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理论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4:48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财务共享;财务建设;经济效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当中行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对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鲜明的重要性。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财务工作的建设可以说是企业发展与建设的重点所在。经济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通过合理的方法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建设就需要被进一步的考虑与完善。而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财务信息高度繁荣的方法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如何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升财务的方法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和特征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将原有的单一类型的财务工作进一步的转化为立足于全国背景或者全球范围之下的一种财务活动,并且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对所具有的资源和相关的流程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来进一步的将经济发展表变为一种规模化形式的转变,而这也就是现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所具有的基本含义。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将原有的会计作业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让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效率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效率不断的提升。

(二)财务共享的特征

财务共享的具体特征将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则是基础操作特征。接下来本文将会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管理控制职能其实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会计基础性管理职能以及报告管理基础职能,外加企业制度的具体监控以及执行。而这其中的会计管理基础性职能主要内容将会包含财务结算以及财务合并等工作。报告管理职能则是涵盖了企业预算标准化报告编制,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报告的制定。

基础操作性职能包含应收和应付账款的管理职能、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支付管理职能以及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其中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包括对供需两端账单数据质量的检查和制作发送税务发票[1]。

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升企业财务工作基本方法

(一)简化财务管理流程

在实际的财务工作建设过程当中,应用相关的财务共享中心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改革,将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所消耗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将会通过对其的进一步应用,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力。就目前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建设来说,大多数的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都会将原有的财务管理工程进一步的分为若干个小的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变得愈发的分散。

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业务较为单一的企业来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是可以发挥一定的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核算作用,但是如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一个大型企业当中,或者原有的小公司进一步发展之后,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内容都将会被进一步的扩大,这样此种分散得财务管理方法,虽然在实际的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之上进一步的增加企业相关的运营成本,这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与现实经营来说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们将务共享中心所具有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的应用到基础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对于一些建设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将会具有十分鲜明的优势[2]。

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将会进一步的促使相关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在实际的建立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完善相关财务职能基础构架体系的卡建设,同时,财务经理以及财务会计甚至是出纳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也将会被进一步的包含在其中。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将企业内部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与相关的会计核算活动集中在一起,而这对于进一步的解决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各个部门之间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基础沟通问题解决将会十分有利。

再次,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简化原有的管理流程,而这对于进一步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内容以及相关的管理集成化内容同样具有十分鲜明的重要性。此外,当此种建设方法真正的被应用到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其最终将会进一步的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精简,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基础成本,这也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建设过程当中,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应用过程当中,将会进一步的优化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相关财务管理基础流程,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相对财务管理的基本时效性与有效性。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将会让原本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被进一步的细化,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在进一步的保证实际管理工作相关质量得同时,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了相对财务管理所必须的基础工作效率[3]。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及应用之后,那么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被统一的收集到共享中心中当中进行处理。知足与此种建设背景之下,我们所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将会便成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工厂,这在实际的发展以及建设过程当中将会更加的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

再次,当财务共享中心被进一步建立之后,企业内部当中的相对子公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将会采用与之相关的基础性流程进行管理,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借鉴大公司的发展方式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财务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的独具财务风险的存在与发生[4]。

(三)预警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将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在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多种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会让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市场经济的波动等原因降低自己的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同时也是企业相关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的重要原因[5]。

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建立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对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数据流风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集中处理,并且在集中处理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市场的基础营销费用进行良好的监督,而这对于相关企业的基础运行营销风险警示活动将会进一步的发挥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当内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对相关的财务风险进行警示之后,企业将会通过共享中心,来对预警风险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就可以通过对相关的收账款所具有的基础周转率合理分析,并且进一步的结合客户基础信用等级,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风险[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无论是所需要面临的经济市场环境,还是财务建设环境都将会发生极大程度的改变。这就需要现阶段的企业,在进行相关的财务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方法,这样才能不断的顺应时代进步而不被淘汰。本文以上内容立足于现阶段的企业财务建设以及财务管理基本现状,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新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以上内容的论述,促进企业财务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谈中资境外非上市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作用与价值[J].商,2015,12:210-211.

[2]郭晓彬,肖泽锋.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J].交通财会,2015,10:42-46.

[3]闫华红,孙拙.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基于蒙牛集团的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6,12:28-29.

[4]王妮.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J].经贸实践,2016,11:134+136.

[5]冉汶灵.a公司基于云计算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2

一、建立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

财务共享模式,通过对流程的再造和标准化,总的来说,在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风险、提高报账全流程效率,节约报账成本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方面,财务共享服务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将企业各项业务整合为一个系统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将传统模式下企业内部相对分散的各项业务通过财务信息的串联,有机地整合到一个体系内。可以将企业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相关。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各项活动都会同企业战略计划和行动目标更为接近,因为在这一体系下,内部信息实现了最佳的传输和交流效果,整个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财务共享模式将各分公司中的基础性、日常性财务工作集中起来,统一核算标准,使原先重复、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简单,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通过财务共享信息平台,上级单位能够随时调取分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随时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财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内容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财务共享模式让各级财务工作得以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转向加强执行力、精确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与执行控制、提升信息挖掘深度等方面,及时、高效地为生产经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决策支撑,大大提高财务管理核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财务共享模式让企业内部的财务组织职能划分得更明显。财务共享模式更侧重于关注企业的总体战略,负责制定财务政策和标准,为各分公司设定目标,评价他们的经营成果,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管控管理。

财务共享模式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与业务的交流有了更好的平台,业务财务更多地参与到业务经营中,从财务的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大提高财务对业务的支撑。财务共享模式对基础性、日常性、重复性的业务和流程进行梳理、整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提供更为精准、更为标准化、更为专业的财务服务。

实行财务共享模式后,企业财务业务较之先前更趋于标准化、精准化,会计核算办法经过与经营业务及时紧密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项经营业务的经营成果,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标准化作业情况下,无论业务处理效率还是业务处理质量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提高财务核算质量。

二、如何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做好企业管理工作

实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这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首先,在总部层面制定标准业务规范,并以经过评审的标准业务规范作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其次,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各分公司的财务组织全面掌握新的标准,为正式施行打下基础。再次,持续的监督执行是最终完成标准化的保障。

对企业各项费用进行实时控制。实施共享管控服务后,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产生的每一笔费用都要通过财务系统,由相关负责部门直接审批。通过对费用的实时控制,还可以将实际财务消耗情况与财务预算进行随时对比,从而为节省开支创造了便利的信息条件。

对资本性支出实行全程控制。通过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企业的各项资本性支出都能准确地反映到财务部门以及上级管理部门。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对资本性支出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而有效避免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3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带领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目前他们的不断扩张也给发展中的跨国公司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集团经营管理成本日益上升,跨国公司管理难度增加,风险防不胜防,不当经营会使股东权益受损等。在上述情况下,美国福特公司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即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它能改善低效率的工作状况,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所以,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已陆续传入国内,并逐步被企业所接受和采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管理思维仍然是占主导的;这样就与我国现今所积极提倡的先进管理思想背道而驰了,因此,基于中国实情,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进行的相关研究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一、扁平化理论与财务共享模式交互分析

(一)扁平化理论扁平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为了实现提高企业生产与管理方面的效率,使企业能迅速做出相关经营管理的决策,然后将这些决策快速的传递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的目的;企业进行的精简人员,减少各种职能部门间的层级等一系列优化组织结构的操作管理模式。扁平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层级间相互传递决策指令,在减少了不必要的服务部门后,传递的层级自然就变少了,那么就会极大的缩短传递时间,从而有效的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实行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缩短企业内部的决策层级,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可以将财务共享服务定义为一种便利顾客的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同样也在财务管理方面有所建树,即以客户需要为目标,将各种涉及客户需求的财务方面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共享服本文由收集整理务中心来进行简易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处理,以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做到客户满意。财务共享的特点具体包括:一是服务专业性。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服务,在财务共享中心,都会配有相应的专业化人才,将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更为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标准一致性:在财务共享中心,根据客户需求所提供的所有相关服务,都遵循了中心制定的一致的标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客户主导性: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化的专业服务时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的宗旨。四是技术依赖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高新科学技术的使用,这些高科技是中心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

(三)扁平化管理与财务共享交互机制企业实行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优势。总体来说是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这而种优势也不仅体现在成本节约上,还会为集团经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使得企业效益不断增加,最终增加集团收入。在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下,企业层级多,决策机制不灵活。但是进行扁平化模式转变后的企业效率提高,同时,引入了共享服务,如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可进一步加强对内部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的控制,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实现规模经济。//html/jianli/

二、财务共享模式引入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一)财务共享模式引入必要性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集团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在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上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就包括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引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就是十分有必要的。(1)经营管理成本过高。现代社会里,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各种企业都向着集团化的方向积极发展,这样做就必然会加快企业的扩张步伐,使得企业旗下的子公司越来越多,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管理难度的日益加大。(2)子公司自主权逐步提升,企业控制力减弱。当一个大型企业进行全球扩张后,他所拥有的全资子公司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子公司也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这就会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能力被弱化。(3)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相关法律制度欠缺。在中国,有很多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但是对于企业管理并没有相当的认识;并且,财务共享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相对应的具体的法律体系的规定与之匹配。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4

(赤峰学院政法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国外研究理论和国内研究理论入手,阐述了推进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农牧区;公共服务;综述;意义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82-02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资助(2013C080)

1研究背景的演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理论命题是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对内蒙古边远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可延伸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由支持农牧业生产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到农村牧区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水电以及农村牧区新能源的建设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这个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者,系统地研究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具有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八篇《改善民生》内容相当明确,它从百姓关心的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全部涵盖,充分尊重社会呼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意愿,着重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与民生改善对等,惠及人民,可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法则更进一步,即:2020年要做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则更加明确和完善,进一步夯实了这些目标.这些提法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新形势下,公共服务战略的形成,可以说,它既是对中国近百年来城乡建设道路探索历史逻辑的延续,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阐述

当前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还处于相对模糊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把中小学义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归纳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可以说,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的雏形.当然,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具备了公共服务的部分的共识,但并没有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界定.但共识部分却很明晰,即:“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为主的,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为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提供的,全体公民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具有基础性、公平性、普惠性、时代性、地域差异性等特征.”

“均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平均、相等的意思.“均等化”本质上是“平均、相等”向前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研究报告的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而是相对的.内蒙古地区不同旗县、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成本等参差不齐,有局限性.所以“均等化”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农牧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如:农牧民是否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农牧民是否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资源;农牧民是否享有“公民平等待遇”等.毫无疑问,在一个国家迈向高度文明、高素质公民的进程中,无论性别、种族、老幼,作为公民基本享受的义务教育和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这才体现出国家的民主和进步.

本研究以内蒙古乡镇苏木为基础,试图通过聚类分析,挖掘不同类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和差距,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均等化成因,具有较强针对性.并提出可操作性及对策建议.

3国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理论综述

国外学者对公共服务问题已经探索很久,学界公认比较早论述此问题的是亚当·斯密(Smith.a.,1776),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曾阐述和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他认为国家有义务为全体公民合理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国家的职责所在.学者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54)在其著所著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独特定义,涵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有意思的是,学者蒂伯特(tiebout,1956)的著名“用脚投票”理论曾经风靡一时,不仅为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理论模式,还把消费者的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竞争机制中,给后来学者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学者庇古(aC.pigou)、威廉姆·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等则从福利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学者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1950)在他的研究中揭示出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合理、不公平规律.他认为应实施差别联邦税率来抑制各地区的人均收入不平衡,实现联邦财政税收横向合理.学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HarryCoase,1974)的“灯塔理论”则从产权角度,阐述公共服务的供给理论,为解决公共服务投资及管理提出了新鲜的思路.学者肯尼斯·阿罗(KennethJ.arrow,1971)则另辟蹊径,他注重从“效用主义”原点出发点,设计和甄别“均等化”财政制度的合理性.随着国际研究方向的纵深和时间推移,近年来西方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领域更加宽泛.如:学者Roya.Carr-Hill(1994)的研究触角伸向了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问题领域;学者Jamese.Lyons(2006)的研究方向定位于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等.

本研究资料中,针对中国公共服务方面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有:学者Hofinan&Yusef(1995)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国政府财政资源分配均等问题考虑不充分,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扩大化.学者Jin、Qian&weingast(1999)则认为中国的财政包干制度虽缩小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其衡量标准以地方分成比例依赖于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学者thomasBerniston(2006)从研究中得出:产生城乡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直接原因,应归咎为政府为盲目实现城市工业化的目标,将公共服务投向城市,在农村和城市实施不同的教育、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系列政策所导致.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虽很多,但对本领域研究共识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4国内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理论综述

国内研究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学者有:学者江明融(2006)是最早系统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国内学者.他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从原来仅限于公共产品与服务收益分享方面,扩展到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成本分摊、财力均衡配置等方面.学者安体富、任强(2007)通过阐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若干理论,使研究这一领域上了新台阶.岳军(2009)提出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目标的选择,是形成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学者匡小平、肖建华(2010)认为公共服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分权的制度安排及各层次政府职能的混乱,如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则需要通过法律界定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能.学者刘尚希(2007)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政策路径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卢洪友、李凌(2008)认为财政横向公平是财政均等化制度设计的根本,良好的均等化制度特征是客观、激励相容、不被控制和透明.学者李少惠(2009)认为:把原有的城市居民分享型的公共服务体制变为城乡居民共享型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严格按照城乡共需型公共服务实行均等供给、城乡差异型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差异性供给的原则执行.学者宋生瑛(2009)则指出:导致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的重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分割的治理机制的不合理.学者刘斌等(2010)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西部省(市、自治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内蒙古、重庆和全国持平;其余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西部省(市、自治区)之间分化十分显著.学者孙友祥、柯文昌(2011)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因素.专门对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研究的有: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2010)对内蒙古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内蒙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全区东中西部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和基层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设施简陋.学者包满达(2009)认为:内蒙古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虽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平衡等问题.学者王德娟(2008)研究内蒙古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财政政策角度论证了产生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学者贾康(2009)认为:不同区域、城乡、居民个人之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否到位,是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常态化表现.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之间、农村牧区与城镇之间、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个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有多大?非均等化有什么负面效应?基层财政体制和其它的制度安排在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应该说这些研究还不深入.

5研究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公共服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出现同步改善.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比较突出.所以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宗旨,更有利于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1)充实管理学、财政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及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研究.(2)关注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3)寻求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干预经济的科学手段,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成因,以乡镇苏木为基础,通过聚类分析,挖掘不同类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和差距,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支持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崔登峰,朱金鹤.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孙友详,柯文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价值、困境与出路[J].理论参考,2011(1).

〔3〕王加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徐增辉.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层原因[J].经济纵横,2012(2).

〔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7/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6〕韩鹏.“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内涵的胪析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5).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5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36-03

1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的界定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词是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根据我国地区间和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现状而提出的,它实际上由“公共服务”和“均等化”两个词语组成。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从资料上看,项中新(2000)是较早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人,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路径选择及制度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初步研究,但他主要关注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并未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作适当界定。安体富、任强(2007)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指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纯公共服务,除去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服务都是一般公共服务,如行政、国防、高等教育、一般应用性研究等。同时指出“均等化”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相比之下,结果均等更重要。这个概念的界定不仅对公共服务范围进行界定,而且对均等化的内涵进行阐述,但他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仅限于公共产品与服务收益分享方面。在此基础上,江明融(2007)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界定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具体包括公共服务收益分享、成本分摊、财力均衡等方面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仅仅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局限在公共服务供给收益分享方面的片面观点。

2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的研究

目前大家对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研究主要利用实证分析或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安体富、任强(2008)通过构建一个包括4个体系25个指标的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对我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从量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发现我国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在2000—2006年期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科学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方面。王伟同(2009)通过实证分析和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型发现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分配结构没有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并且我国的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是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供给导向,而非基于公众公共服务需求的需求导向。陈志楣(2008)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同一层次公共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异质性公共需求也与公共供给存在背离,公共产品的提供出现了从东到西梯次性失衡,而且区域间的同一地域失衡和结构性失衡并存,是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镇的递减性供给格局。

3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原因的研究

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该问题:

3.1政治学层面

罗尔斯在其经典著作《正义论》一书中将正义原则作为制度的首要价值和终极目标,他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种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江明融(2007)在此基础上从正义性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并指出财富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转移机制和城市偏向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造成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的制度因素。而韩淑梅(2008)通过分析户籍制度认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被人为赋予太多的“附加值”,从而也赋予了部分人享有本应属于全体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权。吴志鹏(2009)在此基础上题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能力、机会和权利不平等的罪魁祸首。王伟同(2009)则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探讨了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社会结构变动对公共服务规模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间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是导致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指出当前的城镇化道路固化了原有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下的差异化福利分配结构。吕炜、王伟同(2008)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的问题。根据2003年53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建立了回归方程,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由于政府主观层面的原因造成了公共服务提供量和理论上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失责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张军(2007)、傅勇(2007)从官员体制的角度认为,政府官员任免权高度集中使得地方政府转变成增长型政府,同时也弱化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麻宝斌(2009)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认为府际关系划分不合理导致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的缺失。曹静晖(2011)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提出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利于当地公共服务建设。当前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社会公平的程度等没能通过恰当的指标及其权重分配体现在绩效评价当中,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对公共服务的建设。陈志楣(2008)指出导致我国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因素除了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外还有“单中心”的政府治理结构。麻宝斌(2009)从行政法学的角度认为我国目前现有的公共服务法规未经整合,存在着各地方之间和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法规相矛盾、相冲突的现象,缺乏系统、协调的法规体系。

3.2财政体制和财政能力层面

吴志鹏(2009)从财政支出水平和支出结构方面指出,我国目前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低,并且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出严重不足。安体富(2007)分析了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提出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是导致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低的关键。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2007)从转移支付的角度认为我国目前转移支付存在形式过多且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且制度设计不完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且运行不规范及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金人庆(2006)认为除此之外转移支付监督管理评价体系的缺位也是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曹静晖(2011)认为,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低效并存的双重困境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李华(2005)在城乡二元制基础上从分税制角度提出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差距,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方面。蔡东东(2007)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对中国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与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的偏差,是导致地方公共产品问题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3.3公共经济学层面

江明融(2007)从供给机制方面指出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使得出现非消费意愿下的部分公共服务过度供给、非完全公共消费品以及劣质公共品,浪费了大量有限的公共资源。王伟同(2009)进一步指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基于政府提供能力和偏好而非实际公共需求,从而使得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背离。崔宝玉、张忠根(2008)基于地方公共产品理论,讨论了具有溢出效应的地区间地方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效率。曹静晖(2011)通过研究二元财政体制认为歧视性、非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使人们无法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吴志鹏(2009)认为供给主体单一、责任不清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就目前来看,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在实际生活中,中央和地方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上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

4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研究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根据目前资料来看,我国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以下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4.1政治学角度

江明融(2007)提出应明确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指引下,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彭希哲(2009)认为应渐进性改革户籍制度,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政策体系的透明化以及管理与服务手段的不断完善,使流动人口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公平地享有权利。吴志鹏(2009)认为应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2007)指出应转变政府职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曹静晖(2011)从行政管理方面提出要明确公共服务职能的任务范围和行为边界,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分工协作,完善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陈志楣(2008)提出要寻求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马国贤(2007)从行政法学角度提出要将横向转移支付法律化,明确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责任。

4.2财政学角度

金人庆(2006)从财政支出角度提出要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向农村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的环节倾斜。安体富(2007)通过分析事权与财权关系认为应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政府之间在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改变过去传统的按事务的隶属关系划分的办法,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2007)通过分析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马国贤(2007)补充提出以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为基础的转移支付制度,并建议启动横向转移支付机制。麻宝斌(2009)从分税制角度提出要改革现有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配体制,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改革建议。而金人庆(2006)则对其作出了回答,提出将容易造成税源转移和跨地区间分配不公的税种改为中央固定收入,适当调整共享税分成比例;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地方负担出口退税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的限度;将非税收入纳入中央与地方共享范围,规范土地资源类收入管理,明确资源类收入的归属。曹静晖(2011)提出要完善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理顺省以下的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即省直管县财政和县直管乡财政,减少财政管理的层级。但未对其政策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而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4.3公共经济学角度

孙开(2005)认为要解决公共服务供给问题须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同时适度扩大乡镇区划范围,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江明荣(2007)在此基础上认为还应重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率。同时在遵循“帕累托改进原则”及适当触动城市居民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陈志楣(2008)则从公共产品提供次序上提出应优先加强对西部贫困农村的支持力度,然后着力解决社会成员最急需的公共产品问题。郭瑞萍(2005)提出建立以政府供给制度为主、以私人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为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集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但如何整合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未做出说明。吴志鹏(2009)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保障,并补充了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反哺机制,但对如何推行该反哺机制及可能引起的效应却并未谈及。

5简评

目前大多数学者从政府治理、财政分权、地方税制、公共选择机制等因素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财政能力薄弱、公共支出压力大,提出要明确地方公共产品的属性和收益范围等因素,明确供给主体,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责,采用多种方式共同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其研究更多的是偏向于政府调控,并且一部分是从政治学角度探讨,缺乏经济学支撑。笔者认为应该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分配体制,在政府调控的同时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通过群众“用脚投票”来逐渐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其研究工具来看,政治学、财政学、计量经济方法及公共经济学的有关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公共服务指标的选取参杂了较多的主观判断,且数据收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依靠具体地区的案例研究和模拟实证研究求得的结论难以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蔡东东.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2]傅勇.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蔡昉.市场怎样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12-28(4).

[4]李华.城乡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J].财政研究,2005,(11).

[5]马国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6]王伟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与绩效[J].地方财政研究,2007,(11).

[7]中国财政学会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58).

[8]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9]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东北师大学报,2007,(3).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7

关键词:财务共享资金链风险控制体系

财务共享与资金链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理论

财务共享的主要思想来源于共享服务理论,该理论在1993年由RobertFrigo和StephenBehrens提出。财务共享是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节约管理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信息共享、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信息共享、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共享、绩效制度与激励信息共享、战略管理方面共享等内容。

(二)资金链风险

资金链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链的稳健性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企业资金链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投融资决策、不合理的资金配置、不合理的资金管理政策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资金链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筹措风险又称为举债风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资金链风险。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借债或者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和配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筹资风险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资金链风险发生的源头,因为企业一般都是从融资活动开始获得资金的,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然就会产生筹资风险。二是经营性资金损失风险。例如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资金损失。三是投资性资金损失风险,不合理的投融资政策,会导致产生投资性的资金管理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包括了变现能力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两个方面。资金链风险控制就是要严格规定资金链在运行中的各个形态,保持合理的资本形式,从而减少由于企业资金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而带来的变现力风险与偿付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极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三)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对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在一个信息通畅,高效整合的环境下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进行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等工作。财务共享打破了企业尤其是集团性企业由于内部分割、线条式管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最主要的是信息共享,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加强资金链操作性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包括应收款据库管理和现金的运用;应付账款的管理,包括应付款的付款和数据处理、合规审核、服务供应商及产品的账款对账等;账单和税务发票的管理职能,包括账单数据的质量与检查、税务发票的制作和发送;还有固定资产和折旧的管理;工资支付的管理等。二是加强资金链内外部管理控制:企业相关利益者需要关注企业资金链的稳健性,因此需要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和相关的报表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等分析。而财务会计的职能,则包括总账会计的维护、总账会计的事项登记和记录、结算和合并等;管理报告的职能,包括企业预算、成本分配与管理、滚动预测、标准化报告编制、审核与分发、盈利能力、管理报告生成等;此外还包括企业合规的监控和执行以及内部控制。三是增强资金链的战略规划性:规划分析,包括现金流规划、集团战略投资预算与战略规划、成本模型分析、财务计划与分析的合并;企业纳税等。

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链风险控制意识单薄

资金链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说是有些企业认识到了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不知如何更好的控制它。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业务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资金链的安全性,对一些潜在的意外情况缺乏足够的警惕性。事实上,资金链风险控制对于企业整体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即使只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资金链崩溃,而产生资金链风险,因此漠视资金链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土崩瓦解。无论企业是否一直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重视资金链的识别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

(二)不注重财务共享导致资金链风险控制不力

资金链风险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资金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资金链风险控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对单一环节风险的控制,而没有实现整体性的控制,也不重视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应收账款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而存货过多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的预算有误造成的,因此企业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资金链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诸多企业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仍然有巨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投融资环节,更应重视对资金链风险的控制。

(三)对市场与政策的变化应对不足

资金链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链条,无论是企业的内部运行还是外部交易,大多是由资金充作连接的纽带,因此资金链是一个连接企业内外部,实现企业与外部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市场与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变量,将对企业资金链稳健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2010年我国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企业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的波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运行的稳健性。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更是缺乏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应变能力,从而导致资金链短裂,陷入财务困境当中,直接走向破产的边缘。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与政策的改变具有比较强的应变力,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企业在有效规避资金链风险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正向与逆向思维进行决策,要将政策与市场的变化,同合理的财务决策结合起来,通过保持合理科学的资本结构,来达到预防资金链断裂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资金核算信息不能及时的共享与沟通

资金链管理信息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配置、以及交易等各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目前企业在资金核算过程中,常常采取分级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具有分散性与链条长的特点,不利于资金核算的集中控制,也造成资金核算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与沟通。在企业内部,由于委托、信息不对称造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资金核算的信息常常是经过内部传递后失去真实性,再加上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核算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不均,造成有关资金核算与管理的信息不能及时的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与分析的要求,导致企业的资金链管理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容易引发各种风险。

基于财务共享的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体系的内容

(一)实施财务共享的管理模式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实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基础。既然以财务共享理论为指导,建立资金链的风险控制体系,就必须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模式来实现。尤其是要重视财务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提高资金链运行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企业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有关资金链各个构成要素的各种信息实现充分的沟通,以避免由于交流沟通不畅而产生风险。

(二)建立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应该以财务共享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应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要消除企业内部由于利益分割,冲突以及矛盾带来的各种妨碍财务信息无法共享的情况。其次要导入财务共享思想,要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财务共享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以资金预算与风险控制的财务共享机制,要明确财务共享的内容与原则,构建共享机制与整体框架。最后要重点针对资金链风险的分析与识别,尤其要以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重点关注现金流的预算与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波动,造成这些异常波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来识别存在资金链中可能或者已发生的风险,在明确资金链风险影响因素和关键因子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针对性解决。例如若企业的现金流的绝对数低于预算数,那么就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可能会由于战略扩张而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此时应进一步检查企业的市场销售与投资情况。如果是市场销售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检查企业内部原材料成本、销售成本控制是否出现问题等。再如扩张型企业与保守型企业的现金流的结构一般是不同的,要通过分析现金流的结构来发现企业目前经营、投资以及融资所占得现金流比例是否符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和周期来进行。此外还可以通过输入各种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资金链风险的预警与识别。

(三)建立动态的资金链风险分析机制

不能简单的以分析财务指标来发现潜在的资金链风险,要通过深入的挖掘来发现指标背后的问题。资金链风险预警指标虽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但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的静态的进行观察。真正的风险识别要通过挖掘各种财务指标背后存在的问题,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的了解,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分析目前的资金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关注非财务指标,通过引入更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来关注非财务指标在控制资金链风险中的作用。把一些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动态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状况引入风险识别中,进而找出更为精确的资金链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策略。

企业应构建资金链的应对体系,在有效的识别各种资金链断裂风险后,通过建立更为合理的资金链风险应对体系,通过引入科学的资金链风险识别以及量化的方法,来细化资金链风险的内容与风险控制的方案。企业应通过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准确定位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根据资金链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性来具体量化资金链风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健全风险问责机制,要通过监督与问责来落实风险管理的制度,加大执行的力度。

(四)建立信息化的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使关于资金流的信息处理,融入到了网络信息平台之中,使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监督控制常态化与动态化。并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嵌入到了企业每个部门和单位,拓展到了企业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企业资金的管理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目前我国大多企业都建立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内部结算平台,因此需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与决策系统,来强化资金链风险控制。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一是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及时反映整个企业的资金动态情况,实现资金使用与配置监控功能;二是资金存量与流量分析:对全部结算资金余额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有效根据;对结算资金流量的内部与外部比率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三是资金流向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分类,进行按结算单位、按付款单位、按预算项目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资金流向,可以动态把握资金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类型;四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要将预算指标与实际的结算资金量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原因;要对企业运行中产生的资金头寸预测分析:对未来资金余缺进行统计,根据资金动态变化提供一目了然的操作模拟分析。通过建立资金流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减少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带来的风险,更可以加强资金链风险预警功能,从而优化资金管理功能,更好的规避资金链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是现代信息环境下企业进行财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基础,应将财务共享思想积极的应用到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中来,通过整合企业各种信息与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柯明.财务共享管控服务模式的探讨.会计之友[J],2008(12)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8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然而,绝大多数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传统会计理论。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我国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相对固定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相对活跃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

(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不相适应

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1.所有权观念主宰的财务会计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2.人力资本观念下的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是“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人力资源通常是智力资本的载体。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

3.财务资本决定下的会计记帐

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三、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会计学科的完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拓展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将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会计领域。

(一)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

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支持。然而,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却始终存在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冲突和论争。客观地说,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所有权以及拥有的份额。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契约之前就已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企业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企业所有权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和信息显示机制有关。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稀缺、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也应该享有企业所有权。

在企业组织中,财务资本本身并不可能创造价值,而单独的人力资本同样也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组合的过程。因此,企业所有权既不能全部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也不能全部由财务资本所有者独享,应由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享。我们提倡“资本与劳动”相融合。实际上,市场里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合约均衡。

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构成的特别合约。在这个特别合约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最终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因此,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也只有奠基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强调“物尽其用”。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突破了会计学只研究“物尽其用”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和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把“物尽其用”置于“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引入人力资本不仅拓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还将引起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结构等方面的重大革命,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从会计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对于重构一个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从会计学科角度看,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资产。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财务资本一起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由此建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具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力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种会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把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广义会计观念特有的视角,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奠定基础。具体来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拓展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区分劳动的层次性或复杂性,通过确认人力资本权益将人力资本显现出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于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等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知识型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力资产,最主要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按人力资本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设计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思路。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还有助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1.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财务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分离,再加上注册资本制度,财务资本具有很强的抵押。因此,财务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便成为一种抵押品,财务资本所有者难以任意退出企业,即存在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现象。财务资本是天然的风险承担者。而人力资本则因其与所有者不可分离,使得人力资本可以随意退出企业,从而逃避风险。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财务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财务资本的抵押因财务资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不同类型财务资本可以相互转换而削弱。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可以在企业经营不佳时转让其所有权或将资本分散投资以便降低风险。同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群体性,使其抵押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便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益预期,使人力资本只有在该企业时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具有了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固定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一旦退出该企业则要损失许多只有在该企业才被承认的独特资源,而且人力资本还难以通过“分散劳动”来降低这种风险。

2.制定独立、平等的企业谈判方针

人力资本的群体性则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协作形成的集体力量。一旦人力资本退出该企业,集体力量将减弱乃至消失。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该企业。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和群体性的共同作用使人力资本具有了抵押,并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承担更大的风险。在发达金融市场环境下,财务资本的退出机制要比人力资本强。“股东”或“股东至上逻辑”已经不是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企业合约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已经处于相互独立、平等的谈判地位。

3.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形成企业整体,但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经营得好,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企业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经营不理想,出现破产清算,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已经彻底贬值,由于人力资本与人本身不可分离,人不可能被占有和随意处置,因此财务资本将成为对外履行民事法律责任的财务基础,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全部付之东流。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双方的博弈,一旦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构成企业的一个特别合约。在博弈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信赖,对“特别合约”的后果达成共识,否则,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不可能订立。这个“特别合约”的订立便意味着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地位平等。由此我们认为,需要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9

一、研究背景:财务共享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以及本国企业纷纷瞄准了国际市场,他们将自己的业务扩散到各地并迅速建立自己子(分)公司,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核算组织,但是这样一种分散式管理及财务核算模式不仅核算效率低下,而且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也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路上的绊脚石。而财务共享模式的提出高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乃至国家的实体性核算业务集中于共享服务中心进行财务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这样做不仅能够规范并统一核算流程,而且因为没有了在每个分公司分别设立核算机构的必要,系统和人工成本都极大地得到了节省。

由埃森哲公司提出的全球共享服务业务调查结果显示,财务共享大致提供了财务核算工作和基础财务分析两方面的服务,其囊括的财务业务类型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报销费用,总账、明细账以及报表,资金管理,财务报告和分析预测。财务共享服务优化了公司组织结构,规范了核算流程并提升流程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创造更大价值,将财务核算的集中化推到了新的高度。

二、财务共享服务下财务人员转型的分类

这项新兴服务的一个特点就是基础核算职能集中化,这样一来中心所需核算人员大致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之前从事这些基础工作的人们虽然得以从繁琐的业务中走出来,但职能转型的必然性也随之被提出。借鉴国内大型企业如中兴通讯等案例,我们可以将财务人员转型大致可分类为三个方向: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业务人员、业务财务人员和高级财务决策人员。

(一)共享服务中心(SSC)财务业务人员

SSC财务业务人员大致包括三类:基础操作人员、技术维护人员以及运营管理人员。我们所说的基础操作人员,可以直白地称之为共享服务中心的直接生产者。基础操作人员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数据的输入及核算等操作,并没有技术上以及知识结构上的特殊要求。技术维护人员则是核心员工。他们在服务共享中心要对系统综合管理并对整套流程提供支持,如系统的开发、核算程序的定义等,他们是财务共享中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这个类型的人员转型要求相对就高了很多。运营管理人员则是主要领导者,要负责整个中心的安全运营以及更好发展。这类人员大多管理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完整,在财务核算技能的基础上也懂得管理的策略。

(二)业务财务人员

顾名思义,业务财务人员就是在实际生产中促进财务与业务相互融合的推动者,特别在财务共享服务融合了成本管理、预算分析以及投资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功能,企业需要一大批传统财务人员转型到业务财务中,积极融入到研发、采购、物流、加工出售以及售后各个方面的业务中,解决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财务与业务相分离的问题,推进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利用专业知识推动业务决策的科学化,为企业从各个环节创造新的价值,这一类财务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多数传统财务人转型的方向。

(三)高级财务决策人员

共享服务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模式,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这样的管理模式就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了一条出路――高级财务管理决策人员,其一般指代的是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及财务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这类人员一般有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经验,懂得战略规划决策,能够深入参与和支持企业决策制定,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一转型路径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更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相关技能,因此这是一条适合于少数财务人员的转型路径,也是一个传统财务人员中潜在优秀财务人脱颖而出的好机遇。

三、财务人员转型中素质提升路径

企业财务核算方式的变革对传统财务人员转型提出了挑战,财务人员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进而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完善实施以及财务人员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变传统理念,接受新的环境

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不是过去的农业时代亦或者工业时代,这个时代是智能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样崭新的经济形态必然会带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新模式也必然带来新变化,传统财务人员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传统理念,接受新的环境。传统财务人员大多熟悉了一系列财务核算流程便不再探索创新,但互联网+时代,财务人员要积极转型,改变工作理念,增强学习领悟能力,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加速实现人员与管理方式的双升级。

(二)完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环境

具备了新的财务核算理念,接下来需要完善的就是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因为财务人员转型的路径不是单单一种,因此不同的转型路径所需完善的知识结构也要加以区分。

共享中心(SSC)财务业务人员中最基础的一条转型路径就是基础操作人员,这类人员职能相对简单,因此所要求具备的素质也不是很高,他们只需掌握流程并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一系列工作即可。知识结构方面他们需要具备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即可,向这个方向转型的障碍不大,只需通?^短期培训即可消除。技术维护人员作为中心的核心人员,他们是财务信息化、核算标准化的专家,他们应该既要精通财务信息化、流程结构优化和核算标准化,又深谙公司决策、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的精髓。传统财务人直接转型到技术维护人员的难度相对大一点,因此,从基础操作人员做起,积累知识与经验后完成第二次转型不失为一条智慧的转型之路。而运营管理人员则是整个中心的大脑,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还要对公司内财务资源、人力分配、战略方案等做出全方位的评估规划。运营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与战略思想,在知识结构上,他们要在具备财务分析预测、成本管理控制以及投融资规划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资本运营、战略评估以及维护升级财务体系的能力,并且作为服务中心的领导者,凝聚力必不可少,人际关系管理技能对于转型为运营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项必备技能。

业务财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业务财务人员需要将业务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m行整理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业务中的纰漏,促进各项业务为企业带来更大价值。因此,对自己所深入的业务,他们应该以专业的知识方面为支撑,以财务决策促进业务更好开展为核心,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业务财务上越做越精,最终汇聚成为企业跳动的强大的心脏。

对于高端决策人才,他们是企业价值创造管理和战略风险管理的指挥者。这类人员不光要储备深厚的管理知识,还要更多地关注战略财务。财务核算是他们必备的基本技能;战略规划,对财务管理及其他类的经济业务的深入研究是一种补充;精于预算、资本运作、绩效评价和丰富的实务经验是对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他们需要负责的是宏观业务,因此,他们所需具备的不仅是业务上的专业知识,还有综合管理的能力。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篇10

关键词:财务共享大智移云流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融合重组越发频繁,并且规模不断增大。如何通过高效的管理机制,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技术、运作流程以及更多的利润是研究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共享理念”在财务领域的扩展使得财务共享应运而生。财务共享平台是一个体系性的管理工具,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思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主导)时代已然到来,这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管控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那么“大智移云”时代到来对企业财务共享平台建设到底有何影响?有何改进?优点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财务共享的定义及理论综述

早在1993年,RobedGunn等人就首先提出了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的成员和技术等资源。财务共享服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将一种分散于各业务单位、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达到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目的的作业管理模式。

近几年,财务共享服务已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在财务共享流程再造研究方面,张瑞君等通过分析中兴通讯十年的财务共享服务变革之路,提炼和明确了财务共享服务构建流程再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何瑛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流程管理,还提出了在云计算背景下企业财务流程再造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张真昊等以费用报销为例对基于云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设计。在“大智移云”对财务共享平台影响方面,程平等通过一系列文章分析了大数据对于企业财务决策、资金管理、库存管理、固定资产更新、云会计aiS构建等方面的影响。万家盛等构建了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框架,深入分析企业云会计对于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影响。

综观上述文献,在“大智移云”技术对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方面有很多研究,但大多在概念内涵、特点创新等方面,特别是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所以在“大智移云”时代,探讨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业务流程再造

(一)企业原有的应付账款流程。根据埃森哲全球共享服务业务调查表(见下页表1),共享服务中最先实施的几项业务依次是应付账款、总账、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工资、费用报销、财务报告、人力资源、信用管理和客户信息服务等,其中应付账款业务实施共享服务的比例为83%,由此可见应付账款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本文选取应付账款流程再造进行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该应付账款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下环节:(1)业务部门发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审核之后将订单发给供应商;(2)订购单复联交给仓库存底;(3)订购单交给应付账款管理部门存底;(4)供应商发货给仓库;(5)仓库收到货后,将收货收据返给供应商;(6)仓库收到货,查验后,将验收单交给应付款部门;(7)供应商将发票交给应付账款管理部门;(8)供应商向应付账款管理部门发出付款通知;(9)应付账款管理部门向供应商付款。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从采购部向供应商提出购买申请,发出订单开始到最后应付账款管理中心向供应商付款,总共是9个环节,企业的应付账款管理部门只有在订购单、仓库验收单、供应商发票三者核对一致时才会向供应商付款。在此流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单据核对工作,以及大量的核对人员和较长的核对时间,会增加企业此项流程活动的成本。如果可以进行应付账款流程重组,将会大大降低此项业务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二)“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业务流程再造。

1.设计总体思路与目标。积极运用“大智移云”时代的各项技术和工具,构建企业应付账款共享机制,建立应付账款共享管理平台,减少此项流程中的人员、费投入,在确保企业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

2.大智移云时代下的财务共享平台。“大智移云”是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综合利用,使之互通互联,服务社会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发展常态,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技术载体和推动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交融渗透,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有望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交融渗透的信息时代下,企业的业务过程、组织结构、人员安排、战略规划以及经营信息发生了很多改变,其中,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借助信息平台,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重复业务的的集中处理,业务流程的设计与重组,实施标准化工作程序,设计业务评价,完善业务处理目标等,就能够达到财务共享平台模式的目标,来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实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构建。按照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公布的云计算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支持以广泛、便利、按需方式,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与服务)的计算方式。在这个资源池中,计算资源分布式存在。无论身处何地,资源以共享资源池的方式统一管理。利用虚拟化技术,将资源分享给不同用户,资源的放置、管理与分配策略对用户透明,这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财务共享中心是基于“规模经济”效应,将分散于各业务单位、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财务共享中心和各分子公司位于不同地方,共享中心整合各分子公司相关财务内容。云平台为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会计核算平台,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良好的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只要有网络,客户便能访问云计算的服务。

在财务共享中心“云平台”上,财务共享中心和总公司、分子公司进行着企业业务相关的数据交换、业务数据处理、数据共享。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在云平台上进行授权与业务审批,不同企业之间也可以在云平台按照权限实现数据共享。

(2)大数据技术应用。企业经过多年运营,会积累种类繁多并庞大的数据。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些数据便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云会计平台是企业进行大数据决策的基础,基于云会计平台,在抽取、转换、加载通过企业运营所形成的大量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后,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手段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进行财务决策。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销售、固定资产、库存、商品价格以及外部的银行、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数据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云会计平台,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的大量数据存储,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依据企业的财务决策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数据的关联性并转化为企业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案例分析――长虹财务共享云中心应付账款流程。

(1)长虹财务共享云中心构建。长虹集团在未实行财务共享前,采用的是分散独立核算的财务组织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2004年以后,长虹的规模快速扩张、业务类型和管理层级相继增加,分公司、子公司的多套财务机构使集团财务人员与管理费用快速膨胀,财务流程的繁杂导致了工作效率降低,大量的财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应付基础会计核算业务,形成的连锁反应则是集团在对业务的财务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重复设备投资规模加大、内控风险上升,多个独立、粗放而臃肿的财务“小流程”使总部统一协调财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增加盈利的代价就是加大风险。与此同时,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集团的运转呈现低效率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长虹走上财务共享的道路。

2008年,长虹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计核算自此迈入了基于广域网的信息化时代。4年后,长虹又开始探索基于智能时代云技术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研究,并逐步构建了基于智能时代的集团公司财务云管理体系。长虹依托云计算等技术变革手段,在原有财务共享模式基础上,通过建设数据标准、梳理单据标准、再造业务流程、嵌入审核节点等举措,期望实现财务共享的升级,达到数据规范、采集高效、自动处理、智能输出;由于其凭证电子化、数据颗粒化、存储云端化、业务处理去物理化、产品输出可灵活组合等特性,与云的变幻莫测、自由组合、无所不在等特征极其相似,因而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财务云”。

(2)长虹财务云中心应付账款流程。为解决由集团规模扩大、业务扩张所引起的问题,长虹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变革手段,建立财务共享信息云平台。在长虹财务云中心,有应付账款管理组,专门处理集团下属200多家子公司的应付账款业务:一是建立了采购供应链平台,长虹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材料(物料)需求计划,供应商按照自己的权限可以在系统中察看材料的具体信息,通过商务谈判完成议价并签订购销合同后,长虹就会在其eRp系统创建相应的采购订单。二是长虹收货后会在eRp系统进行收货确认,定期或即时在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收货材料(物料)凭证。与此同时,供应商可以在系统中就自己的发货数据与SRm系统的收货数据进行比对查验,结果一致后在金税系统中选择开具发票,长虹通过合力中税系统抽取软件抽取发票信息并发送至结算对账平台,定时匹配发票和结算单,匹配成功后,打印匹配通知书,然后连同发票一起邮寄长虹。三是结算对账平台,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将供应商发票电子信息提交税务认证系统进行认证,将认证通过的发票发送给SRm系统完成自动记账核算,并按账期通过银企互联平成付款。四是长虹收到供应商发票后在SRm系统进行签收归档,SRm系统结算数据供购销双方进行核对和确认。

(3)长虹财务云中心流程再造应用价值分析。一是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财务云中心的自动化程度大幅上升,标准化程度高,手工处理业务锐减,单位人员耗用大幅下降,按照可比成本测算,业务经办年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超过1800万元,且处理时间大大降低,处理效率提高,效率提升7%以上。二是降低风险,提高集团管控能力。长虹建立财务云中心之后,通过重新梳理新业务形成新的处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节点、审核节点,制定标准的风险控制逻辑、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将风险控制点嵌入流程并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在风险控制方面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体系(特别是事中全业务过程风险监管),实现了有效的风险管控,从而提高了集团管控能力。三是“大智移云”时代下,财务共享实现进一步升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长虹在原财务共享的基础上,通^凭证无纸化、要素精确化、数据标准化、内控实效化等举措,对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更加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了无纸化、去人化、智能化等目标。经过全口径、全业务的云采集和智能的云处理之后,信息系统存储了大量的标准数据,财务云成为了长虹的数据中心。可以提供财务指标及其业务动因分析,为使用单位提供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据产品,提示预警,创造价值。通过财务云的建设,成功地打造了财务共享的升级版。

三、结论

财务共享服务是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也是企业整合财务运作、再造管理流程的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目前,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成为跨国企业集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利器;在“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各企业的财务共享平台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升级,通过对“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研究,并选取长虹财务云中心应付账款流程为例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再造,升级后的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集团风险管控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并且这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可以被其他大中型企业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07).

[2]何瑛.基于云计算的企业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路径与方向[J].管理世界,2013,(1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