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基础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6:18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1

一、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即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环节,没有这一环节,会计工作就无法得以正常开展。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普遍都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导致会计工作中收集、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没有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使得整体的会计工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这些不利因素会阻碍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制约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使得新会计准则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企业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的机制也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尚未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地传递。这种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和监督机制,不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完成,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会给企业带来资产上的流失和企业管理的长期缺陷。

第三,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不明确。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也影响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尽管,经过财政部门的大力宣传,人们对新会计准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然有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的认识上还不够明确。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会计的工作就是收付货款、发放工资,没有意识到会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影响,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得会计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第四,财会人员的胜任能力不足。

财务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会计工作,他们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胜任力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能否顺利执行新会计准则。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其财会人员大多是直系亲属,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素养,这些财会工作人员将会在工作中很大程度地制约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效果,影响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能够保障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所以各中小企业应该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和日常会计行为,对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严格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明确性和透明性,为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和条件,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和新会计准则的成效。

第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种种的缺陷,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所以,中小企业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才能保障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第三,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

只有在思想上先接受了会计准则,才能真正地保证其顺利执行。所以,转变各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提高他们对会计准则的认识是关键。要让各企业管理认识到尽管会计工作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收益,但是它能够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有效的依据,减少错误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减少资产上的不必要资金流失。

第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胜任力。

决定中小企业顺利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关键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可以使中小企业迅速地有效地执行新会计准则,并且在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并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培训,建立一支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财会人员队伍,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具体规定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法律依据之一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不意味着小企业的会计基础也是权责发生制。我们认为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应该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合。

关键词: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期末计息日;应付利息日

一、会计基础的意义

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环节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直接影响会计的信息质量。会计基础也称会计处理基础,也就是企业在解决如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基础,是企业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所采用的标准。因此,这是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出发点。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共有四个: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正是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导致会计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因此,会计实务中在处理这些收支发生的期间与应归属的期间不一致的交易或者事项时,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基础,以便将收入和费用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配比,正确计算当期盈亏。实务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应收和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只要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有没有收到或者是支付,都应将其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只要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已经收到了或者支付了,也不能将其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这种方法不考虑实际收到或支出货币资金的时间,而重点考虑收入和费用应该由哪个对象和哪个期间负担,由于负担的对象和负担的期间的不一致性,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尽管属于本期收入却并没有收到货币资金,由此产生应收账款;而有时,本期尽管收到了货币资金,但其却属于以前期间赊销的回款或预收的货款,并不属于本期收入。同样,对于费用而言,也会出现尽管目前尚未支付货币资金,但费用却已经发生了,应当将其计入本期费用即预提的情况,以及尽管已经支付了货币资金,但其并不属于本期费用,而要在以后期间进行分摊即摊销的情况。

与权责发生制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也称实收实付制,它与权责发生制相反,它是以货币资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只要是本期实际收到或支出的款项,不论它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这种方法不考虑收入和费用应该由哪个期间负担,只考虑收入和费用的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时期,哪个期间收到或支付就作为该期间的收入或费用。这种方法不会出现没有收到就确认为收入的情况,因此,回款或预收货款应全部作为收到期间的收入;费用也不存在预提和摊销的情况,只要是实际支付了,就将其直接作为支付期间的费用。

二、对小企业会计基础的理解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总则第九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可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指出小企业应采用何种会计处理基础。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准则。”“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又是什么呢?对此,《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指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法律依据之一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小企业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推理。我们知道,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为了尽量减少小企业在所得税申报过程中的纳税调整事项,同时减少税务部门对小企业的计征成本、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促进小企业实行查账征收,财政部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时,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以税法为导向,即“以满足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税务部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消除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而税法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尽管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为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便于征管和反避税的需要,税法偶尔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面,税收实务中,实际上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在费用的确认方面,税法更加倾向于收付实现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依据,就简单地将小企业会计基础概括为权责发生制,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证据,就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银行借款利息费用和债券投资收益确认的会计处理方面的规定,它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是遵循了收付实现制原则。

我们知道,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利息费用(无论是银行借款利息还是发行债券利息)的确认,一般都是在会计期末的计息日进行确认,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如果是债券投资,则在会计期末的计息日计入投资收益。这里的会计期末计息日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即月末、季末或年末,并不是合同规定的应付利息日,这显然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

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短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第五十二条规定:“长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第十九条规定“: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收入应当确认为应收利息,不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收入应当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这里的应付利息日是指合同中所确定的日期,并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即并不是月末、季末或年末。很明显,这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确认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以及确认长期债券投资收益时,均要求企业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六条又规定:“通常,小企业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对此指出:“小企业在对费用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时,既可以在费用发生的当时登记入账,也可以在费用发生的当月月末登记入账。”一般情况下,小企业对于到期银行借款的利息不予支付的情况不多,同样,对于到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不回的情况也很少,因此,实务中,小企业对于银行借款的利息费用,通常不会在合同约定的付息日入账,而是在收到付息通知单后才会入账,也就是在实际付息日入账;对于长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往往也不会在债务人的付息日入账,而是在收到收款通知单后才入账,也就是实际收到利息日入账。这进一步说明,小企业在实务中遵循的也是收付实现制。

以《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中关于长期债券投资案例【例2-22】的相关资料为例:2013年1月3日,a公司购入某企业当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企业债券,债券票面利率12%,债券的面值为1000元,a公司按照每张1050元的价格共购入该债券800张,另外,支付有关税费计4000元。假设该债券每年支付付息一次,最后一年偿还债券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该案例是以年末作为付息日为例的,因此,对于该公司而言,每年的年报中所反映的投资收益87200元,符合权责发生制。但是,该案例有明显的缺陷,首先,我们国家现行的企业债券,一般都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如果我们将该案例改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则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2013年1月3日a公司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不变,但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a公司都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直到2017年12月31日才需要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很明显,a公司该批债券的投资收益在前面4年的年报中都没有反映,直到最后一年才在年报中以436000元反映出来,这明显有违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更体现了收付实现制原则。其次,即使是属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债券的发行日并不都是每年的1月1日,假设是其他日期,比如,2月8日,那么,公司支付债券的利息不会在年末,而是在次年的2月8日,此时按《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该在2月8日收到债券利息时,才确认投资收益,年底并不确认投资收益。当然,我们也不能由于这个案例就简单地推论出小企业会计处理基础采用的就是收付实现制,毕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法律依据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之一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并不意味着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就是权责发生制,更不能讲是收付实现制。我们认为小企业会计基础应该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高金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3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过程问题对策

一、引言

所得税会计的出现解决了税法与会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是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6年2月15日提出新会计准则。再次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出所得税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模糊且缺乏一致性

所得税会计准则没有对其概念的具体、清晰的阐述和解释,只有对具体准则的明确表述。这让人们很难琢磨所得税会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不仅没有对所得税会计做具体的解释,其他相关概念即使有所赘述也是晦涩难懂。例如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回收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都是计税基础,但是对这两者的定义不在同一个角度上,语言运用就像是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且没有逻辑性。所以,整个准则读起来是生硬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差异过多缺乏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由财政部制定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法律地位要高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前者是对宏观方面的征税情况的考虑,而后者是对微观方面的行为的规范。所以,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是有很多差异的。在制定准则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差异。但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并没有考虑到与税法的平衡。它只是一味地强调会计准则的技术特征,使得税法和会计之间差异过多,对基层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会计准则过于复杂企业缺乏应用动力

我国目前还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因此所得税会计准则只要求在上市公司实行[1]。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由于中小型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纳税,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简便容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型企业在所得税会计方法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少数人会选择债务法。国有企业在所得税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同样是应付款税法占据半数以上,其次是递延法,少数人会选择债务法。这表明大部分企业都更愿意理解和接受应付税款法。那些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企业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遵照规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贸然行进,只会提升企业转变的成本。

(四)会计和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制约我国会计发展的瓶颈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我国当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令人担忧,首先,会计人员只是结构失衡。其次,业务素质较低。再者,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最后,法制观念淡薄。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并有效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对于纷繁复杂的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要能作出及时判断。

税务人员的监督和指导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有利于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然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很少有懂得会计和税法的专业人员,更别说对会计和税法的使用。这使得企业面临所得税处理上的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税务部门的解决和建议。

三、完善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一致性

首先要明确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概念,且不可含糊其辞,应该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完善其他相关概念时,应尽量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堆砌,更不可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借鉴别国的相关表述时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具体情况,作出符合国人能正常理解和接受的定义。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可以给出通俗易懂、内在逻辑一致的表述[2]。还是拿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来说,它们其实就是税法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概念,在收付实现的制下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就是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这样定义与全责发生制下的资产定义和负债定义相对应,不仅通俗易懂,还能防止混淆。

(二)合理处理税会差异激励企业自发利用

平衡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使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税务机关的研究人员要加强与会计研究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只有二者共同研究探讨,才能实现对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的协调。在不可平衡的情况下,可遵循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原则,如对重要的差异采用纳税影响法,对不那么重要的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3]。

(三)提高会计和税务人员的素质

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首先要有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其次,从业资格证是前提,这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此外还要还应增强对审计、财政、金融、税法、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及时掌握国内外会计相关方面的动态,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面的方针政策。

税务人员同样也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懂得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运用,熟悉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这样,在面临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时,税务人员就能够及时给出建议,及时处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如基本概念模糊且缺乏一致性、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差异过多缺乏平衡、会计准则过于复杂企业缺乏应用动力、会计和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等。因此,在完善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对策方面,首先就是相关概念的一致性,其次是合理处理税会差异激励企业自发利用,最后是提高会计和税务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罗林芬.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4,(5):214-215.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4

11993年,“两则”“两制”

1992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其后了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两则两制”的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全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基础。

2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国家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制定的,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重大改革。取消了分行业和分经营方式会计制度,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一致。它加速了我国会计的国际接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它同我国原来的按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业类别设计的会计核算制度相比较,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以下几个突破。

2.1统一了全国范围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实现了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它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对相同交易或事项的处理都要采用一致的方法。这次改革中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冲破了原有的思路,将制度定位于全国所有的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除外),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

2.2正确地处理了准则与制度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和整合《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准则和制度的功能组合,博采二者之长,对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了系统的规定,并把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融入其中;特别是在制度中纳入了我国业已出台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比较成熟的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较好地实现了准则与制度的协调和整合,使我国会计在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转轨的同时找到了一条实现自身转轨的可行之路。

2.3实现了基本会计要素的界定及会计确认、计量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框架。《企业会计制度》在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的界定上,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理论,这相对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而言,无疑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也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定义保持了一致。实际上,正是由于原来对基本会计要素界定的不妥当、不科学,才导致了以此为基础设计产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与经济事实相背离。以资产负债为例,原来《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没有强调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本质特征,致使一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被确认为资产,一些价值严重减损的资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虚增资产和业绩,造成会计信息的合法失真。同样,《准则》将负债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没有强调“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一实质,从而使一些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如“预计负债”等未能包括在负债内,导致企业对外提供的负债不实。

3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改革最重要的阶段是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主要标志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这充分表明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较高的水平。

3.1新准则必将结束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本次会计改革主要解决会计理念、原则和方法等深层次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因此,实施新准则的企业必将结束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本次会计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今世界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的现实基础,是各国国家会计准则即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趋于一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以预期,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国大中企业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必将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3.2企业会计准则更适合市场经济模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奠定了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建立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便利,也为大中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财务会计实务规范方面的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是一次重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的促成,既有来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的动力,也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众多机会诱因和巨大压力。新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面,新准则体系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维。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会计准则;问题;对策

一、前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经济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因而,企业必须摒弃旧的会计准则,积极主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科学、全面且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无疑是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对我国会计行业健康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受到资金薄弱、基础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使得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二、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资金实力薄弱

经济日渐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众多挑战,执行新会计准则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资金有限等诸多限制条件,使其没有足够的精力致力于财会人员的培养,财会人员往往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会计理论学习,加之就业倾向影响促使非专业人群也积极考取会计证从事会计工作。非常多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非常低,虽具备相应职称,但却存在着专业知识不扎实的问题,这就使得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工作质量并不是非常理想。

2.基础工作不到位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所有的会计核算中涉及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核算基础薄弱的问题,无论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档案的设置和取得方面都十分薄弱,使得在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时缺乏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保证,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可行性,使得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在中小企业基本只是一种形式。

3.会计信息化程度偏低

2007年新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程度要求明显比旧会计准则高。因此,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但该系统的购买成本偏高,且系统需要日常定期维护和升级,这对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又一大难题。

4.管理者思想落后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拥有极其传统的管理思想。一则是对员工缺乏系统管理,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眼前而忽视长远。二是缺乏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高标准要求,不思进取。再则是对会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岗位,或者会计由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任。这样的管理思想和企业环境根本不具备新会计谁则实施的条件。

三、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分析

1.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在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工作开展,进而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强调使用原始凭证的规范性,严格规范原始凭证的审核程序及报批制度。登记账簿时,做到字迹清晰,登记及时,规避字迹潦草可能对信息的损害。当然,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在科目结转、报表编制、业务流程改造等方面提前做好统一规划,确保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效性与精准性。

2.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中小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要将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有序落实,必须依靠高素质专业财会人员的支持。一方面,企业需要重视企业内部已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其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以及对实务操作的熟练度,形成一支适合中小企业、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外来会计人才的引进,在录用会计人才时需综合考虑自身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等诸多因素,注重引进人才的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亦可适当根据企业情况聘请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兼职会计人员。由此从会计人才的专业角度保障了中小企业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3.重视管理者思想转变的深入化

众所周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军人和灵魂人物是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他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态度,因此必须努力转变管理者思想观念,使其充分意识到会计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地影响和决定生产经营成果,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此外,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新业务的出现也促使着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执行新会计准则。

4.加强会计信息化处理程度的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影响深远,要求企业变革财务处理的方法,要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电子化、信息化。对尚未建设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要强调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信息化;对正在建设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要强调在原有信息化基础上构建更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对已经拥有完善信息化系统的中小企业要强调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结语随着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视,新会计准则无疑在规范化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重视会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信息化脚步,注重管理者思想的转变有效地保证了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而为中小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琼.试谈中小企业对新会计准则的适应性问题[J].会计师,2009,10(2):81-82.

[2]陈礼忠.刍议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7):793-794.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会计职业

一、拥有较多投资房产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浅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将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确认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反映。因此,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不再单独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但新准则又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这样,在当前房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拥有较多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将会从中受益。投资性房地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有可能成为股价表现的催化剂。当然,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所以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在严格的税收制度下,相应也会增加企业实际交纳的所得税,导致投资性房地产现金流下降,从而降低公司价值。

二、无形资产准则带来的经济后果

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发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将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费用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计人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及创新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并且提高这些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因此,研发经费的资本化具有明显的后效性。

由于研发支出的特殊性,与之相关的经济后果可以用以下例子进行说明,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考核指标是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非常重视对企业利润和净资产的管理,凡是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的行为都是消极的行为,由于研发费用从支出到收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往往超过管理当局的任期,很容易产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效果,这就会导致管理当局减少研发支出等,这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为不利。如果能够将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对促进企业投资研发是有积极作用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使得企业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尽管目前我国GDp增长很快,但我国企业做的更多的是“世界加工厂”,我国企业自主的品牌、自有专利、自主开发的技术很少,研发的投入与国外相比也是少得可怜,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对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创新型的社会,增强我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新准则对价值计量基础运用谨慎,即非主导性和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较为广泛地运用了这些价值计量基础,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占主导地位,即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在具体准则中,几乎所有用到价值计量基础的地方都一般规定要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用价值计量基础进行计量。另一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价值计量基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四、分析盈利构成,重点关注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是公司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其一定期间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占领先地位,说明盈利质量稳定,反之,则说明盈利构成不合理,盈利质量不稳定。新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如债务重组的损益化。虽然会影响到净利润的大小。但并不会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小。公司的盈利操纵行为也不影响主营业务利润。此时,要排除债务重组损益化等对盈利质量的不利影响。就必须认真分析盈利构成。尽量不用净利润而用主营业务利润指标来衡量盈利质量。尽可能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法FaSB在其备忘录中曾经提到,盈利转化为现金的程度是衡量盈利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额,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存在应计项目调整差异。一般来说,运用应计项目分期处理的不同方式操纵盈利的手段只能改变账面的盈利。并不能改变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客观和真实。投资者应尽可能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法。即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的真实性和持续性。

五、总结

新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权威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它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新会计准则还有许多有待成熟与改善的地方,这一方面要求不断引入西方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宜我国市场环境的会计准则体系。

参考文献

[1]马丽娜,浅谈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0)

[2]周文涛、方晓彤,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6,(11)

[3]任秀梅、赵晓华、任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06,(05)

[4]孙莹,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改进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7)

[5]丁恒花、李恒,刍议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1)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7

关键词:教学;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差异;结合

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为依据,而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规为依据。这两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是相互分离的两大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依据不同,有着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而导致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趋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主要是目标不同、业务处理依据不同、核算程序不同、核算基础不同。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并不单独设一套账户进行税务会计的核算,而是与财务会计使用共同的凭证、账簿和报表。企业平时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只有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不相同时,才依照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因此,税务会计是寄寓财务会计之中,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一、以企业所得税为例寻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一)资产的纳税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有关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固定资产在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准则规定按照“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算账面价值。而税法规定按照“成本―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折旧额”计算计税基础。若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将会受到计提折旧的方法、折旧的寿命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相同。

例:a企业于2008年以120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a企业估计其使用寿命为20年,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2010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

固定资产在2010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1200-1200/20*2-80=1000万元

固定资产在2010年12月31日计税基础=1200-1200/20*2=1080万元

此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1080万元产生了8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80*25%=20万元。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万元,贷记“所得税费用”20万元。

(二)负债的纳税调整

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有关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期间不可以税前扣除数。从而得出计算公式,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抵扣的金额。

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预计负债,企业因为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对于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将发生的支出在满足有关确认条件时,销售当期即确认为销售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由该类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可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税法规定与销售产品相关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税前扣除,则这一预计的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2.如果税法规定对于费用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税前扣除时点,则所形成负债的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例:a企业2010年因销售乙产品承诺提供5年的保修服务,在利润表中确认了50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未发生任何保修支出。

该项预计负债在2010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因税法规定与产品保修相关的支出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而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500万元,即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500-500=0

预计负债账面价值500大于计税基础0,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500*25%=125(万元)。

(三)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费用的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而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而税收法规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建议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对学习税务会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两者的差异有机结合起来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先学习财务会计课程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学习税务会计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能颠倒顺利,只有先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会计准则与会计处理,然后才能够在学习税务会计时一边回顾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边找到现行国家税收规定与会计准则的异同点。

(二)通过寻求差异法找出二者的差异,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得出如何调整差异,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不相容知识点。通过调整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合为一体。

(三)在学习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这两门课程中间,开设税法、经济法等相关课程。掌握我国现行税收法规制度,从而更轻松地找到二者的区别。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法律法规条文下才会顺利找到差异,从而将两者能够更加轻松的结合起来。

(四)通过模拟仿真操练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理解程度,学会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王金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税务会计》,2014年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8

关键词:用益物权;公路收费权;Bot业务

一、引言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用益物权人以对他人所有的物直接支配为前提获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我国《物权法》具体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四种用益物权,但是用益物权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需要特别法进行规范,比如《公路法》中的公路收费权。用益物权人具有使用物的无形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又必须以实物为依托,然而实物又不为该权利人所有。因此,用益物权具有“有形资产无形化、无形资产有形化”的特点。

对于用益物权会计处理问题,国内学者曾经做过许多有益的探析,如刘文成(2003)、马贤明和郑朝辉(2004)、张维宾(2004)等,但是这些学者都只是根据当时我国会计实务中对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提出理论上分析并提出建议。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日益凸显,2008年8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以下简称《准则解释第2号》),该解释的第五项首次提出了对“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中涉及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问题,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得到进一步明确,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将以公路收费权这种用益物权为例,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原则和其中涉及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Bot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Bot是Buildoperate

transfer(建设-营运-转让)的英文缩写。Bot方式主要是政府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运行特征是:政府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交给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由该投资机构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在特许经营期内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利用Bot方式吸引外资的首例是深圳沙角B电厂。我国各级政府对Bot方式非常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成了很多Bot项目,首例规范化Bot公路项目是于1995年竣工通车的京通高速公路,此外广深高速公路等Bot试点工程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对于企业的Bot业务如何恰当地反映资产、收入和成本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这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评价、投资建设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准则解释第2号》的对企业Bot业务的会计处理指出了依据,也为企业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和规范。

企业Bot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要涉及通过Bot业务建成的项目的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项目建成营运后的收入和成本的计量。以公路投资建设企业为例,实际上就是公路收费权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以及公路收费权的后续计量问题。

《公路法》第59条规定国内外经济组织可因依法投资建成公路和受让方式取得收费公路的公路收费权。以前我国会计实务中对于通过投资建成取得的公路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通过受让方式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则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核算。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深沪两地上市的路桥类上市公司基本上将路桥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围绕“特许经营权合同”进行的,对合同授予方和合同投资方以及特许经营权合同的约定提出的要求。其中,对企业Bot业务描述为:“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因此,可以认为该项解释规定是针对上述“项目公司”对建设项目的资产入账、项目营运收入和成本确定的会计问题的规定。

《准则解释第2号》解释中规定“Bot业务所建造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既然基础设施是由项目公司进行投入建设的,为何不能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根本原因在于项目公司不拥有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而只是通过Bot方式取得的用益物权。这类似于具有融资性质的租赁,如果将其确认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不协调。

项目公司建设取得的该项资产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只能作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将该项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的条件是“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实际上是将资产确认为一种“应收款项”;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比如对于公路经营企业来讲,这项无形资产就是其获得的公路收费权。

按照《准则解释第2号》的规定,公路经营企业通过投资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只能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不能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这就从制度规范上否定了此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将投资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权确认为固定资产的会计实务操作,也是对《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19号)中相关规范的重要调整。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9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本文将新会计准则与之前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并根据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概况,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http://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发展影响

一、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从而使会计工作成为经济管理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会计核算制度也随着时代的改变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本文旨在分析新的会计准则,并基于对中国企业的基本原则及其影响分析,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学术性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我国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其提供有利的建议,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新旧会计准则对比

1.《存货》准则的调整。对于存货的规定的调整。采购原材料时,工作材料是公司必须的商品,优质的原材料,运输费,装卸费,和其他项目可以归因于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在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这些都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或者可以先对它们进行归集,在期末核算的时候。在应用指南中明确提出计划成本法、商品进销差价法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准则规定,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存货,可以按借款费用资本化,在企业存货成本中计入。还规定,公司提供的服务,通过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他们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可以到公司会计处理时计入存货成本。而旧标准,是由丢失或毁坏导致的损失进行了规定。由企业发行的测量股票的方法,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新准则中提供的信息披露做出的相应的规定已经改变了企业会计的账面价值,确定企业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等。

2.无形资产准则的调整。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实际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可以确定的非货币性资产。新的会计准则修订了企业无形资产范围,删除了企业商誉无形资讯产,并对企业商誉无形资产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企业商誉是企业在进行合并时,产生的成本中,比企业被合并后,购买方取得的的各项可辨认的资产、以及购买方取得的企业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数额更大的资产部分,企业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因此无法识别,也不属于无形资产范畴的会计准则的规定。

新的会计准则中,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从识别标准成本达到预定的使用达到开发无形资产之前,总支出产生的无形资产的费用,但对于前一段时间,已经花费的支出将不再进行调整。

3.职工薪酬的调整。新会计准则对员工薪酬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获得企业的工人提供劳动,各种形式的补偿给员工,并与员工合作时产生的其他费用。其中职工的薪酬包括: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津贴和补贴、职工工资、奖金;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等;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等。

新的会计准则,在职工薪酬的确认方面,以及职工薪酬的计量方面,也进行了新的重要调整:其中规定,企业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时,生产产品和服务而付出的劳动要计入产品成本,或者劳务成本。从在建工程,企业工资负担的无形资产,包括施工企业或企业无形固定资产成本。其他的职工薪酬,则应该计入当期的损益。

新会计准则也将涉及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单独列项的相关企业和工人关系的项目,如果企业生产过程中,在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前,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被解除,同时还满足一些其他必要条件时,就应进行补偿并计入损益。

4.资产减值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组的介绍,公司资产和资产组组合的公司总部的概念,从而很好的为单独的受损资产的公司很难准确地确定解决的问题。新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资产减值时,适用的处理方式的范围,也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调整,规定其主要适用在企业固定资产、企业无形资产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应用中等。在旧会计准则规则中资产减值损失应当确认,同样的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得到了呼应。但是,这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实行之后,使得一些企业钻空子,许多企业利用这一手段操纵企业损益,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债务重组指的是在债务人出现企业现金补足、企业的经营步入困难境地,或者企业出现其他方面的财务方面的困难时,企业的债权人,按照他们对债务人已经约定好的协议,或者根据法院做出的相关裁定,做出相关让步的事项。

原会计准则的原始定义是,如果一方合同,就应认定为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认为,而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只有欠债的一方财务困难,并且借款人做出了让步之后,才能认定为债务重组。对于核算基础,新准则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新准则改变了原准则以账面价值为核算基础的规定,规定一律以公允价值为核算基础。对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收益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也做出调整,规定改为增加利润,而非原准则的增加资本公积。

三、当前中国企业概况和财务状况分析

(一)我国企业概况。根据目前的行业标准来分,目前,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企业数量相对多数,小型和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大中型企业。目前,由于内部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加剧。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国内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总体来说,中国国内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较重,筹融资的能力较差。我国很多企业的注册资本都较少,因此本身的资本实力有限,在筹融资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大,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少,获得资金困难的局面。

2.不足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混乱。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会计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有不少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会计账目,设了会计账簿的企业,企业会计人员多安排亲属管账、出纳会计不分,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专业和专门的会计人员,现有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3.科学的企业资产管理的不足,不完善的财务控制。我国企业一般资金运营率低,没有合理的资金结构,存在不合理的负债比例,不能维持一定的负债能力。例如,企业的债务发生后,往往不能及时收回欠款,如果时间太长,容易产生企业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

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受到限制对企业的影响

新标准为中国企业利用资产,利润操纵事件,有效预防减值损失的方法,同时,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时间,新会计准则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有效地限制了业务是减值的任意性条款,使得对国内企业,利润操控空间缩小了。

另外,新准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在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的时候,企业应当严格遵守谨慎性的操作原则,在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企业要时刻注意损失计量的准确性,准确把握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判断,确保企业资产数额的最终确定的真实性,不虚增资产,也不少计资产,避免利润虚增或利润减少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对于资产可回收额的计算,以及涉及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计算等有关方面,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更加细心,计算更加准确。

(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1.我国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演变历程。我国关于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换的准则,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直到1999年6月,我国才有了第一部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对该准则所涉及到的问题提起了研究调查,经过多次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最终才有了该准则。但由于该准则存在一定的漏洞,后在2001年正式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规定在计价时,采用账面价值计价。直到2006年,又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在前面两个准则之上进行了重新修改以及完善。这一新的准则,与之前颁布的准则相比,引入了“商业实质”这一新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并保留了账面价值的计价模式,恢复并发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

2.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新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计量基础做出了调整,新准则规定,计量基础是为企业公允价值以及企业账面价值计量的。准则改变之后,在以企业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时,企业在对资本成本进行计量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就与税法的计量方法达成了一致,这样换入企业非货币性资产时,入账的金额就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了。在账面价值为基础时,与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形成一定对比,不同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时与税法形成一致,反而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对所有企业申报所得税产生一定程度地影响。

(三)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1.新旧借款费用准则方面发生的变化。企业原有的会计准则,资产资本化的规定的范围很窄,只包括借贷成本,为企业购买或建造的生产企业生产的专项贷款的固定资产,并且,原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构建或建造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即所使用的款项必须有明确的用途。

新的会计准则在原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准予资本化的资产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化,新准则中,准予资本化的借款,除了企业固定资产建造所发生的企业借款费用外,还包括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建造过程在1年或一年以上,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存货所产生的借款费用。

2.新借款费用会计准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能够有效对企业财务费用的负担产生减轻作用,同时可以有效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增加企业的资本,减少企业的当期费用。然而有些企业不注重内部控制,当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扩大之后,往往会引起某些企业无节制借款,并将其资本化的现象。不过当我国企业在运用借款费用资本化当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负债率的话,就能有效增加企业资本以及利润,当企业资本增加之后,企业的经营成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增强企业对外签署合同竞争力,再者公司的资金可充分调动,有利于开发新的经济项目,经济实力增强,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

http://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m.布拉格.存货管理最佳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孙丽.新准则下会计核算对比浅析[J].现代商业,2012.

[3]房志勇.浅谈企业存货的管理[J].现代商业,2012.9.

作者简介:

企业会计基础准则篇10

企业在确定是否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企业划型标准,企业尽管属于小企业,但是否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有自行决定权,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较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形成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与可靠;二是企业会计基础较好,现在正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不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应该继续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再改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三是将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如果经批准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四是已经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如果企业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小企业标准或者实质上已经转化为金融企业时,应转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但转换的时间是从次年的1月1日起转换。且转换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准确把握小企业有关核算方法

针对小企业经济业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些方法既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又不同于现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准确把握,正确运用。

财务会计是以其特有的会计语言通过会计核算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分类核算的项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是最基本的会计语言单位。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就是有关会计科目的变化,有些会计科目不再使用,如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产品、待摊费用、存货跌价准备、预提费用、其他应交款、待转资产价值等。有些科目名称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如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被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取代,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被应交税费科目取代,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材料科目改为原材料,同时还增设了部分新的会计科目,如预付账款、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累计摊销、周转材料、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应付利息、递延收益、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时,应使用新的会计科目,以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资产计价问题。为了简化核算,小企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企业的存量资产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可能发生减值,但《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简化原则,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采用直接转销的方法,在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损失时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并冲减相应的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除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增设“研发支出”账户用以核算小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过程中的相关支出之外,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较现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有较大变化,一是摊销无形资产时不再将全部摊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根据其受益对象承担摊销成本,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这样处理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以核算小企业计提的累计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不再直接冲销无形资产账面原值,而是通过贷记“累计摊销”账户,集中反映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价值。

已付待摊费用的核算。在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本期支付但应由后期承担的费用支出应作为已付待摊费用核算。因为摊销期限在一个会计年度之内、金额不大的那部分已付待摊性质的费用支出对所得税汇算不产生影响,为简化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这样,原来通过“待摊费用”账户核算的摊销期限较短的那部分已付待摊费用在支付时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只有支出金额较大,摊销期限比较长的已付待摊费用才作为长期待摊费用通过“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后,“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更大。因此,企业应正确核算,不能将“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一是正确确认长期待费用的核算内容。按规定,小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支出:①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改建支出;②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改建改良支出;③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即符合两个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的50%以上;修理以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④其他符合确认条件的支出,如固定资产装修支出、开办费支出等。二是摊销期限的正确把握。摊销期限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和所得税计算,应充分尊重税法的相关规定,尽量避免低估摊销期限。具体来说:对于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改建支出,要按照改建后固定资产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平均摊销;对于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按照合同约定地方剩余租赁期限平均摊销;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其他原因形成的,自支出发生月份的下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应付职工薪酬。在企业支出中,人工成本支出是重要内容,现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分别设置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核算人工成本。小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取消上述会计科目基础上,将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集中在新设置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既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也包括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特殊问题的处理。会计准则尽管尽可能详细全面地对于企业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加以规范,但这些规范毕竟还是粗线条的,不可能把企业有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加以规范。由于小企业类型不同,涉及的行业不一样,可能会出现有些交易或事项因《小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而无法可依的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而不能各行其是,擅自进行。

不断提升小企业会计核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