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学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2:28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1

关键词: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概念构建

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21世纪金融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指组织与一线员工共同构建职业发展通路,通过工作历程,使金融系统一线员工与组织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协调和融合,从而达到满足组织和成员各自需求、彼此受益的目标。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是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项重要任务。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金融系统的组织、部门管理者和员工个人通过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现一线员工个人、组织发展目标的动态过程。笔者旨在根据当前金融系统人事改革和金融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为金融系统一线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主要概念,为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和原则的构建作好铺垫。

一、职业

从社会学角度界定职业的概念:中国学者程社明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作”。[1]中国学者陈婴婴则将职业界定为:“个人进入社会的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地位,个人通过这一社会位置加入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学词典》中,职业则被定义为“在存在社会分工的社会中,人为了作为独立的社会单位存在,谋求自己生计的维持,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的人类活动的方式”。这些界定强调了职业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维持个体生命与生活的功能,突出了活动与报酬的交互性。

在心理学方面,20世纪中期,职业发展心理学家如peterson和Sampson认为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不仅包括职业选择,而且涉及对执行完成选择所需的行为做出承诺的过程。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把职业定义为“跨越个人一生的相关工作经历模式”,是“一个人的工作经历进展过程”[2]。归纳起来讲,职业涉及三个基本内容。首先,职业是一个行为过程;其次,这个行为过程与个人从事的工作有关;再次,个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综合起来理解,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就是个体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实现个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历程。

二、职业生涯

几十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Greenhouse)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3]美国职业问题专家萨拍(Donalde.Super)给出了“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体历程”的定义(1957年),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职业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统合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的职位的综合,甚至包括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1976年)。”[4]

施恩(edgarH.Schein)则将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经历一种职业的过程,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内职业生涯则更多地注重于所取得的成功或满足主观感情,以及工作任务与家庭义务、个人消闲等其他需求的平衡,也就是内心的自我实现感。[5]

专家程社明认为职业生涯就是指“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1]

中国学者吴国存将职业生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狭义的职业生涯则是指从职业学习开始,踏入社会、从事工作直到职业劳动的最后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的这段人生职业工作历程。[6]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职业生涯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且认为职业生涯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组织性。

综合起来理解,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是金融系统一线员工个体在从事的金融专业领域内的获得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就职,到最后退出职业劳动的完整职业发展过程。

三、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很明显,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最先提出的,他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7]换句话说,就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作的策划和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在布里奇特a.赖特(Brighta.wright)撰著的《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罗双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8]林清文认为:“所谓的生涯规划即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以及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时机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进行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9]张秋山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制约因素和眼前的机遇,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对行动的时间、行动的目标等作出合理的安排。”[10]

除了上面从个体角度的定义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组织角度作了研究。戴良铁和刘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基于个人和企业组织方面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活动。”[11]胡振豪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做出合理地安排。”[12]

总的看来,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是金融系统一线人员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个人职业发展可得到的机会与组织或部门现实岗位需求三者有机结合的设计过程。

四、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路径

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路径是组织为本单位员工设计的在自我认识基础上获得个人职业发展的成长通道和管理方案。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路径是在帮助员工了解自我的同时让组织掌握一线员工的职业需求,从而从组织和部门的角度为一线员工提供和创造发展的条件,满足一线员工的需要。同时,组织和管理者也可通过合理的引导,使一线员工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与组织或一线员工岗位的需要结合起来,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良好的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路径设计不仅能激发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开发一线员工的工作潜能,而且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一线员工人才,提高金融系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金融系统一线员工职业成功

成功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成功的意义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个人角度看,职业成功可以有

客观的指标,如个人地位、个人收入等,主观的评价指标一般与个人成就感和价值观直接关联。从社会学角度看,成功始终与个人、专业和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与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相关。Derr(1986)提出的五项职业成功标准是进步(专业水平和组织层级提高)、安全(在组织中有稳定地位)、激励(受到工作性质和内容的激励)、自由(工作自权,建立自己的工作环境)、平衡(获得非工作利益的平等和高价值)[2]。目前普遍接受的职业成功标准是:提高(等级层次、专业水平和能力、声望、地位自、自我控制)、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生理和生存需求(赚钱和购买力、就业技能)和心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2]。

参考文献:

[1]程社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02):37.

[2]耶胡迪・巴鲁著.陈涛,孙涛译.职业生涯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生出版社,2003.

[5]吴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探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个案研究[D].2006.

[6]吴国存等.组织职业生涯开发理论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30-35.

[7]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9]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张秋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2

关键词:通识课程;投资与理财;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当前,国内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可谓“见仁见智”,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她采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界定方法,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从性质、目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从性质上说,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上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上说,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投资与理财得以广泛兴起,理财规划必将成为经济金融界的热门话题。《投资与理财》通识课程是投资理财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着重于专业技能实训,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初始岗位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公司等行业的客户经理、理财规划师助理等一线理财工作。课程要求学生能熟悉各种理财工具的特点及风险收益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理财工具,为目标客户设计出理财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工作任务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理财工具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理财规划能力。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实训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投资与理财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工作,投资与理财毕业生必需学习证券、金融、保险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熟悉理财服务的基本规范和流程,并熟练运用理财技巧。在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投资与理财》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努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推进案例分析和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将国家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知识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起重要支撑作用。本课程开设是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的。《投资与理财》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理财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开设与前后课程连接恰当。

二、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投资与理财》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提供理财咨询、制定理财方案等职业能力为重点,满足一线岗位专业素质需要为目的,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发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考试紧密融合,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岗位素质能力和要求。主要理念和思路如下:

(一)以理财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本课程设计以完成理财规划工作为导向,将理财规划师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学习项目,在各个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学习领域,设计学生情境。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设计以岗位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基本规范和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突出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解融合到所选的理论知识中,做到“课证融合”。通过设计市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一线理财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二)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高职[16号文件]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项目课程方案设计及课件的制作,均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讨论分析,参考行业培训标准和理财规划师做业规范,共同开发《投资与理财》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校内模仿、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

课程围绕一线理财及理财规划师岗位能力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安排紧密围绕工作内容和岗位任职能力展开。通过实时的经济时讯、依托国内外证券市场、经济、金融市场以及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综合应用,为学生学习创造接近真实的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氛围,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融资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教育规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税收筹划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

(二)能力目标

具备现金需求分析、现金规划方案制定的能力;具备制订住房消费方案、汽车消费方案、消费信贷方案的能力;具备分析客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规划方案的能力;具备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提供保险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收集客户资料、投资规划、提供各项投资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退休养老规划、分析需求、制订方案、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财产分配和传承客户状况分析、财产分配方案制订、咨询服务能力;具备分析客户纳税状况、制订税收筹划方案的能力;具备完成客户的财务分析报告、综合制订各分项理财规划具体方案的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个人理财的一般原则,熟悉和灵活运用各种理财工具,为以后的个人理财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些基础上,能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因素,制定出合理的个人理财规划方案,实现人生各阶段的目标和理想。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

(一)课程教学重点

与客户面谈沟通,建立合作关系的技巧;家庭财务信息收集、填写;客户住房目标设计、还货报表编制;教育目标的确定、编制教育投资;保险方案书制定;养老金筹划方案编写;养老金筹划方案编写;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组合方案配置;避税方案设计;理财规划方案执行等。

(二)课程教学难点

理财合同的设计、签订;具备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贷款还款方法比较、住房选择;教育投资计算;人险、寿险、财险的知识;养老需求分析、社会保障及法律知识运用;金融产品分析、收益率计算、投资组合;个人所得税计算、应纳税额计算;理财报告撰写等。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以理财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理财工作过程分为:建立客户关系――收集客户信息――财务分析评价――制定理财方案――实施理财方案――跟踪理财服务等组成。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熟悉理财基本工作业务流程和要求―提供简单理财服务―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将理论知识讲解、业务流程操作融入到各项目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体现课程安排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按理财规划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财规划工作内容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整合到各学习情境中,在综合实训室,采用与工作过程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边学边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强化四个环节的工作

岗位认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参观、交流感受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能力要求、岗位知识要求、岗位素质要求;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内模拟仿真系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训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社会实践,通过假期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了解产品,服务社会;顶岗实习,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实现工作真实体验。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方面,本课程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技能、标准为载体,利用校内模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一)“工学交替”

利用校内实训环境,结合理财软件应用,让学生体验《个人理财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实务操作,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实训环境下不仅消化理论课堂知识,同时,对工作岗位有一个基本认识。

(二)“任务驱动”

以理财实际业务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将知识、技能有整合排序,以各项目驱动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以理财规划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后又以综合实训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学习,职业能力将得到真实提升。

(三)“项目导向”

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提出项目内容,由主讲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理实一体化”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融“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边学边练。借助多媒体设备、ppt课件、专业教学软件进行理论讲解,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训操作。多媒体的强大演示功能和老师的现场操作与分组实训的结合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达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六、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名称:投资与理财综合实训室

条件:配置电脑50台,其中教师机1台,服务器1台,学生用机50台。内部组建局域网,与校园网互通。服务器安装有智管财务管理软件、用友财务软件、oFFiCe软件、世华财讯金融系统及操作系统等软件满足专业教学。

功能:为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平台和模拟实训平台。理财规划、投资咨询、财务核算等。

实训项目:证券投资、期货实务、理财规划方案设计、理财软件综合应用等。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实训功能:实地考察、见习和顶岗实习。

实训项目: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理财规划、投资咨询等。

参考文献:

[1]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徐晓飞.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高雄:“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2011.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3

公民素质教育为先

“银行培训,首先要从公民素质教育入手”,接受采访时,作为广东银监局巡视员、同时身兼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等多种教学职务的孟建波对银行培训工作谈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产业的银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创新频繁、经营活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业,整天和“钱”打交道,首先需要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应有的公民素质教育,对其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公民素质教育方面,主要要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道德上的自觉。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道德自觉是支撑人格的金梁玉柱,是现代银行员工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名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准则,也是银行员工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银行员工应以“德”为纲,讲德治、修德身、铸德魂,将高度的道德自觉、严格的道德自省、不懈的道德坚持作为为人处事的第一要务。同时,公道正派,按原则办事,循程序操作,以“公”为先,出公心、谋公利、秉公道,也是银行员工应该努力做到的。

二是清廉的作风。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千,夜卧八尺;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为物生贪欲、贪欲生妄念、妄念即祸根。银行员工都是与钱财打交道的人,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面对着很多诱惑,如果不能做到权为公所用,利为公所谋,清正廉洁,其后果与鸟、鱼无异。因此,银行工作要求员工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廉洁自律,秉公办事。“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只要你不为金钱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人情所扰,不损公肥私,谨记“三慎”,即“慎独”、“慎初”、“慎微”,分清是非,一心为公,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管住自己,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就一定能保持自身肌体纯洁健康,促进金融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三是法纪的素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经济工作者理所当然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这就要求银行员工要多学习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规章制度办法,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了解违法违纪的法律后果,明晰法纪,规范操作,以“法”为范,守法规、遵法纪、循法则,自重自警,不钻空子、不搞变通,杜绝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的现象,维护银行的利益和形象,促进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诚信理念。银行从本质上讲是信用中介,是靠信用买卖货币,因此,诚信是银行的生命线,其地位是至高无上、无可比拟的。作为金融产品的直接经营者,银行员工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有一句至理名言:你一生中卖出的唯一产品就是你自己,只有当人们认可你本人时,才会认同你的产品。可以说,个人信誉在经营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诚信好比大厦的基石,基石坍塌,大厦将不存在。因此,银行员工要以“信”为本,树信仰、立信念、守信用,将诚信理念融入于经营理念中,贯穿于业务发展中,展示在日常交往中,把维护诚信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五是责任意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起着支持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总体走向的重要作用。深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是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银行员工的责任所在,银行员工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以对客户负责、对集体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审慎务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对待每一笔业务、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每一次检查,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要学习新技术新技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熟悉现代金融领域的各种高科技工具、各种对冲策略、各种交易品种模型等金融知识的高级人才,将对金融,甚至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金融在迅猛发展,但在我国却相对比较滞后,我国银行业既面临发展与开放的挑战,更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当前需要有相当数量通晓前沿金融理论、精通金融业务、具有良好职业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但是我国目前还比较缺乏。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我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难以从加强内部管理方面抵御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的稳定。因此,教育培训对金融银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出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孟建波表示,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为银行和客户提供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银行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孟建波指出,金融系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制度,选拔和鼓励业务骨干进行在职或脱产深造,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现有职工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人才战略的根本途径。“由于金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成长,因此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银行应注意结合具体实情作出整体规划”,孟建波指出,这些规划包括:

一是要选送到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实践培训,使其具备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在高校有这种资源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提供到金融部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脱离枯燥,在实践中去感受金融、理解金融,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金融人才;

二是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本行举办讲座,以提高、充实和更新员工的知识水平,了解金融发展动态;

三是对员工的培养要真正做到立足本行、面向市场、按需施教,直接有效地为银行经营服务;

四是要实行从培训适应型、内向型人才到培养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的观念的转变,以适应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

五是要注重培训国际金融和外语人才、信息咨询和资产评估人才、研究管理和操作电脑人才,以适应金融工具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的需要。

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心的银行及其员工更应有学习要求、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新目不暇接,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日新月异,只有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学以致用,才能获得新知识,拥有新理论,拓展新视野,开阔新思维,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任务,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才能提高立足本职作贡献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孟建波说。

融资规划搭起银企桥梁

谈到对银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孟建波认为,对客户专业服务能力的培训很重要。对于当前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形成热潮的融资规划师(指经过融资规划师专业培训,依法取得融资规划师证书,掌握金融市场一般规则,并运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为企业进行融资规划、咨询服务和实务操作的专业人员,2010年8月国家已将其列入了国家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孟建波认为比较适合于企业的管理高层、财务或投融资等核心管理人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产品研发和市场服务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投融资工作的大专院校金融、经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

“特别是融资规划、融资规划师这一环节能很好地搭起银企信息沟通的桥梁”,孟建波说。作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着深入而独到研究的业内专家,同时又是一直重视金融系统人才培训素质提升工作的广东银监局重要领导,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承受着风险大、成本高双重压力,解决小企业贷款难必先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而中小企业金融知识缺乏,不了解、不适应金融产品规则,在商业银行开户不加选择,造成了普遍存在的银企关系错配。银行与企业各自奉行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互信不足和无法消除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4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切实含义,接着为化解隐匿危机提供遵循的原则和观念,最终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得力措施,并希望为切实解决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行业中潜在的风险解决问题。

http://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政金融;危机原则;策略

一、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付转移的制度有缺陷,调节力度太小

对于现在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要想平稳有效地发展,财政支付转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在进行财政支付转移时往往会有一些不真实的情况的存在,由于财政部门人员工作繁忙,不能留有专门的时间去彻底查清这类情况。所以,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通常是按对应名目将资金正常转移,使一些违法或犯罪分子得逞,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与财政金融失衡,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的发展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行业或领域形成一定联系,当然财政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要不然社会发展将出现失衡现象。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我国的重视度较低,不能投放充足的资金进行发展建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政府为人民服务这一良好形象的建立,其公共服务的职能也将遭到极大质疑。

(三)地方性划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地域与地域之间缺乏互惠双赢

在每一个地区,财政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性保护现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够注入其他地域的新鲜血液,而且不利于财政金融的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四)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够完善,改进空间较大制定严格详尽的运行计划是财政金融行业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财政计划不够严格妥当,阻碍了财政金融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吻合。各地区间的财政金融制定的计划有很多相同之处,不能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有效的规划,没有切实的意义。

二、解析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实际含义

第一,深入研究财政金融危机能有效地促进财政金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工作的专业性是财政金融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财计、财经法律落实以及审计方面,在选择金融环境时更需要严格谨慎。加强财政金融危机的分析,有利于专业人才的能力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财政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二,对财政金融危机进行深入解析有利于我国财政方针的推行。在各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常常会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在财政金融领域也是一样的。政府应坚持诚信理念,加强人才的培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出具有长远规划的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如今,在强调法制的经济市场,深入探究财政金融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经济转型阶段,要加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财政金融领域出现隐匿危机的时候要勇于运用法律法规,对危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真正的法制环境,从而实现依法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解决金融隐匿危机的现实情况

财政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康的财政金融环境。因此,当危机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解决和处理,尽量缩短危机时间,减少财政金融发展的阻碍。当然,在解决危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化解工作,千万不能存有应付心理,要摆正态度,坚持科学的原则,创新应对思路。

(一)客观形成预期计划

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合适的预期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发展速度。切忌任其发展,放任自流。因此,在化解危机问题时,不能只是喊号子,要深入了解危机的破坏性和严重性,结合当下所处的环境、经济状况等,紧扣财政金融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解决计划。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解决,缩短危机时间。

(二)追求时代特色的创新理念

财政金融中的隐匿危机是随时会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隐匿危机出现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处理危机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全面的了解危机状况,打破旧制,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积极创新特色理念,大胆创新,运用新手段,新方法,解决处理好新问题,脚踏实地的完成财政金融危机的化解问题。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创新管理方式,促进金融领域的顺利发展。

(三)树立科学指导思想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财政金融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化解危机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危机问题。所以,在财政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紧跟党的步伐,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入学习科学的思想理论,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来,指引财政金融科学发展。

四、解决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加大调整力度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财政金融为其他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屏障。因此,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财政和金融间的协作,保证其流程的方便快捷。当出现一些不真实的支付名目的时候,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检查,核实支付转移的信息,以免造成资金的不明流失;同时,当金融系统发现支付转移问题时,也要及时和财政部门沟通,以防出现违法或犯罪行为。

(二)财政金融和公共服务相互借力,确保发展成果

财政金融部门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以,财政金融部门要政府的理念,帮助政府依法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确保资金到位。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同时政府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也会大大提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总之,要想保证财政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定要重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隐匿危机,深入分析危机存在的形式和原因,为化解危机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化解隐匿危机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自己特色的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同时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强宣传,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促进隐匿危机的显露,并利用科学的理念和创新手段,制定合理的目标,加快危机化解的进程,从而消除危机,促进财政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1]王克强.市场经济下法律法规的构建[J].北方工业,2012.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5

一、我国退休养老体系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其覆盖面广,原则上适用于各类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其筹资办法由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

第二个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它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和辅助,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但与国家统一实施的养老保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办法主要实行“缴费确定计划”即企业为职工缴纳补充保险金,职工退休后的补充保险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在职时缴费的多少。

(三)个人储蓄养老

第三层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主管部门制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交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我国居民更多的是依靠第一次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维持退休后的生活,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政府负担加重,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阶段的养老体系应将重点放到第二、第三层次,尤其是第三层次。居民应根据的自身状况来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时这就要求居民有很高的金融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享有高质量的退休生活。

二、调查数据整理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北京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及其有无退休规划来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提高北京地区养老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数据整理

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受访者对相关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共3题,具体包括复利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及风险分散的问题;第二部分调查受访者有无退休规划,共1题,主要从受访者是否计算过退休生活所需金钱来考察;第三部分调查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等。本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回收问卷341份;纸质版问卷发放904份,回收有效问卷811份,纸质版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2.5%。

(二)相关性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取有效问卷1152份,并对其进行整理得出具体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居民有无退休规划与金融素养水平高低、居民性别、年龄、收入水平高低之间的相关性。具体说来,将有无退休规划设为因变量y(有退休规取值1、无取值为0);以回答正确金融基本知识的个数来判断其金融素养水平高低,并设为自变量x1,取值分别为0、1、2、3;性别设为自变量d1(男性取值1、女性取0);年龄设为自变量x2,取值分别为1、2、3、4、5,取值越大代表年龄越高;收入水平设为自变量x3,取值分别为1、2、3、4、5(数值越大收入越高)。由于因变量取值只有0、1两个,属于受限变量,因此本文模型分析选用Logit模型分析其相关性。

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各变量与有无退休规划间的相关性都十分显著,而且,男性进行养老规划的概率比女性大;是否进行退休规划与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即金融素养水平越高进行退休规划的概率也就越大;是否有退休规划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进行退休规划的概率就越小;是否进行退休规划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收入越高越有可能安排退休生活。

三、调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现阶段北京地区居民的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没有合理的退休规划。其中,女性、年龄较大者、收入偏低者的金融素养水平较低,这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

再次,通过模型估计与检验,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与有无退休规划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其建立合理的退休规划的概率就越大。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与其退休规划间的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加强其进行金融决策的能力,增加居民的财富积累,从而使其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退休规划,提高其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退休养老水平,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一)应加强全民金融知识教育

1.在学校加强青年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而言,应该普及必要的金融知识,多开展一些金融知识讲座,金融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并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金融素养。此外,还应该多开展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比如模拟股市大赛、操盘手大赛等,提高其金融决策能力,树立金融理财意识,为其以后的退休规划奠定坚实的专业和实践基础,使其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理性投资,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保障其老年生活的质量。

2.加强中年人的成人金融知识教育。对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来说,现阶段正是其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的黄金时间段,在这个阶段提高其金融素养,能够很大提升其退休生活质量以及改善整个社会的养老水平。为此,首先,可以开办金融知识业余兴趣班,利用中年人的晚上或者是周六日的空余时间,教导其必要的金融理财知识,有效提高其金融素养;其次,中年人应该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可以寻求中介机构,合理安排自己的财产,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活特别是退休后生活,树立主动理财的金融意识。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6

在全球金融前后台业务加快分离与服务外包业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金融产业发展正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838亿元,占全市GDp的13.34%,占第三产业的17.79%,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和龙头产业。但是,也应看到首都金融业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金融服务外包体系建设滞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待改善等诸多严峻挑战。而加快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支持体系建设,必将为首都推动金融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高端服务业层次发挥重要作用。

昌平作为首都的城市发展新区和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经济贡献率、产业结构层次,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昌平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快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支持体系建设,明确提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做大做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为首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持,以尽快实现昌平建设“京北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一、问题提出及重要背景

1.国家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战略加快推进

2006年,国家为了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商务部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认证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南京、成都、济南、西安、哈尔滨、杭州、合肥、长沙、南昌、苏州、大庆、无锡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国家将在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金融体系支持等,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表述和评价我国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发展水平,2009年10月,北京特华财经研究受北京市科委的委托,完成了《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首次引入了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来科学评价和分析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选取国家前两批命名的11个外包基地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北京在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一(见表1)。

2.首都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城市目标

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和众多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北京还聚集了一大批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国内外知名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目前,北京金融业在法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总量、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单一行业对国税贡献率等四项重要指标均在全国排名前列(见表2)。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越发展,越需要金融的支持,伴随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建设将会日趋完善,我国的金融话语权将会日益提升,北京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条件也日渐形成。目前,北京不仅拥有发达的高端金融产业,而且也拥有支撑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体系。2010年,根据伦敦金融城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北京已跃升为全球第16位(见表3)。

为推进金融中心建设,2008年4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明确提出首都金融业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即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同时《意见》还首次提出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空间布局规划,并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十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实施方案。因此,《意见》既是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纲领性文件。可以预见,《意见》的出台必将对首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昌平提出“十二五”建设“京北创新中心”的战略举措

“十二五”是昌平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高标准建设未来科技城,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昌平重点新城建设,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昌平的重任。昌平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宝贵的科技教育资源和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经济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也日益增强,大建设、大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在首都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昌平区将贯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从昌平的功能定位、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全区总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

从首都对昌平的定位要求来看,既需要昌平承担起产业升级的重要功能,又赋予其生态涵养的重要职能。因此,建设“京北创新中心”,正是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革命的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具体举措和实践内容,是区域产业和人口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昌平提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的概念,完全符合北京总体战略的要求,是全区适应首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代表了建设昌平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既符合昌平当前的发展定位,也有利于昌平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昌平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有利条件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不仅需要吸引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更需要有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园区(或基地)。根据国际

经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一般要求具备以下条件: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符合需要的专业人才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的产业发展基础,相对丰富的规划用地,优良一流的生态环境等。这些条件正是昌平已经具备的潜在优势,也是昌平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首都已形成的服务外包优势

北京服务外包产业起步于1990年代,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软件本地化时就建立了第一批服务外包企业。根据研究,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有4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行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达20余家。2009年,北京实现服务外包收入10.5亿美元,占全国的13.6%。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出口额最大的城市,其中金融服务外包约占40%,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o、Bpo和Kpo。

1990年代以来,各大跨国金融机构纷纷将后台业务向印度、中国、菲律宾等低成本国家转移,这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2006年12月,中国全面开放金融业后,金融机构抢滩中国市场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北京作为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具备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政策制定、投资环境、专业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跨国金融机构建设后台基地和业务外包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之一。根据调研,截止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区域总部或研究中心的数量在全国位列第一(见表4),来京洽谈后台业务基地建设和外包业务也呈加速增长态势。这种已形成的首都优势,正是昌平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前提条件。

2.昌平已形成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

根据调研,目前,昌平全区有42所高校、106家科研机构,仅沙河高教园建成后,将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外交学院5所部属高校入驻,计划招收学生约8万人,教职工约2万余人,设院系50余个,专业110余个。昌平还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部级产业园区集聚了近2万名科技人员,形成了以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制造和为生产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全区每年专利申请1500余项,专利授权700余项,2008年专利技术交易额突破34.6亿元。

资料显示,昌平现有1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定的实验室,6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昌平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部级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昌平基地。与此同时,正在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计划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学院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综上数据,昌平是北京科技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区之一,这是昌平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基础条件。

3.昌平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优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昌平是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功能。《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将昌平的发展做了如下定位:“昌平新城是西部发展带城乡协调和经济增长的重心,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由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组成。”在这一定位下,昌平构建了“两轴一带,多点一城”的区域空间总体布局。

根据《北京“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昌平作为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集中连片待开发的规划用地,正是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潜在优势所在。资料显示,昌平生态环境优良,林木覆盖率为5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全年达到了70%以上。昌平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境内有八达岭高速路、六环路、立汤路、京承高速路和京包高速路等多条高速公路,轻轨昌平线更是缩短了金融后台与前台的距离。根据研究判断,坐拥上风上水的昌平将会成为首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承接地。从这个角度分析,昌平昔日的“远郊区”,将变成“近水楼台”的外包产业前沿。如不“捷足先登”,将会丧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昌平已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形成一组在地理区域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现象。这些产业处在同一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聚集的企业因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目前,昌平区产业集聚效应已初见端倪,比如,初具规模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农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部级和市级产业园区,聚集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如此,昌平还吸引了神华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新项目和研发机构。特别是近两年来,又陆续吸引了中国人保计算机后援中心、北京银行后援中心、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华安保险北方总部和方正瑞信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后台部门来昌落户(见表5),这就为昌平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建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的政策建议

1.率先设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经验证明,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比如,各国政府在承接服务外包转移中,纷纷制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产业政策,规划和调整本国产业发展战略,出台外包企业金融、税收、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大力推动外包基地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国际外包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本国外包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并分期规划了包括北京在内的部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北京列入国家外包基地城市以来,服务外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尚未明确外包产业园区具体落地哪个城区(或园区)。这可以说是昌平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在国家新一轮发展中,提升昌平产业层级的最佳选择。因此,建议昌平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率先设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先既成事实,再谋求发展。

2.成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

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更离不开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建议昌平广招相关专业人才,

成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亲自组织协调园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成员单位可由区金融办、区发改委、区科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国土局、区规划委、区建委、区商务局、区地税局等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包括:组织起草和有关优惠政策,组织协调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安排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牵头大型金融服务外包项目进园谈判和落户事宜,牵头开展金融服务外包园区的对外宣传、推介和国际交流等活动,全力推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各项启动工作。

3.制定出台《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优惠政策》

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制定优惠的政策,是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重要条件。昌平应在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政策基础上,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出台更加可行的配套政策。在操作中,可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对入园企业在税收、土地、办公用房、外汇、融资、进出口、人才引进、电信资费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对入园金融机构的延伸服务方面,要研究制定出更有创新性的支持措施。

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北京市已出台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细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首都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的优惠政策,在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适用。

4.研究制定《昌平“十二五”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技术含量高于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这样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园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规划是搞好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关键。为推动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建议将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纳入昌平“十二五”规划范畴,研究制定《昌平“十二五”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认真分析昌平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明确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业态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实施步骤和实现目标的对策。

在编制《昌平“十二五”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编制《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规划》。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发挥后发优势。因此,建议在《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中,对园区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电力供应、无线电干扰强度、自然生态环境、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为推进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可以采取“边论证、边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引入符合昌平实际的开发模式,从而加快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

5.设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金

借鉴国际经验,建议设立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日常管理、企业服务和对外宣传的相关费用支出。该基金首期可由区财政安排,之后可按照园区的税收贡献,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按一个固定数额或根据园区税收贡献增长速度确定一个递增比例,拨入昌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基金专用帐户,由指定部门或机构统筹安排使用。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是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金的主要使用方向,其使用重点应放在: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园区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投入,积极与海内外金融后台机构和外包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快提升园区的形象和知名度;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外包企业进入园区:向入驻园区的服务外包企业兑现各种奖励和补贴等。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7

关键词:河北省;水利设施;投融资

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课题编号:201101075)“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当前,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维护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

一、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现状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组建河北水务集团,搭建水利部门管理运营的融资平台。按资金性质积极整合涉农部门相关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民营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各金融部门对符合信贷政策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信贷扶持政策,适度放宽了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投资者的小额信贷,基本上建立了符合我省省情的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但是,问题仍不容忽视:投融资管理主体定位不准确,造成政府、事业、企业、合伙组织、农民个体责权不清,影响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规模;农田水利规划、投资、建设、运行由政府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管理,投资力量分散;农田水利投融资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缓慢,使投融资体制缺乏法律保障;各地农田水利投融资规模、政府财政投入水平差距较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还未形成完善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成因

(一)农民对农田水利的基础性、公益性认识不足,投资观念不能及时转变,筹资投劳积极性显著降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人们认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不搞了,因而没有及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新的投入体系。同时,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进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对农业的依赖性显著降低,而且农业比较效益低,农田水利产投比小,这就降低了他们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热情和力度。

(二)“一事一议”制度带来高额交易成本。农民的自发分散性和村集体约束力的弱化,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开会成功;农民对公共品需求不同,统一意见难、达成协议难、筹款难;农村中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参会多数是妇女、老人,文化层次低,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村委会提交审议的筹资筹劳方案往往难以通过,即使通过了一些村民也不主动交款,没有约束机制,导致筹款的交易费用上升;基层干部往往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有的采取按“假指印”、“假签字”等方式进行,甚至“多事一议”等不规范行为,对以上行为进行监督十分困难。

(三)投资风险大,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激励。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并且农业比较收益低,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获得预期收益。对于私人企业或民间资本来说,农村市场环境远不如城市,融资渠道狭窄,相应的社会服务落后,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效益低,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放弃农村市场,把资金投在城市是一种理性的企业行为。

(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当前各级政府官员主要是对上级负责,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而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导致像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

三、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应对策略

(一)重宣传。分村召开“三会”:村组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开展“三访”:对在家农户普遍访,对老干部、种养大户、困难户重点访,对外出务工农户书;突出进行“三讲”:宣讲活动目的、意义,宣讲文件精神,宣讲各级“以奖代补”政策。同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新闻宣传、开辟网站专栏等方式,从而营造良好氛围。

(二)树法制。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许多方面仅靠政策规定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国家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明确界定农田水利建设的性质、产权主体、投入主体、管理主体,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或者确保某些水利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

(三)立规划。结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科学确定水利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统筹协调社会需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规划布局等重大事项,形成各级政府规划相互协调,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相互呼应,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相互衔接,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互结合的省级农田水利规划体系,为健全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农田水利投融资组织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四)创体制。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五)拓渠道

1、财政渠道。农田水利项目公益性强,政府财政资金是投入的主要来源。

①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008年至2010年共争取省以上水利专项资金13.2亿元,其中2008年3.6亿元,2009年4.6亿元,2010年5亿元。据此测算,2010年省级财政对水利投入共10亿多元,今后10年年均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高一倍,累计投入将达200多亿元。

②土地收益10%要确保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办法,解决土地收益10%怎么提取的问题;同时,要建立省级跨区域统筹机制,我省地区差别较大,存在土地出让收入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和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区。

③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目前,省财政厅、发改委和水利厅三部门正在起草实施细则。

④各市县依法收取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

⑤其他用于水利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省水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的补偿政策,合理收取补偿资金用于水利建设。

2、市场渠道

①金融机构贷款。一是解决省财政贴息的范围、规模、期限和贴息率问题;二是发挥河北水务集团投融资平台作用,提高融资能力,保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工程建设资金。河北水务集团积极开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工作,各大金融机构对集团融资给予了大力支持。

②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或间接融资。河北省国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北水务集团为主要省级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负责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融资事宜。省政府采取资本金注入、国有资产划拨、国有土地注资等方式,支持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增加现金流,提高资信等级,提升融资能力。市、县政府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资本金注入力度,整合水利资产、资源、资本、资金,提高投融资能力。

③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水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发行上市公司债等方式再融资,鼓励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定向工具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建立和完善中小水利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水利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水利企业通过区域集优的方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④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产品,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分散大型水利项目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融资租赁公司增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大型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和中小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融资租赁服务。允许理财资金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投资有现金流、有收益的水利项目。积极稳妥探索水利建设贷款等涉农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

⑤用好税收政策。做好有利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制安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实施多元化项目融资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家农田水利示范园区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彻底纠正对农村水电站地下发电工程征收房产税的不良做法;采取更富于刺激性的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观光旅游服务业实施最优的税收服务和优惠照顾;为动员农村水利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良好的税收激励;全面加强和规范对水利工程水费的税收征管,严防“跑、冒、漏、滴”。

⑥发行。

3、社会投资。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投资集团、大型企业、外资、民间资本等投资水利项目建设。要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开放投资领域,扩大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购买、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六)强监督。加强对不同类型水利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及时编制各级水利重点工程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定期公布水利建设重点项目范围,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条件。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点水利项目,要明确拟建项目的目标、任务、进度、责任主体,细化资金管理办法;对国家补助的农田水利项目,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各类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对引入民间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按照“建用两利”的原则,明晰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落实建设和管理责任;对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经营性水利项目,要发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管职能,落实水利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把水利项目立项审批、公开招标和工程建设质量,培育公平竞争的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市场。同时,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对重点水利项目,要在媒体招标公告,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全程审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评审、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综合作用,保证专款专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衍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08.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8

__县位于鄂南边陲,全县国土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12个乡镇,48万人口,是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财政收入6.32亿元。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的资源型山区县,为破解经济实体和项目建设融资难题,__县以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出一套虚实并重的金融服务体系、内外兼容的融资合作平台和上下联动的融资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一)引进新理念,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引进先进理念。2011年底,__县政府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签订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武大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多次到__,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上门辅导等形式,传播现代金融理念和知识,讲解资本市场操作方法,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转变观念。二是开展顶层设计。武汉大学与__县政府合作,制定了《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产业实力;第二阶段,建设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第三阶段,联合县域外金融资源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立足__、服务咸宁、联系全省、面向全国的集资源型和生态型为一体的金融工程示范基地。三是细化操作措施。根据《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又制定了三个子方案:《__县县域金融规划与实施方案》、《__县主导产业金融工程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__县城区建设投融资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将近期、远期要开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很强。__县的县域金融工程规划了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从而打开了一个贫困山区县的金融破局之路。

(二)对接新平台,连通资本市场。__县经过权衡,把资本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武汉资本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换资金。一是对接股权托管交易融资平台。__县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请来武汉国鼎公司进行设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股改、立足四板、着眼股市”的思路,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共有15家企业登板市场,将企业股权在该中心挂牌交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__板块”。目前,__企业挂牌总股本2.1亿股,总市值达25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2亿元。二是对接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__县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__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交收等服务,实现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交易,为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网上销售渠道。目前,__县共有28家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陆平台,多家企业通过平台与武汉超市实现订单定向销售,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三是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__县是林业大县,森林面积270多万亩,森林履盖率达67.8%,有华中“氧吧”之称。为将宝贵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__县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县域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与湖北交易中心开展合作,成为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试点县。目前,__县已开发出清洁能源、森林碳排放两个碳排放交易产品,预计每年产生的“碳减排量”可达200万吨,实现年收入过亿元。四是整改城司。实行项目运作制,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进行对接,规划城建可行性操作项目,创新融资手段与管理方式,灵活运用担保机制,扩大政府融资总量。

(三)开发新产品,拓展金融服务。企业贷款难、项目融资难,往往是因为抵押担保条件不够,或信用条件不够而难以达成一致,加之缺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使资金从银行到企业、到项目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针对银行贷款仍是企业、项目融资的主渠道

这一实际,__县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缓解融资难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该县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方式,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开发出“助农贷”、“助保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系列“助字头”信贷产品,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仍挤出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产生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也为市场主体打开一扇扇融资新门,银行信贷规模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9月全县存款余额83亿元,贷款余额就有52亿元,存贷比达到62.6%,连续几年的新增存款都基本用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二是做大做强担保公司。__县政府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担保公司,整合财政资源,将九宫山发展基金、县域企业发展基金、工业调度资金等财政资金进行集并,拿出1亿元充实其注册资本金。在办好国有担保公司的同时,还鼓励民办担保公司的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金石担保公司,专门为石材行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开创了湖北省担保贷款先河。目前,该县共有3家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总额已达15.5亿元。三是创新权益质押方式。立足县内企业融资需求和资产状况,按照“有形不足无形补、担保不足股权补”的思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权益质押贷款方式,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推动企业产权股权化、证券化,用于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质押不足的困难。目前,__县已有8家企业与多个银行机构达成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贷款总额6000万元。该县还探索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尝试开办应收账款和所有权、承包权质押的贷款模式,支持项目融资。(四)开展新服务,优化金融环境。__始终把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作为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着力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联系,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中介机构在__成立分支机构,目前,__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家。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集合其间,开办了全省首个“金融集市”,实行银政企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开市当日有100多家企业与省市县26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为使金融集市常态化、规范化运作,该县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实行专人服务、固定地点全日制办公。同时,正在积极筹建金融服务大厦,集约全县各金融机构开办服务窗口,努力促使金融服务超市化。三是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行政指导下的“过度参与”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维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金融执法,县政府专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信用环境。四是优化金融信息服务。建立__县域金融工程网,作为金融要闻、宣传金融知识、展示企业风采、提供投融资服务、对接武汉三所(股权托管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窗口,重点掌握企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融资需求、增资扩股的意愿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市场需求等。建立__县企业信息库,全面收集县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项目的信息,为银企对接服务。

县域金融工程改革创新使__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开始脱离“低速增长、低位徘徊”的困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咸宁市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进位。

“大人大决心、高人高指点、能人能带动、强人强推进、众人众支持”,__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远林一句话道出了__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__经验正被省市推广。近日,市政府决定将我县作为荆州市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县,对我县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加强对民间融资、地下融资行为的监管,探索创新民间融资监管模式;二是学习__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担保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探索建立机构和功能相对集中的县域金融中心。结合市政府对我县的工作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引智顶层设计,解放各方思想。县域金融创新是一项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事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只有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才能把理论构想有效转化为具体方案,使金融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顶层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开放思维,具备金融和资本经营的意识。建议县委、政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引智改革、借力发展。一是规划设计。邀请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及其团队,为我县量身打造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培训。邀请武大教授、武汉光谷交易所和长江证券等机构专家为企业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三是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到武汉光谷交易所实地学习考察资本市场操作实务,让我县企业家开窍明目、转变思路,增强走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二)出台奖励办法,鼓励直接融资。一是县政府成立引导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发改、人行、银监、税务、财政、工商、环保、国土、科技、人社、经信、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发改局或金融办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企业股改、上市的规划、统筹、组织、推动、协调。二是引入中介机构。鼓励各上市辅导机构在__设立办事处或工作机构,定期组织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与其签订协议,以数量换取价格的优势,将县内规上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辅导工作打包,形成批量上市效应。三是出台奖励办法。县财政设立企业上市专项奖励基金,全额覆盖企业上市成本或按比例给予企业资金扶持。

(三)整合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县域各路财政支持资金在管理上条

块分割、分散使用,造成“撒胡椒面”现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特别是像产业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等直接投到企业,存在着风险大、覆盖面小、支持力不足等问题,没有有效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建议探索“项目平台集聚,各路资金整合,金融杠杆撬动,民营资本参与”的财政资金使用新模式,将用于建设或产业扶持的财政资金由无偿变为低偿使用,通过贴息、风险补偿、充实担保基金等形式,支持银行开发以“助企”、“助微”、“助农”为核心的“助”字头产品,使财政资金通过“整合使用+杠杆放大”,实现效益最大化,破解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按照县政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奖励政策规定,落实政府资金存款与各银行机构贷款规模挂钩的奖励政策(__做法是每月一分配,建议我县按季度分配),以此鼓励和引导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地的信贷投放力度。(四)归集国有资产,做实政府融资平台。我县城司因资产不足,抵质押物不足,为项目融资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建议,一是充实城司资产,将路安公司、自来水公司、贸发国资公司、瑞丰置业等国有资产纳入城投,作为其子公司,以子公司资产进行融资,既能规避政策风险,又解决融资难题。二是理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城投董事会成员,把子公司法人作为董事会成员,建立融资协调机制。三是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昌泰纸业,其土地征收、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资金需5.5亿元,资金压力巨大,建议采用Bt项目方式运作,缓解资金压力。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9

(一)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出台背景

20世纪60年代,瑞士成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伦敦和纽约之后居于世界第三位,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占据世界第二位。瑞士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在于:经济、金融和货币的长期稳定性;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金融机构的业绩和服务质量、银行和保险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多语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适当的金融市场法律;持续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瑞士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金融业是瑞士经济的支柱产业,约占GDp的15%和税收收入的16%,占就业的5%,可提供20万个熟练工作岗位。金融业对于瑞士国民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是瑞士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加剧,瑞士金融中心的地位降至世界第四位,进入21世纪进一步下降至世界第六位。金融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不同金融服务的趋同性,日益增加的劳动和资本的流动性,使金融机构的商业机会和业务风险并存,迫使瑞士金融中心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飞速变化的客观环境。

为增强瑞士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和巩固瑞士金融中心的地位,瑞士银行家协会、瑞士保险协会和瑞士基金协会,联合由瑞士几家公司(SwX、SiS和telekurs)组成的瑞士金融市场服务集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制订了瑞士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于2007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公布。

(二)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目标任务

这部最新的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是瑞士历史上第一个由金融业各利益集团联合研究制订的战略规划。它是一个统一协调的规划,内容涉及金融行业各个领域,涵盖了瑞士金融产业的所有部门。

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着眼于瑞士经济整体,从金融业现有的实力地位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确立了面向2015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1、建成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瑞士金融部门面向2015年的核心发展目标是:将瑞士建成与纽约、伦敦齐名的世界顶级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2、增加金融业对GDp、就业和税收的贡献。未来金融业将创造4-8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净增税收110-170亿瑞士法郎,对GDp的贡献达到700亿瑞士法郎。

3、保持金融部门的高增长率。从金融部门增长率指标来看,瑞士近10多年来一直低于伦敦和纽约:瑞士1995-2006年为5%-5.5%;伦敦1993-2005年为9%;纽约1995-2005年为7%。为实现顶尖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金融部门的年增长率将达到7-9%,追赶伦敦或纽约的发展速度。

4、重点发展高端优势业务领域。金融中心战略规划详细分析了瑞士金融业的优势业务领域,提出金融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和任务。由于瑞士的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国际业务被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金融三大行业确定了发展重点:银行业重点发展私人银行业、商品贸易融资和多选投资;保险业重点发展人寿保险、全球年老金中心和再保险;基金业重点发展特殊基金、风险投资,建立对冲基金的信托或托管中心。

(三)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实施要点

瑞士金融部门清楚地认识到,优化金融企业的运营条件,创造尽可能完美的产业发展环境,是实现2015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性前提;而优化产业运营条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为此,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提出以下实施要点:

1、确立研究和教育的顶尖目标。确立研究与教育的顶尖目标,包括建立研究和教育基地。例如,在圣加仑大学设立瑞士金融研究所和保险经济研究所。

2、建立有效的、市场导向的法律和监管模式。加强自律和原则性的规范管理,发展跨不同业务领域的风险监控,保证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实行金融产业和政府及政治家之间的联合。鼓励金融产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增强金融中心在规范性、市场监管和税收方面的持续发展。

4、保证税收体制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税收体制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特别是在利润增长前景好的业务领域中保持税收优势,例如选择投资。同时,通过逐年降低税率,逐渐取消印花税。

5、构造世界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大力支持金融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金融部门的基础设施在质量、成本效率和创新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6、开展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长期合作。为监督和保证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瑞士金融部门采取联合行动,制订具体措施,展开长期合作。首先,讨论金融中心战略规划,金融业、政府部门和都要参与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的讨论;第二,组建“金融中心论坛”,研究和探讨金融中心发展的各种问题;第三,实行金融中心年度检查,每年要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和展望。

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向世界表明,瑞士金融部门已经确立了2015年发展目标,决心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他们自动联合起来,并同政府部门紧密配合,从现有的实力地位出发,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和手段,全力优化金融业运营条件和发展环境,集中提高金融业的财富创造力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并将国际竞争力定位在全球范围的财富创造力上。

二、对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启示

不久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提出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深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北京金融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存在着某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组织和产品业务结构还不够完善、市场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竞争力急需提高,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加强,金融发展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瑞士金融中心的最新战略规划,可以为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进一步明确北京城市的金融功能定位,把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多年来,北京城市的金融功能定位一直不够明确,存在争议和分歧,使得北京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相对滞后,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最明显的是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北京金融市场最薄弱的环节。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全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已经奠定了发展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和资金实力。

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决策中心和金融总部基地。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和三大保险公司、两大投资银行和国内大型期货公司,还有众多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均设在北京,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77家。北京也是中国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在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中,人民币清算占全国的38%,外汇清算占全国的50%。

2007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达到12.5%,高于中国其他城市。截止2007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7万亿元,占全国的9.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占全国的7.2%。北京地区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0.4万亿元,占全国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53.4%。

北京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符合北京市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从金融高度提升北京城市竞争力的迫切要求,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北京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将持续优化金融环境列为首要任务,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金融环境的具体工作要求。对于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来说,优化金融开放环境尤为重要。当前,全球几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都在相互学习和观摩,纷纷研究、制订本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北京要进一步加强与纽约、伦敦和苏黎世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观察和了解各大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其战略部署及改革方向,以及规划和政策措施等,及时研究和调整北京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及竞争对策。

(三)重点发展优势和高端业务领域,树立北京作为全球重要财富管理中心的形象和地位。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技术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之间出现交叉和融合,行业界限逐渐模糊和淡化,但是各种业务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改变,都是财富管理的某种形式或方式。举保险业为例:2007年,北京地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8.1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5%,保险密度为3099.3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保险业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建设成为较为发达的全国保险和再保险市场中心的发展目标。除保险业外,北京应有综合性的财富管理中心发展目标,同时对各大行业都设定具体的业务重点领域及其发展目标。

(四)落实空间布局规划,继续推动金融业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式发展,是现代金融业的典型特征。瑞士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是以苏黎世城为核心,以大苏黎世经济区为依托,形成若干金融产业小集群。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确定了金融业“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空间布局,明确了各金融功能区的服务对象,还可以进一步按照金融业务及产品种类加以细化。

(五)发挥北京科技人才集聚优势,建成高水平的金融研究和教育基地和金融人才智库。纽约金融中心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排在金融中心竞争力首位的是高技能的金融从业人员。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将金融研究和教育作为第一重要的运营条件。北京在金融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要依托高等院校培育和建设世界顶尖的金融研究基地,另一方面,要依靠职业院校大力培养高水平业务技能的金融从业人员。

(六)不断改善金融业运营条件。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城市,要高度重视金融业运营条件,详细分析各主要金融行业运营条件的现状及问题,并逐一制订相应的改善措施。特别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条件、法律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增强金融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竞争力。

(七)逐步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督与管理,重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的作用。瑞士正在逐步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并充分发挥行业的自律管理,瑞士各大金融行业协会在2007年金融部门战略规划的制订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要继续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在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定期相互交流金融监管信息,研究新问题及对策,尽量减少监管盲区,加强监管政策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金融工程学业规划篇10

一、家庭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家庭金融的重要研究部分就是家庭金融资产。据统计,1984年我国城镇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有1338元,而到2002年,城镇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经增长到79760元,年均增幅高达25.5%;截至2005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总量达到20.9万亿元,比1978年的376亿元增加了554.8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3%。其次,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由于思想观念、习惯等原因,很多人通常选择定期存款、债券等较为单一的投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原有投资产品的低收益率、低度灵活性、高度不稳定性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而普通家庭并没有专业理财知识,因此适合不同家庭的金融组合方案也是家庭金融要研究的。最后,家庭金融资金的流向能够有效的反应百姓对于国家经济形势的预期,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家庭金融的研究是大势所趋。

二、家庭金融目标

从总体上说,对家庭中金融资产进行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完成家庭规划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和适度增长。通常在家庭金融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规划:

1、教育规划

教育向来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部分,基本覆盖了孩子从出生到工作这么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其支出一直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支出的核心部分,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支出也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对于教育的及早合理的规划是每个家庭必须提早考虑的问题。

2、投资规划

当前家庭投资理财工具还主要是银行存款、债券、基金等传统理财工具。随着各种新兴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层出不穷,家庭必须在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进行充分的评析之后,选择适当的理财工具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实行资产组合,家庭可以分散风险,合理调节各种资产的流动性,以提高其安全性。

3、保险规划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不完善,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观念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多数人都只注重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却忽视了保险的收益功能和管理功能。实际上,合理进行保险规划,既可以转移风险,给未来提供保障,也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比如分红型的保险。保险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始终,行之有效的保险规划对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4、退休规划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在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会超过收入,从而形成负储蓄。由于我们很难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形势等指标进行准确的预测,难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收入情况,所以合理有效的退休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主要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金。如今,一些企业也推出了DB、DC年金。不过DB、DC计划在国内是否会水土不服,能否经受住国情的考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5、债务规划

债务规划主要涉及的是家庭中的各类贷款,如房贷、车贷、消费贷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学中用负债比率来衡量一个家庭的理财是否健康。所谓负债比率,在家庭理财中主要是指每月用于还贷的金额与收入的比,通常上限为40%。家庭可承受的贷款金额、每月可用于还贷的金额、还款方式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未来现金流,从而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适当的贷款可以使得家庭合理配置资金,将未来的目标提前实现;过度的负债,可能会使家庭负担过大。因此,债务规划应该引起家庭的足够重视。

三、家庭金融研究思路

家庭金融研究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包括进行家庭理财分析、设计家庭理财目标、提出家庭理财建议、家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合理制定与持续分析。本文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家庭金融在账簿记录上的可调整性、行为决策上的非理性以及规划时间上的交错性。

1、家庭账簿与会计账簿

家庭金融的整理与规划应当是建立在合理的家庭账簿基础之上的。但普通会计账簿是不适用与家庭金融的。比如,在企业会计中,对房屋这一固定资产,会每年提折旧并从资产项中扣除;在家庭金融中,这一做法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当前房产的价值期望都是呈保值和增值的趋势,但如果按照会计记账方法,则会体现为家庭资产的减少,若将房产的实际价值录入到资产项,则需要不断对该房产的价值进行估计,这一点在家庭中很难实现。这就说明,家庭金融中具体什么样的账簿是合理的,不同家庭有不同的要求。

2、行为金融与家庭金融

由于家庭中从事投资与规划的主体大多没有参与专业培训,其主要依靠的是主观判断或者盲目跟风,因而在理财的过程中极容易犯低级错误。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将行为金融引入家庭金融的研究之中,及时对投资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理提供建议和指导。目前,行为金融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而针对家庭金融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如果能在实践上将二者适当结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和突破。

3、短期与长期的抉择

对于一般家庭的中短期财务目标,通常对于资产流动性有很高的要求。实现这些目标比较妥当的途径即为储蓄,而储蓄则意味着不能得到较高的收益。从长期目标的角度看,由于收入曲线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消费意愿曲线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如何根据这两条曲线实现一生幸福最大化,是家庭金融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储蓄与投资的选择与分配、风险和收益的管理这一矛盾正体现了家庭金融中合理规划的重要性,也指引了家庭金融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提高,家庭的金融交易活动也日渐增多,家庭成员必须对其金融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与公司金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同,家庭金融要在风险合理、家庭整体经济稳定、储蓄未来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收益,这就使得家庭金融的限制条件更为复杂,实现起来容易顾此失彼,因而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因而,加快对家庭金融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居民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完成家庭规划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和适度增长,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玲.中国家庭究竟挣多少钱?怎么花?[n].成都商报,2010-04-04.

[2]陈志武.预言中国金融三大趋势[eB/oL].新浪财经,2009-01-07.

[3]何丽芬,家庭金融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决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