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十篇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十篇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17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1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完整版全文第一条 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有、集体、外资、合资、个人已建或在建的电力设施。

第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包括:电网经营企业、供电企业、发电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网经营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 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应当在有关电力线路沿线组织群众护线,群众护线组织成员由相应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发给护线证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管理部门可制定办法,规定群众护线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责任等。

第四条 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对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电力企业有权制止并可以劝其改正、责其恢复原状、强行排除妨害,责令赔偿损失、请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以及采取法律、法规或政府授权的其他必要手段。

第五条 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为了保证已建架空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供电而必须设置的安全区域。在厂矿、城镇、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之和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

1千伏以下1.0米

110千伏 1.5米

35千伏 3.0米

66110千伏4.0米

154220千伏 5.0米

330千伏 6.0米

500千伏 8.5米

第六条 江河电缆保护区的宽度为:

(一)敷设于二级及以上航道时,为线路两侧各10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二)敷设于三级及以下航道时,为线路两侧各5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第七条 地下电力电缆保护区的宽度为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地面标桩两侧各0.75米所形成两平行线内区域。 发电设施附属的输油、输灰、输水管线的保护区依本条规定确定。 在保护区内禁止使用机械掘土、种植林木;禁止挖坑、取土、兴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堆放杂物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

第八条 禁止在电力电缆沟内同时埋设其他管道。未经电力企业同意,不准在地下电力电缆沟内埋设输油、输气等易燃易爆管道。管道交叉通过时,有关单位应当协商,并采取安全措施,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第九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在下列地点设置安全标志:

(一)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的人口密集地段;

(二)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的人员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车辆、机械频繁穿越架空电力线路的地段;

(四)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平台。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距电力设施周围五百米范围内(指水平距离)进行爆破作业。因工作需要必须进行爆破作业时,应当按国家颁发的有关爆破作业的法律法规,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并征得当地电力设施产权单位或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报经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批准。 在规定范围外进行的爆破作业必须确保电力设施的安全。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冲击、扰乱发电、供电企业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不得移动、损害生产场所的生产设施及标志物。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的下列范围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

(一)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5米的区域;

(二)6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10米的区域。

在杆塔、拉线基础的上述距离范围外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活动时,必须遵守下列要求:

(一)预留出通往杆塔、拉线基础供巡视和检修人员、车辆通行的道路;

(二)不得影响基础的稳定,如可能引起基础周围土壤、砂石滑坡,进行上述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负责修筑护坡加固;

(三)不得损坏电力设施接地装置或改变其埋设深度。

第十三条 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和供电安全的树木、竹子等高杆植物。

第十四条 超过4米高度的车辆或机械通过架空电力线路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并经县级以上的电力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架空电力线路一般不得跨越房屋。对架空电力线路通道内的原有房屋,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单位应当与房屋产权所有者协商搬迁,拆迁费不得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特殊情况需要跨越房屋时,设计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增加杆塔高度、缩短档距等安全措施,以保证被跨越房屋的安全。被跨越房屋不得再行增加高度。超越房屋的物体高度或房屋周边延伸出的物体长度必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第十六条 架空电力线路建设项目和公用工程、城市绿化及其他工程之间发生妨碍时,按下述原则处理:

(一)新建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工程、项目需穿过林区时,应当按国家有关电力设计的规程砍伐出通道,通道内不得再种植树木;对需砍伐的树木由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单位按国家的规定办理手续和付给树木所有者一次性补偿费用,并与其签定不再在通道内种植树木的协议。

(二)架空电力线路建设项目、计划已经当地城市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园林部门对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应当负责修剪,并保持今后树木自然生长最终高度和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三)根据城市绿化规划的要求,必须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种植树木时,园林部门需与电力管理部门协商,征得同意后,可种植低矮树种,并由园林部门负责修剪以保持树木自然生长最终高度和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四)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在最大弧垂或最大风偏后与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为:

电压等级 最大风偏距离最大垂直距离

35110千伏 3.5米4.0米

154220千伏4.0米4.5米

330千伏 5.0米5.5米

500千伏 7.0米7.0米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树木应当依法进行修剪或砍伐,所需费用由树木所有者负担。

第十七条 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或规划已建电力设施(或已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规划的电力设施)两侧的新建建筑物时,应当会同当地电力管理部门审查后批准。

第十八条 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或高杆植物。 电力企业对已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新种植或自然生长的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应当予以砍伐,并不予支付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植被恢复费等任何费用。

第十九条 电力管理部门对检举、揭发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符合事实的单位或个人,给予20xx元以下的奖励;对同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进行斗争并防止事故发生的单位或个人,给予20xx元以上的奖励;对为保护电力设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成绩突出或为维护电力设施安全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物质奖励。 对维护、保护电力设施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除按以上规定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由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各自的权限给予表彰或荣誉奖励。

第二十条 下列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损坏使用中的杆塔基础的;

(二)损坏、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塔材、导线等电力设施的;

(三)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下列违反《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本细则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理:

(一)盗窃、哄抢库存或者已废弃停止使用的电力设施器材的;

(二)盗窃、哄抢尚未安装完毕或尚未交付使用单位验收的电力设施的。

(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电力管理部门为保护电力设施安全,对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之日起施行,原能源部、公安部1992年12月2日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电力设施;保护;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力设施是电能生产、输送、供应的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电力设施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基础项目建设不断,城市框架拉大,农田变厂矿、变道路,平房成高楼,尤其是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施工、作业,以及线房、线树、线路矛盾日益突出,盗窃电力线材及电能屡禁不止。因此,供电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各类隐患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和整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电力设施安全运行,杜绝人为外力破坏事故,依法规避法律风险,避免陷入事故纠纷,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充足的能源和保障。

1、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现状

1.1高压输配电设施被盗现象严重

近年来,高压输配电线路设施被盗情况时有发生,盗窃电力设施犯罪呈现专业化趋势,被盗电力设施的等级和规模也在不断升级,从停运的不带电设施到运行的带电设施,从低压设施到高压设施,犯罪分子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使用专业工具的技能。同时,盗窃分子与收购、加工、冶炼摊点人员相勾结,实行盗窃销赃“一条龙”犯罪,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2农电设施被盗情况日益突出

农网改造完成后,由于农网财产所有权的变更,一些不法分子便把电力设施看作国家赐给的一块“大肥肉”,肆意盗窃。他们盗窃城区街线、巷线和农村变压器,造成居民住宅楼和村庄停电,有时甚至造成多个村庄同时停电。

1.3输配电线路下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高压线下常常见到承包人种植的一些不符合电网安全运行规定的超高植物,特别是当前各地普遍推广种植的快速生长林。有的树木高度已经超过了导线,严重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现状的分析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对上述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隐患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力争依法预防和解决,但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群众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认识不够,不知道危害电力设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受经济利益驱使,视电力设施为自己的“露天银行”,非法从事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活动,有法不依,使得此类案件不断发生。

2.2非法收购电力设施器材现象屡禁不止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收购电力设施器材”,但有些单位或个人受经济利益驱使,仍然非法收购电力设施器材,这使得犯罪分子偷盗的电力设施器材有“销路”,盗窃行为也因此得不到有效制止。

2.3行政执法不力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电力部门行政职能移交给有关政府部门,不再拥有行政执法权,但电力企业作为电力设施保护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电力设施保护的主要工作仍然需要电力企业不做。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增大了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难度。

2.4技术防范措施不足

目前,各供电企业采用防盗螺丝防止塔材被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导线特别是低压电线被盗仍然防不胜防,变压器的技防措施也不够先进。

3、新形势下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电力法》的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植物、堆放物品、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砍伐或者清除。”《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规定:“电力设施的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县以上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保护电力设施的职责是:……会同有关部门及沿电力线路各单位,建立群众护线组织并健全责任制;会同当地公安部门,负责所辖地区电力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因此,笔者根据电力设施特点、破坏状况及社会形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电力设施保护要以注重宣传、加大宣传,努力营造社会氛围为最基本的工作出发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电力设施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3.1.1始终坚持把每年春季作为一次专项宣传时期

每年的二、三月份,是植树季节和农村施工建房的动工时期,要把严防保护区内出现新植树木、建房等可能危及线路安全的违章行为作为重点,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电力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张贴政府行文《关于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严禁植树的通告》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大众对电力设施保护的意识。

3.1.2始终坚持结合“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及“三夏”用电安全宣传活动开展宣传

采取以流动播放《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政府出台的《关于治理电力线路通道违章树木的通告》录音宣传为主,以在县城主干道悬挂条幅,在乡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为辅的活动形式,把宣传活动拓展到线路沿线村庄、乡镇和田间地头,严防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危害电力设施。

3.1.3始终坚持结合“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

这一时期是各类工程建设的高潮,从源头杜绝和减少大型施工机械危害电力设施的现象发生。通过面对面的宣传和交谈,利用手机短信向工程车辆司机定期发送温馨提示语的方式,提高施工机械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3.2充分运用政府职能、加大查处和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违法行为的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电力设施保护却疏于领导和重视。为此,要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电力企业必须注重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汇报,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寻求政策支持和依法保护的法制环境。

(1)要坚持依靠当地政府,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采取多部门联动执法,在规划、审批、开工、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厉打击违反《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违法行为。

(2)坚持以人为本,取消以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违章施工作业单位发送《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做法。送达既能够制止违章、达到保护电力设施的目的,又能够起到提醒、关心违章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电力设施安全保障告知书》,减少违章作业人员抵触情绪和逃避行为。对拒不在《电力设施保护告知书》上签收的现象,通过公证部门或邀请两名以上政府、公安(派出所)、街道(居委会)、法庭、司法等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办理“拒签收”手续,并保存现场音像资料。

(3)对违章施工、作业、建房的行为,以书面的形式将违章施工的详细情况及时报送当地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发改委),将其尽快转入政府行政工作流程,由发改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规定进行发文处理。

3.3强化防范措施、实现对违章行为的在控、能控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违章施工、植树、建房等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违章行为,必须注重加强和提高自身队伍素质,发挥市、县、乡电力行业联动和农电工点多面广的护线优势,才能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3.3.1加强内部管理及防范措施

坚持开展供电企业设备管理单位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教育。一是要提高对电力线路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二是不断充实专业管理人员,严格检查和执行岗位责任制及有关规章制度,专人专线,按周期巡视。对发案较多的地段和重点设施,要增加巡视次数,定期分析和汇报设备的安全情况。三是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违章清障工作,确保电力设施安全。

3.3.2加强电力设施巡视检查密度

采取设备管理单位进行专业人员巡视检查、各乡镇供电所落实属地化管理的巡视检查,以及护线员(农村电工)巡视检查相结合的巡视检查方式,保证及时发现违章作业行为,确保对违章作业行为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制止违章作业的难度,杜绝违章事件的发生。

3.3.3运用移动式远程视频监控技术、提高反应处理效率

为确保输电线路“零障碍”目标的实现,要针对重要输电线路附近有施工、作业迹象的地段和线路保护区内正在施工的地点架设视频监控,为远距离实时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4、结束语

打击是阶段性的,防范是长期性的。在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宣传、防范、依法处置”的工作理念,同时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并通过统一行动与不定期清理相结合、防治相结合等多种手段,来确保电力设施不受外力破坏,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S].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S].199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Z].(2006)10号.

[4]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通知[Z].国能局电力(2009)13号.

作者简介: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省、州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护电力设施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制止在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种植植物、修建建筑物和构筑物、采石、取砂、取土等违规行为;坚决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确保全县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职责分工,统筹研究电力保障措施。

三、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及《云南省电力设施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辖区电力设施保护措施。制止在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种植植物、修建建筑物和构筑物、采石、取砂、取土等行为,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安全运行。

四、工作重点

(一)清除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危及设施安全的植物、建筑物、构建物等。

(二)整治在电力设施周围进行爆破、采石、取砂、取土等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行为。

(三)整治收购电力器材的废旧物资收购网点。

(四)整治擅自在杆塔上架设的其它线路和设施。

(五)打击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依法查处损坏、盗窃电力设施违法行为。

五、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相关单位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强化管理。要将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与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电力设施保护网络,要有人具体负责,有信息联络员。

(二)加大宣传力度

各相关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电力设施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电力设施的氛围。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4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力为指点,具体落实科学开展观,在市当局的一致指导下,市、县、乡联动,本能机能部分亲密共同,广阔群众积极参加,依照“组织到位,职责到位,办法到位,奖惩到位”的任务准则,接纳宣传发起、集中整治、重点打破、组织督查和平安曝光等任务办法,在全市局限内展开电力线路通道专项管理举动,营建维护电力设备的优越气氛,发明优秀的供用电情况,为周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供应牢靠的电力保证。

二、任务目的

具体管理我市电力线路通道内的树木及妨碍物,特殊是对电力线路平安形成要挟的超高树木、违章修建物,彻底消弭平安隐患,确保全市电网牢靠运转和工农业出产及居民生涯用电牢靠供给。

三、任务规范

根据《电力设备维护条例》第十条、《电力设备维护条例施行细则》第五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规范》等规则,连系我市实践,制订规范如下:

各级电压双方侧导线向外程度延长的间隔在清算电力设备维护区内违背规则栽种的树木时,关于植树在先、电力线路建立在后,应修剪、移栽或砍伐的树木,由电力线路产权一切人按照法定顺序处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和修剪、移栽或砍伐手续,并依照周口市国度建立征用地盘附着物赔偿规范,对树木一切者予以赔偿;关于电力线路建立在先、违背规则植树在后的,电力企业应告诉栽种人、产权人及相关治理部分,限日予以修剪、移植或砍伐,应修剪、移栽或砍伐的树木,树木一切者应自行处理,过期未能修剪、移植或砍伐的,电力企业可以依法进行修剪或砍伐。

关于往后需求施行的城市绿化工程或植树造林运动,城市园林绿化、林业、交通等部分要事前将规划设计或方案书面告诉本地电力治理部分,由电力治理部分提出版面回答定见。任何单元和小我不得在依法规定的电力设备维护区内栽种能够危及电力线路设备平安运转的植物树木。

四、组织机构

为实在增强我市电力通道专项管理任务的指导,市当局决议成立周口市电力线路通道专项管理任务指导小组:

五、任务摆设

(一)宣传发起阶段(2009年12月20日—1月31日)

召开全市电力线路通道专项管理发动大会,具体摆设专项管理任务。各县(市、区)当局分担指导签署专项管理任务目的责任书,有关部分和供电系统充沛应用媒体、活动宣传车、分发传单等有用方式,鼎力宣传电力设备维护区内违章修建、违章植树和违章聚积物的风险性,普遍宣传国度有关司法律例。

(二)专项管理详细施行阶段(2010年2月1日—3月31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备维护条例》和《电力设备维护条例施行细则》有关规则,对全市电力设备维护区内违章修建、违章植树、违章聚积物进行注销确认,发动违章单元或小我自行肃清。发动后仍不改正、不肃清的,县、乡专项管理指导小组和有关部分要进行强迫肃清,彻底消弭平安隐患。

(三)反省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4月1日—4月30日)

市当局将组织有关部分对各县(市、区)专项管理状况进行具体反省、验收,对管理不彻底的责任单元和小我进行传递批判并限日整改,对专项管理到达规范的单元和小我进行表扬,总结经历,奖优罚劣。

六、任务职责

(一)各县(市、区)当局:详细落实本辖区内电力线路通道专项管理任务。成立县(市、区)专项管理指导小组;召开专题发动会议;组织乡(镇)当局及有关单元落实专项管理任务义务;督查、督办本县(市、区)专项管理任务进度;准时上报专项管理任务信息;实时处理任务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市林业局:担任做好电力线路通道内树木修剪、采伐的协调任务。催促各县(市、区)林业部分做好树木采伐手续的处理。

(三)市安监局:担任电力线路通道内树木及妨碍物对电力线路形成平安隐患的综合监管及平安出产变乱的查询处置。

(四)市公用事业治理局:担任做好城区电力设备维护区内园林绿化树木的修剪、砍伐等任务。

(五)市建委:标准电力通道内的各类修建施工行为。

(六)市规划局:担任依法查处电力通道内无规划手续,影响电力平安运转的违法、违章等乱建项目。

(七)市交通局、公路局:担任做好乡村公路、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电力通道区域绿化树木的修剪、砍伐等协调、督导任务。

(八)市水利局:做好河流治理局限内电力线路通道树木的修剪、砍伐等协调、催促任务。

(九)市公安局:担任组织专门力气,严峻袭击障碍电力线路通道专项管理举动的违法行为,并依法从快、从严处置,包管专项管理任务的顺畅进行。

(十)供电部分:充沛发扬专项管理举动的主体效果,打好“管理隐患、防备变乱”的攻坚战。增强催促、协谐和共同,实时发现、申报和措置电力设备维护区内的违章修建、植树、聚积物等景象。组织展开好群众义务护线运动。还,对不合法出产、运营、违章修建等供用电状况进行管理,严禁向违章修建等场合供电。

七、任务要求

(一)一致思维,进步看法。电力设备维护触及面广,状况复杂;各级当局、各部分要高度注重,一致思维,进步看法,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实在增强指导,构成合力,齐抓共管;要落实责任,依照谁主管、谁担任,谁违章、谁整改的准则,实在把这项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具体开展供应电力保证。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5

「关键字供用电合同权利义务

1.前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供电企业和客户之间已迅速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关系向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转变,迫切要求用新的手段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保障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为供用电双方提供了维护各自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依据。依据该法规定供用电合同是平等主体的供电方与用电方就设立、变更、终止供用电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民事协议。由于供用电合同的标的物的特殊性,其供应者往往相对固定,其供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合同的主要条款对不同的居民客户或不同的非居民客户来说也大体相同。因此,在实际的供用电合同签订中,供电方都制定出一个合同范本,针对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填写、改动即可。

由于供用电合同的格式化,在供用电合同的订立、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终止、违约责任等方面规定得相当具体和全面。但我们同时也发现:随着《合同法》的不断深入实施。《电力法》及其相关法规的相对滞后,必须制定新的相应的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供用电合同的格式文本也将会作较大的修改,以使供给方和客户方的权利义务配置得将会更合理。我现就将上海现行的供用电合同的瑕疵综述如下:

2.居民客户供用电合同的探讨居民客户对供电部门来说其面广量大,需求雷同,供电方式简单,更由于其本身特殊性。如住宅小区的居民客户,是由房产开发商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供电部门无法在供电前与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于居民客户,一般使用背书合同。对于背书合同,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现行的背书形式有电费帐单“发票联”背面的“客户须知”(当电费帐单送交客户后,如客户没有异议,视为该合同成立)和散户居民用电申请书背面的“居民用电申请须知”两种方式。

2.1居民用电客户的权利义务为研究现行居民背书内容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首先,我先将居民客户的权利义务罗列如下:居民客户权利:

(1)居民客户有依法使用电力的权利。

(2)居民客户有权要求供电企业的供电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供电的连续性,计划停电应事先通知。

(3)客户有权拒绝交纳供电企业收取的电费外的其他不合法费用。

(4)因电力运行事故给居民客户造成损害的(除客户自身过错或不可抗力所致外),客户有权向供电企业请求损害赔偿。

(5)居民客户对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怀疑时,可向供电企业提出校验的权利。

居民客户义务:(6)居民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查电人员和抄表收费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提供方便。

(7)居民客户负有按规定合法用电,不得危害供电、用电安全,不得扰乱正常供电、用电次序,不得窃电的义务。

(8)居民客户有按时交纳电费的义务。电费依据是上海地区电价和供电部门安装的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居民客户逾期交费的,需缴付违约金。

2.2分析现行的居民背书合同的内容

(1)现行电费帐单“发票联”背面的“客户须知”内容的欠缺。①“发票联请保存壹年,以备核查”对该条文,我个人持保留看法。我翻阅了电力法体系所有的条文,没有找到其出处,这就比较令人担忧其法律依据的可靠性。我也观察了电信公司帐单的背书,电信公司要求客户将帐单保存二年。这就让人感到有一种垄断行业定条款的随意性。对于这点问题,我建议:在上海地区供电营业细则中加入该条文,以确保该条文的严肃性和严密性。

②从“发票联”背书的内容来看,其内容对居民客户的义务多于权利,那么该项须知的权利义务对等性就值得疑问。在实际工作中也给现场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如居民客户对供电企业提供的表计准确性怀疑,由于背书的欠缺遗漏,居民客户不知有校验的权利,给营业、用电监察的解释和电费的回收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建议:将“居民客户对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怀疑时,可向供电企业提出校验的权利”告之客户很有必要。③对因电力运行事故给居民客户造成损害的(除客户自身过错或不可抗力所致外),客户有权向供电企业请求损害赔偿这项权利也很有告之的必要。并且应同时告之:对于该类事故,上海电力公司按《居民用户家用电器损坏处理办法》进行处理。以确保整个“客户须知”权利义务的平衡。

(2)散户居民用电申请书背面的“居民用电申请须知”内容的不统一。上海现行的散户居民用电申请书背书内容的不统一,甚至有的供电分公司的散户居民申请书没有背书内容。现将我个人草拟的“居民用电须知”如下:为明确供电企业和居民客户在电力供应与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和《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制定如下条款请遵守:①居民用电应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交纳有关费用,由供电企业装表计量向居民客户收取电费。②在供电系统正常情况下,供电企业向居民客户连续供电并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发生事故时,快速到达现场组织抢修。③居民客户应按时交纳电费,逾期不缴按日收取电费欠缴金额的千分之一;跨年度按日收取电费欠缴金额的千分之三。逾期并经催缴后仍未缴清电费和违约金的客户,供电公司将按拖欠电费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由欠费户负责。④供电企业安装在客户处的电能计量装置属供电企业资产,由供电企业负责维护、周期更换及管理。客户不得私自装拆电表、私自启封印、擅自变更计量装置等行为均属违章用电,违者按违章用电处理。⑤客户对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怀疑时,可向供电企业提出校验申请并交校验费。供电企业委托上海市电能表强制检定站校验后将结果通知客户。如计量误差在国家规定允许范围内,校验费不退;如误差超过允许范围,除退校验费外,并按规定退还多收的或补收少收的电费。⑥客户变更用电性质、变更户名、增加容量、暂停用电、移表、销户等事宜,请事先到供电企业用电营业部门办理手续。⑦电力是商品,盗窃电能是违法行为,供电企业对窃电客户按《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处理,除停止供电外,并追究窃电户经济责任。⑧因电力运行事故引起居民客户家用电器损害的(除客户自身过错或不可抗力所致外),按《居民用户家用电器损坏处理办法》处理。

3.分析现行的高、低压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指采用格式条款而订立的合同。由于供用电标的物电能的特殊性,供用电合同完全适用格式合同的要素。上海电力公司目前使用的是三种格式合同:低压供用电合同(100Kw以下、100K以上)和高压供用电合同。

3.1高、低压供用电格式合同主要包括的条款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供用电合同的内容包括供电的方式、质量、时间,用电容量、地址、性质,计量方式,电价、电费的结算方式,供用电设施的维护责任等条款”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供用电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1)供电方式、供电质量和供电时间;

(2)用电容量和用电地址、用电性质;

(3)计量方式和电价、电费结算方式;

(4)供用电设施维护责任的划分;

(5)合同的有限期限;

(6)违约责任;

(7)双方共同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条款。

从实践中看,供用电合同主要包括以下条款:

(1)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姓名和地址等信息。合同必须如实记载供电方和用电方的名称、姓名、地址等确切信息。这样便于供电方对合同的履行,同时也方便以后合同纠纷的处理。

(2)电力。这是供用电合同的标的物,是指供电方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向用电方保证持续而稳定地供给电能、用电方所消耗的电。

(3)供电质量。供电质量主要包括频率的质量、电压的质量和供电可靠率三方面。这就是指供电电压和频率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或合同的约定,即供电的电压与频率是否与约定或规定相符,电力供应的时间是否有可靠保证。

(4)电费及其付款方式。是指用电方按用电数量和供电企业的电费收取标准向供电方支付的用电费用及其支付电费的方式。在电费这一条款中,应明确计费容量、电价、电度计量方式、电费结算方式、电费支付方式等项内容。

(5)供电设施维护管理。为了保证供用电合同的顺利运行,供电方和用电方应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供用电设施的维护管理的责任问题和产权问题。这就将作为确定供用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供用电设施产权归属谁,就由谁承担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6)违约责任。供用电双方应明确规定违约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以便约束当事人双方的行为,保证供用电合同的顺利履行。

(7)其他条款。供用电合同双方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制定有关条款。

3.2分析现行的高、低压供用电格式合同

(1)现行的供用电格式合同分类过于简单。从全国来看,供用电合同一般分为六种类型:高压供电合同、低压供电合同、临时供电合同、趸购电合同、特殊供用电合同、居民供用电合同。上海现行的供用电合同只有三种形式,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①临时供电合同应考虑另行起草格式合同。现行的临时用电合同只是简单的根据电压等级来签订分类,这与临时用电本身的特殊性不相吻合。临时用电由于其短时间、属于非永久性用电的特点,其合同条款应具备一定的特性,而只根据电压等级分,就将问题简单化了,不利于事故纠纷的处理。

(2)现行的供用电格式合同内容瑕疵。①合同条文中对于法规的引用,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在合同的前言中对《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是以粗体字出现,而在后面的“供电质量”“违约责任”中又提到了《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的有关法规。从法理上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的法律效力位于《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之上,但《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在具体条文中都包含了《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的条文并结合了上海地区的自身供用电特点。《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过多的法规引用,在实际工作中,对客户的解释、介绍带来了一定的烦琐。因此,我建议在合同中对法规的引用,直接注明《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的具体条文出处。②在合同中“电价及电费结算方式”中的“用方应按国家规定,向供电方存出电费保证金和电表保证金。用电终止时,供方按规定退还保证金”的条款明显滞后。根据上海电力公司市场营销部1999年12月通知,暂停收取电费保证金和电表保证金;随后在2001年4月营销部又通知要求开展,居民电表保证金的退还工作。当然对于供用电合同的担保问题,应可以通过供用电合同表现出来。供用电合同的担保,是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供电方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 能源立法体系 能源法律制度 《能源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4-0049-57

德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德国除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外,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大部分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德国努力进行结构调整、降低能耗,鼓励开发和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进口渠道,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注重用法律手段确认、规范、指引能源政策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保障了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国能源政策演变和立法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借鉴。

一、德国能源立法体系

德国一直注重通过法律手段对能源产业、能源供需制度进行调节和监管。1935年德国就制定了《能源经济法》,标志着德国有了独立、系统的能源法律规则,具有历史性意义。之后,德国分别在石油储备、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核能等领域制定专门法。目前,德国已形成了以2005年新修订的《能源经济法》为核心的,由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核能、生态税收等专门立法为主体内容的能源立法体系。

(一)能源基本法

德国联邦法律《能源经济法》(energiewirtschaftsgesetz)是最主要的能源立法,是德国能源法体系中的基本法,主要对电力和天然气市场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该法首次制定于1935年,在当时的纳粹德国,电力、天然气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大型联网公司同时负责发电、管理和运营供电电网。该法的目的在于确保“尽可能安全和廉价地”组织能源供应,并授权有关部门负责能源的监管、市场准入、退出和投资控制。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划定区域界线,由国家监督价格并控制竞争,建立和保证可靠的、城乡价格统一的电力供应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在这一能源经济法的框架内,德国逐渐形成和巩固了强大的能源单一垄断体制。1957年制定的《反对限制竞争法》虽然取消了电力经济中的区域保护协议,但是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放松管制潮流的兴起,德国能源工业的高度垄断状况越来越不适应能源市场发展的要求。1996年,欧盟第一次了关于电子(包括电力)和天然气在欧盟内部市场自由化的指令(96/92/eG号指令),强调欧盟内部能源供应市场的公平竞争,废除垄断,根据类型分类定价,建立高度透明和没有歧视的统一能源市场。德国能源从业者也强烈要求政府开放能源市场。在国内外因素的压力下,德国联邦政府内阁对能源经济法进行了修改。1997年11月,联邦议会通过了新的能源经济法。1998年3月28日,新《能源经济法》公布并于次日生效。

1998年《能源经济法》基本取代了1935年的老法。新《能源经济法》共有19条,明确将“保障提供最安全的、价格最优惠的和与环境相和谐的能源”作为立法目的,而且这三者之间具有同等重要性,在相互冲突时没有任何一方享有优先。新法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即保障每个用户不受歧视地使用能源网络。新法打破了传统的能源工业垄断结构,引入了竞争机制,根本性的改变包括:(1)打破原有的地域供电界限,允许任何符合条件并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经营许可的公司经营供电业务。只有在不符合必要的技术、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供电的许可才会被拒绝;(2)立即对所有的用户开放能源市场,即所有用户都可以立即取消原有的一一对应的供求关系,重新选择自己的供电商;(3)电力公司必须将发电、电力传输和配电业务分开,而电力传输在经营管理上也必须与公司的其它业务分离开来。

新法的另一个重点在于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且主要通过三个制度来保障。第一,公共能源供应的准人制度,即“申请―许可”程序。该法第3条规定,从事向他人供应能源的活动须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在申请者不具备确保长期能源供应能力,或可能导致对消费者不利的电力供应结构的情况时,管辖机关可以拒绝申请。许可必须适当考虑“安全、经济和环境上可接受的”能源供应目标。第二,保护能源消费者制度。该法第10条规定,能源供应企业应当向最终用户公布供电和供气的普遍适用条件和资费标准。供应商通常有义务满足其顾客的全部需求。然而,当能源服务对于供应商经济上不合理时,可以免除这一义务。第三,能源产业的国家监管制度。该法第18条规定,德国电力和燃气产业应服从国家监管,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相关信息,以监督能源企业的活动是否符合所有以能源供应安全为导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003年,《能源经济法》为实施欧盟在2003年的关于加快欧盟能源市场开放的指令(2003/54/eG和2003/55/eG号指令)进行了第一次修改。欧盟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4年开放供应非民用电力和天然气的能源供应市场,从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开放所有能源供应市场。《能源经济法》在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新法于2005年7月1日生效。

2005年《能源经济法》的改革内容在于将能源网络费用和接人条件由原来的自由协商和事后监管模式,改变为政府事先管制模式。这从修改后的《能源经济法》的以下主要内容可以解读:(1)网络进入的方式和对价;(2)政府激励性管制;(3)垂直一体化能源供应企业的拆分;(4)私人终端用户的基本供给保护;(5)管制机关的组织结构;(6)管制机构和反垄断执法机构之间的权限和相互关系。为实现此目标,德国在联邦范围内加强了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将原负责管理邮政与电讯市场的监管机构更名为“联邦网络局”(Bundesnetzagentur,简称Bnetza)。该监管机构负责对电力、天然气、电信、邮政和铁路网络的监管,还负责为能源企业制定最高限价。该法放宽了对企业利润幅度的限制,允许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以促进市场竞争。

自1998年3月德国新《能源经济法》实施以来,德国电力和天然气等基础能源领域从原来的垄断结构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所有的电力公司不仅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而且进一步改善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从而使电价明显下降,服务质量显著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德国能源市场还存在改革不彻底、监管缺乏力度的问题。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呼吁德国政府进一步推动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开放的改革,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

(二)能源专门立法

在能源基本法的引领下,德国建立了以能源类别及制度为立法对象的能源专门立法体系,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再生能与核能、节约能源、能源生态税等立法。

1、煤炭立法。德国的煤炭工业历史悠久,较早制定了相关法律进行规范。1919年,德

国制定了《煤炭经济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法”命名的法律。当时德国刚刚在一战中战败,经济面临崩溃。为挽救战后危机,德国立宪会议首先通过了《魏玛宪法》,在奉行“经济自由”的同时,确立了“社会化”原则,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这些法律的主旨在于扶持垄断,对私有制实行限制,并授权政府对全国经济生活进行直接干预和管制。当时的德国试图通过这些法律,凭借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把贯彻社会化政策同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契约自由结合起来。《煤炭经济法》则为其中的代表性法律,其目标在于确立煤炭产业的国家管制。

2、石油和天然气立法。在石油危机后,德国开始重视石油等矿物资源的立法。1974年10月20日,德国颁布了《在原油、矿物石油产品或天然气进口受到危害或阻碍时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联邦法案》,即《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法》。该法案授权联邦政府法令和规章来保证基本的能源供应。据此,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多项规范矿物、石油、燃气和电力行业的详细法令,包括《电力供应保障法令》(1982年4月26日)和《燃气供应保障法令》(1982年4月26日),以应对和管理能源危机。1979年,《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法》进行了修改。。

此外,1978年7月25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1987年和1998年,该法进行了两次修改。

3、可再生能源立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德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德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向电网供电法》(又称《电力输送法》),强制要求公用电力公司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这为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3月29日,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该法建立在1991年《电力输送法》的基础之上,被视为世界上最进步的可再生能源立法。2004年,该法进行了修改,共有12条,主要改进了生物质、沼气、地热和光电等能源的支付条件,更加体现效率的要求。同时,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的20%。

另外,德国在2001年颁布了《生物质能条例》。该法规在2000年《可再生能源优先法》的基础上,对促进生物质能发展进行了规范。

4、节约能源立法。德国一直重视能源节约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相关法律:(1)1976年,制定了《建筑物节能法》;(2)1977年,制定《建筑物热保护条例》,提出了详细的建筑节能指标。该条例在1982、1995和2002年进行了三次修改;(3)1978年,制定了《供暖设备条例》,并在1982、1989、1994和1998年进行了修改;(4)1981年,制定了《供暖成本条例》,并在1984年和1989年进行了修改。

2002年2月1日,德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条例》(energyConservationordinance),取代了之前的《建筑物热保护条例》和《供暖设备条例》,对新建建筑、现有建筑和供暖、热水设备的节能进行了规定,制定了新建建筑的能耗新标准,规范了锅炉等供暖设备的节能技术指标和建筑材料的保暖性能等。按照该法,建筑的允许能耗要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2004年和2006年,根据新的情况,该法进行了两次修改。

另外,热电联产是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1998年德国新《能源经济法》第二条即规定:

“环境可承受性是指使能源供应活动满足合理和节约的要求,以确保以自然资源进行有节制和可持续的开发,尽可能降低给环境造成的负担。热电联产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在此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明确鼓励热电联产的发展。2002年,德国颁布了《热电联产法》,专门就企业和政府在促进热点联产上的责任和规则进行了规定。

5、核能立法。德国很早就有专门的核能立法。西德政府在1958年就颁布了《原子能法》,该法是德国核能立法的主要法律,与后来的《放射性物质保护条例》、《核能许可程序条例》等共同构成德国的核能安全与核利用法律体系。根据《原子能法》,德国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是监管核能设施和许可核能利用的主要政府部门。

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给德国留下了阴影,绿党在1998年上台后,提出了逐步关闭核电站的国家政策。通过谈判,2000年6月,德国政府和核能企业签署了废除核能的协议。2002年,德国制定了《有序结束利用核能进行行业性生产的电能法》,规定德国在20年后要彻底关闭现有核电站。

6、生态税收立法。为了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减少温室气体,德国还注重通过税收手段来提高能源价格、促进自然保护。1999年,德国颁布了《引入生态税改革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税收改革,对矿物能源、天然气、电等征收生态税。同时,对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水力、垃圾、生物能源等再生能源发电则免征生态税,鼓励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2003年,德国颁布了《进一步发展生态税改革法案》,强调税收从依劳动力因素负担逐渐转换到依环境消费因素而定。生态税开征以来,对德国能源结构的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德国主要的能源法律制度

从能源立法内容考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德国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能源监督管理制度、能源储备制度、可再生能源开发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生态税收制度。

(一)能源监督管理体制

德国实行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协作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是主管德国能源事务的部门,但其他相关部门也在职权范围内负责一定的能源事务。如《可再生能源优先法》第12条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与技术研究由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负责:联邦粮食、农业和林业部及联邦经济和技术部给与协作。另外,建筑节能由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和联邦运输、建筑与城市事务部(BmVBS)共同负责;联邦食品、农业与消费者保护部(BmeLV)主管转基因等生物体事务;能源相关税收由联邦财政部及其相关机构负责。德国明晰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为正在转型中的我国能源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外国法参考意义。

(二)国家石油储备制度

20世纪发生的几次国际石油危机,使德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储备。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德国建立了一套经济高效的石油战略储备和应急机制,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德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主要的法律是1978年的《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

该法首先规定了国家储备义务和规模。德国储备协会(eBV)承担国家法定的石油储备义务,储备量为前3年(或上一年)日平均进口和炼油量的90倍,即保证德国90天的成品油供应需求。另外,按照1981年生效的《发电厂储备规定》,各燃油发电厂必须拥有能满足30天正常发电的燃油储备。1998年,德国取消了各石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公司和炼油厂的法定储备义务(15天)的规定。即使如此,炼油企业、石化公司根据自身需要和实力,基本上

建立了自己生产性和商业性的石油储备,这些储备不属于德国石油战略储备范畴。

根据《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石油储备的管理和运营主体是eBV。它于1978年成立于汉堡,其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下设监事会、理事会。所有炼油厂、石油贸易商、经销商以及使用石油发电的电厂,都必须参加石油储备联盟,成为eBV的成员。会员大会的任务是:制定和修改协会章程;选举监事会中的企业界代表;确定理事会人选;拟定和修改会费建议;选举审计人员等。监事会由9人组成,任期3年。其中官方代表3人,炼油厂和石油进口公司各3人。监事会的任务包括:负责石油的采购和签约;制定会费标准和预算;决定超额部分石油出售收入的使用;任命和解除理事会成员并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的职责是负责处理eBV的日常工作,包括向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BaFa)上报会员企业月度统计报表、eBV月度储备报表和年度储备报表(每年3月31日前)。理事会由2名平级的理事组成,任期5年。

eBV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贷款和会费两部分组成。银行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油、成品油和建造储备设施。eBV不需偿还银行贷款,但需支付贷款利息。在因国家法律修改而解散的情况下,其债务由政府承担。会员须在每月底前向协会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并于下月底前缴纳相应的会费。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后经联邦经济部长与财政部长批准。eBV现有会员企业115个,年会费收入约5亿欧元,主要用于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委托储备费用和eBV日常开支。

德国战略储备石油的投放必须有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下达的指令,其前提是能源供应受到直接威胁,或出现能源供应短缺,或需履行欧盟或国际能源署的供应平衡义务。eBV投放的战略储备石油根据会员缴纳的会费比例进行分配,不进行竞价销售。如投放时间超过半年,须经联邦参议院批准。

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要求,德国成立了国家能源应急组织(neSo),其负责参与实施lea制定的各项措施,履行本国的国际供应平衡义务,在维护传统石油供应渠道和供应结构基础上确保对消费者的安全供应。德国能源应急组织由联邦经济与劳动部、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德国储备协会的代表和石油经济供应专家组成,其秘书处设在德国储备协会内。德国石油经济界主要通过供应协调委员会(KGV)和危机供应理事会(KVR)参与制定和实施德国能源应急机制,并为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制定克服能源供应危机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另外,1998年制定的新《能源经济法》由专门条款对能源储备进行规定。该法第17条规定,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为了确保能源稳定供应,有权经过联邦参议院的批准颁布法令,要求达到一定生产水平(100兆瓦)的发电厂负有储备足够的石油、煤或其他化石燃料的义务,储备量应满足企业30天供电、供气义务或者其自身的电需求。

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还在初建阶段,相关制度和立法都在拟制中。德国较为完善的能源储备制度为我国建立石油储备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样板。

(三)可再生能源开发制度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于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立法。我国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定就借鉴学习了德国的很多先进经验。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适用于水力、风能、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垃圾填埋场、废水处理厂和矿井内产生的气体以及生物质能(不包括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发电。该法最大的亮点是关于购买和补偿义务,最低补偿价格和统一定价,报告制度等的规定。根据该法,公共电网运行商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所发电力并支付优惠价格。电网运营商有义务将他们的电网与上述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置连接起来,优先购买这些装置所发电力并依据法律规定向电力供应者支付价款(给予补偿)。从经济角度出发,法律要求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连接该种发电装置的义务由距发电装置最近的电网运营商承担。法律同时规定。即便电网运营商为此必须花费一定成本扩充其电网容量,也被认为是技术可行的。在此情况下,电网运营商应毫无延迟的做出此等改进。值得一提的是,法律明确指出电网运营商在购电并支付价款时,应优先购买可再生能源所发电力。也就是说,运营商不能以传统能源所发之电已满足电力需求为由拒绝购买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并且,只要是适用本法的电被提供给电网运营商,运营商就必须购买,如果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已满足电网需求,还有更多的供给,这时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运营商就有必要扩充其电网容量。该法明确规定了电网运营商购买各种可再生能源所发电应支付的最低补偿价格。定价原则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运营者在有效管理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在计算补偿价格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投资成木、运营成本、测量成本、某种特定发电装置的资金成本以及资金的市场回报。

为减少电网运营商、政府部门、特别是小型分散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运营者在管理方面所需的精力物力,法律采用了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补偿价格的措施,避免了根据个案来查验发电装置成本和控制经济效率。但这种统一价的方法不能保证在每种情况下支付的价格都能使供电者获得利润。因此,法律中规定的补偿价是最低价格,为系统地促进某种技术,可以支付更高的价格。经济技术部协同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及粮食、工业和林业部,负责跟踪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在必要时提出调整补偿价格的建议。

《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规定了严格的定期报告制度,使现实的信息能及时反馈到立法者面前。该法第12条规定:“本法生效后,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要在每隔两年的6月30日之前与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及联邦粮食、农业与林业部取得一致,向德国联邦议院报告关于符合本法第二条的电站的市场进入及价格发展情况,并在每隔两年的1月1日对本法第四条至第八条所规定的偿付标准和与新电站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递减率的调整提出建议方案,以及基于本法规定的计算期限经验,按照本法附则对风力电站收益计算期限的延长提出建议方案”。

(四)节约能源制度

德国非常重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节能目标。1976年,德国首次颁布《建筑物节能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新建筑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对于新建房屋的采暖、通风、供水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均提出了节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77年制定了《建筑物热保护条例》,对于新老建筑的节能措施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墙壁和窗户的热传递系数规定了具体的指标。此外,德国还相继颁布了《供暖设备条例》和《供暖成本条例》等相关法规。以上法律法规都进行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节能指标都有所提高。

德国2002年的《节约能源条例》在原来规定的基础上,将节能要求进一步提高30%。德国政府在对该条例的解释中指出,由于在建筑领域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所以制定该条例作为政府大气保护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该条例的主要内容有:(1)对建筑采暖和供水进行严格限制。新条例将原来的《建筑物热保护条例》

和《供暖设备条例》合并在一起,既保证了原有两个条例中条款的规定,也简化了法律文本。(2)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果能源消耗总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超过70%,则建筑物总能耗可以不受到限制。同时,如果总能耗的70%来自热电联产的电厂,总能耗也不受限制。(3)对旧建筑的改造提出明确规定。例如,必须在2005年前更换老式的、效率明显低于当前技术水平的锅炉;屋顶和未加隔热层的供水管道等必须在2005年前加装隔热层等;(4)不仅对建筑物墙壁的热传导指做出规定,还对整个建筑的热平衡提出要求;(5)规定任何新建筑必须能耗证明,包括建筑物能源利用方面的详细信息。

2006年,《节约能源条例》进行了修改。新的条例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因素而制定的,如考虑到不同地区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特点,不同建筑对室内气候环境的不同需求,经济技术条件等,强调改善建筑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实施性:(1)在建筑的建设、改造、销售、租赁市场方面,全面推行建筑能源证书制度(eneRGieaUSweiS),保证新建建筑及既开展建筑改造又达到新规范的要求,推动整个社会的建筑能耗降低。(2)对新建居住建筑,除了强调保温、隔热措施节约生活热水能耗等外,还要求通过合理的整体设计,进一步有效节能。(3)对非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的空调、人工照明能耗进行了更准确的控制要求,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新建筑,必须全面、整体地对建筑能耗进行评估,符合标准后才能建造。整套评估体系包括对可再生性能源、热电联产、热泵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论证等。(4)对建筑中所使用的不同能源种类使用进行量化细分,准确控制一次性能源需求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5)对不同类别的建筑的最高允许原始能耗做出量化限制。(6)强调定期对建筑的采暖锅炉和空调系统能耗的检查,保证建筑两种重要耗能设备系统运行在低位。(7)为实现较高可操作性,制定了新旧条例过渡时期的政策。

在管理体制上,德国节能工作的主管机构是德国能源事务公司(Deutscheenergie-agentur,简称Dena)。该机构在2000年秋成立,2001年正式开始营业。公司股东包括:德国联邦政府(控股50%,主要涉及联邦经济与技术部),Kfw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控股26%),安联欧盟股份有限公司(控股8%),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控股8%)和德国中央银行股份公司(控股8%)。公司的工作领域为能源生产和能源利用两个方面,工作对象包括:电网、交通、商业、工业、新型燃料的开发和普通消费者等。能源节约是该机构的主管工作之一。

德国的节能制度至少有两方面值得我国思考和学习。首先,德国非常重视建筑物的节能,节能措施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我国1997年《节约能源法》对建筑物节能没有专门进行要求,2007年修订时增加了专门的章节。但是,其规范内容不够具体和可操作性,需要制定进一步的配套法规进行补充。其次,德国节能的管理体制很独特。它是以国家控股的经营性实体作为主管部门,重要的国有银行也参与其中。这样的体制,将节能的行政管理目标和节能利用、节能技术开发在利益联结和决策这个源头就紧密挂钩,有效推进了节能事业的进步和节能效益的发挥。

(五)生态税收制度

德国还注重通过税收手段来提高能源价格、促进自然保护。1999年,德国颁布了《引入生态税改革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税收改革,对矿物能源(主要是石油能源制品)、天然气和电加征生态税。《引入生态税改革法》正式生效后的1999年-2003年间,德国政府先后5次对汽油、柴油每年加征3.00欧分/每升的生态税,累计加征15.00欧分/每升。从1999年4月起,对采暖用油加征2.00欧分/每升生态税。为鼓励使用低硫燃料,从2001年11月起,对每升含硫量超过50毫克的汽油、柴油再加征1.53欧分/每升的生态税。从2003年1月起,又将含硫量标准调整为每升10毫克,超过该标准的汽油、柴油每升加征的生态税累计达16.88欧分。在天然气方面,分别在1999年和2003年两次对燃用液化气加征1.25欧分/每升的生态税,累计加征3.50欧分/每升。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引入生态水改革法》规定了生态税的减免情况。如,对农林、采矿、建筑、供水、电力等行业的企业用电和取暖材料,生态税税率优惠40%;对地方公共交通,使用天然气和生态燃料的交通工具,生态税税率优惠45%;对农业生产使用的燃油则免征生态税。同时,为了鼓励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水力、垃圾、生物能源等再生能源发电免征生态税。

我国在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领域还没有开征环境税和生态税,但是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制定新政策的优先领域。德国对矿物能源征收生态税,和对含硫燃料征收生态税的措施值得我国借鉴。

三、德国能源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能源形势,学习德国的能源立法和法律制度,对构建和完善我国能源法体系至少有如下3点有意义的启示。

(一)完善的能源立法体系

纵观德国能源立法,是以《能源经济法》为基本法,由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核能、生态税收等专门法为中心内容,组成了较为完整的能源法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德国《能源经济法》明确将“保障提供最安全的、价格最优惠的和与环境相和谐的能源”作为立法目的,在能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宏观上指导了具体的能源立法。2005年修订的《能源经济法》又加强了对电力、天然气市场的监管。同时,各专门领域也有具体细致的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实施效果。

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煤炭法》(1996年)、《电力法》(1996年)、《节约能源法》(1997年制定,2007年修改)、《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等能源专门法,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法律规范。我国应借鉴德国能源法律体系,系统完善我国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即在制定具有能源基本法性质的《能源法》时应注重能源市场的适度竞争和有效监管。同时,要及时完成我国能源专门法的立法和修改工作,如尽快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等特别法,尽快修改《煤炭法》、《电力法》等,以完善我国能源专门法的体系和内容。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能源基本法和能源专门法的贯彻实施工作,详细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确实保障能源法和能源专门法的贯彻实施。

(二)灵活、适时地修改能源法,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

德国的能源立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如新《能源经济法》1998年颁布以来,已经进行了两次修改,每次修改的幅度也较大。1976年《建筑物节能法》颁布以来,相关立法也经过多次修改,平均三四年就要修改一次,每次修改都将节能指标进行提高。同时,德国的能源立法注重可操作性,在法律中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以此保证法律目标的具体化。如《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中,就详细的对水力和填埋场、矿山、垃圾处理场气体发电(第四条)、生物质能发电(第五条)、地热发电(第六条)、风能发电(第七条)和太阳辐射能发电(第八条)的补偿价格进行了规定。反观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比较偏重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我国能源立法应借鉴德国的相关经验,强化能源立法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配电线路;运行管理;缺陷管理;运行分析;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架空配电线路分布广,长期暴露在大自然中运行,不仅经受正常机械载荷和电力负荷的作用,且受到各方面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会促使配电线路各元件老化、疲劳、氧化、腐蚀等损坏,如不及时发现、消除,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成为各种故障。大自然中的大气污秽、雷击、强风、洪水冲刷、滑坡沉陷、鸟害、外力等对配电线路的破坏,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也会造成架空配电线路故障。

架空配电线路运行技术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和减少线路故障,为此就必须根据架空配电线路所处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及气候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运用仪器设备测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防止故障的发生或将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保证配电线路的安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

1.计划管理

1.1计划管理即工作要有计划。计划是我们在一定期限内办好某些事、完成工作任务而事前制订的具体任务内容、工作步骤和措施。计划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准备、有步骤、有期限,积极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

1.2配电线路运行工作很多,必须按照年、季、月作具体安排,因此就有年、季、月的计划,在计划指导下开展工作。

年度计划主要有大修、技改、城网改造工程,设备预防性检查试验与维修,反事故措施、安全组织措施、技术培训、反事故抢修演习、班组建设评比等工作,目前根据电网公司同业对标对供电企业配电专业的要求,年度可靠性指标和优质服务也应列入到年度计划管理中。

季度计划主要是依据经批准落实的年计划,根据季节性特点及设备运行状态编制在本季度中应完成的任务计划,在时间上只有年计划的1/4,任务是年计划的一部分。

月度计划就是更具体的执行计划。牵涉到开工日期、竣工日期,牵涉到申请停电期限,任务的人员组织、交通工具配置及工作技术、组织、安全三项措施制定,线路计划停电检修、定巡定检等具体工作。

制定计划应根据工作实际和要求,最好从基层班组、工区、分公司层级上报,让全体工作人员明白。计划一经形成批准后要严格实施,不要随意变动。当然计划制订在人、财、物方面和时间上要留有余地,且符合eRp管理的要求,因为配电线路运行工作受天气、电网运行方式影响很大。

2.缺陷管理

加强设备缺陷管理,制定设备缺陷管理细则,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掌握运行设备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以便按轻重缓急消除缺陷,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2.1配电线路缺陷

配电线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大缺陷和紧急缺陷三大类。

2.1.1一般缺陷,是指在近期内不会危及设备安全运行,对线路影响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检修计划或日常维护工作中消除。如个别螺丝松动、导线弧垂不平衡度超过标准要求、杆基处有小水坑,绝缘子偏斜超过规定值、铁附件锈蚀等等。

2.1.2重大缺陷,是指缺陷比较严重,但设备在短期内仍可继续安全运行,应在短期内消除且在消除前要加强监视。如:杆塔倾斜≧10/1000;杆基埋深小于标准的50%;导线烧伤断股不超过总导电截面积的7%;变压器渗油严重,套管破损2/3以上;接头发热已限制符合;横担、顶套、金具有较大变形等等。

2.1.3紧急缺陷,是指缺陷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危及人身安全,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临时处理的缺陷。如:杆塔严重倾斜,扎线拔断,随时有倒杆可能;导线烧伤断股严重,随时有可能断线;绝缘子击穿接地或表面闪络放电;变压器声响温度异常或油箱开裂漏油;跌落式熔断器、刀闸、避雷器桩头烧坏、瓷裙炸裂等等。

2.2缺陷标准的制定

配电线路运行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备的质量等情况,将配电线路几个大的部分:杆塔、导线、绝缘子、变压器和变台、柱上开关、柱上电容器、跌落式熔断器和刀闸、避雷器、金具及拉线、防雷接地装置等,制定出每一部分的一般缺陷、重大缺陷、紧急缺陷的标准,标准应尽可能详细,能定量的应有数字标准,不能定量的在定性上要描述清楚,便于运行、检修人员现场判断。

缺陷管理主要包括缺陷标准制定及缺陷信息传递、反馈、消除、验收等组织原则,缺陷管理流程图如图1。

图1缺陷管理流程图

3.运行分析

为不断提高配电线路设备管理要求,从而不断提高线路安全、经济运行水平。配电线路工区正常情况下每月至少应进行一次运行分析会,对线路运行状况、存在的缺陷及事故和发生的异常进行分析。碰上不同寻常的、人为的、自然的异常情况更应及时举行分析会到达防微杜渐,举一反三。

运行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3.1运行岗位分析:主要分析运行人员巡视维护工作质量,研究分析提高线路巡线维护质量在技术上、管理上的措施和巡线维护计划完成情况等。

3.2设备缺陷分析:分析设备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设备劣化规律,提出和制订维修策略;分析设备缺陷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找出具体特点或规律性,提出处理对策,制定预防办法。

3.3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分析事故及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依据,对待事故要做到“三不放过”。

3.4季节性分析:分析总结气候变化对配电线路运行影响的规律,提出预防措施和工作重点。

3.5专题分析:对污闪、雷害、鸟害、外力破坏、风害和绝缘子劣化、混凝土电杆裂缝、金具等金属附件锈蚀等进行专题分析,找出原因,提出防措施。

4.技术资料管理

配电线路的安全、经济运行,必须以规程、规范、条例、设计文本等为依据。为做好运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反事故措施等,必须积累详细的记录资料和数据。因此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是进行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亦是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基础。根据《某省电力公司配电专业管理规范考核细则》规定,配电线路应有如下规程、条列、图表和记录。

4.1规程、条列

4.1.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4.1.2《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某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4.1.3《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网公司配电网安全性评价》。

4.1.4《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某省电力公司配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4.1.5《10kV配网典型图集》、《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8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1.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

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1.2机构设置不合理

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1.3机关运作不规范

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1.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1.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

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1.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2.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2.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2.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提高林业社转

2.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3.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4.1森林法的修改

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4.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

电力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篇10

幼儿园安全管理考核细则一1、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消防知识讲座,增强师生的消防意识及防范能力。

2、每半年对学校所有的消防器材检查一次,确保各类消防器材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3、每个灭火器落实到责任人,做到专人保管,急时即用。

4、学校电工经常检查电路、电器,对于易诱发火灾的电路、电器要即时维修,把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5、各用电户一定按规定用电,不许任何人私自搭火接电,不许任何用户超负荷用电。

6、正确使用液化气,严禁在厕所倒液化气残液,严禁使用带有病灶的液化气器具。

幼儿园安全管理考核细则二1、建立健全幼儿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幼儿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实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并把安全工作要求列入各岗位职责中。

2、幼儿园要注意房屋、场地、玩具、用具及运动器械的使用安全,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触电、砸伤、摔伤、烫伤,预防异物入耳、鼻及气管以及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3、保健员必须妥善保管幼儿的药品,病儿服药时,必须仔细核对药名、药量、幼儿姓名按时给幼儿服药,不准吃错药。保健室药品标签清楚,不得存放、使用过期的药品,消毒药品专人管理。

4、认真贯彻卫生防预部门下达的有关食品卫生的规定,严把食品的进园关和食品入口关,严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5、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各班根据实际通过游戏、儿歌、故事、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防拐骗、绑架等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开辟专栏定期向幼儿及家长宣传安全知识,在幼儿园有危险的地方张贴醒目的安全警戒标志,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6、工作人员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业务学习。每学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工作,加强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培训及演练(如:消防演练等)。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幼儿坚持正面教育,严禁态度粗暴,动作生硬,体罚或变相体罚,杜绝因上述原因造成的事故。

7、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应以幼儿的安全为第一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事先准备、对场地进行全面考察,考虑周详。严禁带幼儿到有危险的地方开展活动。

8、幼儿来离园严格实行安全接送,并由门卫加强管理,防止幼儿出大门走失,禁止外来人员来园玩耍。外来人员来访的一律要求实行登记。坚持规范使用代接条,凡幼儿呼不出称谓者及未成年人不得带幼儿离园。

9、严格现金管理制度,支票财务章按规定分开保管,现金保存不超过20xx元。教职员工也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幼儿园安全管理考核细则三1、安全管理员负责全园的日常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安全管理员每周全面安全检查一次,重点抽查一次,检查安全记录并及时向分管园长汇报工作。

2、每学期签订一次安全责任状,由园长及安全管理员负责。

3、班主任对班级负责,年级组长对所在年级组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对各部门负责,园长对全园负责。具体管理网络见上图。

4、形成安全每天检查制度,园长、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每天全面检查安全一次并记录,放学前最后离开者安全巡查一遍并记录,门卫晚上睡觉前全园巡查一遍并记录。

5、食堂人员从买到做严把质量关,防止食物中毒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6、拟定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专人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及处理事故的应急能力。

7、设立人防(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技防(每晚打开报警系统)、设施防(消防器材责任到人)。

8、严格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督促,增强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9、每月根据责任大小设安全奖及安全责任奖,一月发放一次。事故造成5000元经济损失免全园教职工当月安全奖。造成一万元损失免除全年安全奖。

10、严格实施安全管理,按照管理责任网络,层层负责。发现安全管理不严格(如不专心带班,闲聊、空岗、管理姑息等)发现一次扣除10元,并张榜公布。

11、事故班级安全奖,本学期不能发放,等事故处理完后进行发放。

12、明确事故的责任人,进行赔偿医药费。赔偿金根据责任大小确定,并接受法律裁决。

13、学期传染病出现5例以上的免班级安全奖,安全责任奖。10例以上加免月安全奖。

管理人员:

a)由于安全隐患造成伤害,安全管理员奖金全免。

b)出现责任状中1、3、4条中任一例,安全管理员扣除奖金的三分之一,两例全免,三例加免当月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