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十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十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1: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促进农村的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广大的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十分弱小,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一、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辽宁全省来看,大连、沈阳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就大连和沈阳两地内部各区来说,发展也不平衡。

3、行业发展相对单一。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比例占75%以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

4、运行机制不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8、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9、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三、加快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曾先后采取了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和鼓励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但成效有限。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建议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出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发展战略”;应尽快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层面,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重要思想保障。2、创新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制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

建议加快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内容。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一样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建议在省联席会议制度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整合涉农资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政府应加快对农民开放有收益涉农领域的步伐。建议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郝堂、古树于、周家庄等地的成功试验,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内置金融”(农民主导的金融,利息归村社成员),进而带动其他合作,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合作等等,形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村的大发展。迫切建议加强银监会和农经部门在农村资金领域的合作。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议建立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方式、建立高效的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4、加大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从而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用,进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5、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农业是个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利润低的弱质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6、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鉴于辽宁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院或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的高校,建议以沈阳农业大学为基地,设立合作社学院。整合省农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资源,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把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建成集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沈阳农业大学各方优势和力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的基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学、合作社培训、合作社科研与合作社国际合作交流。尽快培养出一批实用型高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

7、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促进农村的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广大的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十分弱小,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一、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加快,从2008年底的3,800多户,发展到2009年底的9,247户,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61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8万户。2009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销售农产品总值12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用生产资料40亿元。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人均收入比未入社的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有1,1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注册商标,5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通过了质量认证。

二、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综合实力不强。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9,247个,但大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实力不强,如资本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61%左右,超过100万元的仅占6.5%。加入的农户成员为61万户,仅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2%,这不仅与日本95%以上农户都加入农协组织相距较远,与国内江苏、山东等省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辽宁全省来看,大连、沈阳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就大连和沈阳两地内部各区来说,发展也不平衡。

3、行业发展相对单一。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比例占75%以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

4、运行机制不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8、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9、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三、加快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曾先后采取了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和鼓励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但成效有限。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建议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出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发展战略”;应尽快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层面,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重要思想保障。

2、创新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制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

建议加快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内容。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一样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建议在省联席会议制度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整合涉农资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政府应加快对农民开放有收益涉农领域的步伐。建议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郝堂、古树于、周家庄等地的成功试验,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内置金融”(农民主导的金融,利息归村社成员),进而带动其他合作,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合作等等,形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村的大发展。迫切建议加强银监会和农经部门在农村资金领域的合作。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议建立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方式、建立高效的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4、加大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从而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用,进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5、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农业是个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利润低的弱质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6、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鉴于辽宁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院或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的高校,建议以沈阳农业大学为基地,设立合作社学院。整合省农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资源,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把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建成集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沈阳农业大学各方优势和力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的基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学、合作社培训、合作社科研与合作社国际合作交流。尽快培养出一批实用型高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

7、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1.大连大学社科部;2.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俊.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宜兴市周铁镇地处江苏省宜兴东北门户,太湖西岸临湖渎区。这里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是著名百合之乡和蔬菜之乡。近年来,周铁镇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做大市场,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着力把农民最大程度地组织起来,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镇14个行政村共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入社社员14940多户,年销售额2.8亿元,洋溪萝卜、渎边百合、太湖三白、蔬菜林果、珍禽药材和花卉苗木畅销国内外。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与特点

(一)组织形式多

各村因村制宜,组建各类合作组织,促进了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全镇共有工商注册合作社47家,主要分为三大类。现有合作经营型41家,专业协会型4家,联合组织型2家。其中,以竺西高效农业合作联社、洋溪蔬菜、江南春、兴农蔬果、竺西渔业、万景花卉苗木等为代表的省级五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产业化服务、市场化开发、规范化管理,在全镇各村作用和效果日益明显,产业龙头初具雏形。

(二)产业分布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特色发展的不断深化。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经营品种门类逐步扩大,涉及蔬菜、林果、水产、珍禽、农机等行业,全镇农业的主要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中蔬菜、瓜果种植类19家,粮油、种养类10家,林果、苗木类8家,农机服务类5家,水产养殖类3家,珍禽养殖类2家。组织合作的广度从单纯种养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深度正在从技术、信息、销售服务向品牌创建、实体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等领域拓展。其中,宜兴市洋溪绿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2000亩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及6000平方米蔬果交易中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分级包装的三统两分合作。在去年春季全国蔬菜行情疲软的情况下,宜兴市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积极作用,营销总量达3025万公斤,同时加大了合作社品牌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镇共注册“洋溪牌”蔬菜、“密湖牌”水果、“湖茜牌”菇业等28个商标。

(三)合作效益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升了周铁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2年来,全镇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的农户超过了1.49万户,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985元。例如,重点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和改善生产服务条件,积极探索“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去年14个行政村牵头新组建14家专业合作社,极大地发挥了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优势。洋溪村联合宜兴市大统华连锁店新建蔬菜基地,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股民成为合作社农业工人,既有入股土地红利分配,又增加了社员工资性收入。周铁镇蔬菜产业自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来,有效化解了蔬菜生产三大难题:一是化解了蔬菜品种多、乱、杂,难以形成区域规模生产的难题,依托合作载体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二是化解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技术服务难到位,新成果转化不快,效率不高,蔬菜产量、质量、安全难保障等难题;三是化解产销脱节,生产、管理跟不上,信息不通,流通不畅,蔬菜价格波动大的难题。菜贱伤农严重影响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输、销售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合组织具有规模偏小、服务层次偏低、规范化程度不高、运作不够规范、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程度看,合作社人数少、规模小是周铁镇农合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镇合作社数量不少,平均一个行政村3.4个,但达到无锡和省“五好”建设标准的分别只有9家和5家。全镇47家农合组织中,社员在50人以下的有28家,50~100人的有2家,100人以上的有17家,合作社竞争力不强。从带动农户增收实效看,农合组织发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小打小闹”,没有长远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不注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品牌意识不强,制约了合作社的竞争力。全镇具有加工能力的合作社只有5家,大部分合作社服务功能薄弱、运营方式落后,只能为农民提前产中技术辅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对农民最为关注的产品加工、蔬菜保鲜和销售缺乏有效办法,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仍显不足。去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只有6家,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看,周铁镇农民入社率在去年全市加快农合组织发展工作的推进中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合作经济组织增收贡献率仍是合作组织目前面临的薄弱环节。从民主决策管理人才看,一些合作社章程、制度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一些合作社决策不民主,管理不到位,被少数大户掌控;少数合作社账目不向社员公开,资金使用不听从社员意见,二次分配不听取社员意见;实用型人才缺乏,蔬菜行业投入大、风险大、用工量大,一些农业专技人才不愿投身合作社,相当多的合作社缺资金、缺技术和管理人才,制约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农合组织发展要坚持量质并举,加强指导,增强服务意识,在土地流转、证照办理、优惠政策、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一)推出多样化举措,实现规模发展

一方面,重点突出,加快提升农户入社率,推进工商登记,提高农户入社率。对全镇社员数不满50人的28家农合组织分类指导,搞好服务,在自愿的基础上增加工商入社人数。另一方面,大力促进横向联合和纵向联结,突出载体作用。提升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以增收成效吸引农户入社。横向联合依托周铁镇2万亩蔬菜园和3万亩水稻示范基地,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联合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周铁镇蔬菜、粮油种植业;在纵向联结上,推进蔬菜、粮油生产环节联合向产、销一体化综合经营发展,推广实行“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周铁镇洋溪蔬菜专业合作联社和连锁超市大统华、一副超市、丁山监狱等单位的对接成效明显。

(二)加强规范化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不断增强农合组织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一是突出服务宗旨。做优服务强载体,增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增收的服务意识,在土地流转、证照办理、优惠政策落实、技术培训、协调关系、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为农合组织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在已建绿环蔬菜、兴农、江南春三家农合组织党支部的基础上,继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党支部。在镇村干部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中选拔思想素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担任农合组织支部书记。同时,选派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到农合组织兼职,提供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以提升农合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农合组织健康规范发展。二要严格规章制度。按照省“五好”专业合作社组织创建的标准,抓好现有各类农合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重点健全和完善农合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合作社二次分配制度,发挥好合作社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通过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农合组织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合作社不论大小,都必须配会计、设账户、实行民主决策和理财,定期公布收支账目;按《章程》规定,落实好收益分配制度和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利润再分配、再生产投入等重大事项上,实施民主议事制度,体现广大社员利益。三要强化服务指导。镇经管办要引导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意见措施,加大对农合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力度,要为合作社的证照办理、财务核算、品牌化运作提供服务,提升农合组织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职能部门要将农合组织人才培训纳入总体规划,重点加强对农合组织镇村业务辅导员、经营管理员、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上下联动,力争培育一批镇村辅导员队伍、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员人才队伍、一批合作社实用型人才队伍,促进合作社人才素质的提高,使全镇合作社成员增收致富达到新水平。

(三)加强考核力度,突出重点扶持

加快示范社建设,树立一批可学可比标杆和样板社,领着农民干、做给群众看,使合作社快速发展、规范发展。以省市“五好”示范社创建为抓手,把以奖代补、财政补助、项目支持等政策与示范社结合起来。一是上下联动,把省市“五好”示范社创建任务列入镇对村干部的年度考核之中,把镇蔬菜园内合作社基地建设的完成情况作为财政以奖代补政策落实的依据。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合作社及带头人,发挥优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加大扶持、促进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为农合组织设立小额贷款资金,用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业务培训和项目建设。

(四)对接市场化需求,实现诚信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建议;临泉县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加之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创业,目前临泉县农村已注册了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宣传、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本人在参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如下特点和问题,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下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1、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前,临泉县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临泉县纷纷涌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涉及到农业的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沼气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领办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农民、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农资经营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基础,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纽带的互经济组织。[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如下发展现状:

1.1、发展较快

2006年,临泉县依托农作物、动物养殖、农机农资三大产业,在农业部门的组织下,创建了范兴集乡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塘乡卞家坡南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黄岭镇志勤大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关庙镇绿园养鸡专业合作社,吕寨镇诚德甜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张营乡泉育家禽养殖场,临泉县鑫鑫渔业专业合作社,谭棚镇郭大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临泉县春芳农资合作社等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开了临泉县县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序幕,在政策倾斜、政府引导下,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贩运大户等一批有志之士看到了合作社的发展潜力,积极运作筹建,到2011年底,全县已发展到了300多个专业合作社。

1.2、初具规模

全县3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吕寨镇诚德甜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00多人,注册资金200多万元,年销售量2500吨,销售额2200多万元,利润200多万元,产品远销乌克兰、韩国;范兴集乡存峰养鸡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68人,共入股资金150多万元,注册了“鸿丰”商标,并荣获了“绿色食品”称号;黄岭镇志勤大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集大葱蔬菜育种、种植、管理、包装、运销、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人员115人,注册资金110万元;关庙镇绿园养鸡合作社,该场地计划用地100多亩,饲养蛋鸡36万只,总投资220多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年利润300多万元。

1.3、形式多样

从层次上看,县乡村三级是纺锤形分布,从结构上看,全县3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动物养殖、农资、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种养大户或种养能手牵头与农民合伙兴办合作社,如种植大户李智领办的临泉县华谊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二是村级组织牵头组织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如杨桥的沼气服务专业合作社;三是围绕行业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如鲖城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资经营个体户组织牵头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如吕寨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合作社;五是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织牵头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如吕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王露牵头创办的吕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六是由农场牵头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滑集园艺场牵头创办的临泉县书华果蔬专业合作社。

2、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管理不规范

尽管临泉县有关主管部门一直在努力引导合作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力,合作社内部管理运行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主管理制度不够落实。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特别是成员数量较多的合作社,大部分成员只是单纯的出售农产品,并不参与管理,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决策不民主的问题更为突出。二是财会制度建设薄弱。多数合作社财务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建账;合作社的税务登记率较低。三是与成员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大部分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基本上只在股东成员和核心成员中进行,普通成员未能参与可分配盈余的返还;而不少成员也存在着“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心态,合作社与成员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2、融资引才困难大

农民合作社兴办生产经营项目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目前,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由于合作社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内部的集资筹措,积累有限,农民合作社要开展一些项目合作是相当困难的。有的合作社只得依靠民间借贷周转,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2]另一方面是人才缺乏,尤其是缺少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才,全县300多家合作社中,没有一位理事长是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依赖于政府部门,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2.3、生产经营标准乱

合作社经营项目多,统一服务的项目少;合作社还没有按照要求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配送比例很小;合作社还没有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没有生产经营的统一,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经营性的专业合作,更不是互的经济组织。

2.4、农户品牌意识弱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仅仅停留在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及产、销等层面上,没有真正通过精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品牌获利水平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另外,农民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绝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产品注册商标;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3]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2.5、部门扶持力度小

不少政府部门甚至个别单位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较浅,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物,更谈不上搞好服务,做好帮扶工作。虽然中央、省、市、县四级都出台了有关推动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在执行过程中很多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4]如在税收方面,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四项税负减免,但在地税方面尚无具体实施政策出台;涉及财政扶持、用地用电、农业项目等政策扶持上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实施办法,所以目前合作社还无法享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

3、促进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临泉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何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进一步引导、扶持、规范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指导服务

要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而不参与,扶持而不干预,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建议县政府成立临泉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农业、财政、工商、农业开发、税务、林业、信用社、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力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促进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与合作社理事长参加的联席会议,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3.2、丰富宣传形式,提高合作社地位

合作社是一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反映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合作社负责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力度不够,合作社社会地位偏低。在与一些政府部门、客商打交道时,对方对合作社整体发展情况和运作程序了解不多。同时,农户对合作社接受能力还比较差,参与的主动性不高。[5]因此有政府必要强化社会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组织外出参观、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能人以及种植大户宣传、介绍合作社特点、功能、运作程序,促进合作社的发展。三是调动农民建设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进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3、注重制度建设,引导规范发展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管理民主、服务全面、分配公平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要通过开展争创省、市级示范社活动,进一步规范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完善章程,健全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全县要根据各乡镇合作社的不同类型、发展规模、运作方式、规范化程度等因素选择50个合作社为示范合作社,重点抓好财务管理、民主决策、运行机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力求达到省、市示范标准。

3.4、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县财政以全县农业人口为基数,按照人平均2-3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组织开展银社对接活动,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和销售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6]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已明确规定合作社应当享受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税收优惠政策,都要坚决落实。四是落实用电用地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电力部门对合作社及下属经营实体开展种植养殖、初加工、贮藏保鲜等生产经营用电,要落实农业生产电价,并提高供电质量。

3.5、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为使合作社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议县政府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力度。一是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合作社理事长和财务管理人员,对《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知识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善于带领群众合作致富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外出学习,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经管站站长和合作社理事长赴外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三是用活国家政策,大力吸收村官、“三支一扶”等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合作社任职,凭借他们的理论知识以及年轻人的激情闯劲,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增强合作社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冯开文.《农村合作社知识读本》[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01.

[2]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5]杨赞.经济危机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5

1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迅猛。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屯溪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1744.42万元,总支出1371.92万元,盈余372.5万元。其中,提取“三金”(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119.5万元,盈余返还30万元,红利总额223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社实力也不断壮大。全区合作社资产总额3661.39万元,其中农民成员出资达14.8万元。全区共创建各级示范合作社8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个,市(区)、县级示范社7个。2011年通过对上争取项目、申请补助等形式,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获得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15.7万元。通过多渠道扶持和项目带动,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屯溪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2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

2.1以农民创办为主体,服务形式多样化

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农户为主体成员,农民成员占99.5%。2011年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组建的占92%,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的占8%。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有14个,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20个,提供仓储、运销等服务的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过去的单一技术、信息服务,开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转变。

2.2以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合作领域日益拓宽

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有劳动、技术、产品的合作,还有资金、生产资料的合作。目前成员以货币出资入股的有14.8万元、以非货币入股的2000万元,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发展,按产业划分来看,种植业19个、林业4个、养殖业19个、服务业8个,涉及茶叶、水果、蔬菜、畜禽、蜂业、林业、旅游等多个行业,并向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领域延伸。

2.3以品牌意识为理念,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以品牌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上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2011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有11个。

2.4以提高成员收入为宗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产品销售,又保障了产品价格,所以合作社社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社员的收入。2011年,屯溪区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270万元。统一销售成员产品80%以上的合作社有5个,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90万元,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分配原则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合作社除实行盈余分红外,也有一部分采用高于市场价保证收购产品以及免费赠送生产资料和免费培训等间接分配方式提高成员收入。据调查,2011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0980元左右,合作社成员大多比非社员增收20%以上。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职能部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普通专业协会的层面,仅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补充,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组织来看待。

3.2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从当前屯溪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来看,总体属于弱势群体的联合,处于初级阶段,组织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没有能力快速有效地带动农户发展壮大、发家致富。

3.3发展基础不牢

没有正确理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加上政策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导致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是为了套取政策补助资金而存在,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没有组织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名不副实。

3.4运行不规范,随意性较大

一是决策不民主,组织比较松散。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由牵头的龙头企业或能人决定,一般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

3.5缺乏引导和指导,科技支撑乏力

由于在技术和政策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时,缺乏指导,品牌意识差,农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4对策

4.1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登记办证、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形成一套支持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介和举办培训会积极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专合社法》等相关政策。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深入调研,扶持壮大一批产业优势和产品特色明显的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4.2创建商标,加强品牌培育

一是加大专业合作社品牌创建工作指导,积极争创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鼓励支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做好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为农副产品商标的设计、查询、受理、注册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深入开展商标维权活动。加强农产品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品牌、树立一个品牌、保护一个品牌、壮大一个品牌[1-2]。

4.3强化融资,构建筹资模式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实行小额贷款倾斜。二是加大区(县)级财政扶持。设立专业合作社营销基金,对在建立销售网络和平台时资金紧缺的给予一定的无息短期信贷。三是加大社内融资力度。积极探索“农户联保”、“社长垫资”和“社内互助”等模式。四是依托蔬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项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扶持,破解发展资金瓶颈。

4.4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面向社会或相应部门选拔有能力的人员、干部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农技人员深入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顾问。三是加大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区镇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为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5共享资源,强化利益联结

一是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指导和运行实践,促进技术、市场资源、收益等互惠共享。二是采取订单收购、以销定产等方式着力推进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三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益联结关系,巩固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纽带,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3-4]。

5参考文献

[1]张占红,崔艳丽.新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2011(9):13.

[2]余维坤,陶丛才.商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2011(9):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龙岩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1.9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畜禽饲养量等十一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生猪产业,产业链长、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龙岩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了试点示范,通过强化各项政策、项目开展、安排专项资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0年6月底,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2个,其中新罗区66个,长汀县89个,永定县90个,上杭县87个,武平县114个,漳平市96个,连城县100个,比2008年的193个增加了449个。2010年1-5月新增119个,入社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10.78万户,出资额6.84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12亿。注册商标66个,无公害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QS认证2个。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

办社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由涉农部门如供销社、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单位和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两委等牵头引办,充分发挥各种投资和合作主体积极性。漳平永福以台湾农民为主体成立的“闽台缘分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属全省首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以及资本的联合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方面拓展;合作内容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多方面,涉及了龙岩市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新罗区花生、漳平水仙、武平绿茶、连城地瓜干等。

(二)政府支持多样化

近年来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积极做好拓展服务工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供销社系统,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如龙岩市的新罗区、上杭县、武平县针对新办农民合作组织均给予0.5万元-1万元不等的补助。培斜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都诚福果品专业合作社、中山鲤龙渔业专业合作社、南洋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等获中央财政配套项目资金229.5万元。合作组织向农户供应优良的种子、种畜和种禽,按优惠价格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

(三)培养典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

目前,武平中山绿露仙草、连城曲溪笋竹等13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4家专业合作社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山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五新技术”,扎实推进仙草种植、加工、营销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2010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壮大示范专业合作社队伍。龙岩市重视典型合作社的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帮助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商品档次。新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打造名优品牌,注册了“龙锦”生猪、“闽西好”食品、“月桂”农家鸡等15个商标,打造“一村一品”黄坂月桂鸡、培斜茶叶、洋畬柑桔、梅花山蔬菜4个项目,龙岩咸酥花生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09年恒发脐橙专业合作社“才溪”牌纽荷尔脐橙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城兰花、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城地瓜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漳平木村公司被授予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永福高山茶在2009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一金二银”奖项,漳平软枝乌龙茶获得一项“金奖”。武平绿茶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扩大市场营销,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制定了合作章程以及理、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形同虚设实际运作起来没有起到作用。一些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有些财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知识,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学习不够。成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透明,盈余分配落实不健全不到位,对成员未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大多收益对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专业合作社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缺乏。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贷款份额大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外界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优惠政策尚需妥善落实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实际上许多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有些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的依据;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使合作社运作成本提高;支农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四)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管理人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促进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规范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农民社员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强化规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科技兴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鼓励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部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认证。

(三)解决担保难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仅靠合作社自有资金自然发展是很困难的,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切实落实税务、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工商部门要依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管理,依法免收登记费用,指导品牌建设等。

(五)培养各类合作社人才,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由政府组织,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秀.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

2、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3、高凤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4、赵福玲.关于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10(5).

5、王玉妍.规范管理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兴城市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09(2).

6、王礼辉,杨小琴.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J].农技服务,2008(10).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7

一、喀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喀左县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以保护地、牛羊禽、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凝聚与扩张功能,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把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规模生产。截止到2011年末,喀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30个,分布全县23个乡镇,涉及保护地蔬菜、花卉、养殖、瓜果等产业。在册成员11021名,成员人均收入8000多元,高出全县人均收入近一倍;带动农户近3.5万户,年产值14亿多元。

二、喀左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虽然较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现有的130个合作社中,服务功能发挥好的20个,占总数的14%。具体表现为:

1.发展数量虽多,但档次较低

喀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要有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虽然成立了很多,但多数还不完善,经济实力不强,缺少生机。

2.管理水平偏低,服务能力差

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都是农民,文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为成员服务多集中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初级产品销售上,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内部管理人员。

3.内部运作不规范、不完善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组织结构不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不正常,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4.政策落实不全面、不到位

合作社产生和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急需资金、信贷、税收、土地、农资、运输、质量认证、注册商标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

5.运转资金严重缺乏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加快喀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喀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抓典型,促发展;抓培训,上水平;抓规范,上档次;抓扶持,强功能。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合作社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社内部农经营管理水平为宗旨,力争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扩张,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在组织化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在产业化上有一个大发展。

1.实施示范工程,发挥典型带动辐射作用

积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工程,落实《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每年确定5到10个发展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和完善,引导其规范运行,增强带动辐射能力;促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2.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合作社优势产品

紧紧依托和围绕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突破地域、行业界限,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把保护地蔬菜、畜牧、经济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产品为重点,有效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积极引导合作社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程要求进行生产,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名优特产品。建议县政府在合作社注册商标上给以扶持。

3.紧抓规范完善,加强内部管理

在借鉴各地合作组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立了“服务社员,规范管理,滚动发展,促进增收”的办社宗旨,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主体、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盈余返还,重视教育、鼓励联合”的六项基本原则。注重依靠政策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详细规定了组建合作社的程序步骤、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合作社标准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保障了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互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成员素质

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县内合作社之间互相学习等方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上水平。同时,加强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训,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014-02

一、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l家,茶青交易市场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茶叶协会3个,茶艺培训基地1个,茶楼、茶庄42家,已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打破了城乡经济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停步不前的问题。但是,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合理,导致组织规模缩小,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有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由于在生产发展中遭遇恶劣环境条件严重亏损至无力为继而解体。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形式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

这种方式一般由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的农民承包的土地中通过每家每户把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然后雇佣农民统一安排生产,雇佣的农民有土地租赁后的农民,或是当地附近的农民,利于组织批量运输销售,从而获取利润,被雇佣的农民则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取租金和劳动力付出的人工工资,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

承包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收保准、统一供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并从收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中获取利益,农民(承包者)则从出租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交售中获取利益。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

农民按协议要求自主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协议价格、协议标准收购农产品,各自独立经营和独立组织生产,双方的联系仅限于协议议定的要求和收购环节。这种方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了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力度,而农民降低了交易成本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双方各从协议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

这种方式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吸纳社员,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或是资金入股,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股金或土地来增强实力、扩大种植规模,并从规模化生产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农民则从劳动报酬和利润分红中受益。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

这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农民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相互链接,由专业合作社寻求对外销售的渠道,并根据对方收购要求下订单,指导农民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农民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同时确保农产品按质按量提供给专业合作社,完成对外销售的任务,双方从订单中获取利益,并从订单生产中沟通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减少了供需中的矛盾和生产过程中的摩擦,达到利益共享,融洽共勉。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

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然后进行包装、加工、分类等来获取更好的销售利润。这种方式是根据农户掌握土地的多少和自己能力的大小来自主生产,减少了农户运输成本和节约劳动力方面共享收益红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封闭式的,只固定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组织生产,种植的品种、需要的工人、年用工量、资金投入受一定的限制,只能维持现状,规模化发展变化不大。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的方式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须由当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商租用土地,再转租给经营者,为达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经营者承包土地后,为了经济利益雇佣青壮劳动力,难以保证所有的失地农民雇佣为合作社社员,且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被雇佣的农民拿不到工资,就会与合作社发生冲突,造成合作社不能按计划生产,从而导致双方利益遭受损失。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的方式是合作社占主动,农民占被动的合作方式。在协议销售中,由于农民不履行协议而把产品销售给出价高的其他销售商,合作社利益受损。在这种松散的联结方式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均不能得到保证,合作的双方信任度较差,难以长期合作,订单销售就属于这种方式,规模发展也不大,是不足取的。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由于风险大,信用程度不高,农民以资金、土地投资入股后易受合作社所左右。当合作社以产品市场不对路、价格低亏损等因素提供收益虚假信息欺骗农户时,信任缺失,农民就易受损失;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亏损倒闭或以欺诈方式变盈为亏时,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致失去生活来源,承担的风险大。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这种方式易受收购商支配。因为合作社除了自己生产收购商需求的农产品外,还发动农户种植,通过技术、物资支持农民种植统一品种,并向农户下订单,但是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的标准,收购商低价或不予收购,合作社和农民由于农产品不达标销售不出去,双方均受损失。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的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在雇佣当地农民劳动的过程中传播种植技术,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寻求发展,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两者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合作的,在利益上相互联结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

县级行政部门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情况,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优惠扶持措施和长远规划,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在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地理、地质、工农业基础、财政发展情况、交通和区位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产业发展任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和领航组织。

2.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措施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创业基础性差,没有政府扶持、财政金融支持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在政策上,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在金融服务上,建立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等经营权、房屋产权、牲畜评估抵押等贷款扶持政策,明确贷款额度,还款期限,政府贴息措施,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保险补偿服务等,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还款的,政府按国家有关土地、林地、草地等征收政策和拍卖房屋、牲畜等方式予以征收和拍卖,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合理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投资资金正常运转,促进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和农户利益相联系的健康运行机制。

3.合理配置和发展具备有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商品蔬菜、茶叶、大鲵养殖、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刺梨、核桃等,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的政策引导下,在财政、金融优惠扶持和支持下,在贵定县农村工作局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整合带动下,创新了扎根基层办示范点服务态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攻目标,找准与农民利益相联接的发展方式,在三农服务中找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方向,协调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执着助农、无私奉献的作风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对策;安徽临泉;范兴集乡

1发展现状和特点

自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几年来,该县范兴集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经营形势发展的需要,陆续建立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到2009年12月底,范兴集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家,其中全省先进农民合作社1家,加入社员866人,带动农户2680户。范兴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依托专业农户,组建形式多样化

以特色农业或重点农户为主体,范兴集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组建,采取“公司+农户”、“农户+农户”和“服务部门+农户”等多种方式[1],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使农民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实行进退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1.2做强特色产业,经营模式产业化

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和发展壮大的活力所在。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建立发展的,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1.3坚持互惠互利,合作机制市场化

目前,范兴集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其重要的前提是“合作各方互惠互利,合作机制市场运行”。专业合作社一般具有3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有章程明确协会宗旨、会员的权利义务等;二是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协会工作和重大事项[2];三是协会会员须交纳会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一般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按股分红,利润返还。

2主要作用和成效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互助合作,既发挥了家庭承包制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是农业生产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进行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虽然范兴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出面与市场联接,实施订单农业,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还可以联结龙头企业,增强技术和资金实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能出面与农户联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可以通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效地减轻风险程度。

2.2平抑原料市场价格,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生产资料,打破了部分生产资料的垄断经营、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对平抑市场物价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某集团生产蛋鸡预混饲料市场价曾高达280元/件,存锋养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直接向集团订货,建立了新的供销渠道,养殖户节约成本25元/件。

2.3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劳务输出是临泉县范兴集乡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常年有1.2万多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耕地利用率不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把部分闲置土地盘活进行集中经营,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部分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后,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李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租赁的形式,26户农户共流转10.53hm2耕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4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广大农民之所以致富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合作组织通过反复对社员培训,很快提高社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从而带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2.5融洽农村干群关系,整合基层行政资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大部分是由村两委班子带头,有利于将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感情优势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化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责任和能力,融洽了干群关系。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半截楼、南牛2个村两委班子带领组建而成,合作社按程序报批设立了1个党总支部,推选1个党总支书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由于专业合作社经常与群众打交道,全身心为群众谋发展,改变了群众过去对村干部“庸、懒、散”的看法,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为整合行政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全方位发展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促使广大社员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技术、交流经验,形成了崇尚科学、互帮互助、民主团结的文明风气,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3]。2008年12月1日,范兴集乡刘庄村李老自然村一农户家不幸发生火灾,存锋养鸡专业合作社及时送去了2000元慰问金(合作社捐资1200元、社员捐资800元),弘扬文明乡风,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3存在的问题

3.1自身发展实力不强

3.1.1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提供加工、运销、储藏服务的很少,与农民的关系基本处于松散状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1.2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落后。合作社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组织,一般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做账不及时,报表信息不准确。虽然有章程和制度,但大多数不够规范,且不能严格执行,特别是在利益分配上分歧较大。在产业化经营上,普遍规模太小,自身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以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工作手段还较落后,掌握信息的面和量较窄,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3.1.3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新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受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社员“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胸无全局,只识眼前,往往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导致合作社积累较少,运转困难。如在产品等级选择上,想以劣充好;在商标使用上,想以假乱真。这些品牌意识、全局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的举动大大增加了合作社监管工作的难度。

3.2外部发展环境不佳

3.2.1认识上较为模糊,存在企社、会社不分现象。社会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认识模糊,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误解为龙头企业或协会之类。其实,合作社内部以民主管理、权利平等、进退自由、服务农民、共同投资、获利分红为原则,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向。

3.2.2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喊得响,不落实”现象。国家和政府为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但落实到位难,从职能工作部门来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信贷、用电、用地、工商登记、运输、用水等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所需资金、土地、用电等难以解决,贷款难、建设难、用电难,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深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2.3管理上参与者太多,存在“干预内部决策”的现象。一部分上级单位对合作社管理上包办太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明,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没有把服务与管理区分开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合作社正常决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不利。

4发展对策

4.1理论指导,明确发展方向

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认真学习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抓好各类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促进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

4.2政策扶持,解决投入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明确要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涉农部门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力度,按照管理权限提出对路的帮扶措施,特别是财政和金融机构应按信贷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合作社支持,解决经济投入这个发展的“瓶颈”问题。

4.3大力培育,加快发展速度

根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际,要着眼提高带动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好“4个一批”,即:加强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迅速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特别是要加强方向引导,让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布领域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真正能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功效。

4.4市场引导,精选对路产品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必须提前掌握市场动向,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划,否则必将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一要大力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产品——西瓜,属鲜食农产品,不宜过久贮藏和长途输运,对如何协调产销应值得重视。应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展产销一体化的订单农业,做到西瓜生产市场化、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4],以解决丰收后滞销现象。二要标准生产,确保质量安全。特别是农产品一定要生产规程操作,做到科学监控,编码出售,有序经营,实行产品可追溯制度。三要树立品牌意识,增加经营效益。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自己的品牌,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5重视人才,健全管理机制

重点解决合作社管理层水平偏低的现状,招聘年轻有为、知识面广、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担任合作社主要职务,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机制[5],大胆管理,严肃纪律,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技术人员,建立科研开发基金,鼓励社员参与科技创新,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6优势互补,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不能只进行简单种植或养殖,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抓好生产技术服务的同时,逐步向信息咨询、物资供应、运输仓储、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领域延伸,为更多的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同时,要加强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把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4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合作社整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2008年10月组团赴山东寿光、河北霸州考察学习的经验,拓展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当地已具雏形的葡萄、甘蔗产业上做文章,创新发展模式,弥补全县蔬菜瓜果生产的不足。

5参考文献

[1]韩永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蚌埠党校学报,2007(4):32-33.

[2]熊健珩.对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个问题的看法与建议[j].工商行政管理,2007(3):45-47.

[3]左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j].湖南农业科学,2008(5):163-165.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其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一、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一)现行发展模式

新疆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新疆三道坝镇村农技站和西村党支部牵头引领村民入股的方式创办,组建于2010年1月,注册资金200万元,主营绿色错季蔬菜种植。截至2014年,乾和元合作社已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150余份,流转土地450余亩,建成高标准钢架大棚150个。乾和元合作社的运营发展,打通了合作社蔬菜产业链条,对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乾和元农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建立了600亩标准化示范试验园区,在摸清市场需求、种植技术及蔬菜效益后,引导成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性地种植菜品,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

(2)建立合作社自己的深加工生产线。“毛菜”供应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深化需求,合作社要实现“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净菜车间,增加蔬菜供应的附加值。

(3)建立、优化合作社销售渠道。目前,合作社已着手与本地大型超市(如爱家超市)、社区蔬菜直销点等中小超市建立“农超对接”,并在米东区建立合作社直属蔬菜超市。这些举措在合作社蔬菜销售渠道扩充的同时,还能保证本地市民的“菜篮子”更新鲜、更放心,实现了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未来发展规划

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地总结自身建设和发展经验,于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别完成二期、三期种植大棚的建设工程,采取租用邻村承包地、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方式,形成了以西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的规模化温室大棚发展模式。合作社不断丰富蔬菜种植种类,引进如樱桃西红柿、脱毒草莓等高效益新型产品。坚持走产品多样化道路的同时,乾和元申请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点,还计划建设蔬菜病虫害防治实验室及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等配套服务设施。

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规划是通过产品申请无公害食品认证,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题,注册合作社自己的蔬菜品牌,打造成为米东区最有影响力的绿色蔬菜基地。

二、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来看,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市场营销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收益。但该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投资资金不足。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由村支书带领村民创建的,意味着存在后期资金来源匮乏的问题。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但金融配套措施扶持不到位,使“贷款难”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首要问题。

(2)专业人才短缺。新农业经营组织,需要新专业人才的匹配。乾和元合作社现任管理人员和成员基本都是农民,造成了合作社技术推广缓慢、信息接受不积极的诸多问题,亟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3)产业化经营亟待深化。乾和元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统购、统销”和初加工范围,产品链条流通和产业化经营亟待深化。

三、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对策建议

为保证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的发展,结合,我们针对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借惠农政策东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保证合作社发展“不差钱”中的关键一环。2014年一号文件第五部分第22条,规定“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这些政策为财政资金流向合作社起到了导向性作用,同时,支持财政资金“搞创新”(如专门为合作社提供担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都将有效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也为乾和元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后续资金投入,提供强有力保障。

(2)加强人员培训力度、吸纳专业人才。2014年新一号文件指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鉴于此,“乾元和”合作社在广泛吸纳人才的同时,还应制定并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和培训制度,对成员进行业务系统的培训,使成员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3)深化产业链条、多元化产经营领域。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促进合作社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较短,管理制度还不成熟,政策法律等各方面都还需要完善。乾和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较为成功合作社发展素材,从其成长的经历中发现隐藏问题,能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对其他的农业合作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芥夫.基于一个典型案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机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