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8:34

职业道德意识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学校、教师,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呢?现谈谈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

一、引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

新生入学,我引用【弟子规】的话教育学生:“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尽力去准备,父母希望我们成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我们要尽能力去做到;父母所厌恶的事物,我们要小心谨慎去除掉。现在,父母把我们送到职校学习本领,我们就应该刻苦学习,成全父母的心愿。而父母不喜欢我们在职校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我们就应该尽力去除掉这种陋习,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抽烟酗酒。考试后,成绩出来了,有高低之别,我便引用【弟子规】的话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意思是说,看见他人的善行和好成绩,要立刻向人家学习看齐,纵然能力与别人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职校学生多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他们纯朴善良,能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苦衷,因此,比较易于接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和教育,效果也就十分显著。

二、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提倡开展市场调研、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订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我校地处临桂,在“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思想指导、鼓舞下,学校对准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类别,并组织学生到县城企业参观、实习或做义工,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工厂、学会做人、学会做工、学会吃苦、学会爱岗敬业、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服从命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学生进工厂参观、实习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过程。在工厂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耳闻目睹,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实践证明,“产销衔接”“订单培养”的办学方针,对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改变了平时学习、表现都不令人满意的部分学生陋习,使他们改头换面,上课不再趴睡、听课不再走神、实习不再偷懒,变得天真活泼,团结紧张,充满激情,奋发向上,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职校学生多是中考落榜生,在人生路上,他们曾跌过一跤,经受过一次挫败,有自卑感。所以,新生入学,教师要对他们多加爱护,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嘘寒问暖,悉心关怀,帮助他们净化灵魂,消除自卑,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这样做,不仅能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稳定学生思想,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教师爱的阳光透过他们的心灵,融化冻结在他们心灵上的冰块,拨开笼罩在他们眼前的迷雾,从而心明眼亮,看清前途,高举信心大旗,朝着新的目标,迈向新的职业生涯。我的实践证明,大部分职校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在新的环境里,刻苦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四、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

好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教师要注意教育,让他们懂得实习的目标、任务和意义:自己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哪些事非要做好不可;认识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学校、对企业,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该有多重,从而激发斗志,重视实习中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茍地把工作做好。

责任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掌握过硬专业技能、造就自己就业前程的前提。正式实习之前,教师要认真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点,不管是技能方面的,还是生活细节方面的,都要进行及时表扬;对不足之处,也要如实批评指出,以警示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鞭策,共同进步;注意环境渲染,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以便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学生行为,使其认真遵守实习制度,刻苦锻炼专业技能,努力维护集体荣誉。

五、大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教育学生懂得集思广益,众志成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理解“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句话的真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协作意识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大有裨益。实习时的分组十分重要,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让不同素质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或特长,共同完成一项综合类的实习任务。如在餐厅服务、旅游服务中接待服务,就应如此。如果单凭个人的力量,就难以把接待工作做好,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提高协作意识,互相配合默契,才能把接待工作做好。所以,就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不能让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坏习惯抬头。

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篇2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思想品格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思想品格,主要指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有异于其他行业的职业精神。这种品质表现在,一旦从事新闻这个行业就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职业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内在的意识品质,即内在的自然流露出的一种职业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

心怀大众的精神。记者代表社会的理性与良知。因此,公众利益是记者职业行为的出发点,以此蕴藏在每一条新闻报道中。“唯恐天下不兴”浓缩着记者的世界观,用它去观照、判断、表现、传播新闻。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幸灾乐祸的心态,就无权手握记者之笔。这种理性精神的实质是探求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建设性意见。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良知代言人的角色。使命意识升华记者的人格境界。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独特的、强烈的、始终如一的。有记者朴素地表达为“带着使命做新闻”。这种自觉的角色意识,必大公而小私,因为国家利益在心头、公众利益在肩头。履行社会责任,在于遵从新闻规律,倡导“四真”精神――获取真相、表达真情、敢说真话、探求真理。

悯怀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当前,由于某些媒体对精英阶层的过分热衷,少数记者的角色认同出现一些异化。在“傍大款”、“媚小资”之余,对老百姓摆出“救世主”的架势,俯看芸芸众生,忽略困难群众,投射出对社会底层的冷漠和轻蔑。媒体是大众的,记者是平民的,不能忘记社会群体的最大多数。媒体不公正的表现,即是话语权分配不公,出现媒体“马太效应”:强者的声音越来越强,弱者的声音越来越弱,信息严重不对称。好记者要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其一就是做困难群众的代言人,以求得社会发展的平衡。所以,仅仅是“为打工者讨工钱”、“送贫困生回家乡”,就能获得人们的普遍尊敬。媒体的平民情怀彰显人本主义、人文精神,记者应该树立平等理念、公众意识,以此充分、贴近地服务公众利益。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民生新闻”一方面反映出新闻媒体在商业化竞争中从容应对的姿态,更重要的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平民意识已渐渐深入人心。

静化心灵,提升自我精神品质。报格文风都是人格的反映,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最终依赖记者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高雅的情趣、良好的教养、清新的文风,是我们的追求,这关乎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记者首先要有对正义、良知、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闻记者是公共知识分子和公众人物,共同的指向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决定了我们在人格上更有高度的追求。新闻记者的人格力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也是记者这一职业获得社会公众尊重的反作用力。

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新闻工作要与社会各界、行行的人和事打交道,新闻采访常常需要深入事件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采访重大突发事件、战争、恐怖袭击、灾难事故、违法犯罪事件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危险随时威胁着记者的人身安全。即使是在一般事件的采访中,也会因为事件的复杂多变而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实际上是一种相当辛苦、相当危险的职业。因此,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应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心理准备。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内在心理品质

内在心理品质主要是指,除了外在的职业精神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培养的内修、内悟的一种忍耐力及承受精神。包括,作为职业角色所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勤、静、韧、公、美这几个方面的职业精神和心理素养。

“勤”,对于记者来说,勤主要体现在:口勤多问、腿勤多跑、脑勤多想、手勤多写。“勤”是新闻真实的第一步。穆青同志在上海分社任社长时,就明确指出:记者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必须是全天候的思考和工作。

“韧”,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勤奋,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记者的“韧”表现在面对“逆境”和“误解”的忍耐,对于真实、真相的不懈追求和对于威胁、恐吓、利诱的无惧无畏,对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坚定与坚韧。

“静”,就是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就是内心守一不动。记者一入行,就面对“名”的诱惑,随后会有“利”的诱惑,慢慢还会有“位”的诱惑。记者出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诱惑而来。“静”,要求大家要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惑,不为额外的名利做不该做的事。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能够促使年轻记者早日成材的,除了‘战略眼光’外,最要紧的就是‘不分心’。”“静”就是“不分心”,提高自己拒绝诱惑的内在定力,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

“公”,公者,众也,与私相对。“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首先要有公心,事前多考虑此事是否为公、是否奉公、是否损公肥私,或者损人利己。

职业道德意识篇3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转型;职业道德意识;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文化,作为人类意识回应现实预期未来的总和,是一种意义的共同体,一种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客体化了的主观性。就其本性而言,文化固有的社会功能在本性上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社会转型,指的是确定人群关系的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在讨论社会类型时,人们往往把文化仅仅看作是表达性的伴随现象。可是实际上,任何社会力量,没有文化提供的意义结构做中介,就不可能把自己动员和组织起来,不可能使自己的期望、理想和纲领得到确切的表述,因而也就不可能发挥创造时代、转变社会的历史功能。

任何社会转型,没有一种文化上的整合和表述,把种种异质的要求和期望,纳入一种表面上同质的纲领,就不可能动员群众,实现社会转型。这里,文化表述,实际上是取得社会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转型不可能实现。

中国社会从七十年代末期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变动时期。文化上表现为,主流文化用西方自由主义的语言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彻底否定乃至丑化。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和西方消费文化的引入,文化逐步市场化商品化,阶级国家革命理想等内容在流行文化中大体消失,占主导地位的是与消费经济相适应的娱乐文化。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苗头出现,信仰缺失的现象严重。

在新时代文化现状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意识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受到挑战,大学生职业道德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精英人群的代表,他们的道德品质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其他职业道德应该把个人价值实现和对社会贡献结合起来,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产生引领示范效果。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人才的竞争,不光是在学历上的竞争而更多是在劳动者素质上的竞争。如今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以后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好准备。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开始。职业道德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其它职业道德品质要求相比,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责任性和逻辑上的优先性。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进行重点培养,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的道德内需。

新时期大学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阶级道德在大学生职业上的特殊表现。新时期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大多数人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与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性认识和道德层面,而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与时俱进,把传统道德与新时期的道德要求相结合,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校园是青年相对集中的地方。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他们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我们知道,道德原则的践行,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会出现职业道德要求与现实利害冲突的问题。面对比较严峻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局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对其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建设都显得至关重要。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因而,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应该落实到实处,应该贯彻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施的具体环节中,将其与完成责任义务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应该坚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在实践中把现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作为立身做人和建功立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佳.当代青年的道德构建与和谐教育观[J].教育探索,2006年01期

[2]张洪根.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J].青年研究,2002年11期

[3]易春秋,岳斌,袁洪吉.浅谈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5期

职业道德意识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15-02

【abstracts】asthelackof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onHigherhotel,studentsaregenerallylowlevelofprofessionalethics.toenhancethestudentsofHigherVocationallevelofprofessionalethics,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shouldbestrengthened,seeps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totheentirespecializedteachingprocess.

【Keywords】Hotelmanagement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

高职培养的酒店人才是工作在酒店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酒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强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对社会行为个体履行岗位职责的一种规范,是道德这个庞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酒店职业道德,是指从事酒店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酒店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宾客至上,热情友好;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绝对服从,令行禁止;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等。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普遍不高。就本校酒店管理专业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着自由散漫,上课、实训中迟到、早退、不遵守纪律等自律意识不强的现象。在实习中,有些学生对工作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奉献意识淡薄,功利主义明显。学校安排07级20几个学生去温州一家商务酒店实习,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几乎全部从酒店走了,有些学生是不辞而别,没有通过向酒店辞职的正常渠道,当问及为什么要离开时,有的学生的理由竟然是“别人走了,我也要随大流”。在就业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随意性太强,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对自己不负责,也给酒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他们缺乏对一线工作的认同感,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场所极为关注,待遇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好是学生的共同愿望。一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说:“高职学生最缺乏的不是技术和业务能力,而是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高职酒店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目前,高职酒店专业课程设置把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并无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之教师对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缺乏了解,讲授职业道德内容时往往一笔带过,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并未与酒店行业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没有突出酒店的“职业性”。三是专业课程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学无关,专业课程只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可以了,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

四、加强高职酒店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提高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1.入学教育中加强职业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纵观酒店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都是围绕“服务至上”来论述的。因此,要达到教学目的,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正确认识服务行业,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热爱酒店行业,从根本上解决观念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加强教育。

入学专业教育是学生进入高校接受的第一堂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专业教育都流于形式,派老师简单地介绍专业基本情况、学习内容及就业前景,很少将职业道德规范融入其中。建议高职酒店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将重心放在职业介绍上,可采取由资深专业老师作专业介绍、观看酒店工作过程的VCD光盘等方式,让学生对酒店业有个基本的认识;采取由酒店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酒店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并与学生交流等环节,加深学生对酒店职业的认识;然后通过酒店优秀员工谈对酒店业的从业心得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服务行业,帮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入学教育中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人文素质课中加强职业道德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

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其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意识,加强基本礼仪教育和训练,把基本的道德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礼貌意识,倡导尊重与关爱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靠思政课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笔者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高职酒店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经营、销售等多方面,但无论哪个方面的课程都包含着“服务至上”这个基本理念。因此,专业理论教学是我们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酒店职业感情、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的主要渠道。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各岗位人员主要职责的学习,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通过各岗位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宾客至上,热情友好”的职业操守。通过《酒店管理概论》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绝对服从,令行禁止”的职业意识。通过《酒店营销管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的职业习惯。通过《政策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德规范。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亲自体会专业和行业具体而又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

(2)实训教学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首先,应按照酒店实际工作环境建立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其次,教师在实训教学时,应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一个个学习情境,由学习小组模拟酒店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在仿真的酒店职业情境中学习技能,既可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又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日常规范引导,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表现与综合素质考评挂钩,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是组织开展“酒店职业道德模范”评比活动,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以酒店的职业道德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一系列考核、监督措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5.课外活动围绕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意识。

课外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意识。一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组织演讲、征文和职业指导与咨询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反思自己在职业道德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二是积极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进行社会实践,把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三是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相关的学术讲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邀请酒店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作报告或讲座,用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增强道德修养的意识。

6.顶岗实习强化职业道德修养,磨炼学生的职业意志。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可要求学生实践完成后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报告,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独自解决各种矛盾,在职业实践中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水平由“知”到“行”的跨越式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意志。指导老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职业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磨炼职业意志。

总之,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高职酒店专业教学的始终,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从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到专业课程教育、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等各方面都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酒店从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加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1~72

2王清义.立德树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23~25

职业道德意识篇5

一、职业道德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

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过辉煌的一页,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乃至今天的胜利精神、为民精神,这些“精神”一直引导着广大职工以岗为家,爱岗敬业。随着形势的日益发展,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层出迭现,在各种挑战、竞争的磨练与冲击下,这些“精神”正在职工的身上逐渐弱化,所以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多元化,物质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人们道德的复杂性、矛盾性、多样性,以致出现了道德滑坡;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外开放既引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不可避免的使西方的思想文化渗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致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对职工产生了影响和冲击,他们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处在了一种动摇不定的状态中。

二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日益发达,职工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受内外各种舆论、信息的冲击,广大职工家属的思想、言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工资奖金、住房待遇、子女就业等问题,职工们存在埋怨情绪,委屈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以致走过场,走形式,在职工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三是当前企业内部的优化组合存在许多名不符实的地方,在岗而不优岗,违章作业、简化作业、择利作业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职工对改制的配套措施也心存疑虑,如医疗保险,待业救济,再就业等,这些都增加职工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要想解决既要依靠提高职工岗位技术业务能力,又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危机感,通过义与利、荣与辱等道德要求进行优岗竞争。

道德建设就是要联系广大职工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分清是非曲直,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认清哪些东西是对的,要发扬光大;哪些东西是错的,要坚决摒弃,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化、科学化。因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丰富职业道德建设内容,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氛围

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职工的道德素质,使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心,使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相互映照。为此,我们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多种宣传工具丰富道德建设内容。

一是强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将与职工有关的,覆盖全范围班组和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汇编成册,印发给每位职工对照学习和执行,初步构建起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学习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职工人手一册,通过朗诵会、知识竞赛等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帮助职工记忆和贯彻落实。其中,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转化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行为规范,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队伍结构的新变化,对现有的各种岗位责任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该淘汰的淘汰,该修改的修改,需要重新修订的抓紧修订,按照《行业文明公约》和《职工文明守则》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行业规范。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施活动。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职工道德素质;要坚持不懈的开展争当文明职工和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如运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强化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内容的规范,使岗位班组达到美化、绿化、软化、硬化标准,使职工生活在优美的工作环境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讲道德、守法纪、树新风、讲文明、塑形象”、“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业绩”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先进典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深处获得共鸣;要高度重视典型的真实性,不生拉硬扯,无限拔高,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真实可信,可敬可学;要通过实施“典型塑造工程”,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先进典型,使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都有自己的榜样,都有自己的镜子,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发动职工都来关心和参与文明创建,引导职工比学赶超,上下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为群众做出了样子,能够以德服人,领导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职工就容易接受,一个单位就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检查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通过自学、办班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进行“充电”、“输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干部道德素质高低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注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实现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没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就不会有过硬的职工队伍,要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职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

一是恪尽职守,树立起职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树立职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职工对自我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那么职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满腔的热情自觉的、创造性的将本职工作干好。因此要教育职工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克服职业偏见,不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

二是积极探索,树立起职工的精业意识。对业务的精益求精,是职业道德的更深一层的具体要求。如果职工对本职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知识不懂,或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工作就不会得心应手,就不会保质保量。所以职工不仅要追求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要积极探索,开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具备高超的职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本领,树立起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升华的精业意识。

三是锐意进取,树立起职工的创业意识。有了敬业意识与精业意识,还必须具备创业意识。如果没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就不会开拓崭新的局面,走出独特而光明的道路。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面前,不论是领导干部上层决策者,还是基层职工劳动实践者,都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大胆改革、创造新成绩、开拓新局面的意识,克服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施活动。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职工道德素质;要坚持不懈的开展争当文明职工和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如运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强化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内容的规范,使岗位班组达到美化、绿化、软化、硬化标准,使职工生活在优美的工作环境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讲道德、守法纪、树新风、讲文明、塑形象”、“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业绩”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先进典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深处获得共鸣;要高度重视典型的真实性,不生拉硬扯,无限拔高,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真实可信,可敬可学;要通过实施“典型塑造工程”,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先进典型,使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都有自己的榜样,都有自己的镜子,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发动职工都来关心和参与文明创建,引导职工比学赶超,上下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为群众做出了样子,能够以德服人,领导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职工就容易接受,一个单位就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检查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通过自学、办班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进行“充电”、“输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干部道德素质高低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注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实现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没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就不会有过硬的职工队伍,要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职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

一是恪尽职守,树立起职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树立职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职工对自我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那么职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满腔的热情自觉的、创造性的将本职工作干好。因此要教育职工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克服职业偏见,不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

职业道德意识篇6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现存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职业道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并在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el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质是多方面.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道德的一个基本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德素质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职业活动是一个人一生中主要的生活内容,人生价值、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职业活动实现的。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点.职业行为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联系的基本方式。所以人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道德品质就成为一个人道德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品德、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也主要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并充分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从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最大利益经济法则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但道德的调节方式也必不可少。法律规定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道德行为的执行完全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支配,它调节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也更持久。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约束各行各业的行为。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量事实表明,职业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引导和教育得力,职业道德水平高,就能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不断克服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等途径来促进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过程。

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职业道德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对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在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如追求经济效益与拜金主义的关系、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问题。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职业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在重要的道德原则问题上辩明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好人生的航向。

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职业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崇尚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鄙夷不道德的行为,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产生强烈的见贤思齐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所谓“意志”是指人确定目的并用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外部表现是语言和行动。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职业道德意识篇7

为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5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滞后调查中,有25%的教师表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有58.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96.7%的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这反映出教师普遍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有46.7%的教师表示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较少涉及,78.3%的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有91.7%的教师认为说教和理论讲授不能作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唯一手段,但在职业道德教育能力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有待提高,仅有8.3%的教师表示曾参加过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课程或活动。

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职场人”必备的素质,81.7%学生认为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有重要意义,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但是,有22.5%的学生认为恪守职业道德并非易事,社会的不良风气会对自己影响较大,有62%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缺失不会严重影响职业发展。这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较低,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4.5%的学生坦承自己对所在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并拓宽途径,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不是很高。仅有16%的学生曾参加过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68.5%的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有关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较少,59.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增加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次数,8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课程,以便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与常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育渠道及人力投入上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建设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学校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必修课,在普及职业道德常识的基础上,突出物流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理念,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结合典型案例融入具体业务活动中,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还原为鲜活的经验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而不只是规范性知识,道德意识只有体现在行为习惯中,才能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融入实训操作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在叉车驾驶实训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驾驶叉车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安全行驶的重要性,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故,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又如在仓储实训中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装卸搬运工艺的要求进行操作,坚持“文明装卸”,决不能为了一时的效率和方便造成货品或设备损坏。实训环节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意识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会计职业道德高职会计

0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高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的传授当中,应时时注意把社会融入课堂,选取现实中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案例,发掘知识点中所蕴藏的会计职业道德。以案说法,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去。如在《财务会计》中,当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点出发,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在《审计》课中,要做一名审计人,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可通过对审计舞弊案例引导、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良好的职业意识约束自己,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陈美荣.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杨照方,刘宝贞.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设想[j].科教文汇2008(8).

职业道德意识篇9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由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建构的。职业道德范略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是时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而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和功能。在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职业道德规范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和职业道德调控,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和表达,是进行职业道德调控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道德调控的状况。但是目前在理论形态上,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比较简单化,不能满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实践的需要。在当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多方面地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现象;特别是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这对于科学地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工作是有益的。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及其类型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是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它既包含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要素的积淀,又包含有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特定要求。二是职业道德在功能上,它既要提供关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也要满足职业道德实践环节中的操作性要求。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又是与其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密切相关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基本上就决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必然形成具有多层次性结构的体系。具体说来,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确定为以下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

1.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它是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由某些职业道德范畴转化而来的职业道德的最高理念。职业道德范畴是客观地反映职业道德关系,从而也是认识、评价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目前在关于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中,已经初步地形成了包括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一系列职业道德范畴。这些职业道德范畴,有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则是互相涵盖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则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规定和说明,并从确立准则的角度,明确地向从业人员提出诸如格守职业责任、维护职业信誉、端正职业作风、遵守职业纪律、讲究职业良心等方面的道德要求,从而使这些范畴成为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的内容。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对所有的职业均具有相同意义,它体现着职业道德要求的历史性和共同性,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认识和评价职业道德关系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规范。

2.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它是指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可以对其他规范形成制约和统帅作用,具有核心地位的规范。职业道德的其他具体规范,则是该种规范在内容上的展开和具体化。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分为两类:一是各种职业道德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该种规范的具体内容,标志着职业道德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质和根本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这种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各种职业道德中共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社会对各种职业道德提出的客观要求。二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中分别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职业道德都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必然也有着不同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每一种类职业道德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譬如:医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师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干部道德的原则性规范,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正因该种原则性规范在各种职业道德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违反了它,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

3.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较为概括的规定和表达。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着各种职业道德共同性要求的一般性规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从总体上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要求,即属于这一类规范。第二类是关于不同种类职业道德中各自相区别的一些特殊规范,譬如:商德中关于文明经商、公平交易、优质服务等规范。比较而言,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在内容的规定方面,还缺乏直接、具体的操作性要求,它的功能特征更多地表现在为认识与评价职业道德提供准则。

4.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它是指将职业道德中的一般性要求更加紧密地与职业责任、职业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细则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特殊规定。操作性规范与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较接近,但是它们却处在职业道德规范的两个不同层次上,其区别就在于操作性规范主要表现为具有直接的操作性和强制的特征。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要求这一层次的规范具有简便、易行、量化、可考的性质。因此,操作性规范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前面所述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四个层次,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这三个层次上的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处于职业道德具体操作层次上的规范,即属于操作性规范。评价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因此认识性和评价性是评价性规范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理论功能,它提供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理性依据。当然在评价性规范中,由于各自层次的区别,其理论色彩的程度也不同。操作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践和操作的直接依据,它是评价性规范的具体化。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是操作性规范的基本功能。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中,如果缺少或弱化了任何一种类型及不同层次上的规范,都会妨碍全面发挥职业道德规范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关于职业道德规范设计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结构所作的分析,可以形成有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方面的几点认识。

1.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道德理论建设,它也属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去开展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活动。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从评价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范畴。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当前在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方面,有两种相反的倾向必须加以克服。一种是倾向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即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也就是只设计评价性规范;并且认为只有在该层面上设计的规范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那些蕴涵在行业规章制度、条例中的有强制性、操作性的有关规范,虽有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但并不真正属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由此又进一步认为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只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另一种倾向是一些行业或部门,力求弱化或突破评价性规范,只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他们认为评价性的规范都是“虚”的,不起什么作用;只有操作性的规范才是“实”的,才真正起作用。以上两种倾向说明,目前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还存在着缺乏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上,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的认识性、评价与操作,是分别由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提供的。如果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只注重评价性规范而忽视操作性规范,所设计出来的规范,只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在职业生活中“应当”或“不应当”的准则。这种准则只具有向从业人员讲明职业道德“义理”和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而缺乏直接的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只注重操作性规范,这样设计的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必须做”或“必须不做”的准则,使它具有了操作性和一定强制性的功能,但是从整体上却弱化了职业道德规范中应有的那部分认识与评价功能,甚至使操作性规范只成为操作上的简单规定,从而产生职业道德认识与评价上的困难。如此,不仅严重影响职业道德的调控,给职业道德教育和宜传等方面带来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端,也使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都变得狭窄。所以,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要兼顾评价性规范与操作性规范、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要提倡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伦理学工作者与实际部门的结合,科学地开展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活动。

2.要注意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评价性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应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它着重考察职业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要利益关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活动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规范;同时要注意从职业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着力挖掘出具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并与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量把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职业道德要求反映到评价性规范中来。

对于操作性规范的设计来讲,则应主要采用经验归纳的方法。操作性规范具有变动性的特点,它是根据某一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的状况)、职业劳动的方式和特点、科学技术在职业劳动中的应用程度等因素,来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的。设计操作性规范要立足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那些既能够体现评价性规范的要求,又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可以说,经验归纳的方法是设计操作性规范应采用的主要方法。

职业道德意识篇10

关键词:职业锚;高校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孙明福(1965―),男,湖南道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052-03

一、职业锚及其认定的意义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e.H.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从1961年开始对斯隆管理学院44名mBa毕业生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管理的调查与研究,针对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职业的看法之后,进而提出的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理论。他们根据对几百个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进行了纵向研究和访谈,最后把职业锚分类成技术/智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等八种类型,并对这八种类型职业锚的能力特征、价值观念、工作类型、薪酬补贴、工作晋升、认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职业锚认定的前提是理性的自我认识与判断,即对自我才干和能力的认定与自省;对自我动机和需要的确立;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树立。或者说,职业锚是由个体自我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不断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动态结果,也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它是个体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定位职业的依据,是个人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稳定源。职业锚的认定,不仅有助于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自己的职业角色形象,而且还能帮助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尚未涉足职业实践,更不可能从工作经验中习得和形成职业锚,但是,通过测试、分析和实践等,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能帮助大学生熟悉职业环境,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锚准确反映的是个人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环境。大学生涉世经验不足,职业环境陌生,职业意识谈薄,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地熟悉职业的含义和职业所需,能够启发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其次,能帮助大学生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发展,准确把握职业定位。职业锚既是个人的职业期望与抱负,又是个人职业价值的体现。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实际上就是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这种能力、需求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能引导大学生根据意向中的职业基本需求,不断稳固地走向相互接纳,形成心理契约,不断地促使自我朝理想的职业方向努力。

再次,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价值目标,有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的培养。职业锚是个人长期的职业贡献区,要想在稳定的长期职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增长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也能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格意识,能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加强人格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

最后,帮助大学生识别职业成功标准,有助于个人理解生活意义和创造未来生活。职业成功是“一个人所积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功或成就。”一般来讲,判断职业成功的标准主要有客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和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两种。在稳定的职业环境中,加薪和晋升为主的客观成功标准是人们较普遍认同的成功标准;在易变性的职业环境中,职业的成功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主观的职业成功标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职业成功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早期认定和开发大学生职业锚,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成功的主观认识,体验到职业成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多彩性,能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评价和接纳自我,促进个性发展,不断地增强对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积极创造未来幸福的生活。

二、大学生职业锚开发与道德教育指向

施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职业锚所在,他的职业选择也只有定位在自己合适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取得与自己才干相称的成绩,从而获得满足感。高等教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的预备期,必须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准备。因此,科学认定并不断寻觅和开发职业锚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主要对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理清和明晰。我们认为,认定大学生职业锚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在科学认识、测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体身心特点、职业素质与能力、自我优势等,引导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对自我及适应职业的判断。第二,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类职业特点以及对个体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第三,通过分析、判断,在初步认定大学生职业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对初步认定的职业锚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

大学生职业锚的开发主要是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动力和价值观念的坚定和提升,是在夯实专业技能、加强品德修养基础上,根据大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锚的职业要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步入职场的运作管理能力、自我享受生活能力和职业道德人格修养等。大学生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旨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通过审视自我动机、需要、能力及价值观,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及发展重点,并且针对个人需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的工作要求,自觉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发掘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锚的认定是职业锚开发的前提,职业锚开发又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走向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职业锚的开发包括个人开发和组织开发。作为组织开发的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培养与训练,更需要结合职业发展需要和未来可能生活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不断储备能力与人格品质。

其实,“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道德教育在这种价值性活动中始终又是居领先地位的。“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对于善与义务能知又能行。”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关键是对大学生个体需要、动机、能力与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提升,它是对个体价值生命的关注,也是对个体善与义务的导引和规范。基于此,高校道德教育理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导向、调控和评价等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成功价值观,陶冶生活情操,增强就业、择业、敬业和乐业能力。

三、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

(一)创新高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培养

高校德育内容是指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它是在一定社会中道德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也是高等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凭借和实现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过去,我们的高校德育内容较注重社会、政治需求,对个体职业发展以及职业发展所必须的道德人格重视不够。基于职业发展需求创新高校德育内容,就是要依据高校道德教育现有的基本内容体系,进一步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结构,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以职业为谋生手段、以职业为实现自我的途径与承担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义务的关系,个人自由、选择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职业理想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苦与乐、付出与获得关系等等,从而树立富有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职业理想活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明确职业劳动的生活价值,理解职业活动中履行的责任、职权、利益的道德原则,把握职业发展、职业纪律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确立踏实、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态度,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民主与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注重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把握生活的能力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融于生活,使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简言之,回归生活的德育模式就是一种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以往,无论是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还是社会道德教育,都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体与生活世界隔离,为道德教育设计一个相对完整,同时也是相对封闭的“温房”,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把握生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缺乏对职业发展、需求、能力与价值的关注。职业锚的早期认定与开发,实际上是对个体生活需要、动力、价值理念的关注,旨在增强自我接纳能力,增强与职业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增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能力。因此,创新高校道德教育,就是不仅要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规范,而且还需要对个体未来职业规划乃至整个未来生活给予关注和导航。一方面,要注重用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生活的智慧,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中的需要、价值、理想、信念,明确道德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把握现实生活、享用现实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向受教育者展示未来人生价值的理想和人类道德生活发展的前景,用道德理想导引受教育者超越现实生活,积极去创造未来理想幸福生活。

(三)彰显高校德育的差异性,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促进个性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人一职匹配理论与实践,毫无疑问地把人的个性差异凸现出来,让每一个人重新认识自我;职业选择中的理论与实践则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职业意向,强调岗位对人的要求与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一致性,保证个人做出最优的选择。基于大学生职业锚早期认定与开发的高校德育创新,一方面,就是要以主体的道德需要为立足点,凸现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将德育的现实与超越、个体享用与一系列社会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这一目标上,不断培养主体在活动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因为,只有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才能够在职业选择乃至整个人生中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自己所认定的前进方向,对事物能够冷静而迅速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行动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并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去监视、支配、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和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需要、情感和情绪,积极能动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锚有着不同的职业能力和需求。比如,技术/智能型职业锚突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管理型职业锚则需求强化分析能力、人际能力和感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强调知足常乐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自主/独立型职业锚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品质和自理、自控的能力等等。高校德育就必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结合不同职业锚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念,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强化高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不断提高与完善人的致善能力,同时通过人的不断致善活动提高其能力。”而人的致善活动就是主体德性的对象化、外化的活动。人的生存实践告诉我们,人的生存实践既源于个人的生存欲念和生命意志、生存能力和生存信念,又要靠他自己选择和承担、感受和体验,或者说,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属人的“体验”是判断和取舍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最终的价值尺度;道德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是个体获得行为激励与认知能力提升,切实解决好个体的知、行统一,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首先我们需要转变道德教育的模式,把道德教育从过去孤立、封闭、单向的既定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样式转变为一种在开放、互动中不断涌现人生体验的过程,不断加强个体对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情感、意志与理想的整体践履;其次还要不断拓宽德育实践的辐射面,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乃至职业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身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唤醒自我教育与实践的真切的情绪感受,引入道德体验的“心境”,激发道德体验的激情;再次要不断增强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共同参与、开放对话,在共同学习、理解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中,相互激励,协作创新,不断提高致善能力和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施恩.北森测评网译.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

[2]周文霞.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成功研究.[J]新华文摘,2007(19):132.

[3]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0(6):24.

[4]詹栋梁.德育原理.[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