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1:32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智能化技术;汽车;应用

交通运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对于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以及人身安全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有2亿左右的车辆,汽车的驾驶人员已经超过了3亿人次,同时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了50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了12万公里。在大量的交通形成环境之下,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每年约发生交通事故500万起,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对此,为了提高交通行驶安全性,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汽车性能,对于提高安全出行有着显著意义。

1电子信息和智能化技术

当前所指的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借助电子通讯传递、储存、加工以及显示信息的一种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信息管理当中[1]。目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快速运转你的时代,所以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的处理效果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已经持续发展成为综合性技术同时应用在多个领域当中,其中也包含汽车领域。智能化技术主要是借助电子感应系统、车辆行驶系统等系统的有些配合,实现一些非人为的判断行为,例如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自动停车、预警报警等功能,促使驾驶更加舒适和安全。

2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当中的应用

2.1电子导航系统

现代化的汽车与传统的汽车最大的差异便是在人性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特别是近些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当前所生产的所有汽车基本都安装了电子导航系统,也可以被成为车载导航系统。电子导航系统是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而建立的一种车载自带系统[2]。GpS全球定位技术当前在许多领域到那会各种均有所应用,也为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服务与便利。在车载导航系统中,在驾驶员的驾驶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复杂的交通路线或者是进入到不熟悉的行车路线时,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带的三维地图借助汽车所具备的电子显示屏展示出来,从而保障驾驶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形式,掌握后续的行车路线,确保能够顺利达到行车目的地。除此之外,针对突发在交通线路上的事故或者是突发道路维修现象,驾驶员可以借助电子导航系统的广播及时掌握线路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一些监控探头无法及时检测到的故障,为驾驶员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2.2语音识别系统

一般情况下,在驾驶的过程中,驾驶员的手必须是紧握方向盘的,同时严谨也是不能够离开行车路线的,所以在驾驶的过程中一般是不能打听电话和发收邮件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很难确保在行车打电话时确保行车的安全,同时这也是法律法规严令禁止的[3]。对此,根据这一些现实状况,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当中的应用便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驾驶员可以借助无线电话、蓝牙连接的方式,通过汽车的音响以及麦克风实现接听电话以及收发邮件的操作,甚至有一些网络技术还可以在形式的过程中接受相应的新闻、网络等信心,并借助汽车当中的声控语音系统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使驾驶员能够在不动“眼”、“手”的情况下,及时接收和反馈相应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语音识别系统能够展现非常卓越的通信技术,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语音系统逐渐从以往的只能够接受网络资源和信息转变为语音信息,其还可以智能性的提醒驾驶员对邮件、电话或短信进行口头性的回复,语音识别系统还可以将一些音频文件借助形式转换的方式转换成为文字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文字信息通过转换转变成为语音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2.3集成安全性系统

电子信息化技术在汽车当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于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等一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系统性的数据进行连接,从而确保汽车在形式过程中的安全性。集成安全系统普遍是因为传感器技术、控制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而实现,集成安全系统能够按照先进的集成技术、电子技术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系统进行安全保障,例如在安全气囊方面,汽车可以借助集成安全性系统,随时检测汽车内部所有安全气囊的当前气压,以此实现实时检测安全气囊工作状态的目的。除此之外,集成安全性系统还可以随时检测汽车胎压、方向盘辅助系统以及电瓶、发电机等设备的工作状态。通过集成安全系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车辆驾驶员、乘客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伤害程度。

3智能化技术在汽车当中的应用

3.1辅助驾驶系统

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借助相应的智能感知系统对车辆驾驶过程中的相应信息实现分析,同时按照实际的路况信息以及实践信息等对驾驶员提供一定的切实可靠的建议以及帮助,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应的智能系统帮助驾驶人员对车辆实现及时性控制,并且对车辆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辅助驾驶系统当中,当前主要可以划分为精确机动系统以及车辆跟踪系统,同时还有准确泊车系统以及巡航控制系统。在车辆的驾驶过程中,有一些车辆的自动化驾驶系统,其能够借助计算机的及时计算,实现对车辆的辅助控制,这一项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对汽车的智能化控制,在路况较好的路段中,自动化驾驶系统已经能够实现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自动化驾驶功能。但是,因为目前城市交通路况并不是非常理想,许多路况存在严重的拥堵、夹塞的情况,自动化驾驶系统虽然会遭受许多的制约和限制,但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必然也能够应付这一些复杂的路况。但是,无论辅助驾驶系统无论怎样发展,其都不应当成为驾驶员降低自我安全行驶意识。在当前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雷达技术以及高精确地图技术、磁性导航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汽车建设当中,同时机器设备的视觉技术在智能技术、汽车建设当中的应用发展最快,进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行车信息。除此之外,准确泊车系统目前在汽车领域当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当前已经有许多汽车能够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等基本的停车操作,是智能驾驶系统的一种典型代表。

3.2智能感知以及预警系统

智能汽车系统是近些年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技术,其能够实现基本的环境感应等辅助驾驶的功能实现一体系统,同时智能汽车运用的基本都是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融合,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现代化通信技术,这些都是智能汽车在技术方面的一种发展体现,其在建构方面对于一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有着显著的推动和稳定作用。与此同时,智能感知、预警系统是借助汽车当中的传感器实现信息的传递,在汽车的形式过程中,智能感知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对周边的环境进行预感判断,一旦感知出任何的安全隐患,便会及时发出预警警报。例如,以基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V2X运营便是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的一种体现。V2X与B2B、B2C基本相同,其全名为vehicletovehicle,也就是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也包含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覆盖范围当中,V2X终端都可以以无线的接入方式通过公共移动通信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并借助V2X的通信实现对车辆的调度。在覆盖范围之内,V2X的终端可以自主实行V2X通信。V2X车载终端能够和车载的蜂窝通信设备相连接,例如t-BoX、oBD等终端。V2X的行人终端能够和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可以将V2X的通信传递方式以app的方式植入到智能手机当中,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可穿戴的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手环等,实现行人与车辆的信息交汇。基于公共移动通信网V2X的运营,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车辆紧急制动预警。如果前方有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则会向周边发送关于紧急制动的广播信息,在其他车辆接收到信息之后,便会判断是否可能存在碰撞的风险,如果是则会建议或帮助驾驶员采取紧急制动并向其他车辆发送紧急制动信息,如果不存在则正常行驶;(2)碰撞预警。前方车辆定期向周边发送关于自身车辆行驶速度、位置等信息,可以实现临时停靠、行驶缓慢、变道等信息的发送,在其他车辆接收到了这些信息之后可以向驾驶员发出预警的提示;3、交叉路口预警。在本车进入到交叉路口时如果存在侧方向来车,并且系统判断出可能会发生碰撞的风险,则会向本车的驾驶员提供交叉路口碰撞的预警。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价值显著,本文所指出的各种应用技术在汽车当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以及驾驶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为人们的出行、生活等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在汽车领域当中的应用会更加全面、深入,对人们的出行有着显著的推动效果,可以极大程度提升行车体验。

参考文献:

[1]焦尧毅,周正,徐杰,等.物联网技术在电动汽车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23(s1):414-415.

[2]周鹏.数据挖掘技术下的智能化车辆管理系统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6):52-54.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1.引言

一体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力包括语言、音乐、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八种多元智力,这八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2.高职学生需要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上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他们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的不同,这样,我们不能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培养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于是职业院校在各方面都要区别于普通高校本科的教学。

我们通过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后,对200名学生的受访调查表明,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72%,较有兴趣的占20%,没有兴趣的占8%。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协会学生人数和通过省级技能抽查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尝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由于激活了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隐性知识或能力显性化明显在加快。

3.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课程策略

(1)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目标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只要有适应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映并满足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促进其发展是课程应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的目标时要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收获,要把“学以致用并真正理解”作为教学的一个直接目的。

(2)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内容观

为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达到“学以致用并真正理解”的目的,在课程内容上,要强调综合化、过程化,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专题作业与核心知识主题,要让实践与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某一任务或核心知识,运用多种手段,把相关知识、技能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体系,贯通起来进行实践与研究学习,从而达到开发多元智能与对主题深刻理解的目的。

(3)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资源观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开发课程资源,倡导“教育要生态化”,主张让学生到“广阔天地”中去学习,实施“情景教育、体验教育”,使课程实施在真实、具体、丰富的情景中进行,以达到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目的。“教育要生态化”,就是指教育应该是“活”的,与实际工作情况尽量吻合。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尽可能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企业资源,开发校本资源,使学习环境尽可能接近工作实际,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4)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应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课程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又是教师和学生评估的工具,例如对学习所得“产品”进行过程化的评价和结果评价。这种淡化了课程和评价之间界限的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动态的具体情景中“多元化”地评价自己和对方,也便于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将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加以比较,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自觉地改进智能弱项,发展智能强项。

4.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注重言语训练发展语言智力

在多元智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回答问题,问题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知识方面,可以从生活入手,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课堂气氛,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常和他们讲一些毕业后找工作去面试的情景,告诉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意识地去强化他们的语言智能,给每一个人施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重点关注,通过挖掘语言智能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体会到快乐。例如在做《照明电路的安装和检修》中,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两人一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操作,而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则负责记录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再请他对本小组和相邻小组其他同学的操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对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

(2)利用学生音乐智能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很多的定义、原理较为抽象,仅凭一段文字是很难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音乐——节奏智能,则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能使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越,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灵活多样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节奏智能,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逻辑训练增强数理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主要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的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敏感,擅长推理,具备这种智力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感悟中增强逻辑运算能力。

(4)利用视觉发展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公式、电路图、原理变得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解单片机的计数器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只能从定义上了解,如何完成计数的及如何运用便不是很清楚,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计数器的计数过程,这样就可以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移动的动画,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使其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5)充分调动学生身体运动智能

由于学生参差不齐,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实践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形式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智能的表现与发展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很茫然,但另一方面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却可以非常的强,我们应该用他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智能优势来带动他学习理论知识弱的不足。

在平时的电子电工实验、实训中让动手能力较低的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和元器件的识别;动手能力适中的学生则要求学会排查电路的故障,同时能够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让能力较高的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板,开展发明创造。对每次实验、实训操作标准规范、用时较少的学生,大力加以表扬,从而起到激励竞争的作用。

(6)加强交往发展交流智力

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或者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或障碍,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却非常的强。教师要多与其沟通,充分发挥调皮孩子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将会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惊喜。

(7)带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智力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开展自评活动,自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成果、探究能力、合作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等等,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这种评价方式能可以看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个人内省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自评中可以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之后进行组内互评,互评是学生之间站在同一个高度的相互评价,能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在互评中可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8)挖掘学生自然观察能力

一个人自然观察智能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分类能力。在电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总结,然后根据各种方式进行分类,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9)综合智能的应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同时进行8种智能的训练,而是要求教师树立起学生智能是有差异的观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与学生智能的发展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某几方面的智能训练,改变过去那种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去对待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做法,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强项进行学习,并发展智能强项,达到弥补智能弱项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5.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领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为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搭了成材的平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获得了一技之长,为今后走上社会挣到了立足之本,从而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实现了“人人都有才”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多元智能理论对差异教学的指导[J].科学教育,2009(02).

[2]罗静.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学习评价初探[J].南方医学教育,2006(03).

[3]尹秋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04).

[4]原海霞.多元智能理论对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6).

[5]沈芳珠,王蔚.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J].中小学电教,2010(Z1).

[6]张其志.一元智力测验及多元智力评价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09(07).

[7]王玉.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与反思[J].贵州教育,2009(Z1).

[8]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

[9]刘清.多元智能理论与新型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4).

[10]郑利霞.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生评价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21).

[11]张银河.浅论多元智能理论观下的学生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a

1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影响

电子信息技术能对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更新,同时,通过城市规划部门与城市安防信息交流及反馈机制,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安防监控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城市规划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对城市规划管理影响的方面也比较多,最明显体现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实现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并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电子化与信息流进行了规范。还能通过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者建立一个信息通信渠道,这样能有效实现数字报建、网上公示等功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了决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工作流程自动化。

1.2城市规划设计

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向着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方向前进。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样有助于获取时更方便及时,也使设计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

1.3城市安防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中的重要领域还体现在城市安全防护工作中。由于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等之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带动了视频监控技术的翻天覆地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突破,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安防工作的水平。目前的视频安全监控系统正在逐步向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ip化的方向发展,这体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另外,安全监控系统还结合了其他的技术,形成了很多新的运用。特别是在银行、电信等国家重要项目,网络化联网监控的需求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安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安全防护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广泛的运用在公共监控、应急指挥、公共多媒体服务等安全防护应急方面。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中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布置在社区、事故高发路段等重点的场所。电子信息技术在一些大城市的安防工作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尤其是城市地铁系统中安全防护的运用,以及机场安全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安防领域。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安防预警和应急机制

电子信息技术日益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好该技术能造福人类。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的安防领域,能有效的辅助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公安机关是维护城市居民生活稳定的部门,对城市报警和监控系统进行管理。所以,公安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深入研究警防、民防、技术防护这三张网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完善安全防范预警和应急机制。通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各种先进功能,对海量数据的关联性进行判断分析,提高快速反应和提升处理水平,使得系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提高系统服务的实用能力,充分发挥安全技术防范在城市安防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电子信息技术真正的转化为警力和战斗力,保障城市安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3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安防中的应用

由于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城市监控报警系统等安防设备方式不同。但是,大部分城市都是应用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建设。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安防工作领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技术和电子报警技术两大方面。

3.1视频监控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中的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于城市安防工作中,对城市治安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做出应急措施。视频监控技术又分为固定视频监控技术和移动视频监控技术两大类。城市安防监控和报警系统中,应用得最广泛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固定前端点位的视频监控技术。这种固定的视频监控方案主要有全数字化和数字模拟结合的方案。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则是用于解决城市安防监控与报警系统中视频监控盲区的问题。即便是城市监测系统中的视频控制点位覆盖很高,也会存在一定的监控盲区,尤其是在没办法解决取电问题的情况下,移动视频监控技术也能满足城市监测与报警系统中存在的不足。

3.2电子报警技术

都有危险的状况出现时,能发出报警信号的技术,称之为电子报警技术。电子报警技术分为固定目标报警技术与移动目标报警技术两类,这是根据防范目标的状态不同进行划分的。固定目标报警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把探测电信号由探测器发出,经过信道传到值班室的报警控制中心。根据这些输送过来的信息,安全保卫人员做出及时的应急措施,把非法入侵和破坏及时制止。移动目标报警技术主要是运用于贵重移动体安全的防范技术。移动目标报警技术综合了很大信息技术在内,包括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报警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该技术还能与急救120、火警119、公安110等急救电话进行联网,能够保障大范围的移动安全服务。移动目标报警技术当前应用比较多的是银行运钞车、贵重车辆和船只等方面的防范。

小结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一直是科技发展的热门话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有城市安防方面、机械安全管理、石油开采中的安全监控、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等。总而言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能大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并对我们需要了解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控。这样有助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确保城市安防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充分利用好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尤其是在城市安防中的运用。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防护安全保障体系。

建筑智能化管理体系属于智能化工程在建筑技术中的系统联合体,它主要是通过工业自动控制的原理、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的监控技术等多种专业性的学科构建起来的智能化系统,因为建筑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依旧处在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阶段中,新一代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正在渐渐的更新和完善,从而让现代建筑的智能服务功能更加的稳定。

一、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我们常说的智能建筑主要是以建筑为基础,同时具备通讯、办公自动化,融合了系统结构、服务以及管理功能,为建筑的使用者带来一个非常高效舒适的环境的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指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建筑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来达到通讯自动化、建筑功能自动化以及办公自动化的效果,从而构成一个完善全面的智能建筑环境。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依靠了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图像显示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而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智能建筑的集成化发展,同时在部分的建筑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弱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综合管理的目的,突出体现了智能建筑的优势与预期设计目标,而这恰好是人们从智能建筑中所想要的。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各阶段的管理措施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集成工艺上表现为综合性强、专业跨度大,其施工过程中也要求不同分项、工种、环节之间的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因此其施工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设备安装,更加注重在施工各个阶段的细节管理。

(一)施工前准备

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准备时期必须要对各个分项的施工图纸及相关的资料进行审核,施工工程师应该对施工条件、质量要求以及施工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应该按照相关施工设备的性能、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要求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能够科学合理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布置,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施工设备进行选择和使用。

(二)技术交底

机电施工技术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保障,在保证系统施工进度、确保系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专业工程师相互进行了技术沟通之后,还应该对工程施工的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交底。系统工程施工交底应该有层次、分重点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常常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进行,同时应该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交底的内容一般有施工技术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规范标准、系统工程质量安全要求等。技术交底作业应该由系统工程主要技术负责人分层次的展开,从上至下直到基层施工技术人员,同时必须要保留相关资料和文件,并通过交底技术人员签字确认,之后再归档保存。技术较低工作是为了提出更好的施工安全措施,从而避免在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质量风险,其中主要包含的项目有:大件物品的运输、高空作业、大型设备的调试以及其他风险较大的施工作业。

(三)资料整理

施工资料指的是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合同签订到正式开始施工,再到系统工程竣工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施工资料必须要做到全面、准确,不能随意进行修改和仿制,不得丢失。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必须要着重的进行记录和保存。

(四)交付前准备工作

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作业的推进,当施工作业即将交付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调试工作,确保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顺利运行,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计划。工程检测工作必须要结合工程技术文件、施工设计、洽商记录以及产品技术文件来开展。检测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与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相符合。当办理委托手续的过程中,必须要向相关检测部门提供竣工文件、设计文件以及合同技术文件等。在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好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

(五)工程实施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重心是对项目目标进行管理和控制,从项目开始直到结束,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管理,让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进度、技术、成本等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标准。而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是:思想系统化、过程动态化、手段信息化、组织专业化。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必须要对项目的整体性进行掌控,对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要有充分的掌控。

2、注重动态管理,对于系统工程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应该动态的对其内部各要素进行“计划-执行-控制”的调整,从而确保整个系统工程内部各个要素在静态管控与动态调整中不断的完善和推进。、

3、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现代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手段,对管理信息数据进行量化,同时把定性与定量经验相融合,从而构建起系统管理模型,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工作来进一步的提升系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实行开放式的管理结构,注重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六)验收阶段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验收环节我们必须要着重处理好系统工程资料审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系统设计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合同条款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检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其进行审核;另外还应该组织第三方测试机构会同做好验收工作,确保系统工程的稳定运行。

三、结语

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现阶段还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结构功能复杂的高科技产物,其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领域较广,具有高科技性以及高复杂性的特征。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积极作用,意识到其施工复杂性,更好的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同专业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在其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阶段、实施阶段、验收管理等环节,能够清楚的了解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产生影响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此才能够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关于居民住宅电气设计[J].山西建筑.2013(29)

[2]孙益胜.论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3(13)

[3]周蓉.浅谈信息时代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J].电子测试.2013(15)

[4]王奇.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3(11)

[5]马伟.浅谈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

[6]王黎明,白雪琦,时波涛,石磊磊.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

[7]付丹.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

[8]王加梁,周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楼宇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7)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智能电子;通讯技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tJ76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生活中通信技术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交流技术,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通信的原理在于通过媒介将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到信息接收处。所以说,因为不同的通信方式能够实现不同的传输效果,迄今为止出现了很多种通信技术和通信方式。最为发达的技术就是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阶段。至此以后,智能化电子技术逐步走向了正轨,并且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职能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

一、通讯和通信的根本区别

近几年,通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虽然两者之间从音译角度较为接近,但是从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却相差很大。事实上,通讯技术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其中囊括的信息内容较为丰富,它可以是语音、文字也可以是视频信息。所以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在进行通讯。通信技术是较为新的一种技术,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通讯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数据的传送,建立在一定通信设备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源头进行信息的传送,在通过通信媒介针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将其传送到接受终端。因此,从两者技术区分角度来说,还是较为明显的。但是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来看,通讯技术涵盖了通信技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因为技术的不断结合综合应用,通讯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逐渐实现了技术的对接,并且将两种通讯实现了优势技术综合。

二、智能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分析

1、智能化原理

未来高端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它的技术原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生成的。智能化从实际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理解成为人工智能化,它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人体工程学等领域的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进而实现可以模拟人脑操作的一项技术。目前,我国智能化的发展已经能够达到实现简单的人脑操作的模式。比如说,机器人和高端识别设备,其中涵盖了视觉识别和语音识别。但是,这些职能技术的发展依旧需要被人员控制。换言之,这些技术并不是纯粹的人工智能技术,因此需要提高其自动化,从而实现将智能化转向自动化状态。从电子通讯技术领域来说,智能化能够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电子通讯智能化技术原理,利用处理系统针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进行信息的传递。电子通讯中智能化处理的部分主要涵盖了智能拨号、信息智能化转接和信息传递智能化分析。这些技术的根本原理都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息息相关。电子通讯,智能化处理模块首先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信息数据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原有信息的准确度。如果存在中心服务器或者是交换机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将智能化处理模块进行嵌入式安装。在不同的信息进入到中央处理器之后,会通过智能化的模块进行自动化的分流处理,实现智能化电子通讯技术。除此之外,智能化模块的设置是通过统计分析学集成的。因为目前暂时不能够实现完全性的人工智能化,导致了技术是无限接近这个层次,迫使所有技术无限制接近智能化层次,将智能化转变成人工式的智能化。通过对分流指令的预编译,将其存储到智能化处理模板中,实现智能化信息分流功能。

2、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解析

电子通讯技术是通讯技术目前最为主要的应用形式,传统的通讯技术形式较为多样化。从以上通讯和通信的区别的论述来看,通讯技术较通信技术相比较而言,通讯技术停留在一个低端的阶段。尽管如此,在电子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讯技术逐渐实现了高端技术的应用。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增加了电子设备,将传统的通讯形式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电子通讯技术的形式。我国的电子通讯设备较多,例如电话、视频通话、对讲机等,它不同于电子通信设备,它能够将信息进行传送,扩大其范围,囊括了人们生活中所存在的各项电子通讯内容。电子通信设备,它主要是通过通信设备,一般采用的是数据通信设备,将数据信息进行传送,达到实现信息获取的目的。

3、电子通讯技术的两种工作原理

其中一个是电子无线电波的接收和发送原理,另一个就是数据流的传送。事实上,电子通讯依靠无线电波,通过手机进行数据的传送。手机是信号发生和接受为一体的电子通讯设备,它通过产生信号发送,通过接收,实现信号接收。所以说,无论任何一种电子通讯设备,它都是通过信号传递循环作为基本原理。但是数据传送,却是在对讲机或者是单片传送的过程中,相当于通信技术的数据流,通过设备的接受和发射从而进行数据流的传送,实现信息传递的功能。

三、电子通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子通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的发展队伍。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发展前景也是不容忽视的。

1、计算机市场最具发展潜力

随着电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科学技术的开发,电子通讯产业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至关重要的力量。在电子通讯产业中,计算机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大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计算机及其外部产品在规模上将继续保持优先的地位,另外在计算机产品的综合质量以及售后服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计算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该领域内的重点产品将会有明显的销售突破和进展,自主研发出具有知识产权效益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产品。提高软件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因素,我国有大量的储备软件技术人才,这种优势将给未来的电子通讯产业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从而使得我国的软件产业成为支柱型的战略产业。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引导和扶持。

2、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为了进一步扩大电子通讯产业的市场规模,提高利润率,需要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和完善,注重行业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培养电子通讯研发与生产基地,并对那些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加强扶持,将整个产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链条,以大企业为主体,带动一些中小型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还应该通过企业之间的调整与改组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建一套稳定高效的发展机制。

3、缓解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我国西部地区的电子通讯市场已经逐渐打开,缓解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发展到21世纪的中叶,我国的西部地区电子产品在彩电、手机、计算机等设备的发展优势上加快了结构的优化调整,并逐渐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的集团性企业和研发基地。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政府的管理都以数字化的网络体系为基础,促进电子通讯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结束语

在电子通讯技术领域当中,智能化逐渐普及并且成为了大众所知道的传统词汇。但是,对于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还存一定的距离。从现代技术的发展来看,人们的技术需求空间百年的越来越大,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满足现代化人们对于通讯技术的需求。智能化的领域存在一定的开发空间,智能管理的研发人员应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不断的开发人们的潜在市场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之能力,将电子通讯技术带向一个新的领域和高峰。

参考文献

[1]金乐丽.数据通信的应用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47-49.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控制;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储能技术;仿真

0引言

电能已在人类能源利用方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随着电力交通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大幅提高。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环境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电网这个大规模、高密度、强动态的能源收集、传输与分配系统,提出更可靠、更高效、更可控的要求,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具体来讲,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力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①整合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友好”并网;②提高大电网安全性、可靠性、供电质量;③提高发电和用电效率;④满足电力负荷变化,特别是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挑战);⑤提高电网的经济性,降低电网建设和运行成本;⑥实现信息互动,提高服务水平。

总之,满足电能需求,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电能质量、环保约束,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和增值服务已成为对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智能电网正是通过不同层面、不

同时间尺度对电能的控制满足上述要求的。智能电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分析、预测推演、指令执行形成完整的信息流与能量流的协调控制、电能的高效、精确转换与控制构成智能

电网实现其功能的基本环节。

1智能电网对控制技术的要求

目前,由于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对智能电网的需求和考虑不尽相同,智能电网尚未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在美国,智能电网的提出源于传统电网在供电可靠性方面的差距以及对信息产业提振的需求,因此,其智能电网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欧洲诸国及日本则主要从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角度提出智能电网,其特征在于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兼容性。中国则依据自身电网发展的规律,提出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突出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能源多元利用的特色。

通过对比分析欧美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定义,可以总结出智能电网具有以下特征。

(1)自愈。实时掌握电网运行状态,预测电网运行趋势。及时发现、快速诊断故障隐患和预防故障发生;故障发生时。在没有或少量人工干预下。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

(2)兼容。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模式,实现与负荷侧的交互,支持各种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满足电网与自然环境的谐调发展。

(3)优化。优化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等各个环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运行、维护和投资成本。

(4)互动。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互动,有效开展电力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5)集成。实现监测、控制、保护、维护、调度和电力市场管理等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全面集成,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体系。

研究者发现,为实现具备上述特征的智能电网,必须满足下述控制方面的要求:①在初期就能检测电网问题并实施校正措施;②接受更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做出响应;③系统能够快速恢复;④迅速适应电网变化并进行拓扑重构;⑤为运行人员提供高级的可视化辅助系统。

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是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暂态运行信息,实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方式转换、在线监测、优化、预警、动态安全分析,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控制,事故状态下的电网故障智能化辨识及其恢复等功能。

随着可再生能源电源装机的增加,动态频率问题、局部有功功率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和储能技术采用广域监测与控制,将成为解决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为,小容量、低电压、大数量分散设置于用户或负荷附近,形成分布式电源应用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负荷波动与可再生能源电源出力波动的双随机过程。电压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突出,并网支路的潮流变化大,对主网的不利影响明显。为此,人们提出在区域电网与主网连接处并联设置储能装置,通过与分布式电源区域内其他电源的协调控制,构成相对稳定的局部小电网或微电网,再与主网连接,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有效控制和利用。

分析电力系统在扰动下的动态行为、确定适当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避免事故的扩大是智能电网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与通信、智能分析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控制决策技术的进步和控制能力的提高。

2智能电网控制相关技术及其发展

智能电网控制的实现远非只是控制技术自身的问题,信息与通信、电力电子、储能、仿真与试验等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控制不可或缺的技术,以下主要针对这些技术,论述其特性及发展趋势。

2.1信息技术

建立功能强大、高度融合的信息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使智能电网成为一个动态、实时信息和电力交换互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当通信系统建成后,智能电网通过连续不断地自我监测和校正,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其自愈特征。信息系统还可通过监测各种扰动,重新分配潮流,避免事故的扩大。高速双向通信系统使得各种不同的智能电子设备(ieDs)、智能表计、控制中心、电力电子设备及其保护系统,以及用户进行网络化的通信,提高对电网的控制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对于通信技术而言,需要重点发展两个方面的技术:①开放的通信架构,使之形成一个“即插即用”的环境,保证电网元件之间能够进行网络化通信;②统一的技术标准,使所有的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及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通信,也就是信息在所有这些设备和系统之间能够得到完全理解,实现设备和设备、设备和系统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功能。

光纤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构成未来智能电网的基本通信方式,电力线路载波及电力特种光缆将获得一定程度应用。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复用技术、长距离传输技术、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分组传送网技术等将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传统的数字微波通信还将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通信方式,另外卫星通信、移动宽带通信也将在业务辅助支持领域获得应用。

参数量测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感知环节,是实现智能电网控制功能的基本组成部件,先进的参数量测技术获得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据信息,以供智能电网的各方面使用。通过参数量测可以评估电网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电网的完整性,进行表计的读取、消除电费估计、管理用电、减轻电网阻塞以及实现与用户的沟通。通过智能电表可实现对用户相关参数的测量及控制,通过相量测量单元(pmU)、广域测量系统(wamS)、元件动态监测、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及通信技术等实现系统快速仿真、智能预控、智能恢复等功能。

空间信息技术和流媒体(streammedia)技术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将在智能电网的信息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流媒体技术则指在互联网中使用流方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

信息技术应用中,结合电力系统的知识获取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与在线联机分析处理将构成智能电网中信息处理的关键内容和技术难点。

2.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设备以其灵活性、精确性和快速性,成为智能电网的有效执行单元,在智能电网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器件、电路与系统3个层次。其中器件的发展和应用是整个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石。所谓“完美”的大功率器件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但新的器件不断获得应用,给电能的灵活控制带来新的更好的手段。这些器件虽然特性各异。但依据控制方式可分为不可控、半控和全控器件。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电力电子器件,特别是全控型器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市场销售的iGBt反向阻断电压可达6.5KV,正向工作电流达600a或5KV/2KV。4KHz/5ka的iGCt已获得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的功率器件还将不断出现,为大容量、低功耗、高频率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电力电子电路拓扑的发展与其应用场合密切相关,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为处理大容量、高电压电能,对电磁兼容特性及电能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级联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实现高压大容量的级联技术可分为3类:①基于器件的直接串联方式;②多电平方式;③变压器多重化方式。由于静态与动态均压问题,基于器件的直接串联方式一直未得到很好应用。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为大量功率器件的串联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动态均压技术的发展,器件串联方式也将以其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造价较低的特点获得广泛应用,基于变压器的多重化技术具有使电力电子设备与电网间隔离的作用,易于有效提高设备容量,但存在多重变压器占地大、成本高、磁非线性导致的过电压和过电流问题,因此,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多电平方式又分为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飞跨电容型、H桥级联型及DC/DC模块级联型等多种方式。其中H桥级联方式基于相同的单元电路设计,易于实现模块化,已经在中压变频驱动等领域获得应用。也必将在智能电网控制设备中发挥作用。

基于高耐压、大电流、低开关损耗的电力电子器件,实现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多电平拓扑及高压直流输电(HVDC)、柔流输电系统(FaCtS)的协调控制将成为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的难点问题,需要长期开展研究工作。

2.3储能技术

电力的特征决定了目前技术条件下,电力的产生、输配与消费必须同时完成。然而,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这一过程面临巨大挑战:①大容量火电机组、核电机组不断增加,这些机组调节特性弱,使电力系统趋于“僵直化”。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化率的提高和空调负荷的增加导致负荷率逐年下降,负荷峰谷差进一步加大。负荷削峰填谷的“平准化”问题更加突出。②敏感电力负荷不断增加,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动化生产线、基于网络信息的金融系统可能因为供电短时中断或暂降等电能质量问题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主电网灾变情况下,保证重要负荷供电的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③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得到快速发展。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等依赖于自然能的电源表现出极强的随机性。电力系统承受负荷波动和电源出力波动的双随机过程的作用,使电力系统比以往更需要基于储能技术的功率的平衡和稳定控制。

大容量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飞轮储能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及超导磁悬浮技术得到普遍关注;以naS电池、液硫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得到快速发展并在电网中获得应用。一直被认为可能为电力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超导技术也以超导磁储能系统(SmeS)的形式在储能领域发挥作用,超级电容则以其功率密度大、充放电寿命周期长在小容量系统中获得应用。储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电能产生、传输与利用的模式,成为能量缓冲、平衡及后备的重要手段,是改变电能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上述3方面的挑战突出,当今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储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或即将在上述3方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智能电网必须面对的挑战,一方面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电池储能作用的利用可能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带来新的途径。储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如何实现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如何实现储能设备的有效利用都是未来智能电网控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廉价、高效、长寿命、环境负担小的储能设备还未出现。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基于新材料、新结构、新变换方式的储能技术将会得到不断发展,不同领域储能设备的融合利用将成为重要的研发方向。

2.4仿真与实验技术

电力系统仿真是指根据实际电力系统建立物理或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试验,研究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的工作行为和特征。电力系统仿真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试验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智能电网环境下,HVDC、FaCtS、安全稳定装置等应用于电力系统,仿真问题呈多时间尺度、强非线性、高精度的要求。一些新的仿真算法和新的仿

真平台不断出现,机电暂态-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技术能够合理模拟电力电子设备的快过程与传统机电设备的慢过程。分网并行计算则将大规模电力系统分割为若干子网络,不同子网络进行并行计算,各子网间保持合理的通信数据流量,从而实现对大规模电网的实时甚至超实时计算。随着智能电网对仿真技术要求的发展,快速仿真算法研究、仿真基础数据研究、仿真模型研究、大规模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研究、电网可视化技术等依然是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试验与测试技术是检测智能电网控制策略是否有效,控制过程与结果是否满足相关标准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设备付诸实施的必经环节。基本的试验与测试平台已经在以往的电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电网的实施对试验与测试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的智能化、柔性化与示范作用将在智能电网控制策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3智能电网控制的实现

智能电网一方面是电气技术、新能源技术及信息技术推动力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对这些技术领域提出新的挑战。智能电网体现了未来电网发展的愿景,其既定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因此,智能电网控制技术体系融合了先进设备制造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标准与试验评估技术等众多技术,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控制功能的“中枢神经”,电力电子与储能技术扮演智能电网控制的“执行机构”,而标准与试验评估则构成智能电网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制度与管理层面的“保障”。

4展望

智能电网已成为未来电网的代名词,因此,智能电网的控制也代表着未来电网的控制。电力系统已成为大规模、多尺度、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电网未来的发展使该系统更为庞大、复杂,高可靠性、高度兼容性和高效、互动、自愈等特征对该系统的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智能电网控制将始终作为电网建设和运行的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一直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储能技术的发展,有关智能电网控制的研究和开发将会不断进步,在未来高可靠性、高效率、高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乃湖,倪以信,孙舒捷,姚美齐.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03)

[2]Stevene.widergren.智能电网:改造电力系统(英文)[J].南方电网技术.2010(01)

[3]施婕,艾芊.智能电网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19)

[4]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5]张伯明,孙宏斌,吴文传,郭庆来.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的未来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智能抄表技术

电子技术的发展是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智能产品的普及使信息接收与传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与便利,还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智能电网是电子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实时监控电网,收集用户的用电信息,使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相比传统的人工抄表而言,智能抄表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智能电网中智能抄表技术的工作原理

智能抄表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电力线路载波自动抄表、iC卡预付费模式抄表和远程无线抄表,这三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目前,我国智能电网中的智能抄表的运用侧重于远程无线抄表。

远程无线抄表技术的核心是Zigbee技术的运用,在用户终端和协调器连接后,应用Zigbee技术定时收集发电表数据,再通过协调器把数据传给pC机,这个过程是由终端节点、协调器节点和上位机软件三个设计结合共同运作而成的。其中,终端节点主要是发送请求、发送建立连接请求、入网、连接协调器;协调器节点主要是判断请求、分配相应的网络地址、发送响应信息、解析接收到的信息、显示抄表数据信息;上位机软件的主要功能是系统设置,模拟显示智能抄表系统的各个数据和节点,进行电力分析、电能匹配。

2智能电网中智能抄表技术的优势

2.1准确记录数据

传统的人工抄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漏抄、多抄、估抄等问题,不仅不利于用电量的数据统计,还会给居民造成经济损失,给电力部门的管理带来麻烦。智能抄表技术的运用可以避免此类事情的产生,它能够准确的记录用电数据、采集用电信息、检测电力使用情况。小小的用电数据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用电情况,关系着电力部门的正常工作,关系着国家电力资源的分配。例如:小时候,基本每个月都会看到抄表人员背着包、拿着纸笔、看着电表记录数据,现在电力部门不会上门记录用电数据,直接通过智能抄表记录每个家庭的用电情况,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2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电子技术飞跃发展,智能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智能产品的普及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智能抄表技术记录数据就像是智能手机记录信息浏览量一样,实时统计使用情况。这样,既减少了人力支出,也调高了工作效率。例如:机器人的使用,机器人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力作。机器人在中国的使用量是最多的,机器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机器人通过主人的遥控,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为主人分担工作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智能电网中智能电子抄表技术的意义

3.1有利于推动电子技术的发展

智能电网作为电子技术运用的一个领域,是电子技术发展运用的新方向,同时有利于促进电子技术向更高的层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电子技术产品的运用面临着更新换代的趋势。智能电网中的智能抄表技术是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时刻接受生活的检验,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智能抄表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这样促使电子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就像手机的运用。从诺基亚的按键机到风靡全球的智能手机,例如苹果智能手机,从2007年第一代iphone到2015年iphone6splus,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顺应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同样,智能抄表的三种方式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今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出现第四种、第五种……甚至更多的方式。

3.2有利于我国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基数过大,导致资源无法满足长远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电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样遭受资源短缺的危机。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用电情况远高于西部地区,智能抄表技术的运用可以实时监控全国用电数据,根据具体的用电情况,合理分配电力资源,避免电力不足或电力过剩问题的产生。此外,生产用电量普遍高于居民生活用电量,夏天的用电量远高于冬天的用电量。电力部门根据具体的用电数据,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送电量和停电检修的次数,避免因为检修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结束语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运用,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智能抄表技术的运用作为其中一个显著的代表,不仅准确记录数据、实时监控,还大大提高了电力部门的工作效率。智能抄表技术还处于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中,但我们应该相信电子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更多更好更有用的智能产品。

参考文献

[1]王B.集中抄表终端电磁兼容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09(12):56-57.

[2]刘佳.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11(14):46-49.

[3]黄Z,赵展,崔秋丽等.基于amiS-49587的电力线载波智能电表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08(7):147-150.

作者简介

孙久山(1981-),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大庆供电公司红岗客户服务分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抄表收费。

唐佳强(1981-),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大庆供电公司红岗客户服务分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稽查。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用探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智能化时代应运而生。以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为例,在时代的推动下,也不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加快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推动其智能化发展,更有效带动了电子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为此,有效探究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电子自动化系统的促进作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1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起步比较晚,但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整体而言,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对于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二是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系统,三是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而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主要依赖的是各类的监测装置与控制设备。从客观上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推动与支持,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还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而在智能化社会的不断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系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成为了时代的产物,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稳定系统功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2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所谓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实际上就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将电子信息硬件设备所采集的信息与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处理,进而将结果反馈到总站中,形成反馈意见,最终实现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而这一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率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调度自动化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有着传统调动技术不可比拟的高性能,这些性能无形之中使得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因此,作为电力系统的调度中心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也是非常高的,例如在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在线监测功能方面。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构成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了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工作站、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控制电力系统的调动,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力系统安全隐患的判断影响,更能形成一个调度中心,加强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资源能合理、有效地运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解决电能的合理分配问题。调度自动化技术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力调度系统而言,不仅有着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危险系数,提高电力调度的管理水平,稳定电力供应。

2.2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点,由于发电厂的电能与用户使用的电压有一定的区别,在将发电厂的电能传送给用户时,必须采用变压器将发电厂的电能电压升高为高压电来进行传输,到达用户使用地再进行降压。而传统的变电站虽使用了机械化电压,但对于变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稳定性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而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仅保证了电力运输过程的安全可靠性,还有效提高了变压的效率,对于电力的输送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而所谓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则主要指通过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将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进行优化,以便于实时监控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况,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降低了变电站的维护成本,使得变电站输电更加经济实用。

2.3配网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同样是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配电设备的性能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高效的最优运行状态。一直以来,配电网的运行都是依赖于人工控制来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传统的配电网保护已不再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对于配电网的可靠性、灵敏性和选择性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配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馈线自动化和自动制图、设备管理、信息分析和配网分析自动化,充分应用智能终端、统一化的后台管理平台以及数据库的应用,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配网的自动化,更大程度的利用电能。

3结束语

在智能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电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而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高精准率、高效率等优势,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电子自动化系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所不同,为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结合社会的发展背景,不断完善电力自动化系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鼎盛.探究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06:28-29.

[2]冀君召.刍议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152.

[3]黄柯志.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07:157.

[4]罨.试论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08:188.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8

电力自动化实现了很多以往人们不敢想象的事情。它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功能模块。第一,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可以实现在线升级,远程升级,仅仅需要把设备联网,形成一个系统即可。第二,电力自动化系统的Ui界面非常和谐,用户一目了然,小学文化就可以看懂操作,而且是开源代码,可以让各地开发商进行开发,支持多种语言,便于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在之前的很多供电事故发生后,和谐供电,供电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电力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电力自动化系统融合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将整个电力系统数字化,实现了实时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它有一个总控台,在总控室里面,管理员可以随时了解整个电力设备的运行,如果发生故障或者事故,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报警,这样就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只需要总控室里面有一个技术员值班,就可以掌控全局,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电力自动化系统现在正在起步阶段,想要真正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需要更多的把电子信息技术融合进来。

3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变电站的自动化

以往的变电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人工监控,现在变电站自动化让智能设备代替了人工,增加了变电站的监控能力,从而确保了变电站的高效运行。信息技术在变电站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把整个变电站变成一个数字化的整体,变电站目前普遍使用智能设备ieD,它把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演化成数字,每一个点的故障信息都会转化成数字,通过Ui界面进行传导,让技术员一看就清楚明白。电子信息技术的关键就是智能化,数字化,方便化,开放化,当电子信息和变电站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实现了变电站的实时监控,智能反应,智能操作,智能控制,通过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转化和传递,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得以相互协调,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实现,简化了二次接线的操作,它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电力生产现代化,是电网调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3.2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南方电网调度等级依次可分为县级电网调度、市级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大区域电网调度、国家电网调度五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整体组件很多,主要由主机服务器、计算机网络平台、主要工作站和下级电网调度等组成,安装起来比较复杂。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是通过其主站系统来监控整个电网运行,方便电网调控人员对电网的控制和操作控制,保证其处于安全稳定的高效运行状态。

4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未来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简称it,它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各种技术的统称。它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工具进行设计、开发、安装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所以它也经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商业领域里面,美国itaa(信息技术协会)把信息技术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围绕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各种可视化、多媒体化的开发和研究。这个领域包括网络管理、网络开发、软件开发和安装、计算机硬件升级、计划管理等等学科。在企业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构架。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管理和技术。管理成分包括: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和规则。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

4.1人性化

随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其设计范围也开始逐步扩大,但是以人为本仍然是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必须着重考虑到的因素。在这个互联网普遍的时代,电力系统能很好的融合计算机、控制、通讯和电力设备,再加上操作和操作界面的人性化,使得电力工作变得更加的轻便,同时能让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简便及经济的操作运行。

4.2智能化

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由计算机人工智能提供的技术支持,可有效整合电力自动化系统内的信息资讯,能够做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发生,并对其进行自动分析和预警等,甚至可以在事故发生后自主进行控制和恢复。为了方便所有人,可以建立一个对电力各系统能自主进行网络保护和控制、突况能够自发紧急控制、各区域稳定控制的综合防控系统,并能够简便进行恢复和列解的系统控制,同步信息到同一个网络控制平台,从而可以做到金及控制一体化,安全而又简便的操作。

4.3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集通信、信息、管理和决策数字一体化,主要实现其运行的准确有效、安全快速和实时状态。对采集处理并充分的分析利用后所得的综合信息进行分类、分层和分区处理,规范和统一其电网数据库,使运行、维护、管理、勘测等各个环节都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库,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新产业化、即插即用、智能可视化。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保证其能安全、稳定的运行。

4.4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

这是一个被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电子设备所普及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或多或少的携带着电子处理功能,而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也不会例外,然而相对于那些微型电子产品来说,应用起来比较复杂的电力系统虽然已经融入了很多的微型电子产品应用,却由于微型电子产品容易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发生死机等不定性状况。如果实现了电子信息设备与电力系统的兼容的话,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5结束语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9

梁战平[1]在2003年就提出了信息链,认为“信息链”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链环构成。从事实、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能(情报)的转化,标志着人类的认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演进[2]。电子政务不仅仅是具体的实践工作,而且是有基础背景、核心内容和实践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其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等方式满足公众的政务信息需求,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3]。电子政务服务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的传递实现的,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其所提供的政务信息的形态与方式对电子政务实现其满足用户政务信息需求的目标至关重要。电子政务提供信息的层次的演变是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划分的重要标志。

1.1酝酿阶段的“事实数据”演进

20世纪40年代,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使电子计算机得到不断拓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革命逐步全球化。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世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1946年,冯诺依曼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在这之前的1945年7月,布什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诚若所思》,提出了机器自动检索的天才构想。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关于“电子政务”的早期研究,其研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自动化的技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195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UniVaC计算机进行人口普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信息化应用,计算机开始显现其作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工具价值。在政府管理论方面,从威尔逊政治行政两分法开始,以官僚制度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政务处理的标准范式。这一时期,计算机作为传统行政管理时期政府管理的诸多技术手段之一,开始应用于政府管理的诸多方面,大量的事实被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为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积累了大量数据与经验。将政务相关活动编码化,输入计算机进行简单处理,大大提升了传统手工处理的效率,使得较为复杂的运算与数据处理成为可能。客观事实通过计算机编码转换成了数据,进入了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收集与处理阶段。这一时期电子政务的重点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数据的编码以达到记录或者运算的目的,事实通过计算机编码成为数据,是信息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准备与酝酿阶段。

1.2办公自动化阶段的“数据信息”演进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传统行政管理遭遇瓶颈,实践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达到了高峰。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危机发生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巨大外部压力,理论界呼吁崭新管理思想的出现以克服现有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4],将公民当做顾客,旨在精简机构、节省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开始从巨大的电子管与晶体管时代向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过渡。一方面是管理思想的转变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旨在提高行政效率的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政府内部的数据存储与传输,电子政务初见端倪。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在反思凯恩斯主义带来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问题过程中,新保守主义抬头了,各国纷纷减少了对公共事业的投入[5],从而将目光投入到政府内部的管理与效率提高上,大量的资金投入促进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领域进入了以内部办公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1975年,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的开端[6]。在理论研究方面,Fishbein和ajzen[7]的《Belief,intentionandBehaviour: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理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的探索为研究电子政务中用户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1986年,BarryBowman[8]提出了公共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促使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主要是指电子政务,其宏观模型主要由公共组织、私人组织、个人3个行为主体组成,其业务主要围绕这3个行为主体展开,在数字世界表现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从而构成现代信息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项目,全球互联网建设进入高潮,微软公司windows系统的开发,使计算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9]。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9年,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重点信息工程基础设施“金字工程”全面铺开建设[10]。1999年至2001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开始了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的创新公共服务[11]。到2005年左右,中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各级政府网站都基本具备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三大服务基本功能,已经发展成为党和政府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12]。这一时期,数据实现了向信息的转变,原先只能由计算机机器识别的数据以人们可以识别的方式呈现。政府成了在线政府,网站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在线,信息交互平台的出现使得政府业务的在线办理成为可能,它们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电子数据通过分组分类、标准化处理、序化排列,最终被信息终端展示出来,是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

1.3网上政府阶段的“信息知识”演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开始发展转变,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转变,政府从企业主向掌舵人转变,公民不再是顾客,而是公民,强调公民参与,共同协同治理。以web2.0为主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不断发展,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让用户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具有参与性、开放性、聚合性、创新性、自组织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双向信息传递模式的出现,为社会大协商提供了合理的途径,公民得以通过网络进一步参与国家管理与政府行政。电子政务研究开始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不再局限于信息层次,而是更加注重深入用户的认知观念,进入了信息—知识的阶段。息的同时,海量信息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方便地进行检索、分析、综合、共享与利用,实现和提升信息资源的价值,成为研究的重点。wiig[13]等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认为政府必须迎接由知识经济引起的挑战,需要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来提高电子政务水平,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决策制定效率,有效增加公众参与度,建构竞争性的社会智力资本能力,增强知识竞争力等。Valentiandou[14]着眼于知识经济的变革特点,提出知识管理将对电子政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D.C.misra等[15]着眼于电子政务流程建设提出了以流程、人员、技术、管理4个维度为基础的政府知识管理实施框架。ZamiraDzhusupova等[16]设计的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结合起来,以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组织、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和理论完善。在技术实现方面,Rodneymcadam[17]建立了公共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本模型、知识类型模型和社会构建模型,Kostasmetaxiotis[18]提出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框架等,对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技术和支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保证电子政务信息知识服务的有效利用。在我国,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报指南中提到的研究方向中“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在列,政务信息的提供不再局限于显性信息的,而是扩展至隐性信息的挖掘与显性与隐性的转化构建方法[19]。以知识管理为契机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实现智能型、知识型、服务型的新型电子政务建设成为重要目标[20]。“信息需求—信息查询—信息分析、综合—问题解决—满足信息需求”成为电子政务服务的主要步骤。随着知识管理的引入,电子政务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实现了由信息—知识的转变,一般的信息与在线交流形式被取代,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21]、信息组织[22]、信息[23]、信息服务[24]方面更加注重提供能够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基于信息关联的“知识”。信息被进一步组织与开发,通过提供选项,展示优势,展示不足等相关的信息的揭示与阐释,为用户提供能够辅助决策的知识性信息,是电子政务全面融入社会发展的阶段。

1.4智慧政务阶段的“知识情报(智能)”演进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相关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地球的理念和设想应运而生,受到了政府、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引伸出许多对应于不同地理范围的智慧构想[25]。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涉及城市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大都市的基本特征,政务需要从环境、经济服务人文民生等诸多方面对信息服务方式与信息服务内容进行全面的变革[26]。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迅速为各界人士所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一些城市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智慧政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电子政务正由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变,“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等领域[27],以智慧感知、智慧建站、智慧推送、智慧测评、智慧决策“五个智慧”为建设重点[28]。政府对城市海量信息与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与存储,通过城市网络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的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对比,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面向不同用户的协同式管理,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创新应用模式[29]。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变,它必然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范式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和智慧型[30],通过虚拟网络将经由无线通信设备、语义网络等技术手段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产生实境网络以及公共领域的智慧政务[31]。电子政务开始借鉴电子商务领域的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模式,电子政务通过对用户浏览行为、搜索行为的数据分析,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主动向用户推介公共服务与政务信息资源。信息需求—信息查询—知识挖掘—问题解决—满足信息需求”的崭新应用流程逐渐形成[32]。赵玎、陈贵梧[33]探讨电子政务到移动政务再到智慧政务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务公共服务范式的转变及其表现和特点,重点分析智慧政务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进而提出智慧政务时代政府的应对策略。徐晓林、朱国伟提出了智慧政务的交互型治理结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入到了知识—智能时期,在智慧城市的推动下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变,其提供的信息层次进入智能层次,包括与知识相互匹配,与行动相结合,嵌入决策的智能信息层次,即提供经过进一步加工的知识,实现知识与用户需求的进一步结合,为用户提供经过博弈权衡的多种选择,以帮助用户直接实现其需求目标。

2结论

2.1信息链变迁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过程,每阶段有其侧重

纵观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理论驱动与技术推动始终是主要动力。电子政务的理论酝酿于传统行政管理时代,产生并迅速发展于新公共管理时代,全面发展于新公共服务时代。电子政务的实践推进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从晶体管计算机到微型计算机,从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到复杂的网络信息技术,电子政务逐渐从政府内部走入公众视野,并且扮演着政府与民众社会大协商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服务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政务信息资源与交流途径,其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信息层次决定了电子政务理论的方向与实践的建设指向。在事实—数据阶段,是电子政务的酝酿阶段,政府利用计算机将编码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大量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得以提高政府活动的效率;在数据—信息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产生了,政府开始通过政府网站为用户提供信息、信息交流、在线办事等服务,实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便捷的信息交流;在信息—知识阶段,电子政务服务较注重用户的认知观念,能够直接提供辅助用户决策的信息资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知识—智能阶段,政府通过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服务,其提供的信息资源也开始直接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嵌入用户的行为,直接帮助用户思考并解决问题,扮演“体外大脑”的角色。

2.2信息链的不同层次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多学科研究背景

纵观电子政务理论的发展,其经历了“管理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基于信息的管理流程再造—管理与信息多规并进”的演变历程,电子政务的研究重点不断迁移并深化。在我国,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学科与专业,其学科归属徘徊于多个学科之中,如武汉大学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电子政务专业,云南大学则在行政管理博士点下设电子政务专业,而部分院校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院系设立电子政务专业或方向。这说明了电子政务的多学科研究取向,至少横跨了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学科,且逐渐成为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在事实—数据阶段,只是在政府内部管理领域引入了信息技术,其研究更多的是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活动的结合,在政府内部实现自动化办公,信息技术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工具。在数据—信息阶段,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政府内部管理领域引入了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内部办公自动化,增加了政府与政府外部的民众与社会组织的交流,实现在线政府,从单一的管理扩展到了交流与协商基础上的服务。其学科定位于公共管理学科,信息技术是政府从管理到服务转变的推动工具。随着信息—知识的跨越,原有的政府管理与运作模式在民众诉求的推动下发生变化,传统的政府的管理与组织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政府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工作方式不断进行调整来满足公众需求,偏重政府的服务职能,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其研究侧重于信息化视角下的政府管理的流程再造,其学科定位于基于信息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交叉学科。在知识—智能阶段,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跨越,管理学与信息学研究多规并进。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更加注重电子政务用户研究与电子政府管理和治理模式。在信息学领域,一方面是崭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引入,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技术为电子政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提供智慧的能够嵌入用户知识结构的职能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图书情报学领域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与数字鸿沟等诸多问题,档案学则从面向利用的信息保存视角研究政府电子文件与档案文书的电子化服务与保存问题。其学科定位于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为主的信息管理科学、以行政管理等为主的公共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系统科学取向。

2.3未来的将基于智慧的政务和服务的电子政务

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篇10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指导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高速腾飞,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已经进入农用电子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在农业工具机械中最活跃的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1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高便捷化

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是在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农业机电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静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逻辑分析甄别以及综合处理信息进行预判。

1.2网络化,信息采集多元化,农业数据信息环境模拟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覆盖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现代农业机械中,已经成为电子集成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的高效率工作产物。电子信息的高速度数字处理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高效率运行的网络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1.3信息处理高效便捷化,智能辅助理想化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式各样的动态为自然信息的基石,用高效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分享互动和及时分析,使得信息上的各类动态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管理。相对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的好处,充分调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辅助性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农业工具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农业改良机械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具体含量情况进行自动化的对农作物的施肥作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具体受灾状况来调节农药在农田间的使用量,根据当地农田的干旱情况及时灌溉,喷灌,进行自动化的用水量调节。电子信息智能化的可以调节拖拉机黎作土壤时的深度状况,及时改善土壤量化栽种标准,防止耕田土地固结和肥力下降等状况。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合成信息技术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得出与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耕作以及其他植被影响状况等。就可以减少各种农田耕种成本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负担,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还十分有利于周围农田环境的保护。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使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便捷化不断迈进。自动化的农业数据分析使种农业耕作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经营可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达到便捷化,精细化。从而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耕种与协作步骤劳动,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化收入。介绍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与管理系统,引入这种当今发达的农业生产概念,可以为我国今后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1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串联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一定方式的改良与升级。让新一代的农业电子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适用于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田耕作劳动等环节。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内涵是在各个农业劳作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电子信息化机械代替人为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田种植业过程中,使用农业信息自动化的拖拉机、联合割种机、水源排灌机、机动运输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联合种植,播种,操作运输等方面进行全自动信息化的作业,使全部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为机械化到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过度。从而实现现代各农业生产部门中电子信息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化,可以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电子信息技术化下的农业机械的背景应用状态

2.2.1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动力,也重视整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自动化,智能化多角度的提高农田的自我耕作效率,解决众多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不足的影响。

2.2.2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国力确定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发展规模与进程,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具体农业状况,劳动力改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适应性发展。

2.2.3我国经济农业,劳务农业,持续性农业,可规划农业,劳动力导向性农业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着重以农业生产为先头兵,加大三农科技与创新投资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与改革,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科技化的农业机械广泛的推广下去。

2.2.4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农业可理性化服务而不断迈进。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种与农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在集成高效化发展的模式下,充分带动各种链式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

2.2.5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断创新,不断迈进,是其优质内涵。在集约化,智能化的模范电子信息带动下,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标。