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2:39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高校旅游;日常工作;厦门大学

theimpactoftheUniversitytourismonitswork――CaseasXiamenUniversity

wanGGuo-dong,ZenGtai-pu

(DepartmentofGeography,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Fujian,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firstlyanalyzesontheimpactoftheuniversitytourismonitsdailyworkbasedonquestionnaireforstudents,facultiesandtouristsinXiamenUniversity.FinallyitmakessomesuggestionsonthedevelopmentoftheuniversitytourisminXiamenUniversity.theothersimilaruniversitiescangetsomereferenceforitsbenigndevelopmentfromtheresearch.

Keywords:universitytourism;dailyworks;XiamenUniversity

1前言

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依托独特的建筑风格、清新优雅的校园风光、久远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浓郁的书香氛围,吸引校外人员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当前高校旅游已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及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国学者也对我国的高校旅游给予了广泛关注。这些关注领域包括高校旅游资源开发[1]、旅游资源类型[2]、旅游产品的开发[3]、客源市场和旅游方式[4]等方面。不过到目前为止,在高校旅游对高校的日常工作影响方面进行实证性分析的论著还极少。虽然有从高校管理角度对高校旅游进行概括分析的[5],但这种概况性分析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直接依据。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旅游者、教职工、在校学生三个方面对厦门大学的高校旅游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高校旅游对高校日常工作的具体影响。

厦门大学背靠五老峰,与闽南古刹南普陀寺为邻,白城校门外就是海滨浴场。厦门大学有许多旅游景点,南校门、西校门、嘉庚群楼、建南大礼堂、鲁迅纪念馆、钟林美广场、芙蓉湖、厦大水库、上弦场、白城海滩等。厦门大学虽然是一所开放式大学,但是在平常时期限制外来人员随意入校,在节假日允许外来人员入校。据厦门大学学生和教职工所说,现阶段在厦门大学特别是在节假日常见大量的外来游客,由于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未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导致对校园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以致于厦门大学不得不在特定时间限制外来人员入校,以缓解厦门大学接待压力。

2厦门大学高校旅游对其日常工作的影响分析

2.1问卷调查概况

2.1.1问卷的设计与问卷调查概况

结合本课题研究需要和厦门大学实际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选定厦门大学在校生、教职工和外来旅游者为受访对象,涵盖了校园里的主要群体。本次调查于2012年2月2日~10日进行,用时9天。调查问卷采取实地书面发放,共发放问卷330份,针对学生、教职工、旅游者调查问卷各110份,收回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1.2受访对象基本构成情况

经过统计发现,在受访学生中大一学生占抽样总数的26%,其中男生10%,女生占16%;大二学生占抽样总数的12%,其中男生占6%,女生占8%;大三学生占抽样总数的42%,其中男生占26%,女生占16%;大四学生占抽样总数的18%,其中男生占10%,女生占8%。

在受访的教职工中,教师占抽样总数的53.33%,其中男性教师占23.33%,女性教师占30%;行政人员占抽样总数的46.67%,其中男性行政人员占26.67%,女性行政人员占20%。

在受访的旅游者中,常住厦门的占抽样总数的40%,其中男性人数占16.38%,女性人数占23.62%人;不常住厦门的占抽样总数的60%,其中男性人数占36.17%,女性人数占23.83%。

综上,本次抽样的对象在学生的年级、教职工的职位、旅游者居住地及性别上构成合理,且覆盖面较广,说明抽样群体具有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调查的问题。

2.2对厦门大学开展高校旅游的态度分析

2.2.1在校生、旅游者、教职工对厦门大学开展校园旅游的看法

由表1可知,厦门大学在校生赞成校外人员到校旅游的人数占在校生受访者总数的88%,不赞成与不确定的人数各占6%。在旅游者看来,认为厦门大学应该对外开放的占受访旅游者总数的83.33%,不确定和不应该的分别为6.67%和10%。可见在校生和旅游者绝大部分对于厦门大学开放校园旅游是持赞成态度的。

表1对厦门大学是否应该发展高校旅游的态度

受访类别态度

在校生对校外人员到校旅游观光的态度

赞成不确定不赞成

88%6%6%

旅游者对厦门大学是否应对外开放的态度

应该不确定不应该

83.33%6.67%10%

另外,在对教职工进行“校园旅游能否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问中,93.3%的受访教职工认为校园旅游能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认为不能的仅占6.7%。从提高学校知名度上看,受访教职工的大多数都持正面的看法。

2.2.2在校生、教职工和旅游者对厦门大学开展高校旅游的利弊评价分析

由表2可知,关于厦门大学开展高校旅游的利与弊问题,有18%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54%的学生认为利弊参半,26%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在所受访的教职工中,有13.3%的人认为利大于弊,56.7%的人认为利弊参半,14%的人认为弊大于利,6.7%的人选择了不确定;旅游者当中认为利大于弊的占53.3%,利弊参半的占16.7%,弊大于利的占6.7%,不确定的占23.3%。由此看出,学校的在校生和教职工认为弊大于利的超过了利大于弊的人数,但超过一半的在校生和教职工都认为利弊参半。总体上看,学校的职工与学生在此利弊权衡上还主要表现为弊的成分要多些。而对于旅游者的态度却明显地站在了利的一边。

表2在校生和教职工对开展校园旅游利弊的看法

类别利大于弊利弊参半弊大于利不确定小计

在校生18%54%26%2%100%

教职工13.3%56.7%23.3%6.7%100%

旅游者53.3%16.7%6.7%23.3%100%

2.2.3在校生与旅游者对高校旅游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反应分析

由表3可知,如果厦门大学向外来旅游者开放,在校生对来校旅游观光与接待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反应上:①在能够做到“欢迎、配合的人中”,有12%的人有参与的意向,有4%的人明确不会参与,有18%的人看情况而定;②在“抵制、反感的人中”,没有人愿意参与其中,有10%的人明确不会参与,有10%的人看情况而定;③在“没有想过或不确定的人中”,有10%的人有参与的意向,14%的人明确不会参与,22%的人看情况而定。总体上,还有22%的受访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旅游接待工作中,说明了学生中的一部分还是想在课余参与校园旅游的接待工作。

表3在校生对待外来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

心理感受假如学校提供接待旅游者的机会你是否会参与

会不会看情况而定小计

欢迎、配合的人中12%4%18%34%

抵制、反感的人中0%10%10%20%

没有想过或不确定的人中10%14%22%46%

总计22%28%50%100%

在所调查的旅游者中,非常希望能够有厦门大学本校生充当导游的占受访者的66.7%,认为无所谓的占26.67%,表示不希望的仅占6.7%。说明旅游者中大多数还是希望由在校生充当导游,并希望有与在校生进行直接交流的机会。

由此可见,在校生、教职工和旅游者对于厦门大学开展校园旅游尽管在利弊态度上有一定分歧,但对厦门大学开展高校旅游总体上还是支持的,这说明厦门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展高校旅游,并尽量采取措施趋利避害,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这也有利于厦门大学的整体发展和扩大知名度。

2.3厦门大学开展高校旅游的影响分析

2.3.1高校旅游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影响分析

在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中,认为高校旅游对学校正常秩序影响较大的占56%,认为影响不大的占32%,认为不会和不确定的各占6%。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旅游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另外,受访的在校生中73.4%的学生能够基本上适应校园旅游带来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无法适应的仅占6.7%,不确定的占20%。说明学生们的大多数,基本上都能适应校园旅游下的学习、生活状况。

教职工在高校旅游对校园秩序的影响上,认为影响很大的占受访者的36.67%,认为影响较大的占40%,影响不大的占23.33%,其中没有人认为这一举措毫无影响。说明了教职工中有较大比例的人感觉到了高校旅游对校园日常工作的影响。

在旅游者看来,他们的到来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校园的正常秩序。23.3%的旅游者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60%的旅游者认为影响不大,没有人认为他们的到来对学校的正常秩序毫无影响。

2.3.2高校旅游对校园日常管理的影响分析

由表4可知,在教职工人群中觉得入校收费不合理的占其受访者的50%,认为合理的占36.7%,不确定的占13.3%;在旅游者眼中不能接受厦门大学收取门票费的占93.3%,还有6.7%的选择不确定,没有旅游者能够接受厦门大学收取门票费这一行为。

表4对厦门大学是否入校收费的看法统计

类别合理不合理不确定总计

教职工36.7%50%13.3%100%

旅游者0%93.3%6.7%100%

在外来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建立专门的校园旅游组织和机构,如设立以学生社团组织来接待外来旅游者,74%的受访在校生和53.33%的受访教职工认为有必要建立,见表5。

表5在校生与教职工对于建立专门的校园旅游组织和机构的看法

类别必要没必要不确定总计

在校生74%10%16%100%

教职工53.33%23.33%23.34%100%

另外,问卷统计还发现在校生担忧校园对外开放后存在安全防盗问题的占40%,担忧环境更加杂乱的占44%,其他的为16%;教职工中担忧日常管理和环境卫生两大问题的已经占受访者的90%。从而,说明在校生和教职工最担心学校的安全和卫生环境遭到破坏。

2.3.3对适宜开展高校旅游的时间段选择分析

据表6,66%的受访在校生不希望考试期间有过多的外来人员入校,26%的受访在校生认为平常时期也不希望有过多外来人员入校,其他认为假期和校园活动期间不希望的分别占到6%和2%;而在教职工中,认为考试期间应限制外来人员的占其受访者的70%,校园活动期间应限制的占30%。可见,学校在考试期间应该限制外来人员,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这是大部分在校师生在高校旅游时间段选择时的共同愿望。

表6限制外来游客时间段统计

类别考试期间校园活动期间假期平常时期总计

在校生66%2%6%26%100%

教职工70%30%0%0%100%

根据问卷统计显示,62%的受访在校生认为高校旅游时间段应主要选择在学校假期,20%认为应在校园活动期间,觉得平常时期也能接受外来人员到访的占抽样总数的16%,甚至还有2%的受访在校生认为考试期间也可以开展校园旅游。可见,在校学生大部分认为高校旅游应该在高校假期中进行,至少从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上看,非上课时期应是高校旅游的重点开展时期。实际上一些高校在放假时期学术会议或学术培训较多也反映了这一点。

2.3.4高校旅游下的校园设施承载能力分析

通过对教职工调查发现,认为现阶段厦门大学旅游者太多的占其受访者的36.7%,认为较多的占50%,认为较少的占抽样总数13.3%。说明了当前教职工已经感受到了外来游客的数量增加形成的压力。

一般而言,校园的基础设施刚够满足学生日常需求,但厦门大学开放旅游后,势必造成与学生相争的局面。教职工认为现有的基础设施能满足开放旅游需求的占其受访者的24%,认为勉强满足需要的占42%,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占32%,还有2%的认为不确定。这说明外来人员的到来确实加大了对学校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为适应高校旅游需要,适当加强学校的设施建设力度也显得必要起来。

调查还显示,旅游者在厦门大学观光旅游时,受访的旅游者明确表示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的占46.7%,46.6%的表示会尽量做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仅有6.7%的认为无法确定。说明绝大多数旅游者已经注意到在高校旅游时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厦门大学对外开放后,影响学生学习氛围,影响在校生日常生活和校园秩序是确实存在的,但目前厦门大学高校旅游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没有造成过大的负担。在日常管理方面,不宜采用收取门票的方法,并且可考虑由学生组织旅游的接待工作,但开放旅游会造成在校生对安全防盗方面的担忧,增加教职工对校园环境卫生和日常管理的难度。在开放时间选择上,在校生和教职工认为不能因校园旅游而严重影响到正常学习,尤其是对于考试和校园活动等重要时期,应限制外来人员。在校园设施承载能力上,即使厦门大学限制外来人员到校旅游,但仍有许多人接踵而至,虽然大部分旅游者会在厦门大学游玩时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增加了厦门大学的基础设施承载压力。

3对高校旅游发展的建议

3.1转换观念,适度合理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开放校园,接纳众多的游客进入校园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许多高校如同厦门大学一样担心发展高校旅游会扰乱教学秩序、破坏校园的卫生环境、恶化校园治安等,因此对入校旅游采取限制或遏制等措施。但从问卷分析来看,高校旅游对厦门大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没有超出可承受范围内之。我国高校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重点在于转换观念[6],只要在保证高校日常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降低和减少不利影响,发挥有益的一面,适度发展高校旅游,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效果。

3.2健全高校旅游服务机构,加强与旅游营销机构的合作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缺乏专门的校园旅游活动的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致于大多数游客盲目地在校园内游览,难以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校园观光等旅游活动,使校园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高校旅游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的游客接待、旅游开发规划等工作,既对高校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另外,加强与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充分发挥旅行社的组织宣传作用。

3.3应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旅游者旅游须知、校园旅游管理制度、旅游校企合作办法等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利于降低控制高校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加强各方面在高校旅游中的作用,这也将积极推动国内高校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机构,校园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承载量是有限,所以在开展高校旅游时,应注意校园整体容量的承载力,实行时间段限制、控制游客数量,在考试和大型校园活动等时期限制外来人员,以减小人员过多过杂的管理难度,为了最大化的减少校园旅游活动对高校学习氛围的干扰,可以把旅游活动高峰期安排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

3.4加强校园治安和后勤工作

伴随高校旅游活动而来的是校园的接待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增加校园治安和后勤方面的工作压力,调动相关部门,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制定各项预防措施,加强校园治安保卫力度确保学生、教师、游客等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后勤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4结语

本文以厦门大学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在校生、教职工和旅游者三方面针对高校旅游对其日常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旅游会影响在校生学习氛围,污染和破坏校园环境卫生,增加校园设施的承载量,增大校园日常管理的难度等影响,但分析发现有效开放高校旅游,尤其是在高校节假日时开放高校旅游、建立学生自己组织的旅游服务接待部门以及通过与旅游营销机构的合作等措施可以达到减轻负面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赖启航.高校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天府新论,2005,(11):133-135.

吴雁华,傅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2):86-91.

王发兴.高校校园旅游产品开发探索――以湘南学院为例[J].企业经济,2005,(4):111-112.

丁健,姚因全,周永章.广州高校旅游的客源市场研究――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3):73-77.

成梁,周志刚.从高校管理角度看高校旅游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4):28-31.

朱,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45-48.

附:

作者简介:王国栋,男,1968年10月生,河南省洛宁县人,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口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研究。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一部收费二部收费利润最大化社会福利

一、引言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各大城市乡村经济增长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作为旅游收入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其收费方式与其带来的收益以及游客满意度也越来越受关注。如今景点门票收费方式主要分为一部收费和二部收费。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属于政府的行政定价,并非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的收费范畴,故而景区的定价不可仅仅考虑到收益的最大化,也应考虑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兼顾保护旅游资源等原则。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对当下旅游收费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收费方式的利弊,并根据社会福利分析,探讨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制定最优收费方式所需制定的相关建议。

二、旅游行业收费分析

对于旅游行业,一部收费是指按照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制定的只一次性收取门票,可以进行所有景点参观的收费方式。

二部收费是指先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固定费用,然后再按消费数量向消费者收取使用费。对于旅游业来说,二部收费问题即旅游景点不仅仅收取总门票,还要向不同的小景点分开收取门票。

不同的收费方式为旅游经销商带来不同的收益。以下是针对两种收费方式的相关分析。

假设游客去a景点游玩。如图1所示,游客有需求:Q=a-p,其中,Q是游客的数量,p是每人需向景点支付的费用。每增加一名游客的边际成本为mC。

1.若a景点采取一部收费方式,我们来分析一下它获取利润的情况。游客的需求Q=a-p即为景点面临的需求曲线,通过它我们可以可得出游乐场的收益曲线为R=pQ=aQ-Q2,进而得出景点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a—2Q,游乐场采用一部收费方式,由mC=mR利润最大化条件可知,景点向每个游客收取的价格为p1,相应的游客数量为e,那么,景点的总收入为p1*e,即矩形p1Beo的面积,总成本为游客数量e乘以成本op0即矩形p0oeD的面积,因此,景点获取的利润(总收益一总成本)是矩形p1p0DB的面积。

2.若a景点采取二部收费方式,我们来分析一下它获取利润的情况。采取二部收费方式时,景点的总收益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R=t+p*Q。其中,R代表景点的总收益,t为景点向游客征收的进入景点门票所得的总收益,p为景点向每个游客征收参观小景点的门票,Q为参观小景点游客的数量。如果景点向游客征收垄断价格p1作为参观小景点的费用,并且将ap1B的面积作为门票的总收入,那么,景点获得的利润为ap1B的面积加上矩形p1p0DB的面积,即梯形ap0DB的面积,这时,由于景点采取二部收费制,消费者剩余完全被垄断着即景点所占有。不过,我们会发现如果景点制定一个以p1为起始点,逐渐降低的价格时,游客的量Q会不断增加,消费者剩余也增加,那么t也就增加,这样,景点获得的利润就不断增加,直到价格降到与边际成本相等时,通过收取门票获得的利润为ap0C的面积,但景点提供过山车项目获得的利润为0,此时景点获得最大利润为ap0C的面积,因为在一部收费制时游客获得面积为ap1B的消费者剩余,为了不引起游客境况的变化,使消费者仍获得ap1B的消费者剩余,景点将t的收取定为梯形p1p0CB的面积,即景点获得的利润为梯形p1p0CB的面积。

对比两种收费方法:游客都获得了面积为ap1B的消费者剩余。而景点在采取二部收费制时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多获得的部分为BDC的面积,所以得出结论,在不进一步侵占消费者剩余的情况下,景点采用二部收费制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两种收费方式的利弊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二部收费明显优于一部收费,但是当下景点的收费方式仍然是一部收费与二部收费平分秋色。原因就在于,旅游经销商不仅需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还需要顾及旅游景点保护、消费者直观感受以及满意度等因素。所以有必要对两种收费方式进行综合型的分析。以下是对两种收费方式的综合利弊分析。

(一)一部收费的利弊分析

1.一部收费的有利点

首先,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本就应由市场本身来主导,实行“一部收费”的票价收费方式,是规范门票价格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一票制不仅能给旅游人带来较大的实惠,也能让游客省去多次排队购票的麻烦,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游客购票的便利性;同时,此制度的实施也给旅游商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其最主要体现在“一部收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风景区的管理营运成本,每个风景点项目的售票系统可以节约部分人力、管理人员也节约了精力。

再者,“一部收费”在带给游人实惠的同时,也实际上保证了每个游人的个体消费总量。在一部收费的模式下,游客可以按照景点票中所涵盖的所有项目进行游览,如此热点景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冷点”景点的游览量,游客也能够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现往日不可觉察的优美景色,这就是变相使得风景区的消费总量得到了相对稳定的保证。在这样的机制运作下,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和游人达到了双赢状态,买卖双方各得所需。提高了游人的单个消费额,收入总量得到保证。

2.一部收费的弊端

实行一部收费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旅游风景名胜区实行一部收费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此举也明显存在着不顾及游客个性化需求的问题。游客本就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每个游客的不同喜好决定了其不同的消费倾向,但是通过联票制度“强迫”游客消费景区内所有的景点,从而变相地剥夺了游客在景区游览时的自主选择权。事实上这样的“强迫感”的产生是源于当下景区文化的雷同化,在各大旅游风景名胜区内的各个景点差异化程度不高、可替代性强,游客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强烈的“强迫消费”的感觉。

第二,旅游市场的发展本就对消费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只要把游客留在当地的风景区的时间长一些,游客在此风景区内的消费就会增加,因此,各大旅游风景名胜区都在想方设法留住游客,“一部收费”的实施也不乏这种想法。可事实上,“一部收费”在留客方面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当今社会下网络的便利性使得相关于旅游的网站层出不穷,自然的旅游的模式大多数趋向于“团游”,旅游时间和行程游客个人都决定不了,旅行社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不可能让游客在一个景区花费太多的时间。

第三,实行“一部收费”就必须在制定价格水平上正确处理好,制定“一部收费”的价格,不仅应考虑景区的实际价值,而且要考虑景区宝贵的无形价值,使之达到优质优价,物有所值。其次,实行“一部收费”的价位,应与景区的品牌相符,真正反映主题、特色,能使游客享受到当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但是,现实反应出来的情况却不如人意,部分大型风景区的票价开始暗涨,“大景区一部收费”的暗涨,其实是打着为消费者着想的招牌,行使着“捆绑搭售、强迫消费、变相涨价”的伎俩。这样的行为等于变相欺骗,原意利于消费者的“一部消费”制度丧失了其初衷。

(二)二部收费的利弊分析

1.二部收费的有利点

第一,价格的综合调整灵活。相对于一部收费而言,二部收费的价格调整使消费者具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果是一部收费,在景点提高价格时,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就无法享受该景点的所有旅游点。导致一部分门票收益损失以及旅游景点内部的商品收益损失。但是二部收费对价格的调整,可以仅仅限于某些热门景点,这样在保证大部分的游客的旅游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热门景点门票的需求,保护景点,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于此同时,不会对其他景点的需求造成影响。

其次,二部收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捆绑式消费。相对于一部收费,二部收费最直观的好处就是降低了捆绑式消费,在买大门票时不需要包含小门票的费用,可以根据游客需要,自主选择之后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对于买了一张通票却只能排着长队的游客来说,二部收费更加人性化。

第三,二部收费对于旅游经销商而言,所能得到的利润更多。根据前文分析,二部收费所带来的经销商利润大于一部收费。对比两种收费方法,游客都能获得相同的消费者剩余。而旅游经销商在采取二部收费制时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社会而言,二部收费的社会福利大于一部收费。

2.二部收费的弊端分析

二部收费首先需要面对的质疑就是买票次数增加,导致排队时间增加,降低游客旅游参观的数量与质量。而且游客对自身规律认识不够,并且对两部制定价方法接受程度低。假若海洋公园不实行一部收费,里面几十处游览地都可售门票,必定会给世界各地游客时间的浪费,降低游客对景点的印象,影响再次消费的欲望。

针对二部收费的买票次数多问题,无法避免其对于门票印刷的需求大以及员工需求大的问题。二部收费不仅在门票购买上耽误了旅游者的时间,也在门票的制作投入中增加了成本,同时还可能会导致景点污染的加大,增加环保成本。于此同时,售票员的需求也增加。旅游业的员工工资支出增加,使得行业将一部分的成本转嫁到门票中,使得门票价格上涨。

四、政策性建议

由于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属于政府的行政定价,并非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的收费范畴,故而景区的定价不可仅仅考虑到收益的最大化,也应考虑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兼顾保护旅游资源等原则,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为充分的市场调查

由于不同景区的辐射范围、交通情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导致了不同景区应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和价格。为了解不同景区的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更为充分的市场调查,合理认识景区的定价依据及原则,了解景区的游客人群分类,及由于价格的变动,旅游人数的变动进而求出其价格需求弹性,进而考虑将采取一部定价或二部定价的定价方式,再结合更为科学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充分考虑收益与社会福利的影响关系,最终进行科学的定价。

(二)加强对旅游门票的管制

由于旅游景区的差异性和其地域性,产生了严重的进入壁垒,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具有资源垄断的性质,门票的价格无法依靠市场调节而是通过垄断定价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因而就无法达到帕累托均衡。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的管制,在相关部门的负责管理下,根据较为科学的定价原则,采取更为民主、科学的定价方式和定价额度,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的旅游门票定价体系,提高景区的经验效率,降低景区的经营成本,使得旅游景区得以达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杭州市物价局.“免费西湖”拉动相关产业大发展——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公园免费开放的做法与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04).

[2]植草益.微观经济学[m].上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从单一制变为“两部制”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破题[n].中国证券报,2005-04.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3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我方并不否认外界的要求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但它只能作为一个产考,它并不能最终决定我们的意志,因为一个人,无论他身在何处,他永远能倾听到的是他内心的声音。在开篇立论时我方一辩就给声音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指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违背道德底线的,与社会达成共性的原则、信念和意识。”

如果一个人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信念与原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因此遇到事情,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

在辩论过程中我方通过大量的事例、道理,例如:屈原为了内心的高洁品质自投汨罗江、钱学深不顾美国的强行要求毅然回国、布鲁渃为了真理失去生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向大家证明了我方的观点,阐述了我方的观点——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

因此每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原则,坚定的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难困苦,奋勇渐进。

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对方辩友的9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忠于可以的误解为参考。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断章取义

6、颠倒主体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果一旦你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在意外在的想法和要求,结果只会在众人的意见面前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面对忠于外在要求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如果对方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要忠于外在要求的话,我只能用斯迈尔斯的一句话来与对方共勉:一个没有原则和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不断随着风的变化而被迫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

辩论赛总结陈词(二)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

对方同学是嘈嘈切切错杂谈,大错小错落一盘。下面我将指出对方同学存在的错误。

1、对方同学告诉我旅游可以调节感情,那我如果失恋了,去旅游就可以挽回我心中的她吗?或者是能再带来一个她吗?如果说旅游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这我相信,但减少痛苦的方法又很多,热衷于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沉浸在游戏中、热爱读书的人可以沉迷在书的海洋里、工作的人可以投入在工作中。这与旅游相比难道不更直接有效吗?

2、我方多次强调利与弊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衡量,而对方同学好像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说经济如何如何。

3、对方同学告诉我去云台山旅游并没有发现旅游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那我请问对方同学,你去旅游时是否要担心危险动物的攻击呢?这些动物都去哪了?难道云台山从来就没有毒蛇之类的动物吗?这难道不是旅游带来的影响吗?

下面我将针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

一、旅游业是一种联系广泛的行业,所以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经济是旅游业的生命咽喉,如果我们都没有钱,甚至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让我们去旅游,这无异于让公鸡下蛋了。旅游业还要拥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国家爆发了战争,那就呼吁外国人来旅游吧,能增加外汇,进而为战争提供支持,这样可能吗?我想,来的也只有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吧!

二、发展旅游业是对文化的亵渎。每一个文化景点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如今,在这些地方人满为患,他们是不是带着高尚的心来学习文化呢?我看应该不是吧!对于广大游客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无法揣摩的,也许是为了逃避某个事物,又或者是寂寞、无聊、空虚而来此猎艳。从经济上来说,这样的旅游业成功了,因为它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入,但我们的文化呢?它还能经历多久的摧残、破坏呢?

三、发展旅游业给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摆在眼前的是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旅游业功不可没啊。相比于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就更令人头疼了,而旅客的身影不时出现在里面。在旅游区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扒手、强盗层出不穷,旅客提心吊胆,保安时时警惕。还有怎么样整治像“天上人间”这样的酒店也是迫在眉睫啊!

四、发展旅游业严重破坏了环境。本是山清水秀的宝地,为了开发旅游区,大量植被被破坏,动物遭受灭绝,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旅游业带入了形形的人,形形的人产生形形的垃圾,形形的垃圾导致形形的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谢谢!

辩论赛总结陈词(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辩友:

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制度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力量是很强大、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从内在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公认的标准处事,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它与制度相辅相成,是相互推进的关系。但用道德去治理社会,却存在着明显缺陷,特别是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是无力的;反过来,权力往往借助制定道德规矩来扩张自身的权势。假设道德能够严厉约束一些人的行为,象、、这样的蛀虫就不会产生。因此,道德与制度相比,道德的作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光靠道德约束很难持久,尤其是对一个握有权力的人来讲,在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个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人的自私、贪欲的本性所决定的,不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制度来约束,单靠当权者道德自律是根本靠不住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性,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时刻警惕人性之恶。不要相信任何自诩高尚的人,不要相信任何美丽的承诺,不要对道德自律抱有太大的希望。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任何人,包括你和我,拥有权力都有可能会,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大家都不受专制、独裁的侵害,为了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权力与利益相互制约的制度,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包括你我,尤其要限制权力,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性的贪欲。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旅游影响;居民感知;道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4-0057-07

一、简介

以西方标准来说,在中国,不少农村旅游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本文从第一作者的居住经历和对村民的探访过程,结合第三作者在三年前首次到该村落的调查研究结果,第二次对中国安徽的一个道教村落(齐云山月华街)进行了旅游影响分析。本文展现了一个五年研究计划的中期阶段。文章共分5个部分:第一,概述中外旅游影响的文献;第二,提出研究背景以及现状;第三,描述研究地区;第四,提出此次调研的方法论;第五,分析论述调研结果,并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

威廉斯和劳森(williams&Lawson)认为,旅游是游客、商业、环境和社会团体相互结合的过程,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旅游产业所囊括的基本内容。因此,旅游发展对于塑造地方团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带来很多显而易见的影响。梅森(mason)认为,这些影响就是游客和当地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行互动而产生的结果。在早前的研究中,科恩(Cohen)就曾指出,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增长休闲娱乐的资源空间,还有可能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此外,旅游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比如说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收入和税收,刺激旅游产品的供给,增加经济发展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者梅森指出,旅游发展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包括通货膨胀、机会成本和过于依赖旅游的危险。此外,安德瑞克、瓦伦丁、科诺夫和沃格特(andereck,Valentine,Knopf&Vogt)认为,旅游并非是个纯净产业,它会使当地产生明显的环境问题。例如赖安和谷惠敏(Ryan&Gu)曾指出:旅游需要对一些负面影响负责,比如过度拥挤造成自然环境的退化,威胁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对当地居民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比如噪音、交通拥堵、垃圾增多、污水的处理,并且对当地传统习惯和文化带来挑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巴特勒(Butler)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tourismareaLifeCycle)。这个理论描述了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衰落或者恢复期)相应的变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也会不断改变。巴特勒曾在研究中指出,在旅游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衰落阶段,负面影响会超过旅游带来的利益,因为旅游点的容客量将完全超标。所以当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很有必要对可能引起的影响提前作出预测,了解计划和管理措施。兰克福德和基奥(Lankford&Keogh)指出,旅游影响研究确实可以给旅游策划人员提供一些数据,从而使其有效地做出旅游策划案,并能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三、研究现状

在中国,旅游影响分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和团体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张晓鸣和保继刚认为,国内大部分的旅游影响研究偏向使用西方的理论结构来调查分析中国的案例。比如,周永广和应天煜认为,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中国不可能完全使用西方的理论结构。李一平发现,很多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都侧重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区域。也有称之为示范效应的研究,如在一些中国穷困的地区,青年居民更容易受到一些收入较高的游客的影响。直到近几年,研究者才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旅游名胜地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根据关于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研究报告,钟林生等指出公园的自然环境、空气和水的质量已经恶化,并根据旅游地区发展循环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探索、包括、发展、退化阶段)。另外,李刚等曾研究哈尔滨居民对旅游开发所带来影响的想法,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哈尔滨成为了更吸引人的地方,并且巩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当地居民并不在意旅游所带来的弊端。谷惠敏和赖安曾以北京胡同为例研究了当地居民和旅游影响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堵塞和过多的游客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居民还是认为旅游带给他们的影响利大于弊。当然,旅游开发和其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比如,张晓鸣和保继刚调查研究了安徽西递,并指出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旅游行业,并且介绍亲朋也加入旅游行业,导致除去少量迁徙外地的人员外,大部分居民都参与其中。这种现象导致了当地居民过于依赖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四、调查研究地区:齐云山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5

所谓的旅游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将整个旅游活动协调好,并按照相关职能划分相关机构。管理是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管理不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综合统筹,更要落实到基层,这样才能促进旅游活动的正常运转。

一、旅游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中存在很多弊端,企业内相关的管理和规定相对来说并不完善,所以应该制定合理的调控,以达到规避弊端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更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可是我国的旅游行业的机制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对于很多旅游企业的管理还没有具体落实到位。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也是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现如今正在飞速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企业都涉足旅游业开设旅行社、餐饮等,而其中的产权或人事权则隶属不同的投资管理部门,分散性的管理,各自为政的决策造成旅游行业的内部矛盾逐渐被激化,这样也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市场发展混乱不堪。旅游管理部门不能够全面的了解和监管整个旅游行业、企业,也很难实时监管每个旅游机构,这样就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够从国家的层面来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在一个企业中亦是如此,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并发展最根本的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针对旅游业法律法规相对而言并不完善,所以我国目前正在积极的进行旅游企业创新机制管理工作。第一,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在法律建立之初时并不完善,在后来的完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及时更新,那么法律的约束力相对而言就减弱了;还有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定相对而言具有滞后性,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法律制定却并没有与时俱进;第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法律中有关于消费者的权利方面的制定相对较窄,所以在实际的旅游中就很容易发生消费者隐患的事件。

(三)市场竞争不平等

在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中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状况日益加剧,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各行业间的竞争就在所难免了,也就造成我国的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业自身的弊端也较多,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规模大小也存在差异,那么不平等的竞争就在所难免了。根据现有的国家政策改革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的帮扶旅游企业,并不断进行旅游行业体制的改革,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是由于受到政府的帮扶,很多企业在法律面前就变得有恃无恐,不断地索要特权和保护,但是有很多的中小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政府帮扶较少,法律约束多,没有特权等原因,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也间接造成行业竞争的不平等,造成垄断现象的发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对于我国的经济或是整个旅游行业来说都是不利的。

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宏观调控

在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中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权力过于分散,国家的宏观调控难以实施,战略部署没有落实到位,针对于旅游管理的机制相对而言不完善等。在进行管理时应该合理进行集权和分权,当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法规、发展方向时都应该将权力集中起来,归为中央,有中央来部署,地方辅助和配合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战略,这样国家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宏观调控,地方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和管理地方旅游事务。之所以要将宏观调控的权利划归中央根本目的就是中央能够保障地方策略和方向的正确性,地方和中央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实现旅游管理体系多元化

边缘线和综合性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特点,所以在进行管理时综合类部门集体管理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主要是受国家旅游管理局管理,并且是国务院的副总理来担任管理的负责人,旅游管理局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每个省、市、县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具有很强的基层基础,因此不仅可以开展创新管理委员的工作,还可以制定旅游保障体系,这样能够避免旅游业多头发展问题,还能够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强政企合作

很多旅游企业都是按照自身的利益来进行相关管理依据制定的,所以其中很多的条例都与国家的行政政策有所出入,企业作为盈利的主体,那么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合理处理,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也要保证企业利益,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不仅要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也要切实到位将细节问题处理好。

三、结语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学习型政府

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1.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服务是有政府和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系统和市场主导系统相结合共同构建,是区域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或信息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系统[1]。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包括旅游主管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乃及具备相应条件的私营部门向旅者、旅游目的地的公众、旅游企业及其就业人员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2]。

1.2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他们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都有独特的作用,供给的内容主要是基础设施类服务、信息类服务、行业指导类服务、安全检测类服务等。在整个供给体系中,政府是直接投入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管理手段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

2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模式中学习型政府构建

2.1学习型政府组织的特征和关键任务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建设成学习型政府组织,就要建立一个不断善于学习,有利于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六大特征:一是精简的特征,流程精简,组织结构精简。二是扁平化特征,必须以基层为主。构建扁平化组织。三是有弹性的特征,有弹性的组织有适应性。四是不断自我创造的特征。五是善于学习的特征。六是自主管理里的特征[3]。

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的着力点就是提高政府的学习力,而政府的学习力体现在变化的环境下,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能力,其有效执行的能力则取决于政府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关系和政府内部结构的状态。因此,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关键是完成两个任务:1、政府组织与外部组织关系构建,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2、政府组织内部结构深刻变迁。实质上,这既是政府组织和环境系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组织和外部组织如何共享学习互动合作的问题[4]。

2.2学习型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模式分析

2.2.1政府主导运营模式利弊分析

政府主导旅游公共服务战略发展期间,迅速加快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旅游环境,完善了旅游法制建设[5]。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压抑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

积极作用体现在:1、政府主导型战略确立了旅游业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使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更有较强的供给能力,满足不同特色、不同旅游需求。

2、政府主导型战略协调了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

消极作用体现在:1、在旅游法制法规制定中,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确保其有效实施和执行。2、随着公共服务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资金的需求量也加大,耗费的财政支出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单纯靠税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2.2.2市场主导型的运营模式利弊分析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些领域可以由政府组织以外的市场主体供应,充分运用看不见的无形的手,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合作[6],将政府不能或者做不好的部分,接受运营,发挥市场机制,政府予以支持、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积极作用体现在:1、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整合社会各资源。2、通过竞争,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使其有动力进行运营,获得利益。3、由于市场参与,可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的需求。

消极作用体现在:1、在市场主导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供给主体会选择有营利的投资项目,获得政府在政策上的优待,因而忽略一些投资效益少,回收期长,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建设。2、在市场运营达到某种程度后,供给者可能会提高公共服务价格或者质量将有所下降。

3总结

学习型政府是建立在组织充分的分工的基础上,学习型政府绝不是简单的政府组织内部如何学习化的过程,也不是政府结构如何改造的过程,实质是政府组织与外部组织如何不断融合、相互学习、合理分工的过程。本文认为学习型政府基于旅游公共服务的视角,需要学习和调整与市场和社会关系,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供给方式,关注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形成政府、市场(营利组织)、第三方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多种主体复合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市场、社会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军.旅游公共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8(8):19-53

[2]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课题组,桂林市旅游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R].桂林:桂林市旅游局,2009

[3]王云芳:“浅谈学习型政府的构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p62—63

[4]李图强:《公共组织变迁的模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p64—66

[5]陈樱花:“公共组织和环境的互动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p75-79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是否应该大力开发,历来是旅游人类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争论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资源。破坏了这些资源,也就破坏了自然与社会的美好和谐。同时,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髓、象征和代表。如果被破坏了,也将丧失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极强的带动性,能够给该地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应,和“文化复兴”,增强该民族自尊心,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一、旅游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是指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旅游人类学就是从社会文化和旅游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组织、旅游供给者与旅游需求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的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开端。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达到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关注目的地社会的人类学者认为旅游引发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念。从游客出发,学者们认为旅游活动是一种世俗仪式,是一种人生阅历。所以说,旅游是是依赖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一种文化。

二、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一组彼此关联的旅游概念,但它们又是一对差异颇大的概念。广义的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包含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则仅指由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引起的各种文化现象,强调旅游吸引物的文化性,其重心在文化。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动机都有特定的要求,强调旅游活动是依托文化性的旅游资源而发展的独特旅游类型,其重心在旅游。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有明显区别。详见下表。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一)文化旅游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仿观者福利的影响。一方面,文化旅游者会更广泛、更深入地与目的地居民接触,直接深入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中,这难免会给当地人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得影响,甚至是破坏。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对当地文化的“剥削”。另一方面,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给当地人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目的地居民来说是一种“文化复兴”,使当地人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重创过程、文化复活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这也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性。

(二)文化旅游者需要“真实性”

文化旅游者需要到旅游目的地的“后台”去旅游、工作。与当地人接触,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他们对当地人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有些地方为了迎合文化旅游者的需求,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把传统文化当作商品来出卖,这就出现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只要与文化沾边的资源都进行所谓的“包装”,当然其中也有认真严肃之作,但更多的是哗众取宠,有些根本就是背离其文化内涵的东西;此外,由于商业利益驱使,以“伪民俗”的方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创造“伪文化”和“舞台真实”来吸引游客。比如现在流行的《印象…》和“…故里”。这对地方传统文化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破坏。面对旅游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在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历史文化的严肃性和旅游者需求的通俗性、大众性以及展示手段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正如科恩(Cohen)所说,如果一种仪式被拿来表演,其文化和宗教内涵也就丧失了。因为,这些表演并不是文化旅游者所需要的文化真实性。海南黎苗风情村经营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矛盾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旅游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较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即目的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如文化涵化,文化涵化是指两种文化在碰撞和接触中,相互发生影响,发生变迁,其中一种文化要么适应另一种文化,要么抗拒另一种文化。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也必然碰到这个问题。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出现文化适应或文化冲突问题。人类学家把文化适应这种现象称为“帝国主义式的旅游”或“新殖民旅游”。因为他们认为游客每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那里,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破坏了当地原生文化。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矛盾。

(四)“文化价值”与“文化素质”之间的矛盾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其本质把处于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因此,旅游资源开发者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判断便决定和制约了开发的方向、深度和广度。如今,我国许多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者文化素质较低,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使资源失去其固有的意韵和内在魅力,导致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区泛滥,使文化旅游资源失去了“文化价值”。这就是典型的“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旅游者自觉保护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保护文化的观念还未形成,高密度的旅游客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与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的“文化素质”这一矛盾是旅游目的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所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着。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避免“破坏性开发”和“开放性破坏”,在创新中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这样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文化旅游,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利弊。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权衡利弊就成为了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渠铭.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旅游专科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弱点。但是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西方流行并为港台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本文试图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方法系统,构建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一、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1995年就提出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原则,但纵观旅游专科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实效,可以说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

1、理论上实用化取向明显。我国旅游专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2、实践中片面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为我所用,为我所需,作了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

3、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旅游专科院校都是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带有所依附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十分混乱,旅游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4、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非专业教育。从传统意义上说,旅游专科教育就是传授旅游基础知识,把学生获取旅游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旅游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旅游专科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旅游人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旅游专业,而是注重旅游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旅游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二、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路

1、正确看待旅游教育本质的文化性。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彼此交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渗透,不仅要求跨学科尤其是文理之间的渗透,更强调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业将得到更大发展,作为满足人们“求知、求趣、求新、求享受”需要的旅游业将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态势。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应该成为旅游专科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等理工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旅游专科教育应该加强与这些学科的渗透与结合。

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对旅游专科院校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特别是大学的前期应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教育不宜太早,否则学生将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实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技术的掌握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传统的学徒式的着眼于短周期生产的职业教育已不适合当今需要,旅游专科教育不能仅让学生掌握狭窄的旅游知识和技能,而应使学生掌握从事服务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使他们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能做出多种选择。

3、人文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高等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专业,而是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根本性区别。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询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从哲学中学会如何通过严密的演绎推理来摆脱偏见;从应用经济学中学会归纳法,知晓如何通过证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推论。由于通识教育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所以当大学生受到的是通识教育时,往往就能摒弃偏见和杜绝不容异说的弊端,从而拥有自由独立思考的头脑。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也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则相得益彰;处理得不好,则互为矛盾,彼此干扰。在我国旅游专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价值理念的驱动,一度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社会科学”等问题,出现了狭窄的专业口径设置,单一的知识结构教育,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一刀切的以专业为本的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双重人格”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抹杀个性的培养方法,拘泥的培养环境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旅游专科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影响着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其职业转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欠缺,人格不健全甚至两面人格严重,难以适应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型人才)的要求。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旅游专科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通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旅游专科教育在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教育中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这种情况加剧了旅游专科教育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了旅游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而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和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正是针对我国特产专科教育中“制器”而非“育人”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一剂良方。

2、改革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体现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因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它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旅游通才,是专科旅游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建立与通识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挖掘旅游学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通识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3、建立核心课程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课程是承载知识的重要媒体。在旅游专科三年教学中,如何在以下的极端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与单一文化、价值相对论与价值绝对论之间,择其中道,使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走得更平稳,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专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是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rosovsky提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不仅使通识教育具有清晰的理念,而且还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通识课程系统。但是旅游专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揽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专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

4、师资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精深的掌握仍然是培养一流旅游专科生的基本条件。旅游专业教师如果没有高深的旅游专业技能与学术修养,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是一流的。淡化专业,也不意味着不要专业,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对旅游专科生培养得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旅游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旅游管理教学中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旅游专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特点,积极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关注结果优劣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

6、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过去“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实施论坛式、研究式教学,讨论、讲授、辅导、实验、案例、模拟、自学多种方式并重,鼓励研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识教育首先着眼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并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必须、够用”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9:54-55

[2]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旅游教育专刊:18-21.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9

目前,我国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带团津贴、基本工资、“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其中“回扣”收入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主要收入来源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至于其他福利和晋升,更是比不上其他行业。最终导游的低收入导致导游在带团过程中经常超计划安排购物点或擅自变更购物场所和次数,降低行住标准,从中牟取暴利――“回扣”。“回扣”是指旅游商店、景点、宾馆饭店等以一定比例从游客的购买额中拿出部分比例付给导游,但是导游人员所得“回扣”只是旅游“回扣”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回扣”要在全陪导游、地陪导游、司机、旅游汽车公司和旅行社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地陪导游的“回扣”通常仅占“回扣”总额的20%左右。

一、我国导游薪酬制度形成的原因

以“回扣”为主要收入的导游薪酬体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我国旅游行业内部得到了默认。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试图改变,但始终没有打破这种使各方利益达到均衡的不正常“体制”,主要是因为它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旅行社的恶性降价竞争

进入旅行社业门槛较低,旅游业市场机制不健全,旅游线路产品开发缺乏专利性,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旅行社产业只能采取以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为其主要竞争方式。在旅行社的恶性降价竞争中,导游带团得不到基本的酬劳,还得承担旅行社交给“人头费”和签单任务的压力,使得导游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购物上,这是造成以“回扣”为主的薪酬制度的根本所在。

(二)导游聘用关系的不稳定性

由于旅游存在淡旺季,也是导游人员有专职导游和兼职导游之分。为了提高利润、节省开支,通常旅行社只会配备少量的专职导游,在旅旺季时就会聘用。由于大批的兼职导游在旅游市场上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流动,缺乏外界对其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自身服务素质提高的动力。

二、整体旅游市场发展的不规范

(一)社会舆论导向较为单极化

由于人们对旅行社和导游员的工作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社会舆论导向较为单极化,对导游的批评性较多。游客认为外出旅游,通过旅行社安排和导游员带领进行参观游览,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本可节省的费用被旅行社和导游员所赚取了。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旅行社和导游收取的费用并不是以牺牲游客利益为代价所取得的,而是通过“捆绑式”批量“生产”和“出售”旅游产品,即在批零差价中来实现利润。正是因为缺乏这种认识,使社会舆论对导游员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倾向,一些社会媒体更是在不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推波助澜,大肆渲染,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意炒作的现象,这种社会舆论单极化使游客降低了对导游员的信任度。

(二)对司机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不够

在迅速发展的旅游业面前,旅游车司机的培训和管理已明显滞后。司机接团本身就有可观的车费,所以司机和导游分得同样比例的回扣是不合情理的。由于有回扣可得,部分司机低成本接团,甚至“零车费”或向车队交“人头费”,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氛围。而且旅游车辆多数为个人所有,车主与旅游汽车公司之间是相对松散的挂靠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就使得汽车公司对旅游车的管理和监督有一定的难度。

(三)对餐馆和景点的约束力度不够

导游乱开餐饮发票的行为得到了许多餐馆的默许,为导游私自降低游客餐标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购物回扣,导游还可以更改原定行程或通过压缩景点,以增加景点的形式向游客收取超出景点门票额的高额“加点费”。同时,某些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主动将门票额里的一定比例的作为回扣反给导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乏约束力的餐馆和景点的存在,为导游收受回扣现象提供了客观的环境。

(四)尚不成熟的游客出游心理

由于旅游本身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和异地性的特点,使得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之前不能不可能完全的了解所购产品的真实质量如何,加之目前我国多数旅游者对选择旅游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问题,相关的其他知识了解不多,就容易被旅行社的低报价所迷惑,所以最终自己较高的旅游期望值往往难以实现。

三、现有薪酬制度的弊端

(一)导游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急剧下降

由于高额回扣的利益的驱动,很多导游人员把获得更多的回扣放在工作的首位,想方设法压缩旅游行程、甩景点、缩短游览时间、引导游客购物等等,其结果是损害了游客应得利益,严重的违背了导游的职业道德。与此同时,导游人员把大多经历放到如何增加自己的回扣上来,而不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上,时间久了,导游水平越来越低,导购水平越来越高,导游员变成了导购员。

(二)加剧了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的恶性竞争

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和质量的竞争。而“回扣”问题的存在,谁给回扣多,司陪人员就带领游客到谁那里去消费,因此,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争相给司陪人员高额的回扣,与建立稳固的利益关系链,就使得竞争偏离了正常的发展道路。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为了保证司陪人员的高额回扣,不得不以次充好、抬高物价,甚至向游客出售伪劣假冒商品,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的恶性竞争。

(三)严重损害游客的正当利益

依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游客消费多少就应当得到同额的服务,但由于司陪人员从游客消费金中拿走一定比例作为“回扣”,其实质就是窃取了游客的一部分利益,旅游企业只能向游客提供扣除“回扣”额度之后的那部分服务,显而易见,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影响了人们跟团出游的积极性,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由于以“回扣”为主体的导游薪酬体制存在很多的弊端,随之由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有目共睹。所以,改革现行的导游薪酬制度,使导游行业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由竞争的新机制,重塑导游良好的职业形象,势在必行。

(一)实施高薪导游政策,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从胜任职业的条件来说,一个合格的导游,要求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等。从对导游人员的要求来看,导游不应该是社会上低收入的工作者。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导游的带团补贴费和底薪的金额,将导游这种职业提升为高薪职业。实行带团补贴差别化,把导游的带团补贴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相挂钩,服务质量差的,给予较低的带团补贴,服务质量好的,给予较高带团补贴,激励导游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实行底薪等级制,把导游的底薪与导游的等级相挂钩,相应等级的导游拿相应等级的底薪,允许等级高低不同的导游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激励导游不断提高自身的等级和业务素质。

(二)规范导游小费给付标准

给付小费是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对导游工作的感谢与认可。各地旅行社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接团要求和客源状况,制定具体的小费给付标准,事先在旅游合同中定出每位游客应付的小费下限,再由旅游中客人视导游的具体服务水平和质量而浮动。固定而又灵活的小费给付形式,既能增加导游人员的正常收入又有助于导游与游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样,将导游的小费收入与导游的工作量和服务质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使导游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以获得较高的物质回报。

(三)执行合法的公对公佣金制度

所谓公对公佣金制度,是指旅游企业之间签订诚信公约,公开承诺不私授私收佣金;企业之间签订佣金协议,明确佣金的收授办法;旅行社与导游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导游人员劳动报酬的管理办法。旅行社应派专人考察相关餐饮、购物场所,选择那些信誉好、质量高的作为定点餐饮、购物场所,游客消费的回扣按商定比例以佣金形式返还给旅行社,再由旅行社按月发给导游及相关人员。公对公佣金制能否真正建立起来,关键还在于能否切实调整好旅行社、导游与住宿、餐饮、景区(点)、购物等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一个合理、公平、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利益分配格局。

五、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配套条件

除了上述的对策措施外,整个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来保障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

(一)加强对旅游司机的管理

作为旅游业接待团队的一线人员之一,旅游司机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汽车公司应该通过和旅行社的紧密配合,制定有关检查和监督、制度培训及严格执行接待程序来加强对旅游司机的监管。

(二)加强对旅行社行业劳动人事制度的监管力度

旅行社在国家发展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些旅行社钻国家在劳动人事监管力度方面的漏洞,至《劳动法》于不顾,至职工切身利益于不顾,不给导游人员办理失业、养老、生育、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导游人员生病、养老就成为很大的问题。政府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对旅行社行业的劳动人事监督力度,督促各旅行社加快改革薪酬分配制度与人事用工,构筑更加公平合理的导游薪酬机制。

(三)提高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游客有必要了解旅游质量法律法规和旅游接待工作人员相应工作程序和规则,使之能更好地与导游人员配合,确保游程的顺利进行和服务质量。二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引导游客转变旅游观念,及时传递旅游信息,做出合理的旅游决策。

(四)加强旅游行政部门和行业管理

首先,加强管理力度,重罚违规操作的导游人员。一是要结合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对导游人员实施的计分管理办法,加大对导游人员私拿回扣的处罚力度。二是要建立方便快捷的旅游投诉通道。旅游成团后,导游要把旅游线路上的投诉电话一起印发给游客,维护游客的投诉权。

旅游开发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国内;旅游网站;英译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同胞来中国旅游。由于较多海外同胞对于中国的旅游胜地不了解,所以常会在各种旅游网站中去看旅游介绍以及旅游线路及费用等等。可以说网站是了解旅游胜地的重要渠道,当然也是展示旅游胜地魅力的最佳平台,可以说具有宣传旅游及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英文旅游网站翻译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游者的旅游兴趣,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推广情况。但从目前旅游网站的英译情况来看,他们貌似忽视了海外同胞的实际旅游需求,更未从他们的思维习惯、言语表现等特征着手,频繁出现了中式英语、用词不准确和文化误解等多种弊端,无法达成最终的旅游宣传目的,更无法达成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的[1]。以下是具体的论述: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学者曾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对后续的英文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凯瑟琳·赖斯、汉斯·威密尔及克里斯蒂安·诺斯。而其中最初的提出者是凯瑟琳·赖斯,可以说是他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翻译目的论是由汉斯·威密尔开始提出的,他认为目的论是翻译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然后才能是连贯性原则。而到了20世纪92年代的时候,克里斯蒂安·诺斯又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他认为不仅翻译不仅需要坚持,目的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还需要坚持忠实性原则,使后续的翻译提供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无论原则怎样多变,翻译都需要坚持目的性这一核心原则,因为无论任何的翻译过程都需要由翻译的目的来进行引导。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使得广大译者可以从以往原文的极端束缚中走出来,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对翻译原文进行合理添加、删减与修改,鉴于此可知,无论是翻译时需要的翻译方法还是策略,都要为目的而服务。所以第一点就是要了解旅游网站翻译的目的,明确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懂英文的外国同胞,给予他们了解中国风景、文化的机会,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使得我国旅游业获得更加蓬勃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二、目前旅游网站英译时存在的弊端分析

从目前的旅游网站英译过程来看,常存在着较多的弊端,总结起来可以从五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旅游网站的英译过程中常会出现最基本的错误,如拼写不正确,大小写不能标注清楚,标点符号也会出现错误连篇的情况;第二,旅游网站英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使用词汇不恰当的情况,如专有名词选择不合理,术语使用错误等等;第三,旅游网站英译过程中常会存在句法使用过于生硬的情况。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意识到中文和英文在句法使用中的异同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善于运用合理的语态调整、结构充足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外國同胞在浏览旅游网站时能读到地道的英语句子及段落;第四,旅游网站在英译时需要设置丰富的基础信息介绍环节。但从目前的旅游网站英译过程来看,常会存在忽视基本信息的详细介绍环节,如景区的开放与关闭时间、具体交通路线、天气预报及电话等等,当其中任一细节信息被忽视之后,就与网站最初的目的不相符合;第五,中华文明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国较多旅游胜地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而这些信息的存在使得旅游网站的翻译格外的棘手。旅游网站是中外沟通的重要桥梁,需要全面考虑旅客的理解情况,外国同胞无疑都是外国人,他们不是成长于中国,自然对我国的语言、文化都是不了解的,甚至说是一点都不知道的,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明确他们不是中国人这一点。在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增译、补译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注释来帮助外国同胞有效的了解中国文化,当然注释的内容必须要适中与合理,切不可出现介绍过于繁琐或者过于抽象等情况[3]。

三、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提高国内旅游网站英译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深入理解旅游网站全文,合理增减文化信息

在旅游网站英译之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中国传统历史及文化内容,这是外国游客很少能了解到的东西,所以在进行网站英译之时,并不需要进行平铺直叙的翻译,而是要有意识的设置注释或者说明环节,既要使得翻译忠实于原文的表述,又要与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相符合,这样才能确保外国游客对相关旅游景点进行有效的理解,加深对各景点的印象。

(二)坚持一切以服务游客的核心原则

旅游网站的设置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所以旅游网站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商业宣传行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潜在性的外国游客,激发他们来到中国旅游的欲望,达到设置旅游网站的最终目的。外国游客之所以浏览旅游网站,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找到与旅游相关的实用性信息,如果介绍过于繁琐,会让外国游客失去浏览的兴趣,很难与原本设计的宣传目的相符合。所以网站在英译的过程中,需要需要将读者的需求放于首要位置,满足广大外国游者的真实需求。从中西文化角度来说,中国人非常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则很注重个人主义,所以旅游网站在英译时要采取第二人称句子来描述,这样既能拉近文本与读者间的距离,又能和读者快速产生心理共鸣,能达到最佳的旅游宣传目的,能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三)善用丰富的翻译技巧,要让英语表达更加的地道

旅游网站英译的对象是外国游客,所以在翻译时就需要采取各种翻译技巧,如类比法、增减法、省译、语序调整等等方式。对于类比法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原文: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译文: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helpedthepoor,andlovedbythepoor。简单来说就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事件等与英语文化中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此来促进其理解与加深印象。对于增减法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原文:乐山水光山色独特,地理环境优越,素有“绿扬夹岸水平铺”之称,举行龙舟竞赛得天独厚。译文可以这样翻译:Famousforits“tranquilriverfringedwithvegetation”,LeshaninSichuanhastheidealsettingfortheDragonFestival。简单来说,就是将旅游信息中能准确传递实用信息的内容挑选出来,并不需要将原文一字不差的翻译出来,这样外国游客既不会产生重复堆砌的感觉,又会感觉到旅游网站信息的全面性与真实性,所以对旅游网站英译进行合理的删减,可以使原文更符合英语表达的行文风格。

当然,还需要从英汉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及习惯等较多着手,并且要考虑浏览网站者的接受情况,要让译文更加的具有英语地道感,要完全符合读者的阅读口味。鉴于此,相信只要旅游网站的翻译能够采取丰富的形式及技巧,就能够使英译过程更加的顺利和轻松。但仍需要注意一点,即不要纠结于语法中不能自拔,需要根據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合理的翻译。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对于当代旅游业而言,想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网站的积极作用。而想要使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的发展发展,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翻译,所以翻译目的论是旅游网站英译的重要内容,此理论的提出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它能使人们从以往不合时宜的翻译中走出来,将读者的浏览作为翻译的导向,巧用翻译理论及技巧解决各种英译难题,再给予外国同胞了解我国旅游胜地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