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2:34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1

[关键词]融资租赁;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2—0118—02

[收稿日期]2014—01—21

[作者简介]崔佳宁(198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融资租赁。

一、引言

融资租赁业是中国入世10年之中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在经历了入世前的极度低迷之后,从2007年3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受银监会监管的银行,可以控股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由此而拉开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高速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如何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全貌?如何客观、恰当地评价我国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如何引导我国融资租赁业和谐、有序地发展?都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由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资深专家史燕平教授组织编写的《中国融资(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13)》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问世后,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同时,作为从事融资租赁研究的一员,笔者也认为,该书虽然名为“发展报告”,但其内容的严谨与深刻并不亚于教材或专著。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希望该报告可以得到我国融资租赁业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报告特色

(一)历史与国际的纵横视角

这一理念明确的体现在本报告引言及前两章所呈示出的“历史——现状——展望”的行文逻辑之中,而且这一逻辑不仅体现在引言与前两章的顺序安排上,而且即便在其他章节内部,这种梳理历史脉络的理念同样清晰可见。例如在分析增值税对融资租赁业影响的第七章中,其分析的起点一直追述到了增值税的起源,而且也简述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几次重要税制改革与政策变化,最终才基于对以上历史变迁的思考做出了对当下增值税改革影响的判断。可以说这种具有历史感的章节安排与内容书写,使得本报告虽然名称中包含“2013年”的字样,而其内容绝不仅仅是对2012年行业内各种现象的简单概括和评论,更多地方体现的是融资租赁业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轨迹。而且为了保证报告对上述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报告撰写过程中还对业内资深人士进行了采访,他们均是在融资租赁业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他们多年的经验不但能保证对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精准把握,而且受访者不同的身份也保证了视角多元。

而该报告国际视角的特色,并不是指报告第三部分简要论述了世界租赁行业的发展概况。而是指本文的理论立足点是建立在对全球租赁业发展以及国际租赁研究成果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该报告撰写团队近年来多次承担《世界融资租赁年报(中国篇)》的编写工作,而且本报告报告撰写过程中,也邀请到美国犹他大学的融资租赁研究专家JameSchallheim探讨了有关融资租赁的形式、本质、特点等一系列进行租赁研究所必须弄清楚的基础性问题。在这些国际的活动中,该报告撰写团队在对世界各国的租赁业发展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融资租赁的定义、租赁物的划分有了更为精准的了解。

在综合了上述历史视角与国际视角之后所形成的,便是对当下我国融资租赁业核心概念最为精确的认知,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报告最后《市场角度下融资租赁的界定与交易形式分类》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融资租赁”四个字的概念一直界定不清,也由此导致过国内租赁市场的种种乱象与监管难题,以及对外经济交流中的鸡同鸭讲。因此,在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全面认识后并且结合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各种经验,本报告中对融资租赁业中种种术语的精确释义的确为租赁业务、租赁研究与国际接轨做出了贡献。

(二)多学科的交叉视角

融资租赁是学科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金融业务,经常涉及到会计、税收、法律、营销等经管类的专业知识,个别时候甚至涉及到医疗、机械、能源、it等技术性非常强的理工类专业知识。因此,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认为融资租赁犹如一个盒子,盒子的各个面看似独立却实有关联。所以,在融资租赁的理论研究、操作实务、交易设计、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若是没有盒子的立体感,经常会犯站在税收的立场讲监管的问题,或者站在法律的立场讲会计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该报告体现出很强的学科交叉型。虽然从各章的标题中会看到诸如“法律”“税收”甚至“光伏”这样的关键词,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在这些章节的论述中,处处体现了融资租赁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例如在第四章谈到融资租赁案件面临的法律问题时,用到了租金总额与租赁物总价的大小判断这一思想,而这一思想实则来源于金融学中关于金融学中融资决策的相关内容;在光伏电站融资租赁模式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到金融风险控制与光伏专业技术的结合。

可以说在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这一方面,该报告的确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融资租赁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的、展开的盒子,适合身处融资租赁不同侧面的从业人员了解融资租赁的其他各个侧面,让我们看清了融资租赁各个侧面的形式、本质、联系,这些章节同时也说明了融资租赁行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三)监管与政策的宏观视角

融资租赁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不可以脱离中国经济运行现阶段的特殊环境与国情。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色,这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手几乎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任何一方面所必须关注的宏观大背景。

本报告对这种宏观层面的特点把握也及其到位,并且做到了利弊兼顾不偏不倚的论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该报告对租赁监管与租赁相关政策两个方面的分析上。首先,在监管上,该报告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当下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国民待遇差别。报告认为,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形成了当下监管中的差别待遇,而这种差别待遇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公平竞争,对行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实行非审慎监管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而后,在关于我国区域性融资租赁促进政策与部分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的对比中,更是以全国各地区的宏观视角提供了地方政府制定融资租赁相关政策与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时宝贵的思路与实践经验,值得有条件利用融资租赁完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的地区参考借鉴。

(四)市场细分的微观视角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第二大部分。该报告从前面的历史国际视角、学科交叉视角、宏观环境视角对融资租赁进行的阐述之后,在第二部分才进入了融资租赁业最核心的部分——融资租赁市场本身。

其实在该报告问世之前,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在她之前的租赁研究中将融资租赁市场划分为出租人市场、承租人市场和租赁资产市场。这种划分方式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极其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划分方法。因为融资租赁本身是一种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的确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商品,商品的供给方就是出租人,需求方是承租人,商品是以资产为载体的金融服务。这是一种规范的、理论层面的划分与分析方法。但是在当时提出这种分析方法的时候(2004年),我国的租赁业刚刚起步,数据很难搜集,导致难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只是用了外国的数据对国外的融资租赁市场进行了分析。但这次则不同。在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来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中国融资租赁市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在市场供给方面,也就是出租人方面,报告的第十章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做了论述,可以说融资渠道是关乎租赁公司存亡的重大问题。报告指出,在银行信贷仍是各大公司主要渠道的大环境下,点心债、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渠道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而在市场需求方面,也就是承租人方面,第十一章以上市公司作为承租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以短期内获得大量现金流为目的的出售回租成为了融资租赁各种交易形式中最受青睐的一种。但这种现象并不值得乐观,它背后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垄断与不当配置。

在对供求的分析之后,报告第二部分的重点放在了资产,对资产的论述涉及到飞机、船舶、医疗设备、农业机械等。而在对各种资产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前面各种分析视角的结合,任何一种设备都会从历史的、国际的、宏微观的、供求的视角去分析,甚至涉及到非常专业的科技知识。这正是在读完关于各种资产的论述后才会感觉到,融资租赁的核心在资产,对于资产在市场中的风险、价值、供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才应该是融资租赁的核心内容。

三、报告的核心理念——关于融资租赁融资本质特征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辨

“我们需关注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的本质吗?”这是报告开篇便提出的一个疑问,也是该报告最希望传达的核心理念。但由于行业报告这种特殊体裁固有的行文规范,编者较难用书写专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观点与其中的逻辑。但是,通读报告之后便会发现,编者为了传达这一理念而在全文结构上做出的精巧设计。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金融学;理财素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64-03

理财行业正在国内悄然兴起,而相关部门陆续推出理财规划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说明我国理财技能人才比较匮乏。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金融学的教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超越“让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和基础理论”的基本要求层面,兼顾学生理财素质拓展。

一、商科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商科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商科教育是介于经济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学科。从国际商科教育的重要载体――商学院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性学位模式,区别于经济学院的学术性培养模式。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经济学院培养模式重在讲解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能与作用机理,而商学院模式则主要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国内商科专业金融学课程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普遍采用经济学院教学模式,因此,强调理财素质拓展是实现金融学商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有利于高等学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金融学教学强调理财素质的拓展,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和现实性,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实际,引发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启迪学生突破传统的分析范式,增强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

3.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科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点教学,远不能提升到学术性研讨的层面,但围绕知识点的讲解进行有效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应用经济学分支的特点,以往的金融学教学一直强调“新闻解读”,即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时事新闻来讲解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理财素质拓展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则学生对培养理财意识和技能的兴趣将可能比以往有所增进,进而更加主动地去了解理财市场,学习金融理论,这终将有助于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的内容模块设置

强调理财素质拓展,并不需要改变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原有性质和基本教学要求,而是在原来基础上开展理财教育,使教学目标体系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上并不需要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须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相关的理财教育模块,以便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使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具有可行性。

1.理财产品模块。金融学课程的基本范畴包含货币、信用、利息、利率、外汇、金融市场等方面,对这些概念的讲解通常可以联系到理财市场的相关产品,因此,金融学范畴体系可以成为理财素质拓展的首要模块。比如,在讲解到货币的内涵及形式时,可以结合现金、活期存款、信用卡、定期存款、有价证券、外汇、黄金等多种货币形式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描述;在讲解到货币的职能时,可以结合价值储藏职能和实际物价情况讲解理财产品的保值特点,或结合交易媒介职能讲解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等等,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进行正确的资产选择以实现资产保值或财务安全的技巧。值得强调的是,“理财产品”并非只局限于个人的投资理财产品,比如商业信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借贷及由此产生的票据等企业理财产品,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重要的知识点;也并非只局限于国内的理财产品,比如外汇的多种形式及其价值变化,尤其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多予关注,这些内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讲授。同时,考虑到金融学基本范畴的基础性,“理财产品”亦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只能配合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穿行。

2.理财市场主体模块。金融市场上通常有资金供求者、监管者、中介机构等主体,每类主体都有不同职能,因此,金融机构的相关教学内容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财教育模块――理财市场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外资金融机构都有各自的职能,每类主体相关职能与理财的关系则可重点加以介绍。比如,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对国债等理财产品供求产生影响,黄金和外汇的占款可能影响到黄金和外汇理财产品的价格等。商业银行是一类很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负债业务的开展直接形成了理财产品的供给,而资产业务部分表现为对某些理财产品的需求,中间业务又主要表现为一些理财服务的供给。只有对理财市场主体的业务与职能进行分析,才可以准确把握主体行为对理财市场的影响。

3.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块。理财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对银根及相关金融主体行为的控制与监管,以及由此引发宏观面货币供求对比状况,它对应于金融学课程中货币创造与宏观均衡、金融监管等内容。在对货币创造、宏观均衡及金融监管等内容进行讲解时,应系统地向学生展示理财市场的核心运行机制及重要的理财环境。以货币供给面的运行机理(货币创造机制)为出发点,可以拓展到理财市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货币因素的收缩或扩张原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物价水平、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化,进而较好地解释理财市场运行的大环境;从货币需求的角度来看,企业、个人、政府等相关主体的行为皆因目标诉求差异而对货币需求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从宏观至微观的货币需求层次可以依照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发展来进行清晰的展示;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调控,但调控的对象和环境,尤其是调控政策的深层次影响是人们判断理财市场走向的重要参考。此外,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理财市场的运行与发展规律。

理财产品的选择决策是理财活动的核心,但正确的规划与选择以对产品属性特征、产品供求主体行为特征、产品供求市场运行环境等实际问题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如果能就以上三个模块向学生讲授理财的金融学基础,将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培养相关的理财技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金融学基础概念与理

论,并能付诸应用。

三、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多种教学方式应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面面俱到且深入细致的讲授固然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并非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理财素质拓展,强化了金融学课程的应用性色彩,因此,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也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案例分析方式。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现场进行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美国一流商学院中,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比重高达80%,而以金融学为优势专业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也分别达到35%和30%。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是:(1)选取某一经典的金融事件(如次贷危机)、具有代表性的理财市场主体(如美林证券)的发展历程,或是不同类型理财者理财方案的制定背景等案例材料;(2)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看法;(3)让各组或个别学生分别阐述其观点或解决方案并继而集体讨论,相互质询,集思广益,形成初步的结论;(4)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总结,侧重点评学生的思考方式、表达及方案的合理性。

2.专题研讨方式。专题研讨指的是对某个热点问题或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专门的研讨,以使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或内容的掌握更加系统和成熟,实现各部分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的目的。专题研讨的形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专题汇报。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是国外商学院常用的方式,通常由教师在其研究领域内选取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接受质询或答疑。金融学课程中适用于专题讲座的内容很多,典型的如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电子货币的兴盛对理财产品的形式和职能产生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理财市场主体的职能产生的冲击;对货币创造的机制、货币供求原理和货币政策的效应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的改变,等等。而在原来金融学的教学中,这些内容都零散地分布于各个章节中,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并对学生答疑。学生的专题汇报可以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分析上,如人民币的升值对理财的影响等现实热点问题。教师可在每节课指定热点汇报主题,让指定的学生小组在课前查阅资料,讨论汇总,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

3.模拟实验方式。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模拟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了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中。模拟实验即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或模拟软件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增强实践认知,培养学习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都已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并开出了一些模拟实验课,成为其他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榜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或引进利率期限结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模型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型的模拟程序,也可以引进银行业务模拟软件、外汇投资模拟软件、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等模拟系统,开设6~9个课时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理财市场的构成、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外汇与证券投资程序等实践问题有直观的认知。

4.网络互动方式。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启发等双向交流外,还可以积极开辟课堂之外的其他沟通渠道,较为实用和有效的方式便是网络互动。教师可在学校的网站开通课程网页或者注册专门的博客、邮箱,甚至是建立相关的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构建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网页、公共邮箱的使用,有利于教师相关的案例、参考文献和课外读物,促进学习资料的传阅;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的使用,有利于进行学习经验与心得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为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修的金融学课程,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专业教学的兼顾,因而网络互动就成了教师围绕专业差异而组织教学的重要补充途径。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互动将变成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

四、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综合考核方式创新

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核的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不能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根据理财素质拓展的要求,除了通过笔试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应该综合采用一些创新方式对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进行合理的考核,既检验教学效果,又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理财素质拓展学习中。

1.专业差异考核。因材施教,术有专攻,这在金融学课程理财素质拓展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已经有所体现,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开展专业差异考核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专业差别分别设置一定的考核重点内容,比如,金融学专业侧重考察理财市场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专业侧重考察基础的国际金融知识;工商管理类专业侧重考察微观个体的融资与投资市场等。这种考核差异的实现既可体现在笔试试卷中设置针对不同专业的题目,也可体现在以下其他考核环节上。

2.专题分析报告。考虑到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性以及本科教育的知识点教学特点,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还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不可能且没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相反,以专题分析报告的形式则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理财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若干个选题,让学生自选题目并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理财实践问题。专题分析报告的成绩以一定的权重计人考试成绩总评。

3.案例分析文本。案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屡次采用后,学生已经对案例分析的基本流程有一定的认识。在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模块成功设置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应用性的特点设计编写相应的理财案例,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分析经验进行分析,写成文本,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项目。案例分析文本的优点在于针对专业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可做个人理财规划案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做外汇理财规划案例,而工商管理类学生可以做企业投融资理财规划案例等。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3

____同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支付清算。

在应用研究方面,____同志积极参加各类政策咨询会议,定期写作《内部参阅》文章上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并屡获奖励。如____年完成的《温州金融改革的难点及突破方向》一文受到总理批示,并获得中国社科院____年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他承接了大量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北京市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还积极为北京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长期参与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政府及各区县的项目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在学科建设方面,____同志努力把握理论前沿,服务实践发展,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带领的团队根据支付清算理论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____年首次推出《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____)》,____年又推出第二期报告。该报告系统跟踪了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最新成果,全面分析了国内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他与他的团队每月向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发送内部报告《支付清算评论》,并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和沙龙。目前,他正在与同事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以“支付清算体系的风险管理及改革创新”等为子项目,开展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工作。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4

金融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因素散布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微观上的(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供销情况、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还是宏观上的(如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金融状况的信息等等)。信息是证券市场的血脉,信息是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充分、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信息对投资成功极为重要.投资者可望及时获取可能影响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的信息,以便看清方向,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这样,投资者必须以占有充分有效的资料为前提,也只有收集到大量的与投资有关的材料,才能更加完善和准确.

一、有效的金融证券信息

(一)财经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了财税减免或增加、奖励投资的措施;利率变动、关税政策、对外资参与本国证券投资的修正、证券管理部门的有关措施(证券交易税之增减、证券交易税开征与否、是否可融资、融券及融资、融券的比例、其他临时措施如涨跌幅度之增减与禁止当日之冲销等)及其他直接影响发行企业营运的有关政策;决定原料或产品的进出口配额等,所产生的影响亦颇大。(二)发行公司动态.包括每月的累计的营业额,每季的损益表与每年的资产负债表、资金流量表、收益表以及平时所的董事会决定(如资产重估配股、现金增资、不动产处理),股东大会的重要决定(如红利政策、董事会改组等),营运消息(如开发新产品与接获批量订单、增加新的分支机构)。(三)一般生产统计资料。从这些统计数字中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各行业生产营运情形.(四)金融物价统计资料。每月的货币供应量,即增减比率是政府放松或收缩银根措施出台的先兆和依据,通货膨胀率也是值得注意的信息。(五)贸易统计资料。每月对贸易额与入超、出超情况及外汇储备的变动,将影响本币汇率,间接影响股市,所以也是不容忽视的信息.(六)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人统计与经济景气动向指标是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七)政府对基础产业、原料价格的政策直接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关,也与政府财政开支密切相关。(八)突发性非经济因素.主要指政治风险,与政府立场和外交政策有关,也受局部战争影响.(九)来自股市交易的信息。每天的开盘价、收盘价、成交量、涨跌幅度、涨跌指数及股指变化等,这些都是技术分析的依据.

二、金融证券信息的来源

(一)来自发行公司披露的材料。各国证券法一般都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在发行证券时,须向证券主管部门提供有关材料,并公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等.包括的主要内容是:公司概况,公司业务经营计划,专家审查意见,公司的主要业务和设备,公司资本及股本结构,公司债发行纪录,股票承销机构,公司财务状况,最近年度的营业报告书及公司章程等。提供的财务资料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有关的说明事项等。财务报表必须有合格的注册会计师签章,并出具审查意见。(二)来自证券管理机构的信息。一般说来,各国的证券管理机构普遍提供和定期公开以下几方面的资料:1.上市证券概况资料。包括上市股票种类、每种股票的最高价及最低价、上市股票市价总额、上市股票成交领等。2.上市公司营业额汇总表,即关于上市公司的营业金额及与上年比较的增减趋势资料。3•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表。内容包括上市兮司前后两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税前利润、税后利润、实收股本、净资产收益率等资料。4.证券交易新资料。这类资料由交易所每月定期编制。其内容大致包括:有价证券法规增补、上月的证券金融大事记、上月的证券发行量、加权指数及分类加权指数、国际股市、证券公司的营业汇总表、专业经济商的财务资料汇总表、国内重要经济指标等。5.证券统计要览。包括有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及其他事项的统计资料。(三)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信息。有些专门的证券研究机构定期研究和一些证券市场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往往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很值得投资者重视。(四)来自私人渠道的信息.除从公司和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信息外,投资者还应重视通过私人渠道获取有关公司的资料和信息。这些资料和信息往往真实、可靠,并且有可能是独占或比其它投资者先享用,所以极具价值,不容忽视.(五)证券投资分析还需要收集诸如金融、经济、税收、国际形势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可以从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上了解,有些可以从政府有关机构公布的材料(如工业生产统计表、物价统计月报、金融年鉴、金融统计月报、进出口统计月报、经济景气指标等)中查询。(六)互联网。从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报表,许多公司也在网上开辟了提供信息的网页.有关经济、行业和市场的总体报告也在网上.互联网作为宣传和营销工具的作用在增强。有些公司已制作出了供投资者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的软件。

三、互联网上金融证券信息的获取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投资者很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得实时性很强的信息.目前,投资者在互连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种:访问浏览和查询检索。一般来说,访问浏览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索者无网络查询经验或者无法明确地用词语表达清楚自己的信息需求,或者需要查询的主题较为宽泛的时候,而查询检索则对查询特定主题的信息非常有效。(一)访问浏览。通过访问浏览的方法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有两种:1.直接访问金融证券专业网站,浏览网页。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访问、浏览专业网站如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网络信息技术公司、以及网虫个人等在互联网上构建的专业性金融证券网站获取金融证券信息。一般而言,直接访问专业网站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所需信息内容;确定可能的信息源;确定专业网站的网址;按选定网址进行访问;浏览主页相关栏目;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专业性金融证券网站电视网络投资者信赖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通常,专业网站主页上都开辟有众多栏目或频道诸如:公司档案、行业动态、年报精评、深度透视、新闻公告、个股推荐、股神论坛、大势研判、在线股评、数据频道、指数显示、即时图表、实时行情、股市学校等等。访问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栏目或频道获取所需信息,或通过专业网站主页上的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直到找到所需信息或满意为止。实现直接访问专业网站的关键是知晓其网址。通常,确定网络金融证券专业网站网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通过平时积累收藏;借助于分类索引和专门性检索工具—搜索引擎;通过友情链接;借助搜索引擎的相关目录和相关网站功能;通过网址集萃。2.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种途径是一种主题层次列表的访问方式,主要通过访问、浏览综合性网站的分类索引,如Yahoo!、搜狐、新浪等网上的分类索引以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综合网站的分类索引是把网络上的信息人为地按主题分成特定的类别目录,最常见的冠以股票、财经、金融、经济、投资等名称,然后再在这些类别下面分为树型结构的子类别。使用分类索引主题目录查找信息的方法:先选定感兴趣的较宽泛的域,再去留心更特定的主题。一般而言,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一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所需信息内容的主题;确定综合网站的网址;按选定网址访问综合网站首页;浏览顶极主页的内容;在按其分类索引主题链接指示一层层浏览下去,如:首页一商业与经济一金融与投资一实时股票行情信息,直到找到有用信息。访问浏览是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常川方法,实际上也是获取网络信息最终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面对网上巨大的信息量,目前访问浏览的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就以上二种途径而言,由于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专业、独特、专一、全面,因而可以吸引到最核心的信息需求人群,而且就信息服务力度而言,专业网站更胜一筹。(二)查询检索。通过查询检索的方法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专门性的杳询检索工具—搜索引擎。一般而言,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检索这一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明确查询检索的目的;分析所需信息内容主题,确定检索用词;确定检索途径和策略;选择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检索;在检索结果中行二次检索;浏览检索结果,直到满意为止。查询检索的关键就是选择搜索引擎。不同的选择,检索效果亦不相同.目前网络上的搜索引擎众多,多达百个,常用的也有几十个。这些搜索引擎其数据库覆盖的范围、标引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检索方式、检索语法均不相同。通常,用于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的搜索引擎可分为:大型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专题搜索引擎等。1.大型搜索引擎。它主要指那些常用搜索引擎,如新浪、网易、搜狐、悠游、中文雅虎、搜索客、常青藤、exeite、Yahoo!、infoseek等。2.元搜索引擎。它是多个单一搜索引擎的组合。对同一个检索词可同时调用多个单一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或组合指定的搜索引擎检索,或在每一个单一的搜索引擎上检索,最后对多引擎检索出的结果进行合并、去重、排序、综合输出结果,也可分别输出单一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目前检索功能较强的、效果较好的、常用的元搜索引擎有:网络猎人之小猎狗、咫风搜索通、中华搜索宝、网际穿梭以及万纬搜索等,他们各自均由较为突出的特点显示出任何单一检索引擎无法比拟的优势。3.专题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就是专用于查询检索某一专题信息的查询工具.目前,网络上专题搜索引擎还不是很多,但每一种对解决实际查询问题都十分有效。如Dejanews是专用于USenet的搜索引擎,而Liszt则是针对邮递列表、iRC等的搜索引擎。巨灵金融证券信息检索、股易金融搜索等是金融证券专业网站上的专题搜索引擎。从检索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考虑,在搜索引擎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使用专题搜索引擎。总之,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巨大空间,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导致网络信息检索的困难性。在对网络金融证券信息进行检索式,采取的策略必须是多步骤、多元化的检索,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检索工具的特点,以最终满足自己的需要。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5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行业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对我国新闻传媒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前些时候,我让我的硕士生们集中地思考了笔谈论题所示的问题。他们每人选取自己相对熟悉和颇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汇集起来就成了这样既各自独立又形成整体的一组笔谈稿。希望他们对论题的探讨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丁柏铨

(1)金融危机报道之中外比较

崔元磊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而面对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度越来越密切,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的大趋势,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现在,无论你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或者是登录互联网,金融危机方面的报道肯定是媒体进行报道的重点。面对这样一个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受众肯定是无法完全通过自己生活中的接触和感受来了解的。所以媒体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

传播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媒体逐渐变成了我们人类的感觉器官。成为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并且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对不同的社会话题进行有区隔的报道,这样也同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使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非常依赖这些媒体所建构的“拟态环境”。这样一种受众和媒体的互动关系充分表明:受众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甚至是在现实世界中的决策和行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的影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媒体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质媒体与同质媒体、与非同质媒体之间的较量和自身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并且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媒体的报道往往还要受到宣传主管部门的影响。本文试图比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外主流媒体对之进行的报道以及金融危机及其具体的表现特征在媒体上的呈现。

有关金融危机报道的“平衡性”

金融危机由于其自身影响的广泛性以及其带有一定“危机”意识的性质,所以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如何做到?一方面。把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如实反映给受众,使得受众对这场金融危机有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认识。把握金融危机发展的最新动向:而另一方面,又需要注意到受众对个人以及国家经济生活的信心问题,因为毕竟金融危机影响再大,也还是要通过一个个的经济个体所体现出来,并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如何防止流言的产生和蔓延,这个在危机公关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媒体在进行报道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

“主体身份”与“旁观身份”

笔者在平时关注新闻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从中英文不同媒体的角度去关注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所以经常浏览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等,其中就包括美国的《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和英国的《经济学家》(《thee-conomist》)。总体看来,首先从整体的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报道情况来看。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全面,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而中国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报道大部分局限于对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其中绝大部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情况。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场金融危机起源就是在美国,并且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西方国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损失也更加严重,西方民众在危机中所受到的损失也更直接,所以他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关注度很高,既关注广度,也关注深度。西方社会一直对自身的社会经济制度有着非常强烈的优越感,所以面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打击,必然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根本上来化解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西方媒体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更多体现的是以主体身份的参与。以《纽约时报》为例,每天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包括美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损失、美国政府救市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美国社会失业率的增加,以及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的评论等,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专栏,每次只要更新,就必然会成为《纽约时报》网站上浏览最多的网页。从中国对整个金融危机的反应来看,媒体更多地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对于金融危机。能做到以较为平衡和中立的态度来进行报道,但是从报道手法上看。更多地是关注宏观层面的内容,议题的设置方面比较固定,没有西方媒体报道有非常清晰的发展变化过程。

“政策解读”与“舆论引导”

针对另外一个话题,即金融危机在中国,或者是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上来看,中外媒体在报道中又体现出了不同点。

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报道过程中,中国成为西方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是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增强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相关的。同时,西方也非常依赖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中国的GDp已经连续数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是处在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所以西方媒体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也更加迫切需要获得中国方面的信息,它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不仅仅是之前从中国的官方媒体,现在更多地也会关注《环球时报》、《南方周末》上面出现过的话题,甚至中国网民在网络环境中讨论得非常热烈的话题,有时候也能够出现在报道中,比如网络热词“革泥马”,就有thegrass-mudhorse:adirtypuntweaksChina’sonlinecensors,在《纽约时报》的march12,2009上的报道。

西方媒体对中国金融危机的报道,体现得更加微观。比如《纽约时报》在关注中国金融危机的具体状况时,谈到了在浙江和广东等地严重依赖出口订单生产的企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纷纷难以维持下去,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以及因此引发的大批农民工的返乡热潮。从这一点切入,有关报道还关注中国的失业率问题,指出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就业中最庞大的群体。搜索所有《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的报道,金融危机之后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报道内容向经济方面大幅度延伸,不像过去更多的是政治报道以及中国的一些负面题材。其中以《纽约时报》为例,具体的报道有april13,2009的ChinaSlowSpurchasesofU.S.andotherBonds,march24,2009刊登的Chinaurgesnewmoneyreservetore-placedollar,march19,2009所发表的文

章Chinausesvoucherstospurconsumerspending,march16,2009中的Chinalike―lvt0bestrongeraftercrisis,march5,2009报道Chinapromisesspending,but-imightnotbenew以及march4,2009中的CriticsdemandtansparencyinChi―nesebailout等,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关注。

中国主流媒体针对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表现,则更多地是从舆论引导的角度来展现。中国媒体主要是以中性的观点来报道金融危机,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对金融危机的看法。综观中国媒体的报道,笔者认为中国媒体在面对金融危机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还显得较为稚嫩,对财经类的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其规律。虽然中国媒体对此次危机也有大量的报道,但是从普通民众的具体实际来讲,报道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也没有提出个人更好的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而在政府政策的解读方面,也没有充分地做好沟通协调政府与受众之间的工作。

举例来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力图保证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将影响降到最低。美国政府首先是通过7000亿美元来救市,然后又不断地追加具体的数额,以及后来的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的滑坡,比如具体的减税政策和注资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面临破产的美国著名企业等。但是这些政策在出台的同时,并没有受到媒体“欢欣鼓舞”的待遇。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是在经过国会内部多次讨论之后才艰难获得通过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上也不断有声音参与其中。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救市计划出台的当天,美国的股市仍然在下跌,市场的信心没有得到恢复。所以在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民众的博弈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讨论平台和参政议政的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政府也同样出台了4万亿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计划。而国内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基本上都进行了官方的报道,并且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观点,试图积极引导人们来应对金融危机。但是针对这一“4万亿”计划的具体内容,比如资金的来源,资金的具体使用,资金使用的监督情况,哪些行业和领域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进一步发展,其中是否存在着片面追求稳定经济增长,死守“保八”经济增长策略的措施等没有具体的分析和报道,并且就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本身,国内媒体的解读也并不是做得非常到位,一些质疑的声音也仅仅是存在于一些专家学者在其博客中的只言片语,没有形成舆论。总体感觉国内财经类的报道缺乏专业性、缺乏贴近性、缺乏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独立性。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媒体。尤其是在财经报道方面,通过与西方媒体之间的比较,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还是很多的,这也是新闻学界和业界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1308级硕士生)

编校:郑 艳

(2)金融危机对我国报业经营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徐徐

综观20世纪以来的媒体发展脉络,传媒领域的每一次变革始终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动息息相关。当前,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全球蔓延,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传媒业,更使原本就已处于各类新媒体强势冲击下的报业经营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金融危机――对我国报业经营并非没有影响

笔者以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报业销售市场和内部运营两个方面。

一是广告收入面临挑战。

首先,从宏观上看,金融危机使我国报业产业整体的增长速度放缓,经济效益和利润率出现下滑趋势,这是由于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投放量受经济形势影响而缩水。新闻与广告,是新闻传媒的两翼。与西方国家的传媒相比,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主要实行依靠广告收入为主、其他相关产业经营为辅的盈利模式,广告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远远高于西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必然会使企业压缩经营成本,减少广告投放量,从而严重影响报业的广告收入。数据显示,全国报业广告经营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很严重的下滑,从增幅角度看,同比和环比都是负增长。其中,同比下滑的幅度甚至达15%~20%,单季下滑幅度之大为报业市场所罕见。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侵袭,其对报业广告的负面影响更加不容乐观。

其次,报业的广告主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零售及服务业等几个领域,这些行业一旦发生波动,对于其广告投入高度依赖的报纸必然首当其冲。与其他类型的媒体相比。金融危机之所以对报业影响较大、表现较为显著,与报业广告经营中这种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不无关联。其中,房地产业是我国报业广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大多数报纸排名第一的广告来源,而房地产业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这种影响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报业盈利模式单一的“硬伤”。

再次,企业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对广告的投放也会更加理性,将会更多地选择那些受众关注度高的媒体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008年,国内报媒在与电视媒体的“广告拼抢战”中屡次落败,这一点在奥运会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8月份全国报业广告刊登额同比下降8%,广告版数减少16.5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报纸广告增长幅度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互联网广告却依然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二是内部运营成本提升。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电视、网络媒体必会进一步蚕食报业的广告市场,传媒业内资源的争夺会更趋白热化,各报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加剧。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报业还不得不面对内部运营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压力。

先看生产环节。2008年,国内新闻纸价格3次大幅上涨。新闻纸作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占据了报纸生产成本中的六至七成,而报纸一般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受众,新闻纸涨价必然使报纸本已有限的利润再度缩水。一般情况下,报纸为降低成本都会以减版、减少发行量来应对,而中国由于抗震救灾、奥运会等大事件,报纸非但不能减版,反而要增加印张。为应对日渐增加的压力,国内各级纸媒开始陆续提高零售价格。“其实,这显露出整个报纸行业的无奈,因为市场经验早就证明,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市场总量的萎缩,报纸也不例外。”

再看发行和相关产业的运营环节。金融危机使受众对于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预期的不确定心理加剧,进而导致消费市

场低迷,再加上报纸的零售价格受新闻纸价在上涨和回落之间交替反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受众自费订阅报纸的数量必会有所下滑,报纸发行的难度因此大于以往。而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空间的萎缩更直接导致报业产业资金链的紧张,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震荡使得国内传媒上市公司股票大幅下挫,对一些正在筹划开发新媒体领域和跨行业经营的报社和报业集团来说,其在获得风险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方面的进程必会受到牵制。

“危”中存“机”――报业突围的内外环境分析

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仍在持续;然而,危机是把双刃剑,直面挑战的背后往往也酝酿着新的机遇。报业的经营者应当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抓住其中的契机,进而走出危机,创造新的生机。

此次危机对报业的负面影响之大已是有目共睹,甚至有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报业已进入了“经营寒冬”。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整体的经济仍处于较稳定的增长态势,13亿的人口大国仍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些无疑都为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以依赖的坚强后盾和内在的驱动力:随着中央政府推出的各项拉动内需政策的陆续出台和付诸实施。市场上的消费信心正逐步恢复,外部需求引力的拉动也必将使报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此外,金融危机带来的传媒业的重新洗牌会导致报业内部“马太效应”凸显,各竞争对手之间优胜劣汰的速度会加快,在此压力之下,各报会更加重视经营和管理的革新,加强专业的经营人才队伍的建设,各报之间也定会采取相应动作加快并购、整合的进程;同时。传媒经济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政府越来越重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出台更多的政策加大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可以预见,报业市场的发展将更趋成熟和理性,抗风险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再者。随着传媒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开始松动,传媒市场正逐步开放,报业的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前景看好;尤其是对于那些已成功转型的报业集团和报社来说,此次危机也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融合其他媒体,扩大市场占有率,趁势做大做强的良机。

应对危机――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实现报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是具有突发性和阶段性的,然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所折射出的却是传媒生态环境和发展格局的日趋复杂多变。报业只有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其中的规律,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创新经营思路,调整经营对策,转变经营方式,才能在变局中把握先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夯实报纸主业,走品牌化经营之路。传媒品牌不仅代表着一个媒体的形象和特色,更直接关系到受众对该媒体的忠诚度和价值认同。而品牌的铸就依托于媒体的内容价值。正如众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指出的――“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发展的一条不变的“铁律”。对于报业来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报纸始终是报社的核心产业,新闻始终是报纸的核心产品。因此,要提高报纸的市场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广告来源、增加盈利,就必须首先把报纸办好,注重对新闻产品的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以精品新闻立报。例如,《苏州日报》便是走新闻精品化之路的一个成功典型――连续7年获得10个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高居全国地市级党报之首。其精品战略不仅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更引发了全国新闻界的热评,甚至称之为“苏州日报现象”。

二要提升管理水平,走集约化经营之路。金融危机使报纸的运营成本提升,也由此暴露出了报业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软肋。长期以来,我国的报纸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采取在“量”上大规模扩张和扩版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报业要平稳地度过危机,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管理出效益。从短期来看,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控制成本,统筹各项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和发行中的无谓消耗;而长期则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运营机制,无论是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还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以及发展规划等,都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进行考量,将其纳入集约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机制体制的创新能够激活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解放和发展报业生产力、转变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要拓展盈利空间,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多元化的传媒格局需要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来应对,其实质是多方位地拓展报业经营的产业链。金融危机使报业单一盈利模式的弊端凸显。报业要逐步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性,赢得新的盈利空间,就必须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完善盈利模式,开辟新的增值领域。多元化经营包含两种模式:一是相关多元化,主要通过延伸报业产品的价值链条来实现,例如,《宁波日报》从开发高端动漫产业、启动早期教育培训项目、拓展商务印刷业务等5个方面拓宽经营领域,做大文化产业。二是非相关多元化,这种模式意味着报业多元经营逐步向更高水平和更广阔的领域跨越。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进军房地产业。集团总经理王义一认为:“要以资产的眼光发现存量资源的价值。除了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的内部产业链运作之外,进一步链接包括品牌、资金、人才、管理、机制和实体在内的外部资源,向有影响、高回报的领域进军;以股权投资为特色的资本运作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推进主业建设。”

编校:郑 艳

(3)金融危机报道辨析

郭海燕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6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新闻传媒亦是如此。从经营方面看,媒体行业面临更多危机挑战,为了生存,各媒体纷纷作出调整;从业务层面看,金融危机也为金融报道创新改革带来了机遇。就影响新闻报道层面而言,纵向看,我国金融危机报道在30余年的发展中日益进步,在指导现实生活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次金融危机推动媒体探索新型金融报道形式;横向看,国内外网媒、纸媒、电视广播等不同媒体的金融危机报道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进行一番系统的探究。而在这些探究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危机报道的特质进行探究。从另一方面看,金融海啸的影响程度深、波及面广,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各媒体纷纷加强金融危机报道,不仅契合了民众的需求。也可借此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金融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特殊经济领域。金融危机是发生在这个特殊领域的特殊事件。此事件本身注定了金融危机报道与一般新闻事件报道、与普通财经新闻报道、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危机报道相比,会触及极多难点。肩负重大责任,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境地,本文将通过横向比较普通财经新闻报道、其他类型的灾难性危

机报道,对金融危机报道进行探索。

金融危机报道归属财经新闻。目前,传媒实务界对财经新闻的界定有两种看法:第一是以财政、金融、证券市场为主要报道范围的狭义的财经新闻:二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证券领域,以整个经济领域为报道范围,但是其视角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有所不同的广义的财经新闻。俩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报道范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报道是根据行业和领域划分的,与工商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等并列的一种财经报道类型。是集中于银行、证券、债券、保险等具有融资工具和融资功能的行业。涉及财政、税收及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活动和投资行为的一种财经新闻报道。金融危机报道就金融危机事件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自然也是财经新闻报道的一种,带有财经新闻报道政策性、专业性、实用性、服务性的特质:也具有财经新闻报道的功能,比如传达经济政令、传播经济信息、监督经济活动、指导经济生活。

金融危机报道非一般的财经报道。金融危机报道属于财经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可将之视同一般的财经报道,因为金融危机报道的话题敏感性远高于一般的财经报道,这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邓小平1991年春在视察上海期间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经济是现代社会的重心,金融又是国民经济的杠杆,被喻为百业之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大作用。金融报道自然而然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敏感话题,对经济运转、社会生活有着更强大的引导作用,稍有不慎,报道失当,就可能引发地区性、局部性甚至是全局性的金融混乱,带来程度不等的不良社会效应。二是金融界正处于危机期。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演化为世界性问题,在此特殊时期,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结构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媒体对此报道得当与否,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2001年底,阿根廷受经济衰退及财政形势恶化的影响,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发生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事件,金融当局决定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政府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的政策。此时,媒体报道将银行称为盗窃民众财产的贼,更激化了蓄势已久的社会矛盾,导致全国各地发生大规模骚乱、游行示威和流血事件,十数天内更换了三位总统,整个社会陷入经济恶化、政治混乱之中。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内媒体对东莞一些企业倒闭的“想象”报道,导致了群体性讨薪事件,局部不稳定,给企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带来了不便。

自由交易市场与全球化经济运作,经济行业屡出其他灾难性事件,而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强大的传染力、破坏力,决定了金融危机报道与其他财经新闻报道包括突发性经济事件报道相比。影响更为深广。新闻媒体在海量信息中以此危机为报道对象,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报道、维持多大的报道量,需谨慎对待。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他国的金融危机爆发,难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这是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必须正视的事实。此时新闻媒体进行相关的报道,是大众所需。然而新闻舆论对金融的安全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此次金融危机又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对我国经济社会还将会持续产生影响。新闻媒体不可将之视为普通新闻,应深刻认识到金融危机报道的敏感性,强化树立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安全的责任意识,在进行金融危机报道时,应结合大政方针,同时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做好新闻内容取舍,把握报道量度,不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金融危机报道属灾难性新闻。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金融危机爆发,造成了全球性经济波动,极为严重地冲击了部分地区的发展。引发企业破产、内需不足、人员下岗等一连串消极事件,已经酿变为灾难性事件。故而金融危机报道也可视为灾难性报道,有着灾难性新闻负面性、冲突性、危害性等特征;兼具有灾难性新闻双重的传播功能,比如破坏社会、瓦解精神、腐蚀心灵、煽动情感的消极作用,认识世界、激励人心、发出警戒、平衡情绪等积极作用。

金融危机报道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报道。大部分金融危机报道有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特质与功能,而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报道相比,金融危机报道也有特殊之处:

首先,金融危机报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容易遭遇交流障碍。从媒体方看,准确地报道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可在短期内完成对该方面的知识冲刺;在金融危机报道中,记者要对事件作出独立判断则需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储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报道由一事一报的零散报道走向整体、专业报道,但总的看来,记者的经济金融知识,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金融危机现象的理解能力还是不够,对金融危机一知半解,就容易传达失误,造成负面影响。从受众方面看,一般而言,人们是拥有足够的常识理解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的,而金融危机涉及的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对金融危机报道的接受能力尚不强。因此,金融危机报道比起其他类型灾难性报道。更需要注意处理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其次,受众对金融危机报道的心理需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灾难性报道。其他类型灾难性事件事发前往往难以预测。一旦发生,则能较容易估算影响、采取应对措施;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将形成的破坏不如其他灾难性事件来得可控、可感。其他灾难性事件往往是局部性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对于许多人而言,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人们关注或是为吸取经验教训,或是希望促进事件良性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金融危机引发的不仅是金融体系本身的危机,还引发了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股市、楼市等危机,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实体经济危机,影响人们就业、薪酬、消费等,人们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不管是探究金融危机发生根源,还是了解金融危机事态,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从中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金融危机对于自身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规避风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多元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及时、充分、可靠、有用的新闻信息对于政府、企业、家庭、个人意义重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人们作出决策更依赖于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气候”。媒体要看到金融危机报道被寄予的期待,在报道中实现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树立起人们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具体看来,记者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要全面理解好国家大政方针:要准确地提供数据信息,要提供真实的事实报道,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尽力做到信息公开、防

止流言纷飞;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与信息需求,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针对大众疑点困惑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分析,多提供预测性报道、前瞻性信息,为人们提供决策依据。

编校:郑 艳

(4)地方党报、都市报对金融危机报道的比较研究

肖艳艳

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化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一情势,如何进行报道和舆论引导,成为我国媒体一年来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党报和都市报在此次金融危机报道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各类报纸上关于这次危机的内容分布在财经报道、国际新闻、时政新闻等各个版面,比较一下地方党报和都市报的报道,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我国,党报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它拥有都市报无法比拟的权威性,而都市报作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有值得党报借鉴之处。

金融危机报道中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呈现的共同点

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这次危机由美国波及世界各地,我国地方报纸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除把握住了国际和国内大的经济形势外,还对本地区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一些相关报道,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方面“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在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观照中透视经济生活”,另一方面“立足一行一业,放眼整体全局”。这样才能使报道更加吸引本地的受众,起到新闻应有的社会作用。比如《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会关注金融危机对江苏出口加工业的影响,《河南日报》和《大河报》会关注当地的农民返乡问题。这种源自外部世界的宏观经济问题,只有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唤起受众的阅读欲望,才能使受众不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从而也为有力地应对危机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进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贴近性。“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体现了媒介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它表现出媒介日益强化的平民意识,不仅拓展了报道的空间,也使之更具亲和力。不管是地方党报还是都市报,在报道经济危机时都注意到了危机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性、服务性的信息。经济新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典型经济人物的报道,二是关注普通百姓”。

注重深度报道和预测性报道,提升国人信心

危机事件中信息的获取对受众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济危机也不例外。与突发事件不同,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固有矛盾的周期波动。在突发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处理结果是媒体着墨最多的:而对于金融危机来说角度的选择尤其重要,事件的成因、未来走势是关乎全局的重要信息。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媒体刊播了很多深度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使受众对这种突然而至的危机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通过报道事件的成因来对政策进行解读,通过解读政策来预测未来,一环扣一环地做好金融危机报道的策划,提升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心,如果片面地报道危机带来的危害则会给受众带来一种挫败感。新闻媒体不是纯粹客观地报道新闻,而是要将观点隐含在字里行间。不仅仅是党报需要舆论引导,任何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都市报都应该以自己的观点为受众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

利用权威信息来源,做好释疑解惑。金融危机并不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次危机使我国的媒体第一次面对国内的经济下滑之势。地方党报和都市报毕竟不是专业财经报纸,也少有媒体有驻外采写的实力。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和专业,在采写本地经济新闻时,它们都力图邀请专家、官员来解析经济形势并对政策进行解读:而在报道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事件的时候往往援引国内外权威媒体的报道。采用权威信息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报社内部资源的不足,这不但没有削弱自己的权威性,反而会因它们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而赢得信任。

金融危机报道中党报和都市报呈现的不同点

笔者以为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报服务于工作,都市报服务于生活。金融危机发生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也成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地方党报上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多是从这方面切人的。由于党报承担着一定的宣传任务,因此各地党报需要通过对政策的解读来提高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并提升人们的信心。这也恰恰是某些党报可读性不强的原因。

随着改革意识的增强。很多地方党报在金融危机的报道中除了坚持原有的宣传策略外,还增加了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比如《新华日报》。由于媒体生存机制的不同,都市报的权威性不是靠政治资源累积起来的,而是靠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服务性和亲和力塑造起来的。党报上虽然也有相关的民生报道,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面对知识结构日益更新的受众以及都市报的竞争,党报的经济报道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不能偏离经济这个本位。党报应充分利用其优势,既要对经济形势的整体状况有权威性的解读,同时又要加强其与普通市民生活的联系。党报和都市报的分工不是必然的而是在日常的媒介环境中形成的,因此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党报和都市报定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借鉴与交融模式,《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

党报重政策解读,都市报重独家信息供给。地方党报、都市报在金融危机中都尽力发挥其信息功能:党报的新闻报道注重执政理念(如科学发展观)的传播,新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解读、经济工作会议报道和领导人视察经济建设的活动报道;而都市报则侧重为受众的生活提供相关的信息,除去转载的国际和全国性信息,都市报自己也采写金融危机下居民如何打理生活的小贴士。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软性新闻,从内容上来说,金融危机的概念贯穿在都市报的各个板块,以《扬子晚报》为例,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均有体现。由此可见,都市报的厚报资源使它有更多的版面对金融危机加以报道,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话题,这也是媒介竞争的需要:而党报的版面有限。由于宣传的需要。党报不可能拿出太多的版面给金融危机,于是在指导性和信息性的双重要求下,自由余地有限,党报往往会因为可读性不强而输给其他媒体。

独家新闻是一个媒体生机与活力的体现。都市报的电子版起到了导读的作用,要想读到这些信息必须购买纸质的报纸,《大河报》在很多新闻的处理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而党报却少有这种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新华日报》在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着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以系列报道、系列评论、政策解读等多种报道手段。深刻挖掘,重点

解剖,引领江苏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辩证处理好“危”与“机”、“热”与“冷”、“大”与“小”的关系,立足给企业发展鼓劲头增信心,精心发掘企业发展在整体不利因素中的积极因子,以更具贴近性的报道视角,显示了省级党报的强大舆论引导力,展示了江苏经济社会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和强者风采,这是值得其他地方党报学习的地方。

党报侧重于理性引导,都市报偏重感性应对。在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中,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在人们树立信心方面有很大不同。地方党报注重理性引导,以党和政府的各种决策以及各种典型报道来说明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金融危机一定会过去,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党报除去对危机的客观介绍和报道外,也有一些逻辑严谨的评论。但是大多是一些政策宣传,以政策的坚定性来坚定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念。

危机当前,都市报将它的服务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前文所提到的,都市报利用它的版面优势对危机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解析。因此,在都市报上关于如何应对危机的文字大多是一些软性而感性的,少有政策口号,多是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民生报道和金融危机下如何持家理财的服务性报道,这样通过一些细节就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危机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战胜的。在都市报上,危机是可怕的,但是也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来应对的。这种报道的思路也是一种间接的舆论引导。这是值得党报学习的宣传策略。

编校:郑 艳

(5)力度角度深度――我国媒体两次金融危机报道差异比较

钱 婷

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得金融报道再次为业界广泛关注。回顾历史,我国的金融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报道领域不断扩大,报道形式不断出新,报道水平不断提高,报道内涵也在加深。对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报道不难发现,此次金融危机报道在力度、角度和深度方面均有较大进步,成为我国金融报道发展的一个注脚。

报道力度:从投入不足到全力追踪

在网络新闻尚未普及,报刊及广播电视仍是主要传播方式的上世纪末,国内传媒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报道力度与西方新闻媒体尚有较大差距。泰铢贬值之初,新华社当天就了消息,有些报纸如《光明日报》等随后发表了新闻综述,《经济日报》7月11日刊出一个整版“泰国金融动荡”专题报道(该专版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但多数报纸一开始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事件的分量。

在危机逐渐加深和蔓延后,国内各大传媒方加大力量追踪这一事件,但中国传媒因受到各大传媒驻外机构的技术手段、人员素质及总部的专家队伍方面的限制,在及时报道金融动态、获得现场第一手材料、预测和报道危机走势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例如针对西方传媒把危机原因归结于1994年中国人民币贬值的嫁祸于人的报道,我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虽发表文章严厉驳斥。但这些批驳不够及时,有的甚至晚于其他外国传媒对这些不实报道的批驳。

事隔十余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传媒也不再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而变成了抢先发言的竞争者。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赵凯教授指出的:“在金融海啸面前,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国际同行在经济新闻传播方面也大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以电视媒体为例,2008年9月中旬,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随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CCtV-2于9月20日便迅速推出了《直击华尔街风暴》,“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危机”的宗旨与各国媒体对话,从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节目编排等方面突出中国特色,努力发出响亮的声音,从而在与Cnn、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强势媒体的竞争中抢占话语权。

网络媒体充分发挥整合优势。新兴的网络媒体的威力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显露无遗,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第一时间推出专题、独家策划,关注金融风暴中的每一个节点。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欧洲银行危机、花旗大摩合并业务、G20峰会等专题为国内受众提供了风暴中心的海量信息,图表、视频、博客等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构建了新闻全息化的图景。以腾讯财经的专题策划“金融风暴横扫全球”为例,滚动新闻、市场行情、美股动态、评论文章、大行报告、相关专题、全球股指、Q&a板块对金融危机的最新动态和深层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网络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等特征的充分发挥,使国内的新闻报道与国际同行相比毫不逊色。

报道角度:从“他者视角”到“以我为主”

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报道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性的金融媒体数量较少,专业化水平不高。在综合性报纸的内部分工里,金融报道仅仅是从属于和工业、农业并列的财贸报道的一个分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媒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报道策略较为被动,角度较为单一,主要形式是综合分析与专家访谈。在每一次重大波动后,由驻外记者发回报道,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上进行宏观的分析评论。新华社驻亚洲几个分社每遇大的波动就综述,驻东京、华盛顿、纽约的分社也经常推出有分量的分析报道。《人民日报》国际版开辟了“亚洲金融最新动态”专栏。《经济日报》在每一次大的波动之后均推出专题报道。其他没有驻外记者的报纸如《中国经济导报》、《深圳特区报》等,也纷纷组织专家访谈。

时至今日,经济新闻领域的开放度越来越大,讨论的角度也趋于多元。我国传媒开始“以我为主”,放眼全球。既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事务的最新动向,又立足我国现实,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本国受众。

全球视野。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直播能力大大增强。受美国众议院否决了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影响,2008年9月2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历史性地狂跌近800点,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的跌幅则分别创下1987年和2000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崩盘当晚(北京时间凌晨2点),凤凰卫视便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直播,使我国受众对获取信息的速度与世界同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则利用自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电视媒体美国CnBC合作的资源优势,连续在“今日期市”、“今日汇市”、“公司与行业”中,及时、充分地报道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危害,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国内受众展示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

受众本位。“站在家门口,心怀全世界”是读者对当今经济新闻记者的实际要求。面对汹涌而至的金融海啸,不少地方媒体积极参与新闻竞争,结合国内外形势,采取本地化的视角,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嘉兴日报》财经版推出“爬坡换挡36计”、“对话禾商”等栏目,通过本土

的具体案例反映金融风暴下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浙江经视推出的“新闻深呼吸”栏目组建了包括资深媒体人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政府各部门决策顾问和特约新闻评论员在内的智囊团,并借此为市民提供智力支持和消费指南;《新民晚报》的强势报道栏目“坚定信心、直面危机”,注重政策与措施的“软硬结合”、国内与国外形势的“内外结合”、行业和政府措施实施的“上下结合”,实现了报道视角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

报道深度:从“难读难懂”到生动务实

有学者对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报道有这样的概括:“除了新闻缺少五要素,一般化报道多,热点新闻少,从工作角度出发多,考虑读者需要少等弊端外,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报道的通病――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

可读性很差,感觉很难读。“专业”得又不够专业,让内行看笑话。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在当下的金融危机报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传媒不仅广泛采用图表、图样、照片等形式,形象、生动、立体地报道金融动态,而且拓展报道深度,为受众提供更具接近性、解释性和前瞻性的信息。

小中见大,关注民生。体验式报道是一种“受众友好”的报道形式,既能深入报道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浙江日报》找出金融危机中的十个“民间样本”,报道如“超市货架上为何多了自造商品”、“民营企业为何无一员工丢饭碗”、“柑橘为何能换成家电”、“柚农从抱团贷款到抱团入市”等公众生活中的小事。从人性化的角度报道经济新闻,让受众在带着感情的阅读过程中,认清宏观经济形势。

释疑解惑,纠正误区。在经济波动期,宏观走势是社会关注焦点,政策效应是各方权衡重心,解读成为媒介最有价值和最有吸引力的内容产品之一。解释性报道关注危机中的机会,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和从容应对金融危机。《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刊登评论的方式解析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效果,告知公众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往往有较长的滞后期,这有助于公众理性地看待国家当前采取的各项保增长的经济举措,维护公众的市场信心。

高瞻远瞩,引导舆论。面对危机来临时的悲观情绪,《深圳晚报》推出“2009‘保增长’系列评论”:《中国信心,一枝独秀》、《国民财富的增长是硬指标》、《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发挥政策优势,做足特色文章》、《科学发展是保增长的前提》、《改革是增长的永恒动力》等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文章。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投资热”中存在的浮躁心理,《新华日报》集中摘发了《为13亿人看好每分钱》、《防止求政绩舍民生》等4篇评论。之后,又陆续刊出《别误读了“出拳重”》、《我担心“萝卜快了不洗泥”》等出自高端的理性声音,取得了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先机。

编校:郑 艳

(6)我国不同媒体的金融危机报道比较分析

郭元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具有全球性、突发性、极强的专业性。且又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议题,对不同媒介的相关报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今时代,新旧媒介形态并存,不同的媒体之间既相互竞争,也相互牵连:不同的媒介在功能上存在着分化与重叠,作为一种产业又存在着集团化的融合趋势。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公共事务都会有媒体的参与。它所传播的内容和其媒介本身都是研究当代社会时很有参考意义的部分。研究我国不同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报道,是从一个兼具新闻性和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议题出发,通过比较不同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的表现,希望能够窥探到透过媒介所折射的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不同的媒体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密集报道时,受各自不同的媒介形态、内容定位等所限,所提供的报道带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这次是中国媒体第一次面对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所以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共性。

纸质媒体(报纸、杂志等):对纸质媒体的分析,本文主要是选取三份富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党报)、《现代快报》(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专业类报纸),选取雷曼兄弟破产后一周的时间,对三份报纸对金融危机的报道量做了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属性的报纸虽然在报道的数量上有差异,但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很及时,都在第一时间就报道了雷曼兄弟行破产的消息,并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持续的关注。报纸媒体对金融危机反应的及时还表现在:在危机爆发的最初一周,报纸上不仅出现了对金融危机客观信息的报道。还包括对金融危机对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预测性、策略性的评论。2008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篇关于经济危机的报道分别是《美国经济危机,我们如何应对》和《敲响风险的警钟》,都是针对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预警与应对策略:这一点在专业性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该报对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较多,几乎在该报纸的各个版面都有相关的报道,既包括更为细化、翔实的客观事实信息。也有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危机所做的评论性报道;代表都市报的《现代快报》虽然主要报道客观内容。但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预测也有所涉及。

报纸的历史要久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而后两者的崛起与发展对报纸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报纸是通过印刷在纸面的文字进行传播的,在感官冲击力上无法与广播电视媒体“声色兼备”的传播优势相抗衡,也不能如网络媒体般便捷地为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区域,但文字的传播却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更具理性深度的剖析。金融危机是个专业性极强的议程,虽然危机在本质上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解释危机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都需要理性层面的深度剖析,而报纸媒体在这一点上是占有优势的。不同的报纸也结合自身定位的不同组织不同层次的内容:《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级党报主要是从全局性的眼光出发,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报道与分析;《现代快报》这类都市类报纸则侧重于结合市民的实际生活进行报道,报道更具贴近性:专业的财经报纸则从财经方面全方位解析危机,在专业深度和广度上均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广播电视媒体:电视媒体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伴随频道专业化而来的内容的专业性和特色化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本次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有很多研究者都提到了中央电视台2套增播的栏目《直击华尔街风暴》,该栏目是2008年10月11日开始,CCtV-2每天

傍晚增播的,此外,该频道的常规资讯类栏目《第一时间》和《全球资讯榜》都将金融危机作为重要的报道内容。经济频道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最新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这一点是纸质媒体所不及的。“媒体在这个阶段不仅要满足向公众提供金融危机零散的信息,还要随着势态的发展,能够从各种杂乱的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东西,经过信息的整合和编排,使得受众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更加清晰。”

电视媒体在这样的重大议题中显然并不满足于实时提供最新信息。一些针对金融危机的专题类节目已经向深度化发展且颇有成效,《直击华尔街风暴》每期都邀请到一位专家对当期话题进行解析,并且配以适当的图像,使电视观众更易理解。除了作为部级媒体的央视外,作为省级媒体的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也在其栏目《头脑风暴》中播出了关于金融危机的专题节目,邀请专家、财经记者、业内人士等进行问题的探讨。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文广集团利用自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电视媒体美国CnBC合作的资源优势,连续在《今日期市》、《今日汇市》、《公司与行业》中,及时、充分报道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危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为国内经济界人士准确把握危机进展提供了最及时、全面、权威的资讯”。

面对金融危机这样的新闻议程,电视媒体也以内容的专业性和理性深度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网络媒体:金融危机期间,虽然网络媒体上也充斥着关于危机的各种消息。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没有新闻的采访权,所以门户网站上的相关新闻、视频都是转载自报纸、杂志或是电视栏目,不具备新闻报道的原创性。作为新媒介的网络在金融危机的报道中充当的更多是一个意见交流平台的功能。其对于金融危机报道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一些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博客或论坛等网络社区)发表自己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与感想,即为相关新闻信息的采集提供了直接的感性的资源,也提供了来自不同身份的网民个人对金融危机的各种观点。“一个名叫‘我叫粱山伯’的网友,发表了《东莞:‘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网文报道(广东媒体的报道――笔者注)就是由此开始:显示报道此网文引发网络轰动这一感性事件,从而吸引读者关注东莞产业现状:然后。媒体跟进,通过政府官员和专家回应网文,进一步报道官方态度;接着,再跟进网友和读者议论,来完善报道。”

根据以上不同媒体对金融危机报道的简要概述,比较不同媒体的报道特点,笔者认为,不同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不同媒体视角的差异性和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对于同一个议题。不同媒体选择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如《人民日报》这类的中央级媒体虽然在金融危机初期报道篇幅不是很多,但主要是从社会全局出发,从国家宏观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等进行报道并提供整体性的指导意见:而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则利用与海外电视媒体合作的资源优势,对国外的金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有助于普通观众以及经济界专业人士对金融危机的了解与把握。尽管在视角上存在差异,不同媒体在报道的舆论导向上却保持着较为统一的态度,侧重引导受众树立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危机。2008年9月24日,总理在纽约提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这句话可看作是国内媒体报道金融危机的共同的舆论导向。

二是理性与深度成为共同的追求。专家意见的普遍介入。在不同媒体的报道中,对专家的访问与专家意见的引用成为突出的共同特征。金融危机一方面因为其专业性而不易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另一方面也因其危害性而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由于中国专业财经记者的缺乏,专家意见成为各个大众媒体在报道金融危机时加深报道深度的重要选择:同时,因为专家的专业性也提升了其意见对受众的说服力。专家的意见具有理性深度,可以帮助受众以更为理智、冷静的态度面对金融危机,避免受众陷入盲目的恐慌状态。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6

   一、中国反洗钱监管出现无效性

   200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一规两办法”),并自3月l日起实施。“一规两办法”确立了合法审慎、保密和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全面合作的金融机构反洗钱下作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制定反洗钱内部控制和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解客户、大额交易报告、可以交易报告和保存记录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四项主要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反洗钱监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反洗钱监管的无效性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反洗钱监管带有盲目性。具体表现在:(1)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客户。金融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识别客户.一是靠审查客户的身份信息,二是掌握客户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量流向规律,在实际工作中,身份证明品种多达五种,基层金融机构人员很难确保其真实、合法性,而客户认为所要了解的内容是商业机密,也不配合+现实是,柜面业务的审查询问了解,没有专门的反洗钱人员和部门指导.部分金融机构为自身的短期利益.而放弃履行有关核对客户真实身份和报告的义务。2007年的反洗钱报告中,全年发现14399起未按规定审核客户身份证件的情况,33468起未按规定登记客户基本信息或留存客户身份资料的情况,并有744个匿名账户。(2)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可疑支付交易。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手段缺乏,仅把反洗钱重心放在基层金融机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上,由于“两个办法”中较原则,没有细则,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特点和情况制定本系统有针对性的可疑交易识别标准或实施细则,临柜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综合掌握特定客户在结算、清算外汇等方面的资金运作信息.对反洗钱的监测停留在逐笔监测、逐笔报告阶段。2007年全面共检查金融交易3-36亿笔,从中发现未报告的可疑交易共计52.7l万笔。

   (二)信息失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1)洗钱者与洗钱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职能是根据已被发现的洗钱行为确定反洗钱政策,而洗钱者却可根据公开的反洗钱措施做出不同行为选择。这对商业银行来说,很难判断资金来源与去向。(2)反洗钱系统内部信息不对称,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均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反洗钱监管未形成监管合力。首先是人民内部横向各具体职能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换网络,反洗钱监管部门、公安部门、银监、工商管理部门及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均缺乏成熟的、必需的信息共享机制,往往多部门对同一目标重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对如何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果考虑较少。

   (三)洗钱数量仍很高,反洗钱社会成本高。尽管反洗钱监管工作有了较大的成绩,加强了与各部门的合作协调,建章建制,在甄别分析大额可疑交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洗钱数量仍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反洗钱监测中心分析的大额可疑交易数量由2005年的1.27亿笔上升到2007年的2.1亿笔.移交执法部门的案件从2005年的41份.金额259.59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328起537.2亿元。反洗钱的最高目标是通过信息、情报工作发现所有的洗钱线索,并给所有的洗钱犯罪及其上游犯罪应有的惩罚。但在现实中很难发现所有的线索,我们只有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发现最多和最有价值的线索。按现行两条渠道逐级上报模式,商业银行各个营业网点和人民银行的基层行都必须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反洗钱人员,才能满足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全围金融机构十多万,加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甄别分析信息、上报可疑交易等均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难以调动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工作积极性。

   二、反洗钱监管有效性制约因素的分析

   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是基于全社会、个人、工商企业和银行诚实信用度良好.信息真实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对个人、工商企业和银行的有效监管,防止和控制非法所得收入的合法化.稳定金融安全性,坚定社会信用.防止社会财富大量流失。在现实世界中,目标的制定与监管实际效果是两个概念。随着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跨国洗钱及国内洗钱活动也更加猖獗.反洗钱监管当局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将监管向科学化、定量化方向尝试.但反洗钱监管本身是防范和控制洗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实务处理中.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没有独立的、权威的反洗钱专门机构,反洗钱监管效率很难有效发挥。反洗钱防范、监控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不仅涉及到金融业,也需要反洗钱相关部门和行业如公安、税务、工商、海关、财政等执法部门和证券、保险甚至零售、珠宝等行业的共同协作和参与,单靠人民银行下设的反洗钱处来监管,力量单薄,主要局限在金融机构内.很难分析研究出洗钱的本来面目;2007年期间,715家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4533家金融机构(含其分支机构数)进行反洗钱现场检查.其中350家金融机构受到处罚。而银行就占了341家,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反洗钱的检查,但金融机构达十几万家,在检查中也只能进行抽检,不可能全检,加上金融机构对反洗钱检查力度认识不够,对于一些大额可疑交易并不放在心上,对《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一规两办法”虽然赋予了人民银行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职责.但一方面人民银行所制定的“一规两办法”只是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低,使反洗钱工作受到了局限,实践中对洗钱活动的打击很难形成合力,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负责汇总分析研究金融机构报送的本币、外币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会人为割断洗钱活动的本来联系,即增加信息流动成本,也降低信息利用的效率,越来越不适应跨币种洗钱犯罪的形势,也与国际上反洗钱本外币统一监管的趋势相违。

   (二)反洗钱监管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对反洗钱工作的科学评价.金融机构反洗钱行为力度和效率受经济利益驱动。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是每个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义务,虽然法律规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义务与责任,但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反洗钱必须付出成本的直接负担和收益的间接享有的矛盾,其具有消极反洗钱的动机增加反洗钱的处罚成本,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反洗钱的积极性,但是一味强调消极法律后果.由于反洗钱监管机构未有一套考核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评价机制,重处罚轻激励;对反洗钱工作积极配合、努力尽职的机构或个人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任务抱着觉得是大额或可疑交易有就上报,是不是洗钱南反洗钱监管部门监测的思想和工作态度,加上实务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及技术都不充分,对大额或可疑交易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和分析不够,这无形中加大了反洗钱监管的实务处理难度和反洗钱成本,从而影响了反洗钱监管的信息准确性。

   (三)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工具不足.技术分析水平不高,监管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金融的业务发展。限制了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的发挥。有效监管的决定因素在于监管人员,但对于基层央行来说,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人民银行,十多年没有进新人,人员老化,根本不具备承担反洗钱监管工作的能力.知识急需更新。这一方面表现在因专业知识缺乏,在监管中仅能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一般的计算、汇总工作,不能透过对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的分析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有预见、起指导作用的反洗钱监管意见。另一方面基层反洗钱监管手段难适应金融机构日益发展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发展,面对金融机构数据的高度集中,反洗钱的数据处理技术手段落后,尚未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及商业银行电子汇划系统对接,反洗钱部分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绩效。

   三、反洗钱有效监管的创新安排: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反洗钱监管所承受的约束,要建立有效的反洗钱监管机制,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信息分析渠道,完善科学的防范手段。笔者认为采取如下对策能提高反洗钱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一)建立有效的反洗钱组织架构.实行垂直领导.建立健全反洗钱监管运行体系。针对目前反洗钱监管机构人数与金融机构数量的不匹配,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到位现象.设想建立独立的反洗钱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反洗钱立法和司法建议,向政府提出反洗钱斗争的方针、政策建议,部署和协调处理全局性的反洗钱工作,建立反洗钱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检查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执法情况。

   在反洗钱机构下,设立反洗钱情报数据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和甄别金融信息,监督金融机构和有关人员守法经营.向执法部门报告可疑支付,向反洗钱机构提对策建议,协调反洗钱的政策实施,并对外交流。针对金融机构监管反洗钱工作实行专职人员派驻制.由情报数据中心外派专员到下级中心及金融机构相应的反洗钱机构进行指导.外派专员由情报数据中心实行垂直领导,统一调度。外派专员的职责一面是指导下级中心和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数据收集、整理、甄别.提高收集数据的有效,直接对总中心负责,使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监督金融机构严格内部控制,合法合规经营。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7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

随着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金融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金融业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等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技能的广大应用型人才。因此,金融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构建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学融通——厚基础、重实践,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定位的需求。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就是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岗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达到工学融通,并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使二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

金融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即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积极推行实践教学,并保持相互的衔接关联性,统筹安排,将各课程、各环节的实践作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综合考虑。

二、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性质的必然要求

金融学专业本身是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金融专业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因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以满足金融实际工作的需求。金融一体化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的运用,通过模拟具体的实际业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真正掌握金融专业各学科的知识。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是解决现代金融行业就业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

现代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自由化与信息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现代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金融发展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从江浙沪的就业形势来看,每年对金融专业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金融专业的学生却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究其原因就是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脱节,而实践教学则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通过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理论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金融知识和岗位需求尽可能衔接一致。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在十报告中,大篇幅讲到了教育现状,并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三、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要求将岗位需求贯穿教学的始终,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课堂、课外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模拟岗位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

利用金融与证券模拟实训室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学生仿真的凭证与相关设备。在相关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以真实的业务为基础模拟具体的业务情节,要求学生完成整个流程并对学生业务表现给予考核。

2.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践离不开技能,就金融专业学生而言,点钞、文字与数字录入是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技能课,并将技能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技能大赛的东风下,我院将技能训练常规化,取得了可喜效果。

3.案例引导

课堂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案例选取应遵循时效性、真实性原则。所选案例不仅随金融行业具体讲述领域的变化而不同,而且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适时结合时事焦点、热点。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针对具体案例思考、分析、讨论。

4.项目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围绕真实项目开展,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根据课程各个项目的特点及岗位要求,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实施项目模块化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并指定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管理项目小组并组织实施分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项目,由各项目小组在实训室将各个项目完成,如外汇交易、银行柜员综合业务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同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使学生既动脑、动手,又提高了综合技能。

(二)课外实践教学成果的巩固

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成长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类培训、考证、自主实践及学科竞赛等活动加以巩固。

1.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课外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及会计从业资格的培训,将课堂专业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培训紧密衔接。

2.技能证书与外语、计算机证书并重

学校将技能证书如文字录入五笔证书、小键盘证书、珠算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评奖、评优过程中对技能证书给予外语、计算机证书同等权重考虑,促使学生对技能证书重视。

3.各类竞赛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技能大赛、金融礼仪大赛及相关专业知识竞赛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将课上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应用,形成学生相互激励、促进,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实训

1.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专题报告。实践活动可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自主完成。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除每人写出实践报告外,以组为单位。在整理、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每组的实践报告。以每组实训报告为题,组成员可轮流推荐发言人在课堂进行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分析、交际、合作及理解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

学校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邀请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制定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满足为金融机构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与金融相关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建一批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提供良好的资源平台;为高年级同学提供银行等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在校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际演练,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与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来院做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加深对工作岗位需求的理解。

3.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如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等。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选题、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及动手操作工程中,也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是学院对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四、结语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不仅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实训,而且涵盖课外考证、竞赛,直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实习。同时一体化实践教学也需要学院、教师、教学设施的集中全力配合。相信金融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大幅提高高职同学在校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为金融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经济,2011(5).

[2]于晶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3]付丽红.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4]高静.国际金融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8

2019年,县金融局党组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中央全会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招法,完善保障措施,有力有序推进主体责任落细落实,为推进我县金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现将贯彻落实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谋划部署,切实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一)明确工作思路。局党组从调查研究入手,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2019年工作思路,成立了由局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党建调研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局领导班子和支部分别进行了“头脑风暴”,积极研讨,碰撞火花,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县金融局2019年党建工作思路和措施。

(二)明确工作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县金融局党组2019年工作要点》。

(三)明确工作责任。研究制定局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签订《县金融局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明确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处室负责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内容,压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进“一岗双责”一贯到底。

二、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拧紧思想“总开关”

(一)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支部集中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印发《县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2019年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计划安排》,提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发挥好局党组带头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整改落实体现学习成效等具体举措,推动局党组领导班子建立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效机制。    

(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局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按分工落实“一岗双责”,不断强化政治站位,在加强工作统筹、化解风险等工作任务上下功夫。

(三)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结合主题教育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9月29日召开了全局党员集中学习研讨会,通过开展集中学习、参观党史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爱国影片、理论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回顾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学有局悟、学有局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月12日,我局组安排全局党员干部认真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并赴中共高唐县历史展馆参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展;组织全体人员分别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

三、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问题

(一)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及县委工作部署,我局及时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二)组织专题研讨。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计划,县金融局召开了五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会。班子成员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和工作实际,围绕八个学习专题进行了研讨,有力增强了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推进金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把检视问题贯穿始终。我局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检视问题,班子成员围绕中央提出的“六个对照”要求,对照党章党规,对照“18个是否”,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自我检视,查摆问题,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为推进我局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效果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坚持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金融局制定《县金融局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政治方案》,我局迅速安排部署,对开展8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自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按照8个专项整治内容进行了自查,形成自查报告,进一步明确8个专项整治内容、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靠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严明党的纪律,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纪律底线

(一)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局党组安排全体人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蒙尘的心》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二)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局党组要求领导干部及时报告个人重要事项,明确全局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需要请示报告的事项。

(三)严格落实保密纪律。将保密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局党组(扩大)会议、局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及市委关于保密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和案件通报、听取局保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保密工作。截至目前,召开局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2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保密自查自评工作,制定工作方案,专题研究部署,推动任务落实。积极开展保密业务培训,截至目前,组织各科室保密员开展保密业务培训1次,有效提高了保密意识和工作能力。

五、深化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一)不断增强深化作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局领导作为“关键少数”,扎实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对分管科室、分管干部履职尽责和工作作风情况的管理监督。结合实际,提出具体举措,明确责任分工。

(二)深入推进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制定《县地方金融监管局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排查问题的整改方案》,紧紧围绕我局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四)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抓好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扫黑除恶、打击非法集资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3次。

六、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决维护群众利益

(一)积极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局党组选派年轻干部进入企业服务队,加大企业服务力度。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9

设计符合我国当前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框架,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内部审计在集团中的定位。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地位?(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体系如何设计,即: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分公司之间,如何设计具有逻辑性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3)内审部门行权制度安排。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如何安排行权制度,以使其在职能范围内实行审计?(4)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监控,即集团应该如何针对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审核其工作水平?

(一)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定位

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已成为国际上认可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主要代名词之一。蓝带委员会(BlueRibbonCommittee,BRC,1999)把审计委员会描述为“可靠的财务披露和积极的、多方参与的监督”的“各种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在我国,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都强调了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审计委员会不局限于内部控制,还通过改善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师以及内部审计师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内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在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当前的治理机构下,内部审计最优的定位是在董事会,或由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具有广泛但非常独特的责任,内审可以从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也可以从行政管理角度向高层管理人员报告。这样定位的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对董事会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意见反馈,有利于内部审计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使起始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到各权利层次之间受托经济责任链上各方面的监控得到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进审计委员会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明确了内部审计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和角色后,庞大的金融控股集团要开展审计业务还需要建立在完整的机构设置上。因此,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有特征,合理安排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是影响内审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控股集团之所以为众多金融机构所青睐,在于其具有其他组织机构不具有的特征:(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根据金融控股集团的基本特征,在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模式下,集团内审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集团母公司设置由独立董事和监事组成的集团审计委员会。第二层次:集团母公司设立审计总部,直接由集团审计委员会管理,并负责分支机构的审计监督及介入子公司的审计监督。第三层次:控股子公司设立审计部,由本公司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管理,并接受上一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向下监督其分支机构。

(三)内审部门行权制度安排

在明确了内部审计在集团中的治理角色和机构设置的前提下,接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组织如何授权内审部门开展审计业务,即内审部门行权制度安排问题。按照上述的组织结构设置,内审部门的行权制度安排如下:

1.制定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章程

制定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章程是内审部门与人员开展各项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并且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须在章程中理论化地规定内部审计的目的、职责、内容以及范围等,以使集团内部审计职能、范围以及流程等事项达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制定各业务领域的审计监察操作规程,规范业务检查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考核办法。特别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审计章程应注重对垂直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对下属单位(包括子公司、分公司等)的监督与管理,同时赋予各下属单位根据单位不同情况具体制定内审章程的权力,以加强内部审计章程的可执行性。

2.建立内部审计报告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应采取垂直向上汇报的形式,以适应于金融控股集团垂直化的内部审计体系。各层次公司的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方式如下:母公司审计部门日常审计工作形成的报告应定期向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汇报,而紧急情况报告或就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专门报告应及时向董事会反映。子公司内审部门应向本单位董事会汇报工作情况,即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定期向本公司的股东报送日常审计报告以及审计发现。同时,若有重大审计发现,应及时通过董事会向母公司进行报告。各分支机构审计部门日常审计报告报送母公司审计机构裁定,并由首席审计执行官(Cae)定期向集团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管理决策机构反映情况,集团管理决策机构根据其反映的具体问题和风险,提出整改和治理意见。

(四)对内部审计组织的监控

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后,要使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应对内部审计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不仅是内审人员和内审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是接受内部审计工作汇报的管理部门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由集团内其他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检查

这种监督方式可以是集团母公司的内部审计总部对下级单位内审部门进行的检查;集团同级子公司或分公司之间开展的审计互查等。这种“上审下,同级互审”的方式符合整个集团协调管理的需要。

2.由集团内审部门以外人员进行的外部检查

即将监督权交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人员,由其他部门对审计部门进行检查,也可由审计委员会展开检查。但是这种监督方式不足之处是检查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其他部门人员也可能缺乏足够的能力以对内审人员进行检查。

3.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进行的外部检查

管理当局可以借助外部审计师(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评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包括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和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事务所要采用内部审计专业标准而非事务所的标准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

4.内部审计协会进行的行业评估检查

由内部审计协会等专业协会的资深内审专家执行检查。这种监督方式也是外部检查,但由于相对于其他外部检查可能涉及集团更多的经营信息,管理部门不希望别人分享自己的保密性消息,因此需要取得高层管理者的理解。

二、当前内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风险

作为集多种金融业务于一体的复杂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不仅要面对各种专业性的金融业务所要面对的一般风险,如商业银行所重视的市场风险、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环境风险等,还可能由于集团内部的业务整合,各子公司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增加资金和信息的流通等,衍生出现新的、整体性的特殊风险。同时,金融控股集团还要面临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可能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唐湘晖,2009)。结合上述的内部审计制度框架以及当前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状况,内部审计制度框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相应风险:

(一)集团运营风险———集团内关联交易、资本金高估与风险传递

金融控股集团通过关联交易,有利于各种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集团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由于金融控股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以及内部交易构造复杂,关联交易的诸多操作手段使得集团内各成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同时,集团可能由于同一笔资金被作为母公司、子公司多次出资的资本金,导致集团整体账面价值大于实际偿付能力而造成资本金高估。关联交易和资本金高估使得相关风险在集团内转移,一旦集团内某一企业经营困难或产生危机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风险的传递可能在集团甚至整个金融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制度设计缺陷———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

虽然当前各审计机关出台了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准则、专业准则、操作准则等一系列审计质量控制,但是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现象很严重。审计控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审计,这可能会诱发审计风险的产生。同时,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还未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自身内审质量监督和检查的评价体系,这就无法保证审计活动各个环节准确无误及审计质量的高标准。

(三)工作方式落后———审计工作开展时间、方法与及时性

内部审计工作经常缺乏短期与长期的内部审计计划,并且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足够的资源,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更为优先的审计任务,导致开展审计工作随意、效率低下,无法保证对集团内所有高风险领域进行及时跟踪审计,一些重要审计任务可能被拖延。同时,面对金融控股集团庞大的数据,传统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虽然当前已经开展计算机审计,但是对计算机的应用进展较慢,影响了审计的效率。

(四)人员素质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

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其专业性,需要较高的胜任能力。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审计工作的经验,但是可能并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任职资格及技术职称,并且他们在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虽然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对问题产生的剖析能力不足,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中形成风险和造成危害的判断能力不够。此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有学历,却缺乏金融审计工作经历,他们还需要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实现路径

根据上文中设计的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框架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要很好地实现该制度框架,还需要作出以下的改进,即该内部审计制度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标志着内部控制两大转型:内部控制重心的转变———逐渐转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地位的转变———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金融控股集团应注重内部控制的建立,并在建设过程中完善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方法。同时,内审人员在为管理当局的服务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审核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当前却缺乏对内审人员的监督与质量控制。金融控股集团应重视对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展开审计质量复核,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明确内部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实现审计监督计算机化

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应明确审计的内容,并在审计重点上要突出对集团经营状况的动态监控,加强跟踪审计,将工作重心放在高风险、低管控的领域中,即“小问题不纠缠、大问题不放过”,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此外,由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多数文本都已实现无纸化,要提高审计效率,就要全面实现审计监督电子化。例如:审计人员进行监督时,可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来测试与分析计算机文档中的数据,并从Caat结果中得出审计结论,这样可以极大地缩减人工成本。

(三)加强内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队伍成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能力结构。由于金融控股集团的专业性,内审人员除了要具备会计、审计等知识,还应掌握与集团相关的金融行业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加强政策、法规和业务的学习,掌握现代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以此来加强内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同时,他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口头、书面表达和沟通等重要的社会能力,并接受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以达到在金融控股集团胜任的程度。

四、结束语

金融学专业开题报告篇10

内容提要:现代金融业已成为洗钱活动最重要的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已成为一国反洗钱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我国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金融业面临的反洗钱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反洗钱实践证明,现代金融业已成为洗钱活动最重要的渠道,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洗钱者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国的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已成为反洗钱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一)美国的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建设。美国是受洗钱危害最早、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也是最早对洗钱活动进行法律控制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制定反洗钱法律,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业反洗钱法律体系。1970年,美国通过著名的《银行保密法》,改革了传统的银行保密制度,建立了金融交易报告制度,揭开了反洗钱立法的序幕。1986年,美国通过《洗钱控制法》,对洗钱的概念、构成要素、行为方式、处罚措施等首次作了全面的规定。1994年,美国通过《洗钱防治法》,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1999年,美国通过《反洗钱法》,赋予美国司法机构有权对违法在美国进行洗钱的外国银行和机构行使司法权,授权美国财政部和司法部负责制定对涉嫌介入洗钱的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监控和帐户管制的具体措施。[1]9·11事件之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反洗钱立法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国内立法是《采用适当手段拦截和切断恐怖主义以助美国团结和强大2001年法案》(简称《美国爱国者法案》),该法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初步洗钱牵连”,该法案同时还要求美国所有金融服务企业必须任命反洗钱的专门负责人,建立专项反洗钱规划与措施,对所有员工进行反洗钱教育与培训,建立内部稽查制度,严格评估和考核反洗钱工作的效果。[2]

与此相适应,美国建立了多家政府机构协同、强制金融机构参与、全面防范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反洗钱体系。美国的反洗钱执法机关包括财政部、司法部、税务总署、海关总署、美联储、联邦调查局等政府部门,其中金融犯罪情报中心是负责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的主要部门,它专门负责收集反洗钱情报,并负责反洗钱执法各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美国的金融业被强制性地要求参加到反洗钱斗争中,不管金融机构是否愿意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反洗钱的法律,并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在反洗钱的机制运转中,美国的基本策略是重点打击和全面防范相结合,但是反洗钱的核心工作被放在银行,银行在金融业反洗钱中承担着主要任务。银行通过建立识别客户身份、交易报告、记录保存等制度,对银行客户进行反洗钱的控制和监测,在防止一般性洗钱活动的同时,协助政府机构查处洗钱犯罪。

(二)德国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建设。德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业反洗钱法律体系。德国金融业反洗钱所遵循的法律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国际性组织(主要是联合国、欧盟、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的反洗钱文件、建议或指南,它们对德国金融业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已经成为德国金融业反洗钱的重要原则和内容;二是德国本国制定的反洗钱法律和法规,即《德国刑法》、《德国洗钱法》和《德国银行法》及德国金融监管局制定的反洗钱指引和通函,它们对德国金融业既具有指导性和适用性,又具有强制性作用。

德国建立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通力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预防和打击洗钱工作体系。涉及反洗钱工作的德国行政机关主要有联邦金融监管局、联邦财政部和联邦内政部、联邦调查局等。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指导、监督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反洗钱法律和法规;财政部和内政部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要求金融机构报告某些被认为可疑的单个、典型的金融交易情况。当金融交易被认为是用于洗钱或用于恐怖融资,触犯《德国刑法典》有关条款时,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报告所在地检察官和联邦调查局,没有得到检察官的批准,金融机构不得完成此报告中的金融交易。联邦调查局可疑报告中心全力支持国家和地区稽查局防范和洗钱犯罪及对恐怖组织融资行动。金融机构认真制定并落实防范洗钱的内部原则、措施和控制,如建立尽责调查制度、“面对面识别”制度、日常监控和可疑报告制度等,加强反洗钱机构建设和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反洗钱培训,确保反洗钱法律和规章落到实处。[3]

(三)美国、德国金融业反洗钱法治建设的经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和德国都非常重视不断加强和完善本国的反洗钱法治建设,两国在反洗钱法治建设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有以《反洗钱法》为主体、其他相关法律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反洗钱法律体系。(2)有政府机构领导、金融机构参与、全面防范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反洗钱工作体系。(3)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业反洗钱制度,主要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交易报告制度、保存记录制度等。(4)金融业认

真落实反洗钱法律法规,加强反洗钱机构建设和从业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在反洗钱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已初步建立起反洗钱法律和制度体系。我国先后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禁毒公约》、《反腐败公约》等一系列与反洗钱相关的国际公约,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独立的“洗钱罪”,颁布了《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及《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简称“一规定两办法”)等金融机构反洗钱行政法规规章,建立了存款帐户实名制度、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金融运行中反洗钱的主要制度,初步建立起反洗钱法律和制度体系。但在反洗钱法律制度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缺乏专门的反洗钱基本法,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结构性缺陷、功能局限、法律冲突等;(2)《刑法》第191条关于洗钱罪的规定有缺陷,如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过窄、法定刑罚相对较轻等。

(二)在反洗钱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由中央银行牵头负责,以金融机构为依托、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反洗钱工作机制。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承担着国家的反洗钱工作任务,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指导和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支反洗钱资金监测”的法定职责。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反洗钱局和中国的金融情报中心(fiu)——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cam—lmac),成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领导小组和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的23个部门联合行动的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国内各商业银行全部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办事机构。

但现有的反洗钱机构和工作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缺乏强有力的反洗钱机构。现有的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比较松散,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虽承担着反洗钱的重要职能,但其地位和职责有限,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无法监管,且缺少独立的行政执法权力或准司法权力。(2)反洗钱情报监测分析中心的地位和职责存在不足。目前中心只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各级分支机构间接获取有关金融交易报告,不利于中心对洗钱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和及时准确地发现洗钱活动的线索。(3)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设置、内控制度的要求过于原则。如《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没有配套的制度进行细化要求,在实践中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形同虚设、内控制度粗糙。[5](4)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业反洗钱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金融业开展反洗钱工作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过严的反洗钱措施往往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形成竞争劣势,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反洗钱工作有成效的金融机构及其员工的奖励问题无任何规定。

(三)在反洗钱监管领域,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洗钱工作专项检查以及打击“地下钱庄”和非法买卖外汇交易等活动。加强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金融业务反洗钱监管,加大了对洗钱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成功破获了一批洗钱及相关案件。但在监管领域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反洗钱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手段滞后。(2)对违反反洗钱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存在处罚数额偏低或处罚难以落到实处等情况,不足以促使违法的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工作的高度重视。

(四)在国际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与国际反洗钱组织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反洗钱地区性组织——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eag),成为其重要成员;与俄罗斯、香港、澳门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反洗钱工作双边合作机制。2005年1月,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反洗钱组织——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邀请中国成为fatf观察员。2005年2月,中国政府派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参加在巴黎召开的fatf全会。但我国要想成为fatf的正式成员还有一段路要走。另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反洗钱双边合作刚刚开展,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加快反洗钱立法建设,构建以反洗钱法为核心。以刑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全面反洗钱法律体系。(一)制定专门的反洗钱法,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反洗钱的概念、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构成和范围,确立反洗钱机构、性质、职能,明确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个人的反洗钱义务和法律责任。(2)制定《银行保密法》、《现金交易法》、《外汇管理法》,修订《刑法》、《商业银行法》、《海关法》等,使这些法律在银行保密制度、刑事处罚及调查取证方面与反洗钱法相一致。(3)由国务院颁布有关反洗钱方面的行政法规,如制定《国家反洗钱战略》,修改《现金管理条例》和《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等。(4)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制定金融业反洗钱的政策指引,完善与反洗钱有关的金融规章制度。[6]

(二)参照国外经验,成立独立的反洗钱金融监管局。由反洗钱金融监管局负责制定整个金融业反洗钱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集中力量研究反洗钱全局性工作,提出有关反洗钱立法建议;负责建立统一的金融情报中心,全面协调、指导和监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7]赋予其查询、冻结可能被清洗财产等准司法权力和相应的执法、协调职能,由其独立完成从交易报告到交易分析、调查了解直至最后处理反洗钱全过程工作;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反洗钱的知识、技能培训。

(三)加强反洗钱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建立统一的中国金融情报中心。(1)强化中国金融情报中心在国家反洗钱工作中的地位,建立统一的中国金融情报中心,赋予其依法直接接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情报,并督促、监督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报送上述信息,对违反报送义务的金融机构可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数据中心和客户信用系统,加快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并依托支付系统建立大额和异常支付监测系统,实现对异常资金活动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3)扩大反洗钱报告义务主体的范围,除金融业之外,反洗钱报告的主体还应该包括现金密集型行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四)认真落实反洗钱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机制。(1)金融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反洗钱机构或者指定其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他职能部门协助负责反洗钱工作。(2)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的责任制。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建立起反洗钱工作责任制,并对下属分支机构执行本规定和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业预防洗钱制度。一是统一完善反洗钱工作

程序,建立完备的反洗钱工作流程;二是建立健全资信调查和监督防范制度,如健全帐户实名制、完善客户身份核实程序、加强金融交易审查及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三是完善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加强反洗钱信息交流制度。(五)加强反洗钱宣传和培训,建设反洗钱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宣传,提高各级反洗钱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提高反洗钱技术和技能的科技含量,加快反洗钱装备和技术的更新;加强反洗钱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建设一支懂经济、懂金融、懂法律的反洗钱专业人才队伍。

(六)建立反洗钱激励约束机制,调动金融业反洗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政府对反洗钱卓有成效的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及个人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或鼓励措施,同时加大对违反反洗钱法律法规的行为和人员的处罚手段和力度。

(七)加强反洗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反洗钱经验和制度。(1)注意借鉴和参考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反洗钱法律规范,制定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反洗钱法律制度。(2)加强国际司法协助与合作,主要包括洗钱犯罪证据调查方面的协助、对藏匿到国外的犯罪分子的引渡、对犯罪收益的没收等。(3)尽快加入反洗钱国际组织,协调打击国内外跨国洗钱犯罪。(4)加强反洗钱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扩大和加强国际问情报信息交流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5)加强与反洗钱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人员交流,选派优秀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到国外金融机构学习,培养大批具有反洗钱知识和技能的反洗钱工作人员。

注释:

[1]海外快讯:《美国政府通过修改法案加强银行反洗钱功能》,载《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1期。

[2]王英杰:《尽快建立符合我国金融现状的反洗钱机制》,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3]管理检查司金融监管考察团:《取经德意志:银行业如何反洗钱?》,载《中国外汇管理》2005年第3期。

[4]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04》;项俊波:《中国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载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调查与思考》,载《金融会计》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