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洁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29

环境保洁制度篇1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清扫保洁与垃圾收集工作质量,结合实际,特制定公共区域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制度。

一、清扫保洁范围

林草局办公区域楼道、院坝、墙角、停车场等,(老林业局居民住房楼道)。

二、清扫保洁时间

每天保洁至少一次。

三、清扫保洁内容

对卫生责任区内每天所产生的果皮、纸屑、烟头、塑料袋、废弃物等一切垃圾,按照划分的责任管理区按时进行清扫、保洁、做到早上普扫彻底,上、下午巡回保洁。同时对违规投放垃圾、随处丢弃废弃物等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对违法人员进行劝导,讲解保洁制度,以达到宣传教育目的。

四、工作标准

清扫保洁工作必须达到四无(无堆积物、无果皮纸屑、无污泥恶臭、无人畜粪便),做到四净(路面净、绿化四周净、墙根净、公共场地净)。

五、工作纪律

1.清扫保洁人员要服从管理,文明清扫,做到不漏扫、不丢段。要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不得串岗、脱岗、干私活等。上岗时必须按要求穿戴好工作衣、帽。

2.清扫垃圾要不定时收集至垃圾收容器或固定垃圾堆放点,按要求进行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六、监督管理

1.xx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员。

2.xxx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

环境保洁制度篇2

【英文摘要】preventivesystemsareaseriesofenvironmentlawsystemthatreflectpreventiveprinciple,includingenvironmentalprogramsystem,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ystem,cleanproductionsystemandenvironmentalstandardsystem……preventivesystemsarethekeypointofenvironmentLaw‘samendment.andwecanlearnsomeexperiencefromtaiwan’senvironmentalFundamentalLaw.

【关键词】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制度;启示

【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FundamentalLaw;preventivesystems;enlightenment.

【正文】

一、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法律制度研究的意义

大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在原先《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立法初衷是作为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统筹规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然而由于其立法时间早,立法理念落后等原因,现行《环境保护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整体性使我们必须对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予以修改,而预防类制度的完善是修改《环境保护法》的重点,预防类制度在环境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中体现预防原则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现今预防原则先已被公认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首要原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几乎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然而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却使人类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将环境政策的重心从末端治理转移到事先预防,并在环境基本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预防类制度,落实预防原则。大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把重心放在预防类制度上,以体现预防原则。制定于2002年的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是人类跨入21世纪后颁布的第一个环境基本法,该法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原因如下:

首先,台湾的《环境基本法》制定于2002年,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美、德、日等国先进的立法理念与体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顺应了循环经济的浪潮,这使该法的很多规定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大陆的环保法制定于1979年,1989年虽作修订后至今,但均在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其立法理念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上,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对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可以为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提供借鉴的范本。

其次,大陆和台湾地区本是同根生,同文同种,共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人员往来也日益增多,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和投资基地,衍生出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学习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经验,使两岸的环境保护法律得以沟通和协调,并以此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之际,对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予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基本任务和措施的规定,环境规划制度是环境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预防类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是最适当且最能实现预防原则要求的一种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标志着国家的环境政策已从消极的“污染防治”跨越至积极的“环境管理”。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7条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总的规定,“‘中央政府’应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策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永续发展指标,并推动实施之。地方政府得视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之需要,依据前项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订定自治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之。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计划之执行情况,并公布之。”第二章规划及保护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第16条“各级‘政府’对于土地之开发利用,应以高品质宁适和谐之环境为目标,并基于环境资源总量管制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并推动实施。前项规划,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相关设施。”;第17条“各级‘政府’为维护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得视自然条件、实际需要及兼顾原住民权益划定区域,采取必要之措施或限制人为活动及使用。各级‘政府’应视土地使用及人为活动限制程度,予以补偿及回馈。”;第18条“各级‘政府’应积极保育野生生物,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湖泊、湿地环境,维护多样化自然环境,并加强水资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绿化工作。”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规划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环境规划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规划遵循环境优先原则

环境规划是一种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合理战略,牵扯的内容十分广泛。环境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环境保护规划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如国土利用规划,其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较长时间内国土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所作的总体安排,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交通、通信、动力和水资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等此类。所以环境规划要考量到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制定环境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衡平各种利益的过程,衡平即分出主次,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取舍,有侧重。台湾《环境基本法》第7条和第16条均规定,环境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环境生态保护应优先考虑,即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过去末端治理环境问题的失败,使许多国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须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环境保护优先。环境优先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已在环境法规中肯定了环境的优先保护地位。台湾《环境基本法》规定环境规划应顺应了持续发展理念,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符合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

2、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状况

《环境基本法》第7条规定各级“政府”推定实施环境规划,并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把评估的结果作为肯定政府绩效或作为环境规划修改的依据。这一规定就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执行力和拘束力,环境规划并不仅仅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环境规划的执行力表现在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完成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使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环境规划的拘束力表现在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评估结果是考量政府绩效和环境规划是否应修改的依据。环境规划的执行力和拘束力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强制力,这避免了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被束之高阁、形同虚文的情况,确保环境规划下达的目标和任务能及时完成,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展。

3、规定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基本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基因库的完整,并保存社会及人文环境资源及景观,《环境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视自然条件及实际需要,分别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域,对保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总体规划。目前“政府”规划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非常之大,约占台湾陆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区内限制某些人为活动,这会对原住民的权益带来侵害,因此,《环境基本法》又规定,“政府机关”应对受限制着的权益给予一定的补偿及回馈,以体现公平正义。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基本法》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注重自然资源的保育。这一规定对确保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第4、12、22、23、24条对环境制度的作了规定。《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还停留在宏观阶段,规范性较差。从已有的规定来看,环境规划主要还是针对污染防治,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没有提及。环境规划的理念依然是末端治理,没有贯彻了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环境优先原则,并且《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环境规划的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导致环境规划的指标每年都无法完成。

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建立环境规划的定期评估制度,以保证规划能按时完成。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开发建设或其他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供有关审查批准等一系列行为规则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其后被很多国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科技手段对环境影响做出的科学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预防原则,被认为是预防类环境制度的支柱。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24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或减轻‘政府’政策或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之不良影响。”同时该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制度也作了规定:第11条“各级‘政府’得聘请环境保护有关之机关、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备供谘询。各级‘政府’得邀请有关民众与团体共同参与加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第29条“‘行政院’应设置‘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永续发展相关业务之决策,并交由相关部会执行,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及社会团体各三分之一组成。”;第34条“各级‘政府’疏于执行时,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依法律规定以主管机关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讼。”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

《环境基本法》第24条明确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一般的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一般的开发行为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行为,包括工业、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等建设行为,这些开发行为在动工之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规中都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除此之外,台湾《环境基本法》把政府政策也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环境的整体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说,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都很多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政府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久性、整体性和难以恢复性的。因此,比起一般的开发行为,把政府政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环境破坏的功能。另外《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办法》对应当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工业政策、矿业开发政策、水利开发政策、土地使用政策、能源政策、畜牧政策、交通政策、废弃物处理政策、放射性核废料之处理政策和其他政策。规定这些政府应当进行评估的标准是政策可能使环境负荷超过当地涵容能力,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危害国民健康或安全,危害自然资源之合理利用,改变水资源体系,影响水质及妨害水体用途,破坏自然景观之和谐性,其他违反国际环境规范之要求,或有碍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

2、注重公共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公共参与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环境法中的公共参与原则是一国政治活动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如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认了公共参与原则,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落实。台湾《环境基本法》第11条、29条也对公共参与原则作了规定,公共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涉及到每个人,公共参与环评保证了环评决策过程的透明,结果的公正。另外《环境基本法》第34条规定了环境诉讼制度,环境诉讼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保障。当环境决策机关剥夺了公众参与的权力,或者决策机关没有慎重考虑公众的意见,或公众对环境决策机关的最终结果有异议时,公众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向司法机关提讼,要求司法机关对决策机关的行为进行审查。因此,环境诉讼是实现公共参与的重要救济手段,真正使公共参与环境决策落到实处。《环境基本法》对公共参与原则的规定,保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公开,环评决策结果符合公众的利益。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3条,从该条规定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只限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规划并没有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大缺憾。很多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如当年政府积极发展十五小企业,即小造纸、小制革、小燃料、小土焦等,造成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些企业污染严重,主张取缔。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污染企业仍屡禁不止,对环境构成极大地威胁。比如近来出现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就与太湖周边的乡镇企业污染有密切关系。大量的污水排入太湖,致使水中磷氮过量,造成蓝藻暴发。太湖被污染,自来水无法饮用,无锡市上百万居民上街抢购纯净水。只有对政府经济开发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外《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具体规定,第6条笼统性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这条规定远不能满足使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因此,建议在《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首先扩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将政府的宏观决策纳入评价的范围,并具体规定哪些政府政策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具体标准是什么。对公共参与环境评价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确实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制度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的又一重要环境管理制度。清洁生产意为“更清洁的生产”,是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工艺技术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本质为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制度是清洁生产在立法上的体现,是清洁生产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台湾《环境基本法》第5条对公民个人在生活领域消费绿色产品进行了规定:“人民应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减轻因日常生活造成之环境负荷。消费行为上,以绿色消费为原则;日常生活上,应进行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人民应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并负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6条规定了进行事业活动的清洁生产要求:“事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预防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及劳务,以达永续发展之目的。事业应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37条规定了从事清洁生产和其他环保事业的鼓励措施:“各级‘政府’为求资源之合理有效利用及因应环境保护之需要,对下列事项,应采适当之优惠、奖励、辅导或补偿措施:

一、从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保护。

二、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

三、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

四、再生能源之推广及应用。

五、研发节约能源技术及设置节约能源产品。

六、制造或设置污染防治设备。

七、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迁移。

八、提供土地或其他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之用。

九、从事环境造林绿地。

十、其他环境保护有关事项。”;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各级‘政府’应采行必要措施,以促进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制品及劳务之利用。各级‘政府’之采购,应以再生资源制品及环境保护标章产品为原则。”

(一)《环境基本法》清洁生产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定了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5条规定了公民的绿色消费责任。公民的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环境基本法》规定公民应以绿色消费为原则,对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倡导公民绿色消费、购买清洁产品,不仅可以减少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生产清洁、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公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可以促使企业自觉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公民绿色消费可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2、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6条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企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节约与回收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对企业清洁生产责任的规定是清洁生产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了从生产源头控制或避免污染产生的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被动末端控制污染的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要予以避免或减少。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采用清洁原材料和清洁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可再生资源要回收循环利用。

3、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

《环境基本法》第37条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为了有效的推行清洁生产,《环境基本法》规定了对从事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等行为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或补偿等措施。政府对从事清洁生产给予鼓励,能有效的促进企事业更加积极的研发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4、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公民个人和企业的要求,政府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可再生资源或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购买清洁产品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虽然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这一制度明确规定,因此,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有关内容作出规定,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责任和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并引进循环经济条款,使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到废物回收能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实现无废物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具有政策的期待性,对于申请环境开发或利用行为,自要超过了环境标准数据的规定,申请者即可清楚的得知其申请行为无法得到许可。预防原则在事务上的体现,就是各种环境标准的设定。

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25条:“‘中央政府’应视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准,订定阶段性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地方‘政府’为达成前项环境品质标准,得视其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订定较严之冠之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用于该辖区。各级‘政府’应采必要措施,以达成前两项之标准。”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制度的特点

从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标准的制定具有阶段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中央政府”应以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平为依据,订定阶段性的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环境保护及环境品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环境标准须分阶段制定。不同阶段依据客观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这样才更能体现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环境标准的制定遵循地区差异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辖区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定较严格的管制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应于该辖区。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人口数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地区这种差别是相当巨大的,因此环境问题与地区关系密切,制定环境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标准。如果忽视地区差异性,片面追求环境标准的统一,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台湾《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地区差异性。

3、规定“政府”达成环境标准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以达成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法律化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严格予以执行。为保证环境标准的实施,各级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实施环境标准的措施,达成环境标准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9、10条,具体规定了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个层次,横向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并具有合理之处,但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环境保护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标准应分阶段制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其次环境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地区差异性,大陆地广辽阔,东南西北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实行不同的环境标准。最后,应规定政府为完成环境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环境标准未完成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释】[1]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金瑞林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环境保洁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条块结合、以村为主、镇村联手”的管理模式,坚持“资源共享、推进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村宅环境卫生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文明程度和农村人群健康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二、实施范围

*。

三、工作目标

村宅环境卫生保持整洁有序,即宅前屋后地面清洁无暴露垃圾、无乱堆物、无乱设摊、无乱晾晒、无新违章建筑;道路平整无积水、无污水外溢;墙面(电线杆)洁白无乱招贴、无乱涂写;绿化养护到位,植被无缺损;河道清澈无漂浮物,河岸无生活垃圾、无杂草、无堆物;垃圾箱房(桶)保持清洁、无油污、无臭味;公共厕所保持清洁,无臭味、无黄斑;有害生物防制达标;村宅内无无证经营、无证行医及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专业队伍

1、保洁管理。各村要建立环卫保洁服务站,负责人可由村卫生干部兼任,配备3-5名工作人员。服务站按照清扫保洁、分类收集、清运处置的各项要求,负责对保洁作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主要有:保洁员工作职责、工作规范、考核奖惩办法以及垃圾箱房(桶)管理、公共厕所管理规章。同时,定期对责任范围内的保洁成效、人员操守组织检查考核、巡查督促。

2、保洁作业。保洁作业人员包括清扫员和清运员,是村宅环境卫生日常作业的责任主体。一般每个自然村宅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数量配备专职保洁员3-5人。保洁员应统一着装,配备专用工具,实行“定人、定岗、定时、定责”。作业人员承担责任范围内道路、河道(镇级河道除外)、宅前屋后、墙体、公共厕所、垃圾箱房(桶)、绿地等的日常保洁管理,同时做到不间断巡扫和垃圾日产日清。

(二)落实经费保障

1、经费来源及用途。为确保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长效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明确:(1)村环卫管理办公经费、环卫设施及器具添置、垃圾清运处置等费用由各村负担;(2)保洁人员工资报酬、服装及劳防用品支出、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等由镇、村两级负担,镇财政对保洁人员工资及服装经费的50%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下拨各村;(3)对村民的卫生奖励费及环卫作业人员的年度考核奖励费,主要从向村民收取的卫生管理费中列支。

2、资金管理。村环卫保洁服务站需设立专门帐户,对年度镇下拨经费、村预算经费及收取的村民卫生管理费等实行统一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3、保洁员报酬发放。各村结合实际,核定保洁员工作量和报酬。实行报酬与绩效挂钩,经镇爱卫办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核拨镇政府的报酬补贴,并由各村负责配套后足额发放。

(三)建立村宅环境卫生体制

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的村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系。“二级管理”指镇、村两级,“三级网络”覆盖镇、村、环卫保洁服务站。

1、镇爱卫办履行村宅环境卫生管理考核职能,负责本行政区域村宅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日常督查、考核奖惩以及镇经费补贴核拨等行业管理,指导帮助村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和有害生物防制工作。

2、各村具体负责自查自纠本区域内环境卫生作业质量及自然村宅中的乱设摊、露天市场、跨门营业等现象,保障所需管理经费预算等相关经费的投入。

3、环卫保洁服务站具体负责本村保洁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垃圾清扫、清运和日常督查整改。

(四)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1、保洁作业制度。按照区、镇爱卫办对村宅环境卫生管理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村民房前屋后自我保洁、公共区域村级保洁,建立健全村宅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和处置清运制度。

2、考核奖惩制度。坚持日常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经年度考核优秀的单位,将给予奖励,工作成效显著的要给予嘉奖。镇爱卫办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并以此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村每周组织一次检查考核,考核情况作为保洁员评比奖惩的依据。

3、监督检查制度。镇爱卫办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选派专人,实施不间断明查暗访,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并与经济补贴、村干部年终奖金分配相挂钩。

4、情况通报制度。镇爱卫办针对明查暗访、群众投诉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进行通报,对垃圾污染严重或有损区域形象的自然村宅,将实行党政“一把手”问责制。

五、组织领导

自然村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镇政府将村宅环境长效管理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对基层组织及干部考核的重要范畴,各村“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镇爱卫办负责牵头全镇村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各地村宅环境卫生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

环境保洁制度篇4

一、组织领导

1.区(镇)本级成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督查考核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镇管理局,主要负责区(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指导、监督与考核。

2.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社区)、企事业单位成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并对区(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督查考核办公室负责。

二、机制建设

(一)整治管理机制

1.全面推行环卫保洁“五管法”。对区(镇)内公共基础设施、政府驻地、村(居、社区)、河道、道路、绿化、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沿街店铺、建筑工地等,实行环卫保洁“五管法”。具体按照《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关于环卫保洁“五管法”的实施意见》执行。

2.大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一是创建“美丽新城”。按照“蓝天、碧水、绿地、清净”的目标,在区(镇)内开展以“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等“三个好”为主要内容的“美丽新城”创建活动。机关各局(办、处、中心)和基层站所应积极参与,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工作。二是创建“洁净乡村”。继续深入开展“洁净乡村”竞赛活动。每月进行考核并通报,每季度评出“洁净乡村”竞赛活动示范村和优胜村。为做好“洁净乡村”竞赛活动,树立先进榜样,在有条件的村(居、社区)内开展评比星级“整洁庭院”试点。“整洁庭院”年度创建的比例,原则上为试点村(居、社区)农户数的5%,其中整洁庭院户数的10%为五星级,30%为四星级,60%为三星级。对被评为“整洁庭院”的农户,村(居、社区)按照星级分别予以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区(镇)补助。三是创建“整洁厂区”。各企事业单位按照“门前三包”要求,清除“门前三包”责任区内的果皮、纸屑等,禁止乱丢垃圾、乱倒污水,设置好生活垃圾池,拆除已建设在企业外的垃圾箱,保护好门前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和园林设施,不在公共区域内乱堆物品、乱停车辆、乱贴乱画、乱牵乱挂、搭建违章建筑,保持门前秩序良好。

3.全面落实“路长制、河长制”。按照“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的原则,对区(镇)内市政道路和公共河道实行“路长制”、“河长制”。各路长(河长)单位应根据《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关于全面推行“路长制”、“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执行。

4.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一是将区(镇)划分为6个片区,落实定员、定岗、定责措施,实施区(镇)网格化管理。城镇管理局为区(镇)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人。二是对村(居、社区)实施分片包干,落实管理责任。村(居、社区)主职领导为各村(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人,联系领导及联系干部负责督促各村(居、社区)落实网格化管理工作。

(二)经费保障机制

1.区(镇)本级环境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区(镇)本级环境卫生经费主要包括经招投标所产生的环境卫生日常费用及集中环境整治费用,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及购置环卫车辆费用,设施、车辆的日常运营和维护费用。具体由区(镇)本级负责落实。

2.村(居、社区)环境卫生经费保障机制。采取长效管理资金村集体筹资、区(镇)补助等方式筹措经费,经费由镇会计站指导各村(居、社区)管理,使用时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并接受审计监督。村集体筹资由各村(居、社区)向村(居、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农家乐、饭店、商店等经营场所及常住外来人口等按照有关标准收取,同时村内须统筹安排好环境卫生专项资金。区(镇)补助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奖惩措施实施。

(三)队伍保障机制

各村(居、社区)按常住人口0.2%的比例配备专职保洁人员,最少不少于5人。区(镇)按每名保洁人员年薪酬(最高不超过1.8万元/人)对各村(居、社区)进行补贴。

(四)工作例会机制

1.每月例会。根据每月抽查检查结果,对照标准进行评分,当月通报考核情况。对发现的突出问题,督促整改。参加人员为区(镇)督查考核办公室成员、各村(居、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村(居、社区)联系干部、区(镇)本级道路网格化管理负责人、各路长(河长)单位联系人。

2.每季例会。总结前季度工作,布置下季度工作,在每月考核通报的基础上,评选出推荐上报参加县“洁净乡村”竞赛活动的示范村和优胜村。参加人员为村(居、社区)联系领导、区(镇)督查考核办公室成员、村(居、社区)主职干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村(居、社区)联系干部、区(镇)本级道路网格化管理负责人、各路长(河长)单位联系人。

(五)检查考核机制

区(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督查考核办公室采取月检查、月考核、年考评的方式,开展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监督和考核。

1.检查内容。对各村(居、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的检查,按照《村(居、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执行。对区(镇)内垃圾清运、道路保洁及绿化养护、河道保洁工作的检查,按照《河道保洁、垃圾清运、道路保洁及绿化养护长效管理考核细则》(另行发文)执行。

2.检查方式。一是定期检查。由督查考核办公室指定成员在每月中及每月底进行。二是不定期抽查。每月不少于2次,具体由区(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督查考核办公室指定成员或抽调其他人员组成联合抽查组进行检查。

3.赋分及定级。根据检查和抽查的结果,建立工作台帐,并将其作为考核各村(居、社区)长效管理实绩的依据。具体按照《村(居、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河道保洁、垃圾清运、道路保洁及绿化养护长效管理考核细则》进行赋分及定级。

三、奖惩措施

1.环境集中整治考核验收为合格的村(居、社区),可全额报销环境整治费用;被评为县示范的村(居、社区),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每次加2分;被评为县优胜的村(居、社区),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每次加1分。对在每月开展的“洁净乡村”竞赛中被评为一、二、三类的村(居、社区),奖励该村(居、社区)实际支出保洁经费的70%、60%、50%,并按月以奖代补(一类村[居、社区]为“洁净乡村”竞赛的红旗单位);年底综合排名后为一、二、三类的村(居、社区),分别按村(居、社区)实际硬件(如新改建冲水式公厕、新建垃圾箱、新建垃圾中转站等)投入的70%、60%、50%进行奖励补助。在每月开展的“洁净乡村”竞赛活动中得分低于80分的当月奖补经费缓发并限期整改。

2.对企事业单位“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实行挂牌制度。其中给创建优秀的单位挂绿牌,给创建一般的单位挂黄牌,给创建较差的单位挂红牌。

3.对区(镇)本级道路保洁、河道保洁单位和绿化养护单位,按照合同规定及《河道保洁、垃圾清运、道路保洁及绿化养护长效管理考核细则》进行奖惩。

环境保洁制度篇5

近年来,我镇先后开展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省卫生镇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卫生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受资金、管理和淡薄的卫生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仍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因此,大力开展“清洁××”活动,有效改变我镇环境卫生面貌,构建起清洁整齐、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的居住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树立新观念、倡导新风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开展“清洁××”活动体现了全镇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发展环境与人文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改善我镇环境卫生面貌为目标,以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以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以清洁家(庭)园创建为抓手,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和谐××”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提升广大村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加强环境建设、整治和管理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延伸“全国环境优美镇”、“省卫生镇”创建成果,从根本上解决我镇“脏、乱、差”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根本改观,镇容村貌形象显著提升,群众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建立起覆盖全镇的环境保洁、镇容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基本达到无卫生死角、“牛皮廯”,镇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00%以上,环境卫生设施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保洁队伍覆盖率100%,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省级卫生镇要求。做到农村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缸、棚厕;庭院无乱堆乱放、乱晾乱挂;河道、溪沟无明显漂浮物、河岸无垃圾;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违章搭建、乱设摊点,村道畅通无阻,绿化水平明显提高,文明素质普遍增加。

(三)工作原则

1、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和谐××”作为核心战略,从构建杭州近郊现代化生态乡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该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上下一心、镇村联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突出镇、村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3、严格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总体要求,严格依法处罚影响镇容村貌和管理秩序的行为,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4、标本兼治、重在长效的原则。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将整治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和发展全国环境优美镇、省卫生镇创建成果,促进环境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

5、分层实施、总体推进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工作思路,分层次、稳步推进“清洁××”的各项工作。把生活垃圾清运、农贸市场整治、老320国道沿线、高桦路、高泰路沿线、××江综合整治等作为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

6、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引导广大群众扩大参与面。三、实施步骤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步骤

**年重点要建立健全镇、村两级“清洁××”组织机构,配备落实保洁员队伍,以集镇所在地和国道沿线为重点,整治规范9个行政村,清理各类垃圾,形成“清洁××”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清洁××”活动,激活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到**年底,所有行政村全面整治规范到位。**年,巩固和完善清洁活动成果,扩大范围,深化内涵,提高环境整治水平,使全镇环境面貌彻底改观,环境保洁和容貌秩序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全面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彻底清理街巷里弄、村庄内外、河沟池塘、田头地角、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等各类存量暴露垃圾。健全农村“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级环卫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垃圾桶装化收集,由保洁人员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规范垃圾运输和处理工作,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现象。集镇继续实行市场化保洁模式,加强对宏霖保洁公司的督查管理力度;农村建立保洁员队伍,确保每个自然村至少有1名以上保洁员,卫生保洁8小时以上。要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要做好建筑工地、“五小行业”、农贸市场、里弄小巷等重点部位的卫生整治,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加大监管和保洁力度,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提升整体品味。2、全面推行河道保洁。按照河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全面开展××江、新桥江、坑西溪、新义溪、北渠综合整治,以村为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河道保洁专业、兼职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做到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无杂草、河岸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改善我镇水域环境。

3、全面推行庭院整治。落实房前屋后“门前三包”责任制,清除各类死角垃圾、杂物和杂草,规范柴草堆放、衣物晾挂,对庭院四周内外进行合理布局,栽植各类花草树木,提倡种植果木,美化庭院环境。

4、全面推行农村厕改。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缸)和简易厕所。凡是能够采取无动力厌氧等方式处理污水的,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工作;一时难以进行无动力厌氧等方式处理的,要实施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加强三格式无害化公厕建设和保洁长效管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达标排放。

6、全面推行环境污染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污染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开展畜牧小区建设、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内塘生态化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和禁养等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生态林、景观林等绿化建设。

7、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全民健康教育和各类文明卫生创建活动,提高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增强全镇公民包括外来人员的文明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着力打造城乡居民行为品牌,提升人文素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8、完善巩固市场化保洁机制。对我镇已实行的集镇建成区块20万平方米范围的市场化保洁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加强督查,强化管理,逐步建立规范有序、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环境保洁市场运行机制。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清洁××”活动是打造“生态××、文明××、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本届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实施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把“清洁××”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统筹兼顾,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清洁××”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督查组。各村作为“清洁××”活动的实施主体,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领导,层层抓落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工作中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从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抓起,坚持抓重点、重点抓,抓经常、经常抓,抓反复、反复抓,着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清洁××”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建立民办公助、分级负责、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镇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清洁××”活动,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保洁等工作进行补助和奖励。垃圾集中整治和保洁费用实行“四个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即市财政补助一点、镇配套一点、村集体投入一点、农户承担一点,同时鼓励社会捐资赞助。村庄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收取垃圾清扫保洁费,对村民的收费标准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对驻村企事业、商业网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单位的收费标准由村委会和业主协商确定,专款用于村庄垃圾收集、清运和保洁。垃圾清运、处理费用以及农村各类污染源整治工作等专项经费,镇财政将严格按照政策规定,专款专用。

(三)建立常态化督察考核机制

完善行政监督,将“清洁××”活动工作纳入对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清洁××”活动督促、检查、通报、考评等考核机制,镇督查组将对各村工作进展和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并实行每月通报反馈整改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监督作用,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鼓励村民、志愿者积极参与义务监督工作,做到环境卫生监督的常态化。

(四)建立制度化补助奖惩机制

1、环卫设施建设补助制度。从**年起,市对环卫设施补助标准为:建立村级标准垃圾中转房每座3000元;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设施每立方米补助500元、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每户每座补助600元;公共厕所每座补助10000元,预制三格式化粪池户厕每座补助350元。

2、长效保洁补助制度。从**年开始,对达到市级“清洁城乡规范村”考核要求的村,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补助(其中市、镇两级财政补助15元,村配套5元);对达到河道长效保洁要求的村,将严格按照政策规定,专款专用。

3、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对工作优秀的村,根据考评成绩实行以奖代补,年终再行奖励;对工作推进较慢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不作为、限期整改不到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并降低补助标准。

环境保洁制度篇6

一、行动目标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高20%。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高20%。

(三)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高25%,即达到31.1%。

(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高15%,即达到63.17%。

(五)推进农村创卫工作。根据县爱卫办要求,我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积极开展各级卫生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强化大卫生观念,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全面改善城乡卫生状况,提高城乡整体卫生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开展。

(六)发挥政府示范带头作用,乡属各单位、各村办公场所及其周边环境卫生整洁,无卫生死角,无“四害”孳生地。

(七)辖区内县级以上(含县道)公路两旁环境卫生整洁,无卫生死角,无“四害”孳生地,无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

二、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确保整洁行动顺利开展。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关心,分管领导亲自抓,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这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奖惩制度,把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乡爱卫会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有关单位抓好具体落实,认真抓好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工作,确保城乡整洁行动工作任务按计划完成。

(二)加大投入,确保整洁行动正常进行。

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齐抓共管。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整洁行动主要任务工作安排,集中精力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任务落实到位,不推诿扯皮,不留死角。在硬件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着重解决基础环境卫生设施配套不足问题。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属地环境整治、宣传动员、督导和检查,确保整洁行动顺利实施。

(三)建立机制,确保整洁行动有序进行。

为使城乡整洁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1、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要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村要逐步建立村庄清扫保洁机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推动环境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进程。

2、完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筹集资金,重点抓好灭鼠、灭蚊工作,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强化以环境治理、清除“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措施,大幅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

3、完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组织实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积极传递健康信息,弘扬健康文化,倡导不吸烟、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等科学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引导群众改陋习、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树新风。

(四)积极实施,确保整洁行动目标完成。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我乡将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营造氛围,加强对各单位、村干部和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教育,使广大群众知晓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必要性,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整洁行动,共同建设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2、大力整治集镇环境卫生。重点整治各街道、人口聚居区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规范户外广告、牌匾设置,清理乱张贴、乱拉挂现象;规范摊点摆设,治理乱摆乱卖、占道经营行为;规范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秩序,治理乱停乱放。整治重点场所、行业环境卫生。加强对车站、建筑工地、乡集市、流动人口、畜禽养殖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等地方的卫生整治;强化餐饮业等“五小”行业的卫生管理,加强公路等交通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绿化美化。

3、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除各类积存垃圾,平整、硬化道路,疏通沟渠,整治各类坑塘,改善环境卫生面貌;整治农户庭院环境,清理乱堆放、乱搭建;加强禽畜养殖卫生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建立清扫保洁制度,广泛开展卫生户评比活动。

4、加强乡公用设施建设。保障全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逐步实现垃圾、污水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逐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强对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推动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5、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水质消毒设施,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卫生合格率,确保农村居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大力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新建住房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沼气池等项目要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强乡政府所在地、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卫生院及中小学、旅游景区、公路沿线等区域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工作。

6、建立健全乡环境卫生专业保洁队伍,设置垃圾收集、清运和中转设施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向村庄延伸覆盖。农村生活垃圾要实行定点封闭式堆积,加快建立“组收、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争取全面实现统一收集、集中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7、加快农村污水治理步伐。靠近集镇的村庄,优先选择通过管网延伸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和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可以建设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强化检查,严格考核

环境保洁制度篇7

为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完善环卫设施为重点,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为核心,以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营造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向上的新农村形象。

目标任务:通过一年时间的整治,全面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常年保洁,基本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收集网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具体要实现“五有五无”,即有布局合理的垃圾收集堆放点、有相对完善的垃圾清运处理设施、有环卫保洁队伍、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有考核奖惩的激励约束机制,道路两旁无随意倾倒垃圾、河道(池塘、溪道)无漂浮物、辖区内无“白色污染”、村内无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房前屋后无乱堆放。

二、整治范围和标准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范围为各行政村,重点为镇区内的“三江四路”。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全面清除农村陈年建筑垃圾和卫生死角,确保全镇农村村庄、道路两侧、河道水面、卫生公厕等区域保持卫生整洁,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有长效保队伍和完善的制度,环境卫生实行动态保洁,建立一日三扫制度;垃圾封闭收集,垃圾堆放点、垃圾收集工具等设施干净、无损、勤消毒,无垃圾死角,道路整洁干净;公厕布局合理,无明显臭味,整洁、无乱贴乱涂写现象;河道(溪道)水面无漂浮物,水质良好无异味;主要道路两侧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

三、整治内容

1、对现有农村生产、生活、建筑垃圾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治,清理后空间平整、复绿或补建相应设施,做到不留死角。

2、完善垃圾箱、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布局,配齐配强垃圾清运车等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3、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达到“五个一”要求:即每个村有一个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年度计划,有一支专职的环卫队伍,有一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有一套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制度,有一套垃圾收集设备。

4、清理影响镇容村貌的建筑形态、影响主要道路交通乱搭建,粉刷整洁主要道路两侧单位和村庄房屋立面,配套补种绿化。

四、实施步骤

本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筹备及宣传阶段(4月5日至5月7日)

各行政村,镇直各单位要确定主管爱国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实施责任到人,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同时组织方案的实施。

(二)实施阶段(5月8日至6月25日)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五抓一保”:一抓宣传。广泛宣传,全民动员,营造浓厚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增强做好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二抓硬件。各行政村要配置好垃圾清运车辆和工具,要按照便于清运的原则,安排一定数量的封闭垃圾堆放点,有条件的要配备清洗装置。三抓队伍。各村要强化保洁队伍建设,要按常住人口2‰一5‰的比例建立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分片负责区域内农户垃圾收集运输和卫生保洁工作。四抓制度。出台各项卫生考核、保洁制度,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各村要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专人负责。五抓重点“三江四路”。重点为镇区内的“三江四路”,即澄潭江、镜岭江、西坑江中的垃圾和西坑、肇圃、安山、练使方向的四条公路两侧的垃圾清理。“一保”即保持长效整洁。要坚持整治环境与转变人的观念一起抓,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的管理一起抓。强化管理,把长效管理工作统一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三)检查评比阶段(6月26日到7月31日)

抽调环境整治组成员组成检查组,对全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评比,重点检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环境整治成果是否得到巩固。对在整治工作中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态度积极、组织发动面广,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单位、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门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工作要求

(一)各行政村,镇直各单位负责人和主管爱卫工作的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卫生、建设、教育、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环境保洁制度篇8

大家知道,我国皮革工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皮革大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因为制革污染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制革清洁生产还没能在全行业范围内全面实现,因而,我国皮革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实践证明,制革清洁生产是制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革清洁生产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几十年来,皮革科技工作者、制革企业家/企业主在制革清洁生产方面都做了或正在做着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2年中,我国制革清洁生产在全国普遍推行,若干制革清洁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制革工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想借此机会,解读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回顾过去12年制革清洁生产方面的最新进展,总结制革清洁生产方面经验与教训,探讨生态制革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实现的路径。但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深恐挂一漏万,恳请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1制革清洁生产概述

1.1清洁生产的定义

2002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当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必将永远长期并存。只有共同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知,清洁生产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观念和思维。我们知道,工业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工业企业大多仍然沿用着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导致可利用资源濒临枯竭,工业污染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控制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染仍然采取“末端治理”这一被动的管理模式,就必然会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治理工业污染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消除或削减产品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以至于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的全新思维。可见,清洁生产是人们观念和思维的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转变,也是环境保护措施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都是与现有的生产过程和现有的产品相比较而言的。由此可见,推行清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应适时地提出更新的清洁生产目标,采用最新的方法和手段,使清洁生产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而生态制革就是制革清洁生产的新的、更高的水平。

1.2清洁生产的特征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不难看出,清洁生产具有预防性、全面性、创新性、效益性以及全球性等特征:

(1)预防性

“预防优于治理”,是清洁生产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清洁生产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工业产品生产从设计开始,到产品的生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产品使用直至废弃后的最终处置,给予全程控制和预防。因此,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有着本质的不同。

(2)全面性

清洁生产不仅要求考虑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要求考虑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清洁生产还要求两个“全过程”控制:其一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品产出、产品使用直到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其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也就是说,对产品设计开发、规划建设、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实施控制,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创新性

清洁生产在观念和思维上的创新,增强了清洁生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清洁生产改变了传统的不顾费用有效的思想和单一末端控制的方法,对污染物实行费用有效的源削减。清洁生产认可原料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但更加强调节约、洁净利用。只有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够被节约、洁净、有效地利用,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4)效益性

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治理污染的方法,追求把工业污染消除或削减在工艺生产过程中。这样,就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了。与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不仅可以治理污染,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企业的青睐。清洁生产要求人们树立新的效益观,摆正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环境保护。可见,必须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5)全球性

清洁生产决不是一厂、一地、一国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此,需要全球人类的共同参与。清洁生产着眼于全球环境的彻底保护,为人类建设一个清洁的地球。清洁生产的全球性特征提示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只有人类与自然和睦、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得以持久发展。

1.3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以及清洁的产品三个部分。(1)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2)清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3)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应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应合理;产品使用后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应尽可能合理。

1.4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1)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2)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原材料和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原材料和产品;(3)改革生产工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采用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4)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5)强化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6)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1.5清洁生产的基本方法

(1)清洁生产审核: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方法,通过审核判明废物的产生部位、分析废物的产生原因、提出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案。(2)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改善环境行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而制定的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帮助组织实现和系统地控制自己设立的环境绩效水准,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所提供的结构化运行机制使组织的环境绩效持续改进,以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3)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4)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5)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6)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总成本核算(主要针对清洁生产较直接有关的成本和费用节省,用于内部财务核算和投资清洁生产项目时的经济可行性评估)、生命周期核算(将成本和节省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成本核算(考虑与产品和生产过程不直接相关的环境损失和避免环境影响所节省的费用)等主要核算方法,全面正确地反映、评价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的成本与效益。

1.6实施清洁生产的重大意义

前已述及,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国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将使我国的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加速有限资源的耗竭。因此,我们所承受的是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必须作出选择,那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清洁生产就是适应这种转变的最好方式。清洁生产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最优生产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可以变有毒有害的原料或产品为无毒无害,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最小;对生产工艺进行科学的改进和创新,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达到最小化。实施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清洁生产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降低废物处理和处置的费用,从而在经济上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清洁生产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调动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在工作中只要采取一些简单易行、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措施,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清洁生产还通过一整套严格的审计程序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水、能源、废弃物以及产品的来源、数量及类型等,判定引起物料流失的关键问题,判定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节约原料和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可见,清洁生产能够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能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特有的一套全面、系统的思路来促进企业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削减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从而丰富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综上所述,实施清洁生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建设绿色生态城镇,实现新型工业化;对于缓解目前业已存在的国内外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对于有效地建设生态农业、控制农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等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环境保洁制度篇9

总体要求:以完善环卫设施为重点,以创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为核心,以乡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营造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向上的新乡村形象。

目标任务:通过一年时间的整治,全面实现乡村环境卫生常年保洁,基本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收集网络,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具体要实现“五有五无”,即有布局合理的垃圾收集堆放点、有相对完善的垃圾清运处理设施、有环卫保洁队伍、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有考核奖惩的激励约束机制,道路两旁无随意倾倒垃圾、河道(池塘、溪道)无漂浮物、辖区内无“白色污染”、村内无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房前屋后无乱堆放。

二、整治范围和标准

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范围为各行政村,重点为镇区内的“三江四路”。

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全面清除乡村陈年建筑垃圾和卫生死角,确保全镇乡村村庄、道路两侧、河道水面、卫生公厕等区域保持卫生整洁,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有长效保队伍和完善的制度,环境卫生实行动态保洁,建立一日三扫制度;垃圾封闭收集,垃圾堆放点、垃圾收集工具等设施干净、无损、勤消毒,无垃圾死角,道路整洁干净;公厕布局合理,无明显臭味,整洁、无乱贴乱涂写现象;河道(溪道)水面无漂浮物,水质良好无异味;主要道路两侧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

三、整治内容

1、对现有乡村生产、生活、建筑垃圾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治,清理后空间平整、复绿或补建相应设施,做到不留死角。

2、完善垃圾箱、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布局,配齐配强垃圾清运车等乡村垃圾收集设施,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3、建立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达到“五个一”要求:即每个村有一个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年度计划,有一支专职的环卫队伍,有一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有一套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制度,有一套垃圾收集设备。

4、清理影响镇容村貌的建筑形态、影响主要道路交通乱搭建,粉刷整洁主要道路两侧单位和村庄房屋立面,配套补种绿化。

四、实施步骤

本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筹备及宣传阶段

各行政村,镇直各单位要确定主管爱国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实施责任到人,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同时组织方案的实施。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五抓一保”:一抓宣传。广泛宣传,全民动员,营造浓厚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增强做好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二抓硬件。各行政村要配置好垃圾清运车辆和工具,要按照便于清运的原则,安排一定数量的封闭垃圾堆放点,有条件的要配备清洗装置。三抓队伍。各村要强化保洁队伍建设,要按常住人口2‰一5‰的比例建立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分片负责区域内农户垃圾收集运输和卫生保洁工作。四抓制度。出台各项卫生考核、保洁制度,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各村要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专人负责。五抓重点“三江四路”。重点为镇区内的“三江四路”,即澄四条公路两侧的垃圾清理。“一保”即保持长效整洁。要坚持整治环境与转变人的观念一起抓,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的管理一起抓。强化管理,把长效管理工作统一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三)检查评比阶段

抽调环境整治组成员组成检查组,对全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评比,重点检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环境整治成果是否得到巩固。对在整治工作中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态度积极、组织发动面广,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单位、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门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工作要求

环境保洁制度篇10

关键词:煤炭清洁利用法律问题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煤炭行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质量的煤炭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煤炭的传统利用方式严重破坏了国家生态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之处。要想不断优化我国煤炭的能源结构,国家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的力度,积极完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不断促进我国煤炭行业清洁煤技术的应用发展,推动整个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煤炭清洁利用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煤炭清洁利用的发展现状

为了不断提高煤炭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有效保护社会社会生态环境,促进整个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我国在煤炭清洁利用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掌握了一定了技术基础。我国清洁煤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其中我国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开始大量的开发生产动力煤。当前我国的原煤入洗比例比较偏低,仅仅达到30%,如果排除掉炼焦精煤产量达0.1Gt/a,那么动力煤的入选比例还会降低。我国在燃煤发电商主要采用的还是含灰、硫高的煤,只存在极少数的发电机组应用洗后的动力精煤,这势必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洁净煤技术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环保节能的型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生活型煤技术和市场发展最为成熟。

(二)煤炭清洁利用遇到的困境

我国煤炭清洁利用遇到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清洁利用的管理问题。由于在清洁煤技术未能得到科学的普及,在产业化市场上推广力度不够,社会大众未能充分认识到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性。同时清洁煤产品的提供与用户的锅炉煤质不相互适应,降低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无法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清洁煤产品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管理理念较为落后,清洁煤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洁净煤技术问题。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标准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决定了企业运行管理的效率,工程技术决定了企业生产洁净煤产品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标准技术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洁净煤技术管理缺乏一定的经验,国家煤炭信息网络还不够标准规范,无法及时的传播各种信息技术,引导社会企业积极的应用洁净煤技术。在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是产品与用户锅炉煤质不适应,用户无法体验到最好的服务。在大型选煤、型煤关键设备上,我国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自身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加强设备的生产和开发利用。

二、煤炭清洁利用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清洁利用法律制度的现状

煤炭洁净煤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各个国家的环境问题解决上,它能有效提高煤炭开发利用效率,降低煤炭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随着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改革,洁净煤技术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认定为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措施之一。我国的煤炭清洁利用发展过程中,在1994年国家就建立了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次年开始组建了国家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在1997年国家国务院进一步的批准了《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洁净煤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众多学科,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它的开展应用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第三十五条有明确规定:国家大力支持和提倡各煤矿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积极发展炼焦、煤建材、煤电联产以及煤化工等,要科学合理进行煤炭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煤矿企业要合理进行煤炭洗选加工,开展综合开发煤泥、石煤、煤层气以及泥炭等。在2001年,国家政府颁布了《国家计委关于对洁净煤技术发电示范工程项目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该项政策有效的调动了社会企业采用洁净煤技术的积极性。

(二)煤炭清洁利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府立法目的存在偏差:在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它们的目的要不就是为了保护环境或者保护社会大众的健康,要不就是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我国在环境保护理念上主张二元论学说,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第一条有明确规定:要积极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防范和治理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人类和谐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在实际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制定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中,都强烈表达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一旦出现了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为重,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无法起到良好的带头榜样作用,促进煤炭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2.法律法规的具体可实施性不够。在我国煤炭清洁利用制度上,存在太多的原则性规定法律条例,而具体性条款又偏少。整个法律体系只存在一个大致的框架,各种指导性的法律法规文件,而具体可实施的条款细化不够。由于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法律制度严重缺乏可实施的法律法规条款,难以真正发挥出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作用,法律法规的实际效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法律变成了一个形式,无法正确引导社会企业进行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政府部门作为能源战略和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承担了重要的引导和指挥责任。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然而在当前我国的能源的法律法规上,制度制定不够完善,严重缺乏具体可实施的激励条款,法律法规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不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在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国家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切实落实,那么如何去引导企业去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员工的环保节能意识,积极应用清洁煤技术。

三、煤炭清洁利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修订、制定法律法规,使约束条款具体化

国家在煤炭清洁利用法律制度上,要不断的修订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约束条款更加的具体化。政府要不断加强对整个煤炭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完善的煤炭清洁生产利用制度,规范各项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明确具体的实时细则,努力建立起健全的标准体系,在技术应用推广上建立奖惩和问责机制,不断激励更多的煤炭企业采用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开发利用的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要得到切实落实,要不断加强执法人员的执行力。国家政府要合理的修订我国的部分法律条款,保证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

(二)完善政府对煤炭清洁利用的引导和支持

国家政府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各项煤炭清洁利用政策上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首先要制定出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那些积极应用清洁煤技术的企业,在税收制度上给予更大的优惠和激励措施,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采用清洁煤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优惠政策制定上一定要通过多次召开公开听证会,对于各方面的意见要综合考虑,在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后,方能进一步决定最终的政策制度方案。与此同时,要想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企业各项指标的调查和监督,确定它们是否满足国家对于煤炭清洁利用企业的优惠政策。要想社会企业积极投入到煤炭清洁没技术的开发利用上,政府可以通过合理提供相应的技术财政补贴,大力支持企业投入资金去研究清洁煤技术,这样有利于清洁煤技术的推广应用。清洁煤技术补贴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成本的差异,补贴的力度刚好可以激发起企业的开发清洁煤技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出技术补贴的作用,要注重其持续性和稳定性,始终让企业保持高涨的热情,积极去创新应用清洁煤技术,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三)完善并加强政府监管的法律义务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除了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还要不断加强政府监管的法律义务,要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落实各项制度政策的实施。在社会企业应用清洁没技术的过程中,监督其是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作业,调查企业在煤炭利用过程中是否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的破坏。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违规操作要严惩不贷,按照法律制度进行各种处罚,从经济性的罚款,到行政许可、行政拘留、吊销营业执照等,要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