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运营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6:29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网运营;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近年来,国家电网对运营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各省、地区的电网运营监控中心,以满足对电网运营监控各项指标的全天候监测和分析,为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总体来看,供电网络运营监控系统是以运监中心和信息技术为载体,从供电网络各业务流程、各电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上来明确各项指标,以实现对各项电网核心资源的运行动态、风险状况,以及管理有效性进行动态监测,推进各项业务问的协同发展和快速衔接。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创新的关键在于对集约化理念的应用,尤其是从精益管理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电网络综合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1.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架构

1.1构建运营监控中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建立在运监中心组织结构中,并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各供电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立运监工作小组,负责对供电网络整个运营监测中的问题进行协同解决。运监中心在定位上需要满足电网经营管理需要,能够从运营监管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为改进公司运营结构、提升运监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在具体核心任务上,运监中心主要负责供电网络系统监测,各项运营数据分析,协调督办相关工作,能够全景展示运监系统,以及对运监中心相关数据资源进行管理等。同时,围绕运监中心职责,依照国家电网具体部署要求,从运监体系完善上与各地区供电网络职能部门进行衔接,以实现供电业务纵向贯通,确保各地区、基层单位供电运营业务数据资源能够向上级进行传递和汇报。

1.2明确供电网络运监指标体系

针对电网运营监控要求,结合供电网络运监工作实际,从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综合绩效等指标出发来分解具体指标,以满足对供电网络各运营监控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如在核心资源管理上,将从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细化分解,以反映各资源内部的管理维度;在主营业务指标体系中,围绕集约化理念,从各指标出口部门人手来进行职能明确。如在运检部设置“供电可靠率、电网可靠率、电网故障停运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危急严重缺陷消除率等多项指标;在财务部门设置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工业增加值、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在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中,结合供电网络稳定性和电力服务绩效要求,从“资产质量”“电网状况”“业绩水平”“服务水平”四个关键维度进行分解,细化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多项目标,满足涵盖公司各项业务部门、各级运营监管单位和部门。

1.3供电网络运营信息支撑平台

对于供电网络运营监控系统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数据交换与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尤其是对供电网络各项业务系统,如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系统等,都需要从数据标准化建设、数据应用集成和技术研究中来保障。如在电网eRp系统中,要从数据集、数据仓库、公共数据源及数据交互上实现接口对接和数据传输目标;对于分布在各地的运营监测业务数据,需要从在线数据采集、分析、传输、存储、管理中实现全面监测、协调管理,并能够从全面数据管理和全景展示功能上来反映各项业务系统。

2.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指标设置与优化

2.1技术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针对供电网络技术类指标,主要从运营监控体系的业务组成、应用架构,以及数据结构、设计方式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来细化,也是从各项运营监测内容为基础来优化。在运监中心的具体业务分析上,结合运监数据来构建企业数据仓库,为各项运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基础。在监测分析中,根据软件来构建具体分析应用指标,并对监测业务和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构建流程监测指标,实现对各项业务流程的信息监测;针对运营数据资源分析,从公共资源池中来建立数据模型,并从具体模型中来抽象指标,以满足对各工作任务状态数据的抽取和检查;同时,在技术类阈值指标建设中,根据供电网络运行状态,从各类技术异常问题中来设置最低值、最高值阈值,以实现对异常问题的“预警”和“告警”,并针对各项阈值指标范围及趋近程度来通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异常处理。

2.2管理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从各项管理标准的落实来看,对于全面监测标准,主要从供电网络运营管理对象,特别是对各项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的监测与管理,从具体监测指标、监测模型的设置上来实现7×24小时的在线动态监测,针对运监中发生的异常或问题,通过在线跟踪并告警等方式来进行及时处理;对于运营分析管理标准,主要从绩效、合规、风险三项综合指标人手,运营全面监测数据来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如建立月度运营分析报告,对各项主营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供电网络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绩效分析等,以满足对企业综合绩效、企业竞争力、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反应,为企业运营方案优化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对于督办管理标准,主要从运营监测结果分析中,针对异动、问题和管理风险,通过各方部门协同来解决问题,防范各类运营风险。

2.3构建运营监控体系的保障环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人力、信息化技术、运营监控数据考评监督中来有序推进。在人力管理上,注重精干人力团队建设,特别是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引进,围绕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业务发展需要,从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上来组建人力队伍,提升运监管理水平。如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建设,从人力选拔和考核中进行优化人才配置,增强运监队伍综合业务水平。在运营监测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管理中,要从不同业务部门,围绕各项运监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从各相关数据接口的开放与对接中,增强运营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运营监测中心要能够根据各项业务监控需要,从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抽取等工作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从数据监测来源控制上实施问责制,对于部分无法获取的数据,采用人工录入方式来完成,依照运监中心的数据模板来确保数据来源的完整性,提升数据源的规范性、统一性。

2.4引入考评闭环管理体系

针对供电网络运监数据的评价,以及数据指标的分析,从过程控制中实现闭环管理,利用编制质量计划指标,从节点计划到规范执行,全部纳入考核评价中,尤其是对于督办重点任务,由公司领导和分管领导共同督查,落实各项指标的有序执行。另外,在构建运营监控信息化系统中,参照国家电网总体目标和要求,从系统应用、功能设计、接入结构、数据指标阈值,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上,加大专业维护队伍建设,确保整个运营监控系统的稳定,提升运监工作效率。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运营监控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practiceofoperationmonitoringandmanagementSystemofelectricpowerenterprise

abstract:intheeraofbigdata,datahasbecomeanimportantresourceforenterprises,theenterprise’smanagementanddevelopmenthasanimmeasurablevalue.theconstructionofenterpriseoperationmonitoringandmanagementsystemlaysthefoundationfortheanalysisandapplicationoflargedatainthefuture.inthispaper,theideaandcontentofthenationalnetworkofZhejiangprovinceelectricpowercompanyoperationmonitoringmanagementsystemtocreate,areintroducedindetailandthetypicalexperienceofthemainway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andsummarizestheachievementsofandexperienceintheconstructionofotherenterpriseshavedrawlessonsfromameaning.

Keywords:electricpowerenterpriseoperationmonitoringmanagementsystem

一、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背景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公司”)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随着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工作体系的逐步构建,浙江公司在专业条线上的纵向管控模式已经非常完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内部跨专业、跨部门的横向协同模式还尚未完全建立,这也大大影响了公司运营效益与效率的提升。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浙江公司在国家电网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以及“三集五大”工作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工作。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加强公司内部各专业条线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力度,大幅提升公司运营水平,是公司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是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

1.实现浙江公司科学发展的需要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公司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是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以服务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管控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战略执行力,有利于破解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对于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沼胖省⒁导ㄓ判恪毕执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2.提高浙江公司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浙江公司的经营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经营和管理活动来实现,跨专业、跨部门活动的相互协同能力、各业务部门、各单位的执行能力是制约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创建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是加强业务过程综合管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运营监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搭建信息和管理的桥梁,消除专业管理壁垒,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解决专业条块管理中的盲点问题,增强跨专业、跨部门协同能力,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实现公司核心业务和整体资源的集中运作和高效管理,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提供保障。

3.增强浙江公司风险防控能力的需要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在此背景下,浙江公司面临着诸多法律、政策、监管、舆论各方面的风险。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监督越来越严。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浙江公司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测、风险分析和加强管控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和资源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有效识别经营管理异动和问题,及早研判各类风险、提出预警,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协同反应,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机制,保证公司全部资源和经营行为可控、在控,坚持依法从严治企,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公司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1.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与内涵

(1)建设目标

以省、市两级运营监控中心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浙江公司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势,深度整合公司数据资源,实现对省市县各级单位经营管理全天候在线监测分析;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业务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对计划预算、购售电、资金收支、项目全过程、物资全过程、业扩报装、电费管理等全流程监测分析;督促、协调、解决监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构建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运营监控中心是浙江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运行部门,承担保障浙江公司运营安全、有序、健康、高效的协调职能;负责对浙江公司主营业务活动和核心业务资源的全面监测;负责开展浙江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运营分析;负责对浙江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和问题进行预警并协调解决;负责对浙江公司管理成效进行实时、全景展示。

(2)建设内涵

建设以省市两级运营监控中心为核心、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供电企业的运营监控体系,全面衔接并支撑总部运营监控业务,打造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以强化公司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为手段,在省公司和地市公司有序高效开展监测、分析、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协调控制与全景展示等五项业务,实现对省市县各级单位人资、财务、物资、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以及客户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24小时在线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异动和问题并协调解决,促进企业资源全面集约与高效利用、业务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与效益。实现对公司管理成效、发展成果、经营业绩、责任实践的实时、全景展示,展现公司良好形象。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核心业务包含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及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五大方面。具体工作开展方式是:以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的指标数据为着眼点,通过设置指标的预告警规则实现对各类数据变化情况的全面监测,对监测发现的运营指标异动或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协调专业部门开展协同治理工作,并实时跟踪治理情况,通过闭环管理的方式保证异动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同时将重点指标数据和重要业务流程等通过全景展示方式在运营监测大厅予以集中展现。

浙江公司通过对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和客户服务的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并集中展示,把运营监控中心建成公司运营的“实时在线监测中心、在线运营分析中心、综合协调控制中心、企业形象展示中心、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全面掌控公司经济运行状况,增强业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公司的集团管控力和风险防控力,确保运营监控体系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管理绩效和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2.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主要做法

(1)开展运营监控制度建设工作

自浙江公司正式成立运营监控中心以来,按照“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简洁实用、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全面构建运营监控“1+3”制度体系框架。即以运营监控工作管理办法为总纲,以部门工作制度为基础、业务管理制度为核心、运营保障制度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制度框架体系,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和工作界面。通过设计、起草、试行、修订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运营监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运营管理科学高效、保障机制安全可靠。

“1+3”制度框架体系中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下:“1”是指《运营监控工作管理办法》,作为浙江公司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根本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发挥指导、统领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制定其他各项制度的主要依据。“3”是指部门工作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运营保障制度三类制度。部门工作制度是围绕监测大厅环境、参观接待以及值班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定的工作措施,是实现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对外服务高效的前提和基础;业务管理制度是围绕中心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和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业务编写的管理制度,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运营保障制度是围绕外部“业务支撑和技术保障”建立的配套制度,确保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三类制度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创建运营监控指标体系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全面监测为基础,全面监测业务的实现则依托于海量数据的支持,创建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可以将海量数据有效梳理归类为“综合绩效”“核心资源”“运营状况”等条块,保证公司在开展运营监控工作时有的放矢。

浙江公司在开展大量的业务调研工作、对指标需求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浙江公司运营监测指标体系,并全面完成14条业务主线共计1409项指标的接入,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全面监测、分析。随着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及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的全面建成,浙江公司通过开展多项专题监测研究,开展运营监控指标系统的二期梳理,不断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指标,选取核心指标,优化预告警规则和准确性规则,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持续提升运营监控中心的实时在线监测能力。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由3个核心要素、17个关注维度、79个关注点、1409项指标组成,其中,主要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综合绩效指标由“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4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13个关注点;主要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的指标由“人力资源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物资集s化”“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其他业务”9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56个关注点;主要反映公司核心资源的指标由“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其他资源”4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10个关注点。

浙江公司运营监测指标体系的1409项指标中,年指标148项,半年、季、月指标855项,周、日、实时指标406项;涉及业务部门14个,其中财务专业、营销专业指标最多;涉及专业信息系统32个;全景展示业务涉及指标289项;取数范围到地(市)的指标724项。

(3)建设运营监测大厅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中心设监测大厅、独立监测区、互动体验区、会商区、设备区、备班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域,地市公司运营监控中心设监测大厅、设备区、备班办公区三大功能区域。运营监测大厅建设满足监测人员7×24时监测运行。运营监测大厅是全方位展示浙江公司建设浙江电网的突出能力、经营业绩和责任实践成果的重要载体,是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全景展示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公司充分利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和各类展示载体,面向地方政府、公司内部领导及社会各界,制定丰富直观的展示方案,实现对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成效、发展成果和责任实践的全面立体展示。

(4)建立运营监控保障体系

强化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强而有力的信息支撑系统是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保障。采用省公司总体部署,功能涵盖省、市、县三级监控业务的总体架构,构建支撑运营监测(控)业务在全公司开展的信息支撑系统。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是以一体化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在融汇集成相关功能的基础上,建设形成支撑运营监控中心业务开展,具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和全景展示功能的业务系统。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包括由人、财、物、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相关业务应用构成的业务层、基于数据中心的数据层、由综合查询分析(含辅助决策)和业务流程监控等构成的监测分析层,以及基于可视化展示平台的展示层。

支撑系统的四个逻辑分层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其中,展示层负责对监测分析层处理完毕的数据进行综合展示,二者之间通过web服务、消息、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交互;监测分析层则对来自于数据处理层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为展示层提供分析结果;数据层则将位于业务层的各个业务支撑系统中的数据按照业务主题进行分析汇总,计算各类指标,形成流程实例,存储大屏展示信息;业务层管理各个应用的数据,为数据层提供业务明细数据。

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包括工作台、数据资源管理工具、可视化系统三个部分。目前,工作台已实现323个场景、1357个指标数据项的在线监测功能,大屏可视化系统已实现25屏、315个指标数据项的监测展示,完成了26个业务系统的接口开发部署及数据接入。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运营监控中心业务涉及公司各个专业领域,每个领域的指标都有可能出现异动和问题,这就需要运营监控中心的员工在业务能力上综合程度更高,在管理水平上跨专业协调能力更强。浙江公司在选拔公司业务骨干充实到运营监控队伍的同时,通过交叉培养、实战练兵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运营人员素质建设,不断提升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全景展示业务能力,满足服务决策层与管理层的日常信息与决策支持。另外,通过建立由高校、咨询机构、电力系统内部三方组成的运营监控专家队伍,为运营监控中心各项业务开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提升运营监控中心的分析能力、预判能力及决策支持能力。

三、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实施效果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实现公司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更是一项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史无前例的创新工程。运营监控管理体系自运行以来,有效弥补了公司管理机制的不足,帮助消除跨专业、跨部门的信息壁垒,使公司资源配置更优、内部控制力更强、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好,促进企业安全、有序、健康、高效运行。

1.公司运营分析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公司按照“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在线监测的要求,强化运营数据资产管理,进一步夯实数据基a,接入指标1409项,累计接入指标数据2310万余条,明细数据6928余万条,实现了对公司运营情况的实时监测;围绕公司领导的关注点、企业运营的关联点和管理创新的启发点,深入开展信息采集、筛选、解读和分析,编制完成外部环境监测周报18期;根据公司运营情况,剖析公司运营特点,编制《运营动态》40期,实现了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研判;完成电力成本分析、社会责任对利润的影响分析等22项专题分析,通过引入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梳理和评估公司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建议,有效防范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完成异动分析52044项,梳理出运营异动535项,发出协调控制工作单194份,会同相关部门保证了高压电费回收风险可控率、物资库存周转率多项重大问题持续改进。

2.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

运营监控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主网作业现场、配网作业现场、基建作业现场、营业场所等生产一线场景的3G移动视频监控,实现了对作业现场违章的“立查立纠”,强化了安全风险管控;通过计划与预算专题监测,发现公司个别资本性项目资金发生金额超出当年计划预算,协助相关部门研判和预警可能出现的运营风险;通过对退运设备的监测分析,发现公司废旧物资管理上的隐患,防止违规事件发生。

3.强化战略执行力度

运营监控中心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状态的监测分析体系,并且将重点指标集中展示,增进了各部门业务透明度,保证了公司全部资源和经营行为在控、能控。运营监控中心围绕关键管理环节,细致梳理了相关的上、下游关联节点,找到了当前管理的瓶颈,严格规范与之相关的管理与工作要求,打破专业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跨专业、跨部门协同能力。职能部门针对风险、异动、问题做出反应,提前防控,显著提升公司的安全、健康运营水平。

4.促进公司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重点工作任务、督察督办”工作监测,强化过程管控,工作效率与成效得到大幅提升;通过物资库存监测,协同业务部门开展盘活利库工作,提高物资利用效率;通过开展营销稽查,公司累计追缴电费及违约金106.9万元;通过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改进工作,形成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促进资产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经营效益、效率;通过对供电抢修服务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已经形成供电抢修协同工作新机制,基本解决工单回退问题,大幅提升抢修效率,全省故障工均处理时长同比下降71.78%,故障平均修复时长缩短46.6%,投诉工单数量明显减少,客户满意率得到持续提升,整体供电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5.集中展示宣传公司形象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公司形象的宣传展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公司运营监测大厅包括监测展示、决策会商、独立监测、互动体验、设备控制及设备部署5大功能分区,拥有视频处理系统、拾音扩声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话及网络系统等多项功能,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全面、生动、直观的展现平台,将散落在各专业部门、反映公司多时期经营业绩、管理成效、发展成果和责任实践的有用信息向公司内外有关各方以可视化、互动化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宣扬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良好形象。运营监控中心自建立以来,先后多次接待政府、媒体、社会团体、系统内部单位交流参观,向社会各界有效展示了浙江公司经营绩效,展示了企业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郑磊.集团型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2(25):52-53.

[2]林海.电网运营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众用电,2014(04):47-50.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3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的一种社会生产经营形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电子商务要求的是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的改变,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就是大数据,而信息时代最大的财富也正是海量数据,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实现数据化运营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数据化运营的核心是“以企业级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挖掘应用为核心支持的,企业全员参与的,以精准、细分和精细化为特点的企业运营制度和战略。”数据化运营是在诸多先进技术的直接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如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大数据的存储及其分析挖掘,从而推动了现代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和运用,并将其运用于整个流程当中,给予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以充分发挥的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

二、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持作用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不断地涌现,全球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类型越来越复杂、数据变化频率越来越快,但是数据的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如何沙里淘金,有效地利用这些大数据创造价值,如何将其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予以运营,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数据化运营作为一种战略性经营模式,是促进企业从粗放化经营向精细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成功的企业数据化运营必须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保证,即企业级海量数据存储、精细化运营需求、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各层次、各岗位的员工的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日常反映的不只是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更主要的是配合数据化运营活动,系统反映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劣势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外部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对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或即将进行的各种活动发出警示、进行指导。管理会计的信息服务对象侧重,不仅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观念取向,以及满足企业经营决策与业绩管理的业务处理基准,都决定了其在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创造中的关键性作用。管理会计数据资源价值创造的主导的发挥,决定了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关键支持作用。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在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管理会计的实践不仅要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要通过影响具有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的搜寻和处理,通过影响组织和环境的描述和判断,支持数据化运营中的全员参与和配合,而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三、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方式

数据化运营是一种“开发合作式”的运营,要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功能,首先应该要数据化运营的整体性与合作性特征,打破业务界限以及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区隔,形成虚拟管理会计团队。进一步要将管理会计重点完全转移到战略管理轨道上,将战略管理会计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理念,以“竞争优势形成”为目标的思想有机地融入数据化运营的实务。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处理会计大数据,利用虚拟组织或团队的灵活、快速反应,通过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运用,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及管理会计范式的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其基本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数据,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控制与评价,支持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主导作用,就要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改造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与提供方式,建立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实施的平衡计分卡,集成性应用管理会计方法,从战略视角促进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实施。

1.变革信息处理方式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数据化运营的结果是企业获得了更先进数据处理技术、更充分的数据资源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但这并不是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真正需求,能够让信息在业务运营中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的真正需求。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会计大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增值的需要,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手段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运营的需要,从时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事后的定时分批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事中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从空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部门集中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异地分布式的数据收集、处理。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应从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向多种计量手段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并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过渡。借助新型的信息技术,扩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范围,保证其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同时管理会计数据处理又必须确保会计大数据的质量,保证会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可信性和可解释性等。

2.整合管理会计工具

在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要体现其核心地位,要发挥数据资源运营的主导功能,就必须突破原有的实践体系,创新原有的功能性方法及其运用方式,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运用,集成性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从而提升企业数据化运营的效益。根据企业数据化运营的管理需求,将管理会计工具分别整合成为面向运营战略分析与规划的工具包,面向运营过程成本计量与控制的工具包,以及面向员工激励、由可供员工在数据分析中使用的方法的工具包。基于战略的视角,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的管理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多种类型数据的融合,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描述、分析、评判企业的经营态势,确定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和创造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管理会计的数据化运营功能。

3.建立数据化运营战略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目标与措施体系,是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战略的实施也同样需要建立平衡计分卡体系,需要将数据化运营的目标与措施分别纳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从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财务与非财务、过程与结果多角度地进行数据化运营的对策设计和过程控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反映数据化运营的直接与间接财务成果;客户维度则需要反映数据化运营中满足企业外部客户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方式与程度,以及满足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需求的方式与程度;内部经营流程维度要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化运营过程各环节的成本与风险的度量与分析,帮助实现进行整个运营过程的反馈控制;学习与成长维度要对数据化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员工的数据意识培养以及企业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能力等予以规划与体现。

四、结论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轨道交通的售检票方式也逐渐从人工售检票变成自动售检票,标准化、集成化、自动化的售检票方式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轨道交通的aFC设备融计算机、财务管理、统计等知识为一体,实现轨道交通自动化售票、检票、收费、运营管理等,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概述

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财务管理、统计等知识,对轨道交通的售检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达到轨道交通售检票自动化的目的。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是aFC设备管理与aFC运营管理的结合体,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能对运营中设备及各种部件进行维护、管理,监督运营设备的运行状态及运行效率,对运营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管理,对运营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如交易、审计等进行管理,对运营中所需的现金、票卡等进行管理。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设计

2.1aFC系统的构架

aFC系统构架有分散式构架、线路式构架、区域式构架、分级集中式构架、完全集中式构架等五种情况。分散式构架系统结构比较简单,能满足区域换乘的需求,但不能满足各区域内的换乘需求;线路式构架的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只能适合线路独立运营需求,不符合路网换乘的需求;区域式构架系统结构比较复杂,系统数据信息量大,能满足区域及其他路线的换乘;分散集中式构架系统结构比较合理,能符合路网规划的要求,系统可靠性强,投资少、数据信息处理量比较大;完全集中式构架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容易扩展,投资比较少,数据信息处理量大,运营管理比较复杂。

2.2aFC设备运营系统管理

2.2.1票卡管理

票卡管理是指对票卡的发行、使用、回收及票务处理等过程进行管理。票卡可以分为可回收类车票和不可回收类车票,可回收类车票主要有单程票、往返票、出站票、福利票及预赋值单程票等几种车票;不可回收类车票主要有员工票、纪念票、车站工作票等。

2.2.2规则管理

aFC设备运营规则管理主要有运营模式规则和终端设备服务规则,运营模式规则主要有运营模式的分类、运营模式的设定和解除、运营模式的转换、运营模式的联动处理等。aFC设备运营模式有正常运营模式、降级运营模式、紧急放行模式等三种情况;运营模式的设定和解除是指根据轨道交通运行情况,对运营系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开启或关闭;运营模式的转换是指对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营模式、降级运营模式、紧急放行模式进行转换;运营模式的联动处理是指当线路的某一车站发生故障时,在线路中其他车站采取相应的模式进行处理。终端设备服务规则是指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系统的增值功能、售票功能、检票功能、补票功能、退票功能、替换功能、票卡查询功能、修复功能、锁卡功能、解锁功能等。

2.2.3信息管理

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信息管理是指对系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管理,由于信息生成的方式不同,信息可以分为派生信息和原生信息两种,原生信息是指系统自动生成的信息,没有经过人工处理的信息,派生信息是指为符合运营管理的要求,对原生信息进行处理,原生信息通过系统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存放在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达到运营管理的要求。

3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3.1aFC设备运用管理系统模块划分

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运营参数管理模块、设备监控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收益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通用管理模块、设备通信模块、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模块等九大模块。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设备信息的收集、修改、更新、删除等;运营参数管理模块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营参数及票务的管理,如通信配置、费率等运营参数的管理;设备监控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采集或接受设备终端的信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将设备的运行状况转发给设备中央系统;库存管理模块主要是实现中央系统与车站系统票卡库存交换工作,车站系统通过库存管理模块向中央系统进行库存请求,中央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库存调拨;收益管理模块主要是指系统对设备运营过程中盈利的现金进行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指中央系统对整个系统的用户进行统一管理,将信息发送至车站系统,车站系统将受到的信息发送至车站终端设备中,然后获得相应的回复信息;通用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系统中的通用功能,如数据库的读写、文件的读取、系统操作的记录等;设备通信模块只存在于车站系统中,主要负责车站和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传送设备登录时的验证信息、传送设备监控管理模块向设备传达的命令等;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模块主要负责采集系统上交易、审计、传输等过程的数据,并将数据转换为信息,传输到中央系统中。

3.2aFC设备运营系统参考模型

参考模型是对数据处理和业务处理进行一种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设计,aFC设备运营系统参考模型为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设备监控管理模块、运营参数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等有人机界面,通用管理模块、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模块等没有人机界面,系统的所有模块具有数据库读写、文件的读取、系统操作的记录等基本服务功能,设备通信模块直接与终端设备相连接,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模块负责中央系统与外部系统数据信息交换。

4总结

轨道交通的aFC设备融计算机、财务管理、统计等知识为一体,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能有效实现轨道交通自动化售票、检票、收费、运营管理等,推进轨道交通的自动化建设,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海军.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0.

[2]于海军,朱明,苏厚勤.基于组件的轨道交通aFC设备运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12).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5

关键词:地铁司机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024-02

如何提高地铁列车的利用率、科学合理组织和安排人员,编制司机出乘计划和交路,记录司机日常管理信息是地铁乘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地铁运营安全正点的基本保证。现阶段由于城市人员变化较大,特别是节假日、大型体育、娱乐、展销会等活动,往往会带来运营客流的较大变化,同时为了提高地铁服务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多种运行图来更好的为市民服务,例如西安地铁每周就有四个时刻表来满足不同时段的运营需求。如果这么多时刻表只依靠人员手工编制派班计划和司机的交路、记录管理信息则需大量人力和时间,难以适应目前列车运营图变化和的网络化运营的需要。因此,建立乘务派班系统是地铁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乘务派班系统功能需求

地铁运营具有运营交路短、运行间隔小、客流变化大的特点。提高地铁运营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环节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地铁运营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这个目的,就需要有合理的科学生产组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司机的科学管理是这个目的的基本保证。司机的科学管理主要体现在乘务派班和交路、司机日常管理、和收集司机运营信息以及储存有关运营数据等方面,这都需要要我们的乘务派班系统来完成。乘务派班系统可根据列车运行图中列车上线列数、列车全周转时间、每天日运营时间和早高峰晚高峰开行等情况,计算出每天担当运营所需要的司机总人数,科学合理地编制和统计司机交路信息,保证科学的安排好司机的派班、叫班计划,督促司机出乘,并办理司机出、退勤手续,从而确保司机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系统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2系统功能实现

乘务派班系统应满足地铁列车运营图中司机出乘计划的需要,能够动态掌握司机状态,自动生成司机出乘计划,使减少派班员劳动,提高统计工作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出乘计划的编制因人为因素出现差错,同时能将司机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司机的工作绩效,实现对司机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下:

(1)生成列车运营周转图,实现对列车上线列数、全周转时间、每天运营时间、行车间隔时间、折返所需时间及早高峰晚高峰开行情况的掌握。

(2)生成乘务派班计划,根据列车运行图自动生成司机的出乘计划,对司机的出乘计划,出勤状态、退勤状态实现计算机动态管理。

(3)实现自动叫班功能,系统应根据司机出勤点自动实现提前叫班或者短信提醒功能,避免司机没有按时出勤,导致无人驾驶列车。

(4)能够实时查询和处理当天的行车调度命令,并根据行车调度命令给出一定处理意见,防止漏派、错派,错传、漏传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司机在出勤前对根据行车调度命令的内容充分做好安全预想。

(5)可以根据地铁运营和派班情况对司机的走行公里、工时等各种统计、查询,生成乘务日报、派班员工作日志及其它各类报表。

(6)可以实现对司机信息的动态掌握,包括各类请销假、大休、年休计划及执行、替班等情况。

3系统总体结构

图2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服务器端数据库系统(oracle)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Xp、win7客户端乘务派班系统应用程序windows、win7操作系统,乘务派班系统采用目前成熟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乘务派班数据共享,以及满足系统功能扩展的需要。系统将所有数据放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客户机通过局域网,采用tCp/ip协议与数据库服务器连通。对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功能比较强大的oracle数据库。在系统中使用windowsXp、win7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完成管理系统数据库和用户信息的功能。在客户机上,采用windowsXp、win7操作系统,安装相应的乘务派班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系统模块构成

一个完整的乘务派班系统不但要完成司机出退勤计划和交路表,还要求能够满足司机日常管理,司机请、销假管理,年休计划及执行,司机出退勤记录查询,所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列车运行状态、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所有运行数据存档,数据录入,系统维修和保养等相关功能。围绕司机信息化科学管理,为了提高系统的运作效率和稳定性能,将乘务派班系统划分为基础数据管理、司机信息管理、乘务派班管理、查询统计等模块。

(1)基础数据管理。这个模块主要根据运营时刻表,实现列车运行图所规定的基本所列车计划、每天出乘时的天气情况、司机工号、司机指纹、司机所在车队、司机出勤前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预想、地铁司机试题库、出勤前答题成绩、出勤前饮酒监测记录、当天上线列车状态、正线客流预测等基础数据资料的管理和维护。

(2)司机信息管理。这个模块有司机个人信息、行车调度命令、上级指示、列车交路信息、司机交路信息、列车停放股道信息、请销假记录、替班记录、年休计划及执行记录等信息管理功能。解决了派班员做计划时易漏派、错派,传达信息易错传、漏传等问题。

(3)乘务派班管理。这个模块是乘务派班系统的核心,实现根据运营时刻表中的列车运营图、行车调度命令、司机固定交路、司机月工作时间、司机的请销假情况等安排派班计划的功能。同时根据车次开行时刻和具体叫班提前时间,派班系统会语音或者短信提示司机出乘,并记录司机出、退勤情况。

(4)查询统计。这个模块是由查询和统计两部分组成。司机可以通过显示派班系统查询自己的当月或当天的出乘计划、相应运营图的各次列车交路表、请销假记录、月走行公里、月违章违纪记录、月考试成绩以及每次出勤前答题成绩、月度考核成绩、月绩效工资等。通过司机报单记录的司机走行公里、实际交路、列车状态等情况,系统自动对各司机走行公里、司机的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将司机的劳动转化为司机的绩效,使人员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5乘务派班的计算机实现

5.1派班计划的编制

司机的管理部门是编制司机出乘计划的核心单位,乘务派班系统涉及内容多、信息量大。目前很多地铁单位在编制司机出乘计划时,派班员都要根据基本列车运营图、行调临时调令,以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来人工编制每天的乘务派班计划,耗去了很多人力物力。司机自动化派班系统则根据基本列车运营图和调度命令计算出地铁列车每天需要的数量,再结合司机的每次出乘工作时间和两次出乘间隔时间编制相应的司机出乘计划。然后具体安排每天各个出乘司机当天担当的车次,即制司机交路表。该司机交路表根据列车运营图来编制,如果运营图调整了,那么司机交路表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当出现运营计划内临时增开了列车,产生临时的计划时,派班员要根据司机的出勤地点、当班的车队、列车实际运行情况等有关信息,编制一套完整准确的司机出乘计划,保证运营的需要。

目前全国地铁运营公司地铁司机需要数量的是以该线运营上线的最大列车数量、司机的备员比例以及实际司机工时来确定的。司机工时为计算标准是:一个司机一次出乘的实际工作时间,包括运行中值乘时间、出退勤时间、交接班时间、折返时间和检车时间。地铁一般每天运营时间大约为20h,如果按每班司机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h来计算,那么需要三个班才能完成一天的运营任务,按照司机月工时规定,需要四个班才能连续完成每日运营任务(即四班三运转)。

每个班的具体人数是根据列车上线列数、全周转时间、全天运营时间、行车时间间隔、折返时间及早晚高峰开行情况来确定的。以《列车运营时刻表》进行测算,如果高峰时上线18列车,需要18名司机来完成,再加上两个终点站各需要三名司机折返,在正线上每班共需要24名司机来完成一个班的运营任务。另外,在派班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列车小交路、临时增开列车、顶饭圈司机以、热备司机以及调试司机安排等其它因素。因此,根据每日列车运营时间,可以得出完成运营任务所需要的司机班数;再结合列车时刻表规定的到发时刻和基本列车周转图,即可制定司机出乘计划。当出现内临时增开列车等情况时,派班员可根据所值乘列车车次、到开时刻、司机姓名(工号)、列车实际运行情况等有关信息,编制计划外的司机出乘计划。

5.2派班算法设计

自动派班算法是根据列车运营图所需要的列车数及列车交路表,对照各车队司机的信息,制定当日司机的交路表。如果当值车队有司机请假,需要从预备人员以及大休车队抽调司机调整,系统会自动优先选择预备人员,让后再选择大休人员进行替班,供派班员参考。

6结语

乘务派班系统根据传统的乘务派班工作流程编制的系统逻辑模型,力求节约人力资源,实现司机最小人工成本,保证司机信息的永久储存。同时在实现该系统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通用性,不能局限于单条线运营,应该考虑多条线路同时运用此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献忠,徐瑞华.基于时间耗费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排班优化[J].铁道学报,2007.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6

【关键词】前后台分离机制数据内嵌数据监控数据可视泛连接

[abstract]inordertosolvethecurrentproblemoffront-deskandback-desk,thispaperbasedontheperspectiveofbigdata,ontheonehand,theanalysisofthecurrentoperatorstoexplorethecurrentadvantagesandexistingproblems,ontheotherhand,throughtheanalysisofthecurrentmechanismofdataflow,bigdataembeddedinterfaceanddataflowisstudied,basedonthedataofanewgenerationof,itisprovedtheeffectivenessofthereceptionandbackstagesupporterproposedschemeadaptivepilot,andfoundthattheschemecaneffectivelypromotecommunicationoperatorsgroundconnectionstrategyexecution.

[Keywords]separationmechanismtheembeddeddatadatamonitoringdatavisualizationconnection

1引言

随着金融行业前后台分离效果渐显,近年通信运营商也开始逐步探索前后台分离。通信运营商与金融行业的前后台分离方案有两方面的共同点:一是服务前置,系统后移,通过精简前台服务,将业务办理移归后台,提升客户感知;二是计费校验、扣费平台大集中,提高了效率,强化了流程,以此来确保前后台的畅顺沟通。所不同的是,电信运营商产品种类、系统较多,产品背后的营销方案相对复杂,前后台的定位在此前非常模糊,人员分散、系统壁垒多、方案复杂,这是通信运营商开展前后台分离工作的典型阻力[1]。

随着大数据对外变现方面探索的深入,电信运营商在信用评估、人脸识别、客流热力等应用上积累了大量的大数据应用经验,这些经验为其在前后台分离工作中的信息采集、前后台交互以及后续的人员集中化管理、产品统一标准化管理、数据应用支撑效率提升等提供了助力。如何应用大数据手段,为通信运营商的前后台分离机制找到较好的克服阻力、提升效率的方案,是本文探索的核心内容。

2现状分析

2.1目前电信运营商前后台分离方案中的两个阶段

从当前试点情况看,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在根据业务类型来开展不同程度的前后台分离运营。这种运营的目标出发点均是为了集中资源、精简业务、服务产品、优化体验。比如中国移动,按照一体两翼的部署,将个人业务、政企业务和家庭业务对应的渠道进行前后台分离,一线精简营销人员,后台支撑大集中。

这种前后台分离运营最为典型的转变发生在服务厅上面,从前服务厅的客户需要到柜台方可办理业务,并且需要忍受较长的等候时间。如今服务分流、前后台分离后,对于常规型业务客户可以在电子前台办理,个性化业务客户可通过在各店厅销售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快速办理,整个服务厅围绕客户体验而设计,侧重业务体验,取消柜台,一切办理的过程都交给后台,客户到厅的原因由从前的不得不来转而为为享受业务体验、享受新鲜而来。

(1)前后台分离第一阶段

根据前台的集成效率笔者粗糙地将前后台分离运营分为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现前台仅负责营销服务、后台仅负责业务支撑的分离,它的典型特征是后台的高度集中,前台的探索性精简。在这个阶段,通信运营商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如何集中化\作大后台上,相比之下,前台的营销能力释放则相对粗糙,模式如图1所示[2-3]。

通信运营商第一阶段的前后台分离侧重人的集中和分配,以及分配后的职能二次摸索,此阶段的运营形式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尚未完善。

(2)前后台分离第二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通信运营商逐步对前台、后台人员进行了量化薪酬的设计,一方面积极鼓励前台拓展业务、后台强化业务流程;另一方面意图通过数据流来管理整个前后台分离运营。

与此同时,传统实体店由于职能的后移,更多的业务办理通道演变为电子前台,呈现出如app、视频营业厅的形式。而后台集中化人员开始区分不同的职能定位,后台不仅兼顾了强大的业务办理支持,还逐步具备了为前台提供营销触点的管理能力。

通信运营商第二阶段前后台分离流程的典型特点是“前台演变为电子化,原前台服务人员退居后台,与更强大的系统形成更集中的后台”。当前,部分较为先进的电信运营商已经进入到这种模式的探索中。运营商第二阶段前后台分离模式如图2所示:

2.2前后台分离的人员流转

未开展前后台分离之前,电信运营商的人员分布在自建、政企、家宽商宽、后台等不同线条,一线人员往往需兼顾业务销售和业务办理等职能,任务繁重,拓展效率低下,部分一线人员还兼顾了后台人员的职能。加之人员分散,造成了整体的业务办理效率较低。

前后台分离运营后,各类渠道的一线人员大幅精简,所精简的人员回归大后台集中化办公,通过集中的方式,高效支撑一线,释放一线强大的营销拓展能力,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人员分流后二次集中是通信运营商前后台分离中的人员特征。

2.3前后台分离中的系统集中集成

过去通信运营商的计费系统与各类数据业务、新业务系统相互独立,各类业务种类繁多,存在互惠、互斥、捆绑等多种关系,导致运营商的营销方案异常复杂,办理流程需多次流转不同系统,进行频繁的系统交互、校验放通,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丢包,导致业务系统长时间无法响应,从而影响客户的办理感知[4]。

得益于后台集中化,一方面业务得到了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精简化,减少了相互关联、捆绑,减少了各类状态的写入;另一方面,计费系统的能力得到完善,可承载各类标准化产品,确保了业务的畅顺办理,效率提升,从而带来了良好的客户办理感知和使用体验。

2.4现阶段的前后台分离机制优劣

前后台分离机制进一步释放和提升了一线人员的销售能力,强化了后台人员高度集中的支撑能力,并推动系统进一步优化,真正实现集中化下的资源重新分配、流程效能提升的效果。

但当前前后台分离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自适应机制,过度依赖滞后的数据分析,决策者仅能从滞后的营销效果来判断各个环节的效能情况,无法实时高效地调整策略。而前后台机制的逐渐演变,却对高效的集中化提出了更高的数据实时可视的要求,这种矛盾将推动电信运营商前后台分离运营的发展。

3前后台分离中的大数据机制探讨

在当前电信运营商前后台分离的两个阶段中,鲜有引入大数据机制来提速提效。随着前后台运营的不断深化,对数据的依赖将日益加剧,尤其是精准营销、预测营销、人员量化绩效、系统效能评估等方面,下面将来探讨如何在运营商当前的前后台分离模式中融入大数据机制[5]。

3.1大数据流的构建

前台、系统、后台,这是当前前后台分离最重要的三个元素。客户在前台传输业务需求数据,经过系统向后台下达业务办理指令,后台办理成功后,向前台传递成功信息,这种传统信息流转的模式是通过系统来承载前后台,使用日志来记录业务办理情况。

为了使传统的信息流转模式能够结合大数据,从而提升流程效率,在除了前台、系统、后台三个模块之外,建立了大数据监控处理中心。通过大数据处理的方式,为前台提供客户信息预判,呈现在系统上,同时对系统办理订单进行监控,数据返回到大数据处理中心,而后台的响应效率、人员运作,以及后续的投诉应对解决数据,也都将及时地回传到大数据中心[6]。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分离出纯粹的业务办理和纯粹的大数据服务,既不影响原有的生产流程,又新增了大数据服务,为运营商内外大数据变现提效提供了实践空间。运营商现阶段大数据前后台分离机制如图3所示:

3.2前台的大数据流内嵌

前台的大数据流具有双向的作用。一方面,由来自运营商信令平台的通信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客户的业务倾向,并以便携系统的可视方式,随时候命。当客户进入前台范围时,服务人员即可获得客户的业务倾向报告,并在后续的体验沟通咨询中,不断反馈更新客户信息,动态修正大数据报告。

另一方面,大数据中心连同系统的内嵌,能根据营销嗅探,在客户能接触到的电子渠道充当“聪明的服务者”角色,为客户推荐经过大数据模型甄选出来的业务,吸引客户办理。

可以说,电信运营商丰富而完善的大数据存储、优秀的模型快速输出能力,能够将当前前后台分离的触点都管理起来,赋予大数据接口,完成大数据级的客户洞悉、预测、方案匹配、方案推荐等工作。前台大数据交互功能内嵌举例如表1所示:

3.3后台的大数据流内嵌

在当前前后台分离阶段,后台第一要务是完成订单的快速处理,包括客户信息的快速采集校对、客户状态的快速确认以及业务办理。如今,客户的相关信息都存储在大数据处理中心,后台接收指令的同时,大数据中心快速同步进行客户信息、状态的稽核,将业务系统还原为专一的业务办理通道。与此同时,大数据中心还将单独存储复杂的业务关联、约束、互斥逻辑,通过快速运算为后台提供明确的是否级的指令[7]。

此外,后台工作还包括了客户投诉的应对,尤其是对升级投诉的应对。大数据处理中心结合客户的用户行为、历史投诉情况、投诉实时文本分析,以及客户的其他互联网共享数据分析,及时预判客户是否升级,客户的诉求点在哪里,以便快速为后台提供准确的机器人级的解决方案[8-9]。

后台大数据中心的嵌入将主要完成复杂的客户校验独立运算、扣费、赠费的逻辑快速科学组合、升级投诉的预判等,当后成一个工单,大数据中心即可得到当前的效率以及客户后续可能投诉的几率等数据。

3.4前后台大数据流的监控

在传统的前后台分离方案中,前台后台之间的系统仅仅为简单的指令传输。比如前台确定要办理的业务,后台接收到指令后开启业务办理。而在大数据机制介入后,将可实现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大数据的动态修正

当客户进入前台范围,大数据处理中心即为前台提供了业务行为倾向报告以及相关的历史行为参考,前台在沟通过程中,大数据中心将动态录入新信息,如根据客户的谈吐更新客户的标签画像,根据服务人t的反馈更新业务倾向等,从而不断演变、不断优化,直至接近人工智能。

(2)大数据的业务质量监控

当后台的逻辑校验、业务办理过程开启时,大数据中心同步录入后台的数据信息,及时生成流程报告,并就整个流程每个节点时间进行可视化,当业务最终办理成功时,大数据中心给出本次业务的办理质量以及后续问题的预测,供服务前台提前掌控客户的投诉倾向,降低使用期望。

(3)大数据的实时可视和分析

处于整个前后台分离工作中的各类数据流都将被大数据可视化,决策者可以从这种监控中获得每类数据流的开展和效率情况,并及时依据此展开量化绩效、目标订立等工作。

前后台链接载体的大数据中心,将真正实现办理数据量化、渠道效能量化,业务质量监控、数据可视等功能。

3.5前后台大数据流转的闭环

大数据机制在前后台分离工作中起到“内嵌每个环节,推动整个闭环”的效果。大数据前置,为前台提供支撑,优化前台流程,提升前台效率,同时可评估前台效能;大数据后延,则为后台系统提供海量处理能力,快速完成业务办理,评估后台效能;同时可依据不断实时更新的效能评估,定期对人员优化、系统优化作出建议,供决策者采纳。

3.6大数据机制涉及的模型和技术

基于传统的大数据框架,结合快速可视的网页技术,电信运营商前后台分离的大数据监控中心一方面需要海量的存储服务,这些存储与对外变现的大数据存储类似;另一方面将通过建立核心模型实现可视化服务,如客户消费行为评估模型、系统业务办理评估模型、业务质量健康度模型、人员量酬运算模型等,模型部署在大数据平台上,经过快速可视的网页技术,实现多种载体的可视,从而服务不同群体。

4基于大数据前后台分离机制的验证

广东某地市移动运营商自2013年开始探索大数据前后_分离机制。当前,该市以监控大数据中心为总数据枢纽的集中化方案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大数据机制全面支持一线人员的走动营销,在前台侧,销售人员不仅可预测客户的业务办理倾向,还可通过走动营销系统为客户展示业务,供客户体验并进行业务办理。另一方面,监控大数据中心可输出多达200多项的数据监控和可视化,完整支持人员考核量酬、人员状态监控、系统效能优化、营销方案部署上架等方案数据。大数据分离机制部署后,平均办理业务时长从过去的8分钟缩短至3分钟;客户满意度提升超过26%;单体店厅总价值工单提升超过30%;基于大数据分析机制,系统不断更新迭代超过3期,人、系统、数据趋向于自适应,人的考评来自数据,系统的优化迭代来自数据,数据的来源由人和系统产生,这种自适应的机制不断缩短了方案上架办理时长,提升了电信运营商的前后台分离运营效率。

5结束语

本文从运营商前后台分离现状出发,对当前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并据此结合运营商所拥有的大数据,研究建立新一代前后台大数据分离机制,旨在进一步提升前后台分离效能,推动运营商变革。

本文所提及的前后台分离大数据机制立足于当前运营商现状,是结合运营商触手可及的数据流进行整合的方案。一方面将推动运营商管理的集中化,因为它不仅仅为运营商提供了前后台的数据流,更为其搭配了不同环节的人财物资源分布,同时以高效的方式闭环运作,不断自我适应,将更多的优质人力释放出来,聚焦营销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聚焦流程的畅顺、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将运营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真正推动至精细化运作的产品为王年代[10]。另一方面,前后台分离得益于大数据开放型接口,在遵守国家信息安全规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实现与外界大数据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前台的电子化继续前伸,与广大互联网企业、家庭业务企业、政企业务企业等进行联合,形成泛前台。如淘宝也同步具备通信客户行为的大数据预测嗅探,能有针对性地销售通信产品。同理,后台可以后延到各类需要信息核对、复杂校验的业务办理,成为泛后台。处于后台中的所有业务都能被单一的扣费系统处理,如运营商的终端捆绑方案,可以通过微信钱包完成一键校验办理等。

可以说,大数据前后台分离方案是运营商不断强化自我适应能力的同时,逐步融入社会、融入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大连接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觉,郝云宏.服务业前后台分离:从传统运营到大批量定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108-117.

[2]陈觉.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8):1378-1382.

[3]朱霁婷.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改革后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姚文标.商业银行深化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及后台集中探讨[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王洁.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6]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业务分离的新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7):19-23.

[7]程煜.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模式下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8]陈觉.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7

关注企业Kpi完成、采用直接“推销”的强行营销方式,忽略了客户之间的偏好差异,营销时机“一刀切”,缺乏细化,营销产品与客户接受度之间缺乏适配性分析,对客户体验重视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大数据和客户事件的全触点实时营销管理采取了以下方式:(1)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设计营销活动时机不再以企业自身的产品销售目的为营销设计出发点,而是以客户对营销的体验感知为出发点。营销力争做到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立即出现,让客户在惊喜中感受服务和产品溢价;客户不需要时,从不去打扰。当客户各种事件发生时、企业与客户触点发生时,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触点机会,通过触点实时推送营销内容;而当客户与企业无接触的时刻,尊重客户私人空间,不去打扰客户。(2)以大数据和客户事件开展精细化营销首先,以客户标签细分锁定潜在营销目标客户。营销案的设计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运营决策行为,根据客户的个性化标签,确定营销的潜在目标客户群,并且客户标签在实时营销过程中也要进行实时匹配。其次,以客户事件决定营销开展时机。营销的最终触发需要结合客户事件来确定。当营销案中定义的潜在目标客户的客户事件发生时,营销案才进行触发。此时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对客户标签、客户事件、营销其他规则等进行匹配,按照预定的营销流程、规则触发营销内容。第三,以触点决定可能的营销送达方式。在客户标签和客户事件都匹配营销规则的场景下,根据客户与运营商的触点方式,决定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营销最终送达客户。在某种触点上,营销人员可采取的营销送达方式可以是多种,但从营销的时效性和客户感知效果上则有首选方式。各触点上具体可选择的营销送达方式列表见表1。(3)以实时触点营销替代静态批量营销1)营销目标客户是动态实时计算出来的,而非静态提取后批量发送。只需定义出潜在目标客户标签规则、营销流程和营销规则,即可开展营销;营销的目标客户在客户事件和触点过程中实时匹配、判断完成。当营销过程中需要对营销案进行调优时,直接调整营销规则即可生效,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率。2)营销具有时效性。营销匹配过程是在客户事件发生后瞬间完成判断的,并非延后较长时间推送以致错过营销时机;触点发生时,可以在客户服务、业务办理过程中同步开展营销。3)营销内容、方式是根据客户事件实时变化的。由于并不能准确预知客户事件行为,且客户各种属性、状态是实时变化的,因而营销必须实时处理上述内容以完成营销内容推送,保证对客户的营销内容始终是“适合的、恰当的”。

2建系统: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智能服务营销系统

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需要it系统的承载和固化。基于大数据和客户事件的全触点实时营销,其it支撑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大数据处理、挖掘、分析能力;营销管控、执行、送达的信息化支撑能力。(1)积极引入新技术,打好大数据基础借鉴互联网架构,践行去ioe理念,引入成熟开源框架,基于x86平台构建分布式计算与存储平台,采用Hadoop、Flume、Spark与Storm计算框架、爬虫、mpp等技术,实现大数据的云架构,整体性能提升5~6倍,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奠定基础支撑能力。(2)整合分散的it资源,形成整体支撑能力一方面,聚合企业内、外部海量数据资源,形成大数据能力基础。在已有业务受理、客户资料、业务使用、账单、终端等数据(即B域数据)基础上,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通信信令、上网行为、网元数据(即o域数据),以及公司运营决策的财务、人力、采购等数据(即m域数据)。m、B、o域数据统一汇总后,企业全部运营信息齐备,有利于形成对客户进行营销的全视图、全视角洞察。另一方面,打通前、后台数据与应用能力,统一收敛营销功能。新建设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跨接前台CRm系统和经分大数据系统,打通了经分系统和前台CRm系统,使得营销整体上既有智能数据支持,也有精确的营销接触管控。(3)智能、实时、主动、协同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在具备大数据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it资源,将大数据挖掘、客户接触管控、营销交互等能力进行整合,统一承载、管理营销任务,形成智能处理、统一管控、多系统联动的智能服务营销系统。其功能结构、各系统能力整合关系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实现营销智能推荐、智能管控,实现智能流控、智能调度,具备实时捕捉、实时营销能力。可以实时捕获商机,实现通信使用、服务过程与营销过程的实时结合;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模型和客户标签,主动挖掘客户需求,当最佳营销时机触发时,主动向客户或窗口人员推送营销内容;还可以针对各营销渠道进行交叉营销、协同营销,支持营销全流程的策划、审批、执行、效果分析等闭环管理。

3重运营: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全触点实时营销服务

营销管理的提升首先从提升营销运营能力着手。实现精细化运营,需要从客户特征的全面洞察、客户事件和行为的全面快速捕获、营销内容的实时触发推送等方面开展建设。(1)对客户进行360度特征分析一方面,利用客户全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客户标签。客户标签可以用来直观描述客户的基本特征及其偏好,是对客户进行细分、精细化分析的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客户全视图的基本轮廓,从客户属性、特征等方面勾勒出客户轮廓,建立客户特征库。表2是从大数据中经过数据挖掘、分析获得的客户标签简单示例。另一方面,尽可能精细化地描述360度客户画像。为适应各种营销活动的精细化要求,避免营销需求开展时因客户标签不足而无法精细化画像,大数据平台围绕客户特征,提前挖掘出尽可能全息的客户画像。目前某运营商的客户标签,已经包括客户自然属性、价值属性、消费属性、产品选择属性、业务使用属性、社会交往圈属性、各种行为偏好属性、终端属性等80多个大类1200多个。(2)客户事件立体化全覆盖客户事件是通信运营商的客户在通信业务使用、业务与服务办理、属性状态变化等时刻发生的操作、动作或特征变化等行为。客户事件可以根据营销需要不断开发定义。部分客户事件可参考表3的典型举例。目前某运营商已开发出112种客户事件,基本形成了对客户各种交互事件的立体、全方位覆盖。凡是客户与运营商发生互动的时刻(如扣费、通话、网厅办理业务等),这些互动事件均可被系统根据定义自动捕获并用于营销。(3)构建客户全触点实时营销能力触点就是一次与客户发生关联、互动的接触机会。这种接触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也包括通过通信网络、it服务系统等发生的接触。表4是目前通信运营商与客户之间可能的触点分类列表。上述触点基本涵盖了通信运营商与客户所有可能的接触方式,如在这些接触中推送营销,客户接受率将远远高于传统营销媒体和渠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所有触点具备营销推送能力:在所有触点上可以根据营销策略,组合、选取合适的触点,向客户推送与触点匹配的营销内容。2)营销触点可自由组合:同一营销案,可以组合选择多种触点,当客户与任一触点接触时,在该触点优先推送营销内容,其他触点不再推送,避免重复打扰客户。3)不同触点可有不同的接触、推送策略:根据每一类触点及其发生场景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使客户在任何触点中都有机会接受营销推送。4)统一管控触点:统一管控所有触点列表和定义,所有触点对应的营销内容都统一由同一个信息化平台推送;所有触点的接触信息统一存放,营销结果统一存储,不同接触渠道的协同机制统一调度。

4强机制:调整绩效考评机制,为营销服务转型提供机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全触点实时营销管理的实施,运营商要从内部员工的营销薪酬激励、外部合作伙伴的营销酬金分配导向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从服务型向服务营销综合型生产模式的转变。(1)优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管理转型首先,建立全员营销的企业文化。推行全触点实施营销管理理念,使全体一线员工由服务型转向营销服务综合型生产模式,大力提倡、实践“营销机会无处不在”的服务文化,实现由“要我营销”到“我要营销”的根本转变。其次,建立体验式营销模式。不再单纯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和Kpi要求,而是更多地考虑客户的感受、体验,改变对客户粗暴的“短信广告轰炸”,使客户在服务过程不知不觉地接受营销推荐。第三,强化量化薪酬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向营销倾斜。一线全员量化薪酬后,量化薪酬中营销价值份额加强,营销与薪酬息息相关,使一线人员不再满足于仅仅给客户提供业务办理和服务。最后,建立以营销能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按照营销效果的价值计算薪酬,切实体现正向激励,多劳多得;在精神方面,定期嘉奖通告,树立服务体验营销典范。此外,把营销活动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关联,注意培养有较强服务营销能力的员工队伍。(2)优化外部合作伙伴质量,促进营销服务转型进入存量经营时代后,精细化运营要求合作伙伴加强对客户的服务、营销等工作,要从简单、粗放的入网受理转变到全面开展营销、客户服务、客户维系等工作。同时,合作伙伴要实现优胜劣汰,增强营销服务能力。在营销服务转型过程中,部分合作伙伴不能适应转型要求,难以按照转型战略完成设备投入、员工素质提升,无法获取足够的代办酬金,逐渐自然淘汰出运营商的合作名单。

5实施效果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计量自动化一体化集成互享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23-02

供电企业的计量自动化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主要在功能上实现计量点电能量数据在线实时采集、负荷动态管理与控制、配变遥测监控、错峰调峰管理、防窃电、预付费、电价、四分线损等功能。虽然目前与电能计量相关的自动化系统已基本建成和完善,已基本实现了4大自动化系统间的互联。但由于各系统所基于的技术平台和采用的通信协议间存在一定差异,相互间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和互操作能力还不能满足智能配电网需求,导致系统大量功能的冗余配置和信息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系统的应用发展。因此,探讨将4大自动化系统有机集成,实现电能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控制、在线分析响应等,有效提高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水平,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1]。

1供电企业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1.1能为电力营销服务提供信息数字技术支持手段

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能够根据电力营销服务系统和需求侧管理系统需求,自动在线采集各电压等级的特征电能信息,包括:实时电度、分时段电能、冻结电量等与电能营销服务相关联的电能数字网络化信息。同时,能动态监测系统运行工况状态,包括:监测计量装置的运行工况、计量回路是否存在异常、计量数据是否存在较大波动等,为用电稽查提供在线远程自动化服务支撑数据。

1.2为供电企业节能经济调度管理提供可靠数据信息

通过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能够为供电企业调度管理提供详细的现场用电运行工况信息,包括:系统电流、电压、功率因数、有功曲线、无功曲线、负荷率等数据,为供电企业进行全局范围内的潮流分析和调度决策制定提供详细的供电电能特征数据和负荷数据,便于其进行四分线损、负荷率、三相不平衡度的统计分析,为系统节能降耗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

1.3为电力营销需求侧管理提供强力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大用户转变和高等级用户现场用户服务和特征数据信息的在线采集、传输和分析管理,合理开展科学用电、有序用电、错峰用电、分时计费等需求侧综合管理。

2供电企业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按照远方用电现场(包括:终端设备层、通信层)和主站计算机系统(主要包括:前置采集层、数据交换处理层、业务处理层和综合应用层等4层结构)的分层分布结构进行设计。通过通信网络将厂站计量、负荷管理、公变计量、低压抄表等系统有机集成统一。通过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将主站系统与远方用电现场有机互联,实现电能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和动态管理的功能集成和分析管理一体化。主站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一体化功能,能够实现对整个供电、配电和用电环节运行工况数据和电能数据的实时采集,利用内部功能模块实现各类计量数据的分类整理、运算分析和存储管理,并经通信网络将运算分析获得的数据结构传输给系统内部的各业务应用功能模块,为四分线损和需求侧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另外,在主站系统中还建立完善的用户基础档案信息,包括:计量设备档案、客户基本档案、电网实时和历史运行工况数据信息等。便于系统调度管理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合理进行潮流分析和调度运行决策制定,有效提高电力营销人性化服务水平。供电企业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2.1前置采集层

前置采集层中包括:通信接入设备、采集服务器等功能终端设备。能够同时支持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中负荷管理终端、厂站遥测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低压抄表终端等不同电能计量自动化设备终端的远程网络接入,实现整个一条化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信息的交互共享和互操作。能够根据主站计算机系统需求,完成电能计量数据的定时采集、随机召测和数据补采等功能,并经网络通信系统远程传输到采集服务器完成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算。同时还支持GpRS/CDma[2]等无线数据通信协议,实现与大客户负荷管理终端、特殊负荷管理终端、低压抄表集中器、配变监测计量终端的无线通信,完成电能计量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运算分析和可靠存储。

2.2数据交换处理层

数据交换处理层能够从电能营销服务系统获得客户基础档案和用电信息,同时能够从系统电能计量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中获取供配电网实时运行工况状态信息和开关状态数据,并可以集成配电地理信息(GiS)系统,实现配电故障在线调度管理。通过数据交换处理层中的综合应用数据的运算分析和挖掘处理,可以获得科学的分时段电能量数据,便于调度管理人员用于四分线损分析和需求侧管理,实现供电企业节能经济调度运营。

2.3业务处理层

业务处理层将具备独立功能的厂站计量、负荷管理、配变监测计量、低压抄表等四个子系统,有机集成统一,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和互操作,同时采用统一的操控界面,利用weB服务完成各种业务功能的兼容,实现相应程序的优化,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荷管理和电能营销服务水平。

2.4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实现在数据交换处理层中单一业务处理系统无法实现的,经内部功能的集成交互统一,主要完成四分线损运算分析、需求侧管理决策等功能,将供电企业生产和营销业务有机集成统一,有效提高供电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集成共享、智能自动化等特性。

3结语

供电企业的计量自动化一体化平台,集网络通信和功能为一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是供电企业计量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体化计量自动化平台的建设,在实现供电企业电能生产运营和营销服务的集成统一,必将取得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9

[关键词]地铁、信息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D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94-01

0.引言

地铁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集成和网络互联技术,对地铁各个自动化监控子系统所管辖的机电设备、车辆运营状况,以及客运组织情况进行全方位监视,在一个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数据处理方式一致、用户界面一致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地铁运营组织和维护管理提供直观的辅助决策工具。

1、地铁运营管理特点要求信息化管理

地铁是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交通工具,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就为地铁运营企业赋予了极强的信息属性。

首先,地铁运营与管理在专业性方面要求较高。地铁运营中涉及到信号车辆等设备管理、行车管理等内容,这些管理内容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人才层面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或考核等才能够应用现代化工具对地铁的运营进行管理。

其次,地铁运行与管理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地铁客流量大,乘客密集,易发生突发事件,地铁运营企业需要利用先进的、实时性高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切实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性能,消除或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应对措施处理突发事件。

再次,地铁运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种类多,功能复杂。地铁运营使用的电气设备多达几十种,且标准与普通设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地铁运营企业需要对其完备状况或使用状态进行监测,确保服务质量与设备状态持续处于正常水平。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信息管理乃是地铁运营的重中之中。

2、运营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地铁相关设备、功能等通过高速集成化网络纳入到平台中进行集中管理,为核心业务处理、特定业务处理以及现代化网络办公提供支持。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地铁运营企业中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帮助企业收集相关运营数据,定期形成报告,帮助企业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运营策略。

(2)实时监控地铁运营的状态,对于出现的行车事故或突发事件等及时报警,减少企业损失。

(3)实现统一的设备管理,对于设备运行状态、使用数量、采购与库存等进行整理和呈现,便于调度和管理。

(4)对地铁运营产生的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市场营销数据等进行管理,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统筹。

3、实施信息化为地铁创造效益

首先,信息化为深圳地铁注入新理念、新模式。这种新理念是革命性的,它推动了工作模式从传统手工到电子化,这不单单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深刻的是观念、管理理念的转变。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碰到了超出了我们想象的阻力。初期信息化的效果也并不明显,不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信息化工作的信心,反而激励并发挥了深圳地铁信息化队伍及广大员工的坚强信心和能力,高标准、高规格地实现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并成功上线应用。现在,信息化正为推动公司改革、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作出新的贡献,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信息化为深圳地铁各业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为提高管理监控力提供了技术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的上线运行,加强了财务预算、核算、分析能力;强化了人力资源分析、规划、员工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应用于工程建设的设计管理、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信息化,达到对地铁建设质量、进度、成本更好的控制目标;经营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经营的监控,提高了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率;运营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运行,实现了维修有计划、采购有依据、资源有保障、成本有核算,大大缩短了维修保障与协调时间;地铁生产一线的地铁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主控系统等,保证运营正常、安全地运行。

第三,信息化降低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及权威性,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深圳地铁在信息化建设中,着重提出数据整合、数据标准,为各级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当前这些系统管理着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实现了数据集中、规范管理,为商务智能分析提供了前提。

4、新时期的重要愿景

在新的信息化愿景及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将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

(1)是引入新技术,高标准地搭建信息化技术架构,完善信息化安全体系及运维体系,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引导业务的发展;

(2)是全面整合生产类信息系统与管理类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及共享,全面提升信息应用深度;

(3)是集中建设及优化核心业务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升和完善支撑管理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4)是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理念及方法,建立数据标准及数据规范,建立深圳地铁企业级数据管理体系,实施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

(5)是实施企业绩效管理、商务智能信息化应用,搭建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管理决策支撑;

(6)是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如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几年后年,深圳地铁管理的资产规模将变得更加庞大,如何管理好这些资产,保证资产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引入先进资产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打造高效的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引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通过it系统对资产从投资计划到设计、采购、验收、运维、报废各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高效的资产运营。

5、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它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深圳地铁愿与国内轨道交通的同行分享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一同促进地铁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创造,共同描绘地铁信息化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数据化运营体系篇10

产品运营总监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谈判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11、根据公司战略,负责规划纸黄金产品年度经营计划,拟定并实施营销方针和销售策略;

2、负责产品线上线下运营管理,产品上架、营销推广、流量转化等系统工作

3、负责制定产品专题、热点活动的营销策划案,并推动执行;

4、协同其他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协调处理产品运营相关事务。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21.负责项目品牌建设和营销策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完成活动策划、执行方案的撰写,执行方案的顺利达成;

3.寻找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合作,进行商务洽谈等;

4.总结分析各种推广活动的数据资料,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5、设置销售目标、销售模式、销售战略、销售预算和奖励计划;

6、准确掌握市场趋势、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和客户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31、负责市场洞察和用户研究,并结合品牌用户画像,进行“指北生活”(app/小程序)产品设计规划与运营,其中包含积分、酒店、餐饮等模块的整体用户体验;

2、规划管理平台运营资源,通过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商品运营等方式,确保用户持续增长、有效留存,提升用户活跃和粘度,促进用户付费;

3、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分析,挖掘“指北生活”商品机会,打造爆款活动,驱动BU对产品、商品进行改造或定制,优化商品结构;

4、对产品数据进行跟踪与研究,分析运营效果,并优化运营策略。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41.制定产品需求计划:结合公司战略进行公司品牌和产品整体规划、构建产品体系,进行原材料发掘,市场趋势和产品可行性分析及设计(需要具体案例);

2.制定产品业务规范:整理完善产品业务流程及相关内容;

3.跟进产品销售、客户反馈,进行产品销售数据分析,研究了解行业竞品发展动态及客户需求及行业市场前景;

4.提出营销策略产品迭代和新产品开发的建议,协助推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部门工作管理安排和沟通协调。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51、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分析用户需求、行为,引导和维护核心用户,提升用户留存;

2、面向应用市场用户进行需求调研,理解用户对应用和服务的需求,引导用户在应用市场完成应用的下载和使用;

3、根据app运营目标,制定app运营策略并执行,提升用户活跃度;

4、组织产品公测、内测,收集数据与问题,

对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总结产品运营策略,提升运营质量。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61、负责社交平台的新增、激活、留存、转化工作,制定平台整体运营规划,包括新媒体运营、品牌运营、社群运营、用户运营等;

2、通过数据挖掘制定用户运营策略并推进执行,对核心社交功能模块进行日常维护和数据监控,定期分析运营效果,跟踪用户行为,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数、活跃度、转化率等;

3、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

4、负责社交平台的活动策划、线上和线下推广,策划、组织推广活动,并进行分析和效果评估,观察并复盘活动数据,优化活动策略,不断提升社交平台用户量和活跃度;

5、负责对产品平台的所有运营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运营策略,实现运营目标;

6、负责公司运营团队的管理,带领部门员工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运营任务,

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对流量、用户数及转化率负责;

7、根据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制定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策略,明确相应运营方案、计划,并监管上述策略及方案的执行。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7a.全面负责公司产品的运营工作,并组织团队进行实施;

B.确定产品运营战略规划、产品定位、盈利模式以及运营指标等;

C.编制和完善运营相关制度、业务流程、内部管理体系等;

D.与推广、营销等部门合作,通过线下节假日等活动策划、商家运营、产品运营等方式提升产品活跃用户量、产品市场影响力及用户粘度;

e.构建用户精准营销体系,对运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提升运营效能,挖掘新的商机和运营模式,推动业务增长;

F.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