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5:26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1

关键词:产业脱贫;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48-04

一、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

1.做实规划,找准产业脱贫主攻方向。为找准陕西省金融脱贫主攻方向,精准发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印发了《陕西省“十三五”金融扶贫规划》、《陕西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支持产业脱贫作为金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明确各地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重点工作及任务。如要求宝鸡要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铜川要做好工业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榆林要做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安康要做好生态循环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金融支持。

2.优化政策,发挥产业脱贫合力。一是在政策设计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金融办等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20条意见,印发全省执行。二是在扶贫再贷款使用上,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推出了“扶贫再贷款+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扶贫再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三是产业金融融合上,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已通过股权形式向安康市10家企业股权投资2亿元。

3.创建试点,发挥产业脱贫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创建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区内全面实施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1。二是创建“电商+金融”产业扶贫示范点,在皋县成立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由中国县域电商孵化联盟和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县农商行按照不超过1:10的比例向加入孵化中心的涉农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企业签订认领带动扶贫协议作为贷款合同附件,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创建金融扶贫主办行,将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确定为扶贫开发主办银行,要求其创新产品、加大投入,确保扶贫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4.加强创新,实现产业脱贫信贷政策产品化。省内金融机构按照“简便申贷程序、弱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扶贫信贷产品创新三原则,分类施策,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提高产业脱贫政策效果。针对贫困户资金需求小额高频的特点,推出了“精准脱贫贷”、“红色老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特点,推出了“产业脱贫贷”、“企业吸纳就业脱贫贷”等信贷产品。自2016年以来,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共推出50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这些产品以通俗易懂的名字,简便高效的程序,统一规范的标准,受到了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流动。

5.信用重建,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一是在信用培植方面,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户信用建档全覆盖、信用评定全覆盖、贷款授信全覆w。二是在信用重建方面,针对不少贫困户因有不良信用记录,无法在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信用普惠助推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对贫困户的贷款流程再造制度,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但因历史原因被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户,适当实施豁免政策,进行信用重建和信用救济。

(二)典型案例: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为加快革命老区的脱贫步伐,2016年以来,延安市通过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等政策措施,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电商+农产品”等三大产业脱贫方式,打造了金融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1.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形成农业产业扶贫“212”模式。“212”模式即建立2个体系(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和银政企对接体系),搭建1个平台(沟通合作平台),实施2项监测(金融支持贫困户台帐监测和金融支持贫困户效果监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积极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积极投放扶贫贷款,扶持林果、棚栽、草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市场拉动、再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格局。2016年,共扶持72个农业企业,辐射带动4220个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支持6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覆盖贫困户2506户。

2.实施“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方式,形成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潜力,力推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文化生态旅游扶贫模式。黄龙、黄陵、宜川、宝塔、延川等县区金融机构,依托当地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加大对生态绿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延安128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累计发展52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典型。二是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当地金融机构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产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围绕“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第三产业脱贫致富。

3.实施“电商+农产品”方式,形成互联网助推农产品销售扶贫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推动“互联网+”的扶贫方式,加大对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广泛推广宜川、洛川、子长、甘泉、富县等县电商扶贫经验,参与创建电子商务网点平台,带动贫困户经销苹果、核桃、花椒、土鸡蛋、蜂蜜、小杂粮等土特产。全市有10个县区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设立淘宝、京东、邮乐网、苏宁易购等村级服务站点152个,创建电子商务平台7家、网店4000多家。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2300户、6800人。

(三)“延安模式”的主要经验

从“延安模式”看,要使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在风险防范、政策应用、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

1.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根本保证。延安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每个县均筹措300-500万元作为贫困户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财政连续贴息三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发放免抵押扶贫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截至2016年底,全市全部县区均建立了风险担保基金,共筹资4200万元向银行提供担保,可贷款规模扩大到4.2亿元。按照每户投放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已投放贷款2.8亿元,扶持1.9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47个互助力资金协会规范运行,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借款5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支持产业的重要手段。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能够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是“延安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力地满足了产业脱贫的资金需求。

3.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有效抓手。为助推产业脱贫,延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如延川县推出了五类信贷产品,即推出“企业帮扶贷”,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出“惠农贷”,助力打造产业脱贫带头人;推出“创业贷”,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产业富农贷”,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推出“文化旅游产业贷”,助力旅游扶贫出成效。

二、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中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在金融业层面、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制约了金融助推产业脱贫的进程和效果。

(一)金融业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直接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企业和合作社的资金占比不大;直接面对贫困户的金融组织较少,村镇银行的扶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金融创新程度不够。目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扶贫信贷产品主要是上级行设计的产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缺乏自主研发信贷产品的能力,产品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多,与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匹配不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以及投资项目研究还不够,过于强调有效担保和抵押,且贷款手续过于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将扶贫成效与工作绩效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扶贫合作机制的作用有待发挥。目前,扶贫部门与金融部门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精准,不利于金融部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到位。如扶贫贴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如贴息政策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等。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获取政府扶贫项目资金来源与使用渠道信息不畅,财政扶贫与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形成协作效应。

(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体较为狭窄。贫困地区信贷产品创新总量仍然较少,而且主要是依托财政资金设立基金提供担保手段,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二是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较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多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由于涉农企业风险高、公司治理不规范、有效担保不足等原因,较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大多是现代农业或与农业观光相关的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多处于成长阶段,积累少,实力弱,抵押担保不足,小、弱、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扶贫带动效应弱。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财政脱贫与金融脱贫有机结合

财政和金融是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通过财政设立担保基金弥补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不足,通过财政贴息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通过财政奖励与风险补偿,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贫困地区。

(二)完善扶贫贴息政策

一是统一扶贫资金划拨政策,减少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带来的扶贫贷款违约风险,尤其在贴息指标计划执行中,要考虑农业生产周期,避免贴息指标或资金不及时对金融扶贫的影响。二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或分担机制,由政府按年度建立扶贫基金补偿账户,对扶贫贷款投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适当给予奖励;对形成的扶贫贷款风险实施省级、市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对发生的贷款损失允许在规定比例内实行风险代偿。三是加强对扶贫资金账户的管理,既要发挥账户资金的作用,利用账户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又要防范账户资金扣划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用好扶贫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政策

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将扶贫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非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优先支持当地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合理确定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加点水平。

(四)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对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要简化手续,充分利用创业促就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提供额度适当、期限灵活、利率优惠的贷款,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要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果。

(五)加快拓展贫困县(区)多元融资渠道

一是金融机构采用整村推进、依托“链、圈、会”等进行信贷业务批量营销,加大对贫困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发挥财政补贴、奖励的正向作用,对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信贷投放达到一定标准的,按比例予以财政奖励,对贫困地区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给予优惠措施,对支持贫困地区运用直接融资工具的金融机构,按发行收益一定比例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三是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中专设贫困地区债务专项规模,专门用于贫困地区发展,在地方债务治理、规范、置换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地区。

参考文献

[1]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4。

[2]刘平.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模式研究――昭平茶产业案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48-52。

[3]马九杰,罗兴,吴本健.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帆制创新探究[J].当代农村财金,2016(9):26-30。

[4]许尔忠,齐欣.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9-115。

[5]文良旭.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以甘肃省合水县为例[J].西部金融,2016(8):58-62。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2

在金融扶贫领域,开发性金融由国家开发银行的个体实践转变为一种社会化的模式,通过与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的投融资优势协同,共同推动开发性金融事业发展,目前已精准地利用政府与市场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道路,在机制建设、规划编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众所周知,扶贫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收入,“资金荒”困局就很难破解,而国家开发性金融将引导性资金切入贫困地区促进扶贫开发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12月5日,为深化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开创综合服务支持扶贫开发新模式,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云南省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开发性金融助力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座谈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会长陈元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和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分别致辞或发表讲话,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松介绍了保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代表市政府与有关金融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签订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涉及项目投资金额超过500亿元。

毫无疑问,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看,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作用,弥补制度缺陷和市场失灵,打通融资瓶颈,破解融资难题,提高规划水平,都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可靠保障。滇西边境片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又是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开发性金融的入驻将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从完善市场主体和弥补制度缺损入手,在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生态,打通融资瓶颈,运用市场化方法进行扶贫开发,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方面作出不少尝试。

陈元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加快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开发性金融作为沟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独特金融形式,与开发式扶贫方针理念契合、方法相通、优势互补,在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培育多元主体,形成社会共建合力,领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主动建设市场和制度,形成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机制,增强自身积累和内生发展动力,支持扶贫开发方面的成效显著。

以云南为例,滇西边境地区的减贫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开创了开发性金融机构以“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支持扶贫开发的新模式。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合作,共同组织建设大型企业投资贫困地区发展工作机制,云南省各级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创造发展条件,把欠发达地区当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贫困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大周边战略结合,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从长远看,对云南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由此可见,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事业将大有可为。

而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又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点内容,对于我国构筑通往印度洋的战略要道,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能源安全战略、对外开放战略、和平外交战略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探索西部对外开放的新模式,促进滇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欠发达地区综合开发开放,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多样性,也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但是,单从扶贫角度,云南和全国其他地区情况不一样,应因地制宜,量身打造适合云南扶贫与发展的金融产品。

据了解,此次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云南保山市政府共同推动的“开发性金融助力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将依据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把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社会团体平台资源优势、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与云南省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携手在保山市国家西南“桥头堡”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综合引领支持作用,推动保山市经济社会和谐、科学、跨越式大发展。

事实上,开发性金融在云南的尝试,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或许将成为云南金融扶贫改革的一个创新,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社会各方的优势资源也将成为云南的一个考验。

胡富国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应利用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带头与地方政府、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会员共同努力,积极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办真事、办实事。他希望,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主动和政府真诚合作、共同努力;遵法守纪、依法办事、不要违规;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讲求实效、不图形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为扶贫开发事业添砖加瓦、作出贡献。

理论上讲,金融扶贫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具体举措,也是扶贫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郑文凯指出,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立足于各自的优势,共同发起了以融资、融智、融商为主要内容的开发性金融扶贫合作,这既是金融扶贫的探索,也是动员各方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的有益实践。国务院扶贫办将为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其他参与扶贫开发的团体、组织、企业,提供全力支持和高效服务。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扶贫开发毕节试验区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明确了乌蒙山等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2014年,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人行成都分行、贵阳中支先后印发了《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支持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大信贷政策支持贵州扶贫开发力度的意见》。

2014年,毕节试验区努力把意见、方案的要求和辖内经济金融发展结合起来,就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仍面临金融支持效率低、财政配套推进乏力、统一贷款贴息管理机制缺失、财政与信贷资源整合机制不畅等问题。鉴于此,对毕节试验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进行总结,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如何引导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而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具有借鉴意义。

一、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金融扶贫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2014年,3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贵州省委、省政府6月21日在毕节召开“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毕节试验区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目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65.2亿元、财政总收入36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0亿元,分别增长14%、23.4%和8.29%;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8元和6234元,分别增长9.7%和14.3%;城乡建设投资502.78亿元,城镇化率33.97%;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5699户,改造农村危房7.18万户,新增2个县、22个乡镇“减贫摘帽”,46.06万人脱贫。

(二)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推进金融扶贫任务艰巨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仍有120余万人未达到脱贫标准,涉及151个乡镇,占贵州的20%。涉及教育、就业、卫生、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欠账”仍然较大;二是薄弱的基础条件对扶贫开发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2014年城镇化率为33.97%,远低于全国甚至贵州水平;三是产业结构依然单一,发展不平衡,对“煤电烟”产业依赖度仍较高。总体上还存在“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工业经济还未完全跳出传统的“能矿产业”格局,“煤电烟”税收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3.09%;四是人均产值较低,资金缺口较大。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仅19372元,是贵州平均水平的75%、全国平均水平的40%,更多刚性支出和民生支出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二、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探索与实践

(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推进扶贫开发促发展

有22个国家部委先后出台对支持毕节扶贫开发的差别化政策,农发行、国开行等大型银行先后出台差别化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关于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及《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惠农全面做好毕节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上下联动,多方合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得益于此,2014年,毕节试验区在经济增速放缓,煤炭、电力和烟草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长乏力等背景下,信贷投入仍保持快速增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存款16.56个百分点,高于贵州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二)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助力扶贫开发惠民生

一是出台《支农再贷款支持山区现代农业“一创二推三建”杠杆化运作模式工作指引》,威宁、纳雍、赫章、织金县先后推动政府出台实施细则和利差补贴管理办法,实现对扶贫开发项目让利2个百分点以上的优惠,2014年已撬动2.7亿元信贷资金投入;二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通过修订支农再贷款管理制度,强化了机构内部管理,严格信贷投向,围绕惠农利农原则,对连片贫困地区最低让利1.1个点,最高2个点,通过此举已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800万元;三是持续推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展,2014年累计发放贷款6275.8万元;四是出台《民贸生产优惠利率管理办法》,累计向15家民贸企业发放贷款5.69亿元,贴息额424万元,实现了民贸民品优惠贷款的零突破。

(三)提升金融覆盖面,改善金融服务环境便百姓

银行机构辐射面逐步扩大,金融网点不断向县域乡镇延伸。2014年,新设19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网点14个),年末网点总数达到518个。金融改革有序推进,3家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改制正在报批。“引银入毕”工程成效显现,近年来先后入驻的交通银行、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及8家村镇银行加大信贷投入,2014年新增贷款24.46亿元,余额72亿元。

地方政府出台《毕节市加快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方案》,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增设机构网点,增加支付机具布放。2014年,新增投放atm机222台,poS机等支付工具3011台,助农服务终端5403台,发放农合银行卡120.25万张,年末农村金融机构发放银行卡308.46万张,布放助农取款服务点8017个,行政村覆盖面222.39%,累计办理业务406.1万笔,金额22.42亿元。

新建信用乡镇19个,信用村198个,信用组1487个,2014年末信用乡镇63个,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48.63万户,建档面99.87%,评定信用农户99.87万户。信用环境改善,不仅为农户提供了便捷方便,也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2014年,农信系统向信用乡镇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2.84亿元,年末余额36.96亿元,已直接减轻农户经济负担1848万元。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利农

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兴业通”、“便捷通”等信贷产品,支持商贸物流、餐饮服务;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2014年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06亿元,余额3.57亿元。部分机构通过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改进服务方式等途径,及时为老百姓提供便捷服务。如研发“诚信利率定价”产品,根据客户贡献度、忠诚度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为基层配备“全民付”客户端,由信贷人员携带进村入户,通过“全民付”为农户办理余额查询、还款付息、跨行转账等业务。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依靠财政政策撬动扶贫开发信贷投入乏力

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支大于收”,2014年收支缺口241.22亿元,难以跟进资金配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实施,影响政策传导效果。如:未能设立大型政策性担保机构,不能满足大型银行信贷门槛,影响扶贫开发项目大额信贷投入(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7700万元);未能配套本级奖励补贴资金,影响涉农信贷投入(金融机构涉农增量奖励分别要承担9%,农村金融定向费用补贴分别承担3%);未能配套保险资金,影响农业保险纵深推进(养殖业保险市县财政要承担5%等);未能及时补充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制约这一惠民政策持续推进(2014年末试验区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05亿元,较年初减少5700万元)。

(二)大型银行缺乏差异性信贷管理,农村金融需求未能有效满足

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差异性不明显,信贷政策实行“一刀切”,资金使用效率低,基层行尤其是县支行基本上无信贷自(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限制了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大型银行在信贷规模配置上与存款增长、不良贷款等指标挂钩,试验区处于弱势地位。与此同时,一方面,受资本约束限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贷款额度难以大幅提升,而另一方面,其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开始显现,支持“三农”能力受限。2014年毕节试验区地方法人机构余额存贷比和增量存贷比为79.28%和281.67%,分别较年初上升了11.30个和214.12个百分点。

(三)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持续发展还存在制约因素

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匮乏,非现金交易意识不足,银行卡、票据、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率不高。助农取款服务点业务量小、收入低,2014年,辖内助农取款服务点平均业务量506笔,业务量在500笔以下、发生额在5万元以下以及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的服务点占比不足50%,营业收入不能完全覆盖成本,部分服务点申请撤销或停止办理业务。助农取款服务建设点多面广,投入多、收益少,每年需投入1000万元日常维护费和4300万元正常运转费,银行难以承担。

(四)民生信贷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贴息资金未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加重了承贷银行负担,加上担保基金补充不足等叠加因素,导致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逐年走低,存在停办趋势。2014年贴息资金到位率为72.21%,同比下降了11.22个百分点,1县2013年已停办此项业务;二是由于银行对民贸民品企业执行基准利率发放贷款难以覆盖风险和成本,不得不采取拆分发放贷款、收取其他费用、改变操作流程等手段增加收入,一定程度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加剧企业资金紧张,也弱化了贴息政策效果。

(五)“抓小抓大”金融服务机制不畅

抓小,即农户。一方面,由于农村产权登记、流转等机制不健全,农户缺乏应有抵押物。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用建档评级主要由农信社承担,过程相对封闭,没有兼容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需求,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深度支持介入,其他银行也不能共享,且评级工程偏重于农户财产和抵押担保,忽视对农户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实力”考虑,导致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合理的融资需求通过信用评级难以满足。

抓大,即产业化现代农业。涉农金融机构在找准主导产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等相对滞后,金融服务不适应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未能结合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特点,推进农业产业上下游联动、农工旅融合、多业态共生等一体化金融发展,尤其是整合相关部门扶持政策撬动金融信贷投入上缺乏完善的运作机制。

(六)缺乏统一的贷款贴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执行国家贷款贴息政策的部门有扶贫、农牧、林业、社保等部门,如扶贫贴息贷款由扶贫办按《扶贫贴息贷款贴息实施办法》管理,农业贴息贷款由农业局按《农业综合开发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管理,林业、就业贴息贷款也有相应管理办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导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银行之间信息交流不充分,政府部门对银行信贷政策缺乏全面了解,银行对贷款贴息政策也不完全掌握,甚至贷款对象对贴息政策也缺乏应有的认知,最终形成国家贴息贷款政策各自为阵的格局,影响政策效果。

四、工作建议

(一)实行差异化金融管理政策,增加对连片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对连片贫困地区实行区别的信贷调控优惠政策,在合意贷款增量测算、支农再贷款安排等货币政策工具上给予更多倾斜,并降低支小再贷款抵押担保条件,扩大担保品范围,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各银行业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对贫困地区分支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在信贷审批、规模调整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快信贷结构的调整,调剂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实行差异化财政政策,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协同推进扶贫开发

对贫困地区实施差别化财政奖励政策,如提高贫困地区县域新增涉农贷款奖励比例等。整合利用财政奖补资金、贴息贷款资金、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资源,建立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融扶贫奖补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扶贫开发。利用支农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建立各类贷款贴息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机制,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扶贫开发项目和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项目。降低或者取消连片贫困地区财政负责承担的农业保险、涉农增量奖励、农村金融定向费用补贴等承担比例,实行各类补贴奖励由中央、省级财政承担,减轻连片贫困地区财政负担,更好地发挥各类政策支持效应。

(三)完善助农取款服务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政府支持、人行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是通过将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对服务点进行整合、增加财政补贴或发放贴息贷款等方式,多渠道提高服务点收益,逐步建立贫困地区农业助农取款服务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的助农取款服务点,逐步完善网点功能,集成现金支取、银行卡查询、现金汇兑、转账汇款、缴费、金融知识普及等为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四)对连片贫困地区民生信贷业务实行倾斜性政策

提高连片贫困地区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标准,适当扩大银行利率上浮空间,增强金融机构积极性,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放大贫困地区就业小额担保基金倍数,并将中央、省级财政承担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预拨至市级或县级财政,实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各级财政给予贴息后归集上报,年终进行决算,以此缩短贴息时间,提高贴息效率,降低承办银行负担,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持续发展。

(五)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难题对策

一、“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精准扶贫”的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在考察湖南湘西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所谓“精准扶贫”意在将扶贫对象精准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贫困制定不同的科学合理的扶贫方案。“精准扶贫”的提出具有极大的意义,它有效避免了“粗放扶贫”目标不明确,扶贫不到位的弊端,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金融扶贫”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贫困地区、贫困人户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扶贫”根据银行性质可划分为政策性贷款和经营贷款;根据贷款性质可分为基建贷款、特色农业贷款、移民工程贷款等。研究表明金融通过间接方式扶贫效果更为明显,间接方式扶贫主要是向企业或产业提供金融资金,从而改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

“金融精准扶贫”即要达到金融扶贫的最优配置。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方式、程序,划分贫困地区和贫困目标,对不同的类型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并根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提高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把金融资金向最贫困,最需要扶持的地区和人口上倾斜,以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显著的扶贫成效。二是把金融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发挥规模效应,从整体上提高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

“金融精准扶贫”继承了“精准扶贫”中“精准帮扶”的理念。推动“金融扶贫”更好地发挥实效,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大型商业金融、及小微商业金融组成的农村金融扶贫组织体系。资料表明我国虽然在扶贫上投入较大,但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我国贫困区较多且分散,贫困结构复杂。“粗放扶贫”使得扶贫成本较高且成效小,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我国“金融扶贫”体系亟须改革,特别是要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二)“金融精准扶贫”在相关地区的实践

1、“金融精准扶贫”在湖北恩施的实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龙凤镇实施“四个一”措施。一是精准识别“到户到人”,通过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识别出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再将贫困户按不同类型划分为七类,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方式。扶贫方式主要包括“救助式”、“开发式”、参与式三种。二是针对特困户实施结对帮扶的政策,一个贫困户对应一名党员干部、一家企业或单位、一家金融单位。三是实施有差别的针对扶贫政策。

2、“金融精准扶贫”在贵州的实践

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高的省份,其贫困人口占全国9%左右,且贫困面比较广。贵州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实践,主要是通过金融进行开发式扶贫。主要包括: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部门参与的机制。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例如:特惠贷,特惠贷是面向贫困户,无须抵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减轻还款压力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三、运用货币工具降低利率利息,发挥再贷款的杠杆作用。四是加强财政政策的运用,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三、“金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难题

(一)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县一级设了网点,农行在乡一级设了网点,村一级基本没有四大行的网点,无法为贫困人户提供金融服务,资金支持,农村信贷比低。而小微金融企业如:农商行、农信社,虽然网点在乡镇分布众多,但其自身规模较小,无法提供足额的资金支持。农村贫困人户贷款难,成本高。

(二)扶贫信贷风险大

贫困人口大多以农业为生,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发散型蛛网市场,本期的农产品价格取决于本期的产量,本期的产量却取决于上期的价格。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且农产品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收益小。贫困户的收入微薄,缺乏固定的还款来源。所以扶贫信贷风险比较大。

(三)金融产品设计不对口

现在,农村主要发放一年期流动贷款,贷款的期限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限不符,贫困户没有还款来源。另外财政贴息、免抵押类贷款在农村发行较少,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尚未展开。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小。金融产品与农村贫困户需求不对口,金融服务质量下降。

(四)金融基建不合理

贷款指标设计不合理,不能反映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指标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才能体现金融机构在各个方面的扶贫成效。

(五)政策对金融扶贫的引导性不强

政策对金融扶贫的差异性、规范性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较紧,不少小微金融机构只允许在县级设立,没有专门的金融扶贫机构;二是对于金融机构相应的扶贫行为,缺少财政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没有从中获得实惠,无法调动金融机构的扶贫积极性。三是相应的政策引导性不强,没有相应的扶贫再贷款政策出台,降低准备金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向相关扶贫的金融机构以及“三农”倾斜。在财政贴息、风险分担机制上,有些地区并未建立,已建立的地区还存在一些缺陷。而金融机构也未将扶贫措施进一步细化。

四、“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

根据上一部分的难点总结,“金融精准扶贫”必须牢牢把握住“精准”二字,做到对象、方案、政策、资金的多方面精准考核。提高扶贫成效。

(一)加强党的领导,瞄准精准扶贫的定位

加强党的领导是“金融精准扶贫”实现预定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全面发挥党组织、党支部的作用,健全扶贫机制,深入基层调查,摸准贫困原因、贫困状况,“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扶贫方案。另一方面,做到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将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扶贫金融机构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做到精准扶贫。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一是要做好直接的扶贫,根据建档立卡资料,挑选出有志于生产经营且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发放贷款,扶持其发展,二是做好间接的扶贫,给予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从而带动该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扶贫。

(二)加大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

一是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机制,增加乡镇的金融机构网点,建立专门的扶贫金融机构。二是放松对县级扶贫贷款规模的限制,严控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三是对扶贫贷款发放达到一定比例且效果较好的地区,实行存款准备金降准政策。四是再贷款政策上给予明确的利率优惠。五是允许金融机构合法合理的在规定范围类确定利率水平,这主要是针对非低保贫困户所实施的政策。六是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对贫困户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缓解金融机构和贫苦户的双重资金压力。

(三)确定扶贫的高成效领域

“精准扶贫”要求瞄准扶贫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扶贫效率。例如: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加强水力、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特色农业产区,将扶贫资金主要投向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这样不仅可以扶贫,还可以带来一定的正外部效应;在劳动密集型的地区,对相关产业、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式优惠。吸引企业进入,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四)分清政府与市场的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职能

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化的特点,引进社会闲置资本、境外资本进入金融扶贫领域,营造开放自由的金融扶贫环境,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达到双赢。同时,加强信贷政策的倾斜,发挥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五)加强信息的共享,健全贫困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相关的扶贫部门要加强贫困地区信息的共享性,确定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取当地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当前,我国有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工作,开发性银行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落实相关政策。商业性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增加网点设置,倾斜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要推进金融服务的改革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配套措施和方案,将信贷、金融产品、保险三者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扶贫体系。

【参考文献】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5

做法及成效

成立金融扶贫工作组,统筹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全省金融扶贫脱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扶贫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并在金融政策扶贫工作推进组中担任牵头部门,推进落实。同时,为有效加强对全市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小组,由市央行行长任组长,金融机构“一把手”为成员,统筹负责全市金融扶贫工作,奠定了金融精准扶贫组织架构。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扶贫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一是建立金融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中支行长对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负总责的基础上,把全市所辖六县(市)四区设定为一级网格,由县(市)央行行长和中支货币信贷科科长负责制定和分解任务;六县(市)四区金融机构作为二级网格,由61家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分配任务到系统内分支机构或相关部门;乡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三级网格,由472家网点主要负责人具体开展金融服务工作。

二是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督导机制。实行金融精准扶贫报告制度,系统记录金融精准扶贫方面的会议、进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等工作情况。季度进行汇总整理,在中支行长办公会议上研究讨论推进重点,并通过金融机构行长联席工作会议通报各行金融扶贫工作进展,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年度进行综合考评,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年度核心工作,提高其在考核中的分量,全面督导推进。

抓好精准对接准备工作,联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精准对接金融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全市61家金融机构的472家营业网点在全市10个县区,对170个贫困村、17.7万贫困人口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金融需求对接网络,推出了铂胜小康联信卡、农户理财师、福农通结算等特色金融服务

二是精准摸底金融需求。开展了金融精准扶贫“下乡走村入户”活动,通过“望”民情、主动认门“结亲”,“闻”民声、精准掌握“家底”,“问”民忧、列出需求“清单”,“切”民意、开好对症“药方,通过“望、闻、问、切”方式,累计为辖区52个贫困村、2000多个贫困户找“病根儿”,提供金融精准扶持。三是精准创推信贷产品。有效运用扶贫再贷款货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办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实现了金融精准扶贫“一行一品”“一县一策”的预期成效。

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6年,佳木斯市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4.7亿元,撬动扶贫贷款7.01亿元,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发放贷款3.75亿元,较同期增长800.82%;对贫困人口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25亿元,较同期增长67.81%,支持贫困户超过1.2万人。

其中桦南县获得扶贫再贷款1亿元,创新了“双保双增”扶贫贷款。由地方财政按1∶10的比例出资1000万元,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同时政府城市投资公司对扶贫贷款全额担保,“双重保险”分担扶贫贷款风险;扶贫贷款受益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将合作社部分经营收入向贫困户分红,“双重收益”增加贫困户收入。该模式预计将扶持贫困户2000余户,直接增加收入420万元。

桦川县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创新推出了“公农商”扶贫贷款,形成了“银行信贷+农业集团+贫困农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发放扶贫再贷款0.5亿元,撬动“公农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2.65亿元,直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金额0.21亿元,企业贷款0.2亿元,合作社贷款0.14亿元,支持订单收购水稻15万吨,每吨上浮40元,惠及农户5146户,其中贫困户760户,直接增收60万元。

汤原县获得扶贫再贷款1亿元,创新了“龙头企业”扶贫贷,形成了“银行信贷+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1000万元建立风险保证金,金融机构按1∶10比例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重点通过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同江市获得扶贫再贷款0.2亿元,创新了“合作社”扶贫贷,形成了“银行信贷+合作社+贫困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1000万元建立风险保证金,金融机构按1∶10比例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重点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开办了首笔活体畜禽抵押贷款10万元,促进贫困户增收。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自身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一是各家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互补机制。尽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共同服务“三农”的局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互补机制,支农主体仍然是农村信用社,从而导致农户、农村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较高,获得大额贷款难度大。二是金融机构种类尚不健全。目前辖内除桦川县以外,其余五县均没有村镇银行;多数县域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较少。三是银行、保险、财政、扶贫办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金融信贷产品先天不足,扶贫项目只有贷款缺少补偿机制,保险扶贫脱节。四是农业保险不完善,阻碍了金融机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入。

融资环境配套服务尚不健全。一是缺乏抵押品,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还处于尝试阶段,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缓慢,制约了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流转机制不完善,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制度土壤缺失,“三权”抵押贷款创新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贷款担保机制不畅,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缓慢。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因收益小、风险大,市场化担保机构不愿涉足,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受地方财力限制,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受益面窄。三是土地担保存在法律障碍,相关的中介评估机构、流通转让市场缺失或不完善,使得该类信J产品创新难有实质性进展。

困户缺乏金融知识现象依旧突出。虽然各县域人民银行组织辖内各金融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但由于地域、文化、人力等多种原因,宣传力度不足,覆盖面较低,贫困地区农民的金融意识仍较为缺乏,对金融政策不了解,金融知识匮乏,金融风险意识薄弱,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

改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科学制定和推进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加强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通过政府对开发项目的引导性政策和财政资金对重点行业的引导性投入,实现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的有效对接,建立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银行业机构找准定位,及时跟进。加强扶贫信息透明化建设,促进各扶贫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使银行业机构能够全面把握金融扶贫政策和需求,选准切入点。

完善金融扶贫激励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出台金融扶贫优惠政策,增大扶贫贷款贴息覆盖面,对贫困地区银行业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对扶贫贷款实行营业税优惠及奖励政策,调动银行业投放积极性;建议对贫困县采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各级政府要出台地方财政性存款与扶贫贷款发放挂钩等激励性政策。

强化银行业的扶贫责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上级行要制定金融扶贫的具体办法,对贫困县银行业机构建立不同的考核机制,并对资金规模、机构网点、业务人员等资源实行倾斜配置,放宽和降低准入门槛、审批流程等。县域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新增可贷资金的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新设银行分支机构新增可贷资金的60%以上要用于当地。推进不同银行业机构在扶贫工作中的合理分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构架。

加强监管部门的督导推动。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尽快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工作指导意见,通过与市场准入挂钩、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约束性、鼓励性措施,促进贫困县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推进各类银行业机构向贫困县下延,优先规划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增加贫困县金融服务主体。

深入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一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培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大局意识,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利好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农村金融教育项目,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6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由于玉溪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全省唯一一个没有部级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全省最低。贫困户占总人口比例较低,扶贫目标完成压力相对不大,目前地方政府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扶贫贷款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二是按照家庭人均收入识别标准,玉溪市目前还有12.11万人尚未脱贫,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5.27%,呈“插花式”分布在全市9个贫困乡镇、75个贫困行政村和1100个贫困自然村,大多老弱病残且就业创业能力差,加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较差的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的深山区、高寒冷凉地区,生存环境较差、文化程度偏低,金融机构的参与难度较大。三是扶贫区的社会发育程度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加上地方财政的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许多大的涉农项目无力拿出配套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发展过程中,由于财力有限,完全依靠中央财政直接贴息的贷款对贫困地区发展进行支持,难以出台专门的扶植政策。

(二)金融机构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目前玉溪辖区金融扶贫的主力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储银行,其中辖区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可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主要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和发放“三农”及小微企业信贷等方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是目前大部分机构金融扶贫工作还未能做到监管部门要求的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单独考核扶贫绩效、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二是扶贫贴息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风险缓释手段少。扶贫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其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收入金额相对偏低,且难以提供合适的担保条件,目前较为可能并有效的担保手段仍然为农村“三权”,但目前“三权”也存在价值评估难、流转难、处置难等问题。三是扶贫银行虽然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并承载着政策性金融的诸多使命,但受商业化、经营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问题的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如小额贷款发放、收回的频繁,其辐射的农户面广分散、农户贷款的业务量大和农业的周期性、分散性等特点,使得其评级授信成本、管理成本、监督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贷款,如果定价受约束,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到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从调查情况看,玉溪辖区部分涉农机构乡镇网点存在亏损情况。

(三)政府参与金融精准扶贫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随着扶贫项目的增多,政府参与扶贫的相关部门应对工作人力不足情况逐步显现出来,项目管理难度大,对项目监管、督促、指导、检查不到位。二是扶贫贷款发放程序有待规范,扶贫贴息贷款由于“政出多门”(妇联、工商联、就业局、工会等),在支持主体审核时存在把关不严,“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乱象。三是从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方面看,玉溪辖区存在贴息贷款的贴息资金拨付缓慢,财政贴息拨付不及时,影响政策性贷款发放的情况。四是从玉溪辖区异地扶贫搬迁贷款看,存在部分县区已取得的政策性贷款无法发放,贷款闲置在县级平台公司的现象。

(四)金融扶贫承贷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

一是贫困户信用观念淡薄与信贷资金救济化并存,大多数贫困户因受教育程度较低,信用观念不强,思想产生信贷资金救济化的理念,金融扶贫的理念应是以“输血”来增强“造血”功能,信贷资金使用是有偿生息,必须符合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要求,但现实情况还存在把扶贫信贷资金当作救济款,无偿使用、不按时偿还利息本金,甚至赖帐不还,制约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二是玉溪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贷款推进缓慢。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大户贷款余额仅1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115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8938万元。

(五)其他问题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少,制约扶贫攻坚进程的推进。由于玉溪市县区属非贫困县地区,部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少,主要靠地方财政资金,而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缺口大,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2-3倍,进而造成政策性贴息不及时,承贷行资金被占用,影响金融扶贫进一步推进。二是信贷产品与实际所需不匹配。贫困户缺乏有效的保证和抵押,为此扶贫金融机构只会向他们发放2-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随着扶贫脱贫工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推进,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小额信贷具有的还款周期短、放贷与回收成本高、额度小等特点,无法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大、生产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多、风险大以及见效慢等特点,小额信贷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强烈反差,授信额度及期限控制与农村发展生产对资金需求的矛盾,影响了金融扶贫效应。

二、相关建议

(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包干服务”制度

加强监管督导,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包干区域内的贫困户开展逐户走访和信用评定,通过“过筛子”,找出有贷款意愿且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斩除穷根,实现“造血式”脱贫。

(二)提高贷款额度并延长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建议将扶贫贴息贷款额度提高,贷款最高年限提高至3年,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的确权发证工作,尽快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难题,以有效满足贫困农户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因地制异有效转变产业结构,切实满足集约型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的需求,以切实发挥精准扶贷款在支持和服务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三)培育和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落实扶贫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按照特色优势种养殖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强农业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强化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民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自主性融资需求,并切实提高农民偿贷能力,降低农户信贷资金风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尽量做大信用扶贫贷款的份额,减少抵押担保方面的约束。加强政府、金融联动,对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进行严惩,积极打造信用村组、乡镇、县份,将“诚信立足”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帮扶扶贫方式

针对辖区贫困户较为分散、老弱病残多、就业创业能力差的特点,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主动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方式实现贫困户脱贫。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7

关键词:普惠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三农问题”和地区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加大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已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因此,在2012年我国政府就提出要针对我国金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断加深金融机制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扶贫发展,开设了商业银行扶贫贷款这项信用贷款服务,有助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目前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规范还不够健全,普惠金融出台的时期也较为短暂,因此普惠金融扶贫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强调必须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贫困农户或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扶贫贷款业务;也针对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惠金融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沂南县的普惠金融扶贫信贷业务,可以加强对当地贫困居民的资金支持,提高当地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助其致富、脱贫。然而沂南县普惠金融扶贫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扶贫保障机制欠缺。首先,保障机制欠缺,沂南县许多农民得不到扶贫信用贷款的支持,这就阻碍了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进程。其次,没有实行有效问责制,沂南县并没有针对普惠金融扶贫中的不良贷款现象实行问责工作,因此也就很难在发生不良贷款时,追究责任,相关的处罚方式也没有规范。最后,在沂南县商业银行的扶贫信贷业务进行的过程中,忽视与当地的农业部、财政部等各组织部门的合作,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难以完善扶贫保障机制。

(二)存在不良贷款风险。首先,沂南县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发放比例不合理。当地的政府对于普惠金融扶贫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在选择扶贫贷款项目时把焦点放在拔高政府绩效上,而忽视了扶贫金融政策的经济效益。其次,沂南县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由于沂南县属于偏远地区,农业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扶贫贷款风险较大。最后,银行内部符合银行金融专业水平要求的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贷款时放低了对风险的控制,不但损坏商业银行的效益,也增加了不良贷款风险。

(三)资金使用效果欠佳。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存在着扶贫贷款规划不当的问题,随着其信贷发放的数额和发放范围越来越广,其资金外流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其次,沂南县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冗杂,严重影响了居民借贷的积极性。最后,沂南县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评级授信系统,但贷款考核指标不健全,因此要判断农户或企业的贷款资质成了难上加难的问题。

(四)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首先,沂南县已有一批商业银行支行提供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但总的来说,各银行的服务网点覆盖面还不够全。其次,沂南县商业银行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总数量较少,负责管理的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在全体员工总数中占比很低。最后,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沂南县商业银行也没有抓住这一机遇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

三、普惠金融扶贫发展对策

(一)完善扶贫保障机制。首先,沂南县政府推行普惠金融扶贫,帮助贫困群体脱贫的同时,还要防止贫困群体再度陷入贫困,要完善扶贫保障机制,就要健全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其次,政府要实行有效问责制,开展不良贷款问责工作,保障好农户或企业的权益,同时也防止银行遭遇信用不良的危机。最后,沂南县要制定好《商业银行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化操作,政府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修订《人民银行法》和《银行监管法》等法律条文,并尽快修订好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规章,出台对普惠金融扶贫信贷业务相关具体明文规定。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首先,沂南县政府要减少对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干预,商业银行也要提高开展扶贫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不断创新扶贫金融业务。其次,要由沂南县政府负责拨出财政资金用以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给当地的贫困农户及扶贫致富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同时政府也要扶持农村担保机构的建立。最后,银行在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通过集中数据分析给风险管理更科学合理的判断依据。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要严格规范给贫困群体发放贷款的条件,依照按照不同贷款对象和行业进行不同的贷款发放安排,并针对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和扶贫业务的效益情况调整好贷款业务,实行差别化的管理。其次,银行要简化贷款业务流程,而且扶贫贷款的方法必须要符合农户或微小企业的实际贷款需要。最后,考虑到扶贫贷款的特殊性,对于扶贫贷款要制定单独的考核体系,确定好贷款双方的责任,并充分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程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能力。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要整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划分并增加当地各个商业银行的网点。其次,针对管理人才要加强绩效考核、营销培训、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快建立银行内部管理、考核机制。最后,沂南县商业银行要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快地获取更详尽的信息,加大在研发技术和资金上的投入,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彼得罗斯,赫金斯.商业银行管理(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3-130.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15-97.

[3]马蔚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25-123.

[4]邵伏军.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1,50-165.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8

关键词:融资政策;创业企业;大学生;“长三角”地区

1“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现状

“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各有千秋。其中,江苏省综合竞争力较强,地区发展水平较高。浙江农产品以及水产品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安徽则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具有良好的高速发展经济带,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服务体系。上海在金融、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文献检索当中不难发现,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比较丰富。从三省一市的情况上来看,这些政策主要包括金融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种补贴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部分省市还有其它的地方性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更好的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

2“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比较

2.1金融信贷的比较金融信贷成了创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从创业担保贷款数额上来讲,力度更大,范围为30万-200万。上海的类型更全面,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更到位,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从专项贷款来看,上海有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信用担保基金,江苏省有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贷款资金池,安徽省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网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浙江省也有相应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贷款和小额贷款。2.2创业补贴的比较。创业补贴主要表现为资金补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业补贴主要集中在创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以及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科技与服务企业,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补贴。上海落实保险补贴、场地费用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同时,上海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有助于大学生企业融资。浙江大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创业,有大学生创业基金。2.3创业税收优惠。创业税收优惠总体来讲,比较类似,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方面,都是每年固定的优惠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上海市、浙江省为8000元,江苏省为9600元。企业吸纳税收优惠方面,江苏省根据招用人数每人每年5200元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2.4重点扶持领域分析。从长三角地区整体情况上来看,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扶持,其重点领域在于高新技术和服务行业,这与长三角地区高度的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其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总体的趋势。但是,从三省一市的重点支撑领域上来看,由于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传统行业的特点略有不同。首先,上海经济发展较快,其更注重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领域给予更大的优惠与支持,江苏则注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安徽省放宽了创业领域,非禁止行业的各类创业主体均可。而浙江省作为“鱼米之乡”则依托其农业发展优势,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3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的缺失

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社会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具有以下不足之处。3.1创业扶持的局限性。从当前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情况上来看,当前融资政策的创业扶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省一市的相关的政策都具有相应的限制,比如,大学生毕业年限,企业行业范畴。同时,相应的专项的企业融资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定向性。部分的大学生企业融资政策还具有区域限制或是创业者户籍限制,这样政策的局限性就导致了落实过程当中很多政策无法落实。3.2申请程序的复杂性。尽管从上文的三省一市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融资政策对比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优惠性政策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在申请程序上很多政策审核都比较严格,特别是一些专项的定向的优惠政策,申请的流程相对复杂。一些优惠性的补贴具有严格的审核是正常的,但是同时过于复杂的程序会导致这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地,因此应该简化手续。3.3担保机构的单一性。在融资信贷这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贷款都具有担保要求,同时,对其担保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从三省一市的情况上来看,大部分的融资担保机构要求严格。相对单一的担保机构的要求,使得很多大学生无法进行融资贷款。

4“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优化建议

4.1根据实际调整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从整体情况上来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相对于比较完善。但是从体系的状况来讲,根据需求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灵活的运用。首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根据自身扶持的重点,有引导性的进行政策的创新。特别是结合本省市的具体情况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构建更加系统的大学生企业融资政策。其次,要积极加强现有政策的改进与完善。要根据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大学生的需求,对现有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4.2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落实政策。为了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更好的落地,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政策的落实,从政策的出台到大学生的申报、审批到资金到位,要有一个整个链条的管理与监督机构。可以设置为大学生创业投资中心,由统一的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整体公司,才能够进一步精简流程,促进资金有效的、针对性的,实时到位,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企业融资。4.3完善创业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融资渠道。为了促进大学生企业更好的进行融资,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配套与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促进大学生融资环境的新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针对大学生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特点,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为大学生企业的融资构建更多的渠道与方式,促进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睿,李琪.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平台建设[J].企业经济,2020,39(09):95-101.

[2]周雷,陈捷,黄思涵.基于生命周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众筹融资模式研究———来自苏州六大众创空间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20,(10):135-140.

[3]纪效珲,曲绍卫,陈怡凌.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业特点及差异分析———基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视角[J].教育与经济,2020,36(02):88-95.

[4]王万山.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理论与政策[J].企业经济,2019,(06):5-14+2.

[5]汤明,王万山,刘平.政策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11):56-61.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9

1.什么是金融?

金融是资金融通的手段和通道,是信用和契约精神的产物,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和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2.金融的概念: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

二、为什么要借助金融工具助推脱贫攻坚?

1.金融是如何发挥核心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和脱贫富民作用的?金融扶贫功能是什么? 

具体讲,经济发展了,谁得利?政策制定对那个阶层有利?影响了谁的收入水平?有了钱就会有储蓄、投资、理财和消费的冲动?储蓄、投资和理财能保值增值,消费能激活产业链良性循环,储蓄和理财会增加资金的供应量,转化为信贷和投资,促进金融交易量的增加,金融交易和投资的增加会提升人们运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意识,这就促使产生专业的机构——即金融中介,从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繁荣发展。

2.金融扶贫的功能和要义是什么?

金融扶贫的要义在于变输血为造血,从“给钱养”到“借钱干”,从“伸手要”变“动手造”,从扶贫到扶志、扶智、扶能,实现贫困到富裕的过程,既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提高了发展能力和技能,提升了自我求发展的意识和潜能。

但是金融资源天生喜欢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产业集群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方和产业及人群,因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主要支持企业融资、政府融资及服务,而这两类金融

三、如何用好用活用足金融扶贫政策和金融工具?如何获得金融扶贫信贷支持?

今天的农村政策红利、创业机遇、融资环境、信贷成本和产业发展支持脱贫富民工程力度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投入前所未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总体来讲,就是以金融扶贫政策为依据,运用金融工具链支持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信贷资金和财政支持和投入,培育研究咨询、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包装配送、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发展的母体和细胞—打造一批带动扶贫群体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向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化演进迈向全区、全国或世界市场销售服务渠道参与到全国或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和财富。

金扶模式:黄河农商行的“黄河富农卡”、农业银行的“脱贫致富贷”、邮储银行的“惠农易贷”、宁夏银行的“如意金扶贷”等,为贫困户提供产品化服务,提高了金融扶贫效率。在推广“盐池模式”“蔡川模式”的基础上,国开行“四台一会”模式、农发行“6+2”模式、黄河农商行“张易模式”、海原的华润模式、关桥白吉模式等,探索出了适合本行和当地实际的多条路径,推进全区金融扶贫向纵深发展。 

(一)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和制度安排等顶层设计是获得信贷资源核心推动力。

从国家政策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做好金融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是金融系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特别是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发后,“一行三会”等相关部委密集出台金融扶贫政策,多层面、多角度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

下面,我系统性地做一简要介绍。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4〕78号),第一次制定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提出扶贫小额信贷是“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未严格要求基准利率),同时,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资金,按不超过基准利率的水平实施贴息。

2016年3月,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发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扶贫办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这是目前金融扶贫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文件,明确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前面已经谈到)、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工作机制。之后,银行、证券、保险支持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都以此为纲领,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

2016年4月,紧随其后,银监会及时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6〕9号),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的具体政策,提出:要加大扶贫开发信贷资金投放,保持贫困地区、贫困户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与项目计划、进度要求相匹配,对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全覆盖,力争实现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所在省(区、市)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

2016年5月,《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保监发〔2016〕44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制机制,努力实现贫困地区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人口“愿保尽保”,贫困地区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得到现代保险全方位保障。并对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保险、教育保险等做出了详细安排。

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证监会公告〔2016〕19号),在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方面,对贫困地区实行“即报即审、即过即发”“专人对接、专项审核”“即报即审、即过即挂”政策,开辟了贫困地区企业上市、挂牌和债券发行的“绿色通道”。

2016年12月,保监会又下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 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6〕105号),进一步强化了保险业服务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支持贫困地区设立专业性保险公司,聚焦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宁夏创新实践“脱贫保”的成绩。(关于宁夏“脱贫保”后面详细讲)。

201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金融扶贫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复函》(银发〔2017〕33号),同意宁夏以省为单位创新金融扶贫示范区。

2017年7月,《中国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17〕42号),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要要求。规定扶贫小额信贷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其政策要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

2017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厅字〔2017〕41号)精神。“一行三会”又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银发〔2017〕286号),含金量极高,提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管理,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倾斜力度,到2020年,力争每年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占所在省(区、市)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评级授信是获得信贷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信用建设是前提,没有信用,贷款问题解决不了,银行放大倍数贷款也就更没有基础;

什么是评级?

评级是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偿债意愿分析、评估,据此判断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建档立卡户一般分为a、B、C、D四个等级。

什么是授信?

指银行通过风险评估,结合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融资风险,为客户核定信用支持额度的行为。包括贷款、贸易融资、贴现、承兑、信用证、保证等表内外信贷业务。

评级是对客户信用风险情况质的判断,授信则是在具体风险量的把握。

(三)财政资金是撬动信贷资源的重要杠杆。

由于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但是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的非常庞大,所以必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倍数,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引导更多的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扶贫攻坚。

(1)财政注资扶贫担保资金,为扶贫贷款提供杠杆和增信支持。

(2)财政和扶贫资金整合形成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不良债务形成风险分担机制。有1:9,2:8,3:7,5:5。

(3)财政注资形成产业引导基金,为政府支持的主导产业撬动社会资本提供帮助。

(4)组建农业担保公司。

(5)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具体办法到现在也没出来。

具体讲:建档立卡户扶贫风险分担比例为9:1,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分担比例是3:7,全民(妇女)创业担保、扶贫产业担保风险分担为8:2。

(6)互助资金。将国家支持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产品和富民主导产业“有效嫁接”,创新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可探索试行“2242”的管理运行模式,将利息的20%滚入本金,20%作为公益金、40%作为运行成本、20%作为风险准备金,在资金监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等方面健全制度体系。通过互助资金,培养贫困户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7)财政贴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贷款100%全额贴息,对扶贫涉农新型经营主体50%的贴息。

(8)财政存款与支持地方经济挂钩管理办法。

(四)担保工具是获得信贷资源的增信支持。

目前,设立的与扶贫有关担保基金有:

(1)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包括乡村互助担保基金),与合作银行一般协议按照1:10的比例给予建档立卡户担保贷款,但是目前满负荷运转的银行不是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2)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与合作银行一般协议按照1:10的比例给予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但是目前运行的不怎么理想,没有满负荷运行,这里面既有银行慎贷、惜贷及防范风险的原因,也有这里贷款主体自身信用空白、信用不好、利润、财务不规范、产品销路等方面的原因。

(3)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与合作银行一般协议按照1:10的比例支持各类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担保增信担保贷款。

(4)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具体担保比例与合作银行根据项目的不同而担保比例不同,一般讲,风险高的项目比例高。

(5)全民(妇女)创业担保基金,与合作银行按照1:5提供增信担保贷款。

(五)产业支撑是获得信贷资源的不竭动力。

脱贫致富培育产业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产业,老百姓也就失去了发家致富的载体,脱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富奔小康也就无从谈起;金融支撑是血液、是推力,没有金融,融资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发展中所需的资金投入也就更无保障。

产业是基础。贫困地区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否则,把再多的金融活水引过来,没有产业承载,都是空中楼阁。各地要将金融扶贫与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选准当地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资本等金融资源向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生产基地集聚,向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倾斜。探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缓解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盐池模式:盐池县将互助资金、风险补偿基金、贷款担保基金等与信贷资金捆绑放大的做法,由银行放大10倍为贫困农户贷款,满足农户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对资金需求大的农户,借鉴盐池县“小额信贷”模式,将互助资金作为担保基金,由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放大10倍的贷款批发给互助社,再由互助社向群众发放贷款。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引导银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订单农业”融资和产业链金融,由龙头企业担保,银行放贷,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机制。

(六)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信贷风险的重要屏障。

风险补偿金是指由区市县统筹财政资金及风险补偿金存款利息收入安排用于对银行机构向建档立卡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进行风险补偿的专项资金。

风险补偿金的代偿范围为对本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

风险补偿金的存续期从本办法实施至扶贫小额贷款全部还清为止。

县人民政府成立风险补偿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补偿金在各银行机构存放的分配比例、补充、代偿不良贷款、资金安全等日常管理工作。

贷款风险损失由政府、承贷银行按照9:1的比例共同分担,属于政府分担的,使用风险补偿金代偿,属于承贷银行分担的,由承贷银行负责。

贷款到期前,承贷银行必须提前1个月告知贷款主体按时还款。贷款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承贷银行应启动追索程序并及时告知乡镇政府、县扶贫办、县金融服务中心、县法院等相关部门,相关政府(部门)有协助追缴贷款的义务。经承贷银行不少于2次有效催收仍无法收回的,按程序确定为风险,可由风险补偿金进行补偿。

风险补偿金、农业产业化、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及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都是1:10的比例放大,全民(妇女)创业担保基金是1:5的比例放大。其中风险补偿金与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比例为9:1,全民(妇女)创业担保基金、扶贫产业担保基金与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比例为8:2,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与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比例为3:7.

(七)打击恶意逃费金融债务和司法执行绿色通道机制是保障信贷权益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2018年6月海原县制定《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建立扶贫小额信贷等债权债务执行绿色通道工作实施方案》。

(1)加大对重点领域恶意逃废债的打击力度。

(2)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3)建立绿色执行通道。

(4)构建“黑名单”制度。

(5)予以行政问责或给予党政纪处分

(6)取消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资格。

(八)保险工具是脱贫富民和防范金融风险护航保障。

“脱贫保”计划创新性地将4种保险产品形成一个组合,精准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其提供意外伤害、大病医疗、借款人意外、特色农业等一揽子风险保障。

(1)“脱贫保”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

(2)“脱贫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3)“脱贫保”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

四、获取扶贫信贷资金的步骤

当解决完银行放贷的担心、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各类主体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质押物,解决放贷后收不回来等方面的情况后,下面讲贷款的步骤和流程。

信贷业务是指贷款业务,主要是凭借建档立卡户(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根据银行与政府背景的担保基金签订的合作协议、风险分担比例,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额度、利息等按期偿本付息发放的贷款。

金融机构的扶贫信贷资金来源:社会存款、财政存款、银行本金、扶贫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借款、结算资金、利息收入等。

(1)按期限分短期贷款(1年以下)、中期贷款(1-5年),长期贷款(5-10年)。

(2)按照贷款发放方式不同,分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质押贷款。

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篇10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强农惠农的支持力度。系统总结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实践经验,管好用好差别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差别利率等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进一步完善落实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贷模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继续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继续做好林权发展与林业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涉农金融创新工作的监测评估机制,巩固创新成果,确保创新工作务求实效。

三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督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化原则下增加涉农贷款。鼓励涉农企业发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拓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农村电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公路、沼气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是坚持不懈抓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相关工作。加强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团组织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发挥政策合力,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协调机制。把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资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纳入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优化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题。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的监测统计与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二、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发〔〕170号),积极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把握信贷投向、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识别,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二是加强低碳金融研究,积极探索开发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促进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围绕建设“两型社会”进程,前瞻性加强对国内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交易工具、发展碳交易市场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题研究。

三、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服务外包、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完善创新担保方式为突破口,探索适合产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扎实推动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强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行业自律协会以及企业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增加信贷资金的有效切入点。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金融支持工作。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辖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103号)等相关政策措施。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推动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产品。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发掘,提供专业金融顾问服务,提高优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

二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金融部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中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因地制宜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商业性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各级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沟通和信息共享,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增强贷款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助学贷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留在当地使用,增加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和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承担康复扶贫贷款发放工作,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有效衔接。督促落实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等民族特殊优惠政策,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的信贷支持。

五、推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跟踪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观偏差,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督促金融机构纠正。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客观困难,要认真分析梳理,及时向中心支行反映。结合房地产市场变化,积极探索政策评估机制,客观分析政策效应,研究提出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具体建议。

二是积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保障性住房季度专项调查统计制度(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剖析典型项目案例,总结典型经验,分析制约信贷服务的客观困难,及时向中心支行反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贷款业务,密切关注项目和贷款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六、统筹协调,做好对区域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

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金融整体发展情况以及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研究建立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经济金融指标体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加快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密切结合地方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意见,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意见》有关措施要求,促进区域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