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企业税收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1:25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税收政策

一、前言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行中,离不开融资,可是融资问题却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我国政府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通过融资方式以确保企业经济的有效运行,但是融资现状不够理想,具体能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从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看融资现状。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再到成熟,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若是缺乏资金,将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由于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其往往会选择融资方式以获取相应的资金支持。其一,内源融资成为我国较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选择之一,因其具有成本低和效益高的优势,所以对成立初期和发展时期的中小企业而言,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中小企业倘若长期坚持仅依靠内源融资,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其二,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融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其次,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看融资现状。其一,具有阶段性特点,中小企业从创立之初到成熟期阶段,对融资需求逐渐增大,而融资风险却逐渐降低,在成熟期以后,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减少,而融资风险却逐渐增大。其二,中小企业所从事行业的不同,其融资方式也有所差别。总之,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经济支持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有效调整税收政策可以较好的减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时所面临的压力,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的调整。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实现内源融资有不利的作用。中小企业通过内源融资方式所获取的资金支持,主要表现在留存收益和折旧方面,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方面,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更大程度的优惠。我国对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应纳税所得额少于六万元的中小企业有较好的税收政策优惠,但是对于不属于这两种情况的中小企业而言,没有任何的优惠政策。其次,税收政策的实施没有更好带动企业的外源融资。其一,我国小额贷款单位没有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贷款单位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比较不利于自身发展。其二,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对风险投资企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三,我国税收政策对融资租赁的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租赁时得到较少的优惠政策或者没有享受到优惠。最后,我国税收政策缺乏对信用担保机构的大力支持。目前,虽然我国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其政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进而导致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仍遇阻碍。

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税收政策。首先,扩大我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范围,以促进更多类型企业可以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加强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能力。最后,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以及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第二,积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税收政策,具体表现为:鼓励风险投资;对债券融资给予优惠;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办理;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的政策;减少民间借贷的束缚。第三,促进我国担保机构的更好发展,要积极给予担保机构减免税收的政策,与此同时,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第四,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以加强对其他中小企业的扶持。第五,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制定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而有效调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第六,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利的税收环境。第七,采取税收政策时要兼顾公平,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要一视同仁,进而给予中小企业以合理的政策,尽可能的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五、结论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所以要确保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税收政策以尽可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其效果不是很理想。总而言之,我国应正确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进而通过有效借鉴其它国家的措施,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桔林.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及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2

关键词:融资租赁;所得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8-0117-03

一、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资租赁是一种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紧密结合,“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我国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其巨大市场需求潜力可以支撑的水平,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不相称的。

租赁渗透率是衡量一国租赁业发展程度的统计指标,具体包括“GDp渗透率”和“设渗透率”。GDp渗透率是指年租赁交易量与GDp的比率,设渗透率是指年租赁交易量与年设投资额的比率。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2005年,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租赁业的GDp渗透率平均为1.65%;2008年,我国租赁业的GDp渗透率仅为0.5%。从设渗透率来看,近些年来,世界融资租赁业的设渗透率已接近17%,发达国家一般在10%-30%之间;2008年,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设渗透率仅为2.25%。

不难看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亟需加快发展。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现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观念落后、信用体系缺失、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薄弱等等,但是,不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所得税政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所得税政策对融资租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法律、会计、税收和监管”被认为是营造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的四大支柱。税收政策是促进融资租赁发展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企业所得税作为融资租赁业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直接地影响行业赢利水平,因此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攸关重要。

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其行业发展初期,政府都大力实施扶持政策,制定一系列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通过投资抵免和加速折旧两个手段,鼓励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激励举措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措施针对性强,增加全社会设投资总额的同时,还针对性地对融资租赁业制定了优惠条款;第二,激励措施采取分阶段的方式扶持,起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断修订和补充所得税激励措施,给行业提供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待行业步入成熟后,再逐步取消优惠,使其完全进入市场竞争环境成为一个普通的产业。新加坡曾因取消对融资租赁的所得税优惠而使行业发展停滞,所得税政策对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三、制约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所得税政策分析

所得税方面的税收激励措施,对融资租赁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融资租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非常有限,还存在着不少政策制约因素。

(一)现行折旧政策不利于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允许企业据实计提的折旧在税前扣除,在融资租赁中,企业能否享受折旧税前扣除,影响到税收支付的时间先后,从而关系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获取。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税收政策中有关折旧的规定存在以下问题:

1、折旧提取的主体不合理,给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增加了复杂性。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的承租方被认定为融资租赁资产的经济所有者,负责将所计提租赁资产的折旧计入成本,而租赁费则不允许税前扣除,出租方出租资产却不允许计提折旧,按租金全额纳税。这种做法有三方面弊端:其一,出租方无折旧可以抵扣,税负偏重,导致其投资以及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其二,承租方计提折旧在会计处理前,必须判断清楚租赁的性质,如果是融资租赁由承租人提折旧,如果是经营租赁由出租人提折旧,但实务中两者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经常出现同一项目,从出租人角度被认定为融资租赁,从承租人角度被认定为经营租赁,从而双方都无法计提折旧的情况;其三,造成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税前利润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则规定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由此承租人对折旧的会计处理和税法规定有差异,必须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从而增加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繁琐的核算。

2、折旧政策缺乏灵活性,对融资租赁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鉴于融资租赁标的设通常具有金额较大、技术较为先进且技术进步较快的特点,采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同时使财务报表更合理反映企业收益。加速折旧是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有力政策。但在我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租赁准则的相关规定:“承租人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租赁资产折旧,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融资租赁设的折旧年限基本还是以使用年限为标准,留给加速折旧政策发挥激励作用的空间很小。当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加速折旧的政策,但适用对象局限性强。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法租入的机器设,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3年”,该通知就只适用于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而且还必须在“改造”的范畴内。对其他所有制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机器设则根本没有适用的加速折旧相关规定。

(二)取消税前列支坏账准不利于融资租赁业的风险控制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信贷、租赁等业务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报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逐年按年末放款余额或年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应收款项的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从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金融租赁公司则可根据《金融企业呆账准提取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资产的风险程度计提损失准。然而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只有实际发生的损失才能税前列支,而企业自行计提的坏账准则不能予以税前列支。

由融资租赁业在缴纳营业税时被归为金融保险业税目便知其业务实质和银行贷款业务较为相似。对于该类高风险业务,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取消税前列支坏

账准的规定不尽合理,不符合金融业的业态规律。

(三)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投资抵免不够明确

国外的所得税政策普遍给予融资租赁投资与其他投资行为同等的待遇,这作为一种带有诱导性和连续性的鼓励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承租人的税收负担,扩大融资租赁的市场需求。

199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技术改造国产设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财税字[1999]290号)。该办法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200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国产设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49号)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或投资总额外购买符合《国务院关于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限制乙类的投资项目的国产设,同样可以享受设投资额40%的所得税抵免政策”。这些税收抵免规定,主要是从企业购买设角度着眼的,而是否适用于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设则很不明确,使得融资租赁的承租人处于尴尬地位,不知如何应用该政策。这就不利于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设进行技术改造,直接导致融资租赁的基本功能无法发挥。

四、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所得税政策改革思路

纵观世界上融资租赁业发达的国家,在该行业的起步阶段,政府都无一例外给予了全面的所得税优惠。健全的所得税政策是融资租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只有短短三十余年,是一个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但现实是,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理想,尚存在着所得税的政策制约。因此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在融资租赁方面的所得税政策,以充分体现支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制发展取向。

(一)改革折旧税前扣除的主体

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大部分国家的融资租赁业,承租期内都是由出租方提取折旧,出租人的收益是租金收入减折旧后确定的。同时,允许承租人扣除租金费用,降低成本。这是一种合理的税收政策,因为第一,由拥有法律所有权的一方提取折旧,便于判断和管理,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基本要求;第二,可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工作量。

(二)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

建议废止有关规定中单独针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融资租赁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政策,做到一视同仁。在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第32条、《实施条例》第98条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基础上,明确企业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也适用,即“企业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并将现在采用的审批或报批方法改为案制加以配合。

(三)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坏账准标准

融资租赁业务具有一次性投资金额大、租期长、投资回收期内不可预测等特点,因此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计提相应坏账准并准予税前扣除,对租赁公司具有特殊意义,有利于避免风险的集中释放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可以借鉴银行的做法,规定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按照不同层次计提坏账准,如未到期的应收租赁款按照3%提取,逾期在2年以内的按照5%-10%提取,超过2年或者虽未达规定年限但已停产、停建的项目按更高的比率提取。

(四)明确融资租赁购置设可以享受投资税收抵免优惠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3

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深化,在与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中小企业却暴露出明显的弱势。由于遭遇了原材料成本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从紧货币政策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目前正面临困难。据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性问题。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中小企业有天生的劣势,即一方面,中小企业尽管有些资产总额较大,但负债率高,因此企业拥有处置权利的自有资产少;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符合银行对变现能力、保值能力的偏好,抵押率不高,所以。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按照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以及近期提高纺织业等企业的出口退税税率。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感到税负较重,而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施展组合拳:财政、金融协同政策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途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之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着,但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能源、粮食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成本支出,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资金越发困难。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滑的势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胚,就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融资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完成的:一是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二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三是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四是政府设立基金直接扶植。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1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和证券市场。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证券市场。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人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我国还没有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银行。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而且近两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民间融资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中小企业缺乏自有资金,为求得发展,这类企业往往只能从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寻求资金。主要渠道就是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但民间借贷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直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由于在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中小企业为取得融资信誉,必须比一些大中企业多付出成本,即可称为信誉成本,为取得银行的金融支持而做好自身的努力。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还比较单一,几乎都是由政策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也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担保基金应当逐步扩大到由民间筹集;担保机构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3解决间接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贷款门槛高,与中小企业贷款“短、小、急、频、快”的特点相矛盾。在现行金融体系中,多数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服务品种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中小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小,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数量少但频率高等问题,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款,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金融机构要及时整合现有资源,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运作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其他法人客户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简化业务处理流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合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各商业银行要积极为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中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提供贷款服务,各家商业银行要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要把主要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各种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单位的发展。

4建立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国家对高新科技发展十分重视,并逐步扩大此项基金。加之对高新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会更快地促进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

5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资金市场,适时推出创业板。在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应享受一系列政策优惠。对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的小额贷款,政府应提供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并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措施

中小企业行业种类繁杂,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投资规模小,资金人员少,竞争力、抗风险度差,个别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往往重经营、重效益,忽视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忽视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研究和运用。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种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补贴,即财政贴息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司直接投资中小企业。

近年来,财政部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中央政府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施展组合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措施。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央财政自2006年起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财政部相关统计显示,2006~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支持了266家担保机构。2006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约700亿元,占全国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总额的22%。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8亿元支持的188家担保机构,约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5%。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此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了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非常及时的。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有一些减免税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政策、福利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政策、新办企业政策、技术企业政策、贫困地区政策、鼓励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再就业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不都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比较零散,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税收政策在实际上还存在对中小企业不公平的问题。

四、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远非自身努力所能解决,任凭市场的自发调节只能使中小企业的劣势地位更加不利。鉴于中小企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就业、创新和结构转换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亟需建立和健全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足,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倾斜不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

1税收优惠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有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也有按地区制定的,还有按产业导向制定的,但没有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2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且内容零散。我国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在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制订的,立法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政策,在各种税的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里的规定都不是很多,且很少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更多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以通知、规定等形式随时下达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

3中小企业的负担偏重。中小企业大都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相对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而言,其税负仍偏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就企业所得税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更显得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而且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明显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过少,费用列支标准过严,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有些基层税务部门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人为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在正常的税收负担之外,中小企业的“费负”过重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财政在难以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把收费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这无疑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困难。

4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税收优惠的主要形式是减免税和优惠税率,其他形式较少。实行的基本上是直接优惠,间接优惠较少。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也有限。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研究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确保财政收支稳定、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理应成为政府支持的重点。但中小企业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中小企业加以政策扶持以促进其发展,而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是税收政策。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对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是世界各国扶持和保护其发展的通常做法。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对中小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但扶持力度不足,范围较窄,也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因此,建立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乃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应做以下改革和完善:

第一,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保护法规、政策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大企业相比的弱者地位需要国家的保护和扶植。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决定自09年1月1日在我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三是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降为3%;四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五是为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经测算,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中小企业也要抓住增值税转型这个时机。提高设备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

第二。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加强所得税征管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同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新形势下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两税合并之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从33%降到了25%。2008年是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第一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税合计96749359万元,2008年前3季度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收人为102731232万元。但由于企业所得税实施汇算预缴,税负下降的好处要到2009年二季度初才能显示出来。

从减轻企业负担的角度来看,应改为由一个税务部门统一征管,避免国地税交叉管理造成职责不清、征管不统一、税负不公平、漏征漏管现象。着力解决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切实制定简捷高效的办税程序,公开办税规程,实行所得税专业化管理,严格做好按季申报、按季征收等日常性征管工作,把日常管理和汇算清缴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人员精干、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目的。尽快开发、推出所得税新型征管软件,使管理人员尽快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以减轻征管力量不足的压力。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第三,要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特殊的税收扶持,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和特别折旧办法。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对极富创新精神而又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创造—个宽松的税收环境。对于特别小的企业的科技投入,给予更深层次的优惠措施。此外,对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经费方面的支出,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支出也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对急需发展和需要扶持的产业、行业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鼓励和照顾。这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例如,通过对科技、教育、社会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降低其税收负担,可以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类领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加强国、地税间的协作,建立税收信息传递制度。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交叉和不统一问题,国税和地税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所得税征管范围界定、政策执行及税基管理等问题,以沟通配合,交流有关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分歧。对按规定划分的征管范围,国税局、地税局不得争抢或推诿,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也要防止出现国税局、地税局两家重征重管,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国、地两家要讲团结、讲大局,本着既坚持原则,又注意沟通协商的精神,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解决,沟通协商不一致的,要向上级税务机关请示。同时,在执行所得税政策上。国税局、地税局要多通气、多协调,尽量取得一致意见。一是国税、地税在计算机未联网的情况下,要相互及时传递有关征管、稽查、会计等相关资料,作为双方征管税收的依据和参考。二是地税与工商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互通情况,按月交流新登记企业信息,以把好所得税征管范围的源头关。

第五,要加强税收管理,增强服务功能。要改变按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征管的做法,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上,税法把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据有关部门测算,许多地区的一般纳税人税负小于小规模纳税人,这就大大加剧了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剥夺、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只要企业会计制度健全,可准确核算增值税纳税额,均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为了加强税收管理,利用我国现有的税务机构及税务人员,帮助中小企业建账建制,加强财务和会计核算管理,实施财务、会计、税法培训,同时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宣传和税收监督工作。这些必将大大推进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企业建账建制、查账征收这一举措的进程。我国税收的征收方式基本上为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两种。对此,应严格按照标准,严控核定征收范围,严禁随意扩大,人为约定。实行核定征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特别要注意根据各个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公平客观,科学地核定应纳税额。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第六,注重税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及办税场所。加强对企业的入门税法宣传,特别是《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宣教工作,重点抓好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违纪违章、信息化建设等六个工作环节上的宣传,做到纳税人经营之处,也就是税法宣传之地。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辅导,首先,注重税前辅导,对新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培训,以提高申报纳税的准期率、正确率、入库率;其次,做好事中辅导,平时要及时把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传达下去,以便企业掌握。对个别企业要采取上门辅导等方式,使其提高业务水平,避免由于政策理解偏差造成少缴或多缴税现象的发生;再次,完善事后辅导,纳税评估、稽查人员要利用评估、查账的机会,对纳税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帮助其健全会计核算,督促其调整账户,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加大纳税等级评定力度,大力营造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4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在我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13年8月,我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2015年,福建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先后挂牌成立。其中,上海自贸区立足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广东自贸区发挥毗邻港澳优势,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福建自贸区依托临近台湾地区的区位优势,立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天津自贸区则立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根据建立目的,自贸区内除实行传统的保税政策外,更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制度创新、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以便在全国形成辐射效应。而我国自贸区内很多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成为当务之急。与此相应,企业的资金需求空前增长,完全通过传统的债权或股权融资,很难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简便快捷而无需提供额外担保的融资租赁业迅速崛起。基于此,商务部办公厅及各自贸区所在地政府部门对融资租赁行业制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支持及鼓励政策。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税收优惠政策。

二、融资租赁业务的共通税政

融资租赁分为不动产融资租赁及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又区分为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及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租赁。直接融资租赁行为涉及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物件和供货人的选择,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分期支付租金。租赁期限满,一般由承租人以象征性的价格购买租赁物件,租赁物的所有权由出租人转移到承租人。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合同属于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与供货人签订的合同属于购销合同。融资性售后回租,是指承租方为融通资金的需要,将资产出售给融资租赁企业后,又将该资产租回的业务。融资租赁行为涵盖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的若干税种。本文研究的融资租赁业务税政,仅指出租人的税政。

(一)流转税

1.有形动产融资租赁。自2013年8月1日起,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动产租赁服务仍然征收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及其附件,纳税人的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业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人民币及外汇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保险费、安装费和车辆购置税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以及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及外汇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以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这是因为,融资租赁出租人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中已扣除了有形动产价款本金,该部分价款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会产生重复抵扣的结果。

与一般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相同,融资租赁业务增值税税率为17%。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如标的物在境外使用,免征增值税。对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2015年12月31日前,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2.不动产融资租赁。除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外,不动产融资租赁在实践中亦广泛存在,且多表现为售后回租的形式。关于不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流转税,目前尚未出台明确规定。本文认为,不动产融资租赁应比照不动产一般租赁业务征收营业税。出租方应参照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不动产价款本金及相关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以差额计算缴纳营业税。

(二)企业所得税

1.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租金收入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基于此,对于有形动产直接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依照合同约定的日期和金额确认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2.融资性售后回租租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在所得税上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该项被出售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因此,不论是有形动产,还是不动产的售后回租租赁,对于提供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的出租方,该项业务的所得税处理虽无明确规定,但应当比照上述公告。既然承租方不确认收入,出租方亦不应确认资产。承租方虽未采取借贷形式,但由于售后回租行为占用了出租企业的资金,由此产生等同借贷行为的法律后果,承租方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的利率向出租方支付相当于资金利息的报酬。该部分报酬构成出租方的收入,应当依照合同约定日期和金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其他税种

1.房产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规定,融资租赁的房产,由承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次月起或自合同签订的次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因此,融资租赁房产的出租人不缴纳房产税。

2.印花税及契税。融资租赁业务,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对融资租赁合同,应根据合同所载的租金总额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融资租赁期间,不动产权属仍属于出租人,不缴纳契税。若融资租赁期限届满,不动产权属发生转移,承租方应缴纳契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等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82号),对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承受承租人房屋、土地权属的,照章征税。若售后回租合同期满,承租人回购原房屋、土地权属的,免征契税。

3.土地增值税。融资租赁期间,并未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出租人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若融资租赁期限届满,不动产权属发生转移,出租人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

三、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特殊税政及财政扶持政策

目前,四大自贸区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扶持政策,多采取直接补贴形式,运用税收政策进行间接引导的规定并不多见。而与税收相衔接的扶持政策,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税收优惠,二是与税收相关的财政补贴。

(一)直接税收优惠

1.全国范围内税收优惠。

(1)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财税[2014]62号),自2014年10月1日起,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由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扩大至全国,并规定了适用范围、计算依据及退税事项。根据上述文件,一是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固定资产”条件的货物,若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给境外承租人使用,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并向海关报关后实际离境的货物,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二是对融资租赁出租方购买的,并以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国内生产企业生产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

(2)租赁企业进口飞机的税收优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飞机租赁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3]108号)及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租赁企业进口飞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4]16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租赁企业一般贸易项下进口飞机并租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享受与国内航空公司进口飞机同等税收优惠政策,即进口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飞机减按5%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自2014年1月1日以来,对已按17%税率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上述飞机,超出5%税率的已征税款,尚未申报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可以退还。另外,国办发[2013]08号还规定,暂定5年内免征飞机租赁企业购机环节购销合同印花税。

2.区域性税收优惠。

(1)上海自贸区。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3]75号),自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之日起,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比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提前享受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按5%的税率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2)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根据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横琴新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试行办法》,允许区内融资租赁机构从境外购入飞机、船舶、游艇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大型设备实行保税监管,并办理有关进境备案手续,上述大型设备租赁给境内外企业时,由原购入机构按照租赁方式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或在租赁期限届满前一次性缴纳全额税款。

(二)与税收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

自贸区的财政扶持政策,可分为与税收相关的财政扶持和与税收无关的财政扶持两种类型。如根据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额度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或根据其为区内其他企业提供融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等,属于与税收无关的财政扶持。对融资租赁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亦有相当一部分与企业纳税金额相联系,该部分政策多源于市辖区或保税区,进而延伸到自贸区。

1.税收返还式补助。《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内,对依法在天津市新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自开业年度起,前二年和后三年分别按其缴纳营业税的100%及50%的标准给予补助;自获利年度起,前二年和后三年分别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及50%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上述公司或机构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其缴纳契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并在三年内按其缴纳房产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

2.财力贡献总额式奖励。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横琴新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试行办法》规定,自2014年8月26日起,对在横琴新区注册、经营的融资租赁机构给予三种类型的财政扶持。一是按照其对横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分别就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总额的一定比例,区分纳税年度给予奖励;二是对横琴新区内政府物业和商业物业售后回租业务,按照融资租赁机构购买环节和原业主回购环节缴纳契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总额的100%给予奖励;三是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跨境融资业务的,按照其为境外主体代扣代缴的预提企业所得税形成横琴新区年度财力贡献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3.保税监管式扶持。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前海湾保税港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意见》(深府金发[2014]3号),注册在前海湾保税港区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租赁项目子公司,从境外购入的飞机、船舶或大型设备可以办理进境备案手续并实行保税监管。上述货物租赁给境内区外企业时,由境内承租人按照租赁方式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个人所得税补贴。各自贸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财政补贴政策。如根据《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从外省市引进且连续聘任两年以上的公司副职级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区分行为是否发生在辖区内,分年限,按比例根据上述人员缴纳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奖励。福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对于融资租赁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住房、个人所得税、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规定了相似的奖励政策。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5

关键词:营改增;融资租赁;税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59

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海针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至2013年,“营改增”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随后“营改增”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扩围。2017年4月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推进营改增,并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从2017年7月1日起,将增值税税率由原来的四档减至17%、11%、6%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在“营改增”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我国一直将融资租赁服务作为“营改增”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

1“营改增”前融资租赁业务的流转税政策解析

1.1融资租赁直租业务在“营改增”前的税务处理

2012年“营改增”试点改革之前,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把融资租赁业务归入金融保险业税目,按照营业额的5%来计征营业税。出租方承担的实际成本具体包括购入货物的原价以及支付的相关税费。

对于未经批准经营有形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如果出租方有形动产所有权发生转移则应视同“分期付款销售货物”来计征增值税;而未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则按照“服务业――租赁业”税目应将全额计征营业税。

对于未经批准经营不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如果出租方不动产所有权发生转移则应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来计征营业税;而未发生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则应按照“服务业――租赁业”来计征营业税。

1.2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在“营改增”前的税务处理

在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把机器设备等资产先出售给出租人,然后又把该资产租回,以此实现融资的目的。该业务中,资产的卖方同时又是资产的承租人,而资产的买方又同时是资产的出租人。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需要计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是出租人却需要按照营业税来征税。

2“营改增”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税负的影响

2.1对一般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推行“营改增”税制政策以后,将有形动产租赁纳入了增值税的纳税范围,从而使增值税抵扣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出租人可以将购置资产时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这样就避免了重复纳税,并且降低了购买资产的成本。在“营改增”以前,出租人因为不能抵扣进项税,往往将其承担的增值税税额加入所购资产的价格中,这就导致了本应由出租人承担的增值税税额转嫁由承租人负担,而且承租人还要承担自身应交纳的营业税税额,使得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资产的成本大大增加。承租人选择融资租赁方式获取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融资租赁的以“租”代“买”的低成本融资的特点,有利于解决承租人短期资金不足而又急需机器设备等资产的困境,然而高负税使得融资租赁失去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承租人如果有充足的短期资金,则完全可以选择直接购买而不是融资租赁的方式。同时,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出租人,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还可以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使得出租人的纳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2.2对小规模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税制政策后,融资租赁企业由原来按照5%的适用税率计征营业税改为按照3%的适用税率计征增值税,适用税率的下调使企业的税负比原来有所降低,从而使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有利于积极促进融资租赁业的蓬勃持续发展。

2.3“营改增”对融资租赁企业税负影响的案例解析

案例一:w公司是一家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现因a公司要求购置一台含税价值为4680万元的设备,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w公司与a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6年,a公司向w公司支付租金(含税)1000万元/年,于每年年末支付租金,并一次性支付手续费为租金总额的6%。整个交易过程中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w公司“营改增”前应缴纳的相关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营业税=[1000×6×(1+6%)-4680]×5%/6=14(万元)

年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4×(7%+3%)=1.4(万元)

w公司“营改增”后应缴纳的相关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增值税=[1000×6×(1+6%)/(1+17%)×17%-680]/6=40.684(万元)

年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40.684×(7%+3%)=4.0684(万元)

w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40.684/[1000×(1+6%)]=3.875%>3%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知,w公司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大于3%,由此表明w公司能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推行“营改增”后w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扣除即征即退的部分后,实际为28.12万元,但是仍然比推行“营改增”之前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高。

案例二:w公司是一家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现a公司将一台机器设备以4680万元的价格(含税)出售给w公司后再租回。w公司与a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6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含税)1000万元,并一次性支付手续费为租金总额的6%。交易过程中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w公司“营改增”以前每年应缴营业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营业税额=[1000×6×(1+6%)-4680]×5%/6=14(万元)

w公司“营改增”以后每年应缴增值税计算如下:

年应缴增值税额=[1000×6×(1+6%)/(1+17%)-4680]×17%/6=21.417(万元)

w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21.417/[1000×(1+6%)]=2.02%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知,w公司的增值税实际税负明显低于3%,不能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推行“营改增”后w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21.417万元,比推行“营改增”之前应缴纳的营业税额14万元也要高。

上述案例的解析结果表明,融资租赁企业在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不仅没有得到降低反而上升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的税率、税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税负最终成倍增加。上述案例一的解析结果表明w公司在“营改增”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均比“营改增”前缴纳的营业税增加了将近三倍,税负这样成倍增加无疑会给融资租赁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甚至阻碍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二是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实现。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企业能达到实际税负超过3%的标准,在案例二中,w公司的实际税负低于3%,也就无法实现即征即退;另一方面,即使企业达到了实际税负超过3%的条件,如案例一,但是由于w公司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其税负增加幅度过大,增加幅度达到了190.6%,因此最终导致w公司在扣除即征即退的部分后实际税负仍然比营改增前要高。

综上所述可以分析得出,比较融资租赁企业在营改增前后的税负,营改增后企业缴纳的税额明显增加了,虽然营改增完善了抵扣链条,也在政策上给予了一些优惠,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无法改变企业的实际税负加重的结果。

3“营改增”后融资租赁行业产生的税负问题

3.1“营改增”导致售后回租业务重复征税

“营改增”前的税法明确规定,售后回租的承租人出售资产不需要计征增值税和营业税,该规定使得售后回租的税负降低了,从而有利于售后回租这一融资形式的发展。但是“营改增”后该项规定仍然继续使用,这就造成了售后回租的出租人在向承租人购买资产时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也就不能抵扣进项税额,最终导致了售后回租业务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出租方承担的税负。

3.2“营改增”导致融资租赁出租方税负大幅增加

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承租方能够依据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使承租人在“营改增”前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承租人的税负也比“营改增”前降低了。

但“营改增”后,对于出租方来说,融资租赁业务的税率由原来按照含税金额的5%计征营业税转变为按照不含税金额的17%计征增值税,导致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也随之增加,尽管如果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可以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但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条件很难达到,因此对于出租方来说,很难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最终使得“营改增”后出租方的税负较“营改增”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加。

另外,税法还规定,对于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还,因此出租方即使能够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这也会增加出租方的税负。

4对策及建议

4.1健全完善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

自融资租赁业务引入我国,一直缺乏健全、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交易双方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证。因此,亟待健全和完善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4.2适当加强税收优惠,降低税负

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要积极推动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目前针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优惠政策很少,特别是针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收优惠政策更是不多,而且限制条件颇多,使得融资租赁企业很难真正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的成本比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融资的成本要高,造成选择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很少,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困难重重。而且我国实施的即征即退优惠政策也只是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更具有确定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真正实现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税负的目的。

4.3转型升级,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方展

推行融资租赁“营改增”后,融资租赁业务的税基和税率较“营改增”前均相对提高,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也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融资租赁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则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通过转变业务方向开展多元化的业务来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使企业的税负得到有效的缓减,从而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宰金勇.全面“营改增”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财税[2016]36号文解读[J].财会学习,2016,(8).

[2]廖岷.融资租赁业营改增概况及其影响分析[J].新金融评论,2016,(4).

[3]高金平,赵慧芝,魏亚东.“营改增”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注册税务师,2013,(11).

[4]张宏敏.“营改增”新规对融资租赁业会计、税负及经营影响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6

[关键词]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竞争力弱、人才和信息匮乏却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一、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其政策实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实现的。财政收入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则主要体现为财政补贴政策和政府购买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它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其主要形式有税率式,税额式,税基式和递延式等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方式实现的。

(1)税率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常见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它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即通过降低营业税、周转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与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来实现的。如美国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率下调25%,雇员在25人以下的企业,所得税率按个人所得税率缴纳,而不按公司所得税率缴纳;英国的中小企业公司税率为20%,比大企业少10个百分点;德国则将中小企业所得税上限降至53%,下限降低到19%,并且对免税企业在期满后仍享受50%的税率优惠等;日本却设立了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法人减税税率,规定资本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法人税税率低于大企业的25%等。

(2)税额式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上,发达国家税收减免主要放在中小企业的创建初期、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及贫困地区上。如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法国则对新建中小企业免3年的所得税,对在老工业区等重点开发区兴办公司免征3年地方税、公司税和所得税;日本对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减免法人税和所得税;美国的南部、西部和山地各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州政府拥有税收豁免权。

(3)税基式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减少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提高税收起征点上,它主要是通过提高营业税、所得税等的起征点实现的。如德国中小企业营业税起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对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地区营业税的起点更是从15万马克提高到100万马克等。

(4)递延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允许纳税人把应纳税款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而不加收滞纳金,从而使纳税人获得税款的时间价值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款递延和加速折旧上,如美国国家税务总局为中小企业实行6个月的纳税宽限期;加速折旧则主要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实现的,它不仅能够减少中小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而且还能增强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换代的能力,如德国将中小企业设备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日本对中小企业新购机器设备在第一年里可作30%的特别折旧。

2.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可以直接增加中小企业的收入,它不仅有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都相应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其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的就业补贴政策。就业补贴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一,是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主要用于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学徒津贴等费用,如德国政府在1994年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工73.3万人,办培训班6.5万个,政府的财政补贴为1.47亿马克。其二,是对自创企业的失业者进行补贴,为其发展提供启动资金。英国政府为了帮助失业者自谋职业,对自主开业的失业者,每周补贴40英镑.德国政府规定,凡失业者创办中小企业,给予2万马克的资助,每招收1名失业者再资助2万马克等。

(2)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研发补贴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研发资助的主要方式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如美国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并且在1987和~1993年间,联邦政府为该计划提供了25亿美元的资助;德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基金,并对798户中小企业的1018个项目提供高达2.2亿马克资助;法国对中小企业从事研发给予其经费总额的25%财政补贴,并由政府支付研发所需的外聘专家的工资;日本则由政府出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出口补贴政策。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提供80多亿日元左右的补助金,扶持中小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法国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与出口计划,并成立了对外发展部际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向对国外新兴地区投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营业额在2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优惠贷款。然而,由于出口补贴政策违反了国际市场公平交易原则,因此,发达国家正逐步减少出口补贴,转而采用间接的非补贴手段促进出口。如通过驻外使馆的经济参赞免费为中小企业联系外商,免费组织中小企业代表到国外做实地考察等。

(4)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为目的的扶贫补贴政策。如欧盟为了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设立了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对中小企业在该地区进行工业、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提供补贴。德国政府对在东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中小企业给予投资总额15%~23%的投资补贴等。

3.政府购买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购买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的重要内容,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投向和数量将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等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小企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执行采购时,应专门考虑小企业,并且要求将1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有能力承担的合同,尽量给予小企业;5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标者,必须在二级合同中给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项目。为了帮助小企业更多地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小企业管理局(SBa)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目前每年为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合同占联邦政府采购总额的23%。日本《政府公共团体需求法》规定政府必须向中小企业订货等。

二、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融资扶持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融资支持政策

间接融资支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建立某种机制或体制使中小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支持政策。它主要是通过贴息政策和信用担保政策以及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实现的。

(1)贴息政策。它是指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补贴,使其以低于市场通行利率水平获得贷款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能以较小的政府资金投入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是目前发达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是采取贴息政策较多的国家。法国的贴息贷款种类很多,其利率补贴为1.5%左右;德国则是通过私营专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提供利息补贴。

(2)信用担保政策。信用担保可以减少债权融资的信贷风险,提高企业融资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运用信用担保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了信用担保机构。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职责就是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对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而对出口及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不低于50万美元,担保比例可高达总投资的90%。日本设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

(3)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为了克服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先后设立了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日本政府相继成立了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它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利率降低、期限较长、担保要求较松。德国也成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及复兴贷款银行等,但他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为低息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

2.直接融资支持政策

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间接融资不足问题,发达国家制定了鼓励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政策,纷纷开辟了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1971年全美证券交易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二板市场的诞生,naSDaQ市场专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目前,在naSDaQ上市的公司近5000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与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就业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要有针对性,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要选择好重点扶持对象,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有助于中小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合理布局。(3)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重点放在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和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上。

参考文献:

[1]王振:《中小企业: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税优惠

[Doi]10.13939/ki.zgsc.2015.23.124

1税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必要性

(1)有助于推动融资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方面都存在着困难,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建设,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对于内部融资,政府通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合理降低其成本或者提高其利润,可以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留存收益用于自主创新。对于外部融资,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制度,有效地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投资者向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一个更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2)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引导中小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市场的底层,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较低。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创新,形成自己的特有产品。所以中小企业潜在的创新动力较强,只是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缺乏,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通过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轻这些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从而激发中小企业潜在的创新动力,引导中小企业将更多大资金用于自主创新。

(3)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吸引、留住人才提供外部制度性保障。中小企业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要通过自身制度的改变,还要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提供外部制度性保障。在所得税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会影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制定吸引人才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提高高素质人才的薪酬,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企业。同时可以使中小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培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

2我国现行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1)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对象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体系。现有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规定很零散,而且我国现行税法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主要针对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集成电路等行业,中小企业涉及极少。这些政策引发了两个不良影响。其一,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率优惠政策,这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部所得可以享受这种优惠,甚至非创新项目的所得也可以享受优惠。而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即使有创新项目的所得,也不能享受这种优惠,其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十分严格,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远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同时多数中小企业也不属于软件、集成电路等享受优惠的行业。因此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不能够享受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目前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个别行业,对于激励中小企业创新没有实际的作用。

(2)缺乏对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本来就不具备优势,而且企业科技人才的流失严重。现行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吸引、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的力度不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在吸引人才方面,缺少对于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支出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除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生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扣除外,其他企业扣除的发生额不能超过企业的工资薪金的2.5%,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培训职工的要求,也降低了中小企业培训职工的积极性。

(3)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不足。当前,虽然我国对于创业投资企业向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给予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但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范围相对较小。除此之外没有直接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3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完善建议

(1)改变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优惠对象。现行的关于企业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生产、集成电路设计等行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覆盖到所有的创新活动,同时也产生了不公平,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花费一定资源创造条件,努力使自己达到税收优惠政策的标准,而不是将资源用于企业的创新。我国应该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成果为企业所得税优惠对象,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投入和创新成果的收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2)建立对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中小企业用于招聘科研人才的花费,例如向科研人才支付的安家费,政府应该允许中小企业按一定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比重等数据的不同对中小企业实施不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从而增加中小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给予更高扣除标准。为促进中小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国家应对中小企业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投资,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从而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和激励的重要性,增强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进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自主创新的能力。

(3)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给予优惠。企业创新对于资金的需求很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财力支撑,可以说资金缺乏问题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最重要的问题。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主要挑战;税收政策;优化措施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应建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业务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300%,但是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个人基本都不需要纳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国家财产流失。为此,应当针对互联网金融对现行的税收理论、征管制度带去的挑战,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制度,降低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借力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而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功能的金融模式[1]。如,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等,都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是对现行税收制度的另辟蹊径,对现行的税收理论、征管制度等带来极大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冲击税收公正原则。所谓的税收公平原则,指的是具有相等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当负担不同的税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由于覆盖面广、参与者多元,业内的企业、个人纳税的金额、性质、类别等没有明确界定,难以落实税收公正原则,也很难做到税收公正[2]。第二,冲击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核心是税收不能阻碍经济发展,并尽量的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降低税收城管成本。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发展,对税收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之所以这样,主要在于两方面原因:1.互联网金融纳税人的收入、成本有一定的时效性问题,难以清楚界定,易出现逃税问题;2.互联网金融中的很多业务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体系都没有明确规定,缺少征税依据,如果按照传统金融产品征收税款,势必给互联网金融造成障碍,降低税收效率。第三,互联网金融税制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金融交易过程是虚拟化的,且方式多种多样。现有的税务登记制度不能确定无形金融交易的税收管辖权,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优化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相关措施

(一)基于税收公平原则建立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并推出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应以税收公平原则为基础,既要遵守税收公平原则,也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简单的说,无论是传统金融企业还是新型金融企业,只要从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都应当负担相应的税收,且税负与其他行业企业相差无多,坚守税收公正原则。对于税收负担的轻重问题,在我国金融业一直是一个争议课题,传统金融企业也面对这一问题[4]。一些发达国家集中征管银行的所得说,流转税税负一般较轻,而我国银行的流转税税负相对重一些,但是总体税负并不高。2010年后,我国银行实行“营改增”后,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要继续试点。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适应“营改增”政策这一问题,可能在传统金融试点结束后才会提上议程。虽然现阶段还不能探讨互联网金融业的“营改增”问题,但是可以考虑流转税、所得税等征管问题,都要坚持税收公正原则,体现出公民在税收待遇上的原则。在这基础上,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采用先征后退的征管方式,尽可能减少逃税漏税情况

互联网金融税收支持政策上有很多备选方案,如直接减免税、先征后退等。一般行业,不建议采用先征后征管方式,但是互联网金融采用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优势[5]:(1)在先征后退的税收征管方式下,利于全面衡量互联网金融业的税收支持力度,为将来编制互联网税制支出预算提供支持;(2)尝试采用先征后退方式,利于探索互联网金融业的税收征管方式与处理方式,为未来建立统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税收制度奠定基础。由于互联网金融税收的纳税人、应税收入等问题都没有确定,工作实践中很容易产生问题,而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恰好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途径,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税收征收方式的一种“演练”;(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是较高的,先征后退利于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止滋生泡沫现象。鉴于以上三点,互联网金融税收采用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是可行的,能简化互联网金融税收的征管程序。为了方便税收征管上,可以把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平台等作为代扣缴义务人,支持先征后退征管方式。

(三)将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健全的涉税资料定为前置条件

税收支持政策实行与落实以健全的涉税资料为前置条件,然而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繁杂,税务部门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部的涉税资料,使税收支持政策落实有一定难度。如,p2p网贷一般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税务部门无法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合作信息,特别是利益分配方式方面的,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涉税资料,给税收征收造成困扰。对于一般企业,遵从成本约束条件是可以的,即使不提供齐全的涉税资料也能正常进行税收征收,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提供齐全的涉税资料。为此,应当把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健全的涉税资料定为互联网金融税收支持政策落实的前置条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息处理和风险分析,以大数据、高速算法为基础,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低[6]。在大数据和高速算法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大量数据综合分析客户行为偏好、互联网数据等情况,为挖掘客户价值、制定个性化服务等提供可靠依据,信息处理不仅快速,且成本较低,更容易提供全面的涉税资料。倘若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提供全面的涉税资料,或提供成本较高的话,可能过于乐观的看待大数据信息了。假设互联网金融企业真的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高速算法工具提供全面的涉税信息,极可能出现“旁氏骗局”,此时更应该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完备的涉税信息,以便出现规避应付税收的情况。

(四)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同业务类型,具体确定相应的应税节点互

联网金融企业涉及业务范围广、类型多,如p2p网贷、众筹等,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具体实施起来,各个互联网金融业务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确定相关利益主体的应税节点。如,p2p网贷的应税节点。目前,p2p网贷运营及其监管尚不完善,税收管理重点应当放在p2p网贷平台上,参考传统金融业借贷的税收处理方式确定借款人、贷款人,但是具体的税务处理要看是否形成资金池。如果借款人通过p2p网贷平台介绍获得贷款,贷款人直接从监管银行拨付贷款资金给贷款人,p2p网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费用,按照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借款人先拨付贷款到p2p网贷平台上,p2p网贷平台再将贷款划拨给借款人,形成了资金池式运营模式,则可以按照当前的“营改增”政策进行税务处理。再如,众筹的应税节点。众筹有股权式众筹、募捐式众筹、借贷式众筹、预售式众筹几种形式,其中募捐式众筹具有公益性性质,一般都全面免税。借贷式众筹已经转化成为p2p众筹,这里不做探讨,重点讨论股权式众筹、预售式众筹的应税节点问题。股权式众筹分企业和个人两种情况,在企业情况下,众筹项目发起人、项目支持人都要进行相应的税收处理;在个人情况下,对众筹资金产生的投资回报,按照股息所得税进行税收处理。对于预售式众筹,由于构成了销售行为,众筹项目发起人获得的众筹资金按照销售收入进行税收处理,缴纳流转税,因众筹资金产生的收入还需要缴纳所得说。此外,项目支持人投入的资金属于购买性支出,记入成本费用,并按照规定予以扣除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一种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有很大的不同,对现行的税收政策产生极大冲击,主要存在于税收公平政策、税收效率政策、金融税制等方面,不利于正常开展税收工作。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对税收政策应当持有清楚的认识,建立完善税制结构,在不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发展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税收工作,防止税款流失。

参考文献:

[1]叶娅莉.对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5):270.

[2]王宜笑,王向荣,马慧子.互联网金融国家政策分析与发展建议[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6-103.

[3]沙超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与税收政策[J].商,2016(31):169.

[4]杨玲玲.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取向——基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1):75-77.

[5]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4-89.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9

[关键词]金融企业;金融税制;两税合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2007年我国金融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中资银行开始面临外资的全面竞争。而我国金融税制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金融企业存在税负偏重、税种选择不合理、税负不公等问题。适时调整、改革金融企业税制,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趋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

一、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的内外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企业所得税较原有的企业所得税主要的变化在于四个方面:一是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二是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为现在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的25%;三是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降低了内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四是统一了所得税优惠政策,实行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两税合并”所带来的变化对金融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为我国金融企业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首先,长期以来,内外资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虽然都是33%,由于税前扣除不同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使得内外资金融企业所得税税负严重不公。而且,税前计税工资制度造成了内外资金融企业在人才竞争上的不公平,人才竞争的不公平将内在地导致内外资金融企业长期的竞争不公平。“两税合并”实现了税率公平、税前扣除项目公平、税收优惠政策公平,统一了内外资金融企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待遇。对外资金融企业而言,就是取消了其原来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使得内外资金融企业可以在同等的税制条件下公平竞争,改善了内资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我国金融企业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运用财务手段避税并不普遍,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反避税规定构建了涵盖范围较广的全面的反避税制度,有效强化了反避税措施,使得外资金融企业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提高资金成本等方式规避税收、降低税负的行为将受到限制,这也必将有助于营造国内外金融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新的企业所得税具有较明显的减税效应,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研究显示,每降低所得税一个百分点,金融企业净利润将增加约1.5%。所得税并轨后统一税率为25%,则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所得税将降低8%,净利润将直接提升12%左右。而且,新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也更加科学合理,尤其是取消了税前扣除的计税工资制度,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使得内资金融企业真实、合理的工资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企业的成本费用可以得到充分补偿。该项税前扣除规定发生变化,将导致a股内资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将平均提升4.23%。综合考虑税率下调和税前扣除办法与标准的调整,金融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将下降13%左右。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市场化重组已经基本完成,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企业所得税降低对金融企业的总体税负将具有较明显的减税效应。在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两税合并”将使得金融企业留存收益增加,提升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新的企业所得税会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贷款业务。金融企业的所得税相当于对金融企业贷款利率征税,金融企业所得税降低则相当于降低金融企业的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增加贷款的需求量,但不会影响储蓄额。“两税合并”大大降低了我国金融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降低了金融企业的贷款成本,会刺激贷款的需求量。贷款需求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我国金融企业目前存在的巨额存差,有利于金融企业增加经营收益。当然,由于我国实行利率管制,该项效应不会极其明显。另外,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税收优惠政策,由过去按区域划分为主,改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这也将影响金融企业的信贷投入政策。金融企业将优先向低税率行业贷款,既有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也有利于金融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和贷款质量的提高。

4.新的企业所得税有利于金融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金融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对构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内资金融企业工资、薪金不合理和偏低,导致了内资金融企业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同时也妨碍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影响了内资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取消计税工资制度,建立富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有利于金融企业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实施人才战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内资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金融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部分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股份制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金融企业的行长、经理是所有者的人,他们比企业的股东拥有更多的信息。在计税工资制度下,工资、薪金不合理且偏低,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工资、薪金无关,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激励,行长、经理等企业管理层就有动机通过追求在职消费、降低努力程度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达到自我效用最大化,违背股东的利益。当监管缺失或不力时,管理层的这种动机就会转化为现实行为。在我国金融企业实行专业化监管和主要金融企业逐步上市接受市场监管的条件下,我国金融企业的监管机制将得到有效改善。取消计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工资、薪金激励机制,可以减少和降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金融企业的委托成本。

5.新的企业所得税有利于防止经营风险转嫁给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反避税规定增加了对资本弱化进行避税的反避税手段,如果企业的自有资本率低于一定比例,其借入资本(主要是银行贷款)应付利息不得在税前扣除。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金融机构。在现实中,很多外商投资企业为了降低权益资本的经营风险,通常会大量借取债务资本,降低权益资本比例。企业在经营业绩好时,其借助较高的财务杠杆获取较高的债务税后收益,获得大量的高额利润,大大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一旦企业破产,他们只承担有限的权益资本损失,而将大量的不良贷款留给银行,实际也就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贷款的金融企业。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该项规定,将限制运用过高的财务杠杆转嫁经营风险的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税制的若干建议

“两税合并”是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税制的重大举措,但金融企业税制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应该以公平和规范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国民经济与金融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符合国际惯例为基本原则,从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等方面入手,着重改革金融企业流转税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一)改革流转税制

1.改革营业税制。营业税是我国金融企业的主要税负,以2002年为例,金融企业营业税负占到金融企业总税负的60.2%,而且金融企业营业税占到我国全部营业税收入的17.7%,显然,我国金融企业营业税负担过重。

从国际惯例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对金融企业都不征收营业税。即便是对金融企业征营业税的特例国家——德国,也只是对所得利润——贷款利差征收,而不是像我国对金融企业全部营业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征营业税,且税率只有5%。从长期看,金融企业营业税应该取消,改征增值税。然而,为了避免较大震动,目前应继续征收营业税,但应通过调整税率和税基来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负担。

(1)调整营业税税率。可以通过逐年降低营业税税率的方法,渐进地减轻金融企业的营业税负担。从2008年开始,营业税税率每年下调1%,在3-4年之内将营业税税率最终降为1%-2%。营业税是对营业总额征收的,只要能降低1个百分点,对整个金融业贡献都是非常可观的。营业税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令中资银行税后盈利上升2%-5%,其中上市银行净利润将提升5%左右。尽管营业税税率下调短期内会减少财政收入,但通过降低金融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资本充足率,必将有利于金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金融的稳定。

(2)调整营业税税基。降低营业税税负的另一种方法是保持税率不变,调整营业税税基。调整的基本方法就是借鉴德国的模式,金融企业营业税税基将按照银行贷款业务营业额全额计征改为按照营业净额(即存贷正利差)计征。该项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较大,以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仅银行业因该项调整营业税就将减少144.5亿元,减收比例约48.95%。但采取该种税基调整方法更为科学,更符合金融企业发展规律和税负公平,也将更有利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更符合长远目标。同时,对逾期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坏账处理,如果以后得以收回,再按实际收回的利息数额征收营业税;取消对证券交易资本利得部分征收营业税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征收营业税。这样做既可以规范税收制度,又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内资金融企业与外资金融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3)关于改征增值税。取消金融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解决重复征税和累退性弊端、降低金融企业税负的根本途径,也符合国际惯例。将金融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金融交易(主要是信贷业务)和辅助金融交易(主要是收费业务,例如中间业务),依据不同的业务享受不同的增值税待遇。对核心金融交易免征增值税,对辅助金融交易正常征收增值税。但金融企业增值税的实施依赖于技术难题的攻克,因而金融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只能作为远期政策目标,作为下一轮税制改革的要求。

(4)关于营业税调整的其他相关问题。营业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收入,降低或取消金融企业营业税,必然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该项改革最好结合分税制的改革和调整,可以培育地方新的主体税种,或者调整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或者实施专项转移支付。

2.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其他金融企业流转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开征的,具有临时性和权宜性特征。随着税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我国税收收入连续多年超高速增长,2006年税收总收入达3.76万亿元的条件下,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财政收入影响不大,取消条件已基本成熟。为了简化和规范税制,公平内外资金融企业税费负担,建议应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金融企业呆账准备和坏账核销制度。呆账准备金税务处理方法是金融企业所得税的核心问题,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同银行贷款损失的实际市场价值或名义市场价值保持一致,并允许银行根据实际经济损失在税前列支,才能保证银行持续稳健经营,对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对正常贷款设立一般准备金,对其他四类贷款设立专项准备金,对向某些国家、地区、行业或某类贷款风险设立特种准备金。一般准备金是金融企业的附属资产,提取比例可以由金融企业自主决定,一般准备金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免交所得税,以鼓励金融企业及时、足额提取专项准备,并用专项准备核销坏账。

改革贷款损失认定方法,缩短认定坏账的逾期时间,扩大金融企业坏账核销的自主权,加强税务和银行监管部门的配合。对贷款损失超过专项准备的部分,金融企业可以随时到金融监管部门申报,由金融监管部门认定贷款损失是否属实,税务部门根据监管部门的认定给予相应税收减免。既可使银行呆账核销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又能使银行贷款损失得到及时核销,有利于实现税收中性和减少挂账,降低运营风险。

另外,研究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课税制度,建立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与营业税制度。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对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应该实行轻税负。

(三)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在对金融企业减轻税负的同时,也要加强税收征管,依据税法应该缴纳的税收不能流失,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以规范税制,维护税法的权威性,促进金融业的公平竞争。金融税收的特殊性,要求税收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相互协作,依据税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加强工作联系,建立信息、情报交流制度,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健全和完善协税护税工作网,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纳税意识,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经济性质的纳税人,展开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税收普法宣传,提高纳税遵从率。

参考文献:

[1]王国华.金融课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2]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小组.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3]王在清.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和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4]王聪.金融税制与国有银行税负研究(三):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运行风险[j].金融会计,2003,(6).

融资企业税收政策篇10

关键词:营改增;融资租赁;售后回租;融资成本

随着国家“营改增”等相关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试点行业已可以开具增值税租金发票,笔者通过参与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以及银行等各方调研谈判,认为利用现行税收政策,通过售后回租(银行应收租金保理)业务,可进一步降低承租人融资成本,并保持融资租赁公司以及银行的收益。下面主要从售后回租(银行应收租金保理)业务交易流程入手,并总结国家相关税收政策,最终设计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以及银行等三方成本减负模型。

一、售后回租(银行应收租金保理)业务简介

1.售后回租定义

售后回租是指出卖人(即承租人)将一项固定资产(本文特指有形动产,下同)出售给出租人(融资租赁公司)后,又将该项资产从出租人处租回的融资租赁业务,习惯上简称为“回租”。

售后回租交易形式上是一种租赁业务,实质上是一种融资手段,它使资产所有人(承租人)在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前提下获得所需资金,同时又为出租人提供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2.售后回租(应收租金保理)业务交易流程

按照一般售后回租流程,租赁公司购买融资企业固定资产,支付价款,然后融资企业回租固定资产,按期支付租金(包含本金及融资费用),到期全部付清后,租赁公司以约定价款(通常为固定资产的残值)将固定资产出售给融资企业。

加入银行保理业务后,租赁公司将应收融资企业的租金出售予银行,从而获取融资,用于支付企业固定资产价款,流程如下图1列示:

3.售后回租业务意义

融资租赁作为国际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连接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目前售后回租业务已占融资租赁业务总量的70%以上,售后回租业务在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开展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二、现行国家相关税收政策

1.承租人(即融资企业)

《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摘录如下:

“根据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中讲到,“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

抵扣。”

2.融资租赁公司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摘录如下: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现将有关规定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税率为17%。”

“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扣除由出租方承担的有形动产的贷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安装费、保险费的余额为销售额。”

“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3.“营改增”政策下对售后回租业务影响

承租人向租赁公司转移售后回租资产时不开具销售发票,租赁公司无该项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

“营改增”试点后,承租人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时,租赁公司需向承租人开具融资本金及相关融资费用的全额增值税发票,承租人可以正常抵扣增值税销项税,可以为承租人节约一定的税费支出。同时对租赁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三、成本减负模型设计测算

经过测算调整,设计了如下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以及银行等三方成本减负模型,保持了融资租赁公司、银行的较高收益,降低了承租人的实际融资成本,实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

参数假设:融资本金为F,贷款年利率为i,贷款期限为t年,银行保理费率c1,租赁公司租赁手续费率c2;假设城建税率7%(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5%、水利建设基金1%。暂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二)模型应用

在改变模型中贷款期限、银行保理费率、租赁公司租赁手续费率等参数情况下,承租企业、融资租赁公司、银行等三方收益成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得出如下结论:

1.1年期售后回租业务中融资租赁公司、银行在保持较高费率的情况下,承租企业的融资成本却较低、实际融资利率下浮空间最大。即期限越短,三方盈利空间越大。

2.承租企业均保持了实际融资利率下浮的融资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售后回租业务融资不计入企业贷款卡,可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不增加刚性负债,同时入账时不减少固定资产,保持原有资产规模;融资租赁公司、银行也保证了一定的盈利,三方达到了共赢,均有业务合作的积极性。

(三)模型成立条件

以上模型测算分析后,认为承租企业可以实现较低融资成本以及租赁公司、银行可以实现较高收益的重要实现条件有:租赁公司开具了全额增值税发票、承租企业取得的增值税租金发票可以正常予以抵扣以及租赁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四)模型局限性

承租企业并非增值税纳税人,比如个人、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将导致回租环节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税负转嫁困难,则无法实现承租企业、租赁公司等获取税收红利的功效。

四、结论

以上,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家现行“营改增”政策下企业、租赁公司有关税收政策,设计了企业售后回租业务减负模型,如上仅是笔者对于现行国家“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释放红利的一点思考,希望将来在“营改增”试点逐渐铺开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希望能与其他研究者们共商切磋。

参考文献:

[1]http://国家税务总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