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的核心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43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1

为了确保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遵循一定原则,这些原则的遵守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队伍构建工作的创新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国际金融专业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使用有效的激励策略来鼓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教师进入国际金融教学团队,在对其科研优势做出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推动国际金融专业教学的发展,并通过发挥这些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来推动国际金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一原则的遵循对于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队伍的建设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实现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的结合,并在推动课程、专业、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构建具有特色的国际金融专业以及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并在优化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提升教学队伍教学能力;三是遵循强调教学队伍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此方面,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应当以学生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来对教学作出创新与改革,从而推动教学队伍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团队有必要在开展国际金融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学习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质量思想,强调学生国际金融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素质的发展,重视学生团队意识、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学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四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需要遵循平等原则。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一般都是由具有较高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高学历教师构成,但是这些教师在资历以及支撑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对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资历与职称较低的教师针对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优化以及团队建设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往往容易忽略,从而制约教师团队的学习与沟通,并制约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有必要遵循平等原则,消除资历、职称等因素对教师交流与沟通的影响,通过创造良好的平等氛围来使教师能够对自身观点做出勇敢表达,从而使教师队伍成员在相互学习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推动教学团队凝聚力以及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度

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工作中,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从制度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从而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能够获得需要的各类资源,并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将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当作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规划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并在构建合理科学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基础上来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当做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内容。另外,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制定长期且规范的培训计划,不仅要重视给予教师更多在校内开展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有必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在物质待遇或者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让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团队具有更加积极地自我提升心态与需求;二是高职院校在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要重视条例教学团队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承认的是,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往往都是由优秀的教师队伍组成的,无论是国际金融核心课程的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这些教师都具有着一定特长与优势。而通过促进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让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教学环境实现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取长补短来推动自身发展,从而有效构建可以推动国际金融学科与教育发展的师资力量。

(二)加大对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资源投入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核心原则

一、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1.市场机制不健全,网络金融平台监管不力

在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下,各种网络金融平台不断兴起,尤其是投资担保类的网络金融平台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来势凶猛,如易贷网等p2p网贷平台。另外,消费担保类的蚂蚁花呗和个人投资理财类的余额宝,也为网上一族广泛接受。这些网络金融平台都有意无视了金融风险,甚至向客户暗示无风险,以此来吸引资金。而目前正处于经济下行期,投资风险日益增加。如果投资失败,这些网络金融平台出现资金断裂的风险就全部转嫁给投资者,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另外,我国当前国进民退的市场机制下,民间投资渠道少,政府对民间投资的保护力度不强。而网络金融由于取证难,异地监管不易和交易异常迅速等原因,抗风险能力更差。所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2.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有限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例如可以通过支付宝和微信实现跨地区的消费、转账,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实现网络虚拟支付,互联网金融也因此成为了消费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力,出现了很多的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如:经常有不法分子利用淘宝网管理的漏洞,获取客户信息,以资金冻结或者其他方式欺骗消费者重复付款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也对网络金融的信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投资者的行为过于随意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也在不断的提升,各种网络金融平台,尤其是网贷平台的出现导致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随意性过大的现象。例如:支付宝的余额宝具有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正是由于余额宝这两项优势,使得很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了余额宝中。但是当金融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投资者就会马上撤回资金,这就会轻易导致企业或者项目资金链断裂。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

1.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原则

消费者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只有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够提高互联网金融的信誉度,才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原则,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或者银行服务平台等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对消费者的投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消费者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要对消费者进行风险防范教育,使得消费者对网络购物中经常出现的诈骗事件具有风险辨别的能力;其次,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尤其加强对多数人群经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淘宝、京东商城等的监管,防止由于网站疏忽而造成消费者信息泄露。

2.以谨慎性为核心的原则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对传统银行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不可能替代银行金融,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为银行金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银行金融的监管机制比较完善,金融风险的防控要好于互联网金融。如果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这些客户群体信息泄露的话,那么对投资者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互联网金融在监管的过程中要以谨慎性原则为核心,对各项业务和规章制度都要抱着谨慎的原则进行开展。第一,网络金融监管要从广大群众的利益出发,对有损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打击;第二,要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一个监管人员身上,让监管人员对自己职责以内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仔细的排查,然后制定好针对性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

3.以行为监督为核心的原则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消费者、投资者、商家是分不开的,对这三者的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效果的主要因素。第一,对互联网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管,这样能够确保商家和消费者各自的权益,也能够为交易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在淘宝网交易的过程中,由于淘宝网开店资格要求不是非常的严格,各种高仿低档的商家都存在,所以要加大对淘宝网交易的监管,确保商家提供的服务能够达到消费者的满意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对贷款、投资、证券等金融行为进行监管,尤其监管商家提供的服务中是否明确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第三,对监管机构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并要提高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防止出现监管人员携款潜逃的现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将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坚持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原则,坚持谨慎性原则,坚持行为监督原则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必须要遵循的。

参考文献:

[1]张啸骞.基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核心原则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5,(12):74-74.

[2]马强伟,呼雪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71.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3

关键词金融财务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StudyonUSandChineseFinancialprofessionals

talents'applicationabilityShape

LiJing,wanGJinghua,LiBingjin,tonGChen,LUomeijuan,ZHoUXuying

(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ningbo,Zhejiang315211)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yandsociety,tofinancetheincreasingdemandforfinancialprofessionals,financialprofessionals,buttheapplicationofChina'sfinancialcapabilityisnotfullymeetthemarketdemand.FromthebasiccourseofChineseandUSrepresentativeuniversities,professionalbasiccourses,professionalcoursesandgeneraleducationcorecurriculumclasses,suchasstartingtoexplorethebasiccourse,professionalcorecoursesandelectivecoursesandpersonnelapplicationabilityrelevance,andSwotanalysis,getinspirationfromculturetopromoteChineseandUScomparisonoffinancialprofessionalsintheapplicationofChina'sfinancialcapability.

Keywordsfinancial;professionaltalents;coursesetting;applicationability

金融学界众多专家指出,金融学领域包括两大主流,一是投资,二是公司财务。在美国,金融学专业中往往包括财务学,没有专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但在我国往往是将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分设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而且分别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学位。为了方便中美专业对比,本文将财务和金融学专业视为同一类专业以分析中美两国在这一类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方面的异同,这并不影响研究的结论,因为在中国财务和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差异不大。

财务金融应用能力,一般从是否具有扎实的财务金融理论基础、是否具有财务金融实务处理能力和是否具有信息运用能力三个角度来衡量。①本文以中美两国金融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中美两国基础课程、金融核心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分析中国财务金融应用人才之所以缺乏的原因。

1美国相关课程设置

1.1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公共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通识课程(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公共核心课程总计17门,占全部课程的43.7%,通识课程7门,占全部课程的17.9%。公共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经济学、微积分、领导、合作与交流、写作、法律与法律程序介绍、企业责任和道德,风险管理会计学原理、商务统计入门、企业融资、货币经济与全球经济、管理学导论、市场营销学导论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通识课程由三大类构成,每位学生必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语言、艺术和文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中的部分课程。

美国高校从公共核心课程设置出发,保证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之前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以及金融学基本分析工具,培养具有知识理论功底和掌握多种工具的金融应用性人才;从通识课程的设置出发,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综合素质。美国各高校之间金融学专业公共核心课的具体设置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公共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和金融学原理等课程。

1.2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就需要一定的经验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经验的获得有两种,一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二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而在校生的经验获得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传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课内实践(如案例教学和讲座)和社会实践(如企业实习)。

(1)课内实践。美国顶尖商学院都十分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案例教学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是美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在全美金融专业排名前五的大学中,尤以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最具代表性,案例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较大,如破产与重组案例研究、企业融资案例、投资讲座和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2)社会实践。美国商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企业实习是美国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商学院利用学生的假期,如春假、暑假等,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如沃顿商学院等。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采用的时用较长的时间到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调研和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大型企业如何运作。

2中国相关课程设置

目前中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程组成。本文从中国金融学排名前五大高校本科生基础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的设置分析,探究课程设置与应用能力的相关性。

2.1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中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普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普通公共课有五大类,专业基础课有8门。普通公共课包括马克思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应用基础课、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等5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8门课程。②

中国各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门数较多,一般有8门左右。核心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金融领域中能成为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才。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共开设了包括税收制度与管理、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经济学、现代公司财务和商法等8门课程。尽管各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投资银行业务分析、证投资学和国际结算等课程。

2.2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1)课内实践。中国大学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案例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为适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200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启动了“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旨在“用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双语授课模式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融贯中西的高级人才”。(2)社会实践。与沃顿商学院的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一样,中国大学的许多社会实践也一般安排在假期,尤其以暑假为主。但这些社会实践都是以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可以是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专业无关的。

3中美两国相关课程及应用能力塑造比较

3.1金融理论基础与信息运用能力

(1)理论基础。在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中美两国高校存在差异。中美两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课程,都涉及该专业应该涵盖的理论与知识点,但是中国高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内容较浅显,同时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不够深化。(2)信息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提高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而公共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美国)或者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中国)的设置不仅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其它知识将之运用到财务金融工作中。

3.2金融实务处理能力

(1)课内实践。首先是中国国内高校金融案例教学普及率相对于美国来说还存在差距,金融学专业排名较高的大学案例教学开展的情况相对较好;其次,案例的来源匮乏、更新速度慢,是中国案例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尽管中国国内案例教学已经较为普遍,但案例来源主要为国外的经典案例,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案例较少,且每年新编案例较少。案例大部分由教师讲解,教师与学员互动不足,导致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大打折扣。(2)社会实践。首先,对于一般的假期实习而言,虽说学校组织安排实习机会,但是往往是同学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对于一部分不想实习的同学,则会通过各种途径拿到实习报告,以证明确实参与实习环节;其次,对于毕业实习而言,很多同学是抱着工作而非想要获得经验而去,虽说这段时间对于从事金融财务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往往效果并不是很好;再次,美国许多高校有专门的协调组织实习的机构,有专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机构。

4中国金融财务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的启示

(1)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塑造。高等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准备,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的金融财务专业教育一是要研究我们一贯采用的普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的体系是否合理,力争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二是要研究为我们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什么知识结构的金融财务人才,适时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三是研究我们的教学组织结构如何能够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2)实践课程质量主导着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实现。与美国高校相比,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走出去,找到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与金融财务机构的建立更为广泛牢固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实践岗位。(3)“表现艺术”教学方式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改革我国多年来沿用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灌输为主,即只开发学生听觉能力的教学方式,而代之项目化组织、团队化运作的教学模式,以形成师生对社会热点、专业前沿的关注,消除学科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4)教师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是学习国外高校,将从事金融财务实践的知名的银行家、企业家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和经历教育涉世未深的莘莘学子,研讨社会中各种金融财务问题;二是将学校的教师推向社会、接触实践,在金融财务实践中寻找现实问题,与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讨解决现实中的金融财务问题,使学生在操练中提高分析现实金融财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金融财务教学质量,提升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

基金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610283);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3a10044);宁波工程学院文科振兴计划;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实战导向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宁波市软科学(2013a10034)

注释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4

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的构造应该突出知识在解决金融问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到金融、数学、统计、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不以原有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为准则,而是对照数理金融专业实际需求对原有学科的知识进行删减、重组和增设。由于数理金融专业的培养目的是培养解决金融领域问题的人才,因此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造思路是立足原有金融学科,以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为导向,突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知识点关系的处理。基于这一构造思路,我们对数理金融专业设置三个核心课程群:金融基础课程群、量化金融课程群以及实证方法课程群。三者的关系在于金融基础课程群是基础,介绍金融领域的传统理论知识;量化金融课程群是核心,是区别传统金融学的关键,介绍现代金融理论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知识;实证方法课程群是手段,即如何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对量化金融课程群中所涉及知识点加以实现,并进而解决实际量化金融问题。金融学基础课程群和量化金融学课程群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学科和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进行构建。金融学基础课程群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量化金融学课程主要包括资产定价、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等。实证方法课程群是补充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由于数理金融专业对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没有过深的涉足,仅需要能加以灵活运用解决量化金融问题,因此精选了随机过程、金融计量学、金融数学软件等课程。

2核心课程群内课程知识点构建

虽然我们对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但是如果不对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构建;那么我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即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进行粗线条地归类、删减和增设,更细致的工作是如何对课程群的群内及群间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2.1以各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组织各课程群内知识点

课程群不是几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因此课程内容不再是按照原课程知识点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点的构架,选择与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相关的知识点,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知识点一起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首先减少诸多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根据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系统统筹规划,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构建,对具体课程知识点进行增、删、整、并;最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数和时间分配。

2.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的有效结合

数理金融专业的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数理金融相关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学生量化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在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过程中,应该紧扣实际案例,做到知识点的呈现与实际案例中问题解决有效结合。即,知识点的安排不是按照知识点的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以实际案例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知识点的筛选和安排,突出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知识点,并能对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知识点与案例紧密结合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鲜活性、立体性和形象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自身的逻辑体系;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对问题进行解剖,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在众多的知识点中选择恰当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这却是单纯知识点的传授所无法实现的。但是如果知识点的构建和习得过程中本身就是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的;那么在知识点的习得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应有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数理金融专业,特别是课程群中的重要知识点,一定要与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的引入、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引申来呈现知识点。

3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模式探讨

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模式也区别于单纯以知识传输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的灌输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实际相脱节,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针对现实性、综合性、复杂性极强的金融市场,我们提出了应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活动。

3.1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探究学习”,二是“合作教学”。“探究学习”是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哈佛大学举行纪念演讲会上提出的。认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去探究叙事,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展开学习。“合作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家威廉•格拉塞提出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充分相信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前提下,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则是“探究学习”和“合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概括成“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合作—总结、反思、评价—作业延伸”这样四个环节(顾锋娟,2009)。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总结、反思、评价环节提升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作业延伸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2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我们利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过程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以量化金融课程群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知识点为例子说明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改革,并且如何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模型)相关内容,该内容是量化金融课程群中“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课程中“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章节内的重点、难点,也是现资组合理论的精髓;但是由于理论性较强,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在学习后都不能加以实际应用。按照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按照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的过程进行设计,并利用excel对实证计算部分进行实现,使学生对Capm模型相关知识有一个立体化、形象化、系统化的认知,并能付诸实际应用。

3.2.1案例引入

首先以案例引入问题情景,某个投资者要进行投资万科这只股票,那么他需要思考投资万科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即引入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收益和风险。

3.2.2初步探讨

对万科股票过去一年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并将其与整个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对比,得到万科的风险大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万科在去年整个市场下跌的环境中下跌得更厉害。以数据的简单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引入到风险和收益的定量化的模型——Capm模型,即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excel的ln函数、average函数、stdev函数、拖曳功能等实现对万科和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日标准差、年化标准差等变量的计算。

3.2.3Capm模型的实证计算

以万科实际数据验证Capm模型,并通过对比Capm模型计算出的期望收益与万科过去一年的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得出Capm模型的核心知识点:市场只对风险资产的系统风险(贝塔值)进行补偿,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excel的covar函数进行贝塔值的计算,并利用万科实际数据和Capm模型计算出的差异,形象地阐述了虽然市场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但依然会给投资带来可能的损失。

3.2.4案例的总结和引申

总结案例,加深对Capm模型、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理解。最后引申到实际投资中,给出两个重要的政策建议。第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贝塔值;第二,如何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非系统风险的分散。

3.3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符合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

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定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知识点的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这一建设目标。(1)以投资者的投资思维过程出发组织该部分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等进行展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学习的思辨过程;(3)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立体、直观的感受;(4)用excel对计算过程进行实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4结束语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5

关键词:保理模式;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一、前言

由于农业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资信等级低、融资成本高等特点,农业中小企业因此难以得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当前我国投资体制不健全,缺少完备法律保护体制和政策扶持体质,农业中小企业又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同时,银行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农业中小企业亦难以得到银行融资资金支持,由此农业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本与其实际需求极不相符。这严重延缓了农业中小企业成长的脚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然而大多数农业中小企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存在于一个或者多个供应链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一个类型商品的供应链经过原材料的采购、中间产品及最后产品、产成品销售等环节,将产前供应商、产中的制造商、产后零售商组成一个供应链整体。在这个供应链整体中,有巨大优势的核心企业占强势地位,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在价格、交货、账期等条件要求极高。它们赊销上游中小企业的原材料,甚至要求农业中小企业在自己公司周边建厂,要求上游农业中小企业提前供货进仓、支付仓储费,而交货却从它们提货之日算起;对下游农业中小企业要求打款订货或预付款订货。特别是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为了追求零库存和及时供应,对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这些供应链失衡问题,连带着上下游配套农业企业大多数是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造成资金链非常紧张,长此以往,一旦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任何一方资金断链,按时供应和零库存不可能存在,整个供应链也随之瓦解。

现阶段,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多数服务供应链上的某一农业企业。然而,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生产--供应--销售”供应链中各农业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过程中,亟需银行提升贸易融资服务水准,“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整个供应链从核心企业着手,整个过程运用金融服务与产品,一方面,对于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会被给予资金,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处于上下游农业企业的购销行为将会加入银行的信用,有利于改善其谈判地位,增强农业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使供应链成员间的地位逐步平衡,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二、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内涵及业务流程

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以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正常商务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核心企业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承诺,农行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具有追索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包括农业中小企业申请、农行客户经理实地调查、审查审批及贷款发放等。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

1.农业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质押申请贷款

农业中小企业向农行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需提交能够证明应收账款合法、有效、不存在任何纠纷的材料,并确定借款金额、用途、担保方式、还款来源。

2.受理和调查

农行受理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后,农行客户经理实地调查销售合同和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应收帐款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贸易纠纷、债权债务是否可以抵消、销售合同是否禁止债权债务转让等事项。

3.审查审批

农行审查人员审查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否符合管理方法的规定,经农行审查人员审议后,又有权审批人审批。

4.发放贷款

农行与农业中小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权利质押合同》,在取得核心企业出具的承诺函后发放贷款。

5.偿还贷款

到还款日,核心企业将回款资金拨入农业中小企业在农行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用账户上,农行将贷款扣除,剩余回款资金由农业中小企业处置。

三、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

1.农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农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包括农业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恶化、涉及法律纠纷或诉讼、经营者信用意识不强、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大企业退货等原因产生的信贷风险。

2.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所处行业和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以及核心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恶化或重大不利产生的债务偿付风险等。

3.营运风险

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业务关系破裂或受损对贷款产生的风险。

四、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防控措施

1.严格控制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准入条件

农行严格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准入条件,做好对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帐龄结构分析,确定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质押率。

2.关注核心企业行业政策及其财务状况

农行应注重核心企业所处行业和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掌握其行业垄断性和周期性特点,加强对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分析,评定核心企业的资信等级评定。

3.定期分析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农行应对大小企业之间贸易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定期分析,高度关注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或受损的风险因素。当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关系解除或减弱时,及时收回或压缩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信用。

五、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优点

就农业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解决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了应收账款的资金使用率。农业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后,可以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固定资产的添加及生产产地的扩充等。农业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良好合作,稳定了自己的销售出路,也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进行融资确保流动资金的充足。核心企业在农业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提供了承诺担保函,确定金融机构有可追索权,这样确保农业中小企业得到信贷支持。

就核心企业而言,与农业中小企业的贸易来往稳定了企业的原材料来源,为企业接下来的加工、生产及销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核心企业通过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合同延缓货款的交付时间,为企业争取了资金时间成本进行原材料采购、资金投资、产成品的加工销售等。核心企业与农业中小企业贸易合作巩固了核心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性,为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

就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向农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仅可以加大金融机构银行卡的办理,开发新的业务种类,而且可以通过贷款发放获取利息收入。核心企业的承诺担保函确保银行的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具有对农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追索权,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六、总结

农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把农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及金融机构联系起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同时满足了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承诺担保函,不仅能确保农业中小企业得到贷款,而且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同时也稳定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农业银行的“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对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管理方法.农银发[2007]1052号.

[2]张金丽.淮安市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2015(03):233-235.

[3]周晓强.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金融,2012(08):36-37.

[4]樊雪志.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J].人民论坛,2011(09):69-70.

[5]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2011(11):110-113.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6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7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8

一、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简言之,高级管理人员即为金融机构的当家人,其基本职责是:“当家、理财、负责”。当家,即对金融机构各项事务的决策和全权处理;理财,即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统筹规划、精心安排;负责,即对金融机构的发展负责,对全体职工负责:可见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机构的重要程度。根据我们在监管中的理解,除了《办法》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等“硬件”,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政治上要进步: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必须具有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

(二)业务上要精通。高级管理人员既是本单位业务经营活动的决策者,又是金融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会、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金融业务,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三)作风上要廉洁。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己不正,焉能正人”。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时时记起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作风上是否廉洁,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行为,它直接维系着金融机构的成败和兴衰,它对基层和职工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党的宗旨;必须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凡事要出于公心。必须时时处处维护自己的良好的形象。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奉献与索取、公与私的关系,不为权所动、不为利所惑、不为名所恼。

(四)工作上要务实。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高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上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必须稳妥地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必须勤奋地工作和勇于开拓创新;必须模范地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经营业绩。

二、高级管理监管中应把握的几项原则

(一)参与而不干预的原则。要认识到,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管理与取消,不是代替金融机构考核和任命干部,而是一种监管手段,它本质上是行使认定权和否决权,是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广泛采用的一种必要的监管手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例行公事和全面干顶两种倾向,在充分尊重金融机构意见的前提下。做到严格审查,认真把关,将不适合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人拒之门外

(二)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讨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全过程管理,这就必须做静态审查、核准与动态监控、考核相结合二但在具体监管实践中仍存在注重对高级管理人员准人的监管而忽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跟踪监管的现象。而许多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发生的违规,违纪,违法而没有被查觉,只在被处罚的时候,才被发现尽管金融监管不是万能的,不能发现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所有行为,但至少说明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监管是必要的,这应成为今后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监管的重点之一、因此,要探索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全过程的监管方式、方法和思路

(三)对初次担任和已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内容有所侧重的原则对过去没有从事过高级管理人员工作而新任职的,不能过多地考核其工作业绩和领导能力,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其专业知识、工作经验、金融法律知识和是否具有公正、诚实、廉洁的品质及工作作风是否正派上;对过去己从事过高级管理人员工作而转任职或提拔的,要结合日常监管中所掌握的信息,重点考核其工作业绩、领导能力、是否遵守金融法律、法规等情况,同时还要考核其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三、高级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办法

(一)考核的办法在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工作中,根据具体考核工作的对象和所要实现的目的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来说,在目前考核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种:一是测评法由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目的、要求、内容制定出科学、详细的系列测评表,测评表既有细化了的考核内容又有与考核内容相适应的计分方法,测评表包括个人自评表,主管领导意见测评表,直属下级测评表,同级领导测评表,相关单位测评表等,考核小组把这一系列测评表发给相关人员让他们协助进行测评考核然后,把测评结果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加权平均,就能得出较为公正、客观的考核结论。二是谈话法:就是找被考核对象,被考核对象的主管领导、同事、直接下属,工作联系密切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谈话,了解被考核对象有关情况,淡话方式可以单人谈话方式,也叮以小组方式进行在实际考核工作中,这两种最常用的方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经常是混合使用,考核结果也往往是两种考核方式的综合结果

(二)考核的步骤二1.成立临时考核工作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事务,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核工作计划,制定考核工作程序,接受高级管理人员述职,核准考核工作结果2.述职:由被考核者向考核小组述职,同时吸收被考核者的直接下级和同级的有关人员参加,述职要采取书面的方式进行3评议:由被考核者述职后,考核组应组织民主评议、个别谈话,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一个谈话小组或几个小组,但每个小组不能少于二人,民主评议的方式可以采取面对面,也可以采取背靠背,但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4.测评:运用测评法,将系列测评表分别发给相关人员,进行测评考核,得出测评结果_5.评鉴:考核小组根据被考核者工作情况,民主评议情况,及民主测评情况,综合提出评鉴意见,并——目户尸记人《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征求意见书》6.反馈:考核小组将评鉴意见以谈话方式反馈给被考核者,提出其工作中的成绩,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被s-核者应在《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征求意见书》签署意见,被考核者对评鉴结如有异议,可以向考核小组提出或向其主管机关申述二7一审核:考核小组将评鉴结论。及被考核者的意见向主管或本行监管委员会报告后,将每个高管人员的考核情况记入高管人员业绩档案二8.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对考核结果确认为优秀和不称职人员,应建议金融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做进一步了解后,拿出使用和处理意见,反馈给监管当局

(三)考核的内容。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德,主要考核高管人员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考核其是否具备公正、诚实、廉洁的品质和正派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其个人品行生活方式变化、异常消费等情况进行必要调查能,主要考核高管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水平,是否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是否能够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勤,主要考核其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各项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各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及时、准确报送有关部门。绩、主要考核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经营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整体的提高、各项业务是否得到长足发展。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划清高管人员考核与组织人事考核的界限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与金融机构内部干部组织人事考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从考核的方法、步骤、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1.相同点:首先,两种考核所采取的方法基本相同,都是采取测评法、谈话法,或两种方法混合使用的基本形式:其次,两种考核所采取的步骤基本一致。2.不同点:两种考核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由于考核者的职责不同,决定了两种考核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金融机构系统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侧重点在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金融监管当局侧重点在执行内控制度和工作业绩方面。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9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热情一直很高。如2005年1月到4月,通过增发新股方式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有:宝钢股份,增发a股50亿股;浦发银行,增发a股7亿股;申能股份,增发a股2亿股;新兴铸管,增发a股12亿股等。通过发行可转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有:招商地产,发行可转债165亿元;韶钢松山,发行可转债1538亿元。仅上述6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额就突破了200亿元。

理论上,大量的再融资资金流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企业应愈来愈强盛。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并未将再融资资金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是滥用再融资资金,致使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造成闲置浪费,企业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实施过再融资的645家上市公司中,先后有59家戴上St帽子,有55家年底出现亏损;而且,融资金额在前3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14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再融资后出现显著下滑,有的甚至出现负值。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再融资目的不明确。我国上市公司非常“珍惜”再融资资格,只要具备了再融资条件就绝不舍弃,即使在资金用途不明确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如有的上市公司事先并未确定投资计划,有的虽已确立拟投资项目,但并未对项目所需资金进行充分论证。为了充分利用再融资资格,上市公司会为只需投入1000万的项目募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等再融资资金到位后,大量资金因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被闲置,有的成为长期银行存款,有的被投资于国债,有的用于委托理财,有的被匆忙投资于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的项目。如电广传媒的国际会展中心累计投资达7亿元之多,每年亏损数千万元,并逐年增长,短期内很难扭转巨额亏损的局面。上市公司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还大举融资,说明公司资金运作能力差。这种为了圈钱而圈钱的畸形再融资行为不仅滥用了投资者的信任,也扭曲了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

(二)投资项目选择不当。投资项目的选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投资项目能为企业培育新的核心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差的投资项目则可能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上市公司只看到产品眼前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味追求生产规模扩张,将再融资资金投资于原有产业上的原有产品。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当新项目投入运营时,所生产的产品已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巨额投资带给企业的是长久难以弥补的亏损。如四川长虹于1997年配股募集资金229892万元,用于扩大大屏幕彩电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其中,主要项目“红太阳一号”工程投入资金达127468万元,目标是到1999年彩电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台,成为世界第三大彩电生产基地。这次纯规模扩张性投资使四川长虹很快陷入财务困境,大量彩电库存积压,公司被迫于1998年4月、1999年4月、2000年5月、2001年2月四次大幅度降价倾销,使彩电行业迅速进入微利时代,全行业的平均利润降至2%~3%。显然,除了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选择失当,加速企业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上市公司投资项目选择应倾向于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和技术改造项目,注重企业核心技术的培育,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使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三)再融资资金转移。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是通过母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后,将剩余优良资产包装上市的。只拥有不良资产的母公司经营艰难,财务状况每况愈下,而被母公司精心包装出来的上市公司自然有责任“资助”母公司。于是,上市公司便成了母公司在证券市场圈钱的工具。再融资资金到账后,上市公司并未按照融资说明中所承诺的,将资金投入到所谓的项目中去,而是将资金有计划地转移到母公司名下,以弥补母公司巨大的亏空。这样,再融资募集到的资金自然无法产生实质性经济效益。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与核心能力的培育

所谓能力,是指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竞争力则是企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能力,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竞争力和能力代表了企业不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1980年,普劳哈拉德(prahalad)和哈梅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笔者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能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的特殊能力,独特性和价值优越性是其突出特征。如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产品小型化能力;微软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不断开发更新更强操作平台;海尔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广告销售和售后服务。核心能力能使企业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拥有竞争优势的源泉。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分拆上市、联营等资本运营方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对企业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价值链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再融资从以下几方面培育其核心能力:

(一)资产重组。资产重组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捷径。企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自身的积累,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形式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超常规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再融资也就成为企业资产重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J·斯蒂格勒在研究美国著名大企业发展的特点后发现,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应用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如l998年7月3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以43亿马克(约合246亿美元)的价格签约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实现了强弱联合。这笔交易使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拥有了劳斯莱斯公司创造的、同行难以企及的汽车制造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汽车的驱动力、减噪和安全舒适性方面,大大缩短了大众汽车公司的开发周期,压缩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时间,而且轻松赢得了劳斯莱斯的声誉,企业竞争力迅速得到提升。国内企业资产重组的成功案例也举不胜举,如从2006年1月开始,中国铝业紧紧围绕其“一体化”和“大有色”战略目标展开一系列并购活动,先后共出资54亿元收购包括上海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在内的铜业企业,斥资约20亿元收购或参股河南中迈、抚顺铝业、焦作万方、遵义铝业、华宇铝电、华西铝业、华鹭铝业、连城铝业等8家铝业企业。通过并购,中国铝业强化了主业,形成较为完整的铝业生产链,并向铝业之外的有色金属行业进行大规模扩张,使其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又如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1月以4亿欧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2006年10月,又全资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取得罗地亚公司有机硅业务的专利技术、生产装置和销售渠道等。并购之后,蓝星集团有机硅单体年生产能力达到42万吨,跻身为世界第三。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是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条件。但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要求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前期技术或产品开发,开发成功后,还需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市场推广,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企业如果缺乏资金,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如2004年在中关村引发热议的“胡晖现象”,就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资金的强烈需求。留美博士胡晖于2002年6月回国创业,在中关村投资15万美元创办海纳维盛公司,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之后多方寻求投资者开拓国内市场却无人问津,公司因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濒临倒闭。2004年2月,胡晖的海纳维盛公司被美国威泰尔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由此,海纳维盛公司起死回生,拥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同时也使该项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胡晖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两年内增值120倍,创造了国内企业高增长的奇迹。应该说,这个奇迹是科技创新和企业成功再融资共同创造的。再融资资金挽救了胡晖的公司和他的新技术。如果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投资项目选择上,能选择像胡晖公司这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仅内部提高上市公司本身的资金使用效益,而且能使我国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避免我国的优势技术流失海外。

(三)塑造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广告策划人,曾获全国电视广告银奖的李光斗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如奥康集团2003年投资10亿元巨资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并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GeoX合作,开创出我国制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模式,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为企业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打下基础。2006年1月23日,英博啤酒集团宣布收购福建省最大啤酒企业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总额达5886亿元,预计全部收购将于2007年底完成。此次交易完成后,英博啤酒集团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商之一,并形成从华东到华南完整的市场版图。英博对雪津的收购,意味着啤酒市场又一轮品牌整合将逐渐展开。我国很多企业,如海尔、恒源祥、格兰仕等,都曾花大力气塑造品牌形象,并且实现了以无形资产调动有形资产的效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当然,一个著名品牌的产生通常需要大范围的持续广告宣传和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将再融资资金用于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然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过程,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丰田、海尔、SonY等企业都是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J·弗雷德·威斯顿:《并购的艺术融资与再融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费明胜、水家耀:《核心能力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秘》,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艾丰:《品牌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人民论坛》2005年第4期。

[6]宗庆后:《企业持续增长的秘密》,《北大商业评论》2004年第10期。

[7]向晖等:《a股市场再融资使用效率研究》,《证券时报》2001年10月27日。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并参照国际上对银行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法规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二是各银行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行向中国银监会报批制或备案制,以保证有关金融法规要求的协同性、一致性;三是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提前出台有关的法规,使新业务从市场准人的那一天就能够规范运作,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四是针对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金融犯罪技术含量高、隐蔽化的趋势,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电子金融技术操作的规程;五是加强与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在法律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衔接执法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技术措施

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拓展了风险范畴。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银行业监管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监管的有效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较大、市场准人监管不够规范、审慎性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持续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信息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尚存在问题、监管者权威性不强、跨境监管的能力不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