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2:09

文明行为教育篇1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文明行为教育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一、引言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积累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场所,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单位,或者组织都无法代替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根据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方针,作为学校的教育应该改变教育观念,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把养成教育落实到实践教育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愿望。

二、学校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针对学校进行良好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大的作用。[1]但是在目前大多数学校内却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很多中小学学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升学率上,从而忽视了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调查人们发现,在很多学校的文化墙上,布告栏内以及教室内的文化专栏内等等内容很难更新一次,即使更新了也只会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去观看。[2]因此,在新的教育指导理念下,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将一些具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事情以文章的形式张贴在文化专栏内,以供学生们学习,从而使他们在无形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3]第二,加强学校礼貌教育。由于受孔子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一个以礼相待的国家,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礼貌教育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中国一部分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礼貌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在一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在一所学校内,两个玩耍的小学生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相互骂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人们真的非常吃惊,并且不得不反思学校的教育。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从学生一进校门口的那一刻起就对学生讲述了礼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分析与思考后,这所学校组织了一次换位思考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面对一个对你说脏话的学生,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通过这种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得以成长。第三,组织相关有效的活动。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味的实施刻板的说教并不一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通过让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说不定可能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一些理论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行为,从而使得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并且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与学校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接受来自学校的教育,而且需要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与学校的友好合作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为加强核心价值观宣教,笔者对大一新生进行了核心价值观认知度调查,并在大学校园中开展了文明行为追踪采集,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核心价值观认知度远远低于高年级学生,文明行为也有差异性,究其原因与中小学德育教育和家长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第一,学校应对家长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作为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庭课堂,从而对学生的家长实施教育培训。通过利用现代新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新的认识,儿童作为向环境提供的示范学习的被动的人,因此作为他们的父母,其言行举止都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得孩子们可以朝着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作为家长就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家长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那么他们当然就会端正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便会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且逐渐树立起为国育人、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思想观念。孩子们在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下,由于有了良好的教师,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因此,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且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第二,学校应对学生定期开展感恩教育。要想使得学生在学校更好地养成文明行为,学校还必须要定期地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其文明行为养成过程中,学校也应该充分地发挥作用。学校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感恩教育活动,比如说让学生向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父母的辛勤养育,并且将信交给自己的父母。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电影,让学生从电影中来学习感恩。同时对于学生群体中一些感恩的先进事例和现金人物,学校应该积极地加以宣传,从而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效仿,从而在效仿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保持文明的习惯。感恩是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学校定期的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第三,双方携手营造立志成才平台。要想使得学生的文明行为得以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或者是家长单方面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家长两方共同携手,建立起有效的立志成才平台,利用网络搭建起一个虚拟的平台。通过对这一平台的打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文明行为养成环境。在该平台上,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学校和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动态,同时通过对这一虚拟平台的搭建,也可以更好地对于学生的文明程度加以检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明也是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利用该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文明水平,使其成为一个合格、文明的网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以上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分析,人们发现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仅需要来自于学校的教育,而且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为了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实施教育革新。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而且需要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加强学校文化教育,礼貌教育等,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学生的父母,为了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那么他们就必须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在成长的道路上飞得更高。

作者:秦爱军高宁远白建英李晶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培龙.如何发挥学校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159-159.

文明行为教育篇3

一、小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主要表现

身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少先队员早上进校,下午放学的时候,脖子上光秃秃的,不佩戴红领巾,遇到值周生检查时才匆忙戴上,通过检查后立刻就摘下来;有些学生在楼道里见到老师就跟没看见一样,直视前行,或者脸上挤出一丝笑容算是和老师打招呼了;进办公室不敲门,不喊“报告”,推门就进;和老师说话不用“您”,直呼“你”;上完厕所不冲马桶,洗完手后不关紧水龙头;看到自己座位下有垃圾,用脚偷偷地踢到别人的座位下;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对方身上。这些不文明的行为,让人看了十分痛心和担忧。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曾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在品德行为状况、文明行为状况、卫生行为状况三方面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学生文明行为状况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礼仪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老师抓一抓就表现很好,老师不抓就放松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常出现反复。其中,女生各项行为表现的比男生好,低年级学生做的比高年级学生做的好。结合实践中的系统观察,笔者认为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反复。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只要受到家庭、社会和环境等大气候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就会有波动,礼仪行为就会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有的学生,在学校受到很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可回到家,父母觉得一家人没有必要这么多礼,就又故态重萌。有的学生认识上不到位,行为上盲目从众。总觉得张XX、李XX甚至王XX都这样,我们是朋友,我得和他们一样,明知不对还是去做。还有的是认识上极到位,但时常管不住自己。学校开展礼仪活动时,行为上表现得非常好,过了活动阶段,就又恢复成老样子,容易反复。

其二,存在着性别差异。在学校生活中,男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礼仪行为普遍不如女学生。楼道内追跑打闹的是男生,和同学发生矛盾动手打架、满嘴脏话的是男生,顶撞老师,不服从老师教导的是男生。种种表现看出,不文明行为男生较多,女生相对做得较好。因此,男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以积极的正强化激励男学生的文明行为,引导其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三,存在发展性。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高年级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他们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问好;从老师手中接过物品时十分随意,常常忘了说“谢谢”。他们不如低年级学生见到老师热情,小嘴甜甜地叫着老师,和老师乐于亲近,觉得和老师说话是一件十分光荣而高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非常熟悉的人总说这些礼貌用语没什么意思,觉得多余,而不熟的人又没有感情基础,运用起来就不大自然。但这不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礼仪行为倒退了,只是在提示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并给予及时积极的鼓励,使文明行为成为日常习惯。

二、抓文明礼仪教育,促学生行为转变的德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孩子更加被家庭所关注。在长辈们的溺爱下,他们孤傲自私,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帮助他人,缺乏必要的礼仪教养,还有些孩子因为生活范围狭小,与外界接触甚少,导致不善与人交流,孤独无伴,从而形成了内向、任性的不良性格,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我们要抓好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通过课堂渠道,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在课堂中的育人功能,并抓住主题班队会和晨会时间的育人时机,使文明礼仪之花在课堂中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校设立了“三礼”课程,使用区里统一编排的《礼仪、礼貌、礼节》读本,分年级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课上,教师采取讲故事、传授有关礼仪的知识,诵读中外古今有关礼仪的名言警句。学生演出小品、朗诵诗歌、演情景剧,在学生心中埋下讲文明的种子,规范了学生的礼仪行为。

根据学生实际,我组织召开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队会,“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主题班会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文明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作为高年级的同学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让低年级的同学能够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

活动中,学生们把一些不文明行为编成小节目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同学们引以为戒。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二)开展各种活动,抓学生养成训练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这种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若出现反复,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针对学生行为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进行养成教育。

1.文艺活动培养学生文明习惯。我校举办两年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一次学生交易节;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朗诵比赛;“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及绘画比赛;还有钢鼓艺术团训练、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学校,自觉维护环境美的行为训练。

2.体育活动展现学生文明素养。学校每学期召开全校田径运动会,男女生接力赛,跳绳、踢毽比赛及大课间等体育活动。通过比赛,让学生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

3.德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文明行为。我校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假日,在全体学生中举行了一系列为父母尽“孝心”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或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为父母亲洗洗脚、捶捶背、倒杯茶、拿次拖鞋,或者给父母讲幽默、说笑话,逗父母开心;组织学生为“手拉手”学校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在抗震救灾活动中自愿捐款;清明节到日坛公园瞻仰马骏烈士,敬献花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野外拓展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以礼相待、团结互相的行为训练。

4.班级日常训练活动促进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利用课间10分钟,午饭后的时间来开展有益、有趣、有序的文明礼仪活动。学生们在教室里小声交谈,看书,下棋,画画。在操场上打羽毛球,踢毽。在楼道内行走、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追跑打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团结友爱的精神,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我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征文和绘画活动,发动学生用征文和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表达出来。如课堂礼仪、做客礼仪、用餐礼仪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易于同学们接受,从而形成了文明礼仪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根据学校德育要求,开展“文明小标兵”评比活动,让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到了最高境界的洗礼。多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学礼仪、用礼仪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5.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礼仪氛围。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少先队广播、楼道墙壁上的宣传栏及班级教室后面的板报,都能成为一面面文明礼仪教育的窗口。我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根据学生实际,在楼道内张贴一些有关礼仪礼节的宣传画,悬挂一些有关礼仪礼节的名言警句标语;张贴学生手绘、电脑制作的有关礼仪的绘画、小报和书签。利用“小百灵”广播站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学生学“三礼”时自己的故事及学“三礼”后的体会,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我组织学生观看宣传画、收听广播、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资料,出专题板报。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榜样引领,强化教师示范作用

要做到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的实效,榜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我校安排四至六年级,每班选出5名学生作为值周生,轮流检查学生礼仪、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表现,评选出文明班集体,发流动红旗予以表扬。校长或德育干部每天不定时检查学生在校的礼仪规范及各班卫生情况,每学期评选出优秀班集体。通过评比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性。此外,每学期各班评选出10名文明形象的小使者,利用周一升旗时间,在全校学生面前进行表彰,佩戴胸牌,并且选派代表作了展示,让文明榜样处处见,也使学生们认识到学校里充满了浓厚的文明氛围。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他们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切实利用好自身的有利条件,把自身的文明礼仪闪光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当学生帮助我抱作业本、拿东西或借我红笔使用时,事后我都会说一声:谢谢!学生开始觉得很新鲜,老师怎么还会向我道谢?久而久之,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也能主动道谢了。平时,我训练学生用双手接受老师递来的物品,嘴里说声“谢谢老师。”我也回应“不客气。”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礼仪礼貌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十分突出。

此外,根据上级德育要求,我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围绕“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心目中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你认为作为老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等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设计评选活动。学生们通过答卷,动手设计出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学校相关领导通过审阅、归纳、筛选,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标准编写出来,每位老师下发一份,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学期末让全校学生对老师们进行投票评选,选出我校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上报学区进行表彰。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认识到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也是作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所必备的素质,这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是每一位老师时刻在以自身的言行传授给学生的。

三、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相关问题

文明行为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文明修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53-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主渠道。因为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与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思想,言行、举止及其人格魅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影响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

在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

1、家长重智育,淡化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子女的智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对子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忽视。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子女文明礼貌行为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修养是今后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文基础。在有些家长眼中唯成绩是论,唯分数是论,总认为子女只要学业成绩优秀就百事大吉,对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基本的文明礼仪行为从来不去教育,总觉得这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家庭教育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和认识上的不足,会使孩子文明礼仪意识淡化,甚至出现扭曲。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脆弱任性,影响到在学生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学生中人际交往时的不文明行为,或与人冷漠隔离,轻则与人易发生冲突,重则造成不合群,从而影响孩子的归属感淡化,人格发展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分分计较,对子女抱有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子女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淡化,导致孩子成了考分机器,成了书呆子,由于文明礼仪行为的缺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从而使子女的身心感受到极大的压抑。

3、家长自我行为的过失,给子女的文明礼仪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就会直接把在社会上受到的不顺心和困惑带到家庭,经常把子女作发泄怨气的出气筒,常常为某一件小事就迁怒于孩子甚至粗暴殴打孩子;有的家长整天无所事事,打麻将、,对子女不管不问,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和品行等等。家长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和发泄情绪,势必影响子女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是大势所趋。家庭教育中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让子女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容气”等礼貌用语。其实咱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在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你的影响。

2、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家庭这个环境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好的东西都是无条件地给予孩子,而忽略了好的东西应该和家人一起分享,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要有感恩心

其实责任感与感恩之心都是一个人人文素养境界较高的表现,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今年7月23日早晨上海东方卫视就播出网络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对高考“怪人”张空谷的心理诊断。陶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张空谷平时连父母为其服务包括洗衣、做饭从来不怀感激之心,从来都认为他们是应理该当的,也就是说张空谷无感恩之心,是其症结所在;从来不认为他读书追求的目标、责任所在;由于无责任感,因此读书生活无目标无理想,整天为网络游戏所累,除了上网,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更谈不上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因此,文明礼貌行为只不过是这种人文素养的外观显露。

4、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现在有好多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懂得讲究规则。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样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这种人文素养的一种外显,因此,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1)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训戒式,而可以体现在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和树立的榜样展示之中,父母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进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这样长期以来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就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2)教育孩子合作的方法。孩子不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家长要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比如妈妈拿了许多东西上楼,也许孩子并不能主动她帮助妈妈,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引导和适当的提示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文明行为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

至2012年,我国网民数量将近5亿,其中大学生网民超过1亿,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行为表现了出较强的随意性,消磨时间、情感排泄、娱乐学习都是大学生网游的内容之一。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社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隐蔽性,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接收并吸收不良信息,最终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影响自身发现,由此可见,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健康文明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与之衍生的是虚拟网络社会以及在这虚拟社会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缺少执行力度及监督力所产生的网络问题。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认知水平不高,自律能力的缺失会造成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缺失,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

(一)沉溺虚拟网络社会,弱化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大学生都是以“隐形人”的身份自由交流,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人可以张扬个性,人的自由、平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型网络社会的出现:BBS、QQ、微博等让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广交天下朋友。“微博控”“QQ控”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两大网络情结,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于这种“人机对话”的网络社交,导致学生遇到现实问题时更加倾向于在网络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会的虚拟成功来彰显自我,而在现实社会中则是一个社交能力差,甚至产生社交能力障碍的人。

(二)不良信息,腐蚀大学生思想

互联网是一条“信息高速路”,各种信息都在这条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播速度之快、之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网络信息充斥着的大量的黄色、暴力、迷信封建等不良内容;为了招揽网民,网络游戏中大量植入、暴力内容,甚至大型合法商业网络上也大量存在露骨字眼,这些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有可能对其他造成长久而深远的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自控能力低,容易出现网络问题

网络是没有物理边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社会是“无国界”“无民族”之分的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网民在这个尚未形成规范的自由空间里,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及各种道德的约束,有些自控能力低的大学生网民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释放生活的困惑,发泄心中的愤恨,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了在网络上乱发贴子、消息,甚至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是道德沦丧、社会责任感低的表现,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手段上是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教育来完成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手段存在信息量少或是过时的情况,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让学生随时受到教育,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获得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一个比较大的受众群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同时也衍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中的黄色、暴力文化等不良信息大量存在的结果是导致一些自控能力不强、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波动,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环境,以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大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并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现代的教育手段,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这支队伍,是以“两课”教师及辅导员为基础的,辅导员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承担着心理教育、素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及工作能力。辅导员一般都管理着多个班级,与学生关系亲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除了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外,还采用了如:QQ、QQ群、飞信、mSn、微博等网络工具。这些大型网络社区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直接表现,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的网络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并做出及时的引导和处理。

(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极易受影响,容易被不法分子误导做出危害人民和国家的事情,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肩负宣传、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通过飞信、微博等网络工具的宣传,形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校园环境。其次,提倡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慎独”,在虚拟空间里进行自我约束,不恶意中伤、攻击他人,不做危害国家、危害社会的事情,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

(三)加强高校网络监管,及时消除不良言论

社会热点、焦点性、敏感性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点,而BBS、QQ群等网络社区是大学生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不法分子煽动学生情绪、反国家的地方,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同学容易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做出、散播有害社会的言行。高校网络管理者可做出相关安排,定时对高校的贴吧、留言板进行监控,及时处理、、反国家的不良言论,消除不良影响,并找到消息的来源,对者进行单独的指导和帮助。

(四)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十分复杂,据相关调查显示,无法适应新环境、集体生活中产生人际矛盾、角色定位偏差及课余生活单一都是大学生沉溺网络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应根据社会现实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摆脱对网络的依赖。首先,通过主题网站的建立、围绕国家时事政治进行引导,保证高校学生与党中央方向一致。如西安大学建立“党建在线”主题网络,包括:党建动态、干部工作、组织建设、网上党校、先进风采、理论研究、党史纵览等栏目,使广大学生浏览网页的同时,不仅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动态,更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第二,开展文化熏陶为主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内在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如推行“一本好书工程”,利用学生开展的“读书活动月”活动向学生推荐好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健康网络行为是每一位学工工作人员的使命,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工作中积极探索,为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好条件。

【参考资料】

文明行为教育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习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201-01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的形成。

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乐观积极、文明守纪、热心助人、善待弱者、不怕挫折、坚忍不拔、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修养与优秀品质,是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教育的。现论述如下。

1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亲必须为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具有首当其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1父母是最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人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他方面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从婴儿起就要为孩子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的饮食搭配,要求孩子讲卫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过度保护,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自理自立的基础。

1.2父母是最早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的人

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孩子通过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理性控制而养成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成年人守着一个孩子,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欲望,不能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求加以控制,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理性的对待孩子提出的消费要求,避免使孩子养成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家长把自己工作劳累、赚钱辛苦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学会节约,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奠定基础。

1.3父母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有利的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青少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科学地分配时间,做事有始有终,积极主动阅读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青少年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影响到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长时间培养逐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家庭成为适合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场所。例如,不能要求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却和朋友玩牌,如果这样,孩子是不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

1.4父母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最多的人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真正对孩子有价值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幼儿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比如在农村里,有个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脏话,自己却常口吐脏字;要求孩子要孝敬老人,自己却经常顶撞老人,这种教育下你让能孩子学乖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自身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模仿且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交往榜样,进而取得人生的成功。

2家庭教育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原因如下:

2.1家庭影响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

家庭的存在,确立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和情感关系,父母的教育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这决非耸人听闻,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始终凝聚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谁能否认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谁又能无视来自父母爱的感召力量呢?难怪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会满含深情地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那天使般的母亲。”只有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最能及时给予他们春风化雨的教导,给予他们真善美的标准,给予他们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呀!

2.2家庭影响最具有主动性和连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被列为首位。这位教育家不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先入为主吗?我们青少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哪一刻不熏染着我们呢?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始终影响其一生,曾任北大校长的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多次坦言,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父亲陈伯吹在自己中学时代给予的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

2.3家庭影响最具针对性和选择性

文明行为教育篇7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文明行为教育篇8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创新的意义

1.1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时效性的内在要求。在新媒体的运用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静态转变为动态。而且新媒体中大量的信息丰富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可以迅速获取有关生态文明的信息并且及时更新[1]。新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同时还可以对其他教育内容进行知识的补充,形成多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1.2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时代性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工作,这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各大高校必须履行国家的任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己任。1.3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文化,让人们可以传承生态理念。用一种教育的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得以传承和发展。而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简单、便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校生态教育机制创新思路

文明行为教育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小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评比。通过评比,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礼仪教育的开展,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学校还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教师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只有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文明行为教育篇10

一、大力开展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活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1.1全面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进课堂活动。对于农村初中校来讲,生源主要来自服务区和外来工子弟,文明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礼仪知识相对薄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关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明礼仪。所以,学校在每学期的期初教职员工培训会上,都由政教处组织全体教师先学习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并要求全体教师要把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求班主任每个月至少要给本班学生上一堂专门的礼仪教育课,课前要认真进行备课,书写教案,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特点,联系实际展开学习,在学习后还要求学生要写好日记,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约束。

1.2组织观看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明礼仪知识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用实际行为表示出来的,所以仅仅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分年级组织学生观看不同场合的文明礼仪影视教材,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从中深受启发,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明行为,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创新形式,做活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2.1丰富形式,灵活方法掀起礼仪教育活动

2.1.1联系实际学用并举转化教育活动的精神成果,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a、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活动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以15项以下为宜,调查表的数量以30份以下为宜;B、选择自己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查;C、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D、将收集、整理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出调查报告;e、思考调查活动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F、将调查结果反馈给自己身边的被调查者,告知他们要注意文明礼仪行为。

2.1.2发挥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1.3开展“美在文明,爱在礼仪”——自我成长活动a、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改恶习,争做文明中学生”的计划;B、积极参加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C、从经常遇到的文明礼仪小事做起,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D、记录自己文明礼仪德育素质的成长日志;e、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进步。

2.1.4开展主题竞赛活动a、“倡导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手抄报比赛活动;B、“倡导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知识竞赛活动;C、“倡导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优秀日记比赛活动;D、“倡导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讲故事比赛活动;e、“倡导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十大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2.2健全制度,加强评比,确保活动的开展。为使文明礼仪教育有力的贯彻执行,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文明班级考核细则》、《十大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细则》等制度。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2.3抓好校园建设,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4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2.4.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4.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村委、老人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