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6:16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企业发展;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企业现代化程度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即为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必须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价值。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学管理能使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获得保障并使其效能获得充分发挥。

1、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在企业的现实经营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投资回报等常被列入企业年度考核的指标,而对于固定资产,企业领导只关心是否还存在、是否还具有使用价值,只要能安全运营,满足生产需求即可,往往忽视了对固定资产投资内在价值的管理,对其投入与产出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更缺少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深层次探讨。

1.2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对于集团公司整体而言,通常按照相应的监督管理权限,侧重考核绩效成绩,往往不会干涉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但是在资产处置方面,集团公司总部依然具备管理权。这样一来,由于下属公司没有充分了解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实现公司效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固定资产的功能,甚至还会出现运转超负荷的现象,并且在完成生产任务之后,也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保养,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安全隐患,有可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3帐外资产的形成

一般来说,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往往是依据同一原则统领全局、按照同一标准统筹平衡,相对忽略投资需求的差别化,这样一来,就会限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资产购置,由于一些设备与子公司和分公司管理者的生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就会采用不符合管理规定的方式,购置一些与企业生产无关的资产,比如空调、摄影器材、投影仪等办公用品。一方面让总部无法察觉,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自身利益。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集团高额帐外资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有序进行。

1.4缺乏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结构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制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有的企业即使有相关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投资管理另外中小企业由于人手少,投资管理一般都不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和专职资产管理员,也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这样就不能及时的清除掉那些损坏、丢失以及转移的固定资产。

2、加强企业资固定产投资管理的具体对策

2.1加强资产规章制度建立工作

企业资产规章制度对资产管理各方面都是有所规定的,包括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不同种类资产的规章,还包括资产购置、验收、日常管理、服务维护等不同环节的管理规定,同时还有对资产管理岗位职责的规定。资产规章制度还应该是动态的能根据资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的进行更新。只有完备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规范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2.2转变企业财务管理中各种观念认识

新时期下,投资企业的资产由传统的物资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转变,这样的财务环境要求我国投资企业建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使得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真确认识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重要性。因此,投资企业应该重视对知识资本的利用,使得投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投资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首先应该转变企业财务管理中各种观念认识,并以知识资本保值增值为前提,从而制定有形资本与知识资本组合的财务管理策略。

2.3构建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机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科学

受到资金与企业规模的制约,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以及决策等方面都处于弱势阶段。所以,一定要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构建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机构,包括工程的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内部投资主管部门,构建管理办公室等等,同时还要明确相关岗位职责以及形成的权限,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项目决策的控制,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客观性、科学性,杜绝无效的投资。

2.4定期盘点,引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要求相关人员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至少每年盘点一次,有条件的企业尽量要求相关人员每月盘点一次固定资产,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和增减情况与账面记录相符,若盘点中账实一致,则将无差异的数据信息作为固定资产后期对账的期初数据,若盘点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必须及时查找原因,以确定是否有固定资产未入账或是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过程出现问题,一旦查出问题所在,必须快速给出应对方案,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由于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可以引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取代手工记账,通过条形码技术等信息技术全程监控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及报废等整个过程,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2.5以系统思想指导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系统意识和全局意识,提升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参与者是其责任体系和组织机构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优劣,甚至成败。参与者可分为一般参与者和专职参与者。对于一般参与者,需进行国家、行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法律法规的普及,进行行业规划、投资政策的宣贯和解析,以及进行单位相关制度和作业文件的讲解和培训;对于专职参与者,除上述内容外,应鼓励其进行所从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自学和深造,鼓励其参与从事业务的相关资格认证(如项目管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和招标师等)。

结束语

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企业所有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如果企业拥有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不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反的,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但会对企业的固定资产造成损失和浪费,同时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效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琅.投资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78-79.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2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影响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增值税转型将消除我国过去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

一、增值税转型概述

增值税,就是针对商品的增加价值部分课征的税,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的特点,这一特点使纳税人税负相对公平,有利于促进商品的生产流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因此,被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纳。转型之前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转型后采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纳税人将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全部抵扣。增值税转型后,由于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因此将降低纳税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下简称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同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折扣额均降低,并引起纳税人当期税前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的增加。此次转型改革直接降低了固定资产的购买成本,同时对固定资产投资也有重大影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纳税人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

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下面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多个方面分析下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影响

此次增值税转型采取直接抵扣法,企业当年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直接抵扣其应缴纳的增值税,抵扣不完的结转以后年度抵扣。企业若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当年或以后年度抵扣总体金额是相同的,但是在结合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后,当年抵扣与以后年度抵扣给企业带来的效用明显不同。企业应该做好预算工作,评估本年最有可能达到的销售额,并在其相应的增值税销项范围内合理考虑投资的固定资产成本,争取在购买设备的当年一次性把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利用起来。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是反映企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企业基本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也意味着企业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的影响,是指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变动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的影响。假设企业非固定资产投资为C。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投资总成本仅包含资产买价,不包括固定资产增值税,为F+C;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企业投资总额中包括了固定资产增值税,其投资总成本为F(1+17%)+C。假设企业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的营业利润为e0,在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的营业利润为e1。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固定资产折旧额的降低,使得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导致营业利润增加F×17%n,因此消费型增值税下的营业利润e1=e0+F×17%n。由此可知,生产型增值税下的投资报酬率为Roi0=e0F+17%F+C,消费型增值税下的投资报酬率为Roi1=e0+17%FnF+C。比较两者大小,可以用e0F+C为参照式,可以看出Roi1>e0F+C、e0F+C>Roi0,综合前两者可知Roi2>Roi1,说明转型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得到提升。

(三)对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力与企业的利润总额、净利润、现金流量等指标有关。当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企业这些相关指标数额时,说明该项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在不同增值税政策下,固定资产购进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同,而这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所得税、利润总额、净利润、现金流量等科目金额,例如增值税转型引起的税负降低将导致固定资产购进当年纳税人现金流出降低。由于增值税转型会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因此,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将产生影响。

(四)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影响

任何一种生意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如此,可能亏钱也可能盈利,因此它也具有风险性。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盈利是和投资风险成正比的,如果盈利多的投资肯定风险也比较高。相反,如果盈利比较少的投资风险也就比较低。在增值税转型以来,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直接受到了影响,因为两种不一样的增值税模式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相同。两种不同模式的增值税产生的投资收益差额不相同,自然企业投资的风险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投资当年由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增加通常大于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减少,此时若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现金流短缺,发生财务风险。经过理论研究证明,消费型增值税的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带来的风险比较小。

三、增值税转型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与建议

(一)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助于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提高投资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无疑会对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可以拉动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创业,刺激经济增长。从长远、宏观的角度看,经营成本的降低将使得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使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从而有助于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同时,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将使企业固定资产账面金额减少,从而使企业产品成本降低,出售产品的价格降低,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理性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活动

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习惯,面对增值税转型的种种优惠,企业首先应详细分析本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判断固定资产更新的必要性。不应盲目关注增值税转型的优惠而不顾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其次,企业应对各种待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识别可抵扣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分清主次以使企业享受最大的优惠。将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与不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额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区分开来,分别建立评估体系,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活动的正确性与前后一致性;最后,企业应综合考虑更新、追加固定资产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利用净现值等财务决策工具,结合城建税、所得税的综合现金流变化,全面考虑企业资产的更新问题。

(三)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出口贸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入wto后,我国更是广泛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出口产品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项进入商品成本中,即使在出口环节实行零税率也不能做到彻底退税,提高了出口产品成本。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保证了出口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企业利润,对出口贸易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多积极影响.增值税转型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加强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力,有利于调动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强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是,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间接影响还有很多,企业应强化科学投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讲究投资效果,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时,一要合理确定投资时间,最大限度享受政策优惠;二要注意选择投资方向,避免重复、盲目投资;三要注重投资效率,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四要加强政策研究,避免因政策变化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红.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11).

[2]续冬梅.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4(10).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3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可知,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手段,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电网经营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高投入的特点,固定资产在电网企业总资产中可占到8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电网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创造企业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经营、筹资、投资等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一项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以至于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的工作需要整个企业的经理人员共同努力。投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

投资按其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两种。生产性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这些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企业利用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

2002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国内GDp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增长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整

整4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平均电力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4.4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100万千瓦;200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量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电网负荷和网架结构凸现薄弱,无法满足电力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期间电源和电网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计划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在北通道,继续加大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京津冀电网送电规模,促进西北黄河上游水电与宁夏火电联合以及陕北火电向华北和山东电网的送电。在中通道,要重点建设三峡水电站,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和四川水电流域大型水电站向华东和华中送电工程。而在南通道,要在国家已经批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工一批电力项目,保证西电东送目标按期完成。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主干电网架和各省网架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电网企业纷纷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省级电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普遍达到四十亿元以上,投入的重点在变电容量和输电线路上,目的是保证电网坚强,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其实早在1998年,电力企业就开始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改造,1999年,又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有国家资本金的介入,政府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暴露了很多网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并上升到仇视垄断企业的高度。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至今,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四到五倍,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投资的出发点是获利,在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应当是衡量此项目是否盈利,是否能为企业产生经营效益,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的投资中,往往过分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如1999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某些低压改造项目投入几十万元,而用户的年用电量不过几十度,折合人民币不足30元,投入和产出差距如此巨大,而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只注入20%的资本金,其余为银行贷款,电力企业在电网改造后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而电价同时又受到国家管制,导致电力企业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以付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作为代价。

(二)在建设投资前期管理中,注重电网规划,忽视投资回收分析

前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紧张,电力企业备受关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加之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电网规划工作非常重视,经常与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城市和农村电网规划研讨会,电网规划的重点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根据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规划进行安排,少有考虑投资回收的内容。

正象一份电网企业的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讲的,报告第一部分为所在地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电网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建设规模及方案,第五部分为投资估算,第六部分是效益分析。在整个报告中,效益分析所占的篇幅和比重不到二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售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增加等有限数据,没有任何对投资回收的分析。即使完工后的工程分析,也仅限于工程造价的分析,鲜有投资回收期的内容。

可以看出,电网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效益的问题,而是更多注重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容质疑,而且除少量技术改造工程外,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一方面无视效益分析,盲目投资,一方面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不到位。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脱节

电力企业一直采用自上而下垂直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工程项目,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如220KV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就由省一级电力公司核算,110KV工程由分公司负责核算,10KV等低压工程一般由支公司负责核算,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征地费、青苗赔偿费、前期费等支出必须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操作,导致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会计主体在核算,造成的后果是工程核算不完整,资料和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编制滞后。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设计批复、可研批复过程中难免出现沟通问题,导致设计变更增加。几乎有80%的工程项目都有设计变更,变更引起概算不准确,投资计划不足,造成工程超预算列支。对于在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电网企业来说,资金无法核销,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四)工程物资管理不规范,浪费严重

省级电力公司出于集约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的需要,对于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和大宗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但是由于采购委托有独立法人的物资公司,而合同签订却需各分支机构与供货商直接签订,而且由于物资的使用者不掌握主动权,导致售后服务跟不上,加之中间申报采购环节过多,周期过长,浪费严重。

(五)重立项,轻管理,投资建设后续问题多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立项,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对由于用电负荷增加的需求非常重视,对工程施工进度也抓得很紧,但是在工程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自上而下普遍认为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不注重收集资料,不注重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和施工结算,后果是工程完工多年,决算仍没有编制,资产没有结转,折旧无法足额计提,导致账面资产不真实,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

转贴于三、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将电网建设规划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回收期、会计收益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程序:一是提出投资方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案通常来自生产部门。二是估计和测算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三是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四是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五是对已接受的方案进行再评估,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找出预测的偏差,通过发现问题修正财务控制,为决策提供支持。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和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及现值指数,即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并计算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首先计算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之后计算会计收益率,即年平均收益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

(三)规范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管理,科学梳理管理流程。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设计变更过多,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脱节的现象,应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建立设计变更、概预算变更的考核制度,优化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批复,分清责任。对于上级单位核算的工程,要规范与下级的资金拨付,资料的传递,信息的沟通。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回收环节的监督,优化采购流程,减少资金风险,最大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结果的追踪分析,考核是否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收益,并定期对投资项目的实施、效益做出评价,并作为考核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的依据。重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结转资产资料和实物的移交工作,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4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8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按照我国国防军事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国家从整体战略上加大了对航天军工企业的投入,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这极大地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使我国的一些航天技术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成为航天军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当今新时代、新经济常态下,如何因事而谋、顺势而动,规避投资风险,掌握投资项目管理的主动权,已成为航天军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概述

航天军工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承担着提高国防实力的使命,因此国家对其有着特殊的管控要求,而且贯穿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根据目前国家对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在刚开始应该先立项,竣工之后组织验收,具体的操作流程根据实施的基本步骤一般分为:立项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第一,立项准备阶段。在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情况下,航天军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结合自身需求向其上级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由上级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之后审批立项;企业根据上级部门的批复和建议,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计划、宗旨、目的、风险以及可预期的效果等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再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再次经过专家评审并批准后,项目才可以实施,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具体实施阶段。鉴于航天军工企业较强的专业性,项目的具体实施均是委托行业内的专业机构进行实施的。经过第一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初步设计,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样是审批之后方可进行具体实施。审批同意之后,企业根据主管部门批复的具体建设标准、内容、周期及验收标准等信息,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严格按照计划的时间节点落实项目的建设情况,直至项目实施方案的全部落实。

第三,竣工验收阶段。具体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验收,主要是指在实施阶段结束后,项目通过环保、消防、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单项验收,并通过竣工决算审计、档案验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业验收组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现场验收,验收通过之后,办理固定资产交付相关手续。至此,项目周期结束。

二、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机制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体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存在着很多漏洞和不可避免的问题,诸如投资结构不够优化、投资风险预估不到位、投资效益论证不够充分、热点扎堆现象较为严重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第一,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关于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普遍比较片面、短视、缺乏战略规划和宏观视角,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和迫切的项目不能够进行精准把握和定向评定,论证缺乏科学化和定量化,进而造成投资方向不明确,效益不明显。

第二,管理部门权责分散,项目责任人不明确。由于航天军工企业的管理部门等级众多、级别森严,各管理部门只能按照相应的权责参与项目,但是由于管理部门权责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经常导致政策导向矛盾,甚至重复,项目立项审批等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了项目单位重复审批、重复立项,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项目的价值不高。由于航天军工企业,因此大部分都属于国有企业,所谓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实际上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完全与行政级别对应,这就会导致项目负责人制度依然跳不出行政级别,依然要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进行话语权的分配;此外,关于项目负责人的具体责任权限不明晰,弹性过大,导致最终缺乏约束力和责任负责制。

(二)项目管理理念落后,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还未真正地意识到项目管理的优势,实施得还不够彻底,专业化程度还处在较低水平。管理理念落后主要是因为当前的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比较狭隘和落后,对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就更谈不上进行项目的精准化管理了。专业化程度低主要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三)项目验收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还处于“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还基本处于“重建设、轻管理,重审批、轻实施,重形式、轻内容,重效益、轻论证,重结果、轻评估”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导致了项目的突击申请、突击审批,而且影响了项目的含金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于后期的管理、跟进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复制。因此,加强投资项目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意义巨大的工作。

(四)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问题滋生

在现行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从立项审批,到招投标采购以及后续的验收审计都不够公开透明,缺乏监督,容易导致问题产生。如在立项的过程中,尽管立项的审批方式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把手决策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的多个专家决策,但是由于项目申请方对于审批结果几乎没有阐述、解释的机会,从而影响最后审批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为问题滋生提供了土壤。

三、加强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建议

鉴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现状,其实际水平与理想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机制,加强法制化建设

第一,实现项目归口管理,促进项目信息共享。鉴于航天军工企业的强专业性和细分工性,目前项目管理的部门和层级较多,不利于项目的快速审批和专业化管理,应尽快打通层层管理的行政障碍,实现项目信息共享和此类项目的全部归口化管理,避免重复申请、审批和建设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

第二,量化申请条件,明晰责任人权责。对于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申请条件限制,应尽可能量化,尽量避免定性评价,从源头上防止弄虚作假和主观人为因素对项目审批的影响;而且在项目从产生到终结的所有环节,均需要明确责任人及其权利和责任,以备后期追踪和审计。

第三,尽快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明确项目管理流程。利用信息系统来实现项目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为偏差,而且能够规范和明确管理流程,项目建设单位能够实时追踪项目进度,业务主管部门也能实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第四,加强法制化建设。参照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经典案例,对项目管理的全部环节全部进行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对项目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体制上为项目管理提供保障。

(二)提高项目管理意识,优化专业化建设

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本身就是我国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防军事科技的整体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弱程度,因此加强对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意义深远,必须提高意识,不断强化,并将其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提高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业务素养和业务知识的专业化、学科化,加强培训交流,为未来更加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奠定人才基础。

(三)规范项目验收评估流程,延长追踪年限

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金额一般比较巨大,更要坚决杜绝项目的“虎头蛇尾”现象,即申请的时候“风风火火”,结项的时候“悄无声息”。验收评估环节需要通过法律性文件将实施方案、验收评估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并同时将验收评估的相关数据纳入数据库,实施动态实时监测,对于一些持续性较强的项目则应该适当延长追踪检测年限,防止项目最终不了了之,达不到预期效益。规范项目验收流程的主要目的除了检查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之外,还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进行汇总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管理和投资方向提供参考和指引。

(四)建立诚信档案,加大监管力度

航天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到我国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性,尽管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法制化强制管理,但关于保密性,几乎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和风险,更多地还需要靠诚信来维系。此外,对于项目实施质量,也应该加强控制,避免高价套取资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就需要对项目进行层层严格把关,必须结合质检部门尤其针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审查和验收,然后才能进行项目结项。这些均可以建立诚信档案,一旦有不良记录,将会直接影响资金的拨付以及后续项目的申请。

相关的主管部门不仅要对项目的全程进行监控,而且还要经常进行现场抽查、定期检查以及反复回头审计,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错和整改,保证项目的资金用到实处,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规划完成。

总体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天军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结合当前国家整体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项目化管理,加快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学科化,进而实现项目的高质量、高标准和高收益。

参考文献:

[1]余炳文.经济学风险理论对资产评估监管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王琦,薛质,姜锋.军工集成项目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10)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5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背景及其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使得诸多问题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项目过程中,迫切需要有专门用来调整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进行规范。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制建设具有其基本属性。在传统的企业法律形态体系下,国有企业不仅是体现国家特殊政策指向的载体,而且也是《民法通则》等法律所承认的民事主体之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等特殊目的之需要,还保留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别企业形态,但是我国的企业形态体系之划分已经逐步过渡到以产权形式、责任承担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企业形态体系已经主要由公司、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组成。国有企业在法律上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与国家关系方面,也及国家对其采取的特殊政策上,而不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等方面。所以国有企业立法作为市场主体立法的特性已经逐步淡化,而作为国家政策立法的特性却在逐步加强。

笔者认为,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制建设,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国家投资。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全部或主要来自国家投资。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企业的唯一出资人,开办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同其他一个以上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成企业,这种企业的财产权仍然全部由国家所有。国家授权投资主体通非国有单位或个人共同出资开办企业,如果其中某一国家投资主体的出资在企业总出资中占主要部分,即占50%以上,或者虽然低于50%但实际上控制了该企业的经营决策,各国一般也将其纳入国有企业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于保护国家财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调节管理职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营利目的,或者说一般也为营利,但也有非营利性目的,或者说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国有企业执行国家计划和经济政策,担负国家经济调节管理职能。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自身的规范转运,国有企业虽然也适用一般企业法的许多一般性规定,但国有企业同时适用国有企业的特别法。国有企业设立程序较其他企业更为严格、复杂,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需要以政权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管理,在许多方面,国家要以自己为一方主体同企业和企业有关各方直接发生各种法律关系。

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困境

一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法律从本质上乃是一种“契约”(contract),其本质意义是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主要体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或利益,而把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让渡出来,形成规范性文本,作为人们的行动规则。在“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观点里面,法律契约并不是让人们迷失自我,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皮斯托在2002年提出了不完备法律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如“契约”(或者说是“合同”)不可能是完备的一样,法律也不可能是完备的,因为法律这种“契约”也受到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法律注定不可能达到完备的程度。现有制度供给的错位性严重,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是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制中对重点问题关注不够。以作为源头性的审批核准制度为例,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实行核准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核准制与审批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度减少,二是程序简化,三是政府管理的角度改变。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于核准的把握及相关规定缺少规范。也就是在源头上就导致了危险。

三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律监督缺失。在行政执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测部门拟。因为第一线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行政执法,司法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监督检察机关通常仅限于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程序,公安机关的监督将不存在,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涉及大量的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极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监督力量,也没有内部监督,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显得十分分散无序,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工作缺乏战略认识,文件上或者会议上说起来十分重要,但是实践起来不重要;二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却不到位、一些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手,专业化的监管难以实现;三是各项社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的经费配套不足,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足。

三、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立法。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首先宪法的有关规定及基本指导思想既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有企业法的重要渊源。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其次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从更高层次上,统筹规划立法,使得法律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金融、保险等情况,融资发展,价证券发行总规模、结构和投向,财政性建设资金总量安排和使用方向,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方向等方面都有规范,确保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够得到高质高效的进行。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6

关键词:竣工决算审计;不同工程组织模式;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建设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由审计人员依法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主要的目的是监督检查建设程序是否合法依规,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正确评价投资效果,以利于总结建设经验,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内容

投资项目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程序履行情况,法人责任制落实情况,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情况,项目概算执行及调整概算报批情况,招标投标执行情况,合同订立和履行情况,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情况,物资供应管理情况,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情况,工程预结算情况,会计报表编制情况,资产交付、资金结余、建设收入及尾工工程情况等。

二、工程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特点

项目建设实施模式目前多采用传统模式,即设计一招标一建造模式(Design―Bid―Build―method)或连续建设模式(SequentialConstructionapproach)。工程项目组织的发承包模式有6种,分别是总分包模式、平行承包模式、联合体承包模式、合作体承包模式、Cm承包模式以及partnering模式。其中,总分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将项目全过程或者某个阶段(如设计或者施工)的全部工作发包给一家符合要求的总承包单位,由该总承包单位再将若干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发包给不同的专业分包单位完成,并统一协调和监督各专业分包单位的工作。总分包模式包括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有:设计-采购-施工(epC)、设计-建造(DB)、设计、建造、运营(DBo)以及“交钥匙”等。而平行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将设计、采购和施工分别发包给多个设计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及施工单位,并分别与其签订合同,各承包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目前国内企业建设项目大多采用epC、施工总承包和平行承包模式,其特点是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有利于择优选择承包商。对于业主而言,也存在着可供选择的总承包单位范围小、合同金额高、业主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量大的弊端。

本文将就epC、施工总承包和平行承包三种模式的共性和不同特点,探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进行竣工决算审计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

1.建设程序履行

无论组织模式如何,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基本一致,即从策划、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交付使用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工作次序,各个阶段之间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可以发生合理交叉,但不允许任意颠倒。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以及安全、环保等专项审批,后期包括一系列验收工作。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手续不齐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滞后造成的违规建设问题还是较为普遍。例如某电厂建设项目,2013年12月25日已经开工建设,2014年1月26日才取得《工程建设项目开工报告表》,2014年5月20日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明显违背了先取得相关批复再进行工程建设的程序。该项目2015年3月27日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2015年10月25日取得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却已经在2014年7月25日开始了连续试运和投产使用,不仅违反了建设程序,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项目概算执行及调整概算报批情况

经批复的概算明_了工程项目的规模、标准和总投资费用,是项目执行的依据,项目实施的内容和费用,都应与批复的概算相对应,概算外工程内容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1)epC项目:epC项目合同价款一般按照批复概算降点确定,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突破总概算的情况。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各单位工程、专业工程与概算相比是否存在明显突破。是否存在因基础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的重要内容缺失、工程量明显不实,各专业之间存在“填平补齐”现象;二是应了解详细设计阶段是否发生重大变更,如果发生要依据合同条款予以费用调整合同价款;三是关注预备费的使用审批程序。某电厂项目批准投资949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725万元,审计时发现虽然节约投资224万元,但是动用了预备费147万元,并未按照该企业管理制度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2)施工总承包项目:施工总承包项目通常也是依据批复概算降点确定合同价款。审计时一是重点关注详细设计与基础设计内容的重大差异,按照合同调整价款。如某单项工程,基础设计中的配套系统管廊和变电所,在详细设计阶段列入了其它单元并已经委托其它单位施工,并且也不在该项目的合同范围内,应该调整合同价款。二是重点关注变更内容,是否与批复概算内容重复,是否履行了审批程序。某环境治理项目,工程经济签证签署了设备隔热层衬里安装,费用38万元,经核查,原批准的基础设计概算建安工程费中含有此项内容,该签证不应另计费用。

(3)平行承包项目:平行承包项目通常依据图纸,按照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计算费用。这类项目审计时的重点是与概算比对发生较大差异时要关注复核施工图工程量计算是否真实准确,计价依据是否按照合同执行。

3.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管理是工程和采购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公平竞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实现投资最优化。审计重点一是关注工程项目是否按照法律、规章的要求开展招投标工作,是否存在应招未招情况。epC项目的设备、材料采购是否按照要求开展招投标往往具有模糊性和隐蔽性,需加以关注和甄别。如某新建国有大型化工装置采用epC方式建设,epC总承包商直接委托设备制造商制造换热器和塔器,合同金额2796万元,epC总承包商认为设备制造商是其全资子公司,属于内部关联交易,不需要招标,但是该行为与“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必须招标”的规定还是存在抵触。二是关注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评委的组成、评比过程和记录是否合规、完整。三是关注是否投标人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某电力项目审计时发现,该项目2013年6月初发放招标文件,投标的甲、乙两家单位在工商部门2013年7月1日核准的注册信息中,甲乙两家单位已经合并属于同一家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并且甲单位出资比例占乙方资本的63%,存在同一集团组织成员协同投标的嫌疑;四是关注是否按照评标结果确定中标人,评标后是否按照中标价格签订合同,发出中标通知书后是否及时签订合同等。上述项目2013年7月13日发出中标通知书,直到2014年4月才签署合同,历时9个月。

4.合同管理

合同是当事双方的契约,没有合同,或者双方行为约定不清楚容易给项目实施带来隐患,甚至引起法律纠纷。审计应重点关注合同关键条款的完整性,例如质量标准,进度控制,设备主材的供应主体和范围,付款比例以及质保金预留等;工程范围、内容界定清晰;结算依据规定细致完整,尤其是epC和施工总承包项目。某epC项目合同约定可调整价款部分执行概算单价,办理结算时发现大部分变更内容无概算单价,无法正常办理结算;合同的签订还要结合签约双方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共同约束作用。某建设单位针对承包商恶意高估冒算行为制订了考核细则,将其列入建设合同条款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行为。合同条款中,还应按照相关规定对承包分包等作出明确约定,杜绝违规分包转包。

5.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包括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等内容,是建设过程管理中最具体最直接的部分。设计管理审计重点关注设计图纸数据是否完整、准确。目前电仪专业的线缆敷设,设计图纸大多没有明确,给采购和结算带来了困扰;设计变更过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并造成造价失控。某工程结构专业施工完成后,发现与管道位置重叠,拆除后重新实施,增加了费用也影响了工期。施工管理中要重点关注对施工组织方案和过程资料的审计,过程资料能够真实反映建设项目是否受控、合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批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和费用。某建设项目设备安装,120吨吊车即可满足施工要求,因现场有一台350吨吊车,施工单位在专项方案中明确了使用350吨吊车并获得业主批准。办理结算时施工单位提出计算大吊车的费用,为此双方争议很大。如果在审批施工方案时业主明确无特殊原因不需要提高吊车吨位,或者施工单位可以统筹使用大吊车但不因此增加m用,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

6.采购管理

设备与主材占全部投资的50%以上,审计应关注是否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采购,是否按照规定采用招标方式确定供应商;材料的采购、发放数量是否经过审核;是否建立了采购、出入库台账;工程余料是否妥当处置。要关注采购主体是否合规,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某信息工程施工签订了固定价包干合同,合同金额400万元,包含了机柜、线缆等设备和主要材料的采购内容,违反了该建设单位关于“所需物资实行甲方供料制或甲方供主料制,不得以工程总承包等形式外包物资采购”的规定。

7.结算管理

结算是竣工决算审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审计重点是要对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思考,重点加强对变更、工程经济签证的审计,防止与设计图纸内容重复;对隐蔽工程、施工措施要注意审批程序是否合规,业主是否同意增加费用;施工联络单与施工签证要对比审计,防止未实施内容计算费用或重复计算费用。要注意签证内容与定额的对比,避免将工作量分散以后重复计算费用。对于epC项目,要根据合同条款、对照概算分清范围责任,避免范围重复、责任不清少计或多计费用。对于施工总承包项目,还要注意计取变更费用的范围。某建安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约定,变更内容超过合同价款的10%计算费用,该项目安装工程合同价款1890万元,施工单位报审变更费用254万元,经审计实际变更内容的费用只有84万元,没有达到合同条款约定的调整范围,不予计取。

8.财务管理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7

关键词:通信业固定资产企业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物质基础,是企业经营的先决条件,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能够代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规模的大小,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质量与技术水平,对通信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通信业3G时代的到来,企业根据需要提出“从通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变”的发展战略,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通信业固定资产概述

1、通信业固定资产范围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与工具等。

对于通信业来说,固定资产一般是指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固移网业务的通信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比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末房屋建筑物账面价值为38087728558元,通信设备为252335856639元,办公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为13998935830元,固定资产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68.6%,因此,通信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信设备,并且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通信业固定资产的特点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并且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上述是固定资产的三个特征,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价值占有比例较大,使用期限较长,投资回收期较长,可回收性较差,是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核算及日常使用管理。此外,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通信业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广泛、流动性较为频繁、管理较为困难。

3、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通信业固定资产占有企业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比例,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加强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要对固定资产实行责任制管理,合理监督,明确使用权限及责任,并且要正确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使用,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对于通信业来说,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通信服务,因此需要线路设备、通讯设备等,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核算、清查及报废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资产浪费,降低营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二、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点多面广的现状,资产管理的天然难度较大。当前通信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性分析不到位,形成资源紧张

近年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难度较大。一方面设备更新后替换下的旧设备形成大量低效资产,另一方面更新设备投资需求的增长大于投资总额的增长,投资成本日趋紧张,致使非更新设备超期仍在“服役”,这些资产主要集中在本地网电源空调、通信线路等设备,致使故障频发,通信线路老化,故障较多,用户投诉增加等等,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管理困难重重。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资源浪费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在交接过程中,手续不健全,责任不清;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落后,企业一般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购买,而忽视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企业对低效、闲置资产的再利用管理薄弱,低效、闲置资产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造成资源浪费。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大量的资金占用及浪费,降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最终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3、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导致账实不符

账务管理仅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通信企业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通信线路和设备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为户外露天状态,实物管理难度较大,当前通信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偏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账簿、明细账与实物管理台账不完全配套,不能把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都纳入账簿管理体系,存在管理漏洞,给固定资产的流失留有余地,造成账实不符;另一方面,企业固定资产盘点难度大,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也没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形同虚设,造成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通信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内部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忽略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的不足是企业所有有关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所有问题的根源,管理者在企业中起着导向性作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态度,而通信企业管理人才对待固定资产如何管理这个问题较为模糊,没有意识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高而投资回报率较低。

三、加强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包括自行建造及购入,通信企业应当分别由网络建设部门和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建设投资及采购投资部门的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采用分级编制和逐级汇总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基层企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接受性。总之,固定资产占有通信业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环节的管理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通信企业应当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分析,提高企业投资效益。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减少资产流失

借力内控体系建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从对资产的定义、分类、部门的职责分工、相关人员的责任落实、以及从资产的取得、日常管理、增减变动、处置流程、账务处理等制定统一的规范,同时将资产的日常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以此来加深企业各级人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扭转以往重现金、轻实物,重核算、轻管理的错误理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规范务实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注重低效、闲置资产的再利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既提高了企业资产资源的整体效益,节约了投资计划,又能确保企业持续经营的需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确保账、卡、实、责任人四相符

搭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财务部门、专业部门、使用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资产的卡片信息、专业指导、实物使用等层面上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严格落实责任,推动资产管理关口的有效前移,实现资产责任人、使用部门、专业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固定资产的分层管理和固定资产信息集中共享。

强化专业协同效应,定期开展资产清查。核实企业固定资产实际状态及使用状况,真实、完整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监督并促进固定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循环盘点。成立资产清查专项工作组,由财务、物流、建设等各专业部门参与,负责清查工作的方案拟定、组织实施、进度控制、难点答疑、成果汇总、抽查评比等,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真正将清查目标落到实处。对每项资产指定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资产的内部转移、跨账簿调拨、报废处置均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流程办理,清查中发现的信息不符及时修改更新,确保账、卡、实、责任人四相符,并通过制度的持续实施保证资产基础管理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前清后乱现象。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人员素质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应当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首先,管理人员应当起着引导和模范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以身作则,给下级员工树立典范;其次,安排熟知财务制度及资产操作流程的人员担任资产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操作,对于部分资产数量大、专业性强的部门还应增加熟悉本专业设备,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同管理;第三,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来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并定期组织召集召开座谈,对近期资产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工作心得进行探讨交流,促使各自的岗位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通信业固定资产占有企业总资产的70%,固定资产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提高其投资效益,其次,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利用卡片管理或者条形码管理,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及资产周转率,最后,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定报废审批流程,减少固定资产流失。企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时,要遵循“账、卡、实、责任人一致”的原则,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匡平,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思考,中国商贸,2011年第2期.

[2]吕辉,完善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财经论坛,2007年第3期.

[3]鞠轶,浅谈通信企业经济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15期.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以及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审计工作已经受到了社会人士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为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以下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问题探析

首先,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和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系也正在趋于成熟,为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2]。

其次,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违法违纪行为在审计中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的审计重点放在固定资产的清查上,因此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功能的发挥,无法为企业的规定资产投资提供科学、有效的投资依据;第二,企业的计工作没有做到位。审计工作不止包括对资产的清查和审计,还要求能够加强对前后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确保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只知道在固定时间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没有认识到在投资前后进行监督和审计的必要性,因此很有可能导致审计的结果脱离实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第三,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投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审计经验不够丰富、业务能力不熟练以及考虑事情的全面性不足等均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探析

1.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

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要转变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观念,从观念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增强审计人员和企业的风险意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和准则[4]。其次,需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固定资产收集以及资金管理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又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如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对象以及环境会受到影响,而每一个环节的影响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审计结果。因此要求能够结合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审计的效率性和真实性,尤其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能够建立独立专业化的编制制度,并且从全面性和专业性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当然,要做到这些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求能够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启发宣传,切实达到转变观念的效果。

2.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重要资产,其对于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详细掌握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因此导致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从消耗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不易消耗的实用物品,而另一种则是较容易消耗的损耗品。其中,易损耗品包括电脑、办公桌、打印纸以及电脑耗材等。这些损耗品和实用物品均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固定资产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如电脑、办公桌属于长期使用后会折旧的物品,而打印纸则是短期消耗品,实用物品短期内不会出现折损。要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审计就要求能够将其进行分类之后再进行精准地统计和审查,并且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创新审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专业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技能,还要求能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就我国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而言,我国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缺陷,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必须要求能够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规划,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审计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创新思想、改革制度,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超.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4,7:42-43.

[2]王万杰.关于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5,Z4:144-146.

[3]程峰,李娜.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经济,2016,11:9-11.

[4]江松.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130-131.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战略成本;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