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十篇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十篇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56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1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统计模型改进模型盈余预测相对准确性

一、引言

证券分析师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证券经营机构就业,主要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证券市场、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及预测,并向投资者证券研究报告、投资价值报告等服务的专业人员。盈利预测,是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预测类信息,盈利预测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等,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的证券机构及其分析师行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证券分析师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和国际上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的证券分析师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检验我国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改进模型的准确性,不但有助于投资者更为科学地审视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且为证券分析师提供了结合统计模型进行盈余预测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而盈余预测揭示的正是这个问题,一个准确的盈余预测能够帮助资本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合理审视上市公司的价值并作出合理的判断。盈余预测一般来自以下三个途径:公司管理层、证券分析师和统计模型。我国盈余预测的来源主要是后两者。

检验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与统计模型的相对准确性意在判断证券分析师预测的价值,除少数早期研究,国外大多数相关研究证明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优势。且Brown等研究者认为分析师盈利预测较统计模型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分析师具有对新信息做出反应的适时性优势(timingadvantage);二是分析师具有卓越的股票分析能力;三是分析师具有信息资源优势。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是很成熟且证券分析师的能力有限,上述结论是否在我国成立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问题一:证券分析师作出的盈余预测与统计模型相比哪个更为准确?

虽然大多数研究表明分析师盈利预测较统计模型预测准确,但这并未就此否定统计模型预测的价值。不少研究者(Cheng、Fan&So,2003;Conroy&Harris,1987;newbold、Zumwalt&Kannan,1987)指出,分析师盈利预测并不能提供完整的预测信息,最理想的状态是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能结合使用统计模型,由此可能获得更准确的预测数据。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如果证券分析师预测和统计模型预测的结合能够提高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那无疑将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更为准确的认识。

问题二:将证券分析师和统计模型相结合的改进模型是否能更有效地预测每股盈余?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的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数据及上市公司实际盈余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经济研究服务中心,我们选取了数据库中2009.1~2010.3所有券商对上市公司2009年12月31日每股盈余所作的预测数据,及1991~2009年上市公司的实际每股盈余数据。因为国泰安数据库中只记录了分析师对438个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数据,所以我们只选取了这些公司的实际盈余数据,并且对于同一券商对同一公司的多次预测,我们只选取最后一次预测的数据,一共得到3776次。

(二)证券分析师与统计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这里的统计模型我们选用一次指数平滑法,并以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分别来预测2009年12月31日的每股盈余,称为年度统计模型和季度统计模型。

证券分析师与统计模型的相对准确性用证券分析师预测盈余的误差绝对值和统计模型预测盈余的误差绝对值的差值来表示,即RR=tFtf-aFaf。

其中aFaf是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绝对误差,aFaf=aaf-Re,tFtf为统计模型盈余预测的绝对误差,公式为tFtf=ttf-Re,Re为实际盈余。

由上述模型可知,当RR大于零时,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大于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即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更为准确;当RR小于零时,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大于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即此时统计模型预测更为准确。在判定RR的正负性时,用t检验来测试其正负性的显著性。

(三)改进模型的准确性检验

我们将改进模型定义为证券分析师和统计模型的均值,即改进模型的预测值为Ggf=,则其绝对误差为GFgf=Ggf-Re。在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时,我们依旧用两种模型(改进模型与上述表现最好的模型)的绝对误差的差值来判定。

由于存在年度模型和季度模型,所以这里的改进模型也有基于年度数据的年度改进模型和基于季度数据的季度改进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文采用的预测数据来自国泰安经济服务中心,是99家券商对439家上市公司的每股盈余作出的预测,一共涉及3776次预测。

由于上市公司2009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一般在次年4月份公布,所以我们选择盈余预测数据的区间为2009年1月份至2010年3月份,并且对于同一券商对同一上市公司作出的多次预测,我们只选取最后一次的数据。对15个月份的预测数据统计如表一。由表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迟,分析师预测的平均误差越来越小,即准确性越来越高。这是因为随着会计截止日的到来,市场上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如季报、半年报的公布等,且证券分析师除了能获得市场上的公开信息外,还能通过所特有的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私有信息,并根据信息及时修正前期的预测数据,使预测值更接近实际值。

(二)证券分析师与统计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关于证券分析师与统计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比较,我们先将三个模型的绝对误差进行统计描述,如表二。由表数据可知,年度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均值0.252远远大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均值0.1392,且其标准差和中位数也大于分析师模型,表明年度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分布较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分布分散。而基于季度数据预测的绝对误差均值0.1742虽然比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均值0.1392大,但其标准差较分析师模型的小,表明季度统计模型的绝对预测误差虽然大,但误差分布集中。对于年度统计模型和季度统计模型,不管从均值、中位数还是标准差的角度,季度统计模型都要优于年度统计模型。

要比较证券分析师与统计模型的相对准确性,我们还要对RR进行统计描述,看其是否显著大于零或小于零,结果如表三。表中的t检验是在a=0.1水平上的单侧检验。由结果知,RR1无论在均值还是中位数上,都显著大于零,表明年度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显著大于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而基于季度数据的RR2的均值和中位数也显著大于零,但由于其在均值和中位数上都比RR1有所减小,所以虽然季度统计模型的绝对误差显著大于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但分析师预测在这儿的优势比与年度统计模型的优势小。

其中RR1表示的是年度统计模型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的差值,RR2表示季度统计模型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的差值。

(三)改进模型的准确性检验

这里的改进模型也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年度统计模型和分析师模型的年度改进模型,二是基于季度统计模型和分析师模型的季度改进模型。我们先对改进模型的绝对误差进行统计描述,并分别与分析师模型和统计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四。年度改进模型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对于年度统计模型已大大减小,但相对于分析师模型还是未能超越。而季度改进模型在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上都小于分析师模型和季度统计模型,作为改进模型,季度改进模型比年度改进模型更优。

由上文分析可知,分析师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高于年度统计模型和季度统计模型,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年度改进模型与分析师模型、季度改进模型与分析师模型的相对准确性,RR3、RR4的统计描述结果如表五。t检验是a=0.1水平上的单侧检验。可知aa3中的均值和中位数显著大于零,表明年度改进模型的绝对误差显著大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即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年度改进模型。而RR4中的均值和中位数显著小于零,表明季度改进模型的绝对误差显著小于分析师预测的绝对误差,即季度改进模型显著优于分析师预测模型。

其中RR3是年度改进模型的绝对误差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的差值,RR4是季度改进模型的绝对误差与分析师模型的绝对误差的差值。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优势是存在的,但只是相对于一个简单的统计模型而言,如果将分析师的预测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合起来(如本文中的简单均值),就可能得到能击败分析师和统计模型的改进模型,这对证券行业中如何提高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具有实际意义。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2009.1~2010.3年99家券商对438家上市公司作出的3776次盈余预测,考察了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即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相对优势,且建立了结合证券分析师和统计模型的简单改进模型,并检验了其相对准确性。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显著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其中以季度数据为基础的季度统计模型又优于以年度数据为基础的年度统计模型。并且,结合证券分析师和季度统计模型的简单改进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小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误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证券分析师除提高自身的预测能力外,还需要结合统计模型以弥补本身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本文的建议是正确对待证券分析师等所的预测报告,理性判断,不能盲目以此为准。

本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选取统计模型时,只选择了一次指数平滑法这一种模型,并且在改进模型时只讨论了简单均值。在以后的研究中,关于统计模型还可选择随机游走、二次指数平滑等模型,在改进模型时也可赋予证券分析师预测和统计模型预测不同的权重。

虽然国外在证券分析师预测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但毕竟国内的资本环境和发展进度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而是应该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和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RobertConroyandRobertHarris,ConsensusForecastsofCorporateearnings:analysts'ForecastsandtimeSeriesmethods,managementScience,Vol.33.no.6,June1987

[2]Salvatore.J.terregrossa,Combininganalysts'ForecastswithCausalmodelForecastsofearningsGrowth,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1999,9,143-153

[3]newbold,p,J.K.ZumwaltandS.Kannan,biningForecaststoimproveearningsperShareprediction.internatinalJournalofForecasting3:229-238

[4]朱乃平孔玉生,国内外盈利预测研究综述,商业现代化,2006.2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2

【关键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盈余质量内涵

会计盈余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因而是企业各利益方进行相关决策时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衡量会计盈余质量成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逻辑演绎

要分析会计盈余质量,首先要厘清会计盈余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与会计盈余密切相关的范畴主要有企业盈利事实、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决策三个关键因素。因为盈利事实是会计盈余生成的“雏形”,投资者决策是对外披露盈余信息的目的,而公司价值则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核心。那么会计盈余与这些范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笔者标示了三个逻辑链条,下面就针对这三个链条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

(一)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图1中以符号“①”标示)

会计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核算和反映经济事实。可以看出,会计盈余的“原材料”乃是公司获取盈利的经济事实,这一逻辑线索即为“盈利事实――会计系统――会计盈余”。从中能够发现,会计盈余是利用会计技术对盈利的经济事实进行加工生成的“产品”,这一“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盈利事实本身,也受制于会计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及其被正确利用的程度。在这一逻辑线条中,重点关注的是会计盈余的加工生成过程,从中可以知道会计盈余质量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会计技术本身的合理性。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系,在现实中,是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定和约束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的。因此,直观地看,会计技术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于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在会计技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现有的经济事实进行合理反映。在现有的会计技术中,会计计量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如前所述,会计变革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会计计量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完善的发展史。如何使会计计量更加科学合理,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又能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当今世界所有会计学者和管理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二,现有的会计技术(或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被合理利用。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任何会计准则和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很多方面会为准则使用者提供超过一种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无疑会给会计处理带来相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一些蓄意操纵信息者提供一个“合法的外衣”;另一方面,一些唯利是图的信息操作者可能会超越会计准则的“边界”,通过违规方式使会计信息加工过程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进行,这种操纵就属于舞弊行为。关于利润操纵,本文第二部分将进行具体探讨。

上述两个方面说明了从“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的过程中,存在着会计盈余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盈利事实的问题,或者说会计盈余对盈利事实反映的真实程度如何。不难想象,假如投资者无法从会计盈余中“透视”到公司盈利本身的情况,会计盈余质量就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从中可以看出,真实性是会计盈余质量的基本维度之一,真实性评价也是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其他维度的基础。

第三,如何评价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的固有差异。上面所说的真实性问题事实上是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会计技术和治理信息操纵来逐渐提高的。但是会计盈余加工过程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却无法通过上述手段来消除,这些固有缺陷集中体现于会计盈余生成过程所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确,与其他原则――如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核算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但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大家知道,投资者利用会计盈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回报,然而,会计盈余并非以真实的回报为基础,它是一种“账面数字”。这种账面数字与盈利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差异:一是时间性差异。由于上述核算原则,账面上的“利润”和真实的盈利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由于时间价值的存在,上述的时间差就会对投资者报酬产生影响,如果相同数量的账面利润收到真实现金的时间不同,则它们的质量显然不同。二是永久性差异。例如,由于资产重估而给公司带来的账面利润并没有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只是会计系统对公司价值的重新认识,但由于配比原则,这些所谓的增值就成为评估期间的利润。

这里,得到了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维度,即账面上的会计盈余能否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如果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这一维度,称之为会计盈余的可变现性。

(二)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投资者的未来投资回报(图1中以符号“②”标示)

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报酬,由于投资者的报酬等于所获公司股利与转让价差之和,“万变不离其宗”,公司股利和买卖价差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价值。同时,公司价值从理论上等于公司未来现金盈利的折现值。那么,公司价值与已有真实盈利又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之前的分析可知,当公司不同期间的盈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投资者可以根据现有盈利数量和结构推测未来的盈利水平,从而对公司价值进行估算。上述因素的关系就构成了逻辑线索“盈利事实――未来盈利――公司价值――投资回报”。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盈利事实――未来盈利”这一环节说明,不同期间盈利的相关性大小是决定这一逻辑链条“畅通”程度的重要因素。两个极端的情况是,当各期盈利完全相关时,根据现有盈利可以“完美”地推导出未来的盈利,这样公司价值是确定的,仅从盈利角度(不考虑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当前盈利对投资者的决策作用是最理想的;而当各期盈利完全不相关时,当前的盈利对于投资者完全没用。因此,各期盈利的相关性是衡量盈利质量的重要维度,这种相关性从现实看主要体现在盈利的可持续性上。

2.“未来盈利――公司价值”这一环节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盈利的增长性是决定公司价值大小,进而决定投资者回报的直接因素。因为未来盈利的大小直接影响盈利贴现值的大小,而从当前的角度看未来盈利时,未来盈利的大小更多地体现在盈利的增长性方面。其二,盈利的风险性是影响公司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盈利风险的加大会增加用于计量公司价值的贴现率,从而最终影响投资者回报。

这里,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述盈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假设只有前后期盈利存在线性相关,且每期的增长量相同,则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三)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图1中以符号“③”标示)

笔者对逻辑链条②的分析是建立在公司盈利的“经济事实”基础上,但是现实中,“真实盈利”无法直接取得,只能通过会计系统以会计盈余的形式体现出来。虽然会计盈余是以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盈余与公司的真实盈利存在差异,但由于其“原材料”是盈利事实,因此,上述诸如盈利质量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同样适用于会计盈余质量,类似于统计意义上的“估计值”,可以把会计盈余看作是公司真实盈利的“估计值”。不同的是,对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会计盈余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上(逻辑链条②中的盈利事实不存在真实性问题)。

另外,会计盈余作为一种信息时,它对投资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决策价值上,即投资者能够从历史会计盈余中获取有助于其判断公司未来盈利(或者说盈余)的信息。这样,可预测性无疑成为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

在e(Rt)的构成中,α+βf(R1,R2,…,Rt-1)为可预测部分,而γt为不可预测部分,这样,可以用γte(Rt)的大小来表示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程度,这一比值越高,说明预测偏差越大,不可预测成分比重越高,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差。

对比公式(2)与公式(1)可以发现,可预测性与可持续性的另外一个差别:可持续性侧重于会计盈余的自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自相关更多的是以简单的直线关系来表示;而可预测性侧重于可知性,即不管t期的会计盈余与以前各期盈余之间的函数多复杂,只要这种函数关系是已知的,如上述的f(・),就说明盈余具有可预测性。

二、对各种盈余质量维度的梳理

(一)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整理与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整理,如图2所示。

图2中右半部分是从投资者角度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的分类整理。从投资者角度看,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无非会给投资者带来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投资者能够利用现有的会计盈余信息对公司未来盈利和公司价值作出更好的判断,即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第二,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会计盈余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据此,盈余的真实性、可预测性属于前者,而盈余的可变现性、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高低则属于后者。

(二)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后,接下来分析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

1.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和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账面上”的会计盈余反映公司“真实盈利”的程度,因此,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必须以真实的会计盈余为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评价也就成为评价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如果会计盈余本身是虚假的,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其他评价就成为一句空话。现有很多关于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要么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信息本身的虚假与否,要么撇开信息质量,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维度,很难真正对会计盈余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基于此,本文第二部分着重探讨虚假会计盈余的鉴别问题,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评价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

2.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增长性与可预测性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注重于可知性,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其二,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

首先,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虽然理论上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如上述的f(・),但是在实践中,更多的是利用会计盈余前后期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进行预测。这是因为:第一,在正常情况下,Rt与Rt-τ的相关性随着τ的增加而减小,即不同期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随着期间间隔的增加而降低,两个相邻区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最大。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基本是利用预测期的前几期甚至前一期的会计盈余来进行预测。第二,前后期会计盈余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表现为前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方面,因为像公式(1)所表达的相关关系,不仅直观、易于理解,而且在很多时候也符合企业各期盈利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三,即使各期会计盈余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也无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其次,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新增会计盈余体现为盈余的增长性,当这种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时,增长本身就具有可预测性。同现有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一样,增长的预测性很多时候就表现为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于盈利及其增长的原动力而言,它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潜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产品研发能力、未来的产品市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领导能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国家的相关政策、资本市场状况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会计盈余及其增长性,是一个涉及面广、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侧重于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去评价会计盈余的增长性②。这种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基本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第二,通过对会计盈余自身增长的规律性去评价,相应地,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就成为评价会计盈余增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已为人们所熟知,笔者将把重点放在对会计盈余及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对会计盈余的增长性、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质量维度的分析重点将放在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三、对信息观与计量观下盈余质量内涵的反思

在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后,对信息观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信息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

对比上述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分析,信息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作为决策有用观的一个流派,信息观完全以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反应大小为标准来考察会计盈余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它考察会计盈余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但如前所述,虽然它以有效市场为前提,但这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信息观试图提高会计盈余报告有用性的努力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2.盈余反应系数包含了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增长机会、风险大小等信息。例如,Kormendi&Lipe(1987)的研究证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就越高;Lipe(1990)证明了eRC随着盈余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这一相关关系不受系统风险和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Collins&Kothari(1989)提供的证据表明,当市场从历史盈余信息中识别出公司拥有更多成长机会时,eRC就会更高;easton&Zmijewski(1989)的研究证明,eRC与风险成负的相关关系。不过,虽然eRC包含了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但由于影响eRC的因素远远超过这些,并且受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它最多是间接反映了这些信息的一部分,很难将具体的维度信息有效地剥离出来,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各种维度缺乏直观的认识和评价。

3.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出发考察其质量问题。无论是关注eRC本身的大小,还是关注eRC所包含的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信息观都是从市场的角度“倒推”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及其他信息,并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来考察其质量。也正是这个原因,信息观忽略了对会计盈余的真实性和可变现性的考察。

(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通过改进计量方法增加会计盈余的真实性

与上述的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相比,计量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计量观的基本论点就是通过改进计量方法(主要是引进公允价值)来提高会计盈余计量的合理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知道,计量观侧重于通过改进会计技术本身来提高会计盈余的真实性,但却忽视了会计盈余的人为扭曲,犯了与信息观同样的错误。即使在会计技术范围内,计量观也仅仅从计量的角度考虑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并没有考虑可变现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2.计量观同样将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可持续性等质量维度融入到了其理论中,不过,计量观是通过计价模型来考虑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并实现对会计盈余的预测。

3.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完全是通过计价模型从会计盈余本身的角度进行考察,克服了信息观单纯以市场反应为标准的缺陷,但是计量观犯了相反的错误,即它单纯从计价模型出发,并没有从市场角度考察盈余信息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信息观和计量观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从会计盈余质量的一部分维度出发去分析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及其质量,因而很难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当然,信息观和计量观关于某些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论述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Ball,R.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p159-178.

[2]Beasley,m.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theaccountingReview(october1996),pp443-465.

[3]Beasley,m.S.,Carcello,J.V.,Hermanson,D.R.,Lapidesp.D.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Considerationofindustrytraitsand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s.accountingHorizons(December2000),pp441-454.

[4]Beneishi,m.D.,theDetectionofearningsmanipulation.FinancialanalystsJournal(Sep/oct.1999),pp24-36.

[5]Calderont.GandB.p.Green.SignalingFraudbyUsinganalyticalprocedures.theohioCpaJournal,(april1994),pp.27~38

[6]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1994.intwovolumes.

[7]easton,p.D.andm.e.Zmijewski.Cross-SectionalVariationintheStockmarketResponsetoaccountingearningsannouncement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July1989),pp117-141.

[8]Feltham,G.a.andJ.a.ohlson.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p689-731.

[9]Foster,G.J.intra-industryinformationtransfersassociatedwithearningsrelease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1(4),pp201-232.

[10]GreenB.pandJ.H.Choi.assessingtheRiskofmanagementFraudthroughneuralnetworktechnology.auditing(Spring1997),pp14-28.

[11]Healy,p.m.andJ.m.wahlen.areviews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9(13),pp365-383.

[12]King,B.F.“marketandindustryfactorsinstockpricebehavior,”JournalofBusiness.1966(1),pp139-190.

[13]Kormendi,R.C.andR.Lipe.earningsinnovations,earningspersistence,andStockReturns.JournalofBusiness(July1987),pp323-346.

[14]Lipe,R.C.theRelationBetweenStockReturnsandaccountingearningsGivenalternativeinformation.accountingReview.1990(1),pp49-71.

[15]Lipe,R.C.theinformationcontainedinthecomponents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4(Supplement1986),pp37-68.

[16]ou,J.a.andS.H.penman,“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StockReturn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november1989),pp295-329.

[17]Scott,w,R.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1997.

[18]Simon,H.,.Rationalityasprocessandasproductofthought.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papersandproceedings.(may1978),no.21.

[19]warfield,t.D.,John.J.w.,andKenneth.L.w.managerialownership,accountingChoicesandinformation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6(Vol.20),pp61-91.

马永强教授简介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3

一、企业价值分类及经济价值估计方法

按购入、持有或是卖出为标准进行分类,[1]企业价值可分为取得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取得价值是企业购置资产所花的代价,表现为会计账面上的价值。企业经济价值是对所有者而言的价值,具体地说,这种价值是企业为其所有者提供盈利能力的价值。它是确定企业在产权市场上转让价格的基础,表现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企业市场价值,即企业价格,是企业在产权市场上买卖的价格。按是否分割为标准,企业价值和企业价格可以分为企业的总价值或总价格和分割为每一股后的价值或价格(文中未作说明的企业价值指企业经济价值)。

估计企业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期权估价模型等等。综合各种估价模型,对企业价值估计,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包括现金净流入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评价,以及对未来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预测。不同估价模型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认识方面。企业价值评估最基本的模型是企业未来现金净流入量的折现模型,即:

该模型表示企业价值受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入量,适用折现率和持续经营期等3个因素的影响。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入量的能力与企业价值成正比,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入量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适用折现率与企业价值成反比,适用折现率越高,企业价值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持续经营期与企业价值成正比,持续经营期越长,企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理论上讲,只要能准确地估计出企业创造的现金流入量,适用折现率和持续经营期,那么,用该模型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企业的经济价值。

但在现实中,由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的各变量均是离散变量,要运用该模型估计企业价值必须要预测各期的现金净流入量、折现率以及企业的存续期间等变量,使运用该模型估计企业价值变得非常困难,至少有工作量大和预测准确性不高这样两个问题难以解决。为了解决模型中各变量的预测问题,在实务中,采取了按税后利润加折旧费和各种长期资产摊销的方法来预测现金净流入量,并根据会计资料来推算企业税后利润增长率,从而将离散的变量转换为连续函授,即:税后利润t=税后利润[,0](1+年增长率)[t]+折旧费+各种长期资产摊销。这样做有利于运用损益表和其他会计报表来推算企业现金净流入量,使企业现金净流入量的预计简化。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出的会计收益总额将与按收付实现制计算出的现金流量总额相等;因此,当企业存续期足够长时,可以用会计收益来近似表示现金净流入量。如果用年会计收益来表示现金净流入量,适用折现率不变,且存续期趋近于无穷大,那么,运用数学归纳法,前述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就可以简化为如下的会计收益资本化模型:

企业价值=年会计收益/社会同风险平均收益率-会计收益年增长率

在现实工作中,用该模型来估计企业价值比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要简单得多,因而得到广泛运用。在会计收益资本化模型中,当会计收益年增长率为零时,则有:企业价值=年会计收益/社会同风险平均收益率。这是一个更为简化的模型,普遍运用于会计资料不足时的企业价值预测。该式可有若干变形。如年会计收益可以有本年的会计收益、过去几年的平均会计收益、预测的近期会计收益等等形式。模型中的年会计收益越能反映实际情况,用该模型预测出的企业价值也就越准确。

无论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还是年会计收益资本化模型,都是建立在较长期或无限期折现基础之上的,其假定条件难以全部成立,对模型中各因素的预测也难以准确,因此这两类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均会遇到不少问题,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少学者研究用较短期限的会计数据来估计企业价值,从而发展出一些旨在估计企业价值的新模型。

penman和Sougiannis在1997年利用美国过去的财务数据,用一定模型对企业评价结果与实际股票价格相比较,发现根据会计数据评价企业价值的数学模型比其他模型准确,而且与其他模型相比,它们用更短期间(6-8年)使评价误差接近于零。[2]这个结果证明,在对企业进行实际评价时,根据会计数据评价企业价值的数学模型比其他评价模型更为可靠,原因是会计收益核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考虑了未来事项对现在的影响,比现金流量更有利于评价企业。这个研究结论也是对现实在流行的估计企业价值过分看重现金流量的批驳。

根据会计数字评价企业价值的数学模型主要有如下3种:

Sougiannis和Yaekura在1997年利用证券分析家提供的5年的预计收益,按以上3种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结论是,从总体上看模型(3)相对优越。但由于企业特点不同,不同类型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最优模型。

二、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揭示企业价值

财务报表本身就可视为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3]

首先,资产负债表是通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来揭示企业价值的一种会计报表。它的左方是企业拥有的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总资产的价值;右方的是负债和净资产,其中负债表示债权人应分享企业价值的份额,净资产表示所有者所拥有的企业价值的份额。但是该报表是用历史成本反映的企业取得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价值。即该价值是历史价值而不是现实价值,是获取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并不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第一,它不能满足企业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需要,因为企业股权转让的基础是企业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不是资产获取的历史价值。第二,它不能满足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债权人的需要,因为对企业债权人债权安全完整性起保证作用的同样是企业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不是会计的历史价值。第三,它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要,因为企业经营的目标应是将企业的经济价值做大,只有按企业的经济价值而不是按会计账面价值才能正确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此外,以历史成本法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也不能完全满足职工和国家税务机关等利益主体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对历史成本法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调整,使之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现实的经济价值。资产负债表的分析重心是企业价值分析。将历史成本的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现值资产负债表是偏重于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产的现实价值和投资者拥有的现实企业价值份额的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则是着重于对债权人而言的现实价值分析。

其次,损益表是通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盈利状况来揭示企业价值的会计报表。因为企业价值的大小除了可用企业资产价值之和表示之外,还可用企业盈利的资本化或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表示,用这种方式表示的价值是企业的经济价值。企业的经济价值不但对投资者极为重要,而且由于它揭示了企业对债务的担保能力,因此对债权人也十分有用。

再次,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的报表。从财务角度看,企业可视为一个现金流程,现金一方面不断流入企业,另一方面又不断流出企业,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量状况直接反映着企业这一组织有机体的健康状况,是揭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企业现金流量无论与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或其他与企业有关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等都是直接相关的。

可以认为企业财务报表是为了揭示企业价值而设定的,但由于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方法是历史成本法,与企业现实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关性不强,要了解企业的现实价值和经济价值,就必须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加工,财务报表分析正是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加工的一种有用的方法。另外,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一系列高度浓缩的指标体系构成,难以直接根据这些指标做出有关企业价值的判断,因此,要掌握财务报表中各类指标间的关系也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估计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主要揭示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变化趋势。把握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变化趋势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未来的平均盈利额和相应的折现率,以便用简便的方法准确地估计企业价值。

三、透过财务报表分析认识企业价值的方法体系探讨[4]

企业价值是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以揭示企业价值为目的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首先应是对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分析和风险水平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业绩等问题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最后,结合各种分析结果估计企业价值。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下。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期工作——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认定和财务报表调整

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期工作,是对财务报表中的内容去伪存真,使分析所用的原始数据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保证分析的正确性。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认定和财务报表调整:

1.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认定

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之前应该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进行判断。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判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财务报表中各指标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指标本身的经济含义。比如,将营业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相比较就可以判断营业利润的质量;将主营业收入与总收入相比较就可以判断企业收入质量的高低;查看应收账款的明细账就可以判断应收账款资产的质量;分析虚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就可以判断企业总资产的质量;等等。当然,在进行财务报表质量判断时,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十分有用。一般而言,应将注册会计师持保留意见的虚增的利润和资产从财务报表中剔除,将少计的费用和负债加在财务报表之上。

2.历史财务报表信息的调整

现行的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编制,当物价发生变动时,该类报表就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将它调整为现值财务报表。调整方法主要有物价指数法和逐项评估法。物价指数法是根据物价变动指数将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折算为现值会计信息的方法。逐项评估法则是按诸如重置成本、市场价值等分别对各项资产进行评估最后求得其现值的方法。

(二)财务报表分析——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分析与调整

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是确定企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但是确定企业价值所用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应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为了正确地估计企业价值,就必须对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因此,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应是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分析及其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调整。

1.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分析

对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分析,是根据调整后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直接进行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类指标主要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而每一大类指标又是由若干明细的指标所组成,这些不同的盈利能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企业的现有盈利能力。企业风险水平可用杠杆和财务比率两类指标来反映。杠杆分析可以反映企业风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企业总风险可以分解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反映风险对盈利能力影响程度的杠杆也相应地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总杠杆等3种。财务风险除了可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外,还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即还本付息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亚于盈利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是财务报表分析中的重要内容。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覆盖率等。

2.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调整

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调整,主要是根据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进行。这是因为,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变化趋势。盈利能力指标的构成指标可以揭示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对风险的态度、信用程度和理财行为等方面的状况,而这些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变化趋势。企业经营效率指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企业管理水平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内部资源的组织运用能力,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把握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就可以对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得估计企业价值所需的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企业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影响可以表述如下:当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构成稳健、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高时,该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就会保持较大的稳定性,即该企业面对的盈利能力变化风险就会降低,其所面临的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当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构成欠稳健、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时,该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就必然缺乏稳定性,所面临的偿债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调整的基本目的就是确认企业未来的平均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便于用财务报表直接对企业价值进行估价。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特别是根据风险水平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调整时,应充分注意社会对待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态度,因为社会对待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态度会通过对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和企业价格。

(三)企业价值估计

其基本方法首先是将不同风险水平的盈利能力换算为同风险水平的盈利能力,以确定估计企业价值的平均盈利额和折现率;然后再根据调整后的平均盈利额和折现率,按“企业价值=未来平均盈利额/适用折现率”的公式来估计企业价值。[5]下面用实例对估价方法加以说明。

例:有甲、乙、丙3家企业,年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130万元,根据各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分析结果得知,3家企业的获利风险系数分别为1、0.833、0.769。甲企业的适用折现率为10%。试估计3家企业的价值。

1.将不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换算为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

将各企业盈利额换算为与甲企业同风险的盈利额分别为:甲100万元(=100万元×1)、乙100万元(=120万元×0.833)、丙100万元(=130万元×0.769)。

当然也可将各企业的盈利额换算为与乙企业或丙企业风险相等的盈利额。以换算为乙企业同风险的盈利能力为例,有:甲120万元(=100万元×(1/0.833))、乙120万元(=120万元×(0.833/0.833))、丙120万元(=130万元×(0.769/0.833))。

2.根据不同风险水平确定企业的适用折现率

在各企业的盈利额不加以调整时,当甲企业的适用折现率10%时,乙、丙两企业的适用折现率则分别为:

12%(=10%+(1-0.833)/0.833×10%)和13%(=10%+(1-0.769)/0.769×10%)

3.根据调整后的企业未来平均盈利额和适用折现率估计企业价值

在确定同风险水平和不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和折现率之后,就可以用同一折现率对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折现和用不同折现率,对不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折现估计出企业价值。本例中各企业的价值用同一折现率对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折现所得企业价值如下:

甲企业价值=100万/10%=1000(万元)

乙企业价值=120万×0.833/10%=1000(万元)

丙企业价值=130万×0.769/10%=1000(万元)

用不同折现率对不同风险水平的盈利额折现所得企业价值如下:

甲企业价值=100万/10%=1000(万元)

乙企业价值=120万/12%=1000(万元)

丙企业价值=130万/13%=1000(万元)

上述讨论的是盈利能力不同、风险水平不同但具有相同企业价值的特例。当然,在现实中更普遍存在的是不同盈利能力、不同风险水平和不同企业价值的情况,不过其价值确定方法完全与上述方法一致,故不再讨论。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调整、分析、以及对有关指标的调整和换算,可以简化对企业价值的估价程序。如果能正确地对有关指标进行调整和换算,是可以用较简单的方法准确估计企业价值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使财务报表更好地为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利益主体服务。

【参考文献】

[1]ericha.Helfert.techniquesofFinancialanalysis,ninthedition[m].USa:RichardD.iwininc.1997.303-309.

[2]于永春编译.根据会计数字评价企业价值[J].会计研究,1998,(11).(inChinese)。

YUYong-chun.appraisingenterpriseValuesontheBasisofaccountingData[J].accountingResearch,1998,(11).(inChinese).

[3]KarenV.pinus.CoreConceptsofaccountinginformationthemeⅢ:accountingissuesinvolvingeconomicResources[m].USa:iwin/themcgraw-Hill,inc.1999.(Ⅲ-1-37).

[4]熊楚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表分析重心及其相应体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1)。

XionGChu-xiong.theFocusofthe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undermarketeconomyanditsCorrespondingSystem[J].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1999,(1).(inChinese).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补丁;盈余持续性;投资者行为;投资组合回报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11XnH1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斌(1984-),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博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11-05收稿日期:2011-06-04

一、引言及文献简评

近十年来,各国证券市场中财务重述公司数量和比例均呈上升态势,这必然影响投资者信心及市场的有效运作。据统计,我国证券市场中年报补丁的a股上市公司一直处于平均14%的高比例,对其折射的深层次会计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改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及完善相关政策监管。

重述制度变迁、会计实践变化及国际趋同等的影响,使得我国财务重述研究样本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对相关文献选样标准的分析发现,主要分为财务报告补丁公司、会计差错更正公司两类。前者往往是针对财务报告尤其是年报的形式错漏修正,后者主要针对报表中财务会计问题的修正。针对2006年~2008年报的补丁公告中,仅有10%左右涉及会计问题;而针对2006年~2008年报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95%以上都涉及重要会计指标的修正。由此可推测,年报补丁公司可能并非像会计差错更正公司一样存在严重的会计问题,其业绩水平和发展前景未必逊于非财务报告补丁公司,投资者很可能未有效区分两类样本公司以致错误定价。基于此,本文利用年报补丁和非补丁公司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试图验证上述推测。

针对财务重述这一研究对象,国内外已有文献着力研究并试图解决三类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公司易发生重述?研究表明,董事会独立性差、不存在审计委员会、股权过于分散和国有控股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高(abbottetal,2004;于鹏,2007)。但从公司规模、负债比例、成长性等特征入手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Richardsonetal,2002)。第二,为什么会发生重述?满足融资需求、达到分析师预期、内部人利用重述前后股价变化增加个人财富等(Degeorgeetal,1999),是被已有文献尤其是国外相关文献广为证明的深层动机。第三,重述会带来什么影响?一系列研究表明,涉嫌欺诈、涉及核心会计指标等坏消息型的重述,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Callenetal,2006;魏志华等,2009),还容易导致高价诉讼和赔偿(palmroseetal,2004),甚至给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带来负面传染效应(Gonen,2003)。

由上述简要的文献回顾可见,鲜有对重述公司盈余质量等与会计特征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财务重述与盈余质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财务重述作为一项对外披露事件,其产生的外部市场反应比其内部会计质量更易受到关注;另一方面,由于重述往往涉及对盈余等会计指标的修正,检验盈余质量时必须用到这些指标更正后的数值,而目前数据库并未提供现成信息,必须通过手动搜集对比,且在2006年新准则颁布前对重述披露重视不足,公司相关更正信息的披露很不规范,增大了数据获取难度。

本文的改进在于:一,对重述公司盈余质量及投资者行为的关注期由重述前(如王霞等,2010)转向重述后。二,研究投资者对年报补丁的长期反应,有利于纠正投资者可能存在的认知行为偏差。三,把研究样本期间选定在准则颁布后,既避免了跨越新准则颁布而可能产生的计量问题,又有助于观察新准则对重述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能完全匹配,内部人拥有最详实准确的第一手信息,有动机和能力利用信息优势来寻租。由于财务重述通常会导致4%~21.80%的市值损失(palmroseetal,2004),因而内部人完全有可能通过重述前后股价变动买卖股票而获得私人收益。Burns等(2006)发现,持有股票期权的Ceo更有动机通过错报影响股价从而增加个人财富。由重述动机的研究亦知,重述公司尤其是对关键会计指标进行重述的公司确实传递出坏消息,如Degeorge等(1999)的研究表明,为保持公司市值及达到分析师预期,上市公司有足够动机采用各种激进手段来操纵盈余,从而导致更为频繁的重述。由此推断,重述公司本身的确可能已存在经营或投融资问题,或为了满足某些动机粉饰盈余。若是如此,重述公司的盈余质量自然应该不如非重述公司。

但是,由于财务重述制度背景和经济法律环境存在本质差异,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内容、性质及原因等的可比性不大。我国上市公司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国外的财务重述更相似,而年报补丁公告则不同。周洋等(2007)的研究显示,能产生显著正向超额回报的好消息型补丁通常都会占一定比例;魏志华等(2009)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补充更正公告中所谓的坏消息其实只占到约三分之一。另外,有些被认为是坏消息的调减盈余公告的调整幅度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或某些调减盈余的原因是计算口径的差异,并非公司自身存在问题;还有相当数量的重述公告是基于对证交所问询函的作答,其中许多涉及对投资项目、资金往来或复杂交易的再说明或调整,而这些公司由于有着众多投资机会或多元化经营优势,其盈余质量可能更好。综上,年报补丁公司的盈余质量好于非补丁公司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财务报告提供的关键信息,会计盈余一直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价值增值的核心指标。可持续的盈余一般表明平稳的经营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风险和提高公司价值。因此,本文选择盈余持续性来表征盈余质量,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1a:非财务报告补丁公司比补丁公司的盈余持续性强;

假设1b:非财务报告补丁公司比补丁公司的盈余持续性弱。

作为行为金融学第一主题的直觉驱动偏差理论(Heuristic-drivenbias)认为,市场中的交易者不完全理性,只具备有限控制力和有限注意力,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遵循易得性直觉推断法(赫什・舍夫林,2005)。具体到重述问题,媒体往往因针对坏消息进行重述的公司更有新闻价值而给予更多报导,加之“好消息早、坏消息迟”被多次证明,因此投资者很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已假设财务重述公司必定存在不良问题,从而简单地把对公司无实质影响甚至是好消息的重述公告也视为坏消息,对重述公告中的好消息因锚定效应的存在而反应不足。

退一步讲,即使进行财务重述的公司的确在过去业绩不良或经营不善,由于投资者过度引申心理(overextrapolation)的存在,也会影响到其对重述公司的客观评价(Lakonishoketal,1994)。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证券分析师也同样存在这种心理(赫什・舍夫林,2005),因而有理由认为,市场上的确存在部分投资者,其对重述公司的判断矫枉过正,而对非重述公司的预期则过于乐观。这种有偏估计,使投资者不能完全识别两类公司在盈余持续性上的差异。若此推断成立,根据反转投资策略,在重述发生后一定期间内,买进补丁公司股票、卖出非补丁公司股票,可获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

假设2:投资者不能完全识别年报补丁公司与非补丁公司在盈余持续性上的差异,因而在不考虑信息获取成本和证券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可利用反转投资策略获取超额回报。

三、样本、模型及描述性统计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5

关键词:融资结构融资决策因子分析高速公路项目

一、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资本结构理论模型和假说均是以公司某种特征进行的分析,不同理论强调不同的重点,所以从经验上区别验证不同模型的解释力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本文将现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所强调的主要影响融资结构的因素均考虑在内,从各种理论角度初步确定可能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融资行为模式的因素,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描述项目特征的因素作为影响项目融资结构的考虑因素:项目规模。高速公路项目作为的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的抵押贷款能力,因此项目的运作规模也与融资结构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项目资产负债率与项目规模正相关,因此,可以将项目规模作为决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项目的成长性。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属性,有文献中将高速公路项目作为准公共产品,因此很多项目的立项往往着眼于未来需求。而项目的成长性也有赖于需求的拉动,这就使得高速公路项目的预先融资决策必须考虑到未来该项目的成长潜力;项目的股权结构。这里的高速公路项目股权结构主要是指,广东省交通集团所拥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股份。在作融资行为时,企业必将考虑其所有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拥有不同比例的股份就意味着对不同高速公路项目不同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项目资产结构(抵押价值)。研究资本结构的理论模型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都表明,公司资产的组成结构对公司融资模式选择有影响。有形资产通常代表着公司债务的可抵押价值,特别对于高速公路项目而言,其主要资产属于有形资产,提高有形资产的比率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贷款人的风险,从而使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款项。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分析,抵押资产的价值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项目非债务税收避护。非负债税盾是指折旧这类非负债但同样具有抵税作用的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折旧及投资的税收减免等非负债税盾是负债融资税收优惠的一种有效替代。高速公路项目由于规模庞大,对折旧的计提需要考虑其对税收的抵消作用,从而影响到项目的融资结构选择;项目盈利能力。优序融资理论(myers和majluf,1984)认为,公司应该首选留存收益,然后利用债务,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据此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应有较少的债务即较低的杠杆率,从而公司盈利能力应与其杠杆率负相关。相反,静态权衡模型认为,盈利多的公司需要更多地发行债务以便能得到更多的税收减免,所以公司盈利能力应与其杠杆率正相关。同样对于高速公路项目而言,对于预期收益较高的项目究竟是采取较低的资产负债比率,还是用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较高负债所引起的高利息负担值得研究;项目短期偿债能力。项目短期偿债能力是项目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反应的是项目当前的偿债能力,特别是对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项目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对流动比率进行分析。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说明项目的现金流量具有偿债能力;反之,则偿债能力不足;项目经营能力。项目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项目流动资产管理的能力。营运能力强的项目,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快,总资产周转时间短,流动资产利用效率高,可以降低信用风险,缩短营业周期,减少资金占用,使项目能更好地利用负债经营。

二、研究方法

确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大致可以分为:最小二乘法(oLS)、逐步回归法(oLS的一种变形)、主成分分析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线性变换将相关变量转换为无关变量,并将其按方差递减的次序排列,以反映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的强弱。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这不仅可以消除原始解释变量的相关性造成的信息重叠及干扰,而且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优化分析结果。本文将首先对各种资本结构理论所描述的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资产负债率的因素进行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所属高速公路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定义理论所描述的关键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做因子分析,发现其中相互独立的、影响项目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然后就这些主要因素对项目融资结构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三、变量设计及描述

为了解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的主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别是:项目规模、项目成长性、项目所有权结构、项目资产结构、项目非债务税盾、项目盈利能力、项目短期偿债能力、项目经营能力。被解释变量为项目的资产负债比例(融资结构)。以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所对应的财务指标对应关系见(表1)。本文对所有的解释变量均用2002-2004年三年的平均值以减少由于变量的年波动引起衡量误差。考虑到在同一年份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将被解释变量(因变量)滞后一年。所以对项目融资结构的度量来自具体各项目2005年的资产负债数据。这样有助于推断杠杆率和各种项目特征之间的非必然联系,即间接联系。

四、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常常通过以下步骤来处理:首先,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从矩阵和统计量确认与其他变量无关的变量,评价因子模型的恰当性,以及处理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case。其次,因子提取,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因子数及其计算方法。再次,因子旋转,集中于变换因子使之更好解释。最后,计算每一个case的因子得分,然后将它们用于各种进一步的分析中。从(表2)的特征值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708,大约占去方差的21.347%,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tter过程提取了前四个因子,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方差的75.76%。被放弃的4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25%,说明前四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从(表3)可知,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实际意义:因子F1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净资产收益率0.840,根据对原始变量的定义,可以将该因子识别为项目盈利能力指标。因子F2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0.896,根据对原始变量的定义,可将该因子识别为项目资产结构,也即项目抵押价值;根据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都表明项目资产结构对项目融资模式有一定影响、Jenson和meekling(1976)认为,高杠杆率项目的股东有将债务融资投资于次优项目的倾向,有抵押资产的项目可以限制这种机会行为,因此抵押资产(固定资产)数量应该与债务额正相关。本文以下将进一步论证其与融资结构间的具体关系。因子F3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流动比率为0.898,因此可以认为F3代表了一条高

速公路项目的短期偿债能力。因子F4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通行费增长率为0.893,因此将该因子识别为项目成长性指标。

(二)回归模型分析(表4)是回归系数估计结果,此结果显示:F1(项目盈利能力)、F2(项目抵押资产价值)、F3(项目短期偿债能力)、F4(项目成长性)均对项目总资产负债率有一定的解释作用;F3(项目短期偿债能力)对项目资产负债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相关系数=0.478最大),即项目负债率与项目短期偿债能力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项目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项目的负债率越大;F1(项目盈利能力)也同样与项目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中洪锡熙、沈艺峰(2000)采用1995~1997年沪市221个工业上市公司,从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负债比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并且与行业无显著相关;F4(项目成长性)与项目资产负债比率正相关,这与F1(项目盈利能力)具有相关性。高速公路项目的盈利能力在于该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收取情况,只有稳定的通行费收入才能保证项目的盈利,并进而影响到对项目贷款额度的考虑;F2(项目抵押资产价值)与项目负债率成正相关,这与Jenson和meckling(1976)年的结论一致,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容易证明这一点,既可抵押资产额较大的项目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五、结论

通过对可能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所做的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传统上影响融资结构的因素确实也影响了高速公路项目的资产负债结构;但由于高速公路项目的特殊性,也反映出一些行业特征――强调收支运营能力。因此,项目规模、所有权结构、非债务税盾和经营能力并没有成为影响项目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项目的短期偿债能力、项目盈利能力、项目成长性指标,成为了项目制定融资决策时期主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从高速公路项目的营运获利能力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其中项目短期偿债能力(由流动比率反映)是反映短期内的现金流情况,项目盈利能力(由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和项目成长性(由通行费增长率反映)是反映长期的现金流情况,这也与Bhaduri(2002年)对印度公司融资结构分析所得结果一致。从回归模型看,自变量能解释的方差,即回归平方比一般所期待的回归结果要小,但统计检验效果仍显著(p=0.006<0.05)。笔者认为,由于对杠杆率研究的初始因素的设定来自高速公路企业财务中的一些微观的内生性因素,而我国经济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随着高速公路服务价格体制改革的完成而形成了相应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高速公路项目的经营行为,已经有了一些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项目经营类似的特征。从模型的结论看,项目的盈利能力或者说现金回流能力是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正相关,说明具有安全的有形资产(项目资产结构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已证明)和充足的净资产收益率的项目应该有较高的负债率,而盈利能力低的项目应该有较低的目标负债率。本模型在总体结论上与权衡理论相一致,但由于总体上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并不理想,所以通过对这些类似影响因素的分析还不能推出是哪个资本结构理论,都对我国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形成具有强解释力的结论。既使权衡理论适用于我国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的决策,但根据权衡理论,公司或者项目应有适度的目标负债率,虽然负债能增加项目价值,但并不能由此推断所有预期收益率高的项目都应该是全额负债融资,即项目应将增加债务到最优点,此时增加负债所得到的边际税收减免价值正好被项目可能的财务危机成本现值的增加所抵消。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6

【关键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盈余质量内涵

会计盈余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因而是企业各利益方进行相关决策时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衡量会计盈余质量成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逻辑演绎

要分析会计盈余质量,首先要厘清会计盈余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与会计盈余密切相关的范畴主要有企业盈利事实、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决策三个关键因素。因为盈利事实是会计盈余生成的“雏形”,投资者决策是对外披露盈余信息的目的,而公司价值则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核心。那么会计盈余与这些范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笔者标示了三个逻辑链条,下面就针对这三个链条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

(一)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图1中以符号“①”标示)

会计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核算和反映经济事实。可以看出,会计盈余的“原材料”乃是公司获取盈利的经济事实,这一逻辑线索即为“盈利事实——会计系统——会计盈余”。从中能够发现,会计盈余是利用会计技术对盈利的经济事实进行加工生成的“产品”,这一“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盈利事实本身,也受制于会计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及其被正确利用的程度。在这一逻辑线条中,重点关注的是会计盈余的加工生成过程,从中可以知道会计盈余质量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会计技术本身的合理性。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系,在现实中,是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定和约束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的。因此,直观地看,会计技术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于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在会计技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现有的经济事实进行合理反映。在现有的会计技术中,会计计量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如前所述,会计变革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会计计量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完善的发展史。如何使会计计量更加科学合理,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又能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当今世界所有会计学者和管理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二,现有的会计技术(或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被合理利用。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任何会计准则和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很多方面会为准则使用者提供超过一种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无疑会给会计处理带来相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一些蓄意操纵信息者提供一个“合法的外衣”;另一方面,一些唯利是图的信息操作者可能会超越会计准则的“边界”,通过违规方式使会计信息加工过程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进行,这种操纵就属于舞弊行为。关于利润操纵,本文第二部分将进行具体探讨。

上述两个方面说明了从“盈利事实”到“会计盈余”的过程中,存在着会计盈余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盈利事实的问题,或者说会计盈余对盈利事实反映的真实程度如何。不难想象,假如投资者无法从会计盈余中“透视”到公司盈利本身的情况,会计盈余质量就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从中可以看出,真实性是会计盈余质量的基本维度之一,真实性评价也是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其他维度的基础。

第三,如何评价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的固有差异。上面所说的真实性问题事实上是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会计技术和治理信息操纵来逐渐提高的。但是会计盈余加工过程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却无法通过上述手段来消除,这些固有缺陷集中体现于会计盈余生成过程所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确,与其他原则——如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核算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但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会计盈余与盈利事实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大家知道,投资者利用会计盈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回报,然而,会计盈余并非以真实的回报为基础,它是一种“账面数字”。这种账面数字与盈利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差异:一是时间性差异。由于上述核算原则,账面上的“利润”和真实的盈利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由于时间价值的存在,上述的时间差就会对投资者报酬产生影响,如果相同数量的账面利润收到真实现金的时间不同,则它们的质量显然不同。二是永久性差异。例如,由于资产重估而给公司带来的账面利润并没有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只是会计系统对公司价值的重新认识,但由于配比原则,这些所谓的增值就成为评估期间的利润。

这里,得到了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维度,即账面上的会计盈余能否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如果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公司带来真实的现金流?这一维度,称之为会计盈余的可变现性。

(二)从公司的盈利事实到投资者的未来投资回报(图1中以符号“②”标示)

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报酬,由于投资者的报酬等于所获公司股利与转让价差之和,“万变不离其宗”,公司股利和买卖价差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价值。同时,公司价值从理论上等于公司未来现金盈利的折现值。那么,公司价值与已有真实盈利又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之前的分析可知,当公司不同期间的盈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投资者可以根据现有盈利数量和结构推测未来的盈利水平,从而对公司价值进行估算。上述因素的关系就构成了逻辑线索“盈利事实——未来盈利——公司价值——投资回报”。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盈利事实——未来盈利”这一环节说明,不同期间盈利的相关性大小是决定这一逻辑链条“畅通”程度的重要因素。两个极端的情况是,当各期盈利完全相关时,根据现有盈利可以“完美”地推导出未来的盈利,这样公司价值是确定的,仅从盈利角度(不考虑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当前盈利对投资者的决策作用是最理想的;而当各期盈利完全不相关时,当前的盈利对于投资者完全没用。因此,各期盈利的相关性是衡量盈利质量的重要维度,这种相关性从现实看主要体现在盈利的可持续性上。

2.“未来盈利——公司价值”这一环节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盈利的增长性是决定公司价值大小,进而决定投资者回报的直接因素。因为未来盈利的大小直接影响盈利贴现值的大小,而从当前的角度看未来盈利时,未来盈利的大小更多地体现在盈利的增长性方面。其二,盈利的风险性是影响公司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盈利风险的加大会增加用于计量公司价值的贴现率,从而最终影响投资者回报。

这里,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述盈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假设只有前后期盈利存在线性相关,且每期的增长量相同,则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三)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图1中以符号“③”标示)

笔者对逻辑链条②的分析是建立在公司盈利的“经济事实”基础上,但是现实中,“真实盈利”无法直接取得,只能通过会计系统以会计盈余的形式体现出来。虽然会计盈余是以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盈余与公司的真实盈利存在差异,但由于其“原材料”是盈利事实,因此,上述诸如盈利质量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同样适用于会计盈余质量,类似于统计意义上的“估计值”,可以把会计盈余看作是公司真实盈利的“估计值”。不同的是,对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性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会计盈余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上(逻辑链条②中的盈利事实不存在真实性问题)。

 另外,会计盈余作为一种信息时,它对投资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决策价值上,即投资者能够从历史会计盈余中获取有助于其判断公司未来盈利(或者说盈余)的信息。这样,可预测性无疑成为会计盈余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

在e(rt)的构成中,α+βf(r1,r2,…,rt-1)为可预测部分,而γt为不可预测部分,这样,可以用γte(rt)的大小来表示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程度,这一比值越高,说明预测偏差越大,不可预测成分比重越高,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差。

对比公式(2)与公式(1)可以发现,可预测性与可持续性的另外一个差别:可持续性侧重于会计盈余的自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自相关更多的是以简单的直线关系来表示;而可预测性侧重于可知性,即不管t期的会计盈余与以前各期盈余之间的函数多复杂,只要这种函数关系是已知的,如上述的f(·),就说明盈余具有可预测性。

二、对各种盈余质量维度的梳理

(一)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整理与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整理,如图2所示。

图2中右半部分是从投资者角度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的分类从投资者角度看,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无非会给投资者带来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投资者能够利用现有的会计盈余信息对公司未来盈利和公司价值作出更好的判断,即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第二,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会计盈余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据此,盈余的真实性、可预测性属于前者,而盈余的可变现性、可持续性、增长性和风险高低则属于后者。

(二)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之后,接下来分析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

1.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和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是“账面上”的会计盈余反映公司“真实盈利”的程度,因此,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必须以真实的会计盈余为基础,会计盈余的真实性评价也就成为评价其他质量维度的前提。如果会计盈余本身是虚假的,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其他评价就成为一句空话。现有很多关于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要么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信息本身的虚假与否,要么撇开信息质量,单纯地考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维度,很难真正对会计盈余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基于此,本文第二部分着重探讨虚假会计盈余的鉴别问题,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评价会计盈余的其他质量维度。

2.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增长性与可预测性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注重于可知性,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其二,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

首先,现有会计盈余变化的可预测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虽然理论上不同期间的会计盈余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如上述的f(·),但是在实践中,更多的是利用会计盈余前后期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进行预测。这是因为:第一,在正常情况下,rt与rt-τ的相关性随着τ的增加而减小,即不同期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随着期间间隔的增加而降低,两个相邻区间会计盈余的相关性最大。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基本是利用预测期的前几期甚至前一期的会计盈余来进行预测。第二,前后期会计盈余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表现为前期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方面,因为像公式(1)所表达的相关关系,不仅直观、易于理解,而且在很多时候也符合企业各期盈利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三,即使各期会计盈余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也无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其次,新增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往往表现为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新增会计盈余体现为盈余的增长性,当这种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时,增长本身就具有可预测性。同现有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一样,增长的预测性很多时候就表现为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于盈利及其增长的原动力而言,它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潜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产品研发能力、未来的产品市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领导能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国家的相关政策、资本市场状况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会计盈余及其增长性,是一个涉及面广、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侧重于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去评价会计盈余的增长性②。这种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基本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第二,通过对会计盈余自身增长的规律性去评价,相应地,会计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就成为评价会计盈余增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已为人们所熟知,笔者将把重点放在对会计盈余及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对会计盈余的增长性、可持续性、可预测性等质量维度的分析重点将放在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盈余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上。

三、对信息观与计量观下盈余质量内涵的反思

在将会计盈余质量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后,对信息观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信息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

对比上述对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分析,信息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为核心。作为决策有用观的一个流派,信息观完全以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反应大小为标准来考察会计盈余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它考察会计盈余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但如前所述,虽然它以有效市场为前提,但这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信息观试图提高会计盈余报告有用性的努力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2.盈余反应系数包含了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增长机会、风险大小等信息。例如,kormendi&lipe(1987)的研究证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就越高;lipe(1990)证明了erc随着盈余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这一相关关系不受系统风险和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collins&kothari(1989)提供的证据表明,当市场从历史盈余信息中识别出公司拥有更多成长机会时,erc就会更高;easton&zmijewski(1989)的研究证明,erc与风险成负的相关关系。不过,虽然erc包含了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但由于影响erc的因素远远超过这些,并且受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它最多是间接反映了这些信息的一部分,很难将具体的维度信息有效地剥离出来,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各种维度缺乏直观的认识和评价。

3.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出发考察其质量问题。无论是关注erc本身的大小,还是关注erc所包含的多种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信息,信息观都是从市场的角度“倒推”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及其他信息,并没有从会计盈余本身来考察其质量。也正是这个原因,信息观忽略了对会计盈余的真实性和可变现性的考察。

(二)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通过改进计量方法增加会计盈余的真实性

与上述的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相比,计量观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1.计量观的基本论点就是通过改进计量方法(主要是引进公允价值)来提高会计盈余计量的合理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知道,计量观侧重于通过改进会计技术本身来提高会计盈余的真实性,但却忽视了会计盈余的人为扭曲,犯了与信息观同样的错误。即使在会计技术范围内,计量观也仅仅从计量的角度考虑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并没有考虑可变现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2.计量观同样将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可持续性等质量维度融入到了其理论中,不过,计量观是通过计价模型来考虑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并实现对会计盈余的预测。

3.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完全是通过计价模型从会计盈余本身的角度进行考察,克服了信息观单纯以市场反应为标准的缺陷,但是计量观犯了相反的错误,即它单纯从计价模型出发,并没有从市场角度考察盈余信息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信息观和计量观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从会计盈余质量的一部分维度出发去分析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及其质量,因而很难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会计盈余质量。当然,信息观和计量观关于某些会计盈余质量维度的论述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ball,r.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p159-178.

[2]beasley,m.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theaccountingreview(october1996),pp443-465.

[3]beasley,m.s.,carcello,j.v.,hermanson,d.r.,lapidesp.d.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considerationofindustrytraitsand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s.accountinghorizons(december2000),pp441-454.

[4]beneishi,m.d.,thedetectionofearningsmanipulation.financialanalystsjournal(sep/oct.1999),pp24-36.

[5]calderont.gandb.p.green.signalingfraudbyusinganalyticalprocedures.theohiocpajournal,(april1994),pp.27~38

[6]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1994.intwovolumes.

[7]easton,p.d.andm.e.zmijewski.cross-sectionalvariationinthestockmarketresponsetoaccountingearningsannouncement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july1989),pp117-141.

[8]feltham,g.a.andj.a.ohlson.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p689-731.

[9]foster,g.j.intra-industryinformationtransfersassociatedwithearningsrelease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1(4),pp201-232.

[10]greenb.pandj.h.choi.assessingtheriskofmanagementfraudthroughneuralnetworktechnology.auditing(spring1997),pp14-28.

[11]healy,p.m.andj.m.wahlen.areviews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9(13),pp365-383.

[12]king,b.f.“marketandindustryfactorsinstockpricebehavior,”journalofbusiness.1966(1),pp139-190.

[13]kormendi,r.c.andr.lipe.earningsinnovations,earningspersistence,andstockreturns.journalofbusiness(july1987),pp323-346.

[14]lipe,r.c.therelationbetweenstockreturnsandaccountingearningsgivenalternativeinformation.accountingreview.1990(1),pp49-71.

[15]lipe,r.c.theinformationcontainedinthecomponents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4(supplement1986),pp37-68.

[16]ou,j.a.ands.h.penman,“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stockreturn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november1989),pp295-329.

[17]scott,w,r.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1997.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7

根据Ramakrishnan和thomas(1991)提出的持续性观念(persistenceconcept),净收益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包括长期持续性、短期持续性和零持续性)。投资者应对净收益中不同类型的持续性加以区分,以判断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对于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具有很强的短期可操控性,往往成为各企业盈余管理、扭亏为盈的一项重要手段。

根据已有的研究,2007年度沪市a股858家上市公司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扭亏为盈的公司为110家,其中*St公司(这里的*St公司是指公司名称前冠有*St、S*St标注的所有公司)占据35家(占110家公司比例的31.82%);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看,35家扭亏为盈的*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为236.57%,远远大于整个沪市858家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6.51%的水平;同时在858家公司范围内,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位于前10位的公司中,有8家来自这35家扭亏为盈的*St公司。

综上,相对于其他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的净利润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非经常性损益也是*St公司用来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这35家扭亏为盈的*St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扭亏为盈的过程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具体内容构成和发生的频率,分析*St公司普遍采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辨别对净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另外为了考察这些已在2007年扭亏为盈的*St公司后续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本文通过2008年年报的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了这些*St公司在2008年财务业绩的变化情况,最后针对发现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考察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新准则颁布实施后,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操纵和扭亏为盈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监管者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二、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研究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一是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的影响面分析,即出现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的公司家数及出现频率的高低;二是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St公司净利润总和的影响程度分析。

(一)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影响面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St公司2007年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本文所有*St公司的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相应公司年报中的数据),*St公司出现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涉及27项,项目出现的频率分布如下表1所示:

表1结果显示,出现频率在11%及以下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20个(即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74.07%的项目只在4家及以下的公司中出现);但同时有4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频率在60%及以上(即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14.81%的项目在21家及以上的公司中出现)。综上总体而言,大多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的次数较少,少数项目普遍出现。下面将出现频率在30%以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了排序列示,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St公司普遍采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有四个,按照排序分别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损益;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等。

(二)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净利润影响程度分析为了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本文收集并计算了所有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各自占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重,总体情况分布如表3所示:

表3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多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总额的影响很小(27项中有18项,占66.67%的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在1%以下),但同时有1项对净利润总额的影响位于100%以上,而且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下面本文将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金额占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和比重在10%以上的项目进行了排序列示,得到如下表4的结果:

结合上述表2和表4的结果,在整体上可以看到:首先,有四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同时出现在表2和表4中,分别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说明这四个项目即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分别是89%、86%、60%、46%),同时相对而言对净利润总额产生较大的影响(项目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1.77%、156.51%、11.85%、20.18%)。其次,仅出现在表2中的三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数、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预计负债产生的损益)虽然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作用都不大。最后,仅出现在表4中的两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收回以前年度计提坏账的应收项款、企业破产重整得利)虽然出现的频率极低,但对出现这两个项目的*St公司而言,项目在扭亏为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项目金额与出现该项目的公司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88.85%和115.64%。

下面,本文将更加具体地分析某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St公司扭亏为盈过程中的影响:

(1)St公司涉及的所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在扭亏为盈过程中具有普遍和关键的作用。

首先,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出现的频率来看,35家*St公司中,进行了债务重组的公司有30家,高达86%的比例,仅次于非流动资产损益项目出现的频率。其次,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对35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影响来看,债务重组损益项目的总金额高达56亿元,占全部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66.16%,即35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公司在债务重组中获取的债务重组收益。同时获得债务重组收益的30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金额高达1.86亿元。最后,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对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影响来看,债务重组收益金额是净利润总额的1.56倍,而排序第二位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仅为净利润总和的21.77%。以上均说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在*St公司扭亏为盈中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中所定义的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境、债权人作出让步。结合*St公司的实际情况,2007年的*St公司,在2005年和2006年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确实面临财务困境,此时债权人作出让步也是合情合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进行了债务重组后,*St公司是否具有了真实的、持续的扭亏为盈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利用了债务重组收益进行了一次性的扭亏,以避免连续第三年的亏损而暂停上市。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考察*St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业绩做进一步的探讨。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在扭亏为盈中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从出现的频率看,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位于第一位(89%),35家公司中有31家公司出现该项目;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看,其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21.77%,在所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位于第二位。以上说明绝大部分*St公司出现非流动资产的变卖、处置等经济事项,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

(3)“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重要的影响。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6%和60%,在表2中分别位于第5位和第4位;项目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18%和11.85%,在表4中分别位于第4位和第5位。

(三)2007年扭亏为盈的*St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业绩情况本文收集了上述35家*St公司2008年年报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后净利润”)的会计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即2007年35家扭亏为盈的*St公司中,有10家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净利润”和“扣后净利润”指标均为正数,彻底摆脱了St的帽子;有10家公司在2008年中仍然维持着扭亏为盈的局面,“净利润”实现了正数,但“扣后净利润”仍为负数,继续保留了St的帽子;剩下的15家公司,在2008年重新回到了亏损的情况,“净利润”和“扣后净利润”指标均为负数。如果以“扣后净利润”为财务业绩的衡量指标,71.43%的公司“扣后净利润”仍然为负数,整体上表明2007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的*St公司,在后续一年的业绩表现仍然较差,尚未形成持续的、正常的盈利能力。

三、相关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主要从会计准则制定和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监督以及提高披露要求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含《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该准则的一个变化是债务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获得的债务重组利得进入当期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从而使得债务重组利得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报告的利润。在本文分析中看到,2007年利用债务重组利得扭亏为盈已经成为*St公司最为关键的手段,因而需要加强市场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监管,以避免债务重组经济事项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救命稻草,降低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质量。

首先,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要求在年报中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的披露,不仅仅包含金额的简单披露,要求对其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内容、过程做更为详尽的单独而且集中的披露。200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已经要求增加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内容,要求公司在原有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的基础上,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对重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容增加必要的附注说明,该公告明确规定在编制2008年度财务报告时应按照新规定的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但笔者在2008年年报中仍然发现不少公司没有按照该公告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一些公司还是仅仅披露了金额,有的公司对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无法使信息使用者全面掌握该经济事项,而且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中的各个角落,增加了投资者了解和判断该信息的成本。

其次,相关的会计监管部门、外部审计和证券市场监管者应对发生重大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判断重组事项的性质和经济实质,并持续追踪债务重组后公司业绩的走势。对于利用债务重组利得操纵利润、扰乱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和公司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加强对重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详细披露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在扭亏为盈中具有普遍而重要的影响,但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是一个包含内容庞杂的项目,当出现对净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时,建议予以分类列示,并详细披露情况。

(三)关注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根据200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已经修改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该变化突出了公司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定义加以判断的信息披露责任,同时这一部分也应成为今后关注的重要部分。

(四)对出现频率不高但是对净利润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需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重点调查及要求详细披露虽然这些项目目前仅在少数公司中出现,但有可能是新出现的扭亏为盈的手段,也有可能发展为未来的扭亏为盈的普遍而重要的手段,对于这些项目的及早关注,一方面将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能够发现目前准则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早处理和控制该项目在利润操纵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郑:《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2]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3]吴溪、程璐:《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4]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8

 

论文答辩自述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是xx班的xxx,我的设计题目是《xxx》。本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份设计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本设计,本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轻钢厂房设计。它包括结构布置、pkpm建模、一榀钢架设计、吊车梁设计、支撑设计、基础设计、节点设计、抗风柱设计等,其中钢架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构件验算等,由于刚架梁采用变截面梁,结构受力复杂,加之时间紧,在内力计算时使用力学求解器进行计算。第二部分,混凝土办公楼设计。它包括结构布置、初步确定构件尺寸、荷载计算、板的设计、导荷载、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楼梯设计、pkpm建模等,其中板的设计采用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在内力计算时,风荷载计算采用D值法计算!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设计存在的不足。在做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较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设计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9

[关键词]ipo;真实盈余管理;创业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F832.51;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1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背景

我国证券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作为政府管制的产物,企业的发行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取得ipo发行许可就在一级市场上获得一种潜在的价值,即“壳资源”。企业如果能获得ipo资格,不仅可以上市“圈钱”,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血液”,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实现“名利双收”。然而,其上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近三年连续盈利、标准审计意见等约束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发行股票,同时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ipo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勉强或欺诈上市。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在ipo前后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新股发行前,管理层为使公司股票更有吸引力,有强烈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处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盈余水平,从而达到美化财务报表进而取得更高的股票发行价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盈余管理包括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应计盈余管理)和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真实盈余管理)。在以往研究中,应计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臻完善以及监管部门审查力度的加大,应计盈余操控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高管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借助规划真实的经营活动来调节企业的财务数据的,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一般投资者很难察觉。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将真实盈余管理话划分为主要的3类:其分别为酌量性费用操控(比如:减少广告费用、员工的福利费和培训费等);生产操控(比如:过度生产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等)和销售操控(比如:异常降价打折促销、放宽信用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ipo真实盈余管理。

2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

2.1研究假设

创业板公司在ipo前一年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2.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共48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利用国外学者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进行修正和实证研究,度量创业板ipo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

2.3模型构建

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2006年才提出,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时大多数都是直接应用Roychowdhury的模型,本文也是如此。

CFo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ε①

pRoD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β3(?St-1/at-1)+εt

DiSeXpt/at-1=α0+α1(1/at-1)+β(St-1/at-1)+εt③

模型①②③的残差部分分别代表了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3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分别记为aCFo、apRoD和aDiSeXp。

其中CFo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pRoD为生产总成本(本期库存变化+销售成本),DiSeXp为可操纵性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at-1是t-1期期末的总资产,St是第t期的销售额,St=St-St-1。

2.4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4.1销售操纵

CFo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εt

销售操纵模型汇总如表1所示。

调整后的R2为0.173,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接着利用该模型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是否存在销售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即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残差的均值是否显著不为零。销售操纵模型残差统计量如表2所示。

残差均值为0.1786,显著不为零,说明在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有销售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2.4.2生产操纵

pRoD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β3(?St-1/at-1)+εt

生产操纵模型汇总如表3所示。

调整后的R2为0.862,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接着利用该模型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是否存在生产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即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残差的均值是否显著不为零。生产操纵模型残差统计量如表4所示。

残差均值为0.7036,显著不为零,说明在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有生产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2.4.3费用操纵

DiSeXpt/at-1=α0+α1(1/at-1)+β(St-1/at-1)+εt

费用操纵模型汇总如表5所示。

调整后的R2为0.206,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接着利用该模型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是否存在费用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即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残差的均值是否显著不为零。费用操纵模型残差统计量如表6所示。

残差均值为0.2179,显著不为零,说明在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在前一年有费用操纵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以创业板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ipo真实盈余管理。在参考国外学者经典模型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得出我国创业板前一年普遍存在着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创业板公司在前一年往往会通过操纵酌量性费用、扩大生产和销售操纵等手段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从政策启示方面看,创业板2009年才正式登陆我国资本市场,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规范的地方。未来政府应加强对创业板ipo财务报表的审查监管,规范创业板市场秩序,推进创业板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良华,孙健,张菡.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2]郭妍蕾.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3]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7(8).

[4]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5]裴新春.新会计准则与ipo公司的盈余管理[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彭秋妍.风险投资对创业板ipo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4.

简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篇10

关键词:车险结构;赔付率;车险经营效益

一、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车险业务的现状

自2006年以来,伴随着交强险制度的实行,车险覆盖面迅速扩大,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车险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保费收入增速较快

2006年全国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1580.35亿元,同比增长23.13%;车险保费收入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2%。车险保费增速明显高于财产险整体保费增长速度,车险业务对产险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33%。

(二)占市场比列较高

从整体上看,车险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0%,同比上升3.29个百分点。分析表1可以看出,从保险公司情况看,财险市场上市场份额较高的前四家公司的车险业务占比均超过60%,部分公司占比达到90%以上,车险业务同比增速也较明显。[1]

(三)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表2所示,从地区数据看,车险业务占比存在差异,但是车险业务的简单赔付率(注:简单赔付率=赔款金额÷保费收入。)在50%左右,车险业务效益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车险业务规模大,对保险公司实现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车险业务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保证车险业务规模、提高车险业务的盈利水平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二、保险行业车险业务结构调控的内涵

车险结构调控,是在对保险公司已有车险经营数据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车险业务再进行深入细分,通过对车龄、厂牌型号、车型、渠道、险别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寻找盈利能力较强、赔付率水平较低的业务。之后,通过采取核保管控、费用调整等措施,引导业务人员展业方向,对公司车险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提高优质险种、优质车型或者优质险别等的占比,并适度控制盈利能力较差,赔付率水平较高险种、车型或者险别等的发展,优化车险业务结构,提高车险业务的整体盈利能力。

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由于受到车龄、厂牌型号、车型、渠道、险别、重大灾害、天气状况和驾驶员水平高低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保险公司也就有了较多的调整因子做为车险结构细分、调控的依据。可以想象,即使是对于同一家保险主体,如果在同一个的时期,由于确定的车险结构调整因子不同,所造成的车型经营结果也是不会相同的。因此,保险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的状况,合理的确定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因子做为车险结构分析和调控的主要依据,并根据实际的经营状况不断加以调整,从而达到改善车险结构,提高车险盈利的目的。

从车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1年以下的车辆、2-4年的车辆、4年以上的车辆。通过对不同车龄段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龄段,限制承保的车龄段,严禁承保的车龄段,来调控车险业务的结构。

从车型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非营业车和营业车。在非营业车中,还可以细分为家用车、机关企业用车等;在营业车中,可以细分为出租车、营业货车、公路营运车等。通过对不同车型业务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型范围,限制承保的车型范围,严禁承保的车型范围,来调控车险业务结构。

从车辆厂牌型号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宝马系列、解放货车系列、海马系列、奥迪系列、雅阁系列等。通过对不同车型业务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型范围,限制承保的品牌范围,严禁承保的品牌范围,来调控车险业务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公司往往会确定几个关键因子,利用业务报表系统,将各个关键因子结合起来,对车险业务结构及其效益状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业务结构调整目标,并通过搭配使用核保政策和费用政策等,以合理优化车险业务结构。

三、我国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结构调整的方法

(一)三种情况

车险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车险的盈利能力,改善车险赔付率的状况,而调整车险结构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按照不同关键因子所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车辆的赔付率水平是存在差异的。

当我们利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关键因子对车险业务进行细分时,不同类型的车辆,其赔付率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在这样的结果下,保险公司总是会力求提高赔付率水平较低类型车辆的保费占比,而减少赔付率水平较高类型车辆的保费占比,以达到降低总体车险赔付率水平的目的。

在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根据历史数据,可以提前大致确定各类型车辆的经验赔付率水平,并根据公司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指标,去判断各类型车辆的占比及其浮动对总体车险赔付率的影响。第二,因为公司的销售渠道、业务来源等已经基本确定,因此,车险业务结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大致确定各类型车辆的占比状况,根据公司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指标去判断各类型车辆的赔付率水平控制在何种程度为宜。第三,公司的各车型占比及其赔付率水平大体能够确定一个浮动的范围空间,然后判定总体车险赔付率水平的浮动范围。

本文探讨的为第一种情况,即根据历史数据,在基本确定了各类型车辆的经验赔付率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总体车险赔付率控制目标去了解各类型车辆的占比及其大致允许的浮动范围。(二)车险结构调整的计算方法

假设:某保险公司根据某个关键因子,将总体车险划分为两种车型,分别为车型a和车型B。车型a的赔付率高一些,记为p1;车型B的赔付率相对低一些,记为p2;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63%,p1、p2根据公司的历史数据可以基本确定,为已知值。假设车型a的占比X,车型B的占比Y,现在希望能够了解,X和Y控制在何种程度为宜,X、Y为未知量。

从上述条件中可以得出:

可以看出,X、Y的计算公式非常类似,分母都是两个车型的赔付率之差,赔付率较高车型占比的分子是目标赔付率与赔付率较低车型的赔付率之差,赔付率较低车型占比计算结果中的分子是赔付率较高车型与目标赔付率之差。

在上述已知条件中,有两个数据是常数,一个是“1”,一个是“63%”。如果我们再结合车险业务的实际情况,延伸考虑一下:“1”是当整体车险业务仅划分为两个车型的时候。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将车险业务划分为很多类型。对于任何的两个车型,我们是可以大概约定他们的变动范围。

例如,我们将车险划分为营业性车辆和非营业性车辆,根据实际情况,他们的占比分别初步确定为40%和60%。在营业性车辆中,进一步细分为营业客车和营业货车,当考虑营业货车和营业客车的在营业车辆中的占比范围时,我们可以将“1”换成“60%”。因此,上述公式中的“1”可以替换为某个常数Z。

“63%”是指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一般情况下,按照行业习惯,该数据如果控制在55%-65%之间,是保险公司可以承受的。因此,这个值应当是有一定浮动范围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63%替换为某个常数Q。

通过再次整理,上述结果变为:

结果(3)和(4)在实际工作中,是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的。例如,某公司通过车龄细分,将私家车业务划分为车龄不足一年(以下简称新车业务)的业务和车龄一年以上(以下简称旧车业务)的业务,通过公司报表系统分析,新车赔付率在72%左右,旧车赔付率在60%左右。同时,该公司要求私家车业务险种占比不能超过总体车险的45%,且私家车总体赔付率水平不能超过65%。问:新、旧车业务在总体车险业务中的占比控制在何种范围为宜?

按照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出:

新车占比=(65%-60%)÷(72%-60%)×45%=18.75%

旧车占比=(72%-65%)÷(72%-60%)×45%=26.25%

因此,在上述条件下,当新车在总体车险业务中占比为18.75%左右,旧车在总体车险业务中占比为26.25%左右的情况下,私家车的总体赔付率水平会控制在65%。当然,还可得知,在上述条件下,如果新车的占比超过18.75%,会导致私家车、车险总体赔付率水平上升;如果旧车的占比超过26.25%,会带来私家车、车险总体赔付率水平的下降。因此,保险公司会通过加强核保管控、费用政策引导等措施,努力将家用车的新旧车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车险结构的调整有很多方法,实际中核保人员可以在对历史数据进行细致的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限制黑名单业务、加强验标管理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作为一名车险业务管理工作者,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行业数据、本公司历史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在细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分析能力,努力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为车险业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