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月度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23

采购月度汇报篇1

关键词:年度需求计划;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策略

1概述

铁路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是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铁路企业正常运营的物资基础,是铁路物资部门进行集中采购招标、供应、配送等业务活动的主要依据。物资需求计划主要内涵是铁路企业生产运营需要的物资供给,其基础信息是:计划周期、提报车间、提报单位、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图号、计量单位和数量等,以计划信息的形式,在车间———站段———采供单位———供应商——站段之间传递,并以此为依据管控物资采购供应及发放,它是物资质量安全控制和成本控制的源头。在铁路总公司推广实施的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2.0中,需求计划分为年度需求计划与月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是执行计划,而年度需求计划是非执行计划,是为了年末或年中进行年度询价、签订年度框架协议而提报的需求计划,这两种需求计划有着本质的区别。

2年度需求计划管理现状

2.1物资归口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集约优势

铁路局集采功能比较弱,一些基层站段物资采购一直采用以往传统分散采购的模式,没有进行物资归口管理。基层站段不上报年度需求计划,当临时计划或月度计划金额达到一定金额时才上报到路局物资处,然后由物资采购所负责组织招标。路局内部各单位进行分散采购,不上报年度需求计划,不能发挥路局归口集约采购优势,容易出现重复采购、供应环节复杂、物资质量难以控制、库存储备过多等现象。

2.2对年度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铁路单位的物资管理人员对年度计划的认识不足,还局限于以往有重点物资进行年度招标询价的概念上,每年只有少数的配件进行招标、询价,大部分物资仍然进行分散采购。目前一些铁路局十分重视年度需求计划,每年都按照年度计划组织招标、询价活动,形成物资价格框架协议,日常采购执行框架协议合同,按照合同中的物资、供应商、采购价格采购。

2.3年度需求计划管理混乱

由于各铁路局的物资管理存在差异,对年度需求计划的认识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路局没有年度需求计划,全部是月度计划,通过月度需求计划进行当月的集采,无法形成年度价格框架协议。有的路局年度计划通过手工线下提报,然后再进行线上或线下采购处理后,形成年度价格框架协议,手工录入到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执行合同采购。

3年度需求计划业务流程

年度需求计划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站段材料科计划员或车间人员提报年度需求计划,年度需求计划的格式与月度需求计划相同,只是计划周期选择年度计划周期。上报计划提交到采供单位。采供单位的计划员按照职工管理物资范围,分权限接收站段提报的年度需求计划。然后对年度需求计划进行全局汇总,汇总后进行年度需求计划采购。年度需求计划采购按照铁路局的规定进行线上或线下处理,主要是招标、询价过程,不同铁路局采用的方式不一致,有的进行网上竞价,有的进行线下招标、谈判,方式各不相同。年度需求计划无论是网上竞价还是线下招标、谈判,最后的结果都是以合同形式进入铁路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合同在物资系统中称作价格协议。月度需求计划是执行计划,通过执行合同采购,与年度需求计划形成的合同进行匹配,在合同有效期内执行合同中内容,按照物资、地区匹配合同中的供应商与采购价格。

4年度需求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

4.1年度计划汇总

在采供单位的“需求计划”模块下新增年度计划汇总功能,功能是采供单位计划员在年度计划接收后,在本页面进行年度需求计划汇总处理,汇总后的年度需求计划进入年度计划采购策略处理。具体操作按下述流程。状态。“未汇总”(默认)。查询已接收的年度需求计划信息,显示列包括:上报计划号、物资编号、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图号/材质、计量单位、申请数量、建议单价、金额(元)、到货地点、上报人/联系方式、上报日期、计划周期、供应地区、申请单位、用料地区、计划项目、备注,效果等。“已汇总”。查询汇总后年度需求计划信息,显示列包括:年度汇总计划号、明细号、申请单位、物资编号、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图号/材质、计量单位、申请数量。计划周期。从计划表关联计划周期字典数据中,取计划类型为“年度计划”的数据。计划员选择后可按计划周期查询数据。上报计划号、物资名称。在查询汇总前数据时使用,支持模糊查询。物资编号。按物资编号查询数据,支持左匹配模糊查询。年度汇总计划号。在查询汇总后数据时使用,支持模糊查询。页面操作按钮如下:>按明细汇总。可将年度需求计划按明细汇总成同一“年度汇总计划号”,但明细条数按原数据保留下来,各项信息不合并。汇总成功后,生成新的汇总计划号。>按条件汇总。点击按钮后,页面弹出汇总操作窗口,计划员可在汇总操作窗口按照何种条件对需求计划数据进行分组汇总,点击“确定”按钮保存汇总后的需求计划信息。汇总条件包括:物资编号(必选)、申请单位、供应地区。>导出。能够按照给定的格式导出已汇总的数据,形成eXCeL文件;数据未汇总时,导出按钮为不可用状态。>回退。可将未汇总的数据回退至“未接收”状态;选择数据包含已汇总的数据时,回退按钮为不可用状态。

4.2年度计划采购策略

在采供单位的“采购管理”模块下新增年度计划采购策略功能,采供单位计划员进行年度计划汇总后,对年度需求计划进行采购处理,功能与月度计划的“执行采购策略”类似,指定年度需求计划的采购处理方式。具体操作:>页面默认查询“未处理”的数据。可以将未处理的年度需求计划导出成eXCeL文件,为线下采购提供采购依据。>如果采购处理方式属于线上处理,处理时必须先获取采购限价,年度需求计划执行网上竞价或询价时必须有采购限价。>处理时,若选择“线上”采购处理方式,处理后年度需求计划标记为“已线上处理”,后续流程与月度需求计划执行过程相同;若选择“线下”采购处理方式则标记为“已线下处理”。>撤销汇总可将所选数据撤销汇总处理,年度需求计划返回上一步年度需求计划汇总环节。注意:相同年度汇总计划号的计划如果有已处理的数据,则不允许撤销。

4.3线上采购结果处理

在此页面年度需求计划与月度需求计划不同的是:年度需求计划背景显示为绿色,对于年度合同“单次”选项置灰不允许选择,也就是说年度需求计划不能形成单次(一次性)合同,并且生成的合同类型为“价格协议”。

5结论及展望

采购月度汇报篇2

第一条统计凭证是记载企业商品购、销、调、存经济业务活动的书面证明,是统计核算的基础,内容包括:柜组名称、进销商品来源、进销价金额和商品品名、计量单位、进销货数量等。

第二条统计凭证要有统一编号、统一格式,所填列的金额和商品数量必须与原始凭证一致,属于统计必报品种的凭证必须按统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及商品包括范围进行统计计量、计价或折算,登统日期、柜组名称、制表人姓名等要填写齐全,如发生漏统,要及时补填漏统项目。

第三条购进统计凭证,是以供货方发票为依据,统计人员按照国家统计制度的要求划分购进来源,逐项填制购进总值、类值及主要商品数量,各项来源相加应等于合计,主要商品的包括范围、计量单位等应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

第四条登统购进统计凭证时,为了便于复核,可采取每五或十天汇总一次,并填制一张购进统计汇总凭证,内容包括:商品购进来源、商品进价总额、主要商品的进货量等,同时,还要记载汇总时间,附商品购进登统凭证。

第五条在商品销售登统凭证的基础上,编制商品销售汇总凭证,内容包括:商品销售对象、商品售价金额、主要商品销售量以及凭证汇总时间,并附原始凭证等,此汇总凭证要与商品购进统计汇总凭证衔接。

第二章统计核算

第六条商品购进的记载时间是指取得商品所有权的时间,货款先付,商品后到的在支付货款时作购进统计;商品先到货款后付的,在收到商品时作购进统计;农副产品商品购进后应在办理了验级、过秤、结算、入库四道手续后,才作购进统计。

第七条商品购进后若发生退回时,应由业务部门填制红字“收货单”,交统计部门冲减退回发生月份的有关购进数,并减少库存;若属往年度的购货在本年度退出,只冲减库存,不再冲减原来的购进数,差额较大的应在备注中说明原因。

第八条商品发生损耗时,金额在购进总值中相应冲减,数量登在商品损耗指标栏内。

第九条商品销售的记载时间是以商品已经售出、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后,以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证据时作为商品销售。采取直接收款方式的,在实际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的凭证时,作为商品销售。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方式的,在发出商品并办妥托收手续时,作为商品销售。采取分期收款方式的,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商品销售。采用预收货款方式的,在商品发出时作为商品销售。委托其他单位代销商品,以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时,作为商品销售。在交款提货的情况下,如货款已经收到,只要帐单和提货单已经交给买方,不论商品是否发出,都应作为商品销售。自营进口商品,如企业与国内用户签订合同实行货到结算的,在货到达我国港口取得外运公司的船舶到港通知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商品销售;合同规定对国内实行单到结算的,凭国外帐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商品销售;库存进口商品凭出库单向用户开出结算凭证后作为商品销售。

第十条企业未取得所有权的商品(不包括企业为了本单位自用而购进的商品),按代销商品统计,代销商品的进货统计应在售出商品后,付供货方货款并取得发票后作购进处理,这部分商品不计入库存。

第十一条商品销售总值和类值的资料来源于各营业柜组每日编制的销售日报表,营业小组在售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生产经营单位时开据的“发货票”中,应有一联转给统计人员作为原始凭证,售予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品可采取倒挤的方法,即本月售予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本月销售总额一本月售予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额及生产经营单位的批发(销售)额(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还应扣减出口额)。

第十二条主要商品销售数量资料的取得,可采取以存挤销的方法。即本期商品销售量=期初库存量+本期收入量(包括购进、调入、加工成品收回、商品溢余及其它收入量)一本期支出量(包括调出、加工原料付出、损耗及其它支出量)一期末库存量;也可采取利用营业柜(组)的商品帐或收、付卡片每月末的累计销量计销。

第三章库存盘点

第十三条期末库存是指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某一时点已经取得所有权(包括库存商品、在途商品、原材料,代销商品等)的全部商品,即已购进尚待销售的商品。其基本指标包括:商品库存总额,分类商品库存额、主要商品库存量。

第十四条批发贸易企业在每季末,零售贸易企业在每月末,按照统计制度中主要商品包括范围及商品目录的规定,进行必报商品库存的盘点(盘点时间必须固定,不准任意提前或推后),并填报“统计必报商品库存盘点表”,内容包括:商品名称、库存数量(其中包括:存放在外库、散仓、橱窗、货架、柜台、库房等处的商品)。盘点工作应在不影响日常营业的基础上进行,白天盘库房,晚上盘货场,严禁估盘、漏盘。

第十五条统计人员对“必报商品库存盘点表”要做到先审核后汇总,审核的主要方法是:

(1)逻辑审查。根据上月的盘点表,结合市场情况、季节变化、购买力投向及本月购进、销售情况等,核实本月库存。

(2)数字审查。包括填报单位(柜组)是否齐全,品名、数量填写是否正确,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漏盘、错盘。

核对无误后,分商品进行汇总,并据此登入库存统计台帐。

第四章统计台帐

第十六条在编好的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统计汇总凭证的基础上,登统商品购进和销售总值、类值、主要商品数量及历史资料统计台帐。商品购进和销售总值、类值、主要商品数量台帐的登统时间和汇总时间必须保持一致,以便复核。

第十七条统计台帐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登记,严禁以表代帐或按月汇总表记帐,必须先结帐,后出表,帐表一致,作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

第十八条各类统计台帐必须格式统一,指标齐全,口径一致,查询方便,要求数字清晰,字迹整洁。

第五章统计报表

第十九条统计报表由国家、地方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调查的需要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统一格式,统一时间,统一报告程序,自下而上组织填报和汇总。统计资料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了解市场情况,分析市场运行趋向,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送各种统计报表,做到表种不缺,指标不漏,时间不迟,数字不错。

第二十一条统计报表报送的时间是指报告单位向国家、地方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的时间,应按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统计时间是指统计所包括的时间,必须是从期初到期末,报告期完整的天数,不允许跨年、跨月,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企业统计报表的错综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统计报表必须按照《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填报,统计人员应对本单位统计数字准确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报表中的有关数字应与会计数字衔接一致。

第二十四条上报的统计报表必须印章齐全(包括:单位印章,单位负责人印章、制表人印章等),字迹清晰,并填写报出日期。

第二十五条必须建立统计报表的订正制度,统计报表报出后,如发现差错,应立即申请更正,如在当月不能更正时,应在下月报表中进行调整,并附加说明,重大差错必须填报订正单,订正时必须加盖制表人章及单位公章。

第二十六条必须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的审批权限,不准乱发统计报表,企业制发统计报表必须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和备案。

第二十七条统计数字不得数出多门,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数字应以统计报表为准。企业制定、检查计划,考核经济效益,向新闻单位提供和统计信息,须以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签署、盖章的统计资料为准。

第六章统计档案

第二十八条统计档案包括:统计凭证、统计台帐、统计表以及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

第二十九条统计档案由统计人员管理,并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格式、统一封皮、分卷装订、分卷保管的办法,统计凭证、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统计调查及统计分析资料应分别立卷保管,各项资料的保管期限参照国家档案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统计交接

第三十条统计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统计人员的调动需征得统计负责人的同意,统计负责人的调动需征得企业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和上级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并采取先交接,后离任的办法。

第八章统计检查

第三十一条必须坚持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每半年检查一次,可采取自查、互查方式,重点检查统计报表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和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有无迟报、漏报、错报、缺报和虚报、瞒报以及伪造篡改统计数字的现象。检查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及时写出数据质量检查情况的报告(包括检查情况的总结和数据质量的评估)。

第九章统计自动化

采购月度汇报篇3

【关键词】药品财务管理;采购;应付款项;信息化

在国内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各级医院都属于差额补贴事业单位,虽然有一部分财政补助收入,但医院的大部分收入属于自创,而药品收入则占医院总收入中的重要部分。药品收入来源于医院药品的销售过程,而财务管理则贯穿从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的全过程,药品财务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执行医院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院药品财务管理。具体途径如下:

一、加强药品管理制度建设

(1)从药品采购、入库、出库、退库、药品收入、药品报损、药品付款、药品成本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才可以有效的做好药品财务管理,预防管理漏洞,防止不良商业贿赂行为发生,维护医院良好的运营。(2)建立完善药品应付账款、药品库存管理、药品收入和成本管理的具体账目,在完成核算后,每月应对药品收入总量及结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药品进销差价率、药品收支结余、药品进销差价在收支结余所占比重等财务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对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请医院有关部门加以解决。(3)建立盘盈盘亏、报废、损毁责任追究制。月末要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将结果汇总报财务部门,及时查验库存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避免医院发生经济损失;把每月盘盈、盘亏、报损数据向主管院领导汇报,让医院领导及时掌握药品购进、销售和库存的动态情况以及药品资产的结存情况。对于因失职、渎职造成的药品毁损,要根据医院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4)完善药品退库手续。医院药品库房在收到符合规定程序退回的药品时,要及时办理退库手续,并及时登记备查,将退回药品单独存放。如质量原因应及时联系供货公司,通知退货,不得拖延占压库存。若不能退货的,应及时填写报损表,说明情况,定期上报科主任和主管院长审核批后报财务做费用处理。

二、加强药品采购的管理

药品采购实行规范管理,医药集中采购证照齐全的经营批发企业和生产厂家,要选择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供货单位。供货单位须将证照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的销售人员单位委托书及身份证复印件交医院存档备查。医院药品采购人员要根据临床治疗和科研需要,依据本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经药剂科领导初审,主管院长批准同意后才能进行采购。新品种在采购入库之前,应由临床科室提出书面申请,经药剂科预先审核,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通过后才能采购。采购药品必须按照医院有关规定验收质量,审核价格。如果发现采购药品有质量问题或者价格问题,财务人员要拒绝办理药品入库手续。对于药品质量不稳定的供货单位,要停止从该单位采购药品。在药品采购过程中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采购、验收、付款岗位相分离。药剂科必须接受医院药事委员会的监督,每年必须向医院药事委员会汇报本年度药品采购情况,包括采购药品的种类、进货渠道、采购金额等信息,防止“吃”回扣现象的发生。(1)购进药品的发票必须符合医院财务管理规定和会计法规定,发票必须由采购员和保管员签名。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发票,财务人员不得办理入库手续。药品入库汇总清单显示的金额与所附发票金额必须相符,汇总清单必须标明购进药品所属类别,如:西药类、成药类、草药类等,入库清单要按以上分类进行汇总,并按照不同类别进行装订;付款时要根据财务制度编制的医药公司代码,统一付款。如果同一家医药公司有多张发票,应该按照公司代码填制汇总单付款;每月月末,将药品库存盘点表、入库汇总表、出库汇总表、药品调价表、报损表、药品金额总账汇总表及时报财务科。(2)加强药品应付款项的管理。为了减轻医院流动资金的压力,在药品采购和付款方面,大多数医院普遍采取“先采购、后付款”的运作方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应付账款。为准确核算药品应付账款,发生时要及时挂账,做到账物相符。为杜绝职业犯罪,严格执行药品“采购与付款业务”岗位分离,加强药品付款内控措施,药品财务严格审核,款项要通过网上银行支付或转账支票支付,不允许以现金支付,如果药商要求委托付款,一定要有书面委托函,并由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及医药公司盖章确认。为确保医院资金安全,应加强应付账款的核对工作,医药公司业务人员在领取应付票据时应在票据存根联签字,否则,财务人员应拒绝办理。

三、加强库存管理,降低资金占有率

药品作为医院的一种流动资产,它的库存储备量占用了医院大部分的流动资金,所以在不影响医院临床用药情况下,合理减少药品库存量,为医院节约流动资金是药品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为了应变药品库存管理中复杂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用最高限量法和最低限量法,即对各类药品核定出最高及最低库存量,当药品储备量超过或低于库存限量时,药品管理系统会出现库存报警提示。它的关键是用计算机统计出某段时期内各个种类药品出库数量及药品销售数额,再根据这些数据核定出药品最佳库存量,尽量节约库存成本。根据每种药品在医院的实际消耗情况,医院可以制订满足正常医疗需要的合适的高低限量,同时,由于药品用量具有不稳定性,还应根据不同药品一段时间内,如每两个月或每一季度根据药品近期实际出库量及销售额,重新调整高低限量。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还要注意单个药品的消耗情况。如果某个药品消耗量很大,就要及时调整该品种库存的高、低限量,这样既能保证药品临床供应,又能防止药品库存积压,在保证病人及时用药的同时,加快医院流动资金的周转,为医院节约财务成本。

四、完善账目管理,设置药品统计分析功能

完善医院药品管理账目,做到有账可查,药品管理才可以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规范上去,从账目上管好用好医院各种药品,随时发现每一种药品流转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及时解决,不影响医院就医用药的治疗问题。与此同时,除了正常的出入库汇总表、药品报损表、特种药品管理报表以及调价表等药品财务报表以外,在财务统计报表中还应该增加药品财务分析指标和药品动态分析表。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准确反映本年度各种报表数据,还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与去年同期相应报表的对比情况等,财务人员还可以根据医院实际业务和管理需要设置各种不同的统计报表,统计汇总各种药品明细,对不同时期库存额、周转率等信息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药品流动和库存情况,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合适的药品库存和满足医院正常医疗需要的药品供应量,努力做到药品既不积压,又不断货,最大限度减少医院资金的占用,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五、药品管理实行信息化,建立数量化管理模式

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医院药品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药品入库、调拨入库和调拨出库、库存查询、报损、退货给药库功能”,对医院的药品流失,药品更换品种及在药库、药房管理中的漏洞,都有效的解决了且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并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对药品的帐目管理更加清晰透明,实现了药品单品种财务核算。因此在医院中要建立数量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需要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的配套支持。在这种药品管理模式下,药品的入库、发出、盘存环节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达到了品种与数量的精细化管理,月末盘点时,可以直观的核对出单个药品的盈亏情况,查找盈亏原因时也能针对账实不符的药品进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药品盘点的准确率与账实相符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可以满足药品“帐实”随时核对抽查,及时防止药品流失,同时减少了借药、换药现象,使药品财务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于殿昌.《计算机网络化在医院药房与药库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5:3(5)

采购月度汇报篇4

中小企业外贸景气度延续回升态势,外贸状况持续利好

珠三角中小外贸企业9月外贸扩散景气指数(扩散景气指数0~200)收于105.42,高于临界点5.42点,外贸采购季节的影响持续发酵,海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张,企业新增订单量持续提升,同时汇率波动影响的大幅下降及企业不断扩大的盈利水平同步促使了外贸景气指数的回升。从去年同期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内,由于仍处于采购旺季的影响期,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可能持续改善(见表1)。

9月中小外贸企业景气度二级指标中,随着西方传统节假日的临近,外贸企业新增订单量持续小幅提升,企业投入较多的人力及原材料来应对不断增加的订单,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与能源成本指数环比上涨,涨幅分别为9.85点和0.26点。另外,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不明显,汇率波动影响大幅降温,环比下滑14.11点。同时企业盈利水平指数达到3个月来的最高点,环比增幅也高达20.15%,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因此,虽出口货物量及开工率环比下滑,但利好因素的影响明显超过了出口货物量及开工率下滑的影响,外贸企业景气度仍处于向好期。

企业盈利水平改善资金压力进一步缓解

9月珠三角中小企业外贸资金压力指数(扩散指数0~200)收于102.12,延续了8月的下滑态势,连续3个月下滑,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缓解。

9月,企业四大核心成本指数虽较上月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汇率波动影响的大幅下滑,企业获得资金的增加及通过订单获得的较大利润,不仅抵消了支出成本,且企业还有一部分资金可用于订单生产的资金周转,资金压力不断降温。在以上利好因素中,汇率波动影响指数及盈利水平指数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14个点和上升了20个点。同时环比下滑的资金缺口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资金压力的缓解(见表2)。

采购旺季影响持续发酵,出口商品价格开始维稳

采购月度汇报篇5

一、专项检查的任务和目的

此次专项检查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广泛开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以下简称采购人)、采购机构(包括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机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基础上,摸清和掌握政府采购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查找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操作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薄弱环节;通过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使采购人和采购机构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自觉增强依法行政、依法采购意识;针对自查和重点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严肃查处不规范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通过检查,促进采购人、采购机构进一步掌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提高依法采购的意识和能力,纠正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堵塞管理与操作执行的漏洞,促进廉政建设,确保各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得以正确地贯彻执行。

二、专项检查范围

此次专项检查的范围是,各级采购人、采购机构**年和**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其中,采购机构包括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省级财政部门认定的乙级政府采购机构和部分甲级政府采购机构。

三、专项检查组织与实施

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共同成立“**省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级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和省级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各市、县(市)专项检查工作的指导。省级领导小组由省财政厅厅长刘昆同志担任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欧斌同志、省监察厅副厅长张渝同志、省审计厅副厅长欧阳标同志担任副组长。省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财政厅副厅长欧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管处)。各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也要相应共同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地区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负责汇总所辖县(市、区)专项检查情况和总结报告,报省级领导小组。各市要根据《通知》要求尽快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于5月20日前报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各部门应指定相关处室负责组织本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和情况报送。

四、专项检查工作安排

专项检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具体分为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整改提高和验收总结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自查自纠。5月4日至31日为自查自纠阶段。采购人、采购机构要在认真组织学习《政府采购法》和有关制度规定,增强开展自查自纠的主动性的基础上对本单位**年和**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开展自查自纠,主要内容包括:

1.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依法实施采购的情况,是否存在规避政府采购行为;

2.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是否存在不编漏编现象;

3.采购方式选择和执行情况,有无违规行为;

4.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执行情况,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是否都执行了集中采购;

5.采购组织程序、信息、专家抽取等环节执行情况,是否执行了制度规定,有无违规操作行为;

6.工程实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有无规避招标等违规行为;

7.上级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情况,是否都执行了制度规定;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落实情况,是否严格执行了制度规定;

9.受理质疑案件的答复处理情况;

10.采购机构财务开支情况,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现象;

11.其他有关情况。

采购人、采购机构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应当对本单位自查自纠情况归纳整理,查找问题根源,形成自查自纠报告,并填写自查自纠有关表格(电子版,详见《通知》附件)。其中,采购人应当填写表格1、表格2和表格7;政府采购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填写表格3、表格4和表格7;社会机构应当填写表格5、表格6和表格7。

省财政厅负责将自查自纠表格光盘发放给各市财政部门、省级各部门以及政府采购社会机构,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以及所辖县(区)级财政部门的发放工作(具体发放办法详见粤财采购便〔2008〕6号文)。中国政府采购网、南昌兴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网站将提供电子版光盘下载。

自查自纠阶段结束后,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及省级各部门应于6月10日前将自查自纠报告和汇总后的电子表格上报到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每一个工作阶段完成后,要将有关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和有关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到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化表格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

(二)重点检查。6月1日—7月31日为重点检查阶段。为了保证专项检查工作质量,各市要对采购规模大、采购项目多的采购人、采购机构执行情况开展重点检查。自查自纠结束后,各市领导小组及省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和本部门实际确定重点检查范围。其中,采购人的重点检查覆盖面要达到本地区所有采购人的20%(其中,省级各部门的重点检查覆盖面为本部门20%的单位),以及所有集中采购机构及部分社会机构。

重点检查工作结束后,各地级以上市领导小组及省级各部门应根据重点检查情况写出检查意见和处理建议,于8月5日前报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领导小组将从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中抽调人员组成5个—7个检查小组和督导小组对各市、省直重点检查单位以及部分政府采购机构进行检查和督导。

(三)整改提高。8月1日---31日为整改提高阶段。采购人、政府采购机构要结合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阶段中暴露的问题,以及重点检查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要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本级专项检查领导组。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本级领导小组应督促其重新进行整改。

(四)验收总结。9月1日---30日为验收总结阶段。整改提高工作完成后,各市领导小组及省级各部门要组织好本地区和本部门的验收总结工作,总结分析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确保专项检查工作不走过场,将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各地级以上市领导小组及省级各部门要将本地区和本部门的总结报告于9月30日前上报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专项检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市领导小组和省级各部门要加强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通知》的有关要求,制定符合本市和本部门实际的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确定负责重点检查的工作人员和督导工作的小组。以指导本市和本部门的专项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省级领导小组汇报,及时解决。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通力合作,从经费和工作人员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精心组织和安排各个阶段的工作,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突出整改,务求实效。各地及省级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切实整改,务求取得实效。同时,要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建立健全依法采购的高效机制。

采购月度汇报篇6

【关键词】汇改;外汇贷款;汇兑收益;金融工具

2012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32,相比汇改前的8.28升值23.67%,也就是说,以美元计价的相同出口货值,2012年6月30日收款比2005年7月20日收款企业利润表上净利润缩水23.67%,这其中的痛,不做出口的企业可能是体会不到的。汇改前,据纺织行业专家分析,如果仅仅考虑国内5万多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额,不考虑企业提价因素,用相对静态的模型测算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个百分点,这5万多家企业的净利润将直接减少50~60亿元。从世界范围看,汇率市场化是大趋势,没有一个国家在加入国际贸易大家庭后还能绕过汇率问题,以后汇率肯定不会长期单边升值,迟早会步入双向波动,企业面临的情况将更复杂,汇率风险更大。既然汇率波动不可避免,企业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去认识、研究和化解由此引起的风险,这里我主要就企业财务人员所能发挥的作用,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科学选择贷款品种获取双重汇兑收益

首先,财务人员在计算成本时一定要把进口材料带来的汇兑收益考虑进去,有些企业在比较内、外采材料价格时,不考虑汇率因素,往往会丧失获取汇兑收益的机会。比如甲企业生产需要用a材料,国内采购税前价是18.96元/公斤,进口价格是3.01美元/公斤,都是3个月以后付款,假定即期汇率是6.3元人民币兑1美元,预计3个月远期汇率为6.28元人民币兑1美元,则有以下两种计算采购成本的方法:(1)不考虑远期汇兑收益(用即期汇率算)。国内采购成本:18.96元/公斤。进口采购成本:6.32×3.01=19.02元/公斤。上述计算结果显示进口材料贵,所以选择买国产材料。(2)考虑远期汇兑收益(用远期汇率算)。国内采购成本:18.96元/公斤。进口采购成本:6.28×3.01=18.90元/公斤。上述计算结果显示国产材料贵,所以应选择买进口材料。显然,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远期汇率来计算进口材料成本,争取远期付款带来的汇兑收益。有了进口采购,就可以申请外汇贷款(因为外汇贷款原则上不允许直接结汇),企业财务人员要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在权衡利率(实际上多数时间外汇贷款利率是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的)的基础上争取将人民贷款转换成外汇贷款,这样人民升值以后,归还贷款时的购汇成本就会降低,这又是一笔汇兑收益。我供职的公司出口业务占到70%以上,账期多在4~6个月,外汇应收账款余额长期在数千万美元,因此在2004年国内、外势力鼓噪人民币升值时期,大家都很紧张。当时我注意到增加外汇贷款可以平衡外汇应收账款,获取汇兑收益,因此果断将人民币贷款转换为外币贷款,从2005年到2011年末,我公司累计获得外汇贷款1.07亿美金,累计获取汇兑收益1969.3万元,占同期公司净利润的9.42%,使公司经营基本未受汇改影响。上面主要是针对人民币升值来讲的,以后也许会贬值,那时候我们需要反向思维,也许还会双向波动,那时候我们应追求外汇债权、债务的平衡。

二、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是指确定汇价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在后的结售汇业务。企业事先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按合同规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申请办理结售汇业务。企业财务人员要加强对未来外汇收、付现金流的预计,并在必要的时候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锁定汇率。比如2012年6月乙企业预计9月将收汇800万美元,付汇500万美元,净结汇300万美元,假定6月份汇率为6.32元人民币兑1美元,银行9月份远期结汇价为6.3元人民币兑1美元,9月份实际结汇价为6.28元人民币兑1美元。如果企业与银行签订了远期结售汇合同,则9月份结汇300万美元可得1890万元,如果企业不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则9月份结汇300万美元可得1884万元,两者相差6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远期结售汇业务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但应当注意的是,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锁定当期成本,保值避险,而非赢利。企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为了追求未来可能的获利机会,而置风险于不顾。另外,各家银行还推出了保理,福费廷,和外汇掉期保值业务,企业财务人员应及时和银行进行沟通,加强对金融工具的了解,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工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怡岚.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及防范对策[J].河北金融.2006

(12)

[2]余晓婷.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0(1)

采购月度汇报篇7

一、药品的管理

为加强药品的管理,堵塞药品采购环节的漏洞和不正之风,应成立药事委员会,由一名院长具体负责医院的药事管理,成员由采购员、药房主任、主管业务院长组成,药品管理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价格政策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有关规定,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与管理,并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为了管理与方便患者,设药库与开架式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

(一)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要按规定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房须设立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消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及未付款进药明细表等。对特殊药品管理实行单独保管重点统计。建立处方管理,药房每天设专人统计药品处方消耗,实行实耗实销。月底编制“药品处方与金额汇总表”,作为消耗、内部核算及考核工作量的依据。药房坚持月底进行药品盘点,倒挤消耗,编制“药房药品消耗统计表”,并保证处方统计消耗与实物盘点消耗一致。如遇不一致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做出处理。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可以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

(二)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

药剂科应根据历年药品消耗情况,在保证需要以及掌握市场供应的情况下,编制药品采购预算,实行计划控制,确定合理的药品储备定额,并实行药品有效期管理。适时监控药品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及失效期。

(三)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制度

购入药品必须验收入库,填制一式三联验收单,药房支领药品要填制支领单。严格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采购人不能同时担任验收人。财会应及时与药库、各药房对账并盘点,因为盘点是发现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盘盈、盘亏要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四)药品零库存管理

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通过少量、多次的药品采购来减少药品库存,加速药品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二、药品会计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库、药房药品统一按零售价计价。

(一)购入药品时

采购员将发票与验收单一同交财务审核、付款。按当月付款进药进行核算。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银行存款,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让利部分贷记:其他收入。对于赊销药品业务,月底由保管员将当月购进未付款的药品验收单按供药单位分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汇总,填制“药库未付款进药明细表”与验收单一并上报财务部门。

(二)药房支领药品时

财务部门根据药房支领药品汇总表及支领单,核对无误,借记:药品——药房药品,贷记:药品——药库药品。

(三)月末结转销售药品成本时

财务根据药房上报的两张药品消耗统计表核对无误,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结转药品销售成本,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费,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药房药品。计算药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按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差价率);第二种,按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药品综合加成率=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药品期末余额-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加成率)

采购月度汇报篇8

关键词:汇率理论;数理分析;会计处理;人民币汇率制度

1汇率理论的数理分析

汇率又称为汇价,就是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它同普通商品的价格一样可以表达为:单位商品的价值(以我国为例),即元/单位商品或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商品的数量,即商品的数量/元。根据商品价格的表达方式,汇率也可表达为单位外国货币可兑换的本国货币的数量或单位本国货币可兑换的外国货币的数量。如果我们把外国货币视为商品,这样的计价方法称为直接标价法,而视本国货币为商品的计价方法称为间接标价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英国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从1978年9月1日起除了对英镑外均改用间接标价法。标价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对外币交易的会计计量。外汇交易有外币的买入(银行或经纪人向客户买入外汇)和外币的卖出(银行或经纪人向客户卖出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是不同的,会计入账的价格通常是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值即中间价。再从外币交易看,外币市场有两个,一个是现汇市场,一个是期汇市场,也就是说远期价格和即期价格是不等的。而远期价格和即期价格的差额在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下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价格大于即期价格称为远期升水,而远期价格小于即期价格称为远期贴水。而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价格小于即期价格为远期升水,而远期价格大于即期价格为远期贴水。

1.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货币代表的是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一国的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之所以有人需要,是因为持有这种货币可以购买该国的商品和劳务,而汇率的升降则反映不同国家货币的购买力的相对变化。比如,a国一个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与B国n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一样,则a国货币与B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是:1个单位a国货币=n单位B国货币,或一单位B国货币=1/n单位a国货币。如果a国发生了通货膨胀,而B国的物价水平保持不变,那么,a国货币的购买力就要下降。如果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则两国的货币购买力都下降,而两国货币相对购买力的变化取决于两国物价上涨的程度。

设pa和pB分别表示本国和某外国一段时间(t天)内的预计通货膨胀率,e0和et分别表示目前的即期汇率和t天后的预计即期汇率(直接标价法,下同)。那么:

设e表示从目前到t天的汇率预计变化率,则

在通货膨胀较小时,可忽略分母项(1+pB),从而得出e的近似表达式:e≈pa-pB。

1.2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真实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i=(1+r)(1+p),其中i为名义利率,r为真实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且假定其期限皆为t天。费雪效应认为每个国家的真实利率是相等的。设对于本国和某外国,上式分别表示为:1+ia=(1+ra)(1+pa);1+iB=(1+rB)(1+pB)。

由于ra=rB;则

利用分比定理,得

当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较小时,可忽略两个分母项,得出近似表达式:ia-iB≈pa-pB

1.3国际费雪效应

将购买力平价关系与费雪效应结合起来,得

不考虑中间项,则得到国际费雪效应的结论:

如果ia较小,可忽略分母项,可得国际费雪效应的近似表达式:e≈ia-iB

1.4利率平价原理

设Ft为t天后到期的远期汇率。某交易商可以同时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那么,他可以进行如下套利活动:

1)借入本国货币m单位,t天后偿还,本息之和为m(1+ia);

2)借入的本国货币m单位,按即期汇率e0买入外币的数量为m/e0单位;

3)将外币数量m/e0以利率iB投资于外国货币市场,t天后可得外币的数量为:m/e0(1+iB);

4)签订t天远期外汇合同,以远期汇率Ft卖出外币m/e0(1+iB),得到本国货币的数量为m/e0(1+iB)×Ft;

5)t天后偿还本国货币借款本息m(1+ia)单位。

当m/e0(1+iB)×Ft>m(1+ia)时,该交易商可获得无风险报酬。但其他交易商也会发现这种商机,做同样的交易,最终使无风险利润消失,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达到平衡,公式表达如下:m/e0(1+iB)×Ft>m(1+ia)=或这就是利率平价原理。

1.5远期汇率与未来即期汇率的关系

将国际费雪效应与利率平价原理结合起来,得到

或Ft=et。该式表示目前的远期汇率应等于一定时期后预期即期汇率。当该等式不成立时,外汇投机商就会出现套利交易,直到外汇投机的诱因消失,最后达到均衡。

2外币会计的确认计量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结算的交易。具体表现为:买入或卖出以外币标价的商品和劳务,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买卖外汇的期汇合同以及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按货币计量假设,当会计面临多种货币时一般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单一的计量尺度,我们称它为“记账本位币”。外币交易中发生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投资(还包括报表项目)等都应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计量。由于汇率经常变动,选择什么汇率,通常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按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将外币折算为记账货币;二是外币在入账时均按标准汇率(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如果标准汇率发生变动,应在月末调整。标准汇率通常取有代表意义的平均汇率。即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

不管选择哪一种外币记账方法,由于汇率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同一项目的外币资产或负债在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时便会产生差额。例如,外币债权F在发生时以汇率e1折算入账,在收回债权时以汇率e2从账面上抵消,便产生了差额F(e1-e2)。这种差额称为汇兑损益。汇兑损益分两类:一是交易损益,即因外币业务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二是折算损益,即因外币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所产生的汇兑损益。交易损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已结算交易损益,它是由于记录原始交易时使用的汇率不同于记录结算时使用的汇率而形成的汇兑损益;二是未结算交易损益,它是由于在交易结算前编制会计报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

如果一项外币业务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发生并完成结算,则只可能产生已结算交易损益。但一项外币业务从发生到结算跨越不同会计期间,便会产生未结算交易损益。那么,在期末会计报表中应作为递延汇兑损益。设e1、e2、e3分别表示业务交易在交易发生日、报表编制日及交易结算日的即期汇率。若有一外币计价项目w,外币金额为F单位外币,则它在三个时点上的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分别为Fe1,Fe2及Fe3。国际上对外币交易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会计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

2.1一项业务观点的核算

一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

一项业务观点将一项交易的结算作为该交易完成的标志。由于汇率的变动,用记账本位币计价入账购入商品成本或销售商品收入,在购销货款没有以外币结算前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只有在购销货款以外币结算以后才能以记账本位币最终确定所购商品的成本或销售商品的收入。因而,由于交易发生日、报表编制日、交易结算日汇率变动所产生的记账本位币差额,应全部作为已入账的购入商品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额,而不是作为外币折算损益处理。会计处理结果列表如上。

2.2两项业务观点的核算

两项业务观点将交易的发生作为交易完成的标志,也就是说,把交易的发生与随后货款的结算看作两项业务。因此,在报表编制日和交易结算日,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应作为外币折算损益处理,而不是作为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额。但对交易结算前的外币折算损益又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列入当期利润表;其二:作为未实现的递延损益,列入资产负债表,直到交易结算时,才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入账。两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结果列表如下:

两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结果

假设交易日从国外购购入一批商品,价款为F外币单位,当日汇率为e1,付款期限为n天,跨越报表编制日。报表编制日的即期汇率为e2,付款日的即期汇率为e3。为便于比较,将各会计分录汇集如下表所示。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两项业务观点处理外币业务,其中又以方法Ⅰ居多。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规定,原则上采用两项业务观点的方法Ⅰ,但也不排除方法Ⅱ。需要强调的是外币交易中期汇合同的会计处理。由于合同签订日的即期汇率高于或低于合同规定的远期汇率,就会产生贴水或升水。这种贴水或升水,在会计上视为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的折价或溢价,并在合同期内分期摊销,或递延至交易实际发生时调整有关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签订期汇合同,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所产生的外币金额,作为应收或应付期汇合同款,应按当日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入账。由于合同签订日、报表编制日、合同到期日汇率的不同而发生的折算差额,应作为外币折算损益,按一项业务观点或两项业务观点来处理。一般来说,签订期汇合同的目的不同,处理期汇合同的会计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三种会计处理形式:(1)外币约定付款套期保值期汇合同;(2)已发生债权债务套期保值期汇合同;(3)远期外汇投机期汇合同。

两种观点下的会计分录比较

3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

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多元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汇率制度是适应一国经济发展而不同的对外经济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其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我国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指定范围内浮动。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冯用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7.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采购月度汇报篇9

[摘要]2001年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1998年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对新旧制度的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为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会计准则提供帮助。新旧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资产的期末计价、长期股权的帐务处理、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关键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期末计价财务处理入帐价值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外币业务、

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与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在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意了金融企业的风险问题,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虽然财政部规定新制度仅仅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目前尚无保险公司必需执行该制度,但财政部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新制度。许多股份制保险公司酝酿上市已久,保监会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融资,保险公司上市应该说并不是遥远的事情,执行新制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准备上市的保险公司需要按照新制度编制与报送相关的财务资料。因而,对新旧保险会计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把握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趋向,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和各方需要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帮助。为此,将新制度与旧制度做了一些主要内容比较。新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旧制度存在不同:

(一)资产的期末计价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采购月度汇报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票据利率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2-044-04

一、2010年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预测

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提振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趋好的有利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宏观经济向好回升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将有助于保障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同时将通货膨胀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整体经济增长确定回升态势,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010年,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增长良好发展态势的有利因素在逐渐增多。第一,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步步入复苏,2009年10月份,我国出口增长扭转了危机以来的负增长局面,预期2010年出口增速将延续回暖,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有所增强;第二,2009年中央经济振兴确定的在建投资项目对各个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2010年将显现出更大的成效,并且大量在建基本建设工程的后续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力。第三,中央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力度,2010年,国内消费将替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有效降低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回落和央行加大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将使得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将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流动性适当

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与2009年相比将有明显回落。但2009年以来,众多大型在建工程和基建项目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使得2010年的新增贷款必须维持合理的规模。因此,可以合理推论:2010年货币信贷将保持合理增长,更体现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从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看,2010年信贷增速下降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在有限范围之内,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将保证金融市场流动性适当充沛,并且2010年外汇占款在货币供应方面的贡献将有所上升。

同时,2009年以来存款活期化趋势愈发明显,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在2009年9月份超过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并连续刷新历史高点(即m1和m2增速倒“剪刀差”现象)。预计这一情况或将在2010年持续,这一现象表明市场流动性仍处于适度宽裕状态。主要理由是,从历史数据看,在流动性宽裕的2006年,m1和m2增速倒呈现的“剪刀差”现象在2007年央行逐步采取从紧货币政策后才扭转。

(三)央行可能增强货币政策微调力度或适时调整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为了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央行也将会根据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适度微调。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微调的频率和力度均较以前有所增强,其灵活性也在凸显。2009年下半年,央行共发行央行票据2.4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860亿元;并且,央行于7月初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以优化操作期限结构。2009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取得了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管理流动性和保证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稳固回升的良好效果。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是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主要方式,并且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在频率和力度上加强其灵活性。

2010年,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央行将会慎重采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刚性政策。但如果银行信贷投放数量或节奏偏离央行信贷调控目标,或者通货膨胀风险加大,以及在经济复苏势头不可逆转或在面临国际金融环境较大影响时,不排除央行会进行适时调整。

二、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发展和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因素复杂多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互交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中国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提供有利因素:

其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信贷规模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从而促使2010年银行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更体现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其二,在央行延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2010年银监会将加强资本监管,这强化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意识,资本金相对不充足的中小银行将更多地选择表外项目中的银行承兑业务,有利于扩大票源和活跃市场交易。

其三,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执行期间,虽然央行将加大动态微调来引导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但预计加息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和频度均有限,这使得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

(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加大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

自2009年年中起,央行已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引导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从而使得票据市场融资规模出现回落。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释放出加大政策微调的信号。从2009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对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的加大将为银行票据业务的开展带来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目的是管控市场流动性,引导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这必然促使银行减少票据资产资金配置,使得票据市场仍可能维持回落调整态势。

第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主要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其市场化的利率交易方式必然会参考SHiBoR在内的主要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当前,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因素复杂且预测难度较大,从而为银行票据交易利率的定价带来挑战,票据业务市场风险加大。

(三)开展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客观需要

2009年,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超常规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我国经济复苏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2010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生产,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关键。2010年,票据业务仍将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银行角度看,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当宽裕和宏观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危机风险的环境下,银行开展票据业务能够在增加信贷投放效益的同时控制风险,从而增强盈利。就企业而言,资金成本较低、办理手续相对便捷、流通转让市场宽广和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等优良特性的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获得低成本资金的较好选择。事实上,2009年票据融资的超常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为票据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机遇和业务发展挑战

2009年10月28日,由人民银行开发建设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顺利建成并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了电子商业汇票交易新时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是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存储、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

相对纸质票据而言,电子票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革新商业汇票的操作模式;二是将财务公司定位为票据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扩大了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三是将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从6个月延长至1年;四是明确了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以及赎回的操作方式;五是在票据融资交易和票据结清业务中,引入了票款对付(DVp)方式。电子票据在上述方面的创新必将为票据市场发展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深远影响,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一体化建设,票据市场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利率定价能力的提升。

2010年是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投产运行的第一年,其诸多创新必将为票据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

三、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展望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发展和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因素复杂多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互交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根据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票据市场发展状况,预计2010年票据市场运行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票据市场或受政策影响延续调整,波动性增强

从2009年票据融资规模变化情况看,先后经历了一季度的迅猛增加、二季度的增速放缓和下半年以来的规模下降三个阶段。同时,上半年票据承兑量和贴现量较下半年更为活跃。从客观上说,票据融资规模在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的超常规发展后于2009年下半年出现调整回落。

2010年,央行在延续适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加大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并可能会适时传达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年内,预计央行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可能会采取调整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政策进行力度更大的调整,但国际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央行货币政策即使有调整,但仍然要兼顾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带来的消极影响,力度将会有限。因此,作为极易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票据市场,在较长一段时间都会相应做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在揣测央行货币政策动向中对票据业务会采取较为谨慎的经营策略,并加大票据业务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作用,从而增强了票据融资规模波动的可能性。

(二)票据市场供需均衡性更趋合理,回购式交易将有所上升

2009年,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表明(此处数据不考虑年初1月和年末12月),2009年2月至6月,代表买方意愿的买断和逆回购的报价总金额合计为31900亿元,是同期代表卖方意愿的卖断和正回购的报价总金额14968亿元的2.13倍。其中,买断报价总金额合计为20478亿元,逆回购报价总金额11422亿元,分别占买方报价的64.19%和35.81%,代表市场买卖力量对比的买断卖断报价金额比为1.84:1。下半年,票据市场买方意愿随着票据贴现余额增速放缓出现减弱,主要表现为买断票据报价金额连续下降。2009年7月至11月,买断和逆回购报价金额合计为18425.8亿元,其中,买断票据报价金额为10309亿元,只相当于2月至6月买断报价金额的50.34%,占买方报价金额的55.95%,较2月至6月下降了8.24个百分点,代表市场买卖力量对比的买断卖断报价金额比缩减为1.36:1,表明市场买卖力量均衡性正趋于合理化;而同期逆回购报价金额达到8116.8亿元,占买方报价金额的44.05%,较2月至6月上升11.61个百分点,尤其8月份逆回购报价金额达到5143亿元,占当月全部买方报价8158亿元的63.04%,成为主要的买方交易方式(见图1)。

2010年,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动态微调力度的加大,为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提供了较为均衡的市场环境,同时结合2009年“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可以合理推论2010年票据市场交易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票据市场买卖力量正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二是回购式买入票据成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宽裕资金的消化和创收方式,其占交易总量的比率将有所上升。

(三)票据市场利率将有所上升

2009年,票据市场利率可分为低位区间徘徊和震荡回升两个阶段。上半年,从“中国票据网”报价利率变动走势看,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市场交易利率呈现在低位区间(1.1‰-1.3‰)震荡整理的运行态势。下半年,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微调对市场流动性收紧作用增强的影响,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利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走势。11月,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年利率上涨幅度均超过了50个基点,其中,票据买断利率于11月达到1.9622‰,较年初上升了约70个基点(见图2)。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的因素更为复杂,但总体来看,拉动票据市场利率上行的因素占据主导,票据市场利率延续震荡上行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央行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执行的同时,将加大力度管理市场流动性,银行资金头寸相对2009年宽裕程度将有所下降,票据买入意愿下降;二是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步走向全面复苏后,我国将逐步步入“加息周期”,年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或将成为现实将推动各类利率上升;三是公开市场操作仍是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方式。为满足加大货币政策微调的需要,2010年央行票据到期和滚动发行量将明显高于2009年,央行须提高央票发行利率才能循环发行央行票据,这必将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并传导至票据市场。

(四)电子商业汇票的创新效应将在市场得到初步显现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开创了电子票据交易时代。2010年是我国买入电子票据时代的首年,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系统的创新特点必将引起票据市场主体的重视,从而产生较为初步的创新效应:

一是电子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将有效拓展。首先,各家金融机构会认识到电子汇票系统的对票据市场的革新意义,从而主动融入电子票据时代,上线应用该系统的金融机构总数将会明显增加;其次,部分条件合适的企业也将会考虑采用电子票据以获得较纸质票据期限更长的流动资金,同时降低交易风险和提高交易效率。

二是据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有效拓展。首先,银行为满足流动性管理,企业为获得期限较长的流动资金,会尝试使用期限在6个月-12个月的电子票据作为交易工具;其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使用电子票据的企业信用进行连续记录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最后,电子票据交易效率优势和安全性更强优势将提升电子票据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