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5:53

统筹管理方法篇1

1.1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网络。打破传统的上传下达指挥方式,通过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三种统筹网络,将管理对象精细到每个点,将生产指挥协调到每条线,将系统运作统筹到每个面,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了统筹精细化指挥与控制。

1.2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方法。转变间接的油田生产指挥形式,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统筹落实方法和特种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统筹调派方法,实现了油田生产指挥过程统筹、井站生产系统协调精细、安全生产防控工作巨细。

1.3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油田生产指挥岗位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特种设备调派管理考核办法,消除岗位职责内容笼统、指挥机制简单等问题,对油田实行生产指挥统筹精细管理,运行具有精细管理特点的新机制,确保井站系统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2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2.1构建油田生产指挥新网络,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的统筹管理网络。依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生产进行无线指挥与管理,构建并运行了采油队井站生产现场直接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站库注输系统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生产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监管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

2.2构建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作为采油的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室),要科学、快捷、有效指挥井站日常生产,必须时刻掌握油田生产动态信息,对生产变化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调查与落实。构建采油系统生产运行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注输系统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变电系统线路检修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和流程,坚持每天定时收集转油站、联合站、注水站、污水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对产量、压力、水量等生产参数波动较大问题,在做出系统生产分析判断之后,发出定项调查、定位落实指令,尤其是非常时期,油田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构建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特种车辆是油田生产故障快速抢修的必要设备,是有效提升故障抢修工作效率的主要设施。制定实施采油队劳动组织优化管理方案,面对采油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后维修班工作加重的实际,构建由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提高特车利用率,极力为采油队生产抢修提供抢修设备,有效降低了采油队井站故障处理的工作强度。

2.4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在油田生产指挥中,统筹精细化管理是以保证完成既定的原油生产目标,平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油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生产指挥系统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指挥中心(调度室)人员不仅负责指挥协调油田生产,还要每天开展生产动态分析,根据事前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指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落实对策;根据事后生产运行数据分析,寻找井站运行规律,检验生产指挥效果。

统筹管理方法篇2

为适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形势的需要,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同意水利电力部直属企业按行业试行离退休费用统筹,暂不参加地方统筹。之后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1993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交通部等11个行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为解决部分地区养老统筹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1997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系统统筹移交地方管理。1998年,除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国务院将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省级社保部门管理。目前,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开展基本养老保险系统统筹工作。

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现状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统筹基金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基金被用于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支出,形成养老金收支缺口。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运行是个人账户“空账”的制度根源。由于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征收养老保险费,尽管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之和大于养老金支出,但统筹资金不能足额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必然会出现挤占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现象。其次,转轨历史成本加大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老人”和“中人”没有或只有少量养老金积累,这部分人员退休金支出从在职人员缴费资金中垫支,也就是将未来的养老金填补了目前统筹资金的“窟窿”。再次,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偏低也是形成个人账户“空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单位缴费比例偏低,直接导致个人账户资金弥补统筹资金不足。

(二)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不一致

统筹单位内部各部门自行核定个人缴费基数,系统内部的核算标准不统一,存在少报个人缴费基数的现象。养老金待遇与个人缴费不挂钩是上述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统筹单位执行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计发办法,退休人员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存储额和缴费年限毫无关联,从而导致职工即期工资收入减少而退休待遇却得不到相应提高,而且按现行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计发办法,不仅会影响职工个人当期工资水平,还会间接影响职工个人退休金水平,这样必然会带来职工缴费意愿不强、统筹管理部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管理部门为减少个人缴费金额,采取降低个人缴费基数的方法,同时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水平,单位缴费基数保持原有水平,最终形成单位缴费基数大于个人缴费基数的情况。

(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

主要表现在部分调出人员因无法转移关系而被封存个人账户,部分调入人员因无法接续又重新建立个人账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未能充分考虑系统统筹与社会统筹之间的衔接问题是转移接续困难的制度性原因。由此造成了一方面,由于统筹单位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社会统筹标准不一致,社保机构无法为调动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另一方面,依据有关待遇领取地的规定,会出现调离人员或被“双开”人员,在社会上就业参保且缴费不足10年的,退休后回统筹单位享受退休待遇的情况。

(四)基金未来支付压力不断增大,难以持续运行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统筹单位缴费人员有所减少,退休人员逐年增加,养老金支出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赡养比越来越低,按照现有制度执行,几年后,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开始消耗历年滚存结余。

(五)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薄弱,领导重视不足

统筹单位忽视养老保险基金的根本原因是,养老金待遇与个人缴费不挂购,基金管理缺乏动力。由于退休员工退休费与退休待遇水平不挂钩,员工缴费意愿不高,单位也容易忽视养老保险统筹的效用,把该项制度看得过于简单,缺乏长远考虑。另一重要原因是外部监管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逐步改革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加强了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相对于社会统筹,对系统统筹的外部监管相对薄弱,在制度建设、完善机制等方面关注度不够,在系统统筹运行和资金筹集使用等方面监管不到位。

三、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的制度性缺陷分析

(一)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向是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继续运行系统统筹显然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向。

(二)损害劳动力市场统一性,不便于人员流动

由于与社会统筹制度不衔接,造成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如果调离系统,按社会统筹办法计发养老金,势必影响职工个人未来退休待遇水平,不利于人员合理流动。

(三)削弱基金调剂功能,抵御风险能力不高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封闭运行,在系统内调剂使用,随着基金未来支付压力不断增大,养老金支出将出现巨大缺口,系统统筹基金的调剂功能将无能为力。

(四)显失公平,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首先,与社会统筹相比,行业统筹对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贡献相对不足,但其退休人员养老金支出却相对较高。其次,系统内行业统筹制度统一,但各地区间退休待遇相差悬殊。退休待遇是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涉及职工个人切身利益,如处理不妥,容易引起和激化社会矛盾。

四、完善养老保险行业统筹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逐步理顺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个人账户与退休待遇挂钩。二是比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设定上下限,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与相关部门协商完善转移接续办法和衔接政策。四是适当调整缴费水平,改变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严重倒挂的现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二)强化管控,抓好四个环节,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一是规范各级机构缴费基数,确保养老保险费应收尽收。二是审慎选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做好预警分析,及时制定预防措施,建立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增长机制,保证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将其纳入到社会统筹的监管体系中,定期开展检查和审计,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

统筹管理方法篇3

我国社会治理的方针是依法治国,随着依法治国机制的深入,法律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法律管理体制并不完善,保护和监督的区域更加广阔,社会保险基金由政府直接管辖,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在出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失误时,责任落实困难,一般情况下,社保制度应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将实施和监督的权利分开,由信托公司实施监督权利,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避免权利过于集中,投机者利用法律漏洞和职务之便挪用资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由于政府是社会保险统筹的直接管理者,对资金的收支、管理、运营都缺乏必要的监督,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的确立进行流程规范化规定,从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3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

3.1公共资金说

“公共资金说”定义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人民共同享有,使用权和分配权不受政府的管辖,它是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定位,持有社会保险统筹资金与国有财产无关的观点。

3.2财政资金说

“财政资金说”与“公共资金说”呈现对立的观点,人为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的法律定义就是国家财政基金,是我国全部有公民共享的共同财产,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应该由政府统一管辖,形式管理和分配的权利。

3.3法律待定说

“法律待定说”认为,社会保险统筹资金法律性质的归属性复杂,集合了社会各部分的财产,包括公共资产、私人资产、集体财产等,是一个复杂资产的共同体,法律性质并不能明确的确立。

4提高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运营效果的建议

4.1完善信托运行机制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运营要借鉴和学习私人保险资金管理运营模式,由信托公司进行资金的投资和运营的管理和监督,能有效的降低社会保险统筹资金运营中出现的失误,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

4.2完善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制度

统筹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统一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77-01

社会保险费(即劳保统筹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在近些年中,我国的建筑行业有着非常迅速的发展,但其劳保统筹管理工作却不能紧跟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使得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利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建筑行业劳动保险费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建设单位根据相关文件作为依据向先行代替施工企业直接缴纳的费用,其费用主要是应用在企业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上。由于建筑行业劳动保险费统筹管理工作上存在问题,导致后期部分施工企业出现劳保费不全的情况,所以加强对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统一管理的研究,保证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是目前建筑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统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的统一管理已经实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发展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其实际的劳动保险费统筹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建筑行业劳动保险费统筹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作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费的主要来源,它在保障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上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但部分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却没有意识到劳保费统筹管理的重要性,对劳保费统筹管理的认识不高,思想不到位,导致许多政策无法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有的甚至将把劳保费用当成是招商引资的筹码来使用。除此之外,部分建设单位以各种理由去推脱,使得缓交劳保统筹费的情况出现,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劳保费用的流失,最终严重损害建筑施工职员的合法权益。

2.法律监管不够严格

建筑企业劳保统筹费的缴纳行为是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际的统筹管理该工作也是以相关规范性文件作为指导。但目前有关建筑行业劳保统筹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好的完善。为了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的统一管理,部分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政府令、市长令等,但由于缺乏法律层面上的支持,使得实际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主管部门通常都是根据施工许可、招标、质监、安监、竣工备案等行政管理手段去进行费用的收缴与管理,其中缺乏对拒缴、少缴劳动保险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手段。

3.农民工利益无法保障

就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来说,很大一部分的劳动群体都是普通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偏低,有些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部分农民工并没有纳入保障范畴,建筑企业通常都只为城镇职工或相对固定的合同工缴纳社会保险。这样的情况必定无法保障普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生了较为重大安全事故,这将会给农民工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加强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统一管理的重要性

1.为政府排忧解难

建筑行业的劳保统筹费管理问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相关企业和我站的一个棘手问题。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深入的实行劳保基金的统一管理,必定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对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的统一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业企业中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同时也为民办实事开辟了另一条有效途径,减少政府的工作难度,为政府排忧解难。

2.减轻施工企业负担,保障职工自身利益

加强劳动保险费的统筹管理,对减轻施工的资金负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保统筹费管理作为企业基础劳动人员利益的保障,它的管理工作也应该以基层最需要的、最困难为立足点,让企业相关部门不在因为拖欠工资问题而费时费力,从而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企业的发展上,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3.有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

农民工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建筑行业中的农民工达到了80%以上,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但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经营行为,导致出现许多施工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而加强对劳保费的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而且还可以大大的减少以牺牲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来换取工程低价中标的情况,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

三、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统一管理的建议

1.不断完善立法监督机制

完善法律上的监督机制是促进我国劳保费用统筹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要更好的保护施工企业和劳动公民的合法权益,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劳保统筹金管理法制的建设工作,让各区县的劳保统筹工作都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在不断完善我市劳保统筹管理工作法规政策体系的同时,还应该通过相关的监管机制确保能够将其政策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去解决建筑行业劳保费用的统筹管理问题,为劳保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统一认识,稳定思想

在劳保统筹费的统一管理上,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明确统筹管理工作的地位,相关人员或部门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实行并加强劳保费用的统一管理,才更好的解决工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缴纳问题。任何存在于劳保费统一管理工作中的不稳定思想,都是不正确的,这些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建筑企业的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统一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当中,认真执行好相关的劳保费用的统筹管理工作,并实现劳保费用的收缴工作规范化,通过内部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去提升劳保费用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建筑企业劳保统筹费的统一管理工作的发展。

3.重视农民工的劳动保障

建筑行业的劳动保障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不应该在农民工、城镇职工、固定合同工的劳动保障上有所区别。所以,建筑行业应该将农民工的劳动保障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根据我国基本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并为所有工作人员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险,保障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作为建筑行业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在合法权益的保护上往往是知之甚少的,所以,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劳动保障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人农民工队伍也逐渐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劳保统筹费的统一管理可以更有效的保障施工企业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保证职工社会保险费资金的来源。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方法,通过对建安工程劳保费实施统一管理,各区县建筑业劳保统筹在保证施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来源,帮助施工企业清缴社会保险费,筹集建筑业养老保险基金,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扶持困难企业和弱势群体,促进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统筹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分级管理体制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4-02

一、高校分级管理体制及个人所得税扣缴的特点

1.高校分级管理体制。高校财务核算体制分集中核算和分级核算等模式,其内部收支管理体制又分为统收统配统支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和混合管理模式,本文讨论的是集中核算模式下的分级管理体制。高校分级管理体制是指高校为了扩大事业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满足和增加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的需要,对正规公费本专科、研究生教学之外的收入,按一定的比例,在校内各经济活动体之间进行集中核算、统一分配,由不同部门分级管理的一种收支管理体制或模式。高校采用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主要是由于学校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学科专业、人员结构、经济活动较为复杂。

2.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个人收入的特点。在分级管理模式下,个人收入构成是多样化的,来源是分散的,支付所得是多元的。因此,个人所得税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个人收入涉及的各种项目见表1、2。

(1)人员结构复杂。高校人员,根据岗位职能、任务及管理体制分为:教师、教辅人员;党政管理机构人员;后勤服务机构人员及附属单位人员(含校医院、中、小、学、幼、托儿所及校办企业人员等)。根据编制管理或受聘对象分为:在编教职工;编外合同聘用人员;临时劳务人员。有时在岗位管理上也存在交叉现象,一部分管理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专业技术人员又是管理人员。

(2)内部组织、分支机构较多。虽然高等学校人员根据岗位职能、承担任务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同,分为基本教育规模编制、专职科研编制和附属单位编制。但是高校内部的机构设置是多层的,一般有三到四级管理体制,从校级高层管理组织、中层职能管理部门到各教学院系、附属单位、核算考评中心或小组等。

(3)内部分配体制多元化。支付所得的部门较多,来源较分散。内部分配体制的多元化带来了支付所得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学校统一的工资薪金,又有各学院支付的薪金,还有来源于其他学院、独立学院、某一研究课题组的劳务等。

二、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的主要方法

1.关于工资、薪金项目个人所得税筹划问题。集中分配管理体制下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筹划。这是工资、薪金年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筹划法发挥最优作用的管理环境,能集中有效地进行最优筹划方案的设计,统筹安排月薪与年终奖的发放,实现最大节税目的。但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年终奖的税收筹划,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和税率等级条件下,年终奖发放见表3。

划分出区间是因为在这些区间内发放的金额不足以抵减应纳税额的速算扣除数,即不能充分享受政策扣除或免除因速算造成的重复纳税值,所以进行筹划时必须要注意。根据这个原理,如果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发生重大的改变,特别是工资、薪金税收政策方面,只是对税率级差、级次和费用扣除标准进行调整的话,只要根据这个规律加以推算避免即可。

2.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的工薪个税筹划。分级管理体制下,一般工资、岗位津贴、双薪、业绩津贴等由学校统一发放,而课酬和其他补助则由各学院负责管理和分配,这种课酬是正规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工作量之外的授课报酬,是正常岗位任务之外的劳动。每个学院是独立的责任中心,就本学院教学课酬而言,自然属于工资、薪金项目所得,但是对于本学院之外非全日制正规学生的授课酬金,属劳务报酬所得,按劳务所得的“次”和转移税负法筹划。在这种体制下,学院支配的薪酬,税收筹划选择的条件较多,运用较灵活,个性化较强。但基本思路依然是充分利用个人所得税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酬金和补助的合理发放,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税负的目的。

在高校财务集中核算体制下,各学院没有财务收支核算权,只有部分支配权。学院应本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支付符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补助、补贴等薪酬,从而达到免税或减税的目的。例如,给予独生子女补助金、保育补助、幼儿入托补助,提供便利工具、条件,支付通讯、网络、交通等补助,合理进行费用化、改善办公条件需要的筹划。学院在设计税收筹划方案时使用全年总收入统筹考虑的方法,但需要结合学校发放的工资、薪金和本学院薪金进行统一的考虑。一般来说,如果年终奖由学院发放,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案则由学院设计和选择,否则要由学校筹划,而且学院薪酬分配可考虑采用均衡发放的方案,比较简便易行,效果更好。

三、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办法实施的制约因素

前两节是关于税收筹划的总体思路和一般方法,但任何税收筹划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影响税筹方案实施和选择的因素较为复杂,笔者总结工作实践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制约因素:

1.学校财力的影响。例如,住房公积金扣缴比例的选择确定。住房公积金扣缴比例有一个法定的范围,各单位可以在限定之内自主选择,这取决于单位财力的大小。财力宽裕的单位可以执行最高限额的扣缴、缴存比例,反之,财力有限的单位需要以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扣缴、缴存比例;这个扣缴比例直接影响到节税金额的大小。

2.工作人员的业务以及把握政策的水平。工作人员对财税政策的研究和熟悉程度,对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税收筹划的质量。可以说,相关人员对财税知识、政策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是顺利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基础。

3.学校内部财务、收入分配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采用的是高度集中核算管理体制还是分权管理体制,以及不同的内部分配管理办法,都会直接影响税收筹划方法的使用和方案的设计与选优。因为这决定了高校职工个人收入的支配权属或支配权属大小在哪一个决策层,从而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例如,如果学校出于某种需要要求某种款项一定要在某日前发放到个人账户,或某种津贴统一实行平时只发70%或只发放10个月的做法等,对低收入人群是一种硬伤,会出现平时税基很低,年底或结算时税基陡升的异常情况,从而加大了他们的名义收入,加重了这部分职工的税收负担,有失税负的公平。

4.税收筹划方案实施的便利性或技术复杂性以及风险的大小制约。个性化较强的税收筹划方法,由于具有特定的针对性、个体性,受益面较窄。而且难以进行统一的筹划,不能设定普遍、通用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案,因此,其有效性受到了限制。例如,税法规定托儿补助属于免税项目,可是这个补助受益人是特定的,其运用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

四、提高个人所得税筹划质量的对策

1.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扬长避短,用人所长。合理配置熟悉业务、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政策掌握较好和工作流程较熟悉的财税人员,进行个人所得税业务管理,是税收筹划有效性和高质性的有力保证。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学校薪金发放的计划性、预期性和前瞻性。预期性、前瞻性是税收筹划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前期计划,筹划就不可能统筹进行,也就更不可能有效地实施。学校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发放计划一般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安排,因此,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加强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共同制定一个具有优质税收筹划功能的薪金发放计划方案。真正用好“年终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这一重要税收优惠办法,尽量节税。

3.研究相关财务管理体制和有关经费使用的方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制度环境。一般来说,集权制下,有利于大范围的税收筹划,覆盖面广,容易施行统一的税收筹划方案,特别是年终奖金或年薪制等方案的实施;反之,分权制更适合个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的特征。高校财务部门应结合实际,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合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入分配办法,从制度上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环境,努力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有效性和高质性,提高教职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参考文献:

1.蒙启华主编,农华,陈钜胜,韦凌睿副主编.个人所得税纳税指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丽华.高校教职工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筹划[J].教育财会研究,2009(3)

3.王珍兰.高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探讨.教育财会研究,2009(3)

4.刘仕德.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看法.教育财会研究,2010(4)

5.崔正林,钱圣杰,段宏勇.高校个人收入管理系统.教育财会研究,2010(1)

6.王京梁.河北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筹划研究.经济与管理,2010,11

7.蒋月.论兼职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制.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8.龚育之主编.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20世纪通鉴.省略

统筹管理方法篇6

关键词:运筹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措施

一、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学习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种优化方法。学生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及解题技巧,灵活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大量存在的最优化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从事管理、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经济管理类运筹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管理决策问题,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量模型求解,结合定性分析找到管理问题的决策方案。因此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着重在运筹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具体地说教学目标就是熟练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及计算技能;能把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运筹学模型,运用运筹学方法予以优化;能利用计算机对大型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优化。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开设每门课程都有它的目的。那么,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什么呢?是运筹学的数学理论,还是运筹学的应用?目前,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使得学生只会算题,而不善于解决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

运筹学的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教材和课堂教学都是通过少量例子引入数学模型,突出数学模型的求解,计算量庞大。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也没有太大兴趣,模糊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例如运筹学中最基本的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型算法,计算量非常大,如果重点讲授计算过程,使学生非常疲惫,也丧失了对运筹学的兴趣。

2.教学方法侧重计算。

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运筹学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板书的模式上。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手工演算的教学上,将运筹学上成了一门数学课。而缺乏运筹学的应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讲授,更没有实践性环节,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终于把数学模型和相关的求解方法理解了,然而却把它原本所代表的管理问题和经济含义忽略了。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都有较好的掌握,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甚至许多学生在学了运筹学之后,却感觉不到运筹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3.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运筹学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方式。单一的闭卷考试,教师按照固定模式和题型出卷,考核的重点也就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技能水平,难以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善于解题,而拙于解决实际问题,习惯于仅仅进行理论学习和算法求解,怠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缺乏进行实践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运筹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筹学的原理和应用背景。

传统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大多先介绍有关理论,然后举例说明理论的运用情况。这种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趣,也就难以取得较好的理论学习效果,而管理类本科生应从应用操作层面,强调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事先选定好贯穿某个知识模块全过程的大型案例,然后详细介绍案例背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为了找到解决方法,再进一步引入相关运筹理论,随着案例的分析深入,运筹理论也逐步加深。

这种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模型来源于实际问题,模型分析的结果也应该应用于管理实践。案例教学中应尤其注意对计算结果的解释,让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导管理实践。

本科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与mBa等有经验人士的案例开设不同,应选择本科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或易于感受的管理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另外,案例虽然是实际问题的抽象,但不易简化过头,丢失原有的应用背景。

2.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运筹学课程例题长、内容多、理论多、方法多、步骤多,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但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频繁的幻灯片切换让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时间消化和思考。因此,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上的例题和有针对性的收集的课外习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以适当的板书及提问,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缓解学生的疲劳。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板书、理论推理及解题技巧的讲授时间,节约了大量重复过程的书写,又以层层递进的原则将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使问题化繁为简,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突出模型的分析评价方法。

实际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导致数学模型非常复杂,手工计算根本无法求解。这就需要借助一些计算机辅助软件来实现。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matLaB和LinGo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节省教师和学生在解题技巧锻炼和作业上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一堂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运筹学模型解的分析评价,对深化问题的认识、完善模型有重要意义。比如,过去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都要经过很繁琐的数学分析。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是运筹学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4.考核方式多样化。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将这门课程运用到专业知识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就应该作为考核重点。同样,要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建立模型之外,还少不了计算机辅助工具的使用,上机实验就应该作为一个考核项目。综上所述,可以将平时作业、理论知识考核、案例考核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作为运筹学的最终考核方式。

运筹学教学的科学发展,要以学生为本。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模型建立、模型分析评价、模型应用等方面,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理民,吴江,张玉林.运筹学模型与方法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宁宣熙.运筹学实用教程(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7.

统筹管理方法篇7

大病医疗费用统筹办法在本市部分区属公司试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职工大病医疗难的问题,也为劳保医疗的改革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取得了新经验。继去年9月东城区在全区商委系统实行大病医疗费统筹后,今年3月石景山区也积极行动,在全区国营企业职工中试行大病医疗费统筹,为北京市劳保医疗制度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据了解,目前有一些区、县、局、总公司正在积极酝酿大病医疗费统筹方案,抓紧调查研究,摸底测算,如:二轻局、粮食局等单位。但也有的区、县、局、总公司行动迟缓,希望抓紧推行这一办法。为了进一步推动大病医疗费统筹工作的开展,现将《石景山区国营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统筹〈试行〉办法》发给你们,供研究、制定方案时参考。

附件:石景山区国营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统筹〈试行〉办法(1992年3月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劳动局石劳发〔1992〕18号文件)

全文

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本着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特制定大病医疗费统筹试行办法。

第一条大病医疗费统筹的原则:

互助互济,保证职工基本医疗,个人适当交费,增强职工参与和自我保障意识,增加社会保险的经费来源,减轻企业医疗费用的负担。

第二条大病医疗费统筹的对象和范围:

大病医疗费统筹工作,区属国营企业以公司(局)为统筹单位进行。各独立核算企业和个人都要参加。

区属国营企业职工因伤、病需要紧急抢救、住院治疗以及住院手术后恢复期间,各种内脏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及各种严重外伤、骨折和女职工生育难产引起的合并症等月连续就医超过800元的医疗费。

第三条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的来源:

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由参加统筹单位的在职职工个人按年龄结构每人每月4-8元标准交纳,具体标准是:35岁以下每人每月4元;36-45岁每人每月6元,46岁以上每人每月8元,离退休职工按每人每月2元标准交纳。建立大病医疗费统筹专用基金,以补充职工大病医疗费用之不足。

第四条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收缴、拨付办法:

1.各公司、局所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在册职工人数的年龄档次每人4-8元、离退休职工每人2元的标准于每月的10日前上缴各自统筹主管部门。

2.各独立核算单位连续三个月不交纳统筹金的,原则上暂停其大病医疗费用的支取。

3.凡符合大病统筹报销范围的医疗费开支,应在发生后的十天内由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审批表》交企业统筹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后予以拨付。

4.大病医疗费统筹拨付金额的起点暂定为800元,800元以下的部分由参加统筹的单位支付,超过800元的医疗费由大病医疗费统筹主管部门采取按比例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拨付给参加统筹的单位。

5.具体比例是:800元-1000元拨付80%;1000元-1500元拨付85%;1500元-2000元拨付90%;2000元以上拨付95%。统筹主管部门按比例拨付后,其余部分由各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个人和企业分担比例,癌症、精神病按100%拨付,个人不负担,个人年医疗费超过2万元以上的劳动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议。

第五条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的管理:

1.职工患大病需到指定医院或合同医院就医(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者除外)。

2.大病医疗统筹基金的提取金额、拨付的起点金额及医疗费的分段拨付金额,各统筹主管部门可根据缴纳和使用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大病医疗统筹基金由各自统筹主管部门单独建帐,专款专用,年终结余部分,划转下年使用。

第六条大病医疗费统筹管理机构和职责:

各公司、局应建立以单位主管领导及劳资、财务、工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明确具体部门负责,管理大病医疗统筹工作。其职责是:

1.贯彻落实大病医疗费统筹的有关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并督促其独立核算单位执行。

2.总结大病医疗费统筹的经验,完善大病医疗费管理办法,做好大病医疗费统筹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区、县级大集体企业可参照执行。

第八条本试行办法由区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试行办法自之日起实行。

附表:

大病医药费统筹基金支付审批表申报单位(盖章):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务||

|-------------------------------------------|

|医疗报告|

||

||

|年月日|

|-------------------------------------------|

|医药费||单据||80%部分||85%部||

|||||||分报销||

|总金额||张数||报销金额||金额||

|-------------------------------------------|

||

|-------------------------------------------|

|90%部分||95%部分||100%报||总计||实拨||

|||||||报销||||

|报销金额||报销金额||销金额||金额||金额||

|-------------------------------------------|

|主管部门意见(盖章)|

||

||

|年月日|

|-------------------------------------------|

|备注:|

||

||

统筹管理方法篇8

关键词:新税法企业会计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最早是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且不影响自身正常的经营活动下,对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用合理的手段来降低企业的税赋支出,使企业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税务筹划必须要在相关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合法性和计划性是税收筹划的本质。目前我国关于企业税收策划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它过于考虑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长远利益的战略发展,企业应该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它关系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目前企业会计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税务的筹划意识且纳税观念过于陈旧

近些年来虽然人们对于纳税的观念已经逐渐熟知,但在企业中相关的财会人员对于偷税漏说以及税务筹划之间的关系却难以界定,而且对其概念也认识不清,大多数企业中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对企业所得税五统一的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纳税会计业务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在进行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时候,依旧采用着以往旧的税务筹划方案措施,这样一来就很难使企业的税务负担减轻,利益得到最大化,而且旧的税务筹划方案并不符合国家税收相关精神与当前的市场环境,一部分的企业财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税务筹划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偷税、漏税、避税以及税务筹划上要认清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偷税是一种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也就是企业隐瞒真实的内部情况,采取不公开和不正当的手段从而不缴或者少缴税款;避税是企业为了解除税负或者减轻税负从而利用税法上的一些漏洞而做出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漏税指的是在企业中会由于相关的财会人员的粗心大意或者企业对于税法相关的规定不太熟悉而造成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这种行为大多数并非主观意愿的。偷税、漏税、避税这三种行为是属于不合法的行为,还要受到一定的处罚,而税务会计筹划则是需要在合理且合法的情况,并且符合国家相关的税务精神和税收的优惠政策来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负。

(二)相关财会管理人员的税务筹划能力不强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水平,而企业中的税务筹划工作则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中相关的财会管理人员缺乏对税务策划的重视,且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很难满足新税法的要求,税务策划方面的能力整体都比较低,这样一来企业的税务负担就不能减轻,经济效益也难以得到提高。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要想有效的开展,就要求相关的财会人员在精通税法、会计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并熟知投资、金融、物流、贸易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部分的企业财会人员甚至连基本的税法和会计知识都没有完全精通,且会计和税法相关的知识和观念较为陈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此外部分的财会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主动去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税收负担,致使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不能够制定出合理细致的规划,不能使各部门之间达到很好的配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没有完善的税务筹划体系和相关的管理机制

企业要实现税务筹划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最根本的就是完善和健全一套合理有效的筹划体系和管理机制,一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税务策划的目的不够明确,在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了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下去。首先,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是一个整体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工作,一些企业忽略了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企业成本效益的分析,致使税务筹划的目的本末倒置。其次,企业的税务筹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来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详细的计划,从而保障税务筹划在时间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现实中的一些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在结束了各项经济行为之后才开展了税务筹划工作,这样不仅使税务筹划工作失去了统筹规划的作用,而且很难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最后,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专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其税务筹划经验的不足,导致了企业税务策划方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很难与新税法的相关要求适应。此外,部分的企业忽略了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使征管的流程变得复杂,这样不利于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进行。

二、企业所得税五统一主要的变化

首先,五个方面的统一分别为:一是新税法不再把外资和内资企业区分开来,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二是新税法将之前原税法中对内资企业规定的税率降低,并把内外资企业的不同税率统一为25%。三是新税法统一了税前扣除的一些标准和政策,使企业的税负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四是新税法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出了调整和统一,并且将特惠制取代普惠制。五是新税法统一规范了税收的征管要求。除了五个方面的统一之外,新税法也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过渡政策,这两个方面的过渡政策使企业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为相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进一步实现了节约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所得税五统一简化处理了所得税的税率,它把基本的税率定位25%,这样的一个标准对于不管发展进步还是缓慢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最低的水平和标准,大大地减少了企业的税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使企业能够在财务方面增加一些经济实力和效益,进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最后,企业所得税五统一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税前的一些扣除项目,如工薪资金和附加项目的扣除。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对企业的相关工薪、福利、经费等的发放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二是对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宣传费用和招待费用以及一些公益性的捐赠费用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并根据具体的规定进行税前的扣除。

三、企业所得税五统一后企业会计税务筹划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队伍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筹划目的和筹划方案,这就要求税务筹划者不仅需要有税法和会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全面的筹划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极强的税务筹划人才,在进行筹划的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很好地把控和掌握,并对企业中的筹资、投资以及经营等详细的了解,并通过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纳税方案和计划。企业的税务筹划是一项思维型和规则性极强的工作,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扩大人才建设的队伍,且在工作中定期地开展培训,培养税务筹划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使其能够不断地根据新税法的相关规定合理的调整税务筹划的方案,使其能够与企业的利益相契合。

(二)完善税务筹划的管理体系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尊重税收筹划的时间性、目的性和实践性,建设一个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是要用岗位责任制来确定在税务筹划的时间,必须要确保在其他各项经济活动之前进行筹划,从而设定一个合理的财务格局。其次是要明确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的,并且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计划,进一步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最后是要结合着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新税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实践,使企业与税法能够充分的融合起来。总之,企业要根据税务筹划的具体特点,结合着企业自身的状况,建立并健全税收筹划的管理体系,进一步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联系沟通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制定不同的筹划方案和措施,但一切的方案和政策都要在遵守相关的税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的,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和通过才能够实行。因此,企业应该与税务机关之间保持顺畅的沟通,及时的咨询并学习相关的国家政策,如果相关的筹划方案没有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没有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同,那么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就是无效的,严重时甚至可能触犯到国家的法律,从而影响企业的合法运营,企业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要与税务机关进行及时的沟通,然后根据相关的政策制定出不同的策划方案,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还能够使税收筹划的方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结束语

就目前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对企业会计税务进行有效合理的筹划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新税法相对于旧的税法来说在纳税的内容、税收的优惠以及纳税人主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变,它对于企业在税务的筹划工作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税务筹划工作,不断地总结以往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新税法的环境下开展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进而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和资金时间价值,不断地提高其市场竞争优势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迟麟欢.新税法下的企业税务筹划分析[J].北方经贸,2014,(1):70.

[2]程节.新税法下的企业税务筹划分析[J].消费导刊,2014,(10):225-225.

统筹管理方法篇9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2006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方面,纳税筹划人员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纳税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随着纳税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纳税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企业只要有纳税筹划活动,就存在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纳税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统筹管理方法篇10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2006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方面,纳税筹划人员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纳税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随着纳税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纳税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企业只要有纳税筹划活动,就存在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纳税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