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0:23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即使自然保护区、风员名胜区这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闭或封闭区域,生态旅游也不应是象牙宝塔,否则也很难持续发展。只有当地居民理解、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从中受益,才能使区域生态旅游业和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让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进程,从社区的初步评价,到规划过程与实施,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区设想”,从而得到当地的支持。

所谓“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区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该项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保留在受影响社区内。这也是维持当地计区和群众对生态旅游开发信心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和扶助,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更多地参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从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使新的商业机会能在地方层次上解决,使生态旅游的效益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大多是单个的项目,不仅规模不大,同时一些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导致了一般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认为生态旅游项目比较牵强附会。确实、任何单一的生态旅游项目都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有区域思路,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要将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项目放在区域的背景中来认识,否则即使有较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基本单位应为一个县,这样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获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项目的连接。特别要注意不同地点之间的项目联系以及对已有景点做新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不足,以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营管理上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杨耀华.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03).

[4]蒋伟,杨莎莎.广西民俗旅游经营开发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2

一、以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乡镇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五个原则:首先是保护性原则,这是首要遵守的。因为保护性原则是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管理与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保证生态旅游产品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第二个原则就是市场导向原则,旅游业的发展是有着市场导向性质的。这样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过市场检验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根据市场调整生态旅游产品的架构。第三个原则就是生态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遵循生态教育原则,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环境,注重生态意识,这是最重要的。第四个原则就是精品发展原则,乡镇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特色,这样才能独创精品。第五个原则就是参与性原则,消费者可以在乡镇生态旅游开发中参与进去,参与性比较强的生态旅游产品会更受欢迎。

(二)乡镇生态旅游产品系列设计

乡镇生态旅游产品系列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凭借着乡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展生态旅游产品系列。主要是要挖掘乡镇独特的美来,挖掘生态旅游中的也行之美,同时也要保证乡镇生态旅游景区不受破坏,主要是以观看为主,不要进行破坏性的活动。第二个方面就是需要进行以人工为主的旅游景区来开发产品,主题就是历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产品系列。对于一些乡镇建设的农家乐庄园、探险景区、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着重研究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乡镇民俗资源等等。乡镇生态旅游产品系列设计需要融合考察、学习以及娱乐的功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乡镇生态自然。例如,可以让消费者住在农家庄园或者小屋、干农活、采摘收获农产品,游玩各种民族特色盛典等等,这都是非常有益的旅游体验。

二、以项目带动乡镇生态旅游开发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

乡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需要进行研究,对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这样才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乡镇生态旅游主要是追求多个目标、多利益,既要保证旅游者玩得开心,又要在经济上进行预算,保证其可行性,同时整个社会文化也要接受,需要全面地考量才行。乡镇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在全部环节都需要对环境进行检测。乡镇生态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不同的环境容量评估体系,这样方面进行长期建设。若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好的后果,损失会比较惨重。所以说,乡镇生态旅游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样才有保障。

(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乡镇生态旅游规划需要对旅游活动在乡镇环境中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来指导整个乡镇生态旅游项目。乡镇生态旅游的资源是最大的优势,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地调查研究,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开发程序,进行有秩序、专业性的乡镇生态旅游规划。这需要有专门的对付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够建设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也需要遏制住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乡镇生态旅游资源也要得到保护,需要和生态研究机构保持联系,保护自身特色。乡镇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需要挖掘有特色的乡镇景区,并对不同的资源进行不同的规划,这样才有针对性。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分析资源状况、特性、旅游者需求、利益个体等各个因素,避免低下的开发,要朝着精品发展。

(三)乡镇生态旅游项目融资

乡镇生态旅游进行项目融资需要以乡镇生态旅游项目本身的资产与预期利润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景区、景点建设是乡镇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需要资金的支持,要进行多渠道发展。最好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承担一部分责任,随后交给企业进行发展,取得利益。这是基础性的建设,在我国比较广泛,其中需要注意交通建设,这一点对于旅游景区发展非常重要。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开发模式人才培养

森林公园旅游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如何对黑龙江省森林公园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一、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开发的原则

1.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旅游,实质上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为各行各业所接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保持其原始性、完整性和生态性。

2.市场导向发展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所以,要加强市场调查,选准目标市场,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客观需求的旅游资源,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项目。

3.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一要坚持旅游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二要保持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的协调,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经过开发的各旅游点要能够组成网络,相互补充,形成优势,避免相邻地区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

4.旅游精品发展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应具有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要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创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应加大广告投入,培育客源市场。在开发初期,要加大资金投入,精雕细刻,推出几个拳头产品,创立一批优、精产品。

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率并重的原则

在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对某个景点或景区开发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分析,认真论证投资效果,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社会效益原则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安排既要有利于游客身心健康,丰富游客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游客情操,又要和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原则就是要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做好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

二、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公园根据距离城市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近城郊型、远城郊型两种类型,开发过程中往往因距离中心城市导致信息不畅,因此,两种森林公园管理形式各不相同,产生不同的开发模式。

1.远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该类型资源丰富而奇特,具有相当知名度,范围广泛。如镜泊湖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由专门的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管理或者由其他保护区等形式的部门管理。

2.近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距大中城市较近,以一个大众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独立封闭的组织;集中管理,属性接近人工主题公园。

三、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森林公园旅游要长久繁荣发展,旅游产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战略选择。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全面系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合理开发。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客源

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勿庸置疑,因此促销成为森林旅游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确定宣传促销的重点后,要求各级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宣传要相互结合,各有侧重,注意总体形象,加强单项宣传力度。

森林公园在森林旅游开发的初期,一定要树立市场观念,重视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分布特点来开发旅游产品。根据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编排旅游线路。要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推销自己,只有让人们懂得了森林旅游的价值,了解旅游条件、特色,并发生了兴趣,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才会转换为较好的经济效益。

2.认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综合规划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是形成黑龙江省特色森林公园的关键。在开发森林公园旅游之前,应认真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切实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做好景区环境容量规划,提出旅游景区最大容纳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森林公园的特点和条件搞好开发与保护的综合规划,分析各项旅游项目对旅游地旅游环境影响,并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由于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参与旅游等愈来愈多为人们所喜爱,因而要适应旅游发展趋势,开发专项旅游线路,使旅游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开发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必须讲科学、重实效,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应该是重点开发、分步实施;由近及远、先易后难。

3.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建设适应于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高、中、低档比例协调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建筑风格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应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逐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旅游产品,包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而最基本的就是吃、住、行、游。故此,在森林旅游开发初期,一定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餐饮、邮电通讯设施等,以提供最基本的旅游产品,先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要。

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实行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培养大批的建设、市场管理、旅游营销、服务方面的技术骨干。尤其是森林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管理、建设、文物、地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的人才要加快培养,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质量。进行人员培训就是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尤其是旅游市场的人才。

5.多方集资、加大资金投入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在森林公园旅游发展之初,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先行资本。要拓宽引进资金渠道,广开财源,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可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回笼资金等多种渠道解决,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外资“六个”一起上,全方位筹集资金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静.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研究.商业经济,2004,(05).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

生态旅游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缺少相关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在当前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做出相应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也得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不仅仅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一、当前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旅游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也逐渐对生态旅游进行详细地规划,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缺少一定的经验,生态旅游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牺牲环境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建设。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需要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针对这一原则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适度开发原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提出的旅游发展方式。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三是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原则。生态旅游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对于旅游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对于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或者是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保护,保持资源的原生态。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当前的旅游业相比主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协调性。生态旅游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二是自然性。生态旅游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做出旅游规划,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保持当地的原始传统。三是生态性。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的生态性是当前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很多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更应该好好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区。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当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规划。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系统分析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系统理论引进旅游规划中,系统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分为内部和外部综合分析,内部综合分析主要是指对旅游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要,供给和制度建设。外部综合主要是将旅游发展规划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对生态旅游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规划。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后做出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法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恢复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方法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旅游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一些应用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也应该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中,提高生态旅游规划的水平,尽量减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对于分析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约束机制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测算方法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中如何了解游客承载量或者是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结语: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规划中应该得到落实,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5

关键词: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评价体系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基础。黑龙江省属湿地大省,现有乌裕尔河沼泽、三江平原沼泽、松阿察河三大湿地,总面积为523.4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23%,黑龙江省湿地分布的特点是区域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生态”开发,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界和环保界的研究热点。

一、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湿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度较低

根据旅游产品资源的特色原则,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发挥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特色性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旅游资源产品项目单一

黑龙江的湿地旅游活动还只停留在观光游览等表面层次上,忽略了对景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更深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黑龙江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过程中,对于认识湿地的生物特性,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深层次挖掘,在湿地文化中对湿地所在旅游目的地的理解不够。

(四)对湿地生态环境价值认识不深

提高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开发湿地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湿地资源的原生态性,使湿地的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

(二)突出资源特色原则

资源特色是旅游资源产生和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突出黑龙江省各地区湿地旅游产品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湿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树立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品牌形象。

(三)适度开发的原则

湿地旅游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又要尽可能保持环境和文化的完整性,其开发规模应该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

四、构建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旨在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了解游客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满意程度,以找出差距和提出改进措施来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尽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等原则。根据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特点,选取了以下6个指标作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分析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关系图

通过对物流行业顾客满意度共性的分析,建立了3层指标体系:第1层为总体指标,第2层为结构指标,第三层为分析指标,分属于第2层各个结构指标,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同时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机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表1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观赏价值U1新奇度V1

自然度V2

体验参与度V3

舒适度V4

科教价值U2科教的特殊性V5

科教的典型性V6

科教的丰富性V7

科教的广泛性V8

历史价值U3地方特色文化V9

历史民俗文化V10

资源价值U4资源的规模度V12

资源的多样性V13

湿地生态环境价值U5动植物种类V14

湿地退化率V15

湿地受威胁状况V16

旅游开发环境U6交通条件V17

产业经济基础V18

基础设施条件V19

区位条件V20

五、结束语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6

(一)概念认知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使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二)特征解析

1、美学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虽然说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光游览是所有旅游行程都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

2、地域特征

因为地域风貌的差异而造就了旅游资源的多种多样,而且难以模仿或复制。尤其是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

3、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一旦旅游资源被破坏将无法恢复。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概念的认知

本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单纯的旅游资源利用的技术。广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二)应遵循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之魂。特色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尽量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尽量开发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努力反映当地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此外,特色性并不是单一性,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还应围绕重点项目,不断增添新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保护性原则

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脆弱性,不仅会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在被旅游业利用过程中也会遭到耗损,而且相当多的旅游资源又不具有再生性,一旦毁掉了就难以复原。所以,旅游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中极其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本身保护;二是旅游环境的保护。

3、经济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因此,应当进行旅游开发投入―产出分析,确保开发活动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充分了解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进入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建设周期、资金回收周期等各方面,都应有细致的数据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开发实力(财力、人力、物力等供给保障因素),分阶段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之后再不断增添新项目和配套设施及服务,最终形成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坚决禁止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作用

旅游规划与开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在经济方面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在社会文化方面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增加认同感,同时也为保留我国灿烂的悠久文化历史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会产生负面经济影响,例如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居国民经济稳定,滥用文化等

因此,操作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时,我们应当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结合当地特点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1.为了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也是被实践所否认的,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很多景观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五、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所以,在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就如生态资源,其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型旅游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063-03

1.甘肃省旅游业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但近年来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旅游资源被遍地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破坏,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循环经济中所遵循的3R原则、循环利用的思想能够系统地减少或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提高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1]。建立和推行循环型旅游发展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对实现旅游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2]。

2.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理论基础

2.1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型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产物,因此,循环型旅游的发展必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则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理论丰富了循环型旅游的内涵,为循环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2旅游环境学理论

旅游环境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旅游业经营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循环型旅游的发展把旅游―资源―环境作为整体研究,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和环境保护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调整人们在旅游领域的行为,使旅游环境质量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旅游环境管理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来加强旅游地的环境计划、环境质量和环境技术的综合管理,使循环型旅游地能有序地发展。

2.3清洁生产理论

旅游清洁生产是清洁生产在旅游业中的延伸,它是指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与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旅游开发商、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3]。旅游业清洁生产模式是清洁生产在旅游业中的实际运用,它涉及清洁旅游企业和清洁旅游产品两大类。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及旅游业的环境管理已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供了可供旅馆使用的非正式材料“旅馆行动软件包”,指导旅馆业的环境管理[4]。

3.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循环型旅游业的内涵

循环型旅游是新兴的一种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实现,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旅游活动,不仅给旅游者带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消耗贡献比达到最优[5]。它遵循清洁生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运用生态规律,在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图1)。它考虑到旅游业经济发展生态化与绿色化,以保护旅游环境为目的,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3.2循环型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比较

与传统旅游模式比较,循环型旅游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循环型和生态旅游模式的宗旨都是强调环境保护,但是,在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别(表1)。循环型旅游的目的地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还包括各种人文的或综合性的系统,除强调环境保护外,更注重从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过程清洁化的角度来发展,要求做到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过程,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要求旅游者具有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责任、旅游过程清洁化的责任、旅游废弃物资源化的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3循环经济的“3R”原则

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3R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但他们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6]。

3.4发展循环型旅游的途径

发展循环型旅游就是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始终,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4.1依据减量化原则,建立节约型旅游社会。

在旅游规划中加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元素,不盲目求大、求全,景区建筑物不宜过多且体量不宜太大。严禁为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在景区内随意兴建宾馆、酒店、索道、电梯等现代建筑,将景区城市化杜绝在旅游规划的思想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该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严格控制古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等旅游区的游客承载力,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要拒绝超容量吸引游人。教育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消费经济化、节约化,避免猎杀珍稀野生动物,推行“绿色餐饮”,将节约型社会建设融入旅游业。为了防止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首曲水质,玛曲县从2002年起,就规定全县所有的商铺禁用塑料袋,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3.4.2依据再利用原则,延长旅游景区的使用寿命。

旅游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对延长旅游景区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无污染或是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应该是人们选择的方向。提倡旅游资源、产品的维护性和修复性而非更换性,要求尽可能使用易于升级换代的产品,要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鼓励游客循环使用酒店用品,提倡游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台布和一次性毛巾;提醒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乱丢垃圾,不破坏景区植被和设施,不浪费水、电等资源,主动乘坐环保车辆,购一些有品味、有文化内涵且能长期收藏的纪念品;使用有效的方法、装置和器具来节约能源。旅行社企业同时还要注意节约使用办公纸张和相关用品,有条件的企业要推广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在开发经营、游客服务和设施建设的所有方面刻意提高能源利用率。

3.4.3依据再循环原则,构建生态旅游模式。

尽可能在景区就地取水,水资源做到循环利用,提高中水回用率,将旅游饭店产生的一些洗涤用水通过简单的处理再用于冲厕所和浇灌。电能则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行生态旅游产品的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在景区内推行使用环保车辆作为交通工具,最大限度地减轻景区内部的交通污染,尽可能建设生态停车场,利用林草吸纳汽车尾气、净化空气。旅行社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时,要着眼于环境和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为重点,推出一批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的绿色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如绿色乡村游、农产品采摘游等。

4.甘肃省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4.1政策支持

目前,甘肃省乃至全国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的支撑体系都还不够健全。健全的政策法规是循环型旅游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旅游业相关法规制度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管理规章,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基本处于无序、失控的局面。旅游主管部门、林业部门、建设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都参与了旅游的经营管理,多方共管使得管理流于形式,加强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4.2经济手段

现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未能充分体现出旅游区对生态和环境效益的贡献。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经济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征收环境税费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经济手段来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治污、清洁生产等途径使外部不经济性转为内部化,对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的资源破坏、浪费现象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从而使甘肃省循环型旅游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3法制保障

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应抓紧制定《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发展条例》、《旅游景区废弃物管理条例》等,通过政府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景区经营行为主体进行约束,规定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必须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在旅游景区内禁止一切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检查,有效地控制旅游景区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行为。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将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结语

建立和谐社会要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在旅游业中实行循环经济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型旅游遵循生态规律,由效益最大化原则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自觉协调旅游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并通过正确处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使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发展循环型旅游,可以削弱甚至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相对提高环境质量和效率,其旅游企业的形象会得到提升,从而为旅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最终带动整个旅游业形象的提升,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5(2):130-134.

[2]明庆忠,舒小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运行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7,3:78-81.

[3]黄震方.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110-113.

[4]陶卓民,芮晔.旅游景区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7-120.

[5]黄金贤.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汝雄,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1,11:29-30.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8

【论文摘要】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承圣地,也是旅游消费旺市。校园旅游特点、校园旅游产品类型、开发原则、开发模式以及开发对策,是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校园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名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几所名牌大学也成为众多国外游客的必选对象,但由于观念、法律、政策等的影响,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深入探讨。

一、校园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校园旅游是一种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以名牌大学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和学习的系列活动。

校园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通过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与知识方面都得到满足,体验到名牌学校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思维”,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旅游产品,且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地域差异性。

二、开发原则

只有彰显高校个性的校园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所以开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产品要突出校园特色。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所以校园旅游的开发应反映出各自不同的人文精神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如水木清华、山水武大等。人文精神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人大的“人民、人本、人文”、南开的“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牛津、剑桥、哈佛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与企业家的摇篮等。

2、静、动结合的开发原则。静指的是校园的旅游景观、馆设场所等设施,动指的是校内的师生,利用动静结合原则开发观光、购物、休闲等旅游项目,开展各种娱乐、节会等游艺活动,使游客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推动校园旅游向多层面、多样化、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3、资源共享原则。高校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教育教学,而校园旅游则是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校园旅游与学校教学之间要做到互相促进、资源共享。有效利用校园旅游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并同时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4、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限量活动,使空间和时间、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协调,且富有弹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三、产品类型及开发模式

由于校园旅游的游客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其类型主要有观光型、修学型、探亲型、会务型、科普教育型、文体活动型等多种,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其开发模式有待探讨。多年来,由于高校自身情况的差异,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

1、旅行社主导开发模式。由于旅行社的经营性质,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面对教育投资不断加大的现象,为迎合新的旅游需求,旅行社就开发了像“我去北京上大学”、“我去上海看世界”类似的旅游产品,且效益可观。这种模式就是旅行社主导开发模式,它是现阶段校园旅游产品的主流模式。

2、高校自主开发模式。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厚的人文积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雕塑和雕像、为数众多的科普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可以通过校园旅游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还能促进院校与相关企业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高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于是高校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主动与旅游企业联合开发校园旅游。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9

一、体育冰雪旅游产品的类型

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如:冬季奥运会、亚冬运会、世界锦标赛等有影响的国际比赛。

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冰雪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一产品,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体育冰雪旅游活动的经历,满足其体育冰雪旅游心理需要。如:滑雪体育旅游、冬季森林探险体育旅游、冰雪游戏旅游等。

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节庆因素包括体育节、地方特色的体育盛事、大众体育比赛等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如:哈尔滨国际滑雪节、齐齐哈尔关东文化节、吉林雾凇节、长春净月潭国际滑雪节等。

4.民俗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民俗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产品。民俗传统体育冰雪旅游产品与一般的体育旅游产品相比,呈现出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融于一体的特点。它反映出一种独特的体育冰雪文化,是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满族人喜欢的冬季活动抽冰猴、滑冰车、拉爬犁、冰上踢石球等;达斡尔族的打冰哧溜,锡伯族的蹬冰滑子、撑冰车;赫哲族的滑雪、狗拉雪橇,鄂伦春族的精骑善射、森林狩猎;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刺激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刺激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通过体育冰雪旅游冒险经历,使旅游者体验惊心动魄的场面、感受到激烈、紧张、惊险和眩晕等独特信息,从而使体育冰雪旅游者获得体育冰雪旅游消费过程的一种产品形式。如滑雪、冰球、雪地足球、冬季森林探险、冬季森林狩猎等。

二、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体育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原则

体育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原则就是以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为依据,开发出基本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坚持这一原则是非常必要的。体育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不同,人们的旅游需求有所不同。充分了解主要体育冰雪旅游目标市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分析各地特别是主要体育冰雪旅游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冰雪旅游需求特征。以使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特征原则

体育冰雪旅游资源是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的依托。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较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冰雪旅游资源利用得当与否。所以,在开发某种或某类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时,必须充分考虑该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所依托的冰雪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体育冰雪旅游资源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分,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冰雪资源和森林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滑雪、滑冰、森林探险、狩猎等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冬季冰雪体育赛事是一种人文体育资源,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可以利用举办大型冬季体育赛事的资源来开发观赏型体育冰雪旅游。

3.体育冰雪旅游产品特色原则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所以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冰雪旅游资源为依托来开发旅游产品。这样对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因而其市场进入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强。二是在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冰雪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原有特色面目。三是在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力戒重模仿、轻创新的做法,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旅游环境,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民族特色。

4.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刺激性原则

体育冰雪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具体活动形式,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观光游览,更是对人与自然融合的追求及对自然的挑战,追求的是冒险、新奇和不同凡响的旅游经历。因此,在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注重刺激性原则的应用,满足体育冰雪旅游者的需求。

三、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1.加强宣传,推广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冰雪旅游是体育旅游中的一种专项旅游。由于我国发展体育冰雪旅游较晚,体育冰雪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对这一产品比较陌生。因此,旅游界必须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来促使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冰雪旅游产品的消费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长春市就曾派出了冰雪旅游促销团赴香港“卖雪”,国内促销的地区有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外促销区域有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

2.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优势组合

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在总体布局上是否合理,产品结构是否具有丰富稳定、优势互补的组合属性,是决定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中,首先要对品牌形象进行开发,并形成稳定的拳头产品,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重要产品的开发空间,通过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内容形式,充分发挥重要产品对整个东北体育冰雪旅游产品体系的支撑作用,不断展现和强化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形象。并在发展重要产品的同时巩固强化品牌形象的成效;最后要完善和推动配套产品开发,重点从配套产品的开发品种、开发范围和开发内容着手,形成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质量优等的配套产品体系,满足不同体育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3.发掘体育冰雪旅游资源,推出特性鲜明的专项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我国一直是薄弱环节,许多旅游区面临着经营的困惑,光靠“湖光山色”和“新鲜空气”已不能将旅游产品更好地“卖出去”。而另一方面,我国旅游区又具有先天的一些优势,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规模和配套设施比较健全,非常适合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赛事的举行。发展冰雪旅游应该成为旅游区发展的新思路,做好“体育与旅游”这块蛋糕,既是旅游者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发冰雪旅游要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利优势,推出特点鲜明的专项产品,例如:吉林市的雾松、哈尔滨市的滑雪、雪雕和冰灯等。

4.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市场竞争力

品牌产品对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开发起着导向作用,是最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使冰雪节的若干体育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形成知名产品和旅游精品,树立品牌形象地位,增加市场竞争力。东北要依托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相关设施,针对国内外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东北体育旅游精品,加快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化发展,使冰雪节的品牌产品走上商品化和高档次发展、高水准管理。由单一产品到众多精品,再发展到独具一格的绝品的良性发展道路。

5.加强监督机制,重视安全保障

冰雪旅游的一大特点是旅游者的参与度高,有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组织者务必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在确保旅游者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否则,冰雪旅游产品的安全事故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将影响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声誉。所以,要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必要时以行政干预方式监督体育旅游安全保障问题。

6.加强体育冰雪旅游科学规划和指导

旅游开发的原则篇10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并不是生态城市和旅游城市指标的简单相加,而需要在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总体指导思想下构建城市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外优秀的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研究,如威尼斯、日内瓦、堪培拉等,总结出它们在规划建设方面考虑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和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要素与其他要素空间的合理组织;城市产业结构的生态性;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的供给量与配置的完善程度。这些能作为我国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的借鉴因素,而观光性、生态性、可持续性是构建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要求。

二、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管理方法

由于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关于城市旅游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颇多,主要从指标体系管理的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管理目标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或保持旅游所带来的最小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三个子目标。

1.旅游体验目标。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旅游者需求的满足,所以为旅游者创造第一手的、参与性的、启迪性的旅游体验经历,是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前提。

2.经济效益目标。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就是谋求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则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很难为城市环境的保护带来有力的支持,更不会对城市有更多的经济补偿。

3.生态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敏感于生态进程,必须使旅游介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旅游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与获取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来对待。

(二)管理原则

1.量度依赖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是依赖于“量度”的管理,将量度标准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避免旅游管理始终停留在概念化、观念化的层面上。此“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的量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政府介入原则。由于“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将限制许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因此若要使该指标体系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由当地政府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将其纳入当地旅游法规的范畴,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传播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与旅游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意识息息相关。政府、公共组织、学术界等需要担负信息传播的责任。传统的城市旅游开发和发展,在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同时却忽略了满足目的地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生态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的开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规范和引导城市旅游开发,保护目的地生态环境;二是规范城市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三是提高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增加旅游业科技含量。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