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形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20

水循环的形成篇1

[关键词]水循环课程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40122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课标上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教材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发现这部分知识跟必修教材其他章节内容联系较大,试图整合相关资源,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现将自己的设计思路整理成文字,以就教于同行。

导入:借助歌曲《长江之歌》导入。(利用课间,播放音乐,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长江之歌》内容的选择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埋下伏笔。)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活动探究一】水体分类

1.课件展示长江流域示意图,请学生说出长江流域有哪些水体形态。(我们就生活在长江边,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把已有知识和教材内容整合,掌握水的三态,延伸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实现循环。)

2.结合水圈的构成图,根据水体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给学生第二种分类方法,运用地理思维全面认识地理事物。)

3.目前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哪些水体?

归纳:湖泊淡水、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0.3%,占地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为本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好铺垫,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

承转:我们应该注意节约用水。作为南京人,我们的生产生活水源主要来自哪里?(呼应长江,保持主线贯穿。)

【活动探究二】河流的补给形式

《长江之歌》中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来说说长江水主要来源有哪些?(结合教材图3.2)

分析归纳:大气降水――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河流流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冰雪融水――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互补(水往低处流,谁的水位低谁就接受补给)。(呼应导入,引入河流的补给方式,把教材的图片形象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升课堂效率。)

承转:长江各种补给形式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大气降水,那么大气中的水汽又来自哪里呢?(海洋)长江水去哪了?(海洋)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长江水始于海洋,终于海洋,形成了连续的循环过程。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

【活动探究三】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根据长江水始于海洋终于海洋形成循环过程:请用简图表示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结合教材图3.3),完善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提问:水循环联系了地理环境中哪几大圈层?

归纳结论:水循环的概念,即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分类: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把学生原有的水循环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结合,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强化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通过活动印证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2.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探究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请结合以下素材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总结出水循环的意义。

(1)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入海而不枯竭?结论:水循环促进陆地水体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三峡电站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舟山渔场能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呢?结论:水循环是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3)长江三峡、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形成篇2

关键词: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

锅炉形成自然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循环回路过程中的运动压头。也就是上升管和下降管之间形成的重位压差造成的一种动能。这个重位压差越大,可以克服管段流动阻力的能量也就越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流量和水流越大。锅炉在工作的过程中水循环故障情况时有发生,加强对故障情况的原因分析,对解决问题和做出预防意义重大。

1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可靠性分析

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可靠性分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标准,该标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1循环流速

wo-表示循环流速。?籽'-表示的是水行上升管过程中密度情况,这时候应当取锅炉压力基础上的饱和水密度,kg/m3。G-表示为上升管中的水流量情况,也就是水质量流量,单位为kg/h。fss-则表示循环回路中的上升管总截面积情况。

如果循环流速产生的过小,就会直接将管内流动的水传入的热量直接带走,从而增加循环流速的值,强化放热系数,从而造成热量的散失也就越多。这样上升管的管壁冷却效果就越好。由此可见,循环流速应当可以作为锅炉水循环运行可靠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1.2循环倍率

循环倍率是指,在两相流中,两相介质的总质量与气相介质质量之比。

锅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含有很多个自然循环回路,他们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都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其吸收的热量和温度上升不同,因此锅炉的总循环水量以及供水量的比值就能利用以下内容表示出来。

因为循环倍率K与其所计算的循环回路进出水温度有直接关系:当K1时,下降管入口水温。因此在热水锅炉中,不管是回路循环倍率,还是全炉循环倍率,都有可能大于1,也有可能小于1。这是热水锅炉自然循环的特点之一。

1.3回路循环特性分析

循环回路形成的主要特性是在特定的热环境下,管段降压、循环流速二者之间形成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的下降管压差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锅炉在运行的过程中,下降管与各管之间的结构特征会不一致,这造成了管结构的受热不均衡。因此,每根管的水动力特性也不相同。上升管的受热情况相对较差时,会使压差的特性曲线发生变化,呈现上升趋势。

2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可靠性解决措施

由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工作原理可知,自然循环热水锅炉中工质流动的驱动力来自不受热的下降管与受热上升管间的工密度差。回路循环的驱动力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

(?籽xj-?籽ss)Hg=?驻pxj+?驻pss式中:

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籽xj-为下降管中工质平均密度,单位为kg/m3;?籽ss-为上升管中工质平均密度,单位为kg/m3。

在确定了下降管以及上升管的密度差之后,回路循环高度越高则所所能提供的驱动力就会越大。当驱动力越大的时候就会提升其回路阻力,最终达到提升循环流速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回路循环高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受热管段的热量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安装在炉膛顶部的管段,其在循环的过程中循环高度越高其吸收的热量也会随着减少。因此,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回路循环的高度不是越高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从而应该选择适当的高度避免因为循环高度不够导致驱动力过小问题的出现。

2.1扩大上升管与下降管之间的截面比

上升管和下降管产生的流速、流量以及截面面积之间存在联系。回路管位置的水流速w可根据下列式子进行计算:

2.2降低上升管与下降管之间的流动阻力

上升管与下降管之间的流动阻力、阻力系数、工质密度以及工质流速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当上升管与下降管管段中回路的动力压头情况确定之后,形成的流动阻力系数也就同时确定了。如果这种情况下想要提高循环流速情况,只能以改进回路的结构来实现。

2.3减小并联上升管的热偏差

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系统中相关的影响因素,不同回路产生并联情况使得上升管组不能达到均匀受热效果。其中受热较少的管段,工质水温就很低,密度也就相对较大,流动阻力系数较大。相同情况下的循环动力压头会比其他的管子循环流速更小,基于这种情况,在对锅炉进行设计时,应当形成独立的循环回路,尽可能的降低并联上升管出现热偏差情况。不过即使各个回路并联管组的结构特性完全一样,受热不均也很难完全避免。

3结束语

文章针对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可靠性和循环流速和倍率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从整体上强化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的水动力的稳定因素,针对其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可靠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而提升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的确定性。

参考文献

[1]袁良义,李长征,魏继勇.应用excel进行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计算[J].江苏锅炉,2008(3):6-10.

[2]车得福,闰凯,吉平,等.一种锅炉水动力通用设计和校核的方法:中国,200710017379[p].2007-08-08.

[3]谢金芳.基于管网计算理论的通用锅炉水动力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1:42-51.

水循环的形成篇3

【关键词】膨胀土干湿循环裂隙分形维数

1前言

膨胀土由亲水性强的蒙脱石、伊利石等矿物组分组成,具有裂隙性、强胀缩性以及强度衰减性三大特性[]。膨胀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高塑性黏土,对环境湿度变化敏感,随土体含水量变化产生剧烈的湿胀干缩变形。其力学性质受含水量及基质吸力等因素影响强烈,反复胀缩变形导致土体产生初始裂隙后破坏了土体结构完整性且加剧了含水率变化速率,促使外界环境对土体强度影响更显著。由于膨胀土具有裂隙性[],膨胀土分布地区多见滑坡地质灾害产生。干湿循环裂隙网络定量化分析是裂隙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土体的预测细观裂隙网络发育及演化规律、工程性质、预防裂隙发育造成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定量化分析裂隙网络的几何参数等指标,能更直观地了解膨胀土的胀缩机理,从而为建立相关膨胀土湿胀干缩变形理论模型时,参数的选定提供参考依据。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精确、便捷的提取干湿循环裂隙轮廓线,具有不失真、自动化、高精度等优点。因此膨胀土干湿循环效应下裂隙的结构形态及演化规律研究,对于揭示滑坡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膨胀土干缩裂隙进行了大量尝试。inoue[]对试样横截面及裂隙交点数量进行了统计,并以此估算单条裂隙长度。Venkataramana[]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细观裂隙进行观察,提取图像中裂隙宽度值并总结裂隙宽度计算经验公式。徐彬[],崔[]等,对于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张家俊等[]定量研究了裂隙自身发育演化规律,并以二维裂隙度等裂隙几何形态参数作为量化指标。然而,以上研究中鲜有基于分形维数值的膨胀土在干湿循环效应下的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为此本文借助matlab编程软件以盒维数理论为基础编制程序对干湿循环裂隙图像进行分形分析,研究分形维数值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化分析。

2研究方法

2.1试样备制

本试验所用原状膨胀土样取自广西地区某边坡,埋深2~3米,其基本物性指标见表1。

2.2试验方法

干湿循环试验增湿过程采用喷雾器淋滤,脱湿过程采用烘箱控制温度为40℃烘干试样。根据取土现场测得原状膨胀土天然含水率分布数据,确定干湿循环的含水率变化幅度为15%~25%,如图1所示。增湿至含水率达到循环幅度最大值时,将试样密封养护24h,将完成养护的试样放入烘箱恒温脱湿值含水率降至15%,取出土样密封养护24h完成1个干湿循环周期。在干湿循环试验中每次达到含水率极值点时对土样进行数码成像,用于裂隙图像的进一步分形研究。

2.3分形计算原理

由于膨胀土的干湿循环裂隙网络形态具有统计自相似的分形结构[],如图2所示。因此可利用盒维数理论,在matlab软件中编制程序计算裂隙图像的分形维数值。如表2所示,为安康膨胀土所取8处代表性裂隙网络测点的分形维数值,对应相关系数值较高。表2数据说明,膨胀土的裂隙网络机构形态具有良好的分形统计特征。

将裂隙图像二值化后存储方式是以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组成的一个灰度矩阵。通过matlab读入灰度图像的灰度矩阵是由0和1组成的矩阵,0代表该像素点为黑色即为裂隙,1代表白色即为土体。盒维法的本质即为用不同大小的盒子去覆盖图片,计算覆盖区域中含有目标像素的盒子总数,并将盒子的尺度与盒子的数目求双对数曲线的斜率,以上即为盒维数法原理,如图3所示。

图3网状裂隙分形模型

Fig.3thefractalmodelofnetworkfissure

根据式(1)计算膨胀土干湿循环裂隙图像的分形维D。

(1)

式中:

ε――像素边长,本试样中ε=1;D――分形维数值;n(ε)――黑色像素个数。

运用matlab编制程序,对裂隙图像二值化并统计黑色像素数量并根据盒维数法原理通过式(1)自动化计算分形维数值,程序算法逻辑如图4所示。

3裂隙维度统计与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得出试样在不同循环次数达到含水率控制点时干湿循环裂隙分形维数值变化曲线分别如图5所示。根据图5可知,裂隙网络的发育程度与分形维度相关性良好。

由式(1)计算得出,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最小二值化的拟合结果见图6所示。

根据图5可知,含水率控制点恒定时,分形维数值D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增大。同一个试样在0~5次干湿循环过程中,分形维数值呈现先增大至峰值后小幅衰减,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分形维数值D峰值出现在w2~D3过程中,当循环次数达到5次之后,分形维数值D保持恒定。直观地表现为裂隙随含水量变化反复愈合开裂,裂隙网络发育完整,鲜有新裂隙产生。

D4次循环完成后裂隙发育逐渐趋于稳定,产生这一现象是由于第1次脱湿结束时土体整体性相对较完整,仅产生少量初始裂隙,裂隙间尚未连通成不规则网状结构。随着试样经历脱湿再吸湿过程时,虽然土体膨胀变形致使部分裂隙愈合,但土体完整性已产生不可逆的范性形变,裂隙处土体抗拉性能降低。再次经历脱湿过程时,此处首先开裂,裂隙面周围土体内含水率充分布导致土体内吸力值浮动。当拉应力大于土体抗拉强度时,新的裂隙衍生连通成完整的裂隙网络。因此,裂隙网络的分形维数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至拉应力小于土体的抗拉强度时,裂隙将不再发育。

4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⑴使用matlab编程软件可依据分形理论中盒维数算法编制程序,实现对膨胀土在干湿循环效应下,裂隙网络与循环次数间的变化规律的自动化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膨胀土裂隙演化的水敏性及力学效应。

⑵膨胀土干湿循环裂隙的结构形态分布以及动态演化规律,具有良好的分形性质。干湿裂隙图像的分形维数值可表征膨胀土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扩展速率等几何形态学参数,分形维数值越高即为膨胀土随土体内水分运移产生胀缩变形越剧烈,裂隙网络越复杂,裂隙分级越多发育越完全。

然而。裂隙发育愈完整,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愈差。

⑶随干湿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多,膨胀土试样表面裂隙的分形维数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依据图5中关系变化曲线可以得出,经过初次干湿循环后仅产生初始裂隙。在之后的干湿循环过程中初始裂隙进一步延伸扩展连通成为不规则裂隙网络,此现象主要发生在w2~D3干湿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分形维数值在D3取得峰值。且分形维数在此过程中增长速率最快,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这为今后膨胀土边坡裂隙量测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强度的定量研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膨胀土干湿循环效应下裂隙定量化分析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但在许多方面研究系统性及深度还远远不够。本文未针对干湿循环裂隙形成过程中对于土体强度变形特征的定量化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明确相关力学参数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对裂隙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

另外,土体胀缩变形是由土体内水分含量及分布的改变而直接导致的。因此有必要深化研究水分在土体微观孔隙中的迁移及扩散特征、水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借助土-水特征曲线SwCC进行微观机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包惠明,魏雪丰.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裂隙特征分形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4(4):478-482.

[2]黄志全,岳康兴,李幻,等.膨胀土裂隙维度及其对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06):65-68.

[3]inoUeH.Lateralflowinaclayeyagriculturalfieldwithcracks[J].Geoderma,1993,59:311-325

[4]VenkataramanaK,HanumanthaRaoB,SinghDn,etal.Shinde.SomeinvestigationsoncrackingcharacteristicsofSoils[J].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ComputermethodsandadvancesinGeomechanics,2008(10):1532-1538.

[5]徐彬,殷宗泽,刘述丽.裂隙对膨胀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9):100-104.

[6]崔眨张志耕,闫澍旺.膨胀土的干湿循环性状及其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5):24-27.

[7]张家俊,龚壁卫,胡波,等.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32(9):2729-2734.

水循环的形成篇4

关键词:火电厂;循环水泵;振动;处理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1循环水泵振动情况

某火力发电厂发电机组所采用的4台循环水泵自2010年10月安装结束后相继投入使用,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循环水泵组普遍存在振动过大问题,其中#1、#2及#4循环水泵电机的水平振动增大现象尤为明显。特别是#2循环水泵,自从投入使用以来其运行工况一直很不稳定,其电机上部的水平振动日益严重,到2011年2月时,水平振动增长情况为8394101113134153μm。虽然在2011年5月及2012年1月相继对#1、#2和#4循环水泵进行了大修,但并没有根本性地消除上述循环水泵的振动问题。总结循环水泵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循环水泵上中下三道轴套都存在磨损,其中下轴套约有深度为1.6mm的磨损;循环水泵上中下三道轴承中,下轴承存在最为严重的磨损;叶轮室的磨损程度较轻。②经检查,循环水泵上部的填料涵凹窝与外接管a(导叶体下口环)之间存在10~20mm的同心度偏差。③循环水泵的基础台板水平度超出标准,进水侧高而出水侧低,存在偏斜。④4台循环水泵的出水管与筒体所连接的下半部分焊缝都出现了裂缝。

2循环水泵的结构

循环水泵的组成零部件共有19个,采用的安装形式为单基础层的立式安装,出水口位于基础层之下。循环水泵的外筒体采用钢板焊接件,而吸入水口则为铸件。循环水泵的叶轮结构为开式整体结构,通过哈夫锁环以及螺栓在轴上定位,并用键与轴联接,叶轮室与叶轮之间的空隙约有0.5~0.7mm。循环水泵有上下2根泵轴,在导叶体和填料函体内的上中下位置各安装有一道赛龙轴承,轴承的剂是其自身输送的水。循环水泵的转子有3.5mm的提升高度,并由调整螺母来对轴端进行调节。

循环水泵电机支座下方的台板是整个循环水泵静止部分的定位支撑点,同时也是整个循环水泵的定位支撑点。由于上下2根泵轴在通过套筒式联轴器进行联接时两者之间有间隙,所以在循环水泵装配过程中,循环水泵的制造厂商对循环水泵基础台板的水平度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求水平度偏差在0.05mm/m以内,对泵轴的摆度则不作要求。循环水泵转子的定位方式是通过电机轴承箱内的推力盘进行轴向定位,有12片推力瓦块均匀分布在推力盘下,推力瓦块是安装于碟形弹簧上的,碟形弹簧的作用是保证推力盘与瓦块之间能够均匀接触,从而均匀受力。在装配过程中,要求推力盘与推力瓦块之间的间隙为零,而运行过程中两者之间则有0.02~0.03mm充满油膜的油隙。

3循环水泵振动的原因分析

该火力发电厂4台循环水泵在安装过程中都严格遵照了制造厂商的相关要求,每台循环水泵基础台板的水平度都符合小于0.05mm/m的标准。但在安装结束后进行调试时,发现循环水泵电机的振动都偏大,约在80μm左右。特别是#1、#2和#4循环水泵电机的水平振动还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经频谱分析发现,循环水泵振动幅值最大的时刻位于8~10Hz区间内,与电机转子的转动频率相吻合,而其他倍频分量幅值都比较小。

3.1循环水泵振动分析

一般循环水泵振动主要是由于循环水泵装配和安装精度不高;吸入口的水位过低;循环水泵汽蚀;循环水泵的轴承损坏或轴弯曲以及电机故障;联轴器的螺栓损坏或出现松动;运动部件的质量不均匀;基础不够牢固以及出水管路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而在#1、#2和#4循环水泵大修过程中,对上述常见振动原因进行了逐一分析和排除。①在大修过程中发现,4台循环水泵入口处的清污机工作都很正常,吸入口的水位也能满足规定要求,所以可以排除是由于吸入口水位过低导致了循环水泵振动。②在大修后重新启动循环水泵,发现其出水口和台板上的排气阀都能够自动排气,循环水泵的电流和出水压力都很稳定,也无异声发出,说明循环水泵并未发生汽蚀,所以可以排除气蚀导致了振动。③循环水泵每次检修过程中都能发现其上中下三道轴承存在磨损,而轴套则有偏磨。#2循环水泵在2011年5月大修时,对轴承、泵轴及联轴器都进行了更换,但之后运行振动仍然过大,这就说明循环水泵的振动并不是由于泵轴弯曲、轴承损坏、联轴器的螺栓损坏或出现松动所造成的。只是在循环水泵振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然会致使轴承两侧的间隙不均匀,使得轴承与轴套之间不断磨擦,将会进一步加剧循环水泵的振动。而4台循环水泵所采用的电机经过了多次单体试转,其振动都远小于10μm。此外,在#2循环水泵大修时也检测了电机的鼠笼条,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循环水泵运行过程中其三相电流可以保证为平衡的,电机的导瓦温度和间隙都处于正常状态,所以也可以排除是由于电机因素造成了振动。④在2011年5月的大修过程中,对#2循环水泵的叶轮头进行了静平衡;在2012年1月的大修过程中,对#2循环水泵的叶轮头又进行了动平衡处理,而循环水泵其他运动部件也都多次进行了检查,并没有发现存在质量不均匀的问题。不过当循环水泵与电机相连后,也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轴系出现质量不均匀。在#2循环水泵运行过程中,有数次振动过大,但进行动平衡后其振动呈现出明显的降低,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⑤#2循环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已进行了多次检修,检修过程中都会加垫片使基础台板的水平度满足规定要求,但下一次检修时又会发现基础台板的水平度超出了标准,总是进水侧高而出水侧低。这说明了循环水泵的基础不够稳定,而最近一次检修也发现#4循环水泵的基础台板下方的确存在较大空隙。⑥4台循环水泵的筒体是由同尺寸的钢板焊接而成的,导致其刚性不足,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出现位移和变形,造成筒体上下的同心度改变。⑦循环水泵的出水管与筒体之间直接利用法兰进行刚性连接,导致在循环水泵启动与停运时都会有压力差传递至筒体上,造成筒体的拉扯,进而使与筒体连为一个整体的基础台板同样受到外力的拉扯作用,这也是出水管与筒体所连接的下半部分焊缝出现裂缝的原因。此外,在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下,循环水泵的筒体会产生局部变形和位移,使得其与基础台板之间不再垂直,从而为循环水泵的轴承与轴套之间发生偏磨提供条件。而不平衡受力也会使水流在泵轴上的力不再均匀,并引发循环水泵的振动。

3.2循环水泵振动分析结果

因此,该火力发电厂4台循环水泵振动的原因总结如下:①由于基础浇筑不够严实,造成循环水泵基础台板下方存在空隙。②循环水泵的筒体刚性不够,容易变形和移位。③循环水泵的整个轴系可能存在质量不均匀。

4循环水泵振动的处理措施

针对循环水泵已确认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①首先要检查循环水泵基础台板下方是否存在空隙和不严实的部分,如果发现空隙则使用风镐从内侧将原基础四面打至台板垫铁处。在垫铁下方的基础不存在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可以不去移动定位垫铁,在立模后用高强灌注料重新浇实循环水泵的基础,以减少检修的工作量;但如果垫铁下方的基础也不严实,则要将整个基础敲掉重做,确保基础严实后再进行循环水泵的安装。②对于循环水泵筒体刚性不够问题,当循环水泵筒体组装并调试好同心后,用18号和20号槽钢以进水室混凝土墙面为基点,从中间轴承处的筒体法兰对筒体从三面进行支撑定位,以避免循环水泵的筒体出现受力变形和位移。③对于循环水泵与电机相连后整个轴系可能存在质量不均匀问题,为了消除其影响,经与制造厂家沟通后,重新设计了循环水泵的轴系,将泵轴从之前的上下2根改为1根,从而实现了泵轴摆度的可调。④将一个膨胀节或弹性传力接头设置在循环水泵的筒体与出水口之间,这样就能有效吸收循环水泵启动和停运时的压力差,避免管道出现位移,消除了出水管对循环水泵筒体的影响。

5结论

经过严密的分析之后,确定该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振动的原因既有循环水泵基础不严实的安装问题,也有循环水泵筒体刚性不够的质量问题。以#4循环水泵为例,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检修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后,#4循环水泵运行至今约半年多的时间里,其振动一直保持在60μm以内,运行十分稳定,已完全消除了之前振动过大的影响。这证明对循环水泵振动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措施都是正确和切实可行的,对于振动问题的解决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海涛,潘继真,张煜,等.循环水泵电动机振动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河北电力技术,2012(01):52-54.

[2]毛尚会.循环水泵电机振动大的原因分析[J].江苏电机工程,2008(01):69-71.

水循环的形成篇5

关键词:水文循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水文循环作为地球循环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并结合生态环境评估水利设施的修建,同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改善环境。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而共同作用于水文循环,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两者对水文循环的影响途径,更好地改善环境,保护水文循环的良好平衡,促进人水和谐的进程。

1水文循环概念和成因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圈,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以蒸发、降水、渗透等形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处,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地球上的水圈作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一个足够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水循环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目前普遍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三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则是辐射和重力作用。

2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人类的自身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自1980年国际自然同盟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陆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观念,通过减少行政法规等方式限制人类活动对包括水文循环在内的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水文循坏的影响,基本分为直接型(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等)和间接型(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

(1)水利工程自古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从自然分流的都江堰到全球闻名的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作为防洪灌溉,蓄能发电的重要途径,在减少火力发电等节能减排等方面贡献突出,国内众多流域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少。但水利工程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不容忽视,水利工程由于蓄水等方式导致流域的下垫面发生变化,影响区域内的地下径流与水面的蒸发进而形成区域内的小气候,影响水文循环。如南水北调,调水线路中跨越长江等四大流域,沿途水分蒸散发量巨大,长距离的水资源输送影响着沿途城市的水资源与分配及其水文循环。

(2)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力发电等生产生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排放产生的Co2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自然影响全球温度与全球太阳辐射的增强,进一步影响流域蒸散发,影响水文循环的守恒。

(3)废气的排放,除去温室效应主要气体Co2,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等其他温室气体同样可以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4)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破坏原有的下垫面生态环境,突然改变原先的地下渗透循坏系统,进一步影响原来的区域植物的蒸散发、坑洼截留和地下径流等,促使流域汇流条件变化。

(5)城市化发展,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镇比的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内涝的关系,目前已经有专家学者进行海绵城市的研究。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同样将原有的区域水文循环打破,通常将原来分散有序的地下系统通过给排水工程改变成集中管道供水,导致原先的地下径流基本不存在,进而影响水文循环。

3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目前分为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变化四个方面。

(1)温度变化:根据C-C定律(克劳休斯―克拉珀龙定律)可知大气温度越高,大气的持水能力越强,全球的降水量整体会增加,同时蒸发量和径流量随之增加。温室气体(Co2)自1957年在夏威夷蒙纳罗亚和测量站进行检测以来,Co2的浓度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促进水文循环。同时温度升高会使降水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会使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降水减少,不利于全球与区域的季节内的水量调节。全球范围内,冬季的流量所占的全球流量比有所增加。

(2)降水变化:显然降水的影响直接影响全球的水文循环,降水的不确定性会引发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随着气候的变化,增加了降水量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出现频率。降水量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匀,从20世纪全球降水变化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北半球的40°-70°纬度(北半球的中高地带)降水增加62mm/世纪,南半球的0°-30°之间(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加82mm/世纪。在全球的气候变化下,降水量明显增加,因而降水与流量年内的变化增大,对区域的与年际内的水资源调整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原来的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极其脆弱,主要表现在降水打破原有的平衡土地调节能力,出现洪涝灾害和旱灾等现象,降水增加可补偿一部分地表水的减少,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水需求的速增,地下水也会明显减少,在长期内同样得不到补充,部分地区甚至多年持续洪涝灾害年和干旱年。全球气候变化使冰川融化和积雪融化现象严峻,这些过程使年内的最大流量转移到春季,或者春季转移到冬季,年际的雨量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

(3)海平面上升:随着人类活动等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导致地下水与河口盐渍化面积增加,沿岸区的淡水供应量减少,含水层和河口淡水量的过度减少,进一步使海平面上升作用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的海洋与陆地比例变化,自然水文循环必然随之产生变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4)蒸散发变化:蒸散发过程体现的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全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同时连接着全球水循环和地表热量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发展、生产生活等造成的全球变化条件下,温度、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和风速风向随之产生变化。通过上诉的因素导致水域的隐形蒸散发,会直接抵消降水增加的效应,进一步是河川水量减少,加剧降水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4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伴随气候变化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快速城市化U张等剧烈的人类活动,水文要素发生了显著的趋势性变化,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机率明显增加,城市内涝灾害等突发事件日趋频繁。

为建设成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的水科学利用,需要我们约束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合理新建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分配水资源从而合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应当建设和管理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对于现有流域应当合理规划利用;已开发利用的河流适当地开展退耕还湖,限制捕捞等措施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节水优先,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詹道江,徐向阳等.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气候变化观测现实,2008.

[3]宋晓猛,张建云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

水循环的形成篇6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水循环的形成篇7

关键词:水循环,安全,运行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新建的火力发电厂越来越多。启动锅炉为电厂整套机组提供辅助蒸汽,作为新建电厂的主要辅助设备之一,必须强调其运行安全的必要性。启动锅炉蒸发量从10t至100t不等,锅炉的蒸发系统大都采用自然循环。自然循环的安全可靠是锅炉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实现水循环的安全可靠,除了精心进行完善的锅炉结构及系统设计外,还必须依靠科学的运行操作及管理。

1.自然循环的特点

蒸汽锅炉蒸发系统的自然循环,与强制循环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在界限循环倍率以上及相应传热负荷以下,自然循环具有自补偿能力。受热越强的管内介质流速越高,一般不用担心受热强的管子被烧坏。论文格式。

1.2省去蒸发系统内输送带压热水的循环泵,初期投资及运行消耗均较低。

1.3其流动动力――因介质密度差形成的运动压头较小。论文格式。若循环回路高度为H,锅筒工作压力p,相应的饱和水的密度为ρL,饱和蒸汽的密度为ρs,上升管内汽水混合物的密度为ρh,下降管内水的密度近似为ρL,则自然循环的运动压头py为:

py=Hg(ρL―ρh)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py不但小于同高度的水柱静压HgρL,也小于同高度下水柱与汽柱的压差。

p=Hg(ρL―ρs)。对工业锅炉,尽管水汽密度差较大,但回路高度较小,p一般不大于0.1mpa,相应于通常的循环倍率,运动压头p甚至达不到0.05mpa。

运动压头用于克服上升管及下降管内的流动阻力,推动介质在回路内循环流动。为使有限的运动压头更多用于克服受热上升管的阻力以便上升管中形成较大的流速,就必须尽量减小不受热的下降管及汽水引出管中的阻力,因而自然循环系统需要精心设计,尽量减小系统各处的阻力系数,并使下降管及汽水引出管有较大的流通截面积。

1.4由于流动动力是系统内并联连通管上下两端的压差而不是系统内介质承受静压,静压可能很大而压差始终很小,与系统相关的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造成流动动力及阻力的变化,造成对自然循环干扰,影响自然循环稳定。在结构已定的条件下,自然循环受到的主要干扰是受热变动及压力变动。

1.5在并联上升管系中,由于受热差异及结构差异,每根上升管与共用下降管分别形成自己的循环回路及自己的运动压头,维持自己特有的循环流速及循环倍率,使自然循环系统内呈现出各自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运行因素对自然循环的影响

2.1水位降低

水位低于一定程度时,可能造成下降管抽空进汽,影响正常的循环。水位过低甚至造成干烧。

2.2排污不当

排污对控制锅炉水质、保证锅炉安全有重要意义,但排污对自然循环有不利影响。论文格式。在自然循环流动中,压力p仅影响水汽密度,而不是循环流动动力,但当锅筒、集箱排污时,压力p成为排污泄流的动力,原来相对密闭的系统变成了局部开口系统,介质在压力p与出口压力之差作用下进行排污强迫流动,其流速比自然循环的速度高得多,尽管排污泄流是在锅筒、集箱局部进行的,但它对自然循环是个干扰,排污时间过长、排污量过大时可能导致水循环故障,必须精心组织排污。

2.3积灰、结渣及结垢

局部的积灰结渣会增大并联上升管间的吸热不均。结垢不但减少了上升管的吸热量,还减小了上升管的流通截面积,增大了上升管内介质流动阻力,即结垢使上升管内流动动力减小,阻力增大,加上结垢导致金属壁温升高及强度下降积灰、结渣及结垢又直接影响锅炉经济性,因而必须防止积灰、结渣、结垢并及时清除。

2.4下降管绝热层开裂或脱落

水管锅炉的下降管一般置于炉墙外,水火管锅炉的下降管则包覆在炉墙中。无论置于何处,下降管都必须妥善包覆绝热材料,以达到可靠绝热。否则会对水循环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置于炉墙外的下降管,绝热层开裂或脱落,甚至下降管包覆的绝热材料性能不好或包扎不当,均会使下降管向四周散热增多,使上升管省煤段加长,含汽段缩短,运动压头减小。置于炉墙中的下降管绝热材料开裂或脱落,则会使下降管直接受火焰或烟气加热,严重时会在下降管内产汽,使上升管与下降管内的介质密度差减小,运动压头降低,下降管内流动阻力加大,对水循环造成双重不利影响。折烟墙或烟气档板损坏造成烟气短路设置于对流管束中的折烟墙,起着导流烟气、使烟气充分冲刷到对流管束的作用,对烟气正常流动降温及对流管束正常吸热有重要影响。由于折烟墙的存在,烟气流道加长,烟气流过对流管束的阻力和时间相应增加。折烟墙损坏或边缘间隙过大时,即部分或大部分失去折烟导流作用,使部分或大部烟气短路流动。因短路流动,剩余折烟墙下游的受热面得不到烟气冲刷,吸热量明显减少,正常的水循环受到影响或破坏,锅炉的经济性也相应降低。旁通烟道烟气挡板关闭不严或受热变形时,也会造成烟气短路,影响对流管束的自然循环及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工作状况。上述运行因素对自然循环的影响,由于实际结构和运行条件的复杂而难于准确定量分析,不一定都造成循环故障和破坏,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并在无形中损害锅炉的因素。

3.结语

管理锅炉人员应注意减少对水循环的热干扰,防止上升管的受热减弱、受热不均及下降管受热产汽。在检验、检修锅炉时,应注意炉墙、炉拱、保温层、折烟墙、挡板等的损坏对水循环的影响,不使锅炉燃烧、传热严重偏离设计要求。在分析炉管爆破等事故时,应考虑水循环减弱或故障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从而减少运行管理对锅炉自然循环的影响,确保锅炉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之光,范柏樟.工业锅炉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

[2]司炉读本(第二版)[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4.

水循环的形成篇8

近年来,开封市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改变了过去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式直线过程,代之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使土壤、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整合体,构建了资源多次利用能量多次释放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循环体系,缓解了农业、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有了保障。目前开封市使12万公顷耕地消除了板结现象,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拥有近23.3万公顷高产稳定田,每年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9万吨和37万吨以上,畜牧业在河南省地市排序中稳定于前5名。

二、开封市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深化和具体运用,也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核心是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其目的是缓解农业资源矛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以下从农业废弃林业废弃牧业废弃和农牧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开封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一)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农作物饲料。从价值上说秸秆就是牛羊肉和乳制品,只是通过牲畜转化一下,如果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食品,无形中粮食需求就下降,这就大大缓解了人地和生态矛盾。开封市的秸秆潜力正在得到不断开发,形成了种—养—乳肉良性循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2.农作物秸杆还田。秸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起到保肥保水保酸碱平衡的作用。既疏松了土壤,改善了土壤生态,也使农作物减少了化肥依赖。2011年,开封市秸秆还田机达到了3000台(部),使秸秆还田率保持在45%左右,使近23.3万公顷耕地得到及时的有机恢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3.秸秆和籽壳是食用菌的良好生长基。一般用玉米秸制成菌棒栽培双子包菇,用稻草和麦秸制成菌棒栽培平菇。一个0.5亩大的菌棚,每年要消耗15-20亩的作物秸秆,蘑菇收割后,生长基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食用菌培植在开封市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杞县建成了30多个较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300万袋蘑菇,100万袋香菇,价值近1300万元,产生了好的经济效益。郊区和开封县蘑菇生产基地也比比皆是。

(二)林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

废弃树木、树枝、树皮和树叶在开封得到有效利用。废枝条被加工成了高中密度纤维板,树皮被制成了佛香,树叶制成了农家肥。有些废弃树木树皮被用于工艺品生产。如兰考爪营乡农民用泡桐制作桐琴和古筝,远销全国和东南亚,仪封乡农民用树枝树根树皮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抽象画和山水画,郊区利用废弃树木树根制作形态逼真的木雕和根雕。农民在林业废弃物中找到了致富门路,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2011年,开封市建有200多个标准养殖小区,大量作物秸秆被牲畜食用,废弃物数量惊人,环境状况严峻。开封市逐渐形成了秸秆喂养—产出乳肉—废弃物发酵—产出沼气—沼渣肥田—催生作物—产出粮食和秸秆的完整生态链。同时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系统,并且总结出了发展猪(牛、羊)—沼—果,猪(牛、羊)—沼—菜,猪(牛、羊)—沼—粮,猪(牛、羊)—沼—秸等类型的小循环经验。

(四)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1.渔牧结合。对牲畜粪便妥善的处理既能为渔业提供原料,也能改善环境。粪便养鱼,鱼塘肥田,田肥苗壮,多养牲畜,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在郊区大量存在。

2.鱼鸭混养。养鸭为水体增氧,供给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生长,水生物养鸭。这种模式在尉氏县和郊区大量存在。

3.生态大棚。棚内养鸡,水里种荷,荷藻养鱼虾,鸡粪培育生蛆,蛆虫喂鱼虾,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这种生态大棚在郊区和尉氏大量存在。

三、再思考

目前,开封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处于摸索阶段,粮食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要使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地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好大量工作,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树立六大理念

1.农业新理念。现代农业不仅利用农产品营养功能和工业原料功能,而且利用旅游观光、生态保障、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多种功能;不仅发展农、林、牧、渔业,而且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流通业、服务业。挖掘的是农业的内涵,拓展的是农业的外延。

2.资源新理念。现代农业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要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自然资源,而且要合理有效利用市场、信息、技术、法规、体制、机制等各种社会资源。

3.市场新理念。现代农业的市场是广阔的、多变的和不断拓展的,不仅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而且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4.生态新理念。现代农业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发展循环农业和集约农业,重视生态规律。

5.食物新理念。现代农业不仅开发粮食食品,而且注重动物性食品供给和绿色食品供给,广辟食物来源,追求营养平衡,增强人民体质。

6.节水新理念。注重喷灌、滴灌、渗灌和微灌等节水技术,提高雨水利用率、节水管理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

(二)实现三个转变

1.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经营是在较低技术水平条件下,对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经营形式。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集约农业推广现代化的精耕细作。

2.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现代农业的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科学技术,而且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

3.资源从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人多地少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开封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采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林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综合循环利用模式,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三)遵守三大原则

1.收获量要小于净生物生产量

对各个循环要素不能有所偏废,不能出现“竭泽而渔”,否则能量传递就会不对称。这就要求人们从农业循环系统中收获产品的数量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超过了某一环节的生产量,就会引起整个系统各个要素的连锁负面反应。这也是开发利用农业循环必须遵守的生态平衡法则。

2.维护农业循环的整体性

农业循环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各子系统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通过不断的调整循环链达到平衡状态。如果随意地去改变一个环节,使这个环节缺失或增加,那么必然会出现障碍,将会导致循环系统的失衡。某一成分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维护链条畅通是发展农业循环的原则。

3.掌握生态自我稀疏规律和阈限规律

水循环的形成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循环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所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目前,循环经济体系尚无明确定义,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体系由横向三层次与纵向三条块综合构成。横向三层次是指:在企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小循环,在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中循环,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大循环。纵向三条块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区域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即是在整个区域实现空间上、地域上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与环境现状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水源丰富、年降雨量较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有些地方还处于干旱地带。内蒙古、宁夏的入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非常少,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矿产资源。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尤其青海、等地,矿产种类及储藏量,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进行了矿产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科研水平的掣肘,无序和低水平开采现象严重,已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山地、丘陵和山间平坝分布较广,普遍存在着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损耗浪费严重,使得土地侵蚀与退化日益加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森林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追求高产出,高收入使生产能力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内蒙古、草场都由于超载放牧和使用不当而严重退化,并出现沙漠化的迹象,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过度依赖,以及不法商家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被猎伐。草原过度放牧和森林过度开采都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签2007》的统计数据,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1)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全国工业废水达标率平均为90.7%,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宁夏和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为77.0%、28.2%、64.8%和6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从工业废气各组成成分去除量和排放比例来看,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0.64、27.27和9.0。内蒙古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39、30.25和5.9;广西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51、10.3和4.1;宁夏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a8、12.1和4.1;新疆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分别为0.04、9.53、3.3。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和去除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以外,工业烟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情况。新疆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隋况较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比为0.000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329。广西与宁夏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00390、0.00376,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量呈现上升趋势,水源短缺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用水量,环境压力并未释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扭转。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土地贫瘠进行治理,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2、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基本存在已建成及在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践及研究,可总结并借鉴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从而将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到全区,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例如,1999年,广西贵港市建设国内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经过建立循环

经济产业链,其生产出来的酒精所需原料全部来自该公司上一个生产流程的废弃物一废糖蜜。广西贵糖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蔗田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生态工业网络。蔗田系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甘蔗原料。而糖厂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糖蜜、蔗渣、蔗髓则分别进入酒精、造纸和热电联产系统,对中间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交换,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广西贵糖(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现实,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西贵糖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可带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3、物资循环利用率存在更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签2007》数据分析可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为0.611,内蒙、广西、宁夏、新疆这一数据分别为0.447、0.589、0.541、0.475,均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循环利用率潜在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大,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将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大的效益。

4、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后发优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优势:首先,与东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三个方面有潜在优势;其次,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的区位、丰富多彩的文化、优惠倾斜的政策三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最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能源战略接替区、生态安全的屏障、巩固国防的保障三个绝对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把跟随战略转变为赶超战略,能更决更好的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1、建立资源节约机制

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从而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机制,包括建立目标机制、价格机制等。

2、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应由政府和国家组织制度环保法,建立法律机制,用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对于环保不合格企业,实行关闭、停产整顿和高额罚款的处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3、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还必须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首先,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化工企业的开办等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的目标服务。其次,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的生产等生产活动,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水循环的形成篇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把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鹤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鹤壁市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整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措施:一是形成“一托二模式”。

“一”指环境产业体系,“二”指农业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通过环境产业体系,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支撑、补充,以此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以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为重点,使鹤壁最终成为资源型生态城市。

二是发展循环型工业。针对主导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煤、电、化、新型建材和金属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煤、电、化、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煤炭为始端,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通过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构建了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在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同力水泥(000885)公司为核心,开展综合利用,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的循环链。在金属镁产业方面,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000061)生产链。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鹤壁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相结合。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建,以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等30多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鹤壁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同时,鹤壁市又是畜牧业大市。鹤壁市从这一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采取填补、完善和延长的方法,科学构建了煤电、煤化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鹤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打造创新型鹤壁”的战略构想,在这一战略构想指导下,循环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建设规划了牟山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

第二,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示范带动为重点。鹤壁市采取多项措施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此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节能环保管理能力。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二是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把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和重点,运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目标考核和全程监测等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及行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推行节能减排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三是实施城市节能和生活节能工程。城市新建住宅节能标准设计为65%,公共建筑面积执行节能设计为50%,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主要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工程。

鹤壁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竣工50个,在建25个,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着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