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十篇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十篇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12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1

有人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确实如此,当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土地制度是这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经济基础。不解决土地问题,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一下: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触动这个问题?这不是因为孙中山先生不知道土地问题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意义,而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应该讲,土地问题并不是当时的盲区,孙中山先生已经密切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孙中山先生在创建同盟会时就已经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后来形成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主义”里面就包括了“平均地权”的革命要求。但是,这样的土地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纲领,一直到1923年起草的党纲中,对于“平均地权”的解释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只是规定“由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再加上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先生还要依靠这些人来搞革命,怎么可能去触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制度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认真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的主要经验是,解决中国的问题要靠革命,而不是靠改良。教训即是,领导革命的党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制定既有革命彻底性又有革命灵活性的纲领和政策策略,同时党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坚强的领导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力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主要依靠华侨、商人、军阀等,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最广泛地发动劳苦大众。吸取了这些经验,总结了这些教训,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就超越了孙中山先生。

在土地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超越表现在:根据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把农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制定了把土地分给农民的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没有停留在“耕者有其田”的民主主义纲领这一步,而是在实现了这一纲领后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民的自愿,通过互助、合作等形式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一种超越,而且是更大的超越。

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是一个新的超越、新的飞跃。一是在坚持耕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依法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基本权益。需要强调的是,这一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只是在利用方式上有所不同,都是为了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更好地利用起来。

今天,在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讨论这场革命在土地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讨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孙中山先生提供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前进的,而且要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振兴中华。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2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03-0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但随之而来的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党准确把握国情,为实现人民民利所做的理论回答。

随着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认识到单凭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统一战线。于是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一大,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如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民族中“反对帝国主义”和民生中“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形成,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虽然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但随着集团、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成立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据此纲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还在苏维埃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其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卫生和社会教育。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政府,联系各地的革命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议和法令,以中央苏区最为典型,在社会救济方面,采用救济贫困农民及受灾群众的方针,开展互助互济工作,其规模和稳定程度远远超过了大革命时期,方法也更加灵活。在苏区的卫生建设方面,苏维埃政府努力保护和鼓励城乡原有的私人诊所继续开业,同时组织零散的江湖郎中和社会游医在人口稠密的集镇建立医疗所,方便群众治病求医。为防病治病,苏维埃政府还组织民间中草药医生,就地取材,采制中草药,开设医药合作社。闽浙赣等苏区提出建立公共医院,为苏区贫苦人民实行免费医疗。在苏区的社会教育方面,苏维埃政府注重发挥红色歌谣的作用,教学内容比较切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内容通俗易懂。左右江苏区还提出了建立免费学校,实施免费教育,还要创设劳动人民通俗阅报室、图书室、文化讲习所、夜课学校等,开展福利性免费文化教育工作。这些措施非常适合解决当时苏区绝大多数贫苦人民无钱享受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

抗日战争时期,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组织上实行“三三制”,即在参议会和政府组成人员中,不仅有工农代表,还有其他阶级阶层的代表,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942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时期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除了重申“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两项基本原则之外,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以及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结束后,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是重庆谈判最重要的两项成果。此外,还达成迅速结束的“训政”,实现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合法;释放政治犯等协议[1]1163-1164。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方面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五项决议。关于政治体制,协议规定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可讨论与决议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及预算、各部长官及监察委员之任免、主席交议的事项等。协议还规定国府委员为40人,半数为员,但施政纲领变更时须2/3的委员通过;还规定必须有3/5的国府委员同意时,国府主席方可使用否决权。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为依据,协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纲领中确定了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的和平发展”的原则。同时就人民权利、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财政、教育及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会议通过了《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决议》,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的政治制度等[2]38-41。

与此同时,党在解放区为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实行。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已经有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等。《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公布与实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经验教训,体现了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南京政权的覆灭,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纲领确定:在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军事上,人民和人民公安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统一的军队。在经济上,实行“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纲领规定,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团结互助、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等。综上可见,《共同纲领》对公民的选举权、平等权、社会权等基本权利有了明确的规定,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综上可见,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建设从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战略的实施;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制定到抗日时期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除了重申“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两项基本原则之外,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的制定,用理论指导着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实践,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公平正义在革命中不断实践,不仅是党理论体系承前启后的价值链,也是衡量各阶层利益时秉持的一贯判断标准,并对最终实现人民基本的民利的核心价值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彭月英,孙海林。中央苏区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点[J].求索,2010,(8)。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3

关键词:民生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一、两个经济纲领的相似之处

(一)两者都对提出了对土地问题的方案,喊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民生主义经济纲领学习了当时的俄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将全国土地下分给农民,以此争取农民阶级基础,达到彻底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同样围绕“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并在在革命斗争中依据不同任务和形势,逐渐对地主阶级进行改造。在对中国社会基本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均地权”的方针,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而且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根本道路。

(二)两个纲领都反对立即消灭私有制。民生主义对于私人资本采取的是保护发展和限制并举的措施,认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同时也强调了对于资本家加以限制和节制,以免“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①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反对立即消灭私有制,主张“节制资本”。因为当时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对私有财产还不具备没收条件。所以在法律范围内的都以鼓励和保护为主,并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三大经济纲领政策之一。

(三)两个经济纲领都反对大的私人资本。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主张发展国家资本,把全国矿业、工业、交通等有垄断独占性质的都归为国营,以此防止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私人大资本或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出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经济纲领第一条就是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将国营经济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四)两者都注重改善工人生活,协调劳资关系。孙中山提出资本家不得克扣工资,不得侵害劳工休息等权利,应当让劳工得到基本的劳动所得,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保障,努力使两者关系进一步调和;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应该兼顾工人与企业的利益,调节劳资之间的利害关系,使劳资双方都能为发展工业而共同努力。

(五)两个经济纲领都提倡建立广大劳动人民的合作制度。孙中山认为劳动人民所需要的一般商品,都要从商人那里获得,这样商人便会大肆牟利。所以为了防止商家垄断,提倡团结工人与农民共同在农业、工业、交易、银行等各方面进行合作,组织消费和生产合作社。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提倡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组织发展各种合作经济。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经济基础就是个体经济,而个体经济是无法对抗资产阶级垄断牟利的,如果不打破这种模式,农民问题就不能的到解决,只有进行逐渐地集体化才能打破这种禁锢。因此,达到集体化的而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建立各个层级的合作社领导机关,逐渐引导个体经济进行合作,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两个经济纲领的区别

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尽管在大部分内容上同轨,但是它们之间由于实践基础和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仍存在很多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首先,在土地问题上,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企图和平的解决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一方面提出“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地主阶级受到损失。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则把“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列为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明确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其次,在节制资本、防止大资本或垄断资本问题上,民生主义经济纲领认为当时并没出现垄断的大资本家,所以其经济纲领以预防为主,并且认为只要国家管理资本发展资本,人民利益就不会与资本家相冲突。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则认为,应当对大资本或垄断资本进行没收。当然,这也与时代的不同有关系。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提出到发展之时,中国产生了许多的垄断资本,他们操纵了当时很大部分的国计民生,如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因此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

最后,在对待外国资本问题上,民生主义经济纲领有着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认为按中国现有的资本无法支撑发展铁路、工业、矿业等大技术大工业。因此,主张欢迎外资和外国人才“以外资从事建设生利事业”,“用外人办理工商事业”,这样也就使得其经济纲领有着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和妥协。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则没有明确提出利用外资的政策。认为新中国“必须一边倒”,“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②从孙中山先生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援助的失败经验总结中得出英美等国的资本家们需要赚钱赚利息来解救自身的危机,不可能对我们进行真正的援助。

三、两个经济纲领对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启发

首先,关心农民,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关乎亿万人吃饭的问题,两个经济纲领都提出了解决农民十分关心的土地问题的办法,建立了各项土地法规,确立了合理的土地分配机制,出台了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具体细则。当前虽然中国政府依然十分重视农业,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农业基础工程投资、出台了许多农业方面的政策,但是整个中国农业“软环境”依然发育不良。如一般民众对务农的偏见思想造成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务农人员老龄化、一些地区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废;再如,国内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进行盲目的招商引资和面子工程建设,大量农田被征收进行工程建设或变为商业用地。要解决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扭转民众对农业的传统思想,完善农业法规制度,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鼓励相关专家教授和年轻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基层,为农业建设提供更多的人力和专业技术上的支持。

其二,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否认,两个经济纲领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关心人民最切身的利益。如民生主义经济纲领提出了设立社会救济保障机制、提高工人工资待遇、维护工人的正常权益等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提出了“减租减息”、减轻农民税负负担,“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精兵简政”等政策,这些都大大的改善了民生环境,帮助老百姓解决温饱等问题。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还是屡见不鲜,找不到工作,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生不起病,饮食安全等问题己经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幸福感。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通过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让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其三,尊重规律,推动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两个经济纲领在进行经济建设时都主张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如两者都提出了有关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城乡互助的思想,鼓励建立合作制经济,主张在国家控制经济的前提下推动私人经济的发展,这符合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人民积极性,有效防止了在绝对“左”的经济思想控制下产生。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普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应在不违反生产力的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科技成果和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断创新生产力,推动多样化的经济发展,达到经济上的“百花齐放”和绿色发展的目的。

其四,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发展经济。孙中山曾经意图效仿俄国发展经济,但后来意识到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很多方面与中国国情不符。建国后,共产党也并非一开始就照搬苏联,而是采用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过渡经济政策,完成了三大改造,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当下,国内外环境复杂,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欧美国家的经济思想不断向我国渗入、传递资本主义文化,国内一些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一定的动摇,甚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搞所谓的“西方民主”。历史证明要真正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是我党从革命时期到和平发展时期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况且,没有任何经济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即便在十分重视市场调节的欧美国家,他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也不得不使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化解危机。目前,我国在整个世界经济大颓势影响下,也出现了经济下滑和增速放缓,但我国今后的经济调整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改革的攻坚时期,也仍然要坚持本国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不可照搬也不可守旧。

其五,重视公平正义,平衡社会利益。正所谓国不患贫,而患不公,绝大部分的财富让少数人掌握则会导致社会金字塔的崩塌。所以两个经济纲领都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他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均田地”、“节制资本”等,它们一方面为无产者、农民、工人提供机会,一方面限制私人对财富的过度占有。改革开发以来,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些企业家、商人,也产生了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风气问题、问题,社会矛盾相比以前越加突出。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我国应在防止“左”的经济思想、在不损害合法收入和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加强国家调控能力,注重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平衡好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利益,加大对社会贫苦群众的扶助,严惩,杜绝金钱权力左右司法公平的现象发生。

注释:

①《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38页;第9卷,第253,28页;第2卷,第120页。

②《选集》第4卷,第1477-1480页。

参考文献: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4]马萍.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内容及独创性探真[J].中州学刊,2006,(07).

[5]刘贞晔.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比较[J].学术论坛,1994,(05).

[6]工丽荣.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m].武汉人学出版,1994.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4

一、选择判断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右图中正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人是谁?()a.朱德B.毛泽东C.周恩来D.刘少奇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今年(200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a.30周年B.40周年C.50周年D.57周年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开国大典Cx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7.抗美援朝发生在()a.1950年6月B.1950年10月C.1951年6月D.1951年10月8、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是()①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③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8.美国出兵侵略朝鲜所打的旗号是()a.多国部队B.联合国军C.美国军队D.美英盟军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a.黄继光B.邱少云C.刘伯承D.彭德怀10、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第一个五年计划10.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11.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1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相关连接(9分)13.请用线条把下列事件与时间连接起来。开国大典 1951年x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三、观察思考(24分)14.观察下图,写出图中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职务。(12分)开国大典15.仔细观察下图,请你为图片写出简要说明。(12分)四、问题探究(31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请回答:①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什么?②写出一个你最敬佩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并说明你敬佩他什么?17.每周一学校都举行升国旗仪式,请你为同学们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15分)

一、选择判断1.a 2.D 3.a 4.a 5.D 6.D 7.B 8.B 9.a 10.B 11.C 12.D二、相关连接13.把下列事件与相关时间连接起来三、观察思考14.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5.图片说明:干部正在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听了以后,高兴的举起手来,表示拥护和赞同。四、问题探究16.①保家卫国。②学生可自由作答。答案略。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大团结。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5

我国正积极倡议推动的“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全新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该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也为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出全新考验。据目前测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随着“一带一路”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未来将面临诸多国际大型土建工程,需要大量的扎实专业基础、精通国际通用语言的专业技术人员[1]。然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时,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即教师只是讲解文章当中的词汇、语法以及长难句,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并不大,且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英语应用相差较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2-3]。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在新战略下,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4]。

2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要辐射对象,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澳洲及美洲。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官方语言为英语,且依据国际工程行业惯例,要求相关工程材料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必须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同时,由于融入国际化工程项目,要求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国际工程人员交流,对于技术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样提出高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新形势驱动下,对于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新的考验。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培养人才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要求,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大型工程建设,将有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影响提升[5]。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在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全新挑战:(1)要求学生具有娴熟英语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包括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大主题,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6]。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深入推进,可预见,未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工程,而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与国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团队展开广泛沟通;能够与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队伍、当地居民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应该是我们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的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7]。(2)要求具有过硬国际专业术语掌握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所有参与其中企业走出国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发展思路与眼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国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唯有掌握过硬本领与创新成果,对于国际专业术语清晰并能灵活应用,在进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面方能在国际化战略中站稳脚跟[8];故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而言,要求我们在传授本专业知识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本科生对于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的重点培训、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进行较为系统训练,达到可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表达,可轻松阅读相关行业标书、行业规范及工程资料的能力。(3)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及规则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故对于参与其中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的基本能力,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则要有所耳闻,并能尽快适应,培养一批精通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9]。此外,国际化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项目,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依据标准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若能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育过程就有意识贯穿国际化标准的知识讲解,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尽快融入国际化战略大有裨益。以上三个全新挑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如何探索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化能力,均为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新问题。此次教改的探索研究就是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培养导向,针对以上三大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模式,拟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改革、优化,拟通过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优化等方式,使得土木工程本科生能够适应目前新形势需要,成为更受社会欢迎、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3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改革探索

3.1教学目标

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并依据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应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现实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探索考核机制。在教学大纲方面,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在教学体系方面,设定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文授课模块、软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三个模块,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同时,提出适应于现有新战略的考核模式,改革考核目标,深入能力培养,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教学内容分解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3轮期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并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导向,开展了以下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工作:(1)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改进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大纲,站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国际化整体战略和视野的角度,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整体优化,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10]。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目标”一栏更加明确专业英语培养的实用性目标,增补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熟练阅读国际土建工程标书、公文及工程资料等,强调其学习专业不仅服务专业文献阅读,同时服务于工程实践国际化趋势。②对于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实现与国际工程领域通用词汇进行整体对接,确保所学词汇是国际上正在广泛应用的词汇,而非冷僻或Chinglish。使得学生能通过本专业课程学习可方便理解国际土建工程常用专业词汇。③进一步整理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明确国外本科生如何逐步学习专业化词汇、短语及习惯性工程表述等方法,并用于所在教学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可达到国际标准化程度。④组织订阅本行业国际化规范、标准(如iSRm国际标准、iaeG国际标准、eUR2009欧洲土木规范、aSCe美国土木规范等),并将诸类规范、标准作为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或资料,要求学生有条件系统阅读、学习,并尽可能提交阅读体会等。(2)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目前现有教学模式,通过融入新的国际化战略导向思路,初步考虑通过建立起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软技能模块三大课程设置改革,实现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其中,三个模块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这三个模块均为服务于国际化战略的新形势,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主要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英文能力,包含了英文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在从事国际化工程实践时,能够自主应对各种常规的交际问题,故除了大学生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前期学习外,需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后多阅读、收看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介绍性资料、视频报道、纪录片等[11],如BBC频道的《Superengineering》、Discovery频道的《BuildingsandLife》,CCtV纪录频道的《oneRoad,oneBelt》等,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体会撰写,并在课堂用英语讲解,提升整体学习兴趣与基础感知。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主要针对具体所学专业的具体专业知识,比如边坡工程防护知识、基坑工程稳定性计算知识、隧道工程支护知识等,但区别于原有教学体系的是,该模块要求尽可能引入针对性国际化工程案例,通过采用ppt、视频,工程资料英文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国际工程招投标合同书、专门技术咨询广告及外籍专家访谈等结合形式[12],使得本科生具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第一手英文专业知识资料,训练国际化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③软技能模块则是为培养情境实践能力而设计,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核心部分,强调学生结合具体国际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能力的掌握,包括工程领域以外的沟通协调能力。这类教学模块要求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配合,初步考虑采用邀请具有丰富国际化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并配合授课教师综合展开,通过讲解其在国外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专业或沟通整体解决,这一模块也是对任课教师要求最高的一个模块。(3)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考核机制探索。考核目标是指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所需要的评价标准,以便客观地讨论、监督、衡量绩效。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考核目标为: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②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③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④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基于“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考虑第②、③条的要求实际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改革,通过以下思路实现:①增加课堂训练的考核占比;在不违反学校对于考查课程的考核比例设置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平时学生表现成绩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口语表达等,达到实用训练目标,同时增加课堂实际效果。②降低最终考试成绩占比;通过恰当压缩考试分数占比,给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学习,而非重点突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最终目的。③实战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13],在考试内容设置上,以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课程考核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实战能力,初步考虑将工程标书、规范标准等里面的专业词汇进行识记、核心段落进行翻译,实用化的工程项目报告核心内容进行整理等,以达到实战能力的提升。

4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从2016年开始,笔者所在团队带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已有意识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背景、目的以及该战略对于本科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给予了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该战略的新动向,创造条件进行专业英语的全面、系统学习;经各位老师的初步努力,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4个专业方向通过率从2016年的82.5%升至2018年的97%;到课率较之2016年的85%到2018年全勤出席,反映出学生对于该课程新模式的认可度大大提升。此外,在课堂中采用了搜集到的我国参与的国际化工程项目标书2份、勘察报告1份、设计报告及图集1份、施工资料及施工图集2份、施工组织报告1份,所有这些材料均用英语编写,且完全来自工程一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讲授意义。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笔者穿插所讲主题内容,将这些材料对照所学专业英语讲授,并要求学生对英文版工程资料进行翻译,并一起分析其与国内工程材料的差异性。同时,笔者积极结合我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国外来华任课教师的深入交流,学习国外大学开展专业教学的好的模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教学模式,并邀请外教深入课堂指导课程教学。经对学生调研反映:课堂内容生动、学习针对性强、资料丰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通过采用以上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得以充分调动,上课变得更为轻松,而同时学生的吸收能力也得到较好提升。同时,由于认识到该课程重要性,也乐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深入钻研该课程知识。当然,笔者团队深知如何系统、全面凝练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稳定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以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应是笔者所在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教师的一致追求。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6

我国国土规划的发展和“长株潭规划”的来历

在中国,“国土规划”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名称和内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的国土规划中,曾出现国土规划、国土总体规划、国土综合规划、综合国土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等名称。

1984年12月,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一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20多个地区开展了国土规划试点工作。但总体上看,规划内容涉及范围广,重点不突出,即涉及资源开发利用,以牵扯到人口、经济、城镇、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与布布局。但由于规划内容的针对性不强,84年启动编制的国土规划对摸清国土资源家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没有起到多少规划的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因宏观背景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和突出,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变化更加剧烈,粮食安全、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拉大等影响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亟需通过科学的国土规划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批复实施一系列区域性规划,国土资源部也在福建海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施区等地部署国土规划试点工作。在全国层面上,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联合28个部委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的编制工作。当前,《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正在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2010年9月正式启动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以下简称《纲要》)根据《全国国土规划工作方案》共设置了国土生态安全建设、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空间合理组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国土综合整治等9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48个,在专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

在全面分析国土资源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纲要》提出了规划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从开发引导和分类保护两方面对全国国土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国土资源分类提出了农村地区、城市化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的国土综合整治。根据全国国土资源分布特点对陆域国土和海域国土进行了分区,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不同规划发展略。最后从土地政策、矿产资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

《纲要》立足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围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国土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改善国土生态环境,统筹提出了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并制定了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对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为推进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国家启动了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在内的多个区域国土规划试点。

因为全国尚未关于国土地规划的统一规程和标准,各试点规划通常针对试点区域的各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编制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构建两型、绿色低碳、和谐高效、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主题;而福建海西岸经济区国土规划则突出国际国内广域合作的主题。

试点区域规划主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有效配置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空间开发,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整治国土空间,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容则一般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评价;国土规划目标与任务的确定;重点产业带与城市体系的优化与布局;泛区域国土开发合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重要能源、资源保障;国土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应该说,区域规划与全国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区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面临的不同时间和问题,重点突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

国土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国土规划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日益重视,2009年国家组织了28个部委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但国土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建立健全的国土规划体系对落实国土规划指导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土规划的宏观性和中长期性的特点,国土规划不宜以行政辖区隶属的特点建立体系。而应在国家、省级体系的基础上,以重点区域为重点建立规划体系,重点区域可以是跨省域界线的,也可是省内重点地区编制国土规划,形成国家、省级、重点区域的三类国土规划价框架体系。

其次,需要理顺国土规划与其他空间规划的关系,在国土规划的定位上应当加强研究,其应当与主体规划区规划一样,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层面,而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规划均应依其为依据进行编制,全面提高国土规划的战略意义和落实宏观规划作用。

此外,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为各类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国土规划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我国编制各类国土规划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除规划理论和内容上自身不足外,规划实施手段的也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7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概念学习思维品质培养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平均地权”是学生学习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这一难点涉及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土地问题。(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这一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因受学历和阅历的限制感觉比较枯燥。欲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深入了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在分析这一内容时应采用启发诱导、列举史料、课堂讨论、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激情状态,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具体设想如下。

一、抓住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对历史上农民阶段、地主阶级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学生学习“平均地权”这一内容有着有利的一面。但学生对“平均地权”囿于教材所述,限于表面感性认知。因而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深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会产生种种疑问。如孙中山既然从小同情农民,在革命过程中开始感觉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那为什么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针对这种疑问,老师应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具体做法是补充史料,加以阐释,教学步骤如下:

史料:孙文曰:“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之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削之,则农民可以大苏。”“要之,孙文所以言行社会革命易于欧美者,实不外前次与吾言大乱之后,人民离散,田荒不治,举而夺之之说。”

——梁启超:《杂答某报》

根据史料,你们认为孙中山有没有思考过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略)

[讲解]在孙中山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候,列强正大规模入侵中国,封建经济已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还很弱小。从政治上看,旧式的农民革命已经终结;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清朝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比较软弱,但已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应当向何处去?是恢复到完全的封建主义?是沦为完全的殖民地?还是走向资本主义?当然是后者。孙中山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的时候,开始革命生涯的。中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通过革命手段,封建统治,使中国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下去,是时展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孙中山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的时代意义。[1]

从材料提炼概括不难看出孙中山确实讨论过趁革命风暴予地主阶级猛烈冲击之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简单地从阶级属性分析说资产阶级不可能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说法缺乏说服力。以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来无论是孙中山创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广东军政府,都没有讨论或制定过任何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那么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现象呢?

[学生课堂讨论](略)

[讲解]第一,在这个时期,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同革命成败关系认识不足。他不是不了解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但是他仅仅把这个问题的解决看成是革命成功后政府的恩赐,而没有看成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条件。

第二,孙中山虽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愿望,却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夺富人之田是不敢和不愿的,而中国农村的土地大部分为私人占有,这就使一切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的方案无从谈起。

第三,革命党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原来就找不到解决办法。保皇党人的攻击,使革命党人在谈农民土地问题上更加慎重,生怕授人以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关于“平均地权”的实施办法虽有一定的感知,但对“核定地价”、“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等环节是不甚透彻的,更不用说“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这一结论的理解。针对这些学习中易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弄清这些内容。如“核定地价”,实际上政府就控制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完全堵住土地投机之路。“照价收买”与“涨价归公”是密切联系的,指在土地成千上万上涨的情况下,国家按微不足道的原价收买土地,再以新的价格向需要土地的工商业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这一进一出巨额差价,将归于国家,由于有“照价收买”的规定,国家开办工厂,修筑铁路时,随时可按原价收买私人土地。此外,资产阶级兴办工商业,有可能以较低价格从国家获得所需土地的使用权,投资成本就可以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层层分析,不难看出每一环节都立足于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平均地权”这一土地纲领的性质也就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内化了。

二、将学生已有的有关土地问题的认识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平均地权”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历史上有关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历史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结局如何?

[学生讨论](略)

[讲解]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历史上地主阶级也曾就土地问题作过探索,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不止,一切解决土地集中问题都以失败而告终。农民阶级李自成曾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但该方案因时代和阶级局限,随着起义失败而无法实施。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具体鲜明地表达了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同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结果失败。资产阶级力图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尝试,因采用“平均地权”而一再受挫,其原因不难理解。

第一,“平均地权”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必须有一个稳定、有力、廉洁高效的政府推行有关政策。但孙中山建立过的政权,都处在外有帝国主义压迫,内有官僚、军阀、政客和其他势力反对的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实行任何建设和社会改革。

第二,孙中山的党和由这个党掌握的政权,都缺乏坚强的组织力量,也得不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第三,实施“平均地权”是有条件的。其一,在政治方面,该方案只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夺取政权、掌握政权,而且是全国统一、政权稳定的条件下,方可实施。孙中山明确指出:“本会纲领之次序,必须民权主义实施,而后民生主义可以进行者此也。”[2]其二,在经济方面,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有财力收买全国土地。这只能在近代工矿、交通、商业、金融等各项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达之后,国家通过征收工业所得税、谴产税和增长的地价税等办法获取丰厚的资金,才能逐步实现。其三,阶级基础:这一土地政策,首先会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和支持,因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地权转归国家,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是便于工业资本家、农场主廉价购买地皮;二是农民从封建剥削下解放出来,势必为实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人力资源;三是便于资金所有者向农村投资,开发近代农业经济,有利于农村采取近代科技和近代生产方式。另外,广大农民欢迎和支持“耕者有其田”,这是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在资产阶级政权巩固和财力充足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政党的推动下,这一土地政策是完全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的。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巨大的社会工程,这种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通过赎买政策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亦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铲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转变封建地主阶级属性的重要途径。因为历史上任何阶级的产生和消亡,主要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生产方式与剥削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占据优势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对地主阶级的改造。为此,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实业计划,他力求在近代化大生产中解决民生问题和解放社会。在这一点上,孙中山确有其较同时代人更为睿智的远见卓识。它的问题在于:这种土地方案无法解救亿万农民当前的苦难,也就无法长久地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继承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的基础上,以其失败的教训为鉴,制订并切实推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付诸实施的方案,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分析历史概念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着手,需尊重客观历史,并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同样,对“平均地权”这个概念的天才预见,不能低估它的历史作用。事实上,时至今日,它仍可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土地纲领虽然没有由他实现,但是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对几代人的教育和借鉴作用是巨大的。它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不仅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必将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8

关键词:土地财产权利;用益物权;完备财产权;非完备财产权;土地管制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6-062-08

当前,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产权制度,需要解决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问题。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能否成为农民的“财产”,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使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人,这些问题在学界引起较多讨论,各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改革也在探索这方面的经验。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的分析视角研究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性质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土地财产权利体系的构建及其农民财产权利的实现路径。

一、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进一步的方向,现有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个理论视角。

1.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物权化”的理论视角

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一制度创新释放出了较高的生产力。随着新制度的潜力不断释放,土地单位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增长开始趋缓。这一现象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居民的分项收入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在农业边际收益下降的趋势下要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除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回报和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外,陈梗(1996)、张少鹏(1998)、王小映(2000)、黎元生(2007)等学者还提出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物权化”的形式以增加农民收入的观点。目前,《物权法》已经明确界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不过《物权法》中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指城市的居民、法人和团体拥有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却没有赋予其完整的“物权”权利内涵。

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性质、内涵和实现问题

2.土地资本化的理论视角

土地的资本化是指将土地的收益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金松青、Deininger(2004)、蒋省三、刘守英(2004)刘守英(2008)等对土地的资本化进行了诸多的论述,主张将农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或资本化。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和资本化受到了较多的约束。如果要实现农村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的资本化,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创新。土地的资本化可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效率,不过土地资本化只是实现农地财产权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土地收益资本化的核心是权利资本化,其实现还是要依赖于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的解决,即土地产权的“私人所有”还是“公有私用”。

3.土地产权变革路径依赖的理论视角

从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经历了私有化、准国有化(时期)和集体所有制等制度变迁。对农村土地制度产权的研究方面,叶向阳、吕志强、任国权、王钢桥(1993)、Carter、姚洋(2004)、许经勇(2008)、邓宏图、崔宝敏(2008)等学者从土地产权变革路径依赖的视角重点关注了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改革的效率问题。目前,在土地产权改革的方向上,对国有化、私有化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道路选择上分歧较大,但是,考虑到社会基本财产制度的刚性、改革的风险和公众的可接受性等因素的影响,完全的私有化是不可采取的,国有化的实现难度也很大。

4.土地的所有权结构的理论视角

财产的配置状况不仅会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会影响居民的福利水平。关于进一步的改革方向,韩俊(2004)、于建嵘(2008)、夏锋(2008)、张晓山(2009)等主张尊重和逐步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通过制度设计使得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收益得到保障。虽然他们一致认同把土地作为农民财产的观点,但是在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的制度方向选择和具体的制度细节方面却存在分歧。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结构问题上,即农村土地实现国有化的“永佃权”制度;或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下的“公有私用”;或是实行所有权的多元化。

二、农村土地所有权:从私有到公有变迁过程的制度分析

自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考虑到1947年、1953年、1958年和1978年是我国不同性质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转折点②,本文把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路径和经济绩效展开分析。

1.农地所有权私有时期(1947-1952)

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法》,这两项法律(或制度)确立了农村土地国有和私有的混合制度,实现了农民(尤其是贫民)“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目的。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实施农民私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政治上是为了实现对广大农民的政治承诺以及取得他们对新政权的支持;在经济上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时期的农地制度变革主要是国家推动的,土地的平均分配也是国家支持完成的。由于这一时期农民的土地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取得,而是国家权力介入分配的结果,这就为后来国家权利重新介入土地财产的分配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这一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依据相关的统计资料,1949-195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到达了326亿元、384亿元、420亿元、461亿元、510亿元,出现了连续增产的好局面。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9

abstract: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isessentialabilityofstudentsincivilengineeringspecialty.nowitisimperfectin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cultivationforstudents.Basedonthiscurrentsitu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aseriesofmeasuresoftraining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thatisconstructingcurriculumsystem,reformingteachingcontentsandmethods,perfectingteachingfilesofpracticalteachinglinks,strengtheninglaboratoryconstructionand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ofteacherstoimprovecomprehensiveabilityofstudents.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

Keywords:civilengineeringspecialty;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curriculumsystem;practicalteachinglinks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05-02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国内外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很好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等,提出了改革目标,制定了改革措施,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改革探索。

1土木工程专业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开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和矿井建设五个专业方向。从近几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聘于设计单位的少,受聘于建筑企业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实践能力强,关注工程实际的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非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对工程实际有基本了解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用人单位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才的角色的转换,较快地在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用人单位服务和创造效益的同时自身价值得到的提升。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加强。

2改革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为指导,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教学内容先进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效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实践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教改过程中,应用戴明循环进行质量监控,构建了由目标与计划系统(plan)、教学运行系统(Do)、教学检查与评价系统(Check)、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act)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3.1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适应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包括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知识基础与反映最新学科专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数码摄像等展示建筑实物、节点构造等,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了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每年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对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

3.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在能力,创造良好的自主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必开实验项目和选开实验项目,编写完整适用的实验教材,大力开发实验教学Cai课件。同时,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加强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多学科、结构合理、管理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从根本上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完善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培养其具有初步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制订科学完备的教学文件。编制了《土木工程专业实纲》和《毕业设计大纲》,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五个特色方向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制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一套,包括建筑工程方向分册、岩土工程方向分册、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方向分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分册四本。

3.4建设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通过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设计等方案,以及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请相关的设计及施工单位人员来我校作报告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整体水平。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师资队伍的实践素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拓宽专业参与各种培训学习,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近年来,我校每年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2006年获二等奖一项,2007年获三等奖两项,2008年获三等奖一项,2009年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得到陕西省土木建筑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同行的高度评价。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

4结论

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必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编制教学文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这一系列改革内容,必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需求,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136-138.

[2]张慧春,邢宝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14-115.

[3]李舒宏等.浅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302-305.

[4]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124-126.

[5]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6]孙金栋,冯萃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94-198.

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农民;决议和委托书;农民运动;1905~1907年革命;俄国

中图分类号:K5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1-0051-04

俄国1905~1907年革命时期,农民决议运动这种独特的人民群众斗争形式获得广泛的传播。农民集体(最常见的是以村民大会、乡大会、集会的形式)讨论、制定、通过和向上级机关寄送有凭据的正式请求,其中除了包含地方要求外,还包含着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这些请求可以有决议、委托书、声明、决定、书信、电报等形式,在本文中将其综合成术语――“决议”或“委托书”。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通过具体分析1905~1907年农民决议和委托书这种原始史料来综合分析农民的要求,揭示俄国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纲领,弄清农民的思想面貌。

一、俄国农民的请愿权

请愿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指公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或团体和公共利益就特定事项直接、亲自向有关国家机关表达意愿的权利。在1905年革命之前,在俄国是不存在请愿权的。彼得堡无产阶级集体向沙皇请愿、声明自己的经济及政治要求的最初尝试以1905年1月9日流血悲剧而结束。

“流血星期日”的暴行引发了席卷整个国家的革命风暴。为了使人民群众脱离革命斗争,沙皇政府运用了各种诡计和手腕,其中之一便是颁布了1905年2月18日沙皇法令。这个法令赋予所有“关心国家共同利益和需求的忠诚的”个人和机关向皇上提交“有关完善国家制度和改善人民福利”问题的请愿书的权利。当然,法令还附有一个条件,即“帝国的根本法不可动摇和必须保留”。

沙皇专制主义统治机构总是在寻找机会,采取各种立法行为和行政措施使沙皇给予的请愿权的“恩赐”消失。1905年8月6日,沙皇政府颁布关于“成立国家杜马”和“杜马选举条例”的法令,同时宣布废止1905年2月18日法令。列宁指出,政府的真正计划除了禁止请愿之外,在于“不得召开集会和代表大会。有了国家杜马,就再也不要讲什么话了。尽管自由主义者建议将请愿权列入根本法,但这些建议仍旧没有变为现实。1905年10月17日宣言中没有提到请愿权。

1906年3月4日,政府颁布了“关于公开会议的临时条例”,其实质在于禁止未经地方当局批准而召开会议。1906年秋,内务部向各省、州的长官重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外人参加乡大会和村民大会。除此之外,乡机关和村机关的公职人员应当无条件地禁止制定非法的决议,严惩农民制定和寄送决议、委托书的行为。1907年3月27日,斯托雷平指示各省省长不允许召开讨论有关杜马事务和给杜马制定声明与决议这样的会议。

这样,沙皇政府仅在极短的时间内(1905年)批准了请愿权,随后很快便取消了这个权利。但是,当局采取的镇压措施并没有制止农民的行为。直到第二届国家杜马解散之前,每天仍有几十封电报寄送给杜马,其中大部分是俄国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

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一般都是在有发言权的大多数户主出席的情况下,在村民大会或者乡大会(1905年秋大多数会议都带有政治集会的特点)上制定的。主要的收件人是决定农业领域政策的人,如沙皇、政府、全俄农民联盟、国家杜马。通常,决议和委托书都有大会参加者的签名并得到村长或者乡长签字和盖章的确认。有时当地农村政府机关也是决议(“爱国的”、“忠君的”决议)的发起者和起草者。但绝大多数决议的发起者和起草者都是农民本身。在部分决议中可以感觉到当地民主知识分子(农村教师、医生、地方职员)、各种政党和社会组织的宣传者对农民产生了影响,一些文件的文体和拼写法、提出农民的新要求都证实了这一点。

农民的决议运动通常是一个村的绝大多数人,抑或整个村参与进来,甚至几个村、几个乡联合起来。而且背后操纵每一个决议的不是某一个别的人,而是一定的集体(须在大会上讨论、制定并通过决议)。

二、农民决议运动的主要阶段

1905年2月18日法令奠定了1905~1907年农民决议运动的基础。全俄农民联盟领导人之一C.马祖雷科在该联盟成立大会上说:“甚至在现在,在所有方面都无权的状态中,农民可以找到完全合法的途径来唤醒和指引农民的意识。根据2月18日法令我们有权聚集起来讨论国家公共事业问题。”2月18日法令颁布后,村民大会和乡大会开始制定各种决议。但直到1905年夏季,农民决议运动规模还不大。

全俄农民联盟的组织及其活动促进了1905年秋农民决议运动的发展。从8月1日到11月6日,全俄农民联盟委员会印发了8000份“示范的农民决议”。全俄农民联盟的地方组织也印发了示范决议。研究全俄农民联盟历史的专家e.H.基柳希娜找到并分析了51份农民乡大会和村会关于加入全俄农民联盟的决议,其中40份是全文,11份是摘录。

1905年12月11日,当莫斯科发生武装起义时,沙皇政府颁布了《关于修改国家杜马选举条例的法令》。在农民的眼中,这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的理想――在国家的合法机关中有他们选举出来的自己的代表。这种社会心理也影响到农民的行为。虽然远不是所有的农民都相信杜马,但绝大多数农民在1905年12月底工人与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对直接进攻沙皇专制主义制度和地主感到怀疑,屈从于政府的许诺,开始把自己的希望与杜马联系在一起,希望杜马为他们“谋求”到土地和自由。根据п.H.佩尔申的数据,仅在苏联中央国立历史档案馆(今俄罗斯国立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大臣委员会和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档案资源中就有一千多份村民大会和乡大会的集体声明和决议。

在杜马选举过程中,各阶级、政党的激烈斗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制定决议和提出要求。所有政治力量都努力对农民施加影响,把农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杜马选举期间,几乎所有的政党、自由主义地方自治工作者甚至地方当局都制定并大量印发了示范决议。

农民决议运动的下一阶段发生在1907年上半年,与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及其活动有关。但是给第二届国家杜马的请愿书明显少于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数量(1900比4000)。“六三”后,农民决议运动逐渐衰弱。

三、农民决议和委托书中的社会经济纲领

在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中包含着大量的经济变革纲领。农民几乎一致要求完全消灭地主土地私有制;把没收(收归国有)的所有土地(包括国家的、皇室领地的、寺

院的、教会的、地主的土地)交给人民,在分配土地时坚持绝对公平的原则。一句话,土地应该是公共的,而谁耕种它(家庭成员劳动,不使用雇佣劳动)谁就应该使用它(按户、按村社或者劳动组合)。

下诺夫哥罗德省瓦西里苏尔斯克县斯库奇哈村农民在1906年1月21日给大臣委员会的决议中要求“强制没收地主、国家、皇室领地、寺院的所有土地,以公平的原则分给所有公民”。

1906年6月7日《库尔斯克生活报》刊载了1906年5月28日库尔斯克省利戈夫县伊万诺夫村农民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委托书,其中写道,“因为土地是我们农民生活的来源,要求将所有土地:国有土地、皇室领地土地、寺院土地、教会土地和私人所有的土地都转交给国家土地储备”。

转交土地的条件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拒绝购买土地,要求无报酬地没收地主的土地。他们认为,45年来他们因为土地的高额租金和廉价劳动已经缴纳了太多的钱,如果再购买土地,那就意味着给他们套上新的枷锁。科斯特罗马省科斯特罗马县明斯克村农民于1906年6月11日召开了60人参加的“人民大会”,“讨论了问题,一致作出如下决定:应该强制地、没有任何赎金地没收国家、皇室领地、内阁、教会、寺院以及地主的土地,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我们认为地主的土地早已得到租金和农民廉价劳动的补偿。因此为了公正性杜马应该要求没有任何报酬地没收地主的土地”。

在决议和委托书中农民主张土地国有化。农民认为“土地,谁的也不是,是上帝的”;“土地是大自然的”。俄国农民长期处于村社的特殊关系中,没有形成土地私有的观念。除此之外,他们受到地主和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和压榨,致使他们反对土地私有制。

雅罗斯拉夫尔省梅什基诺县穆拉维约夫村农民在1906年6月18日给第一届国家杜马劳动小组的决议中声明:“在上帝公正性的基础上分配给农民土地,我们认为土地是上帝的,只有耕种它的人才能使用它;要防止土地集中到某些人手中,因为那将变得和现在一样――狡猾的人收购土地以此压迫劳动的农民阶级;根据我们的深入观察,土地私人所有是行不通的。”奥尔洛夫省卡拉切夫县沙波雷金村农民向第一届国家杜马劳动小组呼吁:“土地应该是公共的,谁也不应该拥有对它的私有权;让愿意耕种土地的人使用土地。”

在决议中农民指出了使用土地的具体条件。把土地转归人民所有是以劳动为前提的:土地应当属于用自己的劳动耕种它的人民。斯摩棱斯克省克拉斯诺县米格诺维奇村社在决议中写道:“我们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划分土地,谁能以自己的家庭劳动力独立耕种土地就划分给谁,谁也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和收购土地,在村社内实现土地的分配。”

农民要求土地分配坚持平均主义原则。但在一些决议中农民发表了反对平均使用土地的观点。雅罗斯拉夫尔省戈罗杰茨乡的农民写道:“以这种方式早晚会在土地方面出现不平等,因为富裕的农民(富农)能比贫农更好地使用土地。”他们得出结论:平均主义是一种假想。

土地要求是农民最普遍的经济要求。在决议和委托书中农民还提出其他经济要求,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要求废除赎金、用统一的收入所得税取代直接税和间接税。

四、农民决议和委托书中的社会政治纲领

在工人运动和反沙皇专制主义的宣传影响下,农民在决议和委托书中还提出带有政治特征的要求。农民明白,在改变中首先需要进行“国家的变革”。

农民在决议中直接要求废除政府,主张由人民选举出的代表管理国家。以选举原则代替政府委任制,这是农民决议和委托书在国家变革方面的主要要求。彼得堡省卢日斯克县扎博尔乡扎莫西亚村农民于1906年5月3日召开了72名户主参加的村民大会,讨论了自身状况后,请求国家杜马:“取消现存的所有政府机关、地方机关、乡机关、村机关和警察机关,由符合人民要求的、在自治基础上建立的、对人民有益的机关代替,按照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普选原则选举其成员。尽快撤销地方行政长官、宪兵和警察,他们不但不能促进国家发展,相反使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使人民更加骚动不安。”

自下而上地选举所有官员,官员有义务向人民汇报工作,这是20世纪初农民的一个重要政治要求。按照农民的观点,选举应当按照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普选原则进行,没有财产、教育程度和性别的限制。奥尔洛夫省奥尔洛夫县尼科利斯克村农民要求:“应该赋予人民普遍、平等、无记名投票的选举权”。沃罗涅日省沃罗涅日县红岗村农民向尼古拉二世请求:为了选出我们意愿的真正表达者,选举要按照普遍、直接、公平、无记名投票表决的原则进行。”农民非常想以“和平的”、“立法的”途径解决一切问题,把希望寄托在沙皇和杜马身上。卡卢加省梅晓夫斯克县罗布辛斯克乡佐洛托夫村村民大会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决议中表示:“你们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同样也是你们的力量。”

要求以选举的人民政府(拥有全权的政权机关)代替君主专制政府机关是1905~1907年农民决议和委托书的共同之处。这个要求是农民意识中君主主义幻想有所动摇的标志之一。但是,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证明,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在革命开始时期,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经济要求、政治要求与必须君主专制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农民仍旧保留着朴素的皇权主义思想,有些农民天真地认为沙皇能够满足他们的请求。列宁在1905年3月《关于我们的土地纲领》中写道:“农夫的愚昧无知首先表现在他们不懂得运动的政治方面,例如不懂得,如果不对整个国家的整个政治制度进行根本的民主改革,就根本不可能在扩大地产方面采取任何可靠的步骤。”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革命时期农民对沙皇的信任程度出现了下降,在农民的意识中关于沙皇对人民的贫穷应负有责任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申库尔斯克皇室领地的管理者于1905年11月27日汇报农民情绪时写道:“在我们申库尔斯克县已经不把沙皇当回事了。”在11月20~21日召开的申库尔斯克县农民代表大会上,农民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打倒皇室领地,打倒沙皇这个吸血鬼,一切都将是我们的。”图拉省戈列尔基村农民д.戈洛霍夫在1905年11月向全村人宣读反政府内容的传单后高呼:“打倒君主专制和政府!”在档案馆里保存了数千件关于用不敬的话侮辱沙皇的案件记录。农民反沙皇的言论是阶级斗争思想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特别是随着沙皇政府镇压的加强,农民的君主主义幻想的破灭变得越来越明显。当然,不能据此就过高地评价农民群众克服立宪幻想的意识水平。一些农民做出不信任杜马的声明并不是根本放弃对杜马的希望,只是表达出对这个机关不信任。但是,给杜马写信、提交决议、发送电报的人仍旧希望另一个“稍加改进的”杜马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给第二届国家杜马的决议要比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决议少很多,即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决议有4000份,而给第二届国家杜马的决议只有1900

份。

“土地和自由”总是作为一个综合体出现在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中。农民要求在权利方面与其他阶层平等。奥尔洛夫省小阿尔汉格尔斯克县库拉金斯乡农民主张“国家所有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没有性别、阶层和出身的区别”。唐波夫省农民向尼古拉二世请求:“无论在民法,还是在优待法律方面,农民与其它阶层平等。”这一时期农民理解的“自由”主要是指“立刻实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人身和住所不受侵犯”;“彻底大赦因争取土地和自由而蒙难的所有人”;“废止死刑”、废除“特殊法”。

在决议和委托书中农民还提出要改善自己的兄弟――城市无产阶级状况。思想上比较先进的农民还提出建立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提出完全、彻底地沙皇君主专制制度。农民提出捍卫和支持城市工人阶级的要求是1905~1907年革命时期工农联盟的显著体现之一。

这样,一部分有觉悟的农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从很多幻想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各种政治要求。在农民的决议和委托书中包含着如下要求:在直接、平等和无记名投票的普选前提下使杜马或立宪会议具有全权立法权;取消阶级界限和特权,所有公民权利平等;真正实现言论、集会、出版、结社和罢工自由;废除地方警察制度,实行广泛的人民自治;按照民主原则无偿进行一切阶层的有组织诉讼程序;大赦因争取土地和自由而被捕的所有政治犯;废除死刑和特殊法律;实行工人八小时工作日。除此之外,在民族地区农民还提出希望废除限制民族语言的各种法律和条款,在学校、国家机关讲民族语,实现民族权利平等,等等。农民的这些要求带有泛民主主义的特点,是农民群众政治觉悟有所提高的有力证明。

五、农民决议和委托书中的社会生活纲领

由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并正在进行的社会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要求发展国民教育。农民从现实利益角度出发也意识到必须得到教育。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有时需要签订协议、理解贷款条件;因土地少和歉收而出去打工成为普遍现象,而识字的人在城市找工作相对容易。由此,农民反对愚昧和无知,要求得到教育。农民对教育的要求中几乎都有如下条款:由国家负担费用,实行普遍、义务的初等教育;在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之间建立连续性;学校民主化。下诺夫哥罗德省阿尔达托夫县尼古拉耶夫乡农民向国家杜马提出:“要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教育,由国家负担费用,而在接受初级教育后,还要继续接受教育。”

农民要求进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奥尔洛夫省奥尔洛夫县尼科利斯克村农民在给第一届国家杜马的委托书中要求“建立工人医疗、养老保障和为供养者死亡的家庭提供保障,由国家负担费用”。奔萨省因萨尔县新特罗伊科耶村农民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在革命进程中农民反教权主义的情绪也发展起来。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宗教淡漠,农民要求没收(收归国有)教会和寺院的土地,废除向教会缴纳的赋税,减少对教会的支出,坚持选举僧侣并解除他们在教会的职务。在行动上,农民占领了教会和寺院的土地,赶走了反动的神甫,拒绝缴纳供养教会和僧侣的“津贴”以及举行结婚、领洗等宗教仪式的费用。在一些决议和委托书中农民要求信仰自由、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

农民决议和委托书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所有范畴,可以说,是1905~1907年俄国革命中形成的农民纲领。在农民决议运动文件中贯穿着一个主旨――为使俄国走出“艰难与危险的处境”,必须进行根本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