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4:08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

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正确的实施,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对于农民的利益,也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来讲进行维护,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讲,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如果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并对内部业务进行准确的核算,从而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

1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生产性合作社是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性质。

1.1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足

农业合作社的诞生,最初是由农民自发创建的,而由于农民缺乏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也使得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对于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比较缺乏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没有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进行聘用,而现有的管理人员又缺乏培训,这就使得在经济核算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常会出现核算不够准确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如今,虽然我国已经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财务制度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建立,但却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度,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的人员也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还存在着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问题并不了解,而在一些农业合作社当中,其分配主要是领导说了算,财务分配不够透明,这些问题都是的社员的积极性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打击,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制约。

1.3资金较为缺乏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主参与的组织,但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是比较缺乏效率的,因此在实际的投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往往缺乏融资渠道。现如今,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信用社的投资来对自身进行发展。而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政府也很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得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需要依靠社员的会费来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维持,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很难得到满足。

2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的认识,使得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合作社当中成立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内部资产进行管理。

2.2对员工进行业务、制度培训

第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应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制度培训,使得员工能够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明确,并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农业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此外,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内部财务管理的透明性。而在对财务人员进行聘用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进行考察。

2.3建立安全分配制度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当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核算工作,并对全年收入进行细致的核算,核算结束之后,还应对理事会提交盈余分配方案,得到方案之后理事会应召开相应的会议,对分配方案进行公布,在听取大家的意见之后对方案进行完善,在最终审核通过并由社员大会审批之后才能够将分配方案进行实施。

3结语

对于农业合作社来讲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很多的管理人员却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重视,也因此并没有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眼中的制约,这就需要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并加强对合作社当中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得到促进,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荐。

参考文献

[1]周玲玲.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5,(5):37-38.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2

1.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末,白城市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12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09年末的2.2倍。但通过调查,全市只有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注重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账目,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只做流水账,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相关要求规范操作。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后,就处于休眠状态,连最基本的服务功能都没有发挥。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原因,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管理能力较弱外,与相关部门重视支持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改进措施不无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已形成较为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作情况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足够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在财务管理方面思想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又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畏难情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信心不足,既怕政策有变,又怕相关部门强加干涉,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只注重抓生产经营服务,而忽视财务管理工作。

2.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在成立之初吸纳的股金有限,同时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利少、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而且通过申请银信部门贷款的方式来拓展业务的难度也相当大。狭窄的资金筹措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切实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2.3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盈余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对盈余返还制度不知情。更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返还,从而违背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成员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2.4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不到位,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监督主体尚不明确,农经管理部门不能发挥主导作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外部监督缺位乏力,强化途径比较狭窄。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已势在必行,必须采取行政、法律、政策等综合措施来推进,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宣传宣传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信党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财务管理。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和合作社辅导员培训机遇,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好、监督好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来抓。有计划地培训农经干部,增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能力。

3.2奠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物质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成员是农民,农民是最现实的一个社会群体,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发展资金不足,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动放弃良好的产业项目,没能较明显地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合作社发展资金实力,关键要靠合作社自己。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内部融资能力,积极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及省扶持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或有效贷款,来提高合作社外部资金筹集能力,学会借力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3

农业合作社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让广大农民在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农业合作社虽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最终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部门仍需要对农业合作社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农业合作社能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笔者主要就经济学视阈下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从动力机制入手制订出促进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经济学视阈;农业合作社;创新动力;机制;完善对策

农业产业的发展改革需要依靠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扶持,又要对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引导,将已经成型的农业合作社制度进行重新定义,让农业合作社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出一份力量。传统农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小型合作、互帮互助的组织;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是在传统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转型升级而形成的合作范围更广、组织形式更灵活多样、法律体系更完善的一种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具专业的市场化、科学化、资本化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大小参差不齐,存在农户分散、资金短缺、人才不足,承担风险能力差、经营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引导、培训、扶持,扩大其经营范围,提高营销能力,提高其在加工、销售、流通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发展。

1经济学视阈下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

1.1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哲学上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衰退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因此,无论是进行农业产业升级,还是对农业合作社制度进行变革,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对我国其他产业进行推动,农业做出了巨大牺牲,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不仅科技投入较少,同时制度建设、新思想的应用等都较其他产业滞后很多,严重影响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背离,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增长。在经济学视阈对农业合作社制度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创新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行为。首先,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晋升阶段,经济环境、经营体制等都产生了质的改变,并且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更是创造了新的成绩,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因此,如果农业合作社仍然因循守旧还沿用之前的制度,会直接造成经营上的失败,与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相冲突。其次,科技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而就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来看对科技应用的较少,在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也没有对科技投入、科技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如果农业合作社继续沿用此制度,会使得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落后于发达国家,拖慢中国复兴梦想的实现。最后,社会大众对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1],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温饱上的需要,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高品质、高档次的食物,因此丰富农产品种类,优化农产品加工应该成为农业合作社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支撑。

1.2内部要素价格的波动影响农业合作社的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组织内部所有的变化都要围绕经济利益的提升进行,制度创新也不例外。农业合作社要想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必然要对内部架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制度。因为内部要素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经营管理活动,有时甚至会造成组织内部思想理念方面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价格产生明显变化,之前的盈利模式就会受到影响,进而造成制度方面的不适配,促使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得不在创新方面下功夫,以适应新的价格体系。现代农业合作社与传统农业合作社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产权制度为例,传统农业合作社制订的产权制度并不重视资本激励,社员投入的资本难以形成最优利用,并且也难以切实改善社员的经济收益。之所以会推行这样的制度,主要是因为限制条件过多,可以吸取的经验较少。现在要想利用农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经济收益进行大幅度的改善,就必须先从产权制度入手,对产权制度进行深入创新,使其与现代经济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让社员真正享受到参与农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新旧冲突在所难免,在各行各业中每天都在发生新旧的更迭,都有新思想、新理念被引入生产经营之中,进而由内而外对行业进行革新和完善。因此,农业合作社出现新旧碰撞属于经济发展的常态,与经济变动、价值规律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站在经济视阈审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变化:虽然农业合作社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但是根本性的变化都与价格波动有着内在联系,无论是早期的限制性规定,还是现在推行的新型合作,其宗旨皆强调对资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是前者重在限制,后者重在联合开发。而在对资本和支出进行管理和支配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资本要素价格方面的问题,进而对潜在利润产生影响。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农业合作社中限制性原则发挥的作用逐渐降低,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加强,对社员的利益产生了严重威胁,造成社员的不满。当然,公平与效率兼顾一直是农业合作社追求的目标,在农业合作社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也一直将其放在首要的位置[2]。

2经济学视阈下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完善对策

虽然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从发展情况来看,距离发展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绝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社仅有合作社的形式,在实质上却难以达到合作社的标准,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推广,同时也会降低广大农户对农业合作社的信心,让农户对市场产生质疑[3]。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快农业合作社制度建设,从经济学视阈出发对农业合作社制度的不足进行完善,提升我国农业合作社的价值,使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2.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发展

在对农业合作社进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制度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到农业合作社中,让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在合理性、先进性等方面得到改善。第一,要尊重社员的产权所有,要让所有社员成为内部资产的真正主人,并且能够享有资产所带来的收益;第二,要搞好资金管理工作,在引入资金之前应该先就资金的引入问题制订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主要以入股的形式进行资金招募,当然除此之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对资金引入的途径进行丰富,这样有益于农业合作社内部资金的增加,更利于经营活动的展开;第三,做好股金流动管理,在内部制订出完善的流动章程,如果股金流动不超过组织内部范围,那么可以进行自由流动,但是如果超出了组织内部范围,则要适当地限定,这主要是为了保障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第四,强化农业合作社内部的民主制度,要对法人治理和民主管理进行有效地平衡,并在组织内部针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同时要对广大社员进行宣传,让社员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民利,并积极地在组织内部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动参与到农业合作社监督管理之中;第五,丰富分配种类,通过对多种分配制度进行研究,无论是哪种分配制度,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如果仅使用一种分配制度势必造成农业合作社内部分配工作出现偏差,引起部分社员的不满,因此可以尝试在农业合作社内部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使农业合作社内部能够在公平和效率方面得到很好地兼顾。

2.2调动外部力量,营造发展环境

从经济学视阈来看,农业合作社要想发展单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外部力量进行调动,借助多方支持来提升自身力量,为内部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众多外部力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最核心的外部力量就是政府力量,政府对农业合作社起支配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农业合作社营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第一,进行思想引导,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错误论调进行修正,减少部分社会成员以及经济组织对农业合作社的歧视和阻碍;第二,给予农业合作社充分的自由,让农业合作社能够真正做到社员自治;第三,做好支援鼓励工作,在农业合作社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刻,给予实质上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除政府力量外,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力量也可以积极地引入到农业合作社之中,如科研机构、企业等,这些不仅可以给农业合作社带来新鲜血液,同时也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创新的早日实现。

2.3注重多元发展,强化灵活管理

传统农业合作制度在应用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硬性执行,也就是在制度应用过程中不会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常对农业合作社的实际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理念逐渐摆脱了硬性的管理特点,开始向着灵活、动态的方向发展。我国政府也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制度,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多元化变革。因此,当前农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世界经济环境等的考察,重新定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明确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进而在此基础上制订规章制度。不仅如此,在制订制度过程中,农业合作社成员还要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速度,进而增强农业合作社制度应用的灵活性。首先,要强化对各类信息的搜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合理调整农业合作社制度。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其次,要在合作社内部进行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农业合作社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可以依靠,以便帮助农业合作社把握发展方向,并且促进农业合作社各项制度的落实。最后,农业合作社可以加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4],尤其与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合作,便于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合作社的业务得以延伸,并且能够将优势力量集中在一起,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3结语

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合作社制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差异性的发现,其中经济学对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经济学视阈对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了解,同时更利于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刘显利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祁春节.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192-195.

[2]伍开群.农业合作社的制度逻辑[J].学术界,2012(6):29-39,282.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早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于9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有法可依,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1]。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对于规范合作社内部财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经管总站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免费推广“财务管理系统”软件,这款软件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这也是提升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重大举措。尽管国家为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采取了多种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并解决。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使得财务管理混乱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方式来看,它主要是由能人大户或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自发组织或政府相关部门带头开办的,这就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比较松散,没有企业那么严密。我国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合作社社员之间大都熟识,有的甚至还是亲戚关系,合作社的管理者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而他们所任命的财务人员大多是相熟的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更是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具有财会专业学历的人很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而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又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因此导致专业合作社人员财会知识匮乏,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督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决策时采取一人一票的原则,但是一般情况下注册时出资越多的人在专业合作社里的话语权越大,并作为管理者左右合作社的基本运营。按照经济人假说,这些重要出资者处于对自己利益保护的考虑,往往不自觉地在合作社财务管理上乱插手,使得资金被挪用、不入账、“小金库”等现象广泛存在,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要求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建立完整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受发展历史以及规模的限制,还无法形成像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那样“三权分立”的互相制衡的监督体系,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出自大户总揽大权,集财权、事权、人权于一身,这种相对混乱的内部控制体制,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执行难

众所周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主要依据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而其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这两个规范性文件都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按照出资额参与盈余分配,即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后的部分按出资比例和公积金份额比例分配给社员。而有些人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扶持以及盈余返还,在登记时虚报注册资金,这就给规范会计核算留下了弊端,也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国家直接财政补助是其重要的一项资金来源,合作社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会计科目对此进行核算。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时,一般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合作社将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项目支出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3]。这就使得合作社进行财务管理时,既不能将这些财政补助资金在账面上反映出是合作社财产,也不能建立专门的账户反应这部分资金的去向,最终造成合作社资金的流失和转移。

二、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比我国要长久,关于专业合作社的各项配套在制度措施更加健全,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也更大,而向规模化发展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借鉴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进经验,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保证。[4]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筹资、经营以及分配三个方面,美国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筹资、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筹资方面,得益于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其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金融合作银行,是合作社资金的有力保障,这种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模式除了能够为合作社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还有助于形成有组织、有体系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复杂多样的资金来源相比,这种模式便于财务管理。在经营方面,美国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更大,经营范围更广,它不仅与社员交易,还进行对外交易,不仅在本区域交易,还跨区域进行交易,因此更容易形成规模化经营。在利润分配方面,美国的利润分配制度非常具体、明晰,利润分配周期很短,在保证社员利益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而我国虽然也有类似于美国的惠利返还的做法,但是我国的利润分配制度却比较混乱,没有形成整套的制度化规定,实际操作中也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学习美国的利润分配规范化。

三、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社员教育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首先,在登记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登记主管部门就要对其财会人员及财务账册情况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改正意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建立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其次,加强对所有社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社员的监督意识;同时要使社员看得懂公开的财务内容,防止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教育他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监督合作社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为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内部舆论环境。再次,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定期对合作社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够持证上岗,培养他们的严谨敬业精神,而不是任人唯亲。最后,当专业合作社形成一定的规模,有足够的实力之后,还可以聘请专门的管理及财会人员,真正做到事权与财权分开,建立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明确划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各机构之间的职责,会计和出纳主要负责具体财务活动,如财务收支、成本费用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合作社资金收支、账款划转和支取等工作;而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关的理事会则负责合作资产财务管理的全面工作;此外,还应设立监事会,主要负责内部审计和监管工作。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使合作社所有财务活动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账可查。

(三)严格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管

就像公司有固定的公司章程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当建立具体的章程作为其行为准则,并在章程中专门规定财务公开的相关内容,如公开的时间、具体内容等,将财务公开的内容制度化,并规定财会人员有义务向社员就其不懂的地方做出相应的解释;还要设立专门的财务公开栏,定期向社员公开财务管理状况。此外,还要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财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审核,还要及时听取社员对财务公开后提出的有关意见及建议。有效的监管能够防止权力滥用,因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状况定期公开有助于加强监管,防止财权滥用,规范其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水生.做强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J].福建农业,2010(5):6.

[2]任大鹏,陈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法理与核心制度[J].教学与研究,2007(1):9.

[3]马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规范化浅析[J].财会通讯,2009(11):143.

[4]刘永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48.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5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我们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管理,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宣传培训、登记备案、建设指导等服务工作,帮助合作社完善组织机构、制定规范章程、完善管理制度,解决实际困难。上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九华香葱培育种植专业社、三六八畜牧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元峰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新增社员23户,带动农户400多户。组织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参加市财政局、农委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知识培训。并进一步做好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监测分析工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填报各项统计表格,并对填报数据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建立健全了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档案。

2、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4月8日至9日,对全区三个乡(镇)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检查村级财务管理具体事项和财务公开。从检查结果看,全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继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农业部和省、市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帐务、物资、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及操作规程,从体制上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财务公开,要求乡(镇)按期对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情况等财务活动公布明细。

3、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土地流转

4、狠抓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减负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我区认真抓好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强化责任,确保减负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不断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加强监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利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印发资料宣传惠农政策。上半年,全区共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2万份。

5、加强农业“三资”引进和服务工作

继续组织编制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项目落实年”和“企业帮扶年”活动为载体,大力提升农业项目质量。积极编制财政支农项目,并抓好项目服务。落实好为项目服务的各项措施,重点推进姚家寨、春盛农业生态园、茂林园艺、三联葡萄种植园等农业“三资”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区共引进“三资”投入农业4300万元。

6、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

积极做好对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工作,完成市产业化科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配合市农委完成龙头企业调研工作,了解全区龙头企业的现状、今年的发展计划、目前存在的困难,上半年全区龙头企业运营正常。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完成了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工作没做到位,我们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下面对下半年的工作做出如下的打算:

1、继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2、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推动我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减轻农民负担不反弹。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约束因素;自主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3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0.9万个,比2010年底增加15.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成员达3444.1万个(户),带动非入社成员536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种质资源库78亩,每年可以供应种苗300万株,在澧阳平原带动形成了3万亩美国红提生产基地,近几年每亩纯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但是,由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带动力较弱和内部治理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注重数量扩张到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合作社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等方面。从合作社外部来看,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政府扶持力度小等是重点。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合作社的质量提升就很难实现。

1.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作为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制约。它们职能履行充分与否是合作社能否实现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利益分配制度,但实际的执行却很不规范。特别是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何命军、周世民通过对长沙市45家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表明,股份合作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规定制定完善的分配办法,家庭农场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的规定运作,只提供农机和农资报务的烟农合作社也算不上真正的合作社[1]。全国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采取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的合作社有11.5万个,只占22.6%。另外,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公共积累还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公共积累还存在模糊处理的问题[2]。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同时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也是流于形式[3]。

2.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自下而上兴起的一种合作组织,合作社的发起者大多数是农村能人。2011年底,中国50.9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达45.8万个,占总数的89.9%。常德市依法登记注册的8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牵头领办的占69.7%。这些领办人虽然因为拥有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稀缺要素”而在合作社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他(她)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和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在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带着农村乡土文化特色的“家长制”,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财务人员的任用也带有明显的“家族式”特点。这些在合作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人员,其合作意识、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普遍不高,更难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尽快提高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实现合作社质量提升的关键。

3.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就现阶段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来看,合作社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这些合作社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而结成的,要素所有者期望通过合作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而普通农户则希望合作共享稀缺要素[4]。因此,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具有很明显“利益趋使”特征。他们对合作社的关心程度、诚信度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利益,平时很少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度很小。在湘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中,有不少的合作社理事长向我们反映,成员户即使与合作社签订了产品出售合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产品出售给价格更高的收购商,而合作社对他们的处罚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两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而对合作社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仅仅以通知、意见的形式颁布了一些规定。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配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以合作社的税收征管为例,当前在征管程序和办法上都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致使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代开发票管理存在较大风险,自产自销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以农民个人名义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直接到国税机关申请代开免税农产品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合作社未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造成漏征漏管等等。注册登记被变相收费,资金、土地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合作社。因此,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缺乏所需的政策支撑。

5.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合作社法》第9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由于政策法规中未明确赋予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和业务监管责任不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政府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协调,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试点示范、项目扶持、信息服务和培训等具体工作。实际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注册登记部门基本上不能发挥监督作用。政府农村工作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也因为没有明确其监督职能而没有履行本应由其承担的监督职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报表汇总工作的部门,更谈不上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督。同时,合作社申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的审核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不严。调查中发现,既有专门为了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平时不开展会计核算、为了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临时赶做假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少数,但也暴露出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不严的漏洞,使那些真正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感。

6.政府扶持力度小。到目前为止,国家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还很少。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优惠扶持政策只适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扶持政策只适合林业合作社。农业部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中仅仅要求“凡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均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其他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仅体现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国家出台的这些扶持政策很少作出实施的细则规定,真正落实起来难度不小,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约束的成因分析

1.发起人自身素质不高且对合作社起主导作用。中国近9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能人领办。这些能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多数不具备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应有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5]。但是,他们在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稀缺要素”同时,产生了通过建立合作社获取更多收益的预期。之所以选择合作社而没有选择其他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于合作社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6]。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他们必然会在领办的合作社中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而对自己不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要尽可能的规避。因此,他们在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财务人员的任用、在利益分配制度的选择等方面都会首先考虑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让自己能够主导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2.中国当前农村务农人员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根据我们调查走访的情况,当前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和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湖南1800万务农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7.03%[7]。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合作社的了解甚少,且普遍存在中国农村社会沿袭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则安”的心理,加入合作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搭便车”。他们不太清楚作为合作社成员应享有的权利,根本谈不上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这直接导致了合作社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少数人行为,很少让成员户参与其中。由于农村务农人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被发起人主导的现状在短时期无法发生改变。

3.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合作社对高素质人才的聘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使得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使得农业生产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合作社根本没有能力聘请具备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从事经营管理,专门管理人才也因为待遇偏低而不愿意到合作社工作。合作社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多数工作只能从合作社内部选拔人才或临时从外部聘请。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常德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少数聘请了技术顾问外(很多技术顾问不需要支付工资),绝大多数只是在1000元以内的工资水平下聘请了会计人员。

4.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关系没有理顺。从中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先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后有《合作社法》。《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目的是国家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而提供的法律保障,但是,许多不正常情况也随之而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要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等原则。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和对发起人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实际情况是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与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任务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也不可能在合作社设立之前开展必须的培训工作。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登记注册不收取费用使合作社的组建几乎不需要成本,为了考核成绩产生的“合作社”、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成立的“合作社”、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成立的“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相继出现,有少数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名册都是虚假的,很多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合作”。《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应当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为依据按比例返还给成员,公积金应当根据章程规定按年度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是否需要进行监督,由谁来监督落实?对享受国家财政帮扶资金的合作社的资金使用如何进行监督?对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的合作社与非成员、非合作业务的甄别如何进行?合作社如何获得金融支持?农业保险如何与合作社对接等等。这些关系理顺需要国家自上而下进行制度设计。

三、基于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基本策略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认为,个人策略的选择受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部规范和贴现率四个因素的影响;自主治理应遵循清晰界定边界、明确占用规则、集体选择安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组织权利限度、多层分权组织八项原则;对于一个自主治理的组织来说,必须解决好制度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互相监督问题。根据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解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中的约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守为广大社员谋取利益的办社宗旨。农户加入合作社主要受“利益趋使”,这是人的利己本性导致的“搭便车”。奥斯特罗姆理论认为,个人的理性和知识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使得个人有可能也必须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参与集体合作,从而实现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统一[8]。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为全体社员谋利益的宗旨,按社员对合作社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这样才能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2.完善社员大会表决规章制度的民主决策机制。奥斯特罗姆在解决制度设计中三个难题的时候向我们表示,成功的制度基于相互理解,合作组织如果不抱有某些共同的信仰、规范和概念,将无法自主治理[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一种合作组织,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有参与合作社的决策和制定、修改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制定的各种内部制度更好地适应合作社的实际,才能保证内部管理制度得以顺利的施行,也才能促进合作社实现自己的集体目标。

3.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社员的约束。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在分析内部治理中面临的可信承诺问题指出,一个组织内部在大多数人都遵守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时,一个人在计算了自己未来的收益后可能会遵守这些制度。但以后如果违反制度能够获得的收益高遵守制度获得的收益时,他很有可能会违反制度,除非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并受到处罚。因而,合作社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社员可能出现的不遵守制度行为,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确保合作社的稳定发展。这方面国外的合作社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4.高度重视联合社的建设。在一个区域内把和一个产业相关的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社,既能进一步提高单个合作社应对市场的能力,又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按照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权治理原则,在进行机构建设时,应本着分权的原则首先建立各层级基本单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各基本单位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纵向分权的多层级非营利组织构架。组建联合社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因为“一旦组织了较小的单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组织建构的成本就要大大低于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建构组织的成本”[10]。同时,分权式的组织安排也更能适应公共事物治理中所面临的复杂情况,且大大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何命军,周世民.长沙市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10):33-35.

[2]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翟振才,刘永建,罗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北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14).

[4]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5]舒歆,骆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6]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7]吴易雄.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12):36-40.

[8]高轩,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79.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部监督

农民专业合作社类似一个中介服务机构,使农民不用直接面对市场,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我国自古以来农业上分散生产、不能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的市场需求等问题。但是,从财务管理角度看,我国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滞后,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知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理念欠缺,这样就难以给社员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流入。

一、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合作社资金活动各环节角度

筹资也就是融资活动,是合作社资金活动的起点,合作社获取生产经营的资金来源一是内部自筹、出售资产以及利润留存;二是通过金融负债。然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非赢利组织来说,年末农产品等销售获得的微薄收益大多归还给成员,社员的投入资本又较少,内部资产大多是厂、户、棚等经营必需的固定资产,难以变卖;且面对合作社的金融机构贷款又因其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做担保而难以实现。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合作社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中去。

在投资活动上,合作社管理者缺少相应的制度理念,对固定资产购置大多是少数人决定,造成投资结果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且没有配备专人从事对资产的清查活动,难以保证账实对应。

在经营活动中,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的组织,对其财务上的规范并不明确,合作社管理者很难将现金正确分配到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上,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现金收支在时期上和数量上很难做到配合协调。另外,合作社的年末收益分配也是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本人对黑龙江省4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调查中,仅15%的合作社经营规范或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70家合作社中,收益的分配制度也不尽如人意。在我省的规范社中,收益分配涉及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项目,但是很多合作社并没有给出合理的分配比例,利益分配决定往往存在着“长官效应”。以农机合作社为例,收益分配规定一般都是“土地保底+分红”的形式,可真正落实下来,农民每年仅到手平均350元/亩的保底价格,然而,合作社方面却往往提了50%甚至更多的公积金,美其名曰分配到农户的个人账户上,但实际农户对此并不知情,其资金用处令人怀疑。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没有建立内部和外部的监管机制

1财务制度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基本上都是根据省里下发的范本来制定的,没有考虑和结合各自合作社的特点;同时,由于有范本的存在,许多合作社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一味的照搬照抄,落实起来自然与规定出入巨大。

2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管

合作社的社员普遍没有全员参与经营管理的意识,对财务问题、财务信息更是知之甚少,主管人员随意动用集体资金,会计、出纳人员又大多与社长有亲友关系,使这些岗位形同虚设,导致合作社账目混乱,暴露出大量的白条顶库的现象。

3会计资料保管不善

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走访中,不少合作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或者与村集体共用一个办公场所,会计资料没有妥善的地方进行保管,很多账簿账册、凭证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是一些区域的示范社对于刚成立一、两年期间的资产负债表也都难以提供,其他中、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会计资料的保管程度可想而知。

4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合作社经营项目往往较为单一、没有明显的增值业务,为了削弱成本,很多合作社没有遵从会计法的要求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财务管理者往往不明确核算内容,也没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来起到监管作用。同时,很多合作社会计出纳是同一人担任,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困难的一大原因。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将合作社经营重心转向增加农业附加值

美国新一代合作社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启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只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农业附加价值不高,导致经营利润提升空间有限,经营规模始终较小。本人认为,应该专注于经营少数甚至一种农产品,关注产业化生产,追求深加工带来的增值。

2明确利益分配制度

成员间成本、利益的分配不均,直接影响合作社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其中,我们更应关注普通农户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他们是农产品的产出者,利益分配不公平就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每一家合作社均要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加以明确并严格实行。兼顾“按交易额分配”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使合作社成员实现共同获益,而不是少数几个控制人获益,这样同时也降低了因委托而产生的管理人道德风险。

3加强内部监督与信息披露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与普通社员利益目标追求不同。但是,按照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他们的资本投入只能获得有限报酬,所以,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失控的情况下,他们总会设法利用掌握的合作社控制权去实现自身的私人利益。因此,合作社应该设立监事会,同时广大社员都参与到监督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监督体系。另外,合作社要适时地提供合作社的财务和管理情况以及其他与成员收益有关的重大决定等材料。

4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和财政扶持

政府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的建设,去年九月,哈尔滨市就推行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以及信贷业务的试点工作,扩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誉担保范围,设立由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的市级贷款担保机构。我国近年虽然重视三农问题,但对农业方面投入资金不足,财政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支持其开展信息、专业人员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宏波,刘任.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11期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8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现象严重

从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运行情况看,截至2012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0个,而运作较为规范的各类农合社只有50多家,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注册门槛的降低使得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程序越来越简便,部分人为套取国家的资金补贴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只图个名分,并没有开展经营活动或运营流于形式,合作社实际上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企业。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运行机制不规范

目前,农合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人很少,了解现代合作社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也不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另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不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信息的透明性较差,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设机构不全,社员几乎没有参与组织监督、管理的机会和途径,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格制约了农合社的发展。

(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范围经营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歪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不规范经营或超范围经营,采取吸收不同期限定期股金的方法,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在以高息转贷给资金需求者,从中获取利润,有变相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嫌疑。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很大

一是金融服务不到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机构少。目前,灵寿县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处于边远农村,近年来农业银行信用农村网点基本撤完,农村信用社也大量收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业务范围窄、支付结算不畅、资金实力弱的现实条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质押物品非常少,且大多数规模不大、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较差,金融机构难以对其各方面进行比较确切的了解和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缺乏资金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受到了制约。初步调查,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以上,而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足1000万元。

(二)资金需求的快捷性和临时性,影响了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积极性

调查中了解到,6家农合社资金需求多为季节性、临时性。如灵洁食用菌、绿园菌业、田园种植、学科种植4家农合社,每年食用菌、种子收购时需要大量资金,但一般在3个月左右就加工、清仓完毕。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占用时间短,金融机构利润空间小,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繁琐的贷款程序和手续也降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主动性,从调查情况看,全县金融机构除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少量贷款外,金融机构还没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四)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与农合社发展不匹配

虽然国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人民银行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对于经营性金融机构而言,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县域金融机构并未开发出专门针对农民合作社的金融创新产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方式主要为其成员的联保贷款、惠农贷款信贷服务,从灵寿县调查数据看,调查的6家样本社中,贷款需求额度为3100万元,实际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只有3家合作社,贷款额度为140万元,贷款满足率不足5%。而且大部分贷款还是以农民合作社社员的“个人名义”,通过联保担保方式取得贷款,即贷款主体为社员,而非合作社。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与农合社发展不匹配。

三、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杜绝“空壳”运行,套取国家补贴问题

实施“宽进严管”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对实际没有运行的农合社应及时办理注销,对一些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空壳社”要进行检查取缔。同时加大对合作社获取政府项目资金的严格审查。规范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的委托程序,分类公布建设项目,明确承担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条件,确保把扶持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松散的民间组织向规范的现代化企业转变,力争做到组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使农合社自身壮大发展实力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规范化管理,鼓励社会或相应部门有能力的人员去创办、领办农合社,把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了解现代合作社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农合社,为农合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引导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和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对于违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超范围经营、违规经营的农合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坚决予以取缔,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三)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破解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困难;解决途径

一、我国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1.农民合作意识淡漠,顾虑多,参与热情不高

在西方,合作经济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合作形式机制等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中国,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缓慢,因此合作经济的基础就不是十分牢固,使得人们对这样一种模式还十分陌生,形成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当地合作社不多,农民也没有领会到合作经济的好处,而且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形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不少农民还对参与合作化的干部有所顾虑,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疑虑甚多,热情不高,合作起来不放心,不积极。

2.规模小,合作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中国的农民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比较规范的发展时间更短。其发起方式是由基层供销社、基层农业站所引领、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带动周边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主要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起人及其组建的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经营农业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还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和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合作社的组成形式很松散,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和经济实体真正意义并未形成。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多,属于农产品加工及投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地少;在发展运作上依靠企业、经营大户的比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较多,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少。

合作社基本还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由于缺乏一个合作社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专业合作社在组建运营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维护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农民对经济活动参与不够;合作社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

3.内部管理不健全

一是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二是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归属不十分明确。二是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合作社没有规范的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内部缺乏活力。三是在财务管理上,合作社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后来,专业社虽然有章程之类的制度,规范程度较发展之初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个人权威来维系,没有民主式的管理体制,个人权利过大,致使专业社有向个人企业发展的倾向。在权责问题上,尽管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内部的权责并不明确,比较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社员参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之初缺乏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凝聚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超过60%的社员与组织的关系很松散,没有形成真正的“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社员与组织仅仅是契约关系(企业购销合同),这也就决定了这类会员不可能参与协会的利润分配,真正按照“二次返利”进行交易的会员仅有极少部分,90%以上的会员是按照合同或口头协议进行交易,社员分享不到组织的经营利润,二者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连接机制。

4.政府管理混乱

各个职能部门对农村合作社的权利不明确,有的方面管理重复,有的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例如合作社与农业局,商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供销社等多个政府部门有复杂交错的管理关系,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顺利发展。另外,在合作社普遍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合作社作为社团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但经营业务受到制约,只能从事非营利性业务;部分合作社作为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不能享受税收和注册费等方面的优待。还有一种情况是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协会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较为高级形式的合作社基本归农业部门领导。作为供销社,也把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上面提到,现在商业部门,科技部门,林业部门也加入了对合作社进行管理的队伍。虽然国务院已经明确农业部门是农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但是管理关系屡不顺,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很难有改观。

5.合作理论研究与教育相对滞后

合作理论研究起步晚,难度大,加之合作教育缺位,不能够对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缑氏专业社越是发展壮大,越到的此类问题越为严重。比如设计利益分配机制,管理合作社等等。据统计,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是经纪人或种养殖能手。但是这些农村能人与发展农村合作社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合作知识。农村能人不仅缺乏经营管理才能,而且严重缺乏合作理论知识。即使是最大的合作社—供销社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合作社制度缺乏足够了解和认识,这就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专业合作社解决困难的途径

1.加大推动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就从农民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在发展之初,专业社首先定时定点向农民宣传专业社的好处,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宣传所发展的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单靠专业社自身的力量远远不行,必须联合农民,发动农民。通过示范的作用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种植的优越性,把种植行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专业社一是可以建立相关品种的试验示范园,把全国最新品种集中试验,筛选效果好的品种在当地推广,提高产品的品位;二是采用全国先进经验和探索最新的种植模式,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益。过去,即使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农民辛辛苦苦却种不出质优的产品,纯粹靠天吃饭,不知道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懂得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缺乏科学和无序的生产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可以给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还可以为他们测土施肥,指导种植,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使农民知道差别,看到希望,最终尝到甜头。

2.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规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业社要完善产销硬件设施,保证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以发展相关产业。首先引市入场,建立交易市场。这不仅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入市场,还可以极大地吸引外地客商,使农民、商户进场交易,既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又建立了良好的交易秩序,彻底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专业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利用产业优势,加大投入,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带动等举措,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稳步发展。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进行操作,提高当地农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保护当地产品更多更快的进入、占领全国市场。专业社还可以根据社内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前挑选种植品质好、技术水平高、讲信誉的农民在产前与专业社签订合同,由专业社对产品进行定质、定价,合格产品全部包销。同时,专业社向贴息赊销农药、化肥,保证订单户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3.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三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合作社的一切重大事项,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理事会具体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监事会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理事会和监事会定期提出工作报告,交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二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要设立专职财务人员,健全账目,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核算,定期向社员公布账目,接受社员监督。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为确保社员的应得利益,确立了按股付息和按交易量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合作社从盈利中提取固定比例上缴,一定比例为合作社市场土地占用费和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奖金,剩余部分扣除各项税费后用于对社员进行股金分红和利润返还。

4.政府加强调控,理顺管理关系

专业社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政府管理关系的调控,特别是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强调农业局作为农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协调工作,供销部门作为最大的合作社,要从自己引领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取典型,发现问题,积极为主管部门指导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并督促检查合作社的制度落实,提供有些方面的依据。这些措施可以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加强理论指导,增加效益

专业社可以聘请高级农艺师为技术顾问。同时,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保持密切联系,对农民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集中学习,培训技术,深入浅出给农民讲授生产理论、管理技术、植保技术、传递市场信息,提高农民栽培技术,为增产打好基础。在加强技术环节的同时,专业社还应联系管理方面的人才,对农村的技术能手进行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做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发展农业合作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构建小康社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合作社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困难很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提升当代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方面将大有作为。一旦农业合作社在我国持续健康地发展起来,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何权.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农村经济,2004(1)

[2]周丕娟.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

[3]刘炳欣.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农业科技管理,2006(2)

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0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的需求—供给分析

(一)制度创新的需求分析

当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给相关利益群体带来“效用”或“满足”时,这些利益群体会寻找并制定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以此获得潜在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需求源于改变单个“弱势”农民地位、弥补市场失灵,符合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需要,它直接受之于以下因素:

1.制度环境因素

一项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变化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产生的,并受着其他相关制度的制约。就中国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的需要,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市场化,是我国专业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计划经济年代,单个农民没有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制约下,对农产品的销售也没有安排权。农村改革后,家庭承包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逐渐废除,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但也开始迫使农民独自面临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因而出现了小生产的分散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矛盾。其次,农村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开始出现剩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农产品相对供给过剩与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使农民觉得“势单力薄”,无法适应市场压力。再次,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使农民面临着国内与国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小生产、大市场”格局迫使农民寻找新途径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2.农产品生产要素和价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随之相伴的是可耕种土地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飞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过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压榨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和潜在利润。采取何种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加利润空间迫在眉睫。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障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组织成员提供诸如以低价收购农产品、技术支持等服务,节约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渠道,提高与政府或企业博弈时的实力,满足农民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维护自身的权益的需求。

3.市场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户经营模式虽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节省了政府的监督成本,但是由于单个农民的市场交易规模小,竞争力薄弱,市场交易费用往往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而变得过高。根据经纪人假设,经济主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会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潜在利润,因此,为了改善市场交易所处的弱势地位,农民会通过协作联合,成立一种合作团体,以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等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市场谈判地位,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改善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弥补市场失灵。

4.农业生产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带来了农产品产出的增加,增加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是农民获得潜在利润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中国农民缺乏必要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投资能力,成为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维护自身权益的障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如何发挥组织合作、筹集资本、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招聘优秀的技术人才等功能成为其制度创新的一种内在需求。

5.消费者偏好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解决温饱,农产品的多样性、安全性也变得愈发重要。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必然影响农民对“成本和收益”的考量。

(二)制度创新的供给因素分析

对制度的需求是制度创新的诱因,但是制度供给不一定与制度需求同步,其受到现存制度安排、制度设计成本、现存知识积累和科学知识进步、非正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1.现存制度安排

现存的制度安排会影响新制度的提供。当现存的制度需求与供给不均衡,人们对新制度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推行新制度。其次,根据路径依赖原理,制度变迁过程自我强化的机制,若初始的制度安排强化现存的制度安排,那么现存的制度安排会直接影响新制度的供给。顺着既定的路径,新制度的形成可能进入良性的轨道,也有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下滑,甚至被“锁定”。

2.制度设计成本和实施新制度的预期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制度变迁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影响制度供给最重要的因素是制度设计成本和实施新制度的预期成本,即制度变迁的成本。我国农民和农业基层部门直接参与制度的设计,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熟练劳动力资本,因而制度设计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制度实施的预期成本关系到制度安排是否在现实中得到执行。政府的扶持力度,现有法律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壮大的保障,相关利益群体(如大股东、能人等)对制度安排的认可程度,专业组织内部机制运转情况等方面均会影响组织制度实施的预期成本。

3.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技的进步

弗农·拉坦曾指出,拥有的科学知识越多,设计和实施制度的效果就越好。拥有和增加的科学知识拓宽了思考的深度及广度,在制度创新与创新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从而降低新制度供给成本。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西方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大力推进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百多年的经验积累为我国发展农村组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减少了制度安排中可能出现的误区。此外,国内学者逐渐地深入开展专业合作组织的理论研究,从原本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类别等转向组织内外部制度(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等),有利于有效地指导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减少改变制度的风险和成本。

4.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指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遵守的约定促成的行为准则,如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等,一项与传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相融合的制度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大众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受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小农意识会对合作组织制度创新与创新起到牵制作用,如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与自己同宗同族的家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寻求安逸,这些非正式约束广泛地支配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活动,因而在设计新制度时应结合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正式制度,以减少制度安排的摩擦成本和组织内部产生的交易成本。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基本构架

(一)双重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实践证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中国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公平的可行的创新模式。首先,单个农户经因济实力薄弱而在投资、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适应新时期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农产品滞销的尴尬局面,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失效,而专业合作组织是应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其利用合作制形式,运用筹集的资本为其社员提供各项诸如技术、信息等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力,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专业合作组织秉承民主、民管、民治等原则,兼顾公平和效率,帮助农户树立合作互助意识,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民谋求更多的福利,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目标。

(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框架

1.产权制度—治理机制—制度环境—制度绩效:一个基本模型

其中,Q代表制度绩效;F是函数的总称;S是制度构架,制度构架由产权制度(r)、治理机制(m)和制度环境(e)三者共同决定,制度安排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L)、资本(K)和生产资料(m)等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影响了组织运营的绩效,即在产权制度、治理机制、制度环境这一系列制度安排下所产生的绩效合力越大,制度绩效越大,组织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那么组织运营的效率越高。

2.从制度角度分析影响组织运营绩效的因素

鉴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对内提供平等服务的特殊性和矛盾性,考察制度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时,要求从公平和效率角度,综合考察一项制度安排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从组织内部制度安排看,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经济绩效取决于其治理机制,进而取决于产权结构。只有与组织形式相匹配的产权安排,才能有效地发挥治理机制的作用,规范和激励社员行为,进而促使组织有序、高效地运转。

2)从组织外部环境看,制度环境是否有利于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制度创新和供给都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组织经济绩效取决于治理机制,进而取决于产权结构,这些组织内部制度安排的科学、规范与否,会影响到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与制约,组织运营的效率,进而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因此,本文认为产权制度、治理制度、制度环境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见图1。

图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绩效的基本分析框架

1.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rmenalbertalchian)曾这样定义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②,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于以下事实:产权帮助人帮助形成那些当他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些预期通过法律、习俗以及社会道德等表达出来,因此,产权规定了如何使人受损,以及调整人们的行为,谁必须对谁支付费用”。③为此,产权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外部性内部化。而巴泽尔(YoramBarzel)在科斯(Chase)产权理论基础上指出:清晰的产权安排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虽然法律明确界定了产权,但在实际应用上产权由于并未完全界定清晰而产生交易成本,因而产权制度的成本是人们选择何种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组织低成本、高绩效的核心组织制度,也是保障组织有效运行的基础。

 基于制度学家对产权理论的研究,专业合作组织的产权安排可以归纳为:第一,产权是一组权利的集合,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让渡权、收益权治理制度;第二,产权是经济主体的行为性权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第三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产权的重要形式,清晰的产权界定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一个组织的经济效率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制度中对个人的激励与约束。

2.治理机制

一套完整的治理机制是内部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的有机统一。决策机制规范了决策权在组织成员间的分配,明确了什么人具有什么样的决策权和该如何分配剩余控制权;激励机制产生于委托问题,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是人,聘用的管理者是委托人,激励机制的设定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并在保证人参与组织管理可获得效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降低成本和风险,体现了经营成果在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分配,促使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监督机制是实现社员利益、民主管理的保障,有对社员的监督以及理事会、监事会、经济层的监督等,合理、健全的治理机制是专业合作组织执行力有效推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组织运行效率的助推器。而外部治理机制是专业合作组织成员通过市场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管理人员的监督。

从本质上看,治理机制主要解决的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权、责、利的分配和牵制,达到利益平衡,即专业合作组织的参与者在实现“满意的利益(公平需要)的同时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绩效(效率需要)的提高,在公平和效率这对矛盾体中达到平衡,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为社员提供服务并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宗旨。

3.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促进新制度的形成。可以说,任何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与条件,共同构建了特定的社会游戏规则。合适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创新,是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绩效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安排的缺陷

(一)产权制度方面

1.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组织成员的异质性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开始引入外部资本和管理人员等,提高了合作社成员之间异质性程度,增加了利益分配的复杂度。当合作社成员都是所处行业相同、生产实力相近的同业者时,他们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效用函数和目标函数,因而利益分配是按交易额返还,治理结构也并不复杂。然而,当合作社出现具有不同目标和效用的成员时,原先统一的“所有者—惠顾者”社员就会分裂开来。只进行交易而不投资的惠顾者要求按交易额返利,而只进行投资的股东则要求按股份分红,两者对资源的不同需求提高了治理和利益分配的难度,在产权安排时应综合考虑多元化成员的要求,单方面满足一方要求都会挫伤成员的积极性和损害组织的公平性,反而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2.缺乏有效激励:产权残缺

完整的产权安排应包含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首先,在产权完整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社员的产权不能转让和不可上市交易,残缺的产权影响了资产增值的空间,降低了合作社成员的投资预期价值,进而打击了投资激励。其次,法人财产所有权缺失。截至2011年,农民合作社法实施4年,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导致专业合作组织可能因缺乏明晰的法律贯彻实施而没有独立明确的法人地位,未到工商登记机关登记或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为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等,这种法人财产权的不明确性给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和政府扶持政策实施的选择带来了困难。

3.产权界定不清晰问题:公有产权VS个人产权

模糊的产权安排如产权归属不清晰时容易造成社员权利稀释、搭便车问题,从而影响组织运营的效率。虽然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规定“公积金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产权界限模糊的问题,但是,当前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许多处于新创或发展时期,没有将产权明确到个人,在组织创立初期,共有财产较少,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可能较高,大于个人产权建立为合作社带来的收益,但当合作社壮大后,个人产权将变得难以界定,社员的利益无法保障,尤其是随着会员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内部人、社员、投资者之间的产权界限越模糊,投资主体如龙头企业等侵犯个人产权和利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二)治理机制方面

1.治理结构缺陷

当前许多西方国家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采用的是理事会和经理层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利用专业化分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所能提供的专业人才有限,同时,现阶段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大多较小,其管理人员大多来自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等,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是否能科学的管理组织运营(决策、监管)仍有待商榷;其次,许多组织尽管设置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但专业组织章程规定开的会议没有执行和落实,其设置形同虚设。Henehan和anderson(1990)认为,理事会结构特征影响合作组织的绩效。国内学者黄胜忠等(2008),徐旭初、吴彬(2010)发现,理事会人数增多对合作组织绩效改进起着积极作用。

2.决策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

资料来源:徐旭初,吴彬.对2009年对浙江省52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0.

图2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从资本构成上看,专业合作组织主要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政府所属的农技或供销部门投资建成,而普通农民投资资本较少,这种财产所有权的集中引发了决策权的集中化,导致了“内部人控制”、“能人决策”等问题。据图2可知,理事会全体成员平均股份比重为54.17%,最多的高达95%,并且前十大股东平均股份比重约为65.5%,这些在合作社内拥有大股份的理事或股东掌握着很大部分的决策权,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合作社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内部人”和核心力量。尽管合作组织受到法律、章程的约束,但是普通农户对组织资本筹集、组织运营管理贡献较小,从而无论在组织日常管理上或在制度创新上,农民在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参与组织决策时力量薄弱,因此获得的利益较少,激励作用不强,反而会产生搭便车等行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还需要加强农民的主体地位。

3.激励机制失效:委托—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多聘请专业经理人来管理组织,因而造成“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是由于合作社对利益分配上的特殊规定,使专业合作组织出现了明显的委托问题。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可分配盈余首先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其次,按照出资和公积金份额比例分配”。而合作社同时规定剩余索取权是项选择性权利,即只有当成员对合作社提供惠顾时才会有这项权利,并且这项权利不可转让。这些规定意味着管理人员报酬是有限的,甚至无法弥补投入成本(知识、时间、才能等),无法激励管理层以专业合作组织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使之产生“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造成道德风险。缺乏必要的对管理人员的报酬奖励,难以使其对组织维持积极性和对合作社的忠诚度,甚至管理者为了寻找更多潜在利益,反而会出现权力滥用的不利现象。

4.监督机制失灵

基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许多组织日常经营监管不合理,这首先体现在对组织管理层的监督。在组织章程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内部人控制等情况下,出现普通社员监管权力受限制和监督机构形式化等监督机制失效的现象;其次,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导致组织会计账簿设置、登记不规范,入账不及时,会计资料不全等,有的合作组织甚至有伪造账簿的行为,为社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失灵容易诱使个人产生“偷懒”、“投机”等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影响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等机制有序、健康的运行。

(三)制度环境方面

现阶段,我国对由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和政府扶持。我国虽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是现存的法律法规缺乏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做具体的限制性的规定,也没有具体的关于引导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制定组织制度的相关规定,使得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制度安排上缺乏科学性、执行力度不强。虽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工商管理局注册登记,但也有很多仅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混乱,无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此外,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虽然很多,但落实到实处,让农民感受到政府支持的少,有些地方的政策甚至是一纸空文。据网上投票数据显示(图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融通、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三方面急需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和法律、法规保护。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研究网.当前合作社发展最急需获得的农业扶持政策[eB/oL].,2010-11-02.

图3当前合作社发展急需获得的农业扶持政策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来保护和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信贷方面,但资金融通支持仍然是被调查者最希望获得的政府扶持政策。此外,土地流转协助、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金融信贷扶持需求约占总体的50%,为当前合作社发展最急需获得的农业扶持政策。

四、新时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的措施

(一)建立现代化产权制度

1.坚持“民有”原则

坚持民有,即是坚持专业合作组织的产权为农民所有,肯定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以维护农民的个人利益。由于现阶段专业合作组织存在农民股份普遍偏低,而政府或龙头企业等占主导的问题,坚持农民拥有合作社产权,是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不偏离为农民创收和增加其福利的初衷,因而坚持农民作为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专业合作组织良性发展的关键。

2.明晰个人产权制度

随着投资主体的异质性,入股方式如资金、劳务等呈多元化发展。通过立法建立社员个人账户等方式明晰个人产权,保障社员的权益不受侵犯,提高社员间的凝聚力,以利于激励机制的发挥。

3.针对产权残缺的对策

参照在美国和加拿大快速发展的“新一代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模式和结合中国现阶段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完整的产权,可作出如下安排:限制社员资格,以减少搭便车的风险,允许产权可以在组织成员间转让和流通,对向组织外流动应作严格的限制,以此解决投资者剩余索取权问题。

(二)优化治理机制

1.完善组织章程及机构设置

健全、科学的组织章程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纲领,由全体组织成员根据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划共同制定,明确组织目标及性质、业务范围,设定社员权利与义务,界定组织职能,规范财务管理和破产清算等程序。严格按照组织章程如期举行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是组织有序、有效运行的保障。其次,在治理机构设置中,基于公司治理模式和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结合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合理界定四大组织机构的权利范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组织内部明确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治理机制的良性、规范化运行。见图4。

图4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治理机制体系

2.健全决策机制

基于我国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表现在对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决策权力的安排上。首先,坚持社员大会作为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坚持普通社员的主体地位,全体社员共同商定有关组织运营的重要事宜;其次,合理界定理事会、监事会的决策权力和保证普通社员参与其中的比例,以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和“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

3.完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与统一,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其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提高组织的经营绩效。完善激励机制应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和对社员的激励。

第一,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力度的措施。首先可以表现在允许其分享专业合作组织的盈余分配,防止管理者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偏离,降低委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这种与自身利益挂钩的安排可以带动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减少成本。其次,借鉴公司治理中针对管理层的报酬激励制度。以工资、奖金等形式的报酬激励方式是对管理人员付出同等劳动的肯定和回报,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也是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的保障。

第二,完善对社员的激励制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参与者可以划分为惠顾者和非惠顾者(投资者),加强社员的激励效果的措施如下:首先,应提高普通社员的出资比例,提高他们在参与组织决策、监督过程中的话语权,降低“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其次,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在坚持按交易额返还给惠顾者的主原则下,合理界定按股份分红的比例和奖励对合作组织有杰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年终额外奖励和表彰,此外,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对其成员提供培训、交流会等服务,加强社员的内涵创新,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4.优化监督机制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否能在公平和效率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实现为社员服务和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关键在于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对社员大会、理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体系的监管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保障,从而规范了相关人员行使权力时的行为,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维护了组织“民有、民管、民治”的宗旨;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加强会计监督和信息披露的力度可以提高组织透明度,规范会计行为,防止管理人员“滥权”,以及管理者与会计人员勾结伪造账簿等危害普通社员利益的行为。因此,坚持财务监管和财务公开有利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三)建立适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的环境

1.完善现行法律制度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规定了法人产权和个人产权,但是产权模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个人产权上,许多合作组织在创立时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在治理制度上,关于如何协调“能人”和普通农民使之达到平衡点,使能人和农民都能在合作组织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次,在现行的法律条例上,更关注那些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如增加保障交易安全的法律法规等,把政策落实到实处,而非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2.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和运营程序

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式在工商局登记,以方便统一管理和监督,并引导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制定内部制度。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保障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专业合作组织高效、有序运营,进而维护普通农民的权利不受少数利益集团的侵害。

3.政府扶持措施

政府有必要在完善有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如制定有效的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长期优惠政策:对合作组织提供减免税、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壮大。

(四)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的其他措施

1.相关利益群体互助

(1)供销合作社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受到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而供销合作组织在我国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信息资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带动供销合作社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联盟是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自有组织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共赢,如以供销合作组织中的龙头企业为龙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普通农民加入,或直接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作为单位,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农村信用合作社

目前资金融通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关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扶持已然成为被调查者最需要的扶持政策,没有必要的发展资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力量,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农村信用社旨在立足于农村,为农户和农业组织部门等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潜力军和主力军,融资困难成为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必要的金融优惠,如降低贷款门槛,不仅降低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中小生产者提供的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也解决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紧缺却无法取得贷款的尴尬局面,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间合作联盟

基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各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改变原有的对立竞争的模式,转为合作竞争,即建立合作联盟。合作竞争不仅可以带来更大范围的规模效益,也可使不同专业合作组织之间取长补短,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如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质量、市场渠道等方面开展合作,优化组织内外部资源配置,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社、信用社“三位一体”化,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全方位地保护农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