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研读研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25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1

关键词:金融文化;金融期刊;历史经验;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的金融期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院校学报、科研院所创办的金融刊物等,本文主要考察狭义上的金融期刊即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并以其中区域性期刊为视角。

作为金融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主管的研究类刊物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理论推动者之一,保持着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读者要求的逐步提高和日益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在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面前,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只有依托依然具有“大金融”性质的金融学会,立足本地市场需求特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保持各自曾经拥有的品牌优势并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概况

简要回顾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发展,相互依托,共同促进。改革开放前,人民银行在全国尚无一本研究性刊物,到1982年,从总行到分行的研究系统期刊迅速发展到35家,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分行、省会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和计划单列市中心支行都拥有自己的刊物,期刊总数为32家。从办刊方式上看,区域性期刊中除了少数几家属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初步具备金融传媒性质的期刊外,绝大多数仍为在金融学会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学术刊物。从办刊方向上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差异,各家区域性期刊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办刊方向:一是以《上海金融》为代表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性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研究人员或专业工作者。二是以《金融纵横》为代表的金融实务型研究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金融实务界人士及对金融业感兴趣的非理论研究者。

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饯行者

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转型乃至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所蕴含的思想源泉、学术研究源泉、政策争鸣源泉和操作方法论源泉。一是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从改革中汲取研究和分析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吸收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改革的思想本质。金融改革的过程既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是在金融理论上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参与了这一理论体系重构的全过程,用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性语言来描述金融转型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二是服务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已经成为重大金融理论问题与改革政策的争鸣讲坛;在浩如烟海的金融改革文献中,人民银行系统学术刊物总是能敏锐捕捉中国金融体制的脉动,总是能准确把握中国金融运行中能激发各阶层人士思索的关键性问题。总是能为价值判断各异、方法论和分析工具不同的作者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也就因此能够适应经济金融改革对学术产品的需求。

(二)坚持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是期刊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

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能够在正悄然嬗变的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格局中独树一帜,绝非单纯依托中央银行行政力量保障所致,其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是奠定人民银行系统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石。

一是政策性强。“政策性”是人民银行主管期刊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学术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已形成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政策性研究导向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政策研究方法,亦即把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和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工具作为分析手段,以翔实的实证研究作为立足点,以时间趋势或横断面比较为基本框架,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针对性地阐释政策建议。为各层次读者提供论据充分、分析严谨的范例。二是学术性强。由于中央银行研究系统与期刊在研究方向上的互动,不少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专题讨论往往能在人民银行系统的学术期刊中寻觅到,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对现实金融现象的发掘是期刊站在金融学前沿的必要条件;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人民银行学术期刊推出了很多具有理论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定篇幅的计量模型和数理分析。正是坚持了学术性不动摇,研究类期刊尤其是具有中文核心期刊地位的金融刊物才形成对高水平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号召力,才形成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学术声誉。三是实践性强。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整合,期刊具备统计数据优势、研究部门的纵向系统优势和对当地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感性认识优势,因此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由此,《金融研究》等期刊大力推行结合理论与实证两大领域的“案例研究”新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

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瓶颈制约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重挑战来自财经类期刊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金融信息披露的日益透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明显弱化,势必要求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准确合理定位,在基本发展方向上把握好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配比问题,兼顾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院校科研机构的读者和作者群体,在研究和用稿范围上坚持稳定性和多样化。第二重挑战来自研究类期刊的优胜劣汰。研究类期刊的学术产品竞争力是期刊市场化的操作载体,能否制造出有使用价值、有特色和有历史价值的学术产品,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主要标准。对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受地域、读者和编辑人员学术水平等诸多制约条件所限,短时间内实现质量飞跃是不现实的,因此追求稳定的文章质量是更为现实的应对手段。第三重挑战来自各期刊的品牌竞争。学术期刊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积聚效应,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会追逐具有较强品牌特色的期刊,目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刊物都逐步把品牌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打造竞争对手无法仿效的核心技术,构筑竞争优势。为此,依托中央银行和金融学会的各区域性学术期刊必须增强品牌意识,逐渐实行依托市场选择的办刊方式。更多地引进现代期刊质量管理中的科学手段,逐渐形成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全面打造期刊品牌。

(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已完成品牌建设的第一阶段,在金融系统和学术界、期刊界初具声望。但其办刊机制和办刊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要求,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及广大读者的期望值尚有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品牌营销意识尚不清晰,未能将每一期刊物的选题策划都归集到品牌建设这一基本发展方向下进行,期刊的地域特色不够浓郁,从而影响了期刊品牌价值的提升。二是来稿结构不尽合理。高等院校师生的纯理论文章多,金融系统研究人员和调研骨干的实证性研究文章少;实务性偏强的文章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好的稿件少;描述性、解释性、总结性论文偏多,有数据、有分析、有深度、观点新、指导意义较大的文章偏少。这种“三多三少”的来稿现象在客观上造成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文章的采稿配比失衡。三是办刊机制尚未完全由信息传递型转为读者导向型。不但来稿的供给结构与核心读者群的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而且刊物的编排体例缺乏创意从而影响了可读性。四是在编辑方式上仍维持传统的“卖场模式”,普遍处于被动等稿状态,势必造成用稿质量的不稳定和期刊品牌的落后。五是编辑自身的知识广博性和学术敏锐性不够充分,其理论素养和实证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四、以创新提升区域性金融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面对院校、科研院所及商业化新锐平面媒体、财经类网络媒体等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学术期刊阵地的渗透,面对读者导向型时代的日益迫近,比较优势正逐步缩小的区域性金融学术期刊必须在注重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下,从期刊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寻求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创新举措,把期刊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成果的集聚和扩散平台,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心和学术思想争鸣的主渠道。

(一)坚持学术研究导向和服务实践功能并重,夯实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两大基石。

其一,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的学术性是无可置疑的,人民银行绝大多数研究类期刊依托长期形成的深厚研究传统和中央银行的整体优势,在当地期刊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性与金融业的特殊性高度相关。一方面,货币和金融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学科。其中货币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货币经济学的演进。另一方面,在当前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各地金融学会与人民银行的天然联系,使得金融研究领域还保留着综合化趋势,从而为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各期刊往往为当地不同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搭建起统一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从根本上构筑对网络媒体和其他“快餐式”财经类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期刊依托中央银行所体现的权威性。

其二,作为各地金融学会主办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行属期刊,其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从核心竞争力角度看,服务于实践操作是研究系统期刊的基本功能。根据研究系统大部分区域性期刊的主要受众面以及诸多制约条件,为辖内广大基层金融实务工作者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和政策理论指导,就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二)充分依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较为成熟而完备的研究体系,以专业化优势提升读者和作者的认同度。从期刊市场的运行逻辑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评判标准永远掌握在读者和作者手中,考虑到金融期刊的读者和作者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化优势无疑是衡量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本标准。首先,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中央银行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是研究系统期刊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方向无论对从事纯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是对从事应用理论研究的金融机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研究系统期刊的大量论文都与中央银行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密切相关,由此保证了论文选题的领先性和整个期刊的可读性。其次,中央银行研究成果的独到性是期刊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中央银行拥有自己独立的统计系统和研究体系,针对某些重大经济金融现象或政策安排可以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研究资源是系统而新颖的,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独到的。另一方面,就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而言,专业化优势又体现为区域化优势。人民银行区域性金融期刊几乎每一期都刊载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实务论文和研究报告,因此可充分依托辖内金融系统研究体系的专业优势,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和不同理论倾向的印证比较,形成各具特色、持续跟踪、相互补充的调查研究网络,通过引导推动、平台搭建和研究产品展示,逐步形成各家期刊在特色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福建金融》注重发掘福建金融系统在两岸金融方面的研究资源积累优势,以“海峡金融”专栏为载体,刊登了系列特色研究报告,已初步创立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发展领域的特色研究品牌。

为更好地发掘和整合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专业化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学术期刊可在以下层面上寻求创新:其一,找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架设横跨学术和实务的桥梁,使不同的读者和作者得到良好的沟通。由此,一方面,应重视货币政策、金融改革政策和金融机构运行规律的微观研究,逐步将那些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金融特点的基层调研类成果,提升到兼具理论素养和政策内涵的“案例研究”层次上,更好地促成从事纯理论研究的作者了解现实金融运行的鲜活资料,深刻认识到研究现实问题才是实现理论突破的基本立足点。另一方面,应有选择地推出具有明确政策含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二,编辑部应立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层次上的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文献和观点综述,引导各层次作者群对关系货币稳定和金融发展的重点课题进行多角度思索,鼓励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其三,加强期刊与金融学会在研究成果上的相互支撑,实现期刊工作与学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即各地金融学会的平台,积极跟踪关注学会会员单位的最新研究进展,既保证及时对学会的重点课题及学术研讨的重要成果加以刊载。又能为刊物核心作者提供研究指引,由此获得基本的研究资源。

(三)推进期刊组织结构的创新,以此优化期刊的治理。

一是健全和完善期刊编委会制度,为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针对目前各家金融期刊编委会成员中行政领导居多、专家学者偏少的状况,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的平台来优化编委会成员结构,增补当地相关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一些专家学者为期刊编委。这些增补的编委将从理论或研究方法创新的角度,对期刊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提出

建设性意见。

二是进一步创新编辑体制,构建完善的稿件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逐步确立责任编辑―特约编辑的两级编辑制度。凡遇推荐来稿,可先由相关特约编辑对稿件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证性作出基本评价,并在初审中侧重于向作者提出业务上和技术上的修改意见,然后才进入责任编辑的文字处理程序。其次,试引入匿名审稿制度,确立相对公平的用稿程序和尺度,逐渐改变责任编辑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模式。结合区域性期刊的实际,可考虑先着手建立匿名审稿专家库,具体人选可从各地金融学会会员单位骨干作者、各刊特约高级撰稿人,以及辖内各专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或研究人员中选聘,初步建立起各刊的特约审稿人队伍,由这些专家型编辑匿名编审特定的学术性、专业性或技术性偏强的稿件。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2

科学发展是期刊工作的第一要义

《金融发展研究》是山东省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窗口,承担着为经济金融理论研究提供园地,为经济金融政策交流搭建桥梁的重要任务。在期刊的发展历程中,办刊定位曾发生过几次变化:从最初的纯学术性期刊,到后来的纯工作指导性期刊,再到兼顾学术性和工作指导性的期刊。可以说,期刊的每次变化,都适应了现实的需求。

审视当前的环境,《金融发展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迫切需要理论的探讨与支撑;人民银行不断加强的研究工作,迫切需要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载体;金融领域新事物、新现象及新政策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对社会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因此,《金融发展研究》必须坚持发展,才能满足现实需求。

实现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笔者认识到:科学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同样,期刊要实现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期刊发展要以读者和作者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期刊而言,广大读者和作者是我们服务的核心:只有吸引更多作者的优秀文章,期刊质量才有保障;只有为更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期刊才能得到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努力提高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水平。

一是把刊发高质量稿件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约稿制度。首先是向国内在经济金融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约稿,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约稿范围和频率,每期都有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名家稿件刊发。其次是积极向青年学者约稿。在高校、研究机构等部门中不断发掘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根据其研究领域,结合期刊选题,有重点地进行约稿,培养了一批思维敏锐、视野开阔的优秀青年作者,建立了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第三是加强向金融系统内的专家约稿力度。主动向金融系统内高水平研究人员主动约稿,鼓励其将经济金融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提升期刊学术价值的同时,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是打造使优秀稿件脱颖而出的审稿机制,完善匿名审稿制度。由期刊的学术顾问,以及在期刊发表过文章的专家学者或人民银行系统专业人员担任匿名评审专家。对匿名评审的稿件,由评审人根据审稿的统一范式,对稿件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格式的规范性等进行评价,提出刊发与否的意见及修改建议。

制度建设对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这些制度措施加以完善,并探索将部分约稿和审稿业务进行外包,依靠自身与外部智慧的有效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吸引更多读者和优秀作者。

期刊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质量

期刊发展,质量为先。如何做到提高期刊工作质量?

我们坚持以规范化促进质量提高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以下重点措施:一是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在完善“三审三校”制度的同时,我们狠抓落实,并且在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行业标准基础上,提出“编校无差错”的目标,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工作人员。二是期刊内容的规范化。我们不断增加高质量的学术性稿件,提高实务类稿件的理论含量,同时,对文章摘要、中图分类号及参考文献等要素力求规范。三是期刊品牌的规范化。一方面,规范期刊整体品牌,突出刊徽的形象识别功能,并坚持期刊的学术风格,使封面设计色彩、图案更加雅致、朴素,整体庄重大方;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展览、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等适当方式,扩大期刊品牌宣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期刊建设,使《金融发展研究》的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多次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期刊,并获得分行机关突出贡献奖。今后,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并以其为指导,实现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②陈燕黄鹏:《社科“名刊、名栏”的学术传播生态分析》[J],《编辑之友》,2005年第3期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3

然而,金融其本身和商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商科(Business)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它包含很多专业,其中包括:金融(Finance)、市场(marketing)、管理(management)、会计(accounting)、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运营(operation)。

金融(Finance)的研究方向包括投资、金融工具定价及研究、金融市场、财务研究、银行、数学统计研究。

金融专业相对比较严谨一些,作为一门已经发展有几十年且作为经济衍生实务性的专业,其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传统及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资本市场及国际货币、银行等的事务性操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金融专业要求申请者对于经济学基础和数学要有一定的理解,并可以以致其用的运用到金融学科当中。一般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求职公司主要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

金融最早源起于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随着金融学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金融学宏观上分为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两个方向。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边,金融学里面又出现了交叉学科,特别典型的就是金融工程学(Financialengineering)。从金融学的发展来讲,渐渐偏向计算机化、数学化、工程化,所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金融工程特别像精算。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了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课程由于集中于金融领域,所以深度远远超过mBa金融方面的课程,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其全部课程均围绕金融学的应用展开,具有实用性很强的特点,最适合那些立志于从事金融工作的年轻人。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金融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单位可以在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期权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来说,在美国,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找。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金融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要好找工作,而普通的金融专业其实并不很容易就业。因为会计是一个比较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专业,而金融工程和金融分析是说比会计更加专业化的一个学科,而金融学本身的专业性相对要弱过会计学,所以从就业的角度,金融工程或金融分析相关的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会计,第三位才是金融。

美国大学一般在金融专业设三个相关的学位:masterofScienceinFinance(简称mSF),masterofFinancialengineering(简称mFe)以及mBa下的金融方向。mBa下的金融方向偏管理,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大学除了个别大学不设商学院,其他大学在商学院下都会开设mBa专业,而能够单独开设金融硕士或金融工程硕士的学校并不多,而通常mBa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美国常春藤院校本科几乎没有金融专业,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在本科强调文理教育,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本科阶段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具备批量性思维的能力,而金融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而在硕士阶段,美国是全世界金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特别好的学校。著名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硕士教育走向了交叉的学科,像康奈尔大学、罗切斯特大w等。衡量一个学校,金融教育是不是好的主要标准,在于它有没有金融工程专业,实际上金融工程专业代表了整个金融教育的整体水平。从金融学硕士的角度来讲,一种是mBa中的金融或者金融工程方向;第二个类别就是金融硕士;第三个是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分析的硕士。最后一类主要是金融相关的博士。

美国的金融硕士课程根据录取难度将学校分成三类,像刚才讲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和金融工程的专业的申请难度是排在第一的。同样录取难度高的还有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范德堡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凯斯西储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

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类似,综合性大学大部分有金融本科专业,和美国相比,加拿大名校的录取要求要比美国低,也不需要提供Sat1、Sat2的成绩。其实学生可以选择在加拿大读本科,然后去美国读金融工程。加拿大的硕士跟本科差别很大。加拿大的金融和金融相关专业相对比较少而且申请难度大。比方说萨省大学的mSF、约克大学的mFe、西安大略大学或滑铁卢大学的mFe等。

英国的本科中基本会计和金融一起学。对于英国来讲,商科领域里面,会计和金融也是最难申请的。如果想去英国读本科,中国高中毕业生基本都要读大学预科的。英国绝大部分金融硕士叫做masterofaccountingandFinance。英国的金融工程也比较发达,如果攻读金融或者金融工程专业,英国也有十分不错的学校选择,例如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雷丁大学、埃塞克斯大学。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4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理科实验班

理科生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与此相应,高校的理科专业也比文科更多,但也更加复杂。如果和后面介绍的文科类实验班相比,你就会知道理科实验班情况有多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理科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较大差别,不像文科实验班往往能实现更多专业的通识。一般来说,高校设置的理科实验班会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联系起来。开设理科实验班的院校有人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北交大、北京科大、中国农大和上海大学等,还有吉大、同济、浙大开设的工科实验班,复旦开设的自然科学实验班和技术科学实验班,以及浙大开设的科技与创意设计实验班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理科实验班属于信息学院,对该院四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统一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课程,根据选课自动形成专业和发展方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并以双专业或双学位毕业。部分学生从大四起可以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学习两年,获得人大和该校两个学位;还有部分学生作为交流生赴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习一年,同时还将选派部分毕业生赴世界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人大每年从新生中分别选拔7人和5人进入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学双语双学位实验班,学习数学专业和经济学、金融学接轨课程,完成培养要求后获理学和经济学两个学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大的理科实验班与学校的优势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方向。学生在大一时重点进行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除了人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主要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安排了人文类系列讲座。大二时,理科实验班重点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如生命科学实验班在数学、化学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生物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信息科学实验则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电气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并选择导师后,便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果学生在大三完成了所选专业方向规定的专业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提前毕业。

北京交通大学:北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即思源班)开设在理学院。入学前两年,实验班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现代物理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优良的外语应用功底。该班设置电路分析类、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类、信号与系统类、信号处理类、电磁场类、计算机原理类等模块的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使学生得到电气信息大类学科的专业基础。大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等专业,并通过个性化培养计划,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将数学与金融打通,并实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这不是简单地将本科数学课程与研究生金融课程相叠加,而是将数学、经济、金融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一体,贯穿整个本硕培养过程,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另外,上海交大还有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硕连读试点班,学生进校后一年左右将与普通班学生一样,根据规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六个本科专业中选择主修专业,学院会按淘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并于大四第一学期对该试点班学生进行直升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核。取得直升资格的学生从这时开始兼修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同时确定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并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研究组。

浙江大学:浙大突破了学院的划分,以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工科学院为依托,建立了特殊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以“工科实验班”统一招生。入学后,学生在两年内确认主修全校的各个工科专业(包括实验班内设专业和实验班外其他学院的专业),鼓励交叉学习修读第二专业和进入本硕或本博一贯制培养。浙大的工科实验班由学校工科大类培养基地直接负责管理,除荣誉证书需申请认定外,学生享有竺可桢学院学生同等待遇。

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的学生主要有化学或生物学竞赛获奖的保送生,以及从各理工科院系通过全校性第二次面试选拔的同学,其中不乏奥赛金牌得主和省高考状元。学生大一大二学习共同基础课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及其相关实验,基础生物学及其相关实验。从大三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可选择不同学科方向参加科研实践,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衔接。学生成绩合格并参加科研实践后,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对学科的认识,通过多次选择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修学科方向,并在此方向上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大的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从报考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前两年学生学习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第三年则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传递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实验班

最早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是武大在1993年设立的,现在清华、人大、浙大和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了人文科学实验班。顾名思义,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适应多学科日益渗透发展趋势的人文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主要打好专业基础。从第四学期开始,分别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经过学校考核,在文史哲三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的专业方向,同时选修其他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学制是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时授予硕士学位。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课程分为学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国学通论、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国学经典研读系列、先秦诸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敦煌文书研究、信息与社会、外国语言学等。

浙江大学:涵盖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等三个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哲学、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英、俄、德、法、日等外语和对外汉语等专业。

解析真实的世界

――社会科学实验班

社会科学是很庞杂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因此,一些高校对同是社科的几个专业实行联合招生,在学生对具体专业有所了解之后,再选择其方向。这类实验班往往文理兼招,当然还是以文科生为主。除了老牌文科较强的高校如人大、武大等,以工科为主的清华、浙大、北航等高校也开设了社会科学实验班。不同的院校,开设的这类实验班包含的具体专业有所不同,如浙大包含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几大类专业,清华则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北航则几乎包括了其所有文科学院的专业。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一年半,学生主要学习社科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打好数学和英语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课程如数学类课程、微观及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概率、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分析等,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大三大四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从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中选择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各自专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经济学专业具体学习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国际贸易等课程;社会学专业学习社会思想史、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具体领域;国际政治深入学习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地区研究、研究方法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校后第一年统一以“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名义加以组织,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实行一年通识课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艺术史)和交叉学科基础课程(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三大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实施“既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又恰当考虑学院的专业要求”的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第一学年的课程选择、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进行二次选择。

浙江大学:文科生报考浙大,只需要选择人文科学实验班或社会科学实验班即可,这两个实验班几乎涵盖了浙大的所有文科专业。社会科学实验班,涵盖了经济学院、光华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法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迈向“华尔街”之路

――经济管理实验班

经济、管理专业是当下备受考生青睐的两类专业,学科领域也有所交融。因此很多大学对两者进行联合培养,比如复旦、北交大、中南财经等高校开设了经济管理实验班。从招生对象来说,虽然社科实验班也会招收一些理科生,但总体上理科实验班和人文社科实验班招生还是比较泾渭分明的,真正实现文理兼收的只有经济管理实验班,此外,西南财经大学开设的金融双语班、工商管理双语班等也文理兼收。

虽然经济管理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但在培养方面仍是以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形式进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以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部分课程会采用英语教学,所以,考生报考的时候要权衡一下自己的数学和英语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复旦大学:复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等14个专业以“经济管理实验班”进行招生。虽然招生时文理兼收,但第一学年结束后分流时,后七个专业只招收理科生。

北京交通大学:第三学期末学生要进行分流选专业,分流的依据条件依次是标准专业规模、分流时的填报志愿和大学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可选择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的经济管理实验班以财经政法类专业为特色,依托该校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于2012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且其高考总分位列所在地区生源中前2名,或其高考各科目中理综或文综达到卷面总分80%及以上,且另三门科目中有两门科目达到卷面总分90%及以上的考生。

武汉大学:武大开设的不是经济管理实验班,而是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含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注重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进行教学和训练,采用国际上最新版本的权威性原文教材。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限,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大二快结束时,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两个实验班继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双学位。

其他实验班

除了以上四大类学科实验班,还有其他一些实验班也比较有特色,这里选取两例进行简略介绍。

浙江大学:浙大的“求是科学班”可以说是“实验班中的实验班”,该班重在加强学生科学基础培育及科学素养的熏陶,实施全程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设置本硕博多通道出口。该班选拔的是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培养潜力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所招学生或是通过保送,或是通过在大一新生中公开选拔,每届招生100人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在四个学院进行设置,包括金融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与理财实验班”、工商管理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统计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和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每届“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选拔总人数为160~200人,选拔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

友情提醒

如果能有机会进入大学实验班,一则证明了你的实力非常强,二则让你在大学里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你今后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5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专业硕士(以下简称金融专硕)的设置方案。2011年共有75所院校面向应届生招收金融专业硕士,标志着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国内对于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多是基于本校实践的经验性探讨,或者基于相关政策对如何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从理论层面提出建议,而在广泛调研、比较基础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较为匮乏。为此,通过对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院校中的代表性院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做了详细调研和分析,Ⅲ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层面上的建议。

 

一、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特色

 

为深入了解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特色,查询了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官方网站(这些院校包括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陇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范德堡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向在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就读的对外经贸大学校友发送调查问卷、与已回国的校友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予以归纳总结。

 

1.目标定位——立足商学教育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一般设置在商学院下,职业目标明确,在加强学生金融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商科知识基础,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mBainFinance即工商管理硕士——金融方向。此类项目一般是在mBa下面所开设的金融方向,依托于mBa的师资、设施、环境等各种条件,学制一般为2年,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较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金融职业经理人。

 

mFe为金融工程硕士(数量金融,计算金融都算此类),是金融硕士中技术性最强的一类项目。金融工程广泛使用模型,用数学方法分析股票走势、收益率曲线,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对数学的要求较。高校也更倾向于招收理科生,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mSF是纯金融类的硕士,定位于培养金融方面的通才,开设金融专硕项目的大部分高校均定位于培养mSF。美国开设mSF的最好的学校是普林斯顿(mFin),一般也要求有工作经验,加拿大和英国开设此项目最好的学校有皇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与之相比,国内的金融学科一直在应用经济学的学科下设置,受此影响,国内的金融硕士项目更重视经济学理论而非商学基础,很少开设涉及商学类的课程或特意招收有商科背景的学生。

 

2.教学内容——课程契合资本市场现状

 

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业界的实践创新也经常领先于学术界。受此影响,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切合资本市场的实际,体现在学校教师紧密地与业界人士进行交流,根据市场需求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教授学生最实用的金融专业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例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在网站中就明确指出课程设置都是学术界和业界人士共同讨论而开设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国外金融专硕项目大多设置助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助教一般为高一届或几届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自学和研究能力,金融专硕项目有大量课外作业与阅读材料需要同学课外自主完成。每周有一门两学时的由教师或助教主持的习题课,专门讲解习题与作业;每周还在固定的时间专门向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开放金融实验室,助教会在作业实验室值班,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作业,向助教或其他同学请教问题。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够调动其自主学习积极性,开发团队合作学习的潜能。

 

相比而言,国内的教师受体制的限制,不能同时在学术界和业界任职,高校教师与业界交流较少,课程内容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市场实际情况脱节严重,科硕和专硕项目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差异性也不明显。实验课程较少,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3.教学方式——金融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

 

金融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国外金融专硕项目极为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项目的形式,这种项目一般由企业资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康奈尔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工程设计项目(engineeringDesignproject),客户一般是工业、金融业和政府部门。学生需要在项目中处理客户关系,处理真实的数据,并在客户面前做报告。在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很有可能得到项目资助人的青睐,直接获得该公司的就业机会。而从资助人的角度看,他们也非常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招收人才,这种方式可以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来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可以大大节省招聘成本,而且能赶在其他招聘雇主之前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另一种是必须全职参与的企业研究实践。普林斯顿mFin项目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必须在其第一年年底完成暑期实习(3个月),并提交详细的实习报告,并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专业评估。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今后职业发展中所必需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还能通过实习的方式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金融专硕的培养方案中虽然一般也有实习安排,但目前的实习仍处在学生自发寻找的阶段,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能与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4.科研能力培养——软硬兼施

 

国外知名高校金融硕士培养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对于硕士应用型科研能力的培养上。普林斯顿mFin项目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向研究所主任申请科研课题,研究课题范围广泛,地域上涵盖了从美国等成熟市场到中国等新兴市场,领域上从对冲基金到CDm交易机制等。相关研究项目在网上都会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申请。为了顺利开展这些项目,学校还提供了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从硬件方面提供了标准的计算机环境,购买并维护了大量的金融数据等。另外还定期举办金融研讨会,学生们通过参加会议或者通过一些选修课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这些是不计入学分的。mit的项目通过计入学分的方式强制学生参加研究类的学习。在金融专硕项目提供了深入且实用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研讨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行业从业者学习的机会,讨论的都是业界实际问题。研究实习主要内容为小组参与金融项目或研究,由业界人士指导。解决由校外赞助方提出的问题,部分项目会在赞助方全职实地完成,部分会在学校完成,还有一部分为前两者的混合。

 

国内高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尚存在差距,体现在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研究课题,或者不能为具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软件、硬件上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5.就业辅导——全流程服务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时间较短,一般为1-2年,学生找工作也较早,因此及时的就业辅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全面就业辅导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硬件方面。学院建设有完善的就业指导网站,向学生公布就业信息,同时向潜在的雇主提供学生信息,提供各种宣传册和指导材料等。学校网站会公布正在找实习或者找工作学生的照片和简历,便于潜在雇主浏览。除此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定期为金融专硕项目的学生专门举办校园招聘会。康奈尔大学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举办的招聘会每年有超过250家公司进行招聘。除了邀请企业来学校举办招聘会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会向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推荐自己的学生。对来访的业界人士,也会邀请浏览简历册。另外,就业指导中心还会利用在金融圈内的校友资源,举办企业参观等非正式活动。

 

在软件方面,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就业服务则更为细致,从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就组织一系列金融职业规划的活动。例如:普林斯顿mFin项目,在9月学生刚入学时为每一个班级举办为期三天的职业方面的“新兵训练营”,对各种职业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包括简历写作,一对一的录像采访会议,面试技巧等),并每周组织已就业的毕业生返校举办座谈会,讨论职业发展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普林斯顿会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放假时间都在网站上公布,方便企业挑选合适的时间来校招聘。

 

除此之外,校友联系在美国高校金融专硕的就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范德堡大学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历届校友的就业单位、联系方式、找工作的经验教训,这些只对校友内部公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校专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看。密歇根大学的mFe项目的校友会会不定期的招聘信息或者接受校友的简历。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硕士培养的就业辅导服务则较为粗糙,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安排招聘会,缺乏系统的、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辅导体系。

 

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硕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我国金融专硕项目刚刚起步的背景下,国外知名院校的成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课程建设应以金融业界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力图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岗位提供有效供给。

 

其次,从检验标准上,应秉承应用和就业导向,教学成功的检验标准要具有可验证性。如:能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独立见解、能否正确解读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否掌握应用型研究的一般流程等。最终检验标准可以为:短期是否能够找到主流岗位就业,长期是否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从内容设置上,教学内容应紧贴中国金融市场的实践,剔除过时的内容。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材料不应仅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学材料更加开放,包括券商、基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业界的主流媒体和刊物,应用型学术论文都是可选的教学材料。

 

第四,从教学手段上,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商业环境的复杂性,意识到在实际金融实践中,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的使用要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

 

最后,从建设手段上,应以应用型科研带动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提升教学水平,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拓展性。

 

2.实行双导师制

 

高校可以引入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师制”,解决高校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引入最新的资本市场实践作为教学内容,对于指导学生应用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还可以依靠校外导师建设金融专硕培养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第二课堂的建设,系列高水平的讲座、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参与校外导师的科研项目等等。

 

3.全方位就业指导

 

在专业硕士入学之际,就应该督促每个学生提交简历,由专人进行审阅修改,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应开设金融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在金融市场一线工作的人士从专业的角度讲解金融从业问题,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主流金融机构的运作流程,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如何通过专业训练争取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等。实现人才培养与金融市场的对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6

即将升入大学的你,热爱数学的你,不妨来了解一下数学专业的点点滴滴,兴许这是你日后踏上成功之路的小序曲呢。

part1

印象

以往,学数学给人的印象就是陈景润式的“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想必每个高中生都希望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能和高中阶段完全不一样,不再有铺天盖地的习题,不再有漫无边际的考试。所以,很多同学都不愿意选择数学专业,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的四年里还要与枯燥的数学打交道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毕业了找不找得到工作还不一定呢,果真如此吗?听听在校学习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怎么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一在读张楠

我选择数学是因为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喜欢这门科目,所以在填写志愿时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大学的数学内容很深奥,很有难度,但是通过一些定理的证明对思维的训练很有帮助。记得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赞美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现实情况的确是这样的,很多学科在弄清楚原理之后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所以我选择数学专业无怨无悔。

华中科技大学

大三在读张洲云

我已经大三了,再熬一年半就要走上社会,可是我突然没了读书的兴趣和心情,我觉得我学的数学专业对于以后的工作没多大用处。我们系出去的大部分同学要么搞研究,要么当教师,这两种工作我都不喜欢。

张楠热爱数学是因为兴趣,张洲云厌恶数学则是担心就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数学专业,找到让人为它笑、为它哭的原因,开始我们的“数学专业探寻之旅”。

part2

介绍

一个从事银行业务而不懂数学的人,无非只能做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美国花旗银行副主席保尔・柯斯林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

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

――google公司副总裁李开复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分为两大方向,即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很广,选择向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发展都比较有优势;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未来发展则偏重于信息类的学科,由于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并且涉猎信息类领域,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本科毕业后多向it行业发展。

听起来枯燥,其实这跟你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有人选择数学是为他今后的数学研究作准备,有人则更倾向于将数学知识作为工具,从事别的工作。要特别强调的是,数学系毕业生出国和读研的比例在理科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来看下面两个同学是如何将数学专业的道路越走越宽的。

part3

前景

1.深造

美国哈佛大学

研一在读姜薇

我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可能有人会觉得学数学很累,很辛苦,但这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能在学数学的同时找到乐趣并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就不会把它看做是枯燥的,而会觉得自己是在寻找数学的“美”。在美国读书的这几个月,我感觉收获很多,体验的是和国内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氛围,这是一笔财富。

南开大学

研二在读吴新风

近些年,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金融风暴等事件都在警告我们,如果不掌握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等现代化金融技术,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正在研究的就是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我的目标是考上精算师,有一天能在华尔街自由驰骋。

姜薇和吴新风对自己的深造计划规划得有条有理,而且各自找到了与数学专业相关的方向,这对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又如何呢?

2.就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年毕业生王岩

2007年,我毕业了,决定找个跟专业有点关系的工作,但是一直找不到。我真的很想不通,从小我们都被教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那些替孩子找家教最为热门的科目也是数学,那为什么我们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却感觉一无是处呢?我们整个班除了考研的,其他已经工作的同学几乎没有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

2008年毕业生叶征

毕业后,我不愿意回家乡教初中数学,便去了一家公司应聘程序员。当时一共三个人竞争这个职位,面试时,我们的表现都差不多。最后招聘方给出了一个资金管理项目问题,要求每个人都在思考后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一个资金最小波动值的问题,题中给出的数据量相当大,对效率要求很高。对于整个程序的面向对象化的分析我们都没出问题,毕竟这些东西在学校里是很重视的,而且不是真正的难点。然而到了最关键的问题时他们卡壳了,我的一个竞争对手在冥思苦想后,找到了方案却讲不清楚具体技术细节,效率分析非常马虎。只有我,因为在学校就比较喜欢数学,因此当时很快就给出了方案,并且利用高数推导作出了很详细的效率分析和时空换算,并提出了引入汇编的方法。最后,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面对数学专业的就业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冷门专业”,不好就业,就像王岩面对就业问题感到迷茫,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数学专业是炙手可热的专业,就业率远远超过其他专业。例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就以培养数学人才而闻名于世,每年培养的数学人才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的众多企业也把数学专业出身的人才作为招聘的首选。这也是我国数学专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另外,像叶征这样,通过自己在数学方面的优势,成功转行的例子也不少。总体说来,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考虑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软件人才、it业职员

就业分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母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如欲“转行”进入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等职业,则具备先天的优势。“在改进一个软件的速度、效率,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方面,数学高手的创新能力比一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强。”某知名it公司工程师如是说。一项针对it行业230名成功人士的抽样调查表明,其中200名属于以数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为依托实现职业再选择的人。

商务人员

就业分析:金融数学家是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之一。保险公司中地位和收入最高的,可能就是精算师,这些人很多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都设立了与金融数学相关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除了精算师以外,由于经济学也引入了数学建模,因此懂经济原理的数学人才也被用人单位广泛接纳,还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

教师

就业分析:据教育部预测,今后5年内,我国高中教师缺口达到116万人,其中对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师需求量最大。全国37个大中城市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表明,数学教师十分抢手。拓宽师资渠道,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成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无疑为报考综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美国近年来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奇缺。以休斯敦市为例,近年就从中国大连等城市招聘了一批数学教师,并帮助其全家居留美国。

part4

排行榜

中国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

数学与应用数学

1北京大学

2浙江大学

3南开大学

4清华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1北京大学

2浙江大学

3清华大学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以上列出的是本科阶段数学学科两个方向的排行榜,倘若你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可参考下面最新美国数学专业排行情况。

美国大学数学学科排行榜

1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2HarvardUniversity哈佛大学

3princeton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4Stanford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5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theUniversityofChicago芝加哥大学

7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8newYorkUniversity纽约大学

9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10YaleUniversity耶鲁大学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7

进修专业及方向:

金融学专业

严格按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研修班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

研修班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同等学力学习者。

2、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者,旨在提高本人业务素质人员。

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的报名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2、获得学士学位后,如工作不满3年,可以先参加金融学课程研修班的学习和研修班的考试,满3年后,参加申请学位课程的考试。

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夏季班每年3月正式招生;冬季班每年9月正式招生。额满为止。

2、报名地点: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招生办公室

3、报名手续:

(1)填写同等学力人员金融学研修班报名登记表;

(2)本人最后学历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3)本人学位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资格审查:

在报名时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凭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初审,资格审查通过后,发给研修通知书;在报到时交学历、学位证书原件,由上级单位复审。

研修时间:

夏季班每年6月—第三年6月,冬季班每年12月—第三年12月(教学两年)

教学方法:

进修期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指定教材,规定必读及参考书目,以利于自学。面授主要安排在每周六、周日或其它业余时间。每门课程结束后组织课程考试。

颁发进修证书:

完成研修班规定的学习项目并参加考试合格者,经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院审核发给专业研修证书。获得学士学位三年以上者,可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

收费标准:

四年有效期(教学两年)学费每人:金融学及金融学相关方向学费32000元。外地办班学费见当地招生简单。学费一次性交清。研修班正式开班上课后,学员因故不能坚持研修视作自动放弃学习,一律不转专业、不退学费。

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和参加论文答辩按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院2008年1月18日《收费制度的改革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问题: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修班的学员拟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必须严格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54号文件的规定办理。收费制度严格执行课程研修班院《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收费制度改革的试行管理办法》

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的主要步骤:

一、申请条件

凡符合本招生简章报名条件第三项要求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者,通过学习可申请参加研修班必修课程的考试,经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办公室资格审核同意,办理《考试资格证》。

二、收费标准及管理

1、对以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学员的各类收费项目,在财务上一律按照“学费”管理,按年度收取。(每年只可收取学员一次费用,开一次收据。)

2、学员学费原则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参加研修班学费、书费、证书费,报到注册时收取;第二部分为申请学位资格审查费和校内学位课程考试费(题库课考试费、非题库课一次性考试费),第二年度收取;第三部分包括与学位论文答辩相关的各项费用(学位论文指导、审核、答辩费等),由已全部通过校内学位课程考试及全国水平考试、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申请阶段的学员缴纳,第三年度收取。

3、具体标准:金融学及金融学相关方向学费32000元,考试费每门250元。答辩费6500元。

三、课程考试办法《考试资格证》四年有效,在四年之内:

1、通过本校组织的全部课程考试。实行试题库考试和非题库考试;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

(1)题库考试由校学位办公室统一组织,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考试。持卡者必须在3月上旬和9月上旬到学校办理本次考试申请手续,过期一律不补办;不合格者,因故缺考者按0分计,下次重新申请参加考试。考试费第二学年一次交清(共4门),可累计申请4门次考试,超过4门次学员,应在下次题库考试之前的规定时间补交。

(2)非题库考试由财政金融学院根据教学安排组织,考试费第二学年一次交清。不合格者,允许重新考试,不再交费。

2、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一是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二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所有专业属于一级学科的“应用经济学”,综合水平考试涉及五门专业课:财政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外国语水平、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组织,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是3月上旬办理申请手续,5月下旬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以60分为合格。考试费按教委规定收。

3、未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的学员跨学科学习,在研修期间,还需要通过两门本科课程的补考,60分及格。不收考试费。

四、课程研修班学位论文写作、申请

1、全国外国语、综合水平考试通过,校内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通过,有相关科研成果者可以申请论文写作,申报拟研究的论文方向、课题。2、课程研修班院正式下发了《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课程考试通知单》、《同等学力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考试登记表》的学员可以申请,安排指导老师。3、在规定时间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答辩

在提交论文后半年内,进行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经济学课程研修班学位。论文定稿,办理答辩手续时交论文答辩费6500元。

拟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课程研修班学位专业培养方案及考试费用

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

金融学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考试费

主考单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250.00

课程研修班院

西方经济学

3

250.00

课程研修班院

货币银行学

3

250.00

课程研修班院

财政经济学

3

250.00

课程研修班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3

250.00

财金学院

国际经济学

3

250.00

财金学院

商业银行经营

2

250.00

财金学院

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

2

250.00

财金学院

投资学 (金融市场分析)

2

250.00

财金学院

高级公司财务

2

250.00

财金学院

风险管理

2

250.00

财金学院

金融信息管理

2

250.00

财金学院

计量金融学

3

250.00

财金学院

专业外语

3

250.00

财金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250.00

财金学院

总学分

36

 

 

全国

统考

外语水平考试

 

教委

规定

省(市)学位办

综合水平考试

 

教委

规定

省(市)学位办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8

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以下小编整理了金融专业的简历,以供大家参考。

金融专业简历一:姓

名:

龄:21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

族:汉族

目前所在:广州

户口所在:广州

高:165cm

重:48kg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电子邮箱:XXX@yjbys.com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证券/金融/投资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

XXXX技术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3-12~2014-03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实习

工作描述:负责收集、发送有关钱币、金银币、邮票的信息,以及参与该公司网页的设计。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广东金融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

获得学位:双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2014-06

专业一:行政管理

专业二:金融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优秀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经验,良好的组织策划能力,有较强的学习、动手能力,性格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吃苦耐劳。

详细个人自传

我是广东金融学院10级的学生。本人性格开朗、活泼,易于与人沟通、交流,有良好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抗压能力强,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新环境。

主专业是行政管理,同时修读了金融学双学位。在大学的生活里,我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均分达86以上,积点为3.6,因此获得“优秀三好学生”等殊荣。

大一时担任班里团宣传委员,服务同学,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期间班在五四评议中获得“优秀团总支”殊荣,本人则获得“优秀团干”的称号。大二开始担任系读书委员会网络信息部的副部长,参与组织策划了四次大型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得到系领导和同学的欢迎,期间,读书活动被纳入校园文化巡礼活动,本人则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工作积极奖”等称号。这些任职经历让我得到了锻炼,不仅使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增强了我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

我还是系红十字会和青协的成员,参加了多次的志愿者活动,如广州市红十字会“天使之心”的募捐活动、广州市第X届特殊儿童运动会义工活动、“XX中学”义教活动等。

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专业以外的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还考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掌握了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绘声绘影等软件的使用。

金融专业简历二:个人信息:

姓名:凯撒尔江。塔依尔专业:金融

性别:男毕业院校:新疆大学

出生年月:1981年8月7日学历:本科

籍贯:新疆库车县毕业时间:2005年7月

e-mail:arqin198187@163.com身高:176cm

获奖情况:

1.两次国家一等奖学金

2.两次荣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3.三好学生标兵

4.优秀学生会干部

5.新疆电视台和新疆大学联合举办的“麦西来浦“节目中荣获第一名

6.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

7.深圳—新疆助学金

8.优秀毕业生

实践与经验:

在校期间在中国银行,中国信用合作社,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了教学实习。

于2005年1月22日参加了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考试。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担任学生会工作期间组织并参加了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英语角等各项活动。

从2005年7月开始在新疆红驼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胜任副总经理,财务主管,办公室主任,生产部经理等工作。

技能总结:

汉语水平:

能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并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等a级(8级)。

计算机水平:

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二级(ViSUaLFoXpRo),并熟悉win98,2000等操作系统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还熟悉地掌握了VF程序设计语言。

英语水平:

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相当于大学四级。

专业水平:

熟悉本专业知识并拿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教育背景:

1.1994年9月—2000年7月在新疆库车县第一中学就读。

2.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就读。

主修专业课程:

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实务,国际金融计算技术,财政与金融,证券投资学,国际投资学,保险学,银行会计,财务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商务谈判,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写作,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

主修其他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础教程,大学汉语,毛泽东理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概论,民族理论,法律基础,新疆地方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FoXpRo,马克思主义哲学。

选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现代民间舞蹈,当代政治与经济。

自修课程:

中央银行学,金融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金融学,房产经营与管理

金融专业简历三:姓名:***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2-01-02籍贯:北京市目前城市:北京市工作年限:三年以上目前年薪:XX万人民币

联系电话:15900000000

e-mail:

应聘方向

求职行业:金融/投资/证券,银行,保险

应聘职位:投资/基金项目经理,投资/理财顾问,客户主管/专员,保险内勤,保险客户服务/续期管理

求职地点:北京市薪资要求:面议工作经历

2007/09—现在***公司所属行业:银行

信用卡中心销售代表主要职责

1.负责银行信用卡新客户的开发工作;

2.担任项目组小组长,制定本小组的业务销售计划,并激励小组成员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3.负责处理小组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部门经理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

4.善于收集小组成员在日常工作的相关疑问和问题,与部门经理一起组织定期培训。2006/05—2007/06光大银行所属行业:银行私人部大堂经理主要职责

1.在光大银行东城支行主要从事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员的工作,熟悉和了解光大银行所有的银行理财类产品的特点,有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技巧,能为客户提供一些合理的理财建议,并得到客户的认同;

2.在光大银行东城支行还从事大堂经理职务,熟悉银行业务,能够维护银行秩序,能够和各类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得到客户的好评;

3.每周定期参加光大银行的金融知识

培训,对金融市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4.参加光大银行理财销售资格认证,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2005/07—2006/05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银代部渠道/分销专员主要职责:

1.熟悉和了解银行保险的各种;

2.负责在光大银行销售保险产品;

3.在保险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接受了多种

培训,尤其是金融类银行产品的营销培训,掌握了多种银行类产品的营销技巧。教育培训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9

1936年8月24日,刘隆亨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睦关头乡凹头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8岁的刘隆亨到离家很近的市门前小学接受国民教育。两年后,进入赵公坳一家私塾读了半年,学习了《三字经》、《学而》、《增广贤文》等。半年的私塾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随后,他跟随父亲搬迁至荷叶渡,在附近的下马渡小学读书。刘隆亨深得老师谢晋仁的喜爱。经谢晋仁推荐,刘隆亨到了下马渡高小,并被推荐为高小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家乡解放,刘隆亨高小没读完就到了祁阳县城。为庆祝解放,祁阳县各界群众举办大型秧歌会。刘隆亨参与其中,他当时踩着高跷,从下马渡到祁阳县城经过了好几个弯,居然也没摔倒。1950年春,刘隆亨在县城看见私立重华中学招生的广告,虽然当时高小还没毕业,但他大胆地去报考,并被顺利录取。

1951年,刘隆亨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组织委员,后担任团支书,先后到县团委、零陵地区团委和湖南省团校学习。1952年8月,他考入祁阳一中。在校期间,刘隆亨作为学生代表出席了湖南省首届团代会,受到当时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接见。经过了省、地委团校的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刘隆亨在思想上日趋成熟。

1955年7月,刘隆亨高中毕业。

充满生机的燕园生活

1955年8月,刘隆亨以北京大学法律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来到美丽的燕园。一踏进北大,刘隆亨满怀激情写了《可爱的北大》,在北大广播电台播出,许多学生因此就知道了刘隆亨这个名字。在北大,他成绩优异,组织才能逐步展示。1956年春,刘隆亨加入党组织后,担任法律系的团总支组织委员和副书记,参加了张宏生教授指导下的大学生课题研究。1958年,经北京大学党委和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报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批准,刘隆亨等50名优秀学生,因工作需要提前毕业。这批提前毕业生经过培训上岗,后来成了北大的重要骨干。

刘隆亨在北大的学习成绩突出,只有《刑法》得了4分,其余的课程全是5分。他至今仍想不明白,当时为什么对分数那么在乎,一个4分曾让他落泪。

毕业后,刘隆亨首先留在北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刘隆亨不但受到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李普的赏识,也得到另一副主任赵宝煦的重视。赵宝煦赞扬他能将教学进程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理论问题。这期间,刘隆亨除了阅读哲学经典外,也时常去中央党校听杨献珍校长、艾思奇副校长等高水平的讲课。

工作1年以后,刘隆亨到北大哲学系进修。在冯定老师指导下,他熟读了许多哲学经典名著。这对他提高工作中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把握宏观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960年,刘隆亨出席了北京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群英大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战线的先进工作者。不久,他被选为北大党委政策研究室的成员。他在政策研究室经常参加党委领导决策的研究,对国家的发展相当了解。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仅阅读马恩列斯毛的文集,就做了两尺多厚的卡片;同时阅读了《史记》、《哲学史》、《教育史》、《文学史》、《经济史》等历史著作并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学习。这些学习和调研对他扩充知识面、明辨立场观点、培养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从1960年到后来的“”,不管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刘隆亨总是忘不了读书、调查和写作。1977年回到北大法律系,成为从学校机关回到法律系的第一人。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创始人

回到北大法律系以后,刘隆亨受到系领导陈守一、肖永清的厚爱。经过全盘考虑后,法律系决定让他研究经济法。

于是,刘隆亨开始搜集所有与经济法有关的材料,并相继参加了许多学术活动。1980年,刘隆亨参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经济法教研室。

1981年,刘隆亨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经济法论著《经济法简论》,第一次就发行4万册。《经济法简论》初次提出经济法“纵横说”的理论观点,引起法学界的大讨论,奠定了中国经济法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后来刘隆亨又出版了《经济法简论新编》、《经济法概论》、《经济法概论》(修订本)等论著。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刘隆亨认为这给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学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经济法的任务不仅要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刘隆亨针对世界上新老市场经济国家一贯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政策与理论的传统观点,针对国内经济法学界强调经济法重在协调的理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基本精神是干预与协调的统一。

刘隆亨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市场经济的个性;市场经济既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此,既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进行干预,更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进行协调,它是干预与协调的统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运用和创新。刘隆亨指出:所谓干预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事务的过问、干涉、参与、制止、管理等;所谓协调是指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共同合作,或指协调、和睦、协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干预的要干预,该协调的要协调。实践证明,刘隆亨《经济法概论》一直主张的经济法的基本精神,是干预与协调的统一,是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结论。

刘隆亨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我国经济法理论资料类编》(共30万字)中,罗列了刘隆亨5万多字关于经济法的观点;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法绪论》、2000年由杰出青年法学家卓泽渊主编的《经济法学论点要览》摘录了刘隆亨几十条观点。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刘剑文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称刘隆亨为“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著名学派”。

中国税法学的奠基人

刘隆亨目前担任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财税法方向博士生导师组成员,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从这些沉甸甸的头衔中,就可以感觉到刘隆亨在财税法学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隆亨说,本来最大的兴趣是对政法理论的研究,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闯进了税法领域。那就是1978年,国家为了引进外资,培养税法人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大连举办了首届国际税法研讨班。为此聘请了当时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科恩教授、哈佛的萨里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戴尔教授、纽约大学的庞勃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的财税法专家。刘隆亨作为北大的代表参加会议。在研讨中,科恩和萨里教授一致认为,北京大学应该研究税法。这个重任自然首先落到了刘隆亨的身上。从此,刘隆亨不仅与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结缘30多年,而且1985年刘隆亨在全国最早编著出版了《国际税法》,奠定了国际税法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填补了这项空白和纠正了一些误区。

他认为:仅仅“一个国家、地区搞税法搞不清楚,税法是一种世界现象、国际现象,要把它放入国际大环境,才能研究得清楚”。经过20年的积累,刘隆亨又根据新的实践,2007年又出版了《国际税法》(第二版)。

1983年至1984年我国进行了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的重大改革。刘隆亨直接参加了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深深感到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建立税法的迫切性,并及时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利改税的意义和法律作用》,对推进税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86年,刘隆亨独著的《中国税法概论》第一版问世。时任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的李培传说:“这本书是中国税收立法的蓝本。”《中国税法概论》至今已经发行7万余册。在著作中,刘隆亨提出了“税法结构论”的新观点。所谓“税法结构论”是指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不管发生何种变革,为了稳定居民和企业对税收的心态,为了稳定国家的财政收支,必须有切合本国实际的又能和国际接轨的税收结构种类。关于大税种和小税种的结构配合,刘隆亨主张抓大放小;关于流转税、所得税、资源财产税和目的行为税,刘隆亨主张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关于中央税和地方税,刘隆亨主张要突出中央税,同时也要完善地方税。20年来,刘隆亨创新的这种税制结构论,对中国的税制改革和税收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刘隆亨提出“税法结构论”,奠定了税法、银行法的基本框架。刘隆亨在全国最早出版和完成了除经济法系列著作外,还有财税法学、银行法学学科方面的系列论著和教科书、工具书共计40余本,发行200万册,字数达1300万。

2007年,刘隆亨应邀参加了欧亚法律合作高级论坛和第三次中国――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法律论坛,作了题为《中国税制改革与外商投资合作》的重要报告,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赞扬,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刘隆亨创办了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协助北京大学法学院招收和培训了国内第一批国家税务系统硕士研究生。并且从2002年开始,协助北大法学院招收了国内第一批税法博士研究生。

银行法的重要理论贡献者

刘隆亨在建立税法的基本框架的同时,也致力于研究银行法。

他提出了“银行本体论”的理论观点。所谓“银行本体论”,是指在金融组织体系中,中央银行是核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主体,其他金融机构是辅助。在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是核心,资本市场是主体,其他是辅助。在金融产品体系中,人民币钞票是核心,其他金融产品,如衍生金融、期货金融等是辅助。所有这些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银行和货币的本位,其法律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刘隆亨的观点是金融的经典理论与现代金融实务和学术研究前沿的结合,与邓小平提出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脉相传的。

关注现实法律问题,积极为国家献计献策

刘隆亨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北京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制研究》、《海南特区法律研究》、《西部开发税收法律制度研究》等三大区域法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

《北京高科技开发区法制研究》项目,主要是研究中关村发展中的法制问题。在调研中,刘隆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没有钱不行,基于责任感向北京市政府写信,提出解决高科技发展的资金来源、建立高科技产业区金融市场的八点建议:包括强化金融意识、牢固树立现代金融思想;现代企业要有足够的法定资本,要有资金的“造血”功能;现代金融机构要向高科技产业区逐渐扩大贷款规模和增设贷款种类;建立地方性的股份制合作银行或民营银行以及其他一些新的金融机构组织;加快股份制改造,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投资;密切政府与金融的关系;加快培训金融人才。这些建议大胆开放,切实可行。

1988年,海南设省。刘隆亨接受时任海南省委书记许世杰的邀请,负责开发区的法制规划,很快拟定出《海南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海南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特区保护投资公司的条例》、《海南特区政府机构条例》等立法建议稿。当时就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观点,提出:“只要到海南来,无论是天上来的、地上来的、水路来的都欢迎,目的就是能带来资金。”他被誉为是“海南特区的使者”。

刘隆亨积极投身于西部开发研究之中,担任西部开发立法小组成员。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他提出区域经济开发的若干建议,大多被采纳。比如建设诚信和法制环境;正确处理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区域关系,淡化行政、地区概念;贯彻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建立长效资金保障的机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立法,比如尽快出台《西部开发促进法》、《财政转移支付法》。建议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法、财税法、金融法、环保法、产业政策法等问题的研究;提出区域之间的合作协议,应当适用合同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开发区法律责任,比如禁止性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破坏生态、自然、环境法律责任等。

刘隆亨从宏观上把握大的法律问题时,也不忘关注社会热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中国的财政预算收支情况,是全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他一直注意对公共财政的研究。2007年春,他在阅读了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后提出:国家的公共财政正在走向成熟,在法治的理念下引导公共财政突出帮助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他表示,民主性和法制性是公共财政必不可少的法律特征,现代财政制度下任何一项收支活动都是法律活动,财政的任何行为都源于法律。而且“财政要在立法机关和民众的监督下运行、预算正是公共财政的核心”等重要观点。

对奥运的热点问题早在2003年刘隆亨主持《北京新奥运会法制环境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就提出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及其立法的建议,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首肯。

教书育人润花著果

刘隆亨教授自1995年起至今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经济法、财税法、银行金融法方面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工作。

刘隆亨讲课条理清晰、思路敏捷、思维开放,深入浅出,充满激情。每到激动之处,就会站起来,边作手势边讲,引人入胜。教学中他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收集资料、积累资料,重视资料出观点,强调资料就是历史。

刘隆亨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高层次的法律、法学专门人才。他说一个学科的发展一定要有人才。人才的来源,一是培养,二是发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北京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志攀,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石泰峰,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常德少将,澳门特区终审法院院长、首法官岑浩晖等都是刘隆亨学生中的佼佼者。刘隆享教书多年,得到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难以统计。

作为年届七旬的老人,刘隆亨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工作热情有增无减。一位学者一生中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相当不易,而刘隆亨却研究了法学的许多领域。

金融专研读研方向篇10

【关键词】经济学;高等教育;就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最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主要分支,而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是经济学随时展而派生出来的更加专门领域的经济学门类。我国经济学教学发展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学教学经历了历史演变。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沿袭苏联经济学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下的计划经济科学教育。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引进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方向的、融合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课程体系。经济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与此同时,从事经济学高等教育的师资素养结构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一大批从海外留学尤其是从欧美、日本留学归来的学者加入了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队伍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内院校日益通过小班精英教育及与国外经济学院校合作教学等方式,不仅强化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而且促进了到欧美等国继续深造的国内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导致这些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当一部分不断地进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

进一步思考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教学力量地域分布不均衡现象。当今,国内经济学教育顶尖力量绝大多数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地区的名牌院校,中坚力量则分布于中部及东部的重点院校或211大学。以国内公认的一流的经济学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所,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财上海财经大学3所,天津有南开大学1所,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各一所,几乎此类院校皆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省份。再以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211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占26所,上海占9所、江苏占11所、广东占4所、天津占3所、福建占2所、浙江占1所。此类211院校,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占50%多。而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或211院校,在全国同类大学总量中所占比重,与这些地区的面积、人口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重相比,明显偏小。当然,这种地域分布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的历史性,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非均衡性。

二、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类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偏向理论教学,而经济学高等教育毕业生则主要流向应用型行业。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旨在普及经济学基本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做准备,而现阶段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读研的比重极低;经济学硕士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而只有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才大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就业。另一方面,经济类本科生二次专业分流具有更大的研究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应用型经济学专业,具有更大的应用型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理论型经济学专业,而毕业择业时则呈现刚好相反的态势,即前者更多地选择应用型行业就业,后者更多地选择考研。2009年左右,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力量强的某些高校尝试按照经济学类大类招生,先进行1到2年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然后按照学生在校成绩表现和个人意愿分流到具体专业继续培养。可选择分流的专业有金融、财政、国贸、经济学、统计等,这些专业有理论和应用之分;分流本身有利于学生据其择业偏好选择分流专业。但实际分流中,大多数成绩好、研究能力强的本科生选择了金融、国贸等应用性较强专业,而更多倾向于毕业后立即工作的学生则“被选择”到经济学、财政学等应用型较差、偏向于理论研究的学科。由此造成毕业季很多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反而忙于在应用型经济领域找工作,而相对比例更大的、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毕业后就在应用型领域就业的学生反而集聚考研的现象。

上述矛盾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顶尖及211院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比例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协调。换言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诸如金融、证券等类应用型人才需求比较强劲,而企事业单位对纯经济理论类的经济类本科人才需求比较疲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矛盾现象也反映了当下我国具有经济类专业的顶尖或211院校,在经济类师资力量配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社会对经济类本科毕业能力及就业需求方面的某种不协调。具体地看,我国经济类本科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然后向经济学分支学科做普及性的扩展学习;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大多数院校虽然选择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绝大多数学校以中初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只有少数院校或某些经济学基地班以高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对于金融、财政、国贸、统计等分支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校院校的经济系仅通过对每个分支学科安排54学时或72学时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深化学习,且很大程度上旨在让学生加深对西方经济学某些核心知识的理解,及引导学生思考各领域的宏观经济问题。应该说,就社会对经济类本科生的就业需求看,银行、证券类等就业部门重视经济类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而我国顶尖或211院校对经济类本科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显得不匹配。因此,顶尖或211院校的理论经济学本科毕业生,不仅由于国内理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学资源过度集中于顶尖院校及扎堆于报考少数经济学师资和科研水平高的院校,一方面加剧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研的竞争难度,另一方面也在就业市场面临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对不足导致的就业竞争的不适性。即使应用型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由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对忽视所导致的就业不适性。

当然,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重要原因也包括:一是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生在进入理论经济学专业选择前,之缺乏对理论经济学和诸如金融学等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准确认知。进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把本科毕业就业作为首选,而缺乏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热情。近年来Cpa热、证券从业证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热也印证了这一重要原因。二是,今年来伴随扩招所造成的学历信号失灵。以1993年的招生规模为基准,20年后的今天,则本科招生规模为当时的7.44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3.79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0.84倍。三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扩招背后是财经类专业更极速的扩招,伴随着经济学专业招生人数扩大的现象是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下降、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就业质量的下滑。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看,虽然顶级经济类院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省份,但仍有大量拥有经济学类重点建设学科的院校分布在中部省份,这些地区院校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上的地理不公平。这反映在:一是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三个特大城市集中着几乎所有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总部,有着完善的金融体系,高素质的金融从业队伍,最重要的是有着最强劲的金融从业人员需求,这些需求对于本地院校的经济学毕业生最为有利;对于政府和国企单位,户籍限制、发达地区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也给与了当地大学毕业生更多的从业机会。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在当地将面临更少的就业机会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巨大的旅途开销,这些无疑加大了中西部省份经济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难度。这种现象在武汉、西安、长沙等经济学类毕业生较多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地区呈现的更加明显。二是发达地区院校的经济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了这些地区经济学学科水平和毕业生素质整体优于内地,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和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进行职业竞争时具有天然优势。三是发达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为当地大学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得该地区的学生在就业上具有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优势。

三、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政策方面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及就业问题客观上存在上述现象和矛盾,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提高高等教育效果看,在政策方面不妨可以作如下思考:

一是明确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教育理念。理论经济学是主要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学习理论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学生要想进行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是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本科学生的“学前指南”。而应用经济学类专业应更加强调应用和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对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了解,以为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差不多”。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加普遍,很多考生因为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特点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是可以通完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加以缓解的。现有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仅仅表明每个学科的招生人数、历年分数,并没有对具体的专业特点作出解释。为此,可以尝试在《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上开出专栏具体解释每个专业的特点。以理论经济学专业为例,可以简单说明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及就业流向。而对正在学习经济类学科的本科生,应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或继续深造对研究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以及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或课下与同学们交流的多种渠道,让经济类本科生在专业分流时,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理论经济学及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的差异,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形成更加清晰的毕业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毕业后选择方向。

二是要对理论经济学及应用型经济学各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前瞻。就理论经济学本科学生看,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最好能够以小班教学、精英培养、定位于读研方向为最佳。但当下即使在一些顶尖或211大学里,也存在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数量与师资力量不匹配的现象,某些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规模达到了上百人,而相应的师资力量仅十几个人,更有甚者,因此造成有的大学在四年期间都不能将完整的中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从头到尾地教授给学生。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本科毕业生考研难度的增加。

三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当前,应该在实践中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进行完善。应该改善分类培养观念,应该以学术研究和就业需求的分类培养标准替代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培养的标准。可以尝试学生在进行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学习之后,按照个人意愿及在校成绩表现划分为读研和毕业即就业两中培养方案。对于选择读研的学生,最好通过转任教师进行特殊指导等方式,让这些学生相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更深的经济学理论及数学知识,具有更加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经济类本科学生,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政府部门合作等方式,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的培养。

四是适当加大对侧重经济理论类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与应用型经济类研究生相比,要求经济理论类研究生对各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更加广泛和深入,势必要求这类研究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研究,以及这类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可能得到的收益更少,因此这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大。适当地在奖助学金资助方面向这类学生倾斜,有助于减轻这类学生在生活和科研费用方面的压力。

五是可以考虑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类教育力量。从现有经济类教育力量及资源地区配置看,西部地区明显薄弱。西部地区快速发展需要经济类人才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力量及资源的薄弱,相当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此状态同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地区均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高等教育财政地域均衡化等政策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力量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