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7:52

建筑设计特点篇1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民用建筑;设计特点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形式与功能越来越变得多样化,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设计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的设计也应充分体现出民用建筑的整体要求和质量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建筑设计的水平较高,那么民用建筑更具安全性、可靠性及功能性。

1现代化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现代化理念下的民用建筑设计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建立高度符合人们需求以及高技术会计师的设计标准,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时,我们通常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树立以人的需求为基本条件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一定要积极配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充分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必须能体现对人的关心。具体方法就是,首先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室内功能设计、周边交通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多方面研究,达到人们对建筑的高标准、多层次的需求,为人们创造出清洁、舒适、环保、健康、合理的室内建筑空间。其二,节能环保原则。绿色环保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更多地选用能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让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工程选用建取建筑材料时,应优先考虑本地的建材,从而节省了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第三,经济性原则。建筑材料的经济性,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建筑设计能够良好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性原则。它主要是指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能够降低施工成本的新型材料以及新技术,它着重强调的是在施工材料使用过程中要经济运行,尽量降低工程对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比如:采用先进的生态学设计理念,利用好自然采光以及通风等方式。第四,因地制宜原则。在社会展的新型下,建筑设计方案必须与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把建筑和周围的自然条件、土地特点等客观条件综合在一起考虑。重视建筑周围环境以及土地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风格上,设计人员应当首先考虑建筑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在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耗上尽量压缩。尽力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降低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各类能源的过度消耗。最后,在绿化的环节上,我们应该考虑当地特殊,引用当地物种,减少绿化过程中,因植物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资源消耗。

2现代化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特点

现在的民用建筑多向商品经济发展,居民使用的住宅设计质量飞速提升,已经出现了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出现了更加繁杂的居民住宅设计样式。于是在民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也适时地显现了出来。现代化理念下的民用建筑设计从结构上看存在以下特点:

2.1人性化设计,注重实用性以及美观性

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故在建筑设计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建筑物的室内设计,交通情况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统一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要求,实用的,美观的建筑环境。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民用建筑设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建筑周边要有健全的交通设施,以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在小区内建立自行车棚和地下车库,停车场内应当人车分流。做到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不影响小区整体的美观。为了方便人们出行,自行车车棚最好建在离住宅更近的地方。(2)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建筑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的是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能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更安全的出行以及更便利的居住环境。无障碍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成功建筑的细节,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应有的配套建设以及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具体应体现在:要在住宅入口处设置坡道,用以方便轮椅通行,坡道两侧设置扶手。室内的一切生活娱乐设施都要细致的考虑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特殊要求,在利用空间时,注意轮椅回旋面积以及空间的通过性能。另外,住宅电梯的桥厢深度也要满足医院救护担架的出入要求。(3)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合理对小区进行整体布局,提高绿化面积,增加小区绿植,提高小区人们生活舒服度。设计者在做某一设计之前,头脑中要对所设计的整体有清醒地认识。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宗旨,确保建筑最大限度的服务人的生活。在体现建筑的宜居性和美观性要求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怎样人们的生理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多项关系,以期达到建筑综合满足使用、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等各种要求;同时,还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建筑与人文相得益彰,并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

2.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体现节能设计

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建材工业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能够充分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传统的建材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一些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结构早已被更新式的现代材料结构取代。现代材料结构不但减轻了建筑自身的重量,而且还扩大了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在节省耗材方向已经有很大的成交往。并且,一些新型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诸于人力、财力等成本。因此,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充分的发挥循环利用的理念,是促进建筑行业中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节能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行业中可使用的绿色能源有很多,比如:生物能、地热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其中属太阳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太阳能技术的种类也最丰富。它在建筑上,可以应用在采暖上,它有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者,应该尝试这些绿色能源的应用,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2.3做好内部设计,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从我国民用建筑的内部设计来考虑,内部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户型和室内面积的合理性、通风与采光较好、洁污分区等满足要求以及动静结合等。在我国,中小型的民用住宅较多,应对住宅面积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分配面积时,应充分考虑到住宅的实际使用功能、家具以及人员活动等实际情况和交通流线。任何一套住宅都应配备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功能空间。另外,也可以利用空间结合的方式以及角落等设施作为储藏空间,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可使用面积。

2.4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是否处理好人与建筑以及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建筑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系的小空间,同时,这个空间又能很好的融入到环境当中,并且破坏环境,实现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建筑设计要和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不损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能够长时间的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在建筑原料选材时,我们要注意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必须选用对人体无害的建材,以防止建材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辐射以及有毒气体等危害;同时,建筑设计者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能够为人们的需求服务。结合自然环境与室内空间实现对自然文化的延续性,达到自然过渡,尽可能多的保留自然美景。在设计前充分调研当地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尊重地方特色文化,在建筑能吸纳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建筑工艺。

3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都在不停的完善与革新,人性化设计、节能设计以及生态建筑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不断出现。只有多从这些角度共同出发,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民用建筑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超,赵磊.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31.

[2]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建筑设计特点篇2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建筑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工业建筑是指从事各类工业生产及为生产服务而建造的房屋,俗称为厂房。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因此对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及施工等,都有很大影响,一般工业建筑具有如下特点:工业建筑有着体量大、层高较高的特点,为满足室内通风、采光的需要,屋顶上往往需要设置天窗和采光带;建筑设计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工业建筑在总平面布局、单体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各工艺衔接的关系,并且要充分考虑整体物流的需要;工业建筑中会有众多的生产设备,而且生产设备体量较大,各部分生产联系密切,因此建筑内部应有较大的通畅空间。

二、民用建筑设计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民用建筑就是指给人们提供日常住所、活动场地的建筑物,不一样的人群要求民用建筑具有不一样的功能,然而不一样的功能又决定了民用建筑具有不一样的结构外观,民用建筑也可以定义成使用一定数量的材料、一定水平的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工程实体,民用建筑设计的精华体现在:把设计工程师的构想转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这一奇迹般的转变过程,不仅说明了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民用建筑使用不同的结构便会有不同的受力特点,普通砖混建筑和墙是典型的受力结构,因而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砖混建筑和墙等受力不强的地方设置门、窗等,如果必须要在砖混建筑和墙等受力弱的地方设置门、窗等,那么首先应在其上面铺设预制过梁之后才可施工,对于设计高层(超高层)民用建筑时应首先考虑使用框架结构,因为墙中到处布满钢筋,所以门、窗等位置要计算准确,以防止事故发生,对于框架结构,其主要受力地方是梁、板、柱,外墙受力很小,因而可以在外墙上设置落地窗、百叶窗等,这既可以使建筑物美观大方,还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

民用建筑设计的环境特征民用单体建筑是整个规划群体中一个分体,民用群体建筑则是整个城市规划一个分体,民用建筑设计者所设计出的民用建筑,在内外空间组合及建筑风格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单体与群体配合。考虑民用建筑与周围地形、绿化环境相一致,使民用建筑与室外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建筑设计者在山区规划民用建筑,应顺山势起伏来设计民用建筑布局与形式,将山势与民用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高低错落、复杂多变的建筑布局。此外阳光、朝向、气候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民用建筑外形及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屋顶设计,南北方就因气候不同而设计不同,南方雨水多,在设计民用建筑屋顶时一般采用坡屋顶,设计坡屋顶可以便于房屋排水,而北方气候干燥,雨水较少,设计平屋顶即可。

三、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设计不同之处分析研究

1、设计程序不一样

工业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比民用建筑多一个艺术资料,在进行工业建筑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进行工艺设计,之后再对工业设计人员提供的工业设计资料进行分析。进行工业建筑的形式和结构进行选择的时候会有一些因素影响,比如工艺和设备还有生产操作还有生产要求等等。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与工业专业进行详细的交流,根据不一样的要求进行不一样的设计。厂房就是为生产进行设计的,所以进行厂房设计的时候必须满足的就是工艺要求。在工艺设计人员进行不是的时候会和结构设计出现一些矛盾,所以结构设计的时候要进行的进行协调,不给施工带来麻烦。

2、工业建筑只注重实用性而不注重人性化

很多工业建筑只是为了生产而建立,一切都是为了生产而服务,并没有人性化的设计,但是在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才是主体,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产环境,那么又如何让制造效益。所以,在现在的建筑中,设计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生产观念,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只有为劳动者着想了,劳动者才会去主动的工作,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上,要做到工业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让那个员工的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对这个环境有亲切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创作出最好的业绩。现在,“人性化设计”这一理念虽然在现社会中很少有体现,但是在将来,他会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并加以运用。

3、服务的目的不同

根据平常的状况可以看出民用建筑最终的用途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工业建筑都是运用到生产需要,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设备的安全和让生产顺利的进行。工业建筑就是为生产提供方便的地点,也是人们进行集约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工业建筑必须能够进行生产和运输还有存库等效果,不仅如此还要为人们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4、荷载的作用是不同的

荷载值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框架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计算荷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考虑静荷载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动荷载的作用。另外为了满足工程建设中,设备的摆放、维修、更新等多方面的要求,露面的何在要求较高。在很多的建筑工地都有吊车,那么吊车就会有吊车荷载,吊车的荷载是由两组移动的荷载所组成分别是竖向上的垂直轮压和横向的水平制动力,最大可承受got的荷载量,吊车的荷载一般都具有冲击和振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吊车还是重复荷载,据计算在五十年之内,重量级的吊车的工作的荷载重复次数能达到大约五十万次左右,小一点的中级吊车荷载重复次数也达到了二十万次左右,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要考虑到机器的疲劳度,荷载值的计算。还有,众所周知,工业建筑的抗震能力不高,是由于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并不均匀,建筑的重心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很多的楼层板面有错落的现象,一旦发生地震,整个大楼就会发生扭曲,所以在计算荷载,应该及时的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

四、工业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问题分析研究

1、生态化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理念。有关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建筑的探讨,已从建筑理论的研究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并与新建筑形式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

2、节能省地

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但工业企业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发展节能省地型的工业厂房,严格控制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并加强监督和监管,仍是今后工业建筑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

3、人性化

以人为本,摈弃只重生产工艺要求,轻视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的倾向,致力于真正体现与对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建筑是时代的要求。工业建筑中的空间及环境与人相融合让人们置身于良好环境中产生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运用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原理,创造满足生产和人的行为需求的建筑环境。

结束语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大量创作实践过程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目前已步入了完善和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工业建筑设计领域中,尚有需要改进、提高、完善、充实的方面。建筑师的责任是在一个工程中主要进行功能、环境景观、造型、美学的总体构思使工业建筑设计达到既能满足建筑艺术、空间和色彩、建筑环境要求同时又能满足工艺生产的特殊功能要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彬传对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2012

建筑设计特点篇3

建筑结构形式

建筑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案,运用大量的建筑材料,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建造起来的,如果离开了工程技术和将建筑设想变成物质的基础,就没有建筑艺术,因此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并反映出结构的特点。不同的结构形式其受力特点不同,反映在体型和立面上也截然不同,如砖混结构由于外墙要承受结构的荷载,窗间应保有一定的宽度,因而立面开窗就受到严格的限制,其外部形象就显得厚重,而框架结构由于是梁柱承重而外墙是围护墙,建筑立面开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大面积开窗或形成带形窗,甚至取消窗间墙而形成完全通透的形式,外部形象显得明快、轻巧,较大的空间结构也为大型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使用空间,外型对称的建筑容易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给人以严谨、端庄、雄伟的感觉,常用于纪念性建筑或其他需要表现庄严、隆重的公共建筑,如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外型不对称的建筑布置较灵活,通常利用不同的体量、材质、色彩、虚实变化来达到不对称均衡的目的,给人以轻巧和活泼的感觉,同时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又丰富了建筑物的外观形象,使建筑造型千姿百态,在建筑设计中要妥善利用结构体系本身具有的美学表现力,根据结构特点巧妙地把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材料和施工技术

装修材料材质不同,其艺术表现效果明显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建筑作品的外观和效果,色彩与质感是材料的固有特性,它直接受到建筑材料的影响和限制,对于一般建筑而言主要是通过材料的不同以及色彩的变化使其相互衬托与对比来增强建筑的感染力,一般来说,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暖色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扩张;冷色使人感到宁静、收缩;浅色给人明快;深色又使人感到沉稳,运用不同的色彩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建筑性格、地方特点及民族风格,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中材料的运用、质感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表面粗糙与光滑都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粗糙的混凝土和毛石表面显得厚重坚实,平整光滑的面砖、金属材料及玻璃表面则令人有轻巧细腻的质感,一般来说采用单一的材料容易统一,但处理不好就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运用不同材料质感的对比可以获得生动的效果,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体型和立面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材料质感的特性,巧妙处理,有机组合,有助于加强和丰富建筑的表现力,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施工技术的工艺特点也形成特有的建筑外形,尤其是现代工业化建筑,如滑模建筑、升板建筑等,对建筑造型都有一定的影响,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总之,现代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城市规划和场地环境

单体建筑是规划群体的一个局部,建筑物处于群体环境之中,既要有单体建筑的个性,又要有群体建筑的共性,群体建筑是更大的群体或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所以拟建房屋无论是单体或群体,其体型、立面、内外空间组合及建筑物风格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与规划中群体建筑的配合。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应该与平面、剖面设计同时进行,并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城市规划、场地设计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设计出建筑体系和立面的雏形。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在平面、剖面设计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面,再由局部到整体,不断推敲、协调、深化,使建筑达到内外完美的统一。由于建筑物始终处于自然界中,因此建筑物设计时必须对自然条件有充分的了解,气候、朝向、日照、常年风向等因素也都会对建筑的体型和立面设计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为减轻阳光的辐射和满足室内的通风要求,可以采用遮阳板和通透花格,使建筑立面富有节奏感和通透感。同时还要注意与周围道路、原有建筑呼应配合,考虑地形、绿化等基地环境协调一致,使建筑与室外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社会经济条件

建筑设计特点篇4

关键词:外墙;装饰设计;色彩

在建筑设计中,外墙装饰不仅可以保护建筑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很好的美化建筑的外观,提升建筑的美感。因此在进行外墙装饰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施工质量,还应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分析装饰艺术和色彩,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和构成都会对居住者产生影响,而外墙的色彩可以作为视觉元素,更直接的可以代表建筑物的风格特点,运用好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可以使建筑艺术具有观赏价值,给人视觉冲击力。

1建筑物外墙中的装饰艺术

在各种形式的建筑物中,外墙的装饰艺术独具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外墙装饰艺术的功能性

装饰艺术是一种工艺设计与结构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必需的符合建筑物本身构造的功能性,只有具备了功能性,外墙装饰艺术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在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中,必需要结合外墙的使用功能,在做装饰艺术设计中,切忌华而不实,要能够采用具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在增强建筑外墙艺术美感的同时,还要提高建筑外墙的耐污性和耐水性,实用的同时有效延长建筑外墙的使用寿命。

1.2外墙装饰艺术的美学性

1.2.1外墙的传统美学

我国传统的外墙美学,表现在民族民居的外墙形式多样性,传统的外墙材质主要有青砖、石块、木头或者是泥巴,并且经过建设者的多种处理,产生不同一般的艺术作用,例如民间流行的马头墙,白族的墙彩,或者宗教建筑外墙的砖雕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1.2.2外墙的自然美学建筑外墙的自然艺术美学是指将大自然中的河流、山川、森林花草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物更加的贴近自然。能体现自然美学的外墙设计与当地的自然风景是密切联系的,例如贵州地区的石板墙,毛竹地区所特有的毛竹墙。这些外墙都表现着自然形式,体现自然的艺术美感。

1.2.3外墙的现代美学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建筑外墙设计更加具有现代意义。许多外墙设计加入了多媒体技术,使整体设计更加亲近自然,也突出了外墙的艺术美感。现代化的艺术外墙可以从一方面来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程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和工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使建筑外墙更具有现念和内涵[1]。

1.3外墙装饰艺术的体现

外墙装饰作为建筑物的室外装饰艺术,对于建筑物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物的尺度及体积都比较大,所以外墙装饰也占据着建筑物外部的主要空间环境,甚至有的还是外部环境的主要体现,人们观赏建筑物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外墙装饰,因而建筑物外墙的装饰艺术是直接的影响着建筑物的整个外部环境。外墙的装饰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建筑物整体的装饰设计原则确定了设计的整体方法,并且设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具体来说,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应从整体效果的考虑出发,时刻牢记整体装饰的把握放在首位,以设计的宏观控制为基础对各个分开部分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时刻认识到分开部分的设计在整体设计中的要求和地位,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影响和融合,另外还需要将具体的部分层层深化到施工建筑的各个领域中。这样整体与部分相结合考虑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外墙装饰的艺术性,还可以达到外墙装饰和整体建筑设计相互统一的目的。外墙的装饰艺术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形式美,不能只关注于建筑外部的华贵亮丽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意义,应注重建筑物存在的功能价值。从美学角度来说,建筑艺术的雕饰美和天然美必须要和建筑物本身的价值和设计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够使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达到和谐统一,将建筑美学和建筑功能完美融合。

2建筑物外墙装饰与色彩设计

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中,色彩以其独有的视觉艺术为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带来生机,使人们的生活增添美感、带来喜悦。建筑物的风格无论是端庄秀丽还是典雅飘逸,在建筑物外墙的色彩艺术运用中都有突出体现。色彩设计作为特殊的造型艺术可以体现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并且与建筑外部环境相得益彰。优化建筑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可以提升整体的建筑艺术水平,营造出良好的装饰氛围,突出建筑的特色。在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外墙装饰目标物及背景的关系,用环境背景来衬托目标建筑物,使建筑外墙的装饰亮点突出,细化外墙装饰中的亮点,达到视觉平衡效果。另外,色彩设计作为一种装饰手段,不仅可以体现建筑物的外界范围,还可以作为建筑物的色彩标志。

3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类型

3.1外墙绘画

在建筑物的外墙绘画中,一般采取纯艺术性的绘画或者是超现实主义画作,既能达到美化建筑外墙的目的,又可以给观赏者视觉冲击,通过绘画色彩的运用使建筑物与整体环境相融合,提升建筑外墙的艺术性[2]。在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中,墙体绘画采用合理搭配色彩的方式为建筑物增添色彩,又调节气氛,如在工业建筑外墙的绘画上,采用清新绿色的色彩设计,可以调节沉闷的厂房,带给使用者好的心情。

3.2人性化色彩设计

针对不同建筑物的功能不同,外墙的色彩设计可以从使用者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视觉体验,将色彩搭配设计的具有引导性,使建筑物外墙的色彩设计更加符合建筑本身使用的需要。图1中所展示的幼儿园外墙色彩设计,既体现出建筑色彩的装饰功能,又要符合群众的主观需求,因此在图中的幼儿园外墙色彩设计中采取了柔和的颜色,并且结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以黄色、绿色为基础色,蓝色作为点缀,构建出整体的色彩基调,使整体建筑色彩轻快、明亮,提升了建筑的立体感。

3.3运用自然色彩

在建筑外墙装饰的色彩设计中,可以结合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外墙色彩构成对比,运用融合、烘托等不同的表现手段,以建筑地理环境为基础,合理采用周围环境及植物等材料,例如在外墙构造植物绿化带,用绿色植物的色彩搭配来凸显建筑的整体品味,衬托出建筑外墙的装饰艺术,使外墙色彩艺术丰富生动。

3.4大面积的外墙色彩运用

大面积的墙面色彩设计可以吸引观赏者的视觉,色彩设计可以应用亮色为主色,并且运用明暗对比突出建筑的局部特征,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来设计合理的色彩方案。对于市区内人口密集的建筑设计,一般缩小建筑规模,在色彩设计中可以采用亮色,并且在局部运用暗色来凸显设计特色;对于郊区人口较少的建筑外墙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应用灰色、棕色等暗色,以免产生视觉盲区。

3.5提高色彩装饰作用

对于建筑外墙装饰,色彩设计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视觉原色来体现,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建筑需求者的想法,考虑到他们的需要来构建外墙色彩主色调。在建筑外墙上,运用色彩来传递空间、功能的诉求,并且在局部中运用建筑设计理念,提升色彩装饰的作用,增强外墙色彩带给人的主观美感,强烈感受到建筑物带来的氛围,如图书馆的静谧,咖啡厅的轻松,游乐园的热闹,这些都可以通过提高建筑装饰的色彩设计来实现。

4结语

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艺术中,合理应用和丰富色彩设计,不仅起到装饰效果,还可以实现建筑外墙和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凸显建筑物的特色,提升整体城市的建筑外墙装饰水平。

参考文献

[1]牛彬.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及色彩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114-114.

建筑设计特点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环保;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不同建筑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一个要素就是要从区域环境以及城市环境改善的角度作为出发点,通过实际条件、环境的不同,来进行建筑风格制定,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于季风、太阳能等方面的地区气候定性因素加以应用,促使节能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建筑设计方面也需要对于各环节的地域性特征加以考虑,满足建筑本身对于地域性特点把握的需求。下文主要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对于地域性特点加以把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场所,必然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直接制约和影响,与建筑地域性有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和资源三部分:

1、气候条件

具体的设计体现在平面布局、立面处理、材料构造以及景观设计上。比如:一个地区的日照、风向、温度和降雨量,都可能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朝向、体型、门窗、材料和遮阳设施等细部构造。各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的巨大差别常常是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真实反映。生物气候学建筑是生态建筑的前奏,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完全生态的,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具有最低能源消耗的生态学的建筑。

2、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是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向和心理认知。比如日本东京都港区的neC超级塔,它采取与周围建筑大致同高的50米高的底层部,其上架空约15米后而设置的中层部分、进而是最上层的高层部分,它们呈现三段式的逐级向后退缩的构成形式,不仅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利,而且能和谐地与城市环境融合。

3、资源条件

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早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史中,地区的资源条件为建筑地域性原则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

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1、广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广义上呈现出的地域性,实际上就是形容建筑结构体系本身在不同区域之下所呈现出的风格。首先建筑设计要受到诸如当地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得炎热地区与寒冷地区的建筑明显的显示出不同的风格。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由于所处的小环境的差异也会直接的导致建筑设计上的差异。例如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的日照时间长,并且高温多雨,为此当地的人们形成了崇尚户外活动以及在建筑上体现出的淡雅明快与轻巧通透的建筑风格。

2、狭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狭义的建筑地域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小区域中的建筑设计特点的体现。例如建筑地段的地貌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建筑周围的建筑环境等。这种条件对于城市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影响建筑平剖面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甚至建筑形貌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建筑师要充分的认识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使用生态的眼光看待城市建筑,在尊重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当地特点的建筑。并且在此基础上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结构功能进行选由于融会贯通,从而打造出建筑设计精品。

3、建筑文化中的地域性设计的

建筑文化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建筑文化是经过历史的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建筑物质以及建筑精神的集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建筑深深的烙上了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甚至是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烙印,可以说是社会与自然的产物。正是基于此,各地的建筑才会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类型。也同样是由此而带来了建筑与文化的研究热潮。而这篇文章也正是基于此进行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的论述。

三、建筑在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施工技术

一、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高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在闹市区商业街的特殊环境条件下,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对浇捣混凝土等作业可能产生较大污染的施工过程需要安排在夜间进行,但相邻的建筑如高档住宅等又对声、光污染的敏感性很强。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高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

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如上海港汇广场建设中,针对地面没有施工场地的特点,将生活设施设在裙房顶,并相应设立了生活污水的排放系统。在底层人货电梯的部位设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平台,通过平台将固体废弃物直接装车清运,避免了中间污染。

二、深基坑施工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高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深基坑施工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围护方案优化、土方开挖过程优化、信息化施工等来实现。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比如说在上海长峰商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长峰商城基坑面积约22000m2,主楼基坑最深处达-22m,又紧邻营运中的地铁2号线和3号线,最近处仅1.9m,且地处市区建筑高密度、施工场地狭窄的区域。在深入调研和方案比较之后,采用逆作法和缩小施工块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为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设计本身作为一项能够充分发挥出建筑特性的工作,除了要使得建筑能够达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以外,还应当要对于地域性的特性加以把握和运用,促使建筑能够增添更多的艺术性气息。建筑文化之中所隐藏的相应非物质基因,不单单是表现在利用不同措施来赋予相应设计风格方面,实际上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新颖的环节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建筑本身所必须要运用的特质。特别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地域性空间、意义等加以融合后,各个元素能够激发出一种良好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潘曦.浅谈建筑地域性的回归[J].华中建筑,2011(1).

建筑设计特点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特点;节能;方案

节能环保,打造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也在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应对能源资源紧张,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大量的建筑尤其是运用新材料的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导致建筑耗能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国家建筑协会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30%左右,且仍在呈快速上涨趋势。建筑电力能耗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在电气节能设计上进行节能降耗已势在必行。本文从分析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入手,提出从建筑照明、供配电系统及电器产品的选用等角度探讨了建筑电气的相关节能措施。

一、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建筑电气是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从电气设计角度出发进行节能设计必须仔细分析其特点,按照其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建筑电气的特点简单说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设备用电负荷需要精确计算。负荷计算是否准确对合理选择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有决定性作用。二是需要进行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三是终端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既与节能环保密切相关,而且与建筑装饰美观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四是防雷和接地设计。高层建筑的日渐增多,雷击风险也在日增长。防雷设计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系随着高层建筑的原来越多而显得日益密切。

二、建筑设计上的节能方案

(一)减少变压器的能量损耗

建筑电气对变压器的依赖性非常强,变压器在长时间的运转下造成的能耗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目前施工单位和物业片面追求高容量的变压器,导致变压器的真正潜能未能充分释放,而且还造成能耗的无效浪费。因此在安装中最好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如选用节能型变压器。变压器的主要损耗多表现为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我国每年变压器空载损耗多达5万元每千瓦,这其中主要是由于普通变压器的大量使用,而节能型变压器在避免空载损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叠片式变压器等,但这些变压器虽有点多但一般价格比较贵,需要根据用电负荷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设备运行费用,对负荷进行合理分配,选取容量与电力负荷相适应的变压器,使其满负荷高效运转。

(二)减少线路上的能量损耗

电气工程对线路的使用量和消耗量非常之巨,据有关统计,线路的损耗约占输入电能的4%左右。分析来看,建筑供电方式和导线横截面是衡量线路损耗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设计时,在满足允许载流量运行电压损失等各种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建筑的规模用电负荷性质及容量,使电气位置合理的靠近用电负荷中心,另外应按经济电流密度合理选择电缆及导线的截面,从降低电能损耗。以设计横截面大小为例,以截面为1平方毫米,长度为1米得铜芯线在20摄氏度,电阻值为0.018欧作为计算条件,按照公式R=p*L/S(p电阻系数;L长度m;S为截面mm2),那么240平方毫米的铜线、长度500米、电阻为0.0375欧姆假定电流100a,导线两端的电压为3.75V。那么其消耗的功率就是37.5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S截面积越小意味着耗能值R越大。所以,对于较长的线路,在满足载流量、热稳定、保护配合及电压要求的前提下,在选定线截面时适当增大一级导线截面积,这样能很好地达到节约能耗的效果,而且更具经济性。

(三)在终端照明系统节能

工业建筑照度标准可按照《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确定照度,民用建筑照度则按照《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进行选择。从照明设计上入手进行,考虑到照明系统的节能计既涉及到相关的照度、色温、显色等指数,还要关注到电气照明设备的耗电量与照明方式、用电使用时间、照明设备耗、房间面、照明器数量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可从以下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合理选择高效节能电光源。如照明光源应选择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高效光源。面前LeD灯节能环保效果要远好于普通的显示灯,值得推广。二是智能化控制。智能化控制有助于长时间自动进行照明控制,具有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等特点,如LeD智能照明系统,代表了未来照明发展方向。另外,建筑物应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采用透光性能较好的玻璃幕墙。三是合理选择照明线。照明系统可由单相二线、两相三线、三相四线三种方式。由于供电三相四线式供电比其它供电方式线路损耗小得多,因此照明系统应尽可能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

三、小结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是个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的过程,而且正日益向着自动化、节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进一步说明了电气化建筑对电气设备的运用程度将越来越高,越来越频繁。因此,从电力设备、线路改良和照明装置等传统方面进行节能设计依然还有巨大的价值空间。另外,由于建筑电气设计对技术性要求非常高,所以电气设计专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确保设计和安装质量,同时在设计出要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理念,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节能性等角度综合考虑,提出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在满足设备各项运行指标的同时,使节能降耗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丘慧萍,仇洋.浅谈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02)

[2]曹国熙.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8)

建筑设计特点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的今天,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节能建筑能耗水平大部分只能接近德国1995年《保温法规》的水平,少数项目略高于1995年德国的《保温法规》水平。其次,因为缺乏低能耗建筑标准规范,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还不高。最后,在施工工艺水平和产品材料性能方面也存在不小差距。另外,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所需部件缺乏标准规范,质量也良莠不齐,缺乏对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可靠支撑。低能耗示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比较严密的质量监控、技术指导,也缺少能耗数据连续测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难以确保实际竣工验收后示范项目能达到设计节能率。但是,有充足的技术支持、节能减排要求、百姓的热切期盼、政策支持……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启蒙期”会很快过去。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主流建筑、常态建筑。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给出的定义,对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必须体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包括规划设计、建材与建筑部品的生产加工与运输、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处置和再利用;应该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此外,绿色建筑还应是环境友好的建筑,它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适用需求的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2、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绿色建筑是为环境而设计,在保证建筑应有的基本使用性能之余优先考虑环境属性,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由此可知绿色建筑设计的两个基本特点:(1)讲求建筑物的环保性能,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2)需要统筹的时间跨度大,涵盖开发策划、方案形成、施工建造、使用管理到废弃、再利用的整个过程。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

最初,绿色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居住与使用的空间,使得人类的各项要求得到满足。绿色建筑相对于普通的建筑而言,其功能并未得到改变,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维持自然的平衡,因地制宜。

3.1、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以人性化、舒适为首要原则,从根本上体现出来对于人类的关心。所营造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休闲与工作的空间。其主要体现在无公害的建材、优良的通风及采光条件等。

3.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经济效益,真正的做到能源与资金的最低消耗率。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本着简单、节约的原则,例如在设计门窗位置的时候,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室内布置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大的改动。另外在选择能源的时候,还得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尽量的利用各类的可再生资源。

3.3、整体环境优化的原则

在环境之中建筑是其中一部分,应该与周围的环境交相呼应,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最优的环境效益。建筑设计的关键之处就体现在对于建筑以及周围生态平衡、协调的进行规划,从根本上遵循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将其中各个因素进行配置,最终来优化其整体的效果。

4、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4.1、绿色建筑的平面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果建筑朝向设计的良好,就可以避免过多能源的消耗。因此,设计人员根据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光照,有必要对其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方向主要朝南向。朝南向的设计可以为建筑预留出更多的有用空间,避免夏日阳关直射的同时保证冬季日照。建筑的体型是影响整个建筑能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建筑的体积,合理的计算,对建筑平面进行设计。

4.2、采光设计策略

阳光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室内环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主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地理环境与气候,合理的进行采光设计。认真计算,明确单宅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建筑之间的采光的需要。

4.3、践行节能与节地的环保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践行节能与节地的环保理念,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保持场地的生态。在对建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保持规划范围内原有的自然水系和生态环境。在注意水系与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其进行合理融合,运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河道,将各种自然环境相互利用。以弥补建筑工程建设对自然城区的破坏。其次,屋顶的绿化。现今,设计师受到现代艺术影响,在对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实行对屋顶设置花园,花园的面积占屋顶面积的50%以上。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的利用资源,还能够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等作用。第二,维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室外风的流动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通常情况下,室外通风量不能太小,以促使自然风。最后,透水铺装。

5、绿色建筑的设计趋势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从设计目标上看,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设计师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应该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因地制宜,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公众需要,按照当地的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尽量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从节能、绿色技术硬件的推广应用走向绿色生态社会新风尚的建立。

总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推出,绿色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改革的目标。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绿色建筑逐渐被引进。实际上“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设计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因此,在各种局面驱动之下,绿色建筑开始渗入进建筑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张静.绿色建筑整合设计过程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0.

[2].绿色建筑设计的公共交互系统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6.

[3]杨鲁宁,王剑,马向阳,杨淑华.我国绿色建筑的特点分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J].山东环境,2003,06:4-5.

建筑设计特点篇8

[关键词]水工建筑;设计;施工;特点

中图分类号:U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87-01

水工建筑归属于建筑结构的范畴,其不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水工建筑有水库、水闸、船闸、码头、大坝等等。想要确保水工建筑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规范合理科学的设计和标准化的施工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水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良好质量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整体平稳运行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提高水工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能力才能实现设定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标,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水工建筑设计及施工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良好的宏观分析,合理的规划才能很好的完成水工建筑的设计及施工工作。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工作要点

水工建筑设计的原则为: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感,艺术方面的设计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感观方面的要求,通过融合自然之美、建筑之美以及社会文化之美来形成美好和谐的建筑景观。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要有完整的设计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设计的前提是要有宏观性的、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其主体建筑和辅设施必须与该项目的整体运行密切相融。另外一方面,还要掌控好整体上的工作实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不同,它的设计需求也不同,在规划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泵站的位置时,也应该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周围的配套建筑环境进行合理安排,例如:食堂、宿舍、车库等等。为了充分的利用各种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把泵站建在与市中心距离较远的地区,另外,泵站所建数量要依据当地水文的有关情况对数量和装机功率进行分别的设计。此种全方位的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对大幅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设计效果十分有利,能更好的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使用需求基础上,还可以使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便利。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

科学地对建筑空间规划和布局是建筑设计的另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依据其不同的建设所需,有效地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一定要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另外,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并确定其布置的平面形式要全面考虑到消防、建筑、水工、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甚至是各个功能建筑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最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防火性、安全性、内部交通、使用程度得到满足、利用、合规等种种的需求。

(三)严格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安全设施的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工作务必将安全保证方面的设计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泵站内和变电室相关设施的设计,务必要依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另外,还可以建立完备的设备维修体系,培训、锻炼出专业性强的维修人员,进而方便对各设备进行实时监管,对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安全事故等不必要的事件的发生。由此看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应该从安全保障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合理的、科学的设计保护设施的安装位置,使其可以顺利地发挥最大作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高度安全性,进而达到安全稳定运行。

二、水工建筑的施工特点

水工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具有与特殊性,所以其施工特点也与其他建筑不同。水工建筑的建筑所用材料以及建筑地址等都受到地质情况,地形地貌以及气象因素的影响,所以施工过程要进行综合考虑,要对水工建筑的施工特点进行重点研究,防止施工时发生意外。水工建筑施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工程量巨大,工期较长;对施工的温度要求较严格;施工的技术相对比较复杂;施工要在特定季节进行。

(一)工程量巨大,工期较长

大型的水工建筑整体体积较大,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进行生产,需要的工作量也非常的大,所需的工作时间也非常长,有的工程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施工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要求就在于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程时间,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要对工作积极热情,具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制定的施工方案要科学,同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施工,可以更好的完成工程建筑。

(二)对施工温度要求较严格

水工建筑施工之所以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混凝土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时如果温度不适当或者温度波动较大这就会使得浇筑后出现裂缝等缺陷,而水工建筑中混凝土的使用量巨大,这就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好温度,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气候条件调整混凝土等的施工工艺。

(三)施工的技术相对比较复杂

由于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不同,不同的水工建筑物的功能不同以及建筑物的工作条件不同,这就使得水工建筑物的外形以形式不同。所以在水工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及方法,通过不同的工艺来进行调整施工过程。同时,施工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也有所区别,这就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技术更加复杂。为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具有较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施工技术及工艺来保证建筑的顺利施工。

(四)施工要在特定季节进行

水工建筑的施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降雨雪天气、气温变化严重等情况。因此,施工方案制定时一定要考虑建筑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同时要考虑突发天气变化的防范措施,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在不同的天气进行不同内容的施工,充分的利用时间,保证建筑施工安全顺利的完成。水利水电工程是基础设施工程,对区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相关的问题,就会对所在区域的人们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水工建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水工建筑在满足一定功能要求的同时,人们对其设计艺术性也逐渐有高的要求。要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相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形态,形成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是一个施工周期较长、投资耗费较大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区域内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规范合理科学的设计和标准化的施工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设计方法和施工水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良好效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周珍贵.小型水工建筑设计与施工特点分析[J].四川水泥,2014,12

建筑设计特点篇9

1、影响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水平力。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在建设底层房屋、多层房屋及高层的结构设计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影响。虽然竖向荷载控制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水平荷载控制在高层建筑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中,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和楼面使用荷载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比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在竖向构件中由此所引起的轴力数值比例大出了一倍。

2、影响结构设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建筑物的侧移。建筑物的侧移在高层和底层建筑物中的结构设计区别在于控制重点不同,高层侧重于侧移的控制。随着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增加侧移的速度和变形而迅速而加快。所以一定要在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控制住水平荷载下的建筑物的结构侧移。

二、高层建筑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1、设计质量下降

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比一般的建筑方案设计要大得多,而且其设计时间期限一般较短,所给予的设计经费较少,设计任务量又较大,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任务经常出现无人接收问题,就算设计任务被接受,其设计质量也往往是差强人意。施工单位在承包一项工程后,往往会将这个工程的高层建筑设计任务进行转包,因为施工单位很少有具备专业高层建筑设计资格的,但是由于工程转包的设计单位可能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人才,此情况下往往会因为建筑市场的混乱而造成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失败。

2、参与建设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

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而当前建筑高层建筑设计行业又普遍存在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缺乏的现象,这更加突出了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除了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之外,施工单位往往也存在施工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现象。

3、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存在问题

由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等原因造成柱脚设计不符合原来的要求,柱脚设计按高层和底层建筑的不同要求分外包设计、埋入设计和外露设计三种。底层和民宅房屋常采用外露设计。在高层建筑中柱脚的刚度由底板的弹性和塑性变形决定,如果底板出现变形就会导致高层建筑的变形,建筑物的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所以设计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充分考虑或者是在进行内力分析时就要重点防止柱脚节点受到破坏。

三、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研究

1、加强监督机制对设计要求的管理

高层建筑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承包商和设计单位的设计合法资质进行审查,对高层建筑的构件质量合格性和相关单位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制作的保证能力、施工安装能力进行检查和评价。由于高层建筑设计存在特殊性和热属性,工程主管部门必需加强高层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管理严格进行审查,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对于承包企业的房屋结构的施工安装能力和结构件的制作能力进行监督和评。高层建筑符合作业要求:需要设计安装资质符合规定,并保证承包企业能按照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施工。

2、提高高层建筑设计图纸的深浅程度

在多层次、跨度较大、体型复杂还有大幅震动和高温密闭的设计时都会采用高层建筑设计。设计单位的设计资料必须满足高层建筑设计的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的要求不断改进、尽心竭力态度决定图纸的质量。这样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设计的工程师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主要负责人,必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把好建筑设计关,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能预定的时间内开始动工。提高建筑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保障有效发挥设计的科学性,使得建筑设计质量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没有深度的防腐设计,会导致建筑中的钢材出现腐蚀现象,由于被腐蚀的钢材在用于建筑结构中促使构件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小,使建筑物的建筑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所以负责设计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腐蚀问题和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有深度防腐蚀设计,一定实施最优的解决对策与最佳的设计方案来提高建筑经济性与安全性能。

3、加强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合理布局

设计方案应该根据高层建筑几个不同自身结构形式,综合考虑到建筑的形式特点。设计人员设计出最好的设计方案。前期必须对建筑的实地情况和周边的环境进行汇总和分析。组织专业的设计团队和人员对设计图纸可操作性进行确认。在进行建筑图纸编制中专业的设计人员要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图纸设计,反复进行论证图纸的可操作性,保证图纸设计的准确性。

4、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时不能只追求表面功能

要将其功能性深入化,提高其设计深度。要考虑建筑物所能遇到的多种环境状况,并根据这些环境状况来设计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能,以此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这样优质的高层建筑设计成果还能够为设计单位树立品牌和提高信誉度。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不能立刻投入施工中,要对其进行重重的审查,只有满足多重审核之后,充分保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科学性之后,才能将设计方案正式投入施工,这样能够避免设计施工的风险。

5、在进行设计工作时

建筑设计特点篇10

关键词:日本建筑;技术;实用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05-01

3・11日本9级大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但即使在经历了如此强烈的灾害之后,我们看到,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和建筑损失并不是十分严重,这不仅让我们再一次对日本的建筑设计再一次产生极大的关注。

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关于日本建筑的性质,日本史学界是这样概括和认识的:“日本建筑的样式,直至明治维新,一直是作为中国建筑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发展的。”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政府强制日本欧化,全盘照搬欧洲国家的宪法模式、义务教育体制、义务兵役制废除武士等级制度,使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革,而对于完全不同于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西方建筑,日本政府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和融入国际潮流之中,经历了从全盘吸收到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再到对世界产生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模仿和吸收国际社会有益的重要成果,并以创新的形式加以发展的特点。1870年,工程部设立了建筑部门,许多欧洲建筑师应邀到日本,设计出不少新的公共建筑。对所设计的建筑物,建筑师非常严格地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折中主义方案,每建造一座建筑,都使风格服从于功能。以文艺复兴风格表现办公建筑,以中世纪风格表现教堂等。可以说是明治维新时期奠定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基础,对于随后日本建筑的高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日本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同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期,加之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扩大了日本的影响力,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也成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获得巨大成功,从远处眺望,代代木体育馆仿佛是两轮明月拼接而成,在阳光下散发着金属般的光芒。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同时将建筑设计中审美与实用进行了巧妙的完美结合,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健三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代代木体育馆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作品得到了日本和各国建筑界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这幢建筑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准的标志,丹下健三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及其他国际大奖。在1960年的东京规划中,他提出“都市轴”理论,对此后的城市设计影响深远,“锁状交通系统”、“能够交流的立体建筑”等新概念,再次给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1965年日本高层建筑就进入了了它的大发展时期,并通过电子计算机检验高层建筑新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在能保证安全之后,撤消了1931年对于建筑高度的限制,36层的东京三井霞关大厦,47层的东京新宿京王广场旅馆,52层的东京新宿住友大厦和55层的三井大厦相继建成;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建筑和结构主义思潮引起关注,日本建筑师凭着敏锐的触角对这些新的设计观念手法进行了尝试,如矶崎新的筑波中心被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20世纪70到80年代的日本,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但因能源危机影响,1973年以后建筑发展步伐减慢。1975年以后,大建筑公司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占了主要地位。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不少建筑师在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新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新进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提出“新陈代谢运动”理论的黑川纪章在1972年设计的“中银舱体楼”,大楼像由很多方形的集装箱垒起来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注重外表特征的同时,注重功能性的体现,建筑由140个舱构成,楼体上部的舱利用起重机安装而成。每个舱下面有两个托架支撑着,而上面仅由两个螺丝固定。每个舱的内部装修力求新颖奇特,墙、床、天花板集成一体化,屋内的墙角为圆角。除组合浴室之外,不锈钢洗碗槽、百叶窗、床垫等家具全部为特别订制。舱内设置非常精简但功能齐全,整体设计程度非常高,连窗户的细节部分也像制造汽车的工艺那样精致。就建筑整体而言,也具有制造工艺的精致感,形状独特的门窗使人感觉到与外部世界的隔离,拥有了自己的私密空间。设计的灵感来自他在前苏联时看到的宇宙飞船,充满幻想色彩的建筑实践为他带来国际声誉。该建筑以当代建筑学的“代谢”思想为背景,是现实化的集大成者。它标志着当今的先进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更像是都市中心的一个孤傲的纪念碑,这幢鸟巢式的建筑成了黑川纪章的商标。

20世纪80末到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但这丝毫没有减缓日本建筑设计的突飞猛进。世界上很少有任何思潮的掀起和高涨除了适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土壤外,一批富有远见和活力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优秀作品是推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从最初的模仿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对新思潮、新观念、新手法最有说服力的东西。老一辈的已经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一代的日本建筑师开始执掌日本的建筑潮,他们通过材料的改进,建筑手法的提升表达日本建筑的精髓。安藤忠雄细致入微的混凝土墙构造出神秘的光的世界,长谷川逸子以其女性的细腻表达建筑的内涵,黑川纪章成为新老建筑师交替的过度纽带,伊东丰雄的建筑与时空主题相连,矶崎新在不同的建筑文化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山本理显在集合住宅的领域中探索,姝岛合世倡导繁杂结构下的极简主义,原广司在土壤中构筑自己的乡土建筑,植文彦进行建筑设计的城市化体验,隈研吾在建筑中寻求新颖的设计方式,德冈昌克在大自然中寻求设计的灵感,高松伸致力于机械建筑的光滑亮丽,栗生明遵守经典的现代主义构成原则,坂茂致力于研究高强度易拆卸的纸房子,早川邦彦追求建筑的简洁纯净等,这些日本建筑界得领军人物,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世界建筑中搏击。他们的作品将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除了日本本国设计师外,从明治维新开始雇佣国外建筑专家,著名的例子就是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还有请外国著名建筑师如屈米、埃森曼等参与国内建筑设计,留下了如关西新空港候机楼竞赛、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竞赛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国外建筑师的参与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建筑师的竞争和创作热情,更丰富了日本现代建筑的,从而推动了建筑设计思潮向国际社会融合。

日本建筑史就是一部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织的历史,是外来建筑文化被摄取与同化的历史。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经历了引进和模仿,转化和折中,到交融和共生三个阶段,外来建筑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共同点即为重视建筑的实用和审美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同时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