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单位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8:51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实习权益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5)05?0006?05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途径之一,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在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由于立法的缺失,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等法律问题较为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及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因此,在厘清顶岗实习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法律关系的基础上,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健全顶岗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今后职业院校学生规范顶岗实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分析

我国对顶岗实习的实践最初体现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下乡支教,进行教育实习活动。如今,顶岗实习已发展成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主要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具体职业岗位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技术工作的一种实习方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由于“顶岗实习”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育主管机构对“顶岗实习”的内涵尚无权威的界定,仅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理论界对“顶岗实习”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与普通实习不同,顶岗实习这一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1];二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工作人员[2];三是实习实践环境的真实性;四是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包括学校和实习单位。

二、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分析

顶岗实习教育模式实践中,职业院校将课程设置在实习单位,让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工作进行学习,通过顶岗实习,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将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育人的目标。顶岗实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主体,各主体间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把课堂设置在实习单位,向实习单位输送学生并为其工作,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普遍认为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是民事委托法律关系。双方可通过实习协议对各自的教育管理职责、实习岗位、实习生待遇等事项进行约定并依约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二)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顶岗实习中,选择实习单位的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实习双选会双向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等三种。无论实习单位是通过哪种方式确定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都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对学生也负有管理、监督、保护的义务,可见,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仍是教育管理法律关系。

(三)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教育和管理,对于顶岗实习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现有法律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顶岗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较为特殊和复杂。由于实习学生身份不确定,顶岗实习具有教学目的性,且实习期较短,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劳动关系说、劳务关系说、雇佣关系说、教育关系说等多种主张[3]。由于顶岗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不明确,法律适用先天不足,顶岗学生的劳动保护权、休息权、报酬权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益受损问题日益凸显。

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具有双重性的关系[4]。一方面,学生向实习单位提供劳动获取报酬,双方具有准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受学校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双方具有教育管理关系。因此,顶岗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既存在准劳动法律关系,又有教育管理法律关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享有受教育权和劳动权。为充分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权益,有必要把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劳动纪律、工伤、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等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基本内容纳入准劳动法律关系中予以规定。

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现状

(一)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困境

1.学生顶岗实习期法律身份界定模糊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没有对“劳动者”进行直接定义,而是以列举加排除的方式规定了适用和不适用劳动法律规范的主体。其中,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审判实践中,往往依此认定,学生受学校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不是就业,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实习期间学生实习权益受损的须按民事侵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另一种观点是,《劳动合同法》第15条和第68条规定的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用工为大学生校外打工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部的部门规章与法律相冲突,应属无效,在校生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应是有效的劳动关系,在身份上应当认定为劳动者,出现劳动纠纷,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决劳工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5]。由于顶岗学生实习期的法律身份模糊,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合法权益受损时无法获得最大的救济,因此,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法律身份是建立顶岗实习保障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法律适用性不强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规范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规定较为宽泛,且分布零星散乱,操作性不强。许多地区通过地方性法规对学生实习权益予以保障,全国首例对高等学校学生实习、毕业生见习的立法是2010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条例强化了对实习学生和见习毕业生的权益保护[6]。然而,条例对实习劳动力的劳动者身份、实习生劳动权益受损后的责任承担和救济途径等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另外,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范围较小,效力层次和执行效果也有待提高。可见,我国对实习生权益保障立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顶岗实习生具体劳动权益受损时救济途径不明确,也给司法机构审判此类案件带来了法律适用的困惑以及归责的障碍。

3.顶岗实习协议不规范

由于学生、学校、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协议法律效力的科学认识,通过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权利义务的方式并未普及。关于实习协议的强制性规范也不够完善,例如,《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对实习协议加以规范,但只要求实习基地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对其他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不作强制要求。这使得实习期三方权利义务不清晰,出现争议后,责任难落实。

(二)顶岗学生实习权益受损的表现形态及救济途径分析

1.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受教育权

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实习劳动力,受教育权是学生实习权益中最主要的权利,学生享有实习劳动的自由权和选择权。然而,顶岗实习工作推行过程中,侵犯学生实习劳动自由权和实习劳动选择权的事件时常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强行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二是职业院校或企业安排学生到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实习;三是顶岗实习形式化,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疏于管理,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实习缺乏专业的实践和指导,使顶岗实习毫无价值。

目前,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的内涵理论研究不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主要关心实习学生的人身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保护权等“劳动权益”,忽视或偏离了学生实习目的的本身[7]。因此,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受教育权这一核心权利被忽视,学生被沦为纯粹“劳动力”,实习的目的无法实现。甚至有职业院校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向关系公司大量输送无偿廉价劳动力,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多方渔利[8]。由于立法的缺失,学生受教育权被侵害却难以维护。

2.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权

由于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尚未得到法律的确认,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亦不明确,因此,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大量使用实习生从事劳动,甚至侵害实习学生的劳动权益。顶岗实习学生劳动权益受损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一是实习前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二是为学生提供不符合安全卫生条件的实习环境或安排学生在高危岗位上实习;三是任意加大学生劳动强度,延长学生工作时间;四是克扣、拖欠实习报酬,同工不同酬,向学生支付的报酬低,甚至出现实习生待遇低于最低生活保障工资的现象。

造成顶岗学生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缺乏专门的实习法律制度规范实习活动;二是实习关系不适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主要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因此,顶岗学生的实习待遇、劳动时间、实习条件、实习期的培训指导等事项只能由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约定,而三方协商时,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保障。另外,实习单位不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亦不受学校制约,实习关系不属劳动行政机构管辖,故顶岗学生劳动权益受损后,学生不能通过行政救济方式维权,多是通过民事诉讼维权,而民事维权又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境,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社会保障权

目前,社会保险关系主要是基于劳动关系产生,实习关系尚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我国也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社会保险强制性规定,因此,实习生的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明显不足。顶岗实习学生出现工伤、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等情形时,实习单位和学校相互推诿,损害学生权益。

工伤权益是顶岗学生实习权益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学生实习伤害救济模式主要有侵权救济模式、约定救济模式、工伤救济模式、商业保险救济模式[9]。其中,侵权救济模式应用最为广泛,但这一模式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和实习单位有过错才承担责任,约定救济模式受约定内容限制,工伤救济模式缺少法律支撑,商业保险救济模式赔偿数额有限,这都不利于公正的保护学生社会保障权益,使得学生在伤害事故发生后相应权益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只能自行承担风险。

四、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立法保护

学生顶岗实习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立法缺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学生实习活动有法可依,加强对学生实习权益的立法保护。目前,教育部针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规范主要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两部,两规范中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计划、过程管理、考核奖惩、安全保障等事项作出了规定,值得肯定,只是较为宽泛,对职业院校、实习单位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各地可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借鉴《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地方性规范,通过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的方式将顶岗实习工作的相关事项予以落实和规范,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立法体系。

对于备受关注的实习生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险权益问题,许多学者主张参照非全日制用工或劳务派遣将实习关系纳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予以调整,在相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中明确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对实习生的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工伤、患职业病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这种主张一方面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相冲突,另一方面忽视了顶岗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立法主要是教育立法,而非劳动立法。

[5]李文忠,王一洁,高福禄.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中的法律适用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669.

[6]柯旭.先行立法破解难题―《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解读[J].人民之声,2010(21):5961.

[7]刘敏,阮李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的法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3133.

[8]莫小松,马艳.广西来宾一职校3领导向企业索要顶岗学生“管理费”[eB/oL].http://.cn/.

[9]吴敏.浅析高职学生实习伤害的法律救济[J].商业经济,2014(12):122124.

[10]彭霞.学生实习期间受伤的法律保护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6):139.

StudyonprotectionofRightsandinterestsfo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duringinternship

wanGYanping

(QualityeducationinstituteofLiaoningFinanceVocational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2

[关键词]: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过程监控考核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检验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水平,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一、具体流程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技能训练等工作,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整班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必须派1名带队教师,班级辅导员应优先考虑作为带队教师。学生较分散的顶岗实习必须给每个学生指定指导教师。

顶岗实习必须保证实习质量,保证实习时间和效果,保证师生实习安全。实习前学生必须签订统一制定的实习协议书(一式三份),实习单位、学生各执一份,一份交系部统一保存,统一办理城镇医疗保险。同一实习单位,有三人及以上实习学生的应成立实习小组,设实习小组长,由热心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考勤。学生请假首先须经实习指导老师同意、实习单位批准。

组织程序。学院的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一类是经过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到相关企业进行的预就业顶岗实习。无论那种类型,学生顶岗实习分为准备、实施、总结等三个阶段,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完整的顶岗实习过程,其具体运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二、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职责

1.校内指导教师职责

根据顶岗实习计划,指导老师必须编制实习任务指导规划,指导学生填写顶岗实训日记,做好顶岗实结;负责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定期或带队到实习企业进行专业教学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除一定的现场指导外,可通过电话、e-mail、QQ等多种方式,每周及时与学生(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跟踪联系;对学生的实训日记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指导与检查,并签名。收齐实训日记、实结、顶岗实习鉴定表、实习考核成绩、协助系部办理兼职教师聘任工作。

2.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企业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职业能力培训指导等工作,贯彻落实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的实习计划,分配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习鉴定、安全教育等工作。

3.顶岗实习学生的职责

⑴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企业顶岗的一名员工,要服从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尊重企业的各级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自觉遵守企业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误工,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

⑵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谦虚好学的精神,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⑶学生到生产单位顶岗工作,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实践教师指导下,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维护办法,熟悉生产工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择业能力和综合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应收集生产单位有关管理、生产、经营方面的规章制度,收集实习岗位的职责、操作规程、工艺流程、技术工艺参数、设备性能参数、事故报告等资料;要及时记录实习内容和收获;有毕业作业任务的同学要按指导教师规定的进程要求完成。

⑷按照学校规定认真写好顶岗实训日记和顶岗实结(成果),《实习鉴定表》由实习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

⑸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按学院要求办理顶岗实习离校手续,签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和《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书》。凡未按学院要求办理顶岗实习离校手续和未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而擅自离校的,在外发生的一切责任事故由学生本人承担。未办理任何手续擅自离校的,按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作旷课论处,并给予相应的学籍处理和纪律处分。

⑹在外顶岗实习学生应主动与系部、实习指导老师和班级辅导员保持联系。若因学生个人原因联系不上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学生个人方面的损失由学生本人承担。

三、实习单位的职责

1.实习生到实习单位报到时,请帮助安排有关人员接待,并妥善安排好实习生的生活问题。

2.实习生到实习单位报到时,会递交一份《顶岗实习协议书》(一式三份)给贵单位,请实习单位签章后留底一份,两份由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

3.请实习单位根据《顶岗实习协议书》及《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确定的实习内容和要求,在实习单位兼职实习指导师傅的指导下安排实习生顶岗实习。

4.请实习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为实习生安排好实习岗位,并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一名车间指导师傅(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指导师傅的指派可根据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可以是一位实习生指定一位指导师傅,也可以是2~3位实习生指定一位师傅,但一位师傅指导的实习生尽可能不要超过3位,实习生岗位变动如果需要请给予更换指导师傅。

5.在实习过程中还请单位实习指导师傅根据我院下发的《顶岗实习教学日志》填写相关的指导实习内容,该《顶岗实习教学日志》每周由实习生转交给指导师傅填写(每周填写二份)。

6.顶岗实习期间的前两个月为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这阶段中根据专业实习内容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因此请实习单位在这一阶段中尽可能将实习生安排在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上,以便实习生能按期完成他们的毕业作业任务。专业实习完成后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岗位。

7.在专业实习结束和顶岗实习结束时,请实习单位指导师傅填写《专业实习鉴定表》和《顶岗实习鉴定表》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实习生寄回系部,以便对实习生评定实习成绩。

8.系部在实习期内将分期分批指派系部指导教师前住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实习工作,请实习单位在方便的情况下,给予提供工作上的接待和支持。

四、顶岗实习前的准备

1.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各教研室应在实习前两周将编制好的顶岗实习计划,并填写《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安排表》(表一),经系主任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

2.签订实习协议。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内容应包括双方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法律责任等,具体协议文本内容由各系(部)、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并报教务处备案。

3.由系(部)督促实习学生办理实习期内的意外伤害保险,督促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按规定落实各项劳动保护措施。

4.指导教师填写《顶岗实习任务书》(表二),对顶岗实习的时间、任务、提交成果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顶岗实习任务书》一式三份,学生、现场指导教师、系部各一份。

5.顶岗实习前,系(部)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的内容和任务,宣布实习纪律,分发实习教学资料。

五、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

1.学生按有关规定办完离校手续后,携带顶岗实习任务书、实训日记、实习鉴定表到岗实习。实习期间系部指派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巡查,巡查记录作为实习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

2.由系(部)委派实习带队教师或专业指导教师,由企业指派实习指导人员共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3.实习学生接受企业与学院的双重管理。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要进行现场检查与指导,定期组织研讨、开设讲座、交流经验、上专业课等。带队教师及现场指导教师应填写《顶岗实习教学日志》,远程指导教师应填写《顶岗实习联系记录本》,实习学生要填写顶岗《实训日记》。系(部)要指定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一般应为毕业作业指导教师),分管一定数量的学生,责任到人,定期以走访、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形式,及时与学生及实习单位或家长沟通联系,进行思想教育与技术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沟通的频数每月不少于3次。

4.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实习单位进行督导检查,或通过电话对分散的顶岗实习状况进行调查,填写《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留下相关记录,将此项工作纳入对相关人员的年度考核。

5.顶岗实习结束后,由现场指导教师填写《实习鉴定表》,客观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其能力水平、顶岗实习成果给出评价意见,并交实习单位签署意见后由毕业生本人或学院指导教师带回。

6.未完成毕业作业或毕业综合训练的实习生须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指导老师下达的与实习岗位紧密结合的毕业实践课题,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答辩。

六、顶岗实习成绩评定

顶岗实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实结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占70%,由现场指导教师在《实习鉴定表》上按考核内容打分。

2.实结成绩占30%,由校内指导教师评阅学生实结、实习成果后打分。

3.校内指导教师汇总两部分成绩,并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给出总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规定学分,将延期毕业。

4.顶岗实成绩由系部汇总,签署意见并盖章认可后交教务处审核。

七、结束语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3

关键词:天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受侵;原因

中图分类号:G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天津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受侵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天津市范围内参加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用人单位,其中对学生的调查主要锁定在2013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群体。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高职院校调查问卷15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50份,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天津市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受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实习单位难落实、实习协议签约率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5%的学生通过学校安排获得了实习岗位,而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寻求实习单位,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处于弱势地位。关于实习签约率,无论是学生问卷还是用人单位问卷都显示有近30%的学生参加了实习但没有签订实习协议。根据调查结果,18%的学生的实习报酬与实习协议约定不相符、38%的学生的实习内容与实习协议约定不相符。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实习协议签订与否没有直接联系,但学生在没有实习协议的条件下维权的难度却大大增加。

(二)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教育缺失。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高职院校、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安全与法制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7.5%、75.5%,而这一组数据在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的比例分别为53.3%、84%。安全与法制教育的缺失将不利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规避各类风险,尤其是工作岗位的风险,也不利于实现顶岗实习规范化。

(三)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比例过低,保险费用大多由自己承担。顶岗实习期间,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的学生仅为28.5%,71.5%的学生不清楚或明确表示没有购买保险。在保险费用承担方面,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承担的占29.5%,学生自己承担占70.5%。过低的保险购买率在客观上减少了学生获得有效救济或补偿的渠道,增加了维权成本。此外,保险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也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成本。

(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获得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充分指导。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66.6%的高职院校和80%的用人单位分别为学生安排了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但在实际运行中,没有被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很少进行指导的学生比例为88%,而没有被用人单位安排师傅和师傅很少指导的学生比例为78.4%。没有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针对性指导,不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还增加了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与学校和用人单位产生纠纷的法律风险。

(五)学生的实习报酬较低、工作时间偏长,报酬支付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月平均报酬为1364元,每周的工作时间为5.4天,每天的工作时间为9.2小时。就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和标准工作时间而言,学生的实习报酬较低。在实习报酬支付方面,33.5%的学生遭遇过用人单位拖欠、克扣或不支付实习报酬,95.5%的学生在加班后没有获得加班报酬或只获得少量报酬,实习学生的报酬支付状况不容乐观。

(六)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维权能力差。关于顶岗实习协议劳动合同的区别,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不太清楚。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53.5%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至于解决与用人单位的纠纷,38.5%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只有9.5%的学生选择向法院。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使得实习学生的维权活动变得愈发困难。

二、天津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合法权益受侵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现行法律规定不足是学生权益受侵的根本原因。现行法律中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规定数量较少且笼统抽象,缺乏针对性和体系性。在行政法规调整缺失的情况下,解决因顶岗实习产生的法律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为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行政文件。相较于其他省市,天津市的相关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行政文件存在着空白或调整不周的缺陷,这就造成天津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成为“制度性弱势群体”,难易通过现行法律规范全面保护其合法权益。

1.法律、行政法规层面。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原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应优先适用教育方面的法律,而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大多颁布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顶岗实习的规定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1]。如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学生实习有所规定,但也只是在37条第2款原则性的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实习事项。在现行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直接调整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应规范。正是由于教育方面法律、行政法规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规定的针对性和体系性缺失,使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处于无特别法可依的状态。

在没有特别法可以依循的情形下,只能依据一般法处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纠纷。而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无论是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还是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都将调整对象确定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关系,并不包括学生因顶岗实习与实习单位之间确立的关系,这就致使顶岗实习的学生不能获得劳动法层面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可适用于处理顶岗实习纠纷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民事一般法对于在顶岗实习中处于弱势的高职学生而言,保护力度远小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正是由于劳动法在调整范围上的不作为,使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通过一般法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2.天津市地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层面。出于弥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足,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法规对顶岗实习进行规定,如2010年通过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2012年实施的《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等。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天津市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中仍没有关于顶岗实习的规定,本市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合法权益仍处于地方规定调整的空白地带。

虽然在天津市缺乏直接调整顶岗实习的地方法规、规章,但天津市存在个别的规范性文件对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调整。如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4月出台的《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在实质层面对就业见习进行了部分规范。我们认为《办法》所谓的就业见习应包含顶岗实习,其规定同样适用于顶岗实习。但《办法》只在少数几个条文笼统地规定了见习人员的生活费、见习协议、见习期限等事项,对于涉及见习人员与见习基地双方重要利益的事项如劳动时间、劳动保护、人身保险、违约责任等均无规定,再加之《办法》的法律效力较低,实习学生通过《办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可行性不高。

(二)企业因素: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受利益驱使是学生权益受侵的直接原因。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一般会向其提供适合的劳动场所和岗位,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向其支付一定报酬,而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管理,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制订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的优惠,并要求各省市国、地税局制定各自实施方案。非常可惜的是,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废止了这项规章,又使得企业因顶岗实习获得优惠失去了法律依据。至今,天津市仍没有制定给予相关企业优惠政策的法律规范。调查结果显示,88%的用人单位没有建立实习生管理制度,84%的用人单位没有对实习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缺少了优惠政策的鼓励和刺激,社会责任感不足的企业对接收实习学生态度冷漠,更遑论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条件下主动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的目的并不纯正。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大量招收顶岗实习学生,仅仅把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不支付或少支付劳动报酬,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甚至任意克扣、拖欠实习生劳动报酬。[2]除此以外,根据调查结果高职实习学生能力不足、泄漏企业秘密、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等因素在客观上也消解了用人单位保护实习学生权益的积极性。

(三)学校因素: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管理缺位是学生权益受侵的重要原因。

1.高职院校对实习单位制约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联系。无论是哪种形式,学校都面临着对实习单位约束不足的问题。由于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并逐渐成为一种考核指标,各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开发校企合作的强大压力。从调查结果看,20%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单位没有条件或不予审查。而现行法律对于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却没有可操作性的强制性规定,企业是否与学校合作完全凭自身意愿,这就使得有“指标”压力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开发中处于劣势。为了维持校企合作关系,学校自然“不敢”对企业提出更多要求,调查结果显示43.4%的高职院校没有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即使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对于学生的实习权益往往只有零星的原则性规定或索性避而不谈。在第二种形式中,学生自行联系的实习单位数量众多、地域分散,学校对其审查和监督都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2.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延伸。基于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学校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具有管理义务。虽然法律规范至今没有明确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具体义务,但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一般性规定,高职院校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管理和保护义务。根据调查结果,53.3%的院校没有安排安全与法制教育,33.4%的院校没有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实习学生,66.6%的院校没有安排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和检查,20%的院校没有建立实习档案制度。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健全既侵犯了学生实习权益,也是导致学生权益进一步受侵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因素:学生法律意识不足与实习压力较大是学生权益受侵的内在原因。

1.学生法律意识不足与维权困难。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非常单薄,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一门与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学生对于顶岗实习有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更无从全面了解自己在实习中的权益。在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主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无异于无木之本、无水之源。调查结果显示,38.5%的学生在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学生与学校、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包括协商、通过有关行政部门解决、诉讼。学生实习权益受损,可向之寻求保护的部门主要有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依天津市相关法规,教育部门只对高职院校有管理权,对实习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这就决定了学生与实习单位的纠纷无法通过向教育部门投诉的方式解决。而劳动保障部门虽然对实习单位有管理权,但由于劳动法并没有将学生与实习单位间的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纳入调整范围,劳动保障部门通常拒绝对此类案件处理。在协商和行政部门不能解决纠纷时,学生只能选择诉讼。而在诉讼过程中,学生将面临管辖法院异地、诉讼周期漫长、承担举证责任、支付相应费用等诸多困难,这些困难将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诉讼成本。最终,许多权益受损的学生不得不因诉讼成本与诉讼所得不相称而放弃维权。

2.实习的压力使得学生不敢维权。随着天津市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4.7万发展到2013年的5.5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据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5月8日,从天津市高校收集到的就业岗位总数为34万个,比去年同期下降约3万个。[3]就业岗位的供需失衡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实习岗位的缺乏,实习单位在选拔使用学生方面处于明显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实习生在与实习单位协商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劳动保障时处于明显的弱势位置,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方面必须寻找实习单位参加实习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顺利毕业;另一方面,只有参加了顶岗实习才能获得实践经验、获得就业机会。正式基于以上压力,学生害怕因维权行为而破坏与企业的实习关系,影响自己实习乃至正常毕业,从而放弃维权。

参考文献:

[1]孟玲,薛媛.顶岗实习中学生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110.

[2]刘琴.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律维护.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54.

[3]邵隽.津城高职生就业签约率高于本科生.渤海早报,2013-5-23.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实践

作者简介:李存(1976―),山东成武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就业;林淑玲(1978-),河北保定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20-03

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成为主旋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各职业院校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工作焦点和研究热点之一。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与分类

(一)对顶岗实习的理解

“顶岗实习”这个名词大家一直在用,但理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顶岗实习就是指学生毕业前在真实岗位上进行的工作实践。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顶岗实习是在岗的实习。这是顶岗实习最为显著的特征。它不同于在学校实验室的实验,不同于到企业的认知实习,也不同于类似传统金工实习性质的设备操作实践。它有明确的岗位设定,每一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应该承担岗位职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而不是模拟劳动。

其次,顶岗实习在学生毕业前进行,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顶岗实习不同于毕业后的岗位见习,这时的学生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个体,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企业准员工,他要承担岗位职责,另一方面,他仍然是学校的在籍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顶岗实习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根本目的。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顶岗实习是符合人类自然生理规律的学习途径,安排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岗位,将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顶岗实习就应该尽量安排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这就进行了事实上的工作见习。所以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生与见习员工的界限。

最后,顶岗实习取代了校内毕业设计,促成了学校教学和管理事实上的社会化,使学校的教育职能向校园外延伸,向真实的工作岗位延伸,向企业延伸。大面积、长时间的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使学校的教育职能猛然拓展,也不可避免地将政府、企业等社会群体紧密地拉入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来。

(二)顶岗实习的分类

首先,根据顶岗实习行为的发起者,可以分为学校组织推荐和学生自主寻找两种形式。前者是指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社会影响为学生寻求的顶岗实习,一般均为中大型企业,能批量安置学生,是笔者推崇的方式,也是顶岗实习管理的重点。后者是学生本人通过家人、朋友等渠道自主寻找的顶岗实习,一般具有规模小、零散但就业目的明显且成功率高的特点,是容易疏于管理的地方。

其次,按照实习的经济倾斜性,顶岗实习可分为带薪实习和交费实习两种。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组织与专业、行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服务产业相关专业的顶岗实习较为容易,尤其是具有明显淡旺季区分、人力密集型服务业,如酒店、旅游、营销类专业,在安排顶岗实习上就非常容易,可以说处于卖方市场,绝大多数都可以拿到较为丰厚的实习薪水。而另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工期要求严格、质量标准要求高或涉及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的行业,如软件、动漫、财会等专业,在安排顶岗实习时就比较困难,不容易寻求到大规模的集中实习岗位,而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各类培训机构的交费实训引发了这类专业交费实习的潮流。

第三,按照实习后流向,顶岗实习可以分为原岗位就业实习和异岗位就业实习。前者实质上就是提前就业,在确定实习岗位前期经过慎重的双向选择,用人企业基本以选聘员工的标准选拔实习学生,这类顶岗实习可以帮助学生直接适应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在技能、人际关系、业务联系等各方面都提前进适应岗位,对企业、对学生都非常有利,真正实现“零距离”办学,是笔者所推崇的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以这种形式确定实习岗位,所以还必然存在着异岗位就业的顶岗实习,即毕业后要调整岗位的顶岗实习。

二、顶岗实习的管理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之一,顶岗实习的主体是学校的在籍学生,学校负有天然的管理职责,同时又是实习企业承担岗位职责的准员工,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相应的企业、社会等也应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责。因此,顶岗实习管理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后新出现的管理重点,虽然一样符合教育规律,一样可以按学校常规管理职能安排,但需要涉及到的管理主体不断研究、创新,改革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能力。

(一)顶岗实习管理内容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的一种教学行为,同时是企业的一线生产行为,其管理内容同时涵盖学校教学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的管理内涵,大致可分为如下方面:

1.宏观政策体系管理。指国家和政府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包括为高职教育顶岗实习明确发展方向,谋划发展道路,创造发展条件,营造发展氛围等,目的是强调顶岗实习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积极研究和组织顶岗实习,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和参与顶岗实习管理,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保险机构等社会团体积极关注和指导顶岗实习。

2.微观政策体系管理。指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包括明确顶岗实习重要性、明确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机构设定及相应职责、明确管理内容与管理程序及管理目标等。目的是是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协调性和规范性,引导组织内各部门强化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

3.顶岗实习资源管理。指对顶岗实习岗位的寻求、维护和管理。包括寻求合作企业、确定实习岗位、明确实习职责、确定实习待遇等。目的是谋求充足、稳定、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并根据区域经济趋势、产业发展规划及学院专业发展目标等不断调整和优化。

4.顶岗实习教学业务管理。指顶岗实习做为教学环节的系列管理,包括顶岗实习学分设计、实习任务设计、实习指导师资管理、实习日志记录、实习成绩评定等。目的是对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规范化要求,确保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防止顶岗实习演变化简单地学生打工。

5.顶岗实习生产业务管理。指顶岗实习作业企业生产环节的系列管理,包括岗位职责、生产任务、岗位考核评价、实习待遇等。目的是强化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顺利完成实习目的。

6.思想和安全教育管理。指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思想工作和安全教育,包括日常行为指导、实习认识和态度、安全操作规程、实习意外保险、党团组织和活动等。目的是强化实习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关注学生思想变化,防止出现思想波动。

7.顶岗实习管理实施。指顶岗实习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和细节管理,是各种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具体落实,包括沟通机制、事务处理、记录备案、整理归档等。

(二)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管理职责

顶岗实习学生的首要身份是在校学生,高职院校是顶岗实习管理的最核心主体,负有天然的顶岗实习管理职责。

1.各教学院系是顶岗实习管理的直接实施单位。教学院系是学生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同时是依托专业力量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直接从事实习学生的岗位推荐、实习指导、日常管理、效果评价、就业推荐等系列工作,是顶岗实习管理的直接实施者。这就要求各教学院系要进一步开放办学,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延长学生管理线,从学生教学管理的“学校一线”扩展到学生教学管理的“社会一线”,与顶岗实习企业、实习学生保持即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及时明确、调整顶岗实习管理的业务标准和规范,指导院系的顶岗实习管理实施。要结合专业与行业企业特点,在环节设置、学期安排、任务或计划制订、实习过程指导、实习成绩评定等各方面给教学院系以指导与帮助。

3.学校教育始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学生处或学工部要把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顶岗实习第一线,牢牢占领实习学生思想阵地不松懈。要研究各种顶岗实习的特点,摸索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法,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协助院系把学风建设、党团建设、学生社团活动、诚信教育、学生奖惩等立德树人的手段从校园推进到实习现场,从单纯的校内管理和简单的社会实践推进到顶岗实习管理。

4.岗位资源是职业教育实施顶岗实习的基本前提。校企合作部门要协助院系做好顶岗实习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协助和指导教学院系进行顶岗实习资源开发,发展合作企业,寻求实习岗位,另一方面,要协助和指导各院系,从合作企业遴选、合作协议审查和签订、合作运行维护与深化等各方面切实做好实习资源管理。

(三)社会和企业的顶岗实习管理职责

顶岗实习表现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环节,但又不仅仅有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还关系到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社会机构等。而要实现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各涉及群体应协调统一,形成合力。政府部门要从宏观上树立大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机制,制订用人单位接受顶岗实学生的政策要求和鼓励措施,比如补贴、免税等;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贴近企业的长处,定期公布顶岗实习岗位需求,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导向,同时要搭建企业和高校的供求对接平台;用人企业要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责任,担当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角色而不仅仅是人才的享用者;社会机构要理解并支持大学生顶岗实习,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比如,尽快构建大学生顶岗实习保险体系,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问题,构建顶岗实习经历认证体系,为大学生顶岗实习建立评价办法,等等。

三、顶岗实习管理实践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按照教学系部具体实施,产学合作处进行资源开发与合作指导,教务处、学生处分别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思想品德教育两项保障的思路强化顶岗实习管理,成功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今已有超过5000多名高职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并就业,抽样调查显示学生与合作企业对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的满意率分别达93%和91%。其主要管理成果和措施总结如下:

(一)注重机制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从2007年至今,学院共出台了《推进产学合作的实施意见》、《产学合作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20多个相关的制度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备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从思想观念上引导师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从职责划分上要求相关部门重视顶岗实习工作,从学期学分上支持顶岗实习安排,从经费师资上向顶岗实习倾斜,从考核评价上注重顶岗实习管理成效,等等,形成了运行良好的管理机制。

(二)注重资源建设,建立起一批运行良好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学院与200多家用人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各专业都建立起了包括10家以上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库,总库中的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学院要求各教学系部对这些基地实施星级管理,根据紧密程度、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数量、企业条件等分成不同的星级,指定专人负责关系维护,每年对重点合作进行运行情况梳理,评选优秀产学合作项目予以表彰。此外,还经常性地开展示范性实习就业基地评选,对特别优秀的实习就业基地给予重点支持和建设。

(三)注重标准建设,整理出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规范样本。学院不断研究总结,整理出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实习任务书、实习日志记录、实习成绩评定表、实习安全责任书等20余个相关参考样本。这些样本文件为各系安排落实顶岗实习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四)注重过程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实施办法。在实习前,要进行实习单位考查和实习岗位了解,签署合作协议,进行实习动员,签署实习责任书和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办理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实习开始后,要制定实习任务书,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完成企业指导教师备案,明确沟通机制,检查实习日志,做好实习巡查和日常管理,处理实习纠纷,解决思想动荡;实习后要进行实习成绩评定,赋予实习学分,协助办理由实习转就业的各项手续等等。

(五)注重方式灵活,探索了多种顶岗实习方式和渠道。在积极安排进企业顶岗实习主渠道的同时,学院注意到了其他方式和渠道的灵活应用。包括:引企入校,根据学院资源情况选择合适企业进驻校园开展生产,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创业实践,学院成立了20多个专业工作室和创业团队,在学院创业中心支持下依托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校内资源挖掘,如学院各部门可根据需要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活动可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事速录、会务、翻译等服务活动进行顶岗实习。

(六)注重信息手段,完成了多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开发。学院作为软件学院,非常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开发了多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顶岗实习资源库的建设与查询、学生顶岗实习安排的动态监控、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在线管理、实习问题在线讨论和指导、实习期间在线课程学习等众多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四、结论

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社会各群体尤其是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与参与,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相关群体应该协调配合,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而高职院校作为最核心主体,务必要充分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合理划分部门职能,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运行机制,确保在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年教高16号文件.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协议;保险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随着顶岗实习人数的增多,实习学生人身伤害赔偿、报酬等纠纷也渐成频发态势,势必影响实习学生实践教育效果,影响实习单位接收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校的教学改革推进步伐。在当前法律规定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把三方权利义务协议化,把协议规范化自然是最有力的保障路径。

一、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顶岗活动过程所形成的学生、学校以及实习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法律关系包括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三个法律关系主体,以及三个顶岗实习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明确顶岗实习法律关系是探讨顶岗实习法律风险的前提,也是防范和化解顶岗实习法律风险的必要步骤。

1.实习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多种的法律关系,既有行政法律关系,又有民事法律关系。单就顶岗实习来说,学生与学校之间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校主要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则通过缴纳学费享有教育服务,二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教育服务合同。只不过教育服务合同是一种受国家行政管理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也就是其中还包含有“管理”的成分的原因,这种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是为了保证教育服务合同的实现。学生应该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相关的顶岗实习工作,学校管理规范学生实习中的行为。同时,在顶岗实习模式下,学校和学生存在组织者和组织成员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受损利益承担替代责任。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发生克扣工资、意外事故等利益受损情形,学生应当先向实习企业请求赔偿,如果无法得到合理救济,则可以要求学校承担相应责任。

2.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实习学生的实际身份是受教育对象,实习也只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是合同关系。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实习协议”其实就是一个委托合同,即学校作为委托人将本应属于自己的实践教学任务委托给作为受托人的实习单位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学校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学生实习,只不过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实习主体的学生与在校学习的学生实质上是一样的。双方一般是根据需要和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派往用人单位实习,双方建立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3.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正因为实习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委托关系,实习单位只是学校对于实习学生权利义务的承接或是分享,也就是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应包含在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里。但是,实习学生毕竟不是学校生产的“产品”,其人身利益尤其是生命健康利益并不能由学校及实习单位越俎代庖、一手包办。实习单位是受学校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附有一定管理责任的被学校包容的民事主体,如果实习单位超出了学校的委托授权,或是违法使用实习学生,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顶岗实习法律风险的根源

1.顶岗实习法律规范模糊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调整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教育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未明确顶岗实习的法律属性,对于顶岗实习矛盾纠纷的法律解决,主要依据民事而不是劳动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是此条的规定过于抽象概括,仅仅是纲领性规定,无详细具体的实质性内容。1995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这中抽象、模糊的法律规定,直接导致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界定模糊、顶岗实习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与归责原则不明确。顶岗实习生究竟是学生还是劳动者,是适用一般侵权的民事法律还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还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这一系列问题让顶岗实习法律风险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救济无所适从。

2.顶岗实习法律关系复杂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扮演受教育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而一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纠纷,就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实习单位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宜建立劳动关系,实习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参加实习并不等于就业,故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不存在之间的劳动或是劳务关系,不应承担包括休息时间、工伤赔偿、签订劳动合同等用工单位的责任,实习学生不应向实习单位主张任何权益。

学校认为,校方只需履行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如果发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遭受权益损害等事件,应由实习单位,或者其他侵权主体承担责任。学校不应承担除教育管理失职之外的责任。且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学校只有在有教育管理过错的前提下才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单位为自己安排的实习岗位往往就是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实习单位应当履行作为用工单位的责任,学校也应负连带责任。

三、如何规避顶岗实习的法律风险

1.重视契约保权利

当前的法律把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于劳务关系,为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在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间寻找平衡点,建立准劳动法律关系,那就是建立规范三方实习协议。通过实习协议绕开非劳动关系即难以得到保障的障碍,提升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保障。

由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的意见,提供标准格式的顶岗实习协议指南,明确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三方的权利义务,例如:报酬计算方式、工作时间、纪律制定、保险保障、劳动保护和权利救济、纠纷解决方式等。规定实习单位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包括配合学校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生上岗前的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教育等。规定学校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包括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委派专人管理学生的实习等。通过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管理责任分担比例和分担方式,保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以防患于未然。将学生与劳动者区分开来,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加强管理保安全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增加必要的安全生产、自我安全防范等自我保护的相关课程内容。学校应当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岗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学校应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实习表现等情况调查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派专人常驻实习单位指导、管理实习学生,这样更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发生克扣报酬、意外事故等损害实习学生权益的情形,学校应协助实习学生向实习单位主张权利。

实习单位应当根据接收学生实习的需要,要参照《劳动法》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实习场所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器材。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要应选派技术、技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员工做指导教师。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行业的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察,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权利专项检查制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随意侵犯顶岗实习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并对相关用人单位及责任人予以严惩。

3.完善救济保平安

风险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但是对个体的影响又是巨大的。近年来面对频发的顶岗实习诉讼与纠纷,学校与实习单位疲于应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生产和工作秩序,同时由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赔偿能力有限,许多受伤害学生根本得不到充足数额的赔偿金。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责任保险制度有助于填补受害人损失,分散风险,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针对保障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合法权益问题,2009年底,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决定在职业院校推行学生实习保险。2012年初,教育启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示范项目。该项目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成果由最初的9个省份推广到25个省份2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险的性质与作用是学校办理,全国统保,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因此各省市也可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联合保险公司,开发既符合各地实际,又有利于实习学生保障的保险产品。

学校应该在学生实习前做好工作,选择购买有利于保障实习学生的保险,强化对实习学生的保障,事后积极协助办理理赔,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及时得到救济,降低学生家庭、学校的经济负担。

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基金,并从顶岗实习的所产生的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报酬,列入保障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顶岗实习的保障机制中,鼓励社团组织和个人捐助,发挥顶岗实习保障基金类似于工伤保险基金的作用。

实践表明,唯有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规范的三方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法律关系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控制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的事后的救济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顶岗实习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曹多富.学生校外实习“因工受伤”的法律适用.法制与社会[J]2008(32)

[2]莫小梅,赵洪.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校方责任风险与规避.职业教育研究[J]2012(10)

[3]王鑫,王先兴.顶岗实习中法律关系的应然分析.中国城市经济[J]2011(11)

[4]韩旭,刘俊丽.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教育探索[J]2012(6)

[5]徐芳宁.浅析顶岗实习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8(3)

作者简介:

李子君(1985.05~)女,江西丰城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

注释: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监控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教学在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学生业务素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加强顶岗实习教学,努力提高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的地位,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1.顶岗实习的意义与政策依据

1.1顶岗实习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到专业对口的单位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发挥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顶岗实习既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即4.5+0.5或2.5+0.5教学模式,又有利于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职业院校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是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

1.2顶岗实习的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都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评价工作,文件的出台也为我们职业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

2.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现状分析

目前顶岗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认知不充分、学校实习管理不到位、企业接纳实习学生不积极及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

2.1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充分,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

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一般都会进行实习动员,有时也会邀请一些实习企业开设讲座,主要介绍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岗位安排、注意事项和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让学生对整个顶岗实习有一定的了解,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因此,绝大部分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顶岗实习,思想上也比较重视,服从企业的实习岗位安排,认真进行实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对顶岗实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思想上有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的倾向,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不能很好地自我定位。随着实习的展开,枯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使得很多学生心理出现了动摇,加之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无法适应岗位,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而当现实与其要求有差距时,则会闹情绪,频繁更换实习单位,有时会出现放弃实习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计划的完成,也影响了实习的实效,而且增加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成本,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导致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2学校缺乏有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对实习的管理不到位。

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师傅耐心有效的指导。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安排在最后学期的毕业实习,名义上也要求“顶岗”,实际上大多因缺少监控而流于形式,仅仅是毕业生的“待就业学期”而已。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职业院校将学生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主要依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来管理与指导,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临场指导不多,这样造成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缺失,势必导致学校实习管理责任的不到位,也影响了校企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另外,由于一般的企业无法提供太多的岗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采取分散实习的办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隐患,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在长达半年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如果没有与之相当的体制与机制保障,顶岗实习很易失去有效的控制,形成“放羊”现象,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部分企业对顶岗实习缺乏认同感,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国家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导致部分企业对顶岗实习缺乏认同感,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学生实习岗位不对口,个别学生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发挥不了顶岗实习的作用。“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但是许多专业无法找到与其对口的实习岗位,顶岗实习内容与岗位所学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甚至直接是“打工”性质,这样的实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获得和零距离上岗,也将影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对学生顶岗实习实际意义的质疑。因此,“实习性质”和“专业对口情况”关系到顶岗实习教学的成败和实效。

2.4顶岗实习过程监控不力,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考核评价是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力度不够、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核形式单一;缺少企业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大多数职业院校是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评价,对顶岗实习过程监控不力,造成对学生考核滞后,从而无法形成实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能起到及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顶岗实习教学及其各环节上缺乏规范化、科学可行、有自身特色的顶岗实习教学监控制度和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以及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手段,难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评价体系。

3.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基本原则

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确保顶岗实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完善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3.1目标性原则。

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3.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效能的保证。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人――人的系统,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3.3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含多元的评价目标、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的多渠道反馈。

3.4反馈性原则。

在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4.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证顶岗实习有序、有效施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得以真实全面的体现。

4.1树立明确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各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增强学校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学校合理利用内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改进和强化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这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其他层次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基础。

4.2建立“政府一主导、校企两主体”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4.2.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这一提法不仅为我国构建新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明确了基本方向,而且从宏观层面将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业与企业各自应承担的义务与角色进行了清晰的分工。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不是政府过度干预或介入职业教育办学活动。政府发挥合理的主导作用应该是,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经济、管理等手段,引导并确保职业教育各相关要素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应在现有法律基础上进一步立法、完善实施细则来保证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制和机制、实习标准和内容、实习结果评价、实习过程监控,弥补实习责任主体与问责等方面的制度空白。此外,政府还应出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应当在顶岗实习中起主导作用,构筑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政府首先应保证顶岗实习专项经费,并加以落实;树立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是社会责任和义务观念;同时通过税收的减免、经费的资助等手段,对积极参与支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企i进行表彰和奖励。

4.2.2组建校企双主体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实施“全程监控”。

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和性质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监督评价体系。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院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规章制度,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学生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外部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主要指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媒体、学生家长等)通过对职业院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全方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必须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有序、有效地完成。

科学设计顶岗实习作业流程,建立顶岗实习运作体系,实施“全程监控”。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抓好顶岗实习的关键,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与表彰五个阶段。学校要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包括定期巡回检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抽查、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管理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等。

4.3构建“三级协同、四方参与”的多元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三级协同”即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处、教务处(实训处)、系(部)教学三个层级协同动作,组成由他们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对顶岗实习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

“四方参与”是指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职业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行业协会在顶岗实习教学考核评价中起宏观调控作用,具体要建立企业、学院、学生三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学校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记录情况、中期巡查与指导情况、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顶岗实习成绩结合三方评价进行总评,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形成,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多时段考核评价。加强过程考核,要求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量化考核。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管,客观进行顶岗实习鉴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考评记录,充分听取企业的评价意见,吸纳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成分,抓住学生个性特点,作出综合性实习鉴定报告,评出相关成绩等第。

4.4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体系。

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管理的前提,通过这些信息及时修正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其中,应特别关注服务对象――学生的体会和评价,他们的评教评学能及时迅速反映出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的采集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信息反馈系统同样应该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信息反馈必须沿着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程序反向传递质量信息,形成闭环。同时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5.结语

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解决实习中“专业不对口”、“打工”性质实习、实习难、实习权益保障难等问题是当务之急。针对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关键点,通过顶岗实习探索与总结建立一套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配合,涉及实习前、中、后全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文,2005-10-2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2006-11-1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文,2014-5-2.

[5]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成[2015]6号,2015-7-27.

[6]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7]徐新玉.论高职特色教育质量保障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2(15).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7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途径实施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80-03

一、高职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依据、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意见》将顶岗实习作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其实效性,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面向单项专业技能的点状实训。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企业对职业能力和素养等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变化,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融入企业真实的岗位情境,从点的实训升级为面的实训,从单项训练升级为岗位的综合训练并融入职业素养等软技能元素,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突破。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专业顶岗实习可以改变学校以单项技能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学校实践教学缺乏企业真实情境的不足;可以改变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侧重专业应用的硬技能训练,职业素养等软技能训练不足的现象。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生能够了解、体验和掌握岗位任职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途径、实施、方式。

二、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必要途径,是实现高职(机电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目前高职(机电类)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存在侧重专业单项硬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养等软技能培养以及真实的岗位情境的训练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不高;而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在设备、生产管理、技术人才和真实职业岗位的优势,是提高高职(机电类)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顺利实施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实现高职(机电类)学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深度合作是必要的途径。当然,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做到互利互惠,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首先,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其动机来源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用人的成本。企业通过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是否获取一定的利益,这一利益又与学生实习的岗位、人数、实习的时间长短有密切联系,这是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企业对学校的需求。校企合作如果仅仅是考虑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可能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应考虑到企业对学校的需求,包括帮助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项目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使校企真正实现深度交融,这也是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需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这种风险由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顶岗实习职业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这种风险的发生会对企业安全生产、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风险是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这种单项的合作,而是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发挥学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形成在技术等资源方面的互补,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解决校企双方的困难,调动企业接受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三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市商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在设备资源共享、课程开发、项目合作、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企业长期接受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学生1000多人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设备资源、员工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的不足,又提高了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调动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8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

1.根据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落实好顶岗实习各阶段的教学,具体步骤:在每年的11月布置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任务和顶岗实习考核办法进行了解,由专业老师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在12月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组织学生和生活老师到企业与企业老师见面。次年的1~2月利用假期组织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制订校外授课计划。2~4月开展校外教学,指导、考核学生顶岗情况,检查学生的实习手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组织现场教学。3~4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不同岗位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或毕业论文。6月进行顶岗实结,专业老师根据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的评定及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毕业设计质量进行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对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的学生组织毕业答辩。2.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为确保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首先要落实一批与应用化工专业紧密联系的对口企业。近几年来,专业系组织专业教师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尝试校企联合办学,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重庆建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郴州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化工集团公司等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的稳定,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3.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实行“三师”制度,即专业老师、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联合教学方法。专业老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负责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校外授课、布置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负责与企业导师、生活导师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生活老师由辅导员担任,负责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组织纪律、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企业老师由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指导。有了三师制度,就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校外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解决了学习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4.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的实施关键是“三师”制度的落实,三师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合作,还需各位教师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生活老师要解决好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生活,帮助学生做好由学生向工作者的转型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专业老师要深入企业做好调研,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要围绕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涉及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准备校外授课内容。因授课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针对性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质量。企业老师除在实习阶段实行师徒的传、帮、带外,还根据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进行职业培训,如郴州化工集团公司桥口氮肥厂生产部长就“分离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在株洲中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经理就“钛白粉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进行讲座,在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就“油产品开发”进行知识讲座等。企业导师的现场教学,注重对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又对化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既有实际应用性,又有理论指导性,教学效果较好。5.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要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而且把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体现基本职业人素质要求的职业能力列入考核内容;不仅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和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在顶岗实验阶段的学习考核过程中,三师是重要的考核者,学生是被考核者也是考核者,也参与考核。学生参与考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考核,对教师给予的考核提出反馈意见;二是学生相互考核,给同学打分或提出对某某同学的考核意见。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成果

1.确保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历来都是教师头痛的问题。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安全责任重,化工企业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校外教学管理难到位,企业指导教师责任心难保证,学生难以学到知识等,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我院近年通过精心策划,强化管理,严格考核,明确责任,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难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确保顶岗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2.实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抓好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落实,使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化工生产现场,在化工生产领域的不同岗位,受到实际的锻炼,使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留在顶岗实习的单位或岗位上,很快地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做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3.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通过顶岗实习学校能提高办学水平以及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使教师掌握了化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教师交流,提高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寻找高素质的人才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能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能与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感受企业的文化,经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学生毕业就能独立顶岗操作,缩短实用期,企业不需再对毕业生进行上岗培训,为用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作者:薛雪郑越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9

论文关键词学生党员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顶岗实习

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大背景下,顶岗实习这一教学模式已被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及实际需求,高职院校一般在第4至第6个学期陆续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这一模式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尽快与企业岗位的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同时,顶岗实习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学校、企业这两者间交替进行,从而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带来了新挑战。

一、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需要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学年进行,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有利于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促使其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走上工作单位后能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中,毕业生党员担负着实习企业单位的“准员工”角色,加强对其培养教育,有助于督促他们在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中遵守劳动纪律、保证工作质量、学好技能知识、培养工作能力,将“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顶岗实习党员的培养教育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三年,这使得按照党的组织发展程序,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他们在入党时间较短,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够深刻全面的情况下就踏入了顶岗实习环节,如果不抓好培养教育工作,他们就容易受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达不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标准。因此,要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必需加强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突出特征

(一)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中预备党员比例高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五个学期,第六学期基本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党的组织发展相关条例和制度,培养一名学生入党,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看,第四、五学期是发展学生党员的重点阶段。因此,到第五、六学期开始顶岗实习时,学生党员中绝大部分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

(二)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单位分散性大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通过加强与拓展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固定实习的基地,可以相对集中地安排一批学生集中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岗位需求人数有限,更多的毕业生只能分散实习。从顶岗实习的单位分布范围来看,其地点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因此,在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只有几个,甚至是一个学生在某一城市、某一单位的情况。这使得在一个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人数达不到党章所规定的成立党支部的条件。

(三)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流动性大

由于受就业环境、实习待遇、岗位不对口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会更换实习单位,经常变动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流动性强,造成学校党组织难以联系,不能了解和掌握其在实习期间各方面的表现及其他情况。

三、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主要难点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突出特征造成了学校党组织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工作的难点:

(一)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

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明确规定:实习的学生,凡离校超过三个月的,均应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定却遇到两方面的困难:其一,顶岗实习单位主要以企业,尤其是私企等新经济组织为主,这些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党组织,难以转接党员关系,更不可能配合学校党组织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其二,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流动性较大,容易导致实习生党员组织关系去向不明确。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使得对于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察难以就近开展,而学校党组织又鞭长莫及的矛盾。

(二)党员组织生活开展难

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大都不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地点呈分散状态,并且不同单位的工作时间和管理制度各不相同,这使得处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党员无法集中参加学校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更造成了有的学生党支部难以达到召开支部大会所要求的最少人数而影响了诸如召开支部大会发展新党员等工作,影响了学生党支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

(三)党支部对党员培养考察难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在单位处于“准员工”的角色,必需按照单位的相关生产管理制度和纪律工作,加之通讯不便,难以与学校党支部密切沟通,在现实中甚至出现过少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既没有缴纳党费,也没有递交思想汇报,则杳无音讯的情况。顶岗实习的学生预备党员不能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学习和思想等情况,党支部也很难及时全面掌握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方面表现,对他们履行党员义务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使得支部的培养教育工作根本难以展开。

四、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制度创新,构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制度平台

众所周知,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因此,要在顶岗实习这一新背景下使得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就必需从制度入手,依靠制度创新解决问题。

1.建立顶岗实习事前专题培训制度

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前,党支部召集顶岗实习党员集中进行以“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发放并讲解提前编印的《顶岗实习党员手册》,讲清在顶岗实习期间党员应注意的事项,对其进行加强党员组织观念的教育,提醒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

2.建立在校学生党员与实习生党员联系制度

在顶岗实习前,确定由一名在校学生党员(或者在学校所在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联系若干名在外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通过联系在校的或本地的学生党员来了解和掌握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在各方面的表现。这一制度保证了学院党组织相关管理信息和消息能顺畅地、及时地传递给在外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保证了学校党组织与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联系畅通,也大大减少了学校党组织与外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失去联系的尴尬,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3.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日志制度

提前向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发放《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日志》,要求他们将实习期间每天的工作、学习情况及实习期间的思想汇报都一一记载在上面,实习结束后由党支部统一收回,并认真检查,并将其作为预备党员日后转正的依据材料存档。这样,便可以督促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同时也解决了党员难以递交思想汇报的困难。

4.建立顶岗实习预备党员转正资格审查制度

当顶岗实习预备党员回校后预备考察期满,向学院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时,党支部要对拟转正的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预备期以来,尤其是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做出考察鉴定,学院党组织要全面听取实习单位、入党介绍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辅导员、顶岗实习带队教师、一起顶岗实习的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该同学一贯的表现等情况,做出该预备党员是否达到转正资格和条件的结论。对于顶岗实习期间,没有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党员日志》,没有履行党员义务的预备党员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并建议支部大会做出延长其预备考察时间的决定。

(二)使用网络载体,形成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手段

现代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极大地适应了新环境的变化,提高了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建立网络党支部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为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手段。针对顶岗实习党员分布较广、流动性大、联系难等问题,学院党组织可以通过在QQ群、mSn、飞信、博客、微博等方式建立网络党支部,并实施网络联络员制度,指定专人定时与顶岗实习生党员通过互联网联系。同时,网络党支部根据实习生党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月或每周某一固定时间为“党员网上集合时间”,集中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从而实现实习生党员和在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同步,有效解决实习生党员实习点分散、集中活动难的问题。

顶岗实习单位意见篇10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16-0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技能、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因此,各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情况不一,质量也大不相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运行上进展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高职院校领导比较重视,顶岗实习情况运行较好;有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只有少数专业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其余专业甚至出现“集体放羊”等现象,致使顶岗实习形同虚设。

现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2009级高职机电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顶岗实习的现场反馈和问卷调查,分析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合理的现象,探讨顶岗实习合理安排、科学组织和规范管理的保障措施和方法。

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与实施现状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后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走出校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进行生产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同时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将顶岗实习纳入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机电专业学生最后一年不是在校学习,而是在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2008、2009级机电专业学生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7月份进入各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流程为: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和任务书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举行学院招聘会系部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选派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填写顶岗实习工作手册顶岗实习实施及过程监督检查顶岗实习的成绩考核和工作总结。

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我院分别向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实际收回问卷462份。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巡察组反馈意见及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数不足,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指导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一)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数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及专业对口率的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岗位数不足的原因归纳如下:

1.由于实习学生缺乏技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同时,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生产运行及利益,不可能让大批学生进行轮岗或自由选择岗位,导致不可能所有的岗位都正好与学生专业对口。

2.顶岗实习时,由于学生缺乏纪律性和忽视生产安全性,容易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对机电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级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发生率达15.25%,2009级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发生率达7.92%。因此,企业既要培训学生,又要管理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由此使得部分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数减少。

社会的实际情况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一般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只接受少量学生实习,从而导致符合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致使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矛盾,使顶岗实习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

由于机电专业固有的特性,学生顶岗实习面向的均是机电加工企业一线,其学习环境、劳动强度、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等均与学校不同。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工作中怕苦怕累,缺少责任感和纪律约束,更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加上学生与企业的工人、领导相处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产生矛盾时不知如何正确处理,由此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实习岗位。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可从学生顶岗实习最欠缺的能力中体现出来。学生顶岗实习最欠缺的能力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由于学生交际沟通能力相对最弱,加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

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独生子女占50.26%,部分独生子女吃不了苦且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认识过高、好高骛远,表现之一是对薪资期望过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期望薪资与实际工资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际工资集中在1501~2500元之间,占66.5%。

当学生的实际薪资达不到期望薪资的水平或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时,就会选择“跳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跳槽”原因及学生录用情况的统计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半年的顶岗实习中,只有54.16%的学生没有“跳槽”,“跳槽”1次的占34.37%,“跳槽”2次以上的占11.47%。在“跳槽”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与兴趣、特长不符,其次是对薪资不满意,再次是专业不对口,达18.82%。

由此可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的大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遇到问题无法正确与企业其他员工、主管进行沟通和处理,一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对实习失去信心或出现频繁“跳槽”现象,使顶岗实习质量大打折扣或半途而废。同时,顶岗实习单位或学校没有与学生签订相应的协议,对学生“跳槽”没有一定的约束力,学生不想干了就走人,也是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三)指导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指导态度的优劣是决定顶岗实习成败的关键。学生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态度评价的统计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学校指派的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心“很强”和“强”的比例合计为80.73%;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认真指导”的比例达63.96%。但也存在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心一般和差的,比例达19.27%;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不指导”的比例达6.09%。

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心一般和较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院选择校内指导教师仍以学历为主,其中一部分指导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上一些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有限,对自身定位不准,往往仅指导学生生活问题,而忽略了顶岗实习的关键所在。经调查,此类现象在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普遍存在。

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素质也良莠不齐。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指导教师“不指导”现象的原因是:一部分岗位技术含量低的实习指导教师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另外,针对学生不小心犯错或损坏工件,一部分实习指导教师通常采用批评、指责或开除实习生的方式处理问题,使部分学生不敢请教,指导教师也无法指导。

经调查,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广泛存在。因此,各高职院校正增强责任意识,立足长远规划,建立或完善相应的顶岗实习管理体制及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也意识到对顶岗实习进行合理安排、科学组织和规范管理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下面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一)精心选择实习岗位,提高岗位的专业对口率

自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来,每所学校每年都有众多学生需要实习。为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学校一定要精心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以提高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因为岗位是直接影响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核心因素,岗位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也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效果。我院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情况的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在民营企业实习的比例最高。在顶岗实习中,大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中型单位实习,占59.4%;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技术或设备先进及较先进的占65%;单位管理手段严格和较严格的占76.7%。

因此,在选择顶岗实习单位时,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精心选择实习单位。可从目前已有的顶岗实习单位中选择热心、认真、有合作愿望并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单位作为下一年度的顶岗实习单位。选择顶岗实习单位时应尽量选择有一定规模、技术或设备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在本行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且与学生专业对口、学生有较多实习机会的单位。

(二)加强岗前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学生顶岗实习时会在一段时间内脱离学校,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事先预测的人和事,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出现心理失衡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顶岗实习前,学院可结合顶岗实习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如下教育:(1)目的性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技能。(2)加强价值观、吃苦观和敬业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不以获取金钱为主要目的,不以报酬高低作为选择实习单位或岗位的主要标准,更不以报酬高低决定自己工作的表现等。要教育学生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要扑下身、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做到爱岗敬业,安心本职工作,对企业忠诚,避免因不辞而别对实习单位生产造成损失。(3)自我管理和安全性教育。学生实习前,要向学生开展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和劳动法规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提高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另外,教育中要融入企业文化等知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工作领域。(4)加强学生心理调适和与人沟通能力的教育。高职学生缺乏的不只是技能训练,更缺少端正的工作态度及与人沟通、心理调适的能力,后者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更为重要。因此,在实习前和实习中,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对实习单位不适应的心理压力。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与别人交谈及倾听的技巧,学会与领导和同事相处的方法。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整体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顶岗实习质量优劣取决于指导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学校应尽量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让其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等。另一方面,要从企业选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的专家或技术能手作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中的专业技术指导。对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学校要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应要求指导教师不仅从衣食住行、思想和工作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与企业、家长沟通,做好安全教育等工作。诸如学生产生急躁情绪、工作辛苦疲劳、操作安全、工种调换等问题都需要指导教师第一时间费时费心地进行沟通、心理疏导和协调服务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稳定学生的实习情绪,有助于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同时,企业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说明企业是需要人才的,企业也希望通过顶岗实习选拔一批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因此,学校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借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引导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政府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人数减免其相应的税收,以调动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使学校建立一批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为保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并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顶岗实习的合理安排、科学组织和规范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学校要精心选择实习岗位,提高岗位的专业对口率;要加强学生岗前教育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要不断加强校企交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一批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59-62.

[2]郭智忠.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1-122.

[3]辉,胡双喜,於红梅.高职院校开展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8):79.

[4]李冬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失败原因分析[J].黑河学刊,2010,150(2):98-99.

[5]谭辉平,李芹,廖俊杰,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