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综合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28

企业综合报告篇1

关键词:综合性报告 叙述性披露 非财务信息

1.综合性报告简介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情况的说明文件。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贸易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会计报表作为会计核算的一种工具,其局限性日益突出。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会计报表数据只反映历史数据,对企业短期财务表现的过于强调。故而无法体现企业决策的长期影响,无法反映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企业相关信息的需求。

这些缺陷使得企业财务报表的作用日益弱化,加上安然公司、雷曼兄弟等公司的会计丑闻及两房危机等,投资者对会计报表投资作用的批评也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式下迫切需要一套简明、全面以及具有可比性的报告框架,实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整合。它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方式以及经营模式予以构建。出于这个目的,2010年7月会计可持续发展项目(a4S),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共同创立了国际会计报告委员会(iiRC),旨在制定出一套单一的、强制性的、全面综合的以及获得全球认同的报告框架。

这就是综合性报告的由来。也许很多人对它还很陌生,但在将来大家会更多的听到这个名词,它也许会最终代替目前使用的企业年报真正成为投资者可以信赖的参考。国际会计报告委员会(iiRC)认为综合性报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报告方法,它演示了一个组织在其所运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下的战略、治理和财务业绩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这些要素之间联系,综合报告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可持续性的决策,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到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实际表现。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弥补会计信息的不足。但新的问题是这些报告的相关性和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了这一系列报告并不能为投资带来明显的价值。其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于缺乏一个衡量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及综合治理表现的全球性标准,而综合性报告的出现恰恰可以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目前综合性报告仍然处于雏形阶段,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业界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应该在现有的,基于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报告上附加一个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部分,即加强叙述性信息的披露。也有人认为,应该对会计和报告形式做根本性的改变。其中iiRC提出的主要倡议之一就是采用新的会计和报告方法,以反映企业活动更广泛的长期影响。通过提供可靠的、具有可比性的报表来指引帮助企业将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以及报告联系起来,iiRC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和投资人带来财务价值。

但无论是支持那种提议,大多数人都同意需要一个简明,全面的综合性报告框架。该框架应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将重大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整合在一起。接下来本文会从企业界和学术界两个方面来综合的分析一下综合报告框架的目标、相对于现行报告模式的优势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2.传统报表的局限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通常需要以下一些信息来辅助其投资决策:

①企业相关的战略,商业模式以及运作方式。

②通过阅读报表信息获得的企业运营表现

③阻碍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风险因素以及企业未来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分析。

虽然目前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年报,社会环境责任报告,或叙述性披露等文件中获得,但繁琐、无关或者重复的信息导致了信息透明度和一致性的下降。报表准备者和投资者信息收集费用也会大幅增加,从而违背了报告企业和投资者增加价值的初衷。不仅如此,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还普遍认为传统的报表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

首先,投资者认为财务表现经常隐藏在浩繁的财务报表中。为了使财务表现更为直观明了,某些企业不得不采用一些“变通的办法”。比如增加了“潜在利润”,“摘要财务报告”等内容,这无形中再次增加了年报的繁杂程度。其次,延迟的审计报告导致资本市场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增加了投资者决策的风险度。另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大多是为了迎合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而真正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相关信息却极度缺乏。虽然叙述性报告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因为缺乏一个标准的框架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的报告缺乏可比性削弱了其实用价值。

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一个企业的实际表现,建模和决策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推断和假设。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演变为一种“短期行为”。而综合性报告的出现则很好的弥补了传统财报的这些缺陷。

企业综合报告篇2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我公司非常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将综治工作摆上了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总支书记X任组长,纪检组长X任副组长,下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各有关单位各负其责的总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替一级负责,级级保稳定,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在年初与所属各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状,切实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领导责任制"、"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为确保公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序进行,公司制定了2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全面贯彻落实综治目标,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依靠群众"的方针,不断加强对综治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使我公司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得到发展,确保了一方平安。

二、加大了矛盾纠纷调解查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为认真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我们将安全稳定工作做到了逢会必讲,逢到必查,时刻警钟长鸣。

针对公司车主与车主、线路与线路之间为经济利益的矛盾,经常发生纠纷,我公司坚持发现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制止,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有效地处置、调解了多起矛盾纠纷,对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公司还坚持对重大矛盾和纠纷实行督办制度。对重大和有社会反响强烈的矛盾纠纷及时成立了工作专班,指定专班负责协调督办,直至问题的解决,使车主和广大当事人心服口服。为确保奥运期间安全维稳工作,我公司从大局出发,从自身建设着手,搞好矛盾纠纷排查,首先保证本单位的安定团结,积极参与全县的安全维稳工作,一是对本单位的流动人口进行了清查,确保无人参与反动组织,无人参与XX组织;二是对本单位的防控死角进行排查,查看有无危险品的存放;三是对中心站、城南站的门检、三品检查力度加强,并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行包检测仪,确保无违禁品进站上车;四是加强门卫管理工作,防止闲杂人员等进站闹事;五是做好群众接待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以保证不发生重大上访事件;六是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其他维稳工作,全员行动,强化责任,措施得力,为全县维稳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广泛开展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为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我公司积极开展平安建设的宣传活动,制定平安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在公司办公场所、车站候车大厅、开辟宣传专栏,出墙报、工作简讯9期,发放学习材料1000多份,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和司乘人员举办学习班5次,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让平安建设深入到每一个职工的人心,让政府的政策通过这些载体、途径传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职工和司乘人员的法律意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为建设平安**、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狠抓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企业综合报告篇3

关键词:国际综合报告;iR;发展历程;挑战;影响

一、综合报告(iR)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现行财务报告价值的担忧,同时由于全球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企业急需将社会责任与现行财务报告结合起来,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的国际财务报告。综合报告,作为一种以更加清晰、简洁和注重使用者需求的形式来从各个方面提供有关企业业绩和运营状况信息的报告,显然是解决上述难题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财务报告趋向。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单纯的财务数字信息已经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了,人们认为,应当将定性的信息与之结合起来。Roseorlik在“integratedreporting–friendorfoe”一文中就提到过,“如果没有定性信息的支撑,数据就什么都不是”,并且还举例说明:一个拥有高额利润的电力公司,如果它的定性信息显示出该企业忽略了污染和有关的安全法律,那么该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现行的经济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将焦点转向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对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现了独立的环境报告,而这也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意识到了将企业的战略、治理、业绩和前景这些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综合报告,能够更好的披露企业的信息,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综合报告的发展历程和实践

2010年8月,在威尔士亲王可持续会计项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integratedReportCommittee,iiRC),该委员会是一个由监管机构,投资者,企业,标准制定者,会计界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联盟;2011年9月,iiRC了题为“迈向综合报告:在21世纪传播价值”的讨论稿,对综合报告的指导性原则和报告要素进行了一定阐述:2012年6月,iiRC了对2011年意见讨论稿的回复摘要,并决定于2013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报告框架①。

在全球,南非是第一个也是推行综合报告最为全面和彻底的国家。而根据毕马威公司(KpmG)每三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调查”显示:2008年约有8%的G250企业(全球最大的250家企业)和9%的n100企业(所调查的国家中最大的100家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报告与年报结合在一起;2011年,有27%的G250企业和20%的n100企业在其年报中包含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责任报告②,这些企业包括汇丰和微软等世界大企业。然而这些报告并没有真正的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都只是非常初级的形式。

三、综合报告的概念

由于综合报告是一个全新的报告,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iiRC的定义,综合报告是一个在沟通的结果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价值的过程,最明显的即是周期性的“综合报告”。一份综合报告,是一个简洁的有关组织是如何在战略,治理,表现和前景下创造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的交流。一份综合报告的准备应当根据国际“综合报告”的框架来制定③。而综合报告框架体系致力于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因素;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渠道以及企业为创造价值应如何使商业模式与外部因素及资源产生互动等等④。

四、综合报告所面临的挑战

综合报告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它的编制和内容的缺点都亟待解决。综合几家之言,可以总结出综合报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1、非财务信息的筛选和计量难度大

由于综合报告的使用范围更为广阔,要一一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而每位使用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这就增加了编制的难度——难以筛选出适合的非财务信息。同时,由于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易于量化的指标,因此对这些无形的非财务信息的计量是很困难的。

2、编制成本高

由于综合报告要求加入非财务信息,这就需要非财务人员的工作来共同努力配合完成报告的编制,同时,由于对非财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难度远大于财务信息,编制的成本将大幅提升。

3、信息披露监管较难

由于综合报告涉及多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而目前对于非财务信息的监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且非财务信息主观性较大,真实性难以保证,这都增加了综合报告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

4、审计鉴证难

综合报告的非财务信息要求非财务人员加入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与现有的准则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综合报告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有关它的编制、信息披露、指标核算以及审计等方面,委员会均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整合到一起,会对现行的准则要求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短时间内,综合报告与现行准则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国际综合报告的发展动态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中国会计报,2012.10.12第010版.

[2]沈洪涛.综合报告: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信息的融合[J].智囊,2012年第5期

[3]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国际综合报告的发展动态与我国的应对举措(一)[J].商业会计,2012年第20期.

[4]about[eB/oL].http:///resources-2/other-publications/emerging-integrated-reporting-database/.

注解:

①RichardCrump,Confusionreignsoverintegratedreporting,11Jun2012,http:///aa/news/2183241/confusion-reigns-integrated-reporting

②沈洪涛,《综合报告: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信息的融合》,智囊,2012年第5期

企业综合报告篇4

一、综合收益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12月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3)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时期内的权益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经济业务或其他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非业主拥有的资源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它包括了该单位在一段时间内除了业主的投资和对业主分配以外所有权益的变化。”也就是说,综合收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净收益,即已确认及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另一部分是其他综合收益,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主业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外币折算调整等。这一收益概念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财务报告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二是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

1997年修订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aS1《财务报表的列报》中正式要求企业以“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和利润表共同对外报告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在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1997年6月正式颁布了SFaS《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企业从当年12月15日结束的会计年度开始赠报第四张财务报表,即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报告综合收益。从西方国家及国际会计的发展进程来看,综合收益表取代利润表而成为业绩呈报的主要表式已经成为趋势。

二、综合收益表的内容和格式

综合收益项目包括外币换算调整、债务和权益性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以避险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已经确认但尚未实现的项目。通过引入综合收益表,报表提供者可以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及损失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和单独报告,更有组织地列示那些已得到确认但直接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中集中进行报告的相关项目。引入综合收益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系统地分类列示已经确认但未直接在利润表中报告的收益项目,二是综合收益表中应当详细反映的项目内容有哪些。关于综合收益表的内容和格式,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以下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中要求财务报表中应有一个独立的组成部份来显示企业的全部利得和损失,包括直接在净资产中确认的项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相关准则中提供了综合收益表的三种方式:一是在传统的收益表外增设一新的报表(综合收益表);二是与传统收益表合二为一,称为“收益与综合收益表”。三是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综合收益及其组成。

在充分借鉴国际上关于“综合收益”的理念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认为综合收益表的详细内容应当包括: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2、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形成的利得和损失。3、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4、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形成的利得和损失。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形成的利得和损失。6、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7、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等项目。

综上,引入综合收益表并通过以上项目的归类和列示可以更加完整地报告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括收益,以帮助投资人和债权人获得更多相关信息。但是,受公允价值计量自身存在的缺陷影响,在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下,如果现阶段完全采用综合收益报表,又将增加收益实现的不确定性,并增加报表使用者读懂公司盈利信息的难度。我国目前的规定是将综合收益总额列入利润表下。因此在引入综合收益表的格式上,笔者建议,可以先采用第二种方式,即扩展现行利润表方式来报告综合收益,直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增加“外币折算调整”、“未实现证券利得、”本期产生的未实现利得、“计入净收益的重分类调整”等明细项目并计算出企业的综合收益。

三、我国引入综合收益表的必要性

(一)综合收益表能够提供更为完整的企业业绩信息

传统收益仅包括报告期间内企业由于经营行为已实现的净资产的变动,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未计入现行利润表的收益项目操纵、粉饰报表。根据2009年我国财政部的要求,现行利润表要列示综合收益,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随意操纵利润,但目前提供的收益信息仍不够完整,而利用综合收益表提供的详细信息则可以反映报告期内全部已确认的净资产变动,以及综合收益的明细、来源及结构,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以笔者审查新疆某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授信方案为例,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番茄酱及白糖的生产与加工,其中白糖销售收入占收入总额的60%,受农业大宗产品上涨影响,白糖从2009年末的3000多元/吨一路上涨,至2010年末达7000多元/吨,国内的上市糖企同期获得了巨额收益。但笔者在审查该企业财务报告时发现,2010年度该企业竟然全年亏损约5000万元,净资产总额同比下降了约4亿元,同时大幅增加短期借款,导致资产负债率同比上涨了约10个百分点,与同行业企业表现迥异。仅从对外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看,公司2010年开展白糖“套期保值”交易,账面浮亏达3.9亿元,导致公司大举借款,补充期货保证金,由于期货建仓价格过低,导致现货销售的收益全部用于弥补期货交易损失,从而产生了这种“丰年不增收”的现象。笔者在审查中发现,从公司根据现有会计准则及报告条例编制的年报中,我们无法了解公司现有的白糖期货持仓头寸,未来交割价格,2010年度白糖业务取得的现货收益和期货损失各是多少,未来期货合同平仓后,还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等相关问题,这对债权人制定新年度授信方案带来很多难题。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及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在利润表中披露简要综合收益信息的信息披露模式已不能适应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需要,根据国际通行要求,只有编制综合收益表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才能为公众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业绩信息。

(二)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及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成为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投资者和债权人逐渐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而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践行决策有用观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因此,为相关投资人提供真实、准确且相关性高的财务信息是财务报告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以笔者所在的国有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门为例,随着授信审批集中管理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大量企业的授信审批业务集中到总行,总行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相关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所面临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因此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综合收益表中提供的全面综合收益信息能够为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及时的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在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时提供帮助,有利于预测企业潜在的收益和风险,保护广大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三)引入综合收益表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趋同

尽管各国的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差别,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对综合收益的概念以及业绩报告国际协调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关于收益报告的方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综合收益表的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理论和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持续趋同路线图》中明确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制定、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更应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接近国际化标准,以使各国投资者可以按相同标准理解不同国家、不同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减少不同标准的财务报表列报的转换成本。引入综合收益表可以更积极地发挥会计在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和经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讲,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开展全球授信业务的前提条件。

四、我国引入综合收益表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自2006年以来,经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传统收益报告已无法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收益信息的需求,全面了解企业收益状况是广大报告使用者的客观需要。

从会计技术层面分析,按照综合收益表的国际发展路径,首先是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其次是在非交易事项的会计计量上取得了进展,然后是会计报告改革。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允许较大范围地采用公允价值,并对利润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允许对公允价值损益等一部分为实现的持有资产利得予以确认。上述这些规定的实施实现了会计报表体系中“利润要素”向“综合收益”要素的靠拢,为我国引入综合收益进行了会计技术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这是继新会计准则后对利润表的进一步调整,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从会计技术上看,前两步工作已经完成,引入综合收益表的技术环境已经基本具备。

五、相关结论和建议

现行利润表虽然在形式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及“综合收益总额”,但利润表列报信息反映的收益内容仍然不够完整,不能充分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对企业过去与未来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笔者建议,完善我国综合收益报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完善综合收益的确认问题。笔者认为在综合收益确认过程中需要厘清确认对象的具体含义,否则在会计实务中无法把握具体的核算范围。在基本准则中可考虑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相关元素定义来定义“综合收益”这一基本会计要素,这也是对综合收益进行确认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的准则体系中,可将综合收益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在基本准则中提出,再对编制综合收益表做出要求,接着在具体准则中对如何编制该表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其次,需要完善综合收益的计量问题。在对资产、负债进行计量时应尽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将不同时点上的历史成本统一调整为编表日的价值,这样得到的净资产数据才有意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必然造成大量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这些项目构成了其他综合收益,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完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才能解决好综合收益的计量问题。

企业综合报告篇5

【关键词】综合收益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

--------------------------------------------------------------------------------

一、引言

在企业对外披露的各种信息中,财务报告使用者最青睐的莫过于能够衡量企业业绩的信息,利润表作为反映企业业绩信息的主要报表,一直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然而,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多样,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非传统交易的比例逐步增大,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收付实现制及稳健性原则编制的传统利润表只能反映企业已经实现的收益,很难涵盖资产负债表的全部价值变动,因此综合收益观应运而生。新的呈报方式下把未实现损益与已实现损益全部整合在利润表中,因而对损益类信息的披露比原来更加清晰和透明,这应当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估值成本。

二、综合收益列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传统列报方式的缺陷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计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利润表由于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及稳健原则,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

程春晖(2001)通过详细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列举传统利润表存在的问题,指出传统收益报告的信息相关性较低,必须向综合收益报告转变。葛家澍和杜兴强(2004)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拒绝确认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与正常交易无关的价值变化,亦难以体现商誉、人力资源等资产的价值。

(二)综合收益列报方式的可行性

传统利润表的缺陷逐渐暴露,会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报告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也更符合新市场的要求,综合收益报告应运而生,诸多学者针对综合收益报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晓红(2007)认为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在财务表表中引入综合收益的条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综合利润表纳入财务报告。谢获宝等(2011)系统阐述了财务报表收益确认模式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经济收益、传统收益和综合收益,指出经济收益难以准确计量、传统收益缺乏相关性,而综合收益能够突破历史成本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的局限,因此将综合收益纳入财务报告是必然的趋势。

三、其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

我国是在2007年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才开始产生“绕过损益表直接计入权益”的“脏盈余”项目的,且在第3号准则解释之后,才正式出现综合收益的概念,并在利润表中进行单独列示。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在研究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中,多数从净利润和股票收益两个方面研究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1.综合收益与净利润价值相关性

程小可、龚秀丽(2008)以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报酬模型对净利润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综合收益组成项目是否具有增量信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收益与净利润均与股票报酬显著相关,但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汤小娟、王蕾(2009)同样以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得出综合收益和净利润均与超额累积报酬率显著相关,但综合收益的影响程度要弱于挣利润,说明相投资者更为关注传统的净利润信息,会计准则中的综合收益概念有待强化。

欧阳爱平、刘仑(2010)以2007年、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采用报酬模型,比较综合收益和传统的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投资者对利润表的关注高于股东权益变动表,进而作者认为我闻的综合收益列报方式有待改进。

2.综合收益与股票回报价值相关性

谢获宝(2010)基于2007年、2008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从“增量”和“相对”两个角度,对综合收益及其构成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项目以外,其他综合收益总额及其各项目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在不同的年份里表现并不稳定;相对于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信息并不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唐国平、欧理平(2011)利用价格模型,以2009年沪市a股公司为对象,以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的方法,检验了综合收益相对于净利润对股票回报的解释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结果表明,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均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且其他综合收益并不能提供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关于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普遍表明,传统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高于综合收益,且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信息。

四、总结

综合收益被引入财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把更真实、客观的业绩信息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综上所述,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同时作为业绩评价的有效指标,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程小可,龚秀丽: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4):3639

[2]谢获宝,陈玲,尹欣.财务报表收益确认模式的历史演进和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11,(5):910

[3]张晓红.综合收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北方经济,2007,(21):8889

[4]陈昌娟,唐俐.“其他综合收益”实务应用及披露[J].企业经济,2013,(1):7475

[5]李尚荣.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J].财会通讯,2012,(4上):9799

[6]刘永泽,任月君.综合收益理论以我国收益呈报改革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5,(2)2123

[7]欧阳爱平,刘仑.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分析――基于沪市a股的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539

[8]唐国平,欧理平.他综合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吗?――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论坛,2011(1):1722

企业综合报告篇6

(一)财务分析报告按其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综合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和简要分析报告。

1.综合分析报告

综合分析报告又称全面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特征,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变动和周转利用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存货、固定资产等主要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毁损等变动情况及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将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它具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各项决策有深远影响的特点。它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为企业的重大财务决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综合分析报告几乎涵盖了对企业财务计划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评价,能使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和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及时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这就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做出当前和今后的财务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报告,可以作为今后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动态分析的重要历史参考资料。

综合分析报告主要用于半年度、年度进行财务分析时撰写。撰写时必须对分析的各项具体内容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专题分析报告

专题分析报告又称单项分析报告,是指针对某一时期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些关键问题、重大经济措施或薄弱环节等进行专门分析后形成的书面报告。它具有不受时间限制、一事一议、易被经营管理者接受、收效快的特点。因此,专题分析报告能总结经验,引起领导和业务部门重视所分析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专题分析的内容很多,比如关于企业清理积压库存,处理逾期应收帐款的经验,对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预测分析,处理母子公司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均可进行专题分析,从而为各级领导做出决策提供现实的依据。

3.简要分析报告

简要分析报告是对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问题或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概要的分析而形成的书面报告。

简要分析报告具有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的特点。通过分析,能反映和说明企业在分析期内业务经营的基本情况,企业累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情况并预测今后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定期分析,可按月、按季进行编制。

(二)财务分析报告按其分析的时间,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与不定期分析报告两种。

1.定期分析报告

定期分析报告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内部规定的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应予编制和上报的财务分析报告。如每半年、年末编制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就属定期分析报告。

2.不定期财务分析报告

不定期分析报告,是从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做时间规定而编制的财务分析报告。如上述的专题分析报告就属于不定期分析报告。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重视的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应按半年、全年财务决策的要求各撰写一次综合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可根据需要随时撰写。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需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1.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一个调查过程,深入全面的调查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但调查要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人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财务分析内容要点,经常搜集积累有关资料。这些资料既包括间接的书面资料,又包括从直属企业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包括:

(1)各类政策、法规性文件;(2)历年财务报告的历年财务分析报告;(3)各类报纸、杂志公布有关资料;(4)统计资料或年度财务计划。

2.整理核实资料

各种资料搜集齐全后,要加以整理核实,保证其合法性、正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根据所框想的分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核实资料是财务分析工作中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分析人员应根据分析的内容要点做些摘记,合理分类,以便查找和使用。

应该指出,搜集资料和整理核实资料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阶段,一般可以边搜集边核实整理,相互交叉进行。但切忌临近撰写分析报告才搜集资料,应把这项工作贯穿在日常进行,这样才能搜集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在进行分析时就会胸有成竹,忙而不乱。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标题

标题是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最精炼的概括,它不仅要确切地体现分析报告的主题思想,而且要用语简洁、醒目。由于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同,其标题也就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分析内容而定。如“某月份简要会计报表分析报告”,“某年度综合财务分析报告”,“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报告”等都是较合适的标题。财务分析报告一旦拟定了标题,就应围绕它利用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结构

结构是指分析报告如何分段而又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一般根据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综合财力分析报告的结构大致如下:

1.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准确反映报告的主题思想。

2.基本情况。首先应注明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期,即报告的范围段。其次,应对企业分析期内经营状况做简要说明,对企业计划执行情况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大致介绍,概括地反映分析期企业经营的基本面貌。

3.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分析。这是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要对企业的盈亏额、营业收入额、成本费用水平、资产运营情况及偿债能力等项目的实际指标与其各项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上年同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要采用绝对数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项经济指标已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成功的经验,存在问题。总之,要做到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有时为使财务分析报告清晰明了,应编制财务分析表,即根据分析的目的,将会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经过科学再分类、再组合,适当补充资料,配以分析计算项目,采用表格,简明扼要地表达资料各项目间的内在联系。它能清晰地显示出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变动趋势,使财务分析更形象、具体。如编制盈亏情况分析表、费用明细表、流动资金分析表等。

4.建议和要求。财务分析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绩和经验,应加以推广。对发现的问题,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合理地安排上述内容,能使综合财务分析报告条理清晰,结构严密。

简要分析报告的结构与上述综合分析报告的结构大体一致,只是内容较综合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些。专题分析报告一般一事一议,其结构可灵活多样。

(四)财务分析报告的起草

在搜集、整理的资料、确定分析报告的标题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入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阶段。这阶段的首要工作就是报告的起草,起草报告应围绕标题并按报告的结构进行。特别是专题分析报告,要将问题分析透彻,真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综合分析报告的起草,最好先拟定报告的编写提纲,然后在提纲框架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整理的资料,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起草综合分析报告。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修改和审定

企业综合报告篇7

关键词:整合报告理论价值创造演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已进入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学界已经认识到,企业应披露综合信息,以整合报告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利益如何与相关者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的问题。2010年8月2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与英国威尔士王子可持续会计项目联合成立了一个称为“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integratedReportingCommittee,iiRC)的国际机构,试图推动全球建立统一的整合报告框架。iiRC已在2011年9月12日整合报告讨论稿,并将在2011年11月G20巴黎峰会上正式公布这一框架,以求得到G20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对统一的报告标准的创立和推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项倡议还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发展和促进金融市场国际监管标准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支持。以上迹象表明,编制企业整合报告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将对传统财务报告制度形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研究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对在当前新形势下推动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变革的热点议题之一,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整合报告理论的演进

(一)企业报告理论的整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价值与传统财务报告的严重背离促使人们把专注的焦点投向企业的报告模式,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的呼声甚嚣尘上。无疑,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已有成果的财务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一些关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非财务信息。从(图1)中可见,传统财务报告开始包含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但这些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一些叙述性信息,使其陷入信息含量有限和有用性不足的双重尴尬境地。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将财务报告概念扩展到企业报告的范畴,并提出改进和扩大财务报告内容,非财务信息由此得到极大的丰富,企业报告发展迅速。为此,从主要向资本提供者服务的财务报告出发,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环境保护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主导下,逐渐衍生出各种需要为政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服务的非财务报告,如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独立的环境报告出现,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原本更多强调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非财务报告开始涵盖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Reporting,以下简称SR)开始出现,并在实务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二)企业报告模式的延伸及与应用近年来,“非财务信息”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但其仍然缺乏一个被达成共识或者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致使承载非财务信息的非财务报告也形式多异。显然,非财务报告的发展,一方面完善了企业报告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也由于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且缺乏编制规范,严重影响了企业报告的有效性。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配下,逐渐地,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andgovernance,eSG)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所谓的企业“三重底线报告”(triplebottomlinereporting),也称eSG报告。目前,企业eSG报告也大有取代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趋势。2002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GRi)的《SR指引》表明,一般情况下,SR可以与财务报告同时,或者作为财务报告整体的一部分,其演化思想在(图1)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至此,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信息披露。

(三)企业报告整合的推动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内容的多维化就成为向整合报告的发展的趋势。本文认为,eSG报告不仅包含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还包含了企业背景信息(如公司战略、企业经营概况及市场环境等)、治理信息和经济业绩、管理信息等,它是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披露一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信息。然而,以上报告如果与企业财务报告各自独立,那么便无法使一些关键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并且有些信息可能存在着重叠,从而增加了报告编制成本,也可能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程度信息超载,反而使信息使用者忽视重要问题。即仅非财务信息的整合还是不够的,非财务信息还需要进一步与经济或财务的信息作进一步整合。为此,企业需要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简明的整合报告,即在原有eSG报告的基础上,融入传统财务报告中的经济及财务信息,形成新的FeSG报告。应当讲,整合报告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战略地整合并披露所有影响企业未来财务业绩以及企业风险评级活动的eSG因素。整合报告体系对于真正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进企业战略至关重要,它使报告信息使用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报告的可读性,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

三、整合报告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报告模式将成主导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败德”行为,这使得一味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遭受公众的批评。从理论上讲,任何有利益关联的团体和个人都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此,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当代,企业应属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应提供一套能基本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报告体系。鉴于此,企业目标应定位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报告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服务于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利益相关者报告模式尚处于非主流地位。因此,企业需要在分析和整理现有各类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精要的基本顾及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整合报告。为此,整合报告应更好地体现企业基于社会责任所制定的可持续战略将对全体利益相关者所处的可持续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更为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创造能力、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公司治理与社会治理等问题,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如前述及,创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整合报告体系,有利于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关联,使得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到良性互动,从而提升了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决策有用性”的整合报告目标将成主流整合报告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理论界对企业整合报告目标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价值创造观”。GRi主席莫文・金(2010)认为,企业整合报告以可持续性作为决策基础,涵盖了财务报告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执行总裁伊恩・鲍尔(2010)指出,整合报告是帮助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2010年11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a4项目执委会主席Charkham(2010)指出,应由传统的财务视角转向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视角,报告应着眼于信息价值链,着眼于未来,注重灵活性、战略性及其公正性。为此,编制企业整合报告目标首次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高度。iiRC的成立是企业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iiRC要求企业在未来整合报告,这比单纯财务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iiRC在2011年9月12日的整合报告讨论稿中表明,企业整合报告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一是提供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企业报告应更好地反映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在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支配下,整合报告的,将对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整合报告是企业实施的一种“整合战略”,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最好的报告方式,也是进行对外沟通的有效手段。如前述及,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包含了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提供一切决策有用的信息,自然包括能最有效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价值创造等信息,其信息含量显然广于“价值创造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多数投资者及债权人追求资金使用效果,需要评价企业的整体价值,其关注的视角也由经理人市场转向资本市场,企业价值创造只是其中一项影响因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整合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促成了我国整合报告构建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更有效地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从而方便他们合理地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更广泛、更易于理解的信息,能够满足可持续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三)层次化的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将被采纳企业整合报告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纷纷发出降低报告复杂性的呼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既要保证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又要对有关的信息作出高度的整合,综合性、明晰性、可读性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整合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无疑,整合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整合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回答了什么样的信息才有助于有效的决策。iiRC曾在2010年8月创建时将整合报告的目标定位为清晰性、简明性、综合性和可比性。iaSB咨询委员会在一份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中曾提出整合报告的三个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简明性。此外,iiRC在2011年9月12日的整合报告讨论稿描述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时也曾提出简明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论及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结合“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参考iaSB咨询委员会在2011年6月10日为iFRS公开会议准备的讨论稿、美国的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8)以及iiRC的相关观点。与一般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所要求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相比,本文认为,整合报告信息还应强调并增加综合性这一个特殊的质量特征,同时参照SFaC8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整合报告的质量特征层次化,从而更加明确了各个不同质量特征的重要级别,即基本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及信息约束条件。基本质量特征包含综合性(概括性、简要性及明细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及证实价值)和可靠性(完整性、中立性及避免重大错误);强化质量特征包含可比性和可读性;此外,是否将信息约束包括“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仍然值得商榷。

(四)整合报告的内容框架及编报标准的确立iiRC关于整合报告框架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下一步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应积极参与iiRC全球统一整合报告框架的制定,使其充分考虑我国和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在框架之前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广泛吸取反馈意见,以求推动所制定框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为更好地提升整合报告质量和透明度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企业应将“可持续价值增量”作为整合报告的出发点,拓展了传统财务报告的视角,所构建的整合报告框架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清晰、完整地解释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间以及FeSG信息与企业价值间的因果关系。基于我国的经济环境背景,笔者提倡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内容框架的构建应逐渐增强价值创造过程和风险报告的披露,应将财务、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这四个维度的信息同时整合在一份整合报告中,形成一份新的FeSG四维信息报告。然而,该报告的框架体系该如何设计,每一个维度的信息披露该设置哪些关键指标等仍然值得思考。在报告的标准上,笔者建议着手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为整合报告制度形成、体系构建与执行做好准备,做到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提高透明度。如前述及,整合报告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相比单一的财务报告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读性的质量特征。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也发现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定量信息不足、范围不一致和随意性等问题。相比国际财务报告报告准则(iFRS),整合报告准则也应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统一规范。非财务信息的量化也是整合报告在技术处理上的最大挑战,我国应推广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和web2.0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其要求,由此提高了非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减少现有的定量信息不足和随意性等问题。

四、结语

整合报告理论研究为整合报告相关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为整合报告的实务提供行动指南。整合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本文对整合报告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地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尚属非理想状态,各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为此,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努力与国际趋同,同时还应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兼顾准则经济后果和实用性的顾虑。笔者认为,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整合报告体系仍然“长路漫漫”。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科研项目“企业整合报告构建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项目编号:Y20111962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会计变革与中国趋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79017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郭道扬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郭道扬:《论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

企业综合报告篇8

一、为什么改进收益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传统会计收益理论的冲击

收益一直是财务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收益和反映真实收益的经济收益之争。正是由于两种概念的争论。产生了收益计量的内容差异。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最大的区别就是收益是否一定要基于明确可辨认的交易的存在。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

如果经济环境不存在任何价格变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引起的物价变动),交易完成后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风险。在这种条件下,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基本相同。该环境假设正是传统会计收益的应用前提,而这些环境假设也是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即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

如果经济环境不稳定,物价变动及技术投入使得资产价值与历史成本明显脱离,传统会计收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使得成本未能得到真正的回收;另外。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时,建立在交易观上的收益确认模式难以准确反映各种风险。在不稳定经济环境中,按传统收益模式确定的收益只能反映账面业绩,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而且这使得收益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成为一种会计程序,而没有什么经济意义。

发达的市场经济、科技的迅速进步和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投资人的信息需求都对传统会计收益应用的经济环境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非交易因素对企业的收益影响权重不断加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越来越多的收益绕过收益表计入资产负债表,如外币折算调整差额、未实现证券销售利得、固定资产重估价盈余等。会计收益如何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是会计理论和实务需要面对的现实。如果按照市场风险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重新确认又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可行的办法:一是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调整,二是改进财务报表,披露交易以外的事项引起的权益变动。

由于市场风险和经济飞速发展,美国会计实务首先突破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并行的混合计价方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3――后被SFaCno.6所替代)中率先提出将综合收益作为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综合收益定义为“一个企事业单位在某一时期内的权益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经济业务或其它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非业主拥有的资源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它包括该单位在一段时间内除了业主的投资和对业主的分配以外所有权益的变化”。后来,在1984年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SFaCno.5)再次指出“报告期的整套财务报表应当包括综合收益及其组成的报告”。

与传统收益相比,综合收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净收益既已确认及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另一部分是其他综合收益既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具体包括外币换算调整、债务和权益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需要说明的是综合收益要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减部分采用)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要采用综合收益,就必须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

综合收益突破了传统收益的实现原则,同时又对价值变动的确认规定了严格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收益的可靠性,反映的是企业已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情况所带来的权益变动,包括已实现的经营收益、持产利得和能够可靠计量的未实现的持产利得。

二、报告综合收益――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在改进业绩报告方面的进展

采用综合收益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弥补传统会计收益的不足,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共识,虽然各个国家在综合收益的披露方式方面没有一致的意见,但他们都对传统的报表披露进行了改进,引入了综合收益的理念。

(一)美国。1997年,FaSB正式颁布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报告综合收益”。FaSl30保留了传统净收益的概念和构成,仍由持续经营收益、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动的累计影响等4个部分组成。FaSB认为净收益这样分类是有用的,并得到了实务界的公认,主要是解决那些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项目的报告问题。FaSl30鼓励按两种格式报告综合收益。第一种是在收益表以外加一张新的报表――“综合收益表”,与传统收益表一起反映企业业绩情况。第二种是单一的报表格式,即将传统收益表与综合收益表合并为一张表,称在为“收益与综合收益表”。净收益作为其中一项反映在此报表中。此外FaS130也允许企业在与构成整套财务报表同等重要的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及其组成,比如。可以通过权益变动表报告。FaSB要求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行重分类调整,因为综合收益的某些项目在计入当期净收益的同时,也计人了当期或前期的其他综合收益,为了避免这种重复计算必须做出调整。

(二)英国。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首先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收益表一起反映企业的业绩。“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以收益表的最后一行的净利润开始,列示按照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予确认而绕过收益表直接列人准备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得出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FRS3规定财务业绩项目在发生当期仅应报告一次,也就是说,一旦利得或损失已经在“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中进行了确认。后续期间就不能仅仅因为其实现了而在收益表中再次加以确认。并且要求提供“历史成本附注”,披露严格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确认的历史成本损益。

(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8月公布了修订后的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提出了改革业绩报告的要求。它认为传统收益表中的净收益同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动缺乏联系。它要求财务报表中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来突出显示企业的全部利得和损失,其中包括那些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项目。它提出两种可用来表述已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权益变动表表述;另一种是通过单独的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表述。

(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报告业绩方面提出用一张业绩报表来报告所有的收益信息,并认为净收益数字过于专断,很容易被管理当局所左右,决定取消净收益这个概念。它禁止使用美国会计准则的“循环法”,也就是说,所有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在综合收益报告中只确认一次,并且未实现利得一旦在综合收益报告中列报,就

不能作为已实现利得再次列报。它认为由于收益各组成项目在稳定性、风险和可预测性方面是不同的,对于使用者估计企业价值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三、综合收益在我国应用基础的分析

综合收益的出现从宏观上讲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基于发达资本市场中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和发达市场经济中风险较大这一客观经济环境的会计变革。从综合收益在美国产生的会计技术路径来看,资产、负债先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有了突破,在非交易事项的会计计量上取得了成果,会计报告中进行了改革。分析我国是否具备应用综合收益的问题,也应该从经济环境和会计技术两方面来进行。

(一)经济环境。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改革,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者数量剧增,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都面对着巨大的资本市场的风险,企业的真实价值对每一个参与者都至关重要,大家有对真实收益的客观需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投入和研究发展迅速,产品价格变动较快,不断前进的经济进程引发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投资方式和技术的变革,新的交易手段的不断涌现等等,传统会计收益需要的那种相对静止、变化不大的经济运行环境已不复存在。

(二)会计技术。2006年新会计准则为我国实施综合收益进行了技术准备,允许较大范围地采用公允价值,并对利润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项目。新准则根据我国的现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成本时不对其计提折旧或摊销,而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允许对一部分未实现的持产利得予以确认。这些规定实质上是将一部分未实现的收益如持产利得计入了企业的业绩报表,

新准则明确定义,利得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新准则规定,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向,即直接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非经常损益反映在利润表中。对于不应计人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资产评估增值,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对于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处置固定资产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等,直接列入利润表。利润的计算公式也因此而变为利润=收入-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一计人当期利润的损失,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要素提上日程,实质上实现了利润要素向综合收益要素的靠拢,已经是在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我国引进综合收益打下了概念基础。

企业综合报告篇9

abstract:moreandmoredomesticandforeignenterprisesbegantopublish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report,whichhasattractedtheattentionofresearchers,whetherfor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themselvesorthesocialresponsibility.thecurrentstudiesonth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portmainlyfocusesonthestatusquoofthereport,modeandform,andthreeaspectsofattestation,evaluationandempiricalresearch.intheempiricalresearch,itisalsoexploredfromthreeaspectsofthereportcontent,theinfluencefactorandthefunction.accordingtotheseaspects,theliteratureonCSRreportsinChinaisreviewed,andthedeficienciesofrelatedresearcharefound.

p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内容;形式;评价;现状;影响因素;功能

Keyword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port;mode;content;form;evaluation;currentsituation;influencingfactors;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37-03

0引言

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了我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统计数据公布,从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社会责任报告的总量从32份增长到了1703份,实现了迅速的增长。2006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转折点,因为当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中鼓励企业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起我国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就呈一个井喷式的增长趋势[1]。

而90年代的欧洲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量披露此报告,并形成较成熟的体系,就研究方面美国是研究责任报告起步较早的国家,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旧没有统一的概念,中国从现有研究看,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报告的现状、模式和形式,鉴证和评价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在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又可以从报告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知网输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为篇名得到46篇相关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文献综述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不多,仅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综述》,然而这篇文章发表时间较早为2011,2011年之后的近年文献无法包括到,二是内容不够全面,仅分为三个方面,不足以概括相关研究文献。所以本文在此文基础上,另外参考了2011年至今的文献,并将文献内容划分更加细致,按照现有文献内容,包括五个大方面。

1对报告内容、模式和形式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完善,中南财经政法的徐家林教授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中指出西方企业责任报告经过以雇员信息为主要内容到以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到以健康、安全与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再到以综合性社会责任信息为主体内容的四个阶段[3]。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说明报告的内容更加全面,但依旧没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框架,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有三种:GRi(全球报告行动组织)的G3(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第三版;2011年3月该组织又了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即G3.Sai(国际社会责任组织)的Sa8000标准和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1000标准,它们三者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而我国也有相应制定的标准,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是作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较早规范。国内学者也致力于探讨出一个更科学的框架,大多数学者将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但也有所不同,并未形成一致的描述。夏虹认为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员工、社区、消费者和一般社会[1]。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包括进社会方面,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在于关注自身的盈利,因为这也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责任。综上所述,笔者比较同意王玉春所提出的五个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情况,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维护情况,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贡献与公益事业的开展情况[4]。

可以看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需披露的重点不同,每个企业进行报告如都面面俱到需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且不一定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报告的内容是依据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需要来定。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和形式研究的文献就较少了,有些文献将模式和形式混为一谈,笔者比较赞同王玉春所说,将模式定义为谁规范报告,而形式是如何报告,他在此文中总结了三种模式,分别是非盈利组织主导的美国模式,非政府主导型的英德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模式。并认为,中国目前采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重主导模式[4]。

目前CSR报告的形式有会计和非会计两种,虽然数量一直在增多但质量却没有相应的上升,一是企业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包涵哪些内容,单纯地认为是捐钱做慈善,二是企业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没有了解相关利益者需要的究竟是哪些信息,包含的有用信息较少,而是企业愿意披露的信息。对于此的建议是CRS报告的编写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内容提高质量,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就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还不普及的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应先以企业较为容易操作的定性为主开始,逐步完善。

如杨文杰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采用描述性披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5]。王玉春鉴于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张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应采取采用独立的非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并辅以数据、表格等形式反映,等到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研究成熟,再采用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4]。

2对报告的鉴证与评价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应属于会计学领域,在知网中的文献数量较多,由此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会计学的研究领域较为成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一文总结了随着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绩效,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大量涌现引发了人们对报告完整性和可信度的质疑(o'Dwyer,2011)[6],由此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并发现企业社会报告的鉴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CSR报告审计鉴证概念的界定和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的研究[7]。

评价中的主要研究就是探讨一个广泛适用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表明目前对社会责任评价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评价体系,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评价体系。但在比较两种模式后,认为应该综合以上两种评价体系,从而提出可靠性,相关性,响应性的3R评价体系[8]。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也提出类似的相关可靠重要的评价标准[4]。但事实上,纵观所有相关文献,有关评价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3实证研究

关于现状,研究总的来说都认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历年递增,但随意性较大,质量有待提高,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缺乏强制性,内容评价都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关于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国内总体现状,主要是与国外对比,例如与西方国家相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认为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企业编报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存在报告名称不一致,报告篇幅差异大以及报告内容不中肯、不可比、不准确、不及时、不清晰、不可靠等现象和问题[9]。

就国内来说,不同地域和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上也存在差异。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报告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达到50%;比例最低的为建筑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只有1.09%。,但在最近几年已有所改变。在《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10]的调查中,又发现2015近半报告主体为社会服务业企业,而地域上福建的比例较高,上海北京企业(组织)数量最多。同时该文也指出,不同的企业性质报告数量也不一样,相对于非央企,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

3.1对报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国外已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研究基本很少涉及到资本市场因素,更加注重合法性动机。现有文献主要从行业敏感度以及媒体曝光度来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动机(aertsandCormier,2011;Brammerandpavelin,2004;JenkinandYakovleva,2006)[11][12][13]。仅有少数研究从投资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考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基于投资者视角,Barthetal.(1997)[14]发现,样本期间内频繁融资的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Dhaliwaletal.(2011)[15]发现,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两年后更可能进行再融资,融资的数额也更大。基于消费者视角,Campbelletal.(2006)[16]发现,消费者口碑敏感型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高。

除了外界条件的影响,国内研究还从企业自身因素出发,如南京审计学院的崔秀梅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17],关于企业自身因素还有从公司价值、成长性、规模等分析的。

3.2对报告功能的实证研究

功能观在理论研究中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者肯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企业的作用,殷格非(2009)更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十大功能:增强财务稳定性;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功能;是增加外部沟通的新手段;有助于企业建立内部对话新机制;是综合业绩报告的新工具;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传播;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是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重要工具[18]。然而由于定量较容易,目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3.2.1经济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经济绩效有影响,很多文章都对此有所支持,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与企业超额累计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有利于企i市场价值的提升。刘茂平[20]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经济绩效呈正相关。

3.2.2企业声誉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提升企业声誉,具有代表性的沈洪涛(2011)的研究,CSR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CSR报告鉴证并没有显著促进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作用[21]。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好的环境绩效可以减少企业未来的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报告的就是向社会公众和广大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还有利于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提高企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现有文献还有以下三个方面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①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需要的是内容和评价的体系的规范,虽然这方面文献很多,但仍然没有提出统一的规范。

②实证研究数量挺多,但研究内容上还较局限,多集中于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再如关于实证研究的功能方面,目前多集中在经济影响,还有企业声誉,很少关注其他影响,如企业的创新表现。

③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待更加丰富和准确,目前关于影响因素和功能的研究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但是这种线性模型是存在较多局限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其中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考虑非线性模型。

参考文献:

[1]夏虹,李赢.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J].财会通讯,2010(12):99-102.

[2]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5):41-48,143.

[3]王玉春.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91-97.

[4]杨文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X):64-65.

[5]o'DwyerB,owenD.Seekingstakeholder-centricsustain-abilityassurance:anexaminationofrecentsustainabilityassurancepractice[J].JournalofCorporateCitizenship,2007,25:77-93.

[6]阳秋林,郭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4,21:61-64.

[7]龚明晓,周文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1):54-60.

[8]高文亮,张正勇.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11(01):61-65.

[9]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J].wto经济导刊,2015(08):53.

[10]aerts,w.,Cormier,D..mediaLegitimacyandCorporateenvironmentalCommunic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9,34(1):1-27.

[11]Brammer,S.,pavelin,S..VoluntarySocialDisclosuresbyLargeUKCompanies[J].Businessethics:aeuropeanReview,2004,13(2/3):86-99.

[12]Jenkins,H.,Yakovleva,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intheminingindustry:exploringtrendsinSocialandenvironmentalDisclosur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6,14(1):271-284.

[13]Barth,m.,mcnichols.m.,wilson,p..FactorsinfluencingFirms’DisclosuresaboutenvironmentalLiabilities[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1997,2(1):35-64.

[14]Dhaliwal,D.,Li,o.Z.,tsang,a.,Yang,Y.G..Voluntarynon-FinancialDisclosureandtheCostofequityCapital:theCase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accountingReview,2011,87(1):24-46.

[15]Campbell,D.,Craven,B.&Shrives,p..VoluntarySocialReportinginthreeFtSiSectors:aCommentonperceptionandLegitimacy[J].accounting,auditingandaccountabilityJournal,2006,16(4),558-581.

[16]崔秀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0-46.

[17]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十大功用[J].wto经济导刊,2009(5).

[18]施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0(06):99-103.

企业综合报告篇10

【关键词】企业环境报告;规范体系;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46-03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研究与实践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企业建立环境报告机制可提升其公众形象,调解其与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Davis,1999);增强组织透明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便于环境绩效交流(nola,2002);投资者可通过企业环境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Douglas和Christopher,1999)。

环保部2008年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0年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于2011年实施《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该类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业界对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关注,加速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现阶段企业环境报告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给予回顾和评价。

二、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与评价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三方面。

(一)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发展阶段与趋势研究

李海英等(2010)认为环境报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健康安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外多数大企业已经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但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发展到第三阶段。岳全化(2000)指出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企业的环境信息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形式来展现;(2)一次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3)描述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4)出现含有技术性的环境报告书;(5)可持续环境报告书。关于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Kolk(1999)指出虽然企业环境报告在现有的披露经验中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未来的报告将具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孙振清(2004)认为企业可持续报告是环境报告的终结也是环境报告的新生。

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已经看到了企业环境报告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向独立环境报告发展;二是向融合“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

2.企业环境报告推动力量研究

岳全化(2000)认为企业环境报告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和环保行为的关注,要求企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增强;二是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企业将环境信息公开。王立彦等(2001)指出,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除了依靠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及各国政府的推动外,企业自身的觉悟也起了一定作用,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表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学界从政府规制、公众意识、公众参与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环境报告的推动力量,但对于市场机制及其与政府规制的配合等推动因素研究较少。

(二)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评价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研究

李建发等(2002)研究发现当前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处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局面,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企业环境影响信息扩展为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取得了明显进步。王立彦(2009)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环境报告是重信息数量轻信息质量。胡立新等(2011)指出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他们更偏好选择对于自己企业形象有利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即披露存在选择性。常宁等(2008)认为环境报告的披露存在着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中在数量上只有少数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报告;在内容上披露有限,缺乏对例如环境支出等因素的披露;在披露质量上有待加强,普遍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缺乏对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披露形式上各异,不易于收集处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多数环境报告没有充分给出对于特定公司来说关系最重大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说明,与产品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等重大问题往往被忽略,而且对所有要素都以同等详细程度介绍。

可见,企业现有环境报告披露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学者倾向于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报告,但究竟应披露何种层次数量和质量的环境报告,学界并未给出完美答案。

2.企业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研究

国内外评价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内容分析法、原则分析法、标杆研究法和评分法。morhardt(2001)在评价美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报告中,将评价环境报告综合性的测量清单中加入微观注解、文字分析、主题百分比分配以及数值评分的因素。Douglas等(1999)指出,美国企业环境报告虽有第三方鉴证,但因缺乏审核服务标准,并未将鉴证结果在环境报告中一并披露,建议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内部评价体系。钟朝宏等(2007)采用德勤会计公司制定的计分卡对宝钢公司的环境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并指出环境报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各行业不同的环境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参考性,加强信息沟通的质量。尽管多数文献对环境报告评价体系持肯定意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matthias(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如果环境报告编制者已经适应了评分体系,那么这些评分体系将丧失其原来的评价功能。

无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企业环境报告鉴证和审计在提升其信息含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环境报告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环境报告审计研究需要跟进。

(三)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业属性、企业相关利益者。Barros等(2012)发现,公司环境报告披露是企业业务合法化的一种方式,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增加,与同期环保法规数量增加和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驱动有关。Salamaetal等(2012)以英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所处的行业对环境越敏感,其越可能披露环境报告。内部因素则集中在企业特征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Sumiani等(2007)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iSo认证对马来西亚公司环境报告披露的自愿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减排”环境信息的披露。舒岳(2010)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有显著影响。

2.企业环境报告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环境报告与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Staden(2007)发现,企业的环境报告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排名正相关。Roberts(2010)指出,企业的环境报告和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环境绩效越差的企业更容易提供内容丰富的环境报告。wagner(2005)研究发现,较好的环境报告质量不一定导致较好的环境绩效,两者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环境报告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环境管理工具。吕峻、焦淑艳(2011)以2007―2009年造纸业和建材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环境报告的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吕峻(2012)在研究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中也得到环境报告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相似结论。

三、评价与展望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学界已跟踪到企业环境报告的实践发展轨迹,注意到“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与环境报告的耦合问题,并及时将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由单纯环境信息转变到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信息披露。(2)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比较全面。在环境报告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既涉及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又涉及企业环境报告在不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理论依据,以及对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问题和措施的研究,此外,还探讨了其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3)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缺乏综合性。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都只针对环境报告的某一部分内容,少有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而言,实证性研究较少。(4)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指导性。研究成果虽然涉及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方面,但大多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结果,其借鉴意义缩水。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企业环境报告第三方审核研究。环境报告信息内容多且杂,这要求第三方机构审核报告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环境报告的特性不仅提高了审核工作的要求,还加大了审核的风险。审核工作的完备有利于提高环境报告的信息质量。(2)企业环境报告的可比性研究。不同行业乃至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企业出具的环境报告都可能在形式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状的长久存在不易于环境报告披露的本质目的,也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比对。(3)企业环境报告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从多方面找寻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站在实践的角度发现研究成果对企业披露环境报告具有一定推动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觉披露性,完善环境报告的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宁,刘建勇.关于我国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15):175-176.

[2]何丽梅.基于独立环境报告的中日石油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97-102.

[3]李建发,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29):42-47.

[4]吕峻.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2):1856-1863.

[5]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0(1):81-84.

[6]孙振清.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4(8):46-50.

[7]王立彦.环境会计与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5):20-26.

[8]钟朝宏,干胜道,邱英.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8-121.

[9]周竹梅.会计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编制[J].财会月刊,2011(12):51-52.

[10]alySalama,RobertDixon,muryaHabbash.anexaminationofenvironmentalDisclosuresinUKCorporateannualReports[J].Journalofaccounting,2012,19(1):19-42.

[11]ansKolk.evaluating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ing[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1999(8):225-237.

[12]CharlesH.Cho,Robinw.Roberts.environmentalReportingontheinternetbyamerica’stoxic:LegitimacyandSelfpresent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2010(11):1-16.

[13]ChrisJ.vanStaden,JillHooks.aComprehensiveComparisonof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ingandResponsiveness[J].theBritishaccountingReview,2009(39):197-210.

[14]Giovanniazzone,michaelBrophy,Giufianonoci,etal.aStakeholders’ViewofenvironmentalReporting[J].LongRangeplanning,1997,30(5):699-709.

[15]Jemilmorhardt.Scoring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sforComprehensiveness:aComparisonofthreeSystem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1,27(6):881-892.

[16]nolaBuhr.aStructurationViewontheinitiationofenvironmentalReports[J].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2002(1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