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十篇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十篇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04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1

一、基本情况

振兴党支部共有党员##名(正式党员##名),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于2019年2月18日开始至2019年6月11日完成,##名党员参加了评议。评议内容从政治素质、岗位技能、工作业绩、群众评价四方面着手,结合自评、党内互评、群众测评以及支部综合评定,实事求是地对党员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二、主要工作

1、认真进行评议动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党支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的有关章节和民主评议党员的有关文件和材料,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认识,端正评议态度。广大党员反映,通过评议的动员学习,使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自己一年来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价,并努力做到求真务实,共同提高。

2、自我评价,深刻认识问题。

党支部根据活动方案,要求每位党员对照党员标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总结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剖析,客观地肯定成绩,同时找出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差距,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广大党员的个人评议既肯定了成绩,又查找了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3、党内互评和群众测评。

振兴党支部6名召开了会议,认真开展了党员之间面对面的批评,并结合实际互相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得到了共同提高和改进。

4、党支部综合评价。

支部根据每位党员自评、党内外群众的测评情况,并结合党员的平时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党员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召开支部大会通报了评议工作的结果,征求了意见,并得到了广大党员同志的认可。

经评议振兴党支部#名党员,#名同志为优秀党员,其余@名同志为合格党员。

通过评议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增进了支部同志的深入了解,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

三、主要收获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章》有关章节的学习,以及支部全体党员对照党章和先进性要求的自我剖析,对提高党性和党员先进性有一定效果。

1、支部每一位党员进一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严明了组织纪律,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通过此次民主评议工作,支部党员研究了支部工作面临的问题,加强了冶炼党支部的整体党员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存在问题

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俩个方面:

1、部分党员自评过于简单,没有抓住实质性的问题,没有提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2、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多数党员对民主评议工作很重视,认真小结,收到了良好效果,也有个别党员存在走过场的情况。

4、党员与群众以及党员内部同志要加强联系,增进了解。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2

按照通知要求,汇报我县20xx年上半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工作推进情况我们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议、3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召开 2次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发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

(一) 产业振兴方面

一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100万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5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40亩;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小区48个;新建标准化示范果园15个。

 

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移。巩固和完善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建设成果。目前园区内标房建设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新增投资额达3.63亿元。

 

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组建注册并正常运营土地股份合作社248个,成员总数达11900户,入股土地18万亩。新建农业综合服务超市3家。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已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包括耕地轮作、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等十几个项目。

 

(二) 人才振兴方面

一是把“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工程紧紧抓在手上,突出抓好34个校企、院企项目对接与深度合作。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950万元;引进高科技项目4项,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双创基地入孵科技型小微企业4家,大学与企业新增签约项目3个;正在开展老企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合资合作项目7个,已完成投资1.06亿元。

 

二是紧盯已经开展合作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高校与园区、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的“秸秆炭化与炭基肥生产”技术,已完成与XXX兴沃生物制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质性对接。省农科院8名博士正在进行土壤改良、玉米种耐旱机理研究、作物超高产群体创建等实验。

 

三是加强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稳步开展设施农业、果树、农机、畜牧等相关技能培训,按计划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三)文化振兴方面

 

一是突出文化引领,丰富百姓生活。在全县260个行政村建设“大喇叭”工程,实现县域全覆盖。建设和完善文化广场280个、文化墙6万延长米、农家书屋245个、文化活动室289个。    

 

二是突出以德育人,培育文明民风。开设农村道德讲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学雷锋先进个人、XXX好人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道德模范70人,有1万余户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和 “十星级文明户”。    

 

(四)生态振兴方面    

 

围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镇村组街(巷)户”同步推进,新硬化村屯路面1200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栽植树木500万株,栽植花草60万平方米,建农村饮水工程1227处,建成特色示范村35个、推进村150个。    

 

(五) 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通过清理退出一批、调整退出一批、选拔进入一批,将8名受过刑事处罚的村干部全部清理;对32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调整21人;选拔26名选派干部、致富能手担任村书记职务。    

 

二是发展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新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6个,党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5个。    

 

三是发挥选派干部在乡村一线作用。在向上争取扶持、招商引资、发展“飞地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乡镇财政增收、抓班子带队伍、壮大集体经济、创新社会治理等工作上,今年省市县选派干部共帮助派驻乡村协调项目294个,协调资金1.73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村一品”产业没有亮点,产业附加值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指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村人居环境较差;乡村人才资源匮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亮点。依托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订单农业,发展商贸物流、杂粮种植加工、蔬菜种植销售、生猪和肉驴养殖加工、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    

(二)稳步构建农业共营制体系,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倾斜,力争到2019年底实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全覆盖,规范达标土地股份合作社150个。  

 

(三)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    

 

(四)加大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提升农民农技水平。稳步开展设施农业、果树、农机、畜牧等相关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到2019年底完成职业经理人90名、新型职业农民450名培训培养任务。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 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 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 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 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 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 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 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三) 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4、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大代表: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 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18年30%、2019年40%、2020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18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 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 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3

【关键词】东北振兴工业基地人才【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东北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2016年4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东北三省新一轮振兴战略正式开启。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常态下深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应创新思考几个关键问题。认清“黄金十年”的真相和新常态下的新困境

第一,认清“黄金十年”的真相。2003至2013年间东北三省多年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出这时间段以外任何时期的经济增长。因此,这十年被认为是东北地区的“黄金十年”。

首先,看到政策作用。这十年间,国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有困难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包括减轻债务负担、更新技术设备、资源开发转型等,分批确定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政支持,进行转型试点,落实了老旧工业区、工矿区、沉陷区等一批治理项目,改善了东北城市环境并促进了城市规划和企业改造。扶植特色优势产业,大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查找市场原因。外部市场环境及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也是必须考察的因素。当时,我国正值新一轮重化工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吃穿住行等消费结构升级,强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材料、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东北“黄金十年”恰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发展环境中。

最后,拨开数字迷雾。从2011至2014年,辽宁省管辖个别市、县的财政数据不真实,存在造假的问题,这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错误考核标准导致的。然而对比近十年东北三省财政收入,不难发现东北三省同病相怜,财政数据存在问题。据某些地方人士反映,经济数据造假更多还是地方官员政绩观的问题,错误的政绩观,给经济数据造假提供驱动力,“GDp论英雄”的绩效标准应该重新审视。综上所述,“S金十年”里,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并未根本触及。

第二,认清新常态下的新困境。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期间,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一词。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从此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区别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时期的新阶段。

进入新常态,东北三省又面临新的困境。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经济振兴效果不够理想。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不仅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投资、财政等领域也出现下滑趋势;生育率偏低,少子老龄化严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1.18,而辽宁省的人口出生率为0.74,最高的吉林省仅为0.76。可见东北三省仍没有走出“经济衰退―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

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关系失衡是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制约。辽宁省出现结构性经济增长减速,主要由于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占比下降的比例失调引起;黑龙江省能源产业占工业比重高达73%,因此,近年来能源产业发展衰退严重影响其经济状况;吉林省2015年的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占比51.4%、第三产业占比37.4%,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制僵化,改革滞后,创新不足。政治环境中官僚风气长期盛行,政治体制僵化;国有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支持,缺乏改革动力,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滞后,国企竞争力不足,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东北三省长期存在人才大量外流现象,不仅流向一线城市,甚至流向西部地区。2014年,东北三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仅稍高于广东和江苏的1/3;东北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成果中约七到八成在东北以外转化。

东北三省自然环境有所破坏。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三省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造成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锐减、珍稀资源遭到破坏、烟煤型等大气污染和雾霾问题严重,不仅影响生态环境,更加影响东北的营商环境。深化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建议

第一,软硬环境一起抓,重人才,兴科技,扩大开放。打造“阳光软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抓作风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实现东北真正振兴,就必须有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干干净净的政治生态。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风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其次,建立优质经济环境和营商环境。当前,东北三省无一不在提升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流入。可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有益经验,关键是必须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放、管、服”,逐步形成“三个清单”的管理新模式。真正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树立“人才兴则东北兴”的核心理念,把握人才,重视科技。在物质和感情上,双管齐下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还要出台明确的帮扶政策鼓励大学生留在东北创业就业,投身于新一轮东北振兴事业。

努力弥补对外开放地理劣势。对外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积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大力发展与地理临近国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对内趁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外迁的良机,根据地缘关系配对,结成兄弟帮扶城市,可以承接到京津产业及先进科技成果。

打造“绿色硬环境”。正确处理东北老工业振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公民环保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调整耗能大、污染多的产业结构,取缔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坚决打击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

第二,破体制恶疾,加速产业升级,坚守国企改革。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深层次根源仍然是体制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在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破除传统机制上下功夫。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抓产业转型升级,以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为支撑。打造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存、传统服务业和新生服务业关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融合的新结构格局。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力量,东北的国有企业必须高调大胆发挥振兴作用。不是把国有企业搞少搞没,而是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国企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参考文献】

①姜巍、张菀航:《东北振兴:“三年滚动方案”能否“四两拨千斤”?》,《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17期。

②《东北振兴靠人才“大雁北归”需破除体制顽疾》,央广网,2016年11月27日。

③《东北三省经济分化态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需精准施策》,《人民日报》,2016年10月9日。

④《:东北要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新京报》,2016年10月19日。

⑤王辉:《东北振兴:正是卧薪尝胆时》,《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1月23日。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问题;建议

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全面践行综合发展方针和要求,要结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标准,整合具体管控方案,打造多元科学的管理方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

1.1政策元素

为了进一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要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更加合理的融资平台。相关规划指出,到2022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要基本完成改善目标,要在关注公益属性的同时,解决政府融资难的问题。也正是基于政策方面的倾斜,农村各级政府单位要积极响应水利部门乡村振兴规划水利工作要求,秉持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从而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果[1]。

1.2经济元素

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工作而言,要想积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效率,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予以关注,也要从融资平台和渠道等方面予以分析,相较于2018年,2019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率提高了0.3%,另外,地方在财政支出方面的投入见表2。结合表2可知,2018年和2019年的地方水利建设投资总额差距不大,略有下降,然而对应的投资完成率却有一定上升,这不仅证明了当地政府对于水利建设投资项目的重视度提高,也说明相应的政策落实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地方水利建设工作逐渐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3社会需求因素

对农民而言,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是众望所归。因此,政府要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机制,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实到位,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也是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需要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数据(见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变好,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打造更加科学规范的农业发展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中,要将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诉求作为根本,顺应乡村振兴战略[2]。

1.4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落实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推动水利项目向着智慧水利建设方向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融资方面也在积极升级,旨在实现“互联网+”应用模式,真正意义上维护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价值[3]。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政府在水利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的资金融资方案实效性不足,只有维持资金链的稳定,才能打造稳定的发展平台,但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慢等问题造成资金融资效率较低,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而资金不到位,对应的工作就无法得到全面优化升级,基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4]。2)基础设施质量不高,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及发展水平的限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水平一般,对应的水利建设工作受到制约,配套设施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存在配套设施安装和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水利发展水平。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不足是制约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会导致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严重制约后续水利建设水平的提升。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建议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整合管理控制方案,践行管理方针,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等落实积极有效的升级机制,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1转变融资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落实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方案,要综合管控,提高资金融资水平,确保能合理规避融资短板问题,维护资金链的稳定性。1)要建立多样化的升级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压力。特别是近几年,民营经济呈现出全面升级转型的趋势,配合政策扶持方案,积极打造更加合理化的民营资本吸纳框架,就能提升项目运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投资风险[5]。例如,2015年,我国提出专项过桥贷款项目的建设意见,利用信用方式完成贷款发放,且无需担保,以3年为贷款周期进行滚动发放。2)积极优化ppp模式,配合合同内容、特许权协议内容及所有权归属内容等落实相应的模式处理工作,并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完成ppp基金的设置工作。

3.2创新发展思路

一方面,要平衡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需求,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真正打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的管控和治理模式,维持综合应用效果的同时,夯实管理基础,并着重关注发展动态要求,提高水利工作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立发展机制的过程中,要将水资源节约发展作为核心,活水、优水作为根本,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满足新时代新思路的具体要求,从而维持水利建设项目的平稳运行。

3.3发动群众的力量

为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综合水平,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工作的实际水平,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水利事业和谐发展,推动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发展。例如,利用技术团队对农民予以指导,确保其能积极参与到水利事业建设工作中。另外,要积极落实技术指导方案,将技术体系和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从而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

4结语

农村水利建设工作要将时展要求作为关键,积极整合具体管控方案,秉持多元发展原则,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建设和管理工作并行,建构更加和谐的循环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体系,为地区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华林.农村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探究[J].城镇建设,2021(02):51.

[2]付吉孝.新农村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01):69.

[3]孔祥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策略[J].科技风,2020(18):204.

[4]贺剑峰,沈刚,龚懿.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洪泽区农村水利发展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24.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5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东北三省GDp由2003年的1.27万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04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比前10年加快3.5个百分点。特别是过去5年,三省GDp平均增速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年间,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8%,增速居四大区域板块首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6%,比前10年加快14.8个百分点。

二是微观经济基础活力增强。90%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国企在改制重组中“脱胎换骨”。一大批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核销呆坏账、分离企业办社会、剥离不良资产、豁免历史欠税、处置不良贷款等方式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得以轻装上阵。外资、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基本形成,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产业竞争优势重新确立。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百万千瓦核电、火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百万吨乙烯装置,大型盾构机,高速动车组列车,先进船舶和海上钻井平台,高档数控加工中心和重型数控机床等实现自主化。石化产业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钢铁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迅猛,第四代核潜艇、航空母舰、新一代歼击机等高新武器装备在东北研制完成。农业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12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长79.6%,占全国19%,商品粮量占全国40%左右。服务业快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等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四是重大民生工程广惠于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率先在东北展开,东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与全国持平。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城镇登记失业率显著下降。发端于东北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700多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面积超过2.9亿平方米,460万户、1460万困难群众因此受益。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初见成效。从阜新试点开始,逐步建立起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累计对三批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下达转移支付资金463亿元,其中东北三省20座,转移支付162亿元。东北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产业衰退、群体性失业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转型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国土治理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六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达到38.8%,森林蓄积量达到25.7亿立方米。保护区及湿地面积大幅提升,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5万公里,运营机场达到30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8.9亿吨。哈大客运专线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振兴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七是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深度逐步拓展。10年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8%,比前10年加快7.9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6%,高出全国5.5个百分点,引入了大连英特尔、沈阳宝马等一批具有影响的外资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一批大型企业成功并购国外知名企业。

此外,内蒙古东部地区2007年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后,同等享受东北振兴政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和全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与辽、吉、黑三省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升了东北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可以说,过去这10年,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开创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与10年前体制机制不活、经济增速下滑、大量职工下岗、民生问题突出的困境相比,今天的东北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变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还应该指出的是,国家在东北先行先试了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养老保险并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总结后已推向全国,产生了全局性重大影响。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广大干部群众对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美好前景充满了自信。

10年振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正在起草新时期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中央文件,拟在年内,同时还建议召开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关于新文件,下午我们还要专门开会,听取四省区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为了充分宣传展示10年振兴巨大成就,营造实施新一轮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我们拟会同共同组织开展“10年振兴”系列宣传活动。希望四省区从今年10月份开始,集中利用2个月的时间,围绕10年振兴成就等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就像今天每个省区播放的10年振兴成就宣传片一样,要广泛宣传成绩,坚定发展信心,为出台中央文件、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营造良好的氛围,鼓舞、激发和凝聚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关心、参与和支持振兴大业的热情。

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再造竞争优势、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前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的成果还不稳固、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消除,老工业基地仍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难点。特别是从近段时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看,振兴工作还存在不少隐忧,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存在困难、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上半年东北经济增速为8.9%,低于东部0.2个百分点,在四大区域板块中落到了最后,这是过去5年没有出现的新情况。要认真审视内外部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同时,努力把振兴工作推向新阶段。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过去10年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本上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补齐东北经济发展的短板。继续推进向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再造新优势。培育老工业基地新的竞争优势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老工业基地因产业而兴,也因产业而衰,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心环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重塑竞争优势,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三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把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贯穿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之中,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高水平的“四化”协同发展之路,为全国作出探索和示范。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城市布局,提升综合功能,加快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

四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振兴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争取尽快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各项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国有林区等地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收入,切实改变老工业基地职工收入偏低的状况。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补短板,兜底线,织好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安全网”。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6

全年制定省本级地方性法规14部,作出对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的决定6个,修改法规42部、废止14部,废止决议、决定20项;检查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听取和审议18个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7项;开展1次专题询问和9项调研视察;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35人次;确定10个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对78件规范性文件全部进行了认真审查……

这一组组的数字,是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的量化体现。数字的背后,是省人大常委会不忘初心,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在建设法治龙江的征途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是省人大常委会圆满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2016年,在省委正确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人大在法治建设和我省振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巨大动力,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务实,依法履职。

围绕服务大局,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持续深入贯彻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聚焦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依法履职,是省人大常委会去年一年工作的重要遵循。

牵牛要牵牛鼻子。龙江要发展,产业项目是关键。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情况视察。7个视察组分赴全省十三个市(地)和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进行视察,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就进一步增强项目实效、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作提出建议,推动我省产业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

铁路建设是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龙江丝路带”的重要支撑。常委会就全省铁路建设情况开展了集中视察,强调要抢抓历史机遇、补上我省短板,争取国家支持、构筑合作平台,对加快释放铁路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在稳增长、惠民生的综合效应起到了促进作用。

路畅民安。重新制定的《黑龙江省道路交通条例》,明确了以招投标方式确定道路运输经营权、优先发展城乡公共客运、简化国际道路运输出入境手续等规定,让人们看到了我省在推进现代道路运输w系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方面的决心与信心。

转方式调结构是实现振兴的根本途径。为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促进冰雪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设立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的决定》,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支持做大做强冰雪经济,带动旅游等各业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成长步伐,充分发挥财政支出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是龙江全面创新的重要引领。重新制定的《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着重于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等方面作出更加细化和明晰的规定。常委会还开展了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绩效专项视察,指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等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科技成果力度,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常委会还审议了《黑龙江省税收保障条例(草案)》。

现代化大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黑龙江省的“品牌”。常委会制定的《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建立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基本农田、生态高标准农田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管理、整治与利用等方面的职责,对于依法保护利用好耕地,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的制定,明确将重大动物疫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管理纳入了法制范畴,有效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治理雾霾、洁净空气的期待,将制定《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为重大立法事项,开展了专项视察,两次审议了《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并将草案提交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

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节能减排工作、2016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组成人员建议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建立秸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龙江环保世纪行督促解决了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氧化塘私设排污管道、大庆油田热电厂超标排污等问题。制定的《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条例》,妥善处理了国有重点林区、垦区森林防火责任划分,以及与地方政府职责的关系。组织开展的森林法和省森林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检查,提出有效化解林农土地权属纠纷、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意见建议。制定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保护和保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弘扬和展示我省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脉提供了法制保障。

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发力,促进全面振兴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民生。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常委会重新制定了《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将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创新扶贫开发资金“折股量化”新模式,细化了各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职责、措施、项目产权归属和受益主体等方面的内容,为推动我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进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积极推进部级贫困县林甸县对口扶贫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争取“两牛一猪”补贴、农村公路硬化改造、泥草(危)房改造、旅游集散中心、对俄旅游扶持、贫困村屯饮水安全等资金,引进泉林秸杆综合利用项目有了实质进展,为林甸县脱贫“摘帽”创造了基础条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守护好食品安全,常委会重新修订了《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体现构建食品安全防线“四个最严”要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小经营和食品摊贩以及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食品安全监管作出了细化规定,增加了支持我省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等内容。

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情况、城市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重新制定了《黑龙江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修改了《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审议了《黑龙江省禁毒条例(草案)》,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一法一例”实施情况检查。

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在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上聚焦发力

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等方式,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发展法治环境。

常委会把深入开展行政许可“一法一例”实施及优化发展环境检查监督,作为贯彻落实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优化发展环境重大部署的重要举措,贯穿全年,持续用力。先后7次召开各专门委员会和市(地)人大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适时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推进落实。常委会各副主任带队组成6个执法检查组,分别到省政府的25个组成部门和13个市(地)进行监督检查,着力破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行政许可“一法一例”实施及优化发展环境的报告,视察了省政府企业和创业投诉中心。常委会党组将监督检查情况向省委做了书面汇报,省委书记王宪魁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陆昊主持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并将情况通报印发省直部门和市(地)政府,对如何整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常委会指导带动市县乡人大推动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监督力度强不强,满意度上看实效。常委会贯彻中央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公开监督工作的意见》。为解决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屡审屡犯”问题,省委批转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有关意见。在深入抓好整改问题调研的基础上,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组成人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1.67%。省政府及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省委、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要求,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挽回损失成果显著,责任追究得到强化,建章立制收效明显。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公平正义普惠人民,是普法工作的重要目标。常委会着力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和“七五”普法规划意见的报告,作出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树立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组织了31名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深入推进法治龙江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发展好环境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省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决定》,积极推进行政案件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行政区划管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切实履行行政应诉法定义务。

为提升代表和工作人员素质,省人大常委会固本强基,以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常委会牢固树立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履职保障机制,代表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

省人大常委会继续举办全省五级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组织40多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到井冈山革命圣地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激发了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在促进龙江振兴发展中履职尽责的热情。密切常委会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组织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基层行活动,了解基层人大代表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代表参加好代表接待日、访民日等活动,建立省人大代表履职档案。精心组织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列席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视察和立法调研等活动。增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实效,代表提出建议均已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办理的落实率和代表的满意率明显提升。

2016年是全省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年。为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及时研究提出了换届选举指导意见,作出了相应决定,明确了增加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乡镇人大主席专职配备的意见;深入各地调研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班、会同省委组织部召开工作会议,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修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实施细则,强化了代表资格审查工作程序和责任。重新制定乡镇人大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人大职能,明确了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职责。

在不断加强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履职制度建设中,针对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出席率低,发言不积极,议案质量不高的现状,建立了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退出机制,制定了改进和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有关意见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实行常委会委员依法履职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召开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工作会议,并起草审议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

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担当、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大力推进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党组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常委会营造浓厚理论学习氛围,提高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增强创新工作、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能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机关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风清气正,履职尽责的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hendaogg”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涉农街道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涉农街道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

祝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江

在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判断,并立足新时代指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考察东北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通过多年在基层工作的实际经验及深入各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对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振兴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层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基层党员老弱病残严重,组织生活有名无实,“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村内年轻党员占比少,大专以上高学历者仍旧缺乏,乡村带头人在致富经验、能力等方面依旧缺乏。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同时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基层工作任务繁重,村“两委”班子有异地工作现象,更加重了班子其他成员工作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运转不畅,制约着乡村振兴发展。

2.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各建设部门往村里落项目,但因为缺乏后期维护、监管,村集体缺乏维护资金,未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各社区村集体经济薄弱,就祝家街道来看,仅有4个社区有集体经济组织,但实际未运行,壮大村集体经济缺乏行之有效的招法,约束乡村振兴发展。

3.基层自治效力缺乏。

在基层治理中,农村村民自治是社会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和依托。乡村自治水平不仅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好坏决定,更与广大村民是否有效参与村民自治息息相关。当前,基层治理的症结在于村民对自治认识不足,参与不够,名为“自治”,实则“他治”、“无治”,除了选举、必要事项需履行“自治”程序外,其他村里发展及利益事项均由村干部“代言”,对于村干部处理的村内事情,群众在不知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干群关系上产生矛盾。为了让村民参与到自治中来,不仅要知道自治是什么,要干什么,更要有更多的途径引导村民怎样参与自治。今年,祝家街道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了评理说事工作,为村民参与自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广开言路,广集资源、广化症结,让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讨论身边事,了解村内事、参与发展事,共享成果事”的全过程,让村民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村长远发展的事情有了知情权、提议权、商议权、建设权和监督权,村民开始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从而推动村民自治效能的广泛提高。

二、探索振兴乡村发展途径

(一)以服务龙头企业发展为引导,推进涉农产业项目聚集

牢固树立街道抓经济责任意识、不断强化项目服务意识,充分学习借鉴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积极推动将大东北艺园花木小镇项目打造成为集花木产业种植、繁育、销售、技术推广、电子商务、花木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并带动域内农民就业。今年,将积极推动该项目建成20万平方米花卉设施和5万平方米花木交易大厅,打造3000平方米的电商平台。同时,积极推进解决沈阳园谊汇种植有限公司用地问题,搭建“网红”直播平台和策划实施第四届杏花节,积极争取将盛泰园种植合作社打造为农村妇女科技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涉农产业项目聚集的良好态势。

(二)以生产要素配套为支撑,培育特色项目发展

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支持引导改种寒富苹果、蓝莓、中草药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强化品牌意识,深化打造“沙地沟”大杏、“祝家宏印”中草药和“青草沟”酒业等优质品牌商标,形成祝家地区农产品优质品牌,认真设计谋划和挖掘祝家街道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规划,邀请旅行社、文旅局等部门设计优化祝家地区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农村空余住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推动逐步形成粮食、林果、经济作物、休闲观光多方位特色发展格局。一季度已完成土地流转960亩,计划于今年秋季再完成土地流转6662亩。

(三)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完善服务项目建设社会治理体系

深化打造“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党建品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组织群众发展乡村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探索“支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和农村成立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农户扩宽农产品渠道。稳步推进“一肩挑”工作,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地位。以评理说事点为抓手,探索“网格收事、村民说事、班子报事、当场答事、干部理事、群众评事、激励干事”的闭环工作链,以“忠民调解室”为核心,融入“五新”力量,让评理说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优势,焕发出新的生机,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四)以宜居乡村建设为平台,补齐项目建设硬件短板

推进宜居乡村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田家洼、上高士、砬子沟、下楼子4个社区工程的配电建设,力争通水。跟进祝家污泥厂整改工作,积极配合好市生态环境局、区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年内实现周边环境彻底改变。稳步推进街道建立服务大厅和养老机构等,建设村卫生室,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三清一改”,巩固“创卫”成果。力争将祝家地区9栋弃管楼列入老旧楼房维修计划,积极争取“四好农村公路”等农村基础建设向祝家街道倾斜。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8

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急躁是不行的,浮躁更不行。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发展不能守株待兔、固步自封,要在市场环境下、竞争中求发展。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现在是市场经济,哪里有优势,哪里要素齐备,哪里就具有集聚的优势。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但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要抓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实。

――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东北振兴已成为国家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2015年12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再次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4个方面着力。

2016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上刊文披露了2016年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六大工作安排。同样是在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政协今年已经将“‘东北三省工业转型升级问题’列为重点协商议题”。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全国两会期间,走遍黑吉辽,并指明全面振兴东北新路子。

党和国家以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再次提振东北三省发展信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方向明、思路清。

抢抓机遇扎实推动新一轮振兴工作

3月5日下午,辽宁团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李希说,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后,辽宁各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决心以扎实的工作推动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一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抓好中央《若干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二要强力推进“四个着力”落地见效;三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和营商环境;五要切实抓好保民生和防风险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求发说,去年,辽宁在全面完成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指标和任务的同时,积极落实振兴发展政策举措,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我们要抢抓中央7号文件出台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一是以开展项目年为载体突出抓好投资;二是以国企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三是围绕提质增效抓好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四是推进创新驱动狠抓创新创业;五是千方百计抓好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报告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把涉及到辽宁的任务全面完成好、把辽宁的事情进一步办好,争取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建议国家在辽宁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奋力走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3月7日上午,黑龙江团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说,“十二五”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保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今天上午,总书记亲自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针,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履行好代表和委员职责;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切实抓好“两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举措,不断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全面提升工作精气神上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奋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路子,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着力补齐“六大短板”

3月5日下午,吉林团召开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说,结合吉林实际,贯彻落实好报告精神,我们要全力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吉林落地生根,以“三个五”战略为抓手,真正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吉林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民营经济、科技成果转化、城乡收入“六大短板”;全力抓好改革开放,深化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高双向开放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蒋超良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服务业发展、国资国企改革、脱贫三大攻坚战,加快农业现代化,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坚决守住民生底线,确保实现良好开局。建议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增加“提高吉林等东北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密度和服务水平”,“支持东北地区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代表委员谈东北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

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行动指南。总书记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走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路子,主要是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既讲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明确了具体任务,还提出了奋斗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

吉林将持续深入推进、加快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柔性汇聚各地创新资源。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让更多创新成果在东北开花结果。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李希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更深刻意识到东北正处在难得的重大机遇中,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让东北地区的干部群众更坚定了振兴发展的信念。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陆昊

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学习领会总书记对东北地区提出的“四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龙江工作做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蒋超良

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为振兴松绑。经过三轮集中清理,吉林省行政审批项目从592项减少到目前的不到200项,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零审批”。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求发

过去是政府管的宽,机构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多。辽宁下决心克服障碍撤并一些厅局,既抓简政又抓放权,只要地方想要而且能够承接的权力,省政府都放。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

要依托东北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东北发展新路,尤其是如何将黑龙江的冰雪资源更好利用,发展特色冰雪旅游,拉动经济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姜治莹

201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各项决策,打通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们一定积极主动、自觉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建议:一是希望国家给长春新区一些财税政策上的倾斜,支持长春新区度过起步艰难期;二是希望国家给予长春城市水体治理一定支持,将长春列入“海绵城市”试点范围,从根本上解决长春“母亲河”――伊通河污染突出、生态恶化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市长潘利国

2015年,国家将沈阳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和鞭策。目前,沈阳已经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制定,上报中央科改领导小组审定,并已着手在一些领域开展先行先试。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创新制造基地;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建设东北科技研发创新中心;三是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鸡西市市长张常荣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和创新驱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市市委书记赵静波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将创新理念贯彻始终。吉林市正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在市场需求增加时把握机遇,从供给端进行创新升级。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9

在乡村振兴中彰显组织担当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来为大家讲一堂党课,主题是:迎接考验,抢抓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彰显组织担当。

一、读懂政策,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考试卷”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鲜明态度,也表明了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准确概括,同时也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二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三是农村基础实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五是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就当前全乡工作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以及重点项目推进等息息相关,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仗,顺利实现区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确保到2020年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淘宝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建强支部,夯实服务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当前,村“两委”换届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党支部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表率作用。农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就是服务群众,要把上级规定的一些好政策、好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脚踏实地帮助困难群众增强造血功能,为乡村发展出力又出功。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支部带头人;以责任使命为主题,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更加凸显农村党支部引领地方发展的主导地位;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方式,用为民服务来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成为村民群众的当家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仅要让群众实现物质富裕,还要达到精神富有。为此,农村党支部应以开展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评选“最美人物”、“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主观意识。再则,还应重视日常矛盾的排查与化解,支部牵头,鼓励党员干部“家访”,排查处理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村居。

再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要“指挥”得当、不偏不倚,努力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在人才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后备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留下来、稳定住,为乡村发展凝聚前行动力。在村级综合治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村党支部为中心、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推动形成“合作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担当作为,吹响投身乡村振兴的“先锋号”

乡村要全面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奉献,离不开党员干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明确指出了好干部的价值追求、行动方向。基层党员干部往往是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肩上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唯有始终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威信才能真正树起来,党的战略部署才能顺利推进。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知进知止的人。党员干部应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知进知止。在勇于处理他人不想做的棘手事、敢于担当负责的同时,绷紧纪律这根弦,坚守底线;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存在冲突时,能够果断舍弃个人利益,不计名利得失、甘于奉献牺牲。

新担当新作为,更要争做带头人。基层党员干部就像大树的树根,深入群众中,扮演着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桥梁的角色,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吃准,并宣传到每一个角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深入群众,自觉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楷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起示范表率作用。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10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