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7:38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陕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例如股份有限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的先决条件是公司股票已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属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及最近3年连续盈利;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等等。所以上市公司应是具有极高信誉的企业,其生产经营依法进行,公司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陕西省上市公司现状

陕西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元控股于2007年8月在深证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2014年12月)陕西共有43家上市公司。各家公司所属行业及根据2014年12月年报统计得出的基本数据如下表:

据表1,陕西省43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16个行业,其中3家属于信息服务;2家属于建筑材料;14家属于机械设备;3家属于餐饮旅游;1家属于电子光学;3家属于国防军工;1家医药生物;3家有色金属;1家轻工制造;1家食品加工;2家公用事业;2家金融服务;2家采掘;2家商业贸易;1家综合;化工2家。重工业企业居多,第三产业偏少,结构不够合理。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

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是各部门生产经营效果的综合表现,既能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水平,又能反映资产的营运效益,获得报酬、回避风险的水平及未来增长潜能。公司维持好盈利能力水平是实现财务管理根本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途径和保证。

(二)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家上市公司,有7家是亏损的,其中业绩最好的是中航动力,其次为西部证券;每股收益超过0.5元的公司有4家,分别为中航动力、西部证券、天和防务、蓝晓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24家为负,整体成长性较差。

综合来看,陕西上市公司净利润最好的是国防军工板块,其风险相对低一点,亏损严重的是彩虹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中隆基股份表现比较优秀。其中创业板高科技股蓝晓科技以及天和防务基本面表现优秀,但可能由于科研项目投入造成净利润同比下降;基本面较好且能增长的依旧是金融行业―西部证券。

四、结语

近几年,陕西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对陕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优势企业上市步伐,应理清以下思路。首先,加快比较优势企业上市步伐,比如国防军工、金融领域;其次,打造特色鲜明的陕西创业板板块,加强对新兴高科技企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最后,加大对弱势行业即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多措并举,使这些经济运行中的载体为陕西经济高速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综合分析报告

一、财务分析报告内容概述

(一)专题分析报告内容概述

财务专题分析报告以三大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把控,相较于综合报分析报告而言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对组织经营数据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解决组织发展难题的有效措施。从偿债能力分析来看,财务分析一般将企业的偿债能力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类,两类偿债能力皆考察企业在经营期间创造收益以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短期将关注点放在组织获取现金等收入利益上面,更多的揭示股东、出资人的利益,长期分析则更多的考察组织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与组织决策者利益息息相关。从营运能力分析来看,财务人员从效率、效益两个角度出发整合财务数据、利用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指标明晰企业各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为后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生产结构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从盈利能力分析来看,借助利润表等能够对企业利润组成要素情况进行明晰反映的会计资料分析组织当前经营模式与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对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与能力进行预测与评估,为营销部门、生产部门、组织管理层调整推销手段、优化生产结构、变革商业模式提供思路。

(二)综合分析报告内容概述

综合分析报告以会计资料与报表为数据源对一个经营期间内组织内部的资金周转情况、整体盈利状况、利润分配模式、未来发展动态等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会计部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编制财务报告的重要元素。相较于利润表等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报告而言,综合分析报告涉及内容广、范围宽,既能为组织决策者制定投资计划、调整生产模式提供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状况,实现生产、投资与企业资源的合理匹配。同时,综合分析报告可对组织一年内发生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总结,追踪问题发生的根源所在,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风险应急方案和常规性问题处理对策,查缺补漏,以减少未来企业发生类似风险的可能,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同时,将历年财务报告进行对比可以获得企业经营走势图,根据走势预估企业未来经营动向,为企业领导者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二、财务分析报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资产负债表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在严格遵循会计平衡公式基础上编制的反映组织在某个时间点资产状况、负债状况、所有者权益状况的静态报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三大项目进行分析可得到企业财务状况的有效信息,为企业经营者了解组织实际状况,分析未来动向提供支持。从资产项目看,其质量与总量的高低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息息相关,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如,通过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流动资产状况可明确企业银行存款数量,分析企业变现能力,预估企业到期是否有能力偿还债务;从固定资产等会计科目可分析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与效率,进而为企业管理者优化生产模式、新购生产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通过长期投资所反映的信息可了解企业投资的类型,在此基础上为预估企业实业投资或债权投资等投资行的利润与风险提供便利。从负债项目看,资产债表通过揭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负债结构,能有效反映企业所面临的偿债压力、财产安全情况。如,将企业可变现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说明资金周转存在问题,企业偿债压力较大,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导致企业生产、营销低效率,也可能是企业产品脱离市场需求产生滞销。具体如何解决需要管理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行动。通过分析所有者权益项目中留存收益等科目我们可对投资者的初始投入情况有所掌握,为其他相关人员考察企业综合实力、未来成长性奠定信息基础。

(二)利润表作用

利润表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性报表,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一段时间范围内的收入、支出、利润情况。具体而言,其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分析、评估企业盈利能力与水平。利润表中的收益分析能有效帮助投资者、股东、管理者了解组织收益情况、判断组织成长性。除了将企业不同时期利润表中的收益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企业资源利用效益,还可将本企业收益率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对比,明确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二是分析、预估企业偿债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不仅要考察企业的资产结构与状况,分析企业变现能力,还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一家长期获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金流动性势必不高,偿债能力较低。管理层通过对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可预估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适当调整企业当前的信贷规模,调查偿债能力低下的根源,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现金流量表作用

现金流量表作为反映企业一定时间范围内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的工具,通过分析企业投资行为、经营行为、融资行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得到企业盈利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偿债能力的相关信息,能有效评估企业经营行为、预测组织盈利水平、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质量,为管理者修正管理模式、重塑生产流程奠定信息基础。具体来看,企业可通过对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现金结构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在投资、筹资、经营三大活动中的现金流动情况,对比三大活动中现金流量差异,根据现金来源占比分布与企业净收益评价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如,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较多的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低,现金结构更为合理,企业成长性较好。具体的现金流量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能够有效弥补利润表在评估指标上的不足,帮助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进一步了解企业相关业务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每股收益为例,该指标所反映的是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越强。同时,通过对比企业在不同年份的现金流量状况可得到企业现金流量变动的趋势,该趋势不仅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融资等活动的质量与效率,管理层还可以以该趋势为基点预判组织未来发展前景,制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3

一、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相关资料识别法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及补充材料等。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公司损益,而损益状况也会影响到资产、负债及现金流量状况。所以,分析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应该对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等进行综合分析。

(一)上市公司损益表分析。分析上市公司损益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是公司正常盈利的主要途径。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的高低,表明企业盈利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否具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里比重较低的话,企业极有可能为了某一财政指标而进行盈余管理。

2、非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同主营业务利润相比,非主营业务利润具有偶然性、非稳定性、非增长性、次数少、金额大等特点。虽然它们都是构成利润总额的因素,但它们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不大。特别是非主营业务利润中的一次性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依据。非主营业务利润包括:附营业务利润、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

如果公司存在以上列示的非主营业务利润比例较大,而主营业务利润比例相对较小,就要考虑公司是否利用行政干预、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交易的规划以及政府补贴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在分析时,应将非主营业务利润从利润总额中剔除,以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

3、上市公司损益表与母公司合并报表比较。将上市公司的损益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如果发现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该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意味着母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了盈余管理。

(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分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应收及预付款项

(1)应收款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三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主要形式。由于对这部分往来款项审查的工作量较大,再加上其自身的隐蔽性,往往成为费用、损失挂账的对象。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应注意是否存在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和期限的不正常延长等现象。对其他应收款的分析应注意其余额大小,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的余额应该不大。如果余额过大,则该公司有利用该账户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公司常用其他应收账款隐藏潜亏,具体表现为:a、主营业务应收账款增长快,平均账龄较长。b、其他应收款金额大。如果应收账款的金额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较大,则有可能利用信用政策的放宽,来增加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如果应收账款的账龄较长,则会形成不良资产,坏账损失增加,而盈余质量令人质疑。

(2)预付款项。预付款项指公司为采购原材料或其他活动而形成的债权,是正常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析时应着重分析预付款项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如果所占比例较大,就应该注意公司是否利用预付款项来调低本期利润,从而为将来储存利润,即进行盈余管理。

2、不良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递延资产、递延税款、开办费等可能产生潜亏的项目,以及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这些资产基本不能或很少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不良资产。利用不良资产作为“蓄水池”进行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惯用手法。我们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对不良资产应尤为关注。

(1)比较每股净资产与剔除不良资产后的每股净资产,二者差额越大,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存在“资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亦越大。

(2)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说明公司当期利润含水量高,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还应分析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及其合理性,以及存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和存货周转率等,以便更好地识别盈余管理。

(三)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相关项目对比。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等现金净流量项目与损益表里相关项目的比较分析,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由于利润的计量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往往影响的仅是账面利润,而没有相应现金流量,如在赊销时确认的收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及通过关联交易获得的各种利润等均是如此。而现金流量的计量采用收付实现制,上市公司很难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现金流量比利润更为客观和真实。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已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等。因此,分析净利润、投资收益等是否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可察觉一些有关盈余管理的异常情况。分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该比率从企业整体考察上市公司账面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脱离程度。(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营净利润,该比率反映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是否有相应的现金流量。(3)主营业务销售收现/主营业务利润,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该比率对此有针对性分析作用。(4)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收益,该比率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是否过多利用无相应现金流量的投资收益来调节利润(如权益法下对被投资公司权益变化做出的调整)。

一般来说,比率值越小、调增利润的可能性越大;比率过大,调减利润的可能性大。但由于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现金流量呈现不同特征,如在成长期需要大量现金流出(包括各类投资支出和研发费用),而在成熟期或衰退期现金支出则较少。因此,在分析时应注意剔除这些行业整体因素的影响。

上述分析中,各比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与现金流量的偏离程度。实际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一定表现为利润与现金流量相脱离。有些盈余管理行为是伴随相应现金流量的,如关联方构造的交易事项、补贴收入以及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等,都可以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这是投资者在分析时应注意的。但由于现金流量分析主要为发现上市公司利润来源有无异常,以便确定盈余管理的透视重点。因此,充分利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财务报表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仍是非常必要的。

(四)会计报表附注、补充资料

1、阅读报表附注,看公司是否进行关联交易。如进行关联交易,应分析关联交易的金额及其比例、未结算金额及其比例以及定价政策,特别应关注公司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并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从利润总额中予以剔除,以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是否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了盈余管理。

2、阅读报表附注,了解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变更标准的主观性,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分析公司是否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时,应着重关注两点:一看变更内容和理由是否确实并且必要;二看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调整后,对本年度和今后年度利润的影响有多大,从而了解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

3、阅读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了解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是连接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的桥梁,有许多调整项目反映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差异。因而,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阅读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识别出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项目有哪些。

信息使用者在对上述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并范围变动对利润的影响;(2)或有事项对利润的影响;(3)会计年度末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尤其是固定资产的买卖和信用政策的变更等)对利润的影响。

信息使用者在以上报表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关注:(1)公司连续几个年度的报表比较;(2)公司年度报表

与同行业类似企业年度报表的比较。

二、盈余管理的其他识别方法

(一)股利分配识别法。丰厚利润与微薄股利的对比有助于我们识别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盈利后为了回报投资者,就要对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而利润可以通过调节虚构,但现金却是实实在在的,无法通过调节产生。如果公司有丰厚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但一直不进行利润分配,就要怀疑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因为管理出来的利润大多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肯定也无法进行利润分配。当然在这儿我们还要考虑公司所处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期,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项目等待投资而暂不进行利润分配等其他因素。

(二)审计报告识别法。注册会计师作为行使经济评价职能的“经济警察”,其意见应是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线索。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能保证,即使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审计报告,也不能绝对保证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可以利用上述对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寻找盈余管理的线索。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则有理由怀疑公司可能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对此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公司是否更换了注册会计师,为什么要更换,对频繁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公司应特别关注;第二,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水平和独立性如何,特别要关注更换前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知名度、在同业中的信誉以及以往的记录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断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的线索。

(三)公司管理当局说明书识别法。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规的规定,若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管理当局应在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对此加以说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后,再看一看公司年度报告中管理当局的解释,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经济业务是否公允,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行为。

(四)公司行业基本面识别法。对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不但要从财务上分析,更应该结合公司行业的基本面进行。

1、宏观面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必然依托于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和行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因而,分析宏观经济和收集行业资料可以使投资者较全面地判断和认识企业的行为。同属一个行业的各公司的财务指标之间,特别是一些相对数指标之间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如果存在较大差异,则预示着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可能。如果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调节利润,反映在财务指标上就是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同行业公司平均值低。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公司比非盈余管理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杠杆、更低的资产周转率、更高的流动资产比例。

2、微观面分析。主要是从企业的资源状况、竞争优势、经营策略来分析。经验证明,结构混乱、高层管理人员调动频繁的公司通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较大。企业的经营策略、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另一指标。从微观面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应关注以下几方面:(1)公司是否扩张过快。如果扩张过快,容易造成内部资源、管理跟不上,这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客观诱因。(2)是否经常签订合并、重组协议,合并、重组等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惯用手法,许多公司为保证预期的收益水平,通常采用合并、重组等手段。(3)公司是否业绩太好,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4)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的历史。(5)企业高层管理者是否更换。(6)公司是否首次公开发行、配股、St和pt。当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面临St、pt的压力或为了达到配股资格时,往往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7)公司是否为巨亏、微利公司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处于增配线边缘的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常出于避免退市和取得配股资格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对报亏当年出现巨额亏损的公司、连续亏损后出现微利的公司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处于增配线边缘的公司,应尤其加以关注。(8)公司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财政补贴等行为。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4

盈余质量一词,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都做了诸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盈余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结果观重点关注利润实现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结果。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即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未来持续性越强的公司,盈余质量越高。张新民(2003)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二)真实观关注会计盈余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周浪波(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李琳(2006)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

(三)现金流量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与现金流量的匹配度。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能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艾健明(2001)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郦玉敏(2005)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四)决策有用观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会计盈余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余新培(1998)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曾祥飞(2009)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五)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涵盖以上真实性、稳定性和收现性的各个方面。齐飞(2002)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费明群、干胜道(2003)认为收益质量既要反映会计收益和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又要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苏龙(2004)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综上,对于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比较赞同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收现性,而且表现在利润的稳定性及真实性方面。

二、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由于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不同,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从大类上来分,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一)定量分析定量的方法是选择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指标来测定盈余质量,并加以定义在何种情况下代表价高的盈余质量,在何种情况下代表较低的盈余质量。例如,艾健明(2001)认为应从自由现金流量和收益稳定性两方面分析盈余质量的高低,提出主要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投资收现比、净利润现金比率等。齐飞(2002)主要从利润真实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提出分析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是收益现金比率(即净利润现金比率),分析利润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分析现金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是销售收现比率、购货付现比率、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净利润营运指数、净利润现金比率。陈丽萍、郑磊(2002)认为指标分析可能是相比之下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几个比较有效的指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主营业务收现率、非主营业务收现率、现金毛利率。

(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侧重于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客观因素中的风险、会计环境、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杨功敏,2003)。此外,周斌(2003)认为评估公司的盈余质量应分析公司的审计报告、分析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公司的收入来源、关注敏感账户、分析公司的会计政策。很多学者也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袁淳、王平,2005)、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权结构都会对盈余质量有影响。

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和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大体可归类为上列的两个方面,特别是指标方面,大多数都是集中于稳定性、收现性和真实性几个方面。总体而言,国内对于盈余质量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

三、盈余质量与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

理论界直接论述盈余质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文献较少,主要是集中在对会计盈余的披露,会计盈余的构成、会计盈余的变化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由于会计盈余相关的信息也就决定了其盈余质量,因此,对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借鉴会计盈余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

(一)国外研究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对于会计盈余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领域。Ball和Brown(1968)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61家上市公司从1946年~1965年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披露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通过运用符号检验的方法,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相关性,从而为收益信息的有用性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第一次证实了披露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验证了盈余变化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显着正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继续研究,Beaver、Clarke和wright(1979)等也通过研究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的确向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Lev(1989)汇整了自1968年以来有关研究盈余与股价报酬关联性的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虽显示盈余与股价间确实存有关联性,但其相关程度却无预期高。easton和Harris(1991)在分析了基于账面价值的计价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计价模型之后,分别比较研究了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对这些样本股票报酬的解释能力,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

随后,研究人员又转向于研究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的研究。Kormendi和Lipe(1987)的研究表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值越高。Lev(1993)根据财务分析人员评估盈余质量的12条基本原则,给每个样本公司的原则分别赋值1分或0分,以其分数总和来衡量盈余质量,并将样本公司分为五组,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给每个样本组估计一个平均eRC值,发现盈余质量越高的样本组,其eRC值也越高。

(二)国内研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相对不完善,而且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还未深入的情况下,国内学者对盈余质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在国内相关文献中,最早运对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是赵宇龙(1998),他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对其区别定价,对会计盈余数字的反应仅锁定在名义的盈余数字上,而对会计盈余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功能锁定障碍对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消极影响。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以沪深两市261家上市公司1994年~1997年年报的764个公告数据,在交易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大样本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从而证实了我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公司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了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吴世农、李常青和陈碧华(2001)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在其信息公布前后的市场反应,探讨了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在会计盈余信息的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

柳木华(2003)仿用Lev(1993)的研究方法,利用沪深股市1995年~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相关数据对盈余质量计量与市场反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eRC值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eRC值大。

袁淳、王平(2005)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为核心,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的价格相关性的影响。以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452家公司为样本,选择盈余资本化模型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深交所进行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交易所信息披露考评的有用性。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影响。即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反映股票价格对每股利润的变动越敏感。

陈炳辉、黄文锋(2005)从理论上通过对计价观与信息观、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等会计范畴的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具有非线性的、互动的、结构性的、实证的关系。并特别提出,非持续性的盈余不应该对股价产生影响,若股价因非持续性的盈余而上升了,是市场传递的虚假的信号。建议在资本市场上,不仅要披露盈余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披露不同盈余的性质,或者可以把非持续盈余直接驱逐在会计报表中的会计盈余之外。

王庆文(2005)以沪深两市1999年~200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以经过总资产标准化过的应计项目作为公司会计盈余的质量标准,研究样本股票在第t年度的会计盈余质量是否会影响第t+1年度的会计盈余,同时是否会对接下来两年内的股票收益产生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而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而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而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

王菊仙(2009)以非正常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分析了盈余质量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会计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当把盈余质量作为交叉项代入收益模型时,得出盈余质量好的公司比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反应系数大,投资者更依赖于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盈余水平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要强于盈余变化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且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盈余水平的解释能力要高于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水平解释能力。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会计盈余的变化或者是盈余质量的某一方面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而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林敏(2004)通过设计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设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接探讨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呈现非理性,还不能够充分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证券市场的“功能锁定”现象依然存在。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较小,年报的解释力度稍强于中报的解释力度。林敏的研究相对于以前的突破是,设计了具体的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将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具体化,更为明确。

四、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盈余质量的相关概念的回顾可以发现,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主要是集中于盈余的可持续性、盈余的收现性以及盈余的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验证会计盈余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关系,即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持续性、以及披露程度与股价的相关关系。但是会计盈余的质量对于股价的波动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另外,学者们大多是从整个市场的层面来考察会计盈余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并没有将研究对象细分,并没有区分该公司当年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没有区分公司是正常的公司还是被St的公司,可以预计,不同性质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压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其盈余的质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若是将这些公司区别开来,可能会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已有文献的回顾也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会计盈余这一大概念来分析,很少直接用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的指标来直接分析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若是从盈余质量的定义出发,根据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设计相应的指标和模型,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应该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5

2012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深沪主板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按此指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布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鉴证报告。本文对该指引的施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指引的实施能够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增进财务报告可靠性,并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盈余管理;相关性

一、引言

2012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深沪主板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这一系列指引是由包括财政部在内的5个部委共同颁布的,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该系列指引在勾勒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同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鉴证报告。盈余管理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休戚相关,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便是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质量(陈丽蓉等,2010)。科恩和利斯等(Cohen和Lys等,2008)对比了萨班斯法案颁发前与颁发后上市企业的操控性应计盈余,指出萨班斯法案的推出改良了内部控制制度,削减了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影响了盈余操纵,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反映了内部控制,相应地与盈余质量联系起来。因此近年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委托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人受托责任履行效果的记录,也是委托人了解人效果的重要凭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无论是企业的所有者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了解到企业内控情况,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人为了私人利益而进行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促使管理者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能够清晰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缓解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委托人了解管理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工具,也是管理者“博取”委托人信任的手段。此外,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成为外部投资者判断企业管理者工作成效的依据。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内控质量越高,管理层越有动机将公司内控制度好的信号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并聘请具有鉴证资质的外部审计师审计,进一步增加信息披露可信度,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信号传递理论同样解释了人的自愿披露动机。为了激励人以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活动,委托人常常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委托人传递了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信号,良好的内部控制意味着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高,会计盈余质量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说明人的工作做得越好,人也越容易获得奖励。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它并没有直接与企业盈余管理相联系。能够决定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是企业施行的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企业真实的内部控制质量得以揭示,据此推测出了企业盈余质量的高低。正是公开的信息披露,实现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的衔接。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相关性。以往学者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依据大多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或者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鉴证资质的外部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企业自身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相比,更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因此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依据更为合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出具为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好,传递出企业内控制度设计运行有效、盈余管理程度低的信号;反之,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盈余管理程度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H: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本文从2010、2011及2012年沪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公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CSmaR)和万得数据库(winD),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从样本中剔除了以下公司:一是证监会对金融保险行业和St公司有特殊要求,因此剔除所有的金融保险公司和St、*St公司;二是由于计算操纵性利润需要上年数据,因此剔除了所有当年ipo公司、上年数据不全的公司。由此共选取了1356个上市公司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

(三)研究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1.因变量度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测量盈余管理(Da)的模型,这些模型可分为四类(黄梅、夏新平,2009):传统的琼斯类模型、扩展的琼斯类模型、非线性的琼斯模型和非琼斯类模型。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收入操纵检测以及盈余管理操纵检测上更加优异,更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夏立军,2003;黄梅和夏新平,2009)。因此本文采取分行业分年度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测量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继而获得操纵性应计利润(Da),取其绝对值估量盈余管理程度。2.自变量及其度量。注册会计师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通常会发表客观、真实的审计意见。因此,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指标是合理科学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表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则iCiD=1;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表达为非标准意见或该公司没有聘请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则iCiD=0。3.主要变量及说明见表2。4.研究模型。依据上述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性的回归模型。

(四)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正确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本文先进行了全样本的多元回归分析,然后按照盈余管理方向将样本分为正向的盈余管理组(Da>0)和负向的盈余管理组(Da<0),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1.全样本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在全样本回归中iCiD与Da的绝对值呈现显著负相关性,支持假设H,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不充分,则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分年度回归样本中,2010年、2012年回归结果不支持假设。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度只选取了部分沪市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量较小造成了研究的偏差;2012年度为内控信息披露的第一年,大量上市公司首次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因此采用三年度全样本数据回归结果更有可信性。同时还可发现,SiZe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即规模大的公司经营稳定且更容易预测,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少。GRowtH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表明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越快,财务风险越大,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inD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程度不同。LeV与Da的绝对值相关,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务杠杆对企业操纵性盈余也产生了影响。Roe、LoSS、BiG4、aUDit与Da绝对值关系不显著,说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亏损状况、外部审计师和年报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2.按盈余管理方向分组的回归分析。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正向盈余操纵和负向盈余操纵,即调高会计盈余和调低会计盈余。以下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iCiD与Da的绝对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调增的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性。企业内控信息披露越充分,正向盈余操纵程度越小。Roe与Da的绝对值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与正向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GRowtH与Da的绝对值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说明营业收入增长率与正向盈余操纵正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正向盈余操纵程度越大。分年度回归2011年样本公司中,SiZe、LeV、Roe都与Da绝对值呈现相关性,但不足以作为这些变量与正向盈余管理具有相关性的证据。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iCiD与Da的值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负向的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SiZe与Da的绝对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规模与负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进行调减盈余的程度越小。GRowtH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负向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LeV在10%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调减会计盈余正相关,公司资产负债率越大,财务风险越高,调减盈余的程度越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负相关性,支持本文假设H。区分盈余管理方向进行回归,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正向的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而对负向的盈余管理不具有显著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普遍倾向于调高会计盈余,一方面满足监管机构的需要,一方面营造公司经营业绩好的表象。此外,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盈余管理,都受到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影响到上市公司向上的盈余操纵,而公司资产负债率影响到负向的盈余管理,表明了财务风险对盈余操纵存在影响力。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符合本文研究假设。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是影响盈余管理最为显著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杠杆水平越高,操纵性应计利润越高。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相关性不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正向的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企业调高盈余的可能性越小;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是影响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的重要因素,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调高盈余越明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负向盈余管理相关性并不明显;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财务杠杆是影响调减盈余的重要因素。公司规模越大、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越高,调减盈余的可能性越大。3.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以后进一步检验。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显著低于2010年、2011年的数值。但从回归的结果看,2012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盈余管理幅度的下降是否是由于强制披露制度引起的,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政策建议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012年《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实施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仍旧不充分、不规范,信息有效性不足。对于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1)提升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引入内部信息披露问责机制,将企业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和债权人等纳入问责机制,一旦高管出现懈怠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现象,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途径有权利要求管理者进行及时更正和补充。(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及评价的专业指导。财政部新颁布的内控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强调公司要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建设,但对如何建立仅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详细的参照。因此上市公司有必要在专业机构帮助下,找到内控基本规范与本企业业务流程的契合点,将条文中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框架转变为本企业实际工作指导。(3)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系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建设,而我国上市公司对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应以风险评价为着力点,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展适当的控制活动,加强内控建设。2.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1)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证监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制定具体的指导标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参差不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完整。鉴于此,监管机构理应尽快拟定更为详细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标准,尽量使得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内控评价报告具有一致性、可比性。(2)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证监会强制要求2012年所有的深沪主板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但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遵照了这一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成本小于信息披露成本,说明我国监管机关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我国监管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处罚标准,对于不遵照监管机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引入民事赔偿机制,提高处罚金额,保障广大股民的利益。(3)提高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执业水平。目前社会中介机构数量多,执业水平参差不齐,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相互勾结出具不真实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中介机构执业中的独立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监管机构应当重视对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强化对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整个行业的执业水平。3.加强盈余操纵法律监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为了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当进一步提升其完整性、全面性与专业性。当前我国仅是以政策法规的方式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如果以立法形式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加大上市公司违规的法律成本,将会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

参考文献:

[1]Daniela,Cohen,Dey,aiyesha,thomasZ.Lys.2008.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J].theaccountingRe-view,83(3).

[2]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10).

[3]刘峰,贺建刚,吴波.信息披露:实话实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盈利预测;预测方法;预测误差;信息选择;信息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距离越来越近。随着我国投资品种逐渐多元化、机构投资者壮大化和人民币升值,证券公司不仅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大幅增加,而且研究与投资相互强化,一直居于幕后的证券分析师①开始崭露头角,逐步走向投资者,推出的“公司研究报告”大幅增长(如图1),并越来越受到机构和投资者的重视与认可。

股票市场是虚拟市场,不确定性很高,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会从不同角度给投资者带来风险。这就需要回到股票的本源,即投资者能否赚到钱归根结底是源于上市公司创造的财富,即使是券商,也必须要通过研究来发现价值,实现包括券商和投资者在内的共同利益。

因此,分析师发表的各种研究报告,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和媒体已成为投资者了解公司基本面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左右和引导着几千万投资者的思路与行为。这意味着分析师的行为和面临的信息壁垒(ChenandRobert,2009),也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分析师报告的预测不准,或者形成泡沫,或者泡沫破灭,又为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与不同信息选择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我国分析师提供的研究报告预测的准确性,哪些信息会影响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为分析师从众多因素中把握相关性强的关键因素,为投资者阅读研究报告和财务信息提供不同的参考视角和决策依据。

二、盈余预测误差的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一)形成盈利预测误差的原因解释

形成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原因很多。比如,abarbanell和Lehavy(2003)认为由于一些公司管理层操纵盈余金额太大,从而使分析师对这些公司的预测出现很大偏差。为获得更有用的信息,分析师更倾向于乐观的报告以引起公司高管关注,并与管理层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流,使未来盈利预测更准确。

对此,解释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也有多种理论,比如,盈余偏态说。Gu和wu(2003)认为,最理想的预测是盈余的中位数而非平均值。当报告盈余是偏态的,那么中位数就不是平均值,这时无论偏差与时间有关,还是与公司属性有关,盈余偏态对预测偏差的解释力都是显著的。根据盈余偏态假说,在整体经济向好时期,分析师预测应当是偏悲观的,而在经济步向衰退时期,分析师预测应当是偏乐观的。

(二)引起盈利预测误差的公司场面因素

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水平的文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公司的因素;另一类是分析师自身因素。对公司层面,公司的大小与分析师错误有正相关关系,分析师跟进数量与预测错误有正相关关系,但这几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owen,1989);提供较多信息的公司会有较多的分析师跟进,预测准确度比较高,意见分歧也较少(Lang&Lundholm,1996)。

公司层面的因素还会影响分析师的情绪,比如,Barron等人(2002)的结果显示,分析师预测的一致性与公司无形资产水平呈负相关,高技术制造业具有大量研发费用,分析师对这类企业的预测一致性水平较低;Brown(2000)的研究表明,分析师在1984―1998年这段有偏向乐观的系统偏差,比如,当公司管理层报告损失时这种乐观就会出现,而当公司报告获利时这种乐观就会消失。

(三)引起盈利预测误差的分析师自身因素

对分析师行为的研究表明,在信息匮乏时,前一个证券分析师的买卖意见对后两位分析师的分析有显著的正影响,产生了羊群效应(welch,2000)。研究还发现,当市场处于上升且预期较为乐观时,趋于意见一致的羊群效益更为显著。当分析师发现他们的预测准确度不及同僚时,会考虑改换预测对象(mikhail,1999);以前预测业绩较差的分析师更可能从新闻会中受益,更注重年报及附注,而准确度高的分析师则更注重公司信息、关键财务比例和过去五年的收益汇总信息(Bowen等,2002)。

从预测准确度看,Rees等人(1999)发现,大证券公司雇佣的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率更高,分析师经验和发表预测的频率与准确度呈正相关关系;从信息来源看,分析师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定性信息质量越高,盈利预测的错误和意见歧异就较少(Barron&Kile,1999)。预测不准有多种原因,比如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的结论指出:分析师比较注重公开披露信息,而较少通过直接接触如公司新闻会、电话或走访等方式获取资料,对治理结构、人员素质和审计意见等重视也不够。

三、分析师盈余预测选择的信息与方法

(一)盈余预测的可靠性

盈利预测可靠性可以用预测误差加以计量。在统计预测理论中,一般认为预测误差(用相对数表示)在10%以内,预测的可靠性应属较高。根据黄静、董秀良(2006)提出的外国分析师平均25%预测误差率的情况,本文界定为:预测误差低于10%,盈利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若预测误差在10%~25%之间,预测具有一定可靠性;预测误差在25%~50%之间,预测可靠性弱;预测误差超过50%,盈利预测存在重大误差。

在本文选择的公司研究报告样本中,分析师总共对5个盈利指标进行了预测。由于受到报告数据的限制,主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的预测数据有遗缺,故本文只将净利润预测误差(np)、每股收益预测误差(epS)以及不易纵的主营收入预测率误差(R)纳入其中。与过去许多文献只使用一个预测指标相比,为使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本文对这三个盈余预测误差同时进行研究。

(二)信息来源选择

1.行业信息

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行业进行分析的比例最高,占71.74%,这说明行业信息是分析师关注的重要信息。行业分析是连接上市公司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桥梁,是基本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行业影响的力度,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行业投资价值与风险。比如,王军(2007)的实证结果显示,基于行业财务信息的业绩预测效果比不区分行业的预测效果好,预测效果的好坏与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有关。

特别是在我国资源和能源紧张、环保状况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国家不断地出台各种产业政策,而政策变化涉及到很多环节。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更可能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分析师盈利预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或者说,分析师采用行业信息,有助于降低预测的误差率,提高预测的质量。由此可假设:

假设1a:盈利预测误差率与是否采用行业信息显著负相关。

假设1b:盈利预测误差率与是否采用国家产业政策信息显著负相关。

2.公司基本面信息

无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行业分析,对具体投资对象的选择最终都要落实在上市公司分析上,因此微观分析是影响盈利预测准确度的重要因素。所分析的信息包括:公司行业地位分析、公司经济区位分析、公司产品分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公司规模成长性分析、公司风险因素分析及战略商业模式。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占70.65%;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课题组(2008)以问卷调查方式发现分析师关注的信息类型和重点程度还是在于公司的市场和竞争定位上。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分析师对公司基本信息的重视程度。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盈利预测误差率与公司基本面信息显著负相关。

在本文选取的研究报告样本中,分析师选用的公司基本面指标有六个,具体包括公司行业地位、经济区位、经营能力、战略和商业模式、规模成长性以及风险因素的分析。其中公司行业地位分析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与营销、产品核心技术等内容,而经营能力不仅仅是指管理人员素质,也包括公司治理的状况。

3.公司财务信息

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其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进行最佳预测。这包括对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及特殊重大事项分析,如并购、重组、关联交易、增发等信息。普华永道于1997年对英国102家机构投资者和107位卖方分析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分析师比投资者更需要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最直接、最富有主动性的用户,也是股票定价过程中具有信息含量较高的信息。由此可假设:

假设3:盈利预测误差率与公司财务信息显著负相关。

在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中,公司财务信息包括了对公司主要财务报表及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的重大事项和税率分析。其中公司财务重大事项涵盖对公司盈余有重大影响的增发、重组等事项。

(三)估值方法

分析师根据各自不同的偏好,可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法,包括现金流折现法、股利折现法、剩余收益法、经济附加值法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比如,对分析师手段和技能的研究表明,证券分析师在一定条件下会倾向于作现金流预测,当企业有巨额会计应计项目,或者当企业资本密集、收益波动大和财务状况较差时都会倾向于作现金流的预测(DeFond和Hung,2003)。

事实上,分析师能否找到合适的预测估值方法,反映了分析师能否将经验提炼为规律性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分析师的主观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有助于保持分析师独立客观地使用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由此可提出假设:

假设4:盈利预测误差率与明确的估值方法显著负相关。

四、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5年1月到2007年3月所收集到的“公司研究报告”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调研报告”、“更新报告”、“深度报告”合计数量共781份。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数据全部来自报告样本;实际盈利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研究报告中基本面分析的信息通过手工整理归纳而得,若分析师选择某项信息,则该信息取值为1;反之,为0。考虑到样本连续性,并参照同类研究(黄静、董秀良,2006)的做法,剔除了epS在0.1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总共抽取了127家样本公司的762个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

(二)模型构建

为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分别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Z(代表R)、np和epS分别表示主营收入、净利润和每股盈余的预测误差率;inaj代表ina1和ina2,分别表示行业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Caj为公司基本面信息,代表Ca1,Ca2,Ca3,Ca4,Ca5,Ca5,Ca6,分别表示公司的行业地位、经济区位、经营能力、战略与商业模式、规模成长性、风险因素;Faj为公司财务信息,代表Fa1,Fa2,Fa3,分别表示公司财务报表及比率、公司重大事项、税率情况;em代表是否采用明确的预测方法。

控制变量:考虑到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行业;公司规模;发生过如增发和重组等重大事件,都可能对公司盈余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在回归检验中将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符号me,inD,eS和om表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盈利预测的难度与分析师预测误差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分析师预测不同盈余指标的误差率是各不同的,相差很大。比如,对主营收入的预测误差率最小,为14.11%;净利润预测误差率次之,为55.72%;而预测epS误差率最大,高达61.38%。总的来看,主营收入盈利预测误差率较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说明预测难度相对较低;而净利润与epS的预测误差很大,其可靠性不是很高,说明预测净利润与epS的难度较高。

(二)不确定性与分析师预测乐观倾向的表现

影响盈余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营收入相比epS,其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要少,这时的分析师偏向于乐观及悲观的公司家数是各自一半,这意味着分析师在进行主营收入盈利预测分析时,其独立性、客观性较强。而净利润和epS,其影响因素较多,特别是不易观察到内部操纵,更加剧了不确定性,这时的分析师预测从表2中可以看出,超过60%以上公司的净利润预测和epS预测都是偏向乐观的。

这些结果说明,分析师在不确定性相对低的情况下,其预测过程相对容易做到独立和客观,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师预测结果具有乐观的倾向,不易做到独立和客观。

(三)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可靠性程度

为分析盈利预测的可靠性程度,将分析师的预测误差分为四种情形:

(四)分析师选择不同信息对盈余预测误差的影响

1.行业信息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根据模型1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选择行业信息对分析师主营收入预测误差率是显著负相关的,假设1成立。原因是行业信息包含了市场结构、竞争结构、经济周期、生命周期及产业政策等内容,由于每个行业特点不同,尤其是传统性行业与高科技行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上,进而影响到主营收入的预测误差率。此外,政府的不同产业政策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比如环保、农业能够得到政策支持,而严重污染类企业则需要大力遏制,这些政策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主营业务,因而是分析师关注的重要信息。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的研究表明,分析师对行业信息进行分析的比例最高,达到71.74%。

然而,选择行业信息对净利润预测和epS预测的误差率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行业信息对准确预测净利润和epS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原因是影响净利润与epS的因素很多,不仅有行业因素,还有公司自身经营的因素,其作用非常复杂。GeoffreyBrooke(2003)对南非1990―1999年分析师epS预测误差分解发现,99.4%的收益误差来源于公司层面,0.3%预测误差来源于行业层面,而黄静、董秀良(2006)发现epS预测误差89.3%来源于公司层面,10.5%来源于行业层面,这说明要准确预测epS的信息,还需要公司层面的信息。

2.基本面信息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根据模型2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

(1)主营收入预测误差率与公司经济区位分析信息、公司经营能力分析是显著负相关,假设2成立。分析师采用公司经济区位信息分析,通过对公司所在区位的自然和基础条件、政府产业政策及经济特色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地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投资价值,因而会对企业主营业务预测的准确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包含了对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素质、从业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分析,比如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制度是否合理、核心人才是否具备都对企业未来发展和业务拓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主营收入预测,能显著地降低预测的误差。

(2)净利润预测误差率与是否利用公司经济区位信息显著负相关,假设2成立。原因是分析师选择公司经济区位信息,通过对公司所在区位的自然和基础条件、政府产业政策及经济特色进行分析,而且上市公司大都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当地政府在需要时一般会给予相应的财政、信贷及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直接对企业净利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分析师选择经济区位信息来预测净利润,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3)epS预测误差率与公司行业地位分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选择公司行业地位信息来预测epS,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原因是不同行业地位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对分析判断企业价值具有明确的方向定位和引导作用。行业地位通常是由成本优势、品牌、市场占有率、产品结构、产品核心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这些信息对确定公司的竞争优势是重要的信息。

3.财务信息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根据模型3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

(1)主营收入预测误差率与是否选择税率信息显著负相关。原因是税率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是直接作用的,比如优惠税率和出口退税会显著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分析师对税率信息分析,有助于提升主营收入预测的可靠性。

(2)净利润预测误差率、epS预测误差率与分析师是否采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是否采用财务信息对净利润、epS预测误差率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净利润预测误差率还与财务重大事项分析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假设3成立,其原因有多方面:

比如,财务重大事项中包含了关联方交易、重要会计政策变动、重组、官司冻结等内容,这些事项往往被列为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利润影响重大,但其结果复杂,需要分析师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结论很多,比如,实施收购兼并后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幅度要小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盈利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我国存在质量差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来改善经营业绩,而这种重组并不代表经营业务活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同样,关联交易从理论上说是中易,但是在我国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企业调节利润、避税和利益输送的途径。

4.估值方法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根据模型4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分析师是否采用明确的估值方法无论对主营收入预测误差率,还是对净利润和epS预测的误差率都是显著负相关的,这说明是否采用明确的估值方法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可靠性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原因是能采用明确预测方法的分析师,反映了他们有判断能力,能将经验提炼为规律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这些分析师的主观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从而保持预测过程中使用信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其预测的可靠性。

(五)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一:按照10%以内(含10%)为可靠,用1表示;10%~25%(含25%)为比较可靠,用2表示;25%~50%(含50%)可靠性差,用3表示;50%以上存在重要误差,用4表示,再用上述模型进行回归。敏感性分析二:采用oLS(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CoUnt来做的敏感性分析,其结果都具有稳定性,这从不同角度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1.分析师对不同盈利指标的预测,由于其复杂程度不同,其预测误差是不同的。其中,主营收入的预测误差率最小,为14.11%;净利润预测误差率次之,为55.72%;epS预测误差率最大,为61.38%。原因是不同盈利指标,其影响因素不同,导致的预测难度是不同的。比如,对主营收入的预测,主要涉及产业政策、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问题相对简单,预测的可靠性较高;而对于净利润、epS而言,不但受到市场产业因素的影响,还受企业内部的成本、公司治理结构、重组并购、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复杂得多,相应地导致了更大的预测误差。

2.分析师对影响因素相对简单的盈利指标进行预测,能保持相对独立和客观的心理来使用信息,而对影响因素复杂的盈余指标,总体上有更乐观的倾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主营收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相比净利润和epS,则问题要相对简单得多,预测高估与低估的公司数量各占一半,比较中性;而对净利润和epS,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相比主营收入,则问题要相对复杂得多,其预测出现高估的公司数量都超过了60%以上,倾向于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析师在遇到越复杂的预测时,由于信息过载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从不同渠道,比如通过与目标公司管理层保持良好的关系,由此较多到受地公司管理层偏好的影响,包括获得了非公开的、带有管理层期望的增强信心的信息,结果导致了分析师预测的乐观倾向。这个结果与证券分析师倾向于乐观的评级报告的结论相同(姚铮等,2009)。

3.相比对净利润和epS的预测,显著影响主营收入预测误差率的因素没有那么复杂,不易导致信息过载,因而所依据的信息相对容易把握。比如,行业信息、公司基本面信息以及公司财务信息都可以用于主营业务的预测,而且也容易找到明确的估值方法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4.相比主营收入的预测,影响净利润和epS预测误差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分析师难以找到其影响经济后果的关键信息,这大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原因是净利润和epS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有复杂的外部因素,也有复杂的内部因素影响,比如公司自身治理结构失衡、管理层基于保配股资格、避免St或退市等目的进行的盈余管理等,使得分析师要在这么复杂的因素中把握并找到明显影响净利润和epS的信息,其难度很大,由此导致分析师难以找到影响净利润和epS误差的显著性信息。

(二)启示

1.对投资者:在阅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时,不能仅仅关注分析师推荐的预测数据,还要多加阅读报告中的相关论证内容,关注公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行业信息、公司基本面信息、公司财务信息及明确的估值方法四个方面的分析是否合理,注意分析师报告中关于公司重大事项的附注,把握分析师研究的脉络和分析师作出判断所选择的信息依据,才能从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中吸收其精华信息,避免羊群效应,避免投资失误。

2.对分析师:在撰写报告时,信息来源往往是其研究的一个门槛,但并不代表网络经济下纷繁而来的大量信息就能提高预测的可靠性,相反,信息过载不仅会增加预测的难度,而且会降低预测的可靠性。因此,在对不同盈利指标进行分析预测时,应根据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侧重于选择不同的信息面,而不是统一标准的“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的预测方法。比如,净利润与epS预测难度大,所以分析师在进行相关预测时就要尽可能考虑到运用“重要”信息与“不应遗漏”的重要性信息,擅于进行信息“挖掘”。

3.明确的估值方法可以减少人为情绪的波动影响,使得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保持独立客观的心态。对此,分析师应不断总结并将经验提炼成为有规律的估值方法,以提升图表化、数量化、模型化等技能的应用能力,同时应用这些估值方法可以使得研究工作更加细致、深化并具有可验证性,也有利于长期跟踪,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关注域与分析工具[J].金融研究,2003(12):52-63.

[2]黄静,董秀良.证券分析师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准确性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6):742-749.

[3]姚铮,汤彦峰,黄小康.证券分析师投资评级信息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9(4):3-10.

[4]王军.行业财务信息的业绩预测能力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5.

[5]abarbanell,J.,Lehavy,R.CanStockRecommendationspredictearningsmanagementandanalysts’earningsForecasterro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3(41):1-31.

[6]Barron,o.e.,Byard,D.,Kile,C.,etal.High-technologyintangiblesandanalysts’forecast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2,40(2):289-312.

[7]Barron,o.e.,Kile.C.o.mD&aasmeasuredbytheSeCandtheanalysts’earningsforecast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9,16(1):75-109.

[8]Bowen,R.m.,Davis,a.K.,matsumoto,D.a.Doconferencecallsaffectforecasts?theaccountingReview,2002,77(2):285-316.

[9]Brown,L.D.managerialbehaviorandthebiasinanalysts’earningsforecasts.workingpaper,2000.

[10]Chen,m.a.,Robert,m.Regulatingsecuritiesanalysts.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2009,18(2):259-283.

[11]Defond,m.L.,mingyiHung.anempiricalanalysisofanalysts’cashflowforecast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3,35(1):73-100.

[12]Dowen,R.J.therelationoffirmsize,securityanalystbias,andneglect.appliedeconomics.1989,21(1):19-23.

[13]Gu,Z.,wu,J.earningsSkewnessandanalystForecastBia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2003(35):5-29.

[14]Lang,m.H;Lundholm,R.J.Corporatedisclosurepolicyandanalystbehavior.accountingReview,1996,71(4):467-492.

[15]mikhail,m.B.,walther,B.B.,willis,R.H.Doesforecastaccuracymattertosecurityanalysts?accountingReview,1999,74(2):185-200.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7

(一)盈余及盈余质量概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谈到:盈余或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是会计工作的重心,利润表是财务报表的中心,因此报告盈余的质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Hawkins(1998)认为盈余质量高的公司有以下特征:具有持续稳健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因为稳健的会计政策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净收益的确认是谨慎的;收益主要由日常业务并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交易所带来的;会计上反映的收益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盈利水平和盈余的成长不依赖于税法的调整;企业的债务水平适当,并且企业没有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进行盈余操纵;具有可预测的能够反映未来收益水平的趋势等。盈余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除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外,还具有如下属性:

(1)盈余属于应计利润的范畴。由于应计项目的可控性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越具有现金保障的应计利润质量越佳。经营性现金流量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优于净收益,因为应计项目的确认期间常被企业管理人员人为地调整或者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另外,会计估计也常常在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如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间的估计,企业管理人员常利用会计估计项目来调整会计利润。

(2)持续性。在进行盈余预测和质量分析时把盈余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持续性盈余,是在未来期间长期持续发生的盈余;第二类是短暂性盈余,是在本期发生,在将来不会持续发生的盈余,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如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持续性盈余在全部盈余中所占的比重与报告盈余的质量正相关,实际上,当前的利润表编制的多步法已经把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之前反映出的盈余多为持续性盈余,营业利润之后反映的盈余多为短暂性盈余。当然营业利润之前反映出的盈余的持续性也有区别,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相比,前者的持续性明显弱于后者。

(3)价值相关性。该属性源自于盈余应解释投资回报能力的观点,解释力越强的盈余被认为质量越高。盈余质量与股票收益间应存在正相关关系,盈余质量较好的公司向外传递公司健康发展的信息,较高的盈余反映系数会带给股票价格正面的反映。

(4)平稳性。波动越小的盈余越平稳。平稳的收益意味着盈余是高质量的,因为管理者们运用他们对于未来收入的私人信息来平滑盈余短时间的波动,相对来说报告了一个更为有用的信息。

(二)盈余质量的会计影响因素分析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笔者仅从内部会计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会计因素是影响盈余质量的最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会计估计的确定性程度、酌定性成本、税收报告等。

(1)会计政策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企业在具体会计核算时相同的交易和事项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如,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也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等,稳健的会计政策将会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盈余。反之,如果企业对于有关费用和损失的确认不够谨慎、及时,那么该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由于没有剔除潜在的风险损失或费用而降低了质量。

(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对相同的交易和事项,企业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情况下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会计政策变更项目的分类不规范,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没有充分、集中的披露,而是散落在报告的各部分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者不能判断是否属于盈余管理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发生的时间披露不及时,同时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的背景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总之,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变更给企业盈余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必然涉及会计估计变更,目前利用会计估计变动操纵盈余成为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3)酌定性成本与盈余质量。定性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操纵的成本,如会议费、广告费、宣传费、维修费等。酌定性成本的减少往往隐藏着管理当局当期需要减少成本费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如满足盈利预测。酌定性成本与销售之比或酌定性成本与相关资产比率的下降,意味着盈余金额虚增,盈余质量下降。

(4)利润构成与盈余质量。多步式利润表中有三个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的来源主要靠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部分利润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成果,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有一定的持续性,对以后年度的利润影响较大,营业利润在净利润中占有领先地位,说明企业利润的构成合理,盈余质量健康稳定。此外,营业外收支项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由于许多营业外收入项目有很多偶然成分,在本期发生,在下期不一定能发生,而营业外支出项目的发生一般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联,如果企业的营业外收支项目中有大量的罚款支出、固定资产的报废损失、固定资产的盘亏支出,这隐含着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失误环节,盈余质量必然因此而下降,同时这些失误环节还会在以后期间继续制约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5)现金净流量与盈余质量。分析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只是表面现象;将其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比较,更能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若会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严重背离,说明盈余质量在下降。有很多例子表明公司在破产前报告盈利,但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却是负的。

(6)税收收益与盈余质量。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比会计利润在确认时更加谨慎,如果会计利润显著大于应纳税所得,可能意味着对外报告的会计政策过于自由,过于自由的会计政策导致较低的盈余质量。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存在表明会计收益大于应纳税所得,因此该公司的盈余质量是低下的。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增长意味着公司朝着更加自由的会计政策变化,因而可从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变化趋势了解会计政策的变化。

(7)或有事项与盈余质量。或有负债是企业的潜在隐患,如果存在可能性较大但管理当局未确认的或有负债,或者具有价值低估的或有负债时,将对盈余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或有资产是企业的潜在资产,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当企业具有价值低估或未记录的或有资产时,表明该企业的融资能力或盈利能力在增强,对盈余质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内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各种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如,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时,期末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该项目,该项目反映了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通过列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表全面反映了企业的收益情况,既包括日常收益也包括利得和损失。决策者能了解企业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占企业全部收益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方法如下:(1)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在本科目核算。(2)本科目应当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负债等进行明细核算。(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如表2所示。(4)期末,同其他损益类科目一样将本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动因分析

(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持有损益而非实现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期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当期收益,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作为当期持有损益计入营业利润的,这种处理原则在实质上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投资性房地产在出售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的处理,虽然不影响利润总额,但其目的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的讯息。但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当期利润,容易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人为调整账面利润的可乘之机。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包含了盈余管理或舞弊的因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信息,但在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上不能保证。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具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带有主观性,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顺周期性的弊端,违背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稳健性原则。按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然而实际情况是市场上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和自愿,导致公允价值信息难以取得。原因如下:第一,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很难获得。第二,没有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估计信息时,可采用现值等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当前,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信息缺乏客观公正性,需要管理层的职业判断,因此采用估价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量主观判断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提供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或舞弊的机会。

(3)资产分类的选择自由度可能影响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因此,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自身情况不同,金融资产分类也就不同,不同的分类所采用的计量基础不同,这样企业管理当局就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之间的重分类做出了诸多限制,但企业仍可以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从而人为调整其计量基础。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下,还缺乏有效的机制能保证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因此,企业在计量金融工具时存在有选择公允价值的自由度,另外对所采用的估价技术缺乏必要的监控,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质量与信息干扰分析

根据会计盈余决策有用性确定的盈余质量的特征,盈余质量应体现下列几个核心要素:盈余来源的持续稳定、与现金流量产生的关联程度、盈余成长的健康稳定、盈余信息的风险可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质量:

(一)盈余来源的持续稳定Graham&Dodd(1934)把盈余划分为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永久性盈余能够与过去类似地重复地发生,暂时性盈余一般很少重复地类似地发生。盈余反应系数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永久性盈余,在资本市场上暂时性盈余相对于永久性盈余来说反应系数更低。ashiqall&paulZarowin(1992)进一步认为,盈余既包含永久性成分也可能包含着一些短暂性的成分,短暂性成分预期在将来不会重复发生,因此报告出的信息是非常微弱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源于公允价值的变动,公允价值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不可能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因此,从来源上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具有持续稳定性,或者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持续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在分析盈余质量时要结合外部环境。

(二)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公允价值是持有收益,并不直接等同于实现现金净流入,一般在资产出售时,把公允价值转到投资收益,因此停留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阶段的收益是资产处置前的应计收益。应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较低,从Sloan(1996)研究中可知,当期盈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持续到未来取决于当期盈余中现金流项目与应计项目的相对大小,因为当期盈余中现金流项目和应计项目的持续性是显著不同的,但应计项目对未来盈余的低持续性并不是所有的报表阅读者能清晰理解的。一般阅读者只关注本期盈余总额,并不清楚盈余中的应计项目对盈余信息的干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对于投资收益而言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低。

(三)应计项目的可信性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纳入了企业的营业利润,但投资收益的确认一般在销售或处置行为发生以后才确认,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销售或处置行为无关。这就要求在利润分析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因为,在收益中可信度大的应该是企业日常活动收益,其次是投资收益,再其次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点在新会计准则处理上也有区别,在资产出售时,往往把因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益转变为投资收益,这样处理,并不改变营业利润总额,仅仅从重要性上加以区别。Richardson等(2005)研究结果显示,盈余中的现金流项目是对已经实现的收益进行确认与计量,因此现金流项目的可信性较强,较强的可信性带来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可信性较低的应计项目往往带来较低的盈余持续性,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完全预期可信性较低的应计项目对未来收益的低持续性,以至于出现相当多的证券定价错误。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持有损益,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尽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也将导致企业当期业绩更大程度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加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质量,同时造成由于外界因素的加入使得信息接收者出现对信息的误读。

参考文献:

[1]罗响:《投资收益的盈余质量和信息噪音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质量;相关性;修正的Jones模型

一、引言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让个人或者企业获取利益,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企业的业务进行调整等一系列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产生影响,使企业无法真实公允地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而独立的审计机制就是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盈余和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存在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降低企业的成本。并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力度,审计的质量越高,越容易发现并且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错误以及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而更有效率地控制盈余管理。薄仙慧、吴联生(2011)对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企业当期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审计师没有显著揭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偏低。本文通过新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来检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查出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时,会因为审计风险合理地做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选择提升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升审计质量。由此看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注册会计师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现象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对此提出本文的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二)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来自2014年至2015年的上市公司,在防止被不同股票类别影响时,也尽量确保足够的样本容量。其中,剔除了一些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盈余情况不稳定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公司信息。由此得出2015年的473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观测值。依据国泰安数据库中展示的审计报告,2015年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有459家,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共14家。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主要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统计。在实证研究部分,则通过SpSSStatistic统计分析软件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构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是修正的Jones模型,总应计利润包含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更精准地测量盈余管理水平,还将应收账款的情况加入研究。并且,修正的Jones模型也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构建模型:tDat=nit-CFott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n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Dat/at-1=tDat/at-1-nDat/at-1其中,tDat表示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Dat表示第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t-1表示第t-1年的资产总额;nit表示第t年的净利润;CFo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ReVt表示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即第t年的营业收入额减去第t-1年的营业收入额;ReCt表示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即第t年的应收账款减去第t-1年的应收账款额;ppe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总额;Dat表示第t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量;Dat/at-1表示经上一年资产总额调整过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相对量,即盈余管理水平。

(四)多元回归模型

关于假设(H1),注册会计师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被审计单位,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很低。审计意见作为模型的因变量,用以表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类型用虚拟变量op来表示,假设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op=1;反之,op=0。模型的自变量则是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建立模型:op=β0+β1|Dat/at-1|+ζ。其中,op表示审计意见;β0表示截距;β1表示系数;ζ为残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中看出,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小值为0.00007297340989665,几乎为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大值为2.009201445026,样本均值0.05017848013503,最大值较样本均值极高,说明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着程度不高的盈余管理,而有着极高盈余管理行为的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这与我国市场的现实情况及理论分析相符合。另外,对比表2与表3分析发现,2015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49517176,极小值为0.00007297340989665,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7185980999778,极小值为0.013140361817,由此可以大致表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并且,从极大值角度出发,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009201445026,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极大值仅为0.147663502829,这里又表现出了审计的局限性,即存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出具适当审计意见。

(二)Logistic回归检验

将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代入公式op=β0+β1|Dat/at-1|+ζ,并对op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水平的系数为-1.984,系数为负,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容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由此可以验证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越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利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盈余管理,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披露。对于越是过分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可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报告,而是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报告。

作者:万雨婷曹健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9

一、文献回顾

从国外文献来看,针对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信息不对称为媒介分析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按照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Glosten和milgrom(1985)分析了公司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间的关系,他们的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公司披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welker(1995)用实证方法验证了这个结论,他发现以买卖价差计量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披露水平的上升而减少,市场流动性随着披露水平的上升而上升。Lang和Lundholm(1993)发现规模大的公司,业绩好的公司以及盈余-收益率关系较弱的公司具有更高信息披露水平。他们使用盈余与报酬率之间的关系作为计量信息不对称的指标,二者相关性越弱表示公司价值的信息中有较少的部分被信息披露所揭示,剩下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相对较高。Lang和Lundholm(1993)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时,公司有更强的动机去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减轻逆向选择。他们的结果与Glosten和milgrom(1985)提出的信息披露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Lang和Lundholm(1996)还发现了更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政策可以带来更多的分析师跟随,更准确的盈余预测、分析师之间预测偏离程度的降低,以及更低的预测修正波动性。

2、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GeraldJ.Lobo和JianZhou(2001)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检验了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结果显示:披露程度的提高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Hirst和Hopkins(1998)认为更透明的信息披露会导致更容易分辨出盈余管理行为。Lee等(2005)发现那些通过证券销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选择更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Hunton(2006)采用实验方法,综合收益报告的更高的透明度将减少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对62名财务经理和Ceo设置不同的条件,通过决定销售何种可售证券,当预期利润低于一致预测时,参与者将销售能够增加利润的证券,然而,对综合收益报告格式更加透明会显著降低盈余增加和盈余减少的盈余管理。在更加透明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会被报告使用者识别,不利于股票价格,损害报告声誉。而在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不会被识别,并有利于股票价格,对管理者的声誉也没有影响。HojeJo和YongtaeKim(2006)通过分析Seo公司发行前的信息披露频率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信息越频繁的公司,其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并且股票发行后的业绩越好。

从国内文献来看,对于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实证文献还较为缺乏,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方面,如汪炜、蒋高峰(2004)首次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作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粗略替代研究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结果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地降低融资的资本成本。方军雄、洪剑峭(2006)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一文中,以深交所2001~2003年期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初步探讨了信息披露透明度对会计盈余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改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这反映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显著地改善盈余报告的质量,从而使得报告盈余更加接近经济利润。

二、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线下项目利润操纵、应计利润操纵和实际业务利润操纵三种盈余管理方法的影响。

从实施成本和隐蔽程度上来看,线下项目利润操纵、应计利润操纵、实际业务利润操纵,其隐蔽程度逐渐增加,可识别的风险逐渐降低。对于非经常发生的线下项目,如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项目,由于其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报表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分析当期利润的构成来进行识别。因此,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被投资者识别出来的风险最高。对应计项目的操纵,如虚增收入,操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预提待摊项目等方式操纵利润,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并不在报表中单独列示,报表使用者很难识别出这种行为,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审计机构审计的重点。企业需要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制作虚假证明材料等以证明给审计机构,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因此,应计项目的操纵是一种实施成本较高同时隐蔽性也较强的一种盈余管理方式。当前关于盈余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应计项目利润操纵。实际业务利润操纵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通过正常业务活动已经达到,而做出的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这种偏离并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只能使管理者达成财务目标。如果企业的某项经济活动仅是为了实现粉饰报表,而并不是企业经营的必要活动,即并不是为提高企业价值而进行的活动,那么就可以看作为实际业务盈余管理行为。如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的过度生产行为、酌量性费用的操纵、突击降价进行促销等行为。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往往可以避开会计准则的约束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其隐蔽性也更强,审计机构对这种方式往往也无可奈何,其中除了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逐渐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人的重视,出台了愈加严格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外,对其他实际业务操纵由于很难与正常业务活动进行区分,因此其研究文献和法律规范也比较少。

从各种盈余管理方式来看,虽然其实施成本与隐蔽程度各有不同,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通过财务报告的操纵以误导外部股东的决策。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这些盈余管理方式并不会提高企业价值,而仅是为了满足少数大股东或者管理者利益要求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公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增强外部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同时,作为一种外部制度约束,可以促使管理者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

从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上来看,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实施成本和隐蔽性较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增强投资者识别这种盈余管理的能力,判断它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式是操纵应计利润,应计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通过预提、待摊等方式确认的利润,这种方式往往改变当期利润而不改变当期现金流量,如坏账损失的确认、摊销期限的延长等。管理者通过改变当期的计提、摊销项目金额来调节当期利润,通过正向的非正常应计利润调高当期利润,通过负向的非正常应计利润调低利润。管理者选择向上或向下的盈余管理是根据自身的报酬情况和经营状况决定的,如果企业的业绩下降到可能威胁自己的职位或影响自己的薪酬时,管理者就会选择向上管理盈余。相反,如果业绩已经接近绩效顶部,管理者进一步提高业绩对自身的薪酬影响很小,此时管理者就会选择向下的管理盈余,将当期盈余部分转移到下一期。通常董事会习惯于根据上一期盈余制定下一期的绩效阈值,当期的高盈余会提高董事会对未来的预期,造成下一期过高的利润目标,此时管理者为避免使当期的盈余过高,也会向下管理盈余。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对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企业除了可以使用应计利润来操纵利润以外,还可以使用实际业务操纵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实际业务操纵是指管理者为了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通过正常业务活动已经达到,而做出的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这种偏离并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只能使管理者达成财务目标。实际业务操控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但是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有负向影响,因此实际业务操纵会降低公司价值。为了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这种利用实际业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我们使用SugataRoychowdhury(2006)的方法进行检验。这里,我们只关注以下三种方法:

1、过度生产。各国会计准则普遍要求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制造类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生产比预计需求量更多的产品以提高账面利润。由于产量的提高,固定制造费用可以分摊给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只要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的减少低于单位产品边际成本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下降,从而在销量既定的条件下会引起产品销售成本的下降,进而提高经营毛利水平。即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的产量来控制利润,这也是完全成本法的不足之处。过度生产会增加企业的非正常生产成本,因此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过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增量生产成本会引起单位销售额的生产成本增加,即过度生产会导致相对于销售额的产品生产成本的非正常上升。

2、降低可操纵费用。可操纵费用包括研发费用、培训费用、广告费用等管理者可以操纵的当期费用,管理者可以减少这些费用以增加利润,管理者通过降低可操纵费用来达到目标利润将表现为非正常的可操纵费用水平降低。降低可操纵费用可以减少当期的现金流量,因此对当期的经营现金流量有正向影响,但是这种正向影响是以可能降低未来的现金流量为代价的。企业过度压缩研发费用,对当期利润和现金流量是有利的,但会牺牲未来的现金流量。降低可操纵费用会导致相对销售额比非正常可操纵费用更低。

3、销售操纵。这里的销售操纵是指管理者通过提供过度价格折扣或者更宽松的信用条件来临时增加销售额的行为,例如企业可能通过在年底提供限时的高价格折扣来增加当期销售额;企业也可以通过在年底向经销商提供更长的信用期限来促进当期销售,利用渠道囤积操纵利润。销售操纵往往会降低单位销售额的现金流量,或者增加单位销售额的生产成本。

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对于企业利用实际业务进行盈余管理也会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理论上,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取决于管理者对特定信息披露透明度条件下的盈余管理的风险与增加的收益之间的权衡,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其社会公众识别盈余管理的风险越大,如果假定各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收益是相同的,那么,管理者将倾向于使用识别风险更低的盈余管理方式。从这个角度讲,识别风险较低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方式受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应该较其他两种方法更小,但信息披露透明度仍会降低这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程度。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锋,韩立岩.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5.

盈利能力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盈余质量;上市公司;启示与借鉴

一、引言

盈余作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盈余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接连发生的上市公司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中弄虚造假,对盈余进行操纵或管理问题,大大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盈余质量的研究逐渐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财务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盈余质量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先后发生了安然公司等几个世界知名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由此,盈余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综合的体系开始在国内外兴起。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举办了一次以“盈余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计评论》杂志与2002年末发行了一期关于盈余质量研究主题的增刊。由此,盈余质量成为会计、财务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盈余质量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目前有几种关于盈余质量的涵义界定:

1.基于会计信息角度的定义

周斌(2003)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柳木华(2003)分别从计量观和信息观的角度分析了盈余质量的内涵,在计量观下,盈余质量是指报告盈余反映经济盈余的程度。在信息观下,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

2.基于现金流量角度的定义

Sloan(1996)年认为,会计盈余是由现金流量和应计额两部分组成,高比例的现金流能反映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mikhail等(2001)则从FaSB的概念框架出发,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高低。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秦志敏(2003)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相关决策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3.基于会计利润角度的定义

杨明增(2004)认为:所谓盈利质量,是指与利润表有关的信息系统报告的本期盈利与企业未来绩效的相关性。张新民在《公司财力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一书中定义的盈利质量是指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的结果的质量。

4.基于可靠性角度的定义

penman和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非正常项目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余新培(2003)从盈余的真实性角度将盈利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汪红认为公司的盈余质量,是指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和可信程度。

三、盈余质量的特征

很多学者们将盈余特征分为盈余的持续性、盈余的预测性、盈余的平滑性和盈余的及时性及其稳健性。

首先,从盈余的持续性出发,Ramkrishnan&thomas(1991)根据盈余的持续性将盈余分为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永久性盈余预期将在公司的未来会计年度中持续发生,这类盈余具有最高的持续性;暂时性盈余仅仅影响当期,在未来的会计年度则不会发生,这类盈余的持续性最低;价格无关盈余主要由公司的会计变更产生,虽然影响当期盈余但并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因此不会影响公司价值。Kormendi和Lipe(1987)研究发现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变化将如何影响股东对未来利益的期望有关且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持续性正相关。

其次,从盈余的预测性出发,对于会计盈余来说,其预测价值表现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Lipe,1990)。easton和Zmijewskii(1991)将盈余的预测能力定义为过去的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第三,从盈余的平滑性出发,盈余的平滑性被认为是管理当局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关于公司未来收益的私有信息平滑盈余中的短暂性波动,以披露更有用、更具代表行的盈余(RonenandSadan,1981;ChaneyandLewis,1995;Demski,1998)。

最后,从盈余的及时性出发。及时性是指盈余对当期经济收益的反映速度。wattsandZimmerman(1986)认为,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对资产的可能价值报告最低值,对负债的可能价值报告最高值,而且对收入的确认晚一些,对损失的确认则早一些。盈余的及时性常与盈余的稳健性一起讨论,Balletal.(2000)将盈余的稳健性和及时性统一起来称为会计盈余的透明度。

四、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

1.现金流量角度――利用盈余的收现量对盈余质量进行评价

储一昀、王安武(2000)采用现金制下的指标与应计制下的指标作对比,计算两者的差额,从而判断利润的含现量。李春华、李世军、胡志文(2001)等人认为现金流量是收益的真实体现,以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为依据,设置了5个反映现金流量与利润比值的指标,比值越大,盈余质量越高。

2.利润角度――用利润中各个构成部分对利润总额的比重来评价盈余质量

孟焰、张莉(2003)对1999年至2001年的年报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三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较大,盈余质量堪忧。魏刚分析了1993年至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情况,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构成中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所占比例过大,盈利质量不高,盈利的持久性较差。贝洪俊(2002)从主营业务利润分析盈利质量,公司的盈利质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持久性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利用多指标模型评价盈余质量

苟开红(2005)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出发,选取了四项指标,构建了一个盈余质量的评价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上市公司总体盈余质量水平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面对不断被揭露出来的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检查力度,监管绩效开始显现,2000年到2003年盈余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无偏性明显提高,说明在更加严格的监管下,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抑制。

4.信号评价

Lev&thiagarajan(1993)从财务分析师在进行证券分析时经常运用的财务量中挑选出12基本信号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指标。Hawkins,D.F.(1998)把反映盈余质量的信号称为“红旗(redflag)”,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不受欢迎的”情形。Hawkins,D.F.列出了与会计盈余质量有关的19项红旗以及它们反映的可能的问题类型。

5.盈余持久性

对盈余的持久性的度量,eastonandZmijewski(1991)采用低阶时间序列模型―_aRima(1,0,0)模型对盈余的持久性进行了估计,而LipeandKonnendi(1994)则采用了高阶的aRima(4,1,0)模型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

五、启示及其借鉴

我国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虽有不少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的检验以及盈余质量的简单评价。因此,应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1)盈余质量的确切内涵应如何界定?(2)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3)如何治理和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盈余的数量,更要重视盈余的质量。因此,加强上市公司质量的研究并以此指导改善盈余质量的实践,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2]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映[J].中国会计评论,2003,V01.1.

[3]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09.

[5]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

[6]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J].当代财经,2003,02.

[8]汪红.论企业的收益质量[J].税务,2002(6)p26-27.

[9]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