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50

网络行为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法制教育;探析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频繁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网络生活中的法制教育成为法治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才能更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概述

(一)网络行为定义

网络行为又称为上网行为、电子行为,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行为是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网络行为做了为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学者李一从社会学视角上认为狭义的网络行为仅指人们在电子网络空间展开的行为活动,而广义的网络行为包括那些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和依赖于互联网络,才能顺利展开的行为活动。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按网民年龄结构以及职业机构来看,20-29岁网民达到29.5%,所占比例最高。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8%。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2.8%,一般职员占10.6%。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0.5%和3.9%。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制教育也就有了现实基础。

(三)大学生常见的网络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频繁地接触和使用网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常见的网络行为主要有:

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学习行为是对知识、信息掌握为目的的一种行为,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电子学习行为、虚拟学习行为等。

网络娱乐消闲行为。大学生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可以通过网络打发时间,放松心情,缓解情绪,消除各种烦躁,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主要有网络游戏行为、电影下载及观看、音乐下载及使用行为等。

网络交往及逃避行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高效性、快捷性,网络交往深受年轻人尤其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恋爱、即时聊天等方式进行网络交往。同时,网络也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摆脱他人的打扰和制约,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网络交易行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民网络交易越来越便利,不仅交易迅速,而且还送货上门。而大学生也成为了网络交易的主力军,主要形式有网上买卖行为、网络充值缴费行为等。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制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及法律意识情况,2014年2月,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了400名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上网情况以及网络法律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问卷率为97.5%。被调查的学生有不同的年级,有文科生、理科生,问卷共17题。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的网络行为是比较规范的,但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滥用网络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导致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日趋严重。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主要有:

1、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随意地转发和散布谣言或是进行侵害公民人身权的言论,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未正面提出就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人身攻击的事时有发生。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是否下载侵权音乐听歌(就是不付费的音乐)”,有80%的被调查者选择“是,因为网络上的大部分音乐都是不要钱的”,还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否,保护音乐版权”。在问及“是否了解网络法律”,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知道一点”,有16%的被调查者选择“一点不了解”,有5%的被调查者选择“很了解”。这表明,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倡“依法治网,依法上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让更多的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一种积极,信任的态度了解和认同网络法律规范。

2、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匮乏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法律知识是守法的物质基础,是养成守法品质的前提”。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网络法律行为,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才能有效地分辨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有偏失,才能预防所实施的网络行为带来法律后果,从而养成依法上网,参与网络活动的习惯。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关于法律法规的内容少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扎实地学习。

3、大学生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普遍

自互联网自诞生以来,由于网络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的特点,网络行为的违法违规现象就不断蔓延。主要表现形式有: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大学生掌握了较高的网络技术,出于好奇或是报复等原因,对网络法规的无知,编写破坏性指令并进行病毒传播,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敲诈勒索;利用网络传播黄色信息,从事色情活动的犯罪行为;擅自截获他人电子数据,侵犯他人通信秘密;擅自下载著作权人的作品进行营利等。大学生的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轻则受到社会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使如何提高网络法制教育成为法制教育研究者和高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网络法制教育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阵地开展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切实推进网络法制教育的深度,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笔者认为,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整体社会环境配合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可以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的培养

面对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律体系已基本完成。但与网络立法先进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信息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限制未作出很明确的规定,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尚未得到全面的保障。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是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和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的依据,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加深了解网络违法违规所要承担的责任,以达到预防网络违法违规的目的,从而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法制教育管理部门,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网络法制教育,致使其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漠。因此,高校应建立一个法制教育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工作,并有一定师资力量和后勤保障。同时把法制教育设置为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中,网络法制教育设定一定的课时量,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违法违规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

(二)探索灵活教育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极大改变了高校法制教育的环境,如何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方式,开辟新的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并不是摒弃以往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二是把传统的高校法制教育方法与网络紧密结合,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进行法制教育,由于该课程授课时间一般设定在48个课时以内,法律基础只是较为笼统地介绍,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甚至没有,并且进行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致使大学生未能较好地掌握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高校教育者应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比如说:可以把网络法制教育加入每周的晚点名,作为专题教育;通过讲座形式开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普及、渗透网络法律知识与实践;利用机房进行网络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不断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三)培养网络自律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行为的法律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高校教育者做好大学生的“前导”。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网络成瘾、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网络等等,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通过培养其网络自律能力,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法律素养”教育即通过网络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乃至法律技能,自觉养成较高的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构建契合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品行及能力。法律素养内涵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多个层面。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守法的实现,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这虚拟的、公开的、匿名的网络社会,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把他律守法变为自律守法,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才能减少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引导大学生往健康的网络道路发展。

(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网络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责任以及整个社会的责任。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学校能更好地掌握其在校情况,通过家校联系,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告知,共同探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方法。在社会层面上,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提供的积极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去抵制那些消极的、有害的信息,并积极寻求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只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才能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郑真江.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4)

[3]贾丽丽,李想.对中职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风2011(08)

[4]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50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刘小艳.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2(12)

[7]严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教育引导研究[J].长安大学.2009(41)

网络行为教育篇2

关键词:网络世界行为规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92-01

1事前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回家后所使用的网络功能或在线游戏种类。协助家长安排学生的回家作息时间,并逐渐降低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玩在线游戏的时间。

教育学生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一样的,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玩在线游戏,就会压缩可能的学习时间。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排及管理自我时间,让学生将每天作息时间列表后互相观摩,进而了解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鼓励学生发展社团活动,面对常常精神不济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晨光活动性的社团,让学生自我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教师可搜集各种时事案例,例如网络交友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等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或话剧表演,建立学生与网友见面的正确观念。

2及时处理

2.1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2.2鼓励学生

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并将之列表,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3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沉迷)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沉迷)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3事后辅导

主动关怀学生,了解学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若学生真的无法控制上网的动机与时间,教师应协助家长寻求医疗单位,治疗学生网络成瘾(沉迷)的问题。提供随时咨询的服务专线或平台,让学生有需要时能有实时性的协助。

落实性别平等与法治教育,透过各种形式的性别平等教育与法治教育活动,建立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具备正确的法治概念以避免成为网络交友的受害者。

教师与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学生,避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应当告诉学生想改变随时都不嫌晚的道理,而不是要求学生返家自行学习。

利用情境仿真、价值澄清或是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有效理清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网络行为教育篇3

关键词:隐性教育;网络行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57-04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况和道德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和适当的,亟须加以引导。但是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方面效果有限,相反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意图不为受教育者明显感知、更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作用,如何将隐性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有效结合,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方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隐性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的内涵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从方法论的角度,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把教育内容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教育对象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强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形式,更加关注学生情意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网络行为引导的内涵

“网络行为”,从词语结构看属偏正关系,其中心语为“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2],那么网络行为就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因此,网络行为引导,实质上是对思想的引导,因此网络行为引导也应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和新发展。

二、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内在联系

(一)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可行性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两者在多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1.价值目标的一致性。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网络行为引导,其主旨是引导教育对象在网络环境中,自觉认同并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观,营造和谐、文明和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育人,两者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2.特点属性的相符性。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往往巧妙地将教育目的隐藏于社会活动、业余生活中,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接受教育。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决定了网络行为的潜隐性,网络中的身份可以是匿名存在的,网络行为也是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进行,网络还能成为学生们自己的虚拟空间。而且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即线上引导。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特点属性相适,都可具有潜隐性。

3.发生情境的同质性。隐性教育发生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隐性教育的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具有超时空性。而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也使得网络行为引导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工作、娱乐等活动,教育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学生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工作。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发生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两者的发生情境具有同质性。

4.条件环境的互补性。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因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校园环境的感受者有限,而导致隐性教育的受众面有限,从而导致隐性教育效率不高。但是在网络行为引导过程中,特别是线上引导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极大了弥补了隐性教育受众面有限的缺憾,网络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非常快速地为更多人接触使用。从这一角度说,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因为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而具有了互补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这种内在契合性,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适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提供了现实可能,隐性教育的理念原则和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优势

隐性教育由于其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作用方式、教育效果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方面诸多优势。

1.隐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将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接受度。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的信息,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3]。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愿轻易未经甄别就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敢于向权威挑战,希望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他们对形式单一、意图明显的教育方式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教育的具有渗透性,不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接受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隐性教育形式的生活化将增加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如果网络行为引导只关注高远的社会理想而不问日常生活,只解决思想问题而不解决实际问题,肯定空洞无趣而且效果有限。隐性教育立足生活、植根生活、融入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将大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的。

3.隐性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将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暴风雨式”的教育往往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遵循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教育对象的思想由量变到质变转变,教育效果更具稳定性,并能与其他隐性效果一起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因此,如果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进行网络行为引导将更具实效。

4.隐性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将促进网络行为引导合力的形成。社会环境、制度设置、文化氛围、校园环境等作为隐性教育的资源,都可以渗透网络行为引导的精神意蕴,这些教育资源将汇聚成网络行为引导的合力。而且实施隐性教育,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和高校,发挥社会名流、优秀教师和学生榜样的力量,从而实现教育者的合力。因此,如果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进行网络行为引导,引导工作会全方位地在大学生身边开展,形成合力。

5.隐性教育过程的自主性符合网络行为引导科学化的要求。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暗示等方法,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此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主认知、辨别、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用隐性教育来推动网络行为引导,符合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也将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隐性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在隐性教育的视角下审视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育人合力亟待加强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隐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中。然而,由于隐性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其实践不能单单存在于课堂或者学校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应广泛分布在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无论是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载体的创新,或者平台的搭建,都不是高校或者教育者一方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横向涉及社会、家庭和高校,甚至学生自身的协同,纵向涉及大学、中学和小学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融合。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中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社会各界及高校内部对此的重视程度不一,还远远没有达到齐抓共管和全员参与的程度。

(二)实效性问题比较突出

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得失成败的实践标准,但是从隐性教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实效性问题仍比较突出。例如,隐性教育强调“平等对话,共同参与”,但实践中引导工作往往仍以说教、灌输等方式存在,忽视其主体性,影响引导效果;隐性教育强调事前教育,注重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网络自律意识,但实践中往往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缺乏足够的预测能力,而在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之后,通过短平快的措施来消除影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效果难以持久;隐性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无声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实践中网络行为引导的途径和载体仍显陈旧和匮乏,例如重网下引导轻网上引导,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一重要的教育阵地,不能及时跟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的更新和发展。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难以入脑入心,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三)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隐性教育区别与显性教育,不在于教育的目标、使命和内容等方面,而在于教育的形式。通常来说,显性教育中教育者“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而隐性教育则是“间接”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两者的区别就犹如在白天走路和摸黑走路一样,因此,隐性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隐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兼具教育者和实践者等多重身份,但是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发生角色冲突,使引导工作出现偏差,例如在网络讨论中,部分教育者仅把自己当成参与者而非教育者,仅发表观点而不实施其他引导策略,其观点虽然正确,但因缺少引导机制而不一定能获得更多认同,从而成效不明显;在运用宣传工作开展网络行为引导时,由于不懂新闻业务,缺乏文学修养,而难以拿出富有思想内涵的宣传作品,阅读者根本无兴趣去读,也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因此,若教育者的素质达不到隐性教育的要求,必定使隐性徒有形式,缺乏内涵。

四、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对策

(一)把握总体原则

虽然隐性教育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并不能随意应用,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否则将导致引导效果出现偏差。

1.方向性原则。尽管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应当是明确而坚定的。在网络行为引导的过程中,应坚持明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因为教育方式的“无形”而导致的教育方向的“走形”。在坚持明确的目标的同时,发挥隐性教育灵活性的优势,从而达到形式多样、方法各异而又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

2.边际性原则。教育领域的边际效应,指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效果最高,随着时间推移效果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4]。因此,隐性教育运用于网络行为引导时,首先需把握渗透的“时”和“度”,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而不是在实践活动的任何环节和任何阶段随意渗透教育内容,把握“隐”得深浅程度,太深难以发挥教化作用,太浅则可能转化为显性教育。

3.兼容性原则。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各有优势,功能互补,而且显性教育在任何时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出于主导地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而隐性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适应当代社会条件和教育者需要的新方式得以创新,在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时,将这两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丰富方式方法

隐性教育强调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潜隐性,隐性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需综合运用暗示、感染、熏陶等机制,发挥隐性育人作用。

1.制度引导。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5]。同时它也是一个管理学名词,就像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所认为的,“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6]。制度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要求学生在制度范围内行动;另一方面,当教育内容融入这些规范中时,制度还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加强制度引导,就是要将软性的网络行为要求和内容变为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备法律体系来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2.需求引导。是指网络行为引导工作需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发生发展,将学生需求作为网络行为引导是实践活动的关联点和内在驱动力。简单而言,就是要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不是就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例如,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情绪障碍,以帮助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与他们的关系,也达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也将提供了需求引导机制的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网络行为引导也需要与时俱进。例如,网络出现以后,新的交往关系的出现发展了学生对于信息沟通和网络娱乐的新需要,从而也孕育了通过网络文化活动等方式隐性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诞生。

3.榜样引导。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榜样引导之所以会起到教育作用,主要是出于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倾向,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许是最有效的形式,认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7]。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之间的作用,很多是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发生的。在网络行为引导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关键在于榜样的树立,榜样的类型主要可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生领袖,与被教育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更易使其产生模仿的意愿;二是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引导并非都是正面的,需要另外加以引导和鉴别;三是教师楷模,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四是历史伟人,也将对学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行为引导中,注重发挥榜样作用也将形成积极的引导效果。

4.实践引导。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8]。因此,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开展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活动需做到既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又具知识教育性和价值引导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染,于悄然无声中实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标。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调研活动,即贴近了学生的网络生活,又可以通过调研结果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考察、网络服务等活动,将网络行为自觉纳入良性的发展空间中;组织网络讨论,以网络舆情热点和网络实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合理化。

5.文化引导。文化所具有的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使之成为对人们进行隐性教育的一种良好的中介。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中加强文化引导,在通过正能量的植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同时,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朋友式”的劝告、疏导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此外,需要建立健康的学生网络同辈群体文化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较大的群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体的保护、帮助和支持。”[9]因此,网络行为引导中要重视促进同学间的良性互动,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默契、更高的相似度,学生间的相互引导、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基础保障

隐性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就现有的条件下,开展网络行为的隐性引导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保障。

1.丰富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要求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渗透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赋予一定的教育载体中,资源载体建设是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否则隐性教育就是无本之木。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宣传阵地、以各种媒介为传播载体、以思想引领为主要手段、以自由与秩序为基本衡量”的网络行为引导的综合平台,积极发挥强化网络行为引导机制,十分必要。而且这种资源载体的建设需要加强,不断丰富,需要随着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

2.形成引导合力。网络深入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并不是高校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全面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理念,注重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协同创新。凝聚高校内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力量,在服务中育人、管理中育人和教学中育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育人实效,形成网络行为引导的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的立体引导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在网络行为引导中的自律和他律的作用,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3.提升教育者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提升其隐性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是有效实施的网络行为引导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主体意识、潜隐意识、人本意识、契机意识和边际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开展网络行为引导的角色要求,自觉实施引导行为;另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综合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将隐性教育的理念和网络行为引导的意图落实到有效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和举动以及实践活动去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侯玉基.思想政治工作无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4]孙树元.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班级管理方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5]梁新.让制度成为“高压线”[J].学习月刊,2014(10).

[6]戴建国,胡伟生.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行使制度职能的制约因素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7]郭红金.融资产定价的扰动因素与定价模式初探[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8).

网络行为教育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网络信息的剧烈冲击。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网民中大学生占很大比例,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给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方便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手机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交友的必备工具,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尚未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真正价值。这就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的出现。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旨在探讨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通过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加以引导。

1.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表现

1.1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积极表现

网络信息的快速流通使高职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的知识面更容易得到拓展。因此,网络的高速发展加速了高校学生个人思想的发展,有些学生往往乐于在虚拟的网络中激烈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思想上的知己。正是信息的迅捷性,使现代高职学生不再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之中,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更喜欢主动搜索,往往很多问题在“百度一下”中得到解决。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逐渐强烈,表现欲也日益强烈。

1.2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消极表现

1.2.1网络道德意识缺失,法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高职学生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然而,社会信息的不断演变,网络的不断流行,使高职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由于网络社会有别于现实社会,正是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使学生在网络中的交流和评判具有极大的隐匿性[2]。加之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内心对各式各样的新生事物充满期待,好奇心强烈,但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他们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现出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另一个自己,抛开了道德的束缚,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网游、猎奇已经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立法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对滞后,造成一些高职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网络活动的守法要求,认为网络只是虚拟的空间。正是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常常怀着无所谓的心态开展网络活动。以至于有少数学生做出违法的事情后,仍不能正确认知。

1.2.2网络造成某些高职学生人身观、价值观扭曲。

网络监管的缺失造成很多不健康的网站横行,很多消极的思想横行。网络本身的虚拟化、开放化使人们在网络中能够“自由”发表言论。这种所谓的“自由”正是一直未脱离学校生活的某些高职学生所向往的,他们在网络生活中找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过于追求自我的想法导致某些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网络使部分高职学生在追求自由、刺激的网络游戏,无拘无束的网聊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当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他们往往没有勇气面对,而是选择逃避,将整个自己隐藏在网络的外衣下追求一时的消遣。

1.2.3社会交流能力下降,专业技能不高。

高职作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旨在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一些高职学校疏于对学生行为必要的教育引导,某些高职学生更多沉溺于网游、移动网络的网聊之中,脱离现实社会人与人最基本的交流,人际关系的淡漠,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弱化,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网络的影响下不断弱化。正常的学习、工作也严重影响,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减弱,专业技能也没能得到应有提高。

2.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模式探讨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现状,采取必要的教育引导模式势在必行。根据在校大学生当前网络行为的典型性特点,本文认为要有效控制和调节学生的网络行为应优化教育引导模式,改变传统的批评教育、警告等传统模式,创新教育引导模式,建立适应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转变的新型模式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在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过程中应确立一个基本目标,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行为进行必要干预;建立合理的案例教育引导、转化的引导模式。

2.1网络教育引导模式的基本目标

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诱因和类型,对发现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分类,查找诱因。旨在通过原因查找妥善解决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确保高校网络环境的和谐,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最大化地发挥网络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2.2健全引导过程体系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模式的优化是基于既往教育引导模式的某些局限性提出的,在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的引导,应建立必要的网络行为预警机制,对各类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界限进行合理定位,以便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并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归类,针对某一种网络行为的诱因进行初步诊断,找出引起某些大学生产生这种网络行为倾向的个体原因。在发现原因之后,通过发掘典型的案例进行合理教育。丰富“转化”方式,重点关注容易引起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行为话题,以此发现一定时期和阶段容易出现问题的网络行为,做好应急措施。建立校园微博,通过微博激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作为关注大学生网络倾向的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合理的分析,及时预防教育,避免事后处理的被动。

3.结语

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应正视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辩证地看待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引导模式,通过合理引导,发挥网络的优势,为高校建设服务,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及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网络行为教育篇5

关键词微时代中专学生网络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3G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成为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产生的混合文化层出不穷,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笋登上互联网舞台,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营销、微旅行,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公益、微政务,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微时代”。现代化的网络成为学生了解世界、体验生活、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深刻了解“微时代”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创新探索出适合“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1微时代的基本内涵

微时代是以当下流行的微信、微博、微网站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新时代。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并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根据教育部2011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微”开头的词语已成热点。微时代的到来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种特征,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参与人员更广、社会透明度更强,但同时让人担心的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流言、低俗、恶俗的风气也会在网络上出现。

2微时代下中专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

青年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力军,其学习、思维、交往、行为方式等都深深刻上了微时代新媒体的烙印。

2.1获取信息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新媒体技术,信息的表述方式由传统的单面性、静态性向现代的多面性、动态性转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搜索转变。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其中所传播内容也是良莠不齐,这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中专学生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与挑战。

2.2交往方式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于QQ、微信、微博、人人等途径,交流双方多是以匿名方式进行,有助于个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成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倾吐心声的理想选择。但是,有些中专学生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淡漠。

2.3学习方式的交互自主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主搜索自己所想要获得的讯息,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开放性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人与人之间进行交互式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等等大加兴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并且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4思想、行为习惯的个性化

“90后”中专学生呈现出价值观多元、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突出、更加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等特点。但是,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代,中专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过分追求个性所导致的集体意识淡漠、反叛意识强烈等特点,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冲击。

3微时代下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3.1建立学校官方微博、微信

如今,各大中专院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及教育学生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微时代环境下,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的建立也变得迫切起来。学校应紧跟学生的步伐,建立自己的微博与教师学生进行互动,对于热点问题给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分派专门的教师及时更新微博、微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校的重大事件及发展趋势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向学生征求意见,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3.2搭建广阔的校园微舞台

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下,师生交流比较单一,缺乏互动。微时代下,中专学生交往的平等意识与自主意识不断加强。这也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校园微舞台,同时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要有灵敏的嗅觉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们的快速变化。在学校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发现学生的小问题以防变成大问题。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的功能,比如微信的“群聊功能”,教师可以针对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不拘泥于同一地点,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参与讨论,还能避免和教师面对面的尴尬。另外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可以将通知“说”给每个学生听,特殊的信息随拍随传,实现消息的无缝对接。

3.3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多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及时把学生的目光从网络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对于举办的校园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播报,利用有些学生喜欢晒微博、微信的特点,让参加活动的学生随时秀出自己的风采,形成朋辈教育,增强正能量,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3.4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

微时代下,人们交流的开放性、匿名性弱化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作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中专院校学生有时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做出一些不成熟的事情,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而误入歧途。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提醒学生,避免各种潜在危险。以微信的“摇一摇”为例,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十分简单便捷,只要开启这一功能,简单地摇晃手机,微信就会自动搜索同一时间摇手机的人,用户可以搜寻到对方并加为好友即时聊天。这样便利的功能在带给大家方便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单纯、轻信、警惕性低的特点进行犯罪活动。新闻里常常爆出有些单纯的女大学生通过“摇一摇”功能在与网友见面后被被骗的恶性案件。要通过讲座、宣传海报或者微平台及时把这些教训告诉学生,并且对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与作案方式予以说明,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同时,要让学生认清网络的虚拟性,在网上交友要时刻保持警惕。

微时代的到来,对学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抓住机会把微博、微信充分利用起来,探索出有效的新模式,才能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5).

[2],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l).

网络行为教育篇6

论文摘 要: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特别要警惕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消极影响。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网络能够满足其部分心理需求有关。从客观上看,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 

 

要解决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重新犯罪行为,有必要探讨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家庭预防对策。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指导家长有效地防止或矫正未成年人不良的网络行为。只有家庭教育的有效化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的有序化,促进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 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未成年人运用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途径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要求犯罪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其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犯罪心理也更复杂。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⑴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⑵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犯罪;⑶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的网络犯罪。尤以第四种最为常见,如利用网络虚假信息,以达到下网后诈骗或抢劫他人、实施人身伤害的目的;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影响恶劣的人身攻击等。在网络犯罪中,最典型的是电脑“黑客”现象,即犯罪人通过破译密码、修改程序等手段非法侵入他人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窃取其中的政治、商业机密或他人隐私,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混乱。 

另一种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网上不良资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蚀而诱发的重新犯罪行为。如未成年人接触黄色网站或沉溺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致使心理扭曲、变态而产生的性罪错、强奸、对他人的人身伤害等。《成都商报》曾报道8个未成年人玩网络暴力游戏后觉得不过瘾,将一名14岁未成年人殴打至死的事件。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背景有很大关系,是多重心理隐患的累积性爆发。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成因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和学习社会规范最关键的时期,尽管心理机能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社会经验的贫乏和认识水平的不足,使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容易产生冲动和迷惘,分辨是非时容易形成背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一味追求刺激,甚至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有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玩电脑游戏成瘾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主要有:一是网络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儿童期幻想的延续,即通过网络游戏,能够实现对权力、财富、分数、美女和性幻想的满足;二是网络能够使未成年人产生虚幻的自信、自尊的认知体验。未成年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成功体验,是他们应付学习失败、生活挫折、精神痛苦和其他负性情感情绪的最主要手段,体现了未成年人在应付挫折和防御方式上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网络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跨越时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快捷的平台。但它无法形成对用户的有效约束,用户的所有言行全靠自己的道德自律,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用途的滥用。据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这些色情信息的生产成本低且传播速度快,对未成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另据统计,60%的未成年人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而“黑客”式的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 

2、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一些网络经营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较深,将黄色、暴力信息投放于网络平台,以期利用网络的优势达到改变受众的思想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之目的,而我国对于网络文化生产的监控还存在诸多漏洞,对网吧经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这种管理上的滞后性及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网络文化生产的失控与失察,使其难以根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乏力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

3、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一方面,父母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又反作用于父母的心理状态、教养观念及其教养行为。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当今网络化时代,缺乏适应性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有的家长轻视网络作为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禁止孩子接触。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远离网络的毒害,殊不知,一味地强调网络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则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而未成年人特有的逆反心理也往往使他们忽略家长的正面引导。二是有的家长对网络技术盲目崇拜,将“网络”、“it”等字眼与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上网是时髦的象征,因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放任不管。家长的这种行为,会加剧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的状况,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偏离社会规范的轨道。三是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只重视技术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高,能够接受一些社会新事物,思想也比较开明,对孩子上网和学习网络知识持支持态度,甚至亲自指导。但他们高估了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忽视了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上的无知,甚至重新犯罪。如浙江温州市的一位家长无意中将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传授给儿子,没想到14岁的儿子制造出计算机病毒后,好奇心大发,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三、未成年人网络重新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1、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之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在传统社会,往往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在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知识技能,最前卫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年轻人掌握着,反向社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一些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的现状,与未成年人对网络的熟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而有的家长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是孩子各方面的权威,理应胜任教育者的角色,这种一味由上自下的传统社会教化模式在现代社会必然是行不通的。学校要帮助家长认清时展的特点,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家长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有能力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 

2、帮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网络道德教育涉及面很广,包括对网上黄色信息、暴力游戏、“黑客”现象及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诚信度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控制。具体来说,首先,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及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影响而重新犯罪的典型案例,教育未成年人学会识别、筛选网络信息,正确区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中的是非善恶,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其次,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不登录黄色网站,不散布黄色或反动消息、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欺骗他人的财物和感情等。第三,要教育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信任网友而将个人信息泄秘,以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要引导未成年人为学习的压力寻找适当的宣泄口,通过健康有益的方式调整自己,而不要一味地释放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信任感,他们才会乐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3、指导家长采取技术性的防范措施,为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信息把关。网络有着其他传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对它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电视、报纸、广播等平面媒体的管理。家长可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有效预防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⑴过滤技术(filtering technology),即设置过滤软件或安全防火墙,能有效地将色情网站自动封锁;⑵加密,即对已知的垃圾网站进行封锁和限制;⑶利用电脑对所浏览网页的储存记忆功能,查看孩子经常光顾的网站。 

4、指导家长对有网络依赖症的未成年人,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迷恋网络的未成年人来说,家长一味地“堵”和“截”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干预措施,给未成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科学的疏导。其一,趋利避害式的心理干预。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利弊兼有。家长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满足未成年人求知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他们上网的内容、时间,避免网络对他们的不利影响,指导他们趋利弊害地使用网络。其二,转移式心理干预。未成年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家长可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参加文体竞赛等,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其三,淡化式心理干预。有的未成年人登录黄色网站,是由于青春期身心的困惑使然。由于家长对这些问题的有意回避,使他们不愿或不敢与家长探讨。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引导孩子观看生理知识的科技片、阅读生理卫生书籍等,消除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神秘感、淡化他们的苦恼。其四,强化式心理干预。家长可运用强化原理,对未成年人的正确网络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对于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则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帮助其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网络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其进行家庭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深化,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金诚.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夏菲.网络犯罪被害人论.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2) 

网络行为教育篇7

[关键词]规范化;网络道德教育;途径

随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技术已经被逐渐地应用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向着网络信息化的趋势发展。网络社会与所有的社会一样,都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网络的法制教育,懂得使用法律来对整个网络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的道德教育,要懂得运用道德的手段来对整个网络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

1、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指的是利用网络的道德规范来向人们传授的一种道德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对于网络道德的认识有所增强,并且使其网络的行为能够得到规范,同时网络的道德教育还要以网络作为其主要的媒介,要懂得运用网络的最大优势来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全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网络中所涉及到的道德,如网络上的广告道德、网站上的新闻道德以及网络上的聊天道德等。网络道德教育还包括运用网络来对人们的道德进行教育。

2、我国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格道德的破坏。在我国的网络上,人们为了能够与现代网络的生存方式相适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与行为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文化模式的形成。人们在网络上依照着网络生活的实际形式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网络人格,而这种网络人格是能够与我国的网络生活相适应的。现在人们在网络的生活中待得越久,人们对于它的依赖性就会越强,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不良现象,如网络的上瘾症等。人们在网络中的频繁交往,严重的导致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接触变少了,从而就会造成人们之间情感的淡薄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扭曲认识。

第二,道德的冲突。因为现在的信息内容其产生的方式存在着地域性质的矛盾,从而就导致了各个民族之间发生了伦理道德的冲突,由于不同的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的道德评价就也会不同。

第三,网络信息的污染。当前信息技术的滥用,使人们的道德伦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网络上很多对人们有利的信息和无利的信息都同时产生,网络中的很多无法控制信息质量环境就会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垃圾信息导致了其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第四,网络犯罪。能够使网络道德行为更灵活、更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网络的隐蔽性,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用网络的隐蔽性来充当他们犯罪的工具,电脑病毒的传播使人类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网络上黑客的入侵也使得广大网民遭受到极大的损害。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力度的途径

第一,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当前我国对于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针就是要坚持以德治国。因此我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部门都要对网络道德教育高度的重视,一定要建立健全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同时还要对其加大投资力度。

第二,要强化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由于网络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并强化与国际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实现其资源的共享,我们还一定要使整个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一致性的网络伦理,且还要对其中不规范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

第三,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训。网络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对其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网络道德教育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使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对其道德教育观念进行定期的更新,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得到规范化的发展。

第四,学校要对其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当今学校的德育教育一定要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要在学生的政治课程中增加一定的道德教育,同时还要使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注重在本学科中结合网络道德教育来开展教学工作。

第五,在网上对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开展。使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互联网。我们一定要使各个网站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我们可以在网站上建立相关的咨询体系,对人们进行相关的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咨询,同时还要使用一些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来对大家进行道德教育,如娱乐宣传片等,这样才能够使更多的人接受这种道德教育的方式。

第六,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要在我国的社会教育机构中进行。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资源就是课外活动的教育机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外的教育活动。

第七,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要通过舆论的宣传。媒体的舆论宣传对我国网络道德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中注重结合舆论的宣传力度。

第八,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与家庭的教育相结合。社会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不能够比拟的一种教育形式。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这样就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家长的网络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网络道德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网络的法制教育,懂得使用法律来对整个网络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的道德教育,要懂得运用道德的手段来对整个网络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铃.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J].理论前沿,2000(13).

网络行为教育篇8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

什么是制度?从字面上看,“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有学者对制度作了这样的界定: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问接地规范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住规则…。制度主要通过2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直接的方式——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即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强制性的条例、规定、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指引人的行为;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通过制度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观念,引导人将这些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内化,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律。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引导着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制约并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其网络道德的目的的一种模式。

一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意义

网络带来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网民主导性的价值体系若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支持,难以形成一致的道德信念,而且“道德往往只表现为一种软约束,缺乏社会强制力,这是当前道德失范和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自由的社会,但无序的自由是混乱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网上信息传播的自由权利,就对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采取回避态度”。www.133229.com

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维护网络世界的秩序,确立起这个全新领域的道德标准,必须通过各种与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制度,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或制度条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一方面它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来保证网络道德的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确保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中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引入“硬”约束机制,即建立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遵守网络道德到主动遵守网络道德,促进中学生网民道德自觉的产生,进而促进道德自律的形成,以保证网络社会合理有序地运行。它是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构建

(一)学习制度

制定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学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障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学习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设立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应将网络道德教育写进教材、引进课堂,按时递交网络道德教育学期学习与活动计划,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是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要确立坚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的理念。树立了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内容。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应运而生,逐渐推广。在宣传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同时,应加强学习最新相关的文件、纲要、制度、法规,学习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中提到的系列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特殊道德规范教育;(2)网络道德教育的其他内容:普遍适用的基础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网络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青春期教育。

第三,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时间。应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的考勤制度、课堂常规、考试制度、活动规则,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使中学生定时学习,有效学习。

(二)监管制度

在网络信息和资源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大量庸俗文化以及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为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设,构筑网络管理的“防火墙”,防堵有害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侵袭,为中学生获取积极有益信息提供制度保障。监管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安全、网站新闻信息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如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岗位负责制度等。

第二,制定严格的校园网络公约、上网申请登记等校园网络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同时要采用信息网络的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可靠的“信息海关”。

第三,制定监控内容的标准,明确哪些内容属监控的对象或范围,如要将欺诈的、虚假的、色情的内容作为监控的重点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预防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信息实施有效监控和防范,加强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

第四,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马克思说过,为了追求100%的利润,资本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们希望商人能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不能寄太大的希望于他们”。应依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校园网外的其他网吧行为,从而达到规范中学生网民的网络行为的目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不得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机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和淫秽色情等信息。1997年10月1日颁布的新《刑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者处五年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制作传播病毒,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它犯罪的各种行为,做出了相应定罪处罚的规定。应整合全社会各部门工作力量,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齐抓共管,扶持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公布一批监督电话,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的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

(三)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回报的一种特殊的评价和调控方式。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奖惩制度依据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和效果,对其进行人道主义的报偿或制裁,通过赏善罚恶以净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只要主体动机是善的,在其实施自身道德行为中由于自身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未能达到最终目的的也应给予赞扬、奖励;而行为主体动机不良,但却达到了一定效果的也应给予贬斥、惩罚”。具体来说,奖惩制度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2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方面的内容。对于在网络道德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学生与学生班级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自觉践行网络道德准则并身体力行宣传网络道德、举报身边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者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有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尤其是网络经营者,应从重予以物质惩罚;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的同时,对造成严重损失者,应对监护人予以物质惩罚。

第二,精神方面的内容。对于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与集体,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如评为“网络道德标兵”、“网络小卫士”、“网络工程师”或是诸如此类的先进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等,它能为中学生树立优秀网络学习典型,适时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使之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主动进行道德修养,主动净化自己灵魂,进一步促进中学生形成优秀的网络道德;对违反网络道德的集体或个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失控的学校,应给予通报批评或其他更严厉的处罚,使其他的学生或学校引以为戒;我们的媒体也应对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及时地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对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及时地进行剖析与评价,对网上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性的宣传与曝光,通过媒体与舆论将奖惩制度落到实处。

(四)考核制度

在我国的学校德育制度中普遍缺失考核与评价制度,一般的学校多用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注意这些是否出自学生真正的道德认识。有学者就指出:“德育首位之所以一直游离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思想工作之外,活像一架穿梭于学校上空的轰炸机,却命不中师生心中的工作目标,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学生品德这一目标缺乏科学测评这一导航机制。”对德育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是德育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者输出的教育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在此基础上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将来的行为。

因此,科学构建全面、民主、公开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有利于加快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化的进程,有利于加深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并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考核制度应包括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考核的细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考核细则是整个考核制度中的重点,是对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考核的统一。因此,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的考核,应以中学生网民的网上表现为主,将网络道德教育课堂成绩与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表现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考核。

第二,考核制度应包括对中学校园网、德育网中有关网络道德的网站或网页进行考核的细则。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宣传,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开展,利用考核制度对校园网、德育网进行考核,也就是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的宣传程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等进行考核。

网络行为教育篇9

关键词:网络教育;开放资源;成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20―03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国68所普通高校试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网络教育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网络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356万人。2000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这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高等教育(含网络教育支撑环境)重大项目的最重要内容。至2003年,该工程总课题及299个网络课程、1个试题库、9个资源库和案例库已通过验收。2007年1月,教育部启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至2009年,共评审出149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43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央电大及两所省级电大。2008年3月,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启动,由中央电大承担建设任务。该项目主要内容是研究并构建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把各地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并进行共享,拓展目前的远程教育服务空间和服务内容。2009年12月,53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汇聚北京,参加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刘英处长出席了研讨会并对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保证学历教育的高质量。二是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免费开放,把网络教育优质资源通过网络服务于社会大众。三是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要重点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会上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联盟,标志着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计划的正式启动。

广东省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教育部批准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开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在网络教育规模和探索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网络教育共享平台搭建和开放资源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共同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

一、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网络教育以其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特点,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高等学校凭借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及名师特色,建立了一系列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的基础,而推进各高校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网络教育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开展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推进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网络教育质量,使网络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有效整合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通过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可以把各高等院校重点、特色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或者将某一专业中不同课程需要的教育资源建设,通过高等学校间的配合与分工协作来完成。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集中最有优势的资源,更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质量的提高。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能实现高等学校间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我们仅需要建设一套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就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而有利于节约成本。

3.通过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进一步推进网络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要求各高等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运行机制,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也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过这种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了网络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4.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不仅可以为在校教师教学备课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作为参考,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在校学生业余自主学习、开阔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技能等提供更大的便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辅助教学作用。

5.网络教育可以作为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将对推动网络教育更好地为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6.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同样是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整合各高校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不同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对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内容

1.确定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服务定位。定位准确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及达到预期成果的必要条件。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高等教育服务定位的要求,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服务定位如下:

(1)网络教育应主要运用于各类继续教育的远程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师生准分离状态下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自律性和求知的目的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各类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自律性,因此,成人求学者是最适合接受网络教育教学的群体。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应为各类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也不仅仅局限于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对在校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帮助。在校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丰富

自己的课堂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对在校学生的业余辅助学习,满足在校学生的课外知识、业余爱好等非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提供帮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辅助教学作用。

(3)随着网络及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高校借助网络教育服务于大众,提供社会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越来越大。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为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涉及网络人力资源建设、网络教育环境资源建设、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三者缺一不可。

(1)网络人力资源建设。组织优秀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开展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保障。教师队伍是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优秀的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科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掌握网络课件制作技能和网络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师队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带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和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人员,主要参与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维护,以及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录制、管理与维护,为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网络教育环境资源建设。环境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育硬件环境和网络教育软件环境。网络教育硬件环境是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载体,存储并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硬件资源主要包括服务器、宽带、防火墙、录播系统等设备。网络教育软件资源是实现网络教育教学的关键支持系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环节。软件资源主要是指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即教学服务软件系统,结合服务定位的不用,教学平台应该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

(3)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是网络教育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教育开展的教学质量和最终成果。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试题库资源、辅助教材库资源等。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法和途径包括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国际引进。其目标应该能实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而又分类开放,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

3.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1)高校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是一项大的教学改革项目,涉及高校内各个部门,甚至校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内应成立专门部门或者领导机构。完善高校内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分工,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为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的进行提供体制保障。

(2)校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合作开发的运行机制。广泛开展校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是整合、共享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是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效率和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而合作开发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必然面临高校间彼此互认相关课程,以及如何开展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问题,因此探讨完善高校间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合作开发的运行机制,意义重大。

(3)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使用与管理条例。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使用与管理条例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制度保障,明确网络教育开放资源的服务定位,管理体制,各部门分工,教学资源开发、使用、维护办法,经费投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为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4)教师知识产权保障机制。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涉及教师知识产权的保障问题。为调动优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给予教师适当报酬补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借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为传统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如何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改革传统成人高等教育向现代成人高等教育转变,使网络教育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还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

1.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该在各类继续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这也对传统继续教育借助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要求。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互补,开展“网教+面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继续教育整体发展的关键。

2.网络教育在传统继续教育领域开展,对继续教育接收端的教学条件提出了要求――具备最基础的网络数据接收设备和影像播放设备。因此,加快继续教育教学点等基层站点的教学设备建设,并普及网络和计算机使用,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继续教育求学者接受网络教育的可能,是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

网络行为教育篇10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水平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8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走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教育的贡献。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教育具体来说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传输的一种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可以不必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更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可以搭建学生和名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另外,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最大化地满足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复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最合理化地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让人们实现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逐渐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国的网络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也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我国学校网络教育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当前实施全面质量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初步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对网络教育相关分析探讨的文章也非常之多,但是很多学者只是对网络管理质量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放入网络教育中进行探讨分析者少之又少。已有研究表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更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常常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则主要围绕“产品”进行;在网络教育中这个“顾客”即学习者,而“产品”则是整个教育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服务过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不仅仅落在教育的结果上,更重视了整个教育的过程。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析网络全面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通过不断调试,最终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网络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的,其质量管理目标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综合各因素以及以往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有三:第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教育目标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理念上,因此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习者要有所收获,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学习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目的。而网络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也不能例外,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需要锁定在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一最终目标上。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第三方面,就是要保证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根据全面管理理论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在网络教育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要逐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满足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教育的长久发展。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三个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

从目前学校质量管理来看,其目标是较为明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不需要再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学习,这就使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学习者的分散状态使得管理方向难以控制。进一步讲,这种网络教育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享受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许多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选择转移自己的管理目标,甚至用其他的管理目标来“替代”真正目标。如管理者在原有目标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资源上面,将管理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管理者会致力于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更确切地说不仅仅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而是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一点是在管理目标转移以后被彻底忽视了,那么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偏移,之所以出现网络管理目标偏移,主要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存在制定的管理目标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将会直接对学习者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例如致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导向性的影响,会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资料中迷失,无法从质量管理者处获得正确、有效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管理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力存在的问题

学校老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担任“教”的角色,同时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在有效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是在网络教育的现实发展中,由于学生过于分散,使得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是按学院规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很多学生由于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年龄较大,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较好的素养,教育对象存在多样性。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给网络教学质量管理的控制设置了很大障碍,因此从这一点上也侧面的体现出了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在控制力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此很难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少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相较传统课堂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网络教育的社会功能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规定,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网络教育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网络学习中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体现网络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扫盲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应当成为教育的着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生活知识技能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多元性的,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是由社会的不断发展来决定的,同时与终身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网络教育机构在进教育内容的编制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在制定精品课程时更不能放弃对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参考,从而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网络教育就是要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不仅仅要提供给学习网络知识的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网络学习者既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中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之才。

(二)开发动态的教育网络课程

课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网络教学中的各种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的这一动态发展性,与学习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课程需要满足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网络教育面对的学习群体虽然具有多层次性,但是也同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网络教育在编订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同时需要具备远见性,也需要兼顾到新兴行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各类群体的需要等。网络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次开发就能永远受益的,它同样受到课程动态发展的影响。要使学习者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要保持其丰富多彩,就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更要遵循网络课程的原则,即多元化、多规格、大众化、多层次。另外,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编排来讲,不仅需要具有实用性,还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各种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到知识。教学内容也需要设计独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有所创新,多角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三)构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专业化的管理者要进行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同时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育中既是开发者又是实施者,这也是作为专业化网络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次,作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配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关系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说来,管理者就是要确保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资源方面,管理者要保证各项学习资料的及时上传、修正、补充等等;在学生方面,管理者要参与学习者的网上答疑、学习辅导等众多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将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教学教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教育管理者的队伍,可以由教育机构中的青年教师构成,这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网络应用能力并熟悉网络教育规律,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中挑选出担任助教、教辅工作的人员。

(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质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络教育亦如是,在网络教育中,师资团队的质量是网络教育质量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在其背后需要拥有一个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网络教师团队给予支撑,这在教育质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这样的网络教师团队对于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来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拥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更多地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与课堂教学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处于网络平台的后方,而不再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转变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这种转变实际上对于教师是一种考验,更加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建设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团队,不仅仅要聘用专职的教师,更要吸收优秀的兼职教师,要做到专兼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吸纳到队伍中来,这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包括各学校的学科专家、教授,更要涵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网络教育可以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证实了要想获得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办学机构的网络教育师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瑞.网络教育和气象网络课件开发技术[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2.

[2]郝莉.网络教育中学生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实现与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3]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博.我国网络教育经济中质量敏感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5]王耐寒.网络教育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吕晓乐.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对策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7]邢冰.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董平.基于网络教育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