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40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1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中第9段明确指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拟应用于所有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的通用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包括从事商业、工业、金融及类似活动的主体,不论是以公司还是以其他形式组成。”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无疑是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但是在这些文件或公告中,并没有指明这些准则适用于什么样规模、什么样经营模式的企业。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采用,非上市公司或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同样适用。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世界上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这些准则,也不是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因为有必要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才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正是因为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才有必要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问题。其实,对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模式,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二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仅仅限于中小企业,那么非中小企业就应该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两套会计准则体系:一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符合准则中规定的中小企业范畴,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二是适用于非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样,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不符合中小企业的界定,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表示如图1。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相并列,可以清楚地看出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本质区别,也非常容易让不同适用范围的企业接受与采纳。从会计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建立一套特殊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作为一套会计准则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同),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和财务报告体系等;然后,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中小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收入等准则。而且,这些理论基础和具体业务准则的规定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并且是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这将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是否需要重新确定中小企业会计的目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非中小企业是否不一样?中小企业应该设立几个会计要素?中小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有什么特殊要求?财务报告体系有何不同?规范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准则是否必须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会计准则制定者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来研究并决定这些问题,但是,这样做,准则的制定成本会大大增加,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带来准则遵循中“选择难”的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可能在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之间徘徊与往复的时候,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准则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转换时要重新接受与采纳一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也会增加执行成本。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无须建立单独的理论基础,直接和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这个具体准则实质上就是其他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个浓缩,或者可能会采用“指向”的方式;另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能会有不一致,在这个理论基础指导下,再去规范具体业务。这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表示如图2。

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

中小企业遵循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成本高而效果不能抵销成本,因此,可以简化会计准则。但简化会计准则,并不是一定要单独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体系,也不是要重新建立一套理论基础,而是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下,简化确认与计量,简化信息披露。在这种要求下,完全可以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各项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内容,即“中小企业的应用要求”。

四、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

上面介绍了三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定位模式。这三种模式都能够体现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地位与作用,各有特点和优缺点,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模式作为发展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主体》(征求意见稿)来看,所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这个准则和其他准则是并列的。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小型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它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不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却是将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放在一起,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来对待。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界定

中、小企业在进行类型确定的时候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全面的思考问题,立足于企业内部建设的需求和企业的定性要素(那些还没有具备公众责任、社会利益的模式)。企业只有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国家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才能保证定义出更为准确的会计准则适用范围。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备规模小、资源少、融资渠道单一等特点,正因为具备上述的特点,我们可以对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第一,企业业务简单。因为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业务范围也比较狭窄,因此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只包含了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商品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的管理,难度不是很大。第二,基础工作薄弱。小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企业的管理,但是相关资源的匮乏会导致企业难以吸收优质的人才,人才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第三,不需要太大的会计信息。首先,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其次,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多,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与银行和税务机关相关的方面上,因此,信息需求相对简单。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

1.界定原则。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基本原则有三:第一,国家的相关法规定义了中、小企业的范畴,并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定义了明确的指标,企业在发展自身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匹配各项定量要求。第二,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只需要确保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满足工商、税务等使用的要求即可。第三,是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属于企业子母公司范畴的个体。

2.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现阶段存在非常多样的会计准则模式可供中、小企业选择,中小企业可以选定一种,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对之简化,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会计准则,也可以选定一种建立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1)特定会计准则的简化。现阶段,在大型企业会计管理的过程中,普遍执行着《企业会计准则》,如果完全按照大型企业的标准去落实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企业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就必须对之进行简化,在不重建会计准则与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细化原制度中的问题,并增设一些具备针对性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条款。

(2)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如果大型企业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而中、小型企业施行与之配套的会计准则,这必然会分裂我国的会计体系,使之变成大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两个部分。因为体系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支撑,而立足于理论又需要制定出更为细化的会计准则,模式就隶属于运用分立法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范畴了。

(3)具体的会计准则。除了上述,分立法模式还包括以具体的会计准则制定的这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模式可以被细分:第一,专为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的独立的理论基础;第二,在中、小企业沿用大型企业会计准则,依据原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细化准则,使之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

对上述几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第一种模式优于第二种且相对更为科学,然而涉及众多,工程浩大,短期内很难落实。至于第二种模式虽然使企业的选择更具备选择性,但是两套准则体系并行必然会导致会计管理混乱,违背初衷。因此现阶段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第三种模式。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研究

1.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名称。现阶段还不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概念,各个国家受到地域等条件的影响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概念。iaSB和iSaR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统称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而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包含公共责任企业,也不包含大、中型企业,因此称之为《小企业会计准则》。

2.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因此,我们将那些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全部定义为中小型企业。

3.中、小企业执行准则的界定。首先,只有那些符合中、小企业界定量化指标的企业才有权利执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其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不是中、小企业唯一能够执行的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其他会计准则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最后,企业在执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时候,一旦出现与相关规定不匹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终止使用,避免带来更大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者在使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的认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确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重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围绕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完善、优化准则体系,相信一定会使会计管理匹配经济体制创新改善的要求,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3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

一、引言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50%,中小企业为我国解决了80%的就业岗位。然而,就在中小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许多财务会计问题的困扰,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规范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壮大。200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的颁布,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着不完善、不统一和不规范的问题,《小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统一会计规范的客观需要

会计规范的制定形貌和准则形式曾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话题。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仍然坚持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双轨制,笔者认为,为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接轨,我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打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采用目前各国通行的会计规范的形式,即会计准则。这样才能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

(二)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这些国家在进行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时会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制定了差别报告的要求。如今,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已经制定了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商法中作出了差别财务报告的规定,美国也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了《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参考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同的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例如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就是在一个大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处理和考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而有的国家则专门建立单独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先前学者的研究和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可以参考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第一种模式,把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与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相并列的单独的体系。第二种模式是把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具体的会计准则。第三种模式是不单独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只是在非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考虑到中小型企业的实际,简化信息披露,简化计量与确认。即把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看作是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在非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中小企业的应用要求这一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种模式要求独立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另设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第三种模式并未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因而,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作简单的简化并不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第二种模式既在内容结构方面可以避开与现行会计准则的雷同,又能让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具体的会计准则而存在。我国完全可以在参考和借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会计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制定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应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这包括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目标、会计确定与计量等,有了独立的理论基础,才能规范地指导具体的会计业务。

四、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

(一)决策有用的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我国中小型企业本身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权益资本构成单一、规模较小,相应地,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也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目标更应该体现出决策有用的原则。

(二)简化的原则

不论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采取何种具体形式,简化原则应该是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坚持的原则。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在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报告方式、报告对象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其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确认与计量都应该允许简化。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就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会计科目到会计报表都对小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这很好地体现了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坚持的简化原则。我们在制定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时候应该保留这些做法。

(三)与税法相协调的原则

制定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还应该考虑到与税法相互协调的问题。因为决策有用是中小企业的重要会计目标。而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债权人、企业所有者和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是这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中最主要的使用者。因为债权人比较关注的是企业会计信息中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对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并不十分关注。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是合一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中小企业中并不突出。相比之下,最关心中小企业的账簿是否真实、是否足额、及时缴纳各种税款的是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必须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税收检查,因此,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还必须坚持与税法相协调的原则。

参考文献: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4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实践尝试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正致力于提升课程的“价值”,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应以“企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适合职教特点的”课程作为价值取向,本文所述正是基于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所作的实践尝试。

一、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的现实背景

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人员。即:培养面向各类中小型企业,能够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理想的课程建设应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企业需要的,即根据企业的需要来构建课程的内容;二是学生喜欢的,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方式;三是适合职教特点的,即突出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突出“做中学”。

1.小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所有各类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由此可见,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企业而言,无论在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上,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它们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只要能够满足有限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即可。因此,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分小企业的会计机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2.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在现行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财经类教材,其主干课程企业财务会计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编写,执行的是适用于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准则》;而小企业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在会计核算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无论是从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看,还是从职教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看,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都应以《小企业会计》课程为核心。因此,我们将《小企业会计》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尝试。

二、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尝试

根据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训环节的衔接和融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尝试。

1.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1)有明确的开发依据。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再加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包括小企业,因此,在制定课程开发依据时,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适当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这样既能使学生避免学习那些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信息披露等深奥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有仿真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一个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为例进行构建,模拟该企业从组建、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到形成利润等阶段,课程内容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按照企业真实会计工作任务的核算程序和岗位职责内容设计模块化教学的模式,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是对小企业会计业务的仿真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程内容真实可信,仿真效果好。

2.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根据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在设计课程语言、人物形象、角色名字等方面尽量做到可亲近,接近日常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1)课程语言通俗化。会计专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中职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掌握。因此,在设计课程语言时应尽量做到通俗化,除了那些不能更改的专业术语,其他文字语言尽量口语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掌握、通俗易懂。例如在每一章的开头,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提问语,来引出本章的内容。如在我们开发的《小企业会计》教材中,讲第一章创办企业时,提出问题:“要创办一个企业,需要准备一些什么呢?”从而引出需要筹集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等内容。

(2)人物形象卡通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喜好,在相关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插图”来辅助表达。例如,人物形象可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使学生一打开课本就能被深深吸引,减小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疲劳。

(3)角色命名生活化。为了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经济业务的理解,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模拟企业的主要人物的命名生活化,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二十四节气等大家熟悉的名词来命名,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不会觉得枯燥。如在我们开发的《小企业会计》教材中,利华公司的董事长取名为王国庆(国庆节)、总经理李武一(五一节)、财务总监陈仲秋(中秋节)、出纳小雪(二十四节气中小雪)等,都体现角色命名的生活化。

3.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理论教学的内容要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课程的理论主线和实训主线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且自始至终可以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中循序渐进,在一个环环相扣的业务链中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开发《小企业会计》教材的同时,开发了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实训教材《小企业会计模拟实习》,使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进行实践教学,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学校教学服务于企业。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企业实践,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要始终体现教、学、练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校教学充分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例如在开发《小企业会计》课程时,课程教材编写是以一个生产型小企业为主线,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会计事项展开的;实训教材的编写也是以一个小型生产企业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模拟该企业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

(3)现在教学服务于将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也随之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变更,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尽量将《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税收、金融等政策相结合,并随着制度、政策的变动及时进行修订。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并适应新制度、新政策变化的能力,以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更新知识,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财经专业《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研究.金华市教育规划课题.2012.6.

[2]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组.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5

【关键词】债务重组;债务

一、债务重组的涵义

债务重组的内涵与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息息相关。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实施、监督程序,形成了债务重组概念的国内外不同的定义。197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号――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困难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定义为:债权人因与债务人财务困难有关的经济或法律原因,而同意对债务人做出的让步,而且债务人也未有疑义。1999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定义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2001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定义为: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债务重组的定义与美国的相近类似,这样的不同是各国实践的产物,适应不同环境下会计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债务重组的理论与会计准则

(1)美国企业债务重组理论。美国最早的一项关于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规定,是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6号――《债务的提前清偿》。1994年12月15日,FaSB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生效。FaSB经过近两年的积极运作,于1997年12月31口起实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号――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困难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该准则的实施为解决当时的实际债务重组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谈到了关于债务重组准则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和损益处理相关的规定,其表述为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等。

三、我国关于债务重组的理论与会计准则

(1)债务重组相关理论。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我国企业债务重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许多债务重组的方案和构想。总体来说,政府、财政解决式;银行解决式;资本市场解决式,是我国目前对债务重组的解决方式。郝梅端(2002)提出了下列两种方法:贷款核销法,由政府直接核销企业的不良债务;财政、银行和企业债务大转换,由中央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以特种专用支票的形式拨给企业;企业用特种专用支票,归还其欠专业银行的贷款,再由专业银行还其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吴敬琏、周小川等(1997)提出以银行为主体的重组方案,即通过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债务和股本的转换。薛峰(2001)提出类似思路,一方面,通过银行对企业持股,进行债权与股权关系的转换,使债权股本化,解除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向国有银行分配股权认购券,由银行购买一部分绩优企业股票的办法,保证银行的资产的质量等级。总体来说,国内的研究侧重债务的分解与转移,更关心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2)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化。1992年11月30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由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签发了的,同时发行的还有《企业财务通则》。之后,财政部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这样,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正式出台。为了推行会计准则的实行,财政部会计司自1994年2月14日至1996年1月4日陆续了29个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截至2006年2月14日,财政部共了1项基本会计的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会计准则(包括首次的22项新具体准则和修订了的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先行实施。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1998年制定了《企业会训准则――债务重组》,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财政部在制定新的准则体系中,对该准则再次进行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

从对债务重组理论的综述,以及对债务重组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债务重组理论的发展伴随着实务中债务重组问题的解决而前进。对债务重组概念的定义,存在的差别相对较小。各国的债务重组呈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各国的会计准则也相对于实际的会计存在环境而存在。

参考文献

[1]郝梅端.《论国有企业债务的形成与清理》.2002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6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特点;实务

2011年10月18日,由国家财政部颁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文件),这既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成之后我国小企业里程碑式的财会指导性文件,又是继我国有效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之后企业会计标准建设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我国的近五百万家企业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占总比例的97.21%,虽然在从业人员与资产总额方面小企业难以与大中企业相匹敌,但是,从我国小企业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小企业终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央以睿智的眼光早就看到了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就积极推出政策、措施,鼓励小企业的发展,并先后颁行了《中小企业促进法》、《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部级的举措在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刻给了小企业一剂强心针,在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对小企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小企业准则的颁发与落实则是继续贯彻中央对小企业的鼓励、扶持精神,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的制度性、指导性文件。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

在21世纪之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全是针对大企业与上市公司,对于小企业的会计需求与特殊性问题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考虑。这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无差别对待,不顾具体的会计需求统一执行单一的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显然是有违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而且,过重的税赋必然在小企业的发展初期给小企业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从主观上给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人为的障碍。为小企业减负,帮助小企业良性发展,扶持小企业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iSaR首先于2000年7月提交了一份《中小企业会计》的审议稿,进而在这份审议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适价值与普遍意义的财务会计业务模型。也为其后iaSB于2009年7月《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上述的背景之下,我国作为iaSB的成员国之一也急需制定出一套有着“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实现在会计业务上的与国际接轨。虽然在2004年我国在iSaR之后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但是,该制度在中小企业经济业务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无所适从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我国的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且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实务较为单一。在充分考虑到小企业的实际问题的情况下,为了健全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架构,为了加强税收征管,为了促进我国小企业税赋的公平,为了提供给小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了。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为了规范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施行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较为明确的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未对外筹集资金且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均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定义小微企业的标准因行业的不同而在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方面略有不同。农林牧渔业方面对于人数与资产总额没有任何限制,仅要求其营业收入在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对于建筑业则要求其营业收入在300万元至6000万元之间,并且资产总额要在3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工业则要求人数限定在20至300人之间,同时营业收入要在3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批发业要求人数在5至20人之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其他行业都要求最少人数在10至100人之间,最大人数在20至1000人之间,同时营业收入的下限要求在5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营业收入的上限要求要在5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在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会计期间,凡年应缴纳所得税税额小于等于6万元的小企业均可在其应税额的基础上减50%计算应缴税额,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有三类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已在资本市场公开交易的、具有金融机构性质的、隶属于母公司的小企业不适用于本标准。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我国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范围广、精确、实用。其简单性主要体现在降低了核算的难度、简化了帐务处理,与税法协同性较好;其范围广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支持的行业范围更加广泛;其精确性体现在加强了日常业务核算的规范性;其实用性体现在准则是在考虑了小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的,因此,其实用性更强。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最主要的使用者已经被精简为仅包括税务部门与银行。

1.简化核算,去芜存精

由于我国新颁行的《小企业准则》采用了历史成本核算方法,且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也变为采用历史成本,因此,在核算方面较为简化,并且与国家税法基本一致,不需计算资产减值准备与固定资产计价折旧等。

2.自由选择,各有分工

《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小企业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小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二者必居其一。在规模方面两种准则各有分工,衔接有序。

3.点多面广,包罗万象

《小企业会计准则》支持农、林、牧、渔业,并且独创性地加入了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还可以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累计折旧等会计业务。而且增加了对建筑业等施工行业的支持,规范了人工、材料、二次搬运等费用的归集与结转。

4.信息对象,需求导向

不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向小企业中并不存在的对象生成不必要的报表,仅对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与报表。这种以信息对象为目标,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改变使得我国的《小企业准则》更加人性化、更加实际化。

5.差别报告,定量划分

在《小企业准则》中实现了不同的企业可以依其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种有差别的报告原则,不但完善了我国的会计体系,而且对于定量划分不同企业的会计目标、会计业务、会计信息,进而厘清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产权关系十分有益。

6.税法协调,高度统一

《小企业准则》更倾向于以税法为导向的会计原则,使得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在不违背会计基本原则的大前提下,将税法要求与会计处理之间的差异最大程度地减少,减少了计税过程中的纳税调整事项,这一重大举措在准则与税法之间空前的协调一致。而且不但降低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成本,也更加有利于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与运用准则进行会计实务工作。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科目变化与区别

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只包括了准则与应用指南两个组成部分,删除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38项具体准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格式方面,会计业务流程显得更加清晰。从企业会计准则的160多个会计科目精简到只有60多个会计科目,在科目方面,减少了近百个。在财务报表方面则删除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科目方面更加关注于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与常规业务,而且在常规业务中还降低了核算的难度。在科目上为了支持我国的小企业的农林牧渔业等新增加了生物资产类的科目,为了支持我国的蓬勃兴起的建筑业等施工行业新增加了工程施工与机械作业成本类的科目。在科目上涉及现金操作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动是基本存款账户可以存取现金,但是一般存款账户只能存入,不可支取,同时银行提供的存款调节表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银行的存款日记账的期末对帐也不应包括与现金日记账的核对。在对于小企业较为重要的短期设资方面不处理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与出售两个科目,取得的短期设资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时法将交易费用计入到投资成本科目之中。企业的外购存货成本不应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在长期债券投资科目方面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的减值准备可以不做处理。针对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与投资收益等相应科目。无形资产的科目方面,摊销科目应按其收益对象进行分摊,而不应简单地计入管理费用。

四、结语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处理小企业会计实务方面提供了较为具体,较为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按照规范的方法核算日常交易与处理交易事项成为可能。既减轻了我国小企业的税赋负担,又减轻了我国小企业的财会业务上的负担,为我国的小企业在未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与实务上的必要的基础。当然,财务会计人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是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否顺利推行实施的关键。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过程中需要重新学习,实际运用的磨合也需要时间。小企业自身可以加强已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引进高素质财务人员。监管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讲座,帮助小企业顺利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我们相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能够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能够不断提升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从而发挥出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薛萃.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体适应性[J].中国农业会计,2012(03).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7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97-02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国法规体系的需要,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以财会〔2004〕2号文件正式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制度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加速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就目前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2文献回顾

2.1《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与过渡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董永峰和刘金芹(2010)在分析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对制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王国生(2011)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比较与研究,分析了两者在总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具有精简通俗与规范化相结合、借鉴、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做到与税法要求相互协调等特点。

紧接着,2011年11月,财政部下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并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届时,2004年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在财政部正式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取代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张仙慧等(2013)通过比较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从两者的适用范围、会计科目、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从而比较两者的优势与劣势,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袁小勇(2012)在《小企业会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主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分析了“准则”与“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说明了“准则”是如何优化“制度”的,那么通过二者的继承与过渡的关系,可以使小企业会计人员迅速、高效地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更好地建制建账,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降低小企业税收成本。

2.2《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与优越性

张凤玲(2006)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及结构方面,探讨了其特征与优越性。第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第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第三,统筹兼顾,解释详尽;第四,注重实效,切合实际。沈路(2006)主要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确定了会计主体;②明确了会计目标;③简化了会计处理、减少了对职业判断的要求;④会计制度可以选择和转换。

2.3《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原因

专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特点是简单、适用。无论从核算成本还是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更针对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但是在实践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却没有有效地普及执行。叶映红(2006)通过问卷调查及与部分会计人员交流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制度转换率低。侯翠萍和韩云素(2009)在对忻州市属小企业的调查中发现63%的小企业没有进行制度转换,仍沿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的占56.8%;吴敏艳和周英(2008)在对常熟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不足40%。从财政部会计司掌握的数据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普及。

曹红梅(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诸方面:许多小企业经营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执著于降低管理成本,致使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和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规模小,涉及的行业比较繁杂,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缺乏完善的内部牵制机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严重弱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老化。

于梅(2007)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和进步入手,重点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她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未来业绩、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工作量增加、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仍然比较大等方面,而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相关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环境差、小企业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张银芳(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林鸿彬(2010)重点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问题、购买商品的采购费用的问题、现金清查出现短缺的问题、销售退回业务的问题等,显然《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2.4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建议与对策完善有效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保证现代小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而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等措施是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赵琳(2011)认为除了实施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等措施之外,还要不断探索、寻求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新方法、新对策,从而真正建立起符合小企业特点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薛静(2005)针对《小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小企业有效执行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小企业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正确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制度的关键;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相关规定的区别是小企业正确核算涉税业务的保证;建立上传下达,易于沟通的信息平台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根本。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优越性,并深入实地,调查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引导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永峰,刘金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对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2]王国生.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3).

[3]张仙慧,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比较研究[J].企业研究,2013(3).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8

一、会计准则的产生:降低交易费用

20世纪以来,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崛起和发展,为会计学的研究带来新的角度。科斯认为,会计准则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产生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

在不存在统一会计准则的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生成缺乏有效的管制,而其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必定拥有信息优势,投资人处于信息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引发企业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信息外部使用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评价失实、市场失灵,经济资源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及信息使用者会选择一个者,根据各方利益需求制定相对公平的会计信息生成准则。

企业组织形式比较简单时,股东人数较少,企业的利益方(投资人、政府等)通过制定私人契约来规范信息披露者的披露要求。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契约方在企业利益中享有的份额较大,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信息供给能够达到充分,满足需求,即便存在问题,也能与管理者进行谈判。因此,是否存在信息生成规则,并不会降低交易费用。但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公司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企业的契约关系人――股东的数量大量增加,利益份额下降,如果没有约束信息生成的准则,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无法对自己的利益得到准确的预期,大多数股东由于高额的成本不可能谈判企业信息的生成规则,最终会使中小股东退出企业;大股东也许有这种谈判能力,但他们不会给小股东享受“搭便车”的好处,可他们也不会无动于衷,而是采取与企业管理层合谋,操纵盈余,既没有巨额的交易费用还能牟取暴利。但虚假信息会降低企业与市场的效率,最终导致市场失灵。

因此,预先为会计信息的产生制定规则,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在规则指导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提高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会计准则是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降低交易费用、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契约。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

(一)会计准则制定的两种成熟理论

1、公共利益理论。该理论假定准则制定者为大公无私者,通过管制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公众的利益。因此,这种理论对准则制定的成本与制定后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进行权衡,但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制定机构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案难以准确掌握,并且实施能力值得怀疑,缺乏足够的经济分配手段,因而难以确定恰当的准则规范数量。其次,准则制定机构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不一致,根据理性经纪人假设,其有可能会损害公众利益而为自身谋利,同时会计准则存在“经济后果”,制定者存在利益动机。

2、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与公众利益理论的不同之处是:该理论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面对各集团的利益差异。利益集团(企业管理层、投资人等)充分衡量自身成本与收益后游说准则制定机构,制定机构平衡各利益集团的同时考虑自身利益,这是个博弈的过程,多次博弈后生成公认的会计准则。该理论充分考虑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在我国,难以出现真正的利益集团,公众利益理论更适合我国的经济体制,并且我国会计准则在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进程中,不时地随着国家体制的转变而转变。本文主要以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制定博弈。准则制定机构(我国主要是政府部门)关注企业的经济运行、资源配置及经管责任的履行等信息,追求产生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准则,并且要符合国家政策;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利润水平,希望披露的会计信息能获得最佳投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满足自身预期收益。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及经营效益、发展前景等,保障投资的安全、有效。可见,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多重博弈,他们的行为逐步趋向一致,并逐步达成共识,进而决策结果也趋于相同,最终形成公认的博弈规则,会计准则随之产生。所以,会计准则可以使各利益集团获得较公平的信息,任何一方若为暂时利益违反这一均衡状态,会遭到更大的损失。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次数越多,会计准则越完善。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考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一般范式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准则制定权,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由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不健全及国家经济体制的特殊背景,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单一,因而会计准则的供给具有垄断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作为政府部门,效力体现在准则制定的垄断权和控制权上。这种政府垄断的模式虽然有利于会计秩序的形成和稳定、节约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但会加大会计准则实行过程中的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

(二)单一制定机构导致制定的准则公平性不足,产生“经济后果”。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代表人员主要是政府机构及国有资本的利益代表者,缺乏一个独立、广泛的利益代表机构;对其他利益集团照顾不周,制定的会计准则很难完全反映企业经营者及投资人的利益,导致准则的公平性不足。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众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某种程度上与准则制定机构单一、制定者代表性不足有必然联系。

(三)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改进。目前,我国处于自上而下的转型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背景。2007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正是在新的资本市场中应运而生,某些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为了告别“秘密”的准则制定过程,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也应进行适当的改革。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理顺关系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而确定的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然而,在丰富的会计业务中,目前企业所运用的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做到互补互融,协调一致。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问题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加以调节的。但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1.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所以处理原则为:不得调整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会计制度及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后,调整为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2.对于经济活动的确认具有时差性。按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予以确认的,而税务部门对于增值税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认的。由此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相对的虚假性。

3.会计与税收计征对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处理问题。会计方面对于资本权益交易不计征任何税,只对资产经营征税,如房地产交易应属于资产经营,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契税。一些经营者为了逃税,则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后再进行交易。

会计方面对于所得税认定是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基础,不以经营形式或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如对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会计核算以企业法人为前提,税务征税以会计核算期为征税期,而承包人却以承包期为计算依据,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承包人围绕纳税多少做文章,会计难以据实核算,税收自然缺少真实基础,从而导致国家、企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对于上述矛盾认识不一。一种观点是税法应与会计准则一致,税收征缴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观点是建立税务会计学,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处理及纳税申报作以系统完整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企业多,如果把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有利于这些企业简化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更有利于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应适当分离。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

所谓两者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取消会计制度,统一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按照不同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即一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暂不执行会计准则而执行会计制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1.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推进,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无法适应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2.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短,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地方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较浓,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

3.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统一执行会计准则有实际困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入手,帮助企业尽快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分别建立行业会计制度。对于经营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的公司制企业,则运用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既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便于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上述观点虽符合实际情况,但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尤其后一种观点不符合竞争规律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互补互融的要求。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更要创造条件,推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应用理论等,正是由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每一项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间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与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更有密切的关系。

1.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来看,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基础。

2.会计准则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质。因为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浓厚的学术性质,一般不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能够对实践有用并发挥其理论作用,只有借助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来实现,也正是有了这个“中介”,才能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自然的衔接起来,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向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从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统率下,使会计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贯通。

四、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间的问题

当前,两个准则之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配套。

1.目前采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但审计准则是面对所有的企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2.会计准则对表外信息披露不足,不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创造力,缺乏公允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公认会计原则

本人经常到各类企业进行审计工作,与企业会计人员有较多交流,发现很多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概念模糊,交叉使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或只使用会计制度,或只使用会计准则而全盘否认会计制度。那么,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会计制度是否还在执行?在执行范围上有哪些规定?本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含义

(一)会计准则的含义

会计准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计准则是指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的一种指导方针,涵盖面较广,比如从理论性阐述到具体的方法、规则和程序等规范都属于广义的会计准则;狭义会计准则一般是指那些具体的准则文件,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等。

会计准则实际上也就是会计原则,比如国际上称其为公认会计原则。美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如何确认、计量和记录以及揭示资产、负债变动的一致性意见。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在明确了会计目标的前提下,主要规范了以下内容:

1.会计核算基础;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会计要素;4.会计计量;5.财务会计报告等。具体会计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二)会计制度含义

会计制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会计制度应包括国家制定的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则、方法、准则、程序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也就是说,会计制度不仅包括了所有的涉及会计工作的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制度等,而且也包括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这里所称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广义上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必须明确的是,在我国实务界,人们习惯上所称的会计制度往往是指狭义的会计制度。狭义的会计制度是指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比如,已经废止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等十三个行业的会计制度,还有2000年1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这些会计制度主要就会计科目应该如何设置和使用、会计报表有哪些格式,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应如何编制进行了详细规范。它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按会计法的要求而制定的。

可见,广义上的会计制度,不仅涉及会计核算制度,而且还应涉及会计组织和会计管理制度等内容。因此,会计核算制度不等于会计制度,也不等于财政部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二是财政部颁布的行业会计制度,三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首先,应该理清准则与制度的区别。《辞海》对制度有如下解释: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二是指管理者制定的法规;三是指管理者做出的规定;四是指规定品级的服饰;五是制作;六是制作方法;七是规模、样式。而《辞海》对准则的解释是:人们言行等所依据的原则;可见制度与准则相比,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制度更具刚性,准则只是原则。

其次,我们分析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关系。其一,二者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都是用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标准,其目的都在于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能有序地进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或利益相关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要想弄清二者的差别,必须分析一下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会计行为中各自所发挥的功能。

(一)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会计行为中的功能

概括地说,会计核算程序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首先,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一个经济事项是否进入会计系统、何时进入会计系统、以何种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可见,会计确认就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准则规定,结合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会计决策过程,它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始终。计量则是在确认之后的具体行动,通过计量将交易或事项等内容进行量化。由于确认与计量是会计人员对经济交易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决策过程,所以有的学者把确认和计量的过程称之为会计决策过程。

什么是记录和报告呢?记录是完成确认和计量这两个程序后,对日常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采用专门的方法在账簿中进行记录、计算的过程。报告是指会计人员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取一定的方式将会计数据和信息进行列报。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记录和报告就是将会计决策付诸行动的过程。具体表现就是如何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如何设置和填制会计凭证,如何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以及如何设置报表格式和如何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决策是会计行动的前导,并引导着记录与报告,所以有的学者把记录和报告过程称之为会计行动过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会计行为中各自所发挥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再接着分析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差别。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及侧重点

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其所规范的内容都离不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但二者所规范的内容及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会计准则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规范,而在报告环节上只侧重在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可见,会计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会计制度侧重于会计记录和报告这两个环节上,比如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方法等。

在指导思想上,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基本原理、原则、概念为导向,其指导思想倾向于指导性,给会计人员一定的灵活空间;会计制度的制定则是籍以规则、规范,形成指令性的制度。另外,会计准则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抽象,较为原则化,运用时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而会计制度在记录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比较具体,容易理解和操作,是一种技术性规范。

三、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是必然的趋势

从2000年开始,我国建立了三大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为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实现国际趋同化,从2006年我国陆续建立健全了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小企业),而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则在上市公司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并同时指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14年后增加了3个具体准则,修订了5个具体准则;2011年10月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指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范围仅限于小企业,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制度》;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同时废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可见,准则制定的当初,规定强制执行的只是上市公司,而其他企业则是选择执行,并非是强制执行,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也都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但是目前的情况又什么样呢?是不是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强制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而不再执行会计制度了?还有哪些企业仍在执行会计制度?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见到有关部门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或说法,也没有见到权威的统计数字。本人在进行审计时发现,有的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有的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对这些执行会计制度的企业的调查发现,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模糊,有的会计人员不知道本企业到底是执行会计准则还是执行会计制度。

在会计理论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并存观、融合观、替代观的争论一直存在。本人倾向于后者。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交易向自由化和多样化发展,使企业新业务层出不穷。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会计规范尚没有涵盖到的经济业务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进行恰当的处理,而这些新型问题靠会计制度的刚性规定是难以应付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突破了所有制、行业、部门的界限,企业的自主性愈来愈强,为了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人员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灵活地进行职业判断,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比如,从会计政策选择上看,当同一经济业务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原则和具体处理方法时,企业就面临着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企业要积极运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特征,依照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决策理念来选择适合本企业要求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去处理复杂多样的会计实务问题。而会计政策选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靠会计制度的指令性是无法做到的。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采用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尽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将不断地被强化,会计准则必将完全取代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1):4.

[2]张建宗,赵景阳.浅析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J].中国证券期货,2013(5):158.

[3]高玉咏,高玉琴.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