水回用设施和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为主的社区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建设。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在绿色社区设立环保专窗,定期组织环保活动,力争参加活动的人次占社区总人数的30%以上。

(3)责任单位。以省环保局为主,省建设厅等部门参与。

(五)建设一批“四节”示范工程。

1.建设一批节能示范工程。

(1)工作目标。建成一批节能示范工程,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全民节能意识明显提高。至2007年,全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3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14吨标煤(当量值),比2004年下降15%;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累计节约用电100亿千瓦时。

(2)工作内容。围绕国家公布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我省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其中**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系统改造,对其中年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面实施能源利用监测(审计)。以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用电大户系统节电节能改造、政府机关和公共场所节电为重点,推动全社会节电节能工作。执行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能效标识,鼓励使用节能型家用电器,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品,至2007年底累计推广节能灯具600万只(套);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在城市新增太阳能热水器7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75万平方米。按国家关于创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试点省的要求,推进大中型水电和风电基地建设,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实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10个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

(3)责任单位。以省经贸委为主,省发改委、建设厅、农业厅等部门参与。

2.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

(1)工作目标。围绕城市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海水利用等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带动全社会节水工作,逐步推行节水技术,显著提高全社会用水效率。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其中重点行业达到75%以上;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4年下降20%以上。

(2)工作内容。研究制定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和工程技术措施,建立一套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2007年供水管网漏损率比2004年降低2个百分点;建设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和住宅的节水、中水回用设施。结合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以改造灌区骨干渠道,建设防渗防漏工程,推广喷、微灌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节水灌溉系统示范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排灌泵站装置效率达到55%以上;开展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建设。加大高耗水企业和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海水、亚海水利用,建设一批海水利用工程,至2007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5万吨/日以上。

(3)责任单位。以省水利厅为主,省建设厅、农业厅、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参与。

3.建设一批节地示范工程。

(1)工作目标。建设一批节地示范工程,带动全社会节地工作,建设用地利用率、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空心村”和宅基地闲置现象明显减少。

(2)工作内容。严格执行**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清理、处置闲置土地,从建设用地供应、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着手,有效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清理整治“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整治废弃矿山、盐田和道路,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至2007年每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深化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加快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有计划强制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至2007年,累计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50%以上,盘活和复耕土地2.5万亩,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115亿块标砖,应用比例达到42%以上。

(3)责任单位。以省国土资源厅为主,省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厅等部门参与。

4.建设一批节材示范工程。

(1)工作目标。建设一批节材示范工程,带动全社会节材工作,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利用率高的原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效杜绝过度包装等行为。

(2)工作内容。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推动企业原材料节约,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广使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建设一批替代材料、可再生材料和低耗材料生产项目。以解决月饼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为重点,控制产品过度包装;月饼包装成本不得高于出厂价格的25%。继续贯彻实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办法》,巩固和拓展散装水泥市场,至2007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65%以上,年均提高4%以上。

(3)责任单位。以省经贸委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

(六)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

1.工作目标。建立绿色产品扶持政策体系,绿色标识食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得到广泛推广。至2007年,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

2.工作内容。制订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选列使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优先采购清单所列产品;采购招标时,在采购文件注明产品节能要求,评标时对节能产品给予价格分10%以内的加分。建立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激励机制,开设“绿色商场”、“绿色超市”,拓展绿色产品市场。广泛推广绿色标识食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建立绿色产品信息数据库,规范绿色产品信息行为,开展绿色产品推介活动。

3.责任单位。以省财政厅为主,省经贸委、发改委、环保局、机关事务局等部门参与。

(七)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1.工作目标。重点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在2007年前启动或实施22项循环经济科技示范项目,并推广应用到100家以上的企业和项目。

2.工作内容。以推动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绿色化学化工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为重点,实施一批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以新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集成技术、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技术和企业副产品的多级利用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以中水回用、垃圾处置、废旧家电处置技术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各类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工程。以生态农业开发、畜牧业废物处理、秸秆还田等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和推广技术,氢能的开发技术等为重点,建设一批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3.责任单位。以省科技厅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

(八)建设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

1.工作目标。围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作,建设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建立完善重点废旧物资回收制度。至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2004年提高10%以上,全省废旧物资免税销售总值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

2.工作内容。以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为重点,开展粉煤灰、煤矸石、硫石膏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以再生金属、报废汽车、包装物、废纸、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建设废旧物资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设施,推广垃圾堆肥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项目。以废旧电池、荧光灯、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项目。加强尾矿回用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责任单位。以省经贸委为主,省发改委、环保局、卫生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参与。

(九)制定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1.工作目标。研究制定促进能源、土地、水资源、原材料节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地方法规规章,出台关于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和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生活用水、建筑节能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等。

2.工作内容。制定法规规章:研究制定节约能源实施条例,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废旧家用电器回收、拆解和利用管理办法,商品包装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在国家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后,拟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条例。

制定标准和计量规范: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绿色社区评价标准;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四节”的标准要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规范;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计量体系,在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法定评价等领域加强计量监督。

制定价格政策: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和企业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近期达到省定最低征收标准,逐步推行按污染程度计费的办法;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推进中水回用;加大实施峰谷电价力度,对高能耗行业中属于淘汰和限制类的项目严格实行差别电价;试行地价与工业投资强度挂钩制度。

制定财税扶持政策:对节能型企业、行业和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进行适当补助和资助;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收费或押金制;研究对垃圾发电、污水处理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开展资源规费、环境规费研究,完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

3.责任单位。法规规章制订工作以省发改委、经贸委、法制办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标准和计量规范制订工作以省质量技监局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价格政策制订工作以省物价局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财税扶持政策制订工作以省财政厅、地税局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参与。

三、实施10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一)项目选择范围。依据九大重点领域和“九个一批”抓手,选择100个左右能在2007年前后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主要包括重点的节能工程、节水工程、园区生态化改造工程、清洁生产项目、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再生资源回收项目、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项目、生态物流中心、海水淡化项目、脱硫除氮项目等。

(二)项目选择条件。项目既包括部分在建或已审批项目,也包括一部分尚处于前期工作阶段但属于循环经济类的项目。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年限、资金方案、实施单位等基本条件要明确,需相对独立可操作,并且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示范作用。对新建项目,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三)项目实施主体。在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由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汇总筛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责任主体是各市、县(市、区)政府和部分省级单位、省属企业。

(四)支持保障措施。列入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并完成前期工作的,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并在用地指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四、建立“991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组织实施机制

“991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由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协调、督查、考核工作。

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确定的工作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进一步细化落实“九个一批”抓手,制定相关领域示范工程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