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习单位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29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1

校企合作

所谓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换,也大大弥补企业的人才缺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这里的学校,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一种是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后一种学校的学生与企业合作统一安排顶岗实习时,企业的义务与普通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时是一样的,下文会有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此处所指的校企合作方式,仅指前一种职业学校。在这种方式下,“新规”里面提到了三种实习模式,即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应当首先区分学生属于哪一类型的实习方式,才能确定本身的法律义务。这一类实习受“新规”的约束,企业应对照“新规”的有关条款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指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这类实习,企业一般能够较好地进行区分。这些学生们进入企业后,并不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仅通过参观或观摩的方式初步了解工作岗位的一般要求,熟悉日后的工作环境。一般时间很短,一两天左右即完成。

跟岗实习

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

这种方式下,企业应当在学生参加跟岗实习前,与职业学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协议文本由当事方各执一份。实习协议应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且约定的内容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当把握两个问题:

1.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都是不能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因而,凡是学生未经学校安排,而自主应聘至企业实习的,都不符合跟岗实习的条件,都不属于跟岗实习。

2.为了避免确认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的争议,企业最好在实习协议中明确学生的实习类型。

另外,企业在使用跟岗实习的学生时,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查核学生的身份信息及年龄信息,拒绝未满16周岁的学生跟岗实习,对于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参加跟岗实习,应取得学生监护人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2.学生跟岗实习期间,企业应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比如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其他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等。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这类实习的学生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进入企业后,可以直接在生产一线的多数岗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因此,也是不少生产制造类企业弥补用工缺口的重要途径,国家对学生顶岗实习也给予了较大保护。根据“新规”,企业应当履行如下义务:

1.企业应当合理确定顶岗实习学生占在岗人数的比例,顶岗实习学生的人数不超过实习单位在岗职工总数的10%,在具体岗位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不高于同类岗位在岗职工总人数的20%。

2.企业应当会同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也就是说,并不是必须6个月,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或缩短都是可以的。

3.企业应当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与职业学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协议文本由当事方各执一份。实习协议内容,在跟岗实习协议的内容基础上,还应当包括实习报酬及支付方式。

4.企业应参考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报酬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并按照实习协议约定,以货币形式及时、足额支付给学生。

另外,企业在使用顶岗实习的学生时,还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核查学生的身份信息及年龄信息,拒绝未满16周岁的学生顶岗实习,对于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参加跟岗实习,应取得学生监护人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2.查实学生的就学信息,拒绝接收一年级在校学生顶岗实习。

3.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同样应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比如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其他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等。除了上述所列的情形以外,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实习,企业都应当遵守以下七条规定:

1.应当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专门人员全程指导、管理学生实习。该专人还应定期向职业学校报告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做好记录。

2.安排的实习岗位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

3.要建立实习学生住宿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学生申请在统一安排的宿舍以外住宿的,须经学生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职业学校备案后方可办理。

4.要确立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有关规定,并会同职业学校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并进行考核。未经教育培训和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得参加实习。

5.应确保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责任保险范围应覆盖实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实习期间遭受意外事故及由于被保险人疏忽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人身伤亡,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费用等。投保人可以约定为企业或学校,但不得向学生另行收取或从学生实习报酬中抵扣。

6.不得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中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不得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顶岗实习报酬提成、管理费或者其他形式的实习费用,不得扣押学生的居民身份证,不得要求学生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学生财物。

7.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不属于保险赔付范围或者超出保险赔付额度的部分,企业应按照实习协议约定承担责任,并妥善做好救治和善后工作。

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所谓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在就业市场上自主寻求合适的实习单位。

顶岗实习

在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会导致企业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处理。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来自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这类情况下,企业对于学生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比如协议内容、薪酬待遇、安全管理等等,均与校企合作方式下的顶岗实习类型的实习单位义务一致,并且这类顶岗实习的人数,与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习的人数是要合并计算的,在合并统计的情况下,应符合“新规”所提到的人员比例要求。同时,由于学生不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前来实习,企业还应当确保在实习前将实习协议提交所在学校。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来自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这类情况的实习,不在“新规”的约束范围内,也就是说,企业在使用这类学生时,不会受到“新规”的约束。那么,是不是也同样意味着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呢?笔者认为,未必!高校的学生多数已经年满18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也具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因而,企业在使用过程中是有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的。那么,企业要避免这类劳动关系的认定,建议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或只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但要求学生定期提供实习心得。

也就是说,企业在使用实习生时,应体现出与使用其他普通劳动者的区别所在,明确实习生的社会实践工作目的。这一点,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没有类似规定,但在2014年北京《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中有提到,在校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应当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对完成学校的社会实习安排或自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不认定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的除外。

带薪实习

带薪实习是指在校生在教学计划之外自行联系企业进行的实习活动,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劳动来获取一定的报酬,即我们常说的“勤工俭学”。这类实习在性质上与来自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活动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分主要在于,顶岗实习的实习心得或工作成果,是在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之内的,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实习完毕后需要由企业出具实习证明,提交学校以获得学分;而带薪实习,则是在学生的教学培养之外,即不占学生学分的。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应视为就业,也就未能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即便如此,企业也不应当觉得使用起来就毫无用工风险。

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严格来说,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学生实习还是有所区别的。

现阶段所提到的就业见习,主要依据的是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制定的《“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并且根据该计划的规定,见习之前,要指导见习单位和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见习协议,明确见习期限、岗位职责、见习待遇、见习计划安排,以及见习单位和见习人员的权利义务……见习期满,见习单位应为见习人员出具见习证明,作为用人单位招聘选用的依据之一。高校毕业生在同一单位见习时间一般为3-12个月。见习期间或期满后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的,单位应及时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区分就业见习和其他实习类型时,就应当着重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企业自身属于相关政府部门确定的就业见习基地;二是与学生签订了就业见习协议;三是学生暂未正式就业。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2

一、建立应届及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

(一)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登记。本市户籍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含)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应于毕业当年1至6月期间,持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前往居住地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就业登记。

(二)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登记。本市户籍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含)以上、经市总工会认定为特困家庭或经市民政局认定为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时,持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及特困家庭或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的相关证明材料,前往本人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就业登记。

(三)各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应主动了解本辖区内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未能前往社区登记的,应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传,及时办理就业登记,并作好择业指导。

二、建立免费择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一)市劳动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镇(区)劳动保障机构应根据《就业促进法》确定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择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谋取、就业准备、适应职业和变换职业等内容的免费择业指导。

(二)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建设需要,及时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自费参加本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享受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太政发〔2009〕2号)文件规定的培训补贴。

三、建立社会保险补贴制度

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享受单位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全额补贴,其中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补贴期限最长为2年,录用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四、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

(一)市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申报单位需填写《大学生见习基地》审批表,经所在镇(区)劳动保障机构审核后,报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二)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进行见习的,“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可与见习人员签订“见习协议书”,见习时间为3至6个月。在见习期间,“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应为见习人员购买商业意外保险,并可按不低于我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60%发放见习生活费。对“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安排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见习的,见习生活费按本市公益性岗位的岗位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五、建立公益性岗位扶持制度

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公益性岗位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照《*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意见》及相关文件执行。

六、建立创业促就业制度

(一)实施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举办的免费创业培训,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并实施创业的,参照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太政发〔2009〕2号)文件,可申报一次性2000元的创业就业补贴。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3

一、领导高度重视,提供全面保障

我委领导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10月8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李意珍主持召开市委教育工委扩大会议,组织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讨论通过了《中共x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全面部署,重视程度具体体现在“五子”。一是摆上“位子”。按照意珍书记提出“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教育系统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的要求,各个单位都将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成立“班子”。市委教育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意珍书记任组长,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成员任副组长,高校、局机关党委、市局直属单位和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三是挂上“牌子”。市委教育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挂上“市委教育工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牌子,办公室主任由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贤德兼任,五位正处级干部任副主任,并从相关单位抽调11名骨干组成工作队伍,处理日常工作。四是理清“路子”。从教育实际出发,明确了“一条主线,五个带头,六大解题”的总体思路,即要求教育系统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线,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改进作风,带头落实整改,以解决教育科学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抓手,重点解决强化安全责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环境、抓好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难题,全面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市民群众。五是保障“票子”。设立专项经费,基本保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正常需要。

二、突出教育特色,深入学习调研

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学习调研阶段),我委按照“重在深化思想认识、重在转化调研成果”的部署要求,发挥教育行业优势与特色,紧密联系实际,一环紧扣一环,重点抓好“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深化调研、主题实践”四个环节:

(一)广泛发动。

10月15日上午,市委教育工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受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李意珍委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宝泉作动员讲话。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务必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有关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是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促进科学发展是目的;提出要在四个方面见成效,即要在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上见成效,要在突出重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上见成效,要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上见成效,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转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见成效。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检查指导组第七组组长邱福元在动员会上讲话时,充分肯定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党组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工作扎实细致,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教育督导室主任卢沙主持会议。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贤德就《中共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作了说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成员,各高校二级学院(或系)以上党组织负责人,市教育局机关、直属单位全体党员,市局直属学校党支部书记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市委教育工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全体成员参加大会。动员会后,各个单位和学校相继召开动员大会,主要负责同志作动员讲话。据统计,各类动员会52个,参加动员大会的党员覆盖率100%。

(二)深入学习。

我委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载体,重点抓好“五个一天”活动。

读一天。我们要求各个单位组织全体党员采取自学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党组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各直属单位组织党委(总支、支部)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dxp、jzm论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学习晚间选编》等著作,同时阅读《绿色智慧》、《你身边有我》、《人水和谐》、《规划未来》,以及学校推荐的15本书籍,比如《世界是平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管理智慧教程》、《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了党旗更鲜艳》、《审美心路》、《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与实践》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一天。按照计划我委拟组织三场专题报告,目前已完成两场。一是10月29日,邀请市政府绩效评估二组组长王福谦博士,以“提高工作绩效,促进科学发展”为题,给高校、市局机关、直属单位和学校有关负责人作专题报告,重点解决工作作风和效率问题。二是11月4日,邀请市委讲师团陈长治博士,就科学发展观有关问题作专题报告,重点解决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打算12月份,拟请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就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问题作专题报告,重点解决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问题。各个单位也分别举行专题辅导报告。如电大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作专题辅导报告,深圳实验学校邀请市委讲师团文练忠作专题辅导讲座,市第二高级中学邀请省督学、华南师大教授张俊洪教授作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题讲座。据统计,市委教育工委系统举行专题报告会56场,参加人员8215人次。

访一天。根据《市委教育工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领导干部联系单位安排表》,李意珍、张宝泉、卢沙、陈贤德、李长弓、唐海海等领导分别走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城、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小学等,与校长、教师面对面交流,听取基层意见,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讲一天。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在走访联系点时,结合学校特点,联系单位实际作专题辅导报告。与此同时,18个单位和学校一把手都在本单位、本学校作辅导报告,既教育别人,也提高自己。据初步统计,“讲一天”报告有42场。

谈一天。教育局机关党委17个支部分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来谈认识体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单位建设献计献策。各学校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主题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谈认识体会,谈意见建议,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据统计,党员提交交流学习体会文章3363篇。

(三)深化调研。

面上调研。我们结合政风行风“回头查”,设计4套(高等院校学生、高中家长、小学和初中家长、教师)调查问卷,同时市、区两级教育系统召开800多次调研会议,并通过明察暗访、个别约谈和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原始意见和建议1183条,经归类整理为18类、464个问题,包括机关作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办学、教育均衡化、后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把这些意见与建议逐条整理给相关处室和单位、学校,因势利导,印发《关于组织召开干部思想作风剖析会反思查摆问题的通知》(深教党[2008]47号),要求相关处室和单位根据相应的问题、意见与建议,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支部组织生活会或案例剖析会,认真分析根源,逐条进行整改。在学习第一阶段,各单位、学校又召开各类座谈会79个,剖析案例57个,征求意见建议317条,初步解决实际问题120个。

重点调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至少牵头一个调研课题,重点围绕深圳教育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等问题开展调研,成立“深港教育合作与教育国际化”、“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引导和科学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专题调研组,实行领导牵头、组长负责制,广泛发动行政干部、专家学者、基层教师参与,抓紧调研,破解教育发展难题。针对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又专门组织调研班子,重点在解决代课教师待遇、午托班、学校安全问题等方面加强调研,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专题研讨。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集中1天(拟于11月20日)召开务虚会,分析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对策。要求各单位和学校都要召开一次务虚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着力在转化应用调研成果上下功夫、求实效。

(四)主题实践。

我们结合实际,丰富主题实践活动内容,重点组织开展“五个一次”活动。

算一次帐:我们利用市局对18个直属单位和学校进行内部审计的契机,全面开展“算清教育成本,建设节约型学校”活动。各个单位和学校,通过算帐,找出差距,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成本控制,节约教育资金,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如实行设备物资购置申报制度,按需采购,避免了物资采购和随意和浪费;对日常办公用品采取领用登记制度,学期末进行汇总统计,根据统计结果采购下一学年度办公用品,避免无计划采购造成的浪费;制定校园公共财产管理和损坏赔偿制度,有效控制了财产损坏造成的费用开支等等。

办一次事:就是进行换位体验,根据本单位的职责,把自己当成服务对象,从第一道程序开始去办一件事,全程体验在本单位办事的效率、服务质量和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一次意见,就是在办一件事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对改进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找出认识差距、薄弱环节和对策建议。局机关党委组织公务员开展“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活动。职业与成人教育处

听一次意见:10月22日,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宝泉会同有关处室、学校负责人,接待4批来访群众,倾听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宗先生反映说,自己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儿子在深圳电子技术学校就读,因此申请减免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相关申请都获得了批准并得到了执行,可是2008年第一学期的申请却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张宝泉当即对相关处室说:“必须进一步建立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机制!”责成学校查找原因,抓紧落实,确保不让一个特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11月11日上午,张宝泉做客“民心桥”节目,接听热线电话,与市民群众共同探讨关于午托班、代课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教育热点问题。有听众反映孩子午拖困难,张宝泉表示,市领导高度重视解决午托班问题,要求市教育局抓紧调研,提出解决办法,目前从根本上解决午托班问题的具体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学校也要积极利用条件,尽可能办好校内午托班,切实解决孩子午餐和午休问题。针对代课教师提出的待遇问题,张宝泉指出,促进深圳教育的科学发展,基本前提是要认真解决好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目前市、区教育局正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起草相关文件,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出台相应政策,计划用两年时间妥善解决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同时,我市抓紧筹建教科院,集中管理课程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培训等工作,提升继续教育层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张宝泉还表示,家长反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市教育局会高度关注,采取措施,检查督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看一次点: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干部分别下到18个联系点,深入调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问一次计:解决校园安全问题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我们调动各方面力量来抓,组织开展“学校安全,问计家长”活动,各学校组织家长代表检查学校安全设施,从家长的角度考察安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此项活动收到家长163条意见与建议。另外,我们印发《关于在市委教育工委系统开展“科学发展大家谈”征文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和学校广泛开展“科学发展大家谈”、“科学发展金点子”、“科学发展在身边”、“科学发展从我做起”等活动,目前征集到1218条“计”,其中电大开展“为学校科学发展献一条计”活动,征集到100多条“计”。我们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颁发获奖证书,作品将刊发在《深圳教育》(周报)上,并收入《科学发展大家谈》一书

三、重视台帐建设,加强舆论引导

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是否扎实,富有成效,台帐建设情况可见一斑。我们一方面加强台帐建设,做到有序扎实推进;一方面加强活动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实习权益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5)05?0006?05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途径之一,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在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由于立法的缺失,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等法律问题较为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及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因此,在厘清顶岗实习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法律关系的基础上,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健全顶岗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今后职业院校学生规范顶岗实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分析

我国对顶岗实习的实践最初体现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下乡支教,进行教育实习活动。如今,顶岗实习已发展成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主要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具体职业岗位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技术工作的一种实习方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由于“顶岗实习”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育主管机构对“顶岗实习”的内涵尚无权威的界定,仅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理论界对“顶岗实习”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与普通实习不同,顶岗实习这一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1];二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工作人员[2];三是实习实践环境的真实性;四是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包括学校和实习单位。

二、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分析

顶岗实习教育模式实践中,职业院校将课程设置在实习单位,让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工作进行学习,通过顶岗实习,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将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育人的目标。顶岗实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主体,各主体间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把课堂设置在实习单位,向实习单位输送学生并为其工作,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普遍认为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是民事委托法律关系。双方可通过实习协议对各自的教育管理职责、实习岗位、实习生待遇等事项进行约定并依约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二)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顶岗实习中,选择实习单位的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实习双选会双向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等三种。无论实习单位是通过哪种方式确定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都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对学生也负有管理、监督、保护的义务,可见,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仍是教育管理法律关系。

(三)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教育和管理,对于顶岗实习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现有法律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顶岗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较为特殊和复杂。由于实习学生身份不确定,顶岗实习具有教学目的性,且实习期较短,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劳动关系说、劳务关系说、雇佣关系说、教育关系说等多种主张[3]。由于顶岗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性质不明确,法律适用先天不足,顶岗学生的劳动保护权、休息权、报酬权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益受损问题日益凸显。

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具有双重性的关系[4]。一方面,学生向实习单位提供劳动获取报酬,双方具有准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受学校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双方具有教育管理关系。因此,顶岗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既存在准劳动法律关系,又有教育管理法律关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享有受教育权和劳动权。为充分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权益,有必要把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劳动纪律、工伤、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等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基本内容纳入准劳动法律关系中予以规定。

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现状

(一)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困境

1.学生顶岗实习期法律身份界定模糊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没有对“劳动者”进行直接定义,而是以列举加排除的方式规定了适用和不适用劳动法律规范的主体。其中,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审判实践中,往往依此认定,学生受学校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不是就业,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实习期间学生实习权益受损的须按民事侵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另一种观点是,《劳动合同法》第15条和第68条规定的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用工为大学生校外打工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部的部门规章与法律相冲突,应属无效,在校生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应是有效的劳动关系,在身份上应当认定为劳动者,出现劳动纠纷,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决劳工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5]。由于顶岗学生实习期的法律身份模糊,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合法权益受损时无法获得最大的救济,因此,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法律身份是建立顶岗实习保障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法律适用性不强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规范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规定较为宽泛,且分布零星散乱,操作性不强。许多地区通过地方性法规对学生实习权益予以保障,全国首例对高等学校学生实习、毕业生见习的立法是2010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条例强化了对实习学生和见习毕业生的权益保护[6]。然而,条例对实习劳动力的劳动者身份、实习生劳动权益受损后的责任承担和救济途径等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另外,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范围较小,效力层次和执行效果也有待提高。可见,我国对实习生权益保障立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顶岗实习生具体劳动权益受损时救济途径不明确,也给司法机构审判此类案件带来了法律适用的困惑以及归责的障碍。

3.顶岗实习协议不规范

由于学生、学校、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协议法律效力的科学认识,通过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权利义务的方式并未普及。关于实习协议的强制性规范也不够完善,例如,《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对实习协议加以规范,但只要求实习基地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对其他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不作强制要求。这使得实习期三方权利义务不清晰,出现争议后,责任难落实。

(二)顶岗学生实习权益受损的表现形态及救济途径分析

1.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受教育权

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实习劳动力,受教育权是学生实习权益中最主要的权利,学生享有实习劳动的自由权和选择权。然而,顶岗实习工作推行过程中,侵犯学生实习劳动自由权和实习劳动选择权的事件时常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强行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二是职业院校或企业安排学生到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实习;三是顶岗实习形式化,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疏于管理,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实习缺乏专业的实践和指导,使顶岗实习毫无价值。

目前,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的内涵理论研究不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主要关心实习学生的人身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保护权等“劳动权益”,忽视或偏离了学生实习目的的本身[7]。因此,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受教育权这一核心权利被忽视,学生被沦为纯粹“劳动力”,实习的目的无法实现。甚至有职业院校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向关系公司大量输送无偿廉价劳动力,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多方渔利[8]。由于立法的缺失,学生受教育权被侵害却难以维护。

2.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权

由于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尚未得到法律的确认,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亦不明确,因此,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大量使用实习生从事劳动,甚至侵害实习学生的劳动权益。顶岗实习学生劳动权益受损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一是实习前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二是为学生提供不符合安全卫生条件的实习环境或安排学生在高危岗位上实习;三是任意加大学生劳动强度,延长学生工作时间;四是克扣、拖欠实习报酬,同工不同酬,向学生支付的报酬低,甚至出现实习生待遇低于最低生活保障工资的现象。

造成顶岗学生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缺乏专门的实习法律制度规范实习活动;二是实习关系不适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主要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因此,顶岗学生的实习待遇、劳动时间、实习条件、实习期的培训指导等事项只能由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约定,而三方协商时,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保障。另外,实习单位不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亦不受学校制约,实习关系不属劳动行政机构管辖,故顶岗学生劳动权益受损后,学生不能通过行政救济方式维权,多是通过民事诉讼维权,而民事维权又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境,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侵犯顶岗实习学生的社会保障权

目前,社会保险关系主要是基于劳动关系产生,实习关系尚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我国也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社会保险强制性规定,因此,实习生的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明显不足。顶岗实习学生出现工伤、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等情形时,实习单位和学校相互推诿,损害学生权益。

工伤权益是顶岗学生实习权益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学生实习伤害救济模式主要有侵权救济模式、约定救济模式、工伤救济模式、商业保险救济模式[9]。其中,侵权救济模式应用最为广泛,但这一模式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和实习单位有过错才承担责任,约定救济模式受约定内容限制,工伤救济模式缺少法律支撑,商业保险救济模式赔偿数额有限,这都不利于公正的保护学生社会保障权益,使得学生在伤害事故发生后相应权益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只能自行承担风险。

四、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立法保护

学生顶岗实习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立法缺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学生实习活动有法可依,加强对学生实习权益的立法保护。目前,教育部针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规范主要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两部,两规范中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计划、过程管理、考核奖惩、安全保障等事项作出了规定,值得肯定,只是较为宽泛,对职业院校、实习单位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各地可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借鉴《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地方性规范,通过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的方式将顶岗实习工作的相关事项予以落实和规范,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立法体系。

对于备受关注的实习生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险权益问题,许多学者主张参照非全日制用工或劳务派遣将实习关系纳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予以调整,在相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中明确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对实习生的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工伤、患职业病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这种主张一方面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相冲突,另一方面忽视了顶岗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立法主要是教育立法,而非劳动立法。

[5]李文忠,王一洁,高福禄.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中的法律适用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669.

[6]柯旭.先行立法破解难题―《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解读[J].人民之声,2010(21):5961.

[7]刘敏,阮李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的法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3133.

[8]莫小松,马艳.广西来宾一职校3领导向企业索要顶岗学生“管理费”[eB/oL].http://.cn/.

[9]吴敏.浅析高职学生实习伤害的法律救济[J].商业经济,2014(12):122124.

[10]彭霞.学生实习期间受伤的法律保护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6):139.

StudyonprotectionofRightsandinterestsfo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duringinternship

wanGYanping

(QualityeducationinstituteofLiaoningFinanceVocational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5

一、实习方式

实习方式采用集中为主和分散为辅,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学生人数少,有条件集中的要尽量集中,并安排教师组织、管理和指导实习,如艺术类、体育类、涉农类专业。一个专业能在一个城市的几个单位联系到实习单位的要集中实习,如计算机类专业,管理类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数不多的专业。人数多的大专业可考虑在一个县的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涉农类专业实习可以打破时间限制,根据季节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灵活安排。各系从通知下发之日起要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实施方案。分散实习的,各系必须在学生放假离校前,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印发到学生手中。集中实习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按绩效方案执行。

二、实习时间安排

教师教育类:实习时间两个月,即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11月2日返校,11月4日上课。

高职类:实习时间半年,即2013年8月1日——2014年2月1日。2月底返校,与其它年级同时上课。

三、实习要求

(一)教师教育类专业

1、继续实行实习前试讲制度

(1)各系安排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备课和试讲进行指导。学生备课时间:7月7日;试讲时间:7月8日—10日。

(2)每位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控制在12—15人。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备课、试讲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力求通过指导,使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和设计教学、编写教案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确实得到训练。

(3)指导教师要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试讲记录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要做出完整记录,指导结束交教学系,作为教学档案留存。教务处将适时抽查指导记录。

(4)7月2日前,各系将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针对性的试讲指导方案和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

(5)指导教师集中试讲指导按0.5学时/学生计发课时。试讲结束后,各系将应发指导教师的课时费造册交教务处审核后报学校核发。

2、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3、实习过程要求

(1)毕业实习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实习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2)实习过程中,必须先见习一段时间,在全面了解中小学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熟悉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3)课堂教学实习课时不得少于30课时,且每课时必须有较详细的教案。教学系负责检查和保留学生教案,并作为考核依据和评估材料。

(4)实习结束后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二)高职类专业

1、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2、毕业实习必须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行业、产业和企业实际,通过实习要进一步确立专业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联系群众、了解社会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所学专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的专业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竞争和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实习过程中要尊重校内外指导教师,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在实习单位就业奠定基础。

4、各系安排一名校内教师随班指导和管理,同时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指导记录》,指导教师认真填写后交教学系留存。同时聘请一至二名校外导师实地指导。

5、校内指导教师的交通费(汽车费)由学校支付,指导费按3学时/天标准核算。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费由各系拿出方案报教务处汇总后报学校审批。

6、实习结束学生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7、在做实习动员时,各系同时布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践选题、查找资料,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基础工作,完成初稿。指导教师要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和电话等通讯手段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学生返校后再修改、完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四、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1、各专业学生必须在完成规定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工作的全面回顾、反思与总结,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每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必须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

(1)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地点;

(2)实习内容及具体做法;

(3)实习效果及评价;

(4)实习体会等。

2、实习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文史类、外语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500字。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二)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1、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系根据学生实习态度、情况、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给出系级学生实习成绩。学校根据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和教学系意见最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2、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优、良比例不能超过50%。

3、每个学生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成绩合格者,给予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五、实习安全要求

(一)实习前各教学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习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实习。

(二)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通过电话、短信、QQ、email等多种形式联系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实习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

(三)各系要与分散实习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六、工作进程

(一)教师教育类各专业

1、2013年6月25日前,教学系制定详细的毕业实习方案报教务处;

2、2013年6月30日前,教学系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实习纪律教育和相关培训等;

3、2013年7月7—10日学生备课、试讲。

4、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实习,11月2日返校,11月4日正式上课。

5、2013年11月10日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6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9〕21号),结合我县实际,就切实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对象范围

武义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是指武义户籍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和低收入农户等困难家庭中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对毕业2年以内(指20*年及以后毕业,下同)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行业外)的高校毕业生,从注册登记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有关部门可按照行业特点,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适当降低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

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和扶持。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2年,到期确需延期的,可延期1年。高校毕业生合伙经营的,可申请1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高校毕业生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或自行通过其他途径申请银行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除外)、现代农业项目和来料加工的,在小额担保贷款标准额度内,县财政给予50%贴息(展期不贴息)。

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租赁经营场所且首次经营满一年以上的,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租赁合同和经营地社区(村)证明,给予年租金10%的租金补贴,年优惠最高不超过2000元,期限不超过2年。

三、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

企业招用非本县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鼓励其在本县的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就近落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2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四、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等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就业

按照《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县委〔20*〕41号)的精神,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等公共服务。被招聘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高校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其聘用年限及待遇参照"大学生村官"执行。

凡有编制空缺的事业单位,无特殊情况均应拿出岗位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或在承担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时,以项目招聘、临时聘用、劳务派遣等形式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

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县人事劳动部门要积极主动面向各类用人单位和街道(乡镇)、社区征集高校毕业生需求岗位,岗位需求信息,采取公益性招聘、网络招聘、专场招聘等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岗位对接和相关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加强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教育,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人事服务。对毕业2年以内回本县的高校毕业生自本文下达之日起提供两年免费人事服务。

六、着力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980元以内的一次性培训鉴定补助;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资格(合格)证书的,给予1500元以内的一次性培训鉴定补助;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补助办法按县委办〔2009〕38号文件规定执行。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其培训鉴定所需费用参照《武义县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援助实施意见》(武政办〔20*〕75号)的援助政策标准,由政府全额补助。

七、加快建立回本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对回本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见习制度。选择一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区等作为见习基地。组织回本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为期6个月至1年的见习活动。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经见习基地面试合格后,在一周内与见习基地签订《武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基地要及时将见习学员名单报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备案。见习期间,见习单位按不低于本县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见习学员生活补贴,县财政按本县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见习单位补贴。见习期间找到工作的,经本人申请可终止见习协议。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发给《武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证明书》。见习单位应优先录用见习期满学员;未被录用的,县人才交流中心应积极指导并推荐就业。

八、积极实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将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列为就业帮扶对象,享受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行政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免收考试费用和体检费用。各类企业新增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及岗位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最低交费标准单位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岗位补贴标准按我县企业最低工资标准25%计算。对毕业后仍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人事劳动部门要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帮助其就业。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时,应优先安排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7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foremploymentinternshipsystemofcollegeanduniversitygraduateshasmanypositivemeanings.asinternshipunit,hospitalarrangestheinternsthatunemployedmedicalcollegegraduatestotakepartinternshipactivitiesnotonlyforfulfillingtasksassignedbythegovernmentbutalsoforenrichingthecontentsoftheirhumanresources.Carefullyanalyzingandcognitivelyexploratingtheemploymentinternshipsysteminfluencesofhospitalhumanresource,solvingallsortsofproblemsintheprocessofemploymentinternshiphavepracticalmeaningforimprovingtheemploymentinternshipsystemofcollegeanduniversitygraduates,increasingthedevelopmentofhospital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helpingthesuccessfulemploymentofcollegeanduniversitygraduates.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Keywords:collegeand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internship;hospital;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61-02

0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找工作、落实就业将更加困难。在此压力下,政府推行毕业生就业见习尤显重要。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就业见习活动,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见习制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作为人才密集型组织,接收高校特别是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是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医院本身也将从这一制度中受益。而从现有的报道和论述中,专家学者多从社会和毕业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鲜有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阐述的。事实上随着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推行扩大,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

1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延伸至与个人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增加新的内容来应对这种变化。

1.1增设指导老师岗位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配置见习指导老师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际操作中医院会按照见习人数的多少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选择有经验又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担任,具体负责设置见习岗位,安排见习时间,完成见习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1.2增加科室管理工作量

直线管理者,即科室负责人是直接管理者,要为分配到本部门的就业见习毕业生安排见习内容,进行业务指导,定期评价其工作情况,如实填写培养记录。还要区分就业见习毕业生与在校实习生和见习期工作人员的不同身份,安排工作任务时要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规有关规定,临床和护理岗位不得安排单独值班,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的发生。要注意既要让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违反岗位责任制度,更不能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

1.3提前考察拟用人选

以政府倡导的30%留用率计算,在70%的人员被淘汰前,需将全部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列入候选名单。利用劳动关系建立前6-12个月见习期时间对他们的工作胜任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时间更充足,更具真实性。向前延伸的管理方式,使医院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筛选出与岗位匹配的人,减少了招聘费用支出,降低了招聘风险。

2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等待社会各方去研究解决。例如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政府部门的角色和相互责任,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就业见习费用成本控制,就业见习制度评估等等。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主要有:

2.1对医院人员配置的影响

按照3名见习医师与1名住院医师的工作量相当,2名见习护士与1名临床护士工作量相当,1.5名其他见习学生与1名其他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当换算,假设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岗位缺口比例为1:1:1,那么医院每接收100名见习毕业生,就可以弥补45人左右的人员空缺。这当然是一种假设状态,但至少可以说明见习毕业生对医院总体工作量分担是有贡献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注意到这些事实的存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人员配置。根据岗位需求、学科建设和人员梯队建设等要求,科学合理的编制医院人力资源规划。分析人员供求时,把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种情况考虑进去,在符合医院战略发展的前提下,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留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份额。

2.2医学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医疗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医学教育的终生性已被深刻认识,医学终生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知识更新(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2]。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去向复杂,如何在工作后进行知识的弥补,需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下一番苦功夫进行思考。

对见习毕业生重点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①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②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征、长处、短处和发展需要;③帮助他们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积极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④帮助他们了解“医、药、护、技”执业和准入制度规定,准备考取执照;⑤建立临床带教制度,在高年资医生、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

2.3引导见习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超过96%[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毕业生更能面对现实,抓住机会就业。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所工作,让他们看到国家大力建设和扶持基层卫生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那里他们同样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利用人才市场等共享信息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大型综合医院和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卫生院、社区的人才需求信息,多方寻找就业机会。

2.4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权益

李小琼研究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权益的现状至少存在就业见习机会不公平、劳动权得不到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制度较弱、权益维护路径不明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4]。工作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最大程度的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助力度,对有突出表现人员实行奖励制度,使医院成为有社会责任的用人主体。

2.5关心见习毕业生的心理健康

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的毕业生,处于“准就业”阶段,工作长时间得不到落实,心理负担较重。首先是没有归属感,由于不是正式职工,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去留不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灰心丧气,随意弃岗。其次是为婚姻问题所困,多数人年龄偏大,加上迟迟找不到工作,直接影响到个人婚姻的选择和决定,思想压力较大。要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

3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不断完善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依据。为落实国家政策,河北省和唐山市也分别出台了管理办法。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3.1制定本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指导下负责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组织实施;明确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直线管理者的管理责任;明确开展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资金保证。规范操作流程,岗位信息、人员选择、人员确定、进入岗位以及人员离岗等工作环节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确定。签订就业见习协议,协议应明确见习岗位、见习期限、补贴标准,以及双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

3.2做好工作分析

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不同于普通工作岗位,鉴于医疗卫生工作的科学性和风险性,有必要对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条件。要针对见习岗位编制专门工作说明书。这样做一是为毕业生审视和规划自己的工作指明正确方向,二是为开展考核鉴定提供客观的标准,三是预防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四是进行胜任能力分析,预测未来工作情况。

3.3制定本单位聘用就业见习毕业生的办法规定

以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为依据,明确见习毕业生的留用率。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前向所有见习毕业生医院岗位需求、报名条件、选拔方法、程序、时间、地点、咨询电话等,确保所有符合条件者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对优秀的、有培养潜质的毕业生设定特别程序随时进行录用。

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医学院校扩招和医学毕业生的逐年增长,给医院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医院要从战略的高度制定规划,加速人才选拔培养,利用人才优势取得竞争优势,推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纳入管理和研究的范围,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加以重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不断完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和实践舞台,帮助他们尽早就业,尽早成为人民群众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邱玥.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史上最多[n].光明日报,2012-11-28.

[2]藏广州.最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手册[m].安徽:安徽音像出版社,2004.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8

abstract:Combinedwiththenationalspiritoftherelevantdocumentsinvocationaleducationwiththeschoolsituationinpoliceprofessionalcolleges,thepaperconductedatrainingmoderesearch,raisedCombinationofpoliceandstudyandthecooperationofpoliceandschoolinprofessionalcollege,hopeditcouldbehelpfultothepersonneltraininginpolicevocationalcollege.

关键词:警企结合;人才培养;办学模式

Keywords:combinationofpolice-enterprise;personneltraining;runningmod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27-02

如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走产学结合之路,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成为职业院校改革的方向,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结合行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警察类院校应采用警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对警学结合、校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1.1警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警学结合、校警合作,作为警察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警察类职业院校与警事单位(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监狱、劳动教养管理基层单位、基层司法服务部门,以下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警事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组织学生到警事单位参加岗位技能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警事单位共同承担起学生的培养任务。这种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警察类实践技能型人才,加强教学与警察业务实践相结合,对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1.2警学结合、校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2.1政策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也出台制定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再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这些政策和文件将有力地推动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和开展,并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作为警察类职业院校,实施警学结合、校警合作模式乃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然结果。

1.2.2实践的依据

警察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以下专指警察类专业学生)将直接从事司法警务工作,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将直接接受警事单位的检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学习与用人单位实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岗位训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1.2.3国外的经验

国外的职业教育比较重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表明,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用人单位参与职业学校办学,共同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任务,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用性、针对性。这也给警察类职业院校开展警学结合、校警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3警学结合、校警合作模式的特点

1.3.1促进警察类院校与用人单位的结合,双方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以往的办学模式是,警察类院校依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人才,警事单位依据需要由人事部门安排警察类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单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一,所培养的人才与实际工作需要有差距,甚至不适应实际岗位需要。通过警学结合、校警合作这种模式,学校加强了与警事单位的合作,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学生需要什么专业技术的训练,警事单位就提供什么样的技术人员给予帮助,特别是通过教师到基层锻炼,使警察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达到基层单位人民警察的岗位技能要求,具备“双师素质”,更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人才培养和实际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与警事单位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实施这种模式,使警事单位成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能充分利用警事单位的专业技术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利用专业技术人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专业实习问题,还能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因而有利于校警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3.2有效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

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以警事单位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学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知识学习后,根据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岗位实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岗位职责及技能要求,并对警察业务活动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加强岗位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1.3.3使警事单位有了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有了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警双赢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警察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警学结合、校警合作模式,学校与警事用人单位加强了联系,密切了合作,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为现代司法事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可靠保证,同时也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了稳定了兼职教师队伍,同时也为学生上岗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学生、学校与警事用人单位“三赢”的好事。

2警学结合、校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高职院校定位在为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而作为警察类职业院校实行警学结合、校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警学合作、校警结合这一有效载体,在实施上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2.1警学结合制度化

警察类高职院校要与警事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在人才培养上由学校方面办教育变成学校与警事单位共同办教育。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制定相关制度,使警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运行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相关制度一般包括安全教育制度、保密制度、带队与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与登记备案制度等。学校与警事单位共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改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课程设置,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实训的方式,各警事单位定期为学校的办学与专业发展“把脉”,接受警校学员实习,并直接选派一线警务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通过制度化运作,能有效保证警学合作、校警合作办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2.2要结合警务实践的最新要求,专业设置机动化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的关键环节。警察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对政法工作对警力的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准确把握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针对目前网络犯罪情况的增加以及罪犯行刑方式的变化,可以通过调研开设信息安全与社区矫治专业。专业设置的机动化,可使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针对性。

2.3素质教育的政治化与日常管理的军事化

警察院校要以人民警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人民警察担负着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崇尚使命,因而警察类院校要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把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战士作为首要任务,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学生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提高其实践技能。要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借鉴军事院校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和灵魂的做法,建立起一整套以军人规范为标准,以军队基本条令为依据的学生管理制度,实行军事化管理模式。按照《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要求,规范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要求学生必须按时起床、操练、点名、就寝、熄灯、出入等,要求学生的所有生活用品按标准进行规范摆放,做到横看成线、纵看成面、整齐划一。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强化学生的警务意识。同时要按照“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明确教师的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学习纪律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要求。

2.4人才培养过程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训练实战化

警学结合作为警察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实习是关键环节。因而要做到学生在校内的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习单位实践考核相结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司法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能够紧密结合司法实践活动,力争实战化。一方面将司法实践活动中获得的鲜活经验应用于教学,丰富学生实践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学生在司法单位实习,可以直接学习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具体理解掌握警察执法战术法规、战术原则、战术谋略、战斗指挥与组织实施方法,提高其警务技能的实效性。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其必须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因而学校应与武警部队等军事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吸收先进的训练理论与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体能与警务技能训练。

2.5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聘请行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警察类高职院校,聘请司法警务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践,一边接受实习教师的指导,一边接受实践专家的训练,使知识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和警察的身份重叠交替,学生既达到学校的学生身份要求,又达到警察身份的严格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社会信息,学会最新的战略战术,有效实现学习期间能顶岗、毕业之后能上岗的培养目标。

2.6普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实现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

警学结合、校警合作的办学模式要求办学单位融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首先,学历教育需要警务专家的积极参与,培养出合格的警务人才,充实到司法实践工作第一线;其次,一线的干警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仍需要继续培训提高,因而将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校、警双赢,提高干警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司法警务实践的最新要求是警校办学发展的原动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训内容的调整,要紧随司法警务工作的最新发展步伐。按照司法警务实践最新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职干警的岗位培训,可以使在职干警带着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岗位培训了解基层司法警务实践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革故鼎新,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Z].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Z].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Z].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9

5月17日开始,学校党委根据《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意见》的要求,组织安排了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到6月28日召开了2004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总结大会,为期40天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告一段落。在全校振奋精神、加快步伐,确保大学城校园如期开学,各项工作如火如荼进入冲刺阶段的紧张情况下,结合我校“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如期完成了今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各项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校党委高度重视,各单位精心组织,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方法,活动深入,圆满地完成了纪律教育学习任务㈠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安排周密,工作扎实为加强教育学习月活动的指导和落实活动的各项组织工作,保证纪律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校党委常委会议专门通过并印发了《关于2004年我校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意见》,成立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5月17日校党委召开了动员大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代表党委,就如何开展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明确今年学习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邀请了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在动员会上作了专题辅导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从我国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和任务的特点及要求出发,以大量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特别是学习教育活动进校园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详细的阐述。对今年我校开展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具有很好地指导意义。各二级党委、党总支根据校党委的要求精心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各单位的书记带头作动员辅导报告,认真组织师生员工观看教育片,组织开展讨论。继续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分别组织教师前往**监狱参观,听取服刑人员剖析自己走向犯罪的过程和忏悔,使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警示教育,许多人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经济管理学院结合固本强基工程,采取院内学习与走出去接受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党员和学校“固本强基”试点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到钢琴厂,听取他们对加强党建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经验介绍。㈡确实落实“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树“廉洁从政、廉洁从教”楷模为使我校纪律教育学习活动针对性更强,成效更好,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我校开展了“廉洁从政、廉洁从教”警句格言征集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师生在查阅、挑选、思考的同时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将部分优秀警句格言在学校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张贴,并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园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提升了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推进了我校的党风廉政建设。㈢各二级单位认真准备,广纳良言,开好民主生活会各二级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对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十分重视征求群众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注意改进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除了书记、行政负责人找人个别谈话外,不少单位采取召开党支部、教研室专门会议的形式征求意见,使意见更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各单位把征求到的意见进行了分类,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反馈给个人,在会上对照检查,对班子的意见,书记、院长(行政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对照检查。同时纪委办、组织部组织人员参加了各单位的班子民主生活会,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认真作书面发言准备,总结和查摆个人在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各自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剖析,从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如何强化党纪观念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谈了各自的认识,并联系工作实际,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的领导班子,在民主生活会中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书记和院长对班子成员工作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同时也虚心接受班子成员的批评意见,对学院今后党建工作,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尤其是对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㈣拓宽教育覆盖面,纪律教育学习对象首次延伸至学生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今年首次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各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党员观看两个《条例》的学习的辅导报告,认识学习两个《条例》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把握《条例》的基本依据、指导思想和方针,加深了对条例中列举的10种违纪行为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党员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引导学生党员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先锋模范,在促进校风、学风、考风和学生生活作风中起表率作用。学生们通过观看两个条例学习的辅导报告录像片,还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历程,增强对党的本质和党风廉政建设意义的认识。为了使教育活动与两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起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专门到社科部召集有关人员,对如何把纪律教育学习的内容贯穿到两课教学工作中的做法进行了座谈。各教研室进行了集体备课,研究了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如何把党风教育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进去,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有关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中,如何把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措施讲深讲透。本着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诚信文化,进一步深化校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学生处首次组织策划了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大讨论”活动。活动围绕“自律修身,诚信守法”这一主题,在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组织的交叉配合下深入开展,让每一位同学都经历和参与到讨论中来,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制道德大讨论热潮。结合学校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月的要求和部署,由机电学院主办了题为“诚信与我的”讲演比赛,在学生党员中组织开展了两个《条例》的多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学习与讨论活动。自动化学院师生以DV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了校园警示短剧《现实》,把校园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模拟再现,使观众在笑声中反思什么是道德与不道德,什么是粗俗与文明,什么是虚伪与诚信;计算机学院党委专门组织了全院党员参与的有关反腐倡廉知识的竞赛,以上做法,充实了纪律教育学习活动的内容,对今后在学生中开展此项进行了探索。㈤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保廉政为有效地实施党对现代大学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把学校各项工作引入法制轨道,提高党领导现代大学能力,去年9月,学校制定和实施了《大学招投标工作管理办法》和《大学对外签署经济合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校对外的经济活动行为。这次校党委通过了《大学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是我校二级学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颁布了《大学学院、部、处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全校各级单位的财务,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学习月活动中,我们提出了二级单位的制度建设问题,特别是要求建立和健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的制度等。继续教育学院认真对照检查,边学边整改,强化制度建设,突出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听取教师职工意见,完善了《经管学院关于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制度》,把院情通报,定期向全院职工通报财务状况,由院党总支、工会对学院财务实行监督审查等事项列入了制度化管理。自动化学院修订并完善学院教学科研补贴和岗位津贴分配方案,还制定了《关于党务公开的规定》、《学生党员形象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的办法》。机电学院制定了《党政工作制度》、《班导师工作条例》、《教职工会议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细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的会议制度也很有成效,他们深深体会到,学院的工作、管理要规范、民主、透明,重大事项要集体讨论决定。㈥发挥宣传媒体作用,营造浓厚教育氛围为了使学习有内容,有重点,有指导,学校纪委为全校党员(包括学生党员)发放《为民、务实、清廉教育读本》共3700多册;向各单位发放了《不朽英魂》、《忏悔与警示》和《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辅导报告》等教育片。各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学生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同时,积极撰写学习体会和心得,结合本职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如何加强学习、加强廉洁自律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到目前为止,共收到各单位学习心得300多篇。党委宣传部、纪委办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设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专题”宣传网页,并出版了2期“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简讯”和宣传板报,将党员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报道。纪委办组织了“廉洁从政、廉洁从教”警句格言的征集活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踊跃投稿,共征集到警句格言346条。通过学习宣传活动,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着力健全“教育、制度、监督”的反腐败工作体系,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效果明显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取得纪律教育学习全面成果对各级领导干部着重进行树立正确权力观、自觉接受监督的教育。各级领导班子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集中学习了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讲话,学习两个《条例》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规定,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对组织部、人事处、财务处、基建处、研究生处、教务处、招生办、设备处、总务处、继续教育学院、后勤产业集团等掌握人、财、物调配权和处置权的单位,进行了艰苦奋斗、反腐倡廉教育。坚持了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严格工作纪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其他党员干部和教师,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严谨治学教育。对学生党员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两个《条例》的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内监督的基本依据、指导思想和方针,理解和把握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监督职责、监督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榜样和模范,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校风、学风、考风和学生生活作风的明显进步。㈡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这是当前我校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现代大学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的,坚持依法治校,是有效地实施党对现代大学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把学校引入法制轨道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领导现代大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加大治本力度的指导原则,并且提出了“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的20字要求。“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的要求就是着力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反腐防腐的体系。靠教育打牢心里防线做到“不想贪”。主动接受教育,自觉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甘于淡泊,乐于清贫。继续加强对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教育,大力加强从政从教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成为全体党员的操守信念,使之“尚名节”而不思腐败,不为腐败。靠制度完善制度防线做到“不敢贪”。有了完备的制度,我们的行动就有了规范,就会“见理明”,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靠强化监督防线做到“不能贪”。建立强化“畏法度”的权力监督机制,具体要做到:党政监督和自我监督结合起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各级领导班子和“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用这三道防线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展和巩固教育学习月所取得的成果为期一个多月的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就算告一个段落了,但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教育,改进工作作风等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半年,我们还要组织抽查二级单位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我们要发展和巩固教育学习月所取得的成果,要把“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融汇到各项制度中,融汇到各项工作中去,融汇到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去。反腐败斗争要警钟长鸣,要不断学习,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保障和防范作用;要提高服务的意识和质量,在把我校做大做强的宏图大业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总结交流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活动经验,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力争此项工作年年有新内容,年年取得新的成绩。

学校实习单位意见篇10

为做好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委办〔20*〕75号)以及省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政〔2009〕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意见如下:

一、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生源数为19790人,比20*年增加1370人,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9320人,专科毕业生10470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暂时减弱,沿海城市和外地用人单位对我市生源高校毕业生需求锐减,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减少,预计回*岩就业的人数约占本市生源数的40%左右,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今年共需在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约1万人以上,比去年增加近50%。从近期我市组织的几场招聘会情况来看,参加招聘的单位数和单位提供的岗位数明显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和困难。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毕业生多就业、高就业。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

(一)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项目拓展计划

2009年,我市市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在原招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35%,共计100人。市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享受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1200元/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350元/年,其他有关待遇按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执行。其生活补贴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由市财政和毕业生服务所在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其他部分由市财政支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将在派遣工作结束后,由市“三支一扶”办根据实际派遣人数统一到确定的保险公司办理。

(二)实施紧缺人才储备计划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市属各企事业单位要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在完成省下达招聘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农村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学类医生和县、乡农技推广人才等专项计划的同时,积极储备专业对口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在往年人才储备基础上,增加50名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作为储备对象,享受政府提供的生活补贴及相关待遇。

(三)实施企业就业毕业生加分措施

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凡到我市各类企业就业满2年以上且符合报考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总分加3分,参加县(市、区)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总分加5分。

(四)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

重点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生活补贴、工龄计算、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益保障、创业扶持,以及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补充人员考试的毕业生加分等政策,为服务期满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考时,安排专门职位招收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市直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应安排7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含2年)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市直属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应主要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不得违法设置未就业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限制条款。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艰苦地区工作

对到乡镇(含乡镇、不含县城所在乡镇)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按*人发〔20*〕59号文的规定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转正定级后可向上浮动1级薪级工资;对到乡镇(含乡镇、不含县城所在乡镇)以下中小学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按*人发〔20*〕92号的规定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

(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级各部门要为到中小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在落户和人事等方面提供方便。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需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新兴服务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鼓励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由市、县(市、区)财政各自承担同级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岗毕业生生活补贴经费。其中,市直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岗的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由市财政给予3年内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

三、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

1、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3年内免费办理人事,提供落户服务。

2、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形式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并由当地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

(二)落实大学生“十百千万”创业助力计划

根据省政府规划,争取在我市建立1­-2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扶持5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1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1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的服务机构,由财政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三)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建设完善1-2个大学生(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在用地、用房、办理营业证照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助服务。

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一)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

各级政府要发动企事业单位建立见习基地和提供见习岗位,组织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各级财政相应安排专项经费,为见习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岩生源高校毕业生在经批准设立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中见习的,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补贴费用由见习单位负责50%,其余部分按隶属关系由市、县(区)政府负责支付。2009年我市省、市两级示范性见习基地争取达到12家,建立1所高校见习基地,组织1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每年在市属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征集300个见习岗位,县(市、区)各征集100个见习岗位,组织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活动。

(二)实施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

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就业援助办法,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优先招募“双困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各级政府要对回原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给予重点帮扶。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双困毕业生”建立专门台账,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培训补贴、鉴定补贴等援助政策。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双困毕业生”全程提供就业援助。各高校要建立“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并给予“双困毕业生”适当的求职补助。

(三)实施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毕业生可按规定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积极配合各高校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就业培训活动,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四)实施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计划

为促进毕业生多就业、高就业,今年市级人才市场应在7、8、9三个月组织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求职服务、见习服务、指导服务和援助服务等活动和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岩学院、*西职业技术学院要举办1-2场大型的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

五、充分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发挥政府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保护和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接收人员时,应优先考虑吸纳毕业生。

2、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和高校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各高校可安排科研助手岗位,聘用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费用可从年度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列支。

(二)开展“就业岗位大征集”活动

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的作用,广泛挖掘和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挖掘毕业生就业岗位;各高校要把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收集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并及时汇总至市人事局,统一向社会。

六、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四个一”工程项目建设,扩大现有市级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场所规模。

(二)广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继续办好春季、夏季全市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行业性、区域性公益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加大招聘会举办频率,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2009年开始,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各类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活动,全部实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免费入场,并为待就业2年内的毕业生提供免费档案保管和转递服务。各级财政对为待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专项补贴。

(三)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实现县、市之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各级政府部门、人才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的岗位需求信息和各项就业政策,要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应用系统及时汇总,由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和*岩人才网对外统一。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人才中介机构、各高校要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在办公场所设立专门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窗口,组建专门的就业推荐队伍为毕业生收集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和后续的人事服务。汇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使每位高校毕业生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各高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各级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推进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等活动,切实服务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人事部门向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七、做好教育引导和安全稳定工作

(一)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关心,发动社会各界关注就业,关爱毕业生,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信心。各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

由团市委牵头,市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和市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组成市级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团,赴市属各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讲。

(三)高度重视就业安全稳定工作

各地、各高校在预防、保证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就业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四)加强就业形势研判与工作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