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9:57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1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老年人人口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行动缓慢、视力模糊、听力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多数老年人室内活动增加,室外活动减少的现象,而且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无子女陪伴,或有的失去伴侣。休闲生活作为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生活于室内的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更应得到设计的关怀。

关键词:

老年人;室内活动;休闲产品

一、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的提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老年人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老年人成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人进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都日渐衰退。主要表现为:①身体各部分形态上的老化,如皮肤日渐松弛、牙齿坚固程度下降,骨骼容易受到损坏。②感官功能下降,如眼花、白内障等的视觉功能减弱;听觉能力衰退;身体触觉的敏感度降低。③大脑反应能力减弱,如记忆力减退、健忘、接受新知识能力减弱等。受生理变化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也随着其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发生着复杂和微妙的变化。大多数老年人退休之后就失去了社交的场所,日常生活中大多没有儿女的陪伴,其儿女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陪伴老人的时间减少,有的可能因为工作地点与老人生活地点不在同一城市而甚少能与老人相见;而有的老年人可能已经失去伴侣。这些现象都会引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老年人会由于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人际交往和亲人陪伴而产生一种心理上抑郁、悲凉的负面情绪。由于退休之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又没有固定的日程安排,空虚感和无聊感也会油然而生。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部分老年人因为身体行动的不便而常生活在室内,部分老年人由于缺乏社交活动也很少外出,室内成为了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然而长期生活在室内缺少陪伴的老年人的多种心理很难得到满足,针对老年人的室内休闲产品的产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年人所产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也可以使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缺乏得到缓解。设计作为解决问题和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应该对老年人这一逐渐扩大的社会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

二、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的设计

“休闲”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产物,老年人在退休之后,至少有十到二十年的休闲时间,休闲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人会分别更近一步的产生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室内休闲产品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各项需求进行设计。老年人身体各部位逐渐老化,更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室内休闲产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对安全的要求,在产品结构的设计上要合理并且牢固,外形应避免过于突出的尖角,使得外形圆滑,从而避免潜在的危害;界面操作也应更为简单化,从而避免老年人产生焦虑心理;设计中还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老年人的错误操作,以避免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性的结果。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被理解为任何人之间的关系。[1]一个老年人退休后走入家庭,逐渐脱离固有的社交场所,老年室内休闲产品应考虑到老年人对社交的需求,设计应该从老年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理解力的角度开发可以继续维持老年人社交活动的产品,如界面简化了的以及更易于操作和理解的的类似于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于此同时,也可以更多的考虑一些线上的供老年人分享生活信息、个人观点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对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进行设计时还应考虑到老年人身体的限制和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对新兴事物了解程度的限制。比如有些老年人身体行动不够灵活,视力模糊或听力较弱;还有的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或记忆力减退,对文字的识别能力有限,有的老人难以理解某些新生事物的运作模式。设计应该更为人性化,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人性化设计的产品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提高人的生活品质。[2]在进行设计时就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些状况,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克服身体、文化程度等的阻碍,享受到休闲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设计的关怀。

三、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的社会功效

老年人正在形成一个日渐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对于社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孤独感增加、与社会日渐疏远等问题接踵而来。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伴侣卧病在床等原因而减少了室外活动,室内生活时间占绝大部分。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经过设计师对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生活常态的分析后,考虑到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和多方面的限制,使设计关怀到老年人的室内休闲之中。如果老年人拥有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室内休闲产品,那么在独自在家、没人陪伴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自己的社交活动或进行娱乐,精神的需求便会得到满足,老年人通过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室内休闲产品也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各种信息,了解新生的事物,不会因为长居室内而与社会脱节。如此一来,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变得更为充实,身心更为愉悦,从而对身体的状态也会起到帮助。当老年人的日常休闲生活日渐丰富,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孤独感得到缓解之后,忙于工作而甚少可以陪伴父母的年轻人也会得到一些解放,减少心理负担。

四、结论

休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休闲生活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是人类满足了生理需求后对各种心理需求的追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的凸显,老年人逐渐成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有着更为特殊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属于弱势群体。退休后与固有社交场所的脱离,老年人在室内的生活成为了生活的主要部分,一些老人由于失去伴侣和儿女工作繁忙更使得他们的孤独感、空虚感与日俱增。老年人的生活面临很多问题,因此,老年人应该得到更多设计的关怀,老年人室内休闲产品可以作为设计对老年人群体关注的一个方面进入到老年人的室内生活之中,以此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多种需求,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愉快的体验。从而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满足,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也是对儿女的一种心理上的解放和减负。

作者:谢心一康修机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2706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维也纳行动计划》对老龄化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5%。[3]按照联合国的规定,我国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且每年以8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4]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类的历史;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人类的明天。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的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关爱,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社会。[5]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

评价指标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不同学科对生活质量有不同的定义。“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K.Calbrith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都与生活状况的体验有关。[6]我国学者周长城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7]。

中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邬沧萍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在物质生活、身心健康、精神文化生活三个层面上对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评价相结合而做出的综合评价,生活质量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生命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自身素质、享有的权益和权利、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及自然环境)。[8]

物质生活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身心健康是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精神文化生活是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境界和需求层次。笔者尝试从以上三个层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

首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有赖于良好的生活环境。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把人类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5个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转向高一级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标志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Brundlant)在2002年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指出:“就是在一些世界最发达的国家里,由于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人口、不同民族,预期寿命能相差到40岁之多”[9],“健康好坏的许多决定因素是在卫生体系之外的,如知识水平、清洁的环境、各种完善的服务、公平的社会、享有充分权力、良好的政府和人们对自己生活事务能行使自等”[9]。保持身心健康,享有较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来保证。生活环境常常不一定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但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支持体系,特别像社会政策、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社区环境等对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3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4

【摘要】从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几方面进行阐述。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的护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度过晚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心理护理愉快的情绪是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情绪愉快对内外各种制病因子也有较强抵抗力,故因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调节治疗和护理,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随生理功能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特征变化而变化,随着心理功能减退而出现老化。

1.1老年人生理变化:由于智力的变化,老年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比年轻人难且慢,记忆的变化,老年人机械记忆力下降,记忆能力较差,人格变化,老年人往往对健康和经济过分担心,常会产生不安,焦虑,保守,孤独,任性,易生气,发牢骚等现象。

1.2老年人社会特征

1.2.1退出领导岗位,退出与收入的下降会使老年人感到社会落差,带来许多社会心理问题。

1.2.2从紧张有序到无所事事,使老年人产生焦虑,缺乏生活兴趣的的动因,

1.2.3从体格健康到体弱多病,使老年人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和压力增大,对医疗保健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

1.3老年人心理变化

1.3.1老年人离开工作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和社交群体,易滋生被社会边缘或“老而无用”的失落感,从而出现心理或精神抑郁,变得主观固执,不合群,有些老年人年老多病,行动起居需要人照顾,常常会感到自己成为了家庭的累赘,变得绝望

1.3.2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因患病希望医院有高明的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舒适的休养环境,良好的医疗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来为其服务。

2老年人心理护理常用方法及其针对性护理措施

2.1仔细观察患者的喜恶情绪变化:向患者家属及其周围人了解其情绪的行为,从老年患者情绪和行为表现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学会自然适度的赞美,言必用尊称,避免直呼其名或床号,以减少心理和社会落差,多给予老年患者特别的关心,经常与老年患者沟通,帮助老年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心理上生活上的照顾与帮助,康复老年患者鼓励安排丰富的业余活动,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单,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说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玩牌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满足。

2.2帮助老年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并要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练功,健身活动等,可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培养生活情趣,鼓励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患者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需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患者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行动起居需要别人照顾的老年人,在经济上生活上心理上需要家属多给予支持和帮助,使老年患者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单恐惧的心理。

2.4消除老年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积极主动做好老年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主动介绍环境人物。在各项操作上应细致轻柔庄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给老年患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应有计划地征询老年患者对治疗护理环境以及生活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予以满足其需要。

3体会

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列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护士在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出版社,2001。142-14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人文关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2―0060―02

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把通过这八个阶段获得了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认为是健康的人。倘若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么自我感相比较来说就会脆弱一些。只有以某种方式关心人、事和物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顺应生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或者说顺应生活所处的顺境和逆境。只有这种人才能使通过这八个阶段获得的美德日臻成熟。老年人处于成年后期,他所处的阶段属于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时期。如果这个冲突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冲突不能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往往会让老年人形成失望感和毫无意义感。

一、成年后期的生活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生活质量的理解不断提高,长寿人群比例的增加。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如何提高成年后期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视。

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大,感知觉发生退行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等,另外大部分老年人都退出工作的舞台,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有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子女一般工作繁忙,如果和老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话,沟通就更少了。老年人还有一个必经的阶段就是随着周围的朋友们逐渐生病老死,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等特点。因而对于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很有必要的。

二、成年后期的心理特征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人只有在回顾一生的时候感到所度过的时光是丰足的,自己的人生才是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才不会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另外一部分人回顾人生的时候体验到的往往是挫败感的和失望感。体验到失望感的人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勇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完成任何重大的目标。

那么,让如何让老年人在成年后期体会到圆满感和满足感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根据笔者研究发现,老年人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不良的生理、心理的特征:

(一)恐惧、焦虑。一般情况下形态衰老容易引起形态变化,会挫伤老年人自尊心,这会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让老年人体会到对衰老的恐惧。加上儿女不在身边,大部分老人都处于空巢状态,如果突发身体不适状况,往往让他们措手不及,缺乏准备。多数老人对于自己老年后的生活怀有恐惧的态度,担心自己没人照顾。

(二)急躁、固执。多数人进入成年后期,对自己身体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自尊心更强,且固执,易激动,对外界环境也表现出一定的淡漠情绪,比如缺乏兴趣,生活单调,刻板等等,但是进入成年后期之后他们又不愿改变过去的老习惯,所以很难适应新的环境。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特别是那些没有人沟通,缺乏理解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三)自卑、敏感。随着老年人感观功能的下降,比如说出现听力下降,味道迟钝,老眼昏花,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产生误听的情况,误解他人的谈话意思,出现敏感,猜疑等行为。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的协助,因而觉得自己成了社会和家人的负担和累赘,对人对事都极其敏感,容易带有自卑心理。

(四)悲观、绝望。老年人进入成年后期之后神经运动功能一般都会逐渐变得缓慢,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行动以及日常生活的操作技能变得迟缓、僵笨,这些外在的变化都会减少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导致老年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等情况,对任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怕自己年老后给亲人和子女带来经济或精神负担,容易产生厌世、悲观情绪。

三、人文关怀如何在社会养老体系中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排除老人的心理的障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积极性,以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老年群体,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平台。

我认为发挥人文关怀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落实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对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台新的政策方法,对于法律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及获得社会尊重的满足,政府应该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平台。从而为老年人发表相关言论,行使相关权力提供相应的途径,比如可以邀请老人参加听证会,还有增加人大和政协会议中老年人的席位等。

(二)发展“银发产业”。“银发产业”的发展,是老年人为国家GDp做出的贡献。社会对于老年人消费能力的重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同时也是老年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运转良好有序的社会,一定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获得某种平衡,GDp的增长与老年人幸福感的提高并不相违背,老年人虽然退出了社会生产领域,但是他们这个群体仍然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我们很有必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将GDp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综合考虑,为考察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依据。这样,将会更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并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三)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不仅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关注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让老年人更好的享受生活。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来关注成年后期的精神需求:

1.扩大人际交往圈,培养健康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基础。比如老年人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有家人、朋友可以倾诉,有很好的情感沟通渠道,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建议老年人走出家门,与新老朋友交流,互相畅谈人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支持可以提供信息和物质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归属感、喜悦感,提高自信心、自尊感,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缓解或阻止应激反应,安定神经系统,培养健康的行为模式。

2.强化家庭力量,增强亲情关怀。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抚慰是最有效的,必须经常回家看看父母,还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同时这也是老年人最渴求的。特别是老伴之间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扶持,互相帮助,心灵上的交流沟通,精神上的相互慰藉鼓励。都是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最直接来源,只有这样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好的社会环境会产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比如我们可以加大社区的公园绿地建设,开辟可以让市民休闲娱乐的街心花园和文化广场,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各类文体活动小组,建立社区老年人心理辅导站,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讲座,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年人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26-33.

〔2〕张红静,马颖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06):33-36.

〔3〕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7-60.

〔4〕何宝芸.人文关怀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1,(03):1392-1393.

〔5〕李子.老年患者心理疏导护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29-230.

〔6〕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追踪研〔J〕.

数据,2006,(08):10-12.

〔7〕李静怡.河北省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幸福感分析〔J〕.实证分析,2010,(09):20.

[收稿日期]2015―01―19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6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随着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社会家庭的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及自身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在社会犯罪占有的比重和数量也有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某地监狱在押犯常年1200人左右,而老年犯罪人员1998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2%,1999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4%,2000年以占到在押犯总数的2.1%。因此老年人的犯罪增长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就是从剖析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即预防老年人犯罪的对策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所谓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这一序列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老化,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自身的生长条件和天生机体发育的差异,判断老年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角色作用,可分别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来衡量。1982年在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我国若以退休年龄为界限的话,则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已基本步入老年人的行列。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把我国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周岁以60周岁为标准便于正确的估量老年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因此老年人犯罪概括起来说,指60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这是一种以年龄为标准对老年人犯罪下的定义。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老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狭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老年化的过程中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前者着眼于行为主体,后者着眼于行为特征。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所包括的范围较小,它把老年人实施的并非由于老年化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排除在外。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犯罪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然而,老年人犯罪也有自己特殊的犯罪现象、特点和犯罪原因,很值得我们注意。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犯罪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老年人犯罪多为孤寡老人,文化层次偏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成家后大都与老人分居两处,致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寂寞,单调乏味,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滋生犯罪。而且这些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 

  (二)从老年人犯罪的类型上看,男性多属猥亵、强奸、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伪造、诈骗等,女性犯罪则以扰乱社会治安为主。 

  (三)从老年人犯罪的手段上看,暴力型犯罪较少。进入老年期后,由于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的存在,使老年人存在着运动障碍,这些决定了老年人所实施的抢劫、杀人等暴力型犯罪较少,他们往往采取教唆、诱骗、包庇等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和间接性的犯罪手段。 

  (四)从老年人犯罪的对象上看,多为弱势群体。人进入老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老变化。因此,一些老年人往往把犯罪对象直接指向没有反抗能力或者反抗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者。 

   除了以上几个可以明显归类的特点,还有一些特点,一些老年人犯罪是低文化者较多,农村老年人犯罪较多。近年来还有一些退休老干部利用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网,为家人或他人谋求非法利益,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 

三、老年人犯罪的特殊原因  

  老年人犯罪除与未成年人犯罪、中青年犯罪和其他的各类犯罪有共同的主客观原因外,还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并具体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 

   (一)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技能都面临明显下降趋势。在身体机能上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有相当程度的萎缩现象,如听力下降,视力减退。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减弱、反应变得迟钝。因此老年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心理机能上来看,此时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有些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加上身体机能出现的衰退,自身抵抗能力的降低,使老年人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了问题,从而引起了很深的猜疑心理和被害观念,总怀疑他人是否侵犯自己,往往由于猜疑被害而发生防御性的犯罪行为。有些老年人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老年期的人在情绪方面出现重要变化,产生情绪回归现象,即老年人遇到挫折时不容易克制,常常失去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有时变得自私起来,整天怨天尤人、固执己见、缺乏宽容。这些心理倾向是由于他们身心衰退而造成的。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身体衰弱精力不济,不能恰当地解决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导致攻击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以后,由于身体和心理的特殊变化常常会出现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1.对离休,退休的不适应。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工作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工作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在工作当中可以全面的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中得到快乐与幸福感。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一下子松懈下来,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重心,生活从此变得没有意义,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于是变得消极颓废,此时最容易卷入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2.对生活贫困的不适应,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若有退休金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话则出现有关财产犯罪的可能较小。但对于另外一些老年人来说,本身并没有很多的积蓄,一旦退休经济上的收入更少,不可能完全支付生活开支,加上老年人容易患病,更需要金钱来保证及时治病。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发生赡养纠纷,当无人赡养又无经济收入时他们可能会进行多种财产犯罪活动,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三)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情况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犯罪行为 

   1.与子女的关系影响犯罪行为。当老年人退休离休后,老年人的工资收入不再像以前那样丰厚,他们的地位权利也不如以前,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也不复存在,这样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动摇,以前家长形象逐渐减弱。对农村老年人由于年老身体机能的衰退,各种机能的下降,劳动能力不如以前,也不像年轻时撑起整个家,于是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以前了。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尊老养老意识淡薄的子女,看到这些情况很有可能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同时老年人本身心理机能发生微妙变化,本身又会觉得自己为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而当自己体弱多病身体不佳,正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却遭到如此冷漠的态度,老年人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很容易产生绝望轻生无用等情绪,于是心理上便出现了报复心理,“我过不好你们也甭想过好”。尤其是那些老年丧偶身边无人陪伴,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没有人可以安抚;当心中郁闷时没有人来倾听;当遇到生病时,没有人来照顾。长期的内心压抑情绪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现犯罪行为是很正常的。 

   2.与配偶的关系不睦造成犯罪

   当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工作来充实生活,心中不免有失落感。对新生活也会出现不适应,使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心理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大多老年人容易激动往往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把夫妻间往年的烂事抖出,互相揭对方缺点,引起双方的不满,各不相让往往会造成夫妻间的矛盾冲突演化为犯罪行为。 

  (四)由于恶习不改造成犯罪 

   少数老年人之所以造成犯罪是因为恶习很深,积重难返,不思悔改造成的。如三进宫的老年犯郑某,利用封建迷信欺诈胁迫等手段奸淫妇女。老年惯犯王某采用利诱的手段,先后多次利用看电视,给钱等手段对邻居家的小女孩进行猥亵。 

  (五)由于法制教育的不全面       

   在我国,尤其农村地区,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为人处事是往往依照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对于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法律意识浅薄,也就无从遵法守法了。当前我国正在加大普法宣传,但往往会忽略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农村老人。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很容易违法犯法走向犯罪道路。                           

(六)由于道德教育的不全面                 

人们往往认为老年人人生经验丰富,辨别是非能力强,因此人们在关心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往往认为老年人不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不免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成员的思想价值观造成影响。加上一些老年人原本就存在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势必使这些老年人由于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混淆,比较容易主动或被动鼓励参与或组织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行为活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以上是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对社会的不适应,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角度对老人犯罪原因进行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在理论发展中还不完善,还没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当我们对老年人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时要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研究。四、预防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物质生活保障体系。目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实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公平负担的原则。发展养老事业要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完善社区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社区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问题。加强老年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兴建,社会各界捐助赞助等多种形式兴建,如在社区加强老年医护,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服务软件建设。形成完善的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切实得到保障。   

  (二)建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调整现有的医疗政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要保证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看病交得起费用。建立健全老年的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虽纳入但无法获得必要保障的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医疗救济,国家实力贫困救济医院,专门救济生活贫困人口,特别是老人。各个地方要经常组织医疗队伍下乡送医活动,

帮助贫困老人渡过难关。                            

  (三)重点救助贫困,生活艰辛的特困老年群体。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老人实行特别政策给予特别关爱。对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使贫困地区的贫困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救助贫困老年专用基金,有个政府老年工作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政府应创建条件,逐渐把有子女却无赡养能力的贫困老年人纳入乡镇五保供养范围。建立城乡对口医疗支援制度,定期为贫困地区的老年人防病治病。发动社会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特别救助等等。  

  (四)依靠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身体,生活,精神质量。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针对老年的教育特点和规律,应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和科学健身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健身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必须以满足老年的实际需要为目标,解决老年人全体普遍关心的热心和难点问题,争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积极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违法犯法的现象。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加强普法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对老年人的教育,努力使老年人学法,知法,守法,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争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另外,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作子女的工作生活忙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老人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安度晚年。  

  (五)把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摆在司法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国1996年10月1日起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要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老年人的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对老年人犯罪的案件的审判,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特点,犯罪的原因,犯罪的情节和危害的结果综合考虑,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尽量从轻判处。刑种选择,刑期裁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对于依法可判刑可不判刑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对于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对于可关押可不关押的,以不关押为主。在审判程序和审判策略上,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区分具体案情,正确使用缓刑和暂予监外执行。老年人犯罪,除难以改造的累犯和惯犯外,一般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加上老年体衰,再犯可能性也较小,除个别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外可以使用缓刑。对于身体有严重疾病,符合法定保外就医条件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做出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在减刑、假释条件上给予适当放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就可减刑,假释。我们以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被害老年人。另一面对老年人犯罪也要打击,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起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六)做好老年犯罪的教育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老年犯罪入狱人员比起其他年龄的罪犯相对较少,但随着老年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老年罪犯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社会关系来往少,这种情况下老年罪犯会变得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这会增加对他们改造的难度,介于老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机关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尽量少分配繁重的劳动任务。在做好狱内老年犯罪教育改造的同时还要做好老年犯罪的出狱安置工作,防止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因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而再次犯罪。为此,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刑满释放或假释后老年罪犯生活出路问题。各地老龄工作机构和民政部门应协调好工作,在安置上给予适当关注,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预防老年犯罪的对策与措施的,但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我们要在现实条件下来谈论某种预防措施,不能一味的追求预防成效而忽略了现实的可能性。如:在建设各种老年服务基础设施时,应考虑本地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 

   2.对老年人犯罪应该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政的、法律的、政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3.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也会出现某些变化,我们的对策也应随之变化。 

   我们要把老龄工作视为社会主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激发老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样老年人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的。另外,笔者认为在全国人口高龄化已到来之际,和现代社会小家庭日益增多的冲击下,对于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加强研究,应列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赖文.老年人犯罪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程东宁.老年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j].人民法院报,2003(4)  

费平金进.当前老年人犯罪增长应以重视[j].

易明刚.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3,1(57-58)  

吴宗宪.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3) 

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5) 

郭金亮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89 

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00,9,5(719-724) 

赵俊康.中国大陆农村老年保障问题[j].

陈永革李缨.老年人犯罪的英法问题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报,2003,12(12)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审美教育;生命教育

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政府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8%。这标志着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也相应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年轻化社会的样貌,也存在着相应问题。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给我国社会生活提出挑战。国家也启动了应对人口老年化的战略研究。这些研究既涉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涉及其精神生活。因为倘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能保证充实快乐,长寿对其又有何意义?我们不仅要让辛苦一生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还要让他们健康从容地安享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的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审美教育问题。

一、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1]它也是一种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2]一般认为,审美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用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智力发展。但实际上,审美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老年人同样需要审美教育来调节身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到闲散的休养状态,社会角色发生质变,即从国家建设者变为社会旁观者。他们惆怅于地位的失落并怀旧于过去的美好。他们常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消沉与退缩,常因无法重新定位而“捆绑”在别人身上生活,关心国家的时事与政治,儿女的事业与婚姻,孙辈的养育与教育,抱怨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医疗、待遇,还有牵涉家庭中的代际矛盾。如对上述问题不加干预,长此以往,不仅使其负面情绪日益严重,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其晚年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为此,需要给予老年人一种更适合的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而且也是老年人对自身缤纷精神家园的积极彰显。[3]其审美教育更侧重审美感受,期望通过实践性审美体验使其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命的崇高,珍惜生命的历程,丰富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孤独、体会幸福。老年人的幸福感充分体现其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是判断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4]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二、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

老年型国家都很重视老年人再教育。我国也通过法案保护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推行近二十年,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问题。教育受众面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教育理论支持,整体收效不明显。开展老年教育须了解其学习期待,并以此确定教育侧重。老年教育不同于适龄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不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重,而以充实人生为主。这种体验式教育不注重结果而重视过程。这种学习期待更倾向于审美教育,因其可帮助培养情趣加强生活感悟进而指导老年人从容健康安度晚年。这种强调回归生命本身的感性“大美学”教育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

1.对生命的理解

老年人面对的难处会更多,如养老问题、疾病问题、子女相处问题、心理焦虑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重组问题等,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衰亡问题。因此需帮助老年人积极理解生命从而摆脱死亡阴影,这样才有助于其身心健康从而让其生命的最后时光活得放心、舒心、幸福、美满,特别是使生命的最后一段也有意义与价值,此之谓“超越生死,夕阳更红”。[5]﹙1﹚对待疾病的看法。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形态普遍发生退行性变化,动作迟缓,耐力下降,容易疲劳,抗病能力降低。他们在漫长的退休空闲中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时刻担心死亡的到来,很容易发生群体心理失衡。因此,需要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疾病。疾病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保健可降低疾病发生,但一旦疾病发生,也不要消极对待,要积极配合治疗。有时,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更重要。目前,社会上很多老年人热衷养生保健。这种珍视健康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犹不及,有些老年人为疾病整日过分焦虑,患得患失,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还有些老年人过分依赖养生保健而排斥科学治疗,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2﹚对待死亡的看法。人人都惧怕死亡,但也深知死亡不可避免。需要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客观看待死亡,从而更加珍惜有生的日子。“向死而生”的心理疏导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是为死所做的必要准备,还帮助其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加积极地审视自身的价值且更有意义地安排余下人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人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并非同步。生前创造的精神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自身的生命长度并超越死亡。老年人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注重精神生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忘记死亡的威胁,享受生命的美好。

2.对于世界的理解

老年人退出了正常工作舞台,解除了物质束缚,摆脱了功利性追求,重新以赤子之姿直面生命与生活。[6]他们以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来接受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其而言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绵延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启发。[7]其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正确体认生命的可贵,建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从而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对生命的超越。[8]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就是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是平衡生活与生命的教育,也是协调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教育。﹙1﹚对待世界变化的看法。老年人退休后易与社会脱节,不能及时接收外界信息,进而不能理解外界行为,对待问题常存偏见。且对新鲜事物不解易引起其情绪波动,很难保持其健康心态积极地生活。为此,需要帮助老年人认识到世界变化属于常态,正因变化世界才进步。老年人也要参与社会生活并适应新变化。当今时代是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方式都可帮助其获得最新资讯。老年人逐渐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客观积极地面对变化,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形成满足感与自信心,感觉仍与世界保持同步,从不曾被遗忘。这种心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2﹚对待周围他人的看法。闲散的家居生活使老年人的日常社交圈子也相应缩小。他们既渴望开展新的人际关系,又担心不能很好融入新社交圈。因而,他们会格外在意他人看法。周围人一句无心的话常令其心情郁闷,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客观地看待周围他人的看法。老年人已经走到人生最为从容的时刻,可以更好地体会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再需要过多在意他人看法。老年人需要客观分析他人所给建议,如果是建设性建议,不妨接受;但如果建议不适合自身情况,也无需过分在意,更不要让他人的嘴和脑影响到自身的判断。生活中常存在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过分在意与他人比较并且在不断比较中确定自身价值。这种比较会涉及子女的财富地位,自身的身体状况,孙辈的学习成绩,退休后的价值效用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劣等。这种比较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睦,还会影响社会风气。为此,需要审美教育,使得老年人放下功利价值回归理想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精神的慰藉。他们内心丰盈了,自然不会因周围他人看法而影响自身生活。﹙3﹚对待自身定位的看法。人到暮年,不免回忆,时而满足时而落寞。老年人常困扰于自身的定位,不知该如何总结一生,很多夙愿未酬,心中不免遗憾;往昔地位悬殊,心中难免不平。他们对自身定位常有两种态度:一种觉得不认输不服老,觉得不该早早离岗,许多岗位上的人还不及自己,还有余热不曾发挥;另一种则觉得一事无成,一生碌碌,不再被需要。两种定位都不正确,一种过于自大不可取;另一种妄自菲薄也不可取。老年人应认识到从退休起,人生就进入另一个篇章。过去辉煌也好,蹉跎也罢,总之已属历史,要珍惜的是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通过对于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可见老年人的审美教育实质上是种生命教育。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死困惑,减少和消除由死亡带来的精神痛苦,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使自己生活得幸福、有价值,也造福更多生命。[9]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从生理性和自然性的生命个体化为家庭性和社会性的生命个体,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审视生命、珍惜血缘、促进家庭和谐,最终帮助他们超越肉体生命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

三、老年人审美教育的实施建议

老年人经历过人生沧桑,更注重精神追求。当代新媒体时代给老年人的生活带了冲击,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观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审美教育既包括审美实践技能﹙书法、音乐和绘画等﹚又包括审美体悟,都从不同层面上帮助老年回归生命的本真以更加感性的方式理解生命,发现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改善其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使其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审美教育不仅仅涉及老年人本身,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子女,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需要遵照“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的多元模式来开展。首先,老年人本身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人生暮年的生命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发展,扩大社交圈子,克服孤独感与疏离感,客观面对生死疾病问题,发现自身生活乐趣,找寻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打开生命中最后也是最从容美好的一章。其次,家庭要注重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并与其及时沟通,保持家庭气氛和谐,时刻关心老年人使其感觉到被需要,并且体会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再次,社区团体要注重社区内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为其积极提供审美实践技能方面学习和审美感受交流的场所,使其艺术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国家政府要重视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在审美教育目标设定、审美教育课程建构、审美教育活动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作者:张知博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2]何玉龙.浅谈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35—39.

[3]王仁.老年学习的真谛: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者[J].成人教育,2016,(1):1—5.

[4]黄克岐,魏春华,林良才,陈月华.老年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4):49—56.

[5]段瑞雪.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0):41—43.

[6]杨晨.缺失与回归:我国老年生命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21.

[7]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3—15.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健身运动;促使;老年健康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进入了关键时期,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近1.5亿,其中能坚持经常健身运动的不到4000万人,仅占老年人总数的37%,尚有大部分的老人没有或很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加速老年体育社会化、全民化、经常化,让更多的老人参加到社会健身运动中来,促使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离退休工作部门的光荣职责。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同志,就如何实施好、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项关系到全民健身和老年健康的重点工程,为老年工作者,如何搞好老年体育活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下面就老年人如何发展健身活动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健身运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多,运动在老年人中所占的地位也就成了老年人及有关医学工作者广泛感兴趣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发展,使老年人长寿面临一个如何生活得更愉快,如何继续保持较充沛的精力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更多的老年人渴望了解推迟衰老的方法,寻找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认识到抗老防病就应实行运动锻炼和保护身体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用医学术语讲,就是主动性活动和被动性活动相结合的措施,两者不可偏废。其中运动锻炼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健身运动是增进身体健康,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数老年人认为,健身运动是预防老年疾病、延年益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老年人在提高健身锻炼意识的同时,对健身运动美感进行大胆追求。老年健身运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从健身跑、散步、太极拳转向广场舞、健美操等,表现了老年人对身心美的追求。健身运动不仅促进身心健康,也让年人在活动中通过人际交流、交往增进情感、减少孤独。老年人在这种群体中进行健身运动锻炼,感到生活充实,心情舒畅。

三、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由于年老,人机体组织机能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多数老年人均患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疾病,加之心理上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在健身活动方式上也独具特点。1、由于身体原因在选择健身运动项目方面,一般选择一些运动强度较小,动作简单,运动量不大,运动时间可长可短,无身体对抗能够防治疾病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气功、球类、广场舞、散步、健身跑、钓鱼、棋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对老年人健身强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却有良好的作用。2、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害怕孤独和生活单调,因此,老年人的健身运动一般选择集体性项目,采用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在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能够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老年人这种群体健身活动的方式,对预防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痴呆症有良好的效果。

四、老年健身运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健身运动对身体有益,老年人要讲究科学锻炼。

1.加强医疗监督

中老年人要经常进行体格检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跳不适、食欲减退、睡眠不佳及明显疲乏、厌倦锻炼等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停锻炼。体弱多病者,要减少运动量,及时进行治疗或休息。运动初期发现有障碍的,应立即减量、停练或改变方式、方法。

2.坚持循序渐进

老年人希望身体健康,但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开始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这样锻炼,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3.确保持之以恒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有恒。人的身体,只有在经常的体育锻炼中才能得到增强。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生理机能的日益衰退,神经衰弱等症状比较明显,只有坚持较长时间锻炼后才能产生效应,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中途停止,否则达不到应有效果。

4.合理运动处方

老年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能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效果,还能避免运动中意外的发生。

5.加强自我监督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9

结果:接受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均优于接受护理干预前,其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使老年人具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阳光公寓进一步完善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8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0-01

随着我国人口数目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降低,使得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随之下降,从而发病的几率增加。因此,应当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予以重视,通过适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增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2]。本文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阳光公寓生活的56位老年人,探讨护理干预对福利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阳光公寓生活的56位老年人,其中男性为32位,女性为28位,其年龄跨度为63~94岁,平均年龄为(72.5±8.1)岁。经检查本组老年人中17例患有冠心病,12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疾病,14例患有糖尿病,11例患有高血压。本组老年人中均无其他相关影响调查的疾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老人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均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表,了解老人的睡眠状况、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对看不懂调查表的老人进行帮助,在得到老人的许可下,将问卷上的内容对老人进行询问,并且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运用医疗设备对老人的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心率等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记录。

1.2.2护理干预:

1.2.2.1运动训练:护理人员应当为老人制定相应的运动的计划,使老人每日的运动时间为25min。在早饭前,带领老人到户外进行10min太极拳训练。每日进行5min的系纽扣训练,傍晚时分,带领老人进行10min的慢步跑或者快步走训练。通过运动增强老人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同时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老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1.2.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陪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故事与心事。耐心的解答老人的疑问,并且向老人宣传合理、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增强老人的生活观念。同时,也可以为老人表演一些娱乐节目,使老人开心并具有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1.2.2.3组织活动:定期为老人举办亲子活动,让老人与子女一起聚餐、观看电影,并且与子女开展联欢会仪式,让老人与子女共同参与其中。每逢老人过生日时,可以一起送蛋糕庆祝生日,共同送上祝贺。

1.2.2.4常规检查:护理人员要每隔一周的时间便为老人进行一次身体的常规检查,对老人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压等指标的数值进行记录,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避免老人经受疾病的困扰。

1.3观察指标。对接受护理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记录,以供分析。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结果

接受护理干预后老年人具有良好睡眠的为48位(85.7%),具有良好自理能力的为39位(69.6%);接受护理干预前老年人具有良好睡眠的为41位(73.2%),具有良好自理能力的为32位(57.1%),接受护理干预后老人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接受护理干预前,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生活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9-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1]。2012年2月29日,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在新闻会上说,截止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到2015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2],为此,本文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1失落

老年人退休生活与以前上班的感觉大不相同[3],尤其是离退休干部,他们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则变成了家庭琐事[4];同时,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降低,认为自己成了无用之人[5],感觉家人不再需要他,在心理上便产生一种失落感,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2]。

1.2孤独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婆媳不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不愿多于家人交流,表达内心的看法。

1.3恐惧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4]。

1.4焦虑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担心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易引起焦虑[2],常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

1.5抑郁

老年人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会加重心理负担,产生抑郁情绪。除此之外,有些老年人丧失配偶,子女都在外忙碌奔波,内心空虚,生活单调,社交圈子又窄,因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导致心情抑郁,遇事悲观[4]。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2]。

1.6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4]。

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

2.1家人关注

2.1.1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温馨祥和的家庭能给人安抚和慰藉[6]。老人忙碌了一生,最想看到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因此家人应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使老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4]。

2.1.2多和老人进行沟通交流

子女不仅要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要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照顾,让老人时刻感到快乐温馨,这是老人最需要的,是任何高档的物质享受不可替代的。子女应多抽出时间陪老人散散步,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遇事多同他们商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使他们不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多余的人[3]。

2.1.3鼓励老人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子女应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4],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

2.1.4多注意观察老人的细微行为和语言

对于老人出现生理心理上的种种变化,儿女应细心体察,及时和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内心比较隐蔽的不良情绪,针对性地进行关怀照顾,采用开心快乐的方式,让老人在不知不觉间把自身的不良情绪化解[3]。

2.1.5理解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尊重老人的独立个性

老人们都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他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儿女们要理解和尊重。即使有些老人有不良的习惯或方式,也应该以更加让人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多和老人沟通,以达到解决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强用[3]。

2.1.6帮助老年人规律生活

老年人经常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家人就应耐心帮助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便于记忆[4]。

2.2社会参与

2.2.1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

社会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层社区要不断补充完善各类老年福利设施,使那些走出家门的老人能够有一个可以互相沟通与交流的“乐园”[3]。

2.2.2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4]。

2.2.3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应为老年人开辟娱乐场所,在报刊、电视、电台的节目中增添老人所喜爱的内容,指导老人过好晚年生活[3]。

2.2.4开展针对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服务

社会应充分发挥和动员民间组织的力量,如提供情感陪护、聊天、心理和健康咨询服务,组织老年活动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3]。

2.3自我调节

2.3.1提高认识,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老年人应正确认识人生自然生理规律,人的一生,必然逐步走向老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扬长避短,克服消极因素,欣然步入人生新阶段[6]。

2.3.2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种花草、钓鱼、歌舞、下棋、体育锻炼等,都可以培养老人对生活的热爱,既可舒展心情体会人生的乐趣,又可陶情冶志,养生益寿,还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3]。

2.3.3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人仍应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4]。

2.3.4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老人不能太清闲,只要不过分劳累和紧张,生活安排得弛张有度,对心身健康有好处。爱劳动从家务劳动做起,也可做些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劳动,并体会其中乐趣[3]。

2.3.5广结朋友,接触社会

老年人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圈子,应该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和同龄人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在人与人相互的沟通中,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交流生活经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减少孤单感,保持愉悦的心情,更让老年人体会到自己老有所为。

3结语

通过以上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相应的干预对策的提出,希望为家人、社会及老年人自身共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从而减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晚年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