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数字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4:08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1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人员素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一类风险:机构转型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客户主体以小微居多,区域属性明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同时推进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由转型引发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文化融合和技术融合均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是战略调整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战略和思维的转型,要将机构的发展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步骤有机结合起来,从资金投向、人员素质、激励机制、组织协调、治理结构等方面作出规划,制定“一盘棋”战略。然而,当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是“为转型而转型”,没有真正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在战略上的转型安排并不到位。二是组织变革风险。从部门设置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多数是对公业务、零售业务与网上银行部、信息科技部并行的架构,部门间几乎都是各自为政。从人才结构看,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不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数字化产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农商行来看,目前柜面业务的线上服务替代率已达到了90%以上,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和线上营销等能力不足加剧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同时由于对科技人才缺乏独立的引人、用人、晋升机制,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人才困境。三是文化冲突风险。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形成了相对保守、僵化、厌恶风险的企业文化,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业务发展缺少创新意识,不愿也不敢跨界合作。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共享、协作,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既有的文化形成了冲突。四是技术融合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势必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这些新技术在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在与既有的系统、产品、流程融合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二类风险:机构展业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受限于认知理念、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面临较大展业风险。一是认知理念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不等同于渠道数字化,数字化产品也不等同于产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也并非简单地设立专门部门,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认知理念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风险。例如,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做一个手机app、开通微信银行或将传统的产品放到信息共享不足、交互不够、没有形成闭环等问题,加大了展业风险。六是场景缺失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将金融业务嵌入到适当的场景中去才能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然而,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应用数字技术展业的场景仍十分有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对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则无从谈起。然而,一哄而上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很可能会因为场景缺失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七是数据缺失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自有的客户数据大多分散于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尚处于搭建阶段,不能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客户更多的数据分散在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一个个有待深度挖掘的“数据孤岛”。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导致基于数字技术的分析工具和模型结果有偏,从而增加了展业风险。第三类风险:机构环境风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客户素养、行业生态和监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首先,客户素养不足。一方面,农村客户多为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其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较低,对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使用不多,在观念上对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水平仍较低,农村小微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水平更低,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行业生态不佳。近年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农村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变相收取高额利息或违规发售理财产品,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数字金融行业生态产生了“污名化效应”,成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隐性负担”。最后,监管能力不足。在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金融监管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例如,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模型进行风险控制时,县域金融监管部门要么采用传统的监管方法进行监管,但效果显然不好,要么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均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2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降重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3

一、实现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工作,随着近年来农村金融的繁荣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使得很多商业银行必须要借助科技化手段来实现金融业务管理的创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指的是借助各种现代化技术,比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支持能力。我国传统的农信社、农联社在不断改制和创新的过程中,纷纷以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当前还有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没有积极实现科技化发展,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科技化程度还很落后,没有积极结合信息科技手段来强化金融服务水平,在科技风险的管理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加强金融创新,打造更高水平的科技化服务势在必行,是农商行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必须要做出的决策。 

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 

1、发展数字银行 

数字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数字化时代,各项工作效率逐渐提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应该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银行是未来银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实现农村金融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农商行可以加强对各种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对银行的客户进行分析,在传统的客户分析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人工调查来完成,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可以对银行的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地抓取和分析,节省了工作时间,也能对用户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和汇总,从而有助于银行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拓展和开发。比如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某银行了解到一些客户明星对理财产品比较感兴趣,临海农商银行近年来相继开设了多种理财项目,除了一些存款理财之外,还开设了纸黄金、实物黃金、基金、“财富·聚”等理财产品,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可以对用户的理财信息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汇总,了解到各类业务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业务的分析和统计,为金融业务的拓展和开发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随着用户信息的逐渐增加,银行还应该要做好数据汇集平台系统的完善,对数据库进行拓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2、打造银行服务平台 

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平台型企业战略,打造一个与客户建立想好的沟通机制的平台,增强客户粘性。从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中可以看出,很多政府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为市民提供政务、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和服务,使得市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商行也应该要加强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增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粘结度。比如临海农商的首家社区银行已于4月正式开业,社区银行是农商行转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社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只有将居民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得他们能够对银行保持良好的“忠诚度”,才能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区面对面互动可能会受到网点分布的限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预期效果。对此,可以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角度着手,加强对各种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或购买,金融应用软件应该要囊括多种功能,比如金融咨询业务,此外还要能实现便民,比如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如网上订票、预约挂号、小区物业费收取、水电费查询与缴纳等与社区相关的业务,也都可以和银行进行合作,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银行的相关服务平台,来完成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各种服务平台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增强社区居民对临海农商行的的客户粘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这种科技服务所产生的网络效应还会逐渐扩大,对银行的转型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展自助银行 

自助银行是银行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服务而产生的,通过对银行的自助服务机具的覆盖率和电子银行替代率水平研究发现,临海农商行的自助银行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对各种自动化机械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柜台办理业务所消耗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助服务及,对此,临海农商行也应该要积极加强自助银行的建设,使得自助银行机具的覆盖范围更广,尤其是要将自助银行推广到一些村镇地区。农商行的辐射范围当前还没有完全实现村镇全覆盖,对于一些生活在比较偏远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取款、存款等操作很不方面,一般要到镇中心才会有相应的网点,而网点的业务办理人数较多,因此很容易出现不能满足人们的金融业务需求的状态。为了解决用户的金融需求,可以加强自助银行的建设,配备更多的自助机具,同时要对自助银行机器的功能进行完善,除了基本的取款、存款、转账业务之外,还应该要提供更多的自主查询业务,随着居民对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机器的功能也要不断完善。

  4、加强特色金融产品的开发 

在金融市场中为了要实现快速发展,在必须要在金融大环境中寻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开发更多特色的金融产品。针对农商行而言,其服务对象一般是农村金融、城镇居民、中小企业等,为了要拓展市场,农商行应该要加强对产品的开发,使得大众的选择范围更广。比如当前很多居民的健康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养老或者健康类理财产品的设计,比如针对老年人推出相应的养老计划;再比如还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用款需求,设计不同的贷款类型,如小额贴息贷、农户信用贷、养老贷等,都可以成为新的金融产品加以推广。为了使得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则可以加强对银行功能的完善,比如要加强手机银行的开发和建设,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对这些产品的购买,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5、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才能确保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在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银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及时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特征,对农商行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使得农商行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商行的管理者应该要有一种全局的掌控意识,将信息化管理纳入农商行的管理范畴之内,将信息化管理当做改变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内部要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广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且要引导银行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的观念,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商行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进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现状,实现创新发展,加强对各种信息化、科技化手段的利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农商行的综合实力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楊一新(1986~),男,本科,研究方向为金融电子化与农村金融基础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岩.立足农村金融创新打造现代科技服务[J].金融电子化,2014(07) 

[2]付春红.试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与创新[J].理论界,2007(11) 

[3]闻渊.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思索[J].时代经贸,2011(17)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4

并祭出“谷雨”计划深耕农村金融市场。

一个猕猴桃从授粉、结果到用户享用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多长?答案是6个月。在这6个月中“互联网+”能为农户带来什么不同?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参与到农产品种植生产过程中去,通过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助力农产品供应链,进而推动粗放种植农业向集约化精品农业的转型。

陕西省周至县是国内最大的猕猴桃产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猕猴桃的“祖籍”,北吉果蔬专业合作社作是周至县极具规模化的猕猴桃合作社,社员涵盖了当地数百户果农。2016年,从这家合作社开始,蚂蚁金服与易果生鲜一起,将精品农业以销定产、互联网普惠金融、农产品供应链生态的模式推向生鲜原产地,构建“金融+电商+农业生产”的闭环农产品供应链布局。

易果生鲜同合作社签署采购协议,在10月底猕猴桃成熟时,定点采购猕猴桃中的高端品种“翠香”,2016年“双11”时,用户已经可以在天猫超市的生鲜区抢购了。合作中,蚂蚁金服对订单进行识别、确认后,通过其主导的网商银行,给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

同时,为实现易果生鲜对于果品品质的把控,贷款将通过定向支付工具专项用于从“农村淘宝”(及淘宝农资平台)购买易果生鲜指定的农药、农资,并将合作社的采购信息线上传输给易果生鲜,从而实现果品生产过程的全程把控。这是蚂蚁金服在农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一个案例,后来蚂蚁金服还改进了这个方案,提供了更多农户需要的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联合保险公司为农资、农药的线上销售提供品质保证保险来确保产品质量,还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身故保险、牲畜疫情保险、农资保障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

链起农业生产

在上面的案例中,蚂蚁金服提供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合作社能够获取的普通信用借款(甚至有抵押)的利率;基于采购订单的信用贷款模式,可在贷款申请提交后的当日就收到“款项”(实际上是村淘农资农具平台上的一个购物额度),其放款效率远高于其他任何贷款方式。此外,线上化的农资农药的品质保证保险为农户线上购买农资提供了信心,农资线上购买和送货上门也优化了农户的体验。

蚂蚁金服副总裁袁雷鸣表示,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推出,是蚂蚁金服农村金融的重点,从此前农村金融的数据化产品,到联合合作伙伴的“线上+线下”熟人模式,再到撬动更多生态合作伙伴的供应链模式,蚂蚁金服的农村金融正在循序渐进。

同样的供应链金融路径在科尔沁牛业身上也得到了验证。2016年“双11”,科尔沁牛业的天猫旗舰店单日销售额高达2208万元,在全网生鲜行业排名第一。很多吃肉群众的贡献不但拉升了科尔沁牛业的业绩,也让后方的养殖户得到了实惠。

55岁的马合坤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城郊乡人,现在是金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人称马社长。马社长2008年开始养牛,一年养了几百头,论养牛挑牛,马社长是高手,但销售渠道并不太在行,因此销售渠道不多。有时牛都积压在牛栏里,到了出栏时间也出不去,投入的饲料不划算了,牛就越长越慢。

科尔沁牛业需要来自全国的好牛源,马合坤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两家一拍即合。2015年6月9日,马社长和几个村民共同出资,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用科尔沁的牛栏、饲料和养殖技术,科尔沁最终收购牛。这样科尔沁牛业控制了上游原料的品质,马社长解决了养牛的场地也解决了销路。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资金不足导致没办法扩大生产。马合坤尝试过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贷款,但需要抵押物,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房产证抵押了。除了抵押物,还要副科级以上公务员担保。在县里,副科级以上的人不多,马社长还得托关系找路子。

2016年,蚂蚁金服和科尔沁牛业关于农村金融的合作达成,确定了马社长是那个首批吃螃蟹的人。由科尔沁牛业推荐,中华财险为企业增信,只需要夫妻俩的身份证,200万元的信用贷款就到位。但马社长并没有拿到现金,他在农村淘宝上找到科尔沁牛业的饲料,点击购买,科尔沁牛业将货物发送到马社长的牛场,趴在专用账户里的资金在农村淘宝的监督下付给科尔沁牛业。等牛一出栏,科尔沁牛业将牛收购,终端产品通过天猫店销售到了消费者手中,销售产品的回款就会优先还上贷款。

除了上面两家,蚂蚁金服还与蒙羊集团、正邦集团、益客集团等数家农业龙头企业达成类似合作。

服务金字塔分层需求

事实上,多年来,蚂蚁金服已经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用户提供了支付、理财、贷款、保险等多方面的产品和金融服务。

2016年1月,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成立,整合蚂蚁金服的各类普惠金融服务,包括支付、财富、保险、融资、信用等。2016年4月底,蚂蚁金服完成了45亿美元的B轮融资,并宣布将农村金融、国际业务、绿色金融等作为重要业务方向。截止2016年12月中旬,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三大块业务所服务的“三农”用户数分别达到1.5亿、1.3亿、3300万。

事业部成立一年,蚂蚁金服发现,不同的“三农”用户存在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呈金字塔结构分布。对应着金字塔结构的三层不同需求,蚂蚁金服先后在河北清河、湖南平江、内蒙古等地启动了旺农贷、精准扶贫、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实践,并最终形成三大业务模式。

第一种为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居于金字塔的底层,服务数亿计的涉农用户。具体来说,通过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支付宝平台、蚂蚁金服保险平台来为全国范围的涉农用户提供包括支付、保险、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

针对金字塔的中间层,农户小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蚂蚁金服在2015年开始推出“线上+线下”熟人信贷模式。即在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欠缺的县域、乡村,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小额贷款社会企业)的线下“熟人”,为用户提供经营性贷款等金融服务,现已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另外,蚂蚁金服入股中和农信,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升对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另外,对于金字塔顶层的大型种养殖户,则依靠升级农业产业来解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2016年中开始,蚂蚁金服探索与保险公司等生态伙伴联合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将与农业部合作开发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其中与中华联合保险联手,蚂蚁金服提供从贷款到销售的金融服务、生态服务,不仅解决了大型养殖户的资金等困难,也减轻了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负担,同时还与中华保险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提供“融资+保险+农业”的一体化服务。

袁雷鸣表示,从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三农”发展中,新型金融服务应该不只关注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更应该以创新的方式,服务为社会提供最多农产品供给的企业与大型种养殖户,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才能改善农民处境与农村风貌,助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5

[关键字]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错位经营竞争战略

一、成立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原因

1、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客观要求

北京郊县经济的城乡一体化:纯农产业比重的急剧减少,一批成长性强的工业企业借助体制优势迅速发展。北京“大城市、小农村”的特点,表明北京的经济增长是与金融浅化同步进行的。北京市2005年上半年GDp总量为2274.5亿元,增速为10.4%,金融资产占GDp比例呈现下降。北京2002-2004年末农业贷款余额占农业GDp比重分别是8.28%、7.45%、6.72%,正在以每年0.6~0.8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北京传统农业占比较小,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与区域外经济联系紧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从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综合性的商业为主,因而急需组建适应农村融资变化的商业银行。

2、北京农村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融合,客观上要求金融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必须适应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业务发展受到限制。过去由农村信用社扶持壮大起来的工商企业,农民经营大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信用社的业务功能已难以满足,面临着失去客户的危险。统一法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商业化经营的雏形,经济发展内在需求要求农村金融进行深度改革。

3、市场竞争加剧与内部变革所需

北京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京郊上市公司有数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进入,国有银行并未完全退出。2003年末,北京市农信社存款达到826亿元,比2000年初增加406亿,增长近1倍;贷款达到527亿元,比2000年初增加311亿元,增长1倍。在4个直辖市中,存款排第2位,贷款排第1位;在北京市10多家中资商业银行中仅次于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排第6位,贷款排第7位。2003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3.8%,比2000年末降低了21个百分点。但其包袱仍旧沉重,体制与机制僵化,若固守传统农业,放弃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其经营必然逐步萎缩,支农任务无法实现;北京农商行正成为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的主流金融机构。表1是2003年北京农信社各区县存贷款情况,可见各区县金融分布存在严重的非均衡性特点。海淀、朝阳、丰台存贷款规模偏强。

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定位

(一)总体定位:打造立体式一体化三农融资结构

着手于小“三农(与传统农业相联系的“三农”),着眼于大“三农”(产业化的农业,资本化的农民和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性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不承担政府的支农义务;细分内缘城区、边缘区、乡村三个区位的金融需求市场目标,以缩小京郊城乡金融差异,防止金融断层。

(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农商行市场定位是“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做“小而精”的银行;其重点并非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争抢业务与客户,而是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北京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北京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成为其趋利避害战略选择依据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浅化、农村金融体系单极化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内外部缺陷,北京京郊金融市场结构出现显著的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错位问题。北京农商行多数地区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规模小、底子薄、人均业务量小,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同业相比,如上图1示,农商行具体存在优劣势、机会与威胁。

农商行战略分析过程:

由图2的Swot矩阵可知,①增长型战略:内部、外部条件都非常好,宜大力发展。含: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②扭转型战略:外部条件很好,内部有问题,要把握机会,调整方向。应找准业务专注化发展。③防御型战略:外部、内部条件均不如意,不能进攻,也无力扭转。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清算。④多元经营战略:内部资源丰富,外部有威胁,为分散风险而实施多元化的战略。有集中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北京农商行现在不宜采用此战略。结论:北京农商行应选择扭转战略,这是内生性约束与体制性矛盾紧缩的结果。

2、差别化定位成为金融运营效率的关键

大中小企业是金融共生关系,因为各种规模的金融组织机构应本能地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避免金融定位趋同与业务产品及服务同质化。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离不开体制背景、持续经营所依的客户资源、比较竞争优势三因素的分析。体制背景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竞争优势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表现,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金融产品设计互补性弱,相互间的替代性极强;客户结构重心非农化倾向极强,而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及中小客户群的关注度不高,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造成金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导致对农业、乡镇企业及个体户金融约束。扭转战略就成为北京农商行内外因素综合运用的选择。

三、北京农商行业务区位分析

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产业呈非均衡发展,二三产业已成为北京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阶段。北京农商行业务区位分析应在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战略框架下进行差异化业务拓展。北京农商行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加强中小型项目贷款融资的力度;在大兴区应针对类似西瓜、蟠桃等基地以支持农业产业化核心区发展;在密云与通县,支持旅游项目的开发;如昌平、房山、石景山――门头沟以教育文化产业为特色,以体现与生态发展带的有机衔接;顺义、大兴、亦庄以现代制造业为特色,承担北京制造业发展的职能;平谷、怀柔、密云、延庆重点发展与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北京农村存有优质、高效和信用强的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战略退出时,正是北京农商行开发与活跃农村市场,避免农村金融空洞的时机;树立“小对小,小对优”的经营理念。

四、北京农商行竞争战略分析

北京农商行的发展战略是分阶段来设定的,短期重心是打造金融基础,建设队伍,成为系统内最优;中期要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比肩;长期战略的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一)竞争战略选择:专业分工与错位经营

1、成本领先战略。运用成本收益对称原则与矩阵概念模型来体现竞争战略博弈重心。

2、差异化战略。包括核心业务差异化、地理空间差异化、服务重心差异化、时间期段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经营战略:银行只要服务好一个细分市场就能取胜于竞争者。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国外银行利润中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而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0%还不到。因为产品创新能力差造成了目标市场和产品的雷同,造成彼此激烈的低端竞争,抢夺20%的优质客户;还去竞争本应由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中长期基础建设项目,而中小企业等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因而找到自己独特的差异性才能在竞争中发展。

3、聚焦战略。科学定位农商行业务重心,明晰战略性发展重心、战术性关注重点、战役性研究要点。应关注的重点问题:①竞争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②金融同业无序竞争;③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④体制渠道扭曲;⑤产权明晰成本过高。

(二)北京农商行竞争战略模型分析

假定农商行与X银行首次博弈,博弈的收益矩阵:竞争是指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夺存款,不竞争是指不争夺存款,各方都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博弈办法是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占地盘、占市场份额。竞相提高存款利率的博弈是零和博弈,因为金融资源是一既定的市场份额。该博弈呈现马太效应:实力强得利、实力弱会亏。

X银行博弈策略:X银行资金强大、机构普遍、设施先进,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加入竞争比不竞争收益要大。由表2,无论农商行是否参与竞争,X银行的不竞争策略收益分别为95和100,但竞争后得益为108和110。X银行会理性选择竞争策略。

农商行博弈策略:不竞争,得益40和50;加入竞争,得益42和55。可见农商行参与竞争有利。因为如果竞争,其得益是55,做到了利润最大化,应该竞争,但条件是银行不竞争。若银行选择竞争,农商行要么参与竞争要么放弃。如果竞争,农商行会减少收益(因为都不竞争,农商行得益为50,参与了竞争,其得益为42,减少收益为8),原因是成本增加。银行主动竞争,农商行不竞争,则农商行的存款就被挖走,这样其收益减少更多(如右上,农商行得益为40,减少收益为10)。首次博弈机制:只要银行竞争,农商行只得被动加入。表2获得两组纳什均衡解(指一组满足给定对手的行为各博弈方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108,42)、(100,50),二者都竞争或都不竞争。重复竞争博弈:当农商行提高存款利率后X银行跟进,二次、三次博弈……。这种重复博弈不能导致双赢,表2变成了表3。提高i致使博弈双方在重复博弈中受损(表3左上)。应避免非理性的恶意竞争博弈。与农商行展开博弈的主要对手是农业银行及少量工行。由于农商行和农行在农村的网点规模均较小,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

五、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分析

北京农商行发展战略:科学定位城郊结合部、以金融创新寻求跨越式发展,注重风险防范、稳健经营,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注重专业化分工和错位经营,以现代科技为业务创新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布局。

(一)时间战略分析

1、短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建设队伍,成为系统内最优

短期内发展思路是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人力资源,成为北京农村金融强势企业。(1)立足农村市场。农商行与三农信息具有极强的对称优势,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财权与事权合理区间和边界。形成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建。(3)提升员工素质。农商行引进与内培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提升团队的管理水平。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学习能力

中期发展战略是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做优做强,严格遵循先进金融企业的标准,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1)引进现代金融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北京农商行服务对象和范围的改变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必须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北京农商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2)体制和机制逐步与市场接轨。进一步理顺北京农商行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审计制度,建立薪酬、考核、晋升和岗位流动机制等激励约束机制。(3)扩大经营领域和业务范围。结算弱势成为业务发展瓶颈,结算渠道不畅,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通过产品创新依凭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农商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加强同业合作,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实现战略联盟。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培育精品银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成正相关,决定着农商行在北京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需理性审视市场定位与资本实力,找准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北京农商行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在农商行成为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由点及面地扩散式发展,稳健扩张;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通过技术与网络革新,实现系统数字化整合;通过并购、重组和增设分支机构,以扩大经营领域,培育特色金融品牌,成为精品银行。

(二)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结合时间期段,实现主业城乡分治战略:分城区与乡村划清区位空间。认真规划四环到二环内城区金融布局,对城郊采用有别于城区的强势战略。北京农商行的空间发展战略是有质量与有效率地渐次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展开。短期内,不做空间扩展,而是将现有的区位网点按帕累托原则优化组合,细化和深化郊区的市场占有率,在东城区、西城区与海淀区内增设网点,以提升市场内质、做强金融实力;中期可强力向城区内的三环与二环适度拓进,以增强网点布局的密度,向外到河北省增设有竞争力网点;长期看须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资本并购,并上市,进行跨区域业务拓展。先向发达地区的农村拓展,利用自己的农村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本并购,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态势;然后向中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的郊县拓展,旨在形成区位强势网络,织就快捷高效的全国性金融渠道通路。

(三)支持性战略分析

为了提高北京农商行核心竞争力,人、机制与模式成为其三个要点;重点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不断追求价值增殖,通过内在的倒逼机制和均衡机制,提升核心能力。在长期战略中,随着金融价值链本地化的延伸和整合,规模化战略、技术领先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本土化战略――人才的本地化、零售技术的本地化(量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业务创新本土化、成本约束战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或有成本、预期成本、或有损失、预期损失等的全面节约)科学运用,旨在形成差异性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建亚,“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金融论坛,2004第8期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上述任务是在粮食生产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前所未有的“十连增”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次会议在安排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其中必有深意。

与此同时,12月12日-13日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主要任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议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两个会议,一个是粮食问题,一个是人口问题,无一例外的都聚焦在一个“农”字上。真可谓“农”字当先啊!

一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农”字,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及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战略部署,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及完善。以下笔者将围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别提出的围绕“农”字的两大任务来剖析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策略及方式。

就粮食安全问题来看,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使得连年增产的粮食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更高的自给率,而且我们保持小麦和稻谷的生产比较优势从经济和技术角度都是可行的。”原来提粮食自给,粮食包括谷物、豆类、薯类,“谷物基本自给”的提法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显而易见,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守住耕地“红线”,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同时,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基于以上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农业生产主体。

其一,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在这个方面,政策性银行将还是服务的主力军。

其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效的农业生产主体。这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别强调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性,农村金融服务应该据此有导向性地扶持,尤其是针对那些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方式传统且落后的农业生产主体要进行必要地引导,乃至促使其退出农业生产的核心领域。

其三,要特别关注规模化生产的主体。这和年初提出的发展家庭农场,创造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是完全吻合的。就这个方面,笔者在走访一些新型的家庭农场时,看到这种农业生产主体,基本保证了土地的合理且充分地被利用、能源被高效地使用,同时,新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建立之中。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对这样的生产主体的扶持力度非常大,这将是保证未来农业生产现代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广大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关注的主体。

从城镇化方面来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放在了首位,这其中包含着三层内在的金融服务需求,分别是土地流转、就业以及消费。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型城镇化的直接体现,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大量的传统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将被分别转化为新型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进入城市的新居民。农村金融服务如何抓住土地流转的契机,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毋庸置疑,土地流转与就业是密不可分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是以新型产业“落地”为前提的,如果社会经济的引擎――产业驱动没有被落实明确,土地流转后,再按照过往的经验进行土地的流程化、市场化,将走入过去10年的“恶性循环”,即房价被推高,消费被遏制。一方面,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需要土地流转起来,相对集中起来,这样将提高生产效率,达成更为理想的生产效果;另一方面,除了农业产业本身,必然要引入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的新型产业主体,如高新研创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这将为失去了原有耕地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后,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这一点很关键。因此,结合产业布局的要求、土地流转、棚户区改造等,农村金融服务的触角必然要延伸至上述几个重要领域。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创新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为了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一直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多年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金融服务。首先,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结构更加多元化,与城镇金融机构不断接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类型包含了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等专门针对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为了发展农业保险金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甚至已经出现并完善农业保险、金融担保等机构。这些都为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奠定了基础。其次,农村金融供给更加切合农村发展需求。在不断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下,各类金融机构在政策偏向性指引下,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根据农村地区不同的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农村土地改革,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时俱进,扩大农村信贷抵押物范围,以资金支持农村经济振兴,推出一系列惠农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资金需求。同时,在政策鼓励引导以及金融改革影响下,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也取得了发展成效。从人文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金融信贷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2.农村金融供需情况分析。尽管农村金融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仍然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这与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有关,但也不应该忽视农村金融需求的迅速扩张。在乡村振兴推动下,农村金融需求不仅体量大,也更加多元化,这增加了金融供给的难度。从乡村振兴的内容来看,农村金融需求可以概括的分为产业发展需求和公共产品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产效率的需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要想转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结构,不仅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还是促进三产融合,以产业融合促进产业业态创新,并实现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这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以资金为农村产业结构转变提供动力与活力,并通过资金的投放,防范农村产业发展风险。公共产品发展的金融需求具体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比如农业生产设施改造、农村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污染物排放与治理建设等。尽管政府会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但是对于农村大范围的基础设施改进,仍然存在资金缺口。这就构成了农村金融供需的极大不均衡。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产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优势等都不同,这就给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与推广提出了挑战。由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本与风险都较高,并且农村信用体系等不完善,单一金融机构或地区性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创新动力,导致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提升缓慢。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保障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金融资源流向。虽然各类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发展信贷支持,但是,我国城乡发展差异是多年积累的现实,如果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吸引资金流向,政策支持只是短暂的方向性引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信贷需求项目往往较为分散,并且规模小,限制了资本回报。即使在服务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农村信贷项目的回报率往往较低,这不符合资本逐利的目标。加上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信贷规模与数量均较少,从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很难覆盖金融服务成本,难以形成金融供给的规模经济,这就导致农村地区大量的资金向城镇转移,很难服务于本地金融需求。2.金融供需存在结构性不匹配问题。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形态的渗透,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很多新业态发展模式,这也改变了农村金融信贷的需求状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业态中,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长期与短期并存、大额与少量并存等多元化形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农村金融供给模式。但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限于风险与成本控制,在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却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更多的是针对传统农业的金融产品,突出需求方对抵押物以及产权的所有权,如果缺乏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担保,不仅信贷手续较为烦琐,信贷额度也往往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虽然这催生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多样化,但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安全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3.农村金融监管与风险管控机制欠缺。尽管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存在空间上的巨大差异,但是,由于城乡各类金融机构在性质上不存在本质不同,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工作中难以形成差异性监管。所以,在监管部门整体性监管标准下,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是降低农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达到控制风险和保障质量的目标,这就从制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风险管控的不完善则加剧了这种制约性。由于农村融资担保体系与信用体系没有和金融需求同步发展,很难满足金融担保需要,即使对于新型农业发展形态,政府普遍会提供担保融资,但是市场性融资担保发展不足却是制约农村金融的事实。同时,农村也缺乏必要的风险补偿与管控,一旦发生不良信贷,金融机构很难实现资金追偿与代偿。事实上,农村地区小而散的资金信贷也加剧了不良信贷的发生,这都成为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现实因素。4.农业资产发展不足以形成有效信贷抵押。由于农村缺乏必要的融资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因此,在金融信贷过程中,有效抵押物成为获得融资的必要手段。但是,农业经营可供抵押的产权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即使在农村土地改革以及宅基地等确权工作稳步推进情况下,农村土地与宅基地的产权抵押资金仍然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作用。这与以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有关,虽然农村产业业态不断创新,但是,以农业生产或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形态往往附加值较低,产业链延伸下的价值创造有限,经营环节的增加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所以很难获得足够的授信规模,不利于金融资源向农业倾斜。

三、农村金融供给保障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1.强化政府引导,创造农村金融发展条件。在发展农村金融供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正视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上的作用。由于城乡发展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村资金配置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以政策干预资本市场发展。因此,要强化政府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引导作用,以政策优势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首先,发挥政策的指引,以财政投资方向引导市场投资信号,鼓励金融信贷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并推动财政在融资担保中的兜底作用,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担忧。其次,推动农村信贷环境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为农村信贷抵押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最后,还要加大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硬件建设和人文环境方面不断提高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提升的有利环境。2.强化金融机构合作,推动涉农金融供应链创新。尽管在乡村振兴推动下,农村地区巨大的金融信贷需求是激励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动力,但是,风险化解和成本分摊则可以形成有效的外部推动力。考虑到农村发展差异带来的金融创新难度,强化金融机构合作就成为可行的途径。比如,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可以根据产业链环节分割风险与成本,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引入农业保险或农产品期货,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产品加工与物流环节引入银行机构等,降低经营性风险,由此可以形成银行、保险、证券等多金融机构的合作形式,不仅降低信贷风险,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也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有益探索。另外,结合互联网支付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综合服务,也有利于扩展农村金融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范围。3.优化监管与风险防范机制,降低信贷成本。与城镇金融相比,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为主的农村金融供给面临更高的风险。那么,在发展农村金融供给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是重中之重。首先,农村要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信息的整合能力,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农村金融供给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在金融机构质量监管中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权重。最后,还要构建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强化财政、金融、担保以及保险等各类工具的组合,均衡化解农村发展风险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强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J].中国商论,2020(21):37-38.

[2]黄文涛,罗余镌,詹强.普惠目标下如何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支农信息员视角[J].金融经济,2021(1):76-80.

[3]张芳,康芸芸.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供给-“政府-市场-社会”合作模式的探索[J].商业研究,2020(12):124-131.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

《道德经》中“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一个具有璀璨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必然是强大无比、仄仄生辉,璀璨的企业文化犹如神奇的魔力,使其员工在其金色闪光下游刃有余、不遗余力的工作,使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拥有“义结金兰”、攻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张华丽明信片成就魅力无穷的企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企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1]”。各省农村商业银行于2012年改制成立,要使农商行在在众多同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之解读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时刻都要有一种文化来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协调和激励,协调机制着眼于职工自身的能动性,则赋予人们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是一种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协调;激励机制在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支持下为职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提供了手段。

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之所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法人治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是为了紧跟时代节奏,适应发展要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以“农”为基点、以“农”为核心又包涵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特色是由它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决定的,其经营网点主要遍布于中国广阔的农村,主要客户是被看成弱势群体而又是刚刚崛起的新时代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农村与城市之间主要金融业务往来。开拓创新企业文化精神是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二、构建意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新形势呼唤农村合作银行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逐渐展开,农村的信贷业务骤增,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以良好的“法人治理”现代企业文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第二,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更需要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第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后身,既继承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历史责任,也保留了农村信用社单纯、封闭和乡村化的“企业文化”[2],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员工是不堪一击的、老化的、没有战斗力的,因此,我们必须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做为农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最高行为标准和规范,为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金融时报》的记者在2003年对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所做的短评已经指出:对深切体验着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带来的文化大震荡的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特别对于进行公司治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企业文化还像一只芳香扑鼻、色泽诱人的大苹果,想吃却不知如何下口[3]。十几年探索之后,中国的金融企业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农村商业银行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但只靠借鉴远远不够,事物各有千秋,关键我们自己还要据实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爱”字当头以人为本,“农”字为中心扬职业道德,培育诚信文化,树我农商行良好信用形象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可浓缩为三个字,那就是“要爱人”。常言道“大爱无疆”,爱是一切困难的软化剂。对于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爱我们的客户,融入乡村文化。招银较早推出了“客户是上帝、也是亲人”等理念,要求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农商行之所以以“农”字为品牌,是因为它服务三农,形象定位于百姓银行,区域定位农村市场,客户定位于广大农户;品种定位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4]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大多是农民朋友,通常人们对具有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小农思想的农民报以很大的偏见,难缠、愚钝、无知是对农民朋友的惯有的评价。理解农民,消除偏见,做好农民的理财管家,把当地的乡村文化融入我农村商行企业文化里面,这是农商行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小额的品种贷款更需要农商行的员工耐心、细致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爱员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60%以上设置在经济、文化等落后的农村,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农商行的员工的心理极为容易失衡,呈现出心情浮躁和情绪波动的状态。要守住员工的“心”,就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唱比赛等,其次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形成“你追我赶、能者多得,兼顾大局的和谐文化氛围,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

(二)“改”字推进,完善经营制度管理,引进人才,培育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学家科特研究表明要使企业长寿并使业绩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与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是银行基业长青的秘诀。首先、创新始于改革,农商行企业文化改革就要革掉脏乱的旧环境与精神面貌、粗暴的旧服务态度、封闭狭隘的旧思想观念,创立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制度,如制定详细的卫生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礼貌礼仪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以优美整洁的办公环境、员工整齐的仪表仪容、文明友好的态度服务于客户。其次“因您而变”,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化特色形象,亲民便民利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如中行凭借丰富的外汇经营经验和完善的全球网络,成为外汇业务的首选,以此为鉴,要使“农民发家致富就找农商行”成为农民的口号,我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凭借覆盖中国99%农村经营网点及企业雄厚的实力把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成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金融产品。

企业培育创新文化,重中之重是“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重视人才。”首先,培育杰出的银行家,《创造卓越》一书指出领导者应具备应变力、敏感力、忍耐力、远见力等品质,既是战略策略思考家,又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在花旗发展历程中,先后有10多位总裁为花旗的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农商行因主要在农村经营信贷业务,容易被“与农民打交道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谋略”的想法所蒙蔽,新时代的农民需要理财能手,并会自主的选择理财能手,因此农商行也需要具有“农民”思想的银行家作为领导者,这样农商行才能有绘声绘色的创新理念;其次,着力打造人才平台,疏通人才通道,构筑人才高地,彰显人才效应,这就要求农商行敞开胸襟、不苟一格加强、保持对外交流,引进专业金融与企业管理人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以“稳”字求可持续发展,培育农商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任何企业的未来目标都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无限扩大,而是追求规模与效益之间最好的平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成“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农商行的生存发展之计。作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农商行,由于它的起点低、底子薄弱、人员素质较低、受农村经济影响大等先天不足,在目前其经营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更要放眼未来,注重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使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首先,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适时改善经营管理制度,调整发展方向,形成独具“农业”特设的风险防范管理文化;其次,加强法治化建设,使农商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的法律规章密切接轨,把法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中。最后,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切实做到为农民客户“量体裁衣”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便产品适销对路,防范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浅谈农商行企业文化.http:///newsinfo.asp?/=248.

[2]范英健.浅议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9(8).

[3]胡迎春.国内外优秀银行企业文化借鉴与启示[J].2006,aDF第1期.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9

(一)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供求不平衡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种植业以及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户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购买新技术、设备等。由于教育、医疗以及人情世事等方面的资金需要也相应增大,所以农户对资金具有较大的需求。而银行并没有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增加信贷数额,也没有做出创新的举措,根本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1)农村营业网点没有增多,反而减少。由于银行属于自负亏盈的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取消了不少营业网点,也合并了不少营业网点,这就给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2)农村资金外流量比较大。由于农村产业容易受到自然原因、市场规律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较大的风险,减少信贷数额,多以吸收存款为主,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3)农村营业网点缺乏创新性。营业网点开发的贷款种类有限,而农村需要更多样化的贷款类型,无法适应农户的发展需求;贷款的手续比较繁琐,工作效率不高;制定的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利于农户顺利贷款。

(二)运行效率不高,存在安全风险

农村金融市场运作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1)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监管难度,发放信贷的成本也相应增加,收回贷款的难度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农户由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还贷能力较弱,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安全隐患,不少金融机构采用惜贷的方法避免金融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2)农村部分金融机构依然使用单一的单品结构,以经营存款、汇款以及贷款等比较传统的业务为主,没有使用一些创新性较强的金融电子化产品或金融工具,如poS机、atm等现代电子基础设施,农村企业和农户无法使用快捷的金融设备。(3)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不少信贷工作人员由于信贷风险比较高、收益较低、工作量大以及农户偿还贷款能力较低等因素,不能将信贷业务的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到位,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办理贷款发放的业务,从而致使工作效率较低。

二、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监督和指导

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然而农村金融机构考虑到投资农业收益较低,并且收回成本的时间较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所以将服务对象选定在一些发展较好的行业,从而减少了农村信贷数额的比例。对此,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金融规模、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要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将信贷工作认真落实到位,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还需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力度,使其能够明确发放贷款的原则和目的,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的工作制度,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力较低,致使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此,为了实现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一种体系完备、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努力建立更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确保能够使资金回流通畅顺利,研发出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使供需能够实现平衡,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及时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为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农村金融数字化篇10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资源的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往往带有金融抑制性的特点,又加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独特性以及三农领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这样便引起了农业领域在投资和融?Y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据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表现出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独特属性,使得农村投融资在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总之,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期有效发展,引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新一轮革命。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扶持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数字化网络覆盖项目建设,构建基于“三农”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便于广大农民积极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来。同时鼓励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让互联网平台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活上来,提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