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管理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8:31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1

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加快推进全县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建设,根据XX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和合理配置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的紧急通知》(X土领办〔2018〕X号)、《XX市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摸清本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底数和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加强医疗废物源头管理,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完善医疗废物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转运和处置的全过程规范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二、工作内容

(一)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体系

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19张及以下病床)布局分散、产废收集困难的问题,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场所。以五个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现有医疗废物贮存场所为依托,负责收集和暂存辖区范围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的医疗废物;周转站(点)建设应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高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确保实现辖区城乡所有医疗废物收集全覆盖。

(二)完善全县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

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全覆盖。县级医疗机构应设立各自医废暂存点,基层诊所、卫生室等产生的医废由管辖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设立的暂存点负责收集、贮存。全县范围内产生的医废必须由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进行统一收集处置。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的管理

1.分类收集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配置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箱或周转箱;按照医疗废物的类别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分类予以收集,装入贮存箱或周转箱内;损伤性医疗废物不得混入感染性废物,针头等锐器损伤性医疗废物应全部剪除并纳入利器盒;确保医疗废物包装物和容器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理后使用双层专用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确保封口严密;医疗废物贮存箱或周转箱外表面,必须有警示标识并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须标明医疗卫生机构、产生日期和医疗废物类别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等内容。

2.移交运送的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暂存点之间的运输问题,采取因地制宜、选取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包括:采用小型专用收集车上门收集;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移交;委托第三方机构收集和转运。收集、送交、转运时间不超过48小时。小型专用车辆应具备防雨、防晒、防遗洒等措施,并设置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定期消毒,此类车辆仅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暂存点之间的医疗废物转运,不得用于暂存点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之间的运输。

3.暂时贮存场所管理。各医废暂存点要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设完善医疗废物贮存场所,悬挂(张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分类收集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配置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容器和设施,张贴专用标识,设置警示标志,配置能储存一个月数据的电子秤,消毒设施等。明确专人管理,对本单位产生和其他基层医疗机构送交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盛装贮存容器,并分别做好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登记记录;医疗废物移交后立即对贮存地点、贮存容器和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病理性医疗废物应当在低温或者防腐条件下暂时贮存;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收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过程中双方必须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标明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地点及经办人等,各种登记资料保存期限为3年。

4.医疗废物运输的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当检查集中处置的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容器和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并盛装于周转箱内,但不得打开包装取出医疗废物;对不符合包装和标识要求或者未盛装于周转箱内的医疗废物,应当要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使包装、标识和盛装达到规定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因集中处置的医疗废物的包装、标识和盛装发生争议时,应当首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医疗废物的安全,并及时报告XX县卫生健康局和XX市生态环境局XX县分局作出处理决定。

三、工作要求

(一)建全长效机制。

XX县卫生健康局、XX市生态环境局XX县分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掌握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困难的问题,逐步建立符合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能力。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适时召开多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或联合监督检查,发现涉及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等安全隐患的,及时通报,依法查处,需移送公安部门的要及时移送。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2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医院信息;网络信息安全

1引言

开放移动资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医疗资源的短板。通过无线网络智能终端、app和无线网络,配合诊疗系统等机械设备及配套设施,给予病人更为方便快捷、安全性的健康医疗。移动医疗系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更安全、更高效。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为患者解决信息内容的步骤更加简单。众所周知,互联网医疗系统也产生了与数据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医疗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有利于医疗信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的对策建议。

2互联网医疗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2.1互联网医疗的连接方式

互联网医疗的上网方式公开隐私,没法从物理学上形象化地发觉安全风险。无线网络连接分成无线广域网、无线网络传输网、无线网络等。医院门诊部的局域网根据维护的成本和效率,一般选择无线网络连接。医院门诊部局域内的移动医师终端设备和移动护理终端设备,根据遍布楼梯间或病房的无线网络ap接入医院网络。ap依照100m局域网络线连接楼层交换机,楼层交换机依照光纤线路线连接汇聚交换机,再根据汇聚交换机连接管理处计算机机房服务器防火墙。在整个连接过程中,无线网络ap的连接方式是公开保密的[1]。所有移动智能终端都非常有可能连接起来,从物理上是无法直观检测到的。它是移动网络的一个特性,是很可能导致非法互联网连接和黑客攻击的关键步骤。

2.2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风险

互联网医疗的开放性使得破译非常容易,存在连接安全风险。手机app运行在ioS和android手机系统上,依据互联网技术连接到医院ip地址服务器防火墙,再连接到医院web网络服务器。外网地址服务器防火墙能够过滤不法ip地址,避免信息网络服务项目(网络信息服务,niS)、互联网系统文件(网络文件系统,nFS)等具有安全风险的服务合同报文的格式依据。但是,智能终端存有外界攻击的安全隐患。假如根据互联网攻击来访问服务器防火墙,很有可能会窃取互联网内部文件。

2.3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及连接安全风险

互联网医疗受无线手机影响,存在连接安全风险。根据在局域网内的电脑上非法安装无线手机或随身携带无线,可以提供非法的无线网络连接。未经授权连接的智能终端可能会通过非法连接浏览内部机密数据信息并造成数据泄露,或者客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浏览视频平台并下载数据信息。许多财产可能会受到网络带宽的影响。此类个人行为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负面信息和实际影响,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2]。

2.4外来入侵管理方法和对策的实施及安全风险

在日常工作中忽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和对策落实不到位,造成外部安全风险。(1)医师移动站、助理移动站等移动智能终端一般使用android或ioS电脑操作系统,存在安装第三方或嵌入病毒感染应用程序中木马病毒的概率。(2)互联网中的楼层交换机设备放置在每层楼的上网室或楼梯间。有专职人员监管一般不容易存在非法连接的风险。(3)管理中心的主机房一般设置电子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级别较高,但极有可能存有门卡失窃、门禁系统常见故障等风险性。(4)web服务器是互联网医疗系统中web服务的关键作用。在赋予强大的健康服务功能的同时,因为对外开放的web服务非常容易遭受各种各样攻击,包含URL攻击、缓存地区外溢攻击等,一旦被故意攻击,会立即导致运用web的功效服务器端医疗器械行业效率低下。除了网络服务器,互联网医疗系统还包含许多不同版本号的服务中心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日常工作中浏览互联网,工作人员必须去医院复制数据和信息,这种个人行为会产生中病毒的风险。系统感染病毒会占有服务器网络带宽,缓减传输数据,占有CpU处理时间,造成服务站和互联网服务器速率减缓,甚至在诊断中泄露或破坏数据和信息和治疗工作[3]。因此,必须有完善的反病毒对策和系统。手机app运行在ioS和android手机系统下,存在被反汇编和添加恶意程序拦截登录密码的隐患。

3医院门诊互联网医疗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研究

3.1保证数据网络信息安全

操作和拆卸简单实用。例如,某医院门诊部在医疗移动设备安全部署中增加了有针对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及时建立了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和系统优化操作规范,防范安全最大程度地消除风险,并及时消除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此外,医院高层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工作职责,如播出节目的调配、系统登录密码的复杂性、系统安全规则等提出了精准的要求规定等,并指定专职人员执行管理办法。此外,要求责任人及时对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认真检查,有利于及时处理安全风险或危及系统优化的不利情况,及时报告风险,做好详细备案工作,促进系统优化。为了更好地保证系统的优化运行,工作人员主动选择了wpa、wpa2等安全系数更高的加密技术,合理提高密码的安全和压缩强度[4]。

3.2主动升级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及时利用监控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科学论证,认真检查网络层数据信息及其无线网络设备,扩大准时检查范围,合理排除安全隐患。在医院智能终端设备上部署服务器防火墙机器,完成设备层的合理升级,提高登录密码的抗压强度,加强认证,不断完善系统安全防范技术,然后及时合理识别风险类型,将攻击性风险降到最低,加强维护信息内容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确保登录密码不易被盗取的唯一途径。在医院门诊层面,利用数据信息及其无线网网络设备对数据和无线网网络设备进行分析,并立即使用监控软件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科学论证,增加对数据的检查范围,合理排除安全隐患。在医院智能终端上部署服务器防火墙机器设备,完善病毒感染防护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系统软件的安全防范技术。在这些方面,有针对性地重点增加资金投入,然后及时、合理地识别风险。在更大层面上降低可能遭受黑客攻击的风险,促进医疗信息应用系统更安全地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登录密码不容易被破译。

3.3提高对信息管理系统隐患的安全意识

现阶段,中国医院门诊诊疗网络服务器已积极安装反木马及其手机查杀木马。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人员定期维护漏洞补丁和病毒库。该方法合理防范了系统优化风险发生。例如,主动选择oracle数据库查询,保证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充分发挥医院门诊部内部信息内容的关键保障功能。只有数据信息稳定后,医疗设备、网络服务器的所有正常运行才完成了对海量信息内容的即时整理和维护。此外,选择了硬盘容错机制和双设备作为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设备,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如果标准允许,可以考虑备份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既保证了医院门诊部内部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基本减少了内容丢失带来的安全隐患。积极实施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管理方案,规定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技术专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系统优化管理知识培训,确保系统运行过程不易产生风险。防止事故发生,大大降低医院门诊医疗设备的风险[5]。及时修改登录密码,如采用多重密码解锁对策、应用指纹识别、确认外观等。例如,采用多重密码开锁对策,应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判断,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对医院门诊应用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及时在智能终端安装双向电脑杀毒,然后严格遵守日常在线升级相关任务,确保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兼容模式,合理防范避免偷看等意外风险,避免非管理权限和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3.4降低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因素

此外,医院门诊部的高层住宅管理办法应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制定相应的严格标准。具体专职人员执行管理办法,确保责任到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或危害系统优化运行的弊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系统优化管理方法的相关学习和培训,能够第一时间报告风险,并尽快做好详细备案解决,大大减少医院数量。门诊医疗设备的风险是在系统软件运行的全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还有一些关键的传统方法和定义有助于确保互联网医疗系统软件的安全。首先,在解决更敏感的信息内容时,可以应用良好的加密技术,例如aeS(高级加密标准)优化算法。其次,使用eCC(ellipticCurvesCryptography)加密技术等优化算法。它是一种适用于移动设备的高效优化算法。最后,有一个多级认证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真实身份和类型授予不同的访问限制。

4结语

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院门诊医疗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既是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受到蓄意攻击。风险源多样,需要主动应用信息内容应用系统,加快系统基础建设,主动升级数据库查询,主动明确提出科学规范的移动智能终端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大力保障医院门诊诊疗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及时防范外部因素的攻击,对医院门诊诊疗工作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雪琼,高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9):118-120.

[2]姜丛吾.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和对策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9):140,142.

[3]聂靓.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和对策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21(8):120.

[4]夏述旭,陶红兵,都丽婷,等.“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3):82-85.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3

[摘要]通过了解“临床治理”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分析我院医疗服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医疗安全问题。结果显示“临床治理”架构内容广泛、条理清晰、理念先进、易于操作,涵盖了我院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安全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英国;临床治理;医疗安全;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1(b)-163-03

theenlightenmentofBritish"clinicalmanagement"architectureinourmedicalsafetymanagement

wUShaoqin

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iangningDistrict,Jiangsuprovince211100,China

[abstract]Byunderstandingthebackgroundintroducedbythe"clinicalgovernance",mainmedicalproblemsinservicesinourhospitalareanalysed,especiallythemedicalsafetyissues.theresultsshowthat,"clinicalgovernance"isframeworkbroad,clear,conceptartandeasytobeoperated,whichiscoveringthemanagementofourhospitalinallaspects.ithasahighlevelofinspirationandreferencevaluetoimprovemedicalservices,protectionofmedicalsafetyandimprovethemanagement.

[Keywords]UK;Clinicalgovernance;medicalsafety;management;inspiration

“临床治理”概念最早由英国人提出[1],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医疗支出的增加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民众对强化临床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生的如Bristol,allitt,alderHey和Shipman等事件[2],这些事件让全社会对卫生行业自律能力产生了怀疑,损害了民众的信心,也冲及了英国卫生服务体系,要求通过改革提高医疗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彻底的“临床治理”体制改革的政治氛围已逐渐成熟,并很快由政府提出了“临床治理”改革方案。

1英国“临床治理”的基本架构[3]

英国“临床治理”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①基本的确保有效的管理;②保持医疗适度容量;③积极发现对患者或员工的危险因素;④选择并使用有效的信息用于临床服务;⑤各部门、科室进行整体合作,各专业、团体加入其中;⑥相关人员都动员起来(医患沟通);⑦患者的经历;⑧在患者的投诉抱怨中吸取教训并改进服务;⑨基于患者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

2对“临床治理”架构的理解

2.1基本地确保有效的管理

基本地确保有效的管理包括:①人员设备准入;②医疗技术准入;③核心制度的建立和落实;④伦理道德规范;⑤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⑥医疗质量考核机制;⑦突出全程管理,有效规避医疗风险;⑧认真对待和处理好每一起投诉和纠纷;⑨随时掌控医疗服务信息;⑩将循证方法引入医疗质量管理。

2.2高水平的医疗质量

高水平的医疗质量取决于人员、技术和设备的合理搭配,取决于人员、规模以及诊疗过程的有机统一。如果不顾人力资源的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精尖或无限制扩张,结果超出服务能力极限,不可避免的导致医疗质量下降。

2.3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危险因素

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诊断错误或不及时、对错误的患者进行手术、将大块外界物体遗留在手术患者的体内、陈旧设备导致患者健康受损、患者从床上跌落、院内感染、员工感染乙肝、自然灾害、医患沟通障碍、化学试剂以及高压和放射性医疗设备等对员工和患者潜在的危险、意外伤害事件、工作场所暴力、医院食物中毒等。

2.4信息交流和咨询

信息交流和咨询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每一步均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实行信息系统的改良,医院在最初阶段就要为所有风险承担者制订信息交流计划。信息交流和咨询应该是医患双向的对话,而不是医院或管理者的一厢情愿。目前,医疗风险报告制度已在我国逐步开展。医疗部门通过及时收集整理医疗差错、事故、不良事件以及发生地点、频率和影响范围等,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责任主体,及时加以沟通、反馈,并发出警示报告,以达到防范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2.5各部门、科室进行整体合作

各专业、团体加入其中;强化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继续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2.6医疗活动情况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将具体的需要患者或家属知情的内容,运用恰当的形式,在适宜的时机,传递给患者,是实施医患沟通的基本要求。医患沟通,实际也是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思想与感知互动的过程。除主治医师、科主任和责任护士外,医院各职能部门、科室人员都可能是直接担当者。

2.7非技术因素

除技术因素外,非技术因素包括医疗服务价格、服务态度、服务设施、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尊重保密等,这对患者满意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温馨的环境可以有效刺激就诊者的感官,并带来舒适的体验;医疗机构是否提供整洁、舒适的就诊环境,是否采用便捷的就医流程,缩短患者就医的等待时间等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2.8医疗投诉

医疗投诉是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对医院或医务人员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的一种行为。与医疗纠纷相比,冲突的方式比较温和,影响的范围较小,解决的方式相对简单[4]。抱怨和投诉是患者对其就诊过程感受的真实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预期要求,为决策者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医疗投诉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因此,投诉中合理部分要及时采纳改进,不合理部分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9加强机构的责任以及文化改变

每一起医疗安全事件都或多或少地给患者和医院带来损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努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是最为重要的,也是真正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表现。

3我院医疗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病床250张,员工320名,其中医生106名,护士127名,年住院患者7000人次,门急诊29.3万人次。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手术室、iCU、急诊科等临床科室。拥有Ct、彩色超声、血液生化、DR、血液净化、电子高清腹腔镜、电子胃肠镜等大型医疗设备75台套。医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如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委员会、健康教育委员会等管理组织13个。有3名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2009年共发生医疗纠纷13起,其中内科2起,外科3起,骨科3起,妇产科5起。在13起医疗纠纷中顺利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仅2起,其他的已经过协商或正在通过协商解决,单例最高协议赔偿金额高达94万元人民币,创区内医疗纠纷赔偿历史最高纪录。这些纠纷包括患者烧伤、新生儿脑缺氧综合征、下肢手术神经损伤、新生儿性别“口误”、转诊过程患者死亡等。经过医院内医疗专家组分析确定,所有纠纷医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失和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二是极少数医务人员责任意识淡漠,违规操作,导致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三是过度医疗,追求经济效益;四是对高新技术准入管理不严,加之医疗技术本身的风险性,给患者造成伤害;五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参与权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六是医疗信息不畅,医医、医患缺乏有效沟通,安全监管不力,缺乏相应的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系统;七是药物滥用以及注射安全、血液安全等存在隐患。理论上讲,这些潜在因素在医疗不安全事件发生前是可预防的[5]。

4从“临床治理”架构中得到的启示

4.1核心制度必须严格落实

核心制度是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而制订的,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要不间断的加强全员认知教育,熟练掌握并应用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科室和个人的医疗行为,否则就容易导致职责缺失、工作脱节、操作失误,不仅患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医务人员自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回顾我院医疗事件,多数与核心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有关,包括首诊负责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

4.2适度的医疗才能保证质量,降低风险

我院妇产科核定床位仅56张,但全年收治妇产科患者却达到3780人次,最多时病房加床15张,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隐患。医院和科室都在努力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人员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医务人员疲劳工作,带着情绪工作,服务态度变坏,对患者的病情缺少观察,必然出现差错,人流量的急剧增加又造成了院内感染和后勤保障安全风险。我院近期发生的新生儿产伤事件,赔偿金额达94万元。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分析,与医务人员紧张、疲劳,对产妇观察判断不力,处置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4.3及时发现和消除对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方面

我院先后发生了乙醇烧伤患者事件、患者从担架坠落事件、患者滑到事件等,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给医院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在任何环节上都要加强管理,不能麻痹大意。

4.4良好的责任心是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

当前确实有少数医务人员,过分考虑红包、回扣,把患者利益放在一边,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下滑,病史采集不认真,观察病情不仔细,要么延误治疗,要么过度医疗,给患者增加医疗费用负担的同时,造成患者身心伤害。

4.5积极的医患沟通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虽然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着不对称性,沟通效果往往十分有限,但积极的交流可以促进医患彼此间的信任感,减轻患者的恐惧感,通过了解患者的诉求,在尊重其知情权、选择权的基础上,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科学、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完善和履行签字手续,做好防范措施,化解法律风险。我院一起巨大儿死亡事件,就是因为沟通不力,在分娩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向产妇及家属交待情况,选择剖腹产,而是继续采取胎吸方法,导致事故发生。

4.6团队合作是医疗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高水平的医疗质量有赖于人员、技术和设备的合理搭配,尽可能把影响医院运作的不同要素协调并控制起来,组织相关人员不断设计、改进技术操作流程,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步骤,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一个稳定的、不断提高的医疗质量。注意引导临床科室主动参与医疗质量管理,激发科室的内在管理动力[6]。

4.7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质量的核心

由于年轻医务人员、进修人员等相继进入临床一线,技术风险相应增加,部分人员往往专业素质差、“三基”不牢、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病历书写不够规范、对急危重患者抢救缺少经验、手术操作不符合规程等基础医疗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瓶颈。因此医院必须特别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岗位分配、业务考核和在职继续教育,重视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能力,化解医疗风险。

总之,运用英国“临床治理”架构分析我院医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条理更加清晰,更具有针对性,使管理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这对于保障医疗安全,扭转被动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GreatBritain.thenewnHS:modemdependable[m].DepartmentofHealth,1997:34.

[2]庞玉芳,裴丽昆.英国的“临床治理”框架和做法给我国医政工作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7,11(11):64-68.

[3]nationalauditoffice.achievingimprovementsthroughClinicalGovernance[oL].http//www.nao.gov.uk,2003-09-17.

[4]邱东民,蒋平,徐渊洪.医疗风险管理计划的构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22(5):1-3.

[5]mortonJ,macmillanS.adverseeventsinnewZealandHealthcare[oL].http://www.nzma.org.nz/Journal/116-118/623/:JournalofnewZealandmedicalassociation,2003:116-118.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4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制度化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89-02

医疗废弃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与管理,真正杜绝二次污染的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健康问题。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了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尤其是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和实施,我院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深一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实施方案》,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各项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建立健全医疗废弃物管理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对医疗废弃物实行规范管理。我院成立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全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对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环境污染事故时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各项处理措施。并相继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及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置操作注意事项》等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形成以总务科主要负责,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监督检查,使该项工作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加强全员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法规知识教育

为了使全院员工思想上对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置的重要性有个明确、清晰、充分的认识,医院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了全院员工的培训工作。

2.1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需要全院各个部门的齐心协力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医院废弃物处置管理部门多次组织全院性讲课、岗前教育及实习生讲课,并经常到科室指导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操作注意事项等。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医疗废弃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废弃物管理中的自觉性,做到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经过培训,医务人员思想由被动转为主动,且对自身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从原来被刺伤后仅初步处理到现在主动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定期血清学检查等。

2.2运送人员、保洁人员的培训针对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对院感知识缺乏,对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不了解,导致出现各类垃圾混放,医疗垃圾未密闭运送,垃圾桶未及时保洁等问题,加强对保洁人员、运送人员及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要求他们在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送、处置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戴橡胶手套,各种操作后及时洗手。严格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每日运送二次,及时对运送车和垃圾桶进行消毒。严禁各类人员将医疗废物私自贩卖,若有发现,即予开除处理。

3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3.1分类管理及处置

分类与标识医院对医疗废弃物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生活垃圾置于黑色垃圾袋中,医疗垃圾置于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置于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防刺的容器内。

包装及处置对实验室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等,要求相关科室先高压灭菌后再放置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对于病理性废物如手术截除的肢体、人体组织、器官、病理取材后的人体组织等由专人负责统一送殡仪馆焚烧;各医疗单元专人负责做好医疗垃圾的包扎、密封工作;医疗垃圾袋内容物达胶袋容量3/4时,及时对垃圾袋进行封袋包扎,封口严密,胶袋外贴好医疗废物的标识并注明医疗废物的种类、时间、科室。

3.2职业安全防护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本院制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规程:在传递锐利器具,处理针头、卸下刀片、穿刺针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严禁将使用过的针头插回针帽,防止刺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用后的锐利器具不同其他废弃物混放。对从事医疗废物回收、运送人员及暂时贮存和处置的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防护眼镜、雨靴等,避免其在操作中受到伤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被医疗废物刺伤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无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并用75%酒精、015%碘伏涂沫伤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医疗措施,医学观察。

3.3运送和贮存医疗弃废物的运送使用防渗漏、密闭的运送车辆,物业运送人员医疗废物按照医院制定的规定路线,在规定时间运送到医院医疗垃圾暂存处,在运送过程中,做好医疗废物的防盗工作,及时、完整地将垃圾送到医疗垃圾暂存处。

医疗垃圾暂存处有明显警示标识,加锁管理,防止医疗废物的丢失。运送车辆每日进行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进行消毒。

3.4医疗废物的登记物业运送人员与病区指定人员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登记工作,交接登记内容包括废物的来源(科室)、时间、、种类、重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交接双方经办人签名等。医疗废物暂存处专人负责每日与区环卫固体废物处置公司签收登记“医疗废物转移交接单”。有关的登记资料集中在总务科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3.5特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①具有放射性的医疗废弃物装入红色污物袋,注明日期并单独放置于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专用贮存室内,由专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管理,等待放射物的衰减,使用监测器测量放射性程度直到能够安全处理。无关人员不准入内。②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器具,按规定分类消毒浸泡后,集中毁形并详细登记记录,装入统一配置的专用容器,交指定的有证回收单位收购,专人负责。

3.6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医疗废弃物由于种类较多,其管理涉及临床、职能多个部门的工作,要求各部门间必须做好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和杜绝污染的医疗用品外流,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管理小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交叉管理,落实各项工作责任。①总务后勤部门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正常运转,负责做好包装容器的临床供应工作,组织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移交过程的检查监督工作。②药剂部门按要求对临床的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工作。③预防保健、护理部门则按要求加强对临床医疗废物收集、分类消毒及处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有关医疗废物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对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按要求及时做好上报和协调处理工作。④)医械、医务、院感、保卫科等职能部门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认真做好相关的协调管理工作,确保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日常化、科学化,达到卫生、环保的标准。

4监督与反馈

由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临床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督工作,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医院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协办单的形式发给科室负责人,列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科室负责人限期将整改情况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同时将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的范围,作为医疗质量评分的一部分与负责人政绩挂钩、与奖酬金挂钩。归纳检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间周一次的医院院周会(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大会通报,每月一期的医院oa办公内网以及医院《医疗质量简讯》讯刊上公布,将反馈意见传达到各个科室。

5体会与思考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流程,有效地改善了医院的卫生状况,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避免了医疗废物的随意丢弃,对确保医疗安全和保护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5.2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后,使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医用废弃物分类放置、处理,逐步的达到和实现了国家医疗废弃物处置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标准要求。全院上下密切配合。定期检查并随时抽查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补救,并分析讲评,敦督落实到位、杜绝了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5.3全员教育提高了全院员工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作为制度性要求,严格将医疗废弃物相关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列为在职员工培训必备内容,促使各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在认识上都得到了提高,管理好医疗废弃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医疗感染的关键且人人有责。

5.4改变了全院员工作中的不良行为与习惯,营造了一种防范医疗垃圾污染的氛围。由于各项操作规范化,并采取逐级带教方式,使医院各级人员都熟悉并能较好掌握,加上经常性的检查督导,从而改变了员工随手乱丢乱扔、医疗垃圾混放现象明显减少不少不良习惯,做到了规范化处理医院的医疗废弃物。

5.5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增强。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各种污染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重要途径。医疗废物管理好坏,对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在加强废弃物管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提高医院医护管理质量。

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同样也是我们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地抓好员工教育,做好依法医疗费的管理,力争做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美丽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2).

[2]楼慧萍王静赵国运浅谈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

[3]张红玲.医用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全程质控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5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内容包括:

(一)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三)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四)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五)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四)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五)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六)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月汇总逐级上报至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汇总后报卫生部。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十五条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第十六条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七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八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十九条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二条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

第二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二十七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三十四条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状况;

(三)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情况;

(六)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七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的;

(六)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的,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6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内容包括:

(一)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三)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四)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五)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四)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五)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六)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

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月逐级上报至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汇总后报卫生部。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发生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

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

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

门机构处置;

(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

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

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

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十五条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第十六条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七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八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十九条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

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二条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

条件。

第二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二十七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

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

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

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

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

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三十四条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

状况;

(三)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

处理情况;

(六)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

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

发生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七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发生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

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的;

(六)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

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的,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7

【关键词】口腔门诊;全面护理管理;院内感染;预防

口腔门诊患者在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口腔内部进行治疗操作,如果消毒操作不规范接触患者的口腔以及口腔内的创面,极易引起患者口腔感染[1],同时也容易导致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多重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2]。因此对于口腔门诊进行预防感染的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相关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全面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完善药物管理以及治疗器械管理制度。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护理管理对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治疗的78例口腔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精神、认知清醒者;可以有效的交流者。排除标准: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依照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患者。观察组拥有男性20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0~18岁,平均年龄为10.15±3.25岁;患者口腔治疗内容包括:清洁牙齿11例、拔牙10例、补牙10例和涂氟8例。对照组拥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0~17岁,平均年龄为10.03±3.02岁;患者口腔治疗内容包括:清洁牙齿9例、拔牙12例、补牙9例和涂氟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研究已通过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按照相关的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检查器械是否消毒,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等。1.2.2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监督与管理:首先要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与院内相关领导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合理配置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保障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有效预防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对于患者就诊过程中的相关物品需要规范管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院的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并且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遇到问题应及时给予修正优化,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增强其审查力度,优化管理的制度实施效果。(2)强化灭菌意识:增加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控制感染的观念;医护人员在相关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灭菌消毒安全操作,按照规范性操作执行相关的治疗工作。(3)器具消毒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不同进行合理的分类,对其进行有效的灭菌;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器械,应该采取浸泡消毒的方式,浸泡时间应超过10小时;对于室内的空气以及操作台面均要每天消毒,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4)优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具体内容包括:护士佩戴帽子口罩,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强化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清洁。

1.3观察指标

(1)院内感染发生率:出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越低,表明采取的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感染的效果越好[3]。(2)科室卫生指标:主要评估的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消毒液标准、手部卫生和器械使用合格率评估,各项指标合格率越高,采取护理管理模式效果越好[4]。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对比

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科室内卫生指标评估对比

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空气质量、消毒液标准、手部卫生、器械使用的合格情况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意识逐渐增强,口腔门诊的患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5]。口腔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些血液、唾液,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同时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长期存在机械性的刺激,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开展口腔诊疗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6]。因此要加强口腔门诊院内感染预防管理,对于患者治疗中所需的多种公共治疗器械,需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消毒,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风险[7]。现阶段在口腔门诊治疗中,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预防口腔门诊出现的感染风险。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器械的灭菌消毒[8]。另外还要提升口腔门诊护理人员的预防感染的安全意识,控制治疗室内的空气质量,使用的消毒液标准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严格执行,注意护士手部清洁卫生,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控制门诊口腔感染的风险,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保障医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预防院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9-10]。全面护理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健全、便于管理、操作规范、严格消毒灭菌、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强科室的卫生质量,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因此将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到口腔门诊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口腔门诊患者治疗中有效地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出现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在口腔门诊就诊治疗时的安全性。

4参考文献

[1]陈立蓉,黄静,薛莉,等.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553-554.

[2]刘芬,丁欣,姚梦煜.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4):222-223.

[3]陈月玲.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294+297.

[4]丁桂英.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9):271.

[5]曹红.全面的安全和防范管理体系在口腔门诊护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1(10):209.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8

一、目的意义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护士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增强我县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规范依法执业行为,消除监管盲点,规范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安全。

二、检查范围

依据“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县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此次检查范围包括:县境内所有一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母婴保健机构、皮肤病防治机构。

三、检查内容

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查:

(一)依法执业情况:检查医疗机构各种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情况和执业范围;检查卫生技术人员的资质情况(执业人员按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相应资质);检查科室管理情况(科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不得出租承包科室);医疗广告情况(医疗广告必须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广告内容应符合规定)。

(二)病历管理:检查是否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科室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病历和病案保存管理工作;检查病历书写是否规范等。

(三)处方管理:检查处方书写及开具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处方调剂是否规范;检查处方的封存及销毁是否按照规定要求执行。

(四)麻醉和管理:检查是否按照要求对麻醉和进行管理(设施、人员、记录)、采购和储存、使用及安全管理;处方管理。

(五)母婴保健技术:检查机构及人员资质、依法执业情况、科普宣传、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婴儿保健、卫生保健指导以及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六)性病诊疗:检查机构及人员资质,从事性病诊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疗、检验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省性病诊疗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合格证》;单位是否有2名以上从事性病诊疗专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医师;检查科室设置及依法执业情况。

(七)传染病防治管理:检查工作制度以及疫情报告执行情况;检查诊疗程序及科室设置是否合理等。

(八)医院感染管理:检查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人员培训是否到位。

(九)医疗废物管理:重点检查医疗废物管理(是否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医疗废物、职业安全防护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运输、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暂存,医疗废物暂存处选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相关要求,警示标识明显);检查污水处理情况。

(十)放射工作情况:检查机构资质;执业管理(是否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检测仪器,从事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影像诊断的人员是否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检查放射诊疗人员是否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是否参加专业级防护知识培训,并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档案);检查工作场所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十一)临床用血管理:重点检查是否设立独立的输血科(二级以下医院设立血库),并符合《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要求;是否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人员岗位责任制;检查血液的使用管理情况;检查血液储存及消毒监测等情况。

(十二)临床实验室管理:检查机构和人员资质(实验室是否由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验室负责人是否经过省级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检查科室设置情况以及执业管理。

四、检查方式

采取暗访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查阅病历、处方等相关资料,询问医务人员,对每一家医疗机构利用半天至1天时间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8月27日至8月28日)县卫生局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下发有关标准和实施方案。

(二)自查整改阶段(8月29日至9月3日)。各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检查内容,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开展自查,详细掌握各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组织整改。8月30日前将自查报告和医疗机构基本信息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至县卫生监督执法局医疗卫生监督科。

(三)执法检查阶段(9月4日至9月27日)。县卫生监督执法局组织专家对照检查标准和内容对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出相应处理。

(四)汇总阶段(9月28日至9月30日)。检查完毕后,将检查情况汇总,将检查结果和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法问题上报县卫生局办公会研究,依法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给予行政处罚。

(五)复查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0月10日)。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情况,县卫生监督执法局要组织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整改迅速、措施到位的单位给予表扬;对改进缓慢或未改进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复查情况从重给予相应行政处罚。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此次医疗机构专项整治是规范基层医疗市场秩序,净化就医环境,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自查,落实工作责任,务求实效。

(二)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各医疗机构要认真查找自身执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杜绝非法行医行为,杜绝无证行医,杜绝本单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违法执业行为。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9

关键词:医疗不良事件服务质量患者安全

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但会给患者造成伤害,而且导致医院信誉度的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住院患者中3.7%~16.6%曾经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其中35.0%~50.0%的不良事件被认为可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避免。如果对这些不良事件采取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就能降低事件的发生率,减少病人的损伤,保障医疗安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1]。

我院依托医院已具备的网络基础和应用环境,自主研发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全院职工以无责、匿名和自愿的方式通过系统界面上报事件,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改进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1.系统实现

1.1基本原则

Johnw.Beasley、Soichironagamatsu等学者认为自愿非处罚并且能及时反馈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实施效果要优于强制问责性报告系统[2]。我院坚持自愿性、保密性、非惩罚性原则,及时收集医疗运行过程中的不良信息,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危险状况,防止严重的不安全事件或医疗事故的发生。

首先,坚持自愿性原则,上报不良事件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以保证上报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其次是保密原则,为了保护报告人的利益,系统对信息匿名处理,这样可以减轻报告人的思想压力,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再次是非惩罚性原则,即报告不作为对报告人和报告内容所涉及人员及其部门违章、处罚的依据,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罚[3]。

1.2基本流程

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或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可以登陆该系统将不良事件的具体内容进行上报,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时间,患者信息,事件级别,不良事件的类别,患者的情况,发生不良事件的现场,涉及人员与科室,事件的说明等。

1.3实现技术

在应用开发平台上选择了基于Java语言的eclipse平台,Java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而eclipse平台提供了Java集成开发环境。

在设计模式上采用了基于Spring框架的mVC设计模式,分为视图(主要是采用JSp开发的web页面)、控制器(系统业务逻辑的实现)和模型(系统底层数据库的实现)。用户从视图提供的界面上发出请求,用户的请求交由控制器处理,它根据用户的请求调用模型的方法获取数据,然后调用视图的方法将响应结果展示给客户。

底层数据库采用的是SQLServer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中使用JDBC连接池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和访问。连接池机制提供了对数据库连接的有效管理,负责分配、管理和释放数据库连接,提高了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2.功能模块

本系统主要用于医院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查询、统计和分析,有六大功能模块包括权限管理、事件上报、事件查询、事件处理、统计分析和系统设置,如(图1)。

3.应用成效

确保医疗安全是当前国际卫生保健研究的热点,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其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上线使用之后,反响良好,应用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数据上报的效率:传统纸质上报模式费时费力,通过系统界面录入不良事件的相关内容,并在系统中设计使用下拉框选择的方式填报,省去了繁琐的文字材料上报,大大提高了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效率,提高了员工对不良事件上报的积极性。

3.2方便了数据的收集:通过系统定期收集和汇总员工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监控不良事件的发生并给予及时的处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使医疗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3.3便于对数据的分析:通过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医疗工作中的问题和缺陷,将医疗安全信息反馈给所有医务工作人员,有效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4.结论

本课题所设计开发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实现了不良事件的上报、收集、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给医院各科室带来了非常有效的体验,并在改进医院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根据报告系统的主题和适用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分外部报告系统和内部报告系统。内部报告系统是单位内部以个件进行报告的系统,外部报告系统是以医疗机构为主要报告单位的全国范围内的报告系统[4]。我们通过在医院的应用,希望该模式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2]柯晓华,陶红兵.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医学与社会,2012,25(1):61-64.

医疗安全管理内容篇10

根据卫生局安全生产会议精神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

我院及时召开会议,

周密部署各项工作,

立即对医疗安全,治疗仪器、氧气、锅炉、高压消毒锅、配电室、电梯等水、电、气设备,

易燃易爆、毒麻药品、消防安全、灾害性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

总结如下:

一、二、

成立安全检查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各主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组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

组。组织开展全体职工大检查动员会,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逐项讨论研究涉及

安全的各种隐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

则,对自查内容进行梳理,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逐一排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

立即整改,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报安全检查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三、各个领域,逐项排查

(一)

医疗安全。检查“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死

亡病历讨论制度”等十五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临床路径管理情况,检查各项

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根据“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

要求,加强细节管理,从制度完善到职责落实,从技术操作到病历书写、从药物应用

到医疗废物处理,检验、放射、Ct、超声等都做了详细的排查。其检查结果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责任明确,科室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及工作流程落实到位。科主任作为科室第一责任人,能严把科医疗基础质量及手术质量、护理质量、病历书

写质量、各种检查等环节质量,使得一系列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核心内容得到落实,加

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医患沟通,严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规范医疗行为,持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各科室能够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规

范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下,遵照执行的病种治疗模式,真正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用

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同时能够对变异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导致变异的原因,提

出整改意见,修正过程偏差,以达到终末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3、医技科室制度落实到位,保障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有完

善的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或出院诊断对照资料与统计,机器设备专人负责,维

护、保养、检查、登记记录在案;医学影像科管理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相关要

求,医技人员相对固定,相关人员持证上岗;检验科严格执行危急值上报制度,出现

危急值后严格按照危急值处理程序对标本、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接收及标本监测进行复核确认,并立即告知临床,做以详细的登记。检验室严格遵照相关质控标准

进行室内、室间质控。医疗废弃物、废水有专人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

4、完善优质护理各项内容。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能够对

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指导,保障患者安全;在病区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

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护士

长每天评估科室重点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等要素,对护士进行

合理分工,做到能级对应,同时做好高危人群坠床与跌倒的评估,完善安全措施,减

少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发生不良事件及时进行上报;责任护士能够全面履行包括

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等职责,在护理过程中,不依赖患者家属

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积极开展延伸服务,院科两级能够坚持对出院患者进行随

访。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按照

xx

年抗菌

药物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及院领导的安排,建立完善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

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抗菌药物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了医师抗

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调剂权计算机管理,杜绝违规越级处方的出现。特殊级抗菌药物

的使用实行审批会诊制度。严格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加强了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病种的

用药合理性点评。

6、医疗废弃物管理规范有序。医院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医疗废

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能够根据新

的要求进行及时的更新、修订和完善;负责医废收集的人员经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掌

握医废管理相关要求,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防护设施齐全。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定

点放置,标识醒目。医疗废物按规定双层包装、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规范处置,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