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测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2:32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1

供电企业在对电力市场的用电量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应遵循着制度化原则、科学化原则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电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才能准确的对未来用电量的情况做出可靠的预测。(1)基础原则是电量分析预测的最基本原则,供电企业在发展中做出的重要决策都需要一些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则是在电量预测过程中得到的,保证电量预测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2)制度化原则,顾名思义是要制定电量分析预测的制度,在对电力市场电量进行分析预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制定合理的制度,要深入用电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同时要掌握各行各业的用电情况,并针对用电量采取制度的划分原则,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电量的预测分析,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电量分析预测的可靠性。(3)科学化原则,电量预测分析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不仅要对历史用电量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从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电力供求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这样才能确定电量的走势,才能根据电力市场电量走势的情况,来推算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2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的方法

2.1拆算分析预测法一般来说电力市场的用电量的增加,主要是受到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容量的影响,业扩报装容量越大,电力企业用电量增加幅度就越大,相反增长幅度则较小,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增长规律,而且,相互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分析,能够从数据中对下一年电力市场的用电量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也是当今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发展下用电量分析和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拆算法分析预测方法如下:下一年预测的用电量减去上一年的用电量,再除上上一年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容量则等于下一年的等效小时。而下一年的用电量的增长分析数据则等于当年的等效小时乘当年的业扩报报装容量。从这两个计算方式中能够预测到未来电力市场的用电量情况,当然,该种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电量的分析和预测,主要适用于对季度、半年以及一年的用电量走势的分析,以及未来用电量的预测。一般情况下,电力市场电量的分析预测主要定期为一年,但是,在实际的预测过程中,还需要对用电量的走势进行细化,而这是拆算分析预测法的软肋,因此,需要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选取适当的方法。

2.2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法进度推算法主要是应用在局部区域内,并在每个用电区域内,根据月用电量的数据走势的情况,来判断该地区的天气变化、季节变化以及节假日等用电情况,并且,对区域内的用电企业以及用电居民等用电习惯进行分析,判断用电情况对电量走势的影响,最终得出电量使用的规律,从而更好的对地区的用电量进行预测。进度推算的预测方法主要是结合当地的用电情况与往期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月用电量以及年度用电情况进行预测。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方法,能够对当今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预测,具体采用哪种预测方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定,一般情况下会采用中层次的预测方案。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法主要通过对本年的用电量进行预测,主要应用于过半年的预测,虽然也可以应用到对每月的用电量走势进行预测,但是,预测效果还不够明显。

2.3等效小时分析预测法等效小时分析预测法主要是根据小时发电方式进行分析,将小时发电充分利用到用电量分析预测的工作中,有效的提高了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的质量。人们日常所使用的电力能源都是通过发电机组发电供给的,而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对发电机组的发电量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如果用电量过大,用电量出现紧缺现象的话,那么发电机组的小时工作率肯定会高,相反,发电机组的小时工作率就会较低,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推断出最大负荷等效小时的电量走势情况,从而起到对电量的预测。例如,表1为2012年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用电量情况和发电情况,以及2013年同比增长的的数据分析。

3结束语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2

关键词: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预测方法适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42-02

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是以机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出发点,以调查研究和统计资料为依据,以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为手段,对航空运输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对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推测,它是机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参数,也是机场建设项目决策的基础。本文结合旅客吞吐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及适用原则,旨在提高机场吞吐量预测的准确性,并为机场规划设计和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1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旅客吞吐量预测的影响因素是做好预测工作的基础,不同的机场,影响旅客量增长的因素不同,所采用的预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影响机场旅客吞吐量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结构的影响等,下面对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1.1经济发展

航空运输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机场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从统计规律来看,经济发展速度和航空运输的发展速度是直接相关联的,而且一般来说,航空运输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速度的1.5~2倍。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各行业的发展,同样对航空客运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居民收入水平

人均GDp从宏观上反映了居民收入的状态,从统计资料上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开始在自费旅行中更多地选择空中交通。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预计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700美元左右。参照国外民航的发展历程,人均GDp在1000~2500美元,全社会客运需求有较大增长,其间民航运输作用迅速提升,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与互补关系加剧,并逐步建立综合运输体系;人均GDp在2500~4000美元,全社会客运需求表现为质和量的同步提高,航空运输凭自身在长途运输方面的优势逐步在综合运输系统中定位。

1.3旅游资源和开发因素

旅游业和航空运输有着密切的联带关系,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航空旅游市场是客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作为最舒适和最快捷的旅游方式,航空运输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

1.4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竞争

航空运输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它们各具优势,有相互配合的一面,但也存在竞争的一面。从长远看,1000公里距离之内的客运,应以铁路、公路为主,在1000到2500公里的距离上,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相互竞争,在2500公里以上的距离空运占有明显优势,但在各个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对市场的竞争。

2目前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国内机场规划中对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普遍存在考虑的影响因素单一,忽视不宜被量化的因素,以及对预测方法缺乏检验性分析等问题,影响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2.1预测时对机场服务范围的界定不准确

机场的服务范围是指机场运输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是一个自然的航空市场形成的概念。而在进行旅客吞吐量预测时,往往以行政区划作为单位,选用区划内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做法不能反映机场真实的服务范围,预测结果易形成偏差。

2.2重视GDp等常用参数,忽视不宜被量化的因素

在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时,往往把地区生产总值、旅游人数等常用参数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但对于其他一些与航班相联系的因素,如航班、时刻、机型、票价、服务质量等,由于不宜被量化,所以在预测中很少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忽视这些因素,将会导致吞吐量预测的偏差。

2.3较少地考虑竞争因素

目前在预测机场旅客吞吐量的各种方法中,往往会忽视竞争因素对机场产生的影响,这种竞争因素包括地面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和周边机场所产生的竞争影响。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中短途航空运输的影响较大,同样,对于机场群中的各个机场,除了地面交通会对机场旅客吞吐量产生影响,周边机场的航空市场竞争也会影响机场旅客吞吐量。

2.4缺乏对预测模型的统计检验及相关分析

目前在进行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时,往往忽视对预测模型的统计检验及相关分析,如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的显著性分析和共线性的检验等。事实上,只有通过统计检验及相关分析,才能选择出影响旅客吞吐量预测的重要因素,做出最合理的模型。

3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及适用原则

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方法较多,有定性的预测方法,如调查预测法、类比法、集合意见法和德尔菲法等;有定量的预测方法,如时间序列法、趋势外推法和回归分析预测法等。进行旅客吞吐量预测时,应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下面对工作中常用的预测方法及其适用原则进行分析。

3.1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机场所在城市与同类已通航城市相比较,通过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地面交通状况、人口、经济发展程度、旅游业及机场航线航班、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推算机场的旅客吞吐量。

类比法是新建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一种方法。新建机场由于没有旅客吞吐量的历史数据,需要将机场所在城市与同类已通航城市相对比,预测新建机场的旅客吞吐量。

3.2时间序列法

它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等进行的预测。一方面承认机场旅客吞吐量发展的延续性,运用过去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够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到旅客吞吐量预测中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性,为了消除随机波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加权平均等方法对数据加以适当的处理,进行趋势预测。时间序列法包括一次移动平滑、二次移动平滑、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等。

时间序列预测法的原理为连续性原理,它具有跟踪因变量变化的特点,适宜在旅客吞吐量短期预测中应用。

3.3趋势外推法

机场旅客吞吐量同社会经济现象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是渐进式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即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变化规律可用数学模型描述:y=f(t)。当赋予时间变量t未来的具体值时就能获得因变量y的值。

趋势外推法是通过建立旅客吞吐量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如线形模型、多项式模型、指数模型、生长曲线模型、波布加门模型等,通过分析吞吐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来预测机场吞吐量。此方法适用于预测期内社会经济环境较稳定的情况。

3.4梯减法

梯减法是将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值分解到各大行政区,再将各大行政区域内的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值分解到该区域内通航的城市,最后将通航城市的机场吞吐量预测值分解到该城市所属的各个机场。从梯减法的预测过程来看,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值要经过中间多个层次才能分解到机场,而且下一层次的旅客吞吐量预测值小于上一层次的预测值。

采用梯减法预测机场旅客吞吐量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预测精度要高;二是层层分解时,采用权值法,要求权值比较准确。对于前者,往往采用国家民航局权威部门的预测数据。对于后者,一般采用时间序列方法预测中间层次的权值。梯减法在大中型机场扩建工程的项目研究中常常使用。

3.5回归分析预测法

回归分析预测是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它是根据市场收集的资料所体现的相关关系,通过一定的方法求出反映其趋势的模型,然后依此进行预测。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例,模型形式为:

Y=b0+b1x1+…+bpxp

其中:b0,b1……,bp是模型系数;

x1、x2、……xp是选取的参数,如地区人口、GDp、旅游人数等;

Y是机场旅客吞吐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预测机场旅客吞吐量的有效方法,应用较广,效果也比较好。根据统计检验,可找出显著影响因素,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缺点是该方法因涉及因素较多,需要收集的数据也较多,进行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比较复杂。

3.6灰色预测法

当一些机场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可以采用灰色预测法。灰色预测采用将原始数据进行直接累加、移动平均加权累加等方法,使生成数列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利用典型曲线逼近其相应曲线作为模型,对系统进行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一般适应于短期预测,不适应于长期预测;同时当机场运输生产具有连续性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生产前后条件的相似性,其旅客吞吐量的变化趋势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所谓的线形关系,就可以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

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Bp神经网络理论、支持向量机等各种预测方法,可根据机场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相互校核,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预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用合适的方法。当缺乏历史资料,或已有历史资料未能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规律等情况下,宜采用定性预测方法;对具有多年历史资料,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或对于所选用的影响因素有较可靠的依据,并能较准确地预测其未来量,宜采用定量预测方法。

(2)在旅客吞吐量预测中,须分清预测和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则是确定预测内容的依据。根据目标选择适合的预测对象,预测结果则提供目标所需的准确信息。

(3)旅客吞吐量预测模型的建立要考虑精度优先准则、简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并应根据数据变化对模型进行动态更新、修正。

(4)在定量预测中,要注意检验问题,辨别主要的影响因素,选择最合理的函数关系。

(5)通过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往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预测结果。综合分析要考虑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多方面因素,是系统概念、系统方法的运用,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判断。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3

2002年1月22日厦新电子刊登公告称,由于2001年度公司在产品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方面获得了成功,经营业绩有较大幅度提高,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2001年度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4月5日,该公司公布预亏公告称,公司2001年度仍将亏损。2002年4月10日,该公司关于预盈后又预亏的补充说明公告,将预盈后又预亏的原因归结为公司在初步测算时过于乐观,以及与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政策应用上、对有关费用及其他收入等方面的确认标准上存在差异。2002年4月19日,公司公布年报,亏损金额为7825万元、每股亏损0.218元。由于2000年该公司已亏损1.74亿元,其股票被特别处理。[1]值得注意的是,厦新电子是一只老庄股,1998年7月曾因10送5转增2题材被炒至41.71元。2002年1月22日该公司预盈公告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为7.22元,而预亏公告前一日的收盘价为10.23元,涨幅超过40%。预亏公告一出,市场哗然,股价也一度跌破上升通道。

2002年5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对包括厦新电子在内的5家上市公司及其董事进行公开谴责。上交所的公告称,上述公司或延迟重大信息,或信息不够真实和完整,这些公司的披露行为严重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因此予以公开谴责。[2]市场上有投资者呼吁“怎一个‘歉’字了得”,“谁能为投资者买单”?[3]而公司本身却强调事出有因且“预盈公告后又宣称预亏的并不止厦新电子一家”[4],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各执一词。

类似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是否违反了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应不应当以及接受何种处罚?是否应当对投资者因此而遭受的投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目前证券监管部门并没有出台明确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12月26日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人民法院审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但《规定》本身对预测性信息披露也没有涉及。《规定》第十七条明确: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问题在于,从本质上说,上市公司的预测性信息都是不存在的事实,不同于已经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否对所有预测性信息的行为都按照虚假陈述对待?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也不同于一般的事实信息,上市公司以预测性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为由而加以随意变更,甚至因此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行为,适用不适用《规定》?本文将借鉴美国预测性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制度改进建议。

一、预测性信息概述

(一)概念和特点

预测性信息,习惯上也称为“软信息”,区别于表述客观可证实的历史性事件的“硬信息”。一般认为预测性信息包括以下内容:(1)对利润、收入(或亏损)、每股盈利(或亏损)、资本成本、股利、资金结构或其他财务事项预测的陈述;(2)公司管理层对未来经营计划与目标的陈述;(3)对未来经济表现的陈述,包括管理者在对财务状态分析与讨论中的任何陈述;(4)任何对上述事项所依据的假设前提及其相关事项的陈述;(5)任何证券管理机构可能要求对上述事项预测与估计的陈述。[5]

预测性信息的特点主要有:(1)它是一种预测性的陈述,如预测、预计以及对未来期望的描述;(2)主要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3)陈述者往往缺乏现有数据证实其陈述的准确性。

美国证券法将预测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的前景性信息和自愿披露的预测性信息。[6]前景性信息指公司必须披露的目前已经知晓的发展趋势、事件和可以预见将对公司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而自愿性披露则涉及对未来趋势、事件和不确定因素的猜测,其可预见性完全建立在现实假设的前提上。因此自愿披露的预测性信息比前景性信息更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强制披露的前景性信息和自愿披露的预测性信息在实质上都是预测性信息,区别只是可预测性的程度不同。

(二)监管视野中的预测性信息

在传统证券法上,信息披露监管的对象限于“硬信息”,并由此产生了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重大性标准等一系列信息披露的原则规定。证券监管部门并不要求发行人披露预测性信息,其理念是预测性信息本质上是不可信的,不成熟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时,将会对这类信息给予不适当的依赖。

笔者认为,原因还部分地在于预测性信息在对传统信息披露原则的适用上具有特殊性:首先,预测性信息的重大性标准不易把握。一般地,任何与发行人业务相关的,足以导致或者可能导致发行人证券的市场价格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将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都符合重大性标准,其主要判断因素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公司行为整体影响的程度。但是,预测性信息本身具有很强的或然性和不确定性,上述两个因素的大小很难确定。其次,对预测性信息披露准确性的判断也有特别之处。判断硬信息准确性的标准严格而明确,信息披露者意图表达的信息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表达的信息必须与一般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符合。而预测性信息是对未来事件的判断,本身就代表着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披露的准确与否没有明确的标准,陈述者也往往缺乏现有数据证实其陈述的准确性。

但实际上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预测性信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强制披露的信息存在披露方式与时间的自愿性选择问题,自愿披露的信息同样可能是由强制披露所诱致或者是对强制披露信息的必要补充。”[7]同时,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也同样可能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尽管表现形式可能与硬信息不同。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也必须具有现实的合理假设基础,并且本着合理审慎的原则做出。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先前做出预测的合理假设基础不再存在而使预测性信息变得不真实或具有误导性成分时,披露人有义务及时披露并更正预测信息;否则就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嫌疑。因此,仅仅以预测性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为依据放弃监管无异于因噎废食。

总体而言,目前美国对预测性信息是鼓励自愿披露,同时在某些场合规定了强制披露的义务,但监管立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禁止披露预测性信息的。1973年,SeC改变监管政策,准许上市公司自愿性地披露预测性财务报表。1979年,SeC通过了Rule175和Rule3B-6规则,对一定类型的预测性信息披露提供安全港保护,除非原告可以证明其没有合理的基础,或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否则不被视为是欺诈性的。美国国会于1995年又通过了《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以下简称pSLRa),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判例法上的“预先警示原则”,完善了对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要求,并减轻了披露者的潜在诉讼风险。为保证pSLRa的贯彻实施,美国国会于1998年又通过了《证券诉讼统一标准法》,进一步完善了对善意做出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发行人的保护。

(三)规范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意义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对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证券投资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发行人的未来业绩表现,投资者经常将有关发行人的前景预测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良好谨慎的预测性信息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提高财务报告的有效性,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在券商、投资顾问等证券专业人员所作的投资建议中,预测性信息成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增加预测性信息的使用能够使发行人对信息披露变得更加积极负责,有利于公司市场形象的维持和提升。

其次,在传统的披露政策下公司倾向于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即将重大的未公开的信息仅仅向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披露,而不是向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披露,中小投资者没有能力获得这些信息,选择性信息披露造成了信息获得的不平等,并直接与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息息相关。

再次,规范预测性信息对于转轨经济中的新兴证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审计制度不健全、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容易滋生虚假披露和不实陈述。建立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监管机构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具体制度规范

(一)安全港规则

安全港规则是一种法律保护条款,旨在保障正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为那些符合规定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保护,使之不被追究法律责任。

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分为1979年的安全港规则和1995年的安全港规则。1979年SeC采用了证券法Rule175和Rule3B-6规则,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的预测信息披露提供了免责制度。即使预测性陈述最终与现实不符,只要这些陈述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或确认,便不被视为虚假或误导;但是陈述局限于有关主体向SeC申报备案的文件中,所有其他公开陈述都必须在上报文件中重新确认才能适用。与1979年安全港条款不同,1995年pSLRa中的安全港条款除了适用于申报备案的陈述外,还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口头形式的预测性陈述。另外,法律还规定了不适用安全港条款的预测性陈述的具体类型。[8]

安全港规则有两个基本构成要件,一是预测性信息陈述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预测性信息充分的警示性提示。只有符合了以上两个要件,才能受到安全港规则的保护。

1、心理确知要件

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在appleComputer一案中确定了预测性陈述三个暗含的事实性条件[9]:第一,发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士真实地相信这种陈述;第二,他们有合理的理由相信;第三,陈述的发出者在当时并不知晓任何未披露的可能对该陈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在这一要件下,发行人或其他相关人士在预测性陈述没有实现时可以免责,除非原告可以证明:(1)陈述是自然人做出时,该自然人在当时确知该陈述是虚假或误导的;(2)陈述是经济实体做出时,该陈述得到公司执行官的许可,而该执行官在当时确知该陈述是虚假或误导的。

2、预先警示要件

预先警示理论是建立在重大性和信赖概念的基础上的。当预测性信息伴随警示性提示时,如果这些信息并不影响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总和时就不具有重大性,就不能成为证券欺诈的基础。警示性语言使对预测性陈述的合理信赖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合理信赖基础的不存在就意味着因果关系难以确立,从而就没有正当诉讼依据。

首先,有意义的警示性提示必须针对具体的未来预测,评估传递实质性的信息,揭示可能现实地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严重不符的因素。其次,预先警示理论的适用范围有三个基础性规则。[10]第一、该理论仅能适用于预测性陈述而不能适用于对目前或历史性事实的陈述;第二、该理论不适用于在做出当时便是虚假的重大不实陈述和遗漏;第三、该理论平等地适用于预测性信息的不实陈述和遗漏。再次,警示性语言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是警示充分性的基础。充分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提示的具体性和精确性。另外一方面,警示的充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它在披露文件中的位置是否显著。

(二)信息更新的义务

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但是如果由于后来事件的发生,原先做出的预测已经不准确了,或者发现该预测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或是误导性的,而披露信息的人知道该预测会对人们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就存在及时更正与更新先前披露的义务。1995年的pSLRa没有明确涉及及时更新的义务,但判例表明法院倾向于确认这种义务的存在。

美国的法院在一系列判例中确认了以下规则:[11]第一、在特定的情况下,一项在做出时是正确的陈述,因为有预期的目的和含义,投资者可能会对此产生信赖;那么一旦陈述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披露人就应该承担更正的义务。第二、时间的推延可能使原先陈述变得不再具有重大性,这时更新义务就随之终止。对于时间推延的效果没有适用于所有场合的规则,必须考虑不同情况下信息的种类和先前陈述中信息的重要性;只要市场上的交易者仍然合理地信赖这种陈述,就始终存在更正原先陈述的义务。第三、如果预测和计划是外界人士做出的,而公司的管理者以自己的行为暗示该预测或计划是真实的、符合公司的观点,那么公司就有事后更正的义务;如果公司对于上述预测未进行评论,那么公司不必披露自己的内部预测,也不必警示证券分析师的观点并不符合公司的意见。

三、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

(一)历史与现状

我国现行的预测性信息大致包括发展规划、盈利预测和业绩预告等几种类型,相关规定散见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中国证监会的一系列文件当中。

1、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指发行人已经制定的、有一定根据且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与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发行人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规模、销售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设备更新计划、人员扩充计划、资金筹措和运用计划等等。

发展规划相当于美国证券法上的前景性信息。发展规划虽然也涉及未来的措施,但总体而言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明确的规划性,大多经过法定程序以公司机关的相关决议、计划等文件加以确认,披露的准确性比较容易把握。按照目前的有关规定,发展规划属于招股说明书、年报、中报都必须披露的内容。监管机关要求发行人说明上述计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实施上述计划将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内容;强调发行人应采取审慎态度,并披露有关的假设基准。

监管部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了对发展规划的及时更新义务:若公司曾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经营计划(如收入、成本费用计划等),且实际发生额较已披露的计划数低10%以上或高20%以上,应说明变动原因。若公司对该计划进行了调整,应说明履行了何种内部决策程序,有关决议刊登的信息披露报纸及日期。[12]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许多公司并不注意承担这项义务。有的公司披露投资计划后,对其进展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文,有的突然公告转投其它项目。

2、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是指在对一般经济条件、营业环境、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对会计年度净利润总额、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做出的预计。盈利预测分为公开发行时的盈利预测和年度盈利预测。

在90年代初,证券监管部门一度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的盈利预测,并将此作为审核上市的指标之一;《公司法》第137条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公司预期利润率可以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正是这一规定使盈利预测成为必不可少的披露事项。现行的披露规则是:在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中,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所发行的股票做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13]《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也规定发行人可以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上市公司增发披露盈利前景的,应当审慎地做出盈利预测,并经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如存在影响盈利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应当就有关不确定因素提供分析与说明。[14]但中国证监会有关文件要求拟增发的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因此,在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的场合,盈利预测实际上仍然是必须披露的内容之一。

盈利预测数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高估的盈利预测数会对投资者造成误导,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实践中,随意披露甚至虚假披露盈利预测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发行人运用虚构未来交易、使用不恰当测试基础、过分乐观估计盈利前景或者选用不当的预测方法等手段进行盈利预测。据统计,1999年上市的公司中,有七成没有完成盈利预测。在2000年有融资行为的公司中,有123家曾对当年的盈利进行过预测,但只有61家完成。

在年度报告中,原则上不要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新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中国证监会对之唯一的约束仅仅是如果公司曾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盈利预测,且实际利润实现数较盈利预测数低10%以上或较利润预测数高20%以上时,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目前中国证监会对盈利预测披露相关行为的处罚主要是行政责任:如果上市公司本年度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的一定比例,分别要求做出公开解释、致歉、给予公开批评以及在一定期间内不再受理发行申请等。[15]

3、业绩预告

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公布定期报告前,预先披露公司该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在性质上也属于预测性信息。由于定期报告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难以把握,推行业绩预告制度,能够减轻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时业绩突变对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避免公司业绩突变使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同时投资者在定期报告披露之前可以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作出相应判断,所以业绩预告是对定期报告的有益补充。

1998、1999和2000年年报的业绩预告,交易所只要求预计亏损的上市公司预亏公告。对于2001年年报的业绩预告,除预亏公告之外,交易所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如果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也应及时业绩预警公告或提示性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有关通知中明确,在2001年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利润总额增减50%或以上),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业绩预警公告或提示性公告。对于2002年年报的业绩预告,在形式上除临时公告之外,还要求在三季报中对全年业绩作出预测。[16]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业绩预告的规范基本上是以交易所的规则和通知形式的,交易所承担了一线监管职能,中国证监会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具体监管规范。从内容上看,只在特殊情况下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形式上主要有预亏公告、预警公告和业绩大幅增长提示性公告三类。

目前看来,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在业绩发生变化时通过业绩预告的方式事先予以披露,但披露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新的业绩预告与先前的业绩预告甚至是大相径庭。业绩预告的“变脸”有四种情况,一是预盈变预亏,二是预亏变预盈,三是原先预告的业绩大幅增长没有达到,四是业绩增长幅度大大超出原先的预测。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年报中有灯塔油漆、哈高科等17家上市公司仅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经历了业绩预警-预亏-年报延期的变动,还有的上市公司玩起了和St厦新类似的从预盈到预亏的大变脸。业绩预告的频频变脸一方面向业绩预告制度提出了挑战,使得其本身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扰乱了投资者的正常决策,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如果说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能出现偏差尚可理解,业绩预告在短短时间内就发生变脸不能说是正常现象。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自身无法完全避免预测偏差。但许多公司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市场变化、对会计制度的错误理解等等,不能让投资者信服。而且,有些行为伴随着上市公司股价的异动,不排除个别上市公司利用客观原因的存在,故意变更业绩预测以达到某种目的,甚至借此操纵股价的嫌疑。

从去年起,沪深交易所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风险警示工作的监管,重点关注业绩预告发生误差,尤其是那些屡屡变更业绩预告类型、应该进行业绩预告却迟迟不预告以及实际业绩与预告情况出入较大的公司,并对一些违规公司进行了处罚。但是,如何加强监管业绩预告变脸行为,如何判定业绩预告变脸是由于事实本身的不可预测还是故意误导,以及如何对其中的虚假陈述行为进行处罚,都需要认真研究。

(二)制度改进建议

可见,我国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零零散散,不成体系。尽管监管部门一直试图为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体系,实践中上市公司随意盈利预测、业绩预告说变就变等行为却屡见不鲜。因此,监管者应当严格规范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使之符合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宗旨,一方面,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更好地决定投资方向,应当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充分披露预测性信息,并对其中的虚假陈述行为追究包括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保证对虚假或误导性的预测性披露进行法律制裁的时候,必须考虑保持适度和平衡,防止投资者对善意做出的预测性信息提讼。

第一,鼓励预测性信息的公开披露,避免选择性披露。大多数情况下,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的是那些真实、确定而完整的信息,预测性信息一般缺乏这些特征,不应笼统地强制发行人披露此类信息。但由于其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意义,该类信息仍为专业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人员所获取和利用,结果可能使得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难以获得该类信息,从而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目前在我国股市上,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的黑庄盛行,与选择性披露行为未受到明令禁止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庄家转嫁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预先与上市公司接触,上市公司则事先向其泄露内情,而根据庄家吸纳筹码和拉抬股价的需要,在特定的时候才向广大投资者公开披露。”[17]因此,可行的政策应该是除了强制披露一部分确定性比较大的信息外,鼓励发行人披露其他预测性信息,以有效杜绝预测性信息的选择性披露。

第二,采取预先警示理论。目前监管部门仅仅要求发行人在盈利预测报告中载明:“本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各种假设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应过分依赖该项资料。”[18]这种规定显然过于简单,不能够给投资者充分的警示,应当要求所有类型的预测性信息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伴有充分的警示性陈述,以便投资者能够谨慎的使用预测性信息。警示应当充分、明确,易于读取,并置于文件中明显的位置。

第三,规定信息更新义务。公司必须审慎对待预测性的信息披露,适时披露公司重大风险及潜在风险。在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它各种场合对公司发展前景、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预测时,应当充分考虑有关政策及市场风险因素。凡已公开披露的预测性信息,一旦认为不能实现或对市场可能产生误导,公司应及时披露,并予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第四,追究与预测性信息披露相关的民事责任,同时设立“安全港”制度。

我国目前对有关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对受害投资者没有给予补偿。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警告和罚款两种。上海和深圳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在上述几种处罚方式中,比较严厉的处罚方式也不过是警告和罚款而已。单凭行政手段处罚违规公司,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虚假披露情况的发生,不能简单地用向投资者道歉代替行政处罚、用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2月26日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上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预测性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原则上同样适用。当务之急是通过司法实践确立起适合预测性信息披露特点的,包括责任构成、举证责任、免责事由、损失认定等内容的具体诉讼规则。

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要避免上市公司承担过大的责任。处理好这一矛盾的方法是规定发行人对预测性信息披露当中的虚假陈述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设立安全港制度,为上市公司规定一定的免责条件。通常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做出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1)所预测的信息并不重要,不会对证券的市场价格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2)预测明确充分,依据合理并且备有充分的警示性提示;(3)原告未能证明预测者明知陈述虚假或误导而为之;考虑到预测性信息的特殊性,可以规定由原告负担举证责任,并将责任形态限制为披露人明知预测性信息虚假或误导而为之。

注释:

[1]分别参见《中国证券报》上的公告。

[2]参见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年5月24日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3]参见《厦新电子:怎一个“歉”字了得》,《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5日互动版。

[4]参见《厦新电子业绩“变脸”背后隐藏了什么?》,《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7日互动版。

[5]参见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6]参见齐斌前揭书,第182页。

[7]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公开第三辑:证券市场基础理论与创新问题研究之四《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8]Securitiesact27a(b)(1),(2);exchangeact21e(b)(1),(2)。

[9]参见齐斌前揭书,第185-186页。

[10]参见齐斌前揭书,第193-194页。

[11]参见王雪丹:《中国上市公司软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

[12]《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第三十四条。

[13]《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一百三十六条。

[14]《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15]《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第五十七条。

[16]参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的有关通知。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4

一、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市场上,商品买卖之间的相互行为形成某一特定商品价格,这一价格能够全面反映有关商品的所有公开信息,尤其在出现任何有关的新信息后,上述价格应该能够立即随之做出变动调整这一整个过程的效率。与市场有效相关的概念是信息有效性,即信息作用于市场而引起的价格变动的速度。一般认为,信息传播的面越广,速度越快,市场越有效。有效市场理论将证券市场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有效市场。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完全投机的市场,因为会计信息对证券价格已经具有明显的影响,但离次强式有效还有不小的差距。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会计要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它应该试图尽可能地使相关的财务信息为投资者所利用,提高他们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使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方向更加明确,促使社会资金流向效益好的企业,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使社会资金的综合报酬率达到最大,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更趋合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少数掌握内幕消息的人员谋求不正当的利益,使证券市场的运作更为有效。

(二)理论。现代公司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就出现典型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作为两个经济当事人出现,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两者就可能发生冲突,人有可能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此外,委托人对人已完成的和将要实施的行动可能缺乏了解,委托人对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需要设计出制衡和激励机制以制约和激励人为自己的利益行动。因此,委托人就要为人提供一定的激励,并对人的行动加以监督。这种激励和监督所需要的费用都属于成本的范畴。这些成本会降低经营者的薪金、分红和其他报酬,于是经营者具有向投资者提供可靠财务信息的动力。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并不了解,他们可能会依赖财务分析师提供的预测性财务信息,但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偏离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经营者会主动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以修正财务分析师的预测。

(三)信息供求均衡理论。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需求看,预测性财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债务人以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从而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因而预测性财务信息应该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预测性财务信息的需求还来自于它能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节约社会资源,因为单个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成本之和要远远高于企业进行预测及披露成本。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供给看,企业管理当局存在对外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动力。企业对外筹集资金时如果提供的预测信息反映了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就有可能以比较低的资本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企业在面临被兼并和被收购的危机时,可以通过提供盈利的预测信息来进行反兼并和反收购。

二、我国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一些上市公司担心详细提供预测信息会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使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因此,其公开披露的预测信息简明扼要,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未能将编制盈利预测的基准和预测假设以及重要会计政策详细披露出来。

2、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测与实际出入较大,可靠性较差。有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0年实际利润完成值低于盈利预测的公司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2%、46.28%、49.96%、67.68%和56.55%,且实际数低于盈利预测20%的公司有107家。2001年至2003年有7家公司实际利润完成值低于盈利预测的20%,占披露公司的13.21%。许多上市公司倾向于报告“好消息”,隐瞒“坏消息”,预测严重脱离实际,使投资者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

3、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具有明显的市场效应,上市公司预测的盈利高,其股价和股票交易量将在盈利公告期间明显上升,反之将明显下降。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幕交易和操控股价的目的,有意延迟其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损害了众多投资者的利益。

4、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意愿不强。2001年3月15日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第1号-招股说明书》,将初次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由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在强制披露政策下,1093家公司(1990年至2001年)中有97.32%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而改为自愿披露后(2001年至2003年),披露盈利预测公司比例分别为71.43%、28.79%和7.58%。

(二)原因分析

1、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健全为上市公司操纵预测信息提供了条件。我国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现有的规范文件管理不统一,缺乏对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内容、格式、技术处理等专业性规范,给上市公司随意披露预测信息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不完善体现在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一项会计事项可选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公司进行盈利操纵提供方便,如上市公司可通过变更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虚增利润。

2、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成本过高,预测信息的披露使公司处于竞争劣势。第一,公司管理当局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相应要发生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盈利预测编制成本、审核费用等,间接成本主要指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有重大偏差时,公司可能遭受法律诉讼而发生的或有费用或损失以及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潜在损失。并且,为保证决策有用性,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上市公司需频繁预测性财务信息,这会增加其经营成本。第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会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披露内容越详细,泄漏风险就越大,也有可能削弱公司的竞争优势,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当公司披露有较高盈利时,会鼓励潜在的对手进入该领域,从而增加竞争。

3、资本市场不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中都有一个成熟的中介机构,其存在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信息需求的压力,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较少,不能形成足够影响力使其有效需求得到满足。此外,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预测性财务信息一般由公司管理层和财务分析师共同提供,为了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当发现财务分析师的预测与公司发展情况有较大偏差时,公司管理层会主动披露预测信息。目前我国财务分析师这一行业并未建立起来,信息的单一供给使得公司管理层可随意操纵预测信息。

4、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使上市公司操纵预测信息的行为得以实现。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预测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准则中,只明确了注册会计师须审阅鉴证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却未规范其对鉴证后的盈利预测出现重大偏差带来的经济后果承担何种责任。显然,有关法规和准则只赋予注册会计师没有相应责任的鉴证权利,不仅不能保证证券市场有效信息供给,而且也难保证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中立性。

三、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预测性财务信息规范体系。要保证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就应当尽快建立健全预测规范体系。目前我国有关盈利预测的规范主要体现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这些规定并不全面,需要进行修订和补充。立法机构、证监会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分别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规范等做出规定,使公司披露有规可循。

(二)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发展资本市场,首先要发挥中介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可形成对公司披露信息的需求方,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的关注会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主动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并使管理层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财务分析师预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们利用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判断,投资者可利用财务分析师的预测来做出投资决策。国外研究表明,就预测的准确性而言,财务分析师的预测不亚于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特别对于存续期间较短的公司,分析师的预测比管理当局的预测更为有用。

(三)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免责制度,鼓励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由于预测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因此对于善意与诚实信用并赖以合理的依据而做出的预测性表达,不应当受到民事诉求的困扰。对于如何认定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虚假陈述的问题,我们可借鉴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忠实表达警示文字原则”,来制定我国的判断标准,即只要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基于诚信原则编制,并且编制时所采用的各种基本假设、基本原则、预测目的和范围、编制方法、具体步骤等均属合理性,并对预测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虚假记载或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内容作了必要警示,且一旦客观条件变化,导致原先据以作出预测的合理假设、基础发生变化或不存在而使预测信息变得不真实,或者具有误导性和重大遗漏时,已及时披露并出具更正信息。那么,即使该预测信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投资者,则必须举证说明预测缺乏合理的基础,披露缺乏诚信。这样,既不损伤诚实信用的发行人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投资者能获取所需信息。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5

关键词:预测性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上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对证券市场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各国一般都确立起了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预测性信息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所披露信息的一种,其对于克服信息不对称,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有重大作用。

一、预测性信息及其披露原则

(一)预测性信息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预测性信息又称“软信息”,其是与历史信息(又称“硬信息”)所对应的信息。凡是对公司未来业绩、经营计划等所作的信息披露,被称为预测性信息披露。一般认为预测性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关于总收入、收益、每股盈利、资本支出、红利、资本结构或其他财务项目的预测性说明;对将来经营计划和目标的说明;关于未来经济形势的说明;关于前三类事项的假设性前提说明;由发行人聘请的外部评论人员就发行人所作的前景预测进行评估的报告;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其他信息的预测与估计。预测性信息具有前瞻性、主观性、风险性的特点。一般来讲,可将预测性信息分为前景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二者的区别在于其对未来趋势或者事件的确定程度不同。

(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一般规则

1、安全港规则

安全港规则(SafeHarbor)是对公司披露前景性信息、预测性信息提供免责的一种制度。其规定,公司对未来业绩(销售收入、利润、每股收益等)、经营计划等的预测只要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并以诚信方式披露,便不视为虚假陈述或者误导,不承担法律责任。安全港规则需要符合两个条件:(1)披露预测性信息时有充分的警示性语言提示。(2)预测人真诚、合理的相信预测性信息,并确知不存在影响预测性信息实现的未披露因素。这就是心理确知要件。

2、信息披露义务人及时更新义务

所谓及时更新义务是指,一项预测性陈述在作出当时是正确、善意的且有合理的推理基础,然而由于一系列以后发生的时间使得该项陈述变得不真实或者具有误导性,那么信息披露义务人便有义务更新预测性信息披露。

二、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一)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

我国并没有预测性信息披露统一的法律规定,有关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都散见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或者创业板上市需要披露的文件以及持续信息披露需要披露的文件的法律规定中。总结这些法律文件的规定,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业务发展计划、目标。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对业务发展计划、目标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要披露其业务发展目标。发行人应当披露发行当年和未来两年的发展计划。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应当披露公司未来发展与规划。发行人应当披露发行当年和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说明发行人在增强成长性、增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方面拟采取的措施。此外,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上市公司在其年度报告的董事会报告中,还应提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同时,在上市公司的年度、季度、半年度报告中,还规定了及时更新义务。

2、盈利预测。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对盈利预测采取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盈利预测主要体现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披露与年度盈利预测中。我国不仅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照顾说明书中要求做盈利预测,在季度、半年度报告中,也规定董事会如果预测本年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应当予以警示。

3、业绩预告、业绩快报。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是上市公司在公布定期报告前对其业绩所做的披露。关于业绩预告、业绩快报的规定主要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我国对业绩预告的披露采取强制信息披露,在出现一定情况下,应当披露业绩预告。对业绩快报,我国采取自愿披露制度,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业绩快报。

4、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以及在创业板上市的季度报告中,都要求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对其实施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依据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披露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的报告期内情况及未来趋势。讨论与分析不仅局限于财务因素,还包括非财务因素。

5、风险因素。我国实行对风险因素预测性信息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必须对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对发行人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进行披露。

(二)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实践中的实施现状

由于我国对预测性信息多数实行强制披露制度,仅仅对业务快报实行自愿披露。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说中,一般都可以做到对预测性信息进行披露。通过对创业板首发并上市飞利信、贵阳琅玛、山东国瓷、上海安科瑞电气、温州宏丰电工的招股说明书以及主板首发并上市的东吴证券、新华人寿、玉龙股份、凤凰传媒、恒立油缸的招股说明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基本都遵守了证监会的预测信息强制披露的要求。从业绩预告上来说,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一般也按照要求进行业绩预告的披露。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不仅要披露业绩预增公告,而且也要披露业绩预减公告。从业绩快报上说,在2010年到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接近200家公布了其业绩快报。而在主板,也有很多上市公司披露其业务快报,例如2012年1月乐山电力和保利地产两家a股上市公司便披露了其业务快报。

三、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

虽然我国有众多行政规章及交易所规则对预测性信息披露作出了规定,但是,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体现在:

首先,我国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比较散乱,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虽然有行政规章和交易所规则对预测性信息披露进行规制,但是我国仍没有形成对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规定。

其次,我国没有确立起安全港制度。安全港制度一方面可以为信息披露义务人提供免责,在预测性信息的不确定性与虚假陈述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保护。再者,其也可以为预测性信息虚假陈述诉讼提供裁判的依据。

再次,我国对信息披露义务人的及时更新义务规定不足。我国对信息披露义务人及时更新义务的规定还比较散乱,也没有一定的规律。这样,很容易会出现疏漏之处,造成投资者的损失。而且,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也无法完全掌握其及时更新的义务,造成上市公司服从监管成本的上升。

复次,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现阶段,我国预测性信息虚假陈述的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一般采取行政处罚的形式,有警告和罚款两种。追究虚假陈述者的民事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情况在我国还比较少。

最后,我国对虚假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行政处罚不足。从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来看,2010至2011年两年,仅有一件与预测性信息有关的行政处罚,即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0)25号。其对上海天力、深圳前沿、熊碧波等13名责任人员在股评节目中发表“想涨就涨”、“大盘完全在我的把握中”、“风险少赚钱快”等虚假、夸大、误导性的言论进行了处罚。不难看出,仅次一件对预测性信息进行处罚的案例,也与真正的虚假预测性信息披露相差距远。实际上,我国虚假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并不少见,由此可看出我国对虚假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行政处罚的不足。

四、完善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制定有关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专门规章。我国应当首先完善证券法中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制度,对预测性信息的定义、种类、披露原则、免责原则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应当由证监会制定专门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章,细化证券法的规定,保证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合法有序进行。可以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中国注册会计协会等协会制定各项指南或者规则,来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

其次,建立安全港制度。我国应当建立起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安全港制度。首先,要对安全港原则中进行细化的规定,特别是对心理确知要件进行细致的规定,对何谓发行人基于合理的理由相信进行规定。一般来说,以发行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士在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判定。其次,要完善警示制度。虽然我国现阶段也有一些警示制度的规定,例如创业板上市风险警示,但是其规定的都过于宽泛,并不系统,应当对这些规定进行完善。

再次,规定信息更新义务。公司必须审慎对待预测性的信息披露,适时披露公司重大风险及潜在风险。在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它各种场合对公司发展前景、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预测时,应当充分考虑有关政策及市场风险因素。凡已公开披露的预测性信息,一旦认为不能实现或对市场可能产生误导,公司应及时披露,并予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最后,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责任制度。首先,对于行政责任来说,一方面要完善行政责任法律制度。完善证监会2011年颁布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规定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行政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预测性信息披露虚假陈述的行政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预测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其次,对于民事责任来说,应当建立起专门针对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完善预测性信息的民事诉讼制度,从而使得受害者可以得到赔偿。

总之,预测性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国应当不断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佩.省略/announcelist-8.html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信息披露

一、预测性盈利信息的内涵和特征

预测性盈利信息作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有助公司外部人形成对公司未知盈利水平的估计以对公司未完成或已完成的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做出判断的预测性信息。做为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预测性盈利信息主要有三种类型:盈利预测、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在合理的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的前提下,对未来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等重要财务事项作出的预计和测算。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定期报告尚未公布前,预先披露公司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业绩快报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在定期报告披露前业绩快报,业绩快报应当披露上市公司本期及上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数据和指标”。

预测性盈利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是极为有用的一项会计信息,但又不象历史性信息那样具有确定性,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瞻性。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对公司未来盈利情况的一种推断,而不是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描述。

第二、主观性。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对公司未来盈利发展趋势的推断,代表了信息披露人的一种主观推测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

第三、不确定性。预测性盈利信息主要是披露者的一种主观估计与评价,其准确性往往缺乏现有的数据来证实,投资者基于预测性信息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必然充满风险性。

第四、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各国和地区对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选择,是基于对预测性盈利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第五、可靠性是预测性盈利信息质量最主要的特征。预测准确度越高,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就越高。

二、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现状

从1993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已有单一的盈利预测制度发展成了由盈利预测制度、业绩预告制度和业绩快报制度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预测制度和预测体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行为既有自愿性的,也有强制性的。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以往只出现在ipo公司上市过程中,并且自2002年由强制性披露转向自愿性披露后逐步走向销声匿迹。业绩预告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后,“前一季度预告后一季度业绩”这一原则于2006年5月被取消后,除年度业绩预告临时报告外,其它定期报告的任何形式的业绩预告均不再属于强制性披露范围之下,这标志着我国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制度向自愿性披露要求迈进了质的一步。

此外,自2004年底起,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强制实行年度业绩快报制度,而对主板上市公司则采取鼓励性的自愿披露方式。深交所于2006年7月10日适用于主板上市公司(不含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鼓励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披露前,主动披露定期报告业绩快报,表明在主板市场上也建立了业绩快报制度,并将业绩快报时间频率由原先中小板块适用的年报业绩快报向定期业绩快报扩展的意图。

由此,目前我国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从总体看更多的是属于自愿性披露的方式,披露的信息内容主要集中于业绩预告,并且预告中大量地使用最低限度信息量的表达方式,而盈利预测和业绩快报这两类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量较少。

2.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较差,常常误导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我国上市公司在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上市公司提供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意愿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弱式有效状态,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投资者博取价差的投机心理严重,发行人树立公众形象的意识不强,导致盈利预测的供给和需求都不足。2001年3月后,初次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盈利预测由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在强制披露政策下,1990年~2001年上市的1093家公司中,有97.32%的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而在2001年~2003年改为自愿披露后,披露盈利预测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71.43%、28.79%和7.58%。结合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情况看,截止2004年年底,共有37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其中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公司仅有1家。由此可见,无论主板还是中小企业板,均表现出相同特点,即上市公司主动披露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意愿程度都不高。

(2)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不高

由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出现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选择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往往选择披露有利于本公司的好消息,对坏消息则“多报不如少报,少报不如不报”。一些上市公司在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时存在着选择受众的嫌疑,只将信息传递给大股东、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内部炒作,人为放大了中小投资者的市场风险。第二、诱导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有的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与实际出入较大,可靠性差,目的是通过这种信息的披露诱使投资者跟风,从而实现提高配股价格、降低股利支付率、完成收购等目的。第三、延迟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幕交易和操控股价的目的,经常推迟披露坏消息而提早披露好消息,直接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四、搪塞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其公开披露的预测性盈利信息简明扼要、流于形式,对一些重大事项不充分披露出来。

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1.构建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公平、公正一向是证券市场监管信息披露的原则,具体到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上,有两种不同的规范形式:一种是自愿性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以美国为典型。另一种是强制性预测盈利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采取的即是这种形式。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是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并不是很成熟、法制化观念不充分、执法措施不力的情况,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构建起一整套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相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并使之完善。因此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中必须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实行盈利预测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明确必须提供盈利预测信息的场合,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证券监管部门应制订包括盈利预测信息的编制、披露的具体规章,并在其中体现出盈利预测信息强制披露的原则,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给予积极地引导,充分发挥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鼓励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盈利信息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提高上市公司预测水平,确保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

2.建立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

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的股票时,本质上是投资于公司的未来,投资于公司良好的管理风格以及乐观的前景。依据传统的侵权法理论和证券法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与实际有较大差距时,即使上市公司主观上无过错,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仍可构成虚假陈述行为,而依法被追究其民事责任。但是,由于预测性盈利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仍有可能与实际有较大距离。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预先警示理论与安全港制度:预测性信息应当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伴有充足的陈述,以便投资者能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如果有关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假设与基准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即使现实情况与预测出现不符,也不认为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如果投资者,则必须举证说明预测缺乏合理的基础,披露缺乏诚信。这样,既能对诚实信用的信息披露人提供免责保护,鼓励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又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3.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

投资者保护机制是中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的基石。建立和完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形成从事前防范到事后保护的一套措施。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健全以损害赔偿为核心的民事责任制度,对预测性信息披露不实构成证券欺诈的法律要件,如责任主体、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赔偿标准等的确定形态做出具体的规范;另一方面,推进对投资者保护的集团诉讼制度的建立,发挥其在保护投资者、遏制证券市场侵权行为方面的突出作用。

4.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审核

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实行信息中介机构的强制审核制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预测性盈利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的身分,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进行鉴证,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只有充分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搞好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核盈利预测信息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确保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中立性,才能有效地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

5.努力培养一批权威性的预测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

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有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他们互相竞争、互相牵制,共同促进了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完善。国外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的独立专业人士,其提供的盈利预测优于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的盈利预测。当前我国应积极培育一批有权威的预测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充分利用他们在预测性盈利信息供给中的作用,增强预测性盈利信息管理层供给方的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质量较差的预测信息,同时有利于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栗煜霞:中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

[2]何曾:预测性盈利信息概念辨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4)

[3]林勇军: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堕须完善.财会月刊(综合),2005(21)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7

[关键词]马尔柯夫链转移矩阵转移概率无后效性

马尔柯夫链预测法是指利用马尔柯夫链来确定状态的变化趋势,从而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所谓马尔柯夫链,它认为未来状态只与现在状态有关,它是一种与先前状态无关的无后效性的随机时间序列。在马尔柯夫链中,状态对应的往往是一个数值区间而不是一个数值点。利用马尔柯夫随机模型从某时刻的初始状态可以预测到下一时刻最大可能出现的状态,这个状态对应着一个数值区间。事物的发展状态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本文应用马尔柯夫链理论,建立了期望销售利润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有关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一、马尔柯夫预测法原理简介

马尔柯夫(a.a.markov)预测法是应用概率论中马尔柯夫链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随机事件变化并借此分析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根据马尔柯夫的两个重要特性(无后效性和吸收性)可以进行动态的诸如状态预测、市场占有率和期望利润预测。关于马尔柯夫预测法具体参考文献。

二、马尔柯夫预测步骤

马尔柯夫链模型分析步骤:第一,分析预测对象可能有几种状态存在,进行状态划分并计算初始状态的概率。若以Si表示预测对象在基期呈现第i种状态的初始概率(i=1,2,…,n;n为系统可能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状态数),则相应的初始状态概率向量为。

第二,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在预测实践中,通常可按以下两种方法确定一步转移概率:一是主观估计法,即将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系统状态间相互转移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值,作为一步转移概率;二是统计估计法,即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或市场调查资料计算的有关频率作为一步转移概率。若以pij表示预测对象由第t时刻状态i转向第t+1时刻状态j的一步转移概率(i,j=1,2,…,n),则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为:

第三步,进行预测。若预测对象的状态转移具有无后效性特征,且初始状态已知和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不变,经过k次转移以后,对象处于状态i的概率为,则可以利用如下公式进行预测和计算稳态概率。马尔柯夫预测模型为:稳态概率模型为:

在市场占有率预测中,稳态概率为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状态的终级市场占有率。

三、应用研究

解(1)在这里初始

从本月开始下个月的市场占有率:

第二个月份的市场率:

(2)终极市场占有率的计算:

首先判断概率矩阵p是否为标准概率矩阵,显然是根据标准概率矩阵的性质,必然存在非零行向量,使得,此时所得到的即为p的平衡向量,也就是终极市场占有率。

于是有

可得到线性方程组:

解这个线性方程组得:=0.5,=0.25,=0.25

所以三家企业生产同种商品的终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5,0.25,0.25

解: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状态转移利润概率:

(1)即时期望利润:

代入数据

结果表明当本月处于畅销时,下个月可期望获利4。当本月处于滞销时,下个月有可能亏损2。

当n=3时,有

代入数据可得:

结果表明当本月处于畅想时,预计3个月后可以期望获利5.7。当本月滞销时,3个月后可能亏损0.96。

马尔柯夫链预测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但可以应用于企业经营利润的预测,而且亦适用于市场占有率的预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除了需要摸清销路的变化情况外,还要对利润的变化进行预测,马尔柯夫链预测法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8

【关键词】计划预测;SmaRt;绩效

一、前言

企业的计划与供应问题一直都是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关键,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基本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没有理论的支持,在实践中应用则更少,行业中普及使用的仅有通讯、电子等大型企业。本文以此类行业为例,讨论如何提高计划质量以及如何持续优化计划效率的问题。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通讯电子行业,交付的比拼往往是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决定成败的关键。能不能把项目拿下,能不能从竞争对手那里虎口夺食,很多时候就取决于能不能按时保障交付。而目前通讯行业的现状是70%以上的订单来自于海外,海运周期从7天--30天不等,如此长的物流周期就把计划预测工作的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供货不及时和欠货问题时常困扰着前方,前端的兄弟们问:“为什么总部就不能提前做好准备,保障一线的需求呢?”另一方面,当市场的需求高峰过去之后,供应链却面临严重的库存积压,眼见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并天天蒸发部分,后端的兄弟说:“为什么市场不能提供准确的预测呢?”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做好了市场计划的工作,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把全球市场以区域的纬度细分为若干个地区部,每个地区部设立市场计划专员。由产品经理向地区部市场计划员反馈要货信息。同时,在总部以产品的纬度设立总部计划员,地区部市场计划的反馈到总部市场计划员,并进行全球平衡与调整。因此地区部的计划文件信息的源泉,决定整个市场计划文件质量的关键。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信息的源泉的准确率,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如何使用SmaRt原则

在本文中,我想就细节的实施上结合SmaRt原则,谈一谈如何更好的执行细则。

所谓SmaRt原则,是5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即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alistic、t=time-based。该原则主要应用在制定目标上,制定目标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事,每个人都有过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怎样订目标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则是一个高层面的技术活。

目标管理是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没有目标是无法考核员工的。

以下从五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如何把SmaRt原则与计划预测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计划预测效率与质量。

S就是specific: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化,不能笼统。

如何将总部向地区部提的需求具体化:

1.模版需统一

试想,如果全球若干个地区部使用的是不同的模版反馈,总部要统计汇总若干个不同的表格,各个表格中包含多个层级多种产品,这个工作几乎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首先,总部需要向地区部推广统一的模版。地区部专员对这个规范化的模版不能随意删改、添加。总部还有向地区部的同事提供培训和日常使用支持的义务,并保证模版的使用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能经常切换模版。如果模板经常切换升级,那么计划预测就没有了延续性,对前端带来不稳定的用户体验,给后端带来无法做中长期预测的困扰。

2.预测项目反馈需具体

如果地区部市场计划专员在反馈项目时没有写清楚具体的内容,那么总部的同事很难判断出该项目的把握度到底如何,进展怎样。因此会再打电话和地区部的同事确认,而地区部同事往往也是在接到电话后再重新去查证项目,一来二去,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双方的工作量。改变这种工作模式的方法就是每做一事便把事情做好。有了翔实可靠的输入,才能有准确细致的输出,避免出现Garbagein,garbageout的情况。

m就是measurable:所设定的目标要可量化,具有可衡量性和可考查性。

将总部对地区部的监控可量化,总部的工作要变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传达信息。总部市场计划专员可以将有关供应、计划、可能存在的生产问题等采用计划信息和供应能力周报的形式定期向地区部反馈实际下单的情况、需推动解决的问题、各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等。通过周报的形式提醒地区部计划员注意前期反馈和实际形成的差距并推动解决。

a就是attainable:所设定的目标既要高,具有牵引性和挑战性,但同时也一定要是可达成的目标。

考虑到物流与计划在行业中都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总部要求地区部百分之百的准确进行计划预测,这个目标预计很难达成。

所以,在这个阶段,总部的主要目标是宣传推广计划与预测,引导地区部计划员熟悉计划预测流程,包括正常反馈和需求求助,出现特殊需求或情况如何处理等。

R就是relevant:设定的目标要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紧密相关。

明确地区部市场计划员的工作职责,强调计划工作是市场计划员的首要责任。将地区部市场计划专员的工作绩效与预测准确率关联起来,确保工作精力集中在规范高效准确的输出上。

t就是time-based:对设定的目标,要有时效约束力,要规定在什么时间内达成。

计划预测都是有时效性的,对预测文件的反馈要有明确的反馈时间,超时反馈或者未反馈需要进行扣分。同时,总部的工作也可以增加主动定时提醒的职责,例如在快到限定时间的前2天再提醒通知,在限定时间到达前1天发预测文件反馈进度跟踪表等。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9

abstract:thisarticletakesthedomesticcosmeticsenterpriseastheobjectofstudy,combiningwiththemathematicalstatisticanalyticmethodandthemarketforecastlaw,analyzesandforecastsitsmicroscopicmarket,toprovidethereliablebasisforcosmeticsenterprise'smarketdecision-making.

关键词:化妆品;微观市场;预测

Keywords:cosmetics;microscopicmarket;forecast

中图分类号:F22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46-02

0引言

化妆品市场通常被冠以“美丽市场”的美称,然而,在美丽粉饰的背后,各品牌化妆品却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国内化妆品,面对其他品牌的“虎视眈眈”和国际品牌的“居高临下”,更是感到“内忧外患”,常常陷自己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有些品牌甚至存在着生存危机。

1国内化妆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业内人士及相关评论家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内化妆品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分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1.1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①生产规模不够。目前我国从事化妆品生产的工业企业已经突破了4000大关,但多数十几人规模的小企业,有些甚至还处于作坊模式阶段。②生产技术创新不够。有些化妆品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配方几十年不变,不能顺应市场对产品多功效的需求。

1.2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①广告费用投入不够。国内化妆品企业数量不少,采用各种媒介传播的广告却不多,我们能接触到的也就十几个品牌,如小护士、大宝、郑明明等,而国际品牌每出一款新产品都会选择当红明星代言进行轮番的广告投放。②营销渠道选择不够。国际品牌通常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销售方式,无论是顶级商场还是医药超市,都充斥着各种国际知名品牌,而国内化妆品的营销渠道非常的狭窄,通常只选择一到两种销售方式,如超市和个体经营的美妆店。

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诚然客观真实,但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产化妆品企业的现状,我个人认为,从微观角度而言,化妆品企业未必一定要具有国际规模,也未必一定要超负荷承受广告支出,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国内企业也可以立足于化妆品市场,成为“美丽经济”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知己知彼”这一文学名词在这里也有新解,所谓“知己”――是指企业要明确自身的市场目标和市场定位,准备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具体而言,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自身现在的市场行情,精准预测自身未来的市场趋势;“知彼”――是指企业在“知己”的同时要兼顾了解其他品牌的动态,进而把握整个市场的动态。

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从企业微观角度而言,需要掌握一定的预测方法和手段,在充分掌握现有资料的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对未来市场进行预测,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微观市场预测

结合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实际,拟定实现不同的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企业要做到“知己”和“知彼”,可以分别采用以下预测方法。

2.1“知己”的预测方法为了实现“知己”的目标,预测企业自身未来的市场需求情况,可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法,即将企业化妆品的实际销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形成时间序列,根据变量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使其向外延伸,以预测该化妆品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

方法应用:为了制定2011年10月份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国内某知名化妆品企业需要对其2011年各月的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月份的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该企业品牌2011年1月至9月的实际销售量如表1。

根据以上历史数据,绘制散点图如图1。

通过绘制散点图以及配合的趋势线可以看出,该品牌过去9各月的销售量呈移动平均趋势,因此,应该采用时间数列预测法中的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10月份市场对该企业化妆品的需求量的预测结果,有助于企业科学系统的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既可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的产品积压和滞销现象,又可杜绝供给不足丧失现有消费者的隐患。

2.2“知彼”的预测方法为了实现“知彼”的目标,了解同类企业及整个市场的动态,企业可采用马尔柯夫预测法进行预测。即通过运用马尔柯夫链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企业某品牌化妆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行预测。

方法应用:随着儿童护肤理念的日渐成熟,儿童护肤品牌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各品牌对市场占有率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以郁美净集团为例,预测该集团生产的郁美净儿童面霜10月份的市场占有率,对其把握其他同类产品的市场动态和整个儿童护肤品牌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调查,目前市场上分享儿童护肤这“同一块蛋糕”的品牌很多,但对郁美净集团分析预测其市场占有率构成影响的国内品牌无外乎几家,分别是美加净和孩儿面,若已知9月份三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0%、30%、20%,且得知其转移概率矩阵为:

则10月份郁美净的市场占有率为:

如果郁美净儿童霜的顾客流动趋向的趋向长期稳定下去,则经过一段时期后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出现稳定的平衡状态,即顾客的流动与否、流动量对市场占有率将不起任何影响作用,也意味着各品牌丧失的顾客与争取的顾客相互抵消,此时的市场占有率称为终极市场占有率。

如果郁美净的市场占有率出现稳定的平衡状态,则其终极市场占有率计算如下:假设a=(x1x2x3),则根据标准概率矩阵的性质ap=a,即

又因为x1+x2+x3=1,则又线性方程组为:

x1=0.8x1+0.2x2+0.3x3x2=0.1x1+0.7x2+0.1x3x3=0.1x1+0.1x2+0.6x3x1+x2+x3=1

所以:x1=0.55x2=0.25x3=0.2

即经过长期顾客流动后,郁美净儿童面霜的市场占有率将趋于稳定,达到55%。市场占有率及终极市场占有率的预测,对企业准确了解竞争对手及整个市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

3结论

国内化妆品企业除了在技术上迎头赶上,力求与国际品牌接轨之外,最主要在于自身的市场定位要“精”、“准”。要做到合理运用市场、充分适应市场、主动占有市场。本文从国内化妆品工业企业的微观角度,分析作为一个企业,面对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如何对自身的市场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寻求一条市场立足之路。重点分析了为实现不同的市场目标而采用的不同的预测方法,为企业制定短期计划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论据。

参考文献:

市场预测的原则篇10

【正文】

预测性信息是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使外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也在趋于国际的协调。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来往更紧密,因此本文对两岸有关财务预测信息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海峡两岸的财务预测制度简介

目前,中国大陆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的规定没有形成体系,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解释中,主要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等。台湾的财务预测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六号——《财务预测编制要点》、审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审计准则公报第十九号——《财务预测核阅要点》、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公开发行公司财务预测资讯公开体系实施要点》等。

二、海峡两岸财务预测制度比较

(一)财务预测信息提供者的比较

在中国大陆,公司的预测性信息主要是由公司管理编制,财务分析师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供给,没有正式公开的财务分析师预测信息。在台湾,证券分析师在财务预测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扮演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中介——信息加工的角色。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预测信息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证券分析师的解读,并通过证券分析师传递给投资者。但由于台湾对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主要采用强制性的方式,公司管理人员最具有信息优势,所以,证券分析师只是对公司的财务预测信息起补充作用。但台湾的管理机构鼓励证券分析师以独立第三者的立场对公司的预测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并传递给投资者以决策之用。

(二)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时点的比较

1.发行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中国大陆证监会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发行人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①但证监会规定增发公司近3个会计年度及预测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可见,在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的场合,盈利预测实际上是必须披露的内容之一。台湾规定新上市公司、现金增资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公司,都应公开财务预测。在发行新股或增资时,中国大陆和台湾都规定必须披露财务预测信息,不同的是台湾要求在发行可转换债时也要财务预测信息。

2.交易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中国大陆在相关规定中说明在年度报告中公司可以编制新年度的盈利预测,②在证券交易所有关通知中规定:当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当及时进行业绩预告:

①预计公司本报告期或未来报告期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②在公司会计年度结束后1个月内,经财务核算或初步审计确认,公司该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③其他认为应披露的情形。③

台湾规定出现下列情形应公开财务预测:

①同一任期内董事发生变动累计达三分之一以上者;

②企业合并者;

③缔结、变更或终止关于出租全部营业,委托经营或与他人经常共同经营之契约;让与全部或主要部分之营业或财产;受让他人全部营业或财产,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者;

④公司发生重大灾害、签订重大产销契约或重要产业部门变动预计影响营业收入金额最近一年度营业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者;

⑤公司最近一年度营业收入较其前一年度减少百分之三十以上者;

⑥其他必要情况。

在交易市场的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差异较大,主要在于:

(1)中国大陆的规定比较宽松,台湾的规定比较严格。中国大陆规定只在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变动时披露相关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台湾规定必须披露的情形要多于中国大陆,除了业绩的变动以外,当发生特定事件时如公司发生灾害、合并等,这些事件也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这时也必须公开财务预测信息。

(2)台湾规定的财务预测信息带有连续性披露要求,如果出现上述的①、②、③、④的情况还必须连续两年公开财务预测。

(3)台湾还要求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于公告财务预测视其情况有两日内。一个月及年度终了后三日后、四个月内公告的规定。例如当三分之一以上董事发生变动的,应于董事就任之日起一个月内公告申报当年度财务预测。

(三)财务预测更正及更新的比较

预测性信息是根据合理假设基础对未来的趋势、事件等所作的预测性陈述,主要是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原先做出预测的合理假设基础也发生变化或者不再存在而使预测性信息失真,这时应对预测信息进行更正。

目前中国大陆关于财务预测信息更新的相关规定有:若公司对该计划进行了调整,应说明履行了何种内部决策程序,有关决议刊登的信息披露报纸及日期;实际投资项目如有变更,公司应介绍项目变更原因、变更程序及其披露情况,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项目的进度及预计收益;如果生产经营环境以及宏观政策、法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公司董事会须明确说明。④

台湾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已公开财务预测之公司经发现财务预测有错误,可能误导使用者之判断时,应于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公告申报说明原财务预测完成日期、会计师核阅日期、所发现错误致原资讯已不适合使用之情况及其影响,并于发现之日起十日内起公告申报经会计师核阅之更正后财务预测。当编制财务预测所依据之关键因素或基本假设发生变动,致税前损失金额变动百分之二十以上且影响金额达新台币三千元及实收资本额之千分之五者,公司应据规定公告申报更新后财务预测。

对比中国大陆与台湾在财务预测更正及更新方面的做法,可以发现台湾在这方面规定的特点:

1.及时性。台湾要求在两天内就要做出公告说明其错误及影响,十日内公告更正后财务预测,而且已公开财务预测之公司,应随时评估敏感度大的基本假设变动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影响。而中国大陆没有对更正后的财务预测的公布时间作任何要求。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有其时间性,且一般地信息越及时其价值越高。特别对于错误的预测性信息,公司一旦发现应当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和报告,以便投资者及时做出决策调整,减少损失。因此台湾的做法值得学习。

2.量化规定。量化规定一方面既可以使上市公司对应更正更新的财务预测有数量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公司的编制成本,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预测信息发生变动都对投资者有影响,对一些影响较小的预测信息发生变动可以不必公告申报。

3.限制更新更正财务预测的次数。如果财务预测信息经常更新,投资者对其准确性产生疑问。为此,台湾在《发行人募集与发行有价证券处理准则》中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公司欲对外公开办理现金增资、合并发行新股等情形时,如果在申请年度及前二年度因公开财务预测经证期会纠正达二次,或任一年度更正(新)财务预测超过二次(即三次以上者),必须实行申请核准制,以促使公司提高财务预测准确度。

(四)财务预测管理当局责任规定的比较

中国大陆在《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中规定合理编制并充分披露盈利预测是被审核单位的责任。

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在《公开发行公司财务预测咨询公开体系实施要点》中明确确认董事会对财务预测编制之责任,要求财务预测编制完成后,应提董事会通过,但因故未及提报董事会通过者,得补提董事会追认。如未计提报董事会通过者,应表明“本次财务预测尚未经董事会通过”之字样,并应说明其原因及预计通过之日期。公告时须包括“企业之财务预测是属估计,将来未必能完全达成”之声明,以提醒投资人预测不确定本质。同时还要求公司对于假设性资料提出佐证。

在管理当局责任的规定方面,中国大陆比较笼统,而台湾则非常具体,明确表示董事会应对此负责。

三、完善中国大陆财务预测制度的几点启示

1.中国大陆应建立一整套有关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生成、披露和审核的规范体系。目前已客观存在财务预测信息需求市场,如企业向银行举债时,银行要求提供某些财务预测信息,投资者在投资时,更看重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应建立一个较完善的财务预测规范。同时要鼓励建立有权威的盈利预测专业机构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一方面既可以对公司管理人员提供的预测财务信息的质量进行约来,另一方面投资者获得预测财务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

2.提高预测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若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滞后,不仅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也为某些别有动机的人提供了可承之机。因此不管是新的财务预测信息还是更正更新后的财务预测信息都应要求及时地公布。

3.加重公司管理层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责任。预测信息不同于历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件进行编制,而预测信息则不同,更多依赖的是对于整个行业、本公司现状及未来趋势的预测及了解能力,公司管理层在这方面占有较大的信息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加重公司管理层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责任。

注释:

①《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一百三十六条。

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第三十九条。

③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

④见《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六条。

【参考文献】

[1]林勇军,王伟。中美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J].财会月刊,2003,13.

[2]李桂娥.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问题的研究[J].攀登,2004,(1).

[3]阎德玉.海峡两岸基本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中文论文网,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