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品牌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16

安全品牌建设篇1

注重品牌建设。目前,木纳格葡萄注册了“木纳格”和“夏氏”两个商标,2004年“木纳格”葡萄荣获“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木纳格”葡萄荣获“新疆著名商标”称号。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生产的“天山面粉”品牌曾在2004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旗下的阿图什公司生产的面粉也使用“天山面粉”品牌。

加快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市场开拓的核心是品牌,市场开拓战略就是实施优质农副产品品牌战略。目前克州有“木纳格”葡萄、“巴仁杏”、“天山面粉”、“依兰加”绿壳蛋、“猎人酒”、“玉灵”阿魏菇等19个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注册了商标。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州农产品共获各类机构认证12个,其中国际有机食品认证3个,国内有机食品认证7个,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已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7个,产地认证2个,国家质量安全Qs认证4个,新疆著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1个。

大力打造知名品牌。从今年起,自治州农业局将连续5年组织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成立自治州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通过政府高位推进整合现有品牌,加强品牌规划,明确品牌定位,依托地域优势特色资源,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优势特色的克州农产品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和知名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

安全品牌建设篇2

关键词: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品牌营销;旅游企业管理

1.安徽省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1.1数说安徽好风景

在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现代交通日益便捷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旅游服务贸易成为了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庞大的新型产业之一。安徽省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的省份全省共有各种风景名胜区(点)262处,其中自然景观87处,人文景观175处。下表列举了我省旅游资源的一些简要情况:

[类别详述\&数量(个)\&列举\&历史文化名城\&5\&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部级自然保护区\&6\&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天马自然保护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30\&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如:潜口民宅、许国石坊、花戏楼、广教寺双塔、和县猿人遗址等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10\&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迷窟、太极洞、花亭湖\&]

其中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齐云山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皖西的天堂寨,大裂谷、皖东的太湖山,华阳洞、皖中的巢湖、皖北的历史文化胜迹等旅游资源皆各有千秋,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现在的问题是,安徽的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是否通过品牌管理,树立安徽旅游品牌,扩大安徽服务贸易,安徽的旅游品牌在全国甚至是世界的旅游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了安徽旅游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安徽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因此非常重要。

1.2安徽旅游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1.2.1安徽旅游品牌建设初现端倪

如何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地作出旅游创新,在旅游业的内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地方旅游当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安徽积极做出反应,2013年首届安徽旅游品牌节就在合肥拉开了帷幕。在首届安徽旅游品牌节暨安徽旅游品牌百强颁奖晚会上公布了安徽旅游品牌100强其中主要就旅游县域、旅游乡镇、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饭店、旅游节庆、旅游地产、旅游休闲、旅游餐饮这10大旅游内容进行颁奖。在100强安徽旅游品牌中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旅游地品牌如“黄山”“九华山”,也有知名的旅游企业如“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还有年年都举办的大型旅游节如“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中国大别山山水文化旅游节”等。安徽旅游品牌节的成功举办说明了安徽省旅游当局对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视和殷切期望。

1.2.2安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现状

36年前的邓小平“黄山”讲话中提到说“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经过30多年的努力,黄山旅游品牌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一直以来黄山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旅游名胜地等作为自己的形象定位,作为黄山旅游标志的迎客松也一直以来本着热情、友好、真诚的形象广纳世界游客。与黄山有关的旅游产品如“黄山毛峰”、“黄山”卷烟等几乎是家喻户晓,与黄山有关的旅游标志,图案也被广泛运用在了安徽旅游宣传册上,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台标就是“黄山迎客松”的图案。为了更好地宣传黄山旅游,与黄山旅游相关的宣传片也加紧更新,与时俱进为黄山旅游的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9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八集大型纪录片《大黄山》就是宣传黄山极致风景,赢得了良好的反响。安徽的九华山在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量与黄山全年游客不相上下。安徽嘉润投资控股集团(九华山投资开发集团)更是联手云南“七彩云南”集团公司打造大型景区商业文化主题综合体“水墨安徽”,坐落在九华山核心景区,作为安徽最重要的宣传文化的窗口之一,提供交流的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

1.2.3安徽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旅行社是连接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关系的纽带,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企业之一,旅行社的品牌建设发展状况与影响力状况对当地旅游品牌建设状况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安徽的旅行社品牌如: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安徽青年国际旅行社、安徽百事通国际旅行社等都屡次在全国的百家旅行社评比中获得荣誉,奠定了在旅游业和旅游消费者中的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推行旅游品牌建设以来安徽省内的旅行社数量由2000年的297家增长到了1052家,安徽旅行社的品牌影响力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向全国甚至世界扩散开来。

1.2.4安徽旅游品牌建设的成效

品牌建设的成效的直接表现在旅游收入上,所以旅游收入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旅游品牌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得知,(如下图所示)安徽省在2007-2012年这六年中,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角度看从2007年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1.01%增长到了2012年的3.12%,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从数据上看安徽省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太小,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如浙江2012年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比10.24%差距甚大。同样从国内旅游收入的角度看从2007年占全国旅游收入的7.00%增长到了2012年的11.09%虽然有所增长但当年浙江省的占比为19.71%。

虽然安徽在旅游收入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但安徽近些年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2.安徽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认识模糊,品牌定位不准确

旅游品牌是一项无形资产,它不仅可以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还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起到结构优化的作用,品牌建设毋庸置疑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作为拥有优质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人文资源的安徽省来说,以往的旅游品牌建设不免存在着品牌认识模糊的情况。品牌不是简单的一串符号,一句顺口溜,一个金点子或者一项孤立的工程。品牌之所以是当代竞争战争中的制高点,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其强大的可区分性、其背后涵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可以向其他人传达理念的高效性,从而在人们心中实现准确的产品定位和评价。在过去人们往往忽视品牌建设,从2013年安徽省百强旅游品牌颁奖晚会的最终数据结果中得知在百强旅游品牌中存在着南热中温北冷的情况即皖南、皖中、皖北分别入选48、36、16个,可以看出皖北近些年来注重工业发展,从而忽视了旅游品牌建设,经调查发现皖北的旅游相关工作者的品牌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安徽旅游品牌发展中黄山旅游品牌算是进展得比较快,比较顺利的一个,但是安徽想利用黄山旅游品牌作为安徽的代表品牌是不理智的,在品牌认识和定位中绝不能忽视的就是品牌的整体性。而品牌定位的准确性是基于充分认识,了解和广泛细致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安徽旅游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不准确问题的解决还需依赖专业的实地调查,历史文化研究,当地风土人情的考察,而不是泛泛而论或主观意识判断。

2.2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设施建设的好坏会以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形成旅游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口碑是当地旅游品牌建设和推广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活质量保障,也是旅游服务的直接反映方面。但从游客对安徽到旅游后的大量的评价回馈中得知,不少游客都抱怨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住宿条件差等情况,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市旅游星级饭店(宾馆)住宿设施情况中不难看出除了省会合肥和国际旅游城市黄山以外,其他城市的住宿设施情况不容乐观,截至2013年,作为拥有国家5a级景区、著名革命老区大别山六安市只有1家五星级饭店,同样拥有九华山的池州市也仅仅有1家五星级饭店。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后会直接导致旅游区的接待能力差,评分低,印象差,从而很难提升旅游品牌价值。

2.3旅游企业缺乏有效管理

管理与品牌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品牌从创立到发展无不依靠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是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管理的好坏对旅游品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安徽近些年来逐步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市场开拓方面但却忽略了旅游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整治。近年来旅游业竞争愈演愈烈,各地旅行社纷纷抛出了免费旅游的橄榄枝,殊不知,这是旅行社与当地商业集团内部勾结的把戏,价格战,导游带领游客集中甚至是强制性的导购从而获得高昂的回扣。还有旅游当地的景点门票乱涨价,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欺瞒旅游消费者宰客等行为层出不穷,让游客们吃尽了苦头,对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旅游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无序体现在人员录用,技能培训,素质管理等方面的欠缺。旅游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核不到位直接导致无证上岗产生旅游服务安全隐患,技能培训的缺乏使得工作人员在面对游客产生问题时不能够及时排解,以及工作人员懒散和不端的行为态度会直接导致游客的不满情绪,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2.4旅游开发产品滞后

我们所知道的旅游产品的五大类即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安全产品。既是旅游产品类别的5大层次,同时也反映了旅游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进入到的5个相互联系但又逐渐升级的5个阶段。从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来看,目前安徽大部分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和度假旅游产品方面,虽然安徽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安徽省三大名山的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诸如巢湖、太平湖、炼丹湖这样的名湖但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大部分的游客去了这些地方旅游,几乎都只是买个门票进去观赏一番,附近的酒店住一晚也就差不多了,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什么特别的和深入人心的活动和产品提供给游客,导致游客在当地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机会不多是旅游地口碑和经济收入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安徽省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

安徽省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但却十分松散没有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把安徽旅游景点串起来,使得游客对安徽旅游的概念模糊不清,从而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产生混乱,犹豫不定。其实安徽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皖南地区,文物建筑保护良好,人文底蕴浓厚,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当地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大可以做生态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原生态的休闲之都,疗养之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原生态的有着墨香,花香,青山绿水,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可供人们放慢节奏疗养休闲的美好安徽形象。

3.2加强全面管理,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想要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局面,品质建设是切入点。秉承“安全”“文明”“舒适”三原则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通过招商引资,企业与政府的强强联合打造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省内各地的旅游局也要加强对各地旅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在严格遵循国家服务体系各项标准的同时,加强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素质,采用国际通用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塑造文明的旅游形象,从而打响安徽旅游品牌。

3.3拓展旅游品牌营销方式,多渠道创意营销

目前我国各行业的经营模式克隆现象严重,品牌营销方式更是走向了固定化的道路、广告、宣传册等,不能说没有用只是太模式化,观众早已免疫。现在的旅游方式多种多样,自驾游也必然会成为主流之一,有车一族一般会选择自驾游到周边的省市。在做旅游品牌营销时不能忽视车与旅游的关系。可以在交通广播,汽车用品等与汽车相关的行业产品中插入旅游品牌营销广告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要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旅游节,投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材料等传统方式外还要从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方面着手创新,实现公共媒体,网络,实体宣传的多渠道结合,实现多维立体营销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鑫,周涛发,陈富荣,陈刚,范裕.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09-115.

安全品牌建设篇3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指来自优良的生产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必须经过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证书,产品或包装上加贴标识的农产品,它是政府公信品牌。“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强“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保障公众的安全消费、提高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3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极楚地、百越襟喉”之称。耕地面积17407hm2,有近24万人口,是部级贫困县。虽然通道县不是农业大县,但为了实现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理念,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的安全生产,特别强调“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将“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纳入了政府议事日程,并将认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过近年的努力,通道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自2009年以来,通道县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基地6个,涵盖蔬菜、水果、大米、食用菌等方面;建立了通道源田生蔬菜、九层岭茶叶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其中通道源田生蔬菜基地为省级标准化园核心示范区,面积达667hm2;认证产品12个,其中菜芯、芥兰、学斗白等3个为绿色食品,莼菜为有机食品,共认证面积2700hm2,占耕地面积的15.5%。为了加快“三品一标”整体认证工作的推进,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通道县建立了县、乡、村3级质量检验监督管理机构,保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5%以上。

2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三品一标”宣传不到位

目前各家媒体单位对“三品一标”的宣传寥寥无几。此外,“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工作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中,因此未能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宣传不到位,以致生产人员、消费者,甚至一些领导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对“三品一标”概念普遍认知不足,加大了工作难度。

2.2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认识不到位,因此政府在这一块的投入较少,也没有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自2009年来“,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是放在农产品安全监管站进行,由在岗人员为1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接应省、市农委4个工作站的工作,即“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信息管理、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直到2013年,通道县政府才每年拨给其2万元的认证管理经费,这些经费远远不够检测费。

2.3“三品一标”认证薄弱

第一,通道县不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较少,产品数量相对较少,认证面积2700hm2,仅占耕地面积的15.5%,持有效证书的认证产品数量只有7个;第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通道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层次较低,覆盖面小,缺乏规范,加上市场管理不严格、准入制度没有被普遍启用,企业的认证积极性不高,目前还处于被动认证状态。基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整体认证通过率只有76.0%;第三,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县21个乡镇,认证产品涵盖乡镇只有5个,仅占23.8%,全县没有1个地理标志产品。

2.4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尽管通道县争取到了省市共建设的标准园区建设项目,但这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发挥。由于该县属于山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因此开展组织化、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工作相对较难。全县农业资金向核心示范园区倾斜,使园区的建设标准太高。因此,尽管通道县从2009年就提出农业标准化建设理念,2012年省、市、县共建标准示范园实施,到目前历时6a,仅科技园启动标准园建设,其他乡镇进展缓慢。

2.5市场培育较弱

通道县离市区较远,产品进入市区相对较难,商品率较低,且由于县域较小,市场较小,加上组织化率较低,规模效应较差,品牌意识薄弱,没有特定宣传窗口,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较小,导致市场较弱,难以见规模效益。

3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宣传,普及“三品一标”知识

参与“三品一标”工作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三品一标”的基本知识和作用,使之家喻户晓。

3.2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从生产环境改善和保护、宣传资料的印制、安全监管检测设备的配置、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监督人员的安排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通过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3.3强化认证,完善“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

管理工作以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基地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为措施,以认证为手段,争取在2017年底前,每个乡镇都有认证产品或生产基地1个以上,以打造通道的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长效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认证产品的安全优质,保证品牌的实效性,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保障认证、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4培育市场,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安全品牌建设篇4

(一)品牌

品牌经济学中的品牌是指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消费者都是为了获得某些利益而做出消费选择,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情感利益。这两个利益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利益点,这个利益点叫做品类。品类是品牌的核心内容。可以将品牌看为品类的函数,由以下公式表示:B=f(m,e),即品牌是由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构成。

根据产品特点和消费者的偏好,由于构成品类的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的权重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品类和不同的品牌。品牌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偏重于物质利益的m型品牌,即顾客更看重品牌的物质利益,包括质量、性能等,这类品牌主要包括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且具有可感知性,如果这类品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消费者就会立刻放弃。第二类是偏重于情感利益的e型品牌,即客户更看重这类品牌产品带来的情感利益。情感利益是指当客户在接受所接触或观看对象的信息时而引发的情绪波动,客户依据这种情绪波动形成对品牌产品的情感共鸣。符合这种品牌类型的产品主要是指奢侈品,这些商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第三类是基于物质和情感利益的em型品牌,即消费者既看重品牌所代来的物质利益,也看重其所代来的情感利益。例如一些服装、汽车等,随着品牌的日益丰富,这类品牌的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

(二)保险品牌

从保险产品的特点看,保险产品应该属于em型品牌。保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经济补偿,这个功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保险合同中所规定的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服务等。保险产品的情感利益主要体现在购买产品后是否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能够提供较高安全感的保险企业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保险风险不可预知,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只能通过其公司品牌或者产品的品牌来决定。这种安全感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购买保险可以在风险发生后得到经济补偿,二是保险企业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使消费者产生安全感。保险产品除了具有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还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并且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程度是由合同所具体规定的,而风险管理功能的实现程度是由保险企业决定的,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获得安全感的大小。目前各家保险企业的产品差异较小,合同内容大同小异,消费者所能够获得的物质利益是基本一样,因此,在保险产品同质化、保险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保险产品情感利益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保险品牌现状

当今保险市场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建设是保险企业的内在需要,是保险企业经营成功和保险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保险消费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企业员工创业热情的重要手段,创一流的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

(一)我国保险市场现状

1.消费者认识误区,保险需求不足

我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足,保险意识淡薄是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观念上已经习惯于养儿防老,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人们不愿意主动利用商业保险来处置风险。另外,由于保险产品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缺乏了解,认为购买保险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去无回。以上种种原因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2.保险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由于产品的同质化,价格竞争自然而然成了主要竞争手段。由于目前我国各家保险企业同一险种的价格差别不大,为了争夺顾客,保险企业一般会采取变相的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手续费、高返还等。虽然价格战有利于实现保险企业的短期目标,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偿付能力不足。选择价格竞争的保险企业,重规模、轻效益;重展业、轻管理;重短期扩张、轻长远发展,在追逐各自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利益最小化,不利于保险业持久发展。因此,必须调整思路,从“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转变到注重效率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加强保险品牌建设。

(二)保险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保险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任务相比,与国际同行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品牌建设整体水平较差

尽管目前大部分保险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已将之提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但目前保险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缺乏感染力、特色不鲜明和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有的保险企业虽然制定了品牌战略,但品牌建设与宣传缺乏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企业品牌和业务推广关联度不够,品牌规划相对孤立,与市场行为脱节。有的保险公司在市场上销售的保险产品达到几十个,但基本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很低,且和企业品牌的关联度也较低。

2.品牌建设管理工作较弱

一是多数保险企业负责品牌建设的主体不清晰。虽然有些保险企业成立了品牌建设相关组织,但未真正发挥作用,有名无实。二是预算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度,有些省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品牌建设意识较淡薄,关键是缺少费用和考核制度配套支持。三是不少保险企业品牌建设的内部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各业务部门往往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品牌建设管理工作较薄弱。

3.品牌建设存在较多误区

有些保险企业认为品牌宣传就是做广告、发稿子或者开研讨会,注重运用宣传提高知名度而忽视了客户的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部分保险企业在开展品牌建设中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忽视品牌建设的长期积累和持续策划,没有将品牌建设贯穿到日常工作中,随意性较大,系统性不够。

4.行业品牌建设滞后

保险企业的品牌建设尽管还存在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日益活跃和丰富。比较而言,保险行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保险从业人员希望全社会增强对保险文化和价值认同,希望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全社会则希望保险业展示其有品牌、有文化的崭新形象,根本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因此,必须迅速改变保险行业与公司品牌建设滞后的局面。

三、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品牌建设的依据及必要性

(一)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品牌建设的依据

保险学中的风险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风险管理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对保险产品消费者来说,保险产品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获得心理安全感;二是获得经济补偿。由于消费者提前支付保费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否能获得补偿也不确定。风险的发生总体上是具有一定概率的,且获得补偿的消费者数量只是少部分。对于获得补偿的消费者来说,获得了最大化的效用满足。而更多的保险消费者则得不到赔偿,因此他们付出的保费除了获得一点心理安慰外,大部分成了“沉没成本”,对这一部分消费者来说,这种消费支出就难以实现他们的最大效用。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保险产品的消费而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

为了留住这部分后一种消费者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降低产品价格,这样既吸引高风险消费者投保,也会吸引低风险消费者投保,从而提高保险企业的承保规模。另一种是提高消费费者的效用水平。保险企业要想维持甚至增加消费数量,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增加他们的安全感,维持消费者的整体效用水平。

(二)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降低赔付率,提高企业的利润

保险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承保利润等于保费收入减去赔款支出和各项费用。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R-e-C(1)

e=f(m),且de/dm=df(m)//dm

其中∏表示承保利润,R表示保费收入,e表示赔款支出,C表示保险企业经营的各项费用,m表示风险管理。

对保险企业来说各项费用(C)是可测量且相对固定的,因此赔款支出(e)对保险企业的承保利润具有直接影响。赔款支出主要取决于风险发生率,这一比率难以准确预测,但是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将发生率降到最低。因此,保险企业进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可以降低保险企业的赔付额度(e)或赔付率,由公式(1)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e降低会导致∏上升,保险企业会获得较多的承保利润。

2.通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扩大产品销售量

根据学者孙曰瑶对品牌的经济学定义,品牌是与目标客户达成的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如果没有品牌,消费者需要在众多产品中选择,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选择成本很高。当选择成本超过其收益时将导致交易活动失败。产品过剩时,消费者需要花费一定的选择成本,消费者会根据最终选择的产品的价格决定购买量。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产品的需求曲线唯一确定,这时产品的价格决定需求量。而引入品牌以后,由于品牌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减小可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需求增加,此时在统一费率水平下,由于有品牌与无品牌而导致的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消费者的需求水平不同,其图形如下:

图1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资料来源:孙曰瑶《品牌经济学原理》

D1为无品牌的情况下保险产品的需求曲线,D2为有品牌的情况下保险产品的需求曲线,由于品牌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而导致需求曲线右移。而此时面对保险产品的同一价格(费率),由图像可知无品牌时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为Q1,而有品牌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2,由图形可知Q2>Q1。

3.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效用,维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针对部分消费者认为购买保险大多数是有去无回所形成的保险产品有市场但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只有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公司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可以刺激保险需求,提高保险产品的消费量,因为消费者都希望能够通过接受风险管理服务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4.避免价格战,带来品牌溢价

由于产品在质量上差别不大,价格差异就成为企业吸引消费者的主要特征,所以价格战自然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由于品类度高的品牌代表着高质量、优质服务等,且能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因此消费者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品牌与自己利益需求的关系及其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这些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价格不再是其考虑的唯一因素,拥有这样品牌的企业能防止竞争对手单纯的价格攻击,还可以获得品牌溢价。而且品牌价值是企业无形资产,不容易被模仿,因此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四、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保险品牌与其他行业的品牌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保险品牌建设时要遵循行业特点,突出行业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明确核心价值

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的竞争还主要停留在物质利益层面上,把主要的资源用在承保前的咨询、核保、承保、理赔四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价格战、回扣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的很少,由于经营理念上的偏差使很多保险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塑造都都停留在“安全”、“保障”、“诚信”等核心价值上,例如::中国人寿以“相知多年,值得托付”这句广告语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内涵,宣传自己的经营历史,体现了邻里乡亲般的平易近人;平安的品牌传播紧紧围绕“平安”二字展开,“中国平安、平安中国”是平安品牌的核心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值得托付”“平安”这几个核心概念就如同“风险”一样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测量性,这几个核心概念如同保险合同一样充其量仅仅能算作“承诺”而已,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上也很难体会出不同产品的品牌差别。保险企业要真正提高其竞争力应该转变其经营理念,由“风险保障”过渡到“风险管理”,由“价格战”转变到“品牌战”,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安全感”。

(二)配备专业人才

保险企业仅仅从风险保障上下功夫已难以摆脱困境,而风险管理才是保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为风险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还可以降低保险企业的赔付率,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为此保险企业应该从组织上对风险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招聘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研究各种风险的识别、预带机制以及风险处理流程,做好防灾减损工作,最大程度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配备风险管理服务人员,专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如手机短信提醒、现场演习、风险应对知识宣传等,从而为“风险管理专家”这一品类形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三)管理工作到位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合理、高效的品牌建设管理体制则是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保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品牌产品管理层、品牌类别管理层、企业品牌管理层),授予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彼此分工协作,对促进保险业品牌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选择宣传媒介

保险企业应采取正确的品牌宣传策略,提高信用度,提高竞争力。保险品牌在传播中要注重如何提高消费者对保险品牌的信赖程度。保险品牌所有者总要向市场关于该保险品牌的信息,包括新闻、广告等活动。但是,所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成为能否降低选择成本的关键。若消费者对信息不信任,选择成本会很高,消费者就会倾向于不购买此保险品牌产品。在此要注意的是广告宣传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广告是属于王婆卖瓜,而新闻报道则是新闻媒体自动地给予大量的客观报道,因为新闻媒体属于第三方,对消费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因此,企业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媒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本明,白川.浅谈保险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商业文化.2009(2).

[2]赵东生.品牌经营是保险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保险研究.2005(6).

[3]韩国卿.保险品牌行为及其经济学基础.保险研究.2006(7).

安全品牌建设篇5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3-0081-04

Doi:10.13483/ki.kfyj.2015.03.018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品牌进入我国,与国内的农产品争夺市场。可以说,农产品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品牌竞争中,产品质量的高低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质量的高低、品质特点与其所产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依托农产品的产地优势,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世界各农业主产地推动地区农产品发展,乃至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繁荣的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的力量带动当地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升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及特征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某一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经过生产加工工艺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标识。如阳澄湖大闸蟹、信阳毛尖、五常稻花香大米等都是基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业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围绕某一类型的农业主导产业而产生的相关企业和组织机构的高度集中,同时引发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出现及发展可以引导集群内的企业协同合作,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将集群内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群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日益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农业产业集群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农产品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原因在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权对本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组织是完全放开,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排他性,即许多涉农企业、组织可以共同使用同一农产品区域品牌,任何使用者都无权将其他使用者排斥在外;二是非竞争性,即该地区内的涉农企业或组织可以同时使用同一农产品区域品牌,并不会相互影响,新增使用者也不增加社会成本。这个特点容易造成企业“搭便车”的心理,在区域品牌的维护方面缺乏主动性,甚至肆意滥用区域品牌,损害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

农产品区域品牌还具有区域独特性的特点。大部分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是由当地的名优特产发展而来,它们往往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禀赋而形成,承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是所在地区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代表,因此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早在农耕社会时期,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凝聚当地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人文积淀的特色农产品,俗称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一直为消费者所青睐,大部分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农产品品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兴起了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实践。

1.品牌数量逐年增长

近年来,随着农业品牌化的发展,各地注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热情持续升温,区域品牌的注册量增长迅速。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主体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例,据统计,截至2013年7月,通过三方申请注册的不重复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共有2838个,比2012年增加61.8%。

2.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经历了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名牌产品,这些知名品牌的品牌价值大大高于普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对当地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较为明显。以茶叶为例,在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普洱茶、洞庭山碧螺春、福鼎白茶、大佛龙井、安吉白茶、福州茉莉花茶和祁门红茶荣获“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名列第一的西湖龙井品牌价值高达56.53亿元。位列其中第六名的福鼎白茶是福建省福鼎市在2007年注册的一个农产品区域品牌,在2014年评估中品牌价值达到28.32亿元。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21.3万亩,总产量达5100吨,总产值7.66亿元,相关从业人员有40万人,占福鼎市全市总人口的67%,农民从茶叶获得的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3.品牌分布范围广且不均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人文条件差别较大,造就了众多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也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但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别。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开放程度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人们的品牌理念也比较先进,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加上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也造就了丰富的特产,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缺乏先进的品牌理念,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数量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点,致使大部分涉农企业已经习惯了搭区域品牌的“便车”,对于区域品牌建设这一耗时费力的工程却不愿意去积极参与。大部分涉农企业缺乏参与建设区域品牌的意识,认为企业只是区域品牌建设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而建设区域品牌应该是政府或行业组织应该做的事。很多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各项农业发展任务。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农产品区域品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创立区域品牌时盲目跟风,没有考虑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很多地方政府品牌保护意识匮乏,对本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被滥用、盗用的状况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已经初步打开市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声誉遭遇重创。

2.各级主体的经营管理职能急需强化

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既需要涉农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行业内企业的协调和自律,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从当前品牌建设的实际来看,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涉农企业这些主体的管理职能均未得到充分发挥。

大部分涉农企业只愿意无偿使用农产品区域品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宣传、维护区域品牌。甚至有一些企业趁机利用区域品牌的美誉度进行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致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声誉遭到严重破坏。即使有少数企业意识到了要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也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产品包装、品牌宣传等问题。

行业协会理应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内部的涉农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但是我国和农业有关的行业协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基本上是空架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我国和行业协会有关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致使农业行业协会在进行内部管理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和监督。二是我国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缺乏经验,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规范和模式,这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协会职能的正常发挥。许多农业行业组织并没有受到会员的信任和重视,为保护和发展区域品牌而制订的管理规范往往变成了一纸空文,在行业内部难以得到贯彻和执行。三是行业协会发展的资金、人才严重不足,很多协会日常运营都难以为继,更没有精力对行业内部进行管理。

就政府层面而言,从中央到地方都较为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性意见,但很多政策不够连贯,真正被实施和执行的也不多,导致品牌扶持效果不明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上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扶持作用没有显现和发挥出来。

3.品牌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

质量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品牌竞争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质量还不够稳定,特别是质量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和其他药剂,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畜类、禽类养殖过程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超剂量超范围使用抗菌药;水产养殖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等禁用药物。这些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使一些品牌农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形象严重受损。

以上问题的形成和我国当前的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够健全有很大关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生产者对农药兽药残留的标准及许可范围一无所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内容陈旧,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水平提高的需要;地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县一级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4.农业产业集群水平普遍较低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创立并发展壮大的基础。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集群内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偏低,产业集群覆盖面较窄、集聚力不强,产业集群的系统化、特色化不足,集群内企业、农户合作不够紧密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立和进一步发展。

5.区域品牌的支撑体系较为薄弱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长足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科技、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构成强有力的品牌支撑体系。但是当前构成这一支撑体系的软件和硬件都较为薄弱,制约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进一步提升。同发达国家完善的立法相比,我国在区域品牌保护方面的立法仍然不够健全,不成体系,也容易互相冲突。以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为例,我国的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都针对地理标志各自制订并出台了一套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两个国家部门对同一对象都有注册管理权,职责不分,管理冲突。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农产品市场上初级产品比重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区域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从创建到发展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银行的贷款机制无法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充足、便捷的资金支持,阻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立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交通、通信设施不完善,专业市场缺乏,能源供应短缺的问题,基础设施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品牌形象的推广。

6.区域品牌的营销水平亟待提高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推广需要营销策略的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品牌营销意识普遍不强,不重视采用多种营销手段来提升品牌价值,导致大部分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不清晰,缺乏文化底蕴,品牌宣传匮乏,品牌包装过于简陋。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强化区域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的提高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占有首要地位。商务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品牌理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要使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工业产品品牌建设同样重要,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提升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美化区域形象,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本地的农产品品牌,展示品牌的地域特色,为品牌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使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入学习区域品牌的理论知识,认清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及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使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没有区域品牌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企业自身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品牌发展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法律支持。进一步完善《原产地保护法》、《商标法》等法律,保护农产品区域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条款,通过明确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来保护农产品品牌的品质。同时,应加大对上述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特别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击力度,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农产品区域品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应把科技的支撑贯穿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原料生产环节,应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合作加快良种的选育及引进。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应加大研发力度,促使产品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转变。还应加强对农民及涉农企业员工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在产品销售环节,应注意新技术、新工艺在产品的保鲜、储藏、冷链、运输、统一包装、防伪标志等方面的运用。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地方政府应积极进行道路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供应设施、信息技术平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促进农业产业经营向优势区域集聚,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明确品牌建设主体的管理职责,形成推进品牌发展的合力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一政府、行业协会和涉农企业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组织、规划和调控。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状况和农业现状等因素,全面合理地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在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和扶持范围。二是制订并出台一系列的区域品牌扶持政策,并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旨在鼓励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吸引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流向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中,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成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进委员会这类专门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领导、协调、监督等工作,引导农业局、工商局、质检局、农科院等部门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过程中协同合作,与涉农企业、行业协会进行有效对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协会促动”的区域品牌长效管理机制。

农业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和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一是在政府的领导下,代表行业内企业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整体营销和推广工作。组织涉农企业集体注册区域品牌,统一组织和规范区域品牌的广告、商标印制、宣传等营销活动,塑造并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二是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涉农企业的市场行为,组织使用同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企业开展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行业自律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三是为品牌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主动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引进或设立专业服务机构,定期召开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促进企业尽快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农业行业协会普遍刚刚起步、实力较弱。监管职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对农业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制订并实施《行业协会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和规范行业协会的活动,保障和支持农业行业协会监管职能的正常发挥。

应特别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依托自身在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农产品品牌生产加工基地,带动使用同一区域品牌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关系着国计民生,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应在制订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同时,对农产品的生产全程进行严格指导和监督。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优质区域品牌农产品保驾护航。健全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鼓励并引导农产品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追踪农产品(包括食品、饲料等)进入市场的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有助于品牌质量控制和在必要时召回产品。当前应重点对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这些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的持续发挥。

安全品牌建设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建设传播;浙江安吉;竹海风情

“生态旅游”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的。一般说来,生态旅游是指以一定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为资源基础,开展的既能够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又能促进对环境资源有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在全球面临巨大环境问题压力的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区域生态旅游品牌是区域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核心优势,通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区域环境、区域文化、旅游地居民风范、旅游服务等有形和无形要素塑造出来的、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旅游产品。它在区域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满意度、忠诚度和美誉度。建设区域生态旅游品牌有助于促进一个地区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模仿开发;有助于增强区域旅游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力。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探究区域生态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与传播途径。

一、安吉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浙江省安吉县面积约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左右,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根据实地考察,对安吉县发展生态旅游进行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东径119°14′―119°53′和北纬30°23′―30°53′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县内河流众多,主要水系为西苕溪。西苕溪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出县后注入太湖,再入黄浦江。安吉县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超过70%。境内山峦叠嶂,绿荫环抱,河水清澈,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人们把安吉称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2)中国竹乡,旅游资源独特

安吉盛产竹子,以“竹”而闻名天下,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竹林面积超过百万亩。“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登高远眺,境内重叠的山峦,起伏的山地,呈现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竹海景观,赋予安吉旅游独特的迷人魅力,孕育出丰富的竹文化和竹风情。安吉竹博园是世界最大的竹子主题公园,也是世界上散生和混生竹种最为齐全的竹类大观园,更是中国唯一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占地二十多万亩的中国大竹海,是浙江省最著名的大毛竹示范基地,是我国大陆东南部最大的竹文化生态旅游区。安吉还利用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加工,现已开发出了竹纤维、竹地板等几十个产品,形成了一条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竹产业链。安吉以不到2%的国内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左右的竹业总产值。有人说“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

安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在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安吉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友爱的孝子文化。安吉书画传统由来已久,2000年,安吉县被我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安吉人文景观有文天祥驻守抗元的独松关、千年名刹灵峰寺、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纪念馆等。

(3)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

安吉县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几何中心,邻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被誉为“都市后花园”,与周边大中城市分别构成了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随着杭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和申嘉湖高速西延工程的建设,安吉还构建形成30分钟到杭湖、90分钟达沪宁的快捷交通网络。

(4)客源充足,旅游市场巨大

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安吉优越的生态环境、美丽的乡村景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能够满足人们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劣势(weakness)

(1)旅游产品的相似性和分散性突出

安吉与余杭、德清、长兴、临安、富阳等周邻县市的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相似性和雷同性”。并且安吉旅游各要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刚性措施的行业管理,有的景点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存在“小、弱、散”的特点。

(2)高层次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现在安吉正在全面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具有旅游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比重不高,特别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人才。

(3)景区知名度不高

长江三角洲名胜古迹很多,旅游业发达。安吉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与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景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缺乏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很强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3.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十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这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把对环保相关领域的重视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释放出强烈的关注环境保护的信号。所以,发展生态旅游顺时代潮流,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当地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强县发展战略,努力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此,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生态旅游发展给予了优惠政策。

(3)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看好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四川九寨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圣地,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

(4)旅游消费进入转型期

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暇之余选择生态旅游方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比重大,生态旅游已日益得到现代都市人的青睐和欢迎。

4.威胁(threats)

(1)区域竞争激烈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达,景区多,旅游品牌多,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除安吉外,临安等地也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相同的吸引市场空间和具有同质化特点的旅游资源,增加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

(2)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现在游客更加注重有实质性内容的旅游和环境质量,要求旅游产品高质量、多样化和个性化。如何找准定位,不落窠臼,大胆创新,设计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摆在安吉发展生态旅游面前的一道难题。

(3)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句至理名言:“只要有人类活动,就必定有污染。”大量游客进入景区,尤其是游客流量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时,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安吉县是黄浦江和太湖的重要水源地,生态旅游的开发,面临着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二、区域生态旅游品牌的建设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强势品牌,是企业保持战略性领先的关键。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arryLight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即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根据目前安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安吉县在建设旅游生态品牌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品牌形象,突出旅游特色

树立旅游地的品牌形象是创建和发挥强势品牌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度、美誉度的有效途径。成功的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有助于旅游营销推广,加深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和理解。吴松在《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一文中提到,旅游形象的确定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旅游地本身的优势资源,包括具象的和抽象的;二是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形象定位不能雷同,如果雷同,就会产生形象替代;三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心理认知。

安吉是我国第一个部级生态县,以“竹”而闻名天下,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现在,安吉正在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全面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根据前面对安吉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用“竹海风情”作为安吉县生态旅游品牌的形象口号,更能突出安吉旅游资源的特色。

2.注重质量建设,维护品牌形象

质量是品牌的实质与内涵,是品牌的生命。安吉必须抓好“竹海风情”品牌质量建设。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创立区域旅游品牌的必要条件,区域各景点之间交通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安吉要尽快进行区域内各景区间的连接通道建设,加快打通县域景观环线,完善旅游交通环线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全县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服务网络。

(2)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让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古建筑等资源保留其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还要大胆创新,着力打造美丽竹乡,满足现代旅游多层次、多范围、多品味的要求。

(3)引入先进的开发理念与旅游规划

在旅游规划时体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延长“竹海风情”旅游品牌的生命周期。

3.发展创意产业,打造品牌文化

文化是品牌重要的标志,是品牌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在未来21世纪商品经济大舞台上,没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是得不到人们青睐的,即使一时叫响,但最终还得被挤出市场。因此,安吉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和丰富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通过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来塑造、包装和传播“竹海风情”,让旅游者在游览时身临其境感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增强对旅游品牌的认同感。

4.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当今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强,地方强”已成为共识。人才是品牌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成功打造和管理品牌的关键。因此,安吉要打造旅游品牌,必须实施“人才强旅”战略。一方面应健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和机制,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提升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加强旅游人才引进,招贤纳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从旅游资源规划、管理、市场营销到商品开发等各方面都具一定专业水平的高级旅游人才队伍。

5.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品牌管理

品牌是质量、信誉、消费者认同的标志。安吉政府要高标准进行全县旅游规划,制定品牌管理制度,明确使用安吉旅游品牌的标准。要切实加强对旅游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对不严格执行规划,随意变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县旅游主管部门有权不予审批;对不符合安吉旅游品牌标准的服务和产品,应取消其使用资格,追究责任,予以相应的经济处罚,以确保“竹海风情”旅游品牌健康发展。

三、区域生态旅游品牌的传播

宋永高在《品牌战略与管理》一书中指出:“品牌传播是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选择广告、公关、销售、人际等传播方式,将特定品牌推广出去,以建立品牌形象,促进市场销售。”由此可见,品牌传播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促进市场销售,实现企业盈利。安吉要提高“竹海风情”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广泛开展对外宣传活动。

1.报道性宣传

(1)运用传统媒介宣传

安吉可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和户外广告进行“竹海风情”整体品牌形象塑造,例如在旅游业内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旅游报》、《时尚旅游》杂志上专题介绍安吉旅游品牌;邀请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实地拍摄安吉旅游专题节目,通过节目的形式推广介绍安吉生态旅游资源。

(2)编制安吉旅游地图

一本设计完美、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旅游地图能帮助游客寻找景点,制定旅游路线,选择酒店和购物场所。旅游地图除了导游作用外,还对当地旅游具有宣传作用。安吉是我国自驾游十大品牌基地之一,自驾游曾逐年增长趋势,所以编制精美的安吉旅游地图十分必要。

2.网络传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便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安吉应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作用。

(1)建立安吉生态旅游官方网站

在安吉生态旅游官方网站上全面介绍境内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节事节庆、特色活动、交通线路和食宿价格。提高官方网站在百度、谷歌等主要网络搜索引擎的排名,并与浙江省旅游网以及各地方旅游网相互设置链接,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能够快捷、全面了解安吉“竹海风情”旅游品牌的相关情况。

(2)建立安吉生态旅游官方微博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要求用较少的文字书写信息,实现信息即时分享和交流。近年来,微博在网民中日益火热,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安吉应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境内旅游信息,与网友实时互动,作为重大活动推广的“大本营”聚集大量人气。

(3)建立安吉生态旅游互联网论坛

论坛(BBS)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许多旅游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体验写到论坛里与朋友分享,安吉可以对论坛作者提供服务和帮助,利用论坛对“竹海风情”旅游品牌进行营销策划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3.节事活动传播

旅游节事活动是旅游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我国成功运用节事活动加速品牌传播、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案例有很多,海南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就是其中一例。安吉可以借助策划中国竹乡生态旅游节、白茶开采节等节庆活动,利用媒体对活动的报道和讨论形成舆论关注点,宣传“竹海风情”生态旅游品牌。

4.旅游会议传播

旅游说明会、推介会等方式不仅能宣传区域旅游的品牌形象,而且有助于潜在旅游者了解区域的旅游产品、项目或节事活动,从而使旅游地的接待人数迅速增加。安吉可以利用各种旅游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推介会等方式,加深人们对安吉“竹海风情”生态旅游品牌的了解和认同。

5.植入式营销传播

植入式营销又叫植入式广告,能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牌信息,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安吉可以将自然风光、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名胜特产等资源与影视剧作品相结合来进行传播,让“竹海风情”这一品牌从不同角度得到展现,使观众对安吉生态旅游有一个立体化认识。

四、结论

建设和传播区域生态旅游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区域生态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安吉县要想在旅游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凸显资源优势,树立良好的“竹海风情”旅游品牌形象,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以实现旅游业向高端化、标准化、国际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柏玲.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以五大连池市为例[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14-15

[2]傅昭.太湖源生态养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以安吉县杭垓镇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2,29(12):13-16

[3]赵然,吕海平,马瑞.河北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传播现状研究[J].中国商贸,2011:157-158

[4]何梅青.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2008,30(5):69-71

安全品牌建设篇7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创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13—03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也是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满意度的惠民工程。提供品牌的市政工程产品,这既是职业道德的自觉要求,也是市政建设工程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人在兼任常金线路基一标工程的项目经理时,本着“精心施工抓管理,强化质量创品牌”的宗旨,该项目工程终于实现招标文件规定的“质量达到市优”的目标,并且还进一步荣获江苏省市政协会颁发的“省优工程”证书。成为我们公司的又一个含金量很高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一、严格的管理是创品牌的基石

严格的管理出精品、严格的管理出效益、严格的管理保工期、保安全。总之,严格的管理是创品牌的基石。

(一)精心挑选项目人才,严格要求誓创品牌

常金线一标工程项目经理部有6个人组成。团队成员是经严格考核,精心挑选的具有上岗资质和证书的,富有管理经验的技术负责人和道路工程师及桥梁工程师。还有优秀的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我兼任项目经理。敢于拼搏、善于创新,率先示范、严格要求,注重充分发挥团队擅长精心管理、精心施工和团结拼搏、高效创新的优良作风。大家精益求精抓施工,聚精会神创品牌。

(二)建立健全队长负责制,强化一线组织和指挥

进场施工的各个工程队,我们对班组长以上的施工骨干,进行项目创品牌工程技术交底培训。对施工技术工人进行技术考核验证和上岗前专业培训,项目部建立工程岗位责任制,施工队建立健全队长负责制,强化一线组织和指挥,确保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现。夯实常金线一标工程创品牌的根基。

(三)强化目标措施,严格现场管理

争创品牌的战略是项系统的全局性的工作,首先,本人着力科学规范地编制《常金线路基一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管理标准。其次,强化目标措施。目标措施专业性强、系统性好、便于操作,检查和验收。再次,严格现场管理。以安全生产为例。为严格安全现场管理。一是组织上保证。在施工一线明确班组长是现场安全责任人,兼职安全员协助班组长组织安全活动。二是制度上健全。健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六项安全制度。三是培训到现场。在施工现场进行专业安全教育与训练,增强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安技措施到现场。总之,既强化目标措施,又严格现场管理,从而保证创品牌的目标定能实现。

二、精心施工是创品牌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工程设计意图”是精心施工创品牌的前提

把常金线一标工程设计意图、核心要求和工程的特征、特点全部展示在项目经理部内办公室墙上的专栏里,让项目团队成员能一目了然,铭记于心。时时感受到创品牌的重任在肩,决心为公司添光增彩作出新贡献。

(二)掌握施工指导思想是精心施工创品牌的方向

施工指导思想是工程施工的航标、灯塔。我言简意赅地归纳为八个字,即“高效、优质、安全、文明”。既明白、又易记。

(三)严格执行施工方案是精心施工创品牌的关键

第一,规定施工流向和施工程序。第二,把施工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选择施工机械,我严格执行自定的“二化四原则”。即保证整个工程施工实现机械化、系统化。进场机械要达到性能先进、型号配套、便于整合、配备足够这四原则。

(四)规范施工方法是精心施工创品牌的根本

我制订施工方法因工程而别,因项目而异。且具有六个特性,既规范性、指导性、控制性、流程性、细化性和可操作性。就整个常金线路基一标工程而言,我们将它分解为管道工程、道路工程、挡墙工程和桥梁工程这四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还进一步细化到工序。以“桥梁工程”的“毛勒伸缩缝安装”工序为例。首先,提出要做到精心施工,保证伸缩缝的使用年限和良好的性能。其次,规定了具体的工艺流程。即施工准备桥台预埋钢筋泡沫板插入缝内压砂袋铰缝砼浇筑完成后清理缝内杂物恢复整理预埋筋型钢就位校整平整度、直顺度焊接锚固钢筋布设面层钢筋浇筑铺装层砼砼养护。

(五)科学设计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框图是精心施工创品牌的重要方法

把复杂的施工工艺用简洁的框图和关键词表达展示出来,使施工员容易掌握,便于控制流程和工序,这是本人集几十年学习和实践的提练。在常金线路基一标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精心设计的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框图主要有7个,即雨水管道施工工艺框图、路基施工工艺框图、石灰土施工工艺框图、二灰碎石基层施工工艺框图,侧平石施工工艺框图、空心板梁安装工艺框图、桥面施工工艺框图等。限于篇幅框图均略。

三、强化质量控制措施是创品牌的保证

品牌的含义目前全球有多种界定,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J·p·Jone)对品牌的界定是:品牌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市政建设工程的“品牌”的含意,我们公司赋予的内涵要求做到:“令业主满意,让政府放心”。它的潜词即工程产品质量,必须创“市优”。质量达精品、工期按合同。总之,强化质量控制措施是创品牌的有效保证。

安全品牌建设篇8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意见》(国发2号文)的颁布,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简称“救捞局”)作为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水运系统支持保障单位,如何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动航道救捞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竞争力的条件。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品牌的竞争力也代表了救捞局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也就是不可替代性。

品牌建设应当与单位的发展同步,主业就是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就是应该打造的服务品牌。从肩负的“长江干线航道除险排障、打捞库区沉物、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三项职能上,救捞局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竞争优势。救捞打捞是主体,为长江水运、沿江经济、流域百姓等提供优质服务。水下质量检测是救捞局技术创新的着力点,能够突出展示救捞局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因此,可以将“救助打捞”作为主打品牌,“水下检测”作为延伸品牌来建立、推广、发展。

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度

社会需求度是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救捞品牌应该是服务对象对长江航道救捞形象的认知度、需求度的集合。2009年,张德江副总理在视察长江航道期间做出要“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内河航运应急和救助体系建设,建设平安绿色水上通道”的重要指示。2010年8月25日,在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长江干线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保障内河水运平安运行。”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1〕2号文件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对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内河航运的大趋势,可以看到救捞品牌的存在的价值越来越高,所以救捞局应该抢抓机遇,在发展亮点多、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领域来实施品牌战略,把无形的品牌变成有形的优质的服。

大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水平是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救捞局作为长江航道的唯一一支救助打捞力量,人才、装备和技术是其立身之本。

人才建设是专业化建设的重头工作。根据长江航道局熊学斌局长提出的“全面推进长江干线深水救助打捞专业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救捞局应该重点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大练兵活动,通过高校委培、技能比武、专业培训等方式,引进、锻炼、培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知识人才。

装备是从事应急救助、抢险打捞的重要保障。救捞局要抓住发展机遇,解决发展瓶颈,就必须要改善船舶、设备条件,抢险打捞装备建设要适应大深度、大吨位沉船快速打捞需要,逐步改善和提升打捞综合实力,提高水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单位发展的持续动力。救捞局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在水下铺排范围检测和水下航道整治建筑物完整性检测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实效。但是发展必须创新,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技术水平,保持住救捞局水下检测业务的优势地位。

全面培育救捞文化

救捞文化是品牌竞争力的支撑。品牌战略只有在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下才能顺利实施。救捞要把看不见的企业文化融入长期发展的战略经营方针之中,渗透在生产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文化的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

因此,加强救捞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强救捞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局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班组文化等文化子系统建设,把航道救捞事业的发展变迁、日积月累沉淀转化为单位凝聚力和辐射力;要广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高标准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积极鼓励职工参与文化创作,适时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展示新时期航道救捞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品牌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安全品牌建设篇9

[关键词]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1.054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1-0112-02

1吉林省农产品电商品牌化发展现状

2017年吉林省“两会”新闻会上,相关数据显示吉林省电子商务连续3年增长30%以上,2016年全省交易额达到3300亿元,吉林省农产品网上销量尤其突出。

近几年来,吉林省重点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多样化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发展欣欣向荣,建设成果丰富。据已有数据显示,共创建吉林名牌农产品800多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中国名牌10个。吉林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的同时不断推进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省共创建了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0多个,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格局,树立了吉林农产品良好的地位和形象[1]。

2吉林省农产品电商品牌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牌化意识不高

随着电商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与信任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吉林省虽特产众多,但如果提起具体的品牌,却寥寥无几,而且很多企业并不懂做品牌信任和价值,也存在品牌定位比较低,设计不走心等问题,有许多省内商家直接选择走低价倾销这条道路。

在农村地区,农民本身就受到文化水平限制,而随着城市消费者品牌意识等各方面意识的提高,对于产品也更加挑剔。因此在品牌化建设进程中,从品牌内涵到包装设计到推广运营等,都急需大量的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2品牌化建设杂乱纷呈,市场信任度低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大部分是以个体网店自产自销为主,规模小且散。近几年来,虽然吉林省农产品的品牌数目增加很快,但是品牌杂乱,质量不高,并且众多品牌之间常出现无序、恶性竞争等现象,在技术水平、质量标准等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缺乏市场信任度,导致农产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路程艰难。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但小农户家庭经营模为主的农产品施肥、除草等技术环节中没有一定的标准,就可能会导致有害物残留,对人们健康造成危害,消费者也会心存担忧。

农产品网上销售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标准,传统农产品交易的质量标准虽有很多,但难以与之衔接。

2.3品牌化建设进程中宣传力度不够

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品牌建设中宣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吉林省政府及企业都比较看重农产品品牌的推广,但宣传效果仍不尽人意,许多农产品依旧处于“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局面,没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大多数企业的影响力还是局限在地域范围内。

3吉林省农产品电商品牌化发展建议

3.1提高品牌意识

当今乡村农产品的发展趋势,是从非标准的状态向“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吉林省各地企业应关注其他省市成功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事例,逐渐认识到品牌价值已远超产品本身的价值,并学以致用,注重品牌塑造,用心做好品牌。

在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中,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让农民感受到标准化、订单化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对品牌保护的认识,立足长远发展。同时政府要实施多种措施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注重人才的引进,提高品牌化建设质量。

3.2整合各项零散资源

农产品生产经营比较分散,要加大对零散品牌的整合力度,做好产品的定位,从个体的分散经营走向合作经营,实现一定的规模化;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维护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地域性市场竞争力。同时发挥各个标准化基地的示范作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对农产品生产经营整条供应进行统一管理,加快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要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应该建立一个类似工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样的质量认证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吉林省农特产品这类属于具有独特地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应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认证结合,形成消费者看的懂的质量安全描述指标[2],以供参考,提高品牌信任度。

3.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利用线上各种媒体网络平台,线下农博会、展销会等各种活动,对自己的产品及品牌特色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打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加深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及产品品牌形象的认知。

主要参考文献

安全品牌建设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安溪县茶叶发展情况

1.县情情况。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中间结合部,距厦门60公里、泉州50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总人口108万,是全省第三人口大县。*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总收入9.6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8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

2.茶叶发展情况。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0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额45.2亿元,全县涉茶产值达40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人,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以上,是安溪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日前茶叶产业已发展成集生产、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格局,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

3.茶叶发展历史情况。安溪产茶始于唐,已有千年的历史,有“闽南茶都”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茶叶资源优势,适时调整茶业发展战略,推动全县茶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95年,安溪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茶业成为安溪最主要的传统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

4.茶叶企业品牌情况。品牌方面,涌现出“凤山牌”、“八马牌”、“祥华牌”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过得硬的品牌。其中“凤山牌”铁观音连续23年获国家金奖,成为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年7月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安溪铁观音”和“安溪黄金桂”两个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安溪铁观音”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

5、茶叶市场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安溪(中国)茶都建于*年,拥有面积250亩,共有1800个商铺,3000多个交易摊位,约80亩左右的停车场。目前已是一个集交易、博览、展示等功能较齐全的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在国内市场方面,形成闽南流域、广东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三省四个主要销售区域;在国外市场方面,产品销往东南亚、日本、欧美、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外销量1.2万吨,实现出口创汇2950万美元。*年安溪(中国)茶都共交易茶叶1*吨,同比增比1700吨。在交易总金额10.2亿元中,约5000万元属于在该茶都设店的茶叶包装行业的营业收入。该茶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今年安溪茶叶全年质量稳定,产量增长;二是该茶都在原有市场气候较浓的条件下兴建,并已成为安溪茶辐射全国的最大集散地;三是“神州行”茶事宣传,带来全国各地茶商到安溪买茶的可喜变化;四是茶都交易秩序公正文明,“绿色茶都”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2)运作情况。*年初开始筹建,9月份建成一期工程,运作情况是:县政府以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省、市争取的300万元扶持资金开始筹建,采取商住房地产形式建设茶都,与开发商以一层为店铺,二三层为商住的连体结构为主,其中茶都主楼的一、二楼(一楼的交易大厅和二楼的展览厅、会议室等)无偿提供政府使用。除商住店铺外,二楼交易大厅实际是供茶户、加工厂的茶叶交易。政府支持政策除规划、安排茶都建设方案与土地征用外,主要是通过茶都优惠供地、商住房产开发让利平衡,以及减免税费(仅对交易市场茶农收取1元的交易摊位费)。

(二)松阳县基本情况

1、县情情况。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南邻温州,与金丽温铁路及高速公路接壤,北靠金华,和浙赣铁路龙游站毗邻。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年全县生产总值21.91亿元,财政收入1.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

2、茶叶发展情况。*年全县新增茶叶投产面积7900亩,茶叶总产量5195吨,实现产值1.71亿元,对农业增幅贡献2.9个百分点,茶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年末茶园面积已达8.47万亩,五年来种植面积以年均发展万亩的速度递增,成为许多乡镇的主导产业,也成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3、茶叶发展历史情况。松阳县是“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浙江省良种茶之乡”。茶类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名优茶的发展,促进全县茶叶种植、加工和经营三个环节的合理分离,延伸了产业链,加快了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茶叶标准化建设步入轨道。近几年,相继制定松阳银猴茶、松阳玉峰茶、松阳山兰茶、松阳小凤凰茶等地方农业标准,建立两个茶树良种母本园和十个“松阳银猴”标准化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总面积433.4公顷。

4、茶叶企业品牌情况。茶叶品牌建设有新成效。银猴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精品名茶金奖、浙江省名牌产品等20多项荣誉称号,“银猴”牌绿茶于*年12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绿谷青帝、观音露、山兰、碧云天、玉峰等绿茶相继通过有机茶认证。

5、茶叶市场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创建于1993年的茶叶市场,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扩大,曾经三易场址,*年,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同意正式更名为“浙南茶叶市场”,现已成为全省三大茶叶市场之一和浙西南茶叶集散中心。*年初,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的交易区一期工程和占地2.6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市场拥有营业房100间,交易摊位5000多个)。*年,市场茶叶交易量达1.68万吨,交易额4.86亿元,*年1-8月交易量达1.17万吨,交易额4.231亿元,分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为“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2)运作情况。从80年代开始,松阳县茶农自发在松阳车站周围进行茶叶交易活动,1993年,松阳县长远公司利用闲置的老车站,为茶农开辟茶叶交易场所。第一期土地80亩,土地性质以工业开发用地政策,由长运公司进行开发,其中部分土地作为房地产性质开发商品房。*年,开始运作第三期开发,总投资*万元,开发形式也是采取房地产开发形式。部分用地作为茶叶市场功能所用。

二、几点借鉴

(一)从安溪茶叶发展情况来看。

*年,安溪茶业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增5.2亿元。其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1)多:产量多优质茶多总产值多。主要体现有:产量多——全年茶叶总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5000吨;优质茶多——全年茶叶质量稳定,优质茶占比提高到九成之多;总产值多——产销两旺,涉茶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净增5.2亿元,增幅近年最高。(2)快:决策快增长快应对困难转变快。安溪茶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产业,党委政府对茶业工作的指导和宏观管理,已经形成信息收集快、针对性强的决策机制;在发展定位上,强调稳妥;在鼓励发展上,思想解放,放手提速;在应对自然灾害、出口技术壁垒和薄弱环节影响上,运用快速调整能力,把困难和影响降到最低。所有这些,都有力保障了全年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取得佳绩。(3)好:品牌好基础好口碑好。*年安溪县茶业工作主要围绕茶叶品牌建设,产业基础夯实和创新茶事宣传3个重点展开。实践证明,这对推动安溪茶业产业化程度提高,提升茶品牌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年“安溪铁观音”两度应邀出席联合国地标保护国标会议,品牌影响走向国际化;年初发起生态茶园建设热潮,茶园基地建设等茶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安溪茶叶神州行——“南国行”和“北线行”相继成功举行,影响力波及全国,茶事宣传新形式引人关注。(4)省:茶经营成本低茶价低。*年,安溪县茶管委、县工商、技监和茶业总公司等部门单位,推行了许多为茶业发展服务的新举措,重点是涉茶管理转变思想、增强服务的体现。其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进一步改善茶叶经营环境,降低茶农茶商产销成本,受益的是茶叶消费者。例如安溪县工商局积极开展行政指导,茶叶品牌向着更高层次进发,质监部门成功推行“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应用,茶叶总公司扩大证明商标使用受益面,加快茶叶审评人才培养,茶叶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一系列公共服务举措相继推出,有效降低茶农茶商产销成本,刺激了全行业快速发展。

(二)从松阳县茶叶发展情况来看

*年,松阳县实现茶叶总量5100吨,总产值1.71亿元,其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1)加强品牌建设。近年来,都组团参加参与“中国名茶博览会”、“济南国际茶博会”等等各种茶事活动,并同苏州茶叶市场、济南茶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传播作用,积极打造品牌。(2)加强市场交易秩序管理。引进市场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市场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市场与有关部门制订了绿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地方技术标准。(3)加强市场管理职能。由政府牵头,成立了浙南茶叶市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派出人员进驻市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证、检测、巡查执法为抓手,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4)加大市场硬件投入。浙南茶叶市场硬件建设是以浙江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要求建设和完善的,市场内冷库、宾馆、茶楼、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同时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相配套的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还建立了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但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

另外,两地市场的一些共同点:1、依托良好的产茶基础和一定的茶市规模,实现了原“产茶找市场”到“市场促产茶”的转变,市场成为推进茶业的动力;2、市场建设及形成依靠政策支持,依靠各部合力维护和推进;3、品牌的宣传与培育有力度,标准化的实施与准入安排有保障,但品牌的统一仍然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加强。

三、对我县茶叶发展及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一个品牌

在茶叶市场,特别是名茶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竞争,西湖龙井茶品质其实一般,可国内外闻名,是口碑造就了品牌,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必将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做出一个品牌,就必须有做大做好的决心。我们要做大做强“三杯香”品牌。并以“三杯香”作为泰顺茶叶代名词,对技术部门检测合格的茶叶进行分类。根据茶树、加工形状、检测标准等分类,形成“三杯香”系列产品,但“三杯香”总品牌与各企业的商标应有所区别,如可有“仙瑶隐雾”牌三杯香,“雪龙”牌三杯香等,形成一个品牌,多个产品系列,允许企业拥有各自商标,在竞争中提升质量,在竞争中叫响品牌。

(二)加大一系列宣传力度

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泰顺“三杯香”系列茶叶。三是在国家、省、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每年组织一次泰顺“三杯香”茶叶宣传会、新闻会、茶王赛等,促进泰顺茶叶的消费。

(三)扶持一家龙头

政府部门有的放矢,重点扶持,对注册资金一定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规模,下有生产基地,上有销售窗口,配有生产研究机构、茶叶检验、化验室、技术力量雄厚的茶叶企业。特别在广告宣传上,每年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在国外开窗口或外贸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继续扶持茶叶销售和创利大户给予奖励。鼓励产、加、销、研一体化大户产业化道路,连接农户、基地,使茶农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泰顺茶叶产业产生良性循环。

(四)建设一个市场

泰顺茶叶市场的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提高茶叶市场知名度,市场也必须有一个代名词,如泰顺县“三杯香”茶叶市场、泰顺县茶叶文化市场或浙闽生态茶叶市场。建设市场着重抓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开发,抓好有形市场,就是启动建设茶叶贸易市场平台,把我县茶叶市场建设成为以经营泰顺茶叶为主,兼营全国各大名茶,并与旅游结合的茶叶贸易平台,抓好无形市场,就是借助现有的泰顺茶叶销售网络,加强市场整顿,巩固现有茶叶市场,拓展未发展的市场领域。

(五)组建一个组织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的原则和“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产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连结模式,把广大农户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发展之路,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技术干部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实行自我服务,实施品牌战略为载体的合作经营机制。如有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牵头,把分散多户生产、销售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泰顺“三杯香”茶业合作社,下设茶叶营销合作分社、茶叶加工合作分社、茶叶生产合作分社。使泰顺茶叶规范生产、加工、销售,确保泰顺茶叶的信誉。

(六)改造一批茶厂、基地

要发挥我县优越的茶叶自然资源,必须把好茶叶加工关,县内要培育一个泰顺“三杯香”标准化、规模化的综合加工厂,改造几十个名茶加工厂和初制厂,加工厂选址必须符合省政府下达茶厂优化改造基本条件,以全力打造一个安全、卫生、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强化科技对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以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茶推广,名优茶采摘加工,机械化生产和有机茶发展为重点,加快茶叶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要修筑好道路、生产用房,运输工具能直通茶园,茶园内卫生、无污染源,要鼓励二产老板投资茶业,为泰顺茶叶产业化创造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