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就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1:06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这一问题。北京作为国内高校集中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备受各方关注。因此,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影响的作用机理,调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影响的实际情况,探索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影响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作用机理

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这种影响既有宏观意义上的决定作用,也有微观意义上的结构问题;既有危机带来的负效应,也有使矛盾变为动力的正效应。

金融危机加剧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传统的经济理论表明,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正相关联系。按照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一致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经济衰退与失业伴生的经济事实就反证了这一结论。而根据奥肯定律,若一年实际Gnp增长率超过潜在Gnp增长率的2.5%,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金融危机给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当程度上的冲击,但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只是起到了加剧作用。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到2003年在校大学生已占同龄人数的15%。相比之下,可供就业的岗位却没有相应地大幅度增加。而且,近几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与裁员,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降低。这都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

就业危机反映了市场的供需矛盾。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对比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供给数量激增导致供求总量失衡的结果,同时需求变动引起的供求结构失衡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是使就业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此形势下,用人单位将会相应提高用人要求,甚至降低待遇标准,从而给就业期望值较高的大学生带来就业难问题。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因素。这表现为产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专业类型结构、用人单位性质结构和地区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失衡。

供需矛盾增强了主体的变革动力。大学生就业难会给就业市场的主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其父母辈一般都经历了“”,未能接受充分的高等教育,且承受了“”和当代“下岗运动”两次就业挫折;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在面临就业危机的同时还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业歧视”现象将愈演愈烈,拉动“内需”政策将进一步受阻。大学生就业危机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庸俗化,甚至可能破坏社会和谐。从高校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难影响高校招生吸引力,导致新招生源质量下降;降低高校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加剧高校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教育资源的外流,使高校处于不利的国际竞争地位。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个人继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不论哪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都意味着他们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闲置浪费和他们的收入减少,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可能使得一部分人不仅缺乏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甚至缺乏投资中等教育的积极性。上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必然会激发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种主体采取变革措施。

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

经济方面的全国普遍影响与区域比较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对不同经济体的冲击程度会因为这些经济体的不同区域特点而有所不同。北京地区总部经济发达,区域资金充裕,产业构成已经进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具备鲜明特点,具备较强的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从金融功能破坏与危机传导的流动性视角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在北京地区,正规性金融供给充分,市场流动性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体上同样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趋势,但情况好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大企业集团众多,而企业集团,尤其是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在信贷市场往往处于买方地位,较容易得到足够的信贷供给,因此,北京地区企业获取流动性能力强于江浙等地。从经济结构差异与危机传导的产业构成视角分析,危机对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直接冲击最为严重,北京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大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整体而言,由于最先受到危机冲击的第二产业占比较低,整体经济受到危机直接冲击较弱。

就业方面的数量基本持平与质量实际下降。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劳动密集型的城镇集体经济比重较小,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不到3%,低于全国近6%的水平,因此受到危机的冲击较小。其次,第三产业发达,受冲击的程度弱于第二产业,人员失业压力相对较弱,还可以吸纳较多的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人员。因此,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3季度、4季度和2009年1季度,北京地区从业人员季度环比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情况。但据由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明显低于2007届本科毕业生。

供需方面的结构需求差异与有效供给不足。从北京高校毕业生培养去向来看,主要是以北京为主而面向全国。而全国的人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供求矛盾。从学历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增长较快,对本科生需求在保持平稳中缓慢递增,而对专科生的需求则呈大幅下降趋势;从专业类型来看,历年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信息与电子类、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等,其需求往往占总需求数三成多;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用人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80%左右,需求量增长也是最快的,但历年都有6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主体方面难以承受之重与随机应变之轻。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方主体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国家和政府“难”中开“路”,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用人单位化“危”为“机”,积极创造就业机会;高校“优”中创“新”,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大学毕业生“争”中获“胜”,增强就业能力。以政府为例,北京市出台了15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以缓解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包括应届生升学扩招上万人,两千毕业生进社区上岗,参与重大科研可落户,困难学生可领求职补贴,京籍生创业享贷款贴息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长期性,解决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调动各个环节来进行缓解和疏通。

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影响的对策建议

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责无旁贷,高校任重道远,毕业生利益攸关,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政府发展经济、调整结构、改善环境要多管齐下。首先,要推动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内需,发展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基层公益性岗位,比如适合大学生从事的村干部岗位、社区干部和服务人员。其次,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就业空间;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健全的就业保障。政府必须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金融危机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冲击,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受到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学生、学校以及家长们心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怎样能让大学生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表现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1]。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实质上反映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换句话说,就是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规划不明确,盲目跟从先就业再择业,跳槽率也增大更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感。

为了更加客观、普遍并科学的了解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现状情况,笔者以在校大学生与就业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途径,为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合理就业提出有效建议,也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参考意见,为我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

一、金融危机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规模空前庞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虽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2]。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二)依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

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找工作难而被迫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来缓解就业问题,但上岗后暴露出所选岗位与自己兴趣不符,工作内容繁重而薪资又少的问题,大学生频频跳槽,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三)热门专业的人才需求剧减

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热门”专业学生要准备跨专业就业,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放弃“热门”,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难。

(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动手能力比较低,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导致企业在人才的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五)金融危机后,部分大学生通过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出路缓解就业压力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研究生入学条件放宽政策缓解就业压力,而这些研究生如今也要继续赶上2011年的就业大潮。

二、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教育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而是沿着传统的体制进行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背离,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

(二)高校扩招的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随着以往毕业生人数的囤积,加上一些院校的未就业的毕业生,各个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措施不力

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着眼于学校的就业率,很少关注实际问题,难以从企业需求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学校并未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工作实习提供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工作阅历。

(四)大学生“白菜价”

某些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也让大学生难以接受。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一味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五)毕业生的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多次“跳槽”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4]。

三、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根据调查结果,不少大学生已经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值得欣慰,但仍需达成更多共识。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5]。

其二,提高专业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大学的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其三,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平庸的大学生大都相似,出色的却各有其亮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培养一技之长,提高交际能力[6]。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其四,大学生应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确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从而有充分的时间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充分准备避免盲从。抛开先就业再择业的错误观念,充分客观的审视自己,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五,针对大学生动手能力欠缺问题,大学生应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实习交流机会。另外,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持鼓励态度,然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创业失败率较大,建议先就业积累足够的经验再进行创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其一,高校人才教育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均作出努力。首先,大学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之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高校都进行了不少改革,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然而只流于表面形式,具体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

(三)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企业招聘工作中某些观念的改善

企业应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给予大学生同等机会,消除性别歧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对待。完善企业用人政策,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企业应对大学生多份信任,增加薪酬待遇,提高大学生对初份工作的满意度,也减少大学生跳槽率。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注重大学生的可塑性与潜在能力,抛开专业界限,抛开学位学历的区别对待。不应强求大学教育直接为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针对不同岗位,应设立不同的招聘方式,不能盲目跟从群面等管培生的招聘方式,以免错失优秀的生源。

四、对我校学生的就业建议

1.选专业不在热冷,应重视发展前景;并不是说选的是热门专业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

2.学好专业知识。在能力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学习成绩逐渐被同学们忽视,这就使得大学学历含金量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

3.培养特长,自信择业。当选择了自己所熟悉、擅长的、感兴趣的职位,可以做的更好,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4.时刻保持自信,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在求职过程中挫折而失去信心。理性的看待就业问题,寻找个性化突破,使自己亮点得最大化。

5.在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前提下,出去找些兼职和实习工作,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结语

大学的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就业观也随之改变。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7]。

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学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最直接的服务渠道。

此外,大学生要注意不断培养自身的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这样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才会具有持续的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辛丹丹.浅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财经界(下半月),2006,(12).

[2]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变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3]陈啸.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7,(03).

[4]罗明忠.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来自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5]郑伟,刘伟,段美燕.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7,(3).

[6]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7.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最新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另有数据显示,2008年未就业大学生有168万,再加上今年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78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大学生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就业岗位却在减少,这种增减现象,反映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金融危机使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冲击,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已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求的结构矛盾长期存在。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降低了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与此对应的是企业裁员和就业岗位的减少。青岛和威海两市地处环渤海地区,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较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两地主要出口企业遭受重创,纷纷缩减规模或减少人员招聘,同时两地的外资企业或撤资外逃、或纷纷裁员自保,2009年末我们调查了青岛市几所高校及人才市场举办的几次大型招聘会,对比分析发现09年进场单位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提供的岗位也随之相应的减少,这无疑给两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随着两地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相对往年又增多,2009年山东省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总量为45.8万人,比去年增加4.0%,仍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可见两地2009年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素质、技能与用人单位所需不相吻合

职业能力是就业者必备的素质和技能,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应聘者工作绩效的高低。在青岛海尔路招聘会现场,我们明显发现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实践经历或实习经历的看重,据了解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选择以高学历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而不是以素质能力等综合实力考察,另外金融危机也让企业更多的注重应聘者心理素质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企业用人门槛进一步提高,但参与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多是本科学士学位,在学历上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当前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许多大学生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接受与培养,且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培养结构存在头重脚轻的失衡现象。虽然几所高校都积极估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是相关实习工作,并为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比例相当小,据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青威主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平均占同期毕业生总人数不到30%,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实践或实习人数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低,与企业的要求不相吻合;

三、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1)对就业岗位存在着过高的心理期望。学生的观念仍未转变,存在着传统的“精英”思想和“特权”理念,特别是所调查的几所院校均是一本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即存在着择业的优势自负心理,在择业时往往选择倾向于较高报酬的企业。(2)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a.自我认识不高,多数大学生高估自己能力。B.择业单过程中,因未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C.就业信息渠道相对狭窄,不能获得足够的职业信,对企业目标的择取能力还不强,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导致就业的失败。D.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兴起,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大都有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但80%的高校学生在高校期间没有参与就业指导或是自我明确的职业规划,有17.8%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一种最初的、简单的职业思考而已。仅有2.2%的学生(多集中在高年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认真的规划,而大一、大二的学生绝大部分仍未考虑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竞争意识。

2.对策及建议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就业领域特殊的群体,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他们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但缺少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自身预期非理性化。在金融危机和现在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指导对策:

3.继续强化政府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1)政府继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出台针对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政策,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时期提供了政策条件。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政府在及时出台政策的同时应从长远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更大发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基本拉动作用,总之,解决就业最好的出路是发展经济。

4.高校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应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

(1)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应及时转变角色,更好的发挥就业引导作用,建议学校尽早举办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主动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据我们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几所学校均设置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工作处,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或是与各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在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也应及时解释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如通过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会、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宣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观,就不会出现大批“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的现象。

(3)从学科结构上看,高校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拓宽、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专业和特色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5.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自己要认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需求。作为应届毕业生,正准备踏入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大多只体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缺少实际的经验,对薪酬的要求往往也是不切实际,作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新手,大学毕业生实际上需要公司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实际上只要毕业生们能够合理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比如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等,降低薪酬的期望值,怀着学习和积攒经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情况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关系重大的社会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单靠政府、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任何一方都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参考文献:

[1]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管理研究.职业时空.2010.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院校;就业心态;调查研究

1、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此次危机迅速蔓延到了全球多个国家,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之一,我国也遭受了严重影响。此次危机中,国内外资企业纷纷压缩了新员工招聘计划和数量,或者直接关闭部分办事机构和分公司,以压缩人力资源成本应对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仅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企业员工就业机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了明显影响。此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国许多贸易企业订单量显著下降,使得这类企业直接面临关门倒闭的危险,这严重打压了国内人才市场需求,加剧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度。

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但是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根据国家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为610万人。加上上一年未能成功就业的100万毕业生,总共有710万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2009年要保证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的目标,但是即使顺利完成这个工作目标也将有80多万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要继续与2010届毕业生pK就业机会。高职学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其教育层次更低,但是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同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道路,突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调查问卷由九道问答题组成,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就业时考虑因素进行了解,例如工作岗位待遇、工作城市区域、公司所处行业、影响就业选择因素、岗位信息获取、个人职业规划、对工作稳定性态度、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对入职后培训机会考虑等。通过设置上述几方面问题,可以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2.1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估计

从受访者对就业前景的估计可以了解其的就业压力大小,也可以对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侧面了解。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受访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的居多。一共8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7.11%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未来就业很担心,有447人表示“比较担心”,有385人表示“十分担心”。超过90%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表示不乐观,这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相一致的。连许多知名院校毕业生也在不断下调就业预期,并出现了研究生抢本科生、本科生抢大专生和高职生工作岗位的情况,这无形中增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2.2高职学生对择业区域的选择

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东南沿海省份、本地和返乡三种,分别占比为33.3%、25.29%和22.76%。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是理想的就业区域。同时,普遍认为这类地区竞争十分激烈。选择本地就业的高职学生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个是家乡所在省会城市,自己比较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圈子中;另一个是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具有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选择回乡工作的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区域择业区别,他们大多希望利用家庭社会关系来寻找就业机会。同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一样,高职院校学生都不愿意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认为这会限制个人职业成长。

2.3高职学生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

本文在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择业单位性质偏好时发现,高职院校对就业单位性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例如有364名受访者表示倾向于在政府部门就业,占比38.16%;有291名受访者表示希望在事业单位就业,占比为30.91%。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政府事业机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首选单位,从中可以看出工作稳定、工资待遇好是高职院校学生择业最关心的方面。

3、高职学生对就业途径及获得就业信息

3.1高职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的看法

在回答“是否接受工资待遇好,但是危险性高的工作?”时,有537名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有417名受访者认为不可接受,从中可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工资收入比较在意,愿意为了追求高工资承受一定的职业风险。而对于稳定性较低的工作,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频频换工作的主要因素。高职学生社会经历相对简单,在金钱物质条件面前容易失去准确的判断力,这也是导致他们职业观念存在某些偏颇的主要因素。

3.2高职学生对继续深造的态度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中最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要扭转这种不利就业局面,很多高职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学习来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学制年限一般为3年制,许多毕业生年龄不足20周岁,这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机会深造。本文在调查过程中,有347名受访者表示希望参加“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占比为36.72%,说明超过三成的高职学生希望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这其中有155人已经着手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这部分学生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强烈的继续学习动力。有346名受访者选择“不想继续学习深造”。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在回答“是否希望继续深造”这个问题时,高职学生的意见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给予区别性对待。

4对策探讨

4.1积极拓宽高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络和学校就业中心网站获取就业信息,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很少有学生尝试利用其它就业信息资源。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提高获取最新就业信息的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要促使学生意识到就业信息获取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就业竞争与同学团结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和交流。

4.2实现全程就业教育与指导

高职教育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的就业服务。高职新生一入学,就要学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一年级新生必须要接受职业观念教育,养成良好的就业思维;在二年级,学生要了解所学知识与将来就业岗位的联系性,树立争取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促使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合理规划职业目标;在三年级,要为学生开设就业政策、技巧和心理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4.3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虽然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将来就业方面的能动性在不断提高,但是高职院校依然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要发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当中来,群策群力,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尽量将各大主要就业信息渠道纳入到学生就业信息网站,为学生提供一手准确的就业信息;高职院校之间要加强合作,通过校园网络互连、成立院校就业联盟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友社会信息资源,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全的就业信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通过开展定向培养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就业概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将其视为影响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来对待,不断强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会,为广大高职毕业生铺设一条广阔的就业大道。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5

金融数学专业简介金融数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数学与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初步掌握使用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进行经济、金融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解决公司财务管理,证券组合分析,投资项目评估,保险精算等金融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能力。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并接受严格数理金融思维训练,具备运用数学金融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严格科学思维训练,能凭借坚实的数学基础和金融基础,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金融产品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

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现在存在着全球性高素质金融数学家的短缺,因此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数据分析师、管理培训生、数据分析经理、金融工程师、交易员、软件工程师、分析师、数据分析专员、精算师、产品经理、期货交易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等。绝大部分的金融数学家为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工作。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计算机软件;

5、外包服务;

6、其他行业;

7、保险;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6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培养金融人才的时候要考虑到现阶段及将来一段时间内金融机构所需要人才的特点,因此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等。在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与盐城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共同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就是根据数十家金融机构对人才需要和招聘情况进行培训的。

1.1对金融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金融(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市场开拓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金融投资分析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货币银行学、证劵投资学、保险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心理和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能够有前瞻性,有决断的投资胆识、良好的营销心理素质、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1.2金融机构招聘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商业银行的网络化到来,一线银行营业部出现了诸如“网络导购员”、“电子银行柜员”等新岗位,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出现则要求银行配备大量的“基层一线”话务员,技能训练,如点钞技能、客户关系管理、理财咨询等。一线的证券公司营业部招聘的工作岗位往往是证券经纪营销岗位、客户理财岗位、投资分析岗位。在实践过程中工作岗位往往具有综合性,对金融人才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就需要营销人员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对在投资分析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客户理财人员就需要具备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投资分析能力;对证劵投资分析和投行业务人才就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分析能力。金融专业要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经营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

2金融法学教学内容探讨

2.1教学课程要有针对性

根据人才培养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要重新组织安排,分基础性的章节、专业性的章节和备选性的章节。基础性的章节强调通用知识和技能,比如金融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等。这就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熟悉内容,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专业性的章节需要按照实际操作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编排,一般相对专业的知识需要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商业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证劵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信托法律制度、金融担保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和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等。在备选性的章节的课程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教学内容,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货币管理和货币政策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等。

2.2合理调整金融法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关系

在指导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本着基本原则进行,就是要把金融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关系进行合理规划。集体要求就是基础性的章节原理和理论只需占到总课时的25%就可以,而作为备选性的章节教学内容,尽量采取引导自学的教学方式,应占到总课时的15%,而专业性的章节教学内容多而且重要,要增加各种实训手段,应占到总教学课时的60%。

3金融法学合理教学方式探讨

3.1可以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机组合

在金融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案例讲解模式,可采用课程实训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实训和专业特色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采用金融案例教学和软件模拟,通过案例评析,或进行操作软件的阶段性模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程序等常识性的知识,课程实训目标比较单一,针对性强,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效果能即时体现。专业特色实训属于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结合金融专业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的训练。可按照金融流程中的不同岗位特点,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里进行实习,通过实践与自已的职业能力挂钩,既可以巩固所学的金融法知识,也可以打通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通道。

3.2深化案例教学,采用参与式模式教学

金融法学的案例编写一定要真实可信,关注每个知识点的细节,讲具体案例的同时也要生动,不能只是罗列一堆事例、数据。采用真实案例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与所学的金融法知识相切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地对待案例,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些事例和数据。采取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是深化案例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案例如果仅仅是由老师讲评,学生在听,没有互动,则达不到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可提倡学生来思考和分析,老师来做点评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会自觉地思考、运用自己所学习的金融法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自觉关注金融法新的发展动向,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金融法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

3.3加强金融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相衔接

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和实践单位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由实践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者辅导员。教师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时,还可以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金融学研究课题,由辅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该课题的研究,这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参与到实践中,能够深入了解系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金融法学的专业水平。

4结语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7

关键词:金融集聚;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相关的金融业应该以更高的水平来适应和支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某个区域发展,逐步形成金融集聚地,如纽约、伦敦、东京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集聚程度的增加,社会各界对金融集聚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出现了金融地理学、区域金融学等理论。而将研究重点侧重于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分析的过程中,国外学者将研究的侧重点集中于研究金融产业组织问题,或者重点研究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产业角度研究金融产业的属性、含义等。而国内的学者大多数学者将对金融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集中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论文结合2001-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而促使金融集聚程度加深的同时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理论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金融产业进行的定量分析较少,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及体系;第二,研究范围相对局限,要么是以国外的金融产业为研究对象,要么是以国内发展较迅速地区的金融产业为研究对象,相对来说对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第三,将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结合的分析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全国各省市的层面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市金融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比较和聚类分析,进而得出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二、指标选取

在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2013年的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在表示金融集聚程度时,主要采用区位熵进行测量。所谓的区位熵又称为专业化系数。区位熵的表达式定义为:LQ=pki/pipk/p,其中pki表示某地区金融产业值,即金融产量,pi表示该地区生产总产值,pk表示全国金融产值,p表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其比值大于1,代表金融集聚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金融集聚化程度较弱。

在描述金融产业竞争力时所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X1;第二,金融机构年贷款总额X2;第三,金融机构年存款余额X3;第四,保险费收入X4;第五,上市公司的数量X5;第六,证券市场年交易量X6;第七,地区财政收入X7;第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8;第九,金融效率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在衡量金融产业效率竞争力时主要采取三个相对值,即:金融相关率X9、金融贡献率X10以及保险深度X11;第十,外商直接投资额X12。

所选指标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各省市金融年鉴。

三、实证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描述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处理。所谓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为一组新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综合指标,它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内部结。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本文采用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代入各省市2001年数据,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Kmo统计量等于0.78,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说明本文中的数据比较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将所有大于1的特征根,显示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显示有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分别是7.34、2.568。其累积方差贡献已达到82.562%,这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原始变量的82.562%的方差,即包含了数据中的绝大多数信息。本文提取因子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的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相关系数矩阵,并且进行旋转,进而使因子模型更加明显。在对矩阵进行旋转之后,各因子所包含的指标主要如下表所示:

因子F1在地区财政收入X7、金融机构年贷款总额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8、金融机构年存款余额X3、金融产业增加值X1、外商直接投资额X12、保险费收入X4、上市公司的数量X5、证券市场年交易量X6有较大载荷。

因子F2在金融贡献率X10、金融相关率X9、保险深度X11有较大载荷。

根据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如下表所示:

结果显示:自变量X和控制变量X12都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p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研究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现将中国各省市按照传统的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广西、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各个地区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人力资本存量与东部地区金融产业竞争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人力资本存量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存量所起到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科技水平、个人消费需求与东部地区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相对不显著;就中部地区而言,只有科技水平与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相对显著,但是科技水平的发展并不能促进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西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存量与地区金融产业竞争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促进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全局、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为止,金融产业集聚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甚至,人力资本存量、科技水平、个人消费水平等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都不是很明显,因此应该大力发展金融业,进而提升整个金融产业的竞争力,最后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浅谈金融企业竞争力的统计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刘元元.公司治理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提升[J].管理现代化,2004.

[3]刘军,黄解宇,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

[4]陈文锋,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

[5]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8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Boethel和Dimock早在1999年就指出:随着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成为结构主义学习方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电子表格因其强大的运算及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三、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细察表1,不难发现,某些金融分析技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子表格功能,采用VBa语言能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金融问题。此外,相比课堂部分,项目考察更为重要,其答案也是多维的。鉴于学生对电子表格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项目中的最低要求将不包含VBa系统,只要求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至于项目中的一些可选部分,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9

[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45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能够实现跨期的应用,能够建立起宏观经济的模型,而且能够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评价,从投资、就业等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分析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DSGe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是在微观层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经济危机没有爆发之前,在建立DSGe模型时是不会考虑到金融因素的,在古典范式的影响下,货币和金融形成一个整体。

1考虑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的基本建设方法

11考虑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建模

通过对金融加速器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基本结构下,分析信息存在的不对称问题,然后分析信贷市场上产生的摩擦问题,这些情况就会导致内源融资规模比较小,出现外部融资溢价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企业在投资中需要考虑的是其资产的负债情况,如果企业的资本流动情况比较好,而且具有较多的资产净值,那么,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就能够具有较多的抵押物,能够在融资时降低成本。如果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资产的净值也会发生波动,这时,这种不利影响会在市场的影响下加剧,对企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这就是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能够对企业的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货币的形式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当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投资者可以借助等待机制提高自身的融资规模。

12考虑抵押物约束机制进行DSGe的建模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信贷周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抵押物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价格波动,在抵押物的约束下,抵押物的数量直接会影响到借款的行为,如果抵押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财富净值的下降,企业就应该减少自身的投资规模,企业投资的下降势必会导致企业的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抵押物的价格下跌。如果抵押物的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那么企业就会面临信贷的危机,其必须减少投资,由此,企业出现了信贷周期的问题。

抵押物的约束机制与金融加速器机制有相似的地方,其都是对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而且通过信贷市场的作用使对企业的冲击加大,但是,抵押物约束机制与金融加速器机制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企业的财富净值增长,企业的贷款限制也会减少,而金融加速器是通过外部融资溢价的方式。在抵押物约束机制的影响下,贷款的限制是具有执行力的,在进行DSGe建模时,要充分分析抵押物价格的变动对经济效应产生的影响。在对抵押物约束机制进行探究时,一般是建立均衡模型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分析抵押物价格的波动和消费者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DSGe模型的过程中,运用抵押物约束机制,分析人的特性,通过对耐心家庭和非耐心家庭的分析,确定抵押物的性质。

13考虑银行资本机制进行DSGe建模

在传统的观念中,实现金融建模,首先是对信贷的需求进行分析,实际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金融加速器机制和抵押物的机制上建立DSGe模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一般都是考虑到银行的资本机制进行DSGe的建模。在对一个结构化清晰地银行部门进行框架的均衡分析,能够实现对银行行为的约束,而且还能够了解金融整合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银行的资本路径,建立DSGe模型,需要分析银行的借贷的要求,如果银行没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那么,其要增加资本就需要对收益的积累,所以,银行就要通过增加收入的方法来实现。

如果是在金融摩擦的基础上建立的DSGe框架,就要分析经济的波动对信贷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这一模型的建立中,当企业和家庭向银行所要贷款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考虑到资本的比率,确保经济周期不会对银行的资本产生波动。

2对DSGe金融建模当前进展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通过整体的分析,对金融危机后的金融部门的DSGe模型的建立进行分析,分析了金融因素的影响,从而能够借助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完善认识。与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进行比较,在金融危机后进行DSGe建模时,都会将一个具体的金融部门引入,形成一个结构化的体系,从建模的方式来看,金融危机后,DSGe模型由三方转向四方,由原来的家庭、政府和企业模式转变成家庭、金融部门、政府和企业。金融部门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部门在DSGe结构中体现,这说明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21金融部门的引入能够完善DSGe模型建立的普适性

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金融部门能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而且能够将经济总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的分析,所以,以金融因素为基础的DSGe模型能够对宏观变量进行充分的解释,而且还能够分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主要的影响。在对传统的DSGe模型进行建立的基础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入时间维度的风险预测,这样就能够防范风险,对金融部门的周期性的运作进行分析,能够对宏观经济变动产生的实质性冲击进行分析。

22金融部门的引入方式能够通过建立独立的模型来实现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建立的DSGe模型一般都是通过对企业和家庭的金融约束来实现的,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金融因素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DSGe建模中进行充分地考虑,而且,其能够进行模块化的处理,能够通过分析资产的负债情况使DSGe得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的情况,考虑到金融变量这个因素,能够对金融的风险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对金融部门建模的时候,应该分析家庭与银行的关系,分析企业与银行的关系。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实现良好的传导效果。

23通过对银行资本机制的分析能够对DSGe模型的建立进行政策的模拟

现在,金融部门已经逐步实现了标准化的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在对银行资本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将很多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建模中来。通过对银行资本机制的分析,通过分析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周期的形成过程中,银行资本的作用。而且,银行的资本来源的分析能够与金融加速器机制统一起来,从而使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得完善。在对模型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分析银行的资本来源,从而对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银行的负债情况,然后分析资本的传导情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而且,DSGe模型还能够分析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对信贷市场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减少金融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经济的不利影响。

3结论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对主流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DSGe模型,能够对经济情况作出最基本的评价,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模型就不能充分展现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需要对金融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应该将金融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勇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3(8):127-136

[2]马勇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J].世界经济,2013(7):68-92

[3]何怡瑶,潘士远DSGe模型下的金融约束、土地市场与经济波动: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4(8):32-39,155

[4]单畅金融中介和金融摩擦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最新研究进展综述[J].上海金融,2014(11):48-54,64

金融学就业分析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48-02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学习已突破书本和课堂的有形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拓展延伸。这就要求教学资料存储于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高职教育更是如此,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提供大量素材供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学习,由于金融专业的特点,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尤为必要。

一、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金融专业涉及面。金融专业涵盖面广泛,一切资金融通及其衍生行为都可纳入其中,涉及业务范围广,所包含的业务也几乎涉及到了金融的各项业务,甚至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涉及的行业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广义金融行业,每个细分行业在具有共性的同时都有其特性。因此金融专业学科方向包含众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涉及必要的人文素质提升课程。涉及如此之广的经济社会因素,不是哪门学科建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内含广泛的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和分析资料。

由于金融专业涉及面较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银行业务特别感兴趣,有些专注于证券业务或保险业务,有些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有热情。因此可通过教学资源库提供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教学资源库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更好地组织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由于金融专业具有实践教学条件要求高,实践教学资料有些具有私密性,实践操作具有风险性,实践场地能容纳学生较少等特点,往往导致实践教学比例不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常常脱离金融专业实践操作,而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就地方院校的现实条件而言很难办到。行业特点导致即使是院校教师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和行业发展前沿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成了理论的堆砌,无法从实践角度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和拓展。

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同时开展仿真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可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可通过与金融行业网站的链接及金融行业业务的专题网页和模拟竞赛网站的链接向学生充分展示和演示金融行业的业务过程和最新的业内信息,使教学和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作为经济的核心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在过去几年间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新的金融细分行业不断产生,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发展,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不断渗透等都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尽管如此,作为金融核心的风险、收益、时间价值等构成因素依然是核心要素,教材和课堂教学不可能穷尽学习和分析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更新的速度也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更新的成本也非常高昂。教学资源库的运用能加快更新速度、缩减更新成本,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把握新的行业发展业务和趋势。

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点建设内容

现代高等院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充分体现这三项职能,不能仅仅服务于专业教学,还应引领行业、服务社会,这样才能扩大资源库的辐射和影响范围,使资源库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应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课程资。现代高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在课程建设基础之上,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对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资源库普适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建设要求,实现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效用最大化,资源库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地域经济环境和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历史沿革和开设情况的差异,以及金融行业现实发展的需要,以银行方向为主,兼顾证券、保险方向岗位群的需要。

2.资源中。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行业从业人员和有金融知识学习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在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需要结合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职员业务素质提升、大众金融知识服务等功能的实际需要。

3.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资。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生,且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时间有限,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导致教学内容和行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深入,行业和高职院校难以形成互补型共同体,尤其是金融行业这种知识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尤其突出。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尤其是从业资格证的获取对于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办学的社会评价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职业考证辅导平台为金融从业人员补充金融专业知识、训练金融职业技能、获取最新行业信息、提供专家咨询指导,且可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业务素质,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资源在开发建设阶段,由校企共同参与建设,投入使用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金融知识普及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提供理财服务,既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素材,还有理财专家在线理财咨询,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学习和家庭理财的需求。两个平台的搭建使高职院校拓宽了金融专业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三、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难点

1.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也是难点所在,主要在于金融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金融问题不能单就金融专业的视角解读,必须放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甚至于社会环境来观察。许多金融案例的成败得失都是事后分析,初看很有道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反而会影响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利于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萨缪尔森说过“我们只有历史一个样本”,在分析案例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而空谈理论,然而了解具体的历史环境对分析者和学习者来说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更甚于对专业的要求。

查阅以前编制的案例,发现有些金融行业成功案例今天却走向了覆灭。简单来说在经济周期上行期间扩张战略总是取得骄人业绩,令人神往,然而一旦经济周期下行却成了失败的伏笔。不确定性是金融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成功和失败是硬币的两面,关键在于外部坏境和内部因素的契合,要少用优劣来评价金融行为,多用特点来说明。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比因果关系的分析更加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因果关系不重要,实是因为影响因素如此复杂,互动博弈成为相关参与人的基本策略,最终的结果形成于各方合力。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切地分析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即使可行也耗费成本,并且随着环境变化,影响方式也随时调整,关联关系的分析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关键。

2.客观评价风险收。在教学实践和资源库的建设中,由于金融专业的性质原因,接触最多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行业的收益来源有多种,但都是承担了风险的回报,而在很多时候,有些教学资源都只强调其中之一,不利于学生形成风险收益的思维。

有些学生对安全性特别偏好,在学习过程中对股票、期货等内容排斥。而有些学生对收益特别偏好,在学习时对银行存款、国债不感兴趣。这就要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收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进行说明,同时也可在实际运用时因材施教,还要强调风险不仅仅取决于金融产品,还和投资数量比例有很大的相关性。

3.资源的时效性和开放性。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特别强调时效性,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不断更新,要求资源库和行业前沿接轨,才能做行业的引领,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证券行业来说,融资融券业务、转融通业务、股指期货业务不断推出,资源库及时更新才能对行业从业人员更有吸引力,同时更好地服务行业和投资者。如果还是停留在做多的单边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和行业发展接轨。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更关注金融产品的更新,因为在面对新产品时他们更需来自金融院校的介绍。资源库的时效性要求其建设者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学习金融理论的新知识,与时俱进。

保持资源库活力还要求其是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的平台才能提供时效性极强的信息,也只有开放性平台才能给使用者提供异质化的服务和定制服务。参与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资源库添砖加瓦,丰富资源库的内容,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完善资源库的建设。但是如何在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之间做出平衡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