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概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4:12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5日

引言

为进一步加强国防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范管理行为,确保项目任务完成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国防科工局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且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大政方针要求,及时更新补充了有关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一方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规定之中,尤其针对项目投资管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约定,使得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与实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其管理行为具有程序性强、系统性强、专业性强等显著特点。

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技术复杂、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在批复的项目投资范围内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需要开展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根据国防科工局相关管理要求,对需要进行投资概算调整的项目,必须严格履行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程序,编制在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说明项目建设总体情况与投资概算调整内容与原因分析等多方面情况。因此,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成为开展本项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由于项目投资概算管理的特殊性,目前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报道并不多见,再加上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独特特点,使得提供给此类工作开展借鉴的范本十分有限,无法为目前急需要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指导,需要展开细致的讨论。

一、大型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概算涉及对象分析

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我国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基本建设项目,以某大型项目为例,其项目建设投资内容通常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投资、多个主工艺设备分项投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投资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其中,项目主工艺设备分项建设内容通常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数百甚至数千台套工艺设备的研制与建设,也是项目建设投资的主要对象。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是围绕项目主体建设内容而产生的配套厂房工程,是整个项目建设内容的辅助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内容包含的各子项目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而开展的管理性活动所需要实施的投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应的相关规定比较具体。预备费投资是根据项目建设有关规定设置的项目投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解决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不确定性事项。(图1)

二、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总体策划

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报告是开展本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后续开展审计工作与评审会议的主要材料,通常包括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请示报告及调整总报告自身两份主要材料。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报告需要全面阐述项目建设的批复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进展、投资概算调整依据及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投资概算调整费用诉求及原因分析是该报告需要重点说明事项。根据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编制包含主工艺设备、建筑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方面的分册报告作为更加详细的支撑材料。

值得说明的是,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针对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实施内容的调整报告编制可以主要依托承担工程设计工作的建筑设计院来完成,充分发挥设计院对此部分工作专业化的优势力量。而针对项目建设中具有独特实施技术要求的主工艺设备分项内容,并不容易找到胜任的外部力量予以承担编制任务,将主要依托对此部分实施内容熟悉的建设单位自身来完成,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流程管理专业技术优势。另外,针对政策法规要求相对清晰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板块的报告编制,可以采取联合设计院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的模式开展。由于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的质量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承担项目建设的各建设单位高度重视。

三、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格式及主要内容

在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调研与研究分析,确定了包含11个方面内容的总报告目录结构,通过多次研讨与沟通,历时两年完成了项目建设各方面内容与素材的确认,编制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顺利上报。报告编制格式与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报告编制说明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设置编制说明的目的是对报告编制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重点说明事项包括项目投资基准数据核定日期、项目投资测算周期以及承担单位等,以利于各级专家在阅读该报告时能够准确掌握编制该报告的各类信息和边界条件。在对报告各分册的承担单位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理解编制报告的项目建设状态,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前言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前沿章节主要介绍项目立项背景以及简要的项目信息,强调项目建设特点、特殊性、难点以及由此产生投资概算调整的客观事实,点名主题,开宗明义。内容包括项目立项背景、项目总体规模、项目建设特点、项目建设主要难点、建设单位实施情况、项目投资调整诉求总体情况说明等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使得各类审查专家能够快速对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为正确理解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批复概述主要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全面介绍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各项项目建设要素,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建设依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周期、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等主要情况说明。达到的程度为:既不是对全部批复文件的简单照搬照抄,又不遗漏任何需要了解的必要信息。让审查专家在掌握项目建设相关信息的同时不需要再次翻阅各类批复文件,节约后续审查时间,方便地提供了可供判断的素材基础。

(四)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在某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根据审查专家的建议,增加了本章节,主要交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情况。说明项目建设依托规范化的组织构架和健全的管控制度。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情况、项目组织机构建立情况、项目招投标与监理制度实施情况、建设内容、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等内容,其中对项目招投标组织管理情况的说明是本章节需要交代的重点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说明,让审查专家全面了解该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项目建设单位执行国家财政投资严肃性进行判断,有助于响应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诉求。

(五)项目建设进展概述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报告中设置本章内容的目的,是需要从工程建设形象进展与项目投资进展两大方面着手,全面阐述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做好基础性铺垫说明。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包含的各分项工程建设实际进展、各分项项目投资执行进展、投资计划下达情况、项目建设合同签订情况、项目投资执行情况的详细介绍与说明。为审查人员正确认定已经执行并完成的投资情况建立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需求进行正面的支撑。

(六)项目建设后续计划安排主要内容。由于项目建设投资尚未全部完成,在提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需求之前,还需要说明项目建设后续工作安排,建立完整的项目建设概念,解答未完成投资的分布及组成,供审查人员判断使用。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主要计划节点安排、未完成投资任务说明、后续建设任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等事项说明。

(七)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是全篇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单位需要按照各类依据,论述在已完成投资基础上项目建设投资调整需求分布及各部分投资内容组成。包括调整说明、调整依据、调整范围、调整方法、投资概算调整需求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其中,调整范围、方法与调整需求需要重点分类介绍,同时需要给出计算过程公式,计算结果依据原则与产生结果等主要过程。本章节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结果,是支撑审查结论的重要依据,需要各类专业人员仔细核算。

(八)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的说明是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核心内容,必须逐一说明清楚。以某工程为例,面对工程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报告编制者力求按照“总体原因+分项原因”方式,全面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的实际情况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总体原因分析、建安工程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工艺设备概算调整原因分析、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预备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等主要内容。(图2)

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变化情况,还需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分别对各类原因导致的项目建设投资变化比例情况进行分析,形成针对某一分项的调整原因分析数据表,如表1所示。(表1)

(九)项目建设投资结构分析主要内容。本章节报告内容主要分析与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相比较的总体情况,从投资结构上对比分析投资调整变化情况,归纳说明投资调增的分布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投资概算科目、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投资结构、项目概算调整后投资结构、与初步设计批复投资对比、项目调增投资总体结构组成等情况说明与分析,具体格式如表2所示。设置本章节的主要目的是从投资结构上分析本次调整带来的投资分布变化,供决策者判断其分布合理性。(表2、表3)

(十)相关问题说明主要内容。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项目建设进度或者投资带来不可预期的改变。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建设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理方式,争取上级机关的理解。以某工程项目为例,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周期超期问题、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问题、项目合同发票问题、项目建设投资外汇使用问题、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费使用问题、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启动条件等事项的交代与说明。

(十一)附表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还需要对照初步设计要求,将整个项目与各分项的综合概算表按照规范逐一列出,再加上必要的证据列表清单,主要包括实施证据列表、项目综合概算表、各分项投资概算表。这些附表是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型项目管理活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是本项活动中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是影响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来进行编制。本报告基于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践基础,系统介绍了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总体策划,编制格式与方法,重点说明了调整报告原因分析思路,可供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成程,陈立华,张林等.“神光-Ⅲ”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经验[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9.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算期;成本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2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43-02

一、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企业取得资产的过程即为货币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一定程度的减弱资产的流动性。在财务管理中,我们普遍认为企业持有资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从这一角度来说,任何的资产投资都意味着风险的存在,甚至可以说资产本身就是风险。并且,在企业资产中,物流企业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差,如果对它的认识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将会导致企业风险的成倍增加。基于上述特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为了增加净利润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但由于投资期较长,在建设中,市场需求可能发生变动,这些变动会导致实际情况与原先的计划出现偏差,例如,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或者是产品需求量发生了变化,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原计划的固定资产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无法获取原定利润,尤其是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时,这种投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还款压力大。和其他企业一样,物流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时,需要筹集部分资金以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实施。总体而言,筹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债务筹资,另一种是股东投资。由于股东投资的金额有限,因此,债务筹资成为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债务筹资的方式有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以及赊购商品或服务等。其中,债务筹资所获取的资金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清偿。由于债务筹资到期要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若到期无力偿债则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时间较长,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筹资时需要对借款的种类进行合理安排,多种债务种类相结合;合理安排还款时间;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无法做到上述有关事项,则也许会导致企业无法履行偿债义务,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3.工程建造时间延长。固定资产的投资首先要经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建设期,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做好时间上的安排,也就是工程建设时间的设计,这个设计是根据具体情况所进行的预先合理的安排,通常如果投资项目能够按照设计的时间完成投资并投入使用,会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否则会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有些时候还会因为错过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而引发更大的损失。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建设期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投入无法到位、建筑材料供应不上、施工单位进度控制能力较差、不可抗力等,都可能延长建设期。所以,在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应根据项目要求做好投资计划预算、落实好相关工作,并要准备相应的应急措施,尽可能按时完成投资建设,降低因建设期延长而引发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应对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物流企业在进行规定资产投资时要做好投资前、建设中和资金来源的计划工作,并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方法将风险努力控制在最小程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佳收益。

二、我国物流企业固定资产完整项目计算期投资成本结构分析

要对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进行研究,就必须先理清楚项目计算期的基本构造。

1.内部成本。完整项目计算期的总成本,是项目总成本的构成成分和工程成本之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成本有:原始投资、建设资本化利息;原始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其他资产投资、预备费投资。

2.外部成本。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研究,要统筹考虑项目的一般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所必需的外部成本。固定资产投资运营后,外部成本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成本、额外行程时间等。

(1)交通事故成本:包括事故预防资金、事故直接损失和事故善后处理费。交通事故成本涉及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评估,且各国对事故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将伤亡人数和财物损失的单位成本乘以具体数量,假设财物损失的价值等于损害的货币化成本,死伤的成本估价则包括医疗看护、司法、生产力损失、精神损伤、心理承受、死亡等。美国加洲大学运输研究院以2009年的数据计算得出由事故引起的财产损坏、医疗、法院、交警等成本是158-530亿美元;与精神损伤、死亡以及非市场化的生产损失相关的成本是153-1568亿美元。

(2)额外行程成本:是因交通拥堵所造成额外消耗而产生的成本。额外行程使行车延误增加,行车速度降低,使总体出行时间或货物运行时间增加而造成损失。

由于对物流企业固定资产外部成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不是很成熟,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计算公式和评估值,这方面的研究任务也相当艰巨。

三、我国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控制策略

(一)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阶段要重视固定资产建设的地址问题,地址的选择在整个物流系统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项决策主要涉及物流设施建设在何处、每处应设置多少的物流设施,这些物流设施应如何建设等问题。物流设施主要指物流系统中的节点,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航道、道路、航线构成物流交通运输网络的边,这些边的端点及交叉点,如交叉路口、仓库配送中心、车站、码头、机场和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物流节点选址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节点的最佳地点,节点的选择对土地使用费用、建筑费用、劳动力成本、税收及到其他节点的运输费用都有很大影响。

(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设计阶段,设计成果不但要符合现行建设技术规范、企业建设要求,还要确保工程质量和成本要求。设计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工程成本的节约,更应注重工程质量的高低。整个设计阶段分为设计概算阶段和施工图预算编制阶段。

1.设计概算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概算是由建造工程设计者根据已经设计出来的方案进行初步的成本预算,它是整个工程建设中控制成本最关键的一步,设计概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优质方案。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企业状况的建造技术,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比较先进、环保、成熟的技术。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设备投资的份额最大,一般占总投资的50%左右,在设备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行业通用标准的、能够适合大多数情况使用的生产设备,尽量选用国产的设备,如若要选择进口设备应注意是否能够与现有设备配套使用,不要重复引进设备。

(2)对各项成本进行严格定额控制。如果项目具有实施的可行性,那么企业应该对设计出来的建设方案进行成本控制,如果设计后测算出成本超过最初的定额,那么寻找不合理成本并进行删除,而后对构成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分解,明确影响成本的各要素,在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各要素的成本分别进行控制,直到该项目的投资成本达到要求为止。

2.准确的预算编制。企业经过设计概算之后,下一步将对施工图进行编制预算。这个阶段要求企业能够做出较为精确的设计资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普遍采取标准化信息管理。为了在提高企业数据处理效率和信息利用率的同时确保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时效性,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控制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强大能力来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制定的精度和速度。

(三)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施工阶段可能会发生各种状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状况的发生,我们应尽量做好各种预防工作,将各种不利状况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1)对固定资产的建造地址进行科学选择。尤其在决策阶段必须仔细分析可能对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各项因素;(2)应用各种新型技艺,达到环保效果;(3)全方位考虑企业业务需求,精确计算运输路线,使得货物运输线路最短;(4)尽可能采用新型环保材料,避免环境破坏;(5)如果个别线路无法设计,应做好相应的备用计划,以防突发状况,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6)固定资产建设过程,应注意减少噪音、废物、震动等对周围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7)物流企业固定资产建设在城市施工必须设置隔离带封闭。在有居民区、学校附近施工时,应采取隔音装置,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3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固定资产购建时的会计核算模式仍是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下的会计核算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财政体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其核算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财权分散、行政事业单位“自创”财力未统一的情况下,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这种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很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政府总预算支出保持一致,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从理论上讲,这种核算方法会使政府的支出表现出间断较大的锯齿波动状态,不利于政府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预算。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另一方面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后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补偿。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

现行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根源在于,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与支出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不同会计主体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结果。收入是提供产品或服务后,等价交换原则下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入,而支出则是在一个会计主体取得收入的同时,另一会计主体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出,即某一会计主体获取产品或接受服务时对等的货币价值的流出。而在某一会计期间可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与一般支出概念是有区别的。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只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将一切非明确由投资或负债导致的货币流入或流出记作收入或支出,同时又将按此办法核算的支出简单地与收入配比,混淆了收入与支出的概念的不同内涵,特别是没有区分即期支出与长期支出的概念,即没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盈余不均衡,甚至乱开支的现象。在实际核算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除建筑物等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购建外,其他固定资产的购建只是“一支了之”,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资产,这样处理也是受以上核算方法影响的。另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因缺乏完善的核算方法,许多公共设施也只是进行报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及相关辅助设施等未被列入政府有关部门账上。

(二)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决算的约束软化,财权分散,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由财政集中控制的以税收为主体的收入占政府总收入比重较低,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自行控制的预算外收入(非税收收入)则较高,各级财政内收入非集中的状况,使得本该被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呈现明显的“单位制度”的特色。由于缺失了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预决算这一重要部分,集中的、科学规范的财政预决算很难实现,财政预决算不能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

2.政府部分收入“所有权”的单位化,使得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实权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权力设租的偏好不断增强,社会资源流到行政事业单位。非规范财力支撑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建,对非规范财力的过高预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各地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购建与投资失控,导致债务问题严重。一旦对乱收费以及其他非规范财权加以治理,就会出现支付风险,结果是“一届的政绩,几届的包袱”,最终扰乱了经济秩序,对经济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3.固定资产的购建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租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寻租现象,固定资产筹资计划不足,缺乏民主决策,个别领导说了算,并且缺乏外部的约束,购建工程的预决算也不真实,招投标等公开的竞争机制引入滞后,县乡以下的政府采购控制还未走上正轨,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固定资产购建中出现非法违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滋生蔓延。

4.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这些也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品购买原则。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公共事务的范围和规模,政府通过公共事务活动提供各种公共品,社会通过纳税或其他支付形式来购买公共品。这些都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品的购买则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通过公共选择来确定公共品购买的范围和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支出活动加以约束。同时,政府在具体的经济交易过程中,以市场为参照对支出进行控制和绩效评估,以确定公共品的定额标准和价值范围。公共品购买理论将对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会计假设理论———主体原则和分期原则。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mpapolitics/"target="_blank"style="color:#Fe6002">公共管理或组织公共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责权限,这是社会分工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体现,也是社会分权治理的需要。每一个单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是部门预算的基础。目前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不能淡化单位会计主体的概念。分期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下已有的会计假设,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改革中强调分期原则,更加体现了分期原则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共管理领域的财务活动更加复杂,按照价值的运转特点进行分期核算,才能更好地反映运营绩效。

3.权责发生制理论———配比原则。会计除具有技术规范方面的属性外,从会计行为的目标看,会计的本质特征是受托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的特点更为明显:受众人之托,为众人理财。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负债和各种性质的支出被混杂在一起,所提供的主要是现金流量状况的信息,更深层的会计信息则比较模糊。权责发生制则是提高信息质量、进行政府预算和会计技术性改造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评价财政效益的前提。

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状况和价值运转情况,特别是可以反映出一般可比的政府运营成本。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管理则应成为中长期财政预算的重要方法之一,结合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会计信息,以决定政府中长期负债筹资、税收收入、投资及一般支出间的相互关系。

4.可持续发展理论———资产价值补偿原则。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本身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首先,在基础设施初始投资时,就应当对渐变的需求结构作出预测;其次,要对未来的回报作出预测,搞清价值补偿的时间序列规律,以规避不必要的投资风险,确保社会各经济主体间良性的持续关系。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负债管理

从政府资金收支流量的规律来看,除了经济增长及其周期调节的需要外,政府收入以及能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一般是均匀的。但是正因为受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的特点很明显,政府投资也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投资所需资金的流量很大,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在某一时段或时点是无法满足投资需要的,因此政府必然存在筹资行为。一般支出与投资支出应通过未来的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额来补偿。

政府举债应作为负债而不应作为收入反映在财政预决算中,政府负债也必须要有规范的收入预期作保证。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要作为重要部分纳入部门预算的管理之中,在部门预算中实行固定资产项目专项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出管理及与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相关的筹资行为都要以专项预算为基础,否则相关单位风险自担,行政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承担连带责任。在具体管理中,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程序控制制度。

加强政府部门的负债管理必须与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划分结合起来,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结合起来,明确用于偿还负债的收入补偿级次。在偿债方式上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本级负债,本级未来收入弥补;二是本级负债,其他级别的收入转移弥补。目前,我国各级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还不够明确,分税制下的转移支付正处在完善之中,规范性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的设置权高度集中,政府公开举债的权力也是高度集中,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收入也在向中央集中。在这种体制下,由于实际建设需要而财力不足导致的地方合理的负债问题,中央应当通过偿债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加以解决,再由未来增长的集中财力偿付国债。

(二)整合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预算内、预算外、统评、会计核算中心,再加上政府采购,财政系统内的这么多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中,许多职能是重叠的。设置这些部门过多地强调了分工,忽视了财政系统内部门间的内部控制、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

要围绕实现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做好财政收支管理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将现有的职能重叠的财政系统内众多机构重新整合。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财政系统内要以内部牵制和创建透明、公开的机制为工作重点,谨防由分散腐败变集中腐败等新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在具体工作中强调必要的手续和程序,通过权力的分散控制,各部门间形成有效的控制链条,减少内部摩擦成本,以形成业务控制、权力分散、运转高效、互动协作、管理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只有对财政系统内部支出管理工作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才能有效开展。

(三)改革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

财政预决算及会计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下,购建固定资产只是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处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通过折旧反映公共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应成本;其他一般支出也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不论款项支付与否。

(四)改革财政预决算及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1.编制盈余预决算报表。财政预决算及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后,围绕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其会计要素和财务报告框架都需要调整。根据权责发生制下的收支概念编制盈余预决算报表,可以反映政府真实的运营绩效,收付实现制下的财政赤字将被权责发生制下的财政收支状况替代。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4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性核算模式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的引入意义

房地产行业最近几年不断升温,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在用途、状态、持有目的等方面与原先计入固定资产的自用房和作为存货的楼房有显著不同。在会计实务中,并没有区分自用房和出租房、自用土地使用权和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概念,而是统括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采用历史成本法为基本计量原则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特别是我国房地产业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使得企业的房产资源账面价值与实际的市场价值背离较大,直接导致企业房产被低估和投资者权益受损。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及其范围。

二、投资性房地产不同核算模式的特点

原制度中将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不能如实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实质,新准则规定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区别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一项资产单独进行反映,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提供决策依据,并规定了两种模式可供选择:1、成本模式,该模式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这一标准,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采用此模式主要是基于企业传统的习惯性操作,通过资本投入与资产形成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对比需以成本计量为基础。2、公允价值模式,准则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选择何种核算模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债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断。两种核算模式具有较大的不同,1、两种核算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的计量不同。成本模式沿用固定资产的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记账,需考虑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和使用年限按期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期末需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测试,如果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两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阶段的核算不同。在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成本模式只需考虑该资产已提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而公允价值模式还需要同时考虑该资产从取得至处置时的公允价值变动。

三、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模式转换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一般应采用成本模式核算,如果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这一规定意味着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属性这一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权,有助于会计人员充分发挥职业判断能力,有助于企业提供关于投资性房地产更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决策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为了避免企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模式的转换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又规定企业采用成本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若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从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则不能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四、两种核算模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同

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选择何种核算模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债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断。国家制定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供企业选择,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允许企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计量模式。而企业在进行选择时,必然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出最利于企业的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比较稳定,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似,按期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造成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除非进行资产处置,一般情况不会增加利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会有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因为该方法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需调整当期损益。该资产要按评估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审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又称工程投资审计或基建投资审计。从广义上说,它是包括国家审计主管部门、社会审计单位和经济体内部审计机构等审计主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财务收支、合法项目报批、未来效益获得等情况的监督行为。以上叙述的监督行为所遵循的是我国的《审计法》,并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企业内部三个途径开展体系式的监督;从狭义上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的界定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客体。它并不仅仅包括建设施工单位,而是涵盖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参与部门或单位。这其中不但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同时还要有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也就是说,这些部门或单位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外延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是一个期限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3个部分。而若是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程性质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当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的界定还有其他的方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出现的问题

(一)重操作审计,轻利润

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中,因其中利润巨大,而常常出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员通常会重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从财务使用、流程办理等操作层面发现问题,责令整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过去操作事项进行查处的做法,而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还包括竣工后审计环节,即对未来效益的审计。

(二)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多偏重于对项目的事后审计。显然,事后审计不能像事前和事中控制那样更为有效地阻止不合规的行为发生。它只能发现那些已经发生和结束的违规事件,并要求事后进行整改。许多时候,损失在所难免,即使事后进行整改,也不可能实现零损失。

(三)人才短缺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都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大张旗鼓地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与此相对应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严重短缺。部分单位选择借助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目前,各地国家审计机关都在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通过招标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

(四)缺乏客观标准导致的主观夸大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的规定就存在比较原则和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客观操作标准没做明确的阐述。所以,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便会感到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和客观标准,就只能将审计工作建之于大量的主观判断之上。

(五)过于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审计工作的支持决策功能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往往会针对事件本身的对错与否而开展,过分地强调就事论事的审计方式,而未充分考虑到为各级政府提供经济政策验证和宏观决策的支持功能。

三、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发展的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使其更高效地对社会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见,事物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有正确的意识做保障的。而在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重操作审计,轻利润审计等,就是审计工作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实际经济情况。对此,我们要大力创新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理念,努力探究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具体如下:第一,增强宏观意识,将审计工作由操作层面提升至利润效益层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忽视对利润的审计是极其不妥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资金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审批流程、财政供给和相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挖掘和丰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的宏观理念,并最终指向未来经济效益情况。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已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且整个转变过程是高速的、日新月异的。作为经济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的这个特点相适应,全面实现事前和事中审计控制,将“介入早、预防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更新已有而陈旧的审计共组理念。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搞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就必须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及时从审计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尤其要开展好问责审计制度。那么,什么是问责审计呢?问责审计就是指政府等有权监督部门或审计机关,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其业务办理及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纠正或制裁,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要通过审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来实现加强审计监督,严格防止人为地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对违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审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进行通报,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方责任,有效维护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在构建我国新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时,还要做到“抓中心、顾大局”,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为审计对象,重点审计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全面促进相关分配体制的深度改革,并有力推行常规审计、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等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审计。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着重增加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社会公共项目的审计,合理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具体来说,第一,要适度拓宽对财政投入较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第二,及时引入眼下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出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涵盖社会各界和人民百姓极大关心的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第四,全面加强对环境效益敏感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争做到早准备、早介入,尽可能多地考虑预防生态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濒危动物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审计;第五,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做好工程事后审计和预算、决算等事前审计的衔接工作,要将单纯地以项目建设单位为主的模式,延伸为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的模式;第六,重点审计乱上建设项目、违规虚假招投标、不按规定流程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新战略

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内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缺乏熟悉审计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灌输新型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建立起考核审计员的学习考核体制,督促他们按时自学,并对自学效果明显的同志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

(五)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各地都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相应出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去合理地利用社会审计,由最初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扩大到其他项目审计。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政府审计工作取得了成效,社会审计对政府审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时刻服务于经济大局。只有这样,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才能发生起色,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工程竣工决算是以建设单位为主,在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重要资料,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因此,如何解决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存在的问题,正确核增固定资产,已经成为领导及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市政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重要性

市政工程项目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综合全面反映竣工项目的建设成果及财务情况。竣工决算不是单纯从财务角度反映竣工项目的情况,而是以财务为中心,全面、综合反映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和效益情况。竣工决算用货币指标、实物数量、建设工期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全面地反映建设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止的全部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与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相比,能够更综合、更全面地反映基本建设的情况,因此是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的综合和总结。2)办理交付使用资产的依据。建设单位项目建成后向生产(使用)单位办理交付使用资产的验收交接时,通过竣工决算反映交付使用资产的全部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竣工决算提供的交付使用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型号和价值等明细资料,是生产(使用)单位确定各项新增资产的价值并登记入账的依据。3)分析和检查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考核投资效果的依据。通过对竣工决算所反映的建设项目计划和实际的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以及设计和实际的生产能力;反映的概算总投资和实际的建设成本;反映所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计划数、概算数与实际数进行对比和分析,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投资计划和概算的执行情况,而且可以考核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为提高投资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2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招标投标法》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招标人有意拆分标段从中牟利。如某高速公路路基LZa8标,在招标文件中作为一个合同标段并编制了相应标底,按一个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但开标评标后,专家组组长受挂靠投标单位包工头所托,以“工期短,前两家得分相近”为由,在评标协调会上提议拆分原标段,由两家分别承建该项目,自己从中渔利,严重违反了《高速公路工程招标评标办法》有关条款规定。

2.2项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建设项目未完全具备立项批复、建设项目开工许可证、建筑规划用地许可证、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证等相关合法手续。2)未严格遵循基建项目招投标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恰当运用招标方式蓄意使关联单位中标的情况,或者有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为低于招标金额范围蓄意使关联单位中标的现象。3)合同发生变更时,处理欠规范。

2.3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不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财务部门在编制决算时,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不全面或者说不够准确,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影响今后工程的资金计划预算。工程完工后,资产的交付工作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监督,不利于今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容易成为工程资金的监管的漏洞

3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市政工程财务管理应对措施

财务管理必须渗透到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工程造价的各种真实情况,为工程决算的准确性打下基础。为了加强工程管理,使工程管理和财会管理两个环节密切联系、协调配合,会计人员要参与工程管理,经常到施工现场,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有关工程管理方面的常识,了解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等等,掌握第一手材料。财务管理的职能要求过程控制。市政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初看是财务部门在做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其实仅仅完成稽核职能是不够的,财务应当从做账走向过程财务控制。对工程项目应实行全过程控制。从控制工程资金和成本的角度,要重点抓好“四算”,即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要保证全过程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要求前者对后者的控制或者约束关系,出现的偏差要分析。由于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整体性控制弱,往往这些环节脱节。比如,结算和决算脱节,在于结算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账务往来工作做得不够。由于工程管理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工程在建过程中或完工后会出现偏差,全过程控制的整体性,要求对偏差实行动态管理。作为支持这“四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重点抓好工程开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控制。

3.2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标采购体制

通过eRp等信息系统可以即时查询建设项目的设备、材料采购情况、安装工程费及待摊投资的支付情况等等。规范的审前调查有利于编制竣工决算审计方案,对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很有帮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标采购体制应主要做到:继续贯彻招投标法规,摸索地方的配套法规。逐步规范完善招投标各个环节控制。加强招投标的管理。继续扶持和发展招投标机构。

3.3完善项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对策

1)有计划的支付施工费用。工程款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财务部门拨付工程进度款,是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进度款额度较大,手续要求相对完备,按照投资计划,严格履行合同条款,控制工程成本,财务部门在这一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根据工程的施工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要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如改扩建工程中停用设备资产价值的结转,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的暂估增资。3)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应是动态的、过程性的、全方位的、细化的。但主要应把握工程资金入口关和出口关。现金流量注入的一个原则,就是使注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小化,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4)发生变更时甲乙及监理三方应及时协调一致,并签定工程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影响到系统、结构等专业设计规范的还应取得设计部门同意及时修改设计图纸。在项目施工中出现变更是正常的,但处理程序应规范,以避免不合理变更的实施造成项目成本的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7

国际内审协会(iia)修订版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表明现代管理强调总体管理概念,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改变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职能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需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前和事中审计中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将风险降至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实现“零审减”目标的需要。

当前,内部审计要实现由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围绕重大风险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围绕预期目标,利用风险模型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的每一环节,在实现审计目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零审减”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涵义包括国拨资金不审减,审定决算不小于批复的建设规模,严格按照批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没有节余和因审减建设内容造成的尾工工程,竣工决算各项费用列支合理,不虚报建设内容。

(二)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需要。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随之增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完成既定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识别重点审计内容,无疑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保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三、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的构建

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首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明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获取背景信息,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对被审计对象整体了解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规定,明确审计目标,识别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风险,确定被审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具体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竣工情况;竣工验收和遗留问题的处置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完成额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结转情况;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等。

(一)明确审计目标。

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正式接受上级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和验收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批复文件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投资完成及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资产交付情况等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投资项目完成的风险,进而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改善和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识别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咨询,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以前发生过的重大风险,达到规避、转移或缓解风险的目标。

以对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审计,结合审前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的项目及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情况,我们识别的风险主要囊括了内控制度、招投标、设备采购和安装、合同管理、工程造价以及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三)分析和评估风险。

在识别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提炼总结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查阅相关项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以上述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识别的六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最高,合同管理、设备采购和安装的风险等级次之,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的风险等级最低。

(四)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

1.招投标管理。

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复文件中规定的方式进行招投标、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招投标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是否留存完整。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招标方式是否合规,属于公开招标或者委托邀请招标方式,要与批复方式一致。

②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过程资料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招标文件、标底文件、招标公司的资质、开标记录、评标记录、打分记录、中标通知书等文件。

③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④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⑤是否存在招标活动中变更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方式,变更后是否报上级审批。

⑥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

⑦审查投标人报价数据的计算准确性,分析报价构成的合理性。

⑧投标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清单报价等竞争性费用是否合理,规费及税金是否按规定计取。

2.工程项目管理。

在对工程项目审计中,应重点审核:

①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是否齐全。

②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复建设内容实施,总投资是否超概算,有无改变用途情况,是否重新报批调整。

③施工前是否取得土地使用证、建筑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审批。

④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有效,造价组成是否合规,工程的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重点审核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⑤工程建设其他费内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服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等,是否与工程内容相关,提供服务的各类乙方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

3.财务管理。

审计重点包括:

①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建设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②各会计科目的费用核算与归集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计算分摊比例,拼盘项目是否按照面积所占比例分摊投资。

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投资概算对应控制比例等。

④会计凭证的合规性,原始凭证是否规范、齐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4.合同管理。

工程成本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对合同的审查至关重要。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签订合同,包括建设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工器具以及发生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审计咨询等管理费用支出情况。

②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履行合同的能力。

③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相一致,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合法、规范,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甲乙双方基本信息、建设工期、质量要求、总价、支付方式、调整情况、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5.设备投资。

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是否按照初步设计或调整批复采购和安装设备。

②设备的保管、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③是否按规定留取了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金。

④设备投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内控制度。

审查是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是否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业务。

根据上述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重点审查的资料(表1)。审计实施过程中,在对重点事项审计的同时,还应对风险加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规避风险,最终在审计报告中列出相应问题和管理建议。

五、实施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启示

1.在内部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账项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实施事前和事中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后期风险降至最低。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应该为内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考核,不断进行知识结构更新,逐渐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审计队伍,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8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购建;成本核算

一、固定资产购建项目成本核算的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单位扩大再生产的最根本的途径。在企事业单位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必须的。而准确核算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成本,提高固定资产工程项目核算水平,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对一个企业固定资产后续管理及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项目(核算对象)混乱、成本核算不准、甚至随意估计成本等现象,这给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和产品成本的计算都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固定资产购建项目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核算重视程度不够;购建一项固定资产工程要经过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竣工决算等一系列系统的管理工作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应有财务人员的参与。财政部《内部会计工作规范――工程项目(试行)》对财会部门在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和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在笔者亲历过的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管理与核算中,除了结算付款之外,其他环节财务人员几乎从未参与。

第二,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给核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混乱、施工单位多等。如果不深入了解工程概况,亲临施工现场调查研究,很难准确及时了解各子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购建工程成本核算对象。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个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往往要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完成,而各施工单位工程结算时对相同的子项目称谓不一致,也使工程成本的归集更为复杂。

第三,单位管理者出于不同的管理目的和偏好,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实施方案会采用不同方法:有清包工形式和包工包料形式,有总包方式和分包方式等等。因而对不同的项目要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甚至相同的工程项目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财务人员很难从现成的案例中找到最合适的固定资产购建成本核算方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着成本核算的结果。

三、如何准确核算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成本

第一,企事业单位领导应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管理要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事,也要求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价款结算、项目竣工决算和审计、项目验收以及移交等环节,都要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部门对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及其各子项目有整体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使项目投资更安全、经济,而且能够为准确核算工程成本奠定基础。

第二,财务人员要及时向工程技术部门的人员了解工程概况;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熟悉各子项工程情况、明确各个工程成本对象;到库房了解专用设备、工程材料收况,使设备、材料成本的归集与工程项目能够保持一致,并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到各个施工单位了解其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防止在结算时项目罗列不清和名称混乱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财务人员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文本,了解工程项目的出包方式,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项目成本核算科目,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如清包工项目不仅要关注核算施工单位的结算价款,还要密切核算工程材料领用情况;而包工包料只需要核算施工单位结算价款;交钥匙工程只需要核算设备价款即可,而供应商单纯提供设备项目不仅要核算设备价款还要核算设备安装成本;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作业,还要在不同的项目中准确分配。

第四,财务人员更要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学习相关财务核算知识,还要学习固定资产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合同的签订相关术语、学习与在投资项目相关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合理地对各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归集核算,为下一步固定资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及时把握相关税收政策降低纳税风险。如一个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设备及工程物资的采购,2009年1月1日增值税全面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但是为规范执行过程中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够明确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进项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3号),通知规定: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无论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均应作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组成部分,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包括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和配套设施。如果不及时根据相关政策及时调整进项税额,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纳税风险。类似问题还有试生产费用税会处理差异问题,建筑营业税相关问题等等。

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项目要及时建议组织验收,及时进行首次盘点、决算结转。如不能及时决算,应对不能决算的项目及时盘点后进行预结转,以免影响投产后生产成本核算工作。

总之,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成本核算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管理者以及相关建设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准确核算对企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Z].2003-10-22.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篇10

关键词:对外投资;效益审计;审计建议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0SJB790021)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审计机关为了及时掌握国资公司经过企业改制、调整和重组,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根据《审计法》规定对国资公司以及所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投资规模、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对外投资决策过程、合规性、日常管理等,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评价对外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促使责任方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对外投资效益审计应遵循内部控制导向原则和综合分析原则。审计人员首先评估对外投资决策、执行、处置等环节控制的健全性;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建议;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考虑到对外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外投资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的审计方法,从而使审计证据更有力,效益评价结论更可靠。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定性判断。定量分析指标体系必须合理,并呈动态修正变化,以适应对外投资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效益审计能够加强对外投资内部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保证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国资公司资产安全、有效、保值增值。

二、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国资公司股权性投资大幅度增长,投资的行业分布较广,其中对房地产业和餐饮业的投资剧增,有明显向一般性竞争领域集中的趋势。

(一)部分对外投资项目未经国资监管部门批准。某市审计抽查发现有13个项目涉及金额2,863.83万元对外投资项目未经国资监管部门批准。例如,某公司2005年出资1,884.49万元,全资收购一家私人公司;某集团公司涉及10个项目,投资增减额775.45万元,投资项目是对以前改制退出企业的增资扩股。上述对外投资均未经国资监管部门批准。

(二)个别国资公司主营业务与公司设立宗旨不尽相符,主业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例如,某公司是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而设立的,但据审计调查,该公司2007~2008年非农企业投资项目担保金额占73%。

(三)少数企业利润分配关系未理顺。例如,某公司原由某国资公司投资设立,政企分开后已划归某集团管理,但审计发现,该公司2006~2008年实现利润仍分配给原投资单位作为部门经费来源,不符合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不利于加强部门预算的管理。

(四)部分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收益核算不规范。例如,某市截至2008年末有3家公司未按权益法核算要求体现投资收益,存在调节利润倾向,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五)部分投资资金被长期占用,面临损失风险。例如,2003年以来某集团被下属公司占用的5,000万元资金,至2008年末尚有大部分资金未收回;某公司于2001年6月与其他公司合作投资本金2,020.75万元至2008年末未收回,同时在2003年4月购入国债1,000万元被证券公司挪用,目前该证券公司正处于破产清算过程中。

(六)部分政府调拨资产尚未到位。如,按政府抄告单要求某公司应将其部分资产注入其他公司,但至2008年末账面尚未调整到位。

三、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效益审计内容与评价指标

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对外投资决策过程、合规性、日常管理等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国资公司对外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和监督。

(一)对外投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审计主要审计对外投资项目的建设成本,应重点审计对外投资项目(预)决算。审计对外投资项目的工程量及各项费用的计算过程是否符合要求,数量是否正确;审计项目设计变更手续是否齐全、变更内容是否真实;对外投资项目最终决算与项目预算有无重大差异;审计建设单位有无及时办理工程决算等问题。经济性审计更注重对外投资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建议根据审计计划采用跟踪审计方式,通过对项目的经济性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不当费用的发生以及不利因素,能够及时纠正和剔除。对外投资项目经济性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1、实际投资变化率=[(审定竣工决算-批复概算)/批复概算]×100%

数据采集:审定竣工决算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批复概算来源于工程项目的概算批复文件中批复的概算数。

审计标准:实际投资变化率≤0为好,说明决算没有超概算,投资计划控制较好。

2、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审定的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建筑面积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包括简易的水电,不包括设备投资和待摊投资。建筑面积从竣工验收报告中取得。

审计标准:单位建筑面积造价≤该地区同类工程单位建筑面积平均价,如果偏高建议以后加强造价全过程控制与跟踪审计。

3、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来源于审定的建设项目概况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来源于概算批复文件。

审计标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0,说明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决算没有超概算,建设单位管理费用计划控制较好。

4、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100%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审定后的单位工程竣工结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是指批复预算。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单位工程实际发生的建筑和安装工程费。

审计标准: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0,说明建安造价决算没有超预算,建设单位管理费计划控制较好。

(二)对外投资效率性审计。效率性审计主要审计对外投资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并对对外投资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对外投资效率性审计应审查对外投资投入的资源和产出成果的真实性,分析影响组织经营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效率性审计应该围绕资金运用展开,注重对外投资项目资金支出过程的控制,是一种动态审计。对外投资项目效率性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1、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润率时,年利润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

审计标准: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可行。

2、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税率时,年利税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之和,即: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年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直接引用计算上一个指标时的数据。

审计标准:投资利税率≥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可行。

3、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本期新增总产值/本期新增固定资产)×100%

数据采集:本期新增总产值即由新增的固定资产带来的营业收入,可从新增了固定资产的营业网点的损益表中取得,这是一个增量数据,要用审计前一年和审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的差额。本期新增固定资产这个数据可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的工程概况表中取得。

审计标准:与同类项目比较,大于同类项目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为良好。

4、静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当年净现金流量或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建设项目年利税总额+折旧)

数据采集: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现金流量有关数据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取得;年利税总额可直接引用投资利税率计算时的数据,折旧=投资总额×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率。

审计标准:静态投资回收期<行业静态投资回收期(年),可行。

(三)对外投资效果性审计。效果性审计主要审计对外投资经营活动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审计分析无法按原定对外投资计划开展相应项目、业务或者中途停止项目、业务的原因;是否建立对外投资管理控制系统并评价、报告和监督对外投资的效果性。效果性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既要审计评价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要评价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对外投资项目效果性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1、npV=?蒡(Ci-Co)t×(1+i)-t

数据采集:Ci和Co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ic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审计标准:npV≥0,说明项目iRR大于项目行业基准收益率,可行。建议npV用excel求。

2、iRR,?蒡(Ci-Co)t×(1+iRR)-t=0

数据采集:Ci,Co和t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

审计标准:iRR≥行业基准收益率,效果好。

3、净现值率npVR,npVR=(npV/pVi)×100%

npVR为项目财务净现值率;npV为项目净现值;pVi为项目总投资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表示项目单位投资现值能够获得净收益现值的能力。

审计标准:净现值率大于零,可行。

4、工程计划工期率=[竣工工程实际工期/竣工工程计划工期]×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项目概况表。

审计标准:工程计划工期率≤1,说明节省了工期,工期控制效果良好。

四、改善和提高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效益的审计建议

对外投资是国有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对外投资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一)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政策和管理制度。一是国资公司要建立对外投资的制度约束机制并涵盖对外投资的投资方向、资金来源、效益评价以及相关的资金拆借、担保等各个方面,并能做到有效执行;二是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增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加强对股票、债券、理财产品等高风险的金融性投资行为及担保业务的范围、投向等方面的管理;三是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强化国有资产经营考核制度,加大投资项目效益评估力度,防范投资风险,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四是建议创新对外投资管理模式,建议国资管理部门对所属国资公司采用统一的网络版财务软件,提高国资管理部门的财务监控能力,同时统一组织对所属国资公司年报审计工作,统一方案,明确重点关注的内容,准确全面掌握国企经营动态。

(二)进一步加强国资公司对外投资清理工作。一是对未经审批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清理,完善审批手续;二是对对外投资项目的盈亏情况进行排查,针对长期无收益或亏损的经营性投资项目要分析查找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促进提高投资收益;三是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核算投资损益,应收回的投资收益要及时督促收回,未反映的投资损益要如实反映,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对外投资损益情况以及国有资产营运状况;四是对某些投资公司托管未纳入考核范围的企业集团的债权债务情况应及时进行清理。

(三)进一步完善国资公司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尽快制定国资公司对外投资“十二五”规划,使国有经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推动国资公司对外投资向优势行业、关键领域集中,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四)进一步理顺利润分配关系。国资公司应按照公司法要求分配企业利润,要改变目前将国资公司对外投资的利润作为部门经费来源的局面,理顺部门利益与国资公司管理体制关系,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体制。

(五)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尚未理顺,部分国有经营性资产仍分散在相关部门管理。审计认为,对国有资产应实现全面统一归口管理,将国有经营性资产授权国资委统一管理和考核,非经营性资产纳入财政监管,及早建立全覆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促进国资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南京审计学院;2.审计署南京特派办)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敏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