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9:04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1

一、新iSa240简要介绍

新iSa240首先区分了舞弊和错误,并描述了与审计师有关的两种类型的舞弊-产生于非法挪用资产的错报和产生于欺诈财务报告的错报,描述了被审计单位的董事和管理当局对防止和发现舞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描述了舞弊审计中的固有局限,并阐述了审计师发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责任。

新iSa240着重强调了职业怀疑,要求审计师要抱着职业怀疑的态度去发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尽管审计师凭过去的经验认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和董事是诚实和正直的。

此外,新iSa240要求审计小组成员讨论被审计单位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的敏感之处,并要求项目负责人考虑哪些将要和没参与讨论的审计人员进行沟通。要求审计人员:(1)实施审计程序来获取用于发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信息;(2)在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那些可能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已评定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及相关控制活动,从而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得到贯彻;(3)在财务报表层次,确定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审计程序,并考虑全体人员的任务和监督;考虑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会计政策,并在选择将要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考虑不可预测的因素;(4)制定和实施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程序;(5)确定针对已评定的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6)考虑已发现的错报是否是重大错报的迹象;(7)获得管理当局关于舞弊的书面声明;(8)和管理当局及董事沟通。

另外,新准则还提供与监管和执法等权力机构沟通的指南;提供了审计师遇到的因舞弊或可能的舞弊对其继续履行审计产生的异常情况如何进行处理的指南,并提出了审计师要建立工作底稿的要求。

新iSa240还多次强调,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中应考虑因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新iSa240的主要变化

和旧iSa240相比,新iSa240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新变化:

第一,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怀疑”精神。

新iSa240指出,职业怀疑是一种对审计证据的怀疑和批判评价的态度。职业怀疑要求,尽管审计师凭过去的经验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董事是诚实和正直的,但也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来判断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是否存在,并保持持续的怀疑。这和以往准则中“注册会计师既不能认为管理层不可靠,也不能认为完全可靠”的较为“中性”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要求审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持职业怀疑精神。

第二,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积累识别舞弊的经验。

为了增强审计师审计舞弊的意识及对舞弊的敏感性,改进其评估舞弊风险的过程,新iSa240特别强调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计划阶段要集中讨论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的敏感之处,就他们认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或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舞弊、管理当局可能怎样欺诈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如何被挪用等交换意见,并要求项目负责人考虑哪些问题要和没参与讨论的审计人员进行沟通。此外,重要的是,在计划阶段的最初讨论之后,审计小组成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要继续沟通和分享可能对评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或针对这些风险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有影响的信息。

第三,规定了风险评估程序。

为了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所需要的信息,新iSa240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程序:(1)询问了解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情况;(2)考虑舞弊因素是否已经存在;(3)在实施程序中,考虑异常的、不可预测的关系;(4)考虑可能有助于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其它因素。

第四,扩大了询问、了解的范围。

新iSa240要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环境时,不仅要对管理当局和董事进行询问,并且还应该在适当时候,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内、外部的其他有关人员,确定他们是否了解对企业有影响的舞弊行为。此时,审计师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决定何时询问及询问什么。

第五,引入新概念“舞弊风险因素”,强调了解舞弊环境的重要性。

为使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新iSa240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三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机会、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并明确地将易造成这些环境特征的一些事项或条件-获得额外贷款的要求、完成不切实际的利润目标就可兑现的巨额奖金的引诱、无效的控制环境等称作“舞弊风险因素”。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并考虑异常或意外交易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综合评价舞弊风险因素。

第六,加强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特别强调了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

新iSa240明确指出,在会计报表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等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利用职业判断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审计师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管理当局已经设计和实施的用于预防和发现舞弊的控制措施,因为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审计师对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此外,因欺诈财务报表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来自夸大收入或掩饰收入,所以新iSa240特别强调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指出审计师通常要假定收入确认中存在舞弊风险,考虑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事项和认定可能引起这些风险,并特别强调了那些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重要风险。如果审计师没有对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进行识别,则说明理由。

第七,规定了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

其具体反应方式主要包括:(1)加强职业怀疑,除了已经计划的特别程序外,还应考虑更多的事项;(2)在认定层次对已认定风险实施审计程序;(3)对管理当局逾越内部控制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已认定风险实施审计程序。其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1)改变审计程序的性质,调整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扩大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2)在存货实地盘点期间或盘点后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记录,以发现需要特别注意的场所或项目;(3)评估经营估计、判断和假定的合理性。

第八,强调了对审计证据的评价。

新iSa240明确指出,审计师是基于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在财务报表层次上评价重大错报风险。这一评价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定性判断。通过审计证据的评价可能加深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认识,并判断是否需要实施额外的或特别的审计程序。

这一评价一方面是对以往所获得审计证据的评价,另一方面要通过程序获得一些新的证据。尤其是,审计师应该考虑在审计工作结束或将近结束时实施分析程序,以便揭示先前没有发现的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iSa240的新变化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启示

第一,加快和修订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步伐,尽快与国际审计准则协调,为注册师审计舞弊财务报表建立更实用的标准和提供更详细的指南。

和新iSa240相比,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和舞弊》明显过于简练,缺乏审计舞弊财务报表的详细指南,致使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没有详细的标准,造成审计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舞弊审计效果和质量,尽快与国际审计准则协调,建议在以下方面对我国舞弊审计准则进行研究和修订:(1)进一步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董事和管理当局各自对于预防和发现舞弊的责任;(2)进一步明确审计师对发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责任;(3)增加有关“职业怀疑”的规定;(4)增加有关“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规定;(5)规定风险评估程序,主要包括如何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询问,通常要考虑哪些舞弊风险因素等;(6)规定如何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7)规定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8)进一步明确如何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

第二,强化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从而提高舞弊审计质量。

为了提高舞弊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要:(1)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始终保持职业怀疑精神。要客观评估所观察的情况及所搜集的证据,并对于任何潜在的负面指标或迹象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确定其是否导致财务报表重大不实表达。在审计过程中,“内查”与“外调”并重,积极利用专家工作,积极向有关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询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情况,对行业内相关情况也要进行了解;(2)不断、探索舞弊审计的与技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3)充分认识实施独立审计准则的必要性,从多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以便在执业中实质地贯彻执行独立审计准则。

第三,审计师要尤为关注管理层舞弊行为,从而提高舞弊审计效果。

正如新iSa240所述,因为管理层能够通过逾越看来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直接或间接操纵会计数据或呈报虚假财务报告,所以管理层处于舞弊的独特位置。通过美国安然、世通等粉饰业绩案件,日本雪印公司舞弊案件以及上市公司中“琼民源”、“红光实业”等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我们也发现管理层舞弊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察觉和防范。因此,注册会计师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时,应特别关注管理层舞弊行为,在管理层具有操纵利润的压力、动力和机会时要尤其警惕。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侦查存货及固定资产有没有异常增加、侦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能力、侦察关联方交易等来判断有没有管理层舞弊的迹象。如果有了管理层舞弊的迹象,要实施和制定诸如测试会计分录、复核会计估计、了解异常的重大交易等的审计程序来识别管理层是否舞弊。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2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集团企业;问题和缺陷;应对措施

一、引言

数据不畅通是以往大多数集团企业比较困扰的问题,由于集团企业往往分支较多,区域跨度大,各个分支间的财务数据不能很好的实现共享,这自然不利于集团企业的宏观把控和统筹规划。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到来极大的减少了集团企业诸如此类的困扰,财务共享中心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工具,不过毕竟属于新事物,集团企业仍需面对许多新问题:财务共享中心不适用于集团实际情况;由于财务共享中心为集团财务工作带来的变化;集团财务工作人员的新要求;内部各分支部门的财务规范化等。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集团企业才能良好的运用财务共享中心。

二、财务共享中心为集团企业带来的问题

1.财务共享中心并不适用于所有集团企业

作为集团企业,其经营规模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比较大,集团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谋求产业升级的意愿强烈,更愿意尝试新生事物在企业内用于应用。财务共享中心作为针对于跨空间跨区域应运而生的财务处理工具,自然非常吸引集团企业的兴趣,导致许多集团企业纷纷盲目引进。财务共享中心是对企业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工具,而对于譬如制造型这类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并不能充分的进行运用,还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该系统;另外,集团企业如果仅仅是站在降低财务成本的角度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如果财务中心的应用地点位于类似于北上广这类高薪酬的城市,财务共享中心的维护管理费用甚至会高于原有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并没有起到节约财务成本的作用。

2.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财务带来的变化

财务共享中心可以说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革新技术,其影响力必然会体现在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凡事有利必有弊,财务共享中心在为集团企业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财务工作与生产销售等第一线脱离,财务人员与企业业务接触减少,这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财务人员对参与企业管理的判断力和准确性;财务工作人员集中在总部,各分支部门不再拥有财务机构,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具体发挥到区域,实际上降低了集团对下属的管理力度;税务方面,财务共享中心使财务工作人员不再接触各个区域地方税务局,使其税务敏感度大大降低,另外财务共享中心和财务人工处理始终是机器与人工的区别,税务事宜又经常发生变动,财务共享中心的使用有很多的几率触发税务风险,也不利于税务筹划。这些都是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变化。

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欠佳

由于财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影响,集团企业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会比较高,在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后对财务工人员的要求需要更一步提高。大多数集团企业下属分支的会计工作人员还停留在财务会计这种相对初级的阶段,而财务共享中心在账务处理流程中会减少很多工作量,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工作变简单了,这个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更多的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管理工作,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财务共享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发挥其专业能力才能处理以及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认识与应用,如果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强硬、不能灵活应用财务共享中心,自然不利于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

4.下属企业财务核算未规范统一

集团企业往往规模较大,下属分支多且复杂,管理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的重要板块,其管理同样复杂且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集团企业的下属分支财务处理程序没有统一,譬如某集团企业下属的a分公司在材料采购阶段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B公司又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或者本身属于同一科目核算的会计要素,由于不同分公司对明细科目的名称不同而分别核算等。这些混乱都不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使用,大大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这样开出来的财务报告也会与企业实际财务情况失真,有悖于财务工作的严谨性,也非常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三、针对财务共享中心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引进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中心固然能够方便集团企业的财务处理,避免了地理区域造成的不便,理想状态下,还能减少财务支出费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过由于现目前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情况,其还不能广泛用于所有类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要求比较高,另外财务共享中心也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升级,由于工资薪酬等原因,总部位于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工维护费用也会比较高,财务共享中心需要的硬件设备也是一笔比较高昂的费用,如果只是为了节约财务费用而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就很有必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情况试算衡量,避免财务费用的不减反增。当然,财务共享中心是不断更新升级的,暂时不能适用的集团企业可以关注它的发展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和使用财务共享中心。

2.及时调整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财务管理变化

财务共享中心的引进为集团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是巨大的,许多原有的财务工作内容会随之改变,这些改变有利亦有弊,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弊端,集团企业就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比如开通财务工作人员与业务销售人员的沟通渠道,避免财务分析只基于财务数据判定,应该财务分析的理论数据与实际业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出具更客观合理的财务分析;定期安排财务工作人员到各分支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对各分支机构的具体财务状况具体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建议,充分发挥强化服务、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于税务问题,要更多的发挥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财务共享中心技术人员,实时的调整税务变化,积极构思税务筹划。集团企业应该积极认知和不断调整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不良变化。

3.引导财务工作人员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

会计信息化是未来会计工作的趋势,财务共享中心就是这个趋势的具体体现,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发展中,填制凭证、编制财务报表不再是会计的主要工作,会计工作应该更多地面向参与管理,指导发展方向等方面发展。作为集团企业,其财务工作复杂,需要分析的财务数据众多,财务共享中心的投入运用,极大的减少了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和难度,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转型升级,由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对财务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企业应该积极组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对财务共享中心的灵活应用。另外,财务工作人员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集团企业的管理。

4.统一规范集团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集团是由多个企业分支构建而成,管理难度上自然比单一企业更难,尤其是财务管理,涉及到内容往往繁多而细致,财务工作本身也要求严谨,作为一个团体,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必不可少。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是基于有对比性的财务数据,集团企业应该制定文字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放各分支,并组织企业财务人员学习。只有规范的财务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才能发挥其在集团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并引导企业财务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四、结论

财务共享中心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的趋势,必然又是会计信息化的一次大飞跃。不过作为新生事物,它还有其不成熟性,先目前也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推广运用,集团企业应该就引进的财务共享中心实时调整它所带来的财务工作变化,会计工作人员也要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当然财务共享中心的良好运用也离不开集团企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3

关键词:网络化;财务管理

1网络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内涵及特点

1.1网络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内涵

1、信息集中管理。(1)信息的集中。网络财务的优势就是信息的集中,集中不是事后的集中,而是动态集中。通过信息的高度集中,达到信息共享、信息透明的标准,进而实现“把集中的权利分解,把分解的权利集中”的信息化革命。通过信息的集中,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作为信息资源供有关的部门享用。通过信息共享将分散的权利集中,强调的是信息集中,而非权力集中。通过将集中后的数据反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使各部门各尽其责,通过信息流达到将集中的权利分解的目的。(2)管理的集中。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能够实现集中管理,有利于整合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源,全面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集团型企事业单位可能利用网络财务系统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

2、相互协同业务。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互联网之前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许多下属机构,而这些下属机构又呈复杂结构且行为多种多样的集团型企事业单位,如何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协同更是困扰企业界、财政主管部门、会计界的重大难题。由于网络财务是基于互联网internet、内部网以internet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它的发展使得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包括与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以及与社会相关部门让的协同等功能。

1.2网络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特点

1、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运用。预测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据,随着生产经营的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应用。

2、财务决策数量化。企业筹资规模、资金成本、资金结构的确定以数量为依据。日常管理的预测、控制将运用数学模型;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测定及最优方案确定将运用计量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

3、注重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分析。将风险因素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主要参数,并对风险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计量和评估。

2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2.1在较大程度上消除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滞性”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经营信息传递的缓慢性,导致了企事业单位机构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也相应迟缓,而由此作出的财务决策也就往往滞后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所以财务决策的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企事业单位经营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到整个企事业单位组织并对其进行迅速处理,因此企事业单位就能够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从而使企事业单位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2.2使财务管理工作向“流程财务”机制转变

许多企事业单位机构的财务控制实行的是职能控制,这种财务控制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管理,具有事后性。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和及时性,流程财务管理机制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种财务控制机制强调的是对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管理,具有事后性。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和及时性,流程财务管理机制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种财务控制机制强调的是对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管理,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和管理效率的降低。

3网络财务管理发展的利弊

何谓网络财务管理,通常理解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它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标志着一个高科技含量的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

3.1有利的方面

(1)网络财务加快了财务管理时效。基于网络资源高度共享特性的互联网在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的同时还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2)消除了财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网络财务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协调同步,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种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如业务部门的网上采购、网上销售与财务部门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业务协同进行;与供应链的协同,如财务部门的网上询价、网上催账与供应商的网上服务,网上销售相协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3)财务信息的即时生成,实现了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财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这是网络财务的一大特点。无论业务发生在企业的外部还是内部,一旦确认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送到财务信息系统随即检测,业务信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反映各种经营业务的动态报表和报告财务信息。财务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即时生成,虽然有悖于“会计期间”的假说理论,但财务核算则由事后的表态发展到事中的动态反映和监控。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企业管理者运用实时的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其准确性、时效性、风险可控性将显而易见。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

一、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人为地分割开来,对同是一国的国民实行有差别的经济和福利政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现行的户籍制度所引发出的种种弊端也日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户籍制度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重在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并融入城镇生活的过程。据官方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城镇化的“水分”不容忽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有城镇户籍的不足35%。很多农民工出现“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

2、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我国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区域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别较大。而户籍制度正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户籍制度区分城乡居民,居民依据其自身的户籍身份不同,获得截然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在超过50%的人口城镇化率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户口居民享受不到城市户口居民所享有的大部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没有城市本地户口,农民工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项目、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覆盖率,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和户籍就业人员。农村务工人员,没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没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

3、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由流动和自由迁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们的户籍制度却阻碍着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劳动者产生一定的限制。劳动者不能随着自己的工作和居住地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在限制劳动者流动方面在逐渐放宽,但特别是涉及到与农民相关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农民在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流动。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因为没有城镇户口,到城镇就业会受到相关的限制。另一方面,已经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由于“户籍优势”,不愿意失去已经获得的城镇户口而到农村工作,这就阻碍了劳动力的双向、合理流动。

二、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十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将始于户籍制度改革。但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是突破城乡相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进而推动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保障公民的相关权利起到积极作用。改革的根本就是切断利益分配、社会待遇与户籍的关系,发挥户籍固有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在中央领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切断利益分配、社会待遇与户籍的联系。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起到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工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

2、革除户籍的附带功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户籍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只是“标”,而其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才是“本”。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为此,要进一步扩大户籍制度改革范围,地市级以下全部放开,同时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落户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他们的“市民梦”。各地对就业、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现有各种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的差别化标准,研究制定城乡统一的新标准,使现有政策逐步与户口性质脱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一些地方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空转”现象,即直接把农民的户籍变了,但并没有改变他们生产和生活居住条件,这样的户籍改革没有意义。人的城镇化绝对不是简单地给他改户口,关键是贫富均等化。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

3、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随着公众对就业、教育、医疗、退休、住房等基本需求较前有显著提升,社会也期待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准相应提升。倘若在此时敞开城市大门,意味着城市要承受更大的资源和人口压力,财政负担加重。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重塑地方财源。为此,加大对户籍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责无旁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保地方财政有稳定可靠的税源。其次,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解决财政职能“缺位”、“越位”问题,通过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调整城镇财政支出结构,将城镇财政放在本地范围的公共物品和劳务上,提供城镇居民等量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水供应系统、环境保护、交通和城市公用设施等利益,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最后,加大省以下财力差异调节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户籍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财政,因此,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以推进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总之,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它承载着国家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城市与农村乃至不同地区和职业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只有逐步解开缠绕在城市户籍改革的“绳结”,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架构转向城乡整体发展的制度架构,才能够为继续推进城镇化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60-64.

[2]冯奎,钟笃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户籍制度改革[J].中共中央党报学报,2013.1.94-99.

【作者简介】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5

[关键词]eRp内控信息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大中型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普遍采取的措施。企业内部控制是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正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实践。一方面,eRp系统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eRp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目前eRp系统的并非尽善尽美,也会带来准确性、效率、安全方面新的风险。因此,以流程再造、职能调整、手工替代、管理集约化为特征的eRp系统,势必对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针对eRp系统的带来的效率和风险,分析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研究和制定的相应的内部控制策略,是eRp环境下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内控体系的主要职能和目标包括四方面: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以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并保证对外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是企业物质基础的制度保障;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下面试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eRp系统对内控建设的影响分析。

一、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在“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方面,eRp系统与手工账务或普通账务处理软件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共享、信息即时的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统计、监控成为可能;会计人员从日常大量的计算、机械核对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具体来说,eRp系统的实施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eRp系统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前后依存、环环相扣的程序流。从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到合同的签定、对外开证、收货、收票、付款(或接受信用证、发货、开票、收款),这样一个统一的、连续的程序控制过程,从技术上使得虚假的、没有真实原始凭证的业务、发票、付款等失去了产生的基础。当然,eRp系统业务流程设计的无缺陷和对整个流程的实时监控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基础。

其次,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模式,财务数据直接来源于业务前端的原始资料,减少了数据转换过程中可能的错误和疏漏,既促进了信息的准确及时,也实现了财务口径和业务口径的对接与一致,便于财务等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高效沟通与协作。

再次,信息及时性问题有了更好解决的基础。一是业务发生与变化和财务记录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忽略不计,业务一旦完成相关操作和流程,财务即可进行相关监督、核算与报告;二是eRp可实现各个模块、各个用户之间数据的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即时更新;三是eRp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快速进行财务分析、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第四,eRp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库系统,数据来源单一为各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供了基础。

为促进eRp系统上述优势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前提和要求:

会计核算的复核和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在完善的eRp系统里,记帐凭证的生成应该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不允许未经授权人工的录入与修改。因为eRp实现了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的依据只能是业务端录入的原始数据以及资金、投资、税务等方面的原始数据。在系统完善过程中,有的凭证需要手动的修改,这种修改应该得到严格的监督与复核,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复核者至少应该保证以下条件的实现:该进行会计记录的原始信息都已经入帐;记帐凭证的生成是合法合规,没有人工录入和修改的情况。

会计职能的分工合作与内部牵制制度不能因为实施eRp系统而有所松懈,不相容职位需要严格分离。特别是,会计核算岗位和复核岗位严格分离;eRp系统的使用与系统的开发、维护需要严格分离,相应的职责权力需要明确规定。

因为财务信息直接来源于前端的业务数据,财务的审核职能的需要加强,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核对、比较、验证,以保证会计凭证的准确。另外,在期末结账时,需协调、管理好业务、物流等部门按规定流程分步进行,以保证相应期间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特别要注意确保信息的安全完整。一是务必须有及时的纸面信息存储,因为系统可能出现意外故障或被外来攻击;一般要求总账按月打印归档。二是对系统本身、以及后台数据的修改,必须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并保留书面修改记录。

二、关于促进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eRp系统的实施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eRp系统的高效率有助于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及其他财产记录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加强资产的管理的重要基础。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即将会计信息与实物资产进行比较核对,以保证帐实相符,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次,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为保证资产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供了很好平台。存货的入库、出库情况为管理层及时掌控,并根据货物情况安排资金,有利于保证货物安全和资金安全。存货的价格、质量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供基础;存货、固定资产等信息的共享,实物部门和财务等管理部门信息的一体化,实现了资产的实时监控。

最重要的是,eRp系统能对各项资产(特别是存货)进行多维度的统计、汇总、分析,存货的数量、成本、质量、存放地点等多方面信息,特别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为公司高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保障企业运营的合法合规性

eRp系统为保障公司合法合规经营管理、查错防弊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系统实现了业务财务的一体化,以及相关资产、业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共享、相互比较与监督,有利于防止可能产生的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等错误与舞弊行为。同时,可以将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固化在eRp系统中,通过流程、授权等方式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另一方面,eRp系统环境下可能引起错漏和舞弊的新课题有:

1.关于eRp系统本身的质量问题。eRp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本身运行的的质量。一方面,由于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如果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就会让同一种差错反复发生,严重危害系统安全和可靠性。而且,公司的eRp日常操作人员人员常常并非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另一方面,数据库技术的使用,建立了唯一的、共享的数据来源,作为决策支持的数据基础。而该数据来源可靠性,则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系统的数据库在获取数据时,应设计周密的自动纠错功能;通过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合计、等于、大于、小于等)、时间关系(如存货采购在销售之前)等加入系统设计,以使系统本身能发现录入数据所有可能发生的差错。人工录入数据的可能错误、以及系统设计的可能不完善,使得需要外在的核准系统对某个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独立稽核。

2.关于授权控制和相互牵制,以及对密码的管理。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手工系统中,通过把不相容的工作分给不同岗位以达到相互牵制。在eRp系统中,为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也要分设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明确各自的权限。例如,当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被监控人员进行及时备份、定期审查。一旦主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某些数据产生怀疑时,可利用监控人员备份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调查、辨明真伪,这样就强化了电算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有效地预防作弊。同时,在eRp系统中,管理层和操作人员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隐患,使得授权系统紊乱,带来严重的管控风险。

四、关于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常常伴随着业务、管理流程的梳理、规范与不断优化。eRp系统实现了从采购付款、生产运营、到销售收款全过程的资金流、货物流和单据流的业务集成,实现了跨职部门业务处理。因为具有这些特征,eRp系统的规范、高效比原始手工系统更好的保证了公司运营的有效运行。

首先、eRp系统有利于科学、严密的制度的贯彻执行;在系统参数输入等方面,可以将制度的要求固化在流程中,从而促进制度、规定的坚决落实。

其次、eRp系统便于实时的监控管理。因为eRp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与共享,有利于相关人员对业务的订购、装运、到货情况、对资金的收付存情况、以及相关的价格、成本进行及时的跟踪和监控,及时敏锐的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再次,有利于建立闭合循环的业务流程。闭合业务循环能实现对业务全程跟踪,有利于保证业务效果,做到有始有终。在eRp系统里,业务员可以从业务预算开始,经采购、入库直到销售、出库、通过收款确认后,关闭预算,可了解整个业务的时间进程、成本、数量、价格等关键数据,并对业务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考核。通过实现一笔业务的闭合循环,促进了业务的高效运做和经济效果。

第四,eRp系统实现了信息流的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比如业务费用的开支,一旦超于预算金额,系统就能从实际与预算的不匹配中,发出预警;如果某项业务操作没有完成时间进度,系统也能给予反馈和提示。

第五,eRp系统对信息的集成,以及在共享基础上实现的具体信息、原始信息检索,对管理层的决策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比如,从系统可以看到集团整体的预算执行进度,由此追索到各个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某个企业预算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该问题的性质等等,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6

[关键词]舞弊;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制度变迁启示

一、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四次制度变迁

(一)第一次制度变迁(SaSno.1SaSno.16)。aiCpa在1972年的SaSno.1“审计准则和程序汇编”中明确规定:(1)揭露舞弊行为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2)不能依赖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来确保揭露舞弊行为。看来那时是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和专门接受委托进行的舞弊审计严格区分,并在准则中规定不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在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连续发生几起重大舞弊案,如产权基金公司和全国学生营销公司舞弊案等,moss和metcalf委员会对此采取一系列行动包括1977年颁布《反外国贿赂法》等。由于公司经营道德危机引发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不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的不满,加上政府监管呼声的高涨特别是证监会的强制性干涉,aiCpa被迫作出反应,成立公众监督委员会(poB),创建同业复核制度和在“会计师事务所部”下设“证券交易委员会业务处”,并于1977年1月SaSno.16和no.17.SaSno.16“独立审计师检查错误和舞弊的责任”取代第1号的有关规定,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可见,第一次制度变迁实现了由不承认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到承认的根本性立场和观念的转变,具有划的里程碑意义,这将对整个审计职业产生深远。

(二)第二次制度变迁(SaSno.16SaSno.53)。由于第16号措辞含糊,只一般要求计划审计以发现对报表有重大影响的错误和舞弊,并没有提供审计舞弊的详细指南,因此运用该准则审计舞弊的效果并不明显,仍不能满足审计职业界和公众的要求,公司舞弊大案时有发生。1982年美国估计财务报表舞弊金额超过550亿美元。1987年国会议员Dingell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声明:“责成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在一年内改进其工作,否则政府将正式介入”。aiCpa迅速作出反应,对策,在充分考虑“全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nCFFR)建议后,于1988年4月9个新准则即SaS第53至61号。其中SaSno.53“审计师检查和报告错误和舞弊的责任”取代第16号,明显扩大注册会计师责任,要求所设计的审计工作应能为查出报表的重大错误与舞弊提供“合理保证”。与第16号相比,它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弊审计指南并强调了检查舞弊时应警觉的五大环境特征。第53号还规定了保护条款,指出因审计局限性和舞弊复杂性,注册会计师不能担保财务报表无重大错误和舞弊,只能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并强调更不可能绝对保证发现由“欺诈或串谋”导致的重大舞弊行为,以避免因舞弊审计责任扩大而可能给审计行业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可见,第二次制度变迁实现了由从总体立场上抽象承认对舞弊负审计责任,到明确要求检查舞弊的“工作重心前移至审计计划阶段”,并“合理保证”所设计审计工作能查出重大错误和舞弊的转变。该转变适应了形势需要,是审计和实务又一大进步,无疑对审计舞弊更有指导意义。

(三)第三次制度变迁(SaSno.53SaSno.82)。SaS第53号尽管有上述进步,但仍无法有效缩小审计期望差。1993年3月poB在题为“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inthepublicinterest)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公众最关注和期望的是注册会计师能够揭露管理舞弊并承担审计责任,而注册会计师却不能满足要求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于1995年通过的《私人有价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在标题3部分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识别和揭露某些舞弊行为的责任。这促使aiCpa在1997年2月颁布了SaSno.8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以取代第53号。

(四)第四次制度变迁(SaSno.82SaSno.99)。在第82号施行的5年多时间里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又不断发生一些世界著名公司特大财务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件,令美国政府及公众极度不满,强烈要求审计行业自我检讨,切实改进审计舞弊的效果。在此恶劣环境和紧急情况下,aiCpa及时认真作了大量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对舞弊审计准则又进行第四次修订,于2002年10月其标题未作丝毫改动的新准则SaS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以取代第82号。本次修订周期在历次中属最短的。与第82号相比,第99号针对切实提高审计舞弊的效果,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进。

二、SaSno.99关于舞弊审计思路及程序的七大新变化

颁布第99号是美国安然事件后aiCpa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入手解决舞弊迈出的重要一步。第99号全面取代第82号并修订了第1号中的“执行审计工作时的应有职业谨慎”和第85号“管理当局声明”的有关。第99号由10部分组成:(1)舞弊的描述与特征,(2)实施职业怀疑的重要性,(3)审计小组成员间讨论国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4)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5)识别因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6)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划及控制的评价情况后评估已识别的风险,(7)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反应,(8)评价审计证据,(9)与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及其他方面沟通舞弊情况,(10)记录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考虑。其结构严谨,指导性更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必须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识别和评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不考虑以前对该客户的审计经验及对管理层诚实性的观点,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与第82号比较,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财务报表的审计思路及程序主要有7大新变化:

(一)引入新概念,强调了解舞弊环境的特别重要性。第99号首次明确指出了解舞弊的环境及特征对审计舞弊的特别重要性,强调审计舞弊必须以了解舞弊环境为前提。为使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第99号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3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incentive/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attitude/rationalization),要求注册会计师从这3个方面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并结合利用从专家及其他人员处获得的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价舞弊风险。

(二)共享经验,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为了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的意识及对舞弊的敏感性,改进其评估舞弊风险的过程,第99号要求审计小组全体成员在审计计划阶段,集中讨论因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就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作弊或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作弊等交换意见,目的是小组内共享集体智慧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在实务中,多数审计项目在接受委托阶段就已对客户诚实性及报表公允性作了初评,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客户诚实性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针对此问题,第99号强调了在整个审计过程对蓄意隐瞒的舞弊保持职业谨慎的重要性。

(三)拓展询问。法律专家认为,在调查舞弊案件中询问是种有效。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向管理层询问其对本单位舞弊风险的看法以及所了解或怀疑舞弊方面的任何信息,也要求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个人或被审计单位各级雇员询问。究竟应向谁询问及询问什么?需要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四)扩大识别舞弊风险的范围。第99号强调注册会计师除关注第82号中提供的舞弊风险因素外,还应通过审计小组讨论、向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询问、在计划阶段执行分析程序、考虑舞弊风险因素等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在识别舞弊风险时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并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是舞弊财务报告或是重大资产铝报)、风险的重要性、导致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风险的隐藏处(是报表总体风险或是特定账户风险)等。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可在识别舞弊风险基础上,结合对客户有关计划与控制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已识别舞弊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

(五)强调收入确认风险。收入确认是大量财务舞弊案涉及的核心问题,也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调整报表的主要理由。为此,第99号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识别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舞弊风险,并在计划阶段更有效运用分析程序,找出涉及收入及相关账户的非正常或非预期的关系。此外,新准则还提供详细指南,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发现舞弊风险时确保适当调整有关审计程序,以提高舞弊审计效果。

(六)评价被审计单位计划和控制的适当性。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在评价客户针对已识别舞弊风险而施行的有关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性后,考虑这些计划和控制是减轻还是加剧了已识别的舞弊风险,再据以评估已识别舞弊风险的水平高低。与第82号不同的是,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先评价这些计划和控制的适当性,再评估舞弊风险水平,最终将舞弊风险水平分配到账户层。

(七)规定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新准则要求,注册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并强调在收集及评价审计证据时,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新准则还具体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以下3种方式及程序:(1)应首先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即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的一般影响;(2)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即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已识别风险对将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特定影响;(3)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但不限于),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愈越内控的舞弊风险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a.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以收集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证据。不少舞弊报表往往是通过编制不当会计分录或其他一些打“擦边球”的调整分录的方式来操纵的,尽管以前准则包括SaSno.94“信息技术对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内部控制的影响”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复核非正常或非标准的分录,但新准则更强调注册会计师要了解财务报表的手工或自动编制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过程,特别关注重大错报可能会怎样发生,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依据职业判断评价舞弊风险因素,不是先考虑内部控制在有关财务报告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是依据财务报表及账户的性质和复杂性,验证各种证据,包括手工或证据;b.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报的舞弊偏差。许多公司如安然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目的。以前准则虽对此作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蓄意用于不当盈余管理的会计估计偏差,但第99号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如在以前年度的某会计期末已记录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会计估计,而在本年度末又在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重复记录该项会计估计;c.评价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最近舞弊财务报表的惯用伎俩,尽管先前准则已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评价这些重大交易的相关知识,但新准则仍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三、有益的启示

(一)合理定位和适当履行舞弊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持续健康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史实质上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责任的演绎史。美国之所以从SaS第1号采取强硬立场推卸在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审计责任,演变为第99号以积极态度承担应负的适当审计责任,是因为报表经审计后重大舞弊案件仍然频繁发生,政府及公众强烈不满。在诉讼爆炸,审计职业界必须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压力及风险,并思考有效应对诉讼爆炸,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的途径。审计若再拒绝或推脱应负的责任,不仅有损职业声誉,而且会丧失公众信任,为此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扼守“合理承担和合理履行”的原则,对注册会计师能够且应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不断作出更清楚和直率的阐述。但确因审计固有局限性及报表舞弊的复杂性,致使审计无法保证查出所有重大舞弊,审计职业界为保护自身合理、正当权益,在准则四次变更中均未改变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计划和实施审计,以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从变迁中还可看到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舞弊审计责任的要求,与背景及需求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公共需求是推动舞弊审计责任演变乃至审计和实务进步的核心力量,而审计能力的有限性限制着审计满足公共需求的程度,又成为界定舞弊审计责任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承担多大的舞弊审计责任以及如何有效履行舞弊审计责任,现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舞弊审计准则变迁史告诉我们,我国审计界必须积极探索建立舞弊审计责任均衡体系,从审计能力和社会预期的期望差中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并深入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思路、程序创新,以不断提高审计舞弊的能力和效果。一味牵就社会需求而不切实际地加大审计舞弊的责任,和不顾基本的审计质量,对舞弊审计责任连起码能履行的都不履行一样,都不利于审计职业发展甚至会毁灭整个职业,实不可取。

(二)保持职业怀疑,恪守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识别与评估舞弊风险,并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与改进审计思路及程序是提高舞弊审计效果的得力措施和重要。SaS第99号提出“职业怀疑主义”观点,为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职业谨慎这一概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这是审计思路及程序的重大突破,将对审计业绩产生深远的影响。第99号要求审计舞弊必须先了解舞弊环境及特征,强调计划阶段审计小组就应集中讨论和思考舞弊可能会怎样发生及会在哪发生,促使其对潜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觉,以共享审计经验,共同提高发现舞弊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全过程保持职业谨慎,获取必要信息,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包括管理层可能愈越内控的风险),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这些有助于提高舞弊审计效果的得力措施和重要方法,值得我们在研究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思路及程序时。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舞弊外部环境统计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财税支持、完善金融服务、推动结构调整等,加大扶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积极的激励政策,终变成“温水煮青蛙”,收效远低于预期。中小企业自身能否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是制定和实施有效措施的前提。

2004年,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他们的要求相去甚远,不便于进行贸易保护调查。而国内,通过财政部历次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和不绝于耳的中小企业各种会计舞弊案件的审理,充分说明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不仅仅是令人堪忧,而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治理。如何改变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现状,让实力派中小企业做为领头羊,在国家多项措施的合力推动下“任意驰骋”,才能真正达到中国政府乃至各国政府对其的发展目标: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舞弊的会计环境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活动”,“所谓会计环境,即是指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是其经济活动受环境制约而不断适应环境的会计反映。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等。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当中99%是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其发展壮大,与外部会计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

1、经济环境的影响

“重国企、轻民企”的经济行为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与国企和外企的市场博弈中,在夹缝中求生存,银行出于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考虑,很少青睐它们。我国市场经济由于建立的时间不长,且是从计划经济的土壤中改革而来,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就是信息透明度不够,信息传递不及时,于是“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利用会计舞弊来完成资金的积累或需求,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拒绝并驱逐。

2、政治环境的影响

中小企业能否如实提供财务信息,关键在于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是否有效,事实上,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处于缺失的真空地带。政府对其会计监管的缺失、行业会计信息不可比、基层税局稽查的手段和力度较弱,都为其舞弊提供便利。

3、法律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要求的是法制经济,严惩以儆效尤,以维护市场的诚信与公平。在我国,只要政府权力不退出市场,官员就有寻租的空间,难以改变执法不严、处罚不重的“人治”环境,既给中小企业带来舞弊的可乘之机,又使之在铤而走险中获得“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补偿。

二、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危害

中小企业处于社会金字塔的底层,是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和基石,其会计舞弊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滋生官僚腐败现象,给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和投资人的利益造成极大危害。

1、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决策的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为其保驾护航,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国家对其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掌握主要依靠基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汇总,逐步形成地区、行业、部门、国家的信息,那么中小企业会计舞弊必然影响总体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导致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失误。

2、严重危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持续运行

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虽不像上市公司那样波及面大,但是作为一个大群体,大面积的会计舞弊其危害尤为严重。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体现者,其灵活多变、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式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可是会计舞弊打破了这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劣币驱逐良币,其结果扰乱了市场经济。

3、摒弃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增添社会的不稳定

会计舞弊导致经济主体的恶性无序竞争,其“财富”的积累不是诚信发展的结果,而是舞弊套取信贷支持、偷逃税款,舞弊取得项目、赢得市场等,给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带来强烈的“飓风”冲击。如果企业和社会普遍缺乏道德观和对规则、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敬业精神,那么社会机体本身就存在着失败的基因,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失范。

三、336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中小企业舞弊成因,为治理方案提供积极的支持,笔者以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稽查、社会审计、银行信贷人员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分析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影响因素。

1、问卷调查情况

(1)问卷设计。问卷共设计12个问题。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所接触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此类问题侧重了解调查对象的职业素质,所调查的中小企业是否具有一般性,考察中小企业会计舞弊是否与执业者的教育层次负相关。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资格以及被调查中小企业的规模、行业类型等。二是设计了中小企业会计舞弊成因的相关问题,核心问题为:您认为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税负重资金短缺造假成本低廉人员素质或公司管理。为了便于我们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要求回答该题的非企业人员进行假设认定。

(2)问卷的回收情况。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并声明该问卷调查的结果仅用于非官方的学术研究,问卷的发放形式有三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现场发放;通过相关网站发放。调查于2014年8月进行,历时40天,共收回433份,其中17份填答不完整,43份针对国有企业,37份针对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剔出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36份,其中有效率达77.6%,符合社会调查技术方法的规范要求。

(3)对每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第8个问题的统计情况如下。表1可见,有87.4%的受访者认为税负太重,有74.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短缺,说明目前中小企业舞弊的主要目的是为偷逃税款和融资;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中,外部因素是主导,因为只有13.1%的受访者认为会计舞弊的成因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和公司的管理体制。

2、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列联表和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中,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对调查问卷第8题的结果做深入分析。将调查结果分成两组:将选择税负重、资金短缺、舞弊成本低廉视为倾向外部会计环境,选择人员素质或公司管理缺陷视为倾向内部会计环境。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总共有58人,即17.2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主要诱因为内因,即人员素质或管理缺陷等;而剩余278人即82.74%的受访者认为主要诱因为外因,即税负重、资金短缺、舞弊成本低廉等。

根据调查问卷第8题的调查结果,拟采用列联表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先将有关变量做如下定义:

att――样本人员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舞弊诱因不同认识的态度,其中:0――认为内因主导,1――认为外因主导。

inD――样本人员所属的行业,其中:1――企业,2――税务,3――银行,4――社会审计。

SCa――样本类别,其中:0――中型企业,1――小微企业。

(1)列联表分析。对于研究离散变量的名义变量和有序变量是否相关,统计上常用列联表进行独立检验。列联表检验的零假设是两变量X和Y相互独立,先计算一个X2值的统计量,它与在列联表中的频数取值和零假设下期望取值的差相关,当X2值很大时否定零假设。对问卷第8题的调查结果采用列联表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至表9。

由表5可以看出,样本人员对中小企业会计舞弊内外因的态度与其所处的地位和企业的规模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2)二维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数值型变量,统计上通常是通过计算其相关系数并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其相关性。我们进一步以样本人员对内因和外因的态度(att)为因变量,以企业规模(SCa)和行业(inD)为自变量进行二维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6至表9。

表6和表7是对模型系数的总检验和模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非常显著、拟合效果较好。

从表8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了预测为外因倾向的研究对象,正确率为80.3%。结合表7的拟合优度,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9是进入回归方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就行业来看,处于不同的立场,对中小企业会计舞弊诱因看法也不一致,经营者显著认同外因作用,其次是社会审计和银行信贷,税务稽查也认同外因作用,但是不显著;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显著认同在会计舞弊方面外因的主导作用,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趋同。

3、小结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的结果分析,以及进一步的列联表和二维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现象很普遍(以河南省为例)。有71.3%的中小企业会根据需要蓄意舞弊,主要目的是为了偷逃税款(100%)和取得融资(80%)。

(2)中小企业会计舞弊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主观行为。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得知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外部会计环境,并在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3)治理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应该从改善其生存环境入手。

四、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治理措施

1、建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制度,加快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

为了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和难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并要求共享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会计舞弊承担连带民事、刑事责任,从而形成国家、社会、新闻在该信息共享下的统一监管模式,避免中小企业针通过会计舞弊满足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

工信部从2005年起开始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至今已有10年,但是重在信息化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及,宣传培训等方面,关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平台建设,处于缺失地带。利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建立其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即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和技术难度,同时能够有效制约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

2、建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用档案和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用档案,划分信用等级,作为其银行信贷、税务稽查、工商年检、质量检查等的依据,也为国家的扶持政策能够有针对、有差别、有层次、有调整地落到实处提供借鉴。一方面敦促中小企业如实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可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扶持优质中小企业扩大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良性循环。

3、加大行业自律的职责和作用

我们国家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又具有集权主义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模式,虽然有很多优势,例如便于宏观政策的推行和市场资源的高效调配,使经营者不单作为“经济人”而是“社会人”,经营活动兼顾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但是这些方面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的行业协会几乎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在美国,其会计界的各种协会工作各有偏重,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共同形成一个会计业主体,在制定会计准则、行业导向和约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权威在行业中仅次于法律。当然美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背影不同于我国,但是行业自律权力的加大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引导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为国家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定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这些有益作用却是值得借鉴的。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研究――以河南中小企业为例”(项目编号:142400410365)。)

【参考文献】

[1]苗圩: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J].中国中小企业,2014(10).

[2]马洪娟等:对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08(5).

[3]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边界[J].会计研究,2003(3).

[4]叶:会计信用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8

字串6

一,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使用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配偶他方的个人财产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享有使用的权利。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对配偶的房屋享有居住权。还有就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出卖房屋的也必须经配偶同意,否则该民事行为则被视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行为。字串9

二,婚姻家庭的正常存在,必然存在家庭生活费用,而该笔费用必须以夫妻个人或共同财产支付。夫妻对财产的使用和处分,关系到婚姻家庭的利益,在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情况下,先用共同财产负担,不足部分由个人财产负担,在夫妻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夫妻以其个人财产对家庭生活负担。

字串8

三,家庭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对外债务,而这些家庭债务应该如何承担呢?一般也讲,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是夫妻财产关系的内容。涉及夫妻财产与第三人的利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债务现象也较为普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家庭债务会越来越多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了保护民事交易的安全和交易相对人的合法利益而要求夫妻对家庭共同债务负连带责任。我国现行《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定:“婚姻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的,裁定的,调解书已经发生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婚姻法》第二十五条又规定:“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夫妻个人所负债务,应由个人财产来清偿,但个人财产不足清偿是应归共同财产来清偿。《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同时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应当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避免婚姻当事人利用财产制规避责任。但用共同财产清偿后,对配偶他方所造成的损失,有过错一方应给予补偿。

四,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既包括财产关系还包括人身关系,社会主义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性当然也体现在婚姻家庭财产关系中。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有着收入的差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男性的收入是因为有妻子的支持。我国《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付出义务较多的一方,有向另一方请求补偿的权利,也体现了夫妻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在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基础上,夫妻的财产权也是平等的。

字串6

五,此外,在处理夫妻财产权时,我们也要注意对特殊群体“妻”一方的特殊保护,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妻”一方的妇女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保护弱者是法律的责任,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只有保护处于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字串7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来源及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发展,从而导致婚姻家庭财产关系出现新的问题。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也都遇到了新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新近颁布两个司法解释对现行《婚姻法》,进行修订和补充,但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完善了目前我国的婚姻家庭体系,但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法律要不断的改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夫妻财产权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那么面对这些弊端我们又应如何采取对策呢?这是我们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字串6

1.取消婚前个人财产婚后转化为共同财产的问题。字串9

我国目前的《婚姻法》曾对夫妻婚前的贵重物品及房屋等个人财产作出规定,即这些财产在婚后经过若干年的共同使用后就会转为夫妻共同财产。这一规定在新形势下,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因此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新《婚姻法》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解释符合了物权取得的原理,保护了个人的合法财产,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它并未对婚后如何管理和使用加以规定。例如:对一方婚前的房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管理和使用从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依照法律规定,此时的房屋仍为个人财产。这就剥夺了婚姻当事人对增殖部分享有合法的权益,违背公平的原则及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不利于财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根据民法原理添附原则,非财产所有人的一方对他方的原财产投入了一定的财产,从而使原财产与他方投入的财产发生混合,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财产或分离将导致财产价值显著减少,或一方投入劳务,对一方的原财产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使另一方的原财产的价值显著增加,这样一来,投入一定财产或劳务的一方有权与原财产所有人分享新财产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夫妻婚前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经营,投入而使该财产增殖的,增殖部分应为夫妻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共享其权益。因此我建议在以后的司法解释中应该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减少法律冲突。字串8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9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1日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状况解析

(一)内部现状。上市公司的内部框架决定了委员会监督使用财务报表。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公司与财务报表有关的职员并且审核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及结果;如果发行证券的公司没有类似的机构体系,则指整个董事会。委员会基本职能为监管公司内控部门和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明确公司各个机构的独立性;监督企业及职员律法条令是否严格执行;可以调查并阻止任何不遵循律法的舞弊活动;从而给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优良环境,并处于不断完善的前进步伐中。但因为委员会属于公司内部部门,它的独立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很严重。

(二)注册会计师现状。注册会计师为了追求成本效益,一般会对被审计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制定高效合理的工作流程,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某些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操守,他们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有关利益的诱惑,在违反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出示缺乏公正的财务审计报告,这样的举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又因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不同,使其在评估时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其次,因为被审单位相对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式和过程,就会运用隐蔽的方式,逃避审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内部原因分析

(一)内部管理人员暗箱操作。一个公司经营得好坏,很大一部分是要看管理人员的。公司财务情况反映上市公司高层的业绩,可以反映是否为公司盈得利润,如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同时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晋升和工资相挂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的提升与公司经济利益的大小相息息相关,但不是每个管理人员都能给公司带来盈利,有些高管人员为了遮掩其经营不善的结果,骗取晋升机会,从而就会产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二)为避免监管部门的惩处。总的来说,是企业为了逃避惩处所做出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有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处于资产负增长,则会由相关监管部门下发整改文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不被整改,从而会选择进行财务报表舞弊。当上市公司发觉过度高估公司的产业值,同时达不到所高估的盈利时,就会采取舞弊措施,用于逃避上市时所受的处罚。如此,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惩处,就会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三)为了达到逃税和隐匿违法的目的。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存有两套账本,其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税收。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为此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内部留有一套账目用来了解公司运营状况,对外提供的报表数据都是经过伪造的,甚至于有的公司把盈利做成亏损,以实现逃税避税。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意识淡薄。小股东在上市公司投入资金成为公司的一分子,在公司中享有重大事务决策参与权,在公司中和管理层共同研究财务报表情况。但是,大股东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所以小股东的权利就相对较弱,就不会被叫到公司参与投票决定。在这样的前提下,高层就代替其行使权力,这样就使聘请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落到了高管手里,选择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被降低。甚至有的公司内部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直接让会计师事务所代替进行财务报表的制定。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注册会计师失去独立自主的断断能力。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意识慢慢就会淡薄。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一)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被审计公司的内部管理框架存在瑕疵,内部控制做得不够好。上市公司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的管理框架结构。后两者各成体系,属于前者统一管理。董事会负责集团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程,后者的作用为调查集团高层执行者负责的所有项目。其内部架构中管理部门属于前者管辖。可以看出,内在管理部门与后者在企业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应当完全让二者严格执行所属相关职责,这样既可以降低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系数,还可以降低舞弊实施的机会。

(二)强化企业职员的道德素养及职业操守。职员是集团的四肢,是重要的执行者,职员的行为体现了集团的形象,集团应当注重培养职员的职业素养,引导员工注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多了解法制,懂得利用法律解决问题,加强热爱本职的操守培训,为职员建立合理的职业操守,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员工能够把握准确的消息,选择活泛安全的方式。全面进行诚实守信的宣传工作,从每个人的思想上改变财务报表舞弊状况。证券市场监管者也要展开诚实守信工作,提高诚信意识。

(三)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在已发生的舞弊案例中统计出,有很大一部分舞弊是注册会计师与集团协同作案的状况。因此,想要降低舞弊现象,不仅需要提升舞弊集团的操守,而且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培训入手,提升其职业操守。为了使相关职业人员的素养操守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相关准则,倡导相关职业人严格执行职业条例,与被审计的集团互相独立,提高相关职业道德,审计时做到客观、公正。实际体现于:在执行相关工作时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执行心态评价正确,发现存在矛盾的证据或是各方面不可靠的证据给予高度的防范。相关从业人员懂得任何公司都有舞弊的可能,在执行相关专业时,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决不能疏忽松懈。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步骤实行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判定水平。职业判定从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判断水平出发,它是会计师平时日积月累来的。

(四)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加大财务报表舞弊惩处力度。我国财务报表舞弊现象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舞弊行为的处罚不够坚决,不能一查到底,不能使违法者产生敬畏之心。坚决果断执法不仅能够提升相关现象暴露的比例,并且对国家法制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我国民法中没有相关规定,因为其相关赔偿是经济性赔偿,以达到舞弊者经济减少。财务报表舞弊者也应得到相应的处罚,以促进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争取。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增加刑事责任。虽然民事赔偿可以震慑财务报表舞弊人,从本质上讲它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有关违法人员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会触犯法律,国家应当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尽最大力量减少舞弊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的利弊篇10

目前,许多集团化公司的战略导向逐步延展,不断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以满足开拓市场的集团化发展战略需求。而这一举措让传统财务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其弊端。建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明智之举,越来越多的集团化公司在获取成果的同时,推动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随着共享服务概念的深化,我们在集团企业的发展中发现了实现财务共享化的更多可能,所以财务共享概念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集团化公司发展的局限性,分支机构的分散化管理逐渐显露出不适感。加之在会计职能的两极分化中,核算职能将会被管理职能进一步取代的明显趋势。集团化财务管理的优化工作迫在眉睫,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恰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1]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一)经济效益

在集团化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方面,只要合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能良好地控制工资成本,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首先,如果集团化公司能够合理利用总部的区位优势,引入高水平专业人才,就可以提高集团化公司的软实力,保证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间接地为集团化公司挖掘更多潜在价值。[2]其次,有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队伍,分支机构就不需要额外聘请财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集团化公司财务人员冗余、财务工作混?y情况。最后,由于分支机构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其薪资水平也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财务共享可以避免额外的工资成本压力,特别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城市,其薪酬水平足以让集团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工资成本。

(二)在集团整体层面

集团下各分支机构可以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统一业务处理,来统筹分散的会计信息。集团化公司的多元化模式,导致集团的管理存在着许多局限。其一,集团下各分支机构不能及时提供经营数据,导致集团无法统筹信息以进行有效的战略计划部署。其二,对于各个分支机构,集团无法进行日常的监督工作,可能导致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对接和落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就可以及时收集日常的会计信息,反映日常经营成果,以保证集团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有据可依,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三)在财务管理层面

首先,在财会业务的质量上,账务是通过统一的标准操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账务的整体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其次,在财务工作效率上,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专人专岗的科学形式,避免了混乱无序的工作状态,在缓解了财务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由于财务职能的加快转变,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财务共享工作形式有利于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变,给财务人员提供了参与管理的可能。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策略

(一)增强财务共享化理念

集团公司的高层应当加强对财务共享化进程的引导,深刻理解财务共享化对集团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财务共享化在企业的建立。在集团工作者层面,一是要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财务共享化理念,加强各个部门对财务共享化服务中心工作的支持。二是加快财务共享中心核心工作者的职能转变,大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集团公司的作用。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集团公司应当进一步建立与财务共享化机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统筹集团管理的范围,加强对集团的控制力度。对资金、资产、物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3]首先,制定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和规范流程,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对集团的财务预算要综合考量,以强调预算工作的规划、控制及整合作用。最后,制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岗位权责制度,优化工作流程,避免发生责任推诿。同时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以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的安全性。

(三)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

首先,要完善其硬件和软件设施,以保证能够切实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定期维护和更新,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其次,加强财务电算化培训工作,提高账务处理的精确度和完整度。最后,传输和存储信息数据尽量运用网络共享中心功能,以实现企业内部夸区域流通,增强整体信息的完整性和传播的即时性,消除集团下分支机构信息交流的壁垒,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