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9:42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1

1、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1.1、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自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就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型,由以往的短缺经济逐渐向过剩经济转变,以出口带动与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被以消费为主体的增长模式取代,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产能过程、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现状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与投资难度。受资本规模与人才技术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出口经济与支持投资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处在劣势地位。然而,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下,不断提升农村消费能力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

1.2、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中央政府在“十二五”开局期间对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粮食生产以及巩固“三农”良好形势等提出更高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应在城镇化、工业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此为党中央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所制订的重要决策,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国家政府逐渐提升农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渐缩小工农业发展增速差距,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最佳时期,农业现代化推进期间,不断使农产品与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开发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均涌现出信贷需求,这就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1.3、改善城乡结构的机遇

从根本上说,城乡统筹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增长点,我国目前正处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人口红利依旧存在,人口素质提升红利、消费升级及收入增长的红利逐渐显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高达51.3%,首次突破50.0%,基于城镇统筹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农村消费与农村投资均发生重大改变,对于现代化、产业化及规模化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为发展农村金融创造更为优良的外部环境。

2、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1、挤压农村金融生存空间

城镇化建设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使各家银行不断下延机构网点,加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进军“三农”领域,打破了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农村金融机构的储蓄、信贷业务都受到强烈冲击,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而靠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则受到明显影响。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及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市场份额不断被分割,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威胁。

2.2、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内控流程简单、管理系统欠缺以及员工的职业素质比较低等问题,在信贷管理方面较其他商业银行较为粗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屡屡出现违法违规操作问题,如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失职渎职及违法放贷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形象。

2.3、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

虽然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颁布了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就整体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配套扶持政策较为匮乏。农村金融机构本身经营成本较高,以弱势群体为扶持对象,这就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我国尚未创建农业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工商登记费和注册资本等偏高,并且缺乏相关的税收及利率政策,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3、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采取的措施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应当建立政策性金融作为导向,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作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有效支持城镇化建设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已有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扶持农业经济的功能,赋予其综合性农业开发方面的融资职能,并且建立由企业、政府财政、农户及社会等多个渠道筹资建立的农户贷款担保和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不断完善适应城镇化建设的信用担保机制。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农信社改革的同质化,要最大程度发挥出商业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草根诉求,在财政性存款等涉农资金方面向农村金融机构倾斜,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增添发展活力,以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

3.2、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以涉农信贷为导向,同时创新信贷产品为主体的信贷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涉农信贷的品种,从而提高农村信贷的投入,满足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探索合适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以及信用等级的评定措施,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及扶贫贴息贷款方面的信贷管理,同时创新授信和抵押贷款的管理,在准确评级农户信用等级的前提下,来确定授信的额度,落实担保及抵押手续之后,不断规范小额贷款的管理,同时持续拓展贷款的对象、贷款的用途、授信的额度以及期限,提供优惠利率方面的措施,实现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教育及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信贷,并且加大对于农民、失地农民及农民工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信贷支持。

3.3、建立农村金融服务支撑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生态为引导,以创新金融技术为手段的服务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于农民及农业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领域的优势,为农民做好理财及投资咨询方面的服务。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尝试推广商业汇票、保函及信用证等方面的业务,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应当大力推广银行卡业务,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手段,拓宽支付渠道,并同中国银联公司合作开发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借记卡及贷记卡业务。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要做好部门协调及政策协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结算、信贷合作、信用信息交流及信用环境建设等领域同地方政府开展广泛合作,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应当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保障,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积极地发挥更大作用。地方政府则应当结合城镇化建设之需,加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并鼓励其加强发展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贷款业务。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49-03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实现和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发育程度低

一是随着股份制改造步伐的加快,各国有商业银行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把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撤并设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现存机构网点多集中于县城及经济较发达乡镇,基本上已放弃和退出了广大农村市场。二是县域农发行受自身观念滞后的影响,还没有对国家赋予的新职能引起明显、积极的反应,工作重心和着力点仍在政策性业务上,支农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由于农业保险涉及面广,风险较大,保险业对农业的介入程度低,在农村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级,商业保险不敢大胆涉足,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农村也基本尚未开展,难以起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品种少

随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看,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仍比较单一,邮政储蓄虽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但仅限于办理存款业务,不能办理对公的资金汇划清算?鸦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缺乏服务品种创新,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其结算只能通过人行或商业银行转汇,造成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到账不及时。同时,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缓慢,银行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更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除少数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业务几乎没有?鸦网上银行、投资顾问、项目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大多尚未延伸至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资金外流渠道主要为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划,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内上存的方式流出了县域和农村,大量资金“取之于农”,却不能“用之于农”,造成农村金融“失血过多”,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矛盾。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四)农村金融信贷创新力度小,农民贷款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趋势,由单纯的农业生产需求向农业生产、农民消费等多种需求并举转变,由短期向中长期、由分散小额向集中大额转变。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看,一些农村信用社仍热衷于小额、流动、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传统农业贷款模式。在贷款品种上,仍局限于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等少数几个信贷品种?鸦在贷款方式上,除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都需提供相应的担保?鸦在贷款金额上,偏重于小额农贷,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大户的合理资金需求;在贷款期限上,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年以内,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周期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五)农村民间借贷较活跃,潜在风险大

受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渴求及贷款难的双重挤压,近几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相当部分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纷纷将融资渠道转向形式灵活、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活动在一些地方比较活跃,有着广阔的市场。民间融资对正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由于它是自发产生的,缺乏专业指导和监管,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容易诱发和引起债务纠纷,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影响农村金融稳定。

(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来看,目前尚未建立起广泛的信用制度,信贷征信体系和地方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或农户信用观念淡薄,贷前贷后“两张皮”,有的企业为逃避银行收贷收息采取货款不归行、现金不入帐、与贷款行不往来的“三不”政策,更有甚者,一些农村中小企业借改制之机采取各种手段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加之,银行依法收贷工作“判决容易执行难”,有的案件甚至几年久拖不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应尽快改变农村金融边缘化现状,构建一个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其它金融为辅,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的金融环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一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充分发挥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大力支持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并注重扩大对农村劳务经济和返乡创业农民的信贷支持,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于县域和新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巩固和发展其农村机构网点,给予县域农行较大的自,增加对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是县域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信贷产品单一的现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借鉴试点省(区)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地推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广大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瓶颈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强资金后盾。五是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动力度,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等保险品种。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合作互助保险,努力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建立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二)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为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要求,及时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保险、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金融产品,增强自身金融服务功能要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加快推进支付系统建设,积极推广atm机、poS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努力提高自身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贷征信、反洗钱等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现代金融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强化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构建农村资金回流的长效机制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的现象,国家应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和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不断扩大财政扶持对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和农村,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二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要求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必须将当年新增存款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县域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将当年新增存款不低于40%的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鸦三是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反哺“三农”的机制,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组建和试点,积极寻求邮政储蓄新的业务定位,目前县域以下邮政储蓄机构应通过推行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筹集的资金可以直接拆放给农村信用社或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返还给农村信用社,也可以通过与农信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办协议存款、购买金融债券等方式,间接向农村返还资金,使之成为支持“三农”的一支新军。四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性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突出支持重点,创新信贷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杠杆作用。其次,要加大信贷创新的力度,不断更新贷款营销观念,及时推出适合于农村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期限的贷款新品种,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民“打工创业”贷款等,并适度扩大对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和服务对象。第三,应研究探索通过筹集民间资本、政府注资或提供补贴等方式设立各类担保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以缓解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

(五)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应着眼于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金融新体系,从政策、舆论、操作程序等方面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发挥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拾遗补缺作用。

(六)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宽松和谐的融资氛围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强和进一步改善辖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形成资金向农村聚集的“洼地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吸收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和企业资信评级推广工作,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企业信用等级,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辖区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三是要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打击农村借款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行为,在广大农村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课题组组长:张炯伟

课题组副组长:王少杰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3

郑良芳认为,美国在政府农贷机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的合理分工值得中国借鉴,〔7〕张坚则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为例,提出中国应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发展农业保险和加强农村金融法规建设。〔8〕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均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整体归纳后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通常以农村经济总量或农业经济增长指标代替经济发展指标,而单一指标不能全面描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不一致,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有着较大的分歧。第三,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农村金融支持研究文献极少。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角度描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业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等多角度出发,提取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与金融发展指标的实证分析模型,考察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框架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民生改善、农村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五个方面设定指标,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是依据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制度着力点和前人的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最终获得农村经济转型综合指标。然后,运用VaR模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另一方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描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状况,考察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和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及影响程度。1.指标设定在充分考虑相关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将以三级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见表1)。

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上,主要参考Beck和Levine〔9〕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金融深化指标(Fin-SiZ)、金融效率指标(Fin-eFi)和金融结构指标(Fin-StR)。 在表2中,农村金融结构指标为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阮素梅通过研究界定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表现为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含私营企业)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10〕李海峰在分析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逻辑中指出,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并以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依据提出以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的68.37%估算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11〕本文对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采取同样做法。2.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分析数据,基础数据采用1992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能够综合反映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情况,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作用,所以对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将不详细赘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的因子分析结果为:通过因子分析最终提取了一个公共因子,即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累计可解释14个三级指标中82%的变动情况;计算得到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36>0.5,Bartlett值为595.91,p值趋近于0,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最终构建为一个变量,该变量可有效代表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数据。

三、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对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et、Fin-SiZ、Fin-eFi和Fin-StR均为非平稳变量,经一阶差分处理后,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表明et、Fin-SiZ、Fin-eFi和Fin-StR为一阶单整序列。2.Jonhamson协整检验利用Jonhamson协整检验判断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考察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Jonhamso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可以确定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3.VaR模型估计利用VaR模型考察et和Fin-SiZ、Fin-eF、Fin-StR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通过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结合aR根的倒数图表显示,所有单位根的倒数均在单位圆内,确保了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回归结果为:et=-0.187813+0.81881et(-1)-0.264079et(-2)+0.059254FinSiZ(-1)+0.131494FinSiZ(-2)+0.075454FineFi(-1)-0.177456FineFi(-2)-0.267143FinStR(-1)+0.460685FinStR(-2)(1)通过对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in-SiZ、Fin-eF和Fin-StR的第1滞后项均通过检验,Fin-eF和Fin-StR的第2滞后项未通过检验,说明上述三个变量的短期变动会引起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波动,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存在差别,这与中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确定了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方向。表4为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与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是农村经济转型的Granger原因,农村经济转型水平是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的Granger原因,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的影响。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描述三个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的动态关系。如图1所示,农村金融深化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性影响。当对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从第1期开始迅速攀升,在第5期冲击效应达到峰值,此后冲击效应减弱并最终趋于平稳。这说明以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费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衡量的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存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费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村的消费和投资水平,生产性投资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带动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优化。图2显示,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对农村金融效率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在第2期迅速达到峰值,在第3期达到负向峰值,并且这种波动反应极小,最终冲击效应逐步减弱并趋于0。实证结果说明,由农村贷款余额和农村存款余额之比表示的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反映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单一、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单一和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能力效率低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面向农村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仍然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12〕金融产品多样性严重不足,并且在资金配置上,农村金融机构为满足风险性和盈利性原则,致使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出,弱化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图3显示,农村金融结构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性影响。当对农村金融结构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在第6期达到负向峰值,然后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稳。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在法制建设上仍不完善,目前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是以缺乏有效监控和牺牲风险控制为前提的,〔13〕导致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和风险不可控,对农村经济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图3也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影响一直都是负向的。6.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方法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4是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图4显示了方差分解结果,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的贡献率最大,最大时可以解释54.43%农村经济转型的变动,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可以解释23.06%农村经济转型的变动。这说明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金融结构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金融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状下,对农村经济转型的贡献微乎其微。

四、结论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4

(一)农村金融的涵义现代金融词典中对农村金融的解释:“是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即组织和调剂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包括农村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货币流通属于农村商品交换环节,信用属于分配农村资金环节。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根据农村金融涵义的概括,可知农村对于货币投放、流通及回笼,以及农村对存款的吸收提取与贷款的发放回收,还有农村的汇总结算以及农村的保险等内容都包含其中。事实上,整个农村金融体系都可以被理解为农村金融。其拥有对农村金融政策依赖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深厚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等显著特点。

(二)农村经济的涵义农村经济作为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学,是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存在于整个经济系统之中。农村经济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域之内,对物质和非物质的生产经济直接或间接活动的一个综合体,也可以理解为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总称。农村经济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包含与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比如在其发展早期,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那时的农村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经济,随着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已表现出一种多元的现状。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研究领域存在不同观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结果主要体现在金融的发展水平上,金融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受经济增长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会使得金融也得以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者本身是按照各自的增长规律而增长的,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更多专家学者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也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1.农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主要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来进行的资金融通的行为,这种农村的政策性金融前提是由政府发起的,基础为国家信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资金领域主要为协调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金融行为。其代表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代表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所承担的任务也大不相同,从开始的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到企业化经营,再到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与“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相违背,因此,中国农行开始将信贷投放由农业转为工商业,业务范围也从农村区域发展到城市。3.邮政储蓄。邮政储蓄是从中国邮政中分离出来的演变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个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功能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资金运作、抗风险能力以及管理经验和员工素质目前都较为低下,因此其发展改革方向仍在调整中。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地区的合作性银行,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

(二)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农村经济,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其发展仍不稳定。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靠天吃饭,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便会出现负增长,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逐年减少。另外,乡镇企业向金融部门的贷款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融资较难,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对技术与设备的投资也无法加大,这都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三)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农村金融的渠道来转移农业剩余,补贴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是互相对立与排斥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仅是农村经济的附属品,是一种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21世纪初至今,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开始呈现出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三、结语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5

在国际上对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罗宾逊、卢卡斯),有的观点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单俏颖),还有的观点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消极作用(戴蒙德、库格曼),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所助益。根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我国,农村金融主要通过储蓄银行的存款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规模特别是存款规模的扩大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地区的存贷结构比例失调使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减少

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也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村投资效率一直不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外流导致的,资金外流致使农村的整体投资额增长缓慢,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肯定也会减少。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要更好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对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确农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农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为城市经济输送农村的剩余资源和资本,在农村经济高度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农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还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有活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重点不在量的扩大,而是质的提升,目前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利用效率底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颇有不利,为了提升农村金融的资本利用效率,应该使用较为合理的手段与政策提高农村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从而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从而使资金流向实现正确的导向,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发展效率,有效吸引和巩固农村的可用资本。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

针对三农问题,要通过政策和财税的扶持增强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依据,从而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6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三、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一)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三)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不足;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至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农村的金融体制也随之渐渐的完善。农村产业的和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提高农村的金融支持,发展农村的经济成为了农村工作上一个关键。如今年我国在经济的总体上已经买入了城市带领乡镇和谐发展的阶段,加快了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新格局,也是城乡之间发展的新目标。

一、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一度尝试着从农村金融上面抽取一部分金融能量从而来供给城市商业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近年来正渐渐的从农村经济中被抽走,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格局。在发展的程度上,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城市金融,城乡之间的金融和经济差异日益扩大,部门传统的乡镇企业发展由于受到地域或者经济的权限性,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突破,对激活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市场无法起到根本性作用。在这些艰难的经济现状面前,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的金融体系,协调缓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上的不和谐,是目前农村经济上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上不足的原因

1、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

农村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上。客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不够,交通、医疗、教育远远比不上城市,更不用提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了。如今许多投资的私营老板看中了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低廉,地皮便宜的优势继而将投资的目光放在农业乡镇。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对私营企业在经济上的扣押和要挟,以及当地村民为了一己私欲对私营企业提出了某些不合理现象,都造成了外来金融支持上的阻碍。

2、国家主要商业银行经济上的不支持

前文有提到过,近些年来在农村,中国工行、农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这四大商业银行都相继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市场,从而在金融供给机构上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融资问题,与农村经济改革发生了冲突,另外一些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没有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本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支持依赖的金融单位,却由于今年来通货膨胀等一些列金融问题,缩减了对农村的经济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金融保障而对农民少贷款甚至不贷款给农村,导致了农村经济上供给短缺,农民们想自主创作却没有地方融资。

3、农村融资收益不高

农村经济经营在规模上本就不大,加上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的土地经营制度,导致了投资农业上面有了极大的风险性,把握不好就可能到最后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农民本身攒积的资金是有限的,每年除了投入自己的固定生产经营外,并没有过多的收入去投入更多的生产投资,加之投资上的风险性,导致了农民更加不敢冒险,因此也阻碍了农业投资的步伐。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政策

1、扩大政府的管理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在金融支持上宏观调控力度不到位,为了增加国家GDp而一味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上的缺陷,故而要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例如财政上的扶持以及放宽征税制服,在农村金融机构上经营和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法律制服的保障权益。改变地方政府忽视对本土金融机构重视的局面,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贯彻执行。

2、培养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制度

加大各大银行在农村经济上的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拓宽面向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机构,规范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管理协调制度,金融信息共享条例,农业发展银行一来将收集的金融资产作为封闭式的操作运行,另一面为积极扩大农村的商业筹资,开发农业融资的综合功能做筹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使得从根本上做到“从农村中来,用于农村”的农业性银行宗旨。

3、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发,政府管理部门在某一程度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故而加重了城市金融支持的力度。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却一直得不到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归为农村人口,而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迫使农民不得不放弃务农而另谋生路,另一方面农村市场萧条,外出打工的人员一多,留守的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物质生产的萧条。目前为止,国家政府还没有颁发针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相关强制性条例,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必须要加大法律的进度,以强制可靠的法律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立法来加大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避免政府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上的随意性。

总之,中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一直都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权力上的监管领导。而在金融支持上,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理解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的趋势。如何将将商业银行融入农村经济环境,培养农村经济专项性人才,改善农村的客观经济环境,提高农村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这都是日后在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78-04

一、引言

自1979年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渐进路径的改革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部分经验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强势推动作用。如姚耀军(2004)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影响,反过来则影响较小。邱杰等(2009)也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供给领先”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也有一部分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谢琼等(2009)认为,由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外生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消费方面存在消极影响。占纪文(2011)对江西省的实证研究显示,尽管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互相存在正向影响,但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微弱。刘纯彬等(2011)也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并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则对农村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数据、指标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直接关系。如大多数研究都试图通过协整关系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样本数据较少的缘故,影响了结论的有效性;还有一些研究在指标选取时,只注重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而忽视了农村金融效率指标。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提升并未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李广众等,2002;刘纯彬等,2011)。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研究对象有关。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以及莱文(Levine,1992)发现,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必须达到一定水平,然后才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即存在门槛效应。龙海明等(2009)证实了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同样存在门槛效应。周好文等(2004)指出,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一致,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直接关系。黎翠梅(200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中国是一个省间、省内发展差异性比较大的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很大,尤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点上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在省域范围对这一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经济的增长最终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因此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自然延伸到农民收入与金融发展关系领域(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1990)。a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较为健全,农村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农村经济增长也走在了全国前列(黄燕君、钟璐,2009)。有鉴于此,本文以a省为例,将农村经济增长细分为三个层面:总量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本文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为克服以往研究普遍存在的样本数据较少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分析手段。该方法弥补了样本有限情况下用计量模型分析的不足,可以较好地识别各因素对主因素的相互影响程度。

二、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它实际上是对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其中,关联系数的计算是灰色关联分析的关键。关联系数越大,两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大。若将比较的“母因素”——参考序列记为Yi(i=1,2,…,m),将与参考序列相比及的“子因素”——比较序列记为Xj(j=1,2,…,n),则在时刻t=k处,参考序列Yi与比较序列Xj的关联系数定义为:

[ξ0i(k)=minkmini|X0(k)-Xi(k)|+ρ·maxkmaxi|X0(k)-Xi(k)||X0(k)-Xi(k)|+ρ·maxkmaxi|X0(k)-Xi(k)|]

式中:ρ为分辨系数,0

由于关联系数数目较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为此,求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平均值,使关联系数反映的信息得以集中体现,即得到关联度。其公式为:

[Rij=1ni=1nξ0i(k)]

式中:Rij为参考序列Yi与比较序列Xj的关联度;n为样本个数。

(二)指标设计和数据来源

为了揭示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另外一组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其中,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分为三类,共计5个指标:

第一类,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首先,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发放农业贷款来实现的现实,选取“农业贷款”作为农村金融变量。根据目前农业贷款指标统计,其构成主要包括: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5项。其次,考虑到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对象,还将“乡镇企业贷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一部分。最后,将“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进行加总,得到“农村贷款”指标,并以此作为广义农村正规金融指标。

第二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落后,在农村金融中基本上不存在股票、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特点的交易(即便有,由于量少对分析影响不大),所以采用农业存款余额与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和来反映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

第三类,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该指标表示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储蓄转化投资的能力。参考姚耀军等(2004)的研究,本文以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之比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其中,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与农业存款余额之和,农村贷款余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

为了相对全面地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情况,本文选取以下3个指标:反映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映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反映农民个体收入增长情况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样本考察期设定为1990—2011年。用于分析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联性分析

以a省农村经济增长状况各指标作为参考序列Yi(i=1,2,3),Y1表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Y2表示乡镇企业增加值,Y3表示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农村金融各项指标作为比较序列Xj(j=1,2,3,4,5):X1表示农村存款,X2表示乡镇企业贷款,X3表示农业贷款,X4表示农村贷款,X5表示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之比。由于各因素列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计算关联度之前,首先采用初值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取分辨系数ρ=0.5,经上述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并依次变换参考序列,分别计算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如表1所示。

在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矩阵后,可依据该矩阵作如下分析:

(一)列的分析

对关联度矩阵中每列元素进行排序和比较,可以判断出该项指标受到该类各因素的影响程度。Rij(k)越大,说明第j项指标受第i个因素的影响越大。以第1列为例,按表1中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明显有:R31>R11>R2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存款的关联度最大,说明农村存款规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密切,其次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而对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小。农村存款规模越大,它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越有保障,进而又促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出各项农村经济增长指标Yj(j=1,2,3)对各项农村金融发展指标Xi(i=1,2,3,4,5)的关联度矩阵:

[R列=R31R11R21R31R11R21R31R11R21R31R11R21R11R31R21]

从列的关联度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3列、第1列各元素都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都较大。第3列与第1列的关联序几乎相同,说明农村金融各指标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影响相似。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及农林牧渔业增长就越快。第2列的所有数据均小于其他各列,即母因素Y2与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较小,说明乡镇企业增加值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不甚紧密,这与乡镇企业可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有关。

(二)行的分析

对关联度矩阵中每行元素进行排列和比较,可以判断出该类因素对某项指标的影响程度。Rij(k)越大,说明第i个因素对第j项指标影响越大。按表1中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有:R15>R12>R14>R11>R13,说明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之比是影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乡镇企业贷款,农村存款和农业贷款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小。

其余各行关联度均可进行同样的分析,并用同样的方法排列其余各行关联度,得出各项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关联度矩阵:

[R行=R15R12R14R11R13R15R11R14R12R13R15R12R14R11R13]

从行的关联度运算结果可以看出:

1.不论是对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还是对于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影响a省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均是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这一比值越大,越能显示出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农村的服务水平。这说明,a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来发挥作用的,a省农村金融机构在将农村存款转化为贷款、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面的效率较高。

2.乡镇企业贷款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都排在第二位,但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却排在倒数第二位,这与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的现实是相符的,但同时也说明乡镇企业贷款并没有完全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需要,或者没有被有效地运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3.农村存款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均较低,但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却较高,排在第二位。这一方面说明,a省农村存款没有很好地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存款数在增加,但并没有把相应的资金投放到相关的农村产业上;另一方面也说明,a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以来自农村自身积累为主,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对当地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当地农村极有可能存在着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融资体系(事实上确实如此),即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体系。

4.农业贷款与上述3项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的关联度也不大,均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要小得多。这意味着直接投放于农业领域的贷款并没有直接对a省农村经济增长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这与贷款结构和投向不合理、贷款效益不高的现实是相符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的贷款主要投向了乡镇企业,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根本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性资金投入却非常少,农业开发性贷款的发放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不合理的贷款结构严重地阻碍了a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a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却严重不足。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中,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明显,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包括存、贷两个方面)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则较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农村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一方面各农村金融机构要有贷款营销意识,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如为政府部门代办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业务等。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贷款,如实行对农业贷款和非农业贷款差别利率的政策,从利益上对农业贷款进行鼓励、引导和调节;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运用支农再贷款的监管,对农村信用社存款用于农业贷款的比例做出强制性规定,以保证农村信用社绝大部分资金真正用于农业,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等。

二是拓宽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姜长云,2000),a省也不例外。a省乡镇企业在正规融资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非正规融资,而非正规融资渠道存在缺乏合法性、高风险、低效率等诸多弊端,对乡镇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负面作用(张军、季虹,2003)。因而需要加快乡镇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和信用环境的治理,加快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全方位地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本。

三是继续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一方面保持对存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信社治理结构,提升其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支农能力,通过激励性规制手段刺激农业银行加快县域分支机构的事业部改革等;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通过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规模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2]邱杰,杨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8).

[3]谢琼,方爱国,王雅鹏.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2009,(3).

[4]占纪文.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VaR模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

[5]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中介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1978—2008[J].产经评论,2011,(3).

[6]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7]龙海明,柳沙玲.多重均衡条件下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6).

[8]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9

关键词:“三农”发展;金融服务;“功能”视角;体系构建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特征

中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大致经历了1951-1957年的创建阶段,1958-1978年的动荡阶段,1979-1983年的恢复调整阶段,1984-1993年的全面改革和1993年至今的完善阶段。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举措很多,主要围绕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调整、完善以及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清理整顿,注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忽视农户、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和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机构路径”。该改革路径有两个重要特征:农村金融体系的每一次变动,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合、分、起、落等调整来进行;金融机构的调整基本上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这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诱发性改革不相一致。其结果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的界定和职能的定位非常模糊且收效甚微,难以真正体现农户的意愿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提高农村金融自身的经营效率。

“机构路径”的改革思路,其实是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指导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金融机构观”的产物。金融机构观的分析隐含一个基本前提,即假定金融体系的内部金融机构与组织结构是既定的,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一结构,并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

二、对农村金融体系演变“机构路径”的反思

金融机构改革的举措很多,但固有的、根本性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依赖“机构路径”的问题所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完善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国家银行系统逐步发展为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组成的主导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多元格局,但这一体系及其中的金融机构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为“三农”服务的金融功能?中国农村金融“机构路径”改革的实践表明,不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现实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来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而仅仅从机构调整入手人为架构金融体系是难以达到经济﹑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的。

第一,忽视了金融功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金融产生于农村经济的土壤,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决定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反之,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从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来看,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这种联动关系远没有建立。农业发展银行日益成为单纯收购粮棉油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撤离农村区域,逐步脱离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一社难支“三农”。为何农村金融机构越改革、越调整,农村金融需求反而越难以满足?问题在于目前的改革仍然是基于部门利益制定的改革方案。

第二,忽视了金融功能的完善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三农”发展,没有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难以想象的。金融的本质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功能主要有3种:投融资功能、金融服务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其中,投融资功能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功能。随着经济货币化、信用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体系的支付结算等服务功能、动员储蓄﹑资源配置功能日益突出,风险管理功能和经营监管功能越来越重要。根据金融功能观,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可以是各种金融机构,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

第三,忽视了竞争机制的培育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关键作用。有效运转的农村金融体系离不开农村金融竞争机制的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机制的完善,不仅需要规范发展现有的金融机构,而且还要注重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使不同所有制性质的金融机构之间适度竞争,共同发展。但长期以来,基于“金融机构观”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忽视了金融竞争机制的培育,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和以竞争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无法促进农村金融同业的良性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使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金融机构无法退出,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无法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成为可能。

第四,忽视了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狭小,而且品种少、结构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是,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力度不足,没能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忽视金融法律、监管、信用担保、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第五,忽视了政府扶持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现象比其他市场更为严重,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培育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政府的适当介入十分必要。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干预完全采取第一种路径,由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政府直接经营农村金融。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的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的中央银行,政府被迫放弃第一种路径,但同时仍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其他路径,政府介入要么陷于严重缺失状态,要么干预过度。鉴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政府应将政策着重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逻辑上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起点,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内容上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税收优惠体系、监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资金支持体系、信息和技术支持体系、人才储备体系等。

转贴于

三、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体系设计

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默顿和博迪提出的“金融功能观”可以为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金融体系框架的设计,首先应明确具备的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更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形态、市场竞争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支持“三农”的发展。

按照“金融功能观”的要求,一国金融体系的建设要考虑金融机构及其调整,但更要研究如何发挥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这是构建与完善基于“功能观”的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在重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三农”经济运行的特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显著增强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一)改革农村合作性金融

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经济原则为准则,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合作经济形式。中国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实践表明,合作性金融不仅是适应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基础性金融。因此,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形成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体系。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国政府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流通与服务的融资需要,通过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金融形式。农业政策性金融融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在一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充当政府贯彻农业政策的工具,又补充、纠正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不足与偏差,通过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和有效再配置资源,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效应。

(三)重构农村商业性金融

目前,政策性金融囿于国家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存在支农范围狭窄和支持对象锁定的局限;合作性金融则由于信贷结构和信贷规模的不足,使其支农对象偏重于农业种植业,对其他涉农组织和农村第二、三产业支持相对不足,因而,从建立合理分工、富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出发,亟待调整与完善农村商业性金融。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加快中国农业银行转轨改制步伐,要在对农业银行进行全面外部审计、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国家注资等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并实现业务经营战略转型。

(四)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具有涉及领域多、影响面广的特点,它不仅是金融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改革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影响深远,既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还要求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加大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扶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动产抵押担保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开发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保障型产品、投资型产品和衍生型产品及服务;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探索合适的组织结构、投保方式、赔付金额和监督职能;完善农村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依法保证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法实施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经营风险和市场退出的监管,确保农村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从而显著增强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7-03-02.

8、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三、从金融供给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机构的数量在增多,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3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4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四、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一)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三)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2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容易获得金融支持的地区先行,先发优势更明显。而金融贫困地区的后发劣势更为突出。随着金融向经济渗透的深化,这种不平衡的程度更加明显与突出。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贫困阻碍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导致该地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滞后,从而加剧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