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计划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1:06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1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实现对市场变化的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必须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一种面向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新的模式―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简称(CpFR)应运而生。文章阐述了CpFR的基本理念,介绍了CpFR的实施流程,最后分析了企业实施CpFR的关键因素以及挑战。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CpFR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背景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出现以来一直广受实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了不少的成果。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一种网链状结构,它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加工、制造、组装、分销等过程一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对供应链这一网链结构中的全部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传统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基本上都是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开展工作,他们之间通常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即每个企业都是在寻求以牺牲其他相关节点企业的利益为前提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或降低自身的成本,一个企业的得益等于甚至大于其他相关节点企业的损失,这使得供应链的总体效益并未发生变化。然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现代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缩短的产品交货期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等,这些压力使得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逐渐认识到,它们实际上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总体目标,即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当今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每个节点企业不是关注如何分配现有的利润,而是应该努力去提高供应链的总体利润,然后再加以合理分配,在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使得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都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协作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协作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的概念

CpFR起源于1995年华纳兰伯特制药公司(warner-LambertCompany)与沃尔玛(wal-mart)所进行的一项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他们对一种防腐剂产品(Listerine)的销售预测和补货进行协作操作。同年,全美自愿跨产业商务标准联合会(Voluntaryinter-industryCommerceStandardsassociation,ViCS)提出了“连续补货计划”(ContinuousReplenishmentprogram,CRp),将经营视角从单一企业的库存,逐渐转移到如何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经营活动同步化的问题上来。1996年,该联合会提出“协作预测和补货”的理念。1997年,又将这一理念扩展到了CpFR,并在ViCS下,形成了CpFR工作委员会,1998年颁布了CpFR的指导方针。1999年,开发了CpFR伙伴关系的协作模式。当年,支持CpFR的应用软件产品也开始问世。其试点企业也从美国沃尔玛零售商等少数公司,扩展到Safeway(连锁超市)、Sainsbury(百货)、p&G(日用化学品制造和零售)、SaraLee公司(日用品制造和零售)、安永咨询、全美体育监管委员会等大型机构。2000年后,CpFR委员会在全球商业协会的积极赞助下,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了多次交流,吸收了促销计划、例外处理、多层协作和同步化等经营理念,借鉴了100多个实施CpFR项目的经验,于2002年6月公布了2.0版的CpFR。

CpFR是融合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有效客户响应(eCR)、共同管理补货(Co-managedReplenishment)等技术和理念的优点,它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系列活动和流程,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协作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最终达到减少库存、增加销售量、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由于CpFR巨大的潜在效益和市场前景,一些著名的企业软件商如Sap、peopleSoft、i2technologies和SyncraSoftware等公司正在开发CpFR软件系统和从事相关的服务。目前CpFR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SyncraSystems和industryDirections公司对120家制造商与零售商的调查发现,这些公司已有26%的正在进行相关的计划,另外有42%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美国商业部公布的1997年美国零售商品供应链中的库存约为一万亿美元,CpFR理事会估计,通过全面成功实施CpFR,可以减少这些库存中的15%~25%,即1500亿~2500亿美元。根据美国百货制造协会(Gma)在2001年下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实施CpFR,其成员企业的缺货率降低了38%、销售量提高了38%、服务水平提高了38%、需求预测的准确率提高了29%、库存降低了29%、资产的利用率提高了14%、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得到了10%的改善。

CpFR系统的流程

CpFR以三条指导性原则为基础和前提:供应链伙伴的运作过程是以客户为中心,并面向价值链的运作;供应链伙伴共同开发相互共享的最终产品的需求预测系统,并以这个系统来驱动整个供应链相关计划;供应链伙伴共同承担对基于共同预测所产生的风险。

CpFR模型按其业务活动可划分为计划、预测和补给3个阶段,包括9个主要流程活动。第1个阶段为计划,包括第1、2步;第2个阶段为预测,包括第3-8步;第9步为第3个阶段―补给。

第1步:供应链伙伴达成协议。供应链合作伙伴建立合作指南和规则,共同达成一个通用业务协议,包括合作的全面认识、合作目标、保密协议、资源授权、合作伙伴的任务和绩效的检查。

第2步:制定协作业务计划。供应链合作伙伴相互交换战略和业务计划信息,以发展协作业务计划。合作伙伴首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然后定义分类任务、目标和策略,并建立合作项目的管理简况(如订单最小批量、交货期、订单间隔等)。

第3步:创建销售预测。销售商或制造商根据利用零售商poS数据、预计的相关业务等信息来制定销售预测报告,然后据此同另一方进行协商,双方也可各提出一份报告进行协商。

第4步:识别销售预测的例外情况。识别分布在销售预测约束之外的项目,每个项目的例外标准需在第1步中得到认同。

第5步:销售预测例外项目的解决。通过查询共享数据、e-mail、电话、交谈、会议等解决销售预测例外情况,并将产生的变化提交给销售预测(第3步)。

第6步:创建订单预测。合并poS数据、因果关系信息和库存策略,产生一个支持共享销售预测和共同业务计划的订单预测,提出分时间段的实际需求数量,并通过产品及接收地点反映库存目标。

第7步:识别订单预测的例外情况。识别分布在订单预测约束之外的项目,例外标准在第1步中建立。

第8步:订单预测例外项目的解决。通过查询共享数据、e-mail、电话、交谈、会议等调查研究订单预测例外情况,并将产生的变化提交给订单预测(第6步)。

第9步:订单产生。将订单预测转换为已承诺的订单,订单产生可由制造商或分销商根据能力、系统和资源来完成。

实施CpFR的关键因素

以“双赢”的态度来选择和对待合作伙伴。供应链伙伴之间必须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够给双方带来更大的收益和持续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他们之间需要长期的信任与承诺、公开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为达成长期的合作,供应链伙伴之间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明确如何分配利益以及分担责任。其次要确定需要共享哪些信息,并非信息越多越好,因为信息的处理是有成本的。最后还需要签订保密协议。

制定和维护行业标准。企业价值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行业标准的支持。行业标准的制定必须遵循既便于实行的一致性,又允许企业间的差异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被有效应用。供应链中相关节点企业要以供应链的顺利运作为首要目标,恪守行业标准,企业的绩效评价准则和奖励机制也要以上述变化为根据作相应调整,开发和评价这些标准,有利于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企业边界的团队。CpFR的实施涉及企业内生产、物流、销售、客户服务等多个部门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协作,所以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来进行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的深度和交换信息的类型可能造成多个CpFR团队中人员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地构建支持团队整体利益和个体关系的企业价值系统。

开发有效的信息系统。供应链伙伴必须开发一种能够联系他们之间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应用信息编码标准化技术实现在供应链运作中的自动数据采集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CpFR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CpFR信息应用系统的形式有多种,但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现行的信息标准尽量不变,信息系统尽量做到具有安全性、开放性、易管理和维护性、容错性、鲁棒性等特点。

实施CpFR的挑战

诚信机制的阻碍。CpFR以可靠性预期为标准强调合作伙伴的诚实、遵守承诺。尽管通过internet/intranet供应链合作伙伴获得了有用的信息资源,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保证,但谁也不能保证其他节点企业为个体利益而隐瞒信息的存在,因此,彼此信任问题是供应链协作中一个棘手难题。

资金的阻碍。目前实施CpFR的企业基本上是直接购买第三方的信息系统软件,而这些软件售价非常昂贵,而且,还要外部顾问对原有系统进行调整,一般而言,这些费用为软件售价的三倍左右。一套大型的系统软件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人民币以上,同时系统的维护费用也不小,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同时,CpFR的实施要求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要求企业必须有一批能熟练操作、维护的技术人员。所以,企业要想成功实施CpFR必须耗费一笔较大的资金对企业内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或从企业外部高薪引进技术人员。

企业文化方面的阻碍。由于信息可以成为其拥有者的一种权力,然而,CpFR要求企业内以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这就意味着原来那些信息独享者的权力将被剥夺,同时,实施CpFR要求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调整,要求理顺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各项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秩序等,这也会影响某些部门的权力。如果一个保守的崇尚权力的组织文化必然成为CpFR实施的较大障碍。

结论

CpFR通过一系列流程及技术模型,真正实现了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地保证了计划的前瞻性,提高了合作伙伴的竞争力和预测的准确性,有效地解决了供需矛盾,最终达到客户满意。通过欧美若干试验性项目研究发现,CpFR对商家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虽然目前CpFR还处在萌芽阶段,尤其是其软件的集成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但它正被广大的生产销售厂家所接受,除了零售业以外,CpFR在服装、汽车制造以及一些高新科技产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理论的研究通常是滞后于实践的,目前有关CpFR的研究文章比较少,相信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CpFR这一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接受和采纳,其研究也将受到理论界的更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玉良等.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的新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2

0引言

大量的会计信息的偏失导致了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价值流等均遭受到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导致会计信息工作缺乏准确和多目标需求,此外还会造成不完整的工作流程,不能实现价值流的增值,不能计划性的管理企业资源的信息流,因此对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展开研究就变成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会计理论的新模式――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新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了,成为了新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实践要求。

1会计环境的改变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覆盖,并显示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现代化企业开始进入了供应链管理全新时期。供应链信息、价值多方面流量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上述各流是企业的内外决策者必须要获取和熟悉的会计信息,只有确保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才可以确保企业物流、价值流、资金流等多方决策是正确有效的[2]。

但实际上多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模式及供应链管理难以相互适应。目前的会计模式比较陈旧给了企业供应链管理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会计环境的巨变,具体体现为:

①自创商誉及衍生金融工具出现,货币价值非回归变化以及企业的自身需求;

②企业利好关系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须要更高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③此外行为科学、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样使得当代企业的生产规模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上述变化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根本上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局限性。

实际运行中,在会计账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可以反映出实际的运行情况,单纯的依靠一套账务系统计量货币,使用传统陈旧的记账规则,很难实现浓缩和取舍信息,并且容易导致大量有用信息遭到屏蔽。

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满足现代管理所要求的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流要同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等环节紧扣,及时配合,但经济活动进入会计账务系统之前已经被简化为经济业务。很多的经济活动信息被大量的去掉,此外依据会计确认标准实现入账,将会使得很多的业务信息发生滞后,而且会计信息流和业务流两者严重不相符,致使会计信息决策的实用性不大[3]。

2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经营逐渐趋向于无国界化。产品寿命周期更短,产品的品种以及数量在飞速增长,并且客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此外客户对交货期要求的及时性和产品出售及售后服务的期望值也变得更高,需求变得更加不确定。基于该严峻的竞争环境背景,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纯的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很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为应对竞争和市场的不定量变化对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开始进行提升,从而逐渐和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等相互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战略关系,并且形成了适应时展的全新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销售商和其下游销售商,直到建立全面完整包含所有的用户关系网[4]。供应链管理使得市场渠道各个层次相互薪酬实行很好的连接,控制供应链内从原料至最终用户的管理思想与技术。

供应链管理属于全新管理策略,其集结了各个企业的目标,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供应链管理最初是为了利用对供应链上各成员关系的有效?f调,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优化,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实现有效控制,不但可以确保供求关系的灵活和稳定,同时还能在整体上加快产品营销。

3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改进

为满足参与供应链的各层次企业以及程度协作的需求,同时还要参考企业信息的基础结构差异,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将互联网、eDi电子商务等技术作为基础,建立、运作、重构会计系统,支持动态化的企业联盟新会计信息运作系统。

新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有:开发环境、工具、支撑、系统服务等。构建互联网和其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经营资源帮助企业开展有效的经营。选择分布式对象技术Cobra作为多项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构建分布式应用平台。对环境开发、服务器和工具做出选择,对更多领域的数据服务、转换、数据储存等进行运用。系统利用对ip、tCp、eDi等标准协议的遵守,确保系统的开放型,用户接口使用浏览器方式,给优化以及实现人机界面的统一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对移动化使用进行支撑[5]。

新会计信息主要的结构为:协同计划、供应链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等。战略规划是确保企业战略统一的有效实现,所以是非结构化模块。实际运行中,企业高管人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形势实施具体的分析,通过联盟制定企业的共同目标,并且制定统一的供应链战略计划。此外预算以及计划中心必须按照供应链战略来形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协调决算主要功能是计划预算、反馈计划实施;调节计划运行,三者相互之间必须紧密协调。

3.1供应链战略规划

为了有效整合战略控制和运营,必须先找出供应战略的成功实行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且要对供应战略实行监测。将战略目标转变成战略关键指标,通过供应链执行和监控;并且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还要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促使自身的整体战略实现有效关联。通常人们都会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分别划分为供应链的客户、流程、财务、组织等多项指标,从而对供应链战略实施全面预算,实现对战略造成的价值增值充分展现[6]。

供应链预算在供应链全面预算中是具体的货币表现。主要是利用对跨企业预算编制实现会计和非会计信息的一体化,为战略决策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随后评估并且计划供应链战略方案,根据其创造的价值贡献排列顺序,找出数量有限的关键战略因素,实现非财务及财务驱动因素的密切联系。

3.2供应链协同计划结构

战略计划中必须展现出企业未来的所有全新发展机会,帮助企业对改善经营的机会实行积极的把握。为此必须区分战略行动本质,实施的跨度和资源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两方面计划,战略计划程序被划分为战略发展和运营计划。其中战略发展计划的程序被落实在突破性发展内。

发展行动计划主要是分析未来公司5年的最新收入来源。战略运营计划则要被落实在具体经营,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效改进。

运营计划的实行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和渠道中的消耗成本最大程度压缩,从而提升销售业绩。运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将来的1~2年提高企业业绩。按照两个阶段的计划思路,设计跨企业编制的优化方案。

借助各计划编制法,例如启发式算法、层级分解技术等初步形成大致的计划,随后观察其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保证各项资源平衡,同时要生成一系列和订单交付有关的第一顺序订单子计划以及数据。

在协调计划、子计划、企业实际情况三者基础上,修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最终回到修改计划,采用计划优化和协调修改计划,在供应链角度基础上实行排程。新计划和子计划的制定人员必须要保持一致,在满足计划时间以及工序要求的基础上,插入全新的计划,充分利用计划外的空闲资源和时间。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增加新计划时不能将其直接插入到当前正在执行的计划,以免造成两者的混乱局面出现。

对于企业提出的新计划可以先储存起来,利用企业整体计划内的时间间隔来运行新计划,确保公司可以正常运营并不断得到优化。

3.3供应链全面预算

供应链预算是指供应链战略发展和运行计划的综合货币反应。在编制跨企业预算内,可以将供应链战略转变为可视的价值方式,这对战略预测以及控制都十分有利。预算在关键财务指标内和关键运营指标联系的结果,指的是先导指标及滞后指标转变为同一模式来表示,对企业财务事先的预测和计划能力进行提升[7]。

编制供应链预算前,先要对计划、预算、作业成本等相互间形成紧密联系,对于很关键的财务数据及非财务运营数据实行积极有效的整合,并且对作业成本相关数据实行包含。在作业成本和企业战略、运营、绩效管理等多方面的结合,预算会更准确。

供应链必须是要体现在各层次计划中,例如具体的供应链计划、成员计划、反应计划等,随后基于局部计划编制出新的全局预算。系统存储和传统预算三倍数量的多维数据保持相等,如作业驱动因素、收入、货币资金甚至以上数据重新组合后的数据等。基于对知识库和规则库的提供商,该种强大数据能力可以自动监控各个成本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运行。

3.4打破财务危机,构建会计主体、非持续经营、币值可变和多种计量单位的基本假设会计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会计主体是多变的,难以把握的,但是会计工作要对其工作空间范围实行明确。只是,这时的会计工作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上的全部独立企业的经营活动,虚拟企业存续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不用在运用持续经营假定以及??计分期的假定,笔者建议要使用非持续经营的假定实行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

供应链管理下货币风险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非货币会计信息方面会增加自己的需求,虚拟企业能在电子处理手段的基础上,对多种计量单位进行运用,分别提供货币化的信息以及非货币化的信息,同时适当的对货币风险的变动进行反映。

3.5体现出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虽然会计原则遭受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冲击,其中的一部分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根本需求并未改变[8]。

因此建议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谨慎性等原则进行保留,继续完善其真实性、重要性、相关性乃至配比原则,并且还要在其中纳入可变现价值和收付实现制等,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维持。

供应链管理下的财务会计信息仍旧存在主体不确定,经营周期易改变等特点,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对上述特点实行充分的考虑。但是会计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会计政策是相同的,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还会受到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影响。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3

【关键词】库存管理模式,制造企业,供应链

1.引言

库存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库存管理的两个目标。库存管理的作用是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前提下,使库存量维持在合理的水平;掌握库存量的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控制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成本;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提升资金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为了维持供应、生产和销售的正常进行,必须在供应链的各环节设定一定的库存。为了减少企业的库存水平,需要增加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库存的影响,目前企业采用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Vim),联合库存管理(Jmi)及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CpFR)。

2.现行库存管理模式

(1)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是种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它以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以便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也就是供应链下游企业放弃库存管理权,由供应链上游企业管理库存。在这种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要货方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成本降低。

Vim由供应商控制库存,制造商不需要占用库存资金,增加采购、进货、入库、出库、保管等一系列工作,克服制造商自身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局限,使其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供应商管理库存能够反映客户的消费需求,对供应商改进产品结构和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重要作用。

(2)联合库存管理。不同于Vmi集成运作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制定库存计划。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旨在解决供应链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Jmi以生产为中心,供应商和制造商共同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共享库存信息,并在供应链中实施合理的风险、成本和收益平衡机制,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风险的预测和分担机制、合理的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分担机制,以及与风险成本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供应链协调契约,来激励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避免供需双方的短视行为及供应链局部最优现象的出现,达到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最优。

Jmi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的库存波动,通过协调管理中心,供需双方共享需求信息,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稳定。

(3)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CpFR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

CpFR的业务运作模式分为协同规划、协同预测和协同补给三个阶段。针对合作伙伴的战略和投资能力、市场信息来源不同的特点,协同制定库存变化计划、产品导入和中止计划以及仓储分类计划等,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CpFR强调买卖双方必须协同做出最终的销售和订单预测,供应商和制造商针对不同层次的数据,通过反复交换数据和业务情报,改善制定需求计划的能力,最后得到基于poS的消费者需求的共享预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预测结果不断修正后,由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根据能力、系统和资源来确定生成订单。而订单生成后,会制定协同运输计划和协同补货计划,这些协同补货策略制定的共同目的是提高商品的服务水平,加快商品对市场的响应速率,在保证货物到达率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CpFR有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功能合作,显著改善预测准确度,降低成本、库存总量和现货百分比,发挥供应链的全部效率。

3.Vmi,Jmi与CpFR的比较分析。Vmi模式是供应商拥有和管理库存控制权,各节点共同帮助供应商制定库存计划,适用于下游企业没有it系统或基础设施来有效管理其库存,上游厂商实力雄厚、市场信息量大、有较高的直接存储交货水平。

Jmi模式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管理库存,各节点共同参与库存计划管理,共同制定统一的生产计划,并将计划下达到各制造单元执行,Jim模式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有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基础,有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和良好的配送能力。

CpFR模式则是成立一个协同计划协调工作组来协调管理库存,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实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CpFR模式要求供应链企业都有良好的it系统支持并且协作关系固定,对供应链中业务流程保持高度的一致,整个系统能够快速预测客户需求和响应客户需求。

4.结语。库存管理是制造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及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库存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现行主要库存管理模式,对制造企业选择适合的库存管理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华长生.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3年11期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4

记者:请问饮料行业的供应链系统通常有哪些模块?比较完整的饮料行业供应链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华诠在哪些方面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吴雷:饮料行业供应链软件通常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供应链计划和供应链执行软件。

供应链计划软件顾名思义是以计划为主,通常包含需求预测、供应链上补货与拉动以及安全库存设定、主生产计划以及针对饮料行业的生产排程计划、运输配送计划等。而供应链执行通常涉及到仓库管理、批次控制、运输追踪、防窜货的控制等。

目前华诠主要在供应链执行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即主要提供仓库管理。以及批次控制、防窜货的信息收集等饮料行业解决方案。近两年也引进了供应链计划产品的解决方案,包含需求预测、供应链上的补货与拉动,以及主生产计划和饮料行业特殊专用的排程计划等。上述解决方案都是inFoR的解决方案。在运输配送方面,则引进了UpS的计划与追踪方案。

记者:谈到供应链计划,饮料行业在这方面的难点是什么?上述这些不同的模块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吴雷:饮料行业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最小的库存换取最大的销售。饮料行业销售的时效性很强,并且替代产品很多。如果在供应链上管理不当,很可能出现断货情况,断货则基本上意味着销售的损失。而对于饮料行业来说,丧失销售几乎是致命的。例如,当年某国内品牌的运动饮料通过成功的广告营销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但是在终端市场上却无法买到,这就是典型的断货,结果不久这个品牌就轰然倒地。同样,库存过多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前者是致命,后者则是内伤。在整个供应链上,库存超过合理的范围意味着更多的资金积压、更多的过期、更多的退货、更多的物流成本。当然,断货和库存过多,并不仅仅指总体上的情况,对于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种产品来说。也可能存在断货或者存货过多的问题。通常这是饮料行业物流经理或供应链经理面临的最大难点。

其实,国外的同行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供应链计划产品。通常供应链计划产品由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以及行业专用详细排程组成。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a 需求管理

有时也称需求预测。我个人倾向于称为需求管理而不是需求预测,原因是预测只能反映其一部分内容,需求管理通常是采用历史数据、时间序列方法获得基本的预测值。并且利用因果预测方法对历史数据中的非正常数据进行调整。最后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中增加事件。这些事件也会对未来的销售产生影响,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仅仅通过预测得到的数字并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生产与物流,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永远不能预测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对未来销售的影响。此时就引入了协同的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至少供应链上的全体成员,他们对于供应链的变化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即将发生的事情反映到最终的需求变化上来。

因此,公式可以成为:需求管理=预测+协同

需求管理的要求并不只是总量的需求管理,而是基于产品、销售地点、以及时间关联的需求量,这也是拉动式供应链的拉动源。

B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

饮料行业的供应链通常是多工厂、多级配送的供应链模式。考虑库存问题,需要在供应链层级进行考虑。

而在这个供应链上存在一个明显的拉动关系,从上面的需求管理产生数量和时间上的拉动,下面层级到上一层级有提前期。每个层级都可能有安全库存量的控制。安全库存量可以通过经验来设置,但是更好的办法是在需求预测中,根据预测的偏差值,根据期望的服务水平动态地满足。(注:100%的客户满意度永远只存在于口号中,根据简单的数学关系,100%的客户服务水平意味着库存无穷大)

关于主生产计划。熟悉eRp的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需求量而已,但是对于供应链上的多工厂生产来说,主生产计划没有那么简单。例如,可乐的生产商通常是多个工厂进行协同生产,在产能不足时还需要考虑采用外包的方法满足生产。对于个别小品种的产品,如无糖可乐,由于消费人群少,几个月才开机一次进行生产,而把这种生产放在哪个装瓶厂则需要平衡需求、物流、成本等多种因素。基于供应链的主生产计划,就是将需求和有限的产能。采用线性规划求解的方式获得最优解{如成本最优或销售额最大等)。

C 行业专用详细排程软件

上面谈到的两个供应链管理功能,其实并不仅仅限于饮料行业使用,所有基于maKetoStoCK的行业,即通常快消品行业都可以使用。但是基于行业的详细排程软件则是饮料行业所独有的。排程软件主要是控制每班、每小时,甚至每分钟在生产什么。例如inFoRaS软件就能很好地优化饮料和啤酒行业的容器使用,使得在容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能产出更多的产品。

排序软件则可以优化饮料行业不同产品之间的生产次序和时点问题。例如一个乳品企业,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不同包装和口味的酸奶。而生产转换是有代价的,以损失值来计算。

损失值原则:更换不同大小的瓶子的损失要大于更换大小相同但口味不同的瓶子;从原味到草莓味的损失小于从草莓味到原味的损失,同样口味转换无损失。

原生产流程(见图3):

记者:那么饮料行业供应链执行的难点是什么,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吴雷:饮料行业在2008年以前对供应链执行的要求并不太高,由于产品品项并不算多,通常在1000个以下,因此不使用专门的wmS进行管理,而是使用eRp中的库存管理模块。但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国家颁布了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食品的批次管理有了严格要求。批次管理的内容在传统的eRp系统中一般比较难以实现,或者实现成本太高。因此在2009年以来,有多家饮料厂商都在和我们沟通关于使用wmS管理批次的问题。

在inFoRwmS中,批属性的管理是相当灵活和严格的。我们某个客户的批属性除了管理生产日期外,还管理生产线以及生产班次。应用这些批次组合的跟踪功能。能够非常方便地

对于商品的批次进行整个供应链上的跟踪,对于召回、止发、退货都可以很好地支持。inFoRwm5本身的weB网络化也支持了这种应用。

inFoRwmS本身与条码扫描设备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因此很多饮料厂商计划在wmS中进行序列号追踪,作为防止窜货的依据。

在供应链执行方面还有一项是运输计划和跟踪。由于饮料行业对于服务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例如我们某个客户对配送到门店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采用了运输计划软件计划路线,采用跟踪软件确保其执行。

记者:据你了解,目前国内饮料行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状况如何?在技术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吴雷:国内饮料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准备进入后eRp时代。过去的十年是饮料行业eRp应用发展最快的时间。大批客户采用了oRaCLe、Sap等世界级的eRp软件,对于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有益。但是软件上线后,并不能完全解决饮料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困扰,包含需求管理、库存与生产计划,以及物流批次追踪等难点问题。而食品安全法又促进了饮料行业厂商对这方面应用的进一步需求。但目前只是刚刚起步。

现阶段遇到的技术问题通常是饮料行业客户对接口的担心,他们担心在eRp和供应链系统中的同步和协调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对主流的eRp,例如Sap、oRaCLe、Baan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在使用。

记者:供应链信息系统在饮料行业的推广中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吴雷:供应链信息系统在饮料行业推广主要是受认识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客户不能理解饮料行业为什么是一个拉动式行业。他们也知道预测的重要性,但只是简单比较了一下系统的预测值与人工预测的准确度,就放弃了进一步研究,其实他们是没有真正懂得预测只是需求管理的一部分。而需求预测是后面拉动的基础,没有需求预测,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都无从谈起。

对于供应链执行的意义,大家目前关注于批次管理,但是除了批次管理以外,其实wmS还可以提升库位和库存的管理水平。

记者:在饮料行业,贵公司具有哪些特点和竞争优势?

吴雷:华诠有比较完整的饮料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并且被国外很多饮料行业的客户所验证。华诠在一些的软件开发上也有深厚的功底,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弥补eRp、供应链软件的一些真空地带。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及系统

一、引言

目前,许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关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并开始与相关的供应商、销售商、用户建立起相互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全球制造、虚拟企业、横向联合、战略联盟、跨国企业经营等管理思想和组织形式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顺应这种潮流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上主要有五种“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五种“流”与企业会计信息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会计信息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流”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会计信息,它将呈现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日趋成熟,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增长,客户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化,对交货期的要求和对产品、售后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靠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的。因此,很多企业为了增强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开始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并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建立起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次之间的一个连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管理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通过协调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工作流和信息流,既保持稳定灵活的供需关系,又从整体上加快产品的影响。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会计信息系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逐步转变为面向跨企业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局限,使其不能真正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其主要局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传统的劳动分工思想的信息处理流程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之初,完全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将会计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如工资、制造、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各系统间的联系由最初的缺乏联系到系统地传递部分会计信息。但这仍然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将一项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搬到计算机中。虽然it的应用已经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并将部分财务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相结合,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财务会计的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务的翻版。各个核算系统仍是“孤岛”,缺乏会计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没有改变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行业位置不同,会计信息的标准也不同。并且,由于会计信息的秘密性。导致供应链下会计信息的标准不一致。各个企业的财务子系统与其他企业财务子系统之间存在结构和数据的不兼容。这些均影响了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体的绩效衡量。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的需要

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管理会计主要为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财务会计按照通用会计准则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支持。但是,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信息范围大,需求种类多;财务会计的部分信息来自管理会计,部分来自业务数据。结果,同一经济业务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手中,财务会计采集的数据是组织经济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这往往造成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不一致,给管理决策带来很大困难。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匹配,以便快速、准确和高效地进行决策。跨企业的数据和信息的集成范围更广、内容更多、难度更大,需要建立标准的多层数据结构,实现供应链上业务与信息的一体化,为供应链决策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决策支持。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复杂,格式、内容不统一,在跨企业环境应用中更显得无力。

(三)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上的计划、预算和控制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虽然原始凭证包含了经济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但是经过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数据被一次次过滤、汇总,同时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区别在于其汇总的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类账。难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计划和控制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应用于供应链环境之后,难以自动编制跨企业的计划、预算,不能从全局进行计划,编制方法比较落后,基本上只是各成员计划的汇总,供应链上的预算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其事前预测和计划能力已不能满足跨企业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企业很多。面向最终用户的需求并编制各自的计划。要保证其高效和正确运行,必须满足对供应链流程的实时监控,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能及时通知各个企业并反映异常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计划和预算。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对供应链流程进行控制的能力要求了。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设想

为了实现价值管理的理念,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和自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基于多目标成本的成本核算,如客户、产品、服务、过程或活动;更多地集中于供应链关键业务决策。包括采购、定价、投资、效率和生产率衡量、产品评估、新产品研发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四个主要特征:

(一)跨企业过程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执行紧密结合,而且能够与企业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例如,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采购订单直接进入供应商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处理,采购订单的确认、交货日期安排等信息能够直接返回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修改自己的运营计划和资源计划。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尽管物理上分布于不同的位置,但逻辑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企业面向最终客户的需求,共同编制运营计划,可以有效地进行事前预测和计划。

(二)动态会计信息系统

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对自身和供应链流程进行持续改进。供应链的应用将使得企业间的过程发生改变。一些过程将会消失,并出现一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支持企业间的动态建模,灵活定义和维护业务流程、业务对象和软件组成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支持流程的持续改进。

(三)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oLap技术DSS

早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以模型系统为主体,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辅助决策。经数据仓库和oLap相结合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新形式。其中,数据仓库综合存储决策主题数据,oLap进行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知识,模型库组合多个模型进行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利用知识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它们集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有效地实现辅助决策。

(四)利用B/S结构,向aSp方向发展

以B/S结构的广泛应用为开端。传统的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商不仅提供集成软件包,而且为客户提供集成、开放的e-Business平台,不断向aSp转变。企业集成应用软件为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门户(enterpriseporta1)。用户可以从单一的企业门户访问授权的信息,利用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t)工具来监督、分析、报告业务执行、计划和预算执行中心,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时控制、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从而实现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愿望。

五、结论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6

[关键词]设计链协同设计DCoR

一、引言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和企业的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近几年协同设计的概念广泛地被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早期产品开发过程,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并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为此,企业对设计链的整合、分析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Council,SCC)开发推广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作为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通用标准。并于2004年将供应链模式向前端延伸,设计链模式DCoRmodel(Design-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DCoR模式是一套主张透过流程观点、绩效评估观点与业界实施最佳方案观点来建立设计链架构的参考模式。每一个观点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解剖设计链,并且互有关联。

二、DCoR的基本流程

DCoR1.0将设计链的领域定义为产品研究与开发所有阶段相关活动的集合。依据DCoR的概念,设计链由计划(plan),研究(Research),设计(Design),整合(integrate),与改善(amend)5个主要的管理流程所组成。DCoR五大流程可以涵盖企业于设计链上的大部份活动。其中,研究、设计与整合有先后顺序的关系,改善流程的时间点与整合相同,规划流程则关系其他四个管理流程的管控功能。DCoR的流程能有效地延伸与整合企业的供货商与客户及供货商的供货商与客户的客户,DCoR跨组织设计链架构如图1所示。

图1设计链作业参考模式(DCoR)图2DCoR设计链营运模式表

三、设计链作业模式构置

DCoR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层级式架构和流程定义,可以将应用于协同设计的设计链作业模式分为设计链营运模式、设计链协同型态、设计链流程模式、设计链作业模式4个层次。整体涵盖了从设计链的前端客户到后端的制造供货商,并包含相对应的企业营运策略、设计成员布局、设计作业分工与信息流的管控。

1.设计链营运模式

第一层是设计链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协同设计应用模式的范围,重点在于决定设计链关键成员,并定义各关链成员设计程序,完成设计链规划的营运模式。设计链参考模式中包含了六个主要设计作业核心程序,分别为:项目管理(pm)、产品企划(pp)、概念设计(CD)、细部设计(DD)、设计验证(DR)、设计修正(Da),它们之间的作业关系如图2所示。

2.设计链协同模式

第二层的设计链协同模式在于依据第一层之设计链成员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成员执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型态,并定义协同型态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二层将六个核心程序区分成为管理机制与执行机制。管理机制将项目管理区分成为六个协同型态,分别控管设计链的协同设计运作,以及其他五个核心流程的设计需求与资源整合管理。执行机制则将项目管理之外的五个核心流程区分成为三个协同状况:买方执行、共同执行、卖方执行。设计链协同模式与营运模式之间存在着阶层关系,其关系与项目如图3所示。

3.设计链流程模式

第三层设计链流程模式透过第二层所定义的协同模式,对应到相对应的流程模式。其流程元素中,包含了各协同型态的标准流程、输入项目、输出项目。其流程如图4所示,在卖方企划部分,包含了五个流程:设计概念形成确认、发展方向研究确认、产品要素研究确认、设计草图产生与产品企划验证,皆由卖方执行企划工作,再由买方确认并加入沟通意见,以完成设计企划。

图3设计链协同模式示意图图4设计链流程模式

4.设计链作业模式

第四层设计链作业模式是接续第三层展开的作业程序。但作业模式会因产业特性、企业营运方式等等条件而有所不同,因此第四层只定义作业模式化方法,其模式化方法包含了设计链作业情境模式、作业互动模式、信息流运作模式3种。运用这3种作业模式化方法,可以充分展开设计链协同设计的作业模式。

四、结束语

DCoR模型是一个崭新的用于协同设计管理的参考模型,有助于企业发展优化的设计链策略与作业流程;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系统整合,也有助于企业伙伴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需要注意到DCoR模式作为一跨产业的参考模型,其定义与描述较为一般化,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化以适用于特定的产业。

参考文献:

[1]Supply-ChainCouncil.Design-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省略.2004

[2]王青李清陈禹六杨吉江: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08)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信息流设计、控制和优化,将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实现供应链无缝联结的集成管理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领域同时出现了覆盖的范围不同,功能层次不同的信息系统,它们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而为了达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内以及不同环节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供应链内的信息壁垒,这些系统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integratedSupplyChainmanagement)。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对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协调的功能,使他们能以相同的节奏运作,以此来优化供应链的性能。但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多变性使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变得复杂化,从而导致传统供应链运作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与计划发生偏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在局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可能在某个供应链环节或某个供应链功能范围之内得到协调解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供应链跨节点、跨组织、跨职能之间的协调。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跨越供应链多个节点或功能来协调计划调整的内在机制,具有这种内在机制的供应链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整合,并为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为了能及时传播信息,准确地协调决策管理人与系统的行为,供应链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中需要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敏捷性和灵活性。正是这种协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决定了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地实现它自身的目标。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供应链的各节点、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敏捷、灵活地协调。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条码、GiS、GpS、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集成化供应链的应用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6710万,域名总数达到918万个。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3.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条件己经具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实施途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内至外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先内部集成,再外部集成的顺序。

1.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这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以及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SCp(SupplyChainplanning)和eRp(enterpriseRequirementplanning)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横向集成。有效的SCp可集成企业主要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则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两者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最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2.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为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很好的接口,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这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的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好能提供这一技术环境。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Systems,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

3.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在完成以上的集成以后,构成供应链联盟(SupplyChainCommunities,SCC),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联盟必将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8

供应链管理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它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体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价值链的概念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要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其整体营运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采购功能的个体成本与个体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实现最佳的效绩,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库存的可见性、施工生产的良好协调,会达到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施工作业更有效等目的。

(1)物料需求计划中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贯穿、融合。对于我们水电企业,合同一旦签订,筹划成立项目部,项目部技术部门第一着手就是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制定好的计划送报分局物料供应部门。供应部门按计划调剂、平衡,形成购买计划,再针对性向外有资质的合格供应商询价,对于询价后的计划,统计金额,按权限决定采购方式。在最终的决定采购时,会遇到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材质标准符合且能满足于设计的有多种选择。如果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理念,物料供应部门在尽力保证了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费用的最低,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管理使命。但是,作为现代企业的物料供应部门,已经把价值链管理的理念融合在生产的环节中,甚至参与到设计变更或图纸会审当中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顺应时势物资供应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决策,在价值链中提供增值服务,使得企业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

(2)价值链在大宗批量采购的实施。传统的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在质量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力求使物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三者之和达到最低。以前的物资部门根据材料计划单,按照规定的规格、质量、数量,通过招标等手段,采购回合格的物资,入库检验后,由施工项目领用出库,就算完成了一个管理循环,其实只仅仅是一个供应而已。作为现代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已经实施考虑采购计划的制订和物资使用的效果与效率,把物资管理作为企业整个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链条来考虑,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就与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一致,做到物资管理具备适应性、多极化、协作性等特征。

(3)物流中的供应链。物流是指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包装、装卸、保管、销售、配送等诸种活动的整合,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影响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新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做出转型,进行再造,同时也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控制工具,互联网和eRp系统。在这些管理技术中,供应链管理被广泛运用,它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计划部门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使采购物资直接进入了生产(制造)部门。减少了中间周转环节,节约了成本,最快地满足了生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与应急能力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9

【关键词】项目物资供应链熵电网企业不确定性

一、电网物资供应链与熵理论

电网物资供应链可以分为电力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目前的电网物资供应链管理更多是指电力企业内部物资供应链。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电网企业的物资管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1)市场需求需求为动力。电网物资管理侧重的是项目物资的管理,主要是电网系统的基本建设、大修技改和运行维护等设备材料的供应,本质上是随着电力供求市场变化而波动的。(2)供应物流是物流主体。从物流的角度看,电网企业主要是采购供应物流和回收物流,不涉及制造物流和销售物流。(3)内部服务是重点。保障电网生产建设及运行维护的物资需要是电网物资管理的首要任务,电网企业物资供应链的管理侧重于服务效率而非经济效益。

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让物资管理的全过程成为了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把物资管理各个业务流程以及每个参与的部门联系在一起,实现业务的无缝衔接和部门间的工作的协同。物资供应链的凝聚整合力可以避免重复流程,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资利用率,增加企业效益,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熵表示了物体本身的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少学者运用熵函数来分析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熵值越大代表了物体的不稳定性就越大,熵值越小意味着物体的稳定性很好。熵函数的计算简单方便,这也让熵原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物资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度量

电网企业内部物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业务包括:计划及需求预测、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履约品控、仓储配送、逆向物流等;电网物资管理关键业务主体分别为物资需求单位、物流服务中心及供应商三大部分。物资需求计划到逆向物资的回收每个环节包括较多部门施工单位以及整个供应链中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交互传,所以电网企业物资供应链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本文基于上述结构提出从物来分析电网企业物资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电网企业内部供应链总熵dS=d1S+d2S+d3S+d4S+d5S,其中dS表示供应链整体的稳定程度,dS值越大,表示物资供应链越不aaaaaaaaaa稳定,不确定性越高;d1S、d2S、d3S、d4S和d5S分别表示计划与需求预测、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履约品控、仓储配送、逆向物流等环节的熵值。

在对电网物资供应链稳定性分析中,采集指标量度时,只关注供应链中各环节不稳定的数值,其他定性的问题不作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熵值的大小变化所代表的不确定性都是在供应链的预计值和实际值的差,本文提到d1S、d2S、d3S、d4S和d5S的测量来自于计划与需求预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总和、采购及供应商管理中出现异常情况的总和、履约品控中出现异常情况的总和、仓储配送中出现异常情况的总和、逆向物流中出现异常情况的总和进行衡量。

以某电网企业为例,对该企业项目物资中随机选择2015年上半年的10个项目物资数据分析研究,以项目a作研究对象,无规则选择10种该项目物资,计算步骤如下:

1)统计项目中物资预计值和实际值,计算其偏差,依据项目实际情况再对偏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2)通过上一步的计算可以得出偏差值有些近视为零视为稳定状态对系统熵无影响,其他则是不稳定状态,对系统熵值有影响。界定不稳定状态标准线设定9种状态,x1代表稳定,x2,x3,…,x9则为不稳定状态。

3)计算出不同状态xi(x=1,2,…,9)对应的概率p(xi)。

4)利用熵函数计算熵值。

结合表1中的数据,再按照上述的步骤,计算得到项目a的d1S不确定度为1.9821,2015年项目a需求预测与计划不确定度计算见表2。

表12015年项目a需求预测与计划偏差值

其中X1为可控状态,X2,…,X9为不可控状态。通过上述数据和公式算出d1S=1.9821。同样,可以计算出该电网企业项目物资供应链2015年a、B、C、D、e、F、G、H、i、J这10个项目的d1S、d2S、d3S、d4S和d5S.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及解决思路

利用统计软件R来计算d1S、d2S、d3S、d4S、和d5S相互间的相关性,得出相应p值以及显著与否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5可知,d1S与dS、d3S与dS、d5S与dS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了计划与需求预测、履约品控和物资回收中出现的偏差较多,这三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影响最大,所以也是最应该受关注的环节。

针对上述结果分析,优化思路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部门职责。根据部门任务的需要确立工作范围;确定不同部门间的各自的责任;根据部门的性质明确实现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横向上,基于项目物资供应链管理思维,界定物资管理部门与物资需求部门的相关职责。纵向上,明确网省公司物资管理部门、市局物资管理部门和县基层物资管理单位的上下级对接关系。

第二,表单体系优化。现阶段各项业务流程的执行与凭证都是依靠各种表单的流转,表单的设计关系到整个业务流程能否顺畅。企业各部门时常因为临时需要设计各类表格以至于存在很多部门导向的表格,这些表格的存在的必要性值得思考,并且很多表格之间是重叠甚至冲突的,特别是需要审批的表格,更是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流程表单必须统一管理来确保表单的有效性和整合性。由此,企业要对当前系统流转表单进行整理与编制进而实现表单的信息化,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表单填制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要素,简化表单流程,相应的要达到依据表单能够追溯到相关责任人。

第三,提高物资需求预测水平。供应管理中产生大量闲置物资的根源就在于物资需求预测的不准确。结合历史物资采购情况和对未来发展规划的需要,科学预测电网企业物资年度需求,制定及时准确的项目物资采购计划。从内部供应链最前端开始对整个物资进行管控、改善优化物资上报业务流程,保障各类物资供应的可控化、合理制定仓库库存,实现物资定额统一,分布合理,避免大量闲置物资的产生,减少物资的浪费,减轻库存压力进而缩小库存占用资金,提高企业运行效益。

四、结论

供应链计划管理篇10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配送;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智慧供应链基本概念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传统供应链的发展,技术的渗透性日益增强,很多供应链已经倾向于具备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智慧供应链”将技术和管理进行综合集成,系统化的论述技术和管理的综合集成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而成系统的指导现代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实践。

“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技术的渗透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的语境下,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者会系统地主动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主动将管理过程适应引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2、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可视化的手段来表现数据,采用移动化的手段来访问数据。

3、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更人性化。在主动吸收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智慧供应链更加系统的考虑问题,考虑人机系统的协调性,实现人性化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二、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管理

2.1.1业务结构图

2.1.2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特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串联所有业务模块,从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包括需求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履约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让供应链所有业务操作形成一个闭环,提升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与精准性。

互连: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将实现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一般情况下,不仅可以与客户、供应商、专家、it系统之间实现交互,还可以对正在监控的对象,甚至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对象之间实现交互。

先进:以前由人工创建的供应链信息讲逐步由RFiD标签、仪表、执行器、GpS和其他设备和系统来生成。在可视性方面,供应链不仅可以“预测”更多事件,还能见证事件繁盛时的状况。由于像集装箱、货车、产品和部件之类的对象都可以自行报告,供应链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人工来完成跟踪和监控工作,设备上的仪表板将显示计划、供应源、预计库存和消费者需求的实时状态信息。

智能:为协助管理者进行交易评估,智能系统将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这样决策者便可模拟各种行动过程。例如在投标时,智能评价各供应商;评标时,智能抽取专家;在仓储管理时,智能跟踪物资,形成监控报告等。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

物资需求单位的物资到货计划不确定,经常变更,造成物资部门出于被动的位置,常常背黑锅。(Jit管控系统必须联动物资需求单位一同进行管控)

系统不能如实反映物资到货实际情况,现阶段需单据收齐办理入库才进行统计,但单据收齐及办理入库完成过程往往比物资实际到货时间滞后(所以,衍生了配网项目另外开发了物资到货管理软件,以另外统计物资到货的实际情况。)

现状:现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商生产、出货、运输等环节的提示手段。

解决思路及方案

加强供应商参与履约过程协调,对重点物资的生产过程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3.2重点物资生产过程跟踪

加强重点物资的履约管理,包括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物资生产与发运管理、物资交付与验收管理、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以及对应的合同结算等业务阶段。

物资供应计划管理

为了确保对供应过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监控,基于采购订单生成供应计划,若供应商或现场单位有交货期变更需求,需要提出申请并协调沟通确定后,维护新的供应计划,并记录相关责任方和原因。

物资供应计划管理包括供应计划维护、交货期变更(供应商提出交货期变更申请、需求单位提出交货期变更申请)以及重点物资的图纸交付和排产计划。

物资生产与发运管理

根据重点物资排产计划,供应商组织进行生产,物资部门跟踪供应商的实际生产情况,定期形成生产进度报告。供应商的实际生产情况可通过与监造系统信息交互来获取,通过对生产进度监控,尽早发现合同履约中的问题。

物资经需求单位、供应商、履约专责确认供货期后,组织进行物资配送运输,包括发货通知管理和重点物资的运输计划管理、运输过程跟踪。

在履约专责、供应商、需求单位三方确认供应计划后,供应商或履约专责根据供应计划生成发货通知,明确实际的送货计划及发货联系人、收货联系人等信息,以及确定是否需要现场开箱验收,在履约专责确认发货通知后,由供应商打印相应的货物交接单、到货验收单,并进行发货;要求供应商制订相应的运输计划;履约专责根据运输计划对运输过程进行跟踪。

物资交付与验收管理

组织进行物资收货管理,包括物资收货和验收。物资到达项目现场或者仓库后,组织进行物资到货外观、数量验收,签署货物交接单;货物验收完成后,签署到货验收单。货物交接单只是表明已检查包装、外观,货物已经交接并代为保管;到货验收单表明货物已得到认可,从外观、数量、附件等进行了验收,到货验收单作为付到货款的依据。

推进移动应用(pDa),在具备条件的仓储或者现场,可采用pDa的方式来完成收货和验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

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

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包含投运单管理和质保单管理。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运后,进行投运验收,签署投运单;在物资质保期满后,进行质保验收,签署质保单。

3.3资运输监控

重点物资运输作为电网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制约工程按期投运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所签重点物资供应合同所涉及重点运输工作的责任主体为供应商,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所涉重点物资工作旨在督促重点物资按工程需求到货。基于上述原因,对重点物资运输过程关键信息的监控要求比较高,监控的内容包括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路况信息、车辆的加速度和倾斜度,以及视频记录等信息。

根据供应商制订相应的运输计划,对重点物资进行运输监控,确保实时掌握重点物资运输情况,提前预警物资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1.监控信息可视化展示业务功能

1)运输监控任务进度跟踪:物资启运后,可以记录启运时间;在运输监控过程中,能够在地图上展示运输任务的执行情况,并与运输任务提报的时间及里程数形成对比,通过甘特图的形式展示;在物资到达终点后,可以记录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2)实时展示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和当前行驶尾迹:可以实时展示装有监控设备的车辆在地图中的位置和行驶尾迹。

3)显示车辆和物资详细状态:当在地图中选择运输车辆时,显示当前运输车辆所在位置的文字信息、车速、加速度、倾斜度、车辆周围环境信息,以及车辆运输对应的合同、物资等信息。

4)地图历史轨迹展示:运输监控人员可随时抽取历史轨迹信息,并在地图中进行展示,包括正在执行的运输任务和已完成的运输任务。

5)运输途中重要路段信息上报:当有押运人员跟车押运时,可用移动作业终端上报运输过程中的重要路段信息或对踏勘信息进行修正。

2.监控信息通报业务功能

1)运输关键路径到达提醒和偏差预警:系统根据车辆当前位置与关键路径节点进行对比,如到达关键路径节点或发生偏差,系统自动通过短信息通报相关人员。

2)现场视频监测及电话确认:当系统发出预警,并判断为异常时,系统自动通知调配中心监控人员。监控人员可调用视频观察周围环境状况,可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承运人员或押运人员了解物资运输现场的实际情况。

3.在途终端应用业务功能

1)终端设备远程控制:运输监控人员可以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对传感终端设备参数和预警阈值参数进行远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物资物流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