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1:40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1

关键词中职中职会计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如此众多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该能为大量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会计岗位相关工作者,而现实情况是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大多数并不能在会计相关岗位上工作。为什么学生不能学有所成?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见,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在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否则,长此以往,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被企业所弃,中职会计专业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1现状分析

1.1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中考成绩较差无法继续进入高中学习,选择来到中职学校,原因基本就三种:其一,家长安排,学生无所谓读什么专业;其二,学生自己选择,但对会计专业并不了解;其三,学生顽劣,家长送到学校来的目的就为了学校帮忙管教。总体说来,学生来到中职学校本身就是无奈之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只希望能掌握一门技能用来谋生。在此情况之下,大部分学生基本对会计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更没有什么规划,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

1.2中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相较于高职,本科以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的多样性,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很明确,主要面向的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统称,中国的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轻骑兵”。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小微企业超过了1000万户,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80%的城镇就业岗位。小微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要求并不高,一般来说并不需要高学历会计人员,因此从就业环境来看,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

2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

2.1中职会计专业的正确定位

理论来说,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作为中职会计专业来说,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若把会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来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学生是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而只能作为技能学科来对待,即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会做一个小企业的基本账务处理。这样,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不是管理研究人员,而是小微企业一线会计人员。

2.2会计专业教材选择

目前,在会计出版市场上,各种会计专业(下转第53页)(上接第39页)教材琳琅满目,如何选择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材?鉴于全国各地的学生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区域学生的教材,可以选择区域性的教材,而且还可以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调查学生的就业环境、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系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补充。

2.3教学方式选择

一直以来会计专业教学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的学生接受困难,逐渐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本来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反而在专业课上厌学情绪更浓,上课时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

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的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的教师都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样虽然比以前的教学方式更活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使用ppt教学时,由于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需要教室光线偏暗,结果很多学生更容易走神、甚至睡觉。因此,只是教学工具的改变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让学生有兴趣并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大容量专业实践基地,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将理论联系实践,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不同的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基础会计课程,学生初次接触专业课,可以弱化理论,强化重点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手工基本会计技能,因此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手工操作,如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规范登记账簿等。而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可借助会计模块软件,学生分岗位实训,对中职学生而言,先从最简单的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的三岗位开始练习,逐步到更复杂的岗位练习。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会做会计工作,到理解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

2.4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如何开设?目前,由于中职学生实行的是在校学习两年,顶岗实习一年,因此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短的,所在现在的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开设都进行了改革,一般开设有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查账实务、收银实务、eRp沙盘实训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和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基础会计课程对专业学习很重要,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在学习基础会计时没有打下好的基础,进而无法学习后面的专业课程,导致厌学甚至是放弃。目前,很多学校开设基础会计都是学期课,每周6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基础会计有许多的手工练习,而学生常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时间还是比较紧张,所以应给予基础会计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对中职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且难度大,因此可删减一些内容,教学目的只是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建立思想基础。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就业分析,目前未开设的某些课程,如纳税申报等可考虑加入进来,充实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2

引言:

从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而言,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相继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非会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如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态度不积极、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脱离非专业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教学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为四点:1、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是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对于教授会计实操、培养学生分析和会计应用能力的方面并不完善;2、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重视度低。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安排大约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40-50课时左右,课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学习基础会计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其他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抱有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基础会计教材没有贴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与会计专业的教材相同,理论过多,实践课较少,导致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缺乏针对性。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互动性较差,教师重理论、轻实训,单纯的重复性训练,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利影响。

二、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举措

(一)根据非会计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必须要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定位和目标,面对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理解会计信息,从而在未来实际经营管理决策工作上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中职学校在教授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时,要将教学定位强调为实用性和应用性上,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规范流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联的会计学常识,从而达到让经贸管理非会计专业学生成为通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优选教材内容,合理设置课时

职业学校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上,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做到有侧重、有重点结合了专业实际,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坚持以会计规范的原则,全面理解会计的原则和实质,利用会计理论知识辅助本专业的相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时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特点,适当的增加基础会计课程的课时,其中实训课课时要多于理论课课时,这样更加便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习方面的应用理解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要完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营造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如在教授凭证和账簿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用图文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账、查账、改账等训练,通过交叉来练习会计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3

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会计毕业生只需要学会最基础的会计核算这种错误的观念上。这样目光短浅没有长效性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课程安排太过随意,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与创造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达到。例如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显然是与其培养宗旨相悖的。反之如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职业性,则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为学习化社会更强调学校对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基本学习素质的培养。

2、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上都安排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通过会计仿真实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实际作业能力。然而,由于院校对实验室配置的拨款有限,导致会计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比如,没有配备整套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实验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院校的模拟实训仍以手工实验为主,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另外,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普遍地实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搭建起针对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岗位实习平台,一方面原因是校外单位对实习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经费支出上安排的不妥当,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工作中,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二、“四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想

1、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学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仿真会计实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应变等方面能力。会计模拟实习的项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性的实训。主要是指学生首次接触会计某项技能,教师首次传授给学生此项技能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般性的实训分散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辅助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并掌握会计专项技能。如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在每讲完一知识点后,开展一次实训,具体内容可设计为《帐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工资核算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报表管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固定资产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第二部分为阶段性的实训。与一般性的实训不同的是,它由系统的实训课程组成,通过相对集中的实际操作训练,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向能力的转换,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知识体系。同时,本阶段以单元实习、课程实习为主,通过实习将会计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固定资本管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帮助学生实现将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及时验证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的难点,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训。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经营的多元化、集团化以及毕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应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以后开始综合模拟实习。主要应以工业、商业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企业等为蓝本,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企业某一阶段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业务来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做起,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学生在模拟实习时,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会计不同岗位为小组,采用轮岗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会不同岗位会计工作的差别,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由于学生接触了不同企业的模拟经济业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各行业、各层次需求的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学生只有走出课堂,真正走入企业,通过面对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才能充分感受到工作的难度,体会到岗位的压力,找到自身存在的理论上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跟随会计领班参加各种会计实务工作,既给企业提供人才选择,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又给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建立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知体系。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起校外资源,选择有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财会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教育道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找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3、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拓宽视野,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社会调查,到生产、财贸、金融等部门参观学习,了解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会计改革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安排1—2周即可;二是调查方式灵活简便,对被调查单位的工作影响不大;三是联系面较广,可以使学生通过较短的时间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四是所耗费用相对较少。因此,社会调查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好的可行的途径。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经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学校应建立定期情况的汇报制度,指导教师定期对实习生的各阶段任务进行检查,以监督其实习情况,确保实习质量。同时,还应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布置毕业设计以取代传统的撰写论文形式。毕业设计结束时,学生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写出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应根据实训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实训报告质量等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考评成绩。

三、结语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资源库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其特点就是“以能力为中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完成一般性的职业岗位训练,毕业时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最基本一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上岗后能基本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突出技能,就要整合课程,特别是整合核心课程。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决定必须进行课程整合

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我们教学的课时短,还有一年时间实习,要侧重技能,加强实训,就必须要整合课程。我们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要,又能对协作学习给予适当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区域和实力分布不均衡,包括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实力分布不均衡,甚至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师水平高低各异。很多院校政策力度欠缺、资金匮乏、实训条件不足、课程与教学资源层次低、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他们急需提升自身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能力。鉴于此,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能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资源需求。能有效解决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空间不足,社会资源欠缺,信息来源少,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同时,专业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受到资源所传递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4.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全国现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财务会计类专业属于高布点专业,生源规模较大且持续稳定增长。对课程学习需要大量权威、完善、有效学习资源。利用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分享建设成果,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且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所以该项目的资源库建设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5.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就是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所以在该项目的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企业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和实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项目研究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资源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资源建设简单化,质量不高

大多数网上资源只是把媒体形式简单变化,内容仍是传统纸质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学设计,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特色不明显,针对性不强,适应性较差,资源的模块结构以及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个体化学习的需要。

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成为主力军

他们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中去。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的评价与审核标准,导致资源库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项目改革目标

本项目研究及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对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深入挖掘高等财经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和职业需求,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技能标准与技能考证合一”的要求,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的编制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改革,根据会计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考证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采用实战、直观的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满足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达到相关职业资格水平,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培养目标规范化、具体化、职业化,实现“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直观实用,标准规范”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建立适合的教学资源库

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综合运用会计教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阐明重新探索财经类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和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比如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针对2+1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我系组织专家和教学团队进行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尝试,把核心课程《基础会计》实训部分和《计算技术》《票据结算》《出纳实务》等几门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资源库,开发设计了“操作示范动画”“操作示范视频”“电子教材”“图片库”“案例库”等14个教学资源包,每个资源包资源达到20个以上。采用实战、直观的教学方法,模块教学,项目训练,增加趣味性,既能够满足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根据会计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考证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达到相关职业资格水平,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要,又能对协作学习给予适当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具体操作上,对会计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学院特点和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依据情境性、科学性、人本性原则,根据职业特点和典型工作任务在内容上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序,开发适合会计行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在原《基础会计》《涉外会计》《财务管理》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新的适合学生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资源库,帮助学生达到相关职业资格水平,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建立教学资源库,活跃会计考证课堂教学

21世纪以后就是资格认证+能力+经验的年代,每个要素本身都是一个优势,拥有能力和经验再加上证书,才更具备竞争优势。考证很大程度就要自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按考试大纲组织教学,让学生背考点,然后做大量练习题,学生很快会感到厌烦,不愿学,学生考证过级率低,也会影响学生“双证”毕业的目标。教学资源库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学习、协作学习,运用于会计考证教学,定能达到活跃课堂,提高考证合格率。

五、项目研究的创新之处

1.“2+0.5+0.5”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特色课程体系开发

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建立2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课程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等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专项能力),0.5学年的综合实训(注重学生实务能力培养,包括理论深化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0.5学年的针对性顶岗实训(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三种能力,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循序渐进。为了准确定位适合财经类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目前会计行业、企业、毕业学生信息的反馈,并进行多方的社会调研,结合现有的会计行业的特点和人才结构分布状况,了解会计市场人员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需求,并对此进行岗位分析,邀请了12位来自各外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一线工作的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提炼出会计专业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对于每种职业能力,由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找出并论证典型工作任务,把《中小企业会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2门整合为《涉外会计综合实训》,专业课由原来的12门整合为《基础会计》《会计分岗实务与实训》《纳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涉外会计实务与实训》几门课程,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此进行了论证和修订,并提出专业核心课程新标准,教学团队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2.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创新

(1)改革现有考评主体,建立“三方联评”“四项综评”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改革现有考评主体的单一性,结合“双主体”教学模式,建立“三方联评”“四项综评”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双主体指的是施教的过程实行双元主体,也就是在先前只有一个学校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企业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三方联评”是由学生自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所形成评价。四项综评包括基础知识评价、专业技能评价、身体健康评价、职业道德评价。通过教学资源库,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2)考评内容创新

根据企业具体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考评内容,力求和企业需求岗位实现“零对接”。例如,企业出纳需要具备点钞、鉴别人民币真伪、填写支票、会使用保险柜、能够正确处理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等收付业务,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出与岗位需求相符的项目,也让学生在未来可能就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形式上的创新

在形式上主要有视频库、动画库、案例库、试题库、电子教材库、教学ppt库、练习小软件库。而视频又可以分为教学视频、操作示范视频、比赛视频;案例库又可以分为静态案例和动态案例(即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采用主流媒体和网站平台来共享资源,利用微博、QQ群等形式课程公告等。让所有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登陆平台进行相关资源的自创及上传,通过后台专家评审通过后对外,使资源库的建设因为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参与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国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5

适应区域性经济的需求。中职教育应面向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具有地域性,就业也是面向本地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除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进行适当调整外,配合学分制的要求,还可增加区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如某地区,民营制造业较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第三产业较多,会计课程开设上就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选修课可以开设《农产品加工税收实务》的专题讲座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就业多为超市或商店营业员、收银员、仓管员、出纳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可以开设与上述岗位相关的选修课程。总之课程设置与调整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为目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指导。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教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可选取的专业教材非常多,除了专业出版社(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外,还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据其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使用的经验,建议多采用专业出版社出版的配套系列中职规划教材,因一个专业的出版社,它会考虑专业开设课程的系统性和互补性;规划教材,它会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无法了解教材的用意,领会教材的精神,使用起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及处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有些经济业务还具有排他性。因此,会计的实习、实践不像制造业那样容易安排观摩或实习实训,但会计专业必须要学习者动手进行参与和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会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主要教授和加强学生在珠算、点钞、真假币识别、财经数码字、账表票据填写、翻打传票、小键盘计算、计算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3.2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以一个小型制造业业务为蓝本,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仿真业务的手工处理。3.3建立会计电算实验室。用于培训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金蝶、用友两个成熟商业财务软件的使用,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证。3.4建立校企实训基地。选取当地较具规模的企业,每行业2-3家,按学生就业意向举办“见习月”,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也检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3.5建立校所、校介实训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中介机构日益增多,这些中介机构除了专业的验资、审计业务外,也做了大量的记账等工作,每年在所得税汇算前,这些中介机构会大量地需求实习生帮助查账、审计等初级工作。另外,学校也可与当地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定期安排学生去帮助点验破损(旧)钞票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4师资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支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建设目标为:4.1成为“学习型”教师。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1992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国家也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不断深造的平台,会计人员及会计教师可以参加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称考试,以保持自身知识的前沿性,在广度、深度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2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传统上,会计专业教师只要会教授会计基础、专业会计及相关的法规、税收课程就算得上不错的教师了,然而按中职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专业岗位必要的技能,因此,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并能传授诸如珠算、点钞、识别真假币、凭证票据的填制审核、传票的录算、财务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知识的融通,又可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技能。4.3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很多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就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来讲,有的职称是“经济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考评员,虽为“双师”,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导不大,或根本没什么指导意义。即便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获得的称谓,没有进行过企业实际账务的处理,教学中仍是从理论到理论,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无益。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总之成为真正的“双师”,既是理论上的专家,又是实操上的能手,总体提高会计教学水平。

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为,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基础。而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前提,课程设置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对会计学专业来讲,由于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办学范围的宽泛性,使得其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综合性大学的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大学内外环境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区别于财会专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更不同于其他层次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第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从目前我国“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普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五大专业教育层次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会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职业岗位定位要求。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会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会计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抢饭碗”,又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还要为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基础。

第三,知识结构定位要求。由于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财务活动,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从事财务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提高人才的通用性是现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代需要把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业人才。只有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并认真实施,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应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并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后劲,更快地走向成功。

第四,素质能力定位要求。面对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从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处理会计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会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总之,会计教育目标应培养学生掌握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内容

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相对于专业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会计本科教育拥有宽泛的人文、理工、经济、管理等类别的支撑学科,为其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教育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合性大学应根据所处的大学环境和会计学专业的本质,同时兼顾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去向,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性院校区分于专业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的特点是“通”和“宽”,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着重培养通才,使得学生具有宽泛的理论素养和广泛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培养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积淀和专业素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宽广的知识领域、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实际需要、以及从事适度理论研究的基本技能、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实践证明,通过培养使得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又有宽广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综合性院校会计专业目标,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本科教育的态度:即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沟通能力是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获取并传递信息。智力能力是指查找、获取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辨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一些没有重点的事实的理解作出判断。人际能力是指在团队中有效地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发挥领导作用。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性知识可以帮助会计专业人士理解职业界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与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组织与经营知识则包括组织内部运行和组织变化的方式,以及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作用。而会计知识的重点应在于培养分析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专业认同是指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并乐于从事会计专业而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核心是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对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本身并不表明已经进入会计职业界并掌握了会计师工作的经验和技能,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才是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前提,也才是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条件

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条件。应该以“实践应用”及“基础理论”为双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创新专业结构,以能力为特征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建立稳定的实践平台;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注重实务的科学,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并非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的唯一出发点,要克服把会计实践课程看作提升会计专业教育水平法宝的片面认识,注重实践性课程与理论类课程的有机联系,在理论中深化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由强调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了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授课方式强调学习过程,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再反复强调具体会计实务的讲授,其目的不能是让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者转变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不能成为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说明书。应增加真正让学生进行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的课程,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升华。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应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注意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中达到内容上的先进性。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基础上把握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

综合性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具体会计准则》实施后,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距都已大大缩小,会计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贯穿于各种行业企业之中。如果把会计理论基本方法讲透彻,学生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毕业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会计工作。如果将过多的时间用于介绍具体账务操作,行业会计课程开设过多,从而挤占基础理论课时,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课时浪费。

综合性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还应正确处理大学会计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课程关系。二者的目标存在差异,如前所述,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的目标,是为从事相关内容的会计实务工作取得一个专业上的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更强调实务操作;近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具有越来越难越来越钻牛角尖的倾向。考查的结果并不能反应出应试者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

总之,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培养目标,需要体现大学的综合性的特长,将一般性的教育目标具体化,重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7

【关键词】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31-03

一、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培养理念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深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显复杂性,国际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国际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风险与机遇并存,国际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高效的执行力的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国际企业对卓越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地表现为: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进入职业角色,高效的专业工作能力,发展创新、不断提高并带来优异业绩的创造能力。因此,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应在意识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广泛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创新精神;在知识上拥有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科技知识;在能力上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与沟通能力、熟练的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应树立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培养目标为统领、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为手段的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知识需求、能力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和教学课程,依靠有效的组织实施培养卓越的国际会计人才。

(二)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1.以能力与知识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从国际企业对国际会计人才的能力、知识需求研究出发,分析各项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相互关系,归类形成各种专业课程,围绕主要的专业能力构筑分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实施效果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别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分别采取精讲精读、设题讨论、列书目泛读提交报告等方式实施教学;根据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程度分别采取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仿真实训和专业实践实习等方式来培养专业能力。

3.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建立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师资知识、能力、学历、年龄结构规划,建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由主讲教师组织建立教材、参考书目、参考期刊等教学资料库,并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保证教学资源紧跟专业研究的前沿。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保证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满足各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要求,保证教学资料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

4.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巩固与改善实施效果。建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以有效地巩固与改善教学实施的效果。

二、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而敏锐的洞察力来源于良好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力和透彻的认识能力;果断的决策力来源于快速形成方案的能力、方案的优化与抉择能力;高效的执行力来源于计划、预算的编制能力,组织、制度的设计构建能力,控制、协调能力。因此,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国际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来设置教学课程模块,通过知识需求的研究来进行教学课程设置。

(一)以能力需求为基础设置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国际企业要求国际会计人才具备的首先是国际视野的认识能力、国际交流沟通能力、现代手段与工具的运用能力;其次是业务沟通与协调能力、职业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最后是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上应通过充分体现相关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模块来满足国际企业对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如图1所示。

(二)以知识需求为基础设置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科技知识三大内容的教学课程

国际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课程设计中体现在相关知识培养的安排上。首先是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是丰富且体现国际视野的人文、科技知识。因此,由语文、外语、经济、管理、法律、数学、统计、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课程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认知、交流、分析、汇总及现代手段与工具运用的能力;由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国际金融及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构成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由社会、文化、历史、民族风俗、现代科技等课程构科技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范能力培养模块与知识教学课程的衔接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标准,为保证课程教学及相关技能训练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此,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时要明确每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及相应技能训练项目、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点。

(四)通过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训融合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知识课程的教学是依据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来安排内容的,而各种专业能力是由多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形成的,因此,通过课程实习的设计将课程主要涉及的相关专业能力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课程实习项目,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综合培养相关专业能力;通过专业综合实训的设计将专业相关知识组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专业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

(一)以严谨的专业课程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为准绳,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实施专业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1.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内容和标准实施专业教学。按层次分课程依次展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划分主次轻重,科学地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按各项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确定教学任务与教学实施计划,切实完成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2.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各层次各课程的各项内容对理解掌握的要求不尽相同,可以分别采取深入精讲辅以分析应用、粗讲辅以设题讨论、列单阅读辅以读书报告等不同方式展开课程教学。

3.对教学效果采取有效地考核评价方式。实施教学全过程考核办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内容结点设置考核,依次进行;对不同专业课程和内容,分别采取书面考试、个别的口头考核、提交专业报告、完成专业实践项目等考核评价方式,以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以紧贴实际的课程实习与专业实习强化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1.通过专业课程的各专项实习培养具体的专项职业技能。课程各专项实习组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有利于提高各项职业技能水平。如财务管理课程的预算编制实习项目操作训练就有助于计划、预算的编制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项目投资实习项目的操作训练就有助于快速形成方案的能力、方案的优化与抉择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培养专业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能力。专业综合实习融合了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税务等专业知识,开展专业综合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3.通过专业实践实习强化职业操作能力,训练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实践实习直接面对实际的具体工作与业务,有助于提高实际的职业操作能力,并以具体的专业性实务工作阅历形成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快速地适应职业环境,进入职业角色。

(三)以广泛的学习交流拓展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

国际会计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的认知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开展广泛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交流与竞赛活动、国内校际学习交流、国内校企专业实务学习交流能有效地拓宽视野、提高沟通能力与业务开展能力,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办学的平台开展国际学习交流,增强对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以专业理论与实务的教学需要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建立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提高制度,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务的教学需要合理地调整师资年龄、学历、专业、能力、资历结构,并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理论和专业实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二)以主讲教师为主导建立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

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的制度,由主讲教师依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收集整理专业课程教材、参考书目、参考期刊及教师教学材料与学生学习材料,形成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并由教师根据专业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和专业实务的发展变化定期进行动态更新,由此形成最新的教学内容,以保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性。

(三)建立教育资源投入机制,保障教学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根据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合理地安排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保证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方面的投入,为教与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合适的教学工具与手段、适宜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其次,保证师资培训提高方面的投入,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机会,定期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专业理论研究、专业实务训练等专业教师的业务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最后,保证学生学习交流方面的投入,为学生开展培养相关能力的各种专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积极推动学生在国内进行校际交流、及适当的国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五、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总结与提高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阶段监测和能力培养结点监测,

提高培养质量

规划国际会计人才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进程的阶段划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构成体系,据此建立人才培养的阶段监测和专业能力培养结点监测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进度和效果。一方面,通过监测人才培养各阶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实施完成情况,保证专业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监测各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训项目的考核情况及成绩,促进专业学习、实操训练的程度,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建立师资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专业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保障专业教学质量,辅之以适当的激励机制,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学各环节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通过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所设计内容讲授情况的考核,评价教学对专业能力形成与提高的效果;通过对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程度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建立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建立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全过程的环节、内容、效果考核的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重点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内容完整性及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对专业实训项目的参与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掌握水平高低,以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工作。

(四)建立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总结与改进机制,日益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教师对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项目实施在国际人才能力培养上的表现效果进行经常性评价,形成实施效果评价档案,建立专业委员会定期审议、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发展变化应对机制,由专业委员会定期与相关的国际会计人才使用单位、会计专业人士交流讨论人才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林,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2011(11)

[2]杜剑.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1(3)

[3]沈征.国际化Bpo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40);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229)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8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建议

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足够地重视“职业”的意义,没有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产、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发出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三个关键环节主要是实训与实习。实习通常是顶岗实习,实训则是学校利用仿真、模拟的方式进行专业动手能力的训练。可见,搞好实践教学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所在,然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结果并不尽人意。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还占有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不超过3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二)实训教学项目单一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实训时间的单一。除珠算、点钞、电脑传票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外,主要的校内实训有《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些多数是阶段性实训。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有随堂实训安排,但实际上多数都是用来做习题,没有真正做实训。2.实训内容单一。无论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多数只进行工业企业会计项目实训,而其他行业会计项目实训很少或没有。3.实训形式单一。虽然会计实训有手工操作、电脑操作,某些实训资料上也说要先进行手工操作,再进行电脑操作,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训时间,往往只能两者选其一,使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

(三)实践考核制度不严密

实践考核是实现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无论手工实训还是电脑操作,往往只注重过程考核,从而使得个别同学投机钻营,弄虚作假。以会计手工实训为例,在只注重过程考核的情况下,有的同学抄袭完成的账面反而比学生真正独立完成的账面要清晰,在成绩评定时反而成绩较高,有的教师甚至是凭感觉给学生定实训成绩。这样的实践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会计实训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学校会计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而绝大多数会计教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未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有的说是到企业锻炼也是走马观花。“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双证型”教师,真正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企业二至三年会计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训指导,以致于与实际相差甚远,致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

(五)校企结合机制不完善

校企结合主要解决的是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多数学校是采用阶段性进行的,包括最后一学期前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和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使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进行1―2周实习的学生,学校的校外实习多数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不可能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进行1―2周实习的学生去做,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使校外实打折扣。毕业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由于时间较长,相对好一点。

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实践课时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有些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将更多的理论教学变成实践教学,则使学生学起来直观、易懂、有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减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增加专业实践课时。笔者建议将现在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约为3:1的比例调整为1:1的比例。理论知识不宜过多,够用即可。实践时间要充足,避免使学生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加班加点,造成学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基础会计实训》更为重要,它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提高实训效果

学校应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有随堂实训又有阶段性实训;在内容上既要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如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服务业会计及税收筹划等相关内容。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不能因为工业企业会计是最难的、最主要的,就忽略了其他企业会计,要避免无论手工做账还是电算化;无论《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形式上要使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有机结合,高职一般是三年制,前五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有实训内容,至少有一次是一套资料既用手工做账,又用电脑做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脑做账的感觉,体会到电脑的方便与快捷,真正实现手工操作和电算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会计实训效果,同时,还能节约资料成本。

(三)完善实践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实践效果落到实处,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无论手工实训还是上机操作,既要注重过程考核又要注重结果考核,采用“过程+结果”的实践考核方法,这样做是相对完善的,是较公平的。以《基础会计实训》为例,“过程”考核占55%,“结果”考核占45%。“过程”包括建账、编制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编制报表、装订会计资料等情况占40%和劳动态度占15%,共55%。“结果”是教师将做账的内容整理成题目,采用抽签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答辩,按其正确程度给予成绩,占45%。这样做的理由有四:1.账面内容是对学生书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进行的考核。2.出勤是对学生参加劳动态度的考核,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3.答辩或测试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真实性的考核,避免只采用结果确定成绩可能带来的抄袭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4.这种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试点效果明显。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大一七个会计班级,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理论考试卷面成绩两个试点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总体的平均成绩。在试卷统一、没有复习范围、轮流阅卷的情况下,其中一个试点班级的平均成绩比平均成绩最低的班级高出8.55分。在2008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试点班的通过率均高于非试点班,且超过平均通过率10%以上。

(四)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教师应先工学结合,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会计专业教师既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要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应以从学校内部挖掘潜力为主,以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学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会计老师的实践能力。1.对那些学历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有“讲师+会计师”证的“双证”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走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培训、顶岗锻炼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取得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而没有会计师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要鼓励他们在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考试,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打下基础。2.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高级财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选送部分学历较低、理论知识欠缺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了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师进修和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与管理计划,并在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最终实现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践指导水平的目标。

(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再仿真的资料,也只是仿真而已。因此学生在实训操作中往往会认为资料是假的,从而将会计实训当成一般的会计作业来完成,未能达到实训的预期目标,一旦接触到实际业务,仍一筹莫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顶岗实习也有一定的困难,一是企业无法同时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分散岗位。学校多联系几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单位留出几个岗位给学生,一个班的同学同时进行实习,最少应有两个月,实习结束后下一个班同学再来替换。笔者建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拿工资,有的话应是象征性的补贴。这样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学到了真实的东西,对于企业来说也减少了支出,应该是双赢的策略。二是学生顶岗实习使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如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问题等。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学校加大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过程管理。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学校应在熟悉已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加强感情联络,做到感情与法规双管齐下,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云栋,王秋霞.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09):下.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9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问题;理论学习;实践学习

1以实践学习为目标,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学习计划的目标性特点做好学习引导工作,一直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学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计划制定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如何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中实践学习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培养好我们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学习重点开展专业学习,应该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计划的制定中我认为,这种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了理论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我们应着重重视的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性学习的主要原因。二是以实践发展眼光制定学习计划。在通信工程技术学习过程中,其技术发展是较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以通信工程技术进步发展实践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中预留学习位置。如在学习计划中,除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类期刊等形象,很好的开展新型工程技术学习工作,为自身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三是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确立学习模式。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认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学习内容间,建立起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围绕实践学习开展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我们学习计划制定的重点。利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理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支持性工作。

2以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在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虽然是为实践学习服务的,但是做好理论学习工作,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工程工作的实际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这种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学习中,需要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保证通信工程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发现的一些教学问题以及较为难解决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与归纳,再与老师进行沟通工作,利用协调沟通的方式共同提高专业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自主的参与辅助教学。在专业教育工作中,我认为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漏洞或不足之处,有着很好的辅作用。如在专业教学知识难点的教育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开展的辅助教学工作,这种高中学习模式的开展也同样在专业学习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三是多渠道的获取理论知识。在当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我们对于课堂知识中简要介绍但是自身想要深入了解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利用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内容。如利用图书馆、期刊以及网络渠道获取理论知识内容,都是我们在下一步学习中应采用的主要方式。

3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做好社会实践工作

与其他学习模式不同,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是较为重视的,这也是专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特别是我对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出现,这不符合我们成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所以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专业学习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在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与交流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在学校内担任干部工作、参与学校志愿活动、在学校内的通信设备、电脑室等设备改造中利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等内容。这些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我与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利用实践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工作而言,进入社会利用志愿活动或社会服务工作形式,利用专业特点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方式,是我们即将进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应与专业特点有关,这样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实习工作不同,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而是以社会能力、交往能力等社会属性培养为主,专业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处于次要地位。

4以职业实习模式,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我们参与专业的学习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专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实习工作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以下学习理念:一是以自身职业工作能力提升为目的。在我们参加职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以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实习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点:将实践学习内容融入到实现工作过程中、利用实习工作机会验证理论学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有效地学习方式。这种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入社会职业环境,参与职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适应职业工作环境。在通信工程职业实习过程中,其工作环境与学校课堂以及实践教育环境具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包括了以下内容:人际交往的区别、学习与工作氛围间的区别、实际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环境的逐步适应,为职业环境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实习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5结语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改变高中学习方式,适应专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当前这一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性学习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学习计划制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以及职业实习工作的开展中的实践内容,开展了实践性学习模式研究,为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旭,向成.当前我国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会计专业的实习目的篇10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笔者多次担任了保险学、财政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以及法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尚不明确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然而,在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没有严格区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各非会计专业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背景相联系,仅仅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浓缩版来处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会计学教学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然而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由于授课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各专业的特点,而是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讲课,一方面造成教学内容空泛,内容上过于强调会计核算,另一方面无法将会计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们觉得会计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而且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差太远,消退了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热情。这种结果违背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目前,授课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课堂讲解教学法,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有限的现代教学手段,很少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缺乏鲜活的案例和有实证性的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学习显得枯燥而乏味,因此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四)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从心理上较重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会计学这样的非专业课往往置若罔闻,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以后并不会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学习会计没有用。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归根于他们未充分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如此对待非专业课程的盲目性和应付性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影响了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势必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形,导致课程教学的失败。

(五)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一方面,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学习会计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习缺乏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抄课堂笔记,却不思考、不动脑筋,课后也不及时复习,考前突击,更谈不上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被动、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这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史密斯―雷根”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

“史密斯―雷根”模式是第二代教学设计代表性模式,它是由史密斯和雷根于1993年提出来的,如图1所示。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明确指出要进行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等三类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策略的制定又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该模式是以系统论为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笔者以“史密斯―雷根”教学系统模式为指导,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史密斯-雷根”模式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而且教学目标体现专业的特点和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非会计专业不是要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不是要教他们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用账,要培养他们的会计思维方式,传授他们如何获得并使用会计信息,如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即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把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并充分运用此工具。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二)提高师生对会计的认识“史密斯-雷根”模式以对学习者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为基础。授课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关注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内容,立体思考会计学与各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学和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会计学知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态度上的怠慢,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史密斯-雷根”模式强调要按照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由于会计学课时有限,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地多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哪些相关会计知识等,区分不同的专业,进行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的基本核算知识,主要涉及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账户名称、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等;(2)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循环过程,重点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3)财务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读懂会计报表,能够从会计报表中获取所需的信息;(4)各种会计规范,主要涉及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强调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史密斯-雷根”模式倡导开放型、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提高他们利用会计信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理论讲述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开放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3)实践性教学。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虽然不从事会计工作,但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实际操作、实验等,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务操作处理转化为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