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环境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2:14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1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2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科领域,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针对有色领域的重污染现状,依据中南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建设规律,在中南大学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等的资助下,经过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其中,具有有色冶金特色的《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是新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结合近年来在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谈几点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旨在充分发挥交叉重点学科群的优势,培养冶金环境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重点解决矿冶领域的重污染问题。

   课程性质与特点《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之一,属于必修课。该课程以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阐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介绍城市、农村区域生态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新方法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进展。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本课程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研究内容与人类自身利益关系紧密。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其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化学、化工、土木建筑、机电、物理等多学科知识。

   概念新,出现的新名词多。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壁垒、绿色消费等。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较密切。如各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工程设计紧密相关。研究方法综合性强。各种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知识更新快。环境科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环境质量动态变迁。

   授课时间有限。当前,大多数高校均强调学生的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培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

   我们结合冶金特色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环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及在有色冶炼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工程实践,经过6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寻出了一些冶金特色《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按专业性质精选内容,详略得当《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因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面面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跨越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俱到,理应"因材施教",即根据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及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

   针对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应重点讨论矿冶行业实行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介绍现有冶金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按专题备课,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质量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传统的按节备课法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根据课本外的大量新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对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更是如此。我们按专题进行备课则很好地弥补了该方面的不足。我们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学重点和能够找到的教学材料,将教材重新组合,分为若干专题讲授,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热点、难点。为此,不仅需要补充或更新教材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有结构,将最需要讲授的内容梳理出来,重新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教学实践表明,按专题进行备课和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

   如讲"水污染"专题时,除进行三河三湖七大水系的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湖泊富营养化等专题的讲解外,我们根据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还列出如下专题:试分析历史上八大环境事件中有几起是由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及其内在原因;与重金属有关的湘江镉污染事件、北江镉污染事件、岳塘砷污染事件、株洲新马村镉污染事件等等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为增加授课趣味性,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健康;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X838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6-2009(2016)01-0001-04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与化学品使用量和品种的不断增加,新型环境污染层出不穷,化学性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影响的问题更为突出,积极应对化学性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已成为迫切需求。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中第39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明确了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开启了我国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法制化的新征程,对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控制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1-2]。今以江苏省典型区域为试点,开展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研究,在总结、分析试点应用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对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作探讨。

1环境与健康监测现状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将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与健康管理机构,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等,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工作,如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淮河流域环境污染与癌症风险评价、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等。然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环境与健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环境与健康的现状不明,底数不清,致使一些急需开展的工作难以实施;二是缺少透明、公开的公益性环境与健康基础数据库,部分特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资料,以及部分疾病和死亡的人群资料;三是现有环境与健康管理缺乏整体性,基层环境健康工作基础薄弱等[3-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和预警及风险管理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环境与健康监测是环境风险预警和管理的基础,监测信息是环境风险评估所需要的资料[6]。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针对环境与健康监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导致此方面的工作无章可循。从江苏省环境监测的现状来看,尽管已开展了大量的常规监测,以及污染源、土壤、饮用水等多项专项调查,但这些调查和人群健康结合较少,加之环境与健康监测尚未纳入常规工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为直接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基础数据缺乏,不利于政府部门实时把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状况。鉴于此,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研究有望弥补此项监测技术内容,为获取环境与人群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常态化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奠定基础,也为支撑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及预警提供科学保障。

2环境与健康监测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

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原则:一是环境与健康监测应具有全面性,需综合考虑影响人群健康的多种环境要素。当前,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呈现出多介质污染(室内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多途径(呼吸、饮食、皮肤暴露)、多种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新型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复杂健康风险的特征[7],要摸清环境与健康问题,应全面调查分析环境空气、水、土壤、尘、食物等多种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二是充分基于现有环境监测工作和资料,保证资源节约。多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与健康监测作为监测体系的一个新分支,应充分利用现有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拓展,避免重复监测。三是环境与健康监测在满足自身特定要求的同时,应与我国现行的空气、水、土壤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监测方法和规范等技术要求不应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四是与目前实际监测工作水平和能力相适应,使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风险评价所需的监测数据科学、合理、严谨。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总体思路是以保护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为目标,以历史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人群健康情况等为科学基础,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特点,结合常规性环境监测工作,因地制宜,重点加强与健康相关的特征污染物调查和研究,充分反映空气、水、土壤、尘、食物等多种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和基础工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框架见图1。

3环境与健康监测领域分析

环境与健康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工作属于环保和卫生部门交叉管理。环保部门主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保障人体健康,卫生部门主要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来指导人们尽量避免环境暴露,由此决定了环境与健康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监测。按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来归纳,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人体内外暴露、健康效应监测等方面(见图1)[8],从而获得环境污染状况、暴露途径和强度、健康损害等信息,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撑。从目前环保和卫生部门的职责划分来看,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体外暴露监测属于环保部门的职责范畴(即图1中虚线包含部分),而内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则属于卫生部门的职责。今研究的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的内容主要基于环保部门的职责,探讨在选定污染区域开展污染源、水、空气、土壤(尘土)、农产品等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要素监测工作。

4技术内容及相关要求

4.1现场考察与资料收集

现场考察与资料收集作为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基础工作必不可少。现场考察是为了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等情况;资料收集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情况,收集内容包括该地区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排污企业情况、人口、农药使用、人群健康状况等资料。通过现场考察和基础资料分析,了解选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现状与演变历史,以及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人群生活方式等,筛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特征污染因子,确定污染区调查范围,同时选择无明显污染来源地区作为对照区开展监测。

4.2污染源调查监测

开展工业污染源调查监测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该区域污染物尤其是特征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为寻找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一定的支撑。污染源调查包括历史污染源调查和现状污染源调查。历史污染源调查需收集调查区内相关污染源企业的基本情况、运行时间、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原辅材料、污染物排放历史、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污染源调查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源现场实测,收集污染源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种类、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废水和废气排放方式、废渣处理处置方式等。污染源监测指标可以从2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企业的原材料使用、生产工艺及历史环境监测资料等,选择企业可能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二是与环境质量调查相对应,选择其筛选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为研究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和转换规律提供依据。污染源监测在每年生产旺季和淡季各1次。

4.3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空气、土壤监测等,以全面了解可能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因素。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较完善的点位和较全面的监测项目,此项工作的开展应以现有监测工作为基础。4.3.1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包括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应结合例行监测工作,同时考虑当地与健康相关的特征污染因子。地表水水质监测应选择对饮用水源影响最大的河流作断面布设,包括已有国控、省控和县控断面,以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的重点断面。饮用水源地分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分散式供水(多见于农村地区)。对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在典型区域范围内,至少选取代表该地区水质状况和水源类型的一两个点位采样监测。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多为深井水,而根据历史资料,更早时很多地方仍然饮用浅层地下水,由此可见,分散式供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由于分散式供水往往量大面广,综合考虑工作量,可以选择与人群健康最密切相关的地区布设监测点位。水环境监测频次可以每半年1次。4.3.2空气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是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特征污染物水平;二是了解选定污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或特征污染物排放水平。根据典型地区的污染源资料、气象资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该地区的点位分布和数量,监测项目包括常规指标和特征指标。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尽可能选择国家、省、地方原先设置的点位。污染区域布点依据主要风向和扩散途径,污染源下风向可参照无组织排放监测规范布点,影响人群健康的敏感区域可采用网格布点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同时在污染区上风向设置参照点[9-10]。空气监测频次可以每半年1次。4.3.3土壤监测土壤监测宜优先选择污染地区土壤、农田土壤、与人群密切相关土壤、社会关注热点土壤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研究土壤污染与当地人群健康的关联。土壤监测采用网格布点,在污染扩散途径及与人群密切相关的区域可以加密布点,在污染影响较小的地区可减少点位数量[11]。土壤监测每年1次。

4.4外暴露监测

根据污染区和对照区人群分布情况,开展外暴露监测。外暴露调查包括经口摄入、呼吸吸入、皮肤接触3个方面,确定重点关注的特征污染物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介质及影响途径。根据人与环境污染物的接触途径和方式,外暴露调查主要包括:一是经口摄入的饮水和饮食监测;二是呼吸吸入的室内空气监测;三是皮肤接触的水和尘土监测。调查采用抽样方式。饮水在调查人群家中抽样采集管网水、水缸水或井水等;饮食抽样采集家庭粮食、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奶制品等;室内空气在居民家中采集空气样品;尘土采集居民家中或院落地面的灰尘。外暴露调查点位布设在受污染物影响明显的区域,频次为每年1次,监测项目主要为特征污染物。

4.5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参加监测的实验室必须通过计量认证,人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开展监测工作。在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全过程实行质量保证,现场采样、样品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质量审核制度。采样、样品交接、前处理、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等记录应归档齐全[12-13]。

5结语

环境污染因素在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风险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环境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今从环保部门的角度,对环境与健康监测作初步探索,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环境与健康工作在我国逐步兴起和发展,其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泛,各方面工作互相关联、互相支撑。环境与健康监测作为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基础,需及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的系统性调查,建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制度,有效完成环境与健康监测任务。

[参考文献]

[1]段小丽,魏复盛.我国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健康影响现状和问题及科研发展方向[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12):1111-1114.

[2]熊跃辉.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J].环境保护,2014,42(23):29-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38(2):45-48.

[4]范清华,张涛,沈红军.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构建[J].环境科技,2014,27(1):65-68.

[5]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4-7.

[6]王先良,王春晖,江艳,等.中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策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12-16.

[7]段小丽,李屹,赵秀阁,等.“十二五”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的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30(3):210-214.

[8]段小丽.暴露参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吉贵祥,张涛,范清华,等.某农药厂周边空气毒死蜱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1):6-9.

[10]张涛,范清华,吉贵祥,等.典型乡镇饮用水和农作物的污染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技,2015,28(1):54-56.

[11]鲁敏,李荟敏,贺小敏,等.某金矿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3):45-47.

[12]戴秀丽,朱培瑜,王蕾,等.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7(3):52-55.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4

一、要正确估价形势,高度统一思想

去年以来,我县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环境建设年”活动,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明显好转。

一是施工环境明显好转。今年1至4月份,损害施工环境的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0%,二广高速主线及桃马连接线、中源钢铁、金沙重型机械、桃花江核电站、白洲竹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基本未出现较大规模损害施工环境的案件。二是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桃花江核电站已全面启动内陆第三代核电站标准的初步设计与安全分析报告(pSaR)的编制工作,主厂区征地拆迁补偿、施工供电设施、土石方工程、进厂公路硬化全部完工,石料厂、混凝土搅拌站、取水口、大件运输码头、生产和生活临建区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经济开发区牛潭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土地平整完成近1平方公里,已建成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白竹洲水电站、金沙重型机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助推县域经济整体上扬的巨大引擎。县城建设全面提速。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营运,自来水一、二厂实现联网供水,桃花江沿江风光带一期工程、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顺利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二广高速主线及桃马连接线、至宁乡横市公路、206省道灰山港城区改线、207国道段改造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灰山港22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入使用,205省道段改造、308省道县城段改线前期工作和港500吨级码头建设有序进行。三是对外形象明显改善。因企业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者满意度提升,投资热情进一步增强,中源钢铁、久通锑业、金沙重型机械、万鑫水泥等企业都先后加大了投资力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整治重点项目施工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实施“三难”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项目征地难。被征地农民诉求高,违背政策,要求提高征地补偿,安排就业,强揽项目施工。二是安置难。一些项目特别是在城建项目中,被征地拆迁户严重违背了我县严格控制私人住宅建设的政策,普遍要求安置到主要街道或道路两厢,实施一户一基政策。三是拆迁难。由于征地和安置达不到诉求,被拆迁户不同意拆迁,导致项目迟迟难以开工。在桃马连接线9.64公里拆迁中,个别村的部分拆迁户攀比核电进厂公路的拆迁安置方式,提出集中安置复迁地,享受拆迁房屋基脚超过1.5m以上给予补偿待遇的过高要求,因补偿要求未达到而一度不同意拆迁。开发区创业村个别拆迁户不同意集中安置而要求个别安置,多次到管道燃气项目配气站施工现场阻工,至今配气站房屋建设仍无法正常施工。

2、破坏项目施工环境的顽症仍然严重。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强行收费、强买强卖、强行参工参运、强行阻工、乱搭乱建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牛田镇中原轧钢厂所在地牛田镇学堂山村民周某,以中原轧钢厂污染农田,工厂赔偿不到位为由到工厂滋事,敲诈勒索、打伤厂方职工。益阳市特许医疗废物集中处理项目施工方,因项目方在施工期间进行设备安装,影响项目正常施工,在未达成补偿意见的情况下堵车5小时,在当地造成了极坏影响。花果山陵园建设过程中,因当地村民强行阻工,2006年引进的项目至今无法完工。

3、个别党员干部幕后操纵破坏施工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极少数党员干部为达到个人目的,幕后纵容和支持少数群众破坏施工建设环境,插手工程和项目建设。在白竹洲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周边个别村干部私心严重,想插手工程而引起诸多纠纷,个别村支部书记甚至带领几十个村民到工地长时间大规模阻工,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4、少数职能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少数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不作为、缓作为,对破坏基建秩序的人和事出手不快,打击不力,处罚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牛潭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因有关部门对拆迁户的乱搭乱建打击不力,造成陈某等多户拆迁户乱搭乱建。为制止这种行为,县政府不得不于去年11月25日组织桃花江镇、经济开发区、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县电力局、县电视台、县人民医院、县公证处、半稼洲村等单位共计170人,对牛潭河工业园违章建筑进行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严重影响了园区建设进度。

上述问题已成为破坏发展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顽症”,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是延误项目建设。任何一个重点项目建设落户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因为施工环境方面的问题造成进展缓慢,甚至被迫停工,损失是非常大的。我们有一个项目本来可以当年投产,能产生几千万的税收,因施工环境问题,4年来一直被迫停工。二是破坏投资环境。的发展,目前只能靠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根本办法就是靠招商引资、立项争资把项目引进来,把资金引进来。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重点项目在施工时没有好的环境,投资商怎会对发展有信心?怎么会拿钱来投资?三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重点项目施工环境存在恶意阻工,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阻工多了,项目建成速度慢了,经济就难以发展上去,这就是最大的不稳定。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全县上下的高度重视,我们决定在全县开展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市委、市政府也高度关注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问题,4月9日召开了全市集中整治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会议,决定在全市开展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集中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整治措施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我们要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集中整治重点项目施工环境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展重点项目施工环境专项整治。

1、要明确整治目标。通过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协调解决一批“老大难”的问题,深挖一批损害施工环境的典型案件,集中整治在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建设中的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阻工的问题,严肃查处一批阻工事件责任人员,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政策法规、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施工环境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我县施工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全县施工环境投诉案件明显下降,投诉办结率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和投资者满意度明显提升,对外形象明显改善。

2、要突出整治重点。在这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中,针对我县重点项目(企业)较多的特点,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整治领域。加大对核电、交通、城建、园区、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整治。二是突出重点整治项目。加大对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电站、二广高速主线及桃马连接线、至宁乡横市公路、县城南环线、金沙重型机械、中源钢铁、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见效快、贡献大的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集中整治。三是突出重点整治存在的问题。加大整治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强行收费、强买强卖、强行参运、乱搭乱建等破坏施工环境的不法行为;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敷衍塞责,麻木不仁,搞地方保护主义,甚至默许、纵容和幕后支持少数群众破坏施工建设环境的行为;少数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插手工程和项目建设,违反规定,利用职权干预项目和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不作为、缓作为,对破坏基建秩序的人和事出手不快,打击不力,处罚不到位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要搞好宣传发动。加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宣传,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维护投资环境的意识,营造优化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舆论氛围。县电视台要继续办好“重点工程建设巡礼”新闻专栏,突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正面宣传报道,特别是对损害施工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通讯、公众信息网等媒体要突出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各乡镇要通过宣传车、横幅、标语等形式,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宣传力度,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特别是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职能部们要通过宣传车等形式,加强对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县直其他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宣传。在全县营造抓施工环境整治就是抓生产力,服务企业、服务重点项目就是服务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4、要加大整治力度。严肃查处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严厉打击一批破坏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违纪违法人员,是这次集中整治取得实效的关键。由公安部门牵头,各乡镇和建设、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紧密配合,对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继续执行“五个一律”规定,即对不听劝阻、阻工三小时以上,造成恶劣后果的一律拘留;对组织阻工、殴打施工人员或工作人员,情节严重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对幕后操纵、策划阻工事件或充当阻工人员保护伞的党员和公职人员一律先行停职;对阻工事件,当班人员不在现场,分管领导在一小时内未赶到现场,三小时以内化解处置不力且未恢复施工的,一律实行问责;对维护施工环境工作中失职渎职或、组织参与“索拿卡要”的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一律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县公安局要为每个重点企业明确一名干警专门负责,对涉及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违法问题每月进行一次摸底排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侦破一批破坏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刑事治安案件,铲除一批以重点项目(企业)为主要侵害对象的犯罪团伙,打击一批扰乱重点项目(企业)正常施工的违法犯罪分子。尤其要重点打击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强行收费、强买强卖、强行参工参运、强行阻工等违法行为,对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要坚决严惩、除恶必尽,保持高压态势。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幕后操纵、策划阻工事件或充当阻工人员保护伞和工作不负责任、化解处置矛盾不利造成阻工3小时以上,以及在维护施工环境工作中失职、渎职或索拿卡要的党员和公职人员依纪依法从严惩处,决不姑息。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这次集中整治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1、要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县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县委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各乡镇和监察、督查、公安、发改、司法、建设、国土、交通、招商、工业、环保、水利、安监、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要成立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继续实行重点项目(企业)“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跟踪服务制度。对核电、交通、城建、园区、工业等重点项目,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继续成立支持服务小组;对重点纳税企业,继续统一调派人员进驻企业进行全程服务,明确项目支持服务小组和驻企业服务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六个严禁”的要求,全力为投资商提供立项、环评、行政审批、施工环境等扎实高效的服务。联系项目的县级领导及时听取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要明确工作责任。一是严格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各乡镇和县直职能部门党政正职负总责,并明确班子成员具体联系,抽调精兵强将为项目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强化属地管理原则,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强乡镇责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建设。三是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确保每个重点项目有一名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四是严格实行整治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公安、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依法严格履行职责,对在集中整治中,职能部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3、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重点项目施工环境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继续聘请特约督查员和督查信息联络员,健全监督网络,对整治环境实施全方位督查。二是继续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对损害施工环境的投诉,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反应。三是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和“第一时间工作法”,做到接警及时、处置迅速,及时协调处理阻工扰工等各种矛盾,一旦出现重大矛盾纠纷或重点难点工作,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及时介入、依法处置。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我国根据道路使用特点,将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评价总论(评价依据、评价目的、原则方法、时段、等级范围、评价重点及因子、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目标、声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的确定)、工程概况及污染源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和运营期分别评价)、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控、公众参与等[1,2]。进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尤其应关注以下环境问题[3]:

(1)建设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详细说明工程与各类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区域规划和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影响,要全面重点预测分析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2)说明道路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征地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位置和数量,分析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说明工程是否涉及拆迁,对征地拆迁提供可行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说明征地拆迁的社会影响分析[4]。

(3)在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应重点考虑工程用地、桥涵工程和其他施工临时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

(4)施工期还要注意主体工程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路基开挖工程涉及弃土和运输问题、路基填筑需要借方和运输等,说明取弃土影响和运输过程的影响。

(5)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重点对运营期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噪声达标防护距离,对超标敏感点提出经济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对拟建道路两侧规划内容提出噪声防护措施和规划控制建议。

(6)根据拟建道路等级和环评导则的要求,对运营期汽车尾气进行评价。

(7)运营期根据沿线区域环境特点和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识别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提出对应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然而目前,在具体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没有专门的技术规范,只能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8]。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在设计及功能上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进行城市道路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客观的分析其对环境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到因地制宜。城市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以下:

(1)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是城市道路环评的重点之一,不同于公路沿线,城市道路沿线人口密度大大高于公路沿线人口密度,且社会体系较为完善,在道路施工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噪声,废气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会妨碍各条交叉道路的正常通行,还可能在一定施工阶段短时间阻断交通。同时还会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影响。

(2)生态环境:公路建设评价重点一般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稳定性好,生物多样性好,城市道路所在区域基本上属城市,因此其评价重点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主要为人工绿化系统[5]。

(3)环境空气:由于城市道路的施工场地多位于城区内,周围建筑物分布密集,其不利于烟气和粉尘的疏散,采取何种措施去控制烟气和粉尘的排放,并合理的安排施工车辆的运输路线就成为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水环境:城市道路相比于公路涉水较少,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可以就近租用民房,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废水等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故城市道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5)声环境:城市交通噪声己经成为居民日益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道路与公路相比,车速较小且不固定,变化性较大;车流量随不同时间段的波动性也较大,路面与公路相比情况较为复杂;沿线建筑分布情况与公路大相径庭。因此城市道路噪声预测在利用公路噪声的预测公式时应该首先进行相关系数的修正,预测结果误差较大。同时由于城区内人口分布均匀且集中,受噪声影响较明显,故噪声控制所执行的标准也更严格[6]。

目前,已有一批涉及道路工程环境影响的著作出版[7,8-9]。在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方面。陈雨人[7]提出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其中准则层包括道路声环境、道路大气环境、道路生态环境和道路景观等组成,准则层中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具体指标,这些具体指标最终构造成了指标层。赵康[8]通过分析公路建设中与公路选线相关的环境影响问题,建立了用于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董小林[4]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沿线具体情况,将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城市型和农村型,用于项目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区的社会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明太.城市道路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J].路基工程,2008,13(3):161-162.

[2]HobanC,tsunokawaK.Roadsandtheenvironment:ahandbook[m].newYork:theinternationalBankfor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tHewoRLDBanK,1997.

[3]张少金,秦家盛,黄莹.浅谈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电子版),2012,(12):92-95.

[4]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赵剑强.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7]陈雨人,朱照宏.道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7,

25(6):640-664.

[8]赵康.基于环境影响的公路路线方案优选[J].森林工程,2003,19(2):21-22.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6

一、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切实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街道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党政双组长制度,明确了责任分工,成立了生态环保站,充实环保工作人员,保证了街道日常环保工作的有序展开。每月召开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例会,认真研判环境治理形势,有针对性开展巡查、检查和专项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大气环保问题整治得到了保障。

二、完善环保网格化包保

针对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和施工场所点多面广的特点,详细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建立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网格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街道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有序开展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做到了街道、社区各级网格员人人有环境保护任务,整改落实人人有目标,压实了环保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奖惩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环保网格员工作的落实。

三、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1.开展专项整治。辖区内“三供一业”改造项目施工多,重点工程施工多,一度给大气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街道认真组织网格员认真开展扬尘、油烟、散煤、锅炉等影响大气环境指标的巡查、排查和问题整治。

工作中,街道环保人员克服困难,特别是对经营、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意识认识不足,环保措施落实推一下,动一下和我行我素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约谈教育和惩戒,使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较往年得到了加强。上半年,联合上级及相关部门,有计划的完成了固体废物排查整治行动、餐饮油烟联合整治行动、“散乱污”排查整治行动、河流整治、物料堆场整治、施工裸土整治等专项工作,街道生态环境工作总体得到改善。在扬尘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2起,约谈项目负责人两次;在餐饮油烟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1起,已联系市油烟办进行处理。发现一般问题20余起,及时整改3处裸土场所未及时覆盖问题;对4家企业负责人因环保措施落实不力进行了约谈。

2.加强台账管理。街道对辖区已备案企业整改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对汽修厂、洗车场、餐饮店、物料沙场、废旧行业和辖区内国有企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建立健全污染源“一企一档”,全面掌握了辖区单位排污和固废情况。要求相关企业按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提请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3、坚持环境巡查。认真制定环保工作巡查计划,坚持每日重点督查建筑施工工地、餐饮聚集地段、散乱小作坊等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区域,对列入重点减排企业进行了定期抽检,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逾期不落实和整治不达标的单位实行约谈和问责,对整改不力的进行处罚。街道环保分管负责人不定时带队对企业、工地进行突击检查,夜查,有力打击了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特别在四、五月份组织开展4+1餐饮油烟大检查行动中,街道联合市场监管所、社区环保网格员、市容中队对辖区内所有的餐饮户、小吃摊点、小作坊等的油烟净化情况进行排查,落实了全天候、高密度,并增加了每天早上巡查。对所有餐饮经营户建立了监管台账信息,做到每日更新,确保油炸整治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目前,辖区餐饮业油烟排放得到有力整治,达到了环保基本要求。

4、认真做好值班工作。在节假日期间,环保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周密安排,保证了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坚持在整治一线值守,特别是春节、清明节期间祭祀问题,环保站工作人员全员夜间检查,使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坚实保障。

5、加大问题整改和环保投入。街道积极处理好上级交办的案件,快速高效完成环保问题整改,确保整改不过夜,问题及时清零,办结率100%。

四、存在问题

一是网格化包保责任落实参差不齐。在网格化巡查包保工作中,相关包保责任人投入环境巡查整治的精力分配不协调,未能把环境保护工作同城市文明创建很好结合,不能把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工作相统一。特别是具体工作分出了你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环境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是环境保护队伍加强。1.街道无环保执法权是制约一线环保检查人员的难点问题。表现在敢于说服教育,不能处罚问责。2.街道环保工作人员基本上是社会招聘的临时人员,且环保业务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环保检查执法的权威性。

五、下一步工作

下半年,街道把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和要求为已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加油鼓劲。

重点工作。继续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建筑施工特别是“三供一业”项目改造施工中的扬尘防治和裸土、渣土、物料覆盖等问题,认真落实环保要求的六个百分之百;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整治行动,确保油烟净化行动整治规范有效;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巡查整治,确保发现及时整改有效不反复。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和河长制责任落实,积极开展黑臭水体的排查治理。

提升能力。下半年,街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的基础,继续加大环保保护投入,定期开展环保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保证街道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和环境整治双提升。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的的生活实践范围是不同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故而受到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践范围,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都是在具体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而后慢慢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到不同的微观环境作用影响。

1家庭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家庭环境影响具有普遍性、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影响主体具有血缘理论的亲和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是普遍性的体现。与此同时,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到最终都是伴随着家庭,整个生命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实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具有长久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的使得家庭环境影响符合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家庭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就使得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着无形的渗透作用。如家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生活氛围等,都会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传播渗透到其他人思想中。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自己的儿女最为了解,包括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因而父母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家之长,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在主导的位置,更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家庭影响的主体。子女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在经济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要以父母为依靠,这种依靠决定了父母对青少年影响的权威性,这是其他一般教育者无法达到的。家庭的长期影响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品格。总体来说,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反之,则会给她们成长带来障碍。

2学校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学校环境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榜样、课外活动、校风等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主要有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和向导性等特点。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种以培养符合特定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的特殊机构。学校活动是更有计划、更有目的的活动,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更有指导意义。

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必须要使得个人学会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和睦共处;学校根据学校的规章章程、校规校级办事,这就培养了他们遵守相关纪律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学校这个社会窗口中感受到社会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因而,不仅要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为任务,还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超越自我作为目标。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校环境全方位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学校是培养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会通过学校教育来巩固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稳固本阶级的统治,故此学校开展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求来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阶级性就这样凸显出来。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风、学风、校风、人际关系以及校园文化等构成了学校氛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这种氛围中受到影响,人格得到塑造、意志得到锻炼、情操也得到了陶冶。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各种因素,构建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时期还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未定型的阶段,所以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点,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相当明显的向导性,有助于他们的品德正向发展,减少这个过程的曲折性。学校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复杂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会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避开消极影响。

3社会工作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每个人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这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属性表现方式,然而每一个组织都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如果没有这种使命,它就推卸掉了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系,这个组织是不健全的,生存不会长久。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决定了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职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影响。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随着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呈增长趋势,过去单一的场界控制己不能适应现有的环保管理要求。为更好的对建筑施工噪声排放实施控制,在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过程中,结合建筑施工噪声的特点和影响实际,制订更合理、更具操作性的噪声防治方案和办法,是满足环境管理需要,改善声环境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

2建筑施工噪声的特点及影响

2.1建筑施工噪声的特点

建筑施工噪声不同于环境噪声中的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具有普遍性、突发性、非永久性特点。施工噪声无论任何阶段其产生的噪声都不会因为所在功能区不同而噪声排放有区别,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管理。从大量的现场实际数据上看,昼间无论场界还是敏感点受到施工噪声污染声级大于65dB(a)占62%以上,大于60dB(a)占85%以。

在建筑施工中所发生的特别显著的噪声作业一般有以下五种:使用打桩机、拔桩机作业;使用铆钉机作业;使用凿岩机作业;使用空气压缩机作业;设有混凝土搅拌设施或沥青混凝土搅拌设施的作业。因其声强高,又往往是露天作业,再加上不少建筑单位为了赶工期而夜间施工,所以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

2.2建筑施工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污染被视为一种无形的污染,它是一种感觉性公害,对人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建筑施工噪声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听力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人长期在9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工作,大约有29%的会丧失听力;即使噪声只有85分贝,也有10%的人会发生耳聋;120~130分贝的噪声,能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会使听觉器官受到损害。对神经系统、心血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强噪音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血压升高,心律不齐,消化机能减退、胃功能紊乱等症状。另外,噪声还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所以往往是造成各种意外事故的根源之一。

3建筑施工噪声环境监理内容

为防止噪声危害,对产生强烈噪声或振动的污染源,在环境监理工程中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治,使施工区域及其影响区域的噪声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重点是靠近生活营地和居民区的施工区域,避免噪声扰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监理施工单位是否选用高效、低噪施工设备,是否给高噪声设备安装隔声罩等装置。

②是否在施工场地及高噪声设备周围适当设置屏障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控制施工场界噪声不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③施工活动、时间安排及施工场地的设备布局选址是否合理。

④日常是否注意对施工设备维修保养,使各种施工机械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增大机械噪声的现象发生。

⑤合理疏导进入施工区的车辆,禁止车辆在施工区鸣笛。

⑥夜间施工是否向环保部门申请,是否批准后按规定施工,禁止夜间扰民。

⑦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是否按规定办理申请手续,并告知附近居民。

4噪声的环境监理方法和防治策略

对噪声污染的防治,一方面依靠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立法管理和政府的行政措施。通过实施环境监理,对更好的防治噪声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4.1环境监理方法

结合工程施工时产生噪声的特点,主要采用:现场巡视,通过巡视,如果发现噪声严重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采取处理措施;定期检查,检查施工单位对噪声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有无擅自改变,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环境监测,通过现场环境监测可以客观、准确掌握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用详尽的数据支持环境监理工作。

4.2噪声防治策略

①从声源上控制噪声。在开展环境监理时,要督促施工单位选用低噪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声源处安装消声、隔声装置,使用隔振和阻尼技术有效地减少激振力作用的结构噪声的产生。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布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对高噪音设备应采取限时作业,一般夜间不得施工,由于施工工艺或其他原因必须连续作业或进行夜间施工时,需提前向环保部门申请,并通报周围居民及相关各方,争取得到认可和谅解。合理确定施工场地的设备布局、选址,特别是产生噪声污染大的设备选址,尽量靠场地中间,远离敏感点,避免高噪声施工机械在同一区域同时使用。

③进一步完善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及时的维修和养护,杜绝由于设备运动状况不佳导致噪声增大。

④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监测。特别是对居民区、医院、学校、高功能区等敏感目标周围声环境的监测。在施工高峰期及噪声排放量较大时增加噪声监测频次,以验证是否符合相关排放要求。

⑤加强公众参与,严格执行环境监理。建立公众参与的良好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建立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环境监理人员要积极协调解决,严格按照环保相关法规、标准、文件要求督促施工单位认真采取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⑥加强环保宣传,提倡文明施工。环境监理人员要对施工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向施工单位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噪声管理的规定,增强施工队伍的环境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使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对噪声影响予以控制,采取一切可能降低噪声的措施,自觉进行噪声治理,将施工噪声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在建筑设计中谈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9

【关键词】核环境专业;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对其做过解读,著名教育家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大学所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依然不能改变,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相关企业对核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使得核特色专业的毕业生重新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南华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核行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2000年以来,学校以“突出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为指导,积极探索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巩固学科特色方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巩固学科特色方向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基础学科与建筑工程等工程科学,以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以及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有关,是一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学科。1982年我国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的不断加大,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251所院校、年本科招生规模达2万余人。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环境工程类的专门人才。

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5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虽地处湘南腹地,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面向核工业及国防科技事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核特色鲜明的优势,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尤其是核工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核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设置此专业是基于进一步夯实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科门类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先后组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形成合力打造“核”特色,从体制、机制上全力保证“核”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本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基础好等背景,不断凝练环境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增强学科优势,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核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2009年所属实验室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系列课程遴选为南华大学精品建设课程;2011年以来,该专业出版了核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系列著作与教材,获得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个获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毕业生在核工业环保公司及铀业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高并获得相关企业与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环境类工程应用人才大军,虽然面向核环境专业队伍的人才为数不多,但由于核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国家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其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如具备声、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给排水工程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包括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还需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制定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学校等从事管理、教育、设计、规划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在强调突出坚持“核”特色的同时,要求具备时代所需的专业知识,着力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向,如掌握环境领域以外的专业知识(法律、经营、技术等),深刻理解其专业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环境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之一,将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安全保密的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行业道德、勤勉务实的行业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行业作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殊事业所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核环境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广泛的课程领域,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特别应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如设置学科与专业建设目标,需要高度重视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并要积极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这不仅是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是高等学校依托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学科背景,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都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制定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首先,为贯彻学校“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环境工程专业搭建了三个理论教学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每一个平台下设有必修课与选修课2个模块,同时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及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作、创业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课程体系符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并突出了核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将“核工业概论”课程放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作为选修,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将“放射性三废处理”等课程设为必修特色课程,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既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扎实基础,也为学生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富有“核”特色的课程如辐射防护基础、原子核物理、放射生物学等作为基础课平台选修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对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如核辐射探测实验、核通风空气净化、辐射监测与评价、核环境学、核电运行及特殊分离方法与核安全法规等让学生自主选修,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与归纳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师生互动,通过诱导、讨论、讲评、对话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使学生掌握应用先进的技术操作过程、方法、技巧和原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四、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培养途径等要素,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本。由于各高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培养目标以及师资力量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同样的一个模式操作。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人类自身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高校自然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融入这个开放的大环境,成为与政府与社会及企业相互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让高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贡献社会,引领社会。

随着南华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环境工程专业把创新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中,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4+x”(其中:“4”即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x”即核特色培养),并同步实施,“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特色办学道路,将核特色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南华大学升为一本招生高校,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在原10版、11版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2版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本科一批招生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本功,而且要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为此,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省重点“氡”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为了凸显核特色,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工业741矿、核工业743矿以及中核272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从多视角理解和认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胜与复杂性,不畏惧困难,形成积极主动从事环保事业的决心和热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引入核特色内容,使核特色体现在教学、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人工环境的特点篇10

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监测生态系统条件及条件变化和环境压力下的反应和反应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获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显示格局的数据与认识,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就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来看,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多样性的监测对象,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有植物、动物、农田、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物候、气候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监测的全面性体现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才能以精准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和数据上的支持。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切实掌握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才能更好地完善广东省的生态环境。

2.1划分生态类型。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成效,首先就必须对生态类型进行划分。在划分过程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态定义、生物和非生物的影响分子所占比例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决定论和区域的划分。就广东省而言,由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所以不可能统一地采取某一方法进行划分,在选择划分方法时,应紧密结合广东省的环境保护实践,对生态类型划分做到因地制宜。就广东省来看,其生态环境应划分为虎城市人口密集型、偏远山区分散型和海洋型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在划分过程中切实注意以下五点:一是地理区域分布的特点;二是区域内的地质气候存在的差异;三是主要与次要影响分子的结合;四是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和谐统一;五是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2.2选择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在划分生态类型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性地选择监测的方法。而在监测过程中,虽然只采取监测环境系统定环境影响分子的方法,从而得到环境指标特征和数据,但是由于存在的测量标准较多,所以在确定监测方法时,应切实考虑到以下因素,即监测的指标、策略、设备承受范围、时间间隔、时间记录、数据等,尤其是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加强对数据报表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确保其监测水平达标。

2.3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我国的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并且采用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监测。如一部分选择大型的设备进行监测,还有一部分部门则是采用小型的监测设备。在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时,应紧密结合以下三点原则进行:一是仪器的灵敏度一定要高。仪器的灵敏度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环境的监测时,仪器的灵敏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仪器的灵敏度高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测量方法,在进行监测的时候,需将测量方式简单化,这样有利于测量的有效进行;三是小体积,仪器方便于监测。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态环境监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3.1对生态状况的监测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报。对监测数据的处理是整个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数据整理后,才能从整体上观察出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证据,监测年报的定期上报就是其中一种数据处理方式。所以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应及时编制生态环境监测年报,并在整个年报中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状况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二是估计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措施;三是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建议,制定计划,逐步实现由监督性监测向指导性监测转变。

3.2建立生态监测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整合和分类,从而为以后的监测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及时收集各种监测数据,将监测的数据纳入省环境监测数据库之中,并对图形图像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从而为监测时间的确定、时间间隔的确定和监测的地点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采取科学高效的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一是加强地面现场调查,利用科技设备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实践;二是研读航空低空照片,采用先进的小型侦察设备在平流层进行实况监测;三是利用卫星在高空进行监测,不仅节省开支降低成本,而且监测结果良好,但是在检测前应进行商讨做好评估,考虑好备案,以防出现突发状况。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