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39

家庭环境特点篇1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设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物质环境,要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条件,对家庭成员起到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家庭成员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家庭成员,使其积极向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有的好交际娱乐,有的喜读书学习,有的爱运动,有的爱文艺等等。家庭文化氛围可以多种多样,保持个性,但一定要健康。再次,要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成员是一种生活的启迪和人际关系的示范,能使家庭成员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家庭环境特点篇2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环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许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学校环境相比较,且罗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环境不仅不同于学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不同于宏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不同于中观环境社区和中间环境社会传媒)。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只是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独立价值,而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分类说明。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

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对国外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作出总结,认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住拥挤、住房紧张、无适当的医疗照顾、发病率高、营养不良、家庭生活不稳定、环境不卫生、较多地接触有毒物质、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笔者认为,家庭经济上的不利处境大致可以导致的后果有:(1)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态质量;(2)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罗杰斯曾分析过美国青少年在抱负水平上的阶级差别:“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见到直接好处的情况下才肯努力学习,中等阶级的青年为以后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认为报酬在将来才能得到。对于下层阶级的青年来说,遥远的将来的报偿显得太渺茫,不能给他们提供动力”。[②]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均,家庭经济状况这一因素对教育所发生的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③]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家庭经济环境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经济对家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学业及心理的影响会有增强的趋势。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及发展进行家庭经济环境及其对德育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只是家庭环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环境又只是制约学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巨系统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学校德育对象的许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经济条件的制约,故家庭经济与青少年品德发展间并无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同时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影响较大的抱负水平一项上也不乏“少年孤贫而志存高远”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统计学上的大体结论,也不可将家庭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某些影响作绝对化的理解。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有人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社会网络缺少天然关系,会有自我认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任性、依赖性强、合群性差等,这种人格特征势必影响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难。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独生子女的社会网络天然关系缺损,但其“社会”性人际关系就比非独生子女多,因而网络规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作为个人早年社会化的经历的特殊性亦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在社会上将变为常态,其特殊性更显日趋消失。故“出生顺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经历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因素,没有什么理论研究的价值,也没有个人行为的影响……”[④]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策之下,独生子女作为普遍现象和特定个体都具独立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独特的家庭结构必将从两个途径影响学校德育:一是不管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独生子女作为学校德育对象肯定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学校德育须研究和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独生子女的家长队伍增大,家长对学校德育的关注增强。学校德育应引为变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机,求得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⑤]美国的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调查发现,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来自离异家庭。陈会昌等人(1990年)调查了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评定及原因,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评定,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远比完全家庭儿童差。被同学接纳程度高和较高的完全家庭儿童占64.6%,离异家庭儿童只有26.4%;而被接纳程度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达22.6%!对儿童同伴关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善交际、待人热情,离异家庭儿童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对同伴关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打人等)”两项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单亲家庭有的是因为离异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对于非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有关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家庭缺损缺乏关怀而导致心理损伤,出现与前述离异家庭儿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强化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品德发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儿童更为成熟和优秀。总的说来,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学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德育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研究证明,前者在提供学习的物质条件、学业及品德指导上优于后者,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响上较多地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后者则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及职业上的优势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个性之间只存在可能性联系,但这种可能性又是客观的,因此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显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长因素。

主观环境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过度关心”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气氛实际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独特德育价值发挥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理层而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倾向等),也易导至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或方式。研究证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我国学者丁瑜等人[⑥]证实了在“和睦”“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品德有明显的差异(见附表):

(附图{图})

万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则证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谈,2.赏罚分明,公正合理,3.择机而教,遇物而诲,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这一方式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p<0.01)。

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气氛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子女的学业成就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成就呈正相关。这已为实验所反复证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必须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在我国,独生子女日趋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已有过高倾向,且这一倾向还在强化。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家长的期望构成上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期望结构未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活动环境指家庭父代与子代间的道德活动方式所构成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学校德育的影响。我国有学者研究过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认为家庭德育代间情境主要有三种:传承性情境、建构性情境、调控性情境[⑧]。这一研究颇有见地,但将调控性情境与传承性、建构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适的。无论传承性情境还是建构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认知而无行为的调控。

笔者认为,借鉴代间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据人类文化史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将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所谓传承性环境指父—子代间在家庭德育活动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将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观念体系加以选择,然后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或传递给子代,并在子代行为上加以权威型调控。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父—子代间活动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对子代的绝对权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单向流通(见附图)。这一活动模式以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对稳定为前提,故在简单文化的社会(如中国古代)中较为常见。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东方国家仍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有研究论证,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构性的活动环境是指父代—子代间以互动方式共同建构子代的道德体系的活动模式。父代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自觉教育的形式引导、促成子代不断从“小我”而“大我”从“大我”而“小我”地形成归纳、演绎的道德心理结构。也可设置一定实践情境让活动本身或通过“移情”让子代获得规范化社会化的道德行为心理结构。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协商型”。故认知和行为调控的模式为“父代子代”,代间平等和双向勾通,已属家庭德育的“现代”模式。所谓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过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会在道德体系上的矛盾性进而在父代影响下主动超越现有道德规范的模式。其活动类型有二,一是发现矛盾到自主解决矛盾,二是解决矛盾之后的道德结论与现存观念的(父代为代表)进一步冲突。现代社会所谓“代沟”现象以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代间运转模式好属于超越性活动环境。超越模式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双向的,但以子代为主体的活动控制方式(见附图)。与建构性环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环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来的创造与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称谓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类别的活动环境对道德学习个体即学校德育对象的影响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与接受模式,同时在其学校德育影响年限内不断提供环境上的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同质)的强化或(异质)弱化。最重要的是儿童在家庭中最初铸成的道德认知、判断的操作模式、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我国,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动的建构性和超越性环境。

Ⅰ传承性家庭活动模式Ⅱ建构性家庭活动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动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对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影响。虽然家庭环境的具体作用的正负评价众说纷芸,尽管这一环境作用的机制尚需精细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重要与特殊,德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环境的深入研究则是责无傍贷的。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释:

①姜学清《国外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页。

②〔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页。

③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页。

④〔美〕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页。

⑤有关资料均参考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文,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页。

⑥同③,第507页

家庭环境特点篇3

[关键词]焦虑;家庭环境;初中生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个体因素都会对焦虑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如果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就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不少研究者曾对中学生焦虑作过研讨和论述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但大多从考试焦虑和学生本身出发,很少专门考虑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焦虑的影响。本文在参考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从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10个方面考察家庭环境与焦虑的相关这一新的角度,阐述浅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70名初中在校学生,在定州市启明中学、中山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

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删除内容填写不全者8份,所得有效问卷262份(97%)。然后按规定对有效问卷计分并输入计算机,所得结果采用SpSSforwindows12.5程序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1.2 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焦虑自我评定问卷(StaiFromY-2)两个专业心理学量表。量表的信度、效度都很好。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规定不填写姓名。

2 结果

家庭环境与焦虑相关分析结果见附表。从附表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的各分量表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显著相关情况如下: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与状态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状态焦虑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与特质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成功性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

3 分析讨论

3.1 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与状态和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情感表达得分越高,学生的焦虑越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越高,关系越融洽,家长与孩子越易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心理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及时调节学生的焦虑,使其缓解和放松,从而不易造成学生的焦虑。这一结果与罗增让和papini、Grossman等人的研究一致。

3.2 家庭的矛盾性与状态和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矛盾性越高,学生的焦虑越高。孩子整天处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争吵、孩子的逆反等,很容易使孩子处于焦虑状态,长期下去,焦虑会成为其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并使个体长期具有这种焦虑倾向而成为特质焦虑。家庭的成功性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的成功性越高,孩子的特质焦虑也越高。成功性高的家庭,会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增加孩子的特质焦虑。

家庭环境特点篇4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二、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简析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转贴于

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家庭环境特点篇5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父亲;母亲;个性;家庭环境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三者与adh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环境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结果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31~3.68,p<0.05);adhd病儿家庭矛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及母亲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z=2.77~4.24,p<0.05)。回归分析显示,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得分与adhd的发病有关(or=0.630~1.376,p<0.05)。结论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母亲个性特征与对照组不同,且与adhd的发病有关。www.133229.Com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父亲;母亲;个性;家庭环境

casecontrolstudyofpersonalityinchildrenwithadhdandtheirparentsandfamily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qulijuan,shenguirong,liucuiping,etal(qingdaouniversitymedicalcollege,qingdao266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omeenvironment,personalityofchildrenandtheirparents,andtheirrelationshipwithadhd.methodsfescvandepqwereusedtotest60adhdchildrenand60normalchildrenandtheirparents.resultsthescoresofchildrenwithadhdonfamilycohesion,intellectualculturalorientation,activerecreationalorientation,moralreligiousemphasis,andorganization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z=2.31-3.68,p<0.05).thescoresofchildrenwithadhdonfamilyconflict,children’sneuroticismandpsychoticism,maternalneuroticismandpsychoticism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z=2.77-4.24,p<0.05).regressionanalysisindicatedthatthefamilycohension,conflict,intellectualculturalorientation,activerecreationalorientation,moralreligiousemphasis,organization,theneuroticismofchildrenandtheirparentshadrelationshipwithadhd(or=0.630-1.376,p<0.05).conclusionhome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personalityofadhdchildrenandtheirparentsaredifferentfromthatofthecontrolgroup,whichisassociatedwiththeoccurrenceofadhd.

[keywords]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children;father;mother;personality;familyenvironment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发展性精神障碍,7岁前起病,其中50%~80%病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病儿症状可延续到成人[1]。adhd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逐渐引起学习困难及适应环境不良,有的甚至出现人格改变与反社会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对于adhd神经、行为方面研究较多,对其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尤其是adhd病儿父母的个性特征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adhd病儿和正常组儿童的对照研究,探讨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以上三者与adhd发病之间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09年8月,选择首次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adhd病儿6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8~11岁,平均(8.6±0.9)岁。adhd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hd诊断标准,并将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验(ivacpt)作为辅助诊断标准。adhd病儿父母共119例(1例病儿单亲),平均年龄(37.2±1.2)岁。对照组为按性别1∶1匹配随机选取青岛市某小学8~11岁学生60例,平均年龄(8.8±0.9)岁,对照组父母共120例,平均年龄(39.0±1.5)岁。研究对象均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抽动障碍等。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2]、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3]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病例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的测定由调查者在医院向病儿及其家长解释调查的目的和答题方法,填写好后收回问卷。对于阅读困难的填表人给予解释。对照组儿童由专业人员在学校统一指导,并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家长发放问卷,告知答题方法,让其将问卷带回家填写,次日收回问卷。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及ppms1.5[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家庭环境评分比较

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矛盾性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31~3.68,p<0.05)。见表1。

2.2两组儿童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儿童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4.24、3.52,p<0.05);两组儿童内外向和掩饰性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父亲个性特征比较

两组儿童父亲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2.4两组母亲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母亲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2.77、3.07,p<0.05);两组母亲内外向、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

2.5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发病的影响

选组别为因变量,再分别选用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强迫进入法),赋分方法为:是=1,否=0。结果显示,在α=0.05的水平上,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是adhd的影响因素(p<0.05)。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0.768、0.725、0.825、0.630与0.688倍;家庭矛盾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1.376、1.069与1.062倍,对adhd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见表5。表1两组家庭环境评分比较表2两组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表3两组父亲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表4两组母亲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3讨论

3.1家庭环境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家庭环境相比,adhd病儿的家庭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矛盾性上的得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家庭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表明adhd病儿家庭中存在更多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间经常表露愤怒和攻击,遇到困难互相讽刺、埋怨,而并非相互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adhd病儿家庭成员较少参加娱乐文化等活动,少有机会缓解家庭成员间产生的问题,并且adhd家庭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重视程度不够,对家庭成员尤其对儿童没有正确的行为引导,致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内心的压抑、不安和恐惧得不到释放,进而出现多动、情绪不稳定等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家庭矛盾冲突的程度与adhd病儿的病理心理水平及社会功能缺陷明显相关[5]。同时,adhd病儿的症表5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发病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状又加剧了家庭矛盾,造成了更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3.2儿童个性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adhd病儿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adhd病儿多表现为倔强、固执、易于冲动、任性、易激惹、对同伴和动物缺乏感情,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67]。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遗传因素是基础,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后天的发展[8]。环境因素中的家庭环境是个性形成与发展中最初且最重要的环境[9]。adhd病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里形成了特殊的个性特征。有文献报道,adhd病儿性格外向[10],这可能与adhd病儿表现出来的多动、冲动有关,然而这些颇似外向型性格的表现与其本身性格类型有很大变异,也说明病儿的不稳定性格带有病理意义[11]。

3.3父母个性特征

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病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12]。本研究显示,adhd病儿父亲与对照组父亲个性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病儿母亲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且有显著性差异。这与陈寿康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有研究证明,母亲的抑郁情绪障碍可导致adhd病儿的行为问题,然而正性的亲子关系却能改善adhd病儿的行为问题[14]。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比父亲有相对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教育孩子,对孩子个性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adhd病儿母亲的个性决定了她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孩子轻微的错误都会给她们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过分训斥、吼叫,甚至打骂。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易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表现。

3.4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为adhd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矛盾性、儿童的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则为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表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越低,家庭矛盾性、儿童神经质和母亲的神经质得分越高,adhd发生的风险就越大。故在adhd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哌甲酯等药物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式外,还应建立融洽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家长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以提高adhd病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barkleyra.behavioralinhibition,sustainedattention,andexecutivefunctions:constructingaunifyingtheoryofadhd[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7,121:6594.

[2]沈其杰,赵靖平,费立鹏.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4142.

[3]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86:112.

[4]周晓彬,纪新强,徐莉.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1):2932.

[5]barkleyra.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handbookfordiagnisisandtreatment[m].2nd.newyork,ny:guilfordpress,1998:164177.

[6]任桂英,钱铭怡,王玉凤,等.家庭环境与adhd患儿某些心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68272.

[7]洪峻峰,黄新芳,王鲤珍,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个性特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112.

[8]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46147.

[9]王耘,叶忠根.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52323.

[10]金玉玲,杨慕兰,张健娜,等.心理测验对多动性障碍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华患儿保健杂志,1996,4(3):150151.

[11]张玲珍,王子才,过仲珍.患儿多动综合症的性格类型与临床关系:附36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994,12(6):397398.

[12]何思忠,刘苓.不同结构家庭及精神环境下患儿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553556.

家庭环境特点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学校教育;重要性;教育原则

在整个人生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人生目标的达成和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如果说教育是植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松软土地、播下种子的环节,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环节,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树木根植于土壤,土壤永远伴随着树木生根、发芽、长成、枯萎,就如家庭教育一般,始终随着人的成长而存在着,当学生离开学校后,家庭教育仍然在进行着,所以说家庭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一生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来说,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首先要清楚的是: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指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成年人对其未成年子女所实施的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做人教育,其中包括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生活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更好接受和适应幼儿园教育及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早期性。孩子的生命之初始于家庭,所以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是人生最开始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点

连续性。人的幼年期与青年期基本都依附在父母身边,生活在由父母主导的家庭之中,所以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也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家长的性格、言行、生活习惯、道德标准时刻地影响着孩子,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权威性。在家庭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摹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

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对于孩子个人性格和素质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培育新时代的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呢?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有什么原则呢?

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由于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孩子自出生就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在家庭中学习生活很多年。而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有强烈的摹仿欲望与天赋,所以他们处于一个环境中,会不自觉的学习适应环境,而孩子还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建立的阶段,价值标准不甚明确,所以面对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可能会混淆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可以说家庭环境的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家庭环境。孩子若处于一个乐观、向上并有着良好的兴趣习惯的的家庭环境中,在其个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会倾向于乐观向上。若是父母每日耽于大牌娱乐、因为一点小事大肆吵闹,则会对孩子兴趣与人格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为了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父母应该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时常看书的学习氛围,家长亲子互动的娱乐氛围,而不是让家变成烟雾缭绕的室。--!>

家庭环境特点篇7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市“巾帼绿色庭院”创建动员会。首先,我谨代表区政府对这次会议在的召开,对参加会议的各区县妇联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区妇联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区环保袋设计大赛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我区妇联主席同志对前期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我区各级妇联组织围绕环境美化、生态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新颖、彰显特色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面,市妇联余主席还将对全市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进一步的动员部署。借此机会,我就绿色庭院创建先谈三点认识,三个希望。

三点认识:今年,提出了创建全国生态区的奋斗目标,通过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感受到:绿色庭院创建作为生态建设的细胞工程,对于加快生态区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绿色庭院创建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前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就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家庭成员生产理念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和睦,才能促进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的加快发展。

2、绿色庭院创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各地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我们发现:村、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绿化程度低、卫生状况差,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很不适应。庭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成绿色庭院,才能建成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家园。

3、绿色庭院创建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绿色庭院创建,可以培养群众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让家家环境整洁,人人健康快乐。

因此,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力争把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做成生态经济的富民工程、生态环境的亮点工程、生态文化的示范工程。

三个希望:

1、希望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引导广大妇女同志积极投入绿色庭院创建活动,美化、绿化、净化生活环境,打造“妇”字号的品牌工程,掀起我区创建工作的热潮。一是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的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二是要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探索新时期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和有效载体,紧扣生态区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创新举措,努力从身边做起,开展栽种、卫生保洁等各项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抓好绿化长精神,抓好净化促成效。三是要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把绿色庭院与美德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有机整合,打造现代文明的“家”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

2、希望环保、农林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绿色庭院创建,提供技术、信息、项目服务,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是要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人员,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使庭院绿化整体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绿荫浓厚、特色突出、景致优美的建设标准。二是要开展绿色健康、花卉种植、树木栽种等培训讲座,借助农林、环保、科技等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绿色庭院创建妇女队伍建设。三是为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苗木帮助和业务指导,推动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家庭环境特点篇8

[关键词]环境诉讼当事人适格环保法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致害事件的数量不断增多,其破坏性日益严重。一些地区因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不断发生环境纠纷和群体冲突,甚至影响安定团结,危及社会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7年,我国环境纠纷一直稳定在每年10万件左右,1999年猛增到25万多件,2000年超过了30万件。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统计,2005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到了60余万件。

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主要缺陷

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纠纷与日俱增。从制度方面考量,其根源主要在于单轨制的管理体系。在我国的环保领域,环境行政管理长期以来一枝独大,国家通过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全面行使对环境保护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并对全社会环境保护进行预测和决策。这种缺乏民众参与的行政管理单轨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政府公共执法的不足逐步显现,出现了所谓的“政府失灵”现象。

在实践中,各种诉讼外解决环境纠纷的方式纷纷涌现,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及其混合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就环境纠纷的特殊性而言,诉讼作为最后的、最权威的救济途径,在环境纠纷解决中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优势。然而,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诉讼在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中所占比例却微不足道。与我国环境纠纷呈逐年递增趋势相比,环境诉讼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增长。

二、环境诉讼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各类诉讼案件相比较,环境诉讼受到民众和学者更多的关注,原因在于环境污染涉及到的往往不是某个个体的利益,而是一个群体的公共利益。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环境诉讼因其特殊性,却成了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环境诉讼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两点:

1.受害主体的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属于社会公害,危害范围较广,受害者往往是多数人。加之因环境破坏而在特定受害者人身或者财产上的表现不完全一样,或者说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损害表征复杂化,受害人的范围就更加难以确定。此外,如果某环境污染并未造成任何私人人身或者财产权益受到损害,而仅造成公共环境的破坏,这种情况下,环境纠纷的受害人更加不确定,是全体公民还是某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是当代人民还是子孙后代?这些问题都还处于理论探讨之中。

2.审理的专业性

环境污染具有间接性、继续性、反复性、广阔性和积累性等特点,其侵害过程往往是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的共同作用,有的是经过长时间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发生损害的,因此,环境侵权行为构成在因果关系上的证明极为困难,动辄牵涉医学、生物学等高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且经常超越现有科技知识的极限,使得在环境纠纷的认定以及责任的承担方面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些特点使环境诉讼在鉴定、举证责任分配、时效、管辖、损害赔偿计算等方面与其他案件存在很大的不同。

三、环境诉讼制度的完善

1.当事人适格的扩张

对当事人适格的衡量标准,我国采用的是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即社会公众不得对与自己无关的利益主张权利,只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违法侵害,才具备的资格。这种原则在我国立法中有明确的体现。“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对适格主体的严格限制,是基于解决传统的民事合同、侵权等争议的诉讼机制自维系统本身的要求,其诉讼的原告必然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说,这种诉讼法律制度中对主体资格的界定和安排与私有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基本制度是同构的,各类资源的所有者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抗争,反映了自然资源及环境所有者对所属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尽管存在积极的意义,但“直接利害关系原则”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具有地域性、团体性、扩散性的环境利益等,大都超出了传统诉讼保护的个人人格权和个人得自由处分的财产权的范畴,且除了请求损害赔偿外,最为关键的救济方式乃是防止即将发生的侵害和除去正在发生的继续性、反复害,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害。因此,传统诉讼法理论和立法,往往无法充分适应涉及当事人的扩散利益、集团利益的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等“现代型诉讼”的需要。

近几年,包括个人、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在我国各地法院提起许多环境诉讼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法院承认当事人适格的只是少数,特别是个人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更是少的可怜。可以说,囿于传统和能力的限制,我国大多数法院在环境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上持保守态度。当然,我国司法机关也意识到了社会对环境诉讼当事人适格扩张的强烈需求,因此,在一些地区开展环保法庭试点,接受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环境公益诉讼。2009年7月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在无锡市人民法院环保法庭立案,历时74天后通过调解审结。2009年7月28日,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清镇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行政不作为一案,后因被告主动履行行政职责,原告撤诉。这两个案件是我国环保社团组织首次以原告资格提起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堪称破冰之诉,且两案件均达到较理想的结果,对环境诉讼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环保法庭制度的完善

为了从司法诉讼方面加强环境法的实施,及时处理日益增多的环境纠纷、提高处理环境资源案件的效率,新西兰、南非、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科威特、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有设立环境法院(庭)、土地法院(庭)、水法院(庭)、生态法院(庭)、森林法院(庭)、矿业法院(庭)的实践和经验,这些“环境法院”专司涉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案件,取得很好效果。

(1)我国环保法庭的设置情况

根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环保法庭总计四十多个。其中,贵阳、无锡、昆明、玉溪等地近年相继成立的环保法庭,因其论证细致,设置合理、人员配备齐全、制度健全且受理了一些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而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的最佳范本。

(2)对环保法庭的评价及建议

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司法体系对社会需求的一种积极反馈,在实践中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环保法庭在当事人适格方面做出较为宽松的规定,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突破口。其次,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跨行政区域管辖,既可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也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污染跨区域的特点。第三,通过设立专门的审判机构,提高了环境诉讼的审判水平。不可否认的是,环保法庭的设立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法官队伍,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尽管许多国家设立的环保法庭(院)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模本,但在特殊的国情和法律传统下,环保法庭作为新生事物,或者说作为一个试验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学者发出质疑的声音,例如环保法庭与传统法庭的并无实质区别,对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环保法庭案件受理量小,持续发展前景堪忧等。环保法庭的设立是我国环境司法的一个重大进步,既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也不能以改革创新的名义肆意曲解法律甚至突破法律。在总结目前环保法庭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环保法庭制度:

第一,环保法庭的设置不能突破《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应当以现行法律为依托,以国情为基础,设立两个级别的环保法庭,以实现两审终审的连贯性。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设立两级环保专门法院,参照海事法院相关制度,实行跨区域管辖,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并解决跨区域污染的难题。

第二,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法官。另外,充分发挥专家在环境审判中的作用,可以将陪审员制度、专家委员会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有机结合,提高环境审判的专业化程度。

第三,在当事人适格制度上应当进一步扩张,允许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诉讼作为一种终局性的救济措施,是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完善诉讼制度才能有效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了其中最为基础的两个问题,及当事人适格和法院设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诸如举证责任、赔偿制度、执行等,作为诉讼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改革的目标,以保障诉讼制度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王灿发:《中国环境纠纷及其处理的初步研究》,王灿发:《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

[2]何国萍:《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与制度创新》,《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家庭环境特点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实践范围,在不同的实践范围中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根据大学生一般的实践范围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以及传媒环境四个部分。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研究各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虽然现在的大学生相对比较独立,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但是其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的长期影响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性格、品行和对社会、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成为家里重点关注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早已走出孤立生产单位的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密切相关,社会要求家庭抚养教育子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预期不断加强。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职能大大加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相应加强。二、学校环境及其影响

在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的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因此,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办学指标、建筑、道路、实验仪器与设备、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指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管理艺术、师德建设等等。硬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相对而言,高校的软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

首先是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观点、立场去讲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而言,学科教学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起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艺术的运用过程中,能不断地使学生激思、励志、娱目和动情,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是校园活动的影响。高校不仅具有教书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大学生个人能力及社会实践的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相关校园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就完全可以用积极教育因素占领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阵地,使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再次是教师榜样的影响。大学生尊重科学,渴求知识,必然尊重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他们业务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导师,也是指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进步的长者。所以,教师自身人格对大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再好的教科书、道德格言和奖惩条例都替代不了的。最后是校园风气的影响。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三至四年,必然要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校园风气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它普遍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部门,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产生感染与熏陶作用。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

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在行政管理上,高校相对街道、乡镇等概念是基本独立的,但是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又难免和高校所在的区域相联系,因此,社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

一是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的社区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都会形成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传统,同时也难免存在自身的文化惰性。如果能将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并加以继承与发扬,不仅能陶冶师生情操,还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家庭环境特点篇10

关键词:庭院;景观;设计;原则;元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0703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生态景观房地产业的兴起及现代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具有私人独立小庭院的住宅悄然兴起,现代私家庭院应运而生。庭院景观是整个现代私家庭院的灵魂。因此,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已不再简单地把居住环境作为一种根本的生存条件,而是“以人为本”,以提升居住品位为目的,以追求美观、休闲、健康、自然为目标,通过“因地制宜”、“以小见大”等设计手法,将绿色植物、园路、铺装、置石、水景、小品等景观元素有机地进行艺术组合,创造一个环境优美、赏心悦目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使其成为提升房产档次与品位、体现户主地位与身份的重要标志。

2现代私家庭院的内涵

现代私家庭院是指近年来随着人们住房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在独立式住宅的宅前屋后通过某种方式围合起来的相对私密的户外空间。房屋的主人拥有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在不影响外部景观协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户主的喜好,在其中灵活布置各种园林绿化植物或小品,形成各具情趣的庭院景观,使其成为户主生活空间的户外延续和与大自然对话的个性化场所[1]。

3现代私家庭院景观特点

3.1私密性

我国传统的私家庭院为人们提供锻炼身体、晒太阳、下棋、聊天、打牌等日常性和休闲性活动场所。而现代私家庭院空间作为一个外边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性的空间为人们提供活动的范围更广,不仅可给紧张工作的人们提供锻炼、下棋等自身行为的活动,而且通过视、听、嗅等感官享受阳光照射、呼吸清新空气、观赏花草树木、倾听潺潺流水等被动式活动,分享大自然的乐趣,成为人们乐于聚集的场所。

3.2个性化

现代私家庭院作为庭院主人室内空间的延伸,其服务对象是庭院的主人。因此,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要从庭院主人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及信仰习俗等角度出发,无限地拓展景观空间,设计出能充分显现主人独特气质和品位的个性化庭院景观,充分反映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境界,从而体现现代私家庭院的个性化特点。

3.3小尺度

现代私家庭院面积大都在80~600m2之间,并被房屋分割成多个形状万千、大小不一的空间。由于现代私家庭院具有小尺度的特点,设计人员应在细节上多做文章,精雕细琢,在景观元素上力求做到小、巧、精、细,然后运用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在方寸之地营造一个可游、可赏的清幽、恬静的庭院景观。

3.4室内空间的延伸

现代私家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续,具有人为化的特征。人们在私家庭院里不仅可享受阳光照射、呼吸清新空气、领略自然美景等融入大自然的活动,而且可以开展锻炼身体、散步、打牌等户外休闲活动。

4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以与居住区总体景观协调为前提,可根据户主个人的喜好,灵活布置各种景观元素,努力营造一个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庭院环境。因此,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尽量减少对庭院自然地形与环境的破坏。同时,多设计一些乡土植物、本土材料和建造方式,延续乡土文脉的完整性,保留人们对于乡土的记忆,降低营造成本,创造真正的“绿色生态”庭院。

4.2整体性原则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既要与住宅区的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的景观布置相协调,保持区域内相对统一的外貌,又要根据户主的不同要求,在不影响外部景观协调的前提下,从庭院景观的整体性出发,统一考虑庭院的微地形改造、绿色植物、园路、铺装、置石、水景、景观小品等景观元素的设计。

4.3连续性原则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既要通过景观元素的合理布局、风格、色彩及功能等延续设计来实现视觉空间连续性,又要在尊重历史、创造新形象的同时注重现代私家庭院景观的时空连续性。

4.4功能性原则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必须满足现代私家庭院特有的功能,要适应其私密属性,明确其提高品质生活的定位,与住宅区景观环境协调一致。

4.5艺术性原则

庭院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而且要具有艺术性,达到视觉美的效果。因此,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不能片面追求其功能性,还要创造优美的风景,成为美化城市的肌肤。

5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元素

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元素由微地形改造、绿色植物、园路与铺装、置石与水景、景观小品等组成。

5.1微地形改造

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中,微地形主要包括外缘过渡部分、平整场地和自然地形等3个部分,是整个私家庭院景观的骨架,也是其他设计要素的基础。因此,微地形改造直接决定着私家庭院空间的美学特征、空间感、视野、小气候等。设计时,微地形改造既要满足庭院景观功能需求、改善种植条件、解决排水问题等(2),并利用地形的宽窄、高低起伏变化来突出庭院景观的变化,又要避免出现台阶式、坟堆式等地形。

5.2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构成现代私家庭院景观的主要材料,也是发挥庭院景观功能与效益的主要元素。我国绿色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叶、花、果更是色彩亮泽,变化万千。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能否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绿色植物的科学选择和合理配置。因此,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5.2.1注重表现时序景观

每种绿色植物都有独特的、丰富的色彩,并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春天万物苏醒,叶、芽萌发,花丛丽影,给人以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绿荫匝地,林草茂盛;秋季硕果累累,丹桂飘香、秋菊傲霜,更有火火红红的红叶美不胜收;冬则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呈现的是萧条悲壮的景观[2]。一年四季,绿色植物各有不同的丰姿和妙趣。因此,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四季之景的变化,把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形态的绿色植物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营造一个“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的庭院景观[2],使人在不同时期体会绿色植物不同的时令变化。

5.2.2创造观赏景点

绿色植物都具有独特的色彩美、姿态美和风韵美。不同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绿化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景观[2],如梅花、玉兰、桂花等独具特色的绿色植物可以孤植来成为庭院的主景,而红枫、枫香、盐肤木、黄栌等秋季彩叶植物可群植、片植来营造“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特色景观,杨梅、枇杷、樱桃、石榴、柑桔、南天竹、紫金牛等观果树种则可点缀在大片绿色海洋之中,具有“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景观效果,从而打破庭院景观的寂寞与单调。同时,对株体矮小、色彩丰富的草本花卉可露地成片栽植,也可盆栽摆放于窗前,创造一种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具有烘托喜庆气氛的效果。另外,可在经常活动的场所附近设计种植一些茉莉、栀子、兰花、月季等香花植物,配置营造成“芳香园”,达到“微风送香,沁人心脾”的景观效果[2]。

5.2.3进行意境创作

好的绿色植物往往成为人们美好理想的象征,既有美的姿态,又有美的韵味,更有美的意境,能引人入胜,意味无穷。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中往往借助植物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如玉兰花大色艳,早春开放,是纯洁高雅的象征;海棠花丰盛娇艳,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牡丹花大艳丽、富丽堂皇,具有“国色天香”之称,象征吉祥富贵、繁荣兴旺;桂花花香袭人,象征庭桂流芳;玉兰、海棠、牡丹、桂花配植在一起,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象征满堂富贵,意境高雅,古代常种植于皇家庭院之中。

5.2.4烘托住宅

现代私家庭院中的房屋、山石、水体等都是生硬的几何式体形。对房屋等几何式体形需要采用基础种植、墙角种植、垂直绿化等形式种植适量的绿色植物进行软化,减少人工痕迹,增强自然感,活跃气氛,增加景色的趣味性,在庭院四周可设计种植一些如瓜子黄杨、红花继木、大叶黄杨、日本小蘖、金叶女贞等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植物;山石周围可设计一些麦冬、吉祥草、蕨类植物、金丝桃等地被植物,营造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韵味;在水体旁设计一些芦苇等挺水的绿色植物,则可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给人以深远的感觉[2]。

5.2.5加大风水理论的应用

现代私家庭院中的绿色植物与人朝夕相处,关系特别密切,而绿色植物具有特有的灵性、阴阳属性、合五行等属性。为此,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力求景观优美,而且必须从生物学和风水学的角度加深研究植物与人的关系,科学运用绿色植物的灵性、阴阳属性,以及绿色植物与人、与环境,绿色植物之间生克制化的五行关系,形态求吉等特有属性[3],多设计一些如枣、柑桔、石榴等有利于人类健康、寓意吉祥、人们喜爱的植物,尽量不要设计如榕树、枸骨、夹竹桃、棕榈等寓意差、气味有毒、不利于人体健康、人们忌讳的植物,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风水功能,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5.3园路与铺装

园路与铺装是现代私家庭院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把庭院内的各景观元素连成一个整体,而且引导人们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欣赏庭院景观,达到庭院景观最佳化,是组织与联系庭院景观的纽带。

在设计现代私家庭院园路与铺装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庭院的地形、地貌、环境以及造景需要决定园路路线与铺装的位置,以达到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的境界。

5.3.1做好平面及竖向设计

园路宜曲折多变、高低起伏、自然流畅,与地形、植物、建筑、山石等景观元素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以达到“因景设路”、“因路取景”的效果。

5.3.2巧选材料

中国古典园林对园路、铺装的材料选用就很讲究,常用石板、方砖、青瓦、卵石等为材料,嵌成花、鸟、风景、建筑等各种图案,给人以自然、朴素、典雅的感受。而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除应用传统材料外,常用花岗岩、彩色卵石、水泥、预制块、防腐木等为材料拼成各种简明、大方的图案,增添了现代私家庭院的时代感。

5.3.3设计好色彩

在园路、铺装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大色彩的应用,利用色彩变化把“情绪”赋予风景。表面洁净,图案清晰,形状奇特,色泽一致的彩色路面、铺装具有丰富空间层次、衬托庭院景观、美化庭院环境的作用。

5.4置石与水景

我国古典私家庭院素有“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的造园手法,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中也经常应用。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一峰”一般多指置石,“一勺”则指水景。

古人云:“山贵有脉,水贵有源”[5]。置石首先在于相石立意,按照石材的质地、颜色、纹理、石体、石面等做好置石的选石工作。其次是考虑置石的朝向面与放置点。置石的最佳观赏面应朝向主要的视线方向,放置应力求平稳,给人以自然、稳定的感受。对于特置应在基座上固定景石,散置、群置一般应采用浅埋或半埋的方式安置景石。第三是置石摆放方式上,按照“大小不等、间距不等、高低不等”的三不等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和谐自然。第四是做好装饰性设计。对于特置的景石体量与庭院环境相协调,按照“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造景原理做好前置框景、背景衬托及利用绿色植物掩饰缺陷修饰等设计;散置、群置的景石应像地下岩石的自然露头或半埋于路边、水边、花丛中,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主次分明、协调自然的效果。

古人又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4],可见水也是庭院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水景分静水和动水两类,主要设计形式有水池、瀑布、喷泉、溪涧、水谷等。静水能产生较好的倒影,给人诗意、轻盈、浮游和幻象的视觉感受;动水则在宁静、柔美与欢愉、激动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心情[2]。通过静水和动水等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把水的那种特有精神设计出来,既可形成开朗的庭院空间,丰富庭院景观内容,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达到丰富变幻的效果。

5.5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可满足人们休闲活动的需要,而且以丰富的内容、美观的造型在庭院中点缀空间、丰富景色、烘托氛围、加深意境,是现代私家庭院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小品主要有亭、廊、花架、园桌、园椅、园凳、园灯、景墙、栏杆、雕塑、石灯笼等在庭院中可摆设的各种设施。这些景观小品追求体量轻巧玲珑、造型美观别致、做工精雕细琢、立意新颖有章、功能简单明了,无论是独立成景或者是依附于其他景物,都需经过艺术加工精心琢磨才能形成剪裁得体、配置得宜、小而不贱、从而不卑、相得益彰的庭院景致[2],从而烘托了庭院的园景,加深了庭院的意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6结语

现代私家庭院微地形改造、绿色植物、园路、铺装、置石、水景、景观小品等设计元素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现代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对各景观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方寸之地创造一个景随步异、观之不尽、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高品质庭院景观,帮助人们实现把“自然还给生活”的梦想,还原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诉求和憧憬。

参考文献:

[1]吴霞.私家庭院园林景观设计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2(4).

[2]王大磊.北京别墅庭园景观设计初探[eB/oL].中国园林建设网,2009-04-29.

[3]王伟忠.住宅旁绿地的风水规划[eB/oL].中国风景园林网,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