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十篇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十篇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4:54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财务共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共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化,管理精细化,办公协同化。为提高核算效率、提高决策速度及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在于共享财务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作为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一个业务集中化支点,承担了子公司的基础核算任务,同时为总部提供定制的标准化报表,服务整个集团的财务业务[1]。高校会计专业是一个培养符合时代经济趋势的实践性财会人才的专业,它的专业目标与特点,决定了其在面对新型共享经济模式的植入与新兴变革下,需要及时地对专业教学进行改进,以此更好地契合共享经济背景下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1财务共享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让管理环节和管理过程更加简约,促进了企业财务业务的纵深发展。加上信息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方式更加高效便捷,组织框架更加扁平化,管理成本及费用节省空间增大。财务共享是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增加了更多活力,与之对应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更需要结合财务共享的时代元素,做好人才教育的全面部署与规划。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征

首先,传统高等院校培养主要是依托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培养人才最终流向要么是科研单位,要么是企业研发部门,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流向多为应用岗位,多数毕业生都是进入一线部门工作,从事的工作内容也多为基层工作。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人才培养规划时,都会考虑地方需求,结合地方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优先设计契合地方发展及企业发展的专业课程,还会重点开设一些专业特色的培养计划,从而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是“一刀切”培养,它是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培养,会全面考量校内、校外各种因素,突出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模式。

3财务共享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变化

3.1专业技能更强

财务共享需要更高、更扎实的专业技能。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和流水线处理,要求基础核算会计要熟悉基础系统操作,懂得报销流程、运行环节,根据共享中心的数据做好统一处理,并对共享数据进行实时性监管,以保障共享中心安全运行,保障数据的价值性与安全性。

3.2综合素质更高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化的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替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端会计人才,可以为战略规划、顶层决策提供更多建议,从而发挥会计作用[2]。

3.3业务流程更通

由于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且环境动态变化的速度日趋加快,企业流程管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财务共享会计需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实践经验,可对企业流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客观判断和分析,找到流程中不足,漏洞,进行查漏补缺,通过业务重组、流程优化,减少财务管理的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4数据分析更精

会计学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传统会计不断升级和转型,基于财务共享中心,将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等模块纳入数据采集范围,积累企业标准化业务处理数据,实现供应商数据、采购数据、客户数据共享。

4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4.1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脱节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企业日益重视发展的高质量、管理创新特别是以财务共享模式为代表的财务管理创新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当中进行财务共享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会计专业急需做出改变的关键点。

4.2人才培养目标缺少特色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忽略了本地区及企业的需求,所设计专业没有考虑到专业和需求,通过前期调研,许多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难以匹配财务共享会计人才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运用难以达到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与输出。4.3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看来,高等院校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他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还有一些院校认为实践教育应该是毕业生进入岗位之后的事情,因此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资源分配上,多重视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4.4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单一

高等院校对人才评价都是以本校方式展开评价,以往都是按照结业考试的方式,单独以这样的考核评价人才培养的情况,并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虽然其中也穿插了部分企业评价,但是他们都是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实施的评价,是事后评价,对于当下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不具有任何意义。

5基于财务共享优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5.1精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时展,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现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培养定位,同时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高校应用型人才战略是否能够收到实效的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求学生人数的规模扩张,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积极提升,注重打牢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5.2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当对本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专业、需求层次和水平进行充分调研。充分发挥自身院校优势,推陈出新整合现有资源,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建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新经济形势和教育理念下,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应当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以能力培养为本,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5.3优化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5.3.1优化课程体系由专业化教育转向通识教育,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开展“理论+实践”双线教学,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兼职共同授课。[4]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丰富的全面人才,实现教育与实践要求的匹配对接。5.3.2要转变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改变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考核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5.3.3深化教材改革教材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也需要适当做好调整,以满足应用型会计的培养需求,围绕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融合企业一手资料,突出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分析,积极开展教材编写。5.3.4创新实践教学适应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岗位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

5.4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多方面发展人才,通过不断学习理论和反复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用新视角和新方法研究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高选修课在学分考核中的比例,将符合教学管理要求的课外活动纳入学生学分考核。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大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支持。鼓励教师投入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组建实践指导团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唐惠钦.我国高校探索企业财务共享人才培养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61-63.

[2]苏亚民,王承琪.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12):123-125.

[3]唐颖.财务共享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影响[J].纳税,2019,13(23):49-50.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教育理念

我校管理会计是省品牌专业,学生做账实操能力信息化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大数据理论和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使得学生实践时间比较少,实景氛围不足又导致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从近几年我校重视管理会计教学开始,配备大型专业共享实训室,实景在线通过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对财务信息的探究,从而在学校便开始促进学生素质的实践与理论的全面发展。

一、以往教学成果的不断总结升级

(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总结

现代化教学模式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知识交流的形式与传承路径,在我校管理会计教学规划中,财务共享教学模式便是一个创新点。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操做账水平,教师长期以来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参与项目探讨,因此教师对学校管理会计现代化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优势,都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经历与丰富的思考内涵。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

近年以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从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基本形式、使用设备、师生交流、教学回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师生之间基于财务共享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尝试性地运用过程中,我校师生在参加了一系列模拟公司活动后,获得不少的经验与思考;同时学校配备与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配套的基础会计软件与场地设施,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在推行全校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不少学员与教师的赞同,而相当部分计算机系统已经得到了提升与优化,并且校内得到推广。

二、基于财务共享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的方向

(一)推行素质教育

在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以我校管理会计专业为例,教师不单单要锻炼学生实操能力,还需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强化教导,使得学生认识到会计准则并时刻遵守。教师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实现对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践与理论的整合,从而使得运管理会计专业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学活动的磨砺。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教学创新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学校教育水平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这对于教师培养和造就我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学校建立会计专业以管理会计为教育特色的数年以来,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面对新时代下的就业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学员的实践水平与专业素质,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从管理会计教学本身出发,以财务信息为实践内容,以会计准则为规范,从而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行科教兴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定位思路

通过专业定位思路,建立从实际出发,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思想,依托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资本,对接现代社会管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同时优化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结构,最终完成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并且通过以就业为主的核心目标,实现专业与职位互相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在学校知识的专业定位思路上,不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共建体制机制和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从而鼓励学生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以实践能力为先的指导思想,围绕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就业培养的目标,根据学校组织的财务实践活动实施,加快相关实习基础设备的建设与软件的优化,建设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通过实训室建设的完备,使得学校从管理会计专业方面成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为更好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学校需要联系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生指导思想建设,使之更加容易接纳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学结合指导思想推行到学生中。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旨在从实际生活出现,以专业职业规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得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结语

在共享经济和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存在的滞后和脱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当始终以探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己任,同时总结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力图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的角度,推动整个管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然在推行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各种成果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实际,因此更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基于财务共享基础进行改革发展,从而实现在规划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霞,吴岚.基于财务共享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7(9).

[2]田高良,杨娜.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6(10).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运营管理;共享;管理效率

1运营管理的概念

运营管理是对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运行、控制和优化的活动。通过对操作流程中各项活动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单位运作效率,协调各项活动不断优化。目前,兖矿共享中心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司内部服务。

2兖矿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职责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2-02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开始了示范校建设工程。对示范院校提出了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指以课程为中心,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截止到2011年4月,教育部已立项启动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等28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其中,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已进入在线应用测试阶段。

连锁经营专业是连锁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大量需求的新兴专业。1998年,上海商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近年来,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其职业定位准确,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本质属性对人才的需求大量,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该专业(包括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开设方向)的院校有100多所,还有众多院校拟在今年开设该专业。

资源库建设时机成熟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有效解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共性需求,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自专业资源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保证了后续启动的专业资源库建设专业有了可供学习的资源。其他未列入资源库建设名单的各专业教师热情高涨且跃跃欲试,愿意投身于资源库建设之中。

近两年,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上海商学院作为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培训基地,2010年7月牵头成立了“中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教育部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两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1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依靠行业协会平台,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该小组致力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满足企业、学校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标志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到了整合资源、共享高校专业建设资源的大好时机。

资源库建设资源丰富

1998年,上海商学院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为后来各院校该专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众多高职院校边建设,边完善该专业。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一大批高职院校已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三批国家重点建设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建设第二批重点建设单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还有多家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列入地方重点建设专业。全国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已经整合各院校资源出版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教材质量精良。如,中教畅想、JDa、海鼎、厦门亿学等公司开发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软件和专业教学管理平台,为资源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建设成果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资源库建设意义重大

(一)促进朝阳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连锁经营专业因服务于连锁企业人才供给,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专业,但与其他成熟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各院校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各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模糊点,很多院校还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设连锁经营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流通业”的连锁人才需求,多数院校将其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服务业”的需求。因为连锁企业岗位的复杂性,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尚不明确。

核心专业课选取方向不同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正确,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很多院校学习上海商学院的“四流”核心课程体系,即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面面俱到,涉及连锁企业各个岗位不同职业的基础课程;不少院校将职业岗位定位在连锁门店店长,所以核心课程更多地倾向于店长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应该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紧密依托职业岗位定位,因为培养目标的分流化,使核心课程很难统一。即使是统一的核心课程,也存在教学标准不一致现象。例如,都是“连锁经营原理”课程,但有两大类教材引领了两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急需整合共享资源,减少新开院校走弯路,有效解决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欠缺、信息来源少、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加快该专业在全国更多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实现专业资源的共享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由于资源分布的有限性,使其在各区域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因此,以示范院校为引领,共享示范建设成果,有效带动该专业的均衡发展,丰富学习资源,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该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推进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利用资源库系统,将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形成一个能够供全国专业人士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共享教学资源库系统,使全国高职院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化,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破学习者统一的学习步骤,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三)提升专业服务连锁企业的能力

在资源库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实习管理模式建设,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成果推广,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

资源库建设要突出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要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改革。

连锁专业的资源库建设,要紧密依托政府、行业协会、连锁企业,与全国优秀高职院校共同合作,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一)政府制度建设是基础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大事。国家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资源库建设中的学校、企业激励和政策的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加入到资源库建设的队伍中。

教育部为促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引领一部分示范院校走在了资源库建设的前列。资源库建设还需政府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确保企业有效、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全过程;要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规范、设计、推进资源库建设的发展。

各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配合国家资源库建设,出台更多配套制度,支持鼓励本地方、本行业、本院校更多专家的参与,保证资源库建设的有效落实。

(二)行业、企业参与是保证

资源库建设的本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资源库建设始终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借行业协会平台,吸纳不同业态、不同地域多家企业共同投入项目建设。

(三)院校资源整合是关键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共享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其建设不能单一依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力,共享资源之前首先是共建资源。要集合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带动全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深层次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何晓青.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建设任务的提出,缘起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但是究竟何为“专业群”,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许多学者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或管理实践,对“专业群”的概念做出了各有侧重点的理论阐释。

陈林杰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孙毅颖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具有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等’特征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整合跨类别专业、培育孵化新专业、建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实验实训基地、配备师资团队、建设质控评价体系等。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是一所院校特色化办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诸多的工作无不蕴含其中。概括地说,专业群是以办学实力、行业背景、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明显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导向与建设内容――以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

以由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组成的“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技术与服务领域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导向

1.底层共享,构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课程平台

这个用以共享的平台性的课程群的设置内容,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一是搭建“基本素质平台”,其中囊括了高职学生所必备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二是搭建“专业素质平台”,其中包括了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的如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等4门职业基础课程。

2.中层分立,构建核心课程平台

依据群内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岗位,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推进“教学做合一”。以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例,依据该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过程)要求,重点开设会计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实务、国家税收、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

3.高层互选,构建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

开设的可供群内各专业交叉互选的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例如,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选修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素质拓展模块中的课程;以及会计电算化实训,证券投资分析等专业拓展模块中的课程及实训;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工学项目模块设计→项目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的路径,将教学计划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以实现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招工即招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人才,使学生入学伊始便获得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等,工学交替、轮岗培训,深化学生学徒的一体化培养。

2.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变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行的“学院→院系→教研室”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学院→院系→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的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并且重心下沉。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团队引领作用,由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学生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开发并丰富平台课程与拓展课程,对底层共享、高层互选的课程实施“弹性学分制”,学生可在两类课程范围内自主选课。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设施设备、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7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固然有其先进性,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判断是否采用财务共享模式,如何实现财务共享模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笔者看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更偏向适用于地理位置较为分散、主营业务较为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大型企业集团具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资源和实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型企业集团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

(2)大型企业集团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会有更大的边际效益。大型企业集团一般办公地点较为分散,业务分布较为广泛,财务集中管理相对困难,财务人员众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应用可以将企业的财务职能整合成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服务协议水平为基准,对内部各事业部提供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大大解放人力物力,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2.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思路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建立清晰且详细的工作思路,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

(1)确定实施财务共享的范围和内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初期可以在某些领域做尝试,再逐步扩大共享范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整个集团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如果还有余力,还可以对外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打造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其实也相当广泛,包括在共享服务范围内各单位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等工作。

(2)确定实施财务共享的组织架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必然要对现有的组织架构形成冲击,集团领导者本身就一定要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实施。组织架构的设计包括对组织层级、岗位分工、人员编制、业务能力要求等各方面工作。

(3)确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址。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一般都位于交通便利、资源众多的繁华地区,租金成本较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依托强有力的信息远程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操作,所以在选址时可以选比较偏远,办公成本比较低的地方。

(4)梳理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与以往的财务集中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前者并不是将现有的财务流程简单归集和组合,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对财务流程的再造设计,主要包括对以下几大系统流程的再造:应收账款流程、应付账款流程、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人工成本流程、贷款和票据管理流程、总账流程、费用报销流程、合同业务流程等。

(5)搭建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共享服务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为多个不同的客户单元提供服务,就必须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平台,所以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系统平台一般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网络报销系统、电子支付系统、银企互连等系统。

3.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保障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顺利实现和持续运营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保障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初期,自动化程度是相对较低的,大多数的业务还处在人工处理的阶段,这就需要一批了解业务、了解系统的人才对流程进行持续的优化,对人工处理的简单劳动进行自动化、系统化。随着后期流程的不断改善,人工处理的部分会逐渐降低,这时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这就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一批深刻理解会计准则同时又了解企业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财务共享中心在建设初期就进行储备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基础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知识管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就在于对财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知识管理能力来做支撑。人员的流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正常的,在财务共享中心构建过程中,标准化的流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不会因个别工作人员的离开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制度规范化,加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流程,而这项工作的有效完成需要强有力的知识管理体系做基础。

(3)风险管理。改革与风险总是并存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初期,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改变,识别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给企业自身所带来的风险,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规避。风险主要可能包括业务风险、系统风险、人员流失风险等。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8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当前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财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学术沙龙凝聚开放性、共享性、创新性等特征,并兼具研究与教育功能,有利于加强财会学术交流、大力提升财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创学术争鸣、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应当重视学术沙龙在创新财会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予以积极践行和推广.

关键词:学术沙龙;财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①2010年10月,在全面总结我国会计人才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基础上,财政部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第一个财会人才发展规划,其为新时期高等院校财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学术是大学安身之本、立命之本,学术交流式教育是互动主体之间身、心、灵的交流活动.学术沙龙作为一种具有开放、平等、互动、共享、创新等特性的学术活动,对于营造培养高素质财会人才的环境和激发财会人才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1]

1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盲目扩展,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呈现了各个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近几年以来,财会人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更是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500多所招收财会相关专业学生,占院校数的46%.[2]2013年第四季度各专业人才的供求情况中,财会才人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更是名列前茅.[3]

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看,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高达10万多人.高等院校财会人才培养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各行各界提供了大量相关人才,但目前人才培养结构远不能与社会接轨,出现了“初中级人才过剩,高级人才匮乏”的局面,即产生了“金字塔”的供需矛盾,如图1所示.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瓶颈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杨智慧等学者针对我国当前高校财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4].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会人才培养上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科书为依据,照本宣科,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正如张玲等(2009)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会人才人才培养主要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穿插“统计学、成本会计、银行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模式,主要侧重于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在培养方式上犹如“填鸭子式”,缺乏从事现代财务出纳等相关工作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如资产评估、金融会计、投资学、会计实训、模拟沙盘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综合实训技能.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开设辅修、选修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财会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2学术沙龙的功能定位

学术沙龙是一种集开放、平等、互动、共享、创新等特征于一体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沙龙的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培养素质财会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作为一种创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学术沙龙具有研究和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术沙龙对于高素质财会人才的培养将发挥重要作用.

2.1研究功能

学术沙龙既强调参与者间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又注重对讨论主题深入的研究.交流会上,参与者们在谈笑风生和谈古论今中交流思想、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唇枪舌剑、议倾坛席,有助于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基于学术沙龙的交流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维纳创立了控制论、约翰·冯·诺伊曼发明了计算机和开创了博弈论等.学术沙龙的参与者知识背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差异,这必然产生多个有差异的“信息域”和有差别的思维方式,在相互交流时,这些差异将会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形成新的、开放式的思维格局.久而久之,开放性思维将会源源不断地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启科研之门,掀起创新研究的浪潮.

2.2教育功能

财会人员不仅需要研究能力,更需要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福利国家的理论构建者威廉·贝弗里奇指出:“参加科学交流会,青年学者可以看到怎样通过发展别人的工作来对知识作出贡献,看到怎样评议论文,根据评议论文,对同行学者的个性有所了解.”[6]学术沙龙活动通过参与者的互动式发言,可使参与者发现自身和他人发言中的精彩和不足之处,迅速把握学术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强化自身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同时,参与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撰写文章,文章由其他参与者鉴赏和评论,这不仅为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互助、互学、互补的学习平台,而且对于参与者的探究能力、写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

3学术沙龙在财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瓶颈,高素质的科研和实务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术沙龙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其研究和教育功能,开创学术争鸣、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启发财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形成新的思维格局,大力提升财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1加强财会学术交流,开创学术争鸣的局面

爱因斯坦曾指出:“一个人要是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他想的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这充分说明了学术沙龙在财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学术沙龙不仅可以唤起财会人员进行启发性思考,发挥讲、学和听等多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开展有效的争鸣,给财会人员以独特的启示和灵感,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财会教育氛围.科学史上无数事例已说明学科发展的转折点往往就是引入“外行”的方法和理念,形成交叉学科,创造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时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财会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自身观点的创新性和正确性作出判断.但是,当它在学术沙龙中公之于众、开展辩论时,可能显得观点陈旧,不符合实际,甚至会被其他人评判的“体无完肤”.而正是这种开放新的、自有的讨论和批评,有利于促进财会人才走出已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达到开拓、创新的境界.

3.2突破思维定势,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提出包括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和验证期的创新思维四个阶段[6],正与学术沙龙的交流过程恰好吻合,即交流主题的设定、参与者的前期准备和孕育、会上专题的充分交流讨论促使问题明朗、形成结论并转化个体知识.财会人员在学术沙龙中可以相互质疑,甚至成为论敌,在反驳与争论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并进而在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3.3建立财会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宣告: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是2l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7]学术沙龙正是一个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不同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人员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辩论,让智慧的火花在心灵撞击中绽放,每一个参与者在互动交流中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吸收不同的观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共同发展.[8]将学术沙龙应用于财会人才的创新培养,将建立一个财会人才互动式学习的共同体,彼此增进、共同发展、协同进步,不仅有利于提高财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我国现有财会人才培养中注重讲授而不注重讨论交流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术沙龙凝聚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创新性等特征,并兼具研究与教育功能,早已被国内外高校和相关部门践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学术沙龙将有利于加强财会学术交流、大力提升财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创学术争鸣、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应当重视学术沙龙在创新财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予以积极践行和推广.

注释:

①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摘自《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参考文献:

〔1〕王进才,李雄鹰.学术沙龙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探析[J].高教论坛,2011(7):37-39.

〔2〕敬采云.会计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9):43-44.

〔3〕武娟.我国高级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0.

〔4〕张玲,李祥利.高等院校创新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会计,2009(9):14-15.

〔5〕(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8.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81.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9

关键词:业财融合;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趋势下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核算的覆盖使很多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智能财务,传统的财务处理工作直接交由财务机器人高效处理,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往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都是相互分开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财务的职能不再是传统的简单记账、报销、成本核算等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发挥着财务职能。时代在发展进步,企业要做大做强,传统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企业转型,财务先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动业财融合。财政部在2016年出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加强业财融合,更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1]。业财融合,即业财一体化,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深入参与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业务环节当中,通过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财务业务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共同做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财务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见,业财融合使会计工作职能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无疑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向管理型会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会计核算等传统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已呈下降趋势,传统手工处理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替代。而会计人员要做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当中,在规划决策、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网络收集等方式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工业、金融业等不同类型的50家中小型企业及财务主管、投融资管理、总账会计、出纳等财务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经理、财务分析师、投融资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见图1)。图1企业对财务类岗位需求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时代,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由原来的会计核算技能逐渐向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综合管理技能延伸。财务工作职能面临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显然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精财务又懂业务,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处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维。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评估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并且职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单位在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看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财务战略与资本运营等专业能力,且基本呈现职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趋势。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从课程结构来看,部分学校财会类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将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大纲内容关联到课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专业课都为初级会计师考证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理论课时相对较多,教师讲授也以考证为导向而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为主。而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这些管理类的课程在目前的考证中比重不大,课程设置比重较低,有些甚至不开设这些课。此外,课程设置也向会计技能比赛倾斜,教师授课时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时高压式的赛前演练。当然这样设置思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如果通过考证,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更有保障。但是,这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局限在考证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及在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对于考证及竞赛知识点以外的专业技能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况且,考证未必人人能够通过,竞赛也未必人人能参加,反而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战场。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其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数量及课量占比都相对较多。理论课以会计核算类的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在当前基础财务岗位大量缩减和智能财务的新要求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还未进行改革优化,将无法适应新要求,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重基础核算技能轻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实践课程体系以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传统的独立实训课为主,未能及时有效结合当前业财融合、云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这些新形势进行实践课更新优化。专业课的课程实训,比如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训的授课课时不明确,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与理论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以实训内容核算为主且不系统,决策分析内容甚少,没有突出相关技能点,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而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性的会计技能,比如会计书写、点钞、收银、手工账、凭证装订等,电算化处理的内容还停留在将手工账务资料录入财务软件的初级阶段,跟经济业务处理独立分开,主要训练学生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度,没有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处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化处理技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业财融合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核算。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更新,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

(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相对传统落后的问题,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智慧经济、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固化,上课只是单纯的“教案+教材+讲义”,授课时按教材目录讲解,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综合技能素质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业财融合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懂管理分析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技能素质。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账务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简化核算类课程,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增加管理分析类的课程,比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课程的课时比重。此外,还要增加会计文化、文案写作、商务沟通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了解会计发展前沿,增强专业文案写作技能及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内外兼修的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

专业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必须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数量及课时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术类的实践课程。首先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课内实训的学时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类的实践课程,比如综合企业运营、账务处理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技能实训课程,以小组创设并经营公司,角色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总监等职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项业务,真实体验公司运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业财一体化,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分析、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实践课程内容,比如在税务实训课程中,增加网络报税模块,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税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增加云财务平台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财务云平台的应用技巧规则,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工具进行财会业务的处理。

(三)创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管理分析、决策控制以及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实践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像点钞、书写、纯手工账等在实务中已经由机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处理,因此这些传统基础性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要适当弱化,减少课时量。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纯手工账务实操,将手工记账与实训平台操作相结合。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要从财务链向供应链内容延伸并深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处理案例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全盘账务流程处理以及报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个环节的勾稽关系。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对word、excel、ppt等传统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增加数据信息提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获取能力,适应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四)构建智慧课堂

一是要营造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要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需要构建能体现职业场景、岗位实践、团队协作等要求,创建集设施配置、资源共享及空间突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首先是科学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网络设施和云服务端口、云教学平台、云实训平台等,具备教学环境互联畅通和智能自动的必备功能,实现智慧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次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信息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富媒体、开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借助虚拟现实、视频互动等技术形成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空间的结合互通,打造学习、探究和实践等模块,实现院校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收集相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建立翻转课堂,实现以学定教。课上,依托云教学平台授课,采取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通过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答疑、签到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云实训平台,建立虚拟仿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岗位任务的智能化操作,犹如游戏般的实训既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又能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导向、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平台成绩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类设计作业任务,并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评价反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见图2)。三是要推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拓宽思维广度。课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及问题导向等方式参与学习,发挥个性特长,加深思维深度。课后,学生通过云平台成绩分析显示,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建议及辅导,及时改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四是要建立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评测、学习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方法,提供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构成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首先,智慧评价贯穿于全学习过程:课前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课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及实训操作表现,课后评价学生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其次,智慧评价具有诊断修正的功能,由于评价具体、实时,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及时掌握各自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智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及练习、考试测评、团队协作、实习实训等,构成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面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训实践;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15-16.

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篇10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中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会计工作在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必须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此降低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医院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推动医院会计信息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院;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1引言

现阶段,中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将其应用于医院会计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工作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调整会计原有模型,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的高度融合,进而形成开放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与传播[1]。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弊端丛生,会计信息化体系建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医院会计工作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

2医院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医院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医院深刻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引入相应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财务数据无法共享,很多医院管理层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医院信息化系统中缺乏相关财务核算软件,造成会计工作与信息化管理相孤立,信息孤岛现象尤为严重,使得各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极大地增加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增加了人为操作失误,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2];第二,专业人才缺失,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员工均由原来工作岗位过度而来,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医院并未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第三,内部控制缺失,很多医院并未开展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安全管理措施缺失,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收到恶意攻击,出现信息泄露和丢失等问题,不利于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医院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共享渠道

信息共享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关键,目前很多医院缺乏信息共享渠道,信息共享效果不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渠道,为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中国某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医院现有会计信息共享渠道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采取如下两种措施:第一,开发软件对接平台,医院综合分析现有会计软件,并与软件开发工程师联系,根据医院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创设软件对接平台,将各个系统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接,有效摆脱信息孤岛现象,进而实现信息数据的有效传递与共享;第二,推动财务软件系统化发展,医院与相关财务软件公司开展合作,对医院的财务软件进行深度开发,在应用中保证财务管理、医疗保险和物资管理相融合,以此形成信息一体化发展模式。

3.2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医院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因此医院必须结合自身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例如在中国某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定期组织人才培养工作,针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失的现状,培训以“知识内化,技术创新”为主题,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培训人员介绍当前会计信息化的最新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并通过理论知识积累树立会计信息化意识;其次,培训人员组织案例教学,对先进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应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最后,培训人员组织演习活动,设定具体场景,要求会计人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解决。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开展有效的人才引进工作,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储备中心,为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队伍。

3.3开展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

针对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而言,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及各部门人员,在内部控制约束下,要求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或者犯罪等问题[3]。例如在中国某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第一,成立内部组织机构,医院领导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之中,以其为首成立内部组织机构,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发展机制;第二,建立计算机操作系统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根据医院常规系统应用情况,明确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并对操作程序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合理规划,为计算机各项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第三,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操作密码、记账凭证等进行严格审核,并做好病毒防控工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业提供安全的环境。

4结语

随着技术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医院会计信息化趋势日渐明显,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渠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以此促进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昆.医院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

[2]安爱琴.医院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