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十篇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十篇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7:18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1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绿色金融体系;路径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9-0066-05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志码:a

绿色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国发[2011]2号),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因此,探寻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也被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Finance)或“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Financing)。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

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

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Labatt和whitetsj认为,绿色金融是以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为目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工具。

国内学者也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王军华(2000)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在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金融的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李心印(2006)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绿色金融需要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

邓翔嘲(2012)认为,这些概念的核心并没有偏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绿色金融可以定义为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来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具体有以下方式: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为促进企业削减污染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收取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产的环保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所谓绿色保险,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其标的为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所谓绿色证券,是指通过实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加以激励与约束机制,以遏制“双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过度扩张,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此外,绿色金融还可以采取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

(二)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工业企业造成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企业不会考虑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金融机构也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是否带来环境风险,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失灵。为了矫正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干预,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会忽视环保问题,导致政府失灵。另外,污染企业为了逃避政府对其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会想各种办法予以应对,导致政府的事前预防工作因覆盖面广而顾及不全,政府对环保的介入也就往往是以事后警戒和处罚为主,这也加重了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使得政府的事前监督收效不大,而事后惩罚已无法避免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发生,如果考虑到地方保护主义、、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惩罚也就更难起到应有的警示效果。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使得无法通过传统的金融手段、金融政策等影响资源配置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有更好的金融模式来取代现行模式。而绿色金融模式就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风险,将外部性的环境污染内在化,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来管理包含环境风险在内的金融风险,在企业融资前就分析评估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而决定是否提供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这样,将事后处罚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一方面加强对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资金控制,扼住污染企业的资金“命脉”,从而制约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倒逼其在防污治污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环保设施,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环保技术瓶颈,减少环境风险。从而解决了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服务只是金融服务的一种,除了,融资,绿色金融还可以从多方面市场化地控制环境污染,如绿色保险通过对参与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达到降低企业污染,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规避市场风险。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制约因素

(一)绿色金融风险较大

大型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受关注程度高,一般配备较好的环保设施和环保设备,而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难以承受消除污染的负担,加之受关注程度不高,环境问题一般较为严重,需要为节能降耗等污染治理向银行融资,但此类企业普遍缺乏可靠有效的担保品。而且,与成熟的传统产业相比,新兴绿色产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使得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高于普通信贷项目。此外,由于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多为中长期项目,如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自愿减排单位(VoluntaryemissionReduction,VeR)、节能环保等产业不仅资金需求巨大,而且其回报期通常也比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由于绿色金融风险较大,追求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金融自然缺乏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会让位于经营考核压力和经济效益,银行自然也缺少专门的绿色信贷人员、机制和制度。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来矫正市场失灵。但目前金融主管等政府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对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相应的外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十分复杂的专业技术,且专业技术处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中,从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及其发展前景,雇用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由于大幅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不现实。实际上,从国内外的现实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少,使得金融机构对于涉及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倾向于对传统经济领域开展金融服务,而对风电设备制造、垃圾处理等有利于促进环保的新兴产业采取谨慎态度,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需要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一系列的相关服务,而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及服务体系滞后是制约绿色金融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四)绿色金融的标准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的业务实施细则

目前政府部门颁布的绿色金融业务执行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则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等金融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使得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信贷的投放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如同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密切、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绿色信贷等金融资源,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来进行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备改造的企业却得不到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

(五)绿色金融的信息沟通协调度低

绿色金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企业、环保、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及时有效沟通信息,如企业上市前的环保核查、上市后过程控制的环保监管,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环保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绿色金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企业为了推卸环境责任而隐瞒或者虚报自身的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信息,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其的信息来审查借款企业的信贷申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未向环保等有关部门反馈环境信息使用的情况,没有做到数据共享。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在环境评级、绩效审核、资金发放等绿色金融各个环节的实施都存在较大的偏差。

(六)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

在绿色金融发达的国家,绿色金融产品非常丰富,不仅有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如加拿大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澳大利亚银行向低排放车型提供的优惠利率贷款、英国巴克莱银行向信用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折扣和较低利率,还有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气候衍生物等绿色证券产品。绿色保险不仅制定了因环境相关性不同而费率差异的保险产品,还专门为清洁技术以及减排活动定制了相关的保险产品,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节能减排保证保险等。而目前我国由于绿色金融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又不完善,难以矫正市场失灵,加之社会未给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土壤,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较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选择

(一)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由于需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不仅自身存在固有的规模小、抵质押担保不足等缺陷,而且由于新兴绿色项目较之传统的成熟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从长远看,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金融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追求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商业金融仍然不愿意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如2005年,银行监察组(Banktrack)调查了“赤道原则”的执行情况,发现部分赤道原则机构只不过是“漂绿”(greenwash),虽然举着“绿色”旗帜,喊着“绿色”口号,但在其经营活动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扩展绿色金融,需要从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方着眼,只要有效降低了需要绿色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风险,自然就会吸引逐利的商业金融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虽然为单个中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风险较大,但每个中小企业都处在特定的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因此,只要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稳固,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将包含了单个中小企业的完整产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融资支持的各种绿色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正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金融服务的,它不再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再简单地依据对单个企业的孤立考察作出信贷决策,而更加关注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把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这样,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跳出仅对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只要其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较强,其交易对手(核心企业)信用卓著,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基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对其提供融资支持,其还款来源是交易的收益,而不是借款人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还款能力,因此,供应链金融是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可行选择。例如,在节能、节水服务商等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有经济效益的保障、且所服务的客户综合实力较强,银行就可以针对服务商的应收账款为其融资,而不要求服务商提供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

(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绿色金融业务的正外部性及其高风险性使得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不愿意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因此,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支持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即绿色金融是一种政策推动型金融,发达国家的经验就表明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韩立岩(2010)的非出清市场均衡模型也表明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激励。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完善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支持绿色金融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健全,如美国通过了26部涉及水环境、大气污染、废物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等全面监督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零散,亟须建立完善的针对金融业、项目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为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货币政策支持体系、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等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货币政策方面,首先要完善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在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对发放绿色金融项目贷款的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此外,还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作为其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中央银行对高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融资申请给予优先考虑,而从严审查低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资申请。总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除了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以外,还要采取多种政策约束商业金融对高污染、高能耗等项目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要求金融机构对污染企业的贷款申请实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环境友好的企业予以优惠利率贷款等。此外,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政策的落实。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支持绿色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由于有些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投资期限长、风险大,即使有激励约束,商业金融也不愿涉足,因此,实施绿色金融战略,还需要政策性金融以弥补商业金融的不足。如2007年,日本政策银行推出了环境评级贴息贷款业务;2009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300亿韩元的可再生能源权益基金公司,投资于碳减排绿色行业,并设立了优惠利率的绿色金融产品。我国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立一个部级的“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其资金来源包括污染罚款、环境税和财政收入划拨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绿色金融专项基金不仅可以为商业金融不愿涉足的绿色项目融资,还可以通过为优质重点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担保的方式,撬动商业金融庞大的资金为绿色金融项目融资,不仅有助于分担商业金融的风险,鼓励商业金融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也有助于国家引导绿色金融紧密围绕优先产业而开展。还可以组建一家政策性的“绿色银行”,或者在原有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环境污染,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手段筹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以支持促进环保的投资项目,发挥政府的窗口导向作用。

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不仅可以对绿色金融采取可行的减税措施,如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等,财政支出也应该向绿色金融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如英国政府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贷款由财政资金给予贴息,美国2009年制定的联邦经济刺激方案也由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力传输技术的贷款提供担保。因此,我国也可以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项目由财政资金提供担保或贴息,以促进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培育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虽然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市场化的运作也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绿色金融市场化的运作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如绿色信贷项目常常具有技术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商业银行很难全面揭示项目的风险,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专业技术评估,虽然我国也成立了环境交易所、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等专业机构,但相比发达国家,不仅技术识别能力不高,覆盖领域狭窄,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公信力相对较弱,不能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在发挥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并借鉴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交易市场,完善其二级流转市场。

(四)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及实施细则

政府制定的原则性绿色金融标准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制定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因此,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有效实施的基础。政府可以在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绿色金融标准、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信贷指南、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等一系列的准则、标准,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这些指南、标准细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程序,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

(五)建立各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

信息的有效和及时沟通可以很好地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企业、金融监管以及环保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以及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实时将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转发给全国的金融机构。不仅金融机构可以参照环境违法企业名单拒绝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实施惩罚性措施,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制约环境违法企业,如在同等条件下,证监会可以优先批准环保效果好的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而对环境违法企业,即使该企业财务效益较好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应调整金融机构的环境信用评级标准,并对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应的制约。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银行;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话题,其强调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行,需要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而国有银行作为国内金融行业的支柱,应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创新力度,围绕绿色金融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支持。

1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意义

1.1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施行,必须要加强低碳环保技术的创新,以及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响应政府经济号召,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借此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保持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1.2缓解经济发展与能耗矛盾

自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烈的。经济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重效益而轻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调整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向和结构,促进低能耗、绿色和环保企业的发展,控制对重工业和高污染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将显著缓解经济发展与能耗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平稳。

1.3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具有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支持的产业。绿色产业的兴起得益于消费者环保意识和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催生的产物。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推行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绿色产业提供强有力地金融支持,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

2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政府金融政策缺乏

针对绿色金融推广和发展,我国政府在2007年、2008年先后推出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措施》《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为国内绿色金融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但是,客观而言,这些制度的框架较为清晰,但可操作性不足,配套政策非常有限。近年来,国有银行有关绿色金融的扶持制度和政策比较缺乏。从2007年开始,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专项政策,为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一定的引导支持,但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和标准支持,导致多数银行动作缓慢,积极性不足。

2.2绿色金融回收周期长

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绿色金融回收周期相对更长,对应的银行风险更大、收益更为缓慢。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重心,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传统企业发展时间较长,企业资产较为雄厚,市场也更为稳定,金融资金回收周期更短,收益也更为稳定。虽然,部分国有银行试图尝试制定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但受风险和价值等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足够的产品信心,这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3信贷标准不规范

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一整套规则和标准予以支持,以切实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始和实施,有效控制产品风险,维持银行利润空间。但是,国内绿色金融政策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家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的贷款规则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等,贷款的手段、方式、利率、期限等都没有明确,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和实施。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尝试信贷产品的开发和操作,但信贷标准的不规范使金融机构背负较大风险和压力。

2.4资金使用追踪不彻底

为提升信贷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化和落实,制定健全的资金追踪制度和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多数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绿色金融构建专门的追踪机制,致使资金使用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企业以“节能减排”为口号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并未将所贷资金用于采购和引进节能设备,这种行为显然损害到了银行利益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资金使用的追踪,为银行提供对应的政策指导。

3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3.1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政府必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各金融机构的开展积极性,使金融机构自觉加快相关业务产品的开发和实施。第一,政府必须要尽快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用于保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对率先推出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提供收益保护期以及专利应用保护期,充分保障创新者利益。第二,对信贷企业予以严格控制。绿色产业相关企业申请绿色金融产品,必须要严格按照产品要求使用资金,禁止资金滥用。对于滥用资金的企业,应取消其信贷资格,同时降低企业征信。第三,必须要制定市场监管制度,杜绝违规金融产品。特别是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放开,必然会有部分金融机构盲目地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这势必会对正常金融秩序构成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控制,约束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

3.2重点扶持,控制信贷风险

为推动绿色金融的高效发展,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持措施,通过试点方式总结产品种类、利率和期限等标准,维持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选取业务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确立信贷试点区域。其次,选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的国有银行实施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针对试点,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风险封单,并提供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并借助各类宣传渠道加强绿色金融宣传,确保市场的活跃度,保证地方试点效果,并从中积累丰富的金融经验。

3.3创新信贷评价标准

信贷评价标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控制业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信贷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为银行信贷发放提供相关支持。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的信贷评价标准,银行首先应充分借鉴现有的征信系统,了解客户的资质。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必须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类型,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污染治理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提升信贷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业务早已实施多年,因此在信贷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信贷评价标准,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信贷评价标准提供丰富和补充。

3.4做好资金使用追踪管理

绿色金融业务资金的根本目的在于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对应的资金支持。因此,绿色金融业务资金必须要关注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坚持专款专用,以充分发挥资金价值。对此,银行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追踪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的全面了解和监督。资金使用追踪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必须要构建资金信息反馈系统,用于企业资金使用信息的录入,由银行予以审核和控制。针对追踪管理,银行必须要组建专门的资金监管小组,定期就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进行核查,并对检查结果予以汇总和评估。对于资金滥用的企业,银行可根据相关法规和制度收回资金,同时追究企业责任,切实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维护银行合法权益。此外,为降低和控制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制定对应的风险分担策略,保证银行资金风险,同时约束企业行为,使绿色金融能够更为平稳、健康地发展。

4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环境市场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落实。为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方面应积极出台对应的鼓励和指导政策,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完成产品创新,帮助绿色产业解决融资问题,促进绿色金融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贺章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6,44(19):18-21.

[2]高清霞,吴青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18-20.

[3]李淑文.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以兴业银行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14-16.

[4]崔文馨,胡援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模式剖析——基于兴业银行的案例视角[J].武汉金融,2014(12):9-12.

[5]陶黎,孟庆军,唐勇军.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及对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7(5):14-19.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3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政府主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29-02

一、导言

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后,此概念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和推广。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20%,占全球比重由9.1%提高到约20%,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由12.9%提高到约23%,[1]碳排放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迫在眉睫。

河北省2010年三类产业比例为12.6∶52.5∶34.9,目前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占大头,第二产业中又以重工业为多,重工业中资源型占大头。2010年,河北省GDp仅占全国的5.1%,却消耗了全国41.7%的铁精粉,8%的煤炭和6.5%的电能。尽管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但重工业仍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能源消耗量依然可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0.793吨标准煤,同比降低2.01%,而河北省2011年每万元GDp能耗为1.3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07吨标准煤/万元。可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对于河北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尝试构建符合河北省情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功能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引导生产方式节能降耗和消费方式低碳化,这必然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资源配置,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不可或缺,与之相伴的是“碳金融”概念的诞生。目前,各界往往把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政策和市场活动统称为“碳金融”,这一口径涵盖了碳金融活动的所有内容,包括:(1)碳金融市场,包括交易平台、交易机制、交易产品、交易主体等方面;(2)碳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的碳金融活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3)碳金融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及监管政策。

按照金融功能观的观点,金融体系通过六大核心功能的发挥,即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不同时空之间转移资源、解决激励问题、管理风险和提供信息,增加资本积累及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机制对于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样有效,分析如下:

第一,碳金融市场发挥了为碳排放权定价和提供流动性的作用。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成本特征,若没有金融机制为其定价以及提供交易的便利,则不容易被经济主体作为决策的考量因素。随着碳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价格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碳资产的流动,不仅解决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外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积极管理碳资产,甚至变减排成本为收益。

第二,金融体系的资金融通功能可以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与消费。首先,低碳技术研发企业能够便捷快速地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提高研发效率。其次,有导向性的金融政策能够激励甚至倒逼生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从事生产,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煤、石油燃料的依赖性,使生产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最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样可以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形成低碳消费理念,最终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第三,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创新的过程总是充斥着大量风险,金融活动对于创新项目的风险分散大有助益。例如,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通过契约机制和分阶段注资机制,较好适应低碳技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总之,以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低碳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

三、国外金融服务低碳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金融结构相异,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概括而言,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型的市场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自上而下型的政府主导模式。

1.自下而上型的市场主导模式——美国。美国一直以来秉持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如此,主要利用资本市场为低碳经济进行直接融资,同时辅之以风险投资、绿色信贷和政府投资等其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美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以直接融资为主,通过资金供求双方在资本市场中的博弈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美国主要的风险投资机构积极主动涉足可再生能源领域,如KpCB风险投资公司、优点风险投资基金等,形成较大的风险资本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再次,美国金融机构在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已有较多成功经验,美国银行业陆续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比如房利美将房屋省电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极大地引导了家庭消费低碳化。最后,美国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已做出行动,如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包括支持智能电网建设等多个项目的政府投资及减免税政策,旨在加速美国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2.自上而下型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日本具有典型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起支持作用的金融亦是通过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倾向低碳领域。(1)日本政府通过增加预算投资,建立专项资金扶持绿色经济发展。一是将政府投资用于低碳设施的购买。例如,日本2009年国家预算补充条文指出要在低碳领域追加15兆亿日元投资于公共设施的节能环保制品购买。二是向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给与资金支持。2006年仅用于燃料电池产业化实验的资金就达到33亿日元。(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支持本国金融机构确立“有责任的投资原则”、提供绿色风险资金以支持民间金融机构难以推动的低碳项目、确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公开义务。(3)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大型环保项目的集中投入,对民间资本形成诱导效应,有效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4)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环境友好型融资业务,如商业银行将贷款申请人的环境评级结果作为其贷款利率确定的参考因素。

任何一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只要适应该国、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就都是有效的,不可盲目跟随复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支持模式。

四、河北省碳金融发展现状

1.绿色信贷。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早在2007年就与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河北省银监局等部门组建了“环保金融专业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绿色信贷信息通报制度、污染企业黑名单制度,实施信贷市场准入的环保条件一票否决制等工作制度。在2009年,河北省成立“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及《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表》,从政策贯彻、信贷管理、信贷支持、信贷调控四大类对省内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打分,并且依据得分进行奖惩。这不但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环保意识,而且对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该评价办法推出不久既得到环保部的认可,在全国环保系统内推广。河北省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间,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支持节能减排项目1812个,投放绿色信贷资金1894亿元;拒绝275个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产业政策企业的贷款申请73亿元;退出175家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产业政策的企业贷款37亿元;收回146家存在落后产能的企业贷款14亿元。虽然河北省在绿色信贷政策制定上走在全国前列,但具体到各家金融机构的政策落实方面还差强人意。调查显示,河北省内27家金融机构中已有96%的机构制定了绿色信贷战略,但绝大多数机构的落实率不到50%。另外省内金融机构的绿色产品创新不足、对绿色信贷优惠政策利用不足、缺乏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也是制约河北省绿色信贷发展的原因所在。

2.绿色保险。河北省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将“绿色保险”写进了有关条款。2010年河北省在重点行业开展绿色保险试点,到2011年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重点污染行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当年的11月,保定安新县华诚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分别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市分公司签订了全省试点范围内的首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单”。2012年,七大高风险领域内的企业已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对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采取四项具体推动措施:一是在核发、换发排污许可证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许可工作时,对没有办理绿色保险的企业依法进行提示引导;二是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审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环保核查、申报环保专项资金、环保评优评先等非行政许可工作的重要条件;三是对未按规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加大监管频次,加大对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将企业绿色投保情况作为衡量其环保信用的基本要素,记入环保诚信档案,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与绿色信贷挂钩,对按规定投保的,提高其授信额度。若上述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则对河北省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体系大有助益。

3.绿色证券。中国环保部联合中国证监会等相关部门于2008年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绿色证券发展之路,但河北省在绿色证券方面尚未开展实质性行动。

综上,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盈利性目标与碳金融的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矛盾、省内直接融资比重低、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健全等因素,河北省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是适合河北省省情的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五、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

1.地方政府层面。(1)梳理碳金融的相关政策法规。河北省亟需出整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配套的财税措施、绿色信贷政策到指导性行业目录等一系列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法规的系统出台,将有助于市场主体评估和管理在碳金融交易过程中的风险,进而增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2)搭建碳金融信息平台。金融业属信息密集型行业,搭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存贷主体及社会公众间的信息平台,有助于金融体系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目前河北省政府可以搭建“企业碳信息披露平台”,整合河北省低碳发展规划、企业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碳交易情况等信息,这不仅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还有助于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3)完善监管体制。河北省要加强系统性的监管体系建设,促使各监管部门(如省环保厅、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保监局、河北证监局等)之间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协调配合机制。另外,还要加强对碳金融创新的监管,包括加强衍生品的合约标准化程度和金融产品的交易透明度。(4)出台配套的财税措施。可以通过设立碳基金、为银行的低碳信贷作担保、提供低碳产业贷款贴息等措施,配合已出台的金融政策,形成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2.政策性金融机构层面。低碳经济中的很多领域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作为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益补充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首先要调整信贷政策,体现低碳导向,对贷款申请人进行环保调查,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资金支持。其次,也要注意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能够提供给市场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机构本身加强风险管理。

3.商业性金融机构层面。(1)建立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绿色信贷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强化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建立绿色信贷风险控制流程,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完善风险补偿机制。(2)持续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例如,作为项目财务顾问,凭借信息和渠道优势,协调各方关系,撮合交易成功。或者开展融资租赁,通过商业银行下属或合作的融资租赁公司,为碳金融业务提供项目融资方案。

4.金融市场层面。(1)提高低碳技术或生产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企业与应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2)加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可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也要注意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包括风险投资项目的遴选、监督管理和退出,保障风险资本的良性可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俞岚.专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23%[eB/oL].中国新闻网,http://chinanews.com/ny/2011/12-04/3506192.shtml.

[1]葛晋,赵丽娅.新形势下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投资方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4

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约束,倡导绿色财政金融理念,健全绿色财政金融运行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投融资机制、绿色财税、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制度等,为发展绿色财政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

国家财政已开始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资源的征税力度,不断完善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财政部会同发改委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50%以上的部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将实施循环化改造。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宣布将通过补贴等方式,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与环保部、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截至2011年底,国内已有13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加快绿色财政金融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的财政金融制度保障。在包括财税、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体系中,综合运用政府采购、税收、货币、信贷、债券、利率、汇率等工具和杠杆,构建调节经济运行、调控产业布局、引导合理消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要建立环保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关于环保的财政横向和纵向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环保法》确定一定时期内环保财政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增长幅度,从而得以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

应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拓宽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范围,加快对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立法进程,同时也要完善对环保产品的认证。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主要参与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因此,应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落实抓手和突破口。要健全绿色金融的运行机制,坚定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限制“两高一剩”的信贷投放;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出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为发展绿色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要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流程、信贷文化之中,建立包括项目评审、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激励约束、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把企业环保情况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的重要内容。

深化绿色财税金融业务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适时开征生态税即环境保护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如将对二氧化硫、水资源的收费纳入生态税的征税范围可以加强对污染行为的调节和限制。目前理论界对生态税的呼吁声越来越高,开征生态税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对现行与环保相关的间接税种的调整和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对消费税而言还应该扩大其征税范围将更多的资源纳入范围以加强其环保功能。

参考国际绿色金融的经验,在充分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内涵与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开发绿色理财、绿色担保、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探索发展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工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发挥征信的激励约束作用。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与环保部先后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还与环保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企业环保信息联网政策,将六万八千家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到银行征信系统。2007年,中国银监会又发文,要求违法严重的企业提供贷款,2008年以来,环保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了数万条的企业环保违法信息,并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不少银行对违法企业采取停贷等措施。此外,环境保护部和中国银监会新建首个环保经济部门信息,环保部还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了63个行业的环保情况,引导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加强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这些举措的出台和具体实施,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因此要定期对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展开环保检查,对客户环保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将客户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政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相关措施

所谓绿色经济,主要是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实施的一项环境污染较小、生产方式集约以及资源消耗低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模式和以往的经济模式相比较来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以往传统经济来讲,是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绿色经济模式不一样,其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该项方式有着明显的先进性特征,因此各个领域逐渐加大了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不过,从绿色经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还有着一些难度,具体表现为资金不足、财政金融不到位等方面,这些现象完全限制了绿色经济建设的步伐。

1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

1.1可以加深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度

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质性目的是为了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使经济和自然资源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科学合理的使用环境资源,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自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后,各项信息均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从各项网络平台中均可以了解到关于环保方面的情况,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该种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环境保护工作中。从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无论是在企业运行期间,还是平时的生活中,均有利于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1.2能够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对市场环境加以优化

自从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以后,我国便结合实际现状颁布了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目的是促使当代经济发展为绿色经济,其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可以避免污染问题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期间,虽然绿色成本有了一定的增加,不过处理污染的费用却随之减少,如此一来,便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加深生产人员的环境保护理念,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最终达到优化市场环境的目的。

2从绿色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背景下的各项问题

2.1我国财政投入绿色经济建设的资金较少,难以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现阶段,要想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步伐,离不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绿色经济融资方面还有着较多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发展绿色经济。通过相关探究得出,产生该种现象的根本性因素是因为财政支持以及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太过明显,而且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全面集社会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2.2我国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自从绿色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逐渐将目标放在了绿色经济方面,并展开了诸多尝试,可是,由于传统经济与绿色经济之间的矛盾较大,问题非常多,使得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期间还面临着较高的难度。另外,我国虽然在相关会议开展期间已经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可是因为法律条文以及财政金融政策不健全等,导致绿色经济发展受阻,一旦缺乏法律政策的约束,便难以将财政金融政策对绿色经济的作用激发出来。

2.3绿色经济产业具备风险性高以及投资数量多的特征

绿色经济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产业,其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自身也具备基础性薄弱以及投资多、面临的风险性大等诸多缺陷,如果经营不到位的话,就会产生极高的风险性,使得金融资产不敢轻易涉足。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通常是将贷款目标放在了利润高以及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上,可是诸如新兴的绿色经济,由于发展形式不清晰,所以商业银行不敢接触,有所顾忌。即使我国财政给予绿色经济相应的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较少,难以完全借助财政资金来发展产业。

2.4绿色经济有着较长的发展周期

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期间,不管是选取材料、生产还是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需要注重环保工作,因此投资比较多,绿色经济发展周期较长,受此方面的影响,有的企业根本不愿意发展绿色经济,觉得自身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显然,该项理念非常片面,仅重视短期利益,并没有以长远利益为主。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特别是银行信贷通常会选取效果快的传统产业实施贷款,不过,如此一来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断开现象,完全阻碍了推行绿色经济政策。

3财税金融大力扶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3.1强化财政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一体,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合理控制财政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方面的支出情况,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于绿色产业中,促使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面改革税费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项资源。面对污染新高并且消耗量多的企业来讲,需要征收重税,帮助企业朝着节约型和绿色趋势发展,采取优惠利率的方式激发部门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动性。此外,绿色经济产业也离不开财政方面各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需要主动寻找这两方面的帮助。总之,只有合理的采取财税金融方式,才有利于转变以往传统经济,使其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前进。

3.2将绿色信贷的作用发挥出来

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是指在企业运行期间,对企业开展一系列的信贷控制,避免出现高消费和污染的产品销售,和社会环保需求相一致。不过,绿色信贷的引进对银行来讲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经济利润缩减,不过银行要想获取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长远角度入手,做好自身的转型工作,借助信贷等金融政策来指导企业用户合理的发展绿色经济,创建节约型的绿色内部发展体系,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制定健全的绿色经济转财税金融政策

有关部门需要从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现状入手,根据绿色经济建设的特征来制定完善的政策,引进操作性极强的专项财政金融政策来解决绿色经济产业融资方面的难度,加深企业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激发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上所投入的精力比较多,其可以为绿色经济制订最佳的战略方案。

3.4将金融投资为主、财政扶持为辅的战略理念落实于高风险以及高投资的绿色产业中

面对产生的经济利润较多可是投资大以及风险多的绿色产业来讲,我国财政以及金融机构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秉承金融投资为主而财政扶持为辅的基本理念。要想解决绿色经济资金不充足的现象,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金融方面的投资,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种方式,绿色经济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应当经由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金融投资等融资渠道获得相关的资金。并且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大对重点绿色经济产业财政扶持力度,采取诸多资金为该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6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政府;政策

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始料不及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由于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很难满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所以,企业自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不足,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1、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单一地追求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观一直主导着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传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技术创新进行生态化改造,转向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充分考虑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到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既讲究经济效率,又要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由于目前大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还处在初级阶段,导致企业自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不足。此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收益相对较少,这些因素无论是从企业创新意识还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都不能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驱动力。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向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使企业摆脱绿色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所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还未形成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政府未能形成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机制和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资金支持体系。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政策扶持与鼓励不够。缺乏对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扶持以及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导致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政府并没有对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动力不足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手段单一;没有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来源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比率;没有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机制;没有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风险基金等。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税费征收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不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上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上,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注重环境效益。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绿色技术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和绿色科技型项目的政策倾斜也不明显。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地区本身而言在技术创新价值观上还是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衡量标准,还未形成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不注重环境效益,因此,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导致外来投资少,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就更加紧缺。第二,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手段主要体现在排污收费和税收上,其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现有的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有环境税、差别税收等。差别税收是指对不同的征收对象,采用不同的税率或不同的起征点。差别税收本应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在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排污收费方面也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是收费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在权衡排污收费额和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创造的经济效益后,宁愿接受排污收费也不愿意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还有的地区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是当地的支柱型企业,一旦对这些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短期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收入,使当地政府处于两难的境地。

3、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3.1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就要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上,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第一,政府要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力度。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具有高风险,因此在资金筹集上有很大的困难,需要政府在投资上的支持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优惠政策。税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之一,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这种激励性税收优惠尤其适合鼓励企业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因为它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可以说目前税收工具几乎就是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

第二,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通过市场而起作用,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调整有关政策,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企业和工艺

系统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促进严重污染工艺的改造及老化设备的淘汰。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那些生产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产品的厂家无利可图,迫使其开展绿色技术创新。

3.2 健全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3.2.1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着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等特点,而常规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或不敢贷款,企业因缺乏资金没有创新的动力。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机制是把社会大量的分散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本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动态投资行为,它既能满足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又能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注重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从而加大了绿色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3.2.2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协调机制

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机制。金融政策主要有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绿色技术创新基金等。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投入、财政贴息、补贴、税收优惠等,它们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上、政策目标上、政策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必须进行协调配合。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创新基金等金融政策间接引导。因此,要协调好财政、金融政策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协调配合。除了政策本身的协调一致外,还要加强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中央银行是金融政策制定的主体,金融监管主体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而财政政策制定主体的是财政部。为了提高政策效果,需要相关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能只重视单一部门的调控效果,忽视国家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总目标。

3.3 政府要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中介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进行节能环保宣传,向企业提供有效快捷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加快企业对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获知速度,以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对策,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体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要引导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市场的绿色产品,建立绿色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大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整合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以资金、技术、咨询、人才、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机构,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咨询服务和人才、技术培训等,为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政府要加快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项目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决定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要的类型和范围。政府要整合市场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市场,鼓励与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对接,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信息。

3.4 政府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

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政府要引导资本、人才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流动,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推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并在引进国外先进绿色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5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比一般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要差,因此,依靠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措施之一是成立绿色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这样的组织可由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主要进行环保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污染严重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以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为绿色技术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还应建立高效的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新发展动态。对于环保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法规、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而且也要积极起到中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7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充满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快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在化解高杠杆率风险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支持绿色融资的功能。通过绿色金融再贷款、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对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评级等手段,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信贷等产品,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设立绿色产业基金。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绿色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污染物过量排放、资源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等做法,导致了空气质量和水质的恶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出现。由种种现象可知,在看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的过程和方式,关注生态变化,做到可持续的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措施,应该得到重视。

1绿色金融的内涵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流通。从字面上来看,如今金融的“金”意义减淡,但其“融”的流动性却越来越强,金融已经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业将大部分的眼光聚焦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的保护,那么经济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环境的日益恶化反过来又会为经济发展造成阻力。所以金融业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

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是将可持续发展与金融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发展方式。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日常业务要考虑到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和融资。

“绿色金融”具有两层含义。其一,金融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将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等手段,不断促进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金融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2绿色金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绿色金融逐渐从小众思想转化为全民共识,绿色金融思想不断融入主流的金融机构。中国目前在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如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过“两个坚持”和“一个坚定”,表达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和对资源与环境的重视;国务院也在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发展绿色基金、建立绿色保险制度、明确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益性项目环境效益评估系统、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

虽然国内绿色金融意识已行,但实践较晚,绿色金融与绿色证券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问题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不完善、市场秩序紊乱、国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不足、银行借贷体制不支持等问题也渐渐露出端倪。

3绿色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

31绿色金融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来保障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各省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本省绿色金融法规。但就整体而言,政府仍处于指导阶段,整体政策支持体系还较为薄弱,配套政策缺位。只是宏观提出建设性意见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没有推出一套自上而下的强制有力的执行方案来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以至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无法落地而陷入瓶颈。同时,节能减排领域也缺乏政府扶持政策,导致对节能产品供给和消费激励不足等。

32绿色金融市场秩序紊乱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还未能推出一套环保企业监管标准,市场秩序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相关部门对环保信息的收集处理不充分,使有关企业及其生产单位未能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绿色环保生产活动,部分企业甚至无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完全忽视社会效益,随意扩大生产,打乱了市场秩序。

33我国绿色金融创新程度低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及发展绿色金融措施大多来自对欧美国家的借鉴与学习。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发展现状同中国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措施不适宜在中国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跟上,未能大量开发出适宜自己国情的绿色金融产品。

34银行放贷问题

由于环保企业投资风险大且需要的投资高,技术研发周期长但短期内回报较低,放贷的银行可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重点着眼于短期内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而减少对环保型企业的贷款,使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又由于政策的支持不够,环保企业的贷款无法可依,更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来进行生产等活动。

4建议

41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国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一套符合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强制有力的行政方案,来解决我国绿色金融业起步晚、水平低、对国外依赖性大且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政策支持方式,如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对于部分绿色企业进行奖励,鼓励企业朝绿色企业发展;也可以从财政投入和补贴方面着手,如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对部分绿色企业加大财政贴息制度,减少对绿色信贷的限制等。

42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场监管

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定细则,加强监管力度,依靠监管来稳定市场。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令公司重视其对社会公布信息会带来的责任。需要树立一套适宜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环保企业监管标准,稳定市场秩序,减少因秩序紊乱造成的发展阻碍。

43鼓励金融创新

应当鼓励国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多层次、全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后,融入中国思想,创造出中国式绿色金融体系。比如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形成规模后再加以规范,最终形成体系式的金融服务。

44银行调整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实践主体,需要树立良好的态度和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以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作为银行的方向。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部门,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加大对自身技术创新,以技术、管理手段的提高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形成绿色银行形象。银行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国外经验的学习,中国也可以在符合自己情况的前提下对欧美发达国家银行模式进行借鉴,树立绿色银行专门部门、成立相应的政策性环保银行,由国家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67-71

[2]葛察忠,翁智雄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现状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2):32-37

[3]郭沛源,蔡英萃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5(2):44-47

[4]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8-60

[5]李贤,沈美怡,赵妍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探析[J].金融观察,2016(10)

[6]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1):78-87

[7]瞿亢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国策略[J].全球视线,2016(7)

[8]杨帆,邵超峰,鞠美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

[9]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9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金融问题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这就要求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档转换为中高速档,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展模式由高污染向绿色节能转变,由而这些转变需要绿色金融的调节支持,需要绿色金融的联动配合。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以建设绿色经济为导向,以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各种金融工具为手段,为引导和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支持绿色经济而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有两层内涵:

(1)要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的社会资金支持力度;

(2)压缩或停止对污染(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资金支持。

二、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绿色金融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绿色金融是依然是一个新的概念,目前还未形成广泛的绿色金融共识。无论是制度政策的设计,还是绿色金融行业的标准,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都还极度缺乏;无论是国内各部门之间的纵向合作,还是国际之间的横向合作,都有待加强。在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主要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1.绿色金融领域协作意识差。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协作意识差,中国人民银行、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战略思维,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就无法实现环境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就无法强化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无法形成发展绿色金融广泛的深刻的共识,就无法建成发展绿色金融的良好生态和氛围,就不利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2.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不明确。目前,在许多国家和金融市场上,连绿色金融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自然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也不会明确。没有统一的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对某些项目的认知就不明确,不同的政府部门和银行对于同一个项目是否属于绿色金融扶持范畴就会给出不一样的意见,比如水力发电项目,有些政府部门认为绿色环保项目,有些政府部门则认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银行就无法判断是否该予以支持。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干扰着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识别,也延误了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对绿色金融投融资的机会。

3.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于因环境因素而带来的金融风险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差,风险估价、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等后续的风险管理环节更加薄弱。风险是金融机构的命脉之所在,因此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的重要工作。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那么就难以预防、分散、规避或转移绿色金融活动中风险,会造成金融机构的经济损失,这会降低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力度。

4.企业的环境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环境信息是金融机构投资企业环境项目的依据,也是金融机构评价企业环境项目风险的依据。由于企业没有公开其环境信息,而且相关政府部门的企业环境数据不与金融机构共享,金融机构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若金融机构无法了解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就不能有效识别其是否属于绿色金融的范畴,也无法快速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还会制约金融机构对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的评估能力,因此降低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投资吸引力。

三、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金融系统协作发展的战略思维。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集合绿色金融领域的各方力量,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唯有合力协作,信息共享,互相配合,需要创新制度安排来适应绿色金融市场的需求。在各方的合作下,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规则,统一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推动环境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强化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积极探索,共同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2.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的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统一的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成熟与否的象征。为了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应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可量化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统计口径,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环境监管指标,等等。唯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才能对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起到引导作用,才会提高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在绿色金融项目上的效率,从而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3.培养绿色金融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新引擎,特别在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升的现阶段,绿色金融有较好的市场基础,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绿色金融已经上升为我国的战略发展规划,任何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都应把握住这个良好的契机。要开展绿色金融投融资业务,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顶尖教育机构交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

4.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为解决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需要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具体的情况,降低投资者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成本,提高投资者对绿色金融的吸引力。加强跨部门之间的合作,集中数据资源,为投资者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渠道。

绿色金融是是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本质要求,是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低碳经济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高清霞、吴青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18-20.

[2]张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J].国际融资.

2013(9):28-30.

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篇10

绿色产业带是指当地大力发挥林竹和生态旅游等资源丰富的特有优势,重点发展竹木深加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花卉、畜牧业、珍稀食用菌、生物制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新的产业群带。

一、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1.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牵涉三个省,##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三个比较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三明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前两个优势不明显,只有第三个优势比较突出——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因此,三明只有最大程度地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才能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2.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是朝阳产业,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的基本情况、特点及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通过近几年发展,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全市绿色产业总产值占三明GDp总值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生物制药、苗木花卉、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产值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146家,林产品达350多种(集中分布在木材加工及木竹滕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8家。三明的绿色产业带不仅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已初步形成区域集中。如林竹产业主要集中在永安,沙县等地;森林旅游主要集中在泰宁、市区等地,绿色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沙县、建宁、尤溪等地;二是部分产业和产品已在具有相当知名度。如在生态旅游方面,泰宁已是世界级地质公园。在林竹方面,“青山牌”皮卡纸、“饶山牌”拷贝纸、“永林蓝豹牌”金刚板、“企鹅牌”胶合板、“天河牌”竹凉席、“孟宗牌”笋干等产品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绿色食品方面,“三早”牌系列莲产品、“三雪”牌中华猕猴桃汁、“文鑫”牌建白莲已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闽江源牌”绿茶饮料,“黄花梨”已申报成功“国家无公害食品”;三是已出现一些新兴的绿色产业。如清流的苗木花卉产业(清流的里田花卉基地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基地)、明溪的生物制药产业(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畜牧业(清流的肉羊养殖、明溪的肉牛养殖)

根据目前实际,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1.资源比较优势,表现为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三明是我国南方主要林区之一,享有##“绿色宝库”的美誉。三明市现有森林面积264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毛竹储量3.8亿株,各类竹林面积400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地处##西北部的武夷山脉中段,丹霞地貌分布面积大喀斯特地貌的岩溶洞多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点)有58处,其中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4a级旅游区,1个国家2a级旅游区,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为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改政策优势,表现为林业改革已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三明是国家率先推进以林权到户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地区。目前许多县(市)已对农户发放了集体林权证,明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确保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金融部门以林权证为抵押,加大了对林农的资金投入。

3.交通改善优势,表现为三明的交通设施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在公路方面,京福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邵三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正在建成或建设中。二是在铁路方面,除原有的鹰厦铁路外,长汀至永安铁路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向莆铁路已纳入铁道部“十一·五”规划。三是在航空方面,三明机场的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已在招商引资中。这些交通设施条件的变化,拓宽了山海协作通道,有利于绿色产业的集装箱产品直接运抵福州、泉州、厦门,为构建绿色产业带,推动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当前金融在支持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方面

1、金融部门还未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认识支持建设绿色产业带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未把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产业带有机地统一起来,没有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把绿色产业带的构建作为信贷培育的主要方向;二是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意识不强。由于绿色产业项目技术性较强,且具有不确定性,前景难料,金融部门普遍存在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三是货币政策服务滞后。现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大多数是针对大中型企业或中小企业的,很少是适应绿色产业发展需要的。

2、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创立品牌方面办法不多。一是信贷品种缺乏,如三明的商业银行至今未发放以品牌等无形资产为标的质押贷款。二是培育绿色产业创立品牌的货币政策缺乏商业银行也没有制定适应绿色产业品牌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和服务方式。

3、金融机构在绿色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投入主体没有明确界定。如“农户”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已明确为农村信用社,但“基地”和“公司”两个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尚未明确定位。

4、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绿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政府来说,由于当地财政支大于收,对绿色产业的投入捉襟见肘,上边的专项资金也很有限,往往还不能及时到位。从金融部门来看,一者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仍是围绕着水电、烟草、电信等优势行业,而绿色产业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商业银行仍不愿过多参与,二者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后,基层行贷款权限受到很大制约,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上力不从心,如对林竹产业,永安市投入贷款24582.5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市贷款总量的7.52%,而其中永林集团占了85.6%,该市共有木竹加工企业203家,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只有34家,占16.75%,大多数木竹加工企业包括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都无法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又如对生态旅游,泰宁县投入基础设施贷款8600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县贷款总量的16.16%。再如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商业银行介入较少,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监管部门单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资本金10%的监管条例制约,无法满足生产大户的信贷需求,如今年前5个月,建宁县有3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贷款申请都在300万元以上,农村信用社受单户贷款比例限制而无法放贷。

5、绿色产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产业由于受季节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产品的市场风险较高,一旦风险出现,大部分将转嫁给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部门上,由于当前金融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且当前基层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通过担保机构分流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仅依靠金融部门自身提取的呆帐准备金进行补偿还远远不够。

四、金融支持构建绿色产业带加快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金融部门对构建绿色产业带的认识水平。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金融部门探索经济金融双兴共赢的最佳契入点,也是支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对金融部门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金融部门有必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看待发展绿色产业,积极介入绿色产业的发展进程。通过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共赢”,并促进农民增收。

2、发挥人行在支持绿色产业带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一是制定金融部门支持发展绿色产业的措施意见,明确支持重点,加大对绿色产业在资金、结算、咨询、信息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二是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信贷投向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发挥利率等价格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利率浮动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在绿色产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金融的杠杆大力促进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保证生产绿色、循环绿色和生态平衡。

3、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品打响品牌。一是试办以商标品牌、企业主信用、未来收益作抵押的无形资产贷款业务;二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牌实施不同的信贷支持策略。对企业原有的知名品牌,商业银行要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证企业现有品牌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并最终向国际知名品牌进军。对正在创建的品牌,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给予不同的支持,若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市场供不应求,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企业在创建品牌时,要优先给予支持。

4、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例如积极推广林权证质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使林农手中的林权证通过抵押贷款形式变为流动资金,有效解决了林农扩大林业再生产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是一种符合林业特点的资产抵押贷款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推广永安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林农的受益面;又如在绿色产业链中推广运用商业票据,扩大票据融资;再如试行银团贷款制度。对在绿色产业中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通过银团贷款解决大额资金需求。二是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以当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正进行改革为契机,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三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委托贷款支持。四是鼓励绿色产业中的部分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五是激活民间资本。在绿色产业中采用独资、合资、股份等方式,把外地资金引进来。

5、改善对绿色产业带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选好项、立好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二是用足用好用活货币信贷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市场发展前景,信誉良好,有还本付息能力的绿色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绿色产业企业采用综合授信办法,签订有一定有效期的最高额担保借款合同,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在授信额度和有效期限内自主决定借款或还贷,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四是重建县域金融体系,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试办金融租赁、典当融资业务,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