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监督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07

高校监督体系篇1

[关键词]高校;派;民主监督;路径研究

众所周知,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场所,汇集了大量的派及其他党外人士。这部分群体不仅数量较多,范围较广,而且学历层次也比较高,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当把发挥派监督作用,做为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高校监督工作的内涵。

一、高校派民主监督的特点

1.主体的广泛性。通常情况下,高校中的派人士多数是专家教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学识渊博,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可见,派民主监督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是高校派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2.目标的趋同性。如何从实际出发,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不断推动派自身建设,是各派的发展共识。在高校,派成员在党委的领导下,将团结和发展放置到工作的首位,既悉心服务于学校建设的中心任务,又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因此,派民主监督体系的构建目标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这是高校派参与民主监督的基础内容。3.方式的多样性。派参与高校的民主监督,其形式多种多样。有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来征求意见,制定专题报告,为学校发展献智;通过选派派人士到学校职能部门挂职,参与学校管理;邀请派人士参加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决策的研究等等。可见,民主监督方式的多样性是促进派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派民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主、客体方面的问题

1.监督主体方面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民主监督工作在落实上还不够到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到监督主体的影响。高校的派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严重地影响到监督的意识。很多派成员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自身的本职工作上,对民主监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所忽视。另外,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够,认为民主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监督,缺乏责任感,导致监督主体的凝聚力明显降低。2.监督客体方面的问题。高校中一些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对于民主监督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对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监督的就是不信任,以至于很多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一些民主监督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监督机制方面

在现有监督机制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的派人士对监督信息的获取不及时、不到位。很多工作没有时间进行调研,使得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以“走过场”为主。民主监督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落实,看不到实际效果。另外,民主监督的具体形式、程序以及责任等都不同程度的缺乏运行机制,监督主客体的约束力以及机制的保障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三、高校派民主监督路径的选择

(一)民主监督主体要把握好“度”

所谓把握好“度”就是既要有效地防止民主监督的缺位现象,也要防止监督人员出现越位的现象。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高校的各级党政负责人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开展工作,切实解决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监督主体工作的积极性,给予派及无党人士充分的话语权。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找准派民主监督的角度。从高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出,民主监督的内容相对较多,因此,派人士应该根据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等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握具体的方向和主题。在民主监督工作中,党的方针政策需要贯穿在整个监督工作的始终,但具体执行时需要做到分清主次,以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2.提升派监督的力度和深度。对于派的监督工作来说,在深入落实的过程中应该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梳理好学校短期、中长期的工作重点,明确具体内容,掌握第一手信息,协助和参与学校各级组织开展工作,确保监督效果。同时,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监督人员应尽量避免出现任何的片面性和绝对性。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实践和调查,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工作的推动作用。3.派民主监督工作要适度。在具体的监督工作中,需要讲原则,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民主监督工作,不能全盘地否定或者是肯定。要做到深浅有度,恰到好处。另外,在监督提意见的时候,态度要恳切,不能冷嘲热讽或者是一味地指责。在派人士进行民主监督的过程中,掌握适度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民主监督客体方面,营造出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从高校民主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监督工作的时效性主要取决于党委对民主监督的接受程度。因此,在具体的监督中,监督人员需要对派进行民主监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了解,实践中还应该充分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高校的党政领导如果能够加强对民主监督工作的支持力度,必然会为监督工作给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而发挥监督客体的积极作用。另外,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三)在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方面,重点突出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机制

1.不断健全和完善派民主监督的机制。要完善派的民主监督机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如党委主要负责人与派负责人座谈会制度、学校情况通报会制度、学校职能部门工作通报制度、派知情渠道制度、民主监督反馈制度等。2.进一步拓宽派民主监督渠道。监督渠道对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十分重要。只有拓宽了监督渠道,才能获得监督实效。为此,学校各级党组织应定期或不定期向派通报近期工作情况,诚心听取派的批评和建议,要在学校的人、财、物管理,招标采购,工程建设,招生招聘等重要工作上,更多的引入民主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的规避因监督不力而可能带来的违规违纪风险。

四、总结

新常态下,加强和推进高校派民主监督的职能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举措,是高等学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和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研究和探讨高校派民主监督的路径选择,对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瑞琨.提高派参政议政能力问题刍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2).

[2]靳晓光.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5).

高校监督体系篇2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服务质量 监督评价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服务质量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是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提出思考。

1构建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校围绕“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安全、降低服务成本、构建和谐后勤”的目标,针对构建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在组织、制度、措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1组织建设

多年来,学校领导对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伙食服务质量非常重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任组长的食堂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食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监督工作。后勤管理处专门成立由一名正科级干部任组长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组。邀请学校工会代表、各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代表作为后勤服务质量特邀监督员。饮食服务中心成立卫生监督小组。在北院校区还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饭堂服务质量监督小组。上述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为加强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1.2制度建设

在总结服务质量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后勤管理处出台《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实施办法》,各部门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和实际,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如饮食服务中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制度,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建立违章用电检查制度,绿化保洁中心建立校园环境卫生巡查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我校后勤服务监督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3落实措施

后勤管理处多次召开服务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对各部门服务质量监督工作明确要求。通过听取学校部处、学院领导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召开特邀监督员会议,设立师生意见簿、信箱等各种渠道了解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要求,反馈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明确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组工作职责。监督组代表后勤管理处行使监督检查权力,督促各部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监督、检查各科室、各部门落实服务质量承诺,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投诉登记制度,及时向各科室、部门负责人反馈投诉、检查情况。

1.4依据办法

明确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的依据。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国家及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学校层面制定的《校园环境卫生及绿化管理规定(试行)》、《学生社区住宿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水电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后勤部门层面制定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实施办法》、《后勤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

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监督评价办法。监督组每月采取不提前通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各校区检查,以便在常规工作中发现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检查食堂食品卫生、物资采购管理、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校园环境卫生、工程维修情况。监督组将每次检查登记表提交处领导,处领导根据登记情况对有关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各部门对照检查登记表载明的事项及时整改。

1.5实践效果

由于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做到检查有记录、有批示、有反馈、有落实,而且对服务质量做得好的部门提出表扬意见,对服务质量做得差或不满意的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各部门非常重视服务质量工作,加强内部监督检查措施,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有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各部门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按照服务工作规范,敢抓敢管,认真细致,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技能,后勤工作受到专家和学校“三风”督察组的好评。多年来,由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能够发挥有效作用,我校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

2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思考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范畴内,针对高校后勤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提供的各类服务,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为主的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执法部门)对其实施监督、控制的各类元素(含制度、方法、机构等)的总和。我们必须看到,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作为高校后勤工作的监控环节,不可回避,还应加强和深化。本文从认识、原则、制度、机制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提出以下思考。

2.1提高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认识

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且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无论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还是高校自身提供的后勤服务,对其从体系的角度完善和加强质量监督评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对高校后勤日常管理、服务、经营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考核与科学评价,是高校后勤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后勤工作“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高校后勤服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2明确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高校监督体系篇3

一、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管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监管机构的建立,监管权责的明确,都远远滞后于高校国有资产的发展和壮大速度。内外部监管的缺位是高校国有资产重购置、轻管理,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产浪费流失严重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具体说来,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协调统一难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但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主要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暂时性办法和条例,尽管这些暂行办法对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的必要性做了一定的规定,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监管体系,专门性法律的缺失和滞后,使得监管法规存在软约束力。各地方、各高校的监管制度和办法五花八门,监管部门难以进行协调统一监管。

(二)高校国有资产产权虚置,监管失控产权主要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界定: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高校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各高校享有占有权、使用权,但是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政府由多个部门组成,国资委管理着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部、教育部管理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既有经营性的,也有非经营性的,既有财政划拨的,也有自身经营及接受捐赠的,资产来源的多样性及资产性质的可转换性导致各部门看似都在管,实际却没人管,高校自主行使着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

(三)内外部监管主体权责不明,意识不足就外部监管主体来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赋予教育部监督检查高校国有资产的权利,但是监管主体尚未很好地履行职责,科学合理的、具体可操作的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就高校内部而言,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资处、财务处、科研处、设备处等部门及各院系各自使用和管理着国有资产,高校内部监管主体不明,权责不清,监管意识不足。内外部监管主体监管意识的缺乏与权责履行的不到位,造成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中处于灰色地带,资源浪费、资产流失却无人追究责任。

(四)高校内部缺乏配套的监管体制和机制尽管相关法规、条例要求高校建立相关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加上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尽管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针对如何具体监管国有资产却缺乏相应的体制。由于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此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使用运行中缺乏相应机制的保障。

二、国外高校资产监管经验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高校资产的监管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监管体制、监督机制和监督主体四个方面。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在高校资产监管方面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做指引和保障,从资产监管机构的设置,资产的分配、处置,到责任的追究,都有明确的规定。以日本为例,日本在颁布《国有资产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专项法规,界定了高校资产的范围,详细规定了资产管理和评估工作,明确了高校在资产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及各管理机关的职权与职责,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美国也建立了一套以议会为中心、配备独立执法部门对高校资产进行监管和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监管体系。

(二)健全的监管体制国外对高校资产监管取得成功的国家均建有相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各部门之间权责分工明确,美、加、日、韩、德、澳等国均由财政部负责综合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下设资产管理局或直接由教育部具体管理相应事务。巴西则通过预算管理局管理高校资产,资产秘书处负责资产日常配置、处置的管理。不管哪种模式,各国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机构权责的分工十分明确,机构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管,从而保证了高校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全方位的监管机制为了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许多发达国家通过议会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对负有权责的各主体进行监管。议会负责制定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决定监管机构的设立、运行,通过专门委员会监督、检查、考核政府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机关对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行政监督的同时,采用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等社会监督,如日本建立的“对话制度”;不少国家还依靠技术进步,构建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制定信息法,建立了信息公开机制,实现了高校资产实时、有效管理。

(四)多元的监督主体让社会各主体参与到国有资产的监管中来是多个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除了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外,高校应建立内部监督机构进行自我监督,不少发达国家高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监管体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到人,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监管意识,形成了高校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其次,以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为主导的中介机构对高校资产管理的进行专业监督,在高校国有资产监管中发挥了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最后,不少国家还将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的舆论监督作为有效手段进行辅助监管,并取得了重要成效。

三、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构建

在总结和借鉴国外高校资产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解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应构建一套由主管部门主导、高校内部配合、社会大众参与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是高校国有资产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为此,国家不仅要完善和健全现有法律体系,也要顺应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法律制度,尽快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单行法律法规,诸如《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法》、《高校国有资产监管条例》、《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办法》等,建立一套由基本法律、法规做宏观指导,具体条例、办法做具体参考的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使高校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真正有法可依,从而明确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责,规范资产基础管理制度、配置制度、处置制度、监督制度,为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二)提高监管主体法律意识和执行能力加强监管主体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自觉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及懂法、用法的能力,是高校国有资产真正实现法治监管的前提和必然要求。财政部、教育部作为高校主要的、直接的监管主体,应成立专门监管机构作为监管的直接执行者,并对该专门监管机构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培训提高监管主体依法监管的意识和用法监管的执行能力,并通过讲座、媒介宣传等途径向高校及社会进行法律意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监管人员的监管意识,加强社会公民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及拥有监管权的认识。通过内外部监管主体的培训和宣传,从根本上提高监管主体的权责意识,做到有法会用、用法监管。

(三)完善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高校国有资产所有者为国家,即全国人民集体拥有国有资产,全国人大作为人民的代表行使所有权,财政部门接受人大委托行使高校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权,教育部接受财政部的委托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检查,高校对国有资产拥有使用权和具体管理权,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牵涉部门多、人员关系复杂,因此,必须明晰产权关系,设立外部和高校内部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建立预算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权责分工,形成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高校国有资产有人在管、在有效监管的局面,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

(四)建立高校内部配套监督机制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除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外部监管,还要有作为资产使用者的高校建立配套的内部机制作保障。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监督相结合,配置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此外,相应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高校内部人员自觉监管的积极性。高校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不仅是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强内控、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五)依靠多元化的监管主体构建高校国有资产全方位的监管体系,除了财政部、教育部主管监管、高校内部积极配合之外,还需要社会监督的辅助。一方面,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应配合主管部门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专业监督;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及其他民间机构进行社会监督,从而形成监管主体多元、内外监管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如图1所示)。

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即是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在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将高校国有资产信息进行公开,进行高校国有资产的全方位、透明化管理,消除“管理真空”和“灰色地带”,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2BmZ07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QSY12010)、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编号:QSY1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资助]

高校监督体系篇4

关键词:高校派民主监督监督职能建设对策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派的基本职能。所谓“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派互相监督的一个方面,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民主监督既是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作为高校派的基本职能,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高校民主政治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最高效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切实发挥高校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增强实效性,目前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政治监督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派民主监督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加强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的目的追求;(2)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所覆盖的范围;(3)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所要达到的程度;(4)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的领导与引导问题。目前高校派在民主监督职能,增强实效性和民主监督建设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监督内容缺少党际监督和政治监督特性,事务监督多,具体工作建议多。作为高校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主监督实质上是一种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高校的民主监督本身具有高层次性和直接性的优势,其中政协委员(派成员占据很大比例)通过政协提案开展民主监督是目前民主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2.以政协委员个人开展的监督多,以参政党组织或集体提案开展的监督少。笔者对2007-2010年间某市政协第十届政协的第一、二、三、四次会议所收提案中,以高校的派团体提案或集体提案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平均下来只有3.75%。由此可见,通过政协提案和建议渠道进行民主监督,高校派参政党作为一个政党组织所发挥的整体作用十分微小。

3.高校党外干部比例不高,重参政,轻监督。据南华大学《在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研究》课题组开展的“关于各种民主监督形式的执行情况问卷调查”,78%的人选择“党外干部开展民主监督”这种形式为执行最差或较差的。其原因一是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的党外干部比例小;二是担任党外干部的派成员中,明显地重参政、轻监督。在关于民主监督职能履行情况不甚理想的原因调查中,选择“制度不完善”和“运行机制不畅”作为最重要原因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3%、56%。

二、高校派民主监督不力的形成原因

1.监督程序缺失,表现为多以个人身份开展监督。高校职能部门一直希望派加强民主监督,而派也强烈呼吁高校重视民主监督,双方都有加强民主的真诚愿望,但现实情况是“协商有余,监督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化建设、程序化建设滞后。现在虽然在总的原则和具体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途径与方式上有了相关规定,但在高校管理方面还缺少实施细则。因此,高校成立专门的派监督组织机构,规范监督活动行为是高校派监督制度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民主监督的权利保障不到位,缺少专门的监督平台。目前对高校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实施监督的方式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并没有真正从法律制度上取得实施高校民主监督的权利,这就使得高校的民主监督政策缺乏刚性的支持。民主监督应该有法律保障,派对高校管理部门应有质询权;高校管理部门对派提出的批评建议应该认真处理,不得敷衍应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建立了专门的监督工作部门和管理机构,因此,在现实中进行监督时,有的被监督的对象对派成员的建议敷衍塞责,置之不理,甚至冷嘲热讽,打击报复。这些都反映出监督主体地位的尴尬。

3.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监督主体中党外干部作用较弱;二是监督方法中参加高校管理的检查调研活动较弱;三是监督客体中对“党委依法执政和党员干部为政清廉”的监督涉及很少;四是监督程序中知情渠道不畅;五是对监督结果反馈不及时,宣传较少,缺少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高校民主监督的知情能力较弱,而知情又是监督的前提。

5.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对接受民主监督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当前,一些高校党政领导(特别是基层)仍存在着对民主监督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问题。他们依然认为民主监督就是开个座谈会,听听发言或意见。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喜欢听赞扬的声音,听不惯不同意见,更别说是监督的批评意见了。因此,高校主要领导对民主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已成为增强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关键。

三、深化高校派民主监督建设的思路

1.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直接参加高校管理,置身具体管理事务之中,对党委部门各项工作“知清”较多较实较深。因此,必须注重开发党外干部这个监督资源,让他们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同时,也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

2.建立高校派民主监督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校务信息通报制度。二是建民主监督专报制度。三是建立民主监督责任制度。四是建立民主监督反馈制度。五是建立民主监督评价制度。

3.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突破监督方式。一是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要在教职员工中设立广泛的社情民意采集网络,建立自上而下主动搜集信息的机制,如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或设立参与性更强的热线电话等,获取更多基层和民间信息,实现“为民参政”。二是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相结合。要将派参加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化。高校党政部门可布置一些和派共同参与的调研任务,比如一年至少几次邀请派参加联合监督。从而建立起稳定的联系通道,弥补民主监督非权力性的不足。加强与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合作,通过开座谈会、联合调研、发批评建议函等多种方式开展民主监督,特别是对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4.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派民主监督理论研究工作。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来寻求答案。如何正确理解高校派民主监督的内涵、外延、作用?如何准确把握高校派民主监督的性质、特征、对象、范围、方式、力度?如何遵循高校派民主监督的基本原则?如何协调高校派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关系?如何完善高校民主监督的形式,更好地发挥高校派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如何构建高校新的民主监督机制?如何提高高校派民主监督的实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亟须通过理论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贵秀.谈谈走出监督误区问题[J].理论动态,2007.8:14~22.

高校监督体系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名词的复合词语,高等职业教育也是结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学习。是在我国80年代初期形成的短期职业大学的衍生物,通过短期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以单一的发展方向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实践和专业操作性,属于一种科学研究和直接操作之间的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建立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其发展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评估系统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督导评估系统

(一)教学督导评估系统

教学督导评估系统是根据我国教学督导的相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制定的一系列校内监督、管理、检查、评估、指导的系统,从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管理,以实现我国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将教学督导系统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校内课堂教学进行督导。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教育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校内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进行督导。通过监督、指导的方式使教师教育的方式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展得到提高。第二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运营情况进行督导。通过教学督导系统的监督和指导,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公正、规范的进行,为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学校的内部发展,带动我国教育水平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功能

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营提供保障,其中主要职能是将教学督导定位于为校领导和校内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有利的信息,为教学的运行做出重要的贡献。其根本功能是维护日常教学有序的进行。因此,在建立教学督导评估系统时必须在校内教学范围内进行展开,明确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职能和责任。教学督导评估部门是学校管理中单独设立的一个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不能以偏概全,使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功能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其根本作用。教学督导主需是进行校内信息反馈和监督,不能够干预或,对校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调整。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系统实践的原则

(一)坚持公正原则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对校内的教学内容、管理内容等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估,按照实际规定和学校的教育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专业、完善的教学督导评价系统。

(二)坚持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主要是指对校内教学内容的目标进行确立,明确学校内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对已经建立的相关目标进行监督和判断,将目标的实用性、合理性信息进行总结,最终服务于教学运行。根据校内教学任务和国家教育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进行建立和督导,使学校的教学更具有目标性。

(三)坚持监督原则

教学监督评价系统的建立主要目的是行使其监督的职能。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监督原则。监督原则主要包括对校园工作进行合理的定位,不能越权进行管理。在监督评价系统中只具备监督的职能,并不具有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坚持监督职能,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信息。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系统改进建议

(一)建立校内教学督导评估文件体系

教学督导评估文件体系主要是指校园内部教学督导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其中包括督导内容、督导范围、督导职能等。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教学督导评价表、教师督导评价表、教师技能督导评价表、实践教学评价表、任课教学评价表、教学能力评价表等对校园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进行统计和评估,将准确的信息进行反馈,方便校园的管理。在评估文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出了可以进行具体的评估表格制定还可以根据校内的教学发展方向和教学理念制与校内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制定出合理的督导评估配套奖惩说明,给予督导系统的判断的职能,帮助督导系统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二)采用电子教学督导评估系统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督导系统中引进新的电子评估系统,建立校内督导评估门户网站,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督导评估表的填写。利用网络技术将复杂、繁重的教学督导内容转变为数字信息。将数学模型运用于电子评估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督导系统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减少校内相关督导部门的人员使用,为学校节省人力和财力,从而提高校内的教学指标。

(三)完善教学督导评估机构

传统的教学督导评估机构主要是采用校内教师进行对督导工作的建立和实施,具有片面性。在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建立校园督导评估系统、系(院)督导评估系统、专业督导评估系统。其中校园督导评估系统主要是以校长和校园教师组成的督导评估系统;系(院)督导评估系统是由系(院)的指导员和学生部干事组成的师生督导评估系统;专业督导评估系统只要是由学生部干事和专业内部学生组成的学生校园教学督导系统。通过三个教学督导评估机构的建立对学校的日常学习和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更加全面的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总结

高校监督体系篇6

(一)内部监督内涵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对监督的概念,监督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指的内部监督是指对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或在内部控制实际实施运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予以及时改进,从而达到完善内部控制的目标。这里,高校内部监督是高校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考虑风险因素,寻找关键控制点,实施并持续不断的改进监督程序,发现控制缺陷并予以纠正,以确保高校的内部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过程。

(二)高校内部监督主要特征一是内部监督独立性受限,缺乏独立第三方监督。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来自于本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对高校的内部监督一方面是来自于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但目前其对高校的监督较少;另一方面来自于外聘的独立审计机构或政府审计部门,而高校考虑到成本因素很少主动聘用独立的审计机构(会计事务所)对高校进行内部监督,政府审计部门也只是采用抽查制来对高校进行审计,致使某些高校多年都未曾真正的接受过独立第三方监督。二是以风险为导向,确定控制重点。高校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高校内部监督要以风险为导向以使其能够采取优先控制的方法,确定控制重点,对监督无效的内控缺陷领域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其修正。

二、高校内部监督现状

(一)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不重视内部监督理想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公立高校占大多数,在法律意义上高校校长作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应负有相应的权利、责任,并应受到监督。由于政府是公办高校的出资方,掌握高校的所有权,所以政府与高校实际上存在着委托关系,政府作为国家出资者代表掌握所有权但并不直接参与高校的日常经营运作,对于涉及到高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比如高校长期发展战略、对建设规模的规划、银行贷款额度等,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审批,而对于批准后的建设过程又缺乏动态监控。于是,就会出现高校贷款由政府买单现象,就是各级政府需要安排财政资金用于还债,化解其所属高校的债务风险。

(二)组织内部职责不清,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性高校组织结构的合理设置以及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职责明晰是影响高校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依据《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建立并明确了校党委、校长还有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权力结构仍属于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模式,由一线的教职员工参政、议政,真正参与民主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一方面会严重阻滞了我国高校学术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会使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者分工不明、责权不清,缺乏内部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性。另外,从院系的角度来看,高校实行的是校级领导院级,院级领导系部级的垂直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直线管理体制下,院系作为中间的执行机构,应具有相应的权力比如:财务、人事、办学等,目前尚不具有,使其办学、管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进而对本部门的监督责任缺失。第三,从一般的教职员工来看,虽说现有的职工代表大会可以提供场所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看法。但大多数的提案的实施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所以他们大多只关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关联的高层决策及其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动力和热情。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存在内部监督风险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风险的评估和监督。由于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意识尚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建立起一套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是迫切同时也是任重道远的事情。表面上看高校有政府财政支持不存在风险,事实上高校在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比如:扩建时的基建项目的招投标风险、与银行借贷相关的财务管理风险,与招聘、留住高学历人才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招生就业风险、学生管理风险、教学质量管理风险、科研管理风险等,假如缺乏一系列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某一类风险的发生会带来连锁效应,给高校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大损失。而目前的高校的内部监督尚没有完善的模式,主要是依靠高校内部审计,由于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并不健全,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审计范围过于狭窄,再加上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常受到人情因素干扰。因此,高校潜在的内部监督风险已形成。

三、高校内部监督建议

(一)内部监督环境的建设一是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重视内部监督。政府应采取权力重心下移的办法,培养高校树立法人主体意识。而在高校的去行政化管理中,应减少行政命令,注意倾听基层教职工的心声,更新办学理念,突显办学特色。二是完善高校组织结构设计。在内部职能部门设计中,避免机构设置重叠,制订岗位责权说明书,将每个岗位纳入到监督流程设计中。三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从内部监督的角度,高校文化建设应通过日常宣传中的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体教职员工传递内部监督重要性的信息。四是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重视人才资源的投入、开发和引进,制定符合高校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计划,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完善教职员工的长期培训计划,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五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结合内部监督工作,首先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除了日常财务审计之外还要进行对校内各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基建维修工程审计以及对监督重点的审计,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的评审和对内控体系的测评,以提高内控的质量。

(二)内部监督重点的确定在内部监督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要找到每个阶段或时期的监督重点。对于监督重点的把握一方面是依据风险的重要程度来判断,另一方面是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把握。两方面相结合以确定监督重点。一是依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判断。现阶段的高校运转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常见的有财务管理风险、基建招投标风险、招生就业风险等等。而对于风险重要程度的判断是动态、持续的一个过程。二是对风险控制能力的判断。对于风险控制能力的判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高校内部监督控制重点的把握;其二,监督者自身的因素。

(三)内部监督程序的实施一是日常监督及专项监督的实施。日常监督的实施是在高校日常管理活动中,进行事中控制,能够实时监控并在内控系统出现缺陷时的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通过高校的组织结构各个层级包括决策层、日常管理层还有基层员工,实行全员参与内部监督,明确每个部门、岗位、个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职责和风险控制责任;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控系统评价,并举行各部门联动会议对内控系统缺陷提出整改方案。二是内部监督分析报告。实施监督程序,发现监控系统运行的是否有效,查找内控体系中的漏洞和缺陷,并提交内部监督分析报告。根据漏洞和缺陷对高校带来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等级,通过信息沟通渠道将分析报告及整改方案报送高校决策层或日常管理层。对于重大缺陷的处理应有决策层进行及时的会议分析和讨论通过处理意见,认定责任范围后在全校范围通报,并严格问责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并责令限期整改落实。缺陷进行更正后,将会对内部监控体系进行更新,确保更新后的内控体系更能提高其有效性。

高校监督体系篇7

【关键词】权力运行制约监督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圣洁”的“象牙塔”。然而,近些年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大学校园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校领导因为贪污、受贿等被追查的现象也屈指可数。诚然,随着高校拥有的资源增大、自主决策权扩大,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而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却相对滞后,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党的十报告指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尤其是教育部提出建立大学章程,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到更重要的高度,加强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积极规范高校权力的运行与行使,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和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反腐倡廉的制度已相当健全和完备,但在实际上,人们对高校权力运行监督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首先,当权者缺乏自我制约与监督意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控制力很强,但到了实际当中,尤其是涉及利益时,往往就没有了自制力,就会将自己置于监督之外或凌驾于监督之上,对监督持反感和抵触态度,阻碍了监督的进行。其次,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者缺乏主动实施制约与监督的意识。高校师生员工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主体,他们或因怕得罪领导,或因不知情而难以实施制约与监督。三是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隶属的高校监管不力,通常是只停留在组织学习上,而没有真正实施对下属单位的监督。

(二)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1、从高校结构上看,配置失衡。高校党员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但由于受到开会时间和次数的局限,高校党代会很难起到实际的领导作用,同时党内监督机关也是在它的领导之下。这样一来,高校党委就集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于一身,成为一级党组织的唯一领导机关。

2、从高校行政权力上看,权力配置不合理。有些高校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岗位设置不科学,存在互相扯皮和推诱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有的部门职权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同时,高校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行政权力泛滥,严重挤压了学术权力的发挥空间。这就导致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又一失衡。

3、从监督制度完善程度上看,监督制度尚不完善,监督弹性比较大。制度建设是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权力运行的保证。近年来,高校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如广东省教育纪工委牵头制定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制度共58项,这为加强广东高校依法治校提供了强力保证。但有些高校,由于缺乏对权力运作的研究,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有的制度没有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制度比较原则和抽象,缺乏严密程序。

(三)检查和监督不到位

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不到位。从权力治理结构而言,高校的所有者是国家,高校是受国家的委托来开展教育活动的。因此,高校对资产的管理和内部权力的运作,必须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然而,近些年,由于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还未完成到位,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总识和能力还不强,造成所有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及高校内部的权力职责监督不到位。

2、受益主体监督不到位。高校的直接受益者是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和对高校有教育要求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按理说,高校的受益主体应该成为高校权力运行监督的最强监督力量。但由于教职员工代表、大学生代表及社会群众代表都没有进人高校的决策层,信息严重不对称,所以,大多数师生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是不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的。

3、高校内部专门监督机构监督不到位。高校内部专门监督机构

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的权力是来自于党委,必听命于党委,这样的一种上下级关系如何能起到监督作用呢?由此可见,高校内部专门监督机构缺乏监督的独立性。

二、构建高校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加强教育,夯实反腐倡廉思想基础

高校可深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进脑子、进班子、进岗位、进校园”四进活动,切实促使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取得成效。

进脑子,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和能力。思想上清醒,行为上才能坚定。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第一道防线,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各种诱惑面前自觉抵制,悟守法制;进班子,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对廉政教育的带动力。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领导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要带头主动接受廉政教育,不断曾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进岗位,增强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对岗位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的执行力。岗位是廉政建设的落脚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高校可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梳理,明晰权力界限,并组织制定各类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尤其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把廉洁从业的要求融人岗位职责,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运行全过程;进校园,增强舆论宣传对反腐倡廉的影响力。发挥高校大思政的作用,把廉洁文化建设融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大力开展“读廉书、知廉事、践廉行”为主题的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大学生崇尚真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洁身自爱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其自觉养成廉洁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制度,完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

1、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系统

一是科学配置。要解决高校配置和监督关系失衡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重新明晰党内各个权力机构的主要权限和制约监督关系。目前,高校党内的权力机构有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那么,高校党员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策权、立法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党委会、纪委会是向党代会负责,受党代会领导和监督。纪委与同级党委平行,不受其制约,并且纪委的首要职能就是对同级党委行使专门监督。同时,纪委在党代会的领导下,独立行使监督权并承担主要监督责任。

二是实行党政分权,合理配置行政权力。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和校长有着十分明确的分工,各以其不同的侧重和运作方式,为共同的目标发挥其职能作用,这就既保证党委集体的核心领导作用,又保证校长充分行使行政权力。高校内部职能部门,尤其是重点领域(如基建、科研、招生、教材、培训、学位等)和重点岗位(主要是管人管物管财),要科学设置岗位,明晰部门职责及权限,避免互相扯皮和推诱现象,提高行政运转效率。同时,要实行领导干部轮岗制。对那些关键部门、重点岗位必须实行轮岗,避免存在“占为己有”的现象。

三是强化学术权力。理顺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克服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律相对独立行使。

2、规范权力运行程序

严格的程序是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的关键。一是明晰权力界限。高校要全面梳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力。要编制党委(常委)职权目录,明确各项职权主体和运行程序及实施依据。二是固化及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对每项职权行使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化,同时规定除了那些按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其他权力事项必须公开。

3.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化水平。制度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适度、稳定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用创新的勇气积极推进制度建设。高校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寻找自己的权力运行关键点和风险点,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规范。

(三)加强监督,构建高校权力监督机制

1.赋予高校专门监督机构以独立性权威性。可实行纪委领导体制纵向化的垂直管理,即高校纪委列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系统管理,其工作直接对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

2、完善民主管理和党内监督。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让教职员工代表

参与学校的发展大计、收人分配方案、职称评聘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制订和审议。要充分发挥派、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要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四)创新监督方式,促进高校惩防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1、强化资金监管。借鉴企业领导班子的配置,建议高校广泛推行配置总会计师一职(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之一),加大力度对高校财产、资金运用进行管理。健全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对大额度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大额度资金专项审计和检查制度,对于挪用、侵占、贪污大额度资金等腐败现象的,要坚决立案调查,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对大额资金有效监控的预警机制。

高校监督体系篇8

关键词:高校收费 监督 管理

我国高校扩招已近10年,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以支付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费用,各高校多数采取银行贷款的形式来保障扩招的实施。加上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学校为了偿还贷款增加学费、宿费等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各项费用。如何避免高校收费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部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高校收费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收费,就收到人们广泛关注。而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了收费提高,也加剧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05年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述“发生在高校的乱收费行为,主要是高校的领导在滥收费。学校大概有个四百多所吧,占全国高校的20%。”更是指出了我国高校收费现状以及监督管理问题的所在。有关调查显示,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供养大学生一年的费用,相当于整个家庭收入的1.5~2倍。如果任由高校乱收费继续发展,将导致我国高等人才培养难以为继。由此可以看出,加强我国高校收费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实施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收费的监督与管理

1 健全高校收费监督与管理体系,促进高校收费监督管理实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对高校收费进行监督和管理,首先要健全高校收费监督与管理体系,通过制度的建设保障各高校收费的合理。建立一套以政府管理网络平台为基础的高校收费管理体系,使高校收费处在社会管理与监督下。通过健全的管理体系,保障高校收费始终处在国家与公众的监督下,并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审查促进高校收费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违规收费的院校要严格查处。保障我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持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分析与控制。促进高校收费的合理性

高等院校要根据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教师工资、设施投入与折旧等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分析,在高校教育成本基础上进行收费的设计。同时通过高校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控制,保障高校教育成本的最小化。通过成本分析与控制,将高校收费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特意体现,并将其在高校主页进行公布,保持高校收费的透明度。

对于高校学生学杂费收入、办各种学习班收入、科研管理费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委托培养收入等要进行严格审核,将这部分收入按照有关规定划入到学校收入中,以此保障教育成本的真实性。通过对高校各项收入的管理,杜绝有关领导的腐败,促进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实施,促进高校收费的科学合理,促进我国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3 加强高校设备共享管理,杜绝高校成本虚报。促进高校收费的监督与管理

加强高校资源的共享管理,首先要对高校资源进行评估管理,并定期对其进行复查。评估统计清算现有高校资源,对国家资金运行成本、国家投资使用等进行审核,保障国家资金的有效使用是促进高校收费管理的基础。同时严格控制高校资产处置,将资产处置所得资金等合理划入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内,减少高校资产流失造成的教育成本升高。在清算高校资产的同时,对高校设备、人力、研究项目、实验设备等进行统计,以条码管理与网络建设为基础,建立一套高校资产共享系统,对高校各项设备、资产等进行编码,同时通过高校资源共享系统将同市高校资产进行共享,对于科研项目设备、教师等资产通过共享降低各高校教育成本,促进高校收费科学合理。

4 加强高校收费审核,促进高校收费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高校收费审核监督体系,通过定期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情况的了解与分析,对高校教育费用进行评测。定期对高校资金使用进行审核,保障高校教育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高校收费的科学合理。对于高校收费的审核,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首先通过国家高校收费网络系统对高校收费进行意见征集,从民意方面了解高校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各项账目的审核对其收费进行监督与管理。保障高校收费科学合理,促进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实施。

三、关于高校收费的分析

高校监督体系篇9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重要性

一、引言

一个企业的兴衰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高校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它以获取长远利益为主,以宏观效益为主。高校作为非盈利的教育机构,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与企业有本质上的不同。高校资金运营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与使用,通常没有资金的回收。这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在高校总体目标下,利用价值形式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高校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筹集办学资金、投资、人才培养过程中资金运用等所引起的财务活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经济活动趋向多样化、复杂化,高校不断增加的运作资本更给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中国高校不仅面临着国内高校的竞争,更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高校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经济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聚财、生财、理财,为高校发展提供保障,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纽带

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后勤财务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教育事业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建设管理、产业管理、会计人员和档案管理等。这些内容与高校其他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为高校各类、各层级的活动事项提供财务支持,高校每个部门、单位都会在资金运动上与财务部门产生联系。这也要求财务部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持与各部门、单位的合作关系,不断协调各项工作更好的履行服务职能,从而推动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一般高校都会制定报销制度,如购买的设备、办公用品、贵重物品需经手人签字、财物保管员核实签字、经主管校长审核签字、校长签字,方可报销、入账。一项资金运动,涉及学校的多个方面,财务部门在其中的协调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纽带。

2、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途径

高校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筹资三部分组成。高校财务资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例如教学楼、宿舍楼、设备、图书、运动场所等公共资源;另一种是学生奖学金,教职工的工资、奖金等货币资金形态,主要用来维持高校的日常开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是高校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高校通过财务管理,实现资金的合理节约,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教师、宿舍、食堂等教学资源超负荷运转,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扩大校园,增加基础设施是大部分高校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校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要求高校要做好资金的计划、预算、核算、调度、分析工作。财务管理是资金优化配置的基础,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的合理运用将只是空话。

目前,在高校公共经费中,差旅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占了很大比例,较多的提取劳务报酬、超工作量报酬、奖金等,使集体福利和奖金支出挤占了事业发展基金,资金用于人员经费的比重逐渐增大,导致教育事业费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比例比较小。高校资金用于人员经费的比重过大,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3、加强财务监督的有力措施

高校财务监督从宏观角度而言,包括外部政府财务监督和学校内部监督两个部分。高校内部监督又可以分为民主监督与制度监督。制度监督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预算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等,对校内经济行为进行稽核、监督与控制。财务管理是加强财务监督的基础,对高校经济运行合法合理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部分高校已经步入多渠道筹资办学模式,而不再局限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收入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不仅仅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还对外开展投资、合资、租赁等活动。高校自的扩大,会导致舞弊风险加大,例如,在对一个高校的审计中,对代管费支出项目进行审计发现一张看似合法合规的现付大金额税务发票背后就隐藏着重大舞弊行为,大量现金被套取用于发放奖金、福利之用。因此,必须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进行监督,财务管理正是这一监督机制的落脚点。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精细化和规范化。

三、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法人治理,改革管理机构

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采用“法人、董事会制度”,在这制度下,高校可以进行科学的财务规划与决策,合理安排财务活动。例如,美国私立大学可以根据自身培养成本制定学费标准,而不需要政府批准;公立大学学费标准基本也是学校自主决定,只需报州政府备案。政府对高校的放权,可以让高校利用一切有利的渠道筹集资金,支配资金。在落实分权治理的过程中,合理划分责任成本中心,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十分必要。划分责任中心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从而真正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这要求高校根据责任成本管理的需要,合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很多大学建立责任中心制度,令校级部门和各院(系)成为“成本中心”或“支出中心”等,就是为了实现有效的预算管理与支出控制,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

而在我国,政府行政干预仍然较多,应该借鉴西方经验,逐渐减少行政指令,改革管理机构。在政校分离的同时,加强高校内部的统一领导及分层管理,理顺高校日益复杂的财务关系、经济关系。以分层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将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务部门积极性,可以增加高校强化财务管理职能的主动性,扩大高校的财务自,推动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我约束的现代高校制度的形成,从根本上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空间与制度支持。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人员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建立创新复合型财务管理团队势在必行。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针对岗位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要激发财务人员学习积极性,鼓励财务人员主动更新财务管理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和工作的发展要求。高校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必须从人才入手,加大对外语、计算机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储备力量。

3、转变预算观念,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维护财务预算严肃性、有效性与权威性,对高校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财务预算包括高校各个部门、单位全面的内部预算,因此预算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加强财务管理要建立预算目标责任的分解体系,来提高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这要求高校将预算目标责任以责任中心为对象,把财务预算的指标,按照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并落实。各责任中心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对其所承担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作为奖惩的依据。

预算规划还必须转变观念。以本科高校为例,生均财政拨款在2009年为4000多元,到2012年几乎翻了三倍达到12000元,然而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高校正从“外延式”扩招时代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预算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软件建设上,资金投入的效果主要以教育质量衡量。但是,大多数高校理论研究仍停留在过去的保工资、保运转的传统预算方式,没有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必须从转变观念着手。

4、完善信息化系统,改善管理方法

现代财务管理正向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促进了管理方法的转变,是新的管理方法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例如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系统软件,能完善高校财务资料的统一管理,以简化信息采集与传递的流程,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水平。高校财务管理应该推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取消各种人工记账、翻账本、核对凭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知识,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校财务信息计算机网络,改善管理方法,提高财务管理效益。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就建立起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专门的精通信息化技术和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软件开发和维护,通过信息化管理,华东师范大学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服务和监督职能。

5、加强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高校经济活动合法、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实现运营目标的重要支撑机制。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包括外部监督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必要职能和措施。

由于高校财务缺乏透明度,社会难以获取高校财经信息,社会监督的力量不足,高校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政府监督。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应该逐渐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定期对高校财务报表审计,所审计的内容、结果应该完全对公众公开,提高民主监督的效力。完善内部监督制度要求高校建立独立的财务监督机构,设立校长直接领导并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监督部门,组织监督工作;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校内民主监督,拓展民主监督的参与渠道是重要途径,在强化教职工代表会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令内部监督落到实处。

学校财务的舞弊行为一般包括在学校正常的支出上作假,将不合理的开支合理化,建立“小金库”。这要求监督机构必须深入了解高校招生情况、食堂、各类产业经营情况;坚持内查外调,充分利用相关单位审计结果;多方面收集有用线索,深入调查,察言观色,捕捉有用信息;突击盘点,对其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进行突击监盘。

四、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社会独立法人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积极开拓教育经费筹措新渠道,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这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学校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推动高校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科文司:高校财务管理——国际比较与借鉴[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1).

[2]狄旭:新时期加强高校财务监督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

高校监督体系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评估,长效机制

 

高校领导班子担负着领导、组织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任,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情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评估考核,而建立高校领导班子评估的长效机制则是使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评估得以保证的一个必要环节。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校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系

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业绩,干部就会相应地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业绩,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领导干部业绩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一是确立正确的业绩考核指导思想。要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体、主观与客观、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认真区分前任绩与本任绩、整体绩与个人绩、机遇绩与实干绩、长期绩与短期绩、显绩与隐绩等;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坚持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坚持平时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二是结合高校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业绩考核体系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体现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符合岗位、职责、环境特性,全面地显示高校领导干部的业绩与素质。譬如我们可以将考核指标体系分为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考核指标、特别事项考核指标、否决性考核指标三大类,包括领导班子任期考核指标、党委书记任期考核指标、校长任期考核指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任期考核指标、分管党务和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期考核指标、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期考核指标、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任期考核指标、分管行政和后勤的副校长任期考核指标以及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否决性考核指标。具体考核指标由一、二、三级指标和若干具体要素构成。特别事项考核指标适用于对学校工作或声誉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教育管理论文,属于奖惩性指标。否决性考核指标适用于对领导成员的定性考核,对否决性考核指标的认定,需列举相关事实并经考察组核实论文怎么写。

三是要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在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之外,还可以探索聘请社会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知名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聘请权威的专业机构,运用专业调查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还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媒体公示、民意调查等方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探索网上评议。

2.完善考核的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是高校领导班子评估的关键内容,我们不仅要严格党内监督,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要拓展监督渠道,引入群众监督平台制度,走群众路线,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评议,让群众打分。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

一要健全监督机制,必须加强对决策的监督。在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中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特别是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制度。

二要健全监督机制,必须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约束。上级组织对于高校领导干部在业绩、业绩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苗头,应当及时提醒;已经发生问题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业绩方面问题和案件的查处力度。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每年对校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情况,领导班子成员职责分工及履行职责的情况教育管理论文,勤政廉政的情况,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礼品登记上交、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戒勉、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要健全监督机制,必须拓宽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法,加强对重大事项、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实践证明,实行责任审计是对高校领导干部业绩和业绩观问题加强监督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学校管理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包括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重大事项、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的监督,重点加强对财务管理、国有资产运营、基本建设、物质采购、人事录用和调配、职称评聘以及招生、考试、收费、文凭和各类证书的发放等工作重要环节运行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保证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基建维修工程和采购的物品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职工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组织,从而确保组织完成既定的目标。激励是一种对动机和行为的肯定,它表明了什么样的动机和行为受到尊重、什么样的精神和风格得到赞扬,同时也告诉人们社会需要什么,组织上和领导提倡什么,还指导人们怎样取得成功。

在高校,要综合运用内容激励和过程激励,从物质与精神激励分别着手,对于工作的过程与工作的结果综合考察,给予高校领导干部发挥工作能力的动力保障。

一是科学划分考核档次,建立起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的考评奖惩机制。把绩效考评结果与高校领导干部奖惩挂钩,不仅从理论上体现了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原则,而且也会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育管理论文,既要把考评结果作为高校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又要把考评结果作为高校领导干部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把高校领导干部的“优”与“劣”同“奖”与“罚”结合起来,使考核结果在奖惩机制中得到应用,有效地发挥考核结果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较差和一般的高校领导干部,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加以整改;对存在的潜在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指出,予以化解,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认真研究,督促整改纠正。

二是政策上有所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使求真务实的高校领导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高校领导干部受到惩戒,形成鼓励高校领导干部干事业、支持高校领导干部干成事业、激发高校领导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环境。比如目标激励,要求用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激励广大高校领导干部;物质激励,即正确地运用利益原则,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贡献特殊的高校领导干部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切忌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使物质激励真正起到调动高校领导干部积极性的作用;荣誉激励,即运用表扬先进、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鼓励方式来激励高校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为国家富强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奋斗。

三是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体现褒奖、鞭策和处理的机制论文怎么写。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这既是对业绩突出的优秀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精神奖励的一种好方法,也是鼓励更多的高校领导干部创造业绩的有效举措。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不乏优秀的领导干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管理论文,弘扬他们的精神,营造鼓励干部艰苦奋斗、争先创优、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优秀高校领导干部的褒奖机制;对于在业绩和业绩观上出问题的高校领导干部,该批评教育的要批评教育,该处理的要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形成高校领导干部的鞭策机制;对那些平庸无能的高校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决策失误或重大事故的高校领导干部严肃追究,对那些欺骗上级、伪造业绩的高校领导干部及时给予查处,形成不合格高校领导干部的处理机制。真正、彻底地打破“不犯错误不下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干部使用模式。

4.建立健全各类规范制约机制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因而,在建设高校领导干部考核长效机制时,必须要坚持用各类法律、法规严格规范高校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使高校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切实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高校领导干部督查运行机制,提高监督的整体合力,增强监督的实际效果,做到防微杜渐。

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严格执行党章,全面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明确班子成员在内部监督方面的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班子及其成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健全党内生活的各项制度,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教育管理论文,不断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二是强化行政监督。要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学的分权和权力制衡机制,合理分散人、财、物管理权,防止“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要强化行政监察职能,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要加强财务监管特别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大额资金流动的有效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财务工作,包括预算、收费、收入、支出、银行账户、货币资金的监督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建立高校领导班子评估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既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广大实际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开创自己所负责领域工作的新局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黄创.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的激励功能障碍与突破[J].理论前沿,2006,18.

[3]梁卫华,王京芳.浅谈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8.

[4]毕力夫.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

[5]张素芳.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